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评审篇1
一、***治思想
本人坚决拥护中国***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在思想上和***中央保持一,积极参加***治思想、理论学习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关心国家大事,爱国、爱***、爱社会、爱公司,道德品质良好,为人诚朴,团结同志,乐于助人,遵纪守法,工作勤奋、踏实,是一个***治可靠,思想上进的同志。
二、工作经历及工作能力
本人本科毕业,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先是在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从事项目管理工作。从施工员做起,历任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岗位。2012年就职于西安沣东城建开发有限公司,任项目经理岗位。工作期间积极学习,先后于2005年考取了房建专业二级建造师,2011年考取了房建专业一级建造师。工作方面经验较丰富,能***协调和解决工程方面的关键问题,并不断培养新人,对技术人员(工程师)进行传、帮、带,指导他们开展技术工作。
三、工作业绩
本人2011年来一直致力于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自受聘工程师职务以来的主要工作成果作如下简述:
1、工程技术管理:
2012.12~2013.12,在西安海航大厦项目担任项目经理,该工程为超高层结构,地下室四层,在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该工程基坑埋置较深,地下水位高,且地下室面积大,抗渗漏要求高,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经多方论证决定,采用合成纤维抗裂抗渗混凝土技术,保证该工程地下室防水需要,经过多重分析,深化研究,总结形成企业工法《合成纤维抗裂抗渗混凝土施工工法》进行推广应用,在本企业类似工程中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2014.8~2015.8在西安沣东城建开发有限公司担任启航时代项目经理,该项目是我国当时在建面积最大的安置房工程。本人组织编制、审核上百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并予以技术指导,解决施工难题,包括一些难点分部分项,如钢结构工程。
本工程钢结构重量约900吨,为型钢砼结构体系,焊缝等级为一级,最大的单个构建重45吨,最长的跨度为38米,且砼强度标号为C60。 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本人组织参建单位全方位考察、优化、论述、论证等。半个月内就编制了详细的施工专项方案、选取了优质分包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选取了最优的吊装行走路线,并做好结构的支撑、临时支点的搭设等工作。最麻烦的是砼的浇筑工作,因构建尺寸小、气温高、砼标号高等原因,砼浇筑工作难度极大。本人组织多方谈论研究,采用砼骨料分级及改动振捣设备等方法圆满解决了上述问题,节约了工期,保证了质量,取得了参建单位的一致好评。该工程被评为“西安市质量结构示范杯”
同时,本人在抓工程管理的同时,不忘成本控制。结合十几年的工作经历,本人对成本管理很有心得。
3、本人积极倡导项目部实行新工艺、应用新材料,推广应用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并指导项目部做好十项新技术的应用及示范工程的申报。
2016.8~2017.8在长安沣镐七里镇安置项目中。积极深入了解和熟悉工程设计意***,分析新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与配套技术的内容,攻克关键技术,以点带面全面展开技术攻关措施,针对相应新技术进行重点难点分析与整理,深入了解,积极寻求对策,确保新技术应用的成功并取得应有的效益。始终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不断建全和完善“技术应用与科技创新”格局。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内技术发达的建筑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企业信息网为依托,建立国内先进技术、先进施工方法网页,方便工程技术人员查新,使工程技术人员随时掌握建筑技术创新发展动态。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和创优要求进行组织施工。本工程应用十项新技术中的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钢结构技术、安装工程应用技术、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建筑防水新技术、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和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共十大项十九分项二十四子项新技术。通过新技术应用,共产生经济效益折合资金约为1407.93万元。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了项目施工现场的科技含量,降低了消耗,节约了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文明施工水平。同时缩短施工周期,使业主早日投入使用,早出效益。该工程已获得西安市优质工程、陕西省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4、科研成果。自任职以来,完成和组织参与我公司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很好的学术价值:
2012.12~2013.11与组员共同完成了《居住建筑外墙、外窗、屋顶保温施工技术》科研课题的研究。通过对居住建筑外墙、外窗和屋顶保温节能及地坪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研究,制定了相关的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工法,并在建筑施工上《西安市启航时代工程外墙外保温施工相关问题探讨》,并运用几个工程的实践,达到了节约能源,减少耗能,真正做到了入居者冬暖夏凉的目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提高建筑节能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工程师评审篇2
2、学历证书(复印件)1份;
3、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复印件)1份;
4、聘任书(或聘约书)(任期内连续)1套;
5、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复印件)或《外语免试审核表》(附表5)或《外语考试成绩审定表》(附表)1份;
6、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复印件),属于免试对象的提供计算机专业毕业证书复印件或45周岁以上的身份证复印件1份;
7、单位转体文件或工资转移单(转体单位或分流人员必附)1份;
8、《破格推荐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审批表》批件(附表)1份;
9、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打印稿)1份;
工程师评审篇3
工程师属于专业技术类。计算机至少要过5各模块中的4个,英语考B级。申报中级任职资格,审验近四年的继续教育学时,总学时须累计达到288学时,内容含公需课和专业课。公需课需完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在审验年限内所要求的学习内容,在继续教育审验年限期间中取得比所要求的学历高一级或第二学历的教育,可视为接受继续教育。
(来源:文章屋网 .wzu)
工程师评审篇4
关键词:高校职称评审工作;问题;对策
中***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91-02
职称评审是高等院校每年的日常人事工作,是全校教职工关注的焦点,并且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职称评审对个人来说,除了对其专业水平的肯定外,还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许多高校的岗位聘任与干部提拔等方面,对竞岗人员的职称提出明确要求。职称评审的***策导向作用更加明确,职称评审要求的改变,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职称评审是否科学、公正、公开、规范、合理,关系到能否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学科和科研团队的调整。目前,我国高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职称评审制度,但在实际的评审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高校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师资力量决定着高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各类人才培养的水平。因此,高校必然严把入口关,进而对师资进行培养、评定,使高校的职称评审成为人才培养的实质的激励机制。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高校的职称评审在极大地促进师资全面发展之余,也存在一些问题。
1.重条件轻能力。本来高起点、严要求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具体评审工作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职称外语等硬性指标,往往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在高校教师中经常会有一些有真才实学但没有硕、博学位或者研究生学历的,或一些年纪较大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但英语通不过的老师,失去申报职称资格。虽然从形式上来看,做到了评审条件的公平,但造成实际上不公。
2.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由于科研成果是最易被量化的,教师职称评审中对论文的数量、著作、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科研经费到账的数额、获奖、专利等都有明确规定。很多高校对的数量要求严格,达不到职称评审文件要求的数量,就不具备申报资格,导致部分教师为了能晋升职称,一味追求的数量而忽视质量,不能沉下心思考如何将科研项目做得更好,搞出原创性的成果,而是考虑如何发表更多的论文,出现职称与能力倒挂的情况。这也从李金奇[1]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3.重评审轻聘任。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基本上采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各类各级岗位数,评审指标的依据是也是六年前的核定岗位数,下达的评审指标也不尽合理,即使年轻教师达到职称评审条件,也要看是否有评审指标。同时许多高校以评代聘、评聘结合,评审通过了就成为终身制,这样的情况较为普遍。不注重聘后考核,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一些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因评审指标限制,无法及时通过职称评审,进而影响其工作热情。而在岗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因缺乏必要的工作动力和压力,也大大降低了工作积极性。
4.评审制度有待完善。如果大家对于高等教育比较熟悉,一定知道对老师最大的激励,不是票子、房子、车子,也不是位子,而是“帽子”。所谓“帽子”就是职称。职称评审实质上是对教师中在教学、学术方面优异者的肯定,而评审制度的公开、公正、公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职称评审中大量非学术因素存在,这使得评审制度的完善成为职称评审工作的重点,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职称评审工作的对策研究
针对高校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创新***策措施,构建了具有特色的职称评审工作体系。开展调查研究,完善申报条件。既然职称是对老师最大的激励,那么我们就要将职称这一杠杆用好。就拿我校来说,在总结蒋秀萍[2]、张萍等人[3-5]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年初,了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管理办法,给出“普通评审程序”或“特别评审程序”,明确提出“五个免谈”、“三个五分之四”和“评聘分离”。其中,“五个免谈”属普通评审程序,而“三个五分之四”属特别评审程序。“五个免谈”的具体含义是:没有博士学位的免谈;评教效果在本学院不能进入前百分之三十的免谈;没有发表过高水平论文的免谈;没有部级项目的免谈以及没有海外经历的免谈。如果普通评审程序不能完全满足,则可选择特别评审程序,即可走“三个五分之四”的程序。第一个“五分之四”是指在学院教授委员会的票数不得少于五分之四,第二个“五分之四”是指通讯盲审得“A”的不得少于五分之四,第三个“五分之四”是指在学校校级职称评定委员会的票数不得少于五分之四。提出“三个五分之四”不仅使***策具有完备性,更是践行了我校历来倡导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而至于“评聘分离”就是,即使你被评为教授,学校未必会聘你为教授,有可能高职低聘,也有可能低职高聘。即使你被聘为教授了,也要实行严格的聘期考核制度。三年一聘,三年后考核通过的可以继续聘任,没有通过的或转岗,或高职低聘,或解聘。
2.注重科研教学结合,取得了一批有较高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在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评教效果在本学院不能进入前百分之三十的不能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而评教效果综合评价则由教务处(含学生评价)、教师发展中心、所在学院三部分构成,所占权重分别为:教务处(含学生评价)30%、教师发展中心30%、所在学院40%,这样就扭转了目前教学与科研严重失衡的态势。另一方面,改进科研水平的评价制度,引导教师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同时又以科研促教学。与此同时,对在岗教师实行“非升即转”制度,在岗教师,连续两个聘期未能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校将不再聘用。真正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即若连续两个聘期后评不上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则另谋高就。面对这种压力,在岗教师大都会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工作中,这也是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表面上看,在岗教师的压力会很大,但能让这些教师始终保持动力。除此之外,这为在岗教师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一直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准,是保障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必要措施。
3.改进评审工作,进一步体现公平和公正。以代表作为评审材料,是对以数字指标为核心的评审体系的摒弃。教师的晋升坚持了同行专家评议的原则,而且学术成就外审是美国高校通行的做法,借助同行专家而非单纯的系列数据来对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准进行判定也将成为必然的选择。主管部门要督促做好职称申报各环节的公示及申报人公开述职工作,述职内容包括:任现职务以来的评教效果、工作业绩(科研项目、、获奖)、年度考核等情况。述职材料作为二级单位公示或者职称申报存档。接受校内外的监督,校级述职全程摄像,其摄像资料作为学校公示一部分内容,增加职称工作透明度。评审前单位对申报者的申报材料进行公示,评审结果学校对通过人员进行公示。公开公示的内容接受全校教职工广泛监督。由于评审环节存在人为因素,有必要进一步提升评审专家的敬业精神,同时,采用三级评审机制:基层评审委员、学科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校级评审委员会委员由学院和学校教授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外专家随机组成,校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可采用答辩;在不违反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前提下,创新反馈方式,使申报人详细了解自身业绩成果还存在的问题,增强教师在今后工作中的针对性,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充分发挥职称的杠杆作用,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4.规范职称审核申报工作,强化责任主体审核责任。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申报程序公开透明,是做好职称审核申报工作的重要措施。申报人应重视职称申报工作,要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职称评审工作,看是否符合所申报系列的评审条件,尽早准备申报所需资料,学历、资历、工作业绩等严格按照评审材料规范要求来准备、装订成册。对所有申报人员相关材料复印件的审核,二级单位须落实具体审核工作责任人,严防弄虚作假行为。另外,学校主管部门作为职称评审工作最后一道屏障,应切实加强审核责任。职称评审工作主管应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责任意识、“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严格按照职称审核规范审核,注意问题总结积累归纳,真正做到职称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运行,提高职称工作的管理水平。
三、结语
职称评聘对高校教师举足轻重,是高校教师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综合反映。规范、公正、公平的职称评审机制,是建设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可以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热情,推动高校师资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奇.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博弈论”分析――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职称评审制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1):34-36.
