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第1篇
一、文艺复兴的理论内涵
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意大利诗人但丁作为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所创作的长诗《神曲》,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天主教会的厌恶,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文艺复兴的中心是人文主义精神,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二、文艺复兴的代表乐派
(一)尼德兰乐派音乐文化
尼德兰乐派(Netherlandish Music School)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流派之一。亦称“弗兰德斯乐派”。尼德兰即荷兰,比利时与法国北部的总称。代表作曲家在前期有杜费(1400-1474),后期有欧伯列希特(1450-1505)与约斯堪(1450-1521)。作品大多为弥撒曲、经文歌等宗教乐曲,也有许多世俗性歌曲。创作上高度发展模仿对位技法,尤其大量运用轮唱法,其中包括“螃蟹式轮唱曲”与“镜子式轮唱曲”等。对西欧复调音乐的形成有较大作用。当时教堂唱诗班是发展音乐最有功效的组织,全部著名作曲家,均为唱诗班的唱歌员或教员。著名作品有沃克该姆的三十六个声部的《感恩颂》,约斯堪二十四个声部的《合唱曲》等。
尼德兰是欧洲资产阶级***的发祥地,又以几代作曲家形成的“尼德兰乐派”著称于历史。从迪费(Dufay1400-1474)到沃克亥姆(Ockeghem1410-1497),到若斯堪(Josguin1440-1521),使复调技巧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作为第三代代表的若斯堪,在文艺复兴思潮的直接影响下,把尼德兰复调技巧和意大利音乐的生动旋律熔于一炉。他的作品(包括宗教音乐作品)风格清新,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十六世纪的拉索(Lassus1532-1594)的创作,标志着尼德兰乐派的高峰。他继承以往的成就,广泛吸收法、德的“歌谣“和意大利的”牧歌“,在”经文歌“里大胆运用变音、半音,把笑声、鸟声引入宗教作品;他的”歌谣“通俗风趣,生动地描绘了日常生活情景。他的代表作有无伴奏合唱《回声》,以非常简洁而巧妙的手法,使这首歌曲既达到了模仿回声的效果,又表达了明朗乐观的情绪,直到今天仍受到欧洲各国人民的喜爱。
(二)罗马乐派
罗马乐派(Roman Music School)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流派之一。是由于帕莱斯特利那及其音乐风格得影响,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以罗马为中心形成了罗马乐派。是欧洲中世纪清唱式合唱音乐时代的一个乐派,发轫于意大利的罗马城而得名。代表作曲家有帕勒斯特里那(Palestrina,约1525-1594)和其弟子那尼诺(1545-1607)及英杰涅里(1545-1592),主要作品有《经文歌》、《唱答歌》等。
17世纪初期,罗马乐派的音乐家们在帕莱斯特利那风格的基础上汲取了威尼斯乐派得风格,但是仍致力于创作严格得宗教音乐,而拒绝巴罗克时期的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因而成为新时代的保守风格的代表。与同时代相比音乐很少用变化音,即使用变化音和不协和音也是非常谨慎地进行解决,因此音响纯净和谐。采用模仿式复调。旋律平稳流畅,很少大跳,采用自然音阶教会调式,在拉丁文歌词的处理上注重重音及其含义,整体结构清晰。基本不用乐器伴奏,只有少量使用管风琴。
(三)威尼斯乐派
威尼斯乐派(Venetian Music School复兴时期)音乐流派之一。因发轫于意大利著名水城威尼斯而得名。威尼斯乐派是个总称,它有以下三种含义:音乐流派、十六、十七世纪欧洲器乐乐派、十七世纪欧洲歌剧乐派。
威尼斯乐派的音乐流派首创双重合唱曲;创作并演唱八声部、十二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大合唱曲,是该乐派的特征。演唱时,各声部合唱者分站在不同方位、不同高度的唱坛上,众声部都越过广阔的空间,相互结合或唱答,效果辉煌,代表作曲家有威赖尔特等。
十六、十七世纪欧洲器乐乐派以庄严、灿烂,对比鲜明为特点。威尼斯城内的马库斯教堂为其活动中心,因教堂内部广阔,两架管风琴音响宏大,可作呼应式的表演。该乐派对欧洲器乐的形成和主调音乐的早期发展,有较大影响。代表作曲家有未拉特(1480-1562)及其弟子安·加勒里埃里(1510-1586)和乔·结加勒里埃里(1557-1612)等。
威尼斯歌剧乐派与1637年威尼斯城首建公开歌剧院,并成为当时欧洲歌剧中心有关。歌剧多为古典题材,音乐富有戏剧性。代表作曲家有蒙特威尔第(1567-1643)与卡伐里(1602-1676)等。主要歌剧有《奥菲欧》、《尤利西斯的归来》、《波配阿的加冕》等。威尼斯乐派的宗教音乐音响恢弘,色彩绚丽,采用双合唱队(甚至达到五个合唱队),有乐器伴奏,如管风琴、号角、维奥尔琴等。器乐以庄严、灿烂,对比鲜明为特点。威尼斯城内的马库斯教堂为其活动中心,该乐派对欧洲器乐的形成和主调音乐的早期发展,有较大影响。
三、文艺复兴的历史价值
资本的原始积累: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原始财富。文艺复兴运动首发于意大利,后经传播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了著名的城市如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以及尼德兰等一系列新型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茁壮发展,资本也开始源源涌入新兴资产阶级的囊中,为同时进行的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以及今后的资产阶级***或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人性的探索及发现: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的***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场***风暴,也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三个巨人指:达芬奇《蒙娜丽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但丁《神曲》。
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生活,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艺复兴打破了以神学为核心的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文艺复兴否定了封建特权,人的高贵被赋予新的内涵。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无价的瑰宝。
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了人的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第2篇
当人们口瞪目呆地看到伊夫·克莱因让模特儿涂上蓝颜料在画布上打滚,或博伊于斯把自己和一头野狼一起关在笼子里让观众参观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在这些疯狂的举动背后仍然有一段源远流长的历史,它们和任何门类的艺术一样,有着自己的传统和语言规范。当然,这种规范是不确定的,就象“行动艺术”这个概念一样,很难用一个确切的定义来说明它的范围和性质。
