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10篇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篇1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承担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必须对自己分管的岗位、职责要有全面完整清晰的认识、了解,在此基础上,要能主动思考、积极策划、未雨绸缪,作为第一责任人,在分管的领域内,要比别人多想一步、早想一步,思考更多、更深入、更全面一些,而不是等着校长来催促和督办。工作中,不是简单地执行校长的意***,而是要在创造性地领会和理解的基础上,更多地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还特别要具有可操作性,真正地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这个社会上多的是不愿操心的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风气对个人、对学校都有极大的危害。每个人都很忙,都有一摊子自己的事,无暇顾及别人,如果每个人都能真正承担起自己的第一责任人,环环相扣,步步扎实,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的确,责任是一种人格力量,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对工作负责的信念如果贯穿在一个人的整体意识中,慢慢会演变成一种处世的态度,将会赢得更多人对你的信赖。

第一责任人,并不意味着“独断独行”。重要决策的形成,都需要经过调查研究、与学科主任、教研组长等相关人员对话沟通,在多方位思考和多路径探求、反复磋商等合作过程中产生。在此过程中,更需要责任人的***思考和富有智慧的创造性工作。

第一责任人,也不是意味着“包办代替”。好的责任人恰恰是不仅明确自己的责任,而且能使每个人成为自己工作领域第一责任人的领导者,是一个不以自己责任代替他人责任的领导者,是一个善取善予的领导者,是一个让每个人都有主体和主人感的领导者。选定合作者,就应该放手让他独当一面地去做,事实上,只要被给予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做的一摊子事,君主固然能治理国家,可要他去放羊,他反而不如一个牧童做得好。所以凡事不必要事无巨细、亲历亲为,更不能包办代替,要想成为称职的管理者,必须热爱自己的员工、同事,了解他们的长处优点,并且能高度尊重他们,始终信任他们,激励他们,给他们舞台,充分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都成为各自领域的第一责任人,逐步培养他们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基础美术教育;发展;心理学;前景

中***分类号:G613.6

教育,以人为本。从事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能离开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是教育中的要素。***基础美术教育在发展中取得了各个方面的成绩,但是同时,我区基础美术教育在发展中对心理学这一要素的研究和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而在***基础美术教育今后的发展中取得更好更多的美术教育教学成果。

一、***基础美术教育的一些现实问题

首先,无论是历史的来看,还是现实的大量科学研究都证明学校的美术教育对培养人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基础美术教育教学实际中,美术常常被当作画画,甚至成为一种消遣的现象还存在。

其次,更为严重的是,***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表现在相关理论研究环节,即没有形成比较***的、完整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理论,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处在一种初始状态,很多中小学美术教师对此的认识还远远不足。

再次,我区基础美术教育中师资力量的学历层次不容乐观。

针对***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现实中的种种不足,更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当前我区的基础美术教育发展。只有在不懈地推进发展过程中,当前我区基础美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由此也会带来基础美术教育教学各个方面不同程度的积极变化。要想取得预期的成绩,怎样做才能科学的推动***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呢?回答这个问题,关键之一是要解决我区基础美术教育教学中对心理学应用的研究。

二、心理学与基础美术教育的关系

从心理学学科的应用角度来讲,如何把其所揭示出的一些心理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这是心理学的使命。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而教育以人为本。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必定要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也有自身规律。

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美术教师采用最佳的教学手段以优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这就不得不了解学生赖以进行信息加工的一些主要心理过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规律以及有关非智力因素,以便运用心理科学在这些方面所提供的原理,增加美术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切实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在运用美术教育理论进行美术教育科研、美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发展来看,美术教育教学越来越需要心理学的介入。美术是与人的心理相关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我们只要必须弄清美术的这种特殊性,我们就必然需要心理学的分析,即进入人的情感的领域。从事美术教育,就必须研究美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一个完整的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心理学可以为整体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提供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美术教学活动中各环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了心理学的支持,就能够把有机的知识点巧妙地导入课堂教学中去,使美术课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羽翼更加丰满。美术可以把其它学科的抽象概念转化成形象概念,充分发挥造型艺术的直观性、形象性,通过向学生实施有效的美术教育,教育在美术教育中就有可能达到全面的教育功能。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可以协调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教学系统进行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如果没有对美术教育领域里心理学的专门研究,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理解哪些规律支配着美术教育的发展,没有这样的研究,又怎么能实现完备的美术教育?如果没有心理学解释的支持,美术教育过程中就会显得十分乏力,而美术中的任何一个问题稍加展开就会碰上心理学问题。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心理学。因为任何教育都是针对人存在的。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长足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由学校培养的有素质的适应发展的合格公民,基础美术教育在此其中责无旁贷。***基础美术教育必须全方位提高素质教育功能及其品质,未来的劳动者必须是美的创造者,这是社会高度发展提出的要求。现代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日趋综合化,美术学科的多样性、广泛性、形象性为知识的综合提供了一个平台。美术教育在实践教学中最大程度上能够整合各学科知识。心理学在基础美术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至少有以下三点重要意义:

首先,掌握心理学理论在基础美术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就可以把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自觉地按照科学规律进行教育教学就必然会增强美术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心理学有助于美术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美术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而这甚至是美术教育教学的必要前提。

再次,基础美术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深化改革、大胆创新的问题,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明确。而这些课题的讨论和确定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参与。当我们在基础美术教育发展中重视了心理学存在的意义,我们就不会不给孩子们吃新鲜蔬菜,却只知道给他们补维生素A、B、C。

三、关于加强***基础美术教育发展中心理学研究的对策

为了在***基础美术教育发展中积极开展相关心理学方面理论的研究有必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设置相关机构。

2、加强相关培训。

3、加强自身学习。

4、关于少数民族中小学美术教师相关培训问题。

四、结束语

***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一定会在自治区***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阔步向前的,我们对此深信不疑。***基础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在介入心理学相关理论研究后必定能够在前人们已有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更好更快发展的道路。我们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让我们早一些掀开***基础美术教育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1]卢家楣等·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沈适菡·实用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篇3

基础教育理念的反思与创新,应当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学校也包括家庭、社会:既包括教育决策层。学校管理层,也包括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同时,也只有把基础教育新理念切实渗透到学校管理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中,才能切实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终身学习:基础教育新理念的基石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把教育和学习作为贯穿一生的追求,看作是改善个体和家庭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显然,“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这两个新观念的提出,大大扩展了人们的教育视野,是教育价值观念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1 、“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体形式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生活,工作的准备阶段和生活,工作的阶段。学习和受教育是人生的准备阶段。 21 世纪将进入“学习型社会”,人们已经不可能再以学校教育中所学的知识适应知识高速增新的变化,就知识的获得而言,学生不可能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劳永逸地获得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为创造人人皆学习成员、处处皆学习场所、事事皆学习内容,时时皆学习机会的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必将代替一次性学习成为 21 世纪教育的主体形式。

2 、学习能力应当成为每个人心须具备的素质

基础教育的重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知识需要时时更新,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授人以鱼,不如搜人以渔”,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洞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终身学习”彻底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旧模式,强调从小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更加注重对学习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及情感态度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健康个性的培养和创造潜能的开发,由此将以往紧张单调的学校生活转化为轻松和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二、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理念的核心