[2]蒋秀萍.完善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激发教职工终身学习热情[J].高等农业教育,2000,(04):76-78.
[3]张萍.学校教师聘任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2012,(09):96-97.
工程师评审篇5
关键词:职称评审;运作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无纸化办公、远程办公、网络协同办公等新型办公模式已在各行各业兴起并逐渐成熟,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的职称评审工作有必要改革其运作模式,以提高工作效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一、传统的职称评审运作模式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工作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20多年前,在中发[1986]3号《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和国发[1986]27号《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的基础上,中共中央改革领导小组正式颁布了《高等学校职称试行条例》①。传统的职称评审运作模式随即诞生,职称评审工作被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申报阶段、审核阶段、评审阶段和审批阶段。首先由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向所在学校人事部们提出评审申请,填写一批表格材料,并提交相关业绩成果和证书的原件;然后由学校人事部门对全校所有申报人员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接下来将审核通过的人员及材料提交给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进行评审;最后送主管部门审批。
(一)传统运作模式的操作程序
1.申报
为了客观评价申报者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全面掌握申报者在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期间的业绩情况。主管部门设计了大量申报表格,要求申报人员填写个人基本信息、进修信息、教学工作信息(含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业绩成果信息(含、出版著作、发行专利、承担课题等情况)等,并要求提供对应的业绩成果原件材料。
2.审核
审核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申报者的资格审核和申报材料的审核两方面。资格审核用于判断申报者是否符合申报条件,以确定是否受理其申报材料;而材料的审核则是通过对照申报者填写的申报表格和提供的原始材料,以确定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审核结果通常以审核人签名及职能部门的盖章为准,以彰显其严肃性。
3.评审
评审工作由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负责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组织通讯评审代表作
对于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须提交1~2篇代表个人最高学术水平的作品,由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随机寄给其他高校的同行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同行专家的鉴定意见将被提交给学科组和评委会作为重要参考之一。
(2)召开专业学科组会议
由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组织召开,学科组评委们在会议上审阅申报者的材料,参考同行专家鉴定意见,根据任职资格条件进行评审,最终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完成表决。
为了更全面了解申报者的能力和水平,专业学科组会议增加了一个议程,即要求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在会上参加答辩。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评审的质量,故有逐步推广的趋势。
(3)召开高级评审委员会会议
由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组织召开高级评委会议,评委们重新审阅申报者的材料及专业学科组的评审情况,根据任职资格条件再次评审,最终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完成表决。通过人员将予以公示。
4.审批
若公示无异议,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将把通过人员的材料上报给主管部门审批,经审批同意后,通过人员的资格即生效。
(二)传统运作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运作模式把评审工作清晰地划分为四个阶段,且各阶段都有其核心任务;任务分工明确,执行任务的主角各不相同;各阶段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必须在上一阶段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开展下阶段的工作。这种运作模式认为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失误(包括表格填写的不规范、职能部门漏盖章等)都是致命的,整个评审工作由这四个阶段按时间先后顺序串连在一起,故称为“串连式”运作模式,如***1。
二、传统运作模式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职称评审运作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相当完善,实践表明,它符合我国特有的国情,在我国高校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新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早已来临,信息共享程度和工作效率越来越高,职称评审的传统运作模式因其工作量大、效率低、信息共享程度不高而受到挑战。
(一)申报者需要完成大量的准备工作
一般来说,申报人员在现专业技术岗位上至少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要全面梳理这些年的专业技术工作,并准备好全部业绩成果的原件,工作量相当大,很多教师为了申报评审职称,往往需要数月的时间来准备材料,这个过程包括填写繁杂的申报表格。因为教师们缺乏填表经验,为确保表格填写的规范性,他们要多次反复修改,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不利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学校职能部门在材料审核阶段的工作量过大
为了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学校人事部门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来核对申报表格和原始材料,由于申报者的业绩涉及到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人事部门还必须联合教务、科研部门来共同审核。随着学校教师规模的扩大,申报职称的人员越来越多,受理的材料也逐年增多,这给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荷。
(三)存在大量的重复性工作
申报者在准备申报材料时,除了需要填写申报表之外,为了配合评审工作的各个阶段,还要填写大量的表格,如:以广东省为例,为公示环节提供的《公示情况表》、为代表作通讯评审环节提供的《代表作送审申请表》、为答辩环节提供《答辩情况表》、为评审会议提供的《专业技术资格推荐表》等。
学校职能部门在审核材料时,做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如:学校教务部门作为教学工作的主管部门,教师的教学工作全在其统一安排下进行,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已全部备过案,且在备案时已完成了核实手续,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再次进行集中核实,实际上是重复性劳动,同样,科研部门和人事部门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三、改进职称评审运作模式的探讨
实际上,高校职称评审工作的核心应该是评审环节,材料的收集与审核都是为评审服务的。传统的“串连式”运作模式过于强调表格的填写和材料的审核过程,加大了申报者和学校的工作负担,延长了评审周期,降低了工作效率。在新时期,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和高校“办公自动化”的推进,高校行***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已大幅度提高,信息共享和各部门协同办公已见雏形,改进职称评审运作模式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接下来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尝试对职称评审运作模式进行改进。
(一)该校的职称评审工作任务
华南师范大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由广东省人事厅授权,享有中级资格和高级资格的评审权限,评审范围涵盖了20个学科专业,其中近90%的学科专业还具有正高级资格的评审权。所以,该校职称评审工作的申报、材料审核和评审等环节基本上全部集中在校内,由学校的职能部门和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组织完成。
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该校师资规模逐步扩大,每年申报评审职称的教师也越来越多,据统计,该校近些年受理的职称申报人员均超过200人:2006年该校有257人申报评审,其中,申报正高资格的有53人,申报副高资格的有104人,申报中级资格的有100人;2007年该校有262人申报评审,其中,申报正高资格的有49人,申报副高资格的有110人,申报中级资格的有103人。显然,该校评审规模较大,任务繁重,特别是材料审核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有改进工作模式的必要。
(二)该校的信息化程度
1.硬件方面
华南师范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府的大力支持下和该校的不懈努力下,目前,该校的办学条件已相当优越,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率相当高。该校计算机网络建设起步早,网络设备先进,网络应用广泛,在全国师范院校中,是第二所联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高校,也是全国 100所首批联入 CERNET和 INTERNET网的高等院校之一;目前,该校计算机网络在建设速度、建设规模、覆盖范围、网络主干和 1000M高速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以及上网的人数、上网的主机数、应用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情况、网上教学和远程教育的应用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师范院校的前列②。该校的硬件设施已经具备了信息化办公的条件。
2.软件方面
从2006年开始,华南师范大学开始推动“数字化校园”信息工程,根据该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规划,“数字化校园”信息工程将“进一步整合全校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力量,加强‘一校三区’网络一体化的研究和开发,逐步形成校内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③。该信息工程将构建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加快信息资源建设,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科研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预期,“数字化校园”信息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该校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三)工作模式的转变
1.“数字化校园”下行***工作模式的转变
实现“数字化校园”之后,每一项行***管理工作将在一个对应的信息化平台上运作,这个信息化平台将构成“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如科研管理子系统、教学管理子系统、人事管理子系统等。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专项行***工作的信息化,在信息化办公过程中,完成数据信息的增加和修改,并如实记录在档案信息中予以存储,实现档案材料的信息化,以方便查询和统计。若干个管理子系统共同构成学校的行***管理信息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可以共享数据信息,这意味着,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人事管理子系统访问科研管理子系统和教学管理子系统等,并直接调用存放在这些子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同理,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某个子系统访问系统内任何一个子系统的数据。如此一来,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在这种环境下,行***工作的模式将发生巨大的改变:教师办理业务时不必到行***办公地点,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管理系统来申请;行***人员则通过管理系统来受理所有业务,将业务的处理结果以电子日志的形式存储归档;行***领导通过管理系统完成审批手续,存储审批结果;最终的办理结果将通过管理系统予以反馈和共享……这种无纸化的工作模式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行***资源将得到极大地整合,各部门通过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协同办公,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职称评审工作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职称评审工作模式中,为了收集全面而真实的申报材料,材料的填报和审核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为提高职称评审工作效率的一大瓶颈。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这一瓶颈将得到解决: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每一年的教学工作都会在教学管理子系统中备案,其承担的课程、授课对象、课时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教学实践等情况都将记录在该子系统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管理子系统来查询自己教学工作的历史纪录;每一年的科学研究工作也会在科研管理子系统中备案,其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出版的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申请的专利等业绩成果将记录在该子系统中,教师可以通过科研管理子系统来查询自己科研工作的历史纪录;同样,每一年的工作表现、进修记录和奖惩情况等将在人事管理子系统中备案,并可以通过该子系统予以查询……教师在申报职称时,只需要借助管理子系统,便可以轻松完成填表工作,大大节省了准备材料的时间。
对于职能部门来说:信息管理子系统中的每一条信息,都是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记录的,在记录该信息时,都会认真核实其真伪,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就是说,存储在信息管理子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都是经过核实之后的有效信息。在负责审核申报者申报材料时,只需要调用存储在子系统中的申报人业绩的历史记录即可,从而节省了大量的重复性审核工作,减轻了工作负担。
对于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来说:由于确保了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可以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评审阶段,强化评审阶段的各个环节,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
