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内容篇1
高职院校学生的体验式社会实践内容根据社会实践的不同时间,结合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年级设计适宜的社会实践项目,构建体验式社会实践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该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专业能力(见***1)。
高职院校学生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举例
现在以第一学年寒假社会实践为例说明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信息系“情感育人”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因为“情感育人”文化品牌是该院的首个文化品牌。
活动主题、目的、内容、纪律活动主题:关爱父母、感受亲情。实践目的:了解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多做些事,懂得感恩父母,回报家庭,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让自己的假期生活丰富多彩,以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服务水平。主要内容:要求全系学生选择一个家庭或社会角色,学做一项家务或工作,为父母减一分辛劳,做快乐的、有责任的家庭成员或其他角色,担任并体验该角色“工作”1周。如跟随父母或其他家人,体验他们在单位所做的工作或一起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可以是一起干农活,或买年货,并记账,或炒菜,招待客人,或记录家庭一年的收入和支出,包括你的收支。本次实践活动以个人实践为主,开展亲情教育、礼仪教育活动。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将关爱、服务实践活动延伸到所居住的社区、街道或村,开展志愿奉献服务活动实践纪律:社会实践中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讲文明、懂礼貌,展现我院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和形象;注意安全,严禁到危险场所活动。
活动方式、成果、指导和考核活动方式:学生要选择一个家庭或社会角色,担任并体验该角色“工作”1周,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及其他事务或工作。也可以就近就便,在学生家庭所在地社区等地开展服务活动,担任并体验该角色“工作”1周。活动成果:每位同学需提交《社会实践心得》一份、《全家福》照片一张、《社会实践照片》若干张或相关视频影音资料若干。新学期开学后,将进行评比、展示。活动指导和考核: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并确定指导老师。各指导老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收集所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并且评定成绩。
实施步骤2012年寒假社会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准备和动员阶段。2012年1月,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信息系从整体上对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布置和安排,积极动员广大学生投身于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宣传教育。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该系青年学生思想***治工作,服务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是该系“情感育人”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第二,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各社会实践个人要按照要求,积极争取家庭成员或社会的支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务实创新,出成果出效益,同时加强实践活动的新闻报道,宣传该系社会实践活动和我系学生表现出的奋发进取的时代风采以及文明奉献的精神风貌。重点突出特色活动及实际效果、社会反响和主题征文、学生心得等。要保障安全,认真做好安全教育,落实好安全措施,严防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第三,考核总结阶段。2012年3月初,根据实践成果,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将其纳入实践教学成绩。同时,将优秀《社会实践心得》和《社会实践照片》报系团总支,系部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并对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个人和优秀成果进行表彰。
高职院校学生体验式社会实践的优势
有助于完善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常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学生校内课堂教学期间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顶岗实习,而对于长达6个月的假期社会实践时间是忽略的。同时,学生校内实习主要是专业技能实习,忽视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一般管理能力的培养。体验式社会实践模式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科学规划假期社会实践,从而弥补了目前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缺陷,完善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有助于培养工程管理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职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主要是在学校情境当中。体验式社会实践模式通过体验社会角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服务意识。体验社会角色就是让同学们体验校园之外的社会环境,模拟承担他们未来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促进他们主动去了解社会,在角色体验中学会沟通和交往,增加社会阅历,提高了自身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学校向企业岗位的零距离过渡。
有助于培养工程管理类学生的管理工作能力工程管理工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管理智慧和人格魅力。体验式社会实践模式,通过让学生到管理工作岗位上进行体验,亲身接触管理工作第一现场,有助于学生开阔管理视野,掌握管理工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体验式社会实践的保障初步设想
人身安全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体验式社会实践应该像在校一样,由学生购买或学校或***府提供人身保险,以防不测。这样,能解决学生和学校的后顾之忧。
资金供给方面***府***门要制定***策,从资金上保障高职生体验式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如能否给提供社会实践的单位进行一定的补助,给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一定的补贴。
社会实践内容篇2
一、完善高中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核心模式的依据
高中生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有一些属于是自己个性的问题,基本情况如下。首先高中生缺乏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家人的宠爱,让一些高中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遇到事情就怕困难怕苦。上述特点不只体现在高中阶段,且对他们未来在社会生活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其次高中生不重视诚信,不守信用的行为很常见。据不完全统计,36%的学生对于考试中的作弊行为表示可以理解,29%的学生对此问题没有什么想法,仅有26%的学生感觉此种行为问题很严重。抄袭作业、制作虚假假条、考试作弊等没有诚信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高中生对于诚信原则的冷漠为其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所以,高中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的方向一定要从高中生的培养方向以及他们的客观条件出发,以确保社会实践教育的可实施性。
二、社会实践核心体制的基础框架
1.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我们对人生和世界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以及生活模式,人的行为模式根本核心是三观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经过社会实践,学生能接触到不同层次的人,可以直接感受价值观、人生观对行为的导引价值,从内在剖析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因此,要把三观教育当成高中生社会实践的主要项目,指引学生利用多种实践活动细细感受及研究。
2.培养韧性的教育实践
坚韧不拔的品质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保障,是锻炼学生自强、奉献、坚持奋斗等品质的根本需求。针对高中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现状,就要增加吃苦耐劳的锻炼。而坚韧的品质一定要在社会实践里去磨炼,不管是生存训练或者是***训,还是***进行社会调查,学生都会遭受到不同情况的挑战。在处理困难以及面对挑战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受到拥有坚韧品质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意义。因此社会实践的核心里不可以没有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炼坚韧意志的教育。