如果追溯行动艺术的历史,将会发现它的历史与绘画和雕塑一样久远,史前时代部落的祭祀和巫术活动就是最原始的行动艺术。事实上,从西方美术史来看,绘画完全按照自己的语言特征而***出来,还只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事情,也就是说,只有当艺术品以架上绘画的形式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后,才真正不依赖于其他因素而***地被人欣赏和接受。在此之前,不论是壁画还是雕塑,总是要在特定的空间中,在其他因素的辅助下才能欣赏,更不用说在古代祭祀和中世纪宗教仪式中,绘画与雕塑的从属作用了。我们很难确定在造型艺术中这种综合性的视觉效果和活动的画面,以怎样的形式作为一种遗产留存下来。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有一些画家参加宫廷庆典和舞台戏剧的设计,直到现代社会的集会游行和大型团体操的场面设计,都可以认为是这一传统的延续。使静止的画面作为时间的连续性和占有立体的空间而活动起来,可能是一直潜藏在艺术家意识中的梦想。
自19世纪未以来,任何古老艺术形式的复兴,都具有明显的反传统性质。但是,与其他打破连续性传统的前卫艺术不同,行动艺术不是现代艺术史上一个固定的环节,它甚至超越了任何前卫艺术,几乎每当前卫艺术的发展进入死胡同的时候,总是由行动艺术来打破旧的分类,为新的方向闯出一条生路,行动艺术似乎没有具体的原则和形式,只是一种盲动的破坏性力量,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行动艺术一再被批评家视为无***府主义思想在艺术上的反映。行动艺术不仅表现出在艺术原则上的无***府主义,同时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当时重大的社会***治事件,究意是***治形势还是艺术思潮成为行动艺术的催化剂,只怕还难分清楚。
作为社会***治行动的参与者的行动艺术对***治事态本身的影响当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从古典艺术来看无异是艺术自杀的行为对艺术本身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般认为,意大利未来主义代表了现代主义行动艺术的起源,领导这场运动的是诗人马里内蒂。当时的巴黎还沉醉在野兽派与立体主义的胜利中,那个气氛高雅的文化都市不可能容忍一场蛮横的艺术***,恰恰是意大利的***治土壤为未来主义的行动艺术提供了机会。第一次未来主义的观念与意大利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结合在一起,在罗马、米兰、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中发起一场反对奥地利干涉的运动。未来主义艺术家在马里内蒂的率领下来到意-奥边境城市特里雅斯特举办未来主义晚会,晚会的内容主要是在胡闹中宣读未来主义宣言,鼓吹意大利***国主义和战争,辱骂边境对面的奥地利警察是“行走的小便器”。晚会是在奥地利***府的抗议下关闭的。随后,一些著名的未来主义画家参加行动艺术的行列。卡拉、塞韦里尼、巴拉等在《未来主义绘画技术宣言》中说:“对我们来说,动作不再是永恒动力的一个固定时刻:动力知觉创造的永恒将是决定性的。”未来主义画家将行动作为他们最直接的手段来迫使观众注意他们的思想。波乔尼写道:“观众(必须)进入作画行动的中心。”艺术家以在舞台上的即兴作画、狂叫和噪音来肆意嘲弄中产阶级观众,观众则用西红柿、香蕉等来回击。卡拉事后很高傲地说:“扔一个思想过来代替西红柿,!”在卡拉的这句话中确实包含着一种思想,他们所鼓吹的叛逆精神并不完全指向艺术传统(这区别于法国的前卫艺术),而是以行动艺术为媒介来破坏既定的反映在***治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因此,未来主义看到的不是以新的样式来改造或取代旧的艺术传统,而是彻底摧毁已经确立的资产阶级文化秩序,包括其样式和样式的接受者。因此,马里内蒂建议艺术家采用各种不择手段的伎俩去激怒观众,如在一张座位出售两张票和在座位上涂胶水等。
这种在当时的***治形势刺激下,直接以行动艺术的方式来唤起世人对某种***治态度或情绪(激昂、悲观或绝望)的注意,始终伴随着行动艺术的演变过程,如俄国构成主义与十月***、达达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观念艺术与越战等。1912年,在俄国发表未来主义宣言的是包括马雅可夫斯基在内的一些诗人和画家,宣言的标题是《给公众趣味的一记耳光》,同年组织了《驴尾》画展,目的是反对巴黎和慕尼黑的堕落,以全新的俄国艺术对欧洲文化发生影响。俄国未来主义的行动艺术集中在彼得堡和莫斯科,艺术家和诗人在街头搞行动艺术,穿着艳丽的服装在街上走,脸上涂着颜料,戴高帽子,穿紫色夹克,挂着耳环。在一份未来主义宣言中说,自我涂画是发现未知真实的第一步,工艺与插***的结合是自我涂画的基础。其后,几乎在每一个流派的行动艺术中,都可以看到颜料与躯体的结合。
十月***的胜利,使得俄国未来主义者组织了现代艺术史上最壮观的行动艺术,在十月***一周年纪念日,未来主义的绘画挂满了彼得堡的建筑物,活动的未来主义结构与广场上的方尖碑联结在一起,在冬宫周围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动用了真正的***队,搭起代表红***和白***的红白两色平台。演出人员包括125个舞蹈演员,100个杂技演员,1,750个临时演员。演出以***声开场,500人的乐队开始演奏交响乐,以“马赛曲”结尾。最后是武装的工人乘车进入冬宫,全场漆黑,突然灯光启亮,焰火腾空,士兵的游行开始了。显然,在俄国前卫艺术家看来,***标志着人的***,也标志着艺术自由的时代,但历史似乎开了一个玩笑,***的原则并不以艺术家的任何浪漫情调为转移,行动艺术在***的狂热过去之后,便从俄罗斯大地上消失了。
从30年代到60年代,行动艺术经历了一个风格化的阶段,看不出它与社会***治气候的直接联系。1968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治危机震撼欧美大陆,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又重新开始怀疑前辈们的道德标准和艺术标准,行动艺术在否定这种双重标准上表现出了优势。就象这场***治风暴本身缺乏明确的目的一样,这个时代的行动艺术也很难在它要破坏的对象(伦理与艺术)之间划出一条清楚的界限。一方面,环境艺术、大地艺术、表演艺术等似乎在破坏原有的艺术观念的同时,又继承了达达主义和波普艺术的传统,不断实验和创造新的语汇,迫使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分类和功能,另一方面,偶发艺术、身体艺术等则更象社会上的嬉皮士运动在艺术上的反映,尽管在采取某种行动的时候似乎仍有理论的依据。美国行动艺术家维托.阿肯西主要是以自己的身体作为表现媒介,他宣称其理论来自结构心理学的“力场”说,即每个个体怎样形成个人的力场,它包括在一个特定的物理空间对其他人发生可能的影响。1971年他在纽约索纳本画廊表演的作品《苗床》成为这种理论支配下最臭名昭著的行为。在画廊入口处上方有一斜面,观众在下面走动,阿肯西则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结构”上面表演。这种行为完全相悖于艺术?陨淼母拍睿绻盐尽⑿越夥拧⑶嗌倌攴缸锏茸魑翱宓舻囊淮钡谋曛镜幕埃庵中卸帐跻彩窃谕潭壬舷嚆S谏缁崧桌肀曜肌U馐导噬鲜且跃褡陨钡男卸唇姓慰挂椤C康痹谡味氛瓷缁岫吹氖焙颍帐跫易苁且约说男问嚼唇槿胝危淦苹敌杂氤寤髁υ恫皇谴车南质抵饕迨址梢韵啾鹊模馑坪跻殉晌卸帐趵狄陨娴囊桓鎏跫?BR>