3.新时期高校职称评审运作模式
在新时期,由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职称评审工作涉及到的申报人、材料审核部门、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的任务需要重新界定,传统的“串连式”职称评审运作模式可以作如下改进:
(1)减免申报人的填表负担
由于申报人的所有工作业绩都可以从管理信息系统中查询出来,申报人没有必要再重复性地填写表格及提供大量的原始材料,只需要向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提出申报申请即可。
(2)将材料的集中审核转化为日常审核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储的信息都是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已经完成了审核程序,职能部门没有必要在职称评审阶段再次集中地重新核实,只需要提供符合条件的历史记录即可。
(3)强化评审过程
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需要制定明确的申报条件和评审工作手册,规范评审过程,真正把职称评审工作的重心放在评审阶段,并以此为核心来统筹其他各环节。
(4)调整职称评审工作的程序
工作程序可以调整如***2:
①申报人通过所在单位向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提出申报申请;
②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把申报条件和申报者名单转给相关职能部门;
③职能部门将符合申报条件的申报材料提供给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
④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负责组织评审工作(这一环节为职称评审工作的中心环节);
⑤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将评审结果呈交主管部门审批;
⑥反馈审批结果
(四)新模式及其特点
若将职称评审工作仍划分为申报、审核、评审、审批四个阶段,则由***2可得出改进后的职称评审运作模式,如***3所示:
改进后的运行模式以“评审”为核心,突出了评审环节,其他环节都是围绕着评审工作进行,与传统的“串连式”相比,该模式呈集中式分布,可称为“集中式”运作模式。
“集中式”运作模式具备以下特点:
1.该模式建立在信息化办公的基础之上。显然,该模式利用了信息化办公“资源共享”和“协同办公”的优势,简化了繁杂的表格填写工作与重复性的材料核实工作。
2.该模式突出了评审阶段的中心地位。以评审工作为中心,申报、审核与审批工作都围绕着这一中心工作开展,有利于统筹工作安排,提高工作效率。
3.该模式解决了传统“串连式”运作模式存在的瓶颈。各阶段相互之间高效率的信息传递替代了传统模式的单向信息传递,在简化“申报”、“审核”等阶段工作的同时,提高了申报材料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宋素芝,高百宁.高校职称制度改革的博弈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2006,(12)248-248.
工程师评审篇6
一、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现状
(一)职称评审权改革目前,对于省重点建设大学的教师初级、中级职称评审权及部分学科副高级职称评审权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下放到各高校,对于新成立的本科院校高级职称的评审工作仍完全由省职能部门组织实施。福建省于2005年开始试点正高级职称评审权的学校自主评审工作,6所省重点建设大学的62个学科专业获得了自主评审资格[1]。因此,目前除这6所省重点建设大学的部分学科由各自学校自主评审外,全省高校大部分的职称评审仍然是以省职能部门组织的职称评审机构评审为主。对于高校教师高级职称的评审,学校自主评审与省职能部门组织评审的主要区别在于:学校自主组建学科评议组与高级评委会;评审专家库由学校负责建立。
(二)职称评审工作程序改革近年来,虽然在学校推荐与组织代表论文送审这2个环节的先后顺序上有所调整,但总体的工作程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其主要工作依然包括代表论文送审、职能部门组织预审、学科评议组评审、高级评委会评审等几个部分(***1),在职能部门组织预审、学科评议组评审、高级评委会评审中的任意一个环节未能通过的均视为当年评审未获得通过,而代表论文送审结果则是学科评议和高级评委会评审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职称评审制度现状及评审文件改革福建省现行的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依据(即职称评审文件)主要指1997年制订的《关于一九九六学年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有关规定和安排》。文件在职称评审的对象、***策导向、任职条件、评审组织和程序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本省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一评审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校人才评价的发展要求,如仅在论文的规定方面就存在:评价体系不完善,各系列职称学术论文规定单一化,时间要求的规定不够合理等几个问题[2]。而且评审中还普遍存在对学科差异重视不到位、认识不深入的问题[3]。因此,福建省于2010年9月组织修订了《福建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征求意见稿),主要在论文级别认定、教师工作量、科研课题、学科评价分类、破格要求、奖项界定等几个方面作出了新规定,尝试对福建省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二、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制约因素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高校岗位设置改革的进行,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无论是职称评审文件改革还是高校聘任制的试点改革都或多或少受到各方面的制约,给改革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一)旧制度形成的固有认识自1986年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改革以来,高校教师职称由评审组织评审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如“教授”这一专业技术头衔必须由一个组织给予认定这一观念也已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形成。因此,若突然取消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而采用学校自主聘任制,会对人们的传统观念造成很大的冲击。在职称评审文件改革方面,现行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文件自1997年实施以来,已经在福建省实施了10余年。无论是职称的评审条件,还是职称的评审组织、评审程序,都已在高校教师中留下了固有的认识,如果突然间发生了改变,也会使相当一部分教师以及对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有所了解的人在一定时期内产生心理不适应,从而容易产生排斥心理。
(二)来自教师的制约因素来自教师的制约因素主要存在于职称评审文件改革方面。职称评审文件改革所涉及最直接、最敏感的群体无疑就是要参加职称评审的高校教师。在现行的高校人事制度中,职称评审是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大事,教师的工资、待遇、福利都与职称相挂钩。因此,若新的评审文件出现不利于某些教师职称晋升的情况,势必使这一部分教师对新文件产生抵触心理。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作为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其认知、习惯、安全和经济等因素会对包括制度在内的组织变革形成阻力[4]。而教师的抵触心理就有可能促成教师通过个人、单位或是社会的手段阻碍改革进程的推进。
(三)来自高校的制约因素对于评审文件的改革,由于各高校的综合实力存在差别、教师职称结构也不尽相同,造成了不同高校对评审文件的条件规定看法不一: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认为评审条件应该提高,而综合实力较弱的高校则希望降低评审条件以利于学校教师职称的晋升。高校内部学科的差异也对职称评审文件改革持不同态度:强势学科担心职称评审文件改革缺乏高端引领容易导致晋升的高级职称人员水平的降低,从而影响本学科的发展;而弱势学科则担心提高职称评审条件会加大高级职称晋升的困难而影响学科的发展。各高校对改革中的职称评审文件从各自的视角加以衡量、解读,对职称评审改革存在种种顾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完全下放职称评审权的顾虑。全省各高校由于自身的发展状况不同,学科发展也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学校的优势学科,组织本学科专家评审或者组织专家鉴定比较容易完成;而对于学校的弱势学科.由于,学校本来就缺少相应学科的专家,因此组织学科专家评审就成为摆在学校职称评审工作中的一个现实难题。
2.对取消资格评审采用直接聘任制的顾虑。在全省高校岗位设置完成以后,高校必须以省职能部门核定的编制数设置各级别的岗位。在已有的高级职称岗位数的限制下,在高校岗位聘任制度、聘后考核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取消职称评审,高校势必受困于高级职称岗位的分配问题。另外,直接聘任取消了职称评审对聘任资格的一个基本认定功能,增加了高校对聘任资格的认定成本,这一方面给了高校更多的自,但另一方面也使部分可通过职称评审化解的聘任矛盾转移到高校的岗位聘任工作中。
(四)来自社会的制约因素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改革要以评审的社会化为目标,必须充分考虑职称评审改革中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因素,逐步转变***府在职称评审中的组织角色。
1.逐步转变***府在职称评审中的组织角色,制约***府职能部门角色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社会传统的权力观念,如何使***府从一个参与者变为监督者,从一个组织者变为管理者是制度改革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2.高校的职称评审改革也不能脱离当前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制度的现实状态,如何实现社会化评审,如何与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制度协调发展也是制约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实行直接聘任制、取消职称评审还受到现行与职称相挂钩的人事***策的制约。如高校教师转评其他系列职称以及工作调动、退休时的身份认定、与职称有关的干部保健待遇和奖项申报、课题申请等有关问题。同时,这一系列问题有关的***策、制度调整以及在聘任制改革后与原有职称评审制度的衔接工作也直接影响聘任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出路
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并不是彻底否定现有的职称评审体系,而应该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调整,逐步改变当前“职称即职务,评职称就是评待遇,能上不能下”的状况[5],使职称评审逐步从一个***府行为过渡到一个社会行为,为最终实现高校的用人自主以及人才选拔奠定基础。现阶段,在通过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推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努力克服职称评审改革的各种制约因素。在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中既要充分考虑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又不能为个人利益而使整体利益受损,要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前提下稳步推进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笔者认为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职称评审的定量化指标
对于职称评审条件量化的优缺点,有的学者认为量化少容易造成论资排辈的现象[6];有的学者则认为数量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导致高校教师岗位聘任的不公平[7],对学术评价定量化的诟病也引起了广泛共鸣[3]。但笔者认为,高校教师职称的社会化评审与高校岗位直接聘任必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除了不断优化定量化的指标以加强职称评审的导向性外,在设置定量化指标时还应注意在定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对教师实际能力进行定性评价的手段。因此,职称评审指标的量化工作必不可少,量化评审指标最主要的好处在于:指标量化后,提高了职称评审的可操作性;根据量化的指标评审,有助于体现职称评审的公平原则;量化的指标可作为高校自主评审时的基本依据。当然,定量化并不是简单的数学累加,定量化还要改变当前评审指标多重视量的积累,而对质的把关不足的缺点,在大学教师技术职务等级评审中利用能力最大模式正确处理绩效替代性问题,形成技术职务等级“能者上、庸者下”的灵活激励格局[8]。
(二)逐步下放评审权,引入社会化评审功能
评审权的下放工作是进行社会化评审的基础,而评审权的下放工作应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只有在高校学科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将相应学科的自主评审权下放给学校。通过评审权的下放逐步降低省职能部门职称评审的比重,最终去除职称评审的行***化体制。在现阶段,应根据学校发展逐步下放省重点建设大学各个学科的高级评审权,对新建本科院校试点下放正高级职称评审权、逐步下放副高级职称评审权,最后将下放评审权的学科范围不断扩大,逐步将***府的评审行为过渡到学校自主或社会化的评审过程。组织高校弱势学科的社会化评审,协调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机构对高校弱势学科的评审,统筹不同高校强、弱学科之间的互评。
(三)做好与高校职称评审有关的制度建设
职称评审制度与高校的岗位设置及聘任制改革密切相关,在高级职称岗位职数核定后,如何设岗及对岗位聘任如何管理和考核,是高校建立人才能上能下的流动机制最为关键的要素。而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则与岗位设置与聘任制改革相辅相成。要打破现行的重评审轻聘任的职称评聘模式,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及聘后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学校在首次岗位设置聘任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岗位设置聘任方案,及时出台聘后的管理、考核方案,逐步将职称评审与岗位聘任结合起来。对于有自主评审权的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本校自主评审的职称评审相关制度建设,根据省职称评审的有关文件不断修订本校自评部分的职称评审条件,并在省有关文件改革的基础上拟定符合自身学校办学特点的自主评审条件。
工程师评审篇7
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历史很短且走过一段弯路,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不太重视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突出表现为审计质量制度体系不完善、不健全。我国目前审计质量普遍低下的局面与此不无关系。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是提高审计质量、促进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为整个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健康、高效运转提供制度保障:在组织方面,其规定了体系中人的机构设置、人的职责,这是体系运行的基础;在体系的日常运行方面,规定了体系运行的基本制度,比如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质量监控***策、信息收集与处理方面的规定、项目组如何产生、争议的处置、计算机体系的使用管理、保密、奖惩等;在具体项目的执行方面,规定了审计项目执行方式;在体系的维护方面,规定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方式、体系的定期检查和改善等。因此,制度子体系的整体结构主要由体系组织制度、体系管理制度、体系执行制度和体系维护制度组成。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组织制度
