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系统篇1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创新
1供应链及供应链系统
1.1供应链概述
供应链涉及帮助供应商提供生产资料、为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系列过程。供应链环节涉及产品的生产流通,包括生产、批发、零售以及客户终端,它涉及物料、信息、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增值链。供应链具有复杂性。同时它是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的,是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的。企业中的其他职能部门,与它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并且在市场中,供应链系统必须是动态的。供应链的成员繁多,其中的交叉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1.2供应链系统的定义
供应链系统指在整条供应链上,为各种客户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系统。供应链系统是有其相对应的网络结构、业务流程、管理要素等交互而成的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构架。供应链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紧密联系的,它的每一个节点所具备的效用是不同的,这些具备特殊功效的节点相互联结,提升了单个节点的功能,达到一个整体的功效。供应链企业间为了共同的利益,对整个企业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诠释,是以互利互惠为目标的。对环境的适应性,要求供应链系统随时随地,能够因地制宜,快速反应,提出高要求。
2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系统分析
2.1自营物流系统
供应链系统下的一种普遍的物流形式,关键是企业拥有由自身资源构成的物流团队。这有利于企业管理的一体化,在物流运输活动沟通管理中,产生更少的沟通噪声。但是,自营物流系统的成本很大,不太利于企业本身的低成本系统,从而制约其运营扩张。
2.2第三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的主要角色,每个公司决定以合同的形式,将自己的物料和产品,全部外包给一家专门为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公司,来完成自己的物流需求,从而节约了物流管理环节,同时也分出部分盈利。
2.3物流联盟
供应链系统中,为了达成长期互利的、全方位的合作同盟,有业务往来的两个企业,通过各种形式,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共同建立的物流结盟形式。物流联盟的形式是有意义,每个企业以共赢为目标的合作,大大地改变企业间单一的竞争模式。
2.4第四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物流的集成公司,利用互补原则,为供应商提供资源、能力和信息技术,从而管理自己的组织形式。为每个企业,提出物流方案,从而达到为其他企业的物流服务的系统,是建立在其他物流基础之上的。
2.5第五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出现了一个新生的概念,主要在4P(产品、价格、渠道、沟通)基础上,同时出现了“人员、有形展示、过程”等因素,有了7P物流管理系统,变成了更加宏观范围的物流链。
3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系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3.1缺乏专业型物流人才
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发展不均衡,特别是物流业的人才缺乏专业的培训,由于基础文化深度不够,更加导致了企业中缺乏可提升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环境上,物流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对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要提高物流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供应链系统的增值性,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
3.2经营者的理念滞后
目前我国管理者更多只把企业目标放在企业利润上,而不是注重整个企业长期目标,没有意识到物流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效用,仅仅注重物流对成本和运输、仓储方面的低层次认识,没有建立系统的物流规划。
3.3供应链系统中物流体系发展不全面
截至2007年,我国物流管理部门情况调查,仅有34.6%设立明确的物流管理部门。企业中的物流操作过程中,将物资的运输、存储、包装、搬运、配送和流通加工等系列物流过程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但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对物流部门进行系统的战略规划和整理。3.4供应链系统中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高支出问题企业中,由于观念上存在“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导致企业物资供应缺乏主动性、物资供给与生产进度不配套和装运效率低等增加了成本。各个环节衔接较差,各个部门沟通交流不够。供应链系统各环节提倡节点间的轻松对接,但是实际情况是,每个节点由于管理人员不专业、节点繁复,导致物流管理成本过高,大大影响了物流产生的附加值。
4供应链系统中企业创新和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4.1供应链企业的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影响
企业评估自身的综合实力,首先企业人员、资金以及管理资源,这三方面具有局限性,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时,首先提高物流管理效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放在首位。同时企业的形象,企业文化的展示,更应该结合企业的物流管理,达到一个完美的诠释。
4.2供应链系统产品性质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针对产品的不同特性,企业选择时应充分考虑这些不同:大型工业品的原料和鲜活的产品,此时选择相对专业的物流服务公司,应该更加注意渠道的合理化。针对全球市场的分销,应该选择委托给地区性专业物流公司;当产品相对单一的企业,此时大企业的统一管理的自营系统更加可取;如果只为了满足技术性强的企业,此时采取委托方式,最为适合。
4.3供应链系统物流总成本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供应链系统中,应该根据企业的成本预算,首先结合市场状况,清楚物流各种方式特点,结合企业,最后估出最低成本物流,从而结成一个完整系统。整个供应链运行时,会产生庞大的数据,这些数据中,有很多是可供参考的,在企业运营时期,就该充分参考有效数据,结合物流管理实际情况,做出应有的反应。
4.4供应链系统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企业应该考虑到自身的主营业务和企业长处,对各方面例如客户满意度等,就该结合物流系统,进行增强核心竞争力考虑的附加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例如转变物流服务态度,让企业尽善尽美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4.5供应链系统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创新
物流管理在企业中,确实存在各种弊端,这就要求管理者开始思考多方面因素,才能让物流管理系统得以创新,如物流系统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物流管理目标、适合本企业的物流系统选择、独特的物流管理系统人才培养等。从组织结构着手,企业的物流管理应该充分结合组织的特有形式,考虑各方面因素,从而使得物流与组织结合最优。物流管理的目标也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特有的核心竞争力,从最根本出发,从而达到最优目标。物流管理的人才,更是应该从多个培训、人才选择等方面得出最优的人才培养系统。并且各个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群体不同,选择多种物流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物流管理体系,最终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王世文,李龙洙.关于企业信息化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思考[J].经营与管理,2013,1(7):10-15.
[2]欧阳斌.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3):31-34.
[3]张翠华.浅议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及其改进[J].东北大学学报,2014,1(1):55-58.
[4]谢琛,谢毅哲.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8):45-46.