纵观行动艺术的发展历史,作为一种存在形式,它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它是在画家、雕塑家、建筑家、诗人、演员、音乐家等共同参与下的产物,完全抛弃了传统艺术的题材、媒介和表现对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体现了人的创造精神,尽管它的发生总是带有反叛性。挑衅性和发泄性,但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也仍然经历了破坏/创造——样式化——再破坏/创造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某些相对稳定的程式。不过,这些程式只是对以往现象的归纳和总结,并不代表行动艺术的实质,因为它的实质就是对既定程式的破坏,只是在样式化的阶段才考虑创造的问题。
在早期行动艺术中,“同时性”是个很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首先出现在马里内蒂的戏剧《同时》中,两个人在舞台上同时表演互不相干的动作和情节。这种同时性来自他在此之前倡导的“多样性戏剧”。按照这种戏剧的要求,同时性是即兴的灵感闪现的产物,出自对现实的联想。一件作品的价值仅在于即兴(小时、分、秒)而不是长期准备(月、年、世纪)。这个观念后来在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表演艺术和行动艺术中得到发展。同时性的目的在于抹杀艺术的分类,在一个时间内,同时展现几种行动的结果,造成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使观众不知所措。但是在这种破坏性中仍然包含了创造的萌芽,即潜藏着综合性与自然音响及行为的因素,为行动艺术的发展打了伏笔。1916年在苏黎世开张的达达主义的“伏尔泰酒店”就反复进行这种同时性的表演,参加这些活动的除诗人和演员外,还有著名的画家康定斯基和阿尔普等。扬柯有一幅题为《伏尔泰酒店》的画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场面,阿尔普则对这幅画作了解释:“在一个华丽、嘈杂拥挤的酒店里的舞台上,有几个怪诞和特别的人物代表着扎拉、扬柯、巴尔、斐尔森贝克、亨宁斯夫人和年轻的侍者。绝对是地狱一般。我们周围的人在喊叫、狂笑和手舞足蹈。我们的回应是的手势、打呃、读诗、学牛叫及中世纪宣教者的猫咪声同时进行。扎拉象东方肚皮舞蹈演员一样扭着屁股,扬柯在拉着一把看不见的小提琴,边鞠躬边往后退。亨宁斯夫人带着圣母的面孔做劈叉的动作,斐尔森贝克在不停地砰砰敲一面大鼓,他旁边的巴尔在弹钢琴,面孔象白垩幽灵般苍白。”
这种胡闹式的同时性引出行动艺术的第二个概念——综合性。与同时性抹杀艺术门类的界限,仅以破坏为目的不同,综合性是在强调打破的基础上,综合出新的艺术形式,从而给行动艺术带来一个显著的特征——非艺术。这个词在以前一直带有贬义,当今随着观念艺术的日益样式化,综合性实际上已经标志着一种新的艺术门类,它适合着人们创造性和想象力的需要,综合各门类艺术的特点,在精心设计的行动中表达一种情绪,一种巧妙的构想或哲理的寓意。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以表演的方式再现著名的古典绘画和雕塑作品的搞法,在行动艺术中的综合性最早也是以表演形式出现的。行动艺术从未来主义的街头走进俄国的剧院也反映了一种建设性的精神,即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崇拜,由未来主义者协同演出的歌剧《战胜太阳》(1913)就是一个例证。剧本的内容是未来人决定征服太阳,由著名画家马列维奇设计布景和服装。场景是立体主义的和抽象的,服装也是立体主义风格,用硬纸板做成,盔甲一样。演员戴着比真人略大的面具,以木偶般的动作在狭长的舞台上表演。幻灯机打出耀眼的光芒,背景由矩形的、圆形的和机械的色块拼揍而成。在《战胜太阳》的设计中,马列维奇已显露出后来的至上主义绘画因素,即由黑白方块和不规则的平行四边形的色块形成的结构。这次行动代表了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的完美结合,它指示了一个新方向,表演艺术在其他门类艺术的介入下已脱离了戏剧和舞蹈的概念和语汇。
真正把综合性作为一门具有可操作性的艺术来研究的是德国包浩斯学院。先后在包浩斯工作过的著名艺术家包括保罗.克利、康定斯基和莫堆利一纳吉等人,包浩斯的目标是在纯形式中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而将绘画与表演结合起来的是画家、雕塑家奥斯.施勒墨尔,他在包浩斯指导舞台工作室的教学。施勒墨尔指导下的实验不以社会功利为目的,带有浓厚的学院气息和理论色彩。他把艺术的种类划分为理智的(日神的)和实践的(酒神的)两大类,绘画与素描在他的作品中是理智的最严格的方面,而从他所进行的戏剧实验中则获得纯粹的感觉愉快。无论是在绘画还是戏剧的实验中,对他来说基本的问题就是空间,二维的空间导向理智,而三维的舞台则提供了“经验”的空间。因此,施勒墨尔设计的表演可以视为纯形式的行动艺术。表演者代表了一个可以在深度空间中行动的平面,通过表演者以直线、对角线、圆圈与曲线的位置移动,整个场面成为一幅活动的几何形抽象画面。在他设计的《人和机器》的舞蹈中,再次体现了俄国构成主义和意大利未来主义梦想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服装的设计也使表演者成为机器式的物体,因此表演还不局限于纯粹的视觉关系,还包含了人的异化与机械崇拜的观念。这样,无***府主义的未来主义在包浩斯演变为一种风格化的学院派现代艺术。
1933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建立的黑山学院对战后的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日常性(living),这一思想的奠基者是音乐家约翰.凯奇。黑山学院最初是继承包浩斯的传统,正是由于凯奇才最终改变了艺术-技术的方向。凯奇在1937年发表了名为《音乐的未来》的宣言,其基本思想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听到的大多数噪音都是迷人的。”“要捕捉和控制这些声响,不是作为声音的效果,而是作为音乐的手段来运用它们。”凯奇特别推崇达达艺术家杜尚最早以现成品代替艺术品在展览会上陈列出来。1943年,凯奇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他的模拟日常音响的音乐会,思想变成了行动。凯奇的思想首先影响到舞蹈家默西.坎宁安,他提议将行走、站立、跳跃等自然动作作为舞蹈语汇来考虑,“我想到舞蹈演员能做出他们平时的动作。这些动作可以作为运动在日常生活中被接受,为什么不能出现在舞台上呢?”1952年夏天,凯奇和坎宁安共同在黑山学院的夏季学校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参加者中,就有后来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劳申伯。有一个学生对当时的活动作了评论,“在禅宗(凯奇和坎宁安都欣赏禅宗的哲学思想)中每一件事物都没有好坏美丑之分……艺术也不应与生活有区别,而是在生活之中,它的意外性和偶然性和变化性和混乱和仅为瞬间的美都和生活一样。”表演的行动都是偶发的、任意的、充满出人意外的奇想。凯奇吟唱一段与禅宗有关的乐曲,劳申伯在手摇留声机上放旧唱片,***托先生在一架事先放好的钢琴上演奏,然后提来两桶水,把水倒来倒去,观众席中有几个人在朗诵诗歌,坎宁安带着他的舞蹈演员在一条狗的追逐下跑过观众间的通道,劳申伯在天花板和墙上用幻灯机打出抽象的***象和电影断片……
黑山学院的行动艺术迅速影响到了纽约,参加这些活动的包括画家、雕塑家、电影工作者、音乐家和诗人。日常性和偶发性并不只表现在行动艺术上,作为一种新的语汇也渗透到其他艺术的创作中,从劳申伯的“综合”波普艺术到波洛克的行动绘画都可以看到凯奇思想的影子。随后这股浪潮也波及到欧洲,法国的伊夫.克莱因和西德的博伊于斯代表了这种实验最极端的形式,并且把这种本来在学院范围内的实验与70年代观念艺术的大***衔接起来。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早期文艺复兴;艺术观念;流变