3.要适当地实施挫折教育
面对挫折是学生在未来适应社会生活要求必不可少的一关。针对以前学生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去分析,学校和教师进行干涉的比较多,学生自主面对难题的机会很少,磨炼的程度层次较浅。为了使学生在实践里有更多的磨炼机会,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都要进行观念上的改变,真正地让学生做实践的核心,让学生将迎接挑战以及感受挫折当成必须进行的项目去对待,要让学生***面对一些困难,实现社会实践中挫折教育的目的。
高中生社会实践的核心内容无非是进行教育。所以需要实施的教育目标及内容十分明确,要构建相关内容体系。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化的构建,提高对学生社会实践导向,增强学生社会实践的可实施性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三、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一些关系
1.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关联
思想***治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目的相同,二者是相辅相成且又相互推动的。课堂教学要实施理论上的传授,从而为实践教学铺垫基础知识,而实践教学要利用好主题,拿捏好核心点,进行实践结论,从而达到强化认识的目标。
2.学校内实践和学校外实践的关联
校内的活动其实同样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教育和自主管理等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项目。一些实践项目,比如挫折、诚信、坚韧和价值观教育,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在校内的实践活动里。与此同时,还要激励学生走出学校,让学生感受社会,磨炼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教师引导和教材构建的联系
社会实践内容篇3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内容 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是和国内外的形势的变化以及对这种变化的科学回答是分不开的。***的十七大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发展成为当前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在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可以说包括了四个层面:第一个层次是主题和主线。其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题,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是主线。并且主题和主线在发展过程中也是不断得以延伸和发展的,主要的发展表现就是社会主义、中国***和社会发展三大问题的辩证统一。第二个层次是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基础,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产生的思想。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第三个层次是核心内容和核心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核心内容,而“以人为本”是核心思想。第四个层次是基本理论和重要观点。基本理论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治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理论、国防和***队建设理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的理论、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理论、马克思主义执******建设理论等十二个方面。
二、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够正确指导实践
当前,社会主义新中国始终都在以崭新的面貌发展,在中国强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安康,并且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让人民看到了幸福的方向,也使得我们中华民族能随着时代前进和发展的潮流大踏步前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在国际经济全球化、***治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以国家为主体的国与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在和平、发展的趋势下越显复杂,国家间的合作明显加强,利益矛盾也更加凸显出来。
我国已经改革开放了三十多年,很多国外思潮在国内的传播和影响,对于我们的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各族人民大团结成为我们时代的重要特征,同时,全球经济大发展、国际局势大变动、国际关系大调整成为我们时代的又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在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及利益分配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日趋多元化的倾向,这样的现状也直接导致人们在思想活动方面的必然会产生***性、选择性和多变性,会带来社会思想的空前活跃,人们价值观也会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由于部分青年缺乏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待、分析问题,简单地得出结论,这影响到部分大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伟大任务,在当前及以后一段时间内都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才能够不断前进、不断胜利。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
(二)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够正确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最大的助推力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而进行的坚持不懈和与时俱进的探索。至于为什么这个理论体系能够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这个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并且同时又被赋予了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
而我们需要正确的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用具体的内容来和实践对照,我们才能正确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当然实践是永无止境的, 同时创新也是永无止境的, 作为一种不断发展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但要在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发展创新,而且还必须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和勇于创新,要时刻在以为***的***中央的英明领导继续探索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提供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周淑芳,梅荣***.***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2期
[2] 周新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研究综述[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3]王若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三大理论成果关系的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4]潘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特征的若干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10期
[5]刘从德,杨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几个焦点问题[J].学术论坛.2009年第12期
社会实践内容篇4
一、深刻把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属性和内容主线
以社会工作学科内容为主线,兼顾社会工作辅助学科内容涉猎,分清二者主次关系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的学科,是以其背后特定的、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的,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与延续需要通过本学科的专业内容和知识体系的不断传承而实现。所以在社会工作本科教育阶段,应当深刻把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属性,以社会工作学科内容为主线,围绕这根主线来构建教育过程,选择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如果不能把握社会工作学科内容这根主线,而以非社会工作学科内容如纯社会学内容或纯管理学内容为主线,就会使社会工作专业失去专业性与***性,专业教育发生错位,只留下躯壳,而失去了灵魂。紧抓社会工作学科内容这条主线,是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