供应链管理系统篇2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制造业;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中***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Luo Ming Liu Yuanhong Ma Wei
(1 School of Science , Nanchang University ; 2School 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Abstract: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ill was in the low-position of vertical division system in the worl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 low degree of informationizationand weak competitiveness ofchinese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as a critical factor , it is unable to fitinformationization demand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modern manufacturing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a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 Based on WEB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architecture andfunction structure of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的垂直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竞争力不强,信息化程度不高,无法适应现代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对信息化的要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004年开展的一次关于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供应链方面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普及率较低,在升级系统的问题上,更多的企业把首要重点放在了采购管理的软件应用上[1]。因此,构建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缩写为MI***SC)就很有必要。
二.制造业供应链概述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及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制造业的划分主要有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轻工业和重型制造业;民品制造业和***品制造业,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等等[2]。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单个制造企业感到很难应对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竞争市场环境,任何制造企业都不可能在价值链中的所有环节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制造企业开始注重与他们的上下游企业建立和改善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以降低交易成本,供应链就这样产生了。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3]。制造业供应链是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将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和专用件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等经济活动主体连成的一个整体,其结构模型如***1所示。如汽车制造业供应链,以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为核心,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和专用件制造企业为它提供上万种零部件配套,汽车分销商、汽车零售商和汽车物流企业将其总装的汽车送至用户。
三.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对信息系统的要求
近年来,制造业日益供应链化,竞争不再是制造企业和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制造业供应链与制造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制造业供应链涉及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众多相关环节,面向大型制造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已远远不能满足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要求,管理信息集成必须向大型制造企业的上、下游两个方向延伸和扩展,而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再也不能仅局限于大型制造企业内部,而必须站在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来进行,构建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供应链来说,为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捕捉千变万化的情况,快速在制造业供应链成员之间共享信息,就必须借助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不同于单个制造企业的管理需要,主要区别如下:
1.集成性要求
制造业供应链涉及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和专用件制造企业、大型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等多个成员企业,同一个成员企业中的各个管理信息系统有可能是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开发的,所以在通讯协议、接口、安全要求、数据库类型、编程模型等很多方面有差异。因此,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将制造业供应链中所有的成员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都集成起来。
2.协同性要求
与单个制造企业的管理需要相比,制造业供应链更强调了对市场变化以及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信息成为制造业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间协作的重要驱动力。为了谋求成员企业间的相互衔接和高效运作,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本身要求是一个信息协同的系统[4]。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将制造业供应链中所有的成员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协同,迅速传递和处理种类繁多的各种动态信息,如成员企业各自私有的市场信息、产品开发信息、生产计划信息、库存信息、产品销售信息等等。
四.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1.系统体系结构
Humphreys等人根据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上、下游成员企业间的相依关系提出了供应链中组织间信息系统模型,如下***2所示[5]。***中下游成员企业指供应商,上游成员企业指客户。
***2中,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上、下游成员企业间的相依关系是粗线条的,比较笼统。Ilyoo B. Hong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既有角色分工上的联系,又有系统支持水平的不同,角色联系又可分为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系统支持水平又可分为运营支持和战略支持,从而可构成一个二维的基于组织间系统的框架矩阵[6]。制造业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更为复杂,由于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中小型专用件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和分销商等往往都不是大型制造企业所能够直接控制的,大型制造企业不可能强制所有的上、下游成员企业都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然而,供应链管理要求制造业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够协同工作,实现制造业供应链上信息的无缝连接。因此,如果各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不能够实现集成,就无法对供应链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构筑面向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平台就很有必要。
传统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EDI作为信息平台,但是由于成本高,实施起来也有很多困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nternet全球化和基于Web的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利用以XML技术为基础的Web服务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XML是跨平台的、与具体语言无关的,所以利用以XML为基础的Web服务能够整合不同语言开发的制造业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而且比使用EDI作为信息平台更简便,成本也要少。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MI***SC),其体系结构如***3所示。
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MI***SC)体系结构由以下部分构成:
(1)企业级数据库。存储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本地数据,包括原材料信息、产品信息和生产信息等,是制造业供应链分布式数据库的一部分。
(2)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缩写为DBMS)。DBMS负责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本地数据的管理,包括数据库的建立、原始数据输入等。
(3)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缩写为EMIS)。负责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本地各项业务活动的具体处理。主要是业务数据输入、查询、存储、打印及维护等,是分布式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4)浏览器。浏览器是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中小型专用件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的企业级MIS相互之间,以及与大型制造企业信息系统交互的界面。
(5)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存储制造业供应链的公共知识和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议,支持制造业供应链的工作流执行。
(6)知识挖掘工具。以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中的大量知识为基础,自动发现潜在的商业知识,并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自动作出预测。知识挖掘工具发现的新知识可以用于指导制造业供应链成员各企业的业务处理,也可以立即补充到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库中。
(7)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缩写为WMS)。它是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部分,负责商业过程的建模、执行与监控[7]。基于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命令,工作流管理程序按存储在知识库中的规则分析形成工作流,并利用工作流来协调完成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通信。
(8)WEB服务器。当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中小型专用件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的WEB浏览器连到大型制造企业的WEB服务器上并请求文件时,WEB服务器将处理该请求(当需要用到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的知识时,通过知识挖掘工具访问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并将文件发送到该浏览器上,附带的信息会告诉浏览器如何查看该文件。
2.系统功能结构
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MI***SC)的功能结构的功能结构如***4所示。
(1)系统数据管理。包括企业级数据库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管理。主要指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模型、方法、规则的建立、修改、删除等维护性操作。
(2)供应商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供应链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中小型专用件制造企业的供应能力及其提供的原材料、通用件和专用件的质量、价格、及时交货率等进行评价,对原材料供应商、通用件制造企业、专用件制造企业进行动态管理。
(3)销售商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供应链众多的分销商、零售商的区位、营销能力、资信、财务状况等进行评价,对分销商、零售商进行筛选。
(4)订单与物流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评价和筛选,对订单与合同涉及的物流进行跟踪管理和库存控制。
(5)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现金流进行跟踪,及时进行制造业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资金结算,管理固定资产的新置、折旧与更新换代。
(6)计划与研发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为供应链的所有业务编制计划,对供应链计划进行检查和调整,对制造业供应链的新产品的R&D活动进行管理。
