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1
一 、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四、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2
一、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陈旧观念,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而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三、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认识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3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4
学习的每一天,我都被这些老师吸引着,推动着:每两个小时的课程,他们从来不坐,从来不会降低质量,缩短课堂时间一分钟。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感染着我。我为我能来培训而庆幸,我为我在培训班结识这些专家型的教师而感到庆幸,我为我是他们的学生而产生了骄傲感。所以我用眼睛关注着他们,我用笔记录着他们,我用心采撷着他们。
这次给我们任课的教师全是 “精英中的精英”。这些老师学历高、经验足,每个人都有特长之处。他们的课堂全面、细致,有对教材的精彩解读和分析、有课堂实录、还有耐人寻味无穷的经验之谈。每天能倾听他们对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思想方法,让我感觉到不是一种学习,而是一种享受。在学习中常常能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理念的革新。
“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有艺术的教师是大师。”大师的分析总是充满灵动与启示;大师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智慧与情趣。给我们这一百名学员授课的专家、教授中,基本都是大师。他们全身闪耀着大师的光环,却无法因这耀眼的光环而遮挡住自身的才华、探索求知的的渴望。我想这每一位让我心生仰慕之情的大师,一定是因为永无止境的学习才能使他们登上这教育的巅峰。他们的成就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这一群在小学教学的道路上跋涉的学员们。也许走在庞大的教师队伍中,你根本不会认为她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特级教师。第一次上课她和我们一道分享她的成长历程,两个小时的课程中,她一直在主讲台上来回走动,一会儿板书,一会儿指点批画,一会儿唱,看那个样子,真想一股脑儿的把她的存储倾倒给我们,与我们共享。看着她,温暖又舒适,与这样的特级教师在一起,怎会不是一种惬意的的享受。这些天聆听着他们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享受着高层次的理念讲座,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在与各位专家、教授的思维碰撞中,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理念得到了提升,能成为他们的学生真是我们这一批学员的幸运。我们的人生也许与特级、专家无缘,但我们可以因为他们的引领在追寻小学教学的征程中更有活力,更有收获。我坚信!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人寥寥数语就将学习的重要性高度地概括出来了。学习的过程好比那未经加工的瑕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呈现出一具工艺品应具有的高贵与典雅。同样的,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很多时候仍让我有些雾里看花,无所适从,从而使我觉得我很需要学习,而此次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门,拨云见日,使我以前的困惑豁然开朗。
在此之前,我曾出去培训过几次,而这次不同的是培训中我主动去思考、去领悟。心灵经历了忐忑、探索、喜悦。一路走来,专家、名师的讲座虽然我不能做到照单全收,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之后,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师的信心。
一、教师要进行知识的更新
“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这种学习、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应变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的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为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样,儿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也就会高起来,他们的才智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和发展。
在这次培训中,专家们就为我们设计了如下课型,让我们去感悟:
1、案例式:主要作法是(1)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把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子目标,使目标具体化,从子目标中选取权重较大者作为重点研究对象。(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案例,设计案例时,要做到用案例引入新课,用案例说明观点,用案例引发学员的认识冲突,从而引导学员对问题进行研究和争论。(3)对案例进行研讨,通过研讨,学员对所学习的理论加以认证,持异议者用自己设计的案例加以反驳。(4)对学习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写出个人心得,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用此指导今后的工作。
2、自学互助式:主要作法是(1)把学员在学习与研究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以讨论提纲的形式下发给学员,学员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2)由培训教师组织学员论坛,学员在座谈会上对各自观点进行交流。(3)经过研讨,对达到共识的东西进行总结,对持异议的东西,留作下一步研究。
3、专家辅导式:对于大家关心的初中化学教学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请有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辅导,专题辅导以讲授为主,同时辅之以案例教学,研讨等形式。
4、观摩实习式:带着问题到五中听了老师一节化学观摩教学课,下午进行分组点评,而后听了教授的分析,我茅塞顿开,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修。他的讲座使我明白:可以以课例为载体,通过“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这样的流程展开研究。让我们深入理会了这种研究的开展。
回顾我平时的教研活动,也经常听、评公开课,但从来都是不同水平,不同教龄的老师做着同样的事情,评课时也是大家泛泛而谈,这种局面难以让不同类的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受益。要想使教研活动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深入地开展下去,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有这样一位老师说过“教师大半辈子生活在课堂中,如果缺乏对课堂的观察与反思意识,缺乏对教育教学的观察与思考意识,那么他就很难实现专业的提升。观察课堂,保持思想,这是我们走向自我、走向名师、走向大师的重要一步”。
三、思想认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灵魂得到了净化
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已慢慢感觉到对职业倦怠,我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变的除了爱抱怨,还是抱怨。抄不完笔记,频繁的检查,刻薄的制度,一项又一项的任务以及家长的难缠,学生的厌学,领导的不理解等等。都是那么沉重,沉重得令人窒息。我早已像一台机器,不再有灵感。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职业。对工作有的是厌倦之意,不平之心,黯淡之境。但通过了这几天的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的学生,怎样让我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
四、加强专业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5
一、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即使不看教材,也都在肚子里。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6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教育意义,信息化的社会来临对教育提出又一次挑战,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特别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让我明确了本次培训的目标、内容,力求使自己由专业型、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要从重结论转变为更重过程,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多去赞赏他们、而少去批评责罚他们,要用真爱去关心他们,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时刻留意关心学生的反应和变化,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使他们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在教育过程中多给学生一片属于他们能力表现的天地,让每一个孩子都充满阳光。