1.事务所的组织机构设置。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是一个一个的项目,各个项目的内容不完全相同。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事务所的组织结构应体现这种特点。因此,事务所内部的组织结构一般是以项目负责人职权为主要权力的项目式矩阵结构。在职能上,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体系应满足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立与协调,既体现分工的专业化效率,又确保互相牵制确保质量控制的有效。
2.事务所的职责分工。组织分工主要解决事务所管理层级的设置和职责的分工安排等问题。事务所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置、调整组织架构。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组织分工一般采取所长负责制和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会计师负责制,其主要区别为:前者是由所长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行***和业务负全面责任;后者则是由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为事务所的最高权力机构。两种组织形式的组成人员都包括:主任会计师、副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注册会计师、业务助理和其他工作人员。
(二)管理制度
1.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①***原则。注册会计师执业时,应以超然***的心态在实质和形式上***于委托人或其它机构。为保证***性,当存在《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所述的各种利害关系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坚决回避。建立注册会计师个人家庭关系、投资参股行为的登记及变更登记制度,特别注意不应因某一注册会计师工作能力强且效率高,或因某一客户是由其自行联系的,而放弃对***原则的考虑。与客户存在某一利害关系时,也不能因这一关系比较隐秘而心存侥幸地放弃对***原则的遵循。②客观原则。注册会计师执业时,对相关审计项目的调查、判断及据以形成审计结论时,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克服主观臆断、注重调查研究,从而作为恰当的专业判断。不应因利益的驱使、客户的许诺、权力方的保证而放弃专业判断或改变审计结论。③公正原则。注册会计师执业时,应以正直、诚实的品质,公正地对待相关利益各方,不为权势和利益所动,以严谨的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执业本领从事各项审计工作。没有公正的执业态度,便没有客观的判断。坚持公正原则,是保证执业质量的起码要求。
2.质量控制***策。从管理制度方面来阐述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应从以下方面来制定和运用质量控制***策。①全面提高执业胜任能力。注册会计师执业胜任能力是指注册会计师应当达到和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应该以应有的执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确保全体执业人员达到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②合理的工作委派制度。在日常审计业务工作中,会计师事务所应将审计工作分派给那些环境所要求的具有技术训练和业务熟练水平的人员。③完善的督导机制。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分级督导制度,所有层次的工作均应当得到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以合理保证完成的工作符合我国有关《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准则》的具体规定。④健全的咨询制度。会计师事务所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咨询事务所内部或外部具有适当知识和技能的有关专家和学者,并且要善于利用专家的工作。⑤完善业务承接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外承接审计业务时,应该量力而行,既要考虑到自身的实力、经营范围和***性,也要仔细分析和研究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信誉度和品行。⑥有效运行监控机制。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监控质量控制***策的持续性和其运行的有效性。
3.知识管理与人员调配制度。会计师事务所要重视员工的组织学习。由于事务所从业人员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并需要不断地补充以跟上准则和相关财务制度的修改,因此,加紧对员工的培训以及对CPA的后续教育是注册会计师保证执业能力的前提。事务所应当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员工培训。对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部门经理等依据***审计准则开展后续教育,加强对新知识、新制度和准则的学习,以跟上实际需要。在对员工的培训中应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风险意识和进取意识。通过员工培训,使员工接受事务所文化的熏陶,将事务所文化根植于每位员工的心中,并用事务所文化统一员工的意志,使其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4.事故处理制度。建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即对审计工作中发生的质量事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处理。当审计工作中发生质量事故时,可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职责划分找到相应的负责人,并依据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其考评挂钩。此外,不少事务所存在质量事故是由于各层次人员之间的同步协调出现问题。同步协调是指事务所中所有相互依赖的环节协调起来,并与事务所的整体目标相联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同步协调就会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调整,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这种协调需要事务所高层管理者的参与。因此,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事务所应加强人员之间的同步协调工作。
5.考评与奖惩制度。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知识密集性的行业,优秀的人才是事务所发展的重要基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人员需要从观念上把注册会计师当作资产而不是成本,在考评与奖惩制度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不要处处讲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要实现双赢的目标,力求事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考评与奖惩制度包括建立合理的分级绩效考评体系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激励机制。
(三)业务执行制度
1.承接与保持业务。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承接是审计服务循环的起点,保持业务即决定客户持续的过程,也是会计师风险管理计划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业务的承接与保持在于确保所承接与保持的客户符合会计师事务所的标准:高品质的企业与高品质的管理阶层。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最大的单一风险可能是与会计师事务所发生关联的客户的品质不符合事务所的标准。因此,识别客户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防范审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对以前曾接受委托业务的委托人,会计师事务所应结合以往的实际情况,考虑此次委托的目的是否与以往一致及对审计过程及结果的影响;对初次接受委托的委托人,应初步考查其业务性质、所处行业及内部控制制度状况,并考虑本所完成该审计业务的实际能力。对即使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也无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的业务,应考虑拒绝接受委托或解除业务约定;对近期已更换管理人员的委托人,应着重考查管理当局的人品是否正直诚实。对频繁更换重要管理人员的委托人,应重点考查更换的原因、委托人目前的经营状况及是否已陷入财务困境。对委托人示意出具不当或不实证明的,应拒绝接受委托。因此,在接受新客户或继续接受原有客户的委任前,应对该客户进行评估。决定接受或继续接受委任时,应考虑客户内部控制制度及管理阶层的品德、本身的超然***性、会计师事务所自身服务客户的能力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观念、其他风险因素。其中客户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管理阶层应考虑的因素包括:管理阶层品德即客户的诚信;管理阶层对正确财务报告及有效内部控制之承诺与重视;企业之未来性或生存能力。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服务客户的能力包括:具备执行业务必要的素质、专业的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承接与保持业务的程序为预备性调查;形成记录;持续考察与评价。
2.计划与执行业务。执行审计业务有相当多的步骤,通常把整个审计过程分为审计准备阶段、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并把审计实施阶段称为审计外勤工作阶段,把审计报告阶段称为完成审计工作阶段。①审计计划。审计计划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科学、合理的计划可以帮助审计师有的放矢的去审查、取证、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从而实现审计目标。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信息体系的基本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重要性;分析审计风险;编制审计计划、最后审核审计计划。②审计执行业务。审计执行业务是根据计划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和方法,进行取证和评价,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它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执行业务出于对质量控制制度的持续考虑与评价,调整审计方案、进行实质性测试。主要内容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对交易处理、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及其它数据结果进行实质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上述两项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③审计完成阶段。审计完成阶段是实质性的项目审计工作的结束,其主要工作有:整理、评价执行审计业务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期后事项;汇总审计差异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适当披露;形成审计意见;编制审计报告。
3.利用专家工作。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及针对评估的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会同被审计单位或***获取专家的报告、意见、估价和说明等形式的审计证据。实施利用专家工作的监控需要清楚地回答如下的问题:什么是专家;要专家干什么;事务所是否需要专家;所聘请的专家能否有专业胜任能力;这些专家是否客观、***;如何评价专家工作的结果;如何在审计结论中反映专家的工作。只有对利用专家的工作进行适时监控和规范,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才能满足审计的需要。
4.获取证据。审计证据是审计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审计证据在数量上应满足充分性的要求,在质量上应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如:检查、监盘、查询与函证、观察、计算和分析性复核获取证据,并对获取的审计证据要进行综合的整理、分析和评价,以确保审计证据能满足审计目标的要求,形成客观正确的审计意见和结论,并且整个审计过程都必须记录在案即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5.形成工作记录。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任务,到后续审计时检查对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都应当形成工作记录。这些记录反映了审计人员的详细的工作过程、分析判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审计结论与意见等,构成了审计工作底稿。
6.编制和发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业务的最终产品,报告的编制应当符合审计准则的规定,做到证据充分、意见适当;审计报告在签发之前必须经过三级复核;签发审计报告必须符合规定的程序。
7.复核。项目负责人要对助理人员所完成的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复核。复核的内容主要包括:①项目负责人依变化的审计事项对总体审计计划的修订是否适当有效,助理人员是否已及时修订并实施了具体审计程序。②对委托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是否准确,对检查风险的确定是否满足可接受的最低审计风险水平的要求。③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对委托人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及执行情况的判断是否正确,助理人员据此所确定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及具体方法的采用能否保证发现已存在的重大错误及舞弊,结合管理层对已存在的重大审计问题的态度、采取措施的方式及最终对审计结论的影响程度,复核审计意见的表达类型及方式是否恰当。
(四)维护制度
1.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质量控制***策和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和程序的执行,减少生产次品和提供低服务的可能性。目前会计师事务所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执行。执行是一种暴露现实并根据现实采取行动的体系化的方式,执行的核心在于三个流程: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它们之间彼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制定一个方面的流程时,必须考虑到其他方面。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制度需要评估考虑事务所现有的人员能力、事务所的发展战略和其具体的管理操作方式。事务所最高管理者也必须亲自参与评估过程中,以保证评估的顺利进行和有效性。