五.结束语
现代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个制造业企业间的竞争变成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的制造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信息共享是协调制造业供应链网络的关键因素,不论是制造
环节的生产流程,还是零售环节的补货流程与快速响应过程,都需要将调度、发货或将制造信息分发到制造业供应链上相关的成员企业。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极大地改进了信息共享机制,可以直接降低制造业供应链运营成本。
作者单位:罗明,南昌大学理学院;刘元洪,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卫,南昌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明珂,董理,任豪详,晏建中.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3):50-56.
[2]朱高峰主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8-85.
[3]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9-75.
[4]李玲鞠.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协同效应分析[J].情报科学,2006,1:100-103,118.
[5]P. K. Humphreys, M. K. Lai and D. Sculli.An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forsc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1,70(3):245-255.
供应链管理系统篇3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is also the adaption of "Interne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theory of moder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framework of integrated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信息;集成;效率
Key words: supply chain;logistics information;integration;efficiency
中***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086-02
0 引言
为了满足工业4.0以及商贸流通体系变革的需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必然是未来物流发展的方向。物流系统原来依靠储存、搬运、包装以及运输的物流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高度信息化、适应自动化的需求特点,尤其是在制造业不断升级,商贸、快递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1 现代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集成的基本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供应商、制造商、仓储以及配送中心等之间的有机组合让整个供应链成本降到最低的管理方式。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传统的物流管理只是简单地被划分为某个职能部门管理,物流信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中,主要是依赖于相邻的供应链上下游环节进行交流,从而造成信息共享不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 “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物流企业要积极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
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①物流服务需求方。供应链存在的根本是客户的需求,只有积极构建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才能在物流市场中获得生存的空间。②物流服务供给方。供给方主要是为需求方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或者组织部门,主要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③物流节点。物流节点是产品在生产、中转以及储运的活动场所,该环节对优化整合物流网络具有重要的作用。④物流计划。物流计划也就是信息资源的处理,通过对供应链的管理来实现信息共享。
供应链管理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基础上,而信息集成则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因此在现代物流技术发展的驱动下,构建信息共享的供链物流管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物流信息共享更多是依赖于上下游的信息资源共享,这种模式一旦某个环节的信息出现失真将会造成整条供应链需求信息的畸变,从而引起供应链效益的降低,因此需要积极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体系,一方面要增加物流信息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供应链企业之间要建立合作信任机制,来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实现上述要求的前提就是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供应链中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综合管控(见***1)。
2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设计的目标
随着现代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设计需要满足以下目标:
2.1 对供应链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现代物流体系包含多个环节,配送中心、采购中心、供应商以及物流中心等等,任何环节的信息都会影响到物流信息共享的质量。由于长期以来供应链中物流服务累积的海量业务数据信息由于存储在大量分散的管理系统中而不能直接应用于物流服务决策,导致信息孤岛现象越发严重,因此建立供应链信息管理模型和集成平台,整合供应链内相关数据,包括产、供、销、价格、成本、库存、性能指标、需求预测等数据,搭建信息交换、共享、集成平台,集成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
2.2 提高供应链物流的运作效率,实现企业降本增效 以物流服务为例,在现代物流服务中包括采购、运输、包装、搬运以及信息管理等,想要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时候将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理念融入进去,就必然要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将整个信息系统延伸到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大数据技术,利用线性、非线性、遗传算法以及神经网络等多种数据挖掘技术对整个物流信息进行优化配置。最初优化的是物流配送计划,从而将不合理的物流环节或者流程进行调整,以此降低供应链物流的成本支出,压缩订货周期,提高现金流动效率。以配送车辆路径规划为例,现代物流的运输成本在物流企业中占到很大的比例,而车辆路线的规划则是实现低成本支出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对运输车辆路径的网络配置,可以大大提高车辆的工作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2.3 实现对物流服务的绩效评估与风险管理 运用信息集成技术可以实现对物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数据处理,强化对物流供应链全过程的监管覆盖,实现对各个环节的评价。以农产品物流为例,通过信息集成系统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全程监管,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同时在对物流供应链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时,能够及时消除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且可以在风险发生前发出预警信息,实现物流服务的连续性,减低了风险损失。最为关键的是通过设计信息集成平台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背景下,客户对于现代物流企业的要求不再仅仅以运输产品为主,而是需要物流企业拓展深层次的增值服务,实现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例如通过信息集成系统可以实现对产品销售的跟踪,从而为生产企业提供市场需求预测,同时通过物流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实现对商品仓储的监控,根据库存结构来调整生产,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3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框架设计
物流服务供应链集成商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使用三层体系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即B/S模式,三层体系分别为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见***2)。
3.1 系统数源
系统进行分析处理的基本载体是数据源,同时数据源也是数据仓库的加载来源。***2所示的物流服务供应链集成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思想是元数据驱动,它的数据源包括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各个参与伙伴的业务数据、手工录入的数据、相关行业数据以及外部宏观数据,这些数据的存在形式多是文本文件或者关系型数据库,因此能够很容易对这些数据源进行清洗,数据格式和数据粒度也能够很容易得到满足。
3.2 数据仓库与数据集市
由于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每个参与成员的决策需求不尽相同,应从不同粒度、不同维度对数据仓库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从而在数据仓库中得到不同业务领域内的数据集市,比如采购、运输、仓储、配送、风险管理、物流绩效评估、客户关系管理等,以这些较细粒度的数据集市为基础可以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决策和方案制定提供格式标准一致的数据支持。
3.3 用户访问
当相关人员通过该系统进行管理决策时,可以基于Web页面进行相关操作向服务器端提交服务请求,这些请求可以是多维分析、数据挖掘、报表的统计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服务器接到请求后进行处理并生成相应的Web页面返回给用户,服务器中的相关模型和算法担负着对用户请求参数进行处理,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访问底层的数据仓库。
从我国物流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要想使物流信息系统真正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强有力工具,应该采取以下策略来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一是要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过程重新设计。二是要注重集成化信息系统开发方***的应用。三是要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例如江苏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与交易平台就是基于满足物流产业链上下游各方的需求,融合了物流信息交易、车货匹配、物流过程可视化、物流金融和公共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还可通过跟踪交易结果、用户投诉等动态信息,为每个用户甚至每部货车建立诚信报告。
总之,本文探讨研究了供应链运作环境下物流服务集成商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问题,结合数据仓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服务集成商的业务需求等构建了系统的框架结构,旨在帮助物流服务集成商提高对物流服务供应链海量业务数据的利用水平,以辅助相关经营管理决策。
参考文献:
[1]王长明,范志.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系统架构[J].信息技术,2012(05).
供应链管理系统篇4
1.1传统库存管理的特点
传统库存管理是单个企业完全为生产或销售服务,以生产不停顿为目标,主要依靠本企业内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与相关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预测,这种方法只是进行简单的补充库存,保证任何时候仓库不断货。传统库存管理对市场信息反应慢,库存持有成本高,易积压大量库存。传统库存管理把库存分为***需求库存和相关需求库存两种模式。相关需求库存管理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管理,***需求库存采用订货点(EOQ)技术模型管理。在传统库存管理模式下,一般使用ABC分类法、关键因素分析法(CVA法)进行库存控制管理。
1.2CVA法在库存管理方面的运用
CVA法,也叫关键因素分析法(CriticalValueAnalysis,简称CVA),与ABC分类管理法相比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可合理进行库存结构调节。
1.3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不再是维持生产和销售的措施,而是一种供应链的平衡机制。企业通过供应链库存管理消除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实现供应链的总体平衡。概括地说,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3.1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目标是追求整体最优。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目标是追求供应链全局库存的最优化。由供应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可知,供应链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因此,库存管理不应只追求各节点企业单个库存点的成本最低,而是应该协调各个节点企业的库存活动,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成本最小化。
1.3.2供应链库存管理需要信息技术做手段。