理解教师职业,提升自我素养。教师代表着“学生的老师”,也代表着“学生的学生”。作为教师,师德是必备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第五,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更要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道德意识。
用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心理学基础指引自己的工作。培训为我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在培训中,几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同志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一些当好教师的要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教师的发展问题上,他们都强调了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做法;在谈到面对困难如何克服的问题上,还提出了如何加强教师之间合作的方法;在教学教法经验方面,通过说课的指导,让我更加明确上好一堂课的标准,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通过班主任工作的指导,让我从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深化,尤其是对待学生与管理班级。一些具体的事例,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
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动力和热情。在本次培训中,尤其是教师心理调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平衡,并获得了更多的方法,这对自己是一种鼓励。鼓励我们教师适应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鼓励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鼓励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取在教学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2019年5月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暑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2019年2月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暑假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班主任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标下的思品教学》心得体会
观摩新课标课堂心得体会
2015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师;影响
[作者简介]周理渊,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体系讲师,湖北荆门448200
[中***分类号]G5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1-0219-03
目前,素质教育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广与实施其意义在于: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更新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其目的在于帮助体育教师理解新课标的改革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促使中小学体育教师了解新课标,认识新课标,增强课改的信心,提高实施新课标的能力和水平,并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标实践的浪潮之中。
一、对新课标的认识
经***批准,国家***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笔者通过这几年对新课标的解读,结合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认为新课标有如下特点:
1.新课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青少年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家乃至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2.新课标具有鲜明的系统性
新课标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体系都作出了明确系统的规定。它特别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以体育教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的内容。它要求在进行教学评价时立足过程,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多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3.新课标具有鲜明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新课标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它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明确规定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学习和健康教育学习,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特长,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新课标具有鲜明的个体性 新课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和高中学段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新课标在各个领域设立水平六,作为高中学段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性学习目标,其他学段的学生也可以将高一级水平目标作为本阶段学习的发展性学习目标,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在实施新课标中遇到的困难
新课标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实施以来,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不少先进的内容值得进一步推广实施。作为长期从事基础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体育工作者,亲身感受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正朝着科学、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但同时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1.学习领域目标如何实现
新课标的学习领域目标之一“运动参与”,对群体来说,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保证条件;对个体来讲,是属于态度问题,应归属于“心理健康”方面。但是,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和体育教师在传授运动技术过程中的教育思想、运动素质、言行表现及教学方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领域之二、三“运动技能”、“身体健康”,是指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增强体质,虽然是一个浅显而又实际的问题,但体育教学因受到学时、地域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是难以撑起这份重担的。领域之四、五“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虽有目标指向,但无具体的学习内容。“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目标是递进的关系,只有通过操作性知识的学习、反复操练才能得以落实。在实践中,体育教师如何把握准这五者的关系,确实存在着不小的难度。
2.教学内容如何选择
新课标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田径、体操、球类运动、武术、舞蹈、游泳、野外活动、民族体育等等。在实践中,体育教师们往往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艺战术、降低难度要求、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对现有运动项目进行改造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对那些教育意义不大、学生不喜欢、相对过易或过难的学习内容,就减少学时甚至放弃。田径和体操就面临着这种尴尬局面。作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结晶,百年传承下来的田径、体操两大学习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应该保证有充足的教学时数。但它们因为枯燥和出于安全考虑或一些标准难度太高,以致让体育教师难以抉择。
3.学习方式如何变通