中***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公元14世纪到16世纪,大致被认为是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这一词,最早源自瓦萨里的《意大利绘画、雕塑和著名建筑家传》,广义地讲,主要指复活或再生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一方面,它复兴古典学术,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托古创新,体现出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理想。
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理论,新的发展趋向在吉贝尔蒂和阿尔贝蒂所处的时代已逐渐形成,艺术开始被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并诞生了一系列艺术理论著作。这些大量艺术理论都集中在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并非偶然,此时期的艺术家及理论家追求艺术模仿自然的同时,更加强调模仿的逼真性。当然,除了以上两位,瓦萨里的《意大利杰出画家与雕塑家的生平》不仅于美术史料的记载,而且于美术史的体例上都具有开创性,因而本文选以上三位代表,试从其理论比较出发,窥见早期文艺复兴艺术研究的观念流变。
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1378-1455)是意大利的雕塑家,他为意大利和文艺复兴新风格的雕塑奠定了基础。吉贝尔蒂在创作过程中,认识到艺术创作“应模仿的是自然本身而不是别的艺术家的作品”,艺术作品不该表现人应该的样子,而是表现人看上去的样子。吉氏最早提倡以自然科学原理研究自然物象,认为画家如果想把所有画的物体描绘的很象,就应该精通所有的学理,而首先掌握几何学。
在其未完成的《述评》(Commentarii)中对乔托进行了评价:“乔托成了绘画艺术的大家。他引进了新的艺术……乔托在艺术上取得了别人未曾达到的造诣。他引进了自然逼真的艺术。这种艺术经过精心的安排,从不违反正确的比例”,[1]肯定了乔托自然逼真的艺术是新艺术,同时他自己也是追求乔托的艺术道路。他认为艺术创作时要尽量模仿自然,要“依照自然去处理所能再现的一切”,使作品更加生动逼真。在对自然的态度上,号召艺术家不但要以自然为师,而且更要以古典艺术残迹为指导,并注意研究幸存的古典文学,从中汲取古典素材,坚持做到“仿照自然去处理所能再现的一切”。因而,吉氏特别注重素描,认为没有素描理论就不可能是优秀的艺术家:“希腊人是绘画、雕刻的研究家,这表现在他们的素描理论上。没有这种理论,你就不可能是个优秀的雕刻家或画家。”[2]然而,比起“最优美的线条”,吉氏认为,绘画更是一种“透视方面的问题”,因为它要求绘画从理论和实践上演示怎样在二维的平面上画出三维的画面。下面这段话从视觉的角度来探讨了怎样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我努力观察里面的每个尺寸,以求力所能及地模仿自然……“对象”是如此有序地间隔着以至眼睛得用下面这种方式来度量,即往后站着看,画面应该看起来在一个三维世界里。浮雕非常低,且平面上的***案能被看见,以便近处的事物看起来比那些远处的要大一些,就像现实世界里所呈现的一样。
吉氏努力再现自然的作品是优美的,而且是在以上这种难以获得的视觉认识的指引之下完成的,这种视觉观还反映了雕刻里面的三维自然空间,带给画家们的并不仅仅是逼真的幻象,三维视觉是作为一种体系来组织画面的,使得混乱的空间变得更为有序,更为明晰。
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著名建筑家、诗人、画家和科学家。主要著作有《论绘画》(1453)、《建筑十书》(1450)、《论雕塑》(1464),其影响范围遍及佛罗伦萨众多艺术家。阿尔贝蒂在美术史上第一个把透视画法①系统化、理论化,其《论绘画》一书,先于达·芬奇的《论绘画》很多年,是文艺复兴早期的重要绘画理论著作。
阿氏充分发展“艺术即摹仿自然”的观念,其艺术理论中的其它所有问题都围绕这个中心观点展开,在《论绘画》和《论雕塑》中都强调了画家和雕塑家艺术创作的最终目标是再现自然,同时创造艺术作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习自然。绘画上所谓“模仿”,即在平面上,要求以人眼在现实中所观察到的空间关系,来再现人与物象。进一步讲,他将绘画设想成向自然打开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在某个固定的视点,观者能观察“窗外”的景象。换言之,画框犹如一个窗口,画家的目标在于依据那个窗口,在平面再现“远处”的三维空间,欣赏者看这幅画时就仿佛透过窗口看着窗外的世界。这一著名“窗户理论”,体现了科学透视法则对“构***”(Composition)观念的影响,对开阿尔贝蒂来说,“构***”是整个绘画中核心的概念。“构***”这个概念源自拉丁语中的“Composition”,最初是坊间口耳相传的技术术语,是阿氏真正将“构***”概念引入绘画理论。他充分认识到“构***”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并重点强调了“构***”与透视的密切关系。他认为绘画是由轮廓、构***和明暗色彩的配置三个部分组成的。“构***”则是指在一个显示其物质三维结构的形式中,不同块面和表面的分布。
围绕“模仿”论而言,阿氏在要求模仿自然的同时,还要求“求相似而又更美”,艺术可以比自然更美。古希腊的“艺术模仿自然”让人们普遍认为艺术本应低于自然,艺术创作也只是对自然的模仿,力求达到自然逼真的效果。但是,阿氏认为成功表现自然,达到逼真的效果是不够的。艺术家描述的物体和人物应与永恒正确(美)的样式协调,美的样式本身应从自然中获取。质言之,艺术模仿自然,但应终归于“美”。阿氏把艺术的地位提升到了自然之上,与自然相似不再是艺术的最终目标,艺术可以胜过自然,比自然更美。笔者认为,阿氏观念的创新点在于镜子—自然—美的对象这三者的内在统一性。在他看来,写生画要用镜子加以校正,“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幅好的画反映在镜子里的时候竟然如此充满魅力;一幅画上的缺点在镜子里就显出了它的难看,这也很奇怪。因此,写生画出来的东西要用镜子加以校正。”由此,我们判断写生画,可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镜子来评判“写生”形象起伏的效果。而艺术家的“写生”或“绘画”,“必须总是从自然选取要画的东西,并且总是从中选择那种最美的东西”,[3]可见选择描绘对象的方向源于“自然”,对描绘对象本身的要求则是“美的对象”。由于将绘画视为捕捉艺术原型的镜子,所以在《论绘画》和《论雕塑》中都强调了画家和雕塑家的最终目标是再现自然,同时创造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就是学习自然。画家的作用是为任何给定形象的表面画线条、上颜色,简洁真实反映,并重现人在固定的距离和一定的中心光线中所看见的那些形象。
以上阿氏将“模仿自然”作为视觉艺术的目标,实则是为顺应一种人文主义者中流行的趋势,也因此,他在文艺复兴艺术观念中开创了最重要,最有特色观点:把对“模仿自然”的要求与另一个同样重要的要求,即表现美丽事物的要求(“最美的东西”)结合了起来。阿氏认为,每个艺术家头脑中都存在着“美的概念”,这一“美的概念”与自然密不可分。且更主要的是,不管艺术家最终“美的概念”源自何处,除非他学习周围的物体和人物,否则就无法形成。因此,阿尔伯蒂告诫画家:当你作画时,“你的眼前应该有精致而非凡的模型供你观察模仿”,换句话说:你描绘的是自然,但你要选择的是精致而非凡的例子,这才是美。
瓦萨里(Giorgio Vassri,1511-1574),意大利画家、美术史家,其著作《意大利杰出画家与雕塑家的生平》不仅是一部艺术家的传记,同时也可以说是西方艺术史著作的先驱,此书受到吉贝尔蒂的强烈影响,其实在文艺复兴时期,真正集中而称得上美术史的著作只能从瓦氏开始。