信息共享为供应链库存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库存控制更为有效。要使供应链库存控制取得整体上的效果,就需要增加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程度,使供应链的各个部门都共享统一的信息。建立在Internet和EDI技术基础上的全球供应链信息系统,为信息传递提供了保证。
1.3.3供应链库存控制策略和库存模型将更加复杂。
传统的库存策略及库存模型,均是只考虑单一库存点即单个企业的效益,而不是从供应链的整体角度分析,因此,没有体现供应链中心化、系统化控制的思想。传统库存策略和库存模型的有关参数与供应链环境下有所不同,供应链库存控制策略及库存模型将更加复杂化。
1.3.4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不仅仅是供需关系,而是一种战略协作关系。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策略主要分为3类:供应商库存管理(VM)I、联合库存管理(JIM)、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
2铁路机务系统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铁路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加上铁路物资系统的多次资源整合和站段内部的生产力布局调整,使得铁路物资系统的库存管理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样就给铁路机务系统物资库存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2.1库存储备分散
机务段普遍存在物资储备库存点多面广的特点,站段异地生产车间增加,车间分存库增多,形成段、车间两级库存储备。由于各点机车检修程度不同,各库储存物资占用资金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库存储备分散问题十分明显。
2.2库存储备规模大,储备资金周转缓慢
由于储备分散,为确保供应,各点各库往往存在重复备料现象,加之部分计划配置物资采购周期长,在计划提报方面就会考虑增量。物资需求计划有时难以预测,而到库后物资周转缓慢及不确定,都使得库存储备量提升。随着电力机车、大功率机车的投入运用,高价、进口配件使用非常普遍,更加快了库存储备的增长。机务系统库存物资储备达上千万元,甚至几千万元。
2.3库存结构不合理,呆滞料较多
由于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生产任务交替变更,因检修机型的快速变化,造成库存呆滞料不断增加;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频繁,原来库存储备就会转变为用不上的呆滞物资;采购方式、管理手段、过程组织的不协调,是形成呆滞物资的无形之手;保管不善也是产生呆滞甚至报废的因素之一。历年物资清查表明,总有近40%库存属于此类。
3供应链下铁路机务系统库存管理问题分析
3.1对机务系统供应链库存管理原因分析
机务系统在供应链环境中的库存管理存在较多问题。其中,库存管理部门信息沟通不畅、资源计划(ERP)信息失实、呆滞零部件库存管理不力、缺少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等主要问题原因分析见***1。
3.1.1缺乏共同合作与协调性。
大多数机务段零部件库存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库存持有成本压力相当大。同时,因缺少互相合作、沟通,某些呆滞零部件对急需要的机务段来讲,是个“宝”,对不需要的机务段来说却是“草”。由此可见,机务系统加强内部沟通及供应链上各企业共同协作,对零部件库存管理与控制十分重要。
3.1.2过多库存量造成库存持有成本上升。
库存持有成本主要指一段时间内,存储或持有商品而产生的成本,库存量越大持有成本越高。呆滞件中大多数是一些老款机型的零部件,这都大大提高了机务系统的库存持有成本。
3.1.3库存预测的不确定性。
首先,市场供应的不确定性导致预测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造成物资需求预算不准确。由于配件的种类和不同规格型号数量多,储备量完全是靠车间和物资部门根据工作经验来确定,科学程度不够。有些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都是从国外运进国内,在供应链的上游存在一系列不确定性,运输问题、供货商的生产能力、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等造成了供货的不稳定,进而导致库存预测不确定性。其次,有些零部件需求量是波浪式的,前期用量大的零部件,因修程因素近期不一定用量很大,这些导致机务库存补充的不确定性常常发生。总之,在供应链环境下,各机务段的需求偏差加大了供应链库存需求预测的放大及信息的扭曲。同时,这些预测的不确定性,也降低了机务系统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率,增加了库存持有成本。
4供应链下铁路机务系统库存管理问题对策分析
4.1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环境下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在供应链内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之间共享信息、共同承担风险及双赢的协作关系。通过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在供应链环境下的运作效率会得到提高。由于外部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后,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会进一步降低。
4.2加强对库存零部件定期盘点
通过对库存进行盘点,检查是否存在库存积压、损坏、变质及盈亏等情况,提高库存数据的真实性及库存实物的安全性。对盘点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复查、分析原因、正确纠正,从而做到账物相符,为库存管理分析提供正确的数据来源。
4.3建立供应链库存绩效评估体系
通过对各个部门车间设立绩效考核目标,定性目标与定量目标相结合。充分利用机务“220”对规工作机制,建立物资管理、配件进货渠道的定期检查制度。开展月度配件缺供、质量分析,制定措施。涉及物资原因的责任机破、临修,及时组织内部二次分析。同时,量化库存控制目标,分解各库储备物资控制重点,组织月度点评分析,使零部件库存周转率得到提高、库存呆滞件得到控制、库存成本明显下降,激活资金的周转。
4.3.1对库存周转率设定目标值。
库存管理部门负责对零部件库存结构进行调节,定期进行库存呆滞零部件处理,加强对总库存量的控制,防止库存量膨胀。财务部门负责对库存管理考核的相关数据提供与监督,并定期组织对库存零部件盘点。绩效管理小组负责对库存周转率进行考评。通过对库存周转率设定定量目标值,并加强检查、监督、考评的执行,库存总额明显降低,加快了库存周转,加快了资金的流动。这个目标实现值越高越好。
4.3.2对库存缺货次数设定目标值。
供应链管理系统篇5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创新
[DOI]10.13939/ki.zgsc.2016.23.040
1供应链及供应链系统
1.1供应链概述
供应链涉及帮助供应商提供生产资料、为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系列过程。供应链环节涉及产品的生产流通,包括生产、批发、零售以及客户终端,它涉及物料、信息、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增值链。
供应链具有复杂性。同时它是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的,是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的。企业中的其他职能部门,与它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并且在市场中,供应链系统必须是动态的。供应链的成员繁多,其中的交叉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1.2供应链系统的定义
供应链系统指在整条供应链上,为各种客户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系统。供应链系统是有其相对应的网络结构、业务流程、管理要素等交互而成的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构架。
供应链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紧密联系的,它的每一个节点所具备的效用是不同的,这些具备特殊功效的节点相互联结,提升了单个节点的功能,达到一个整体的功效。供应链企业间为了共同的利益,对整个企业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诠释,是以互利互惠为目标的。对环境的适应性,要求供应链系统随时随地,能够因地制宜,快速反应,提出高要求。
2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系统分析
2.1自营物流系统
供应链系统下的一种普遍的物流形式,关键是企业拥有由自身资源构成的物流团队。这有利于企业管理的一体化,在物流运输活动沟通管理中,产生更少的沟通噪声。但是,自营物流系统的成本很大,不太利于企业本身的低成本系统,从而制约其运营扩张。
2.2第三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的主要角色,每个公司决定以合同的形式,将自己的物料和产品,全部外包给一家专门为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公司,来完成自己的物流需求,从而节约了物流管理环节,同时也分出部分盈利。
2.3物流联盟
供应链系统中,为了达成长期互利的、全方位的合作同盟,有业务往来的两个企业,通过各种形式,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共同建立的物流结盟形式。物流联盟的形式是有意义,每个企业以共赢为目标的合作,大大地改变企业间单一的竞争模式。
2.4第四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物流的集成公司,利用互补原则,为供应商提供资源、能力和信息技术,从而管理自己的组织形式。为每个企业,提出物流方案,从而达到为其他企业的物流服务的系统,是建立在其他物流基础之上的。
2.5第五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出现了一个新生的概念,主要在4P(产品、价格、渠道、沟通)基础上,同时出现了“人员、有形展示、过程”等因素,有了7P物流管理系统,变成了更加宏观范围的物流链。
3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系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3.1缺乏专业型物流人才
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发展不均衡,特别是物流业的人才缺乏专业的培训,由于基础文化深度不够,更加导致了企业中缺乏可提升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环境上,物流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对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要提高物流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供应链系统的增值性,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
3.2经营者的理念滞后
目前我国管理者更多只把企业目标放在企业利润上,而不是注重整个企业长期目标,没有意识到物流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效用,仅仅注重物流对成本和运输、仓储方面的低层次认识,没有建立系统的物流规划。
3.3供应链系统中物流体系发展不全面
截至2007年,我国物流管理部门情况调查,仅有34.6%设立明确的物流管理部门。企业中的物流操作过程中,将物资的运输、存储、包装、搬运、配送和流通加工等系列物流过程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但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对物流部门进行系统的战略规划和整理。
3.4供应链系统中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高支出问题
企业中,由于观念上存在“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导致企业物资供应缺乏主动性、物资供给与生产进度不配套和装运效率低等增加了成本。各个环节衔接较差,各个部门沟通交流不够。供应链系统各环节提倡节点间的轻松对接,但是实际情况是,每个节点由于管理人员不专业、节点繁复,导致物流管理成本过高,大大影响了物流产生的附加值。
4供应链系统中企业创新和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4.1供应链企业的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影响
企业评估自身的综合实力,首先企业人员、资金以及管理资源,这三方面具有局限性,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时,首先提高物流管理效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放在首位。同时企业的形象,企业文化的展示,更应该结合企业的物流管理,达到一个完美的诠释。
4.2供应链系统产品性质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针对产品的不同特性,企业选择时应充分考虑这些不同:大型工业品的原料和鲜活的产品,此时选择相对专业的物流服务公司,应该更加注意渠道的合理化。针对全球市场的分销,应该选择委托给地区性专业物流公司;当产品相对单一的企业,此时大企业的统一管理的自营系统更加可取;如果只为了满足技术性强的企业,此时采取委托方式,最为适合。
4.3供应链系统物流总成本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供应链系统中,应该根据企业的成本预算,首先结合市场状况,清楚物流各种方式特点,结合企业,最后估出最低成本物流,从而结成一个完整系统。整个供应链运行时,会产生庞大的数据,这些数据中,有很多是可供参考的,在企业运营时期,就该充分参考有效数据,结合物流管理实际情况,做出应有的反应。
4.4供应链系统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企业应该考虑到自身的主营业务和企业长处,对各方面例如客户满意度等,就该结合物流系统,进行增强核心竞争力考虑的附加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例如转变物流服务态度,让企业尽善尽美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4.5供应链系统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创新
物流管理在企业中,确实存在各种弊端,这就要求管理者开始思考多方面因素,才能让物流管理系统得以创新,如物流系统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物流管理目标、适合本企业的物流系统选择、独特的物流管理系统人才培养等。从组织结构着手,企业的物流管理应该充分结合组织的特有形式,考虑各方面因素,从而使得物流与组织结合最优。物流管理的目标也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特有的核心竞争力,从最根本出发,从而达到最优目标。物流管理的人才,更是应该从多个培训、人才选择等方面得出最优的人才培养系统。并且各个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群体不同,选择多种物流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物流管理体系,最终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王世文,李龙洙.关于企业信息化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思考[J].经营与管理,2013,1(7):10-15.
[2]欧阳斌.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3):31-34.
[3]张翠华.浅议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及其改进[J].东北大学学报,2014,1(1):55-58.