新课标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主导思想是“自主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广大的体育教师试***用严密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又担心影响体育课堂的生动性和活泼性,甚至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想讲解、示范,又担心影响学生的练习时间,不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在课堂中体现“自主性学习方式”,出现了上体育课学生不整队集合、每节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先练习再做极简短的讲解示范、追求所谓“发展学生个性”的不良现象。
4.评价体系如何完善
新课标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中的学生自评与互评,对于学生学会学习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六个水平目标”的12个年龄跨度里,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的比例是否应该有所区别?区别究竟多大?如果提倡用等级评定替代分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会产生由于差异不大带来负面影响?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详细记载学
生个体的发展轨迹,固然很好,但面对1:400以上学生的体育教师们如何才能完成?再如,学生的“无劣评价”如何体现公平?又如何让学生知其差距和责任?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新课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主力***,如何按照新理念、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上好体育课,如何让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协调发展,如何对待在实施新课标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都对他们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1.在观念上,要突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树立“三维”健康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人类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而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更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肩负着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使命。因此,每位中小学体育教师应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突出“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促使青少年学生在身体、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2.在认识上,要正确把握新课标的目标体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新课标,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课标的目标体系。它包括学生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总目标,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适合其年龄、性别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要把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其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3.在教学过程中,以快乐体育为主导,合理使用教学方法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教师要以快乐体育为主导,以学生的情感需要、体育需要、人格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合理使用情景教学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的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把身体锻炼中的乐趣和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适宜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学习,又要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4.在教学形式上,强调课内外结合,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与意识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阵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进行班级兴趣分组教学、按兴趣多班级分组教学、男女生分组多教师合作教学和多种形式的分层教学时,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使课堂教学内容从“竞技体育”向“健身体育”转变,努力构造课内加强、课外延伸的体育与健身新格局,适时融入身体健康、重在参与、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的教育观念,要从情感人手,在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知识、情感、意志并重的人格教育;大胆使用启发式的教法与发现式的“学法想”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中的快乐体验,重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5.在教学评价时,重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综合性评价
在教学组织实践中,体育教师应改变原有的刚性、僵化的统一模式,采用组织上更开放、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多样的锻炼活动进行教学。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的体现。在学习评价上,要从终结性评价走向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教师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既看重结果,更看重过程。通过综合评价,促进教与学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进情感交流,让学生了解自我、关心他人、学会合作、学会设计学习目标,并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成为学习评价的真正主人。
总之,新课标的颁布与推广实施,加大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的活跃性和教学实践的自主性。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客观、灵活地对待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正确把握新课标的目标体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科学进行教学评价;要以快乐体育为主导,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周云,周志雄.论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J].体育教学,2005,(5).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 新课程标准 教学方法创新
一、新课标理念下教学观念的转变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影响到学校教育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应该具有全新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新发展。
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在教学方法上表现出对运动技术的精雕细琢,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的不同;在师生关系上,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始终都在跟着教师走,处在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 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可以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上毫无创新意识。在教育内容和标准上,主要是考学生对动作的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