在现行教育中确实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一种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依据,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不断被强化,让学校、牧师和家长形成了一种共识;学生就是要在课业学习上多花时间、多用精力,以便在激烈的升学考试竞争中取胜。要根本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树立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1 、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面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我们必须把每个人都当作人才来培养。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面向那些分数高的学生。在现行的教育中,更多地垦着眼于选拔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而这种选拔又以现行学科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基础教育实际上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教育是为了成功,而不是为了淘汰”,我们必须具有“有选择而没有淘汰”的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发展。现行教育把考试作为选择的主要手段,加之考试制度不完善,不仅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被削弱,智育也存在严重的片面性,忽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教师是考什么学什么,学生是考什么学什么,从而影响了受教育者全面素质水平的提高。

基础教育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学校就读的学生,年龄虽然比较小,但他们是一个个具有***人格、生存价值和创新潜能的人,教育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设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不可能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2 、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

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学会做人要经历一个过程,幼儿园和中小学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在学会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会共同生活”则是做人做事的基础,其中合作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有竞争才有活力,但当今的世界更需要合作,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无论个人的力量多么强大。他都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只有学会与人共同生活。他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教育过程,教育评价体系中引入“学会共同生活”的思想和内容,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互动精神,已受到国际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教学过程是师生良性互动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所有的知识都要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情形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学生是积极的主体还是被动的客体,这是学校教育中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过去我们总是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原料、胚胎,教育的任务就是加工,塑造,缺乏对学生主体的真正尊重。事实上教育应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师生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

3 、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发展观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忽视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学而时习之”是学,“举一反三”还是学,然而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要求是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创新的精神和方法是要通过教育培养的,这是现行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创新能力是未来成功者的核心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并不是成功者大众化的乐园,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仅在于其能否掌握知识,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是最具价值的一种能力,因为它总能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方法以及其他的种种新事物。创新能力是未来成功者的核心能力。因此,不断增强自我的创新能力,是学习者面临的一种挑战。

培养创新能力是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原创性是发展成败的关键,它将成为评价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现在我们在谈论教育的弊端时,往往把视线集中在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上,而忽视甚至扼杀创新能力的致命缺陷却未引起足够重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我们的教育常常忽视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以致于很多学生只是习惯于被动地回答现成问题,缺少那种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教育中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使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关心更多的是结论,而不足过程和方法,忽视科学方法的培养,这必然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匮乏。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础教育新理念的支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工作,德育为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才能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1 、德育方法求新求实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求创新、重实效,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学校德育应着力于创造力、判断力,亲和力、***人格的培养,而不是唯书、唯上的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说教。加强德育工作不是简单地增加其比重,重要的是在目标取向上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以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德”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要求;还应当成为学生自身生存的需要。德育工作必须实现由“要你怎么样”向“我要怎么样”的转变,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精神需求与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

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德育,但并未实现我们期望的结果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把原来是一体的育德灵魂从它的载体中分离出来。德育就像盐,任何人都离不开,但究竟怎么吃呢?必须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提供给青少年一种乐于接受的方式。

德育工作一定要结合学科特点,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课堂里,有机渗透到学科之中,充分发挥课堂育人、课程育人的作用,解决德育游高于课堂之外的问题。

2 、师德建设尽善尽美

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

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教师的人格力量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有较高的文明程度。教师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微的,教师都应先从自身做起。学生从教师那里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可能伴随其终身。由此可以说,今天教师的道德水平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今后的道德水平。

爱是师德的核心,要以爱育爱,以教师对学生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能力去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能力。教师要在对学生的爱中体现出高尚的师德:第一,有对学生“爱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之情,只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才会增强情感;只有在教育学生成长的同时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会感受到情感。第二,有对学生“爱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上。教师要从细微的小事做起,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第三,有对学生“爱的能力”。教师除了对学生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还要有爱的能力。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既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又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基础教育新理念的重要指向

学校是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教育的理想场所,是提供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的重要机构。但学校教育必须突破与杜会、家庭相脱离的传统模式。

1 、让学校教育得以延伸

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而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内、学校中,他们和社会息息相关,每时每地都在接受各种信息,家庭和社会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随着社会的发展,封闭地办学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特征。封闭与开放的结合已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学校必须打开校门,沟通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形成教育的合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

学校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途径之一。随着数字化社会的来临,学校的功能必然会发生变化。过去学生是通过学校获取知识,完成社会化过程,而今天则可能通过多种渠道,如:过去学生是在学校中逐步学会社会交往,今天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这种新型的交往方式逐步学会社会交往并形成新的人格。

2 、让家庭教育得以改善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个活动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家长的素质,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们有权利获得父母的尊重。有的家长只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的人与之平等相处,不尊重他的人格,经常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孩子是生长发育中的人,家长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教育他们,要和孩子同步成长。很多家长没有把孩子看成一个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人,因而或是对他成长中的问题放任自流,或是大惊小怪。也有的家长眼睛盯着的只是孩子的考试分数和排名,而不顾孩子的具体情况,对孩子的期望值盲目攀高,让孩子过早地体味到竞争的压力。

孩子是终将走向社会的***的人,家长应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培养孩子。现在的很多孩子是“只有获取,没有付出;只有权利,没有义务;只有被爱,没有施爱”。家长总让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保护伞下,大包大揽,时时事事都不让孩子***。长此以往,走向社会的他又怎能经受得起挫折。

3 、让社会教育受到重视

随着社区建设和生活服务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电脑、通讯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尤其是网络教育的发展,教育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教育将成为一个独特的教育系统而不断扩展影响。社会大环境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对青少年施加有形成无形的影响,因此,全社会应齐心协力地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心理空间”和“人文空间”。

社会要真正改变看待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准。现在全社会正逐步意识到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弊端,但实际上考试成绩和升学仍主宰着人们对孩子的看法,使许多孩子丧失了自由发展的心理空间。

一切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场所都应当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接受到有益的知识,发挥潜能,增强创造力。青少年的活动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他们走出家庭和学校,面对的是缤纷而又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社会环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篇4

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演变与发展

建国64年间,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经历的较大的演变与发展,以和改革开放为时间界限,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的17年)。这一阶段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主要经历了3次大的改革。3次改革的代表分别是1950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1956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1961年***重新制定的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材。随着相关***策的不断颁布和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是走得越来越稳。

第二阶段:从1966-1976年(“”10年)。这一阶段,由于***治原因,体育课被严重的扭曲,不仅仅是体育课,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性质定位和发展走向都做了严重错误的判断,导致该时期的体育课程的基础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一阶段的体育被“***训”替代,体育课则被“劳动课”所替代,我国的基础体育课程教学处于名实存亡的境地。

第三阶段: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3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有了显著改观,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当然也不示弱,在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多突破和完善,但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教学的总体实施情况还不是特别的乐观,总体水平还不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已经不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步调不相一致。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两大具有指导意义的***策性文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1.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不断创新

体育教学理念是指人们在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对其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也是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态度、观念和信念。教学指导思想正确,即是指学校或学院能依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正确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促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健康深入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人们对体育教学理念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由“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理念方向转化;第二,由“教学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素质教育为主、以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为主、健康第一”;第三,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关注学科”走向“关注学生”。

其中,第一种观点主要是指体育教学理念由单方面的以学科为中心向素质教育理念的靠拢,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尖子教育”;第二种观点则直接将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准了学生;第三种观点则更加注重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理和融合,倡导的体育学习方式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凸显其民主、自主和开放的特点。正确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对于进行有效的体育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真正使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2.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指体育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锻炼身心的效果,是进行一切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且操作性强,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多时,人们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仍有分歧:第一,通过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演变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得出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发展、学科建设和社会需要保持一致;第二,汪晓赞博士于2007年针对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的问题,进行了大范围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主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占93.8%)。毛振明老师在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总结中得出: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体育工作者经常混淆“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和“体育课程学习目标”的概念,且将教学目标一定写在教学内容之前和每节课都要写全五个领域目标等等看成是大家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误解和错论。