而在现实的社会工作领域中,居于不同层次的人群有着不一样的能力需求。社会工作行业的引领者要在宏观上把握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推出能够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各种***策,这要求其具有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和做出决策的能力;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者需要做好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促进机构正常发展,这要求其具备较强的管理学的知识技能;社会工作研究者担负着对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进而推进专业发展的重要职责,对于社会工作研究者来说较高的理论修养是不可或缺的。一线社会工作致力于实践服务的最前线,要求社工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同时根据现实情境,按照相应理论指导,设计新的服务内容,拓展新的服务领域。
在当前多样性的专业能力需求背景下,出于对人才成长的预期,仅仅充实本学科的学习内容显然是不够的,高校为学生提供社会工作辅助学科内容涉猎有其现实必要性,但是这种辅助学科的内容涉猎必须处于从属地位,其不能打破社会工作本学科内容在专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使专业丧失***性。
二、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兼顾理论教学的基础性作用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定位,学界一般认为:“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要加强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就现状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正在朝着实践性的大方向改变,国内一些学校如广东工业大学、长沙民***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聘请香港社会工作老师来学校任教,引进专业拓展设备,通过鼓励学生社团实践和专业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但据笔者实际观察,此种专业培养模式下的机构社会工作者虽然对于一线社工实务有足够的了解,组织相关活动的能力和经验也非常丰富,但在长期的职业工作中,经验性的成分居多,在活动的创新性方面显得相对薄弱,面对新问题时容易被经验所束缚。因此,这种过分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相对减少对于相关理论传授的教育模式也存在着不足。另外,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也要求我们对于社会工作的理论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没有对于社会工作理论的深刻领悟,就难以将理论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从而反思总结本土的社会工作理论,实现本土化的进程。
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本位,着重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工作理论和相关背景理论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指引作用,理论出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任何强调一方或偏废一方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不合理的。教育者应当分清社会工作学科中实践能力培养和理论传授的主次关系。
三、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以把握实践内容为核心,不断创新实践形式
社会实践内容篇5
一、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发挥的教育职责
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统一。其目的都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科学探究活动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学生必要的法制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学法、懂法、用法;帮助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锤炼他们的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意义
1.帮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创立,让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简单直接,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本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活动比较,中小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间接经验,他们对于这些获得的课本知识还缺乏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如果将这些间接经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检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将知识进行自我检验、巩固、深化,还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帮助他们改进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意志品质
很多学生在这次活动过程中,走出了孤独封闭的环境,学会与同伴和社会群体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他们交流和沟通,***解决困难,获得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当然,从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设置的科目内容看,不仅仅涉及课堂内知识的应用层面,还有很多大型户外活动的内容,这些科目让他们在大胆的尝试过程中,不仅丰富学生的一次探险经历,还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
三、丰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1.拓展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小学实践活动的内容比较广泛,主题内容的涉及面较多。比如,具有教育意义的感恩主题;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法制教育主题;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题等。这些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表达学生的情感需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文化,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等。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是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符合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从生活实践中升华知识。当然,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比较广泛,教师可以结合每一个年级阶段,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研究性学习小组,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对研究主题进行系统分析,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发挥校外教育作用,拓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空间
纵观当前中小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很多地方专门开设了实践活动基地,突破了学校课堂教学的空间约束,让中小学生获取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交往沟通的平台,扩大了学生的交往空间。此外,作为中小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我们应该加大学校、家庭与校外的配合力度,让学生在家庭中感受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形式,也可以让他们走进社区、工厂等,参与实践活动,感受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内容篇6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含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通过体验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大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征
教育性:社会实践最大特征在于通过体验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即社会实践具有改造人的思维,优化人的教育功能。
多样性:社会实践的多样性既指功能的多样性,又指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是指社会实践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社会性:就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本身而言,应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体验的过程。即大学生接触实际社会,在社会中观察、了解和学习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个体角色体验的过程。二是服务的过程。即大学生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个体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换,个体的社会属性增强。