供应链管理系统篇6
关键词:供应链系统管理 风险控制 现代化企业管理
中***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79-01
供应链是围绕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最终用户组成。
供应链管理是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通过计划、协调、控制及优化,最终使供应链产生的总价值最大化,其目标是每个运作计划都能够相互协调,使总成本最小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最短化。
一、供应链管理的流程
供应链管理分为五个流程:
1.采购管理。供应链采购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供应商的选择。在选择供应商时,不仅要考虑成本,同时应综合考虑供应商的信用等级、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售后服务、财务状况。通过对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以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企业以低成本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2.生产管理。供应链的生产管理是生产商管理生产并协调与其他合作者之间的关系,目的是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在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库存最小。库存是指用于将来的目的而暂时闲置的资产。生产管理的核心是减少库存,同时又能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
3.销售管理。供应链的销售管理是以客户为中心,及时满足客户需要,销售的产品使客户满意。在当今竞争激烈、变化莫测的市场中,保持终端客户的满意至关重要。一般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采用财务和非财务的指标,对财务、客户、内部业务、学习与成长等方面来描述和评价,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使客户得到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4.信息化管理。供应链的信息管理是对系统内部存在和运行状况的不确定性的描述。如果没有对信息的准确描述,供应链中各环节就可能缺乏联系和协调,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提供的支持,信息技术可以收集资料,加工、保存,并对其进行分析,信息管理系统的采用是供应链管理的必然要求,收集的信息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信息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关键是资料收集要充分,设计思路要清楚,应对方法要灵活。
5.成本管理。供应链的成本是指在供应链上发生的成本损耗。供应链的成本管理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管理方法。企业可以通过获得高层管理的支持,选择合适的信息系统等途径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
二、供应链流程中的不确定因素
供应链在正常运行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最终产生各种各样的风险。不确定因素的来源有三个方面:(1)供应商的不确定性。供应商的不确定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供应商的生产发生故障导致供应不足或者延迟,供应商信用发生危机等等。(2)生产者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生产者本身系统是否可靠。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因为生产过程的复杂多变,导致计划不能完全执行,如果计划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就要对生产环境重新进行预测,不可避免地导致实际与计划的偏差,造成生产不足或过剩的风险。(3)客户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需求预测的变化、顾客的心理和个性及购买能力的变化,这些变化容易受外界市场及个人心理的诱导,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随时的修正。
存在不确定性就存在风险。对于任何存在不确定性的事件,正确的处理方法就是在事件的收益和人们对它的信心之间作出选择。在手段适应结果的过程中,对于一个一切都已“安排就绪”的世界,人们避之唯恐不及,所以理竭力将不确定性降到最低限度,将风险降到可控范围内。不确定性能否降低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事件的不确定性要小于个别事件,二是不同的人群对不确定性认识的差异。
三、如何做好供应链系统中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通过对潜在意外和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本、最优组合对风险实行有效规避,实时监控,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连续和高效。供应链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社会环境风险、***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偏离风险、中断风险等。对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要经过四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处理、风险控制。
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要从以上五点业务流程出发,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按照内控制度对存货与生产管理环节、采购与付款环节、销售与收款环节的主要控制目标,找出各环节的风险点,分析业务流程中的各种潜在风险,制定出相应的关键控制活动,按照风险点结合内控制度要求采取控制措施,从而实现共同防范企业风险的目的。
风险控制措施从三个方面展开:
1.分工。供应链的信息管理以业务流程为基础,按照公司战略实施要求,把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所有资源重新进行配置,建立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组织框架。按照分工步骤,结合内控制度,在每一个环节上找出风险点,制定控制措施。
2.流程设计。各项作业的不断重复一个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根据业务循环进行设置,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控制业务流程的运作,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3.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信息和沟通,运用信息技术将所要涉及的各个业务以工作流的方式认定,将业务循环分解成各项活动,将各个活动点的运作记录下来,进行事后监督,提高循环运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永胜,杜志平,肖晓娟著.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系统篇7
1基于“三流合一”的敏捷供应链结构与功能
如***1所示的三层结构[1],通过在结构功能层对商流、物流、资金流的职能管理和业务推进,以实施层的信息技术、策略过程、施设设备及组织变革来实现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各流的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及“三流”之间的集成和协同,从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提升行业竞争能力,实现组织的最高使命和战略层的目标。
1.1结构功能层在信息化的今天,敏捷而有效的供应链规划、组织和管理,是以高效协作为前提,以信息流为手段,以有效需求管理为核心,将物流、资金流、商流集成于相互联系业务流程的协调运作,寻求供应链系统中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与合作,从而促进供应链速度、成本、效率的优化。从商流管理来看,通过卷烟商流与资金流、物流体系的分离和流程推进,加强采购、销售、服务等营销管理,做好上下游客户服务营销,真正按市场需求,做好客户需求的获取、分析、预测,适时地组织货源的计划、采购和补货。从资金流管理来看,通过对每个运营、管理活动成本、盈利等要素的核算与监控,实现对供应链上的业务单元的准确核算和控制,以缩短对客户订单的响应周期,有效控制产品成本,降低供应链成本,实现资金流的管理目标。从物流管理来看,通过DC、仓库、中转站的规划、选择和网络优化、运输管理的优化、物流服务改进来实现与供应链战略、财务约束相匹配的物流服务。
1.2从实施层来看从实施层面来看,建立在以信息技术和一定设备设施基础上的组织变革、策略流程的创新是“三流合一”和供应链快速响应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因此,信息技术是实现“三流合一”的基础支撑,也是实现供应链快速反应的前提和保证。在烟草商业供应链中,从工商的销售计划衔接、烟草商业的购进、入库,到由烟草商业对零售户的网上订货、卷烟配送构成。在这其中,烟草商业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起着承接工业、零售户的作用。其主要的卷烟商流(不包括烟叶)是指从采集客户订单到与工业企业签订采购合同的过程,包括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货源分配、订单采集、订单管理、需求采集和管理等业务活动;卷烟物流是指从卷烟出厂,到进入烟草公司仓库,再到分拣、配送到零售户为止的过程,包括仓储出入库扫码、入库、存储管理、分拣、打码、出库、出库扫码、送货签收等业务活动;卷烟资金流是指从与零售户的销售结算到与供应商的采购交易、结算、对账、资金转账等的过程。从实施层来看,需要通过对需求、计划、采购、订单、销售、补货等的需求和交易信息共享和协同实现商流的顺畅和协同;通过RDC、DC、中转站的选址、作业流程来实现物流的协同和精益管理;通过精确的资金流收支、核算和监控来实现经济活动价值目标;而每一个“流”重要环节与其他“流”的重要活动间的协同、交互和准确是实现供应链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
2烟草商业“三流合一”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架构的初探
2.1构建“三流合一”集成平台是实现行业敏捷供应链的重要途径国家局提出的CT-155蓝***的根本诉求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总结国内外的优秀实践。根据行业信息化应用特点,构建应用集成架构和技术集成架构一体化的集成平台是实现“三流合一”的重要途径。
2.1.1应用集成架构通过元模型方法构建设比较完善的企业级信息化架构,包括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在此基础上通过资产疏理和差异化分析,建设并实施符合行业“三流合一”的集成平台架构[2]。从应用架构来分析,从人员、活动、管理记录和活动记录四个维度来记录每一项业务活动,其重点是管控记录和三流活动记录,管控记录是对操作人员所做的业务操作进行合规管理、痕迹化记录、质量监控、平衡记分卡记录和战略关注的工具;三流活动记录是综合记录业务活动的需求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的增减变化情况。应用集成必须改变管理流与业务流相脱节,制度规范众多、许多纸质文件传递、人工流转、数据和信息并非数出一门、重复输入、处理、存储的状况,改变实际运行执行烦,效率低,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与管理信息流的融合,实现数据流、非结构性数据的互通和共享。根据管理及应用的详细程度,可将管控记录和三流活动记录中的任一项变量进行细分成若干个子项,例如,资金流,可细分成收入、支出、成本等子项。因此,应用集成架构A可用以下函数表达:A=f{人员(代码、角色、分组、权限),活动(名称,前置条件,模式),管控记录(操作名称、操作者、标准、操作痕迹、质量监控、BSC记录或战略关注),三流活动记录(需求流、商流、资金流、物流)}这样,引入流程智能和平衡计分卡管理思想,进行数据分析,以便于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业务流程协同,对流程节点进行审核、监控、预警以及标准化、精细化、过程化、科学化的全面绩效管理。