在美国中小学课程中,体育课程是颇受欢迎的课程之一。通过对比美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发展身体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与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教学目标基本一致,教学目标的大方向都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适应社会。

3.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逐渐改进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指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学和教的过程中,传递的主要信息和内容,简单讲即体育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且教材处理得当,主要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的因素。

与其它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相比,中国香港地区则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从育人的角度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且更加注重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美国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年龄结构,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设定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内容,如小学(1-5年级)的体育课程内容主要是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学(6-8年级)则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运动策略和学习各种体育知识,高中(9-12年级)则将体育课程的内容更加细化,一些现代化的元素逐渐走进学生的课堂。目前我国关于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正在逐渐改进,且改革主要趋势是:本土化、多样化和基础化,主要表现在内容结构设计应本土化;内容安排选择应多样化;内容功能表达应基础化。

4.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趋于完善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体育教学思想或体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中心阶段,包括传输教学内容、指导、干预和管理课堂等等。针对究竟如何设计体育教学模式,如何实施体育教学这一问题,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给了我们一些解释,即教学设计科学,教学分段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教学负荷适宜,对各项的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能做出科学具体的安排;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目前关于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别:第一种是以新西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日本、加拿大、中国台湾省等五个国家或地区为代表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模式;第二种是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英国为代表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课程分设的模式;第三种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体育与生命安全基础两门课程分设的模式。三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在各自的区域特点内都有自己的优势。其实,有时我们基础体育教学也可以参考一下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如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三(四)自主”体育教学模式;以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为代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福建师大为代表的“主附项兼修”模式;还有以深圳大学为代表的“俱乐部”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与之前相比都有很大的进展和改善。如深圳大学在尝试进行“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改革时,实施过程是先由普通体育课到选择制教学,再到选修课的改革,最后转化到体育俱乐部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确定是一种需要不断探寻的过程,不过我们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在此条路上正在逐渐完善。

三、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

解毅飞教授曾指出:当前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体育地位的问题、体育条件的问题、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课余体育活动的问题和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五大部分。汪晓赞和季浏等老师在对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中,针对“影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问题,得出的结论是:缺乏教学条件(占72.1%)、经费保障(73.4%)、领导不理解新的做法(占61.1%)等。还有部分体育教师对此问题的观点是:主要困难在于缺乏培训机会(占40.4%)、缺乏交流机会(占48.2%)、缺乏指导(占37.1%)、缺乏***策保障(占36.3%)等等。针对该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有以下几点:

1.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理解频出误解

误解一: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

根据“三维健康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体育学科的特点,并参照国外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重新构建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的学习范围,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每一个领域都不可偏废。但社会上流传一些说法,如“应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也不会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和“运动技术教学不用正规”等等,这些都是对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错误理解和说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窄、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目标强调了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体育技术如站立式起跑的技术动作,我们小学在学,中学继续学,到了大学的田径课仍有站立式起跑的教学,这种枯燥且基本的运动技能可以稍作改变,但是不能对所有运动技能的教学都淡化。

误解二:否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指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性和自主性,且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地位,但是有关否定教师作用的错误思想与说法也有很多,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上帝,教师是辅助者”和“给学生一只篮球,给他一片场地,难道学生会束手无策地看着篮球发愣吗?不要说是篮球,就是再换上一种学生完全陌生的体育用品,如壁球、板球等,学生照样会去玩,只不过此时学生的技术是不熟练。”等等,这些把体育教师的地位进行了严重的否定,这些对体育教学理念和体育教学目标的理解是很可怕的。

2.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选择缺乏基础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窄、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毛振明老师指出在对不同体育课程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应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与之相匹配。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由于过于强调课堂的创新性和娱乐性,设置的教学内容幼稚且不能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一致,破坏了原本体育课的教育性意义。窥视很多广场中活动的年轻人或者老年人,大家都有很强烈的活动欲望,但却苦于活动内容的缺乏,这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应坚决抵制诸如幼稚的游戏、表演性内容、类内容和多米诺骨牌等进入体育课堂。

3.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忽视教育性与健身性的统一

教学组织不严密(如跳箱分腿腾越),教学方法无效(蹲腾跃的分解教学),教学步骤过粗(如缺乏身体练习的体操)和过细的课(如农村小学的投掷)都不是好课,因为这些体育课程没有把握好体育课程的教育性与健身性的原则。每一堂合格的体育课程,都是教育性与健身性的和谐统一,两者不可偏废。季浏老师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体育教学模式,毛振明老师主张体育课要上得有实效,即必须使学生先听懂、学会,然后乐在其中地进行练习和不断巩固学习。两者说法不一,但都是对体育课程教育性和健身性意义的表达。总之,在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其教育性和健身性和谐统一的特性。

回顾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走过的路程,体育实践者在体育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作了很多的努力,虽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还在探索中,相信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精神的引导下,一定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李忠堂,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体育学刊,2010,17(12).

[2] 曲宗湖,顾渊彦.体育课程热点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 李忠堂,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体育学刊,2010,17(12).

[4] 于***,徐元君.试论体育课程观念的更新与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篇5

一、关注两个“基础”

1.基础教育要培养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一词中,“基础”的基本内涵是指:“人在未来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起点。”从中可以看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指向“未来”。一是为上大学做准备,二是为生活做准备,两者不可偏废。由此可见,“基础”对于人一生的重要,真可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那么,基础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基础”?在我国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看来,“基础”的具体内容往往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 “双基”。我们把人在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定位为扎实的“知识体系”,而非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自信心等构成的“能力体系”。这两个体系的差别在哪里?“知识体系”强调“学会”,“能力体系”强调“会学”。[1]两相比较,高下立判,优劣立现。强调“学会”的中国基础教育体系,学生离开学校带走的是沉甸甸的“基础知识”,而强调“会学”的基础教育体系,学生离校时拥有的是充足、轻松的思维空间和浓厚、持续的探究学习的兴趣。这一对照,告诉我们,就中国的基础教育而言,打好基础是基础教育的第一要务,但寻求基础与创新的平衡也不可忽视,不能为基础而基础,打好基础的过程应孕育着创新。有了创新意识的引领,基础才能具有内在的活力。[2]

当然,中国基础教育工作者如此沉迷“知识体系”,除了历史的客观原因,更深刻的原因恐怕还在于我们的高考评价体系主要还是一种“知识导向型”的目标体系。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逻辑:教育以培养人才为目的,人才以知识拥有为标准,知识传授以“灌输”为基本手段,就这样,应试教育水到渠成。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国民教育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九年义务教育业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趋于普及,整个基础教育由“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时代进入“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时代,而高等教育则由少数人能够上大学的精英时代过渡到大多数人能够上大学的大众时代。

所有这些变化都意味着基础教育的“基础”已经发生了逆转!现时亟待需要做的就是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建基础教育体系。在这其中,“兴趣”和“信心”是教育最重要的两个核心元素,是学校教育的张目之纲,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基本点”。只有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自信心被有效激发,主体性得到尊重,自主性得到发挥,学生才能走向乐学之路,教学才能走向高效之道,教育才能走入幸福之门。[3]

2.基础教育要改革的“基础”