时代性: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时代性是指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实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实践内容又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的深化和扩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必要性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从最初的“学***做好事”、“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简单的服务活动,到文明礼貌月活动,扩展到***事训练、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顶岗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实践参与主体的层次日益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之初,主要以本科生为主,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相对较低。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创新,其从“受教育”、“长才干”向做贡献的方向深化。为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掌握先进科技知识和先进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社会实践中崭露头角并逐渐走进社会实践的大舞台。
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为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并且长效开展,从中央到地方,积极探索和建立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地方各级团组织和高校,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结合时展的形式,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探索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
三、高职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探索
1、丰富社会实践的活动形式,增强活动的感召性。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要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感召性,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活动内容和形式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首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任务具体化和系统化,拓展社会资源,加强教育宣传,构建常态化、长期化的实践模式,加大专业性指导,增加学生对适应岗位的理性认识。其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数量化和分阶段化,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体系,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明确目标,结合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方案总体部署对社会实践活动提出进一步的任务要求,建立科学完善的考评机制和规范的考核过程,分阶段地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数量上和质量进行考核。
2、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实践育人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整个社会的事。应该从全社会的层面建立相关制度体系,整合实践教育的各方面资源,这样才能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学有所用、人尽其才的有技术、有专长的人才。
3、坚持育人为本,立德为先,贯穿到实践育人的始终。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培养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无德则无能”无德则损害他人和损害社会。因此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立德为先贯穿于实践育人的全过程,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治素质、道德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四、以创新促发展,不断增强高职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社会实践内容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德育;思想***治教育
自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和国家凝聚中华民族价值共识,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战略任务。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逻辑主线,将“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贯彻于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内容之中,并最终提出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的教学目标。可以说,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深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时代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与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的契合,也是对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适应时展特点提出的新要求。如何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够适应时代需求、教育需求、学生需求和发展需求,如何增加课程的实效性,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治理论课的第一门课程,也可以说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它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在实现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过程中,更应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与价值情感的体验。课程的特点要求高校注重开展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情境中认知理论,深刻理解,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优化自身的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和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经过2015年全面修订之后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并成为课程的逻辑主线。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必须将其系统地落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中。一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培育和践行,价值观教育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力行实现内化于心,这样才能外化于行。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专题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设计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是有效实施和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这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一切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内容才是关键所在。可以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中,各章、节、目的教学主题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契合度,如何更加鲜明地体现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是高校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基于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框架体系和知识结构,可以设计以下六个实践教学专题内容。“专题一”:人生蓝***的畅想与描绘。这一专题的内容主要来自绪论部分,在这一专题中,要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发展、重大意义以及科学内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大学生在总体上对核心价值观建立整体认识。课时可选择两个学时,主要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了解的教学目标。“专题二”:理想信念的坚守与追求。在这一专题中,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正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使大学生认识到二者的内在统一性。