终于我们迎来了新课程,使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标的实施表现出了体育课程发展的新方向。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民主、合作、平等、互利的师生关系。一切要从学生出发,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课程目标主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课程内容多样化、弹性化,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发展。作为在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该尽快进入“角色”,走进新课程。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走进新课程、构建新型课,这是体育教学模式以及体育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因此,教师个体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进行教学创新的前提。但由于教师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需要针对自身情况,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主动地学习。同时,进一步深入剖析和认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认真研究和探讨“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了解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从而在体育教学中能始终体现出以“以学生为本”的发展为主题的教育思想。
二、对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解
1.正确理解课程的名称和性质的变化
新课程不是传统的体育课加上原来的健康教育课合并的综合课程,而是更加强调体育课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它重视的是如何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增强体能和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而且还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将课程的教学与人的培养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
2.深刻理解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相比,体育教学模式除了具有教学模式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我们将其加以概括,把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依据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规律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以及体育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
3.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1)体育教学思想
体育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模式所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础,使人们能够了解教学模式的来龙去脉。如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就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课程结构,融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2)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决定着模式的操作程序和策略等方面。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五个领域目标得到部分或全部的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 使得构成体育教育模式的结构要素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而体育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三、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创新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体育教师要由原来的重知识、技术传授向重学生身心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限制学生自由(如随时向教师发问),转变为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转变。
体育新课程主要是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体现课程的时代性。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客观条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时是外部学习动机起作用,有时是内部学习动机起作用,二者轮流交替、互相转化,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直至到达既定的学习目的。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当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动机时,可以创设各种外部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如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内容,采用新兴的街舞、健美操、搏击操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外部学习动机以后,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以及信念、理想和世界观,并引导这些内部心理因素,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当学生有了强烈而持久的内部学生动机之后,仍然要利用外部条件去激发外部学习动机。如让学生自己创编街舞、健美操等激发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总之,要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为主,适当利用外部学习动机,使两者并行或轮流交替。如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始终会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学习效果必定会大有提高。学生也可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有权参与体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可以自由练习与思考,允许标新立异。师生关系这种角色的重新定位,有力地促进了师生间的人际互动和师生关系的改善。
2.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潜能,并且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学习。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什么动作技术为出发点设计的,它束缚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利用,忽略了远期教学效果的最佳获得。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追求的体育教学模式则以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出发点,最终达到由“教”到“不教”,由“学会”到“会学”这一目标发展。
在“快乐足球”中米卢提出了:单纯性的竞技体育也可以快快乐乐地训练、快快乐乐地比赛拼杀。米卢利用此理念激发了国家足球运动员的内在激情,从而实现了中国队进世界杯的梦想。而我们的中小学体育何尝不可呢?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传授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动作或提高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吃力,打从心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失去信心。新课程标准下的快乐体育教学,应该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因为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学生产生活动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快乐体育强调以积极的方式去促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它追求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入手,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和最拿手的体育项目,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进而产生学习的乐趣。