当基础教育的“基础”发生转向时,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转型升级”。如何转型?朝哪儿升级?我们一直推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从理论到实践已经给出不少答案(包括改课程、改教学、改班级、改管理以及改校长、改教师),也已积累了相当程度的成果。可是,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线亲历者,我们肯定遭遇到了这样的困境:改革轰轰烈烈,学校教育的底色却变化不大,甚至基本没有变化。这样的困境促使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一个起点性的问题:基础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改什么?换句话说,哪里才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一切问题,由文化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解决。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学校的发展在其本质上是文化的发展,文化特征是学校的最本质特征。没有文化,便没有学校。当前学校发展改革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学校自身文化建设没有形成明确的核心价值观,没有抓住某种“连根拔起”的东西。因此,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文化!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

由此看来,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核心就是“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人的生存方式,用龙应台的话来说,文化就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学校文化就是所在学校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也就是全校师生表现出来的整体气质。所有基础教育的改革,其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学校层面的“文化变革”――改变和转换师生已习惯的生存方式,用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来凝心聚力,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气质和办学特色。所以,认识学校,一定要认识学校的文化。研究学校,也一定要研究学校的文化。办好学校,更需要找寻先进的学校文化来引领学校建设。

二、需要两种“心态”

我们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开出了“文化”的处方,意味着学校建设需要经历一场文化的重建,而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育实践者与改革者更应保持良好的文化心态,有意识地将人才培养上升到文化层面来进行思考和实践。

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化心态?

1.需要“包容”的文化心态

教育哲学是一种“平衡”哲学,需要教育工作者排除那种非此即彼的“主客二元”的思维方式,用“包容”之心来对待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指在不同的模式和理念之中,来回摇摆交替的现象),在新与旧、破与立之间找到平衡点。

例如,我们谈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立足人的“能力基础”,着眼于开发个体内在潜能和培养个体自主建构能力,但绝非全盘否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突出“转型”,是期待渐进改革,达到“升级”的目的,而非以激进的姿态颠覆以往的文化传统。事实上,从逻辑上来说,现阶段的“注重创新”与历史上的“偏重双基”之间应当是一种包含关系而非替代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难找到一种教学活动,仅仅指向实现某一方面的发展目标或结果。

又如,掌握知识,而不发展技能、提高能力,或者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不产生影响。其实,“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学习都是密切关联着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包括技能的学习;不包括必要的技能,特别是心智技能的学习,是不存在的。”[4]

还如,学校文化重建。我们把学校文化建设看成是学校最高层面的建设,并不意味着文化建设可以简单替代,复制照搬。鲁迅先生曾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应有的态度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旧文化之“旧”不等于“无用”。总之,良好的文化心态有助于我们将文化传统改造成新文化的根基和底座。

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土壤,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核。而且,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许多问题,不只是学校文化自身的问题,而是与学校文化所处的大的文化生态有关的问题。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既是对教育界的刺痛与鞭策,也是对社会各界的诘问与警示。然而,只有当学校文化、教育文化与社会文化生态达到和谐共生之时,“钱学森之问”才有望得以破解,我们的学校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2.需要“从容”的文化心态

教育是一项“慢”的事业。慢在哪里?慢在文化上。文化的改变,人的价值取向、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不是听几场报告,读几本理论著作或几篇文章,上几堂公开课,开几次研讨会就能解决的事情。无论是旧文化的改变,还是新文化的生长,都有自己的速率和节奏。文化需要提炼,文化需要积淀,文化需要修为。

教育同时还是一种“慢”的艺术。为何慢?大概跟生命成长的特性有关。《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即表明,人的教育成长应当顺应人的自然禀赋,勉强不得,急不得,快不来。对此,张文质先生有过详尽而精辟的论述:“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5]此时此刻,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做的,就是“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6]换句话说,就是要克服“气喘喘”“急吼吼”的心态和姿态,尽其心,倾其性,从大自然中寻找力量,依托大自然赋予生命的一切可能性,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以全面依靠学生的方式,促使生命舒张,促使人之天性充分发扬,至善至诚,至德至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慢”的事业,“慢”的艺术,需要“从容”的心态,尽性知命,顺势而为,真正的教育或许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工作者既是生命的“助产士”,也是生命的守候者,需要时刻保持从容之态,尽可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静观生命之树拔节,静待生命之花绽放,静候生命之春降临!

参考文献:

[1]王红.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从中美教育比较获得的一些启示[J].人民教育,2011(9).

[2]张奠宙.寻求基础与创新的平衡[J].人民教育,2010(18).

[3]方展画.从“建筑学”走向“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转型升级”[J].人民教育,2011(11).

[4]陈佑清.适应新的发展取向的学习类型多样化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7(3).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

中***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了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运动,时至今日,我国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2005年***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问了一个让所有教育者惭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说明,基础教育新一轮的改革必将深入进行下去。改革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而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1 基础教育的定义

事物的特殊性体现的是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也是对事物进行概念性界定的基本规范。基础教育的根本、核心或者说本质就是其基础性,这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根本所在。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没有这一基础,也就没有上层结构,进而也就没有整个制度化的现代教育系统。而从文献中,我们可以基本了解我国基础教育的内涵。如叶澜认为:“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应立足于未来,为了未来而确定今日之‘基础’的涵义”。①

2 基础教育改革的含义

教育改革是人们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调解人类发展预示的应然状态和现存实然状态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教育改革是教育运动的一种形式,目的在于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定义要牢牢抓住“教育、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三者的特点,以基础教育为核心,对基础教育改革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定义。所谓基础教育改革,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在保证基本教育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对基础教育中不合理的,落后的教育现状乃至教育理论进行改革,以使基础教育获得预期进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②

3 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

3.1 基础教育“基础性”的不断提高

鸟瞰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浪潮,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个国家,无论是先发型国家还是后发型国家都把国家的发展命运放到教育改革的成效问题上,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基位结构和人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得到了不置可否的重要高度重视。其基础性地位主要表现在:

第一,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主要载体是不可侵犯的。***治制约着教育的的性质、目的,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同时也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可以说,国民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社会利益服务。任何国家的教育、教育改革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和国家***治挂钩。

第二,基础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基础性教育作用不可替代。二十世纪八十年至今发展起来的国际性教育质量与统计显示,英美等经济发达国家的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这一现状引起了各自国家社会各界的严厉批评,于是***府不得不采取立法等强制措施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如200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3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41个合作国家和经济体15岁中学生阅读能力、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能力以及跨学科综合能力三项能力进行评测(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结果显示韩国和芬兰是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得分最高的国家,平均分分别为539和535。然而,合作经济体上海得分超过韩国和芬兰,平均分为556分。上海学生首次参加这项测试就名列全球第一,引起了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震惊。有西方媒体称,中国学生今天取得的佳绩就如同63年前苏联造出第一颗人造卫星一样重大。PISA的特点是关注年轻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应对现实挑战的能力。这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变化,因为学校课程越来越关注学生可以如何运用其在校所学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是否掌握了某一课程的内容。

3.2 追求教育平等,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是推进教育民主化的具体表现,对于教育平等的理解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关于教育入口的公平原则;二是人人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是关于教育过程的公平原则。从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教育诉求到近代德国对义务义务教育普及化的实践,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之前已经实现了基础教育在入口上的平等。自此以后的时间里,则把基础教育的重心转向了教育均衡以及质量的提高上来。而发展中国家从这一时期开始才把扩大义务教育横向范围提到发展的目标上来。但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机会平等的代名词,如俄罗斯联邦于2002年通过的教育法,集中体现了俄罗斯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保证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增加教育财***预算,普及基础教育”等内容。又如我国与1986年4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凡年满6岁的儿童,不论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3.3 基础教育“统一性”与“自主性”