他在《意大利艺苑名人传》的第一部分的序言中,开门见山地将disegno提出来,“构***(disegno)是两门艺术的基石,或更确切地说是一切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魂。毫无疑问,构***(disegno)早在上帝创造万物之前就已经完美地存在了”,[4](P.21)给予disegno很高的评价。意大利语中的disegno源自拉丁文“designara”,原意为“素描、描写”。Disegno在英文中被译为“design”,在汉语中译为“设计”,在文艺复兴时期,disegno始终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它既是素描,又是创意和设计,还有创作草***的意思。Disegno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出现在艺术领域,它即标志着古代“艺术”观的解体,又预示着新的“艺术”观的发展方向。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文艺复兴艺术观念是通过disegno得以实现的。瓦萨里把disegno提升到了“创意”之上,认为所有艺术都由它而生。瓦萨里对disegno的阐述,使得“disegno”这个概念成为了文艺复兴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同时,通过对disegno与idea(理念)之间的关系的阐述,“瓦萨里赋予艺术以某种理论性基础”,[5]这种与“理念”的关联,更不技艺性而富于理性色彩。受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瓦萨里侧重于disegno的理性特质,旨在拉开视觉艺术与“机械艺术”之间的距离。此时,disegno已经成为了统一绘画、雕塑和建筑实践活动的一个理论原则。
就“模仿与自然”关系而言,在《名人传》的序言中,瓦氏制订了两条路线:“我们的艺术完全是模仿,首先是模仿自然,其次,由于其自身达不到那样的高度,所以又是模仿那些被视为最杰出者的大师的作品。”[4]瓦萨里所说的模仿,即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根基所在——“首先是模仿自然”,但不是指照搬自然,而是指依靠“判断力”对自然进行选择和加工。所谓模仿自然,一方面,在于关注事物的外在形式,准确而完整地描摹客观世界。阿尔贝蒂曾经打过一个生动比方,他说画面犹如“一扇开启的窗户”。另一方面,在瓦萨里看来,“模仿自然”并不是对自然的那种“不多不少的”照搬,而是对自然的提炼和加工。他坚信艺术高于自然。这种思想在《名人传》的诸多段落中重复出现,可见,他决不认同艺术家只能最大可能地把自然表现得真实可信这一思想。
要分析瓦氏的艺术观念成因,值得回溯其所处的时代,瓦算得上生逢其时,在他着手写作《名人传》时,万事俱备,各种关于艺术史和艺术再生的观念都可资利用,他所应做的就是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思想与学说。由此,他破天荒第一次将建筑、绘画、雕刻这三门艺术当作一个整体,而非像前辈那样将其孤立起来进行审视。按照瓦萨里的说法,建筑、绘画和雕刻都是“同一个父亲的女儿”,所谓的“父亲”就是“设计”,它兼具形而上和形而下两层含义:既指“赋予一切创造过程以生气的原理”,又指具体的艺术的基础:素描。瓦氏认为,素描是建筑、雕塑和绘画三种艺术之父,因为在理性上它有自己的起源——从形形的东西中得到形式或意象的一般概念,二者类似于有着各自限度的大自然的创作,又因为从这种认识里产生着一定的理解和判断,于是在人的脑海里会形成某物,尔后用手将其表达出来的时候,即素描。关于素描的要求,瓦氏提出“逼真应该得到最高的赞美”,他曾这样评一幅画:“这幅画表现一个青年被押赴刑场,画得你想有多好就有多好,因为你可以他的面容上看到逼真的苍白和恐怖,而逼真是应该得到最高的赞美的。”
以上关于三位大师的分析,实则都涉及到艺术对自然的态度,当瓦萨里谈到对自然的选择时,很容易使人想到阿尔贝蒂,因为二者都站在“艺术模仿自然”这边,且都追求写生的逼真,或逼真的素描。实事上,瓦萨里所说对“自然”的选择,是根据某种与阿尔贝蒂完全不同的准则来进行的。瓦萨里认为,艺术家依靠“判断力”对自然进行选择,这种判断力并不像阿氏所认为的那样,是某种理性的能力;它其实更是一种直觉,类似某种非理性的天赋。与其说它属于理智头脑,不如说它属于直感眼睛。
①透视法:以现实客观的观察方式,在两维的平面上利用线和面趋向会合的视错觉原理刻画三维物体的艺术表现手法。阿尔贝蒂在《论绘画》中推崇单焦透视法,使这一构***原则取得了合法性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96.
[2]迟轲.西方美术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73.
[3]常又明译.造型艺术美学·第一辑[M].杭州:美术学院出版社,1987.409.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第4篇
意大利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在文艺复兴期间,曾出现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以及在罗马废墟中发现的古代雕像,有助于西方世界了解古典文化。当时的工商业重镇――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都是全欧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与之相比,北欧地区也只有尼德兰能与其媲美。
资本主义萌芽之后产生的资产阶级文化,促进了意大利社会经济的发展。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国家在文艺复兴时期都采用行会制度,行业协会是学习手艺最佳的途径。1450年以后,意大利和北欧开始出现印刷品,不同地区的表现题材虽然有所不同,但极为相似,足以建立起艺术家思想方面的共性。
意大利濒临地中海,严重影响着东方与西欧的贸易往来,自十二三世纪,意大利成为地中海地区的贸易中心,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新兴阶级对艺术风尚和审美趣味有新的追求,文化艺术方面重新燃起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开始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汲取精华,其古典文化底蕴比欧洲各国深厚。意大利的南部,早在公元前的6世纪起,就已经有希腊商人居住了,也由此带来了希腊文明。
二、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绘画艺术
意大利艺术家的想象力,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人,有好的文学修养及独特的审美感,这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是在环境作用下的一种民族本能。即使在黑暗的中世纪,其古文明的氛围依旧存在。因此,与同时期处在封建制度下的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其艺术有明显的发展优势。
意大利绘画艺术,将人体视为唯一的对象。通常,意大利画派被认为是完美的、古典的,但是分析意大利画派的绘画种类,不难发现,风景画在当时是不被重视的,人物永远是主题,风景类装饰只是作为附属品。米开朗基罗说过,只有人体才是艺术真正的对象。因此,直到最后一批威尼斯画家,才有风景画出现,也仅仅是作为装饰,将客观对象完全按照艺术家的主观意愿进行描绘。