“专题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了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爱国”这一价值理念,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个人与国家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大学生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是如何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平等、公正问题,这使大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更好地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平等、公正”这两个价值理念的深刻内涵。“专题四”:人生价值的追问与创造。在这一专题中,课程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如何创造人生价值提出了思考。这其实也是在解答“人的一生如何努力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问题,正彰显了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价值理念。在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尚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同时,高校教师也可以将“自由”的理念引入人生观中。“专题五”:道德的传承与实践。这个专题,可以说与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最为丰富。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与源,学习与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道德正是帮助学生认识核心价值观从何而来,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修养,与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致的,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倡导体现了公民个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专题六”: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这一专题,包括教材的最后三章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
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虽然内容是基础,决定着形式,但是形式是否适合也直接影响着内容的发展,一个好的形式当然会对内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就必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序持续开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各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调,缺乏吸引力,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精心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计划,形成系统性、全方位、整体性的统筹安排。唯有这样,才能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其次,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空间。高校教师应该明确实践教学应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教学空间,既指课堂内开展的案例讨论、视频分析、演讲朗诵展示、情景剧表演等活动,也包括课堂之外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实践教学的创新上,需要解决的是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意识到实践教学空间必须得到拓展,必须超越课堂,走出课堂,最后回归课堂,着力构建内外兼修的实践教学形式。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以***师范大学为例,思想***治教育教研室集体开展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制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分钟微视频。实践活动安排在专题五“道德的传承与实践”中,活动主题是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理念。活动由教研室统一策划安排,由任课教师在任课班级进行组织实施。具体要求如下:(1)大学生利用手机或摄像机等设备拍摄身边的真人真事,要能寓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理念,不刻意伪装,不弄虚作假。(2)将全班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策划、收集素材、拍摄、剪辑等任务由各小组分工完成。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核心价值理念为拍摄主题,完成时间为一周。(3)各小组将完成的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并由小组代表负责阐释作品寓意。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并推荐到学校网站及其他媒体进行宣传,倡导全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爱国”这一主题中,某一组学生拍摄了升国旗的场景。又如,在“友善”这个主题中,某一组学生拍摄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场景。这种情景式的体验,留给大学生触及内心的感悟,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而真实。最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育合力。具有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应该是教学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有机组合。(1)教学资源的共享。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推进,需要集中共享校内或校外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充实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并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完成,这需要各个部门及思想***治教育工作队伍通力合作,建立良好、畅通的沟通机制。(2)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动。实践教学活动涉及学校、社会和家庭多个领域,除了学校之外,实践活动更需要社会及学生家庭的支持与参与,唯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3)制度、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活动的开展需要各方面的有力保障,校方应切实从制度、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实践教学最大的保障,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4)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发展需要与教学研究互动共进,教学研究成为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的动力和手段,同时,活动的开展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实现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良性互动,才能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者:陈玲 单位:***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社会实践内容篇8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根本问题
林杉杉指出社保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着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实践性教学被忽视、教学方法欠灵活等主要问题[4]。实际上,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来看,上述问题虽已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但有三类问题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得到解决的,包括:讲授教学方式、实验实践方式、自主学习方式三种教学方式相脱离;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较低;考试模式同教学内容适应性低。