对基础教育“统一性”与“自主性”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教育分权上,而学校的管理体系则是这一改革主要内容。从20世纪末到现在,现代社会在知识更新上越来越快,国际化、全球化的浪潮要求国家、民族、个人在文化、经济等方面有更大的开放性。为此,这一时展要求对国民基础教育必须做出改变,使基础教育学校有一定的延展性和开放性。如2004年,俄罗斯联邦颁布了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了联邦国家的标准、地区标准和教育机构的标准。又如,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而对于一些联邦或地方自治的国家,其教育管理权大多是地方占有主要地位,基础教育学制、课程、评价考试等的混乱不堪,使这些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不断下降。如美国于上世纪50年代,加强了国家队基础教育的统一,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执***时期,彻底改变了英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确立了英国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基础教育关于“统一性”与“自主性”的教育改革,不仅要考虑到国家内区域的差异性,也是对国家基础教育体系具备开放性、灵活性的实际调整。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与调整的关系,是对时展背景多变性有力贯彻。

3.4 基础教育改革的系统性与阶段性

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必须要把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加以研究,才可以成为科学。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自身具有相对***性,***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他有自己内部问题、现象和规律;而相对性则是指,教育同时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关联。***治、经济、文化、科技这些系统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教育改革脱离社会***治、经济、文化的背景来谈教育、可以说这种教育改革是不可行,忽视这样的综合背景,所实施的教育改革也是不科学的。在现代哲学发展中,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对科学主义思维方式的批判思潮。他们认为近代科学在给人们带来很多效益的同时,也简化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在分析任何事物时,把整体分解为多个要素,并把某一事物发生的原因线性地归因为某一要素,这就是单向因果关系的思维逻辑。如把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分解为单个细胞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很好地批判了这一认识论的缺点——整体不是部分的相加。“就事论事”的教育改革是“缺乏系统分析的改革认识”。③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的子系统,是被大家所认同的,改革这一系统性社会存在,人的认识可否达到完美的境地,从而使教育改革按照改革的指导思想完全进行下去?中外教育改革路程明确地否决了这一假设,从认识论的哲学观点来看,这也是不可能的——人的理性认识是要受到时展的限制的,因此它不可能超出人类现存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就是人类认识的有限性。所以,“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有限理’”。④基础教育改革目标无论具体到什么程度,在实践过程中,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实施过程中各个要素,如改革的主要载体——学校,改革的一线实践者——教师、行***人员等改革主体。他们改革的全面理解是需要时间去理解,最后由于理解的偏差带来改革目标的偏移或改革程度的强弱是必然的。这就表明了一个道理:教育改革从准备到实施,就立刻在教育系统中得到落实是不可能。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改革是一个阶段性渐进的过程,从而达到系统发展的目的。

从基础教育的实践主体来看,有教育科研工作者、教育行***人员、教育教学教师和教育对象等;从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来看,有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课程、基础教育体制和基础教育评价等;从教育取向上来看,又有人本取向、***治取向、经济取向、文化取向等等。这些都表明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改革过程,必须在统筹兼顾、系统调整的前提下,有重点地进行阶段性改革,是一条基础教育改革的科学之路。

注释

① 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8.

② 潘新民.基础教育改革渐变论[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0.

③ 潘新民.基础教育改革渐变论[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7.

④ 潘新民.基础教育改革渐变论[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2.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 农村 基础教育 发展策略

中***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Situation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LIAO Zhigang

(Ezhou Huarong Lvsong Primary School, Ezhou, Hubei 436030)

Abstract Vigorously develop rural education, turn the population burden into human resources advantage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but also the key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issues", but also the strategic task to affect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Since the rural reform and education reform, basic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although by leaps and bounds, but for now the status quo in terms of the problems still exist, and thus thinking and planning on the overall problems of rural education, solving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issues, it is really a top priorit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for the status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bas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1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首要的问题便是农村基础教育问题。9亿的农村人口数量决定了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的一切问题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奠基和促进作用的重大举措。农村基础教育得以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便能大幅度得以提升,中国教育改革事业便能得以进一步深化,中国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向着人力资源市场转变;反之,农村教育的严重滞后必然导致教育事业的不平衡发展,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进一步扩大社会阶层间的差距,长此以往,必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而农村基础教育关系着广大农村人口的未来,也关系着社会发展的走向,更决定着国家振兴的前景。

2 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和***府统一部署,不断出台各项方针***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投入巨大财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而“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等战略的提出更是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在这个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初步实现了全民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体制及各类经费保障机制日趋完备,从根本上消除了农村新生代文盲,农村教育飞速发展。

尽管如此,由于各种历史、自然、***治经济等因素积重难返,农村教育依然远远落后于教育新形势的要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步伐,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2.1 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学前教育缺失

由于历史沿革及自然条件限制等因素,农村教育基础薄弱,硬件设施不齐全质量差,经济交通等因素的限制更进一步阻碍了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并且大多数家庭都存在“隔代教育”的情况,而农村往往存在着“重男轻女”“读书无用”等观念,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基础教育。而另一方面部分地方***府不重视教育文化建设,对于农村教育积极性不高,资金投入少,又更加恶化了农村的办学条件及教育环境,有些地方甚至没有学前教育的观念,导致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频频发生。农村教育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农村经济问题,经济力量薄弱,对教育方面的投资必然减少,而教育方面的缺失反过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2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严重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由此引发 “留守儿童”这一突出的社会问题。父母的外出务工直接导致的是“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进一步影响其心智的健康发展;间接引起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多数家庭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留守儿童”,这种“隔代教育”更多导致的是孩子基础教育的欠缺甚至是畸形。而另一方面各地***府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因而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学习、交友等方面会出现种种问题和弊端。

2.3 师资力量匮乏,整体素质不高,教学质量堪忧

基于农村学校的待遇、生活环境以及工作和学习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优秀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农村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有些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知识观念陈腐,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普遍低下,农村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农村教师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乃至结构上都无法(下转第23页)(上接第12页)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知识的获得、道德的培养、素质的提高。

另外地方农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价机制落后、家长重视与配合不足,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等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阻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3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建议

(1)促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各级***府要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服务工作,加大投入办好寄宿制学校,集中教育资源,保证教学质量,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有条件的还可以配备相应的生活和心理辅导老师。筹措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学习、家庭等状况进行收集记录。学校要对留守儿童重点教育监管,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弥补家庭亲情缺失,营造家的氛围。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促进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2)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府一方面在加大教育投资的同时,也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育融资,鼓励民办教育,以保证农村基础教育有充足的财***基础。还可以利用招商引资,通过相关教育项目改变农村教育现状,逐步缩小城乡办学条件水平的差距,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3)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府应认真贯彻落实***下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采用多种形式扩大学校教育资源,引进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完善学前教育设施环境,建立农村学前教育配套公共服务体系,以完善农村教育基础教育体系。

(4)创新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明确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完善素质教育体系。制定新的教育评价和考核机制,注重创新注重实践。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和指导,确保相关学校正常运营。教育职能部门加强与学校之间的协调沟通,以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

(5)完善农村教育师资力量。***府应加强对现有农村教师的培训,鼓励其进行继续教育,改善这些基层教师的待遇,建立健全农村教师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给予其一定的津贴补助。同时还要积极贯彻执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策及“特岗计划”,引进优秀的师范毕业生来农村任教,确保数量及质量,从而打造一支优秀的师德高尚的结构层次合理的教师队伍,以确保农村基础教育事业顺利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其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艳辉.农村“留守儿童”之现状、走向与对策探讨[J].青少年导刊,2007(8).