2.检查与调整制度。事务所应当制定检查计划,项目负责人要对助理人员执行的审计程序及所形成的审计结论实施必要的检查,以确定其所完成的具体审计工作是否遵循***审计准则及本所业务规范的要求进行;是否对已完成的审计工作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予以记录;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重要审计问题或重大审计事项并判断其对审计结论的影响程度。如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决定是否追加或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从而达到最终审计目的。检查计划通常包括检验和复查两个方面。检查通常是由会计师事务所的员工完成的,也可以委托所外人员来执行。检查程序主要依赖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权责划分。事务所应设计、制定检查程序的目的和程序表,有关检查范围的指引,建立检查活动的时间表及为检查者与审计小组提供解决异议的程序。
工程师评审篇8
一、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包括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由于重大错报风险基本上属于不可控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在评估这部分风险通常是通过测试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来判断的。而对于注册会计师能够控制的检查风险部分,通常是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和实施必要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来判断的[1].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大致可以分成外部和内部两方面。
2.1、外部原因。
(1)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市场经济越发达,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越频繁,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除证监会、***等***府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甚至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信息需求者[2].因此,注册会计师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负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的利益的责任。但是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违约、失察、甚至与被审计单位共同造假欺骗大众行为,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的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被审计单位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企业在生产规模、经营范围等方面呈现越来越复杂的状况。审计范围超出了传统的财务审计,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和运作效果进行研究和评价,而且还要就企业未来持续经营能力做出报告[3].被审计单位这些方面的多样性,间接地增大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3)获取的会计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部分经营者为谋求高额利润或逃避纳税,有意弄虚作假、谎报业绩,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当被审计单位在主观上要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时,其在业务处理上的隐蔽性极强,加大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社会各层次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和信任程度越来越大,审计意见会被更多的经济主体使用,作为审计意见提供者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也会加剧。
2.2、内部原因。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注册会计师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加大了项目的审计风险[4].
(2)审计程序与方法的不完整性现代审计十分重视降低审计成本,在审计方法的运用上,注册会计师就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查证的数量,以节约审计成本,但这会使审计风险增大。
(3)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较低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制度的不健全性由于种种原因注册会计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并不是人们期望的那样,有时却背道行事造成审计风险。很多会计师事务所没有设置风险管理机构或评估机构,或者设置了并没有具体实施,而是为了经济利益盲目地接受高审计风险的客户,审计风险失控[5].
三、LAD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
LAD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和中国证监会批准的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审计资格、***和中国证监会批准的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评估资格、***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从事金融审计相关业务资格、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核准的承担大型及特大型国有企业审计资格。
在执业团队上,LAD会计师事务所拥有一批专业人才,专业领域涉及审计、评估、金融、税务、会计、管理咨询、投融资和工程造价等多个方面。员工超过1500人,平均年龄约30岁,其中注册会计师近700人,具有证券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156人,注册评估师100多人,注册税务师80多人,有多人曾在国内外的“四大”供职多年,有来自于台湾和马来西亚的咨询和国际会计准则专家,从事国际业务的员工中有三分之一具有ACCA、CPA Australia、CGA等国际专业资格;98%以上的人员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同时还有13%的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等高级专业人才。
3.1、审计风险控制体系。
LAD会计师事务所采取的是“总体把握审计风险,各环节控制审计风险”的审计风险控制体系,共包括六个方面,即接受审计委托阶段,初步评估审计风险阶段,计划、设计审计方法(即制定审计策略)阶段,实施审计程序阶段,完成审计工作阶段,出具审计报告阶段。事务所内部专门设有业务协调及风险评估委员会,内部全由资深专家和风险评估骨干组成,对接受的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进行宏观上的分析与把握并建立风险库。在审计初始阶段,对于初次接受委托的被审单位,专家组要专门针对其行业环境,经营状况以及其以前年度的审计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是否与其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对于连续审计的委托单位,专家组更多地关注年度内被审计单位各方面环境的变化,以确定是否继续保持业务评价。
在审计实施阶段,主要由各合伙人负责的审计项目小组执行审计程序。审计项目组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基础上,初步评估被审单位的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计划和设计审计方法,编制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安排审计工作。在审计程序执行过程中,项目负责合伙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实时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审计项目组项目经理及时向项目总负责人汇报审计工作进展,以将审计风险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当执行完必要的审计程序后,项目组要对该审计项目进行总结,编制审计总结。包括审计过程识别出的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实施的降低风险的程序等。同时,要将审计过程中完成的审计工作底稿由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复核,出具质量复核意见。最后主任会计师签发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LAD的这一套审计风险控制体系,有效地防止了审计风险的发生。[ LunWenData.Com]
3.2、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3.2.1、外部措施。
(1)慎重选择客户公司,严格把关签约环节LAD会计师事务所设有专门的风险评估委员会和业务协调委员会,专门针对签约环节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和计量。LAD承接的每一个客户必须通过风险评估委员会签约风险评估环节,出具低风险的风险评估意见报告后才能正式对该客户实施审计,否则就不接受该被审计单位的委托。
(2)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LAD会计师事务所自1993年成立以来,先后在全国二十几个中心城市建立了其分支机构并不断地拓展其海外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且排名进入了国内前十名会计师事务所行列,竞争实力大大增强,抵御审计风险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3)聘请高级法律经济顾问,减少审计风险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LAD会计师事务所从成立起,就在所内成立由资深法律专家和高校教授等组成专家委员会,对一些重大项目、有争议的审计问题及法律责任等进行专项研究和监管。有了专家委员会的参与,如果有审计诉讼发生,事务所也可有备而战,进行合理合法的抗辩,以减少审计风险引起的法律责任,将审计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4)提取风险基金、购买职业保险,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投保充分的责任保险是会计师事务所一项极为重要的保护措施,尽管保险不能免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会计师事务所发生的财务损失。LAD会计师事务所自成立以来,累计提取的职业风险金2000多万元,职业责任保险累计赔偿限额达到8000万元,极大地增强了其风险防范的能力。
3.2.2、内部措施。
(1)内部治理严格董事会下设了九个专业委员会和六个常设办公室,实行统一管理。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各个分所审计质量进行监督,严格控制审计质量,有效地控制了各个合伙人分管的部门的自主权,提高了各个层次对风险的重视程度。
(2)重视执业人员的选聘与培训LAD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招聘由人力资源部和各合伙人负责的审计部共同管理,每年需招聘审计助理、项目经理及高级审计人员。招聘的人员都有一段试用期,在试用期内他们作为实习生参与该年度LAD的年度审计工作。待到年审工作结束后,人力资源部和项目组根据其在年审工作中的表现决定是否录用为正式员工。内部正式员工分成六个等级(不包括部门合伙人),即四级员工、三级员工、二级员工、一级员工、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其中四、三、二、一级员工为审计助理人员,项目经理为工作经验五年以上的高级CPA,部门经理为工作经验十年以上的签字CPA,各个级别的员工根据其工作成绩和工作经验可以逐级晋升,既保证了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又控制了审计风险。
(3)各环节审计风险实时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就是指在接受审计委托、计划和设计审计方法、实施审计过程、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等阶段进行质量控制,对审计业务的全过程实行多级督导和复核制度,逐级负责,逐级把关,论文格式以确保工作质量。主任(副)会计师、业务部经理和技术标准部人员、项目经理是当然的督导、复核人员,逐级对审计工作负有指导、监督和复核责任。必要时可任用资深注册会计师为高、中级兼职督导人员,协助主任会计师或业务部经理负责督导和复核工作。大型审计项目可指定签字注册会计师协助项目经理负责督导和复核工作。LAD会计师事务所执行的是四级质量控制程序。
其中,项目现场负责人主要复核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审计报告;一般底稿规范和比较数据;重大错报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会计报表项目实质性测;审计调整;持续经营能力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审计总结及重大问题披露等重大内容。部门经理主要复核一级程序中的重点部分以及检查其是否已经执行,复核要点包括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提供了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是否已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是否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及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恰当的,针对存在特别风险的审计领域设计并实施了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且得出了恰当审计结论;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否恰当合理;提出的建议调整事项是否恰当,相关调整分录是否正确;拟出具的审计报告措辞是否恰当,是否已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发表了恰当的审计意见。
质量监管部的技术复核是整个质量控制流程中最重要的控制程序,主要针对审计报告和重点的审计程序复核,包括是否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是否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和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是否在审计各阶段恰当运用了分析程序,包括对财务报表的总体复核;是否对企业公允价值选用的合理性进行充分关注,包括企业的决策程序、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披露的充分性;是否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实施了实质性程序;是否对现金(包括银行存款)进行了重点审计,并对不符的情况进行了调整或说明;对应进行函证的科目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函证,并对函证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无法函证的项目是否采取了替代程序;是否对关联交易的真实性、价格的公允性和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进行了充分关注。其中包括对于企业与非正常业务关系单位或个人发生的偶发***易或重大交易、缺乏明显商业理由的交易、实质与形式明显不符的交易,以及交易价格、条件、形式等明显异常或显失公允的交易。
项目总负责人复核,是在前三级质量复核的基础上从总体上进行监督与控制,其复核的要点包括是否已复核已完成的审计计划,以及导致对审计计划作出重大修改的事项;是否已复核重大事项概要;是否已复核存在特别风险的审计领域,以及项目组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否已复核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否已复核建议调整事项;是否已复核管理层声明书,股东大会、董事会相关会议纪要,与客户的沟通记录及重要会谈记录,律师询证函复函;是否已复核已审计财务报表和拟出具的审计报告。最后由主任会计师或授权人签发,签字注册会计师签字后方可出具审计报告。