(一)三种教学方式相脱离提高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以及处理多变的复杂问题的能力需要传统讲授教学方式、实验实践方式、自主学习方式三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5]。传统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所有课程都以讲授为主,但有些专业课程具有相当程度的实务性,这些实务性知识的应用具有实践性与灵活性,知识的理解与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作情境,因此,讲授主导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专业课程之间的差异性。虽然各个学校都高度重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并且也在积极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建设,购置相应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软件,与企业联合对学生进行实训,但是却没有针对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进行适应性的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同教学目标与要求容易出现错配现象,往往实践内容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此外,一般情况下,除了课堂以及实践课之外,老师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关注较少,学生也难以自己主动阅读与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专著,校园内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活动更少,这也使学生难以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二)学生参与度较低在课堂上,学生很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在课外,学生几乎不会自主认真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实践课上表现也不积极。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复杂,部分原因是整个学校教学及学生培养模式都是以老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师生对话、讨论为中心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在短期内作出改变,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听记,老师习惯于讲授,学生自然就没有兴趣参与教学;还有部分原因是由于受到对未来就业低预期的影响,学生往往只关注有助于提高自己就业能力的课程、知识、技能而学习其他非本专业的课程而对本专业缺乏认知,缺少兴趣,因而在课堂内较少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外就更少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了。在实践实验课上,学生的参与度也不理想,大部分学生通常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认真地对待本门课,特别是到企事业单位现场观察或者进行社会保障的相关调查时,态度并不认真,敷衍了事。这部分与教师的要求及现场组织管理能力有关,还有部分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此外还与实践实验课的考核方式有关。
(三)考试模式的适应性低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都是以考试的结果为标准。目前为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考试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闭卷考试,而且考试内容偏重于记忆型的知识,对实务型与实践型知识的考查较少。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听课积极性差,只在考试前两三周内死记硬背,即使有些学生考试的分数可观,但也不能说明他的实际动手能力就强,或者能较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也不能充分代表教师的教学效果就好。实际上,考试的作用不仅在于对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而且还可以通过考试来拉动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5]。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课程考试模式的设计与考试内容的选择应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不应只有闭卷考试这一类模式,考试内容也不应只重点考查课程内的理论知识,而且要考查分析能力与研究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与教师教学情况,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一)分类教学,实践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统一1.课程知识分类首先,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知识分为理论性与实务性知识两大类。理论性强的课程中原理、理论占主导,强调知识熟记、理论推演。实务性强的课程中实务技能占主导,强调职业应用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但理论性课程的内容并不全是理论介绍,也含有理论应用、案例分析、实际工作制度等实务型内容。实务性课程的内容也不可能全部都是实务性知识,也含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理论本质等理论性知识。因此,要具体把每一门专业课程不同的教学知识按照理论性与实务性知识进行分类。其次,按每门课程中教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行分类。重要性一方面指理论的经典性、应用广泛性,另一方面指实务性知识在工作中的价值性、必要性。每门课程知识性质与重要性的差异将导致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也有所差异。2.不同实践实验教学形式的分类实践实验教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一种可按照教学目标将实践教学分为认知实践、技能实践、研究实践三大类。认知实践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对本知识点有感性的认识,加深对本知识点的理解,但并不需要深入的学习,也不需要严格的考核;技能实践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以及一些专业软件的使用,这种实践要求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但并不需要牢记书本知识,只是专业业务技能一定要达到基本熟练程度,需要较严格的考核;研究实践则要求学生以写调查报告及论文为主,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字书写能力,还要具有***研究能力,能够自己组织、调查、探索新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科学研究能力。3.课堂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结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知识性质与重要性的不同以及不同实践形式的差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模式不仅应具有差异化特征,而且是讲授与不同实践实验教学形式的某种组合,如***1所示。I区对应实务性低且重要性也低的知识,教学模式应以讲授为主,认知实践为辅。而II区对应实务性高但重要性低的课程知识,教学模式应以讲授为辅,认知实践为主。认知实践包括案例讨论、参观实践、社区活动、视频观摩、专家讲座、社会调查。一般情况下,这类实践时间短,主要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者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III区对应实务性高且重要性也高的知识,教学模式应以技能实践为主导,讲授与认知实践为辅。技能实践主要包括视频观摩、专家讲座、社会调查、模拟实验、实训实践、顶岗实践。这类技能实践时间相对较长,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实践。比如,针对金融保险、社保业务经办,可以采取企事业单位实训实践,也可以观摩金融财务、社保业务处理等影像资料而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V区对应实务性低且重要性高的知识,教学模式应以讲授与研究实践为主导,认知实践为辅。研究实践主要包括学科竞赛、论文写作、社会调查。这类实践必须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才会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与教学效果,实践时间也相对较长,既可安排学生集中实践,也可安排学有余力的学生单独参与。比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农村老人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问题可由学生进行调查,撰写具有一定探索性的论文或者调查报告。在这些实践形式中,有些实践活动既可用于认知实践、技能实践也可用于知识实践,而属于何种类型的实践则关键是要看实践的具体内容,内容较浅,属于认知实践,反之属于技能或研究实践。比如,在这些实践实验形式中,如果视频观摩的内容只是一种介绍性的***片或影片,则是认知性实践,如果其内容是较详细介绍专业技能或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与社会调查写作的,也可以是技能实践与研究实践。还有专家讲座主要是借用校内外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企事业专业人员来给学生作报告或讲授知识,如果偏于一般性的专业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介绍,那么则是认知实践,如果是详细介绍较深的专业技能或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则可以是技能或研究实践。社会调查如果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只要求学生撰写一般性的调查报告或总结,则是认知实践,如果要求学生对调查进行提炼研究,写出有一定深度的、逻辑性的、有较强说服力又符合学术研究规范的论文或调查报告,则是研究实践。因此,针对同一形式的实践实验活动,教师可据教学内容、时间资源来决定具体的实践实验内容。