[2] 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 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关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治经济学探讨[J].中国农村观察,2003.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篇8

摘要: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已经十余年,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多问题。对问题的的本质思考需要借助伦理学的思维,通过探究课程改革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伦理的“为何”与“何为”,旨在进一步帮助人们理清体育新课程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体育 伦理  

  

一、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伦理学本质  

  

从伦理学的基本矛盾“善与恶”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探寻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的矛盾。其实,不论课程改革的“善与恶”如何体现,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造就完整的学生而服务的,而造就完整学生则需要以和谐的社会背景为基础,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构建更和谐的社会,进一步促进处于这个社会中的人的更加全面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伦理学本质是“为了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出现的善与恶”,而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则是解决善与恶的矛盾,更好的促进学生通过体育新课程的学习而成为和谐的人。  

  

二、为何: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伦理原因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伦理学层面的笼统原因,但为何要这样,其精确的原因又是什么,则需要我们探究。  

1.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在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一切领域体现和促进公平与正义。在基础教育领域,要保障和促进公平、正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科学的课程改革观,将公平与正义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取向,将促进、满足每一个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需要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支撑点。但在体育新课程推行之前,反观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教师始终把持着整个体育课堂,他们的唯一任务就是将各种运动项目高深的运动技能毫无差错的传授给学生,而且学生还必须要老老实实的接受,不允许有任何的花样与创新。在这样没有区别的教学背景下,且不说不同基础的学生接受相同难度的运动技能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学生除了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其它接触很少也是一种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会对学生自身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也会将他们培养成不知道什么叫做公平和正义的所谓的人才,那么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还从何谈起呢?  

因此,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而体育新课程则要求教师将运动技能当做是体育学习的载体,但绝不是体育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生除了学习运动技能之外,还必须要关注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还必须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得他们成长于一个公平正义的体育学习环境之中。  

2.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公平正义的目的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准备,而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将公平、正义要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而且要在课程改革的结果中加以体现,作到“课程改革为人人,人人共享课程改革的成果”,课程改革不仅应当增进人民的福祉,而且要努力缩小客观存在的社会差距,保障不同族群、阶层的人群能够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从而扩大社会民主和平等,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从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就可以看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颠覆了传统“体质健康”的单维健康观,形成了“三维健康观”,而三维就意味着更加全面充实,旨在从里到外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另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提出,更是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要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作为。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部分师生的误解,比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将学生始终放在首位,任何事情都以满足学生为主,但这显然是不对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应该也是有所选择性的,不能盲目的迁就学生,而应该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客观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三、何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伦理实践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个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而获得参与公共生活、相互尊敬和明智判断的美德,使他们成为社会体系的合作者、社会正义原则的遵守者以及优良美德的践行者,成为和谐、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从而很好的规避那些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这毕竟还

编辑整理本文。

只是一种理想的层面,如何实现这种理想还需要我们不断的从伦理层面探索实践途径。

1.进一步强化***府对落后地区体育教学的支持力度。平衡是社会和谐的根本诉求,只有通过平衡才能抑制两极分化,才能达到共同前进的目的。但是,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滞后,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落后,办学质量较低,这不仅长期困扰和制约着这些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阻碍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体育教学领域,不平衡现象非常之严重。比如,在江浙沪等发达地区,学校的条件堪称豪华一流,但在西部边远地区,很多学校不仅基本的篮球、排球、足球等体育器材没有,就连正规的体育教师也都没有,很多体育教师都是由其它学科的教师来兼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体育课能够开展得好吗?学生的体质能不下降吗?因此,我们的***府应该要大力支持这些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积极筹措资金解决经费问题,向这些地区派遣优秀教师支教,等等,努力提高落后地区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关注课程改革发展的不平衡并努力解决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和各自的发展需要关照不周,在制定课程***策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发达地区学校、城市学校和重点学校为依据与标准,缺乏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注。其结果是,基础教育课程一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比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自2001年颁布以来,已经推行了十年的时间。在推行的过程中,无论是主管体育的***府行***官员,还是从事理论研究的高校体育专家,还是从事基层体育教学研究的教研员和一线体育教师,都对课程标准对不同地区的非适应性本身提出了很多问题,希望国家能够尽快修订课程标准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体育新课程标准制定组在修订课程标准方面似乎没有任何的动作,而且面对这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没有发表任何导向性的意见。很显然,这种沉默的态度毫无裨益,只会伤害广大关心基础体育教育工作者那颗热情的心。因此,我们要努力关注不平衡发展并相反设法去解决。  

3.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公平开展。无论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多么繁荣,但其最终落脚点还在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否则一切都是徒劳。在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实践者,课程改革能否成功,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要承担服务和谐社会构建的使命,教师在课程实施方面就必须保障“课堂公平”,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全纳”的观念,平等、公正地对待、信任、评价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开发,生命价值得到展现,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进而探析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伦理本质,是体育新课程健康顺利发展的内在要求。伦理责任与义务是藏于体育教师内心的一种潜意识,我们只有充分激发广大体育教师的这种潜意识,才能为通过体育新课程的开展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才能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全面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嵘,张建华,毛振明.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74-78.  

[2]李忠堂,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j].体育学刊,2010,17(12):52-56.  

[3]彭泽平,姚琳.和谐社会与课程的和谐伦理指向——“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9):53-56.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篇9

在面向全体学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中,学院根据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生源层次,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指导思想,实施“孝、宽、诚、责、毅”“五字”职业道德基础教育,打造了职业道德基础教育工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收到较好效果。

一、“五字”教育的目的意义

(一)创新载体,贴近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五字”教育提出的目的之一,是立足学生实际,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进入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经历过三种“碰撞”。一是社会与学生的“碰撞”。由于社会各界经常给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贴上“差生”标签,以及把高职学生一辈子定位为“蓝领”的陈旧观念,一些学生总是抬不起头来,当他们走向社会时,目光中不但缺乏坚毅和自信,甚至还有些畏缩。“碰撞”的结果,往往是学生信心和阳光的缺失。二是家长与子女的“碰撞”。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生则由于高中阶段的先天不足,对家长的期盼不理解或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相互之间的隔阂和分歧。结果往往带来学生感恩之心与爱心的缺失。三是憧憬与“伤痕”的“碰撞”。带着抱怨或失望来到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尽管对大学生活也有憧憬,但看到教室这道曾经的“伤痕”,憧憬往往稍纵即逝。结果是对未来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的勇气的缺失。这三种“碰撞”,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独有的“历练”,给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带来诸多困难,传统的德育措施难以收到好的成效。因此,民办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创新载体,贴近学生实际开展。“五字”教育,正是在此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的职业道德教育新载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二)探索规律、筑基固本,提高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

职业道德教育一般可分为基础性教育和职业指向性教育。基础性教育注重品质的养成,具有普遍性;职业指向性教育注重特质的养成,具有行业性。职业道德大厦的根基在于做人的品质,而这也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短板。不少用人单位也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职业道德缺乏根基,经不起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像水中浮萍。学院实施“五字”教育,根本目的在于遵循职业道德教育规律,针对弱点,筑基固本,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基础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素养。