2.1.2高效集成技术架构按照国家局CT-155统一应用平台规划蓝***,集成平台指行业统一平台,应具备数据分析服务能力、应用集成与协同能力、信息共享能力、数据传输与交换能力和基础设施资源管理能力。它应能实现企业级“三流合一”内部整合的功能,它一般采用SOA、ESB、BPM、主数据管理、BPEL4WS、云计算、规则、组件、门户等技术搭建可灵活配置的具有集成能力的集成环境、数据环境和行业云环境。与ERP系统架构等其他系统架构相比,这样的架构具有先进、开放、灵活、集成、集约、可配置、跨系统、可扩展、可管理的技术架构,可以更好地利用原有遗留信息系统的资产,使建设集页面、节点、表单、活动、消息、门户、报表等一体的集成平台成为可能。这种架构的优点是可以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和服务的共享,将相关企业的WebService集成到云服务环境或自身系统中。但集成的深度取决于统一应用平台基础架构的健壮性和灵活性。
2.2通过导入ERP实现企业级“三流合一”是构建敏捷供应链的基础一体化数字烟草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实施ERP,其优点是为“三流合一”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实现了财务业务的及时、高效、精准一体化的成本核算。ERP系统一般具有较强的流程引擎和较完善的流程管理功能,世界级的ERP产品在其系统架构上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并保持超强的研发优势,从而保持了其产品在系统架构、流程管理等技术上的领先优势。著名的SAP的NETWAVE具有建立流程模型、、维护、跨系统组合等诸多功能;能提供支持BPMN/BPEL等协议的流程建模、定义、编辑、集成和仿真工具,确保业务流程设计开发过程的快捷和高效。同时,加上ERP在数据关系定义上严密科学,使得与业务流程相关的“三流”信息严格同步。ERP的最大优点是实现了企业内部尤其是ERP系统中的“三流合一”。为了适应供应链合作的需要,可能通过ERP提供的接口来实现与企业内部其他系统之间的互通和应用,以实现“三流”的分离推进、“三流”集成和协同运作,以信息流驱动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实行业务过程的不断优化。
2.3混合模式这种模式引入ERP管理思想和企业集成架构的理念方法,内核应用采用ERP的架构,非ERP应用则向企业集成平台发展[3]。这种模式的集成包括企业内部的ERP系统集成和外部的ERP系统集成。而对于内部集成,又可以区分为ERP系统之间的集成以及ERP与其他系统的集成,对于外部集成,也同样包含与ERP之间或其他系统之间的集成[4]。这需要从组织架构、主数据等企业信息资源进行规划,采用ESB、SOA、BPM等技术进行企业集成平台进行规划、设计和研发。这种方式可以方便地实现企业内部的不同应用系统、不同企业的应用系统进行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实现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商务、交易、结算、物流等数据的交换;实现SCM系统与和ERP、DRP、WMS、TMS等商流、财务、物流系统之间的集成。这里举一个订单处理环节三流合一的例子:业务单元通过网订或电话订货获取的客户订单由WMS根据对零售客户的送货时间等服务承诺,对订单进行按线路优化排程,形成合理的订单波次,传送给分拣系统;同时,将订单汇总后生成的出库数据一方面传送给WMS以给分拣补货用,另一方面物流系统中产生的出库单据凭证传送到财务系统,财务系统以此进行存货核算。分拣系统在进行数字拣选处理并将订单发送给打码到条分拣中心控制机,进行分拣、打码到条处理。打码到条后的卷烟按户进行包装后,按TMS计算获得的车辆和送货线路、时间窗口进行送货和签收,保证按时送达,还可以通过ETL定期抽取到物流运作管理系统,使得物流运作管理系统能够跟踪管理整个货品的物流过程。从而实现了商流、资金流、物流的同步运作。
3结论(Conclusion)
供应链管理系统篇8
[关键词] 本体 供应链管理 聚类本体
一、供应链管理及其特点
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交易模式,如B2B和B2C,而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些新颖而富有创造力的商业合作关系,如供应链和虚拟企业网络。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关于协作信息、原材料流、工厂运做及物流的管理。它能以最小的资源利用成本,灵活而敏捷地应对顾客需要的变化。供应链存在的基础是不同的、***的业务实体间的同步,也就是供应链成员内部以及成员间的协调。供应链成员需要本着合作的精神进行谈判和妥协,目的是寻求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最优。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对不相关系统及其部件组成的复杂网络进行管理的艺术和科学,包括确定供应链目标,制定相关战略、战术,以及对其实施的有效、高效控制。
对整个供应链而言,决策是在一种分布式环境下进行的。供应链管理会把整个供应链的共同策略强加给供应链的各个成员,而每个成员自己的目标和策略尽管都***于共同的目标和策略,在实施时却需要同整个供应链的目标策略相一致。供应链是一个复合分布式系统,供应链可以建模成为一个智能(Intelligent Agent)系统,这些为同一最终目标而合作。
一个基本的供应链包括来源(Source)、生产(Make)、运输(Delivery)三个业务流程。生产部门根据顾客的需求从供应商购买原材料,生产出的产品通过运输配送到不同销售点以满足顾客需求,基本的供应链管理框架如***1所示。
***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框架
供应链管理是创建设置供应链,确定供应链的测度指标,找到供应链中的弱点,通过协同工作获得最佳效果以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制定管理所有资源(原材料、服务)、平衡累积需求和供给的策略,包括五个步骤:规划(Plan)、来源(Source)、产品和材料(Product & material)、传递(Delivery)、返还(Return)。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各环节中产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其管理的复杂性在于,其一需要同时考虑不同的目标;其二在于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细小的修改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
本体是对共享概念化的正式、清晰的说明,它可以看作特定领域知识的语义本源。利用本体可以实同特定领域中不同主体间知识的共享与重用。如果在供应链管理中采用一个标准的本体集,这将有利用于增强不同供应链管理系统间的互操作性。
二、本体与供应链管理
本体也可以看作某领域公认的概念集,通过本体可以使领域知识结构更加明确,有助于不同的人(或)对信息语义理解的一致性。按照本体的应用规模和级别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域本体(domain ontology)、任务本体(task ontology)、元本体(meta-ontology)、知识表示本体(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ontology)。Gruber提出了本体开发时需要遵循的标准,清晰(clarity)、一致(coherence)、可扩展性(Extendibility)、最码偏差(minimal encoding bias)、最小本体承诺(minimal ontological commitment)。本体是某领域内重要概念的简单等级结构描述,并辅以对每一概念的详细描述。本体包括一系列概念,例如 类(class)、子类(subclass)、类结构(class hierarchy)、实例(instance)、槽(slot)、值(value)、默认值(default value)、面(facet)、类型(type)、势(cardinality)、继承(inheritance)、变量(variable)、关系(relation)等。
本体技术是语义网的基础,目前较多采用的开发语言是DAML+OIL,其他的开发描述语言还包括,XOL(XML-Based Ontology exchange Language)、SHOE(Simple HTML Ontology Extension)、OML(Ontology Markup Language )、OIL(Ontology Interchange Language)。本体已经成功地应用到知识管理和电子商务领域。
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看作一个分布式信息系统,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异质性问题,也就是系统结构和设备异构和系统间缺乏统一的语义理解(即本体)。造成这种语义异构的原因就在于整个供应链中的信息系统没有共同的本体。具体表现为:不同系统使用多种术语表示同一概念,同一概念在不同系统中表达不同的含义,各系统使用不同的结构表示相同的信息,各系统中的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关联,但由于各系统分布自治,这种隐含的联系不能显性化。
解决信息异构的方式有两种,即结构方法和语义方法。结构方法的扩展性差、而且不提供语义级的检索,以本体作为语义层集成手段的语义方法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但实现比较复杂、因为涉及本体的建立。作为供应链中结点的不同企业间(即 整条供应链内部)存在着信息系统的差异,即使同一企业的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着信息的不一致性。尽管EDI和受控词汇(CV,Controlled Vocabulary)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也有其自身不足。EDI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甚至重构业务流程以适应EDI的要求,提高了现有运作成本。通过本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现有的问题。
三、本体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供应链管理需要供应链中不同的环节中的资源或间互操作,通过本体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间的互操作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不同的往往是***开发的,间采用的是不同的通信语言和术语。***开发的的互操作能力主要依赖于彼此间的理解能力。本体是共享的概念化的正式的清晰的表述。概念化就是指对一些现象的抽象,也就这个现象相关的概念、概念的含义及利用这些概念的限制,也就是说本体应该是可以机读的,这样本体就为互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术语提供了正式、明确的说明。
不同对其所处的环境的理解不同,其目标和能力也不尽相同,但从整个供应链管理来说,为完成供应链的目标它们之间要能够进行互操作。这种互操作是不同基于共同理解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结果,是以间对不同之处妥协为基础的。通过本体合并(merging)可以实现这一要求,本体合并也就是建立一个包含不同版本本体的本体,这些本体内容之间有相似或交叉的部分。
解决互操作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元层次方法(meta level approach),指从元属性层次来描述本体。元属性指可变性、可变频率、逆可变性、事件可变性、模式、原型化、例外、继承、继承与差别,元属性包括各种语义信息,目的是表征在概念描述中的不同属。元属性对概念语义的精确说明以及本体分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元属性描述方法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通过对概念属性的可变化的描述,来清晰地表达随时间变化的属。此外,这种方法还能表示类成员机制,因为每个属性都关联一个定性的量词(qualitative quantifier)以表达子类继承了多少属性。这种模型不仅表达概念的原型属性,而且还包括一些特殊的属性。通过这种清晰的描述我们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一般域,而且还能理解概念在描述具体域时的作用。
供应链本体应该为供应链管理中不同主体提供标准的交流方式,使供应链软件开发商能基于一致的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软件开发,供应链本体可以为作一个基础本体用于更具体的本体的构建。
在进行供应链本体开发时,首先要通过供应链相关文献获取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信息并建立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精确定义。之后,从获取到的知识中抽取出供应链管理的不同概念,只有最相关的并一致认可的概念才能抽取出来。抽取后的概念可以分为不同的组,而且不同概念间的关系也应该描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抽取不同概念的详细属性,最后利用本体开发工具构建出本体。开发过程如***2所示。