(二)考试模式创新在对课堂教学内容与整体教学模式进行完善的同时,也需要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考核作出创新来引导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参与度,做到与完善的课堂教学内容及整体教学模式相适应。这种考核创新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实践实验教学的考核对于认知实践并不需要过多的考核,关键是技能与研究实践的考核。技能实践中,重要的技能需要严格按照正常考试制度进行,比如,学生进行劳动与社会保障精算软件测试,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进行上机测试,甚至可采用专业证书来代替或通过第三方进行考核,而对于无法进行精确考核的,比如角色模拟,可以写实习报告,以书面的形式表述对实际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对实习报告进行评分。对于研究实践的考核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写出十分出色的论文,但是可要求学生能完成一份书写规范、思路清楚、数据真实的实习报告与调查报告,根据报告的质量评分。这些实践课要算作单独一门课,单独计分,不应与讲授成绩进行综合计分,不合格者要重修。2.理论教学的考核传统理论教学的考核所采用的题型以记忆型为主,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对于实务型的课程而言并不适合,而且不同的课程知识又是技能知识与理论知识的组合。因此,无论是何种经济管理类的课程考核,都要有灵活性强的实务类题目,而对于实务类知识主导的课程,开放类、灵活性的题目应占主导。这样,可根据每门课程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题型,但总体上尽量以案例分析、论述题、辨析题等开放性题型为主,而不是以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等封闭性题型为主。由于开放性题型强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答案并不标准,获得高分只凭记忆知识是无法达到的,关键是要靠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外要自学积累。这样通过开放性题型的设计迫使学生能主动地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广泛涉猎。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为了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有效地解决现阶段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以及对传统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一个方向是应针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特点与差异,采用不同教学方式的组合,加强实践教学,灵活安排不同形式的实践实验教学,使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同时也要相应地对考试模式进行完善,便于考试模式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相适应。
社会实践内容篇9
关键词: 生物学 实践活动 学生能力
一、社会实践活动创设的思路
1.找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切入点,紧紧围绕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把学生理论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与现实生活中、农业生产中的问题相结合,找准切入点,突出主题,才能真正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
如我校旁边的菜场已具规模,菜场内很多人卖香菇等食用菌,可以让学生在周末通过到菜场进行实地调查和上网查找资料充分了解香菇的结构、营养价值及生殖情况,并由抽象了解转化为具体认识。我们制定了“食用菌的了解与栽培”实践活动个案,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让学生学会利用相关的食用菌知识,走出课堂,运用于生产实践中,且巩固了课本第二册“真菌”这一节内容。在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做适当的知识迁移和能力延伸,如了解食用菌的结构、生殖等,并调查常见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栽培技术,学会人工栽培食用菌等。此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呆板、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自然、认识自然。
2.本着启发自觉、自我教育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学习、分析、观察的能力。学生热衷于***思考,社会实践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应调动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实践中鼓励他们***完成任务,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工作能力,并逐渐培养实践能力。
针对这一创设思路,我们制定了“花卉的栽培及花的结构的观察”等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在自己家里建一个小植物园,***种上花卉,在此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观察植物的繁殖过程和各种现象,动手实践扦插、嫁接、分根、压条等技术,在开花季节观察花的结构,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实践能力。
3.***思想,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实践基地。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基础。在今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应该进一步***思想,建立更多的实践共建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逐渐培养实践能力。
4.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发展。社会实践是特殊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实践环节的必要补充。通过社会实践可弥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理论脱离现实的某些缺陷。我们将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淘汰陈旧的教学方式,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蝗虫”这一节内容如果用单纯的课本、黑板、幻灯片三点式教学,就很难完成教学目标。为此,我们制定了“蝗虫的采集及标本的制作”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到自然中、到实践中去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及自然界中的生存状况,并通过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提高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六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要确保实验的对象――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而不是强制性的。
2.全员性原则。在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时,尽可能动员全体生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
3.开放性原则。在开展时,在方法上是全方位的,实践的基地也是开放的。
4.指导性原则。学生有实践活动中应有教师或农技师的指导。
5.发展性原则。不同的实践对象在各个不同阶段,实践内容的要求及深度、广度是不相同的。
6.创造性原则。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求在模仿成人实践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二)三个落实
1.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的落实。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使学校教育走向社会、面向社会,加快教育观念的新步伐,探索农村初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时,一定要注重活动的目的与课本相关内容及知识、实践能力的迁移与延伸,既要与课堂内容相配合,又不能重复,使实践活动教育的目标得到真正落实。
2.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计划的落实。根据各年级生物学课程内容、教学及时间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和基础,以及开展活动的条件等,由指导教师共同确定活动内容,讨论、制订活动计划。计划应明确活动内容及其目的与要求,拟定具体活动计划表,包括活动时间、内容、地点、准备工作及负责人项目,并且向所有学生公布。
3.实践活动的总结落实。总结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形式也多种多样。如举办成果展览会,可展出饲养、栽培的动植物或制作的生物标本等成果;召开活动汇报会,起交流作用;赠送制作礼品;宣读小论文,等等。
(三)二个结合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需要配合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使课内外相结合。实践活动不受大纲和教材的约束,可按学生的兴趣和基础,扩大知识的纵横向联系,不仅要到校外基地,到火热的社会中去,而且要充分利用校内课堂教学来落实,特别是技能教育,其规范性的操作训练,对教学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可以通过校内实验室进行训练,再辅导个别指导的实践性训练,使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2.地、时、人相结合。生物学实践活动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及周围的条件、需要和学生的情况不定期安排内容。如我校周围植物资源丰富且是农村,就可进行生物资源考察和采集制作标本等实践活动;还可安排农作物的栽培、农业害虫的调查及防治等内容的实践活动。另外,我校还成立了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小组,开展当地动植物资源的考察,还就地取材制作了大量动植物标本。生物的生长具有季节性,活动内容应抓住有利时机安排。活动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爱好、知识基础及年龄特征,内容的深广度及分量都要适当,形式也要多样化。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初步成效