二、“五字”内容体系构架

“五字”内容体系是在道德品质层面,从文化入手,综合现代职业道德特色要素,把传统理念与现念、把文化要素与知识要素相统一,构建的既有相对***性,又辨证统一的教育内容体系。孝——百善孝为先,孝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现代企业将孝心纳入企业文化范畴,强调在家庭和睦的同时企业得到健康发展。职业道德基础教育从孝心入手,可以增进学生对亲人、对社会、对***和国家的爱心。宽——宽猛相济能成事。成功的事业来源于宽广的胸怀,众人的扶持与理解。企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民办高职院校应让学生学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把自己溶进团队,为团队建设做贡献。诚——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也是企业立身之本。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观念,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为将来从业夯实道德基础。责——责任胜于能力。企业需要有责任心的员工。要让学生珍惜今天,懂得对自己负责,把社会与学生“碰撞”带来的对社会认同度的偏差,转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祖国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心。毅——毅力,是一个人完成学习、成就事业的“砥柱力”,是职业道德基础教育的必修课。成功人士与众不同的是他能从一个个困境中走出来。我们要让学生在经历憧憬与“伤痕”的碰撞之后,重拾阳光、重拾信心,培养现在学业和将来从业所需要的坚强意志。

三、“五字”教育平台的构建与保障机制

(一)“五字”教育平台的构建

“五字”教育平台是打造“五字”教育工程的载体。从系统整合入手,把经常性思想***治教育、思想***治理论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就业指导等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搭建“五字”教育的三个平台,使“五字”教育得到有效实施。

1.理论教育平台

通过理论教育平台,让学生认识“五字”、掌握“五字”,树立信心践行“五字”。一是成立“五字”讲师团,实施“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工程。由系主任、教师、辅导员、心理工作者、机关工作人员组成的“五字”讲师团,在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上宣讲“五字”,使学生一进校就能认识与理解“五字”。二是把“五字”融进课堂教学。把职业道德基础教育融进思想***治理论课、就业指导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夯实理论基础;进入专业实训课,强化课内外实践,加强教育与职业的融通,使学生加深对“五字”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加强教育的研究和探讨。近年来,完成了江苏省思想***治教育研究会《第四媒体环境下民办高职学院理想信念调查与分析》课题研究;以《民办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质培养》为题申报了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是组建学生骨干“思想道德宣讲团”进行自我教育。积极开展“五字在班级”、“我与五字”等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五字”教育的内化过程。四是自编学习资料,制作“五字”教育网页。自编了“五字”教育《学习参考资料》,优秀传统文化《警言一百句》和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五字训》,并制作了“五字”教育网页,促进学生自学、自我提高。五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建立了院、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干预网络,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心,提高掌握“五字”、践行“五字”的自觉性。#p#分页标题#e#

2.实践教育平台

通过实践加强对“五字”教育的亲身体验,提高践行“五字”的自觉性。一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围绕职业目标践行“五字”。开设了职业生涯选修课,购置了职业生涯规划软件,要求每一位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围绕未来职业目标践行“五字”。二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全院3800多名学生是南京市注册志愿者。校外36个“德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社会大熔炉中进行“五字”锤炼;校内56支“爱心小分队”活跃在需要帮助的同学们中间。三是开展责任体验活动。在班级设立“第八个班委”岗位,让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有一次当班干部的机会;在学生***员中开展“帮助一名同学,负责一项工作,带动一个宿舍”的“三个一活动”,让学生在承担任务中进行“五字”锻炼。四是实施“五字”精品活动评比,激励“五字”实践活动的开展。先后涌现出“一封家书”、“一道菜”、“我与‘五字’”、“三大典礼”等十余项“五字”实践精品活动,有力推动了学生践行“五字”。

3.学习借鉴平台

通过学习借鉴平台,实现典型引路。一是学院建立了院长“通令嘉奖”制度,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树学习标兵。二是开展学生最喜爱的十佳教师评选,宣讲教师奉献、学生成长的典型。三是组织杰出校友回校作报告,以亲身经历讲述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体会。四是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进行自我评比、自我检查、自我教育。

(二)“五字”教育的保障机制

1.******齐抓共管

院***和院行***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基础教育,制定了《“五字”教育实施意见》。学院******把“五字”教育摆在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位置,今年又把“五字”教育写入“十二五”规划,坚持长期组织实施。

2.实施教学联动机制

制定了《教学联动实施办法》,明确了领导、机关、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各自在“五字”教育上的任务和分工。思想统一,认识到位,行动一致,努力做到在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贯穿育人主线,齐心协力做好职业道德基础教育工作。3.培养队伍打好基础在对“讲师团”、“学生思想道德宣讲团”、辅导员重点培训的基础上,对全院师生员工进行宣传教育,形成了专、兼结合的“五字”教育工作队伍。

四、“五字”教育的创新性

(一)创新教育理念

探索教育规律、提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和职业指向划分。通过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性教育和职业指向性教育的理念,进一步理清了教育的思路,“五字”教育找准了教育的切入点。

(二)创新教育内容体系

立足做人品质,确立职业道德基础教育核心要素。“五字”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是在道德品质层面,从传统文化入手,综合现代职业道德特色要素,把传统理念与现念、把文化要素与知识要素相统一。它们既有相对***的内容体系,又是辨证统一的整体。

(三)创新教育载体和机制

整合教育资源,确立教育的基础架构与基本方法。“五字”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通过对思想***治教育、课堂理论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教育的有机整合,搭建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学习与借鉴“五字”教育的三个平台;通过实行******共同规划、教学联动实施,组织队伍培训,形成了“五字”教育的保障机制。

五、“五字”教育成效

在学院***和行***的领导下,经过探索实践,学院在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提高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接受度

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有了较清楚的“画像”,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基础教育的方法重点有了认识,教育的针对性和接受度有了显著提高。家长们说,孩子到了正德后懂事了,有理想了。

(二)提高了“学会做人”的基本道德素养

学生们把宽以待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体现在平常学习和生活中。在宿舍互相关心、和睦相处,共同营造温馨家园的氛围。全院1545间学生宿舍,其中内务卫生免检的宿舍就有619间。2010年,再次被授予“江苏省高校文明宿舍先进单位”。校园内拾金不昧蔚然成风,六年来拾得手机542部,钱包400多个,折合现金58万多元人民币,全部交还给失主。

(三)提高了“快乐学习”的认知度

六年来,共有2583名学生转入本科院校学习,每年的“专转本”比例均在25-30%左右。同学们说,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从孝敬父母来看,学习是快乐的;从取得的学习成果来看,更是令人快乐的。

(四)提高了“知行合一”、掌握技能的自觉性

在职业规划的引导下,学生有了专业学习目标,自觉性得到提高。在第五届江苏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5名学生获奖,其中章奥同学荣获一等奖,并被授予“十佳职业规划之星”荣誉称号。2006年以来,学生获得全国性比赛奖项58项,获得省级竞赛奖项150多项。

(五)提高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六年来,学生年内就业率平均在98%以上,毕业生以较高的个人品德素养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如宝洁公司、中电集团五十五研究所、中国人民总参谋部六十研究所等33家国际和国内著名企事业单位都有我院毕业生,其中部分单位已建成学院的毕业就业实习基地。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 教师角色 心理调适