另一方面,意大利绘画艺术以形象为主,肉体超越精神,居于主要地位。意大利当时的画家极力追求表现天然的人体,他们追求完美的外表,欣赏健康、强壮的形体,正是大量卓越与完美的人体作品,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给人以高尚、典雅的印象。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崇尚“师法自然”,潜心研究美术对自然的模仿规律。达芬奇曾说“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模仿者”,出色的艺术家总是能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再现自然形态。达芬奇用科学模仿现实,他的创作方式受到柏拉***类比绘画和镜像的影响,在平面上创造出三维空间,研究利用人体解剖学,力求最大程度地表现出自然存在的真实感。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法国19世纪的美术,被看作西方写实艺术发展的顶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很多艺术家继承古希腊的传统,更加细致地研究、描绘人体。米开朗基罗,在他的大型壁画中都是描绘与人体相关的一切,在他看来,除人体之外的任何自然物象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人体最能表现崇高。而在人体描绘中,他又以表现男性人体的雄壮为主,将男性人体的力、美与雄健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他所描绘的女人体,也具有男性的体型特征。而画家波提切利,他所画的人体都是相对修长且扭曲的,他注重轮廓线,对人物表情的刻画也相当细腻,多表现忧郁状态,这样加强了艺术的表现力。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相比,体现出独特性。
三、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与北欧绘画艺术的差异
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思潮与文化影响着其他的民族。当然,无论是南欧的意大利,还是北欧的德国、尼德兰,对于他们本民族以及毗邻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见解。
通常情况下,谈到北方文艺复兴,是指“在欧洲范围内但非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诞生创意艺术的法国、荷兰、德国等,都处于意大利的北部。相比意大利,北方文艺复兴主要是从***形艺术开始的。手稿的表现,尽管规模小,却也都有特定的流行元素。之后,绘画的表现范围逐渐扩大。材质方面,意大利盛产大理石矿,有诸多的大理石雕塑,而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则更多地用木材质表现。
另一方面,北方的经济发展也相对薄弱。艺术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意大利有众多富裕的商人阶层,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艺术家们对绘画、雕塑和建筑的热情。其社会变革也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灵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人文精神。意大利的艺术家、作家和哲学家热衷于研究和探索古代人所谓的理性思维,他们认为,人文主义会产生更多的人类尊严和价值。但是在北欧,艺术则展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艺术家们似乎更关心宗教的改革,在欧洲北部公开叛逆教会权威的同时,艺术也反映出明显的世俗转变。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第5篇
品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有商品的品牌、人才的品牌、艺术品的品牌,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种品牌之间存在外延和内涵的联系。
所谓品是品质也是品位的意思,牌是标志,我们可以形象地认为品牌意味着一类拥有相同品位的人共同认同的食物的标志。
一般情况下,关于品质这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因“质”的存在被局限在科学技术范畴。品位意味着人文艺术的概念,而艺术又通常被认为是特定专门的领域,其他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无法分割。古代的中国瓷器,它是商品中的艺术品,精美瓷器是中国文化艺术品中的瑰宝。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英文名china即是瓷器之国,是国人引以为荣,对世界有着广泛深远贡献的品牌,它经过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传授到当今世界每一个角落,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独有中国瓷器的珍藏,人类的生活和历史无法与它分割。
中国瓷器从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到现在,有近2000年的历史,历史上有过唐、五代的越窑“纤峰翠色”的秘色青瓷,宋代的汝、哥、管、钧、定五大民窑瓷器。可因规模的局限,只能作为历史瑰宝,真正能作为商品和艺术品的中国瓷器的品牌,应该是从景德镇作为中国瓷器中心开始,这个品牌影响了世界几百年。
景德镇瓷器作为艺术品的地位举世瞩目,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一件元代至正时期青花《鬼谷子下山》圆罐,以1568.8万英镑成交(合人民币2.3亿元),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最高拍卖价,这说明中国瓷器在历史和艺术品牌价值的造诣得到世人公认,特别在中亚土耳其、伊朗各大博物馆以历史珍品收藏。
明代可以说是中国瓷器生产百花争艳的时期,瓷业中心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数量巨大,质量优异,新品迭出,为中国瓷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特别是永乐、宣德、成化三朝瓷器之精良,享誉欧亚大陆,成为郑和七下西洋的极品之物,它作为中国先进的文化艺术品牌传向世界。
清代近300年期间,特别是前期、中期景德镇瓷器发展到最高的艺术境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特别是乾隆朝的官窑瓷,从工艺、美术、科技各方面水平都达到了瓷器制作的颠峰。“中国瓷器看明清,明清瓷器推乾隆”,这时期景德镇制瓷发展到完美境界。2006年世界瓷器成交第一位的就是编号为1309号乾隆御窑珐琅彩《杏林春燕***》这只直径为11.3厘米的碗,由香港佳士得11月28日以1.5132亿港元成交,近次于元青花罐《鬼谷子下山》的天价。这又证明了景德镇瓷器品牌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可谓史无前例。
清中期鸦片战争失败后,列强入侵、国力衰败,中国瓷器没有创新的品牌,工艺水平和质量呈下降趋势,在此期间以后欧洲、日本的瓷器工艺、管理等水平开始赶上并超过了中国瓷器的品牌优势。