3.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近代班级授课制的建立使得对学生统一化要求很高。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体育课不管学生的先天差异与不同需求,其练习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致。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统一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人体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束缚了他们的个性发展。而个性化的模式就考虑了人体差异的存在,根据人的心理、能力等的差异,及时调控教学的方法策略与教学程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体育活动中需要教师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目标。不同的学生,由于运动能力、个性特征的不同,他们的体育学习抱负水平也是不一定的。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成就水平的特点,帮助抱负水平较高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实际的、动作复杂而成功率高的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 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从而在不断成功中加强体育学习动机。千万不要让他们好高骛远,一旦目标远离实际而在体育学习中受到重大挫折,就常会削弱体育学习动机,以至一蹶不振。对于抱负水平低的学生,一种情况是为他们选择较低难度的动作,因为这类动作他们确信能够完成,然而这种目标往往不能激发起奋发向上的学习动机。另一种情况是为他们选择高难度动作,远离他们的实际,使他们根本不可能达到,也不可能产生奋进的体育学习动机。因而一定要选择适合他们实际的、由易到难的学习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从而能形成积极进取的体育学习动机。教师应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要自尊、自信、自强,相信自己通过不断追求,一定能使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达到最满意的程度。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要紧跟时展的脉搏,明确健康的新观念,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改进体育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主张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和育心相结合,使学生从“让我学”的被动状态中***出来,为激发、引导、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塑造、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从中磨练意志、陶冶情操,进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迎春 . 乐学 好学 知学 .文教资料.2007年2月号中旬刊.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教学实验
1、 问题的提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2001年6月《***关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于2001年制订了《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已从《大纲教材》的改革,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目标与标准,体育与健康的界定,不同学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水平,身体和心理的同步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体育教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如何适应新的变革,是我们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为了跟上时代的要求,尽快掌握和熟悉体育新课程标准工资教学,我们选取《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教学初探——新课程标准教学的成效、问题和思考》这一课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
2、 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
2.1目的:
本课题对体育新课程标准的五个领域及目标进行比较系统的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如何通过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体育的基础知识、体育与健康方法、体育与身心、体质与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机地揉和、串连、塑造,营造以身心健康为纲的崭新的体育教学。通过检测、评价、分析达到获取新课程标准教学对提高学生身心综合素质的意义效应;获取新课程标准实践中的认知、问题和今后继续探研的方向。
2.2目标:
(1)研究新课程标准对增强学生体质的效应;(2)研究新课程标准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健全的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上的效应;(3)研究新课程标准教学在发展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实践能力,树立终生体育思想和掌握终身体育能力上的新的教学手段、方法,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教学,从而探索较为适应我校实际的新课程标准教学模式;(4)研究新课程标准教学,体育课的评价方法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测评评价方法。我们把研究目标的重点放在第一第二方面。它们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是新课程标准贯彻素质教育成效的主要依据,也是本课题的研究重心。研究目标之第三、第四点是本课题由此引出的教育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它们是新课程标准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的措施、手段和方法,起着保证作用。
3、研究对象及研究时间
本课题以本校2001年度高一级(10个教学班)625名男女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从2002年3月至2003年7月,即三个学期为本课题的研究时段。
4、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使用
4.1文献资料法
4.2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采用心理问卷的方法在实验的前后进行,另外还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践课进行观摩和书面调查。
4.3现场观测法和评价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进行40个课的观摩,其中实践课30个,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论课10个。观察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设计、目标实现、措施、手段;身心发展效应、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效果等十个方面具体量化进行课的评价。
4.4测试对照法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采用实验前后对学生身体形态、功能、素质,心理表现的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和对照。
5、实验过程
5.1、准备阶段:2002年3月至2002年4月
5.1.1、组织有关人员学习;
5.1.2、邀请专家讲课,交流实验设想;
5.1.3、进行有关人员培训,组织参观学习。
5.2、实验阶段
5.2.1、成立课题教学实验组;
5.2.2、设计问卷调查表,完成实验前基础调查;
5.2.3、制定教学计划;
5.2.4、交流实验计划;
5.2.5、开展公开课观摩周活动;
5.2.6、实验反馈调查。
5.3、实验总结阶段
5.3.1、收集统计整理资料;
5.3.2、分析评价,完成总结材料。
转贴于 6、研究结果
6.1、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身体活动过程,而且是心理活动、身心相互作用,在学习中获得如何使自己与他人、群体与社会保持和谐关系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由于实验中有效加强教学各要素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空间,使学生的学习情感发生明显变化,对实验前后各项情感指标进行率的检验均呈显著差异。(表1)
表1 实验前后各项情感指标检验
调查内容
实验前%
实验后%
p
对体育课喜欢或比较喜欢
20.2%
87%
< 0.01
对体育课有快乐体验
12.5%
75.2%
< 0.01
师生关系好或比较好
32.2%
88.3%
< 0.01
个性得到发展或充分发展
11.6%
70.8%
< 0.01
学习潜能发挥或充分发挥
28.6%
78.8%
< 0.01
与伙伴合作或较好合作
25.2%
85.6%
< 0.01
6.2、在实验过程中,加强了课的联系,结合多种新的教学模式,采取相对集中的课时安排,结合体能活动,加强教学的系统性和有序性,使学生情感、认知、技术运动等方面均达到学习目标要求促进学生对所学教材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对教学内容的健身价值的认识、运用技能的理解,健身方法手段运用和基本知识的了解等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实验前后学生认识调查率检验
调查内容
实验前%
实验后%
p
教学内容健身认识了解或很了解
26.8%
82.5%
< 0.01
对运动技能的理解多或少
15.7%
80.4%
< 0.01
健身方法了解
28.9%
79.3%
< 0.01
基本知识(含竞赛知识)
21.8%
88.5%
< 0.01
6.3、加强对课程目标体系的了解,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学习评价等方面都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和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习主体意识和学生内驱力,使学生学习成为自我表现挑战、团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学习掌握技能,提高体能。在10个实验班625名学生中,运动能力、基本技术、身体素质指标、身体机能(台阶测试)实验前后自身均值比较有显著意义。表3、表4、表5、表6。
表3 耐久跑实验前后运动能力均值检验
项目
人数
实验前
S
实验后
S
P
1000米跑(男) 322
248’’
±13.3
231”