***2 供应链本体的开发过程
根据供应链的定义和特点及供应链管理本体开发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元层次方法创建企业本体。本体可以看来具有一定逻辑规则集的***,即O=(G,R)。***可以表达供应链运行过程的等级结构顺序,这也可以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多系统相对应。***是由节点V和边E组成的,即G=(V,E)。其中节点代表概念名称,而边代表概念间的关系。关系或其所表态的语义可以是元属性中定义任何概念或关系,如类O、子类O等。对于供应链本体,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节点的,内部评价以及节点间的多元交流与谈判。根据供应链流程,可以做出供应链管理本体的元***,如***3所示。
***3 供应链管理本体元***
供应链本体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它应该有以下特点:
1.易变性,即概念属性变化的可靠性;
2.易变频率,即在概念描述中属性变化的频度;
3.事件易变性,即属性变化的原因;
4.模态,表示命题真假的方式。
考虑到上述特点,所以在构建供应链本体时可采用聚类本体。采用聚类本体的基础是不同类及其资源概念间存在着相似之处。表示类及其资源模型的本体是一致的,没有冗余且经过结构化处理的。在聚类本体中的每一个本体都通过属性和关系来描述概念,而且等级结构中的层次结构也利于不同间信息的传递,所以聚类本体的等级结构可以使供应链管理中不同的异质本体共存,并通过本体间联系来实现间的互操作。
四、本体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开发供应链本体时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选择哪一种开发语言。不同的开发语言有其自身的应用特点。供应链管理中需要不同的间进行谈判与协商,也就是要在共同语义理解的基础上各要具体一定的能力,所在本体开发时需要优先选择能够描述规则并进行推理的语言,如OIL和DAML+OIL。
本体应用于供应链管理时,必须注意本体的演化问题。在聚类等级结构的本体中继承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本体可以重用并扩展为另外一个本体,当被重用的本体发生变化时,必然导致在它基础上派生出别的本体的变化,因此供应链管理中本体之间的变化是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的实时同步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如果一个供应链系统中相互信赖的本体越多,则系统中本体演化的复杂性就越高。本体的演化是一个分散的协作过程,供应链管理中相互依赖的本体在物理上的分布必须考虑,本体的深化需要追踪每个本体的改变,以及一系列的相关变化。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V. Smirnov, Charu Chandra. Ontology-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Co-operative Supply Chain Configuration[EB/OL].[2007-04-06]省略
[2]Frankovi, B., Budinská, I., Dang, T. Tung. Ontological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modeling and management[EB/OL]. [2007-04-06]bmf.hu/conferences/SAMI2003/BUDINSKA.pdf
[3]Ali Ahmad, Mansooreh Mollaghasemi, Luis Rabelo. Ontologie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EB/OL].[2007-04-20] www2.isye.gatech.edu/people/faculty/Leon_McGinnis/8851/Sources/Ontology/Ontologies.pdf
[4]李勇:关于本体整合的研究及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5
供应链管理系统篇9
【关键词】供应链系统 企业 物流管理 研究
一、引言
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系统中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在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是和原来传统物流管理的最大不同之处。当前,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得以大力进步,企业管理中的物流管理以及供应链系统也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先进的物流技术、一流的物流管理人才,是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核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放眼望去,当今社会中的一流企业企业都具备先进的物流管理能力和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因此,本文将主要分析研究基于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
二、供应链和供应链系统的概述
(一)供应链
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之后,供应链的概念开始慢慢浮现。现在人们对供应链的概念普遍认为供应链囊括了从生产到交付最终产品以及最后的服务全部过程。可以这么说,其实供应链就是由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终端客户等元素组成的一张巨大的供需关系网。然而供应链的身份多种多样,它本身不仅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它还是一条信息链,同样也是一条资金链。每一个企业在供应链之中分别用不同的节点来表示,而每个企业所相对应的节点之间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供应关系,而物流系统自始至终贯穿其中,也就是说,物流体系支撑着整条供应链的运行[1]。
(二)供应链系统
供应链系统包含了商品原料的供应商、加工厂家以及最后的终端客户,是一条完整的系列,简而言之,就是指为终端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由企业主要的业务流程例如需求流程、客服流程、采购流程、产品项目的研发流程等等和业务关系集合而成,形成了这条完整的由起始原材料供应商最终到终端客户服务的完整的供应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业务流程、网络结构和管理要素。整体、目的性、层次性、关系密切稳定性、较强的环境适应性等成为了供应链系统的主要特征。在供应链综合竞争力上有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整体。整体也可以说是在供应链中所有节点相对应的企业不同功能的集合。另外,以让企业成员降低供应链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并且提供一流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最终到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供应链系统的终极要义和目标。当前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激烈化、白热化、发展迅速迅猛化,企业若想在此期中持续发展,就必须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因此,供应链系统中对各个企业的环境适应性有着高要求,只有这样,在面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时,各个节点企业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应对。与此同时,在供应链系统有中着明显的层次性,不同层次的主体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其中就具体包括例如供应链系统中的各个节点企业,还有业务流程和系统环境等等。各组成部分在供应链系统中基本上是一系统性总体管理模式为主要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能做到统筹兼顾、合理管理。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既稳定又密切,强烈的供应关系存在于系统中的每一个层次主体之中,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供应,最后成为一个能够组成最大化利益的整体[2]。
三、在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无论是在供应链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技术还是管理水平上都处于下风状态。并且从以往的长期发展过程来看,效率低下、不完善的企业物流职能都是中国物流运作上正面临着的巨大问题。随着社会化物流发展需求的日益扩大,企业的物流职能必须尽快得到完善,才能满足这一巨大需要。因此,面对不同问题要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物流管理依然存在着分工不完善,并且长期停滞在传统的供销和仓储运输一体化的经营方式。物流活动中的主要环节还是以在企业内部为主要阵地,采购仓储与配送职能分散明显,没有进行优化与整合。这强烈阻碍了社会化的合理分工,而且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无法通过供应链下的企业物流职能得到满足,实现物流管理效益这一愿望变得遥不可及。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企业的物流管理职能,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认识到物流管理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优质的服务理念是物流服务的先决条件,所以只有尽快转变陈旧落后的服务观念,把原来的传统物流服务转变到增值服务。最大化的的做到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增添服务类型和服务项目,尽可能多的开拓物流管理服务领域,追踪客户对物流管理服务的满意度,紧密衔接起物流服务的各个功能。将客户物流系统和业务流程进行资源整合,做到有机统一。在物流管理服务上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才能成为供应链下企业物流管理的竞争优势[3]。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物流设备上陈旧落后,同时缺乏大量优秀的管理人才,管理流程不稳定。因此供应链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想要扭转这一颓势,就必须做出改变。物流设备是保证物流服务是基础条件,信息技术是发展保障,因此企业物流必须在及时在物流设备上进行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物流发展的强大保障。同时着重优秀的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完善明确管理流程,紧密联系起供应链之中各个节点企业。分别做到两个“最大”和“最小”,最小就是指企业物流运作的风险性尽可能降到最小,最大指的是供应链系统上的各个节点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最大化。在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除了要继续延续企业自身生产流程,更重要是,还要通过科学完善的物流管理来改善供应链系统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得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效率得以快速提高,最终企业能迅速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具有强烈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构成供应链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物流管理。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企业中供应链系统和物流管理所占据的比重与日俱增。企业想要实现稳定、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具备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备,以及拥有优秀的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以上均是提高在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必备因素与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骆宏.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对外经贸,2012,05:108-110.