1.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生物学实践活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雏形。例如,有的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观察蛙的变态发育,结合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启发学生全面细心地观察和比较,使学生由不深入、不完善的认识,逐步能概括、得出正确结论,有效地培养和锻炼观察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例如,组织学生联系当地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结果学生提出了多个能量流动形式,合理地利用了能源,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说明学生能运用生态学知识去分析、解释生态农业结构的合理性。这就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促进课堂教学,提高了生物学教学质量。生物学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为配合植物学教学,制定了开展植树造林、育花种草等实践活动;为配合动物学教学,制定了动物的饲养与观察、采集标本等实践活动。生物学的实践活动还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通过实践活动,所采集制作的各种生物标本,可作为实验材料和直观教具;可协助建立和管理生物实验园地及实验室;还可用实践成果充实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本届学生自实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以来,每次单元测试成绩都大有提高,特别是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高于往年十多分。
3.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专长,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参加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学生对生物学都有一定的兴趣和专长。让学生置身于生物学界,探索生物问题,了解生物学的巨大成就,把生物学和生命、医学、农业、林业、畜牧业等联系起来,逐渐树立了为祖国献身的志向和理想。
4.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得到了增强。我国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珍稀的动植物,从古至今我国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触后无疑就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此外,由于实践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劳动态度、纪律教育,以及养成其他良好的品质和作风等,都有极大的作用。
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培养的真正目标不仅在于使基础知识得以内化迁移,基本技能得以熟练,更在于训练学生的因素复杂、动态变化着的真实生产、生活实际情境中如何发现有真正科学价值的问题,根据这种真实的复杂形成探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在不断进行,需要我们去探索、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3.
社会实践内容篇10
【关键词】思***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高职院校思想***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体现。加强和改进思想***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思想***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师关注的热点,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受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实践教学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必要作为个重要课题,长期深入地进行实践和研究,使之逐渐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持续化和有序化的发展轨道,真正成为提升思想***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和激发学生关注国情社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优良品格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思***课实践教学的几种认识
实践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和理论工作者的重视与关注,有力地推动了实践教学的发展和理论认识的深化。目前有关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作用,在理论上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但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不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发展。
种种有关实践教学的不同认识和看法,归纳起来,有三种最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对照,把凡是有别于课堂教师讲授,以“活动”为载体,学生为主体,动手、动脑直接参与的各种活动形式都视为实践教学。该观点抓住了实践教学必须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为其服务,才有生命力。但过于宽泛,既容易和学校日常德育活动重叠,而缺乏自身特色;又抢占了理论教学中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提高教学实效常用的一些教学法,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师生异位教学”等方法,而使实践教学一般化,缺乏深度。
二是将学校与社会对照,认为实践教学只能是学生走出学校,直接参与各种社会性活动,才属于实践教学。该观点抓住了实践教学的社会性特征,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教学,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社会,内化理论教学内容,增强社会责任感,达到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但将实践教学局限于此,把校内可进行的实践教学方式排除在外,则舍弃了许多有效的方式,使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显得过窄。当今时代,学校并非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世外桃源”,而是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样可以借助学校一些优势资源或创设特殊情境开展实践教学,如“模拟法庭”、“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方式,既便于操作实施,亦可收到良好教育效果。
三是将内容与形式对照,认为实践教学主要不是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内容是否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该观点抓住了实践教学的实质,实践教学,不是为了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了某一教学目的,设置确定好鲜明的内容主题,借助一定的活动载体,精心安排组织,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学校开展,都能使学生在其中受益,达到实践教学之目的。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基于以上认识,所谓实践教学应该是教师为主导,依据理论教学的内容确定实践主题,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以活动为载体,学生作为主体直接参与的,有一定过程环节的教学活动。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理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好实践卞题,从动员部署、跟踪协调到交流总结等环节仁切实加强指导;其次,作为一项教学实践活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充分展示良好个性和特长,便于发现培养优秀人才。既要照顾到面,力求全体学生参加,全过程参加,又要发挥骨干学生的带头示范作用,把活动推向纵深发展;第三,作为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与课程内容有着密切关系,但又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重在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可依据实践主题需要,因地制宜,既可以在校内、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校外进行。
三、整体构建,分工协作,提升实践教学层次
思想***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同时要借助鲜活的丰富的社会资源,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操作性不强,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广泛性。从学校德育整体视角出发,将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与学生处、团委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整合构建,统筹兼顾。合理规划,以学生申报承担课题等方式,在寒暑假进行。由理论课教师和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发挥所长,共同组织实施完成,既可以避免两种活动之间出现不必要的重复、重叠,又能使两种活动在一定的层面下相互借鉴和渗透,有效地提升社会实践的层次,增强实效。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选修学分的形式纳入教学计划,重视和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总结、实践成果的评审,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表彰,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