±15.2
< 0.01
800米跑(女) 203
236’’
±15.4
218”
±18.66
< 0.01
表4 掌握排球连续传、垫球次数对比
N
S
P
实验前
210
8.91
1.82
< 0.01
实验后
210
30.2
5.92
< 0.01
表5 掌握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人数对比
抽检人数
掌握
基本掌握
未掌握
P
实验前
210
82
45
83
< 0.01
实验后
210
116
62
27
< 0.01
表6 台阶测验指数前后对比
S
S
P
实验前 男
46.2
4.32
女
41.8
4.21
< 0.01
实验后 男
55.41
5.82
女
52.81
5.67
< 0.01
6.4、通过本次实验,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乐学、会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又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教学内容,健身价值和内在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加了课内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活跃了第二课堂。在30个实践课现场观测中,有抽测的12个实践课中,课练习密度达到48.6%以上,最高达到61.2%,课的负荷指数达到1.48以上,最高达1.92,在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问卷调查中,每周三次锻炼的人数由原来的6.4%提高到56.6%,有些班级学生自觉成立班级球队、锻炼小组,成立毽球俱乐部,开展课余运动、竞赛,有效地促进课内外结合,巩固学习成果,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7、结束语(结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结构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采取按体育功能目标划分学习领域的结构体系;确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
7.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根据学习目标的达成来设计教学方案的,因此,课程方案设计应以学习目标作为主线来进行教学安排。将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促使教师的终生学习、探索与提高。
7.2、教学内容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从目标角度看,只要能达成目标的手段都是可取的。关键是如何组织各种教学活动,也即是组织教法。要加强组织教法的改革,确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学练法的指导,针对学生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开发教学资源,采取课内外结合组织教学。
7.3、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体育课程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部分。新的学习方式是要加强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学习目标,并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和途径。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提高,其学习效果才能得以巩固与发展,使其终生受益。
7.4、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评价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不可否认,体育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功能作用。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中应强化体育这方面的功能作用。但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方面存在一些现实困难。首先是教材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评价,问卷的设计不够严谨,不够科学。学生为了追求较好的评价经常在回答问卷时不客观,长此下去将造成不良的影响;其次,要求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作出客观评价必须采用心理专业问卷,而这些问卷的评价有一套非常的操作程序和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这一点普通的体育教师很难做到。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10
2012年5月24-25日,我参加了由赤峰市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研究中心在松山二中举办的“2012年赤峰市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教材培训会”.虽只经历短短两天的学习,却让我收获了许多,思考了很多.许剑锋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的教材编辑对新版仁爱教材的详尽介绍和给出的使用建议,宿颖慧老师和乌德智老师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的独到见解,使参训的全体教师对新课标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开拓了英语教师今后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工作的思路.各位专家话语里还蕴含着对英语教师的殷切期望,让我们一线英语教师信心倍增,受益匪浅.但是,要对经历了十年才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把握,对于我们所有的一线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下面我想谈一谈个人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新版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特点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与方法、策略与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改革与创新.它体现了当前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与时展的新趋势.它以实现各个学科的课程整合为首要任务,超越了学科壁垒,并首次提出了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构建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解决了课程理念和目标设置的一致性问题,宣告了“知识+技能”时期的终结,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二、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更具学科特点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新旧课标中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理念的对比,改变了原来课程理念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普适性问题,使理念更加具体,更加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把握、理解和落实.
三、新版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参与、实践、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将学习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应更加关注如何为学生提供最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环境和尽量真实的语境;同时必须关注学校的整体课程设置与实施在行为养成上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四、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更加需要创新型教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创新的精神寻求优良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工作.我想,要做一个创新型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使用教材上要创新.我们要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学习的情况,对教材的顺序做出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和不断补充扩展.我们要依靠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2、教法上要不断创新.在积极进行课改的过程中,我们要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活动,积极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用,在运用中不断学习.
3、要有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在整个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创建民主、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之间要有互动,既互相帮助又互相鼓励,形成一个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新局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