供应链管理系统篇10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会计;会计信息及系统
一、引言
目前,许多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逐渐关注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并开始与相关的供应商、销售商、用户建立起相互协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全球制造、虚拟企业、横向联合、战略联盟、跨国企业经营等管理思想和组织形式也应运而生。可以说,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制造是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发展趋势。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Management,简称SCM)是顺应这种潮流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供应链上主要有五种“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工作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五种“流”与企业会计信息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会计信息的综合性、全面性和连续性特征,规定了它在各种“流”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基于供应链思想的企业管理仍沿用传统的会计信息,它将呈现诸多方面的缺陷和不适。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日趋成熟,研究基于供应链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架构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供应链管理的兴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国界化企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数飞速增长,客户需求越来越突出个性化,对交货期的要求和对产品、售后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需求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在这种严峻的竞争环境下,人们逐步认识到,仅仅靠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是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的。因此,很多企业为了增强处理环境变化和由环境引起的需求不确定性的能力,开始寻求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并逐步与供应商、销售商和客户建立起相互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了一种适应时代潮流的新的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SCM)。
供应链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此向前直到最初的供应商。以及与其销售商、销售商的销售商,按此向后直到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网链。供应链管理是市场渠道各层次之间的一个连接,是控制供应链中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技术。供应链管理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强调供应链管理上各参与成员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它把不同企业的目标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企业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是:通过协调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关系,高效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控制供应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工作流和信息流,既保持稳定灵活的供需关系,又从整体上加快产品的影响。正如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
虽然会计信息系统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逐步转变为面向跨企业的信息系统,但由于其自身固有的局限,使其不能真正支持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集成。其主要局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传统的劳动分工思想的信息处理流程
会计信息系统建立之初,完全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将会计信息系统分为多个子系统,如工资、制造、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各系统间的联系由最初的缺乏联系到系统地传递部分会计信息。但这仍然是简单模仿和照搬手工的流程,将一项项相对***的工作搬到计算机中。虽然IT的应用已经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并将部分财务流程与业务处理流程相结合,使财务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是财务会计的自动化仅仅是手工财务的翻版。各个核算系统仍是“孤岛”,缺乏会计信息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没有改变会计信息系统的本质。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由于企业的类型不同、行业位置不同,会计信息的标准也不同。并且,由于会计信息的秘密性。导致供应链下会计信息的标准不一致。各个企业的财务子系统与其他企业财务子系统之间存在结构和数据的不兼容。这些均影响了对供应链成员和整体的绩效衡量。
(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难以满足供应链管理战略决策的需要
目前,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部分。管理会计主要为内部管理提供服务和决策支持;财务会计按照通用会计准则为外部使用者提供支持。但是,管理会计不像财务会计那样有明确的规则和标准,信息范围大,需求种类多;财务会计的部分信息来自管理会计,部分来自业务数据。结果,同一经济业务相关数据被分别保存在财务人员和非财务人员手中,财务会计采集的数据是组织经济业务数据的一个子集。忽略了大量的管理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这往往造成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的不一致,给管理决策带来很大困难。
供应链管理需要供应链上的物流和资金流的相互匹配,以便快速、准确和高效地进行决策。跨企业的数据和信息的集成范围更广、内容更多、难度更大,需要建立标准的多层数据结构,实现供应链上业务与信息的一体化,为供应链决策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决策支持。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来源复杂,格式、内容不统一,在跨企业环境应用中更显得无力。
(三)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难以满足供应链上的计划、预算和控制
在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中。虽然原始凭证包含了经济业务活动的详细数据。但是经过记账凭证、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数据被一次次过滤、汇总,同时同一数据被多次重复存储,区别在于其汇总的程度不同。数据被汇总记入日记账或类账。难以反映经济业务的本来面目。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计划和控制能力本身就很薄弱,应用于供应链环境之后,难以自动编制跨企业的计划、预算,不能从全局进行计划,编制方法比较落后,基本上只是各成员计划的汇总,供应链上的预算就更不用提了。因此,其事前预测和计划能力已不能满足跨企业的要求。
供应链管理涉及的企业很多。面向最终用户的需求并编制各自的计划。要保证其高效和正确运行,必须满足对供应链流程的实时监控,当出现异常情况时要能及时通知各个企业并反映异常情况所造成的影响,帮助企业及时调整计划和预算。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对供应链流程进行控制的能力要求了。
四、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设想
为了实现价值管理的理念,支持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集成。笔者认为,一个高效和自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提供基于多目标成本的成本核算,如客户、产品、服务、过程或活动;更多地集中于供应链关键业务决策。包括采购、定价、投资、效率和生产率衡量、产品评估、新产品研发等。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会计信息系统应包括四个主要特征:
(一)跨企业过程集成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能够与企业内部的业务执行紧密结合,而且能够与企业外部进行信息交换和处理。例如,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采购订单直接进入供应商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处理,采购 订单的确认、交货日期安排等信息能够直接返回本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并修改自己的运营计划和资源计划。供应链上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尽管物理上分布于不同的位置,但逻辑上已经构成了一个无缝链接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上的企业面向最终客户的需求,共同编制运营计划,可以有效地进行事前预测和计划。
(二)动态会计信息系统
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对自身和供应链流程进行持续改进。供应链的应用将使得企业间的过程发生改变。一些过程将会消失,并出现一些新的过程。因此,需要会计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和开放性,支持企业间的动态建模,灵活定义和维护业务流程、业务对象和软件组成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支持流程的持续改进。
(三)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OLAP技术DSS
早期的决策支持系统主要以模型系统为主体,通过定量分析进行辅助决策。经数据仓库和OLAP相结合建立的辅助决策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新形式。其中,数据仓库综合存储决策主题数据,OLAP进行多维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获取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的知识,模型库组合多个模型进行辅助决策,专家系统利用知识推理进行定性分析。它们集成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相互补充、相互信赖,发挥各自优势,可以有效地实现辅助决策。
(四)利用B/S结构,向ASP方向发展
以B/S结构的广泛应用为开端。传统的管理系统软件提供商不仅提供集成软件包,而且为客户提供集成、开放的E-Business平台,不断向ASP转变。企业集成应用软件为供应商、客户、运输商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企业门户(Enterprise Porta1)。用户可以从单一的企业门户访问授权的信息,利用商业智能(BusinessIntelligent)工具来监督、分析、报告业务执行、计划和预算执行中心,实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实时控制、计划和预算的编制,从而实现收入增加、成本降低的愿望。
五、结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供应链管理系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