(4)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审计方法2007年LAD会计师事务所适应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要求首次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当年的年度审计当中,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与质量,降低了审计风险,自此LAD一直采用此方法进行审计并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3.3、LAD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启示
LAD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以来,为中国多家上市公司提供过年度审计服务,出具了上千份审计报告,从未出现一例审计失败和审计诉讼案件。关键在于LAD独特的审计风险控制手段,是其能够立足审计业的坚强后盾。
(1)较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是其立足审计业的制度保障LAD的这种“总体把握审计风险,各环节控制审计风险”的审计风险控制体系,严格控制了审计风险,是其能够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
(2)独特的人员招聘与考核方式,提高审计质量以降低审计风险LAD会计师事务所在人员的选聘和培训上独特的安排保证了基本人员的素质和审计质量。
(3)严格评估签约环节的审计风险,从源头控制审计风险对LAD会计师事务所各审计部和业务部来说,不论是其初次接受委托还是连续审计的客户,都必须经风险评估委员会进行签约环节的风险评估,且出具低风险评估报告后方可与该客户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4)质量监管部对全过程的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进行实时监督LAD质量监管部要求审计过程中项目经理及时向其汇报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发现的审计问题,以从整体上把握审计风险和控制审计风险。只有经质量监管部复核完所有审计程序且签发完整的复核意见后,注册会计师才能发表审计意见并出具审计报告。
(5)提取风险基金,购买责任保险以分散审计风险。
四、加强审计风险控制建议
LAD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和规模尽管拓展比较快,但是相对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1)客户选择LAD所审计的上市公司项目大部分规模较小且风险较大,增大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承揽规模大且风险低的上市公司项目对LAD降低审计风险至关重要。
(2)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尽管LAD在全国建立了20几个分所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但是各分所自主性很大,在风险控制及业务控制上并未受到统一管理。加强LAD总部对个分所的统一管理,对整个会计师事务所在风险控制上有很大意义。
(3)留住优秀审计人才LAD执业人员中高级审计经理所占比例不大,人才流失较严重。尽管每年LAD会招聘很多执业人员,但是能***负责审计项目的高级审计人员却不多。同时,所内每年有大批执业人员跳槽,新入职的员工在短时间内又不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加强员工的薪酬与培训管理对事务所在风险控制及发展上也有很大作用。
(4)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审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审计系统辅助项目审计,可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5)改进内部控制评价方法LAD缺乏一套权威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多凭借个人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解,出于审计目的对内部控制作出评价。改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对控制审计风险来说势在必行。
工程师评审篇9
如果针对特别风险实施的程序仅为实质性程序,这些程序应当包括细节测试,或将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结合使用;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考会计师证习题及答案解析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单选题
1、下列审计程序中,不适用于细节测试的是( )。
A.函证
B.检查
C.询问
D.重新执行
2、运用审计进行细节测试时,对总体进行分层可以提高抽样效率的是()
A总体规模较大
B.总体变异性较大
C.误拒风险较高
D.预计总体错报较高
3.确定项目组内部的复核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不应当考虑的是()。
A.被审计单位的规模
B.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C.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经验和能力
D.项目组成员的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
4. 通常无需包含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的是( )。
A.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范围
B.出具审计报告的日期
C.用于编制财务报表所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
D.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注册会计师使用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目的的是()
A.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B.决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C.确定审计中识別出的错是联十网校
D.评价已识别的错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向
6、下列各项中,不影响审计证据可靠性的是( )
A.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B.用作审计证据的信息与相关认定之间的关系
C.审计证据的来源
D.审计证据的存在形式
7、下列有关财务报表设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审计不涉及为如何利用信息提供建议
B.审计的目的是增强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信赖程度
C.审计只提供合理保证,不提供绝对保证
D.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报告和已审计财务报表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在审计工作底稿归档期可的事务性变动的是( )。
A.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类和整理
B.删除被取代的审计工作底稿
C.将在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管理层书面声明放入审计工作底稿
D将在审计报告日前获取的、与项目组相关成员进行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的审计证据列入审计工作底稿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审计固有限制的来源的是()。
A.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的能力受到法律上的限制
B.注册会计师可能满足于说服力不足的审计证据
C.管理层可能不提供编制财务报表相关的全部信息
D.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可能运用到判断
10.下列有关重大错报风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
B.重大错报风险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C.重大错报风险可进步区分为有风险和检查风脸
D.注册会计师可以定性或定量评估重大错报风脸
11.下列有关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只有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有证明力
B.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分别是对审计证据数量和质是的衡量
C.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会影响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D.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12.对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在决定是否信赖以前审计获取的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时,下列选项中,注册会计师无需考虑的是( )。
A.控制是否是自动化控制
B.控制发生的频率
C.控制是否是复杂的人工控制
D.控制在本年是否发生变化
13.下列有关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审计工作底稿中应当记录复核人员姓名和复核时间
B.项目合伙人应当复核所有审计工作底稿
C.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应当在审计报告出具前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D.应当由项目组内经验较多的人员复核经验较少的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
14.下列有关财务报表审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审计的目的是增强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
B.审计只提供合理保证,不提供绝对保证
C.审计不涉及为如何利用信息提供建议
D.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报告和已审计财务报表
15.下列有关注册会计师了解波审计单位对会计***策的选择和运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 )。
A.如果被审计单位变更了重要的会计***策,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策的变更是否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B.当新的会计准则颁布施行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是否应采用新的会计准则
C.在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的领域,注册会计师应当协助被审计单位选用适当的会计***策
D.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采用激进的会计***策
16.对于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下列有关控制测试的时间安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内部控制在基准日之前一段足够长的期间内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
B.注册会计师对控制有效性测试的实施越接近基准日,提供的控制有效性的审计证据越有力
C.如果被审计单位在所亩计年度内对控制作出改变,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新的控制和被取代的控制分别实施控制测试
D.如果已获取有关控制在期中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证据,将期中测试结果前推至基准日
17.下列情形中,通常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可审计性产生疑问的是( )。
A.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的诚信存在重大疑虑
B.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
C.注册会计师识别出与员工侵占资产相关的舞弊风险
D.注册会计师识别出被审计单位严重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
18.下列各项中,通常不能应对与会计估计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的是( )。
A.复核上期财务报表中会计估计的结果
B.测试管理层在作出会计估计时采用的关键假设
c.确定截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事项是否提供有关会计估计的审计证据
D.测试与管理层如何作出会计估计相关的控制的运行有效性
19.下列有关实质性分析程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质性分析程序达到的精确度低于细节测试
B.实质性分析程序提供的审计证据是间接证据,因此无法为相关财务报表认定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C.实质性分析程序并不适用于所有财务报表认定
D.注册会计师可以对某些财务报表认定同时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
20.下列因素中,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时无需考虑的是( )。
A.是否为首次接受委托的审计项目欢美白山
B.前期审计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数量和性质
C.是否存在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
D.是否存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
21.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下列有关注册会计师评价控制缺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评价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时,注 册会计师无需考虑错报是否发生
B.在评价一项控制缺陷或多项控制缺陷的组合是否构成重大缺陷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补偿性控制的影响
C.在评价控制缺陷是否可能导致错报时,注册会计师无需量化错报发生的概率
D.如果被审计单位在基准日完成了对所有存在缺陷的内部控制的整改,注册会计师可以评价认为内部控制在基准日运行有效
22.下列有关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被审计单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改变注册会计师制定审计目标,进行风险评估和了解内部控制的原则性要求
B.被审计单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影响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性质
c.被审计单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影响审计内容
D.被审计单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影响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
23.下列有关注册会计师评估特别风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具有高度估计不确定性的会计估计评估为存在特别风险
B.注册会计师应当将涉及重大管理层判断和重大审计判断的事项评估为存在特别风险
C.注册会计师应当将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作为特别风险
D.注册会计师应当将重大非常规交易评估为存在特别风险
24.如果注册会计师识别出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以确定这些事项或情况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B.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自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估后是否存在其他可获得的事实或信息