新中国在期间,景德镇瓷器曾昙花一现,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为专门定制日用瓷和存设瓷,由于制作为1975年又是一件头等大事,故称为“7501”《红梅》瓷品,俗称为“红色官窑”釉面洁白如玉,靓丽的釉下彩绘,它是新中国瓷器的新亮点。1996年12月14日上午北京太平洋拍卖有限公司举办“当代瓷器拍卖会”,68件“用瓷”总成交870万元,但这只是一个新亮点,闪了一下,不能成为发展的大方向。真正要做到继往开来,重新树建品牌要从头越。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要获得一个品牌的成功必须解决一个根本的问题,无论怎样定义设计管理,获得好的产品是核心目标,没有足以吸引消费者的产品,去搞特殊的人为的优劣是毫无意义的。
历史上的景德镇瓷器是符合那个时期人们对当时瓷器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等各种需求设计制作的,再结合当时的工艺、科技、材质的各种历史条件创作的,它符合当时人们的价值观。我们现在可以清楚而全面的分析产品设计管理的全部内容,并从中根据具体的开发需要,开发新时期,新一代的品牌,这就是品牌的更新、创新所应有的途径。我们已进入新世纪,品牌更加需要,如果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具有一定的价值,就能刺激消费者购买,而如果同消费者疏远联系,不去留意品牌对消费者的核心价值重要性,割裂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这品牌设计管理是不成功的。
不过我们不能以过去自满,我们要进一步追求制瓷艺术质量的提升与品牌内涵的充实,让中国的制瓷艺术大步迈向“优质的品牌”。
2008年为奥运年,也是景德镇置镇1004年的又一个历史轮回,瓷都推出千年纪念珍藏瓷《瓷韵1004》,以本色、精粹瓷器文化为千年华诞献礼,瓷品的材质选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岭土,工艺上请制瓷大师凌宗正把关,整个制作自清乾隆朝后的官窑瓷器上难得一见,可谓精益求精,共向海内外发行1004套,每套价格不凡(36800元),这是新制瓷品的天价,它体现了景德镇瓷品新品牌的复兴,历史品牌又以新的姿态出现。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第6篇
一、从美学的角度对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理论的再认识
从古代美学发展到近代美学,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自然演进过程。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原则是与哲学的发展同步演进的,而从某一方面来说,美学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并与哲学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理论强调对自然的模仿,正如这一时期的理论原则是渊源于对古代艺术的借鉴一样,他们也效仿古代希腊人的哲学原理。因此也可以说,文艺复兴的审美原则直接依附于古希腊、罗马哲学,并成为这一时期美术理论研究的主流。
文艺复兴的理论家们如阿尔伯蒂、达・芬奇将其理论原则建构在普罗提诺和新柏拉***主义对理念的推崇上,并把这种理念贯穿于其美术原则之中。从真正的理论上来看,美被认为是理性通过审美形象的方式在感官中的直接表现,它是与道德相并列的。因此,文艺复兴的美术家们将其理论创作在美学哲学上与古论联系了起来。尽管有其美学的积极意义,但不管是在理论研究的创新上,还是在更全面的理论分析上,文艺复兴――正像它的时代特征所展现的一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伴随着真正哲学的发展,审美理论凭借学术性哲学维持了美与生活的联系。它一方面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哲学、美学研究的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拓展了古希腊、罗马的美术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新的时期有其新的理论思想风貌,文艺复兴的理论家也正是在其对古代哲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启了新时期美术理论研究。伴随着真正的审美思辨的发展,美术理论自始至终都与时代审美趣味的发展同步演进,而理论是真正审美思辨的唯一任务,并借助自由思辨的复苏和对理论原则的深化,从而使探索近代美学审美理论的发展成为可能。
二、从历史学的角度上对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理论的再认识
美术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和美术理论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从而构成了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研究的立体框架。在这一结构中,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按照特定的规律和次序,逐渐将其组合、建构。对于文艺复兴来说,这是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因此在学术研究上也显示了它作为这一过渡性历史阶段的原则性特征。而作为特定时期的文艺复兴,对美术理论的研究不仅具有美学和艺术的意义,而且具有一种历史的意义。在对古代思想的着力研究上,美术理论家举起了反对中世纪艺术粗俗外表的旗帜,并沉浸在古代艺术家的色彩鲜明之中不能自拔。但从其本质上说来,文艺复兴美术理论家们的这些理论成果则富有审美的气质与潜力,因为,正如时代特征所赋予的那样,他们开启了美术研究真正的开端。
因此,文艺复兴美术理论体现了这一特殊领域中“纯视觉艺术批评”的发展和大致风貌。虽然,文艺复兴的理论家们没有也不可能对这一说法有所意识,但是,在对文艺复兴美术理论的认识上,它确实已经存在于批评家对艺术进行解说的分析之中了。然而,对美术理论家的这些具体规定,一方面说明了他们作为特定时代对美术理论作出的积极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纵观整个西方美术理论的发展历史,不管是从美学方面对文艺复兴美术理论的演进概况进行研究,还是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对美术家或美术理论的研究还涉及心理学、文献学、社会学、***象学等等新型人文学科,它都从不同层面上拓展了当时美术理论的新领域,也不管它是从内容还是形式、创造还是自由、艺术还是自然、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为此后的美术批评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因此,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抹杀的。因为,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其美术原则是这一特定时期的特别产物,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不能不说,它构筑了整个美术理论原则完美近善的根基,从而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陈传才.《艺术本质特征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2] 黄才郎.《西洋美术词典》.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
[3] 叔本华.《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人文主义 传承性 思辩性