中***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86-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整体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此,新世纪以来,国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开展了一些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1年,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基〔2001〕17号),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试点正式开始;2003年,***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教基[2003]6号);2005年,课程改革从实验区逐步推广,涵盖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两个阶段;201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标志着本轮课改从点到线到面的完全转变,也进行到了课改的关键时期;同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法则规划纲要(2010——2020)》;2011年,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同年,***印发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专业标准》,该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教师如何更好地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一个永恒的课题。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各种关系、教学程序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由于课程改革带来的课堂教学诸多因素的改革,这给已经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在心理上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处在这种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只有面对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及时转变角色,做好心理调适,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才不被社会所淘汰。

1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1以学生发展本位的教学价值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知识本位”的价值观,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培养,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

现代课堂教学则是强调“学生发展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即把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全面地加以关注。注重从学生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去考虑确定教学目标与选择教学内容。

1.2教学过程注重全面发展,认识个体差异

教育是认识人、理解人、培养人、开发人的事业。这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性和学生在发展中的差异性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因材施教。

(1)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正常情况下,人的一生中有90%的潜能未能激发和利用。从这里我们就应当相信:只要我们教育得当,积极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最大潜力,学生都会成才。为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提高对学生的期望,用有效的方式和策略激发学生的潜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学生的潜力各不一样,兴趣也不尽相同。在自然界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学生的发展潜力、兴趣爱好、发展的阶段、水平、智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都客观地存在差异。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事实。

(3)潜力需要适合的教育方式才能激活与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巨大的,但潜力不会自动地得到开发。就像来自世界的一种潜在的能源,如氢能源或核能源一样,若不通过科学的适应于它本身变化规律的手段和方法去开采,以及提供释放环境条件,它是释放不出能量的。学生的潜能也无例外需要适合的教育方式,提供最佳的环境和条件,才能得到开发。

1.3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学质量观

现代课堂教学的质量观是: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从“质”的方面,要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更注重从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出发,一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注重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变“厌学”为“乐学”。从“量”的方面,把压给学生过多枯燥机械训练的作业量,过长的课堂教学时间减下来,让学生多一点时间去学用相结合,思考、探索、合作解决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充分给予学生自我体验创新的过程与成功情感。

2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见的几种心理不适现象

2011年***制定的基础教育领域《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如:“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等,面对课堂教学的新标准新要求,很大一部分教师存在心理不适的现象,这种不适现象主要表现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10篇

学习

年度审计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年度审计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二、审计的内容1、根据内部审计的规定要求,有计划地对教学系的教师津贴发放,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发放,班费、实习费等使用情况进行内审;2、根据内部审计的

学习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国企内部审计实施办法范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工作计划。协同监督机制是在既有监督体制的基础上,继续发挥纪检监察、审计、法律、工会等部门监督作用,同时更加突出职能部门在业务管理领域内

学习

毕业总结个人总结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总结个人总结10篇,内容包括毕业自我总结100字,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简短。进入大学,首先是一次思想的进步,我告诉自己,我已经是一个大学生,在心智上应该逐渐成熟起来,凡事要首先自己***进行考虑,沉着冷静得出结论。我能做到积极要

学习

大二学生自我总结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大二学生自我总结10篇,内容包括学年自我总结大二100字,大二学生自我小结。光阴似箭!转瞬间我的大学生活已接近两年时间了。我们不能奢望留住时间,但我们却能够在时间的流逝中留下自己的脚印。刚升上大二时,看着大一的学弟学妹

学习

大学自我总结总结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自我总结总结10篇,内容包括党员自我总结100字,大学学期自我总结完整范文。在生活中,我时时刻刻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信条,并切实地遵行它:待人热情诚恳,讲求诚信;平时友爱同学,尊师

学习

产品项目部门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产品项目部门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产品项目实施方案怎么写,产品项目管理计划书。[中***分类号]U4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02项目管理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汽车行业中已得到灵活、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人

学习

上市公司审计工作计划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上市公司审计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上市公司审计工作流程,上市公司企业年度审计计划范文。农电维护费的支出应包括:用于支付农电人工成本、农村供电设施的维护、维修、更新和保护费用,购买生产经营所需的器材和必要的生产工具

学习

年度自我评价总结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年度自我评价总结10篇,内容包括高中期末总结自我评价,年度考核表个人总结与自我评价。由于经济原因我家在_年在本村开了一家商店。由于我校放假较早,我本打算参加一些有关自己专业的社会实践,可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我心想春节

学习

学生自我总结总结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自我总结总结10篇,内容包括学期自我总结100字,学生总结鉴定表自我总结大一800字。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

学习

工厂审计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工厂审计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工厂审计工作9个步骤流程图,车间内部审计工作总结。3.结合干部的任免情况,及时搞好中层干部的离任审计及评价。4.办理厂领导、上级审计(内部审计)机构交办的审计任务,配合国家审计机关对本单

学习

产品质检员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产品质检员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质检员工作计划表格模板,产品质检员工作总结及计划。车间生产工作计划范文120xx年,为配合公司的发展规划,方便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保证生产连续性,确保公司的企业形象,完善生产部管理。结合20xx

学习

消毒产品监督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消毒产品监督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消毒产品卫生监督检查的工作总结,消毒产品监督管理办法。从一月份***肺炎***情开始,区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所把***情防控工作纳入重中之重。为确保各医疗机构***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监督所分

学习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内部审计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企业内部审计规划的研究制定和具体实施不仅仅只是审计部门的事情,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企业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经理层、相关职能

学习

学生登记表自我总结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登记表自我总结10篇,内容包括毕业生登记表自我总结1000字,学生登记表的个人总结怎么写。一、设置账簿首先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首先设置: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以及损益类等明细

学习

脱贫攻坚心得体会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脱贫攻坚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脱贫攻坚心得体会作文,脱贫攻坚心得体会教师。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这个承诺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愿望,在走向共同富裕过上美好生活的

学习

扶贫个人心得体会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扶贫个人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参观扶贫基地心得体会,企业扶贫感悟心得体会。自从作为精准扶贫联络员到现在,心里也有一些感触。上次中秋慰问的时候,其中有一户人家对我印象很深刻。那是一对年迈的老夫妇,老大娘生病在床上躺着

学习

扶贫心得体会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扶贫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扶贫故事心得体会,***员扶贫心得体会。虽然,今年遭***情影响很特殊,但脱贫攻坚绝不掉链子!今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精准施策,助力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就业;加大农资供应

学习

会计个人心得体会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个人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会计实习报告心得体会,会计助理实习心得体会。从一开端的做会计分录,到填写记账凭证,而后登记账簿,再是结帐,对账,编制报表,装订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由多少个人来实现,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经历过了,才正

学习

员工工作心得体会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员工工作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员工分享工作心得体会200字,超市服务员工工作心得体会。2、管理在楼面的日常工作中,作为管理者,我们要处处尊敬和关心下面的员工,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而且自己

学习

做人寿保险心得体会10篇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做人寿保险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做保险第一次感悟总结60字,新人保险的心得感悟怎么写。寿险公司的竞争力具体是指什么,很多公司本身都不甚清楚。其实我们提到的竞争力一般是指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公司内部经

学习

对保险培训心得体会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对保险培训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学保险培训心得体会100字,太平保险新人培训心得体会。保险人培训;培训体系;培训层面;配套工作层面;保险行业0引言保险人的培训是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旨在为保险人创造学

学习

入保险公司心得体会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入保险公司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保险公司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保险公司投诉演练心得体会。一、国有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化的约束因素分析金融控股公司是在一个集团公司(母公司)的框架之下,各子公司专门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