C.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管理层与持续经营能力评估相关的未来应对计划对具体情况是否可行
D.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对这些事项或情况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评估结果,确定是否与治理层沟通
25.下列有关注册会计师作出区间估计以评价管理层的点估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注册会计师作出区间估计时可以使用与管理层不同的假设
B.注册会计师作出的区间估计需要包括所有可能的结果
C.如果注册会计师难以将区间估计的区间缩小至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可能意味着与会计估计相关的估计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特别风险
D.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能缩小区间估计直至审计证据指向点估计
多选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审计业务要素的有()。
A.审计证据
B.财务报表编制基础
C.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人
D.审计报告
2.下列情况中,注册会计师不得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有()
A内部审计没有采用系统、规范化的方法
B.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较高
C.内部审计的地位不足以支持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
D.计划和实施相关的审计程序涉及较多判断
3.下列各项因素中,注册会计师在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时通常需考虑的有( )。
A.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B.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生命周期
C.以前年度是否存在审计难度
D.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的范围
4、为应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T下列各项审计程序中,注会师应当实施的有( ).
A.确认重大关联方交易是否得到适当授权
B.测试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作出的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是否适当
C,评价做出被审计单位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的商业理由
D.复核会计估计是否存在偏向
5、运用审计抽样进行细节测试时,可以作为抽样单元的有()
A.一笔交易
B.一个账户余额
C.每个货币单元
D.交易中的一个记录
6、本属于鉴证业务的有()
A.财务报表审阅
B.财务报表审计
C.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
D.代编财务信息
7、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注册会计师专家的有()。
A.网络所的合伙人或员工
B.会计审计领域有专长的个人或者组织
C.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的专家
D.会计师事务所的临时员工
8、下列各项中,属于注册会计师应当进行的初步业务活动的有(。)。
A.评价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情况
B.确定审计范围和项目组成员
C.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
D.针对接受或保持客户关系实施相应质星控制程序
9、在执行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时,对于内部控制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的业务流程,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有(二)。
A.在接近评价基准日的时间测试内部控制
B.选择更多的子公司进行控制测试
C.增加相关内部控制测试量
D.亲自进行相关测试而非利用他人的工作
10.下列审计程序中,注册会计师在所有审计业务中均应当实施的有( )。
A.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B.在临近审计结束时,运用分析程序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
C.实施用作风险评估的分析程序
D.将财务报表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
11.下列各项中,注册会计师在判断重大错报风险是否为特别风险时应当考虑的有( )。
A.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
B.风险是否与近期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相关
C.财务信息计量的主观程度
D.风险是否属于舞弊风险
12.下列各项中,注册会计师在利用外部专家工作时应当与专家达成一致意见的有( )。
A.注册会计师和专家各自的责任
B.注册会计师和专家之间沟通的时间安排司会无结
C.注册会计师对专家遵守事务所质量控制***策和程序的要求
D.专家工作的性质、范围和目标
13.对于内部控制审计,下列有关重要账户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超过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账户未必是重要账户
B.在识别重要账户时,注册会计师不应考虑控制的影响
C.在识别重要账户时,注册会计师无需确定重大错报的可能来源
D.存在舞弊风险的账户,即使其金额小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仍是重要账户
14.如果识别出管理层未识别出或未披露的关联方关系或重大关联方交易,下列各项程序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的有( )。
A.立即将相关信息向治理层通报
B.要求管理层识别与新识别出的关联方之间发生的所有交易
C.立即将相关信息句项目组其他成员通报
D.对新识别的关联方或重大关联方交易实施实质性程序
15.下列有关注册会计师了解波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如果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符合其具体情况,了解风险评估过程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B.在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的设计和执行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管理层如何估计风险的重要性
C.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其他方面获取的信息,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过程的有效性
D.如果注册会计师识别出管理层未能识别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应当将与风险评估过程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估为存在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
16.下列有关注册会计师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对法律法规的考虑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注册会计师没有责任防止被审计单位违反法律法规3(23
B对于不直接影响财务报表金额和披露的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应就被审计单位遵守了这些法律法规获取管理层的书面声明
C如果识别出被审计单位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有责任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监管机构报告
D对于直接影响财务报表金额和披露的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应就被审计单位遵守了这些法律法规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17.下列各项中,注册会计师在所有审计业务中均应当确定的有C )。
A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B可容忍错报
C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
D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18.下列情形中,通常表明可能存在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有( )。
A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不熟悉会计则奥世
B被审计单位频繁更换财务负责人
C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D被审计单位投资了多家联营企业
19.下列各项中,属于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穿行测试可以实现的目的的有( )。
A.确认对业务流程的了解
B.评价控制设计的有效性
C.确认控制是否得到执行
D.确认对重要交易的了解是否完整
20.下列有关与特别风险相关的控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和评价与特别风险相关的控制的设计情况,并确定其是否得到执行
B.如果被审计单位未能实施控制以恰当应对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特别风险实施细节测试
C.如果注册会计师实施控制测试后认为与特别风险相关的控制运行有效,对特别风险实施的实质性程序可以仅为实质性分析程
D.对于与特别风险相关的控制,注册会计师不能利用以前审计获取的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
答案
单选题
1.【参考答案】D【解析】重新执行适用于控制测试。
2.【答案】B【解析】如果总体项目存在重大的变异性,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将总体分层。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的变异性,从而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的前提下减小样本规模,提高审计效率。
3.【答案】C【解析】注册会计师应当制定计划,确定对项目组成员的指导、监督以及对其工作进行复核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对项目组成员指导、监督和复核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4.【答案】B【解析】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具体内容和格式可能因被审计单位的不同而不同,但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范国;(2)注册会计师的责任:(3)管理层的责任:(4)指出用于编制财务报表所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5)提及注册会计师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的预预期形成和内容以极对在特定情况下出具的审计报告可能不同于预期形式和内容的说明。
5.【答案】C【解析】注册会计师使用整体重要性水平(将财务报表作为整体)的目的有(1)决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2)识別和评估重大错扱风险;(3)确定进一步审计程
6.【答案】B【解析】用作审计证据的信息与相关认定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审计证据的相关性,不影响可靠性。
7.【答案】D【解析】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会计报告。
8.【答案】C【解析】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管理层书面声明属于新获取的审计证据,不属于事务性变动。
9.【答案】B【解析】审计的固有限制源于:(1)财务报告的性质;(2)审计程序的性质;(3)在合理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完成审计的需要。选项AC,属于审计程序的性质导致的固有限制。选项D属于财务报告的性质。
10.【答案】C【解析】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选项C错误。
11.【答案】C【解析】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受审计证据质量的影响。审计证据质量越髙,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也就是说,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但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那么注册会计师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选项C错误
12.【答案】B【解析】关于如何考虑以前审计获取的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基本思路是考虑拟信赖的以前审计中测试的控制在本期是发生变化。
13.【答案】B【解析】项目合伙人无须复核所有审计工作底稿。项目合伙人复核的内容包括:(1)对关键领域所作的判断,尤其是执行业务过程中识别出的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2)特别风险;(3)项目合伙人认为重要的其他领域。
14.【答案】D【解析】选项D错误,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报告。
15.【答案】 C【解析】在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的领域,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选用了哪些会计***策:为什么选用这些会计***策以及选用这些会计***策产生的影响(选项C错误)。
16.【答案】 C【解析】对于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内部控制在基准日之前一段足够
长的期间内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 选项A正确)。在整合审计中,注册会计师控制测试所涵盖的期间应尽量与财务报表审计中拟信赖内部控制的期间保持一致。对控制有效性测试的实施时间越接近基准日,提供的控制有效性的审计证据越有力(选项B正确)。
17.【答案】 A【解析】如果通过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发现下列情况,并对财务报表局部或整体的可审计性产生疑问,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1)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的状况和可靠性存在重大问题,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发表无保留意见; (2) 对管理层的诚信存在严重疑虑(选项A正确)。必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解除业务约定。
18.【答案】 A【解析】在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估计的性质,并实施下列一项或多项程序。
19.【答案】 B【解析】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单独或结合细节测试,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选项B错误)。
20.【答案】 D【解析】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并非简单机械的计算,需 要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并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 (1)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这些了解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过程中得到更新) ; (2)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和范围(选项B正确) ; (3)根据前期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的预期。