继盛唐之后的又一艺术颠峰――中国宋朝,与欧洲艺术的曙光――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世界艺术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两个时期升华了艺术的本质,并对后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中国宋朝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
中国宋朝(公元960~1279年),宫廷美术富丽堂皇。士大夫美术高逸典雅,市民美术活泼通俗。以李成、范宽、关仝为代表的“三家山水”;郭熙的经典艺术理论著作《林泉高致集》李公麟、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等,使宋朝艺术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著名史学家陈寅格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中国的传统艺术,在宋朝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最早发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为思想体系,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艺术领域中,卓越的“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1452~1519)、米开朗基罗(1475~1564)、拉斐尔(1483~1520)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使后世艺术家叹为观止。这一期间意大利的艺术领域人才辈出,如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雕塑家多纳太罗、艺术大师乔托、波提切利、提香等。此外,绘画理论的总结与画技的精进,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不仅是艺术领域的一次突破性变革,而且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改变了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命运。
中国宋朝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令人瞩目,然而作为指导艺术行为的艺术观,两地却截然不同。中国的“传承艺术观”,意大利(以下简称西方)的“思辩艺术观”,不仅是成就之本,更是中西艺术的差异之源。
二、艺术观传承性与思辩性的比较
1、产生的背景
中国儒家思想的“仁、义、礼、信、中庸、德、道”等观念几乎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在意识上对人们的影响长达几千年,受其影响,人们信奉经验,崇拜长者,将传授与继承作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这种技艺与观念的传承性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甚至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西方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十分深刻,基督教平等、博爱的教义使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注重个体的主动性。在生活中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因此也导致了西方艺术观带有思辩性的特征。
2、传承性与思辩性在艺术观上的差异
由于指导艺术发展的观念不同,中国和西方艺术在服务对象、发展方式、风格定位上都体现了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更深刻地诠释了中西艺术的本质。
(1)服务对象的差异
中国传统艺术中以宗教和***治为题材的作品很多,统治阶级利用这一点,使艺术以宣传教育的形式为巩固其***权服务,并且代代相传。到了宋朝,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狂热地追求艺术,该时期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的历史之最。无可否认地说。统治阶级的支持和艺术技法的传承,是宋代艺术之大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不论宋代艺术怎样丰富精彩,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前提没有变,封建性的本质更没有变。
经历1000多年的封建教会势力统治,14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思想意识唤醒人们的思辩精神,使大家勇于批判中世纪的思想观念,从而逐渐确立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文艺复兴的爆发是一场彻底的思想领域***,此时,艺术从本质上已不在只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是成为一种反映人自身价值的表现形式。
(2)发展方式的差异
具有传承性的中国传统艺术,经常带有一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中国艺术作品较为重视技法与形式,情感与意境,例如国画中的山水情趣,留白处理等。在传承观的推动下,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以积累的运作方式,不断充实、完善、发展。
西方具有思辩性的艺术,总是在发现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发展。例如,中世纪时期的美术带有强烈的神学与宗教色彩,禁锢人们的思想。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按照人体比例和透视学原理辅助绘画,尽管还是宗教题材,但这种画法产生的效果真实生动,从而有意识地把神人性化,拉近了人与神的精神距离,提高了人的地位。这种融合科学与艺术的艺术形式。具有通俗的视觉语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力回击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思辩性观念使西方人的艺术理念不断推陈出新。
(3)风格定位的差异
在传承性艺术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艺术总体上呈单向性发展。虽然不同朝代的艺术观念有所差异,却从来没有动摇过传统艺术的理论基础和阶级本质。可以说传承性的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定位是明确而稳定的。
西方艺术受思辩性观念的影响。不断在艺术本质问题上产生激烈的辩论,艺术流派斗争纷繁复杂。自文艺复兴之后,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相继出现,虽然每种流派都能自成体系,但无一可以在艺术领域长期占主导地位。思辩性的西方艺术,在风格定位方面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多变性。
总揽世界美术史,可以发现传承艺术观具有很强的钻研性。思辩艺术观具备高度的创新性,这两种艺术观揭示了人类艺术发展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