21.【答案】 D【解析】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与错报是否发生无关,而取决于控制不能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错报的可能性的大小,选项A正确。在确定顶控制缺陷或多项控制缺陷的组合是否构成重大缺陷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补偿性控制的影响,选项B正确。评价控制缺险是否可能导致错报时,注册会计师无需将错报发生的概率量化为某特定的百分比或区间,选项C正确。
22.【答案】 D【解析】选项D错误,被审计单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影响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
23.【答案】C【解析】选项C正确,应当评估为特别风险的事项只有三个: (1)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2)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3)超出被审计单位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关联方交易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其余的事项都需要进一步评估才 能确定是否存在特别风险。
24.【答案】 D【解析】选项D错误。注册会计师应当与治理层就识别出的可能导致对波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进行沟通,除非治理层全部成员参与管理被审计单位。
25.【答案】B【解析】选项B错误,注册会计师作出的区间估计需要包括所有3合理”的结果,而非所有“可能的结果”。
多选题
1.【答案】:ABCD【解析】:审计业务要素包括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人、财务报表、财务报表编制基础、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
2.【答案】AC【解析】选项BD,可以较少的利用内部审计工作,并非不得利用。
3.【答案】ABD【解析】注册会计师在选择的基准时,会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在选定的基准确定百分比时,要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注册会过师在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时无需考以前年度的审计情况。
4.【答案】 BCD【解析】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属于特别风险。无论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的评估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都应当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
5.【答案】 ABCD【解析】在细节测试中,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目标和所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定义抽样单元。抽样单元可能是一个账户余额、一笔交易或交易中的一个记录(如销售发票中的单个项目) , 甚至是每个货币单元。
6.【答案】 CD【解析】鉴证业务包括审计、审阅和其他鉴证业务。相关服务包括税务、代编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等。
7.【答案】 ACD【解析】专家,即注册会计师的专家,是指在会计或审计以外的某一领域具有专长的个人或组织,并且其工作被注册会计师利用,以协助注册会计师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专家既可能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专家(如会计师事务所或其网络事务所的合伙人或员工,包括临时员工) ,也可能是会计师事务所外部专家。
8.【答案】 ACD【解析】注册会计师应当开展下列价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 ( 1 )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 ( 2 )评价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情况; ( 3 )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9.【答案】 ABCD【解析】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对于内部控制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的领域,注册会计师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具体表现在:对相关的内部控制亲自进行测试而非利用他人工作;在接近内部控制评价基准日的时间测试内部控制;选择更多的子公司或业务部门进行测试;增加相关内部控制的控制测试量等。
10.【答案】ABCD【解析】四个选项均属于在所有审计业务中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
11.【答案】ABCD【解析】在判断哪些风险是特别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至少考虑6点事项。
12.【答案】ABD【解析】选项C无需达成一致意见,外部专家不是项目组成员,不受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会计师事务所对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实施的质量控制》制定的质量控制***策和程序的约束。
13.【答案】ABD【解析】选项c错误,在确定某账户、列报是否重要和某认定是否相关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加以综合考虑。例如,在识别重要账户、列报及其相关认定时,注册会计师还应当确定重大错报的可能来源。
14.【答案】BCD【解析】如果识别出管理层以前未识别出或未向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关联方关系或重大关联方交易,注册会计师应当……
15.【答案】 ABC【解析】选项A正确,如果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符合其具体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和结果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选项B正确,在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过程的设计和执行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管理层如何识别与财务报告相关的经营风险,如何估计该风险的重要性,如何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采取措施管理这些风险。选项C正确,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其他方面信息,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过程的有效性。选项D错误,如果识别出管理层未能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为何没有识别出这些风险,以及评估过程是否适合于具体环境。
16.【答案】ACD【解析】选项A正确,注册会计师没有责任防止被审计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行为,也不能期望其发现所有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选项c正确,如果识别出或怀疑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有责任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监管机构和***机构等相关机构或人员报告。选项D正确,针对被审计单位需要遵守的第一类法律法规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就被审计单位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17.【答案】ACD【解析】选项A正确,注册会计师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选项B错误,如果在实施细节测试时不使用审计抽样,则可不确定可容忍错报。选项C正确,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制定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时,确定-6个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低于该临界值的错报视为明显微小的错报,可以不累积。选项D正确,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确定低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作为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18.【答案】ABCD .【解析】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上述选项均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
19.【答案】ABCD【解析】执行穿行测试可获得下列方面的证据:略
工程师评审篇10
会计师执业准则指南》。新指南的,大大提高了执业准则的可操作性,为2007删顷利实施新的准则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新指南不是简单地对执业准则做出解释和说明,而是结合审计职业的技术特点,联系国际上审计技术最新的发展状况,对准则做出的一种再创造、再开发,体现并突出了 现代 审计技术的特点。
一、自上而下的审计思路
一般认为,现代审计强调全面系统地了解被睁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经营环境,即先从 企业 的外郦环境入手,然后逐步深入企业的内部,形成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期并与财务报表反映的金额相比较,这样能够掌握“财务报表背后的故事”,不容易陷入管理层设定的“圈套”。新指南就如何从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行业层面入手并逐步深入到被审计公司整体层面、业务流程层面、交易和认定层面,提出了详细、清晰的 方法 ,使得自上而下的审计思路完整地显现出来。比如,审计底稿是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结果,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清晰易懂、结构严密的审计工作底稿,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利益。新指南通过说明、示例等方式,突出了自上而下的技术特点,要求审计工作底稿完整、清晰地反映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性质和范围,强化审计记录要求。特别是在底稿的整体结构方面,要求先有总体,再有局部,在具体的流程、交易、余额层面,同样要求先有总括的结论和说明,再有明细的 分析 和支持性证据。
二、整个审计过程围绕重大错报风险展开
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首先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围绕评估的风险配置审计资源、收集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低水平,整个审计过程围绕重大错报风险展开。这也正是新准则被称为风险导向审计准则的原因。指南将准则的这一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要求注册会计师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风险评估:(1)行业状况、 法律 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策的选择和运用;(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指南既有原理的阐述,也有共性风险点的提示和示例,还进一步要求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综合性方案或实质性方案。比如,对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报表层次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应采取总体应对措施;对认定层次的风险,则应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针对认定层次实施的具体审计程序应当与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指南对如何在审计过程和审计底稿中应清晰地体现这种关系作了重点阐述,风险导向的特点从而得以突出。
三、以审计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
财务报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注册 会计 师对被审计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发表意见。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注册会计师实施一系列的审计程序,即每一个具体的审计程序都服务于特定的具体目标,而所有具体审计程序的目标又为最终的审计目标所统帅。审计程序的目的包括: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通过实施控制测试,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审计程序通过审计目的与审计风险联系起来,任何程序都不应盲目实施而应该有的放矢。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执行审计程序目的性不强,为完成审计程序而执行程序的现象。比如有的审计人员不明白审计程序与审计风险、具体认定、审计目标的关系,只是简单完成事务所预先印制的程序和表格。这种为程序而程序的做法,造成审计工作严重的机械性和盲目性,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难以得到发挥,审计底稿难以体现审计职业判断,大大降低审计工作的效果。为此,指南强调审计目标对审计人员行为的主导作用,要求审计目标与具体的认定联系,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示范。指南通过突出以审计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特点,使审计工作目标指向明确,审计重点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注,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避免审计失败。
四、以内部控制为依托
以往事务所在审计中大量采用实质性测试为主的审计方案,对内部控制的关注不够,审计工作的效率较低。还有的事务所虽然要求审计人员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但实际工作往往是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脱节,两者没有关系,很难说审计工作依托内部控制。新准则在强调风险评估时,没有减少对内部控制的关注,要求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仅通过实质性程序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应当考虑依赖相关控制的有效性,并对其进行了解、评估和测试。基于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是 现代 审计的特点,但受我国 企业 内部控制建设进程和审计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理解的 影响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测试不太理想。为此,指南配合本次准则的修改,在内部控制的了解、测试技术方面进行了重大的突破,使现代审计以内部控制为依托在我国审计实务中具备了实现的技术条件。
五、强调审计工作的逻辑和审计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