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10篇

大学生就业心理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转变为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双向选择”模式取代了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大学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当前,我国进入社会择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相比之下就业市场上的理想工作岗位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一些大学毕业生面临择业就业中的困难,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丧失了自信、积极、乐观的心态,出现了悲观和迷茫的心理问题。因此,针对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由于大学生不能冷静、客观的认识自己和社会环境,使其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

(一)情绪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择业就业中,因为屡屡受挫而出现抑郁心理,表现为心情低落、压抑和紧张。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立足自身的实际,清醒客观的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弊端。大学生往往由于不能准确的自己定位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拒绝。一些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后意志消沉甚至抱怨社会。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犹豫不决,找不准方向。因为模糊了对自己的判断,而优柔寡断,错失良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对于职业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形成较大的心理落差,出现浮躁情绪。这种浮躁情绪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长时间的焦躁不安会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既希望自己尽快的适应社会又担忧自己不能融入社会,会感到无所适从。在遭受挫折之后,大学生会表现出急躁、抑郁和焦虑的心理倾向,这些消极的情绪心理导致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大学生处于择业就业过程中挫折和问题不断。

(二)社会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就业中受到他人影响会产生社会心理问题。从众心理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不是立足性格特点和专业特长,而是盲从别人。攀比心理问题:大学生在对自身定位时往往把别的同学作为参照点,盲目攀比,不能扬长避短,从自身实际出发去把握机遇,导致影响自己的前途。嫉妒心理问题:一些大学生看到别的同学找到比自己优越的工作,产生不平衡心理,表现出既羡慕又敌视的一种心态。这些消极的情绪会成为个人发展的绊脚石。

二、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的途径

大学生在面向市场,双向选择的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竞争的压力和求职中的挫败感而诱绪心理问题和社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又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程度。为了使大学生顺利的融入社会,就要克服择业就业中的消极因素。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四方面要上下联动,探索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的途径。

大学生就业不仅事关本人的前途还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首先是要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各地***府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府要广开渠道,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多种服务。***府要积极举办大学生人才交流会、学校与企业见面会等,让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有更多的接触,促进大学生就业。通过网络、媒体为大学生开创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平台。

加强学校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学校加强对办学规模和毕业生情况的宣传工作,使用人单位充分了解毕业生培养情况,为毕业生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辅导工作,通过开设相关就业辅导课程,使大学生清楚认识当下的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完善学校就业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广泛宣传当前的各项就业***策,及时向大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多方联系企业、单位进校园,组织校园招聘会。

家庭缓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消极心理因素。家庭成员要充分预想到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困难以及因此而引发的消极心理因素,用日常生活中的关怀消除其负面的心理因素。父母对子女就业的期望要符合就业形势、就业环境,摒弃虚荣心和攀比心。主动塑造宽松的家庭氛围,缓解子女就业中的焦虑心情。家长应根据子女的个性特点、个人专长和兴趣取向给予就业指导,只是提出建议而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子女。父母要主动了解各项就业***策和企事业单位的招录信息,帮助子女选择适合的职业,让子女自主决策。父母在就业过程中不要把个人意愿强加给子女,用关怀、支持、理解去缓解子女就业中的消极心理。

大学生就业心理篇2

关键词:大学生;就读;就业心理;培养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291-02

大学生作为中国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就业是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中重要的环节,就业比率反映出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背后,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时也面临诸多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就业心理是指在就业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对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等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和能动性。大学生自身特点、个人理想、多元的社会结构以及“双向选择”的自主择业,使大学生就业时会出现多种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

1.焦虑与恐慌心理。焦虑与恐慌心理是在就业压力下产生的不踏实感、失落感和迷惘感,表现为焦躁、忧虑、担心和恐惧。大学生在临近毕业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心理普遍存在着彷徨,陷入焦虑、沮丧与悲观的消极情绪。他们总是担心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工作能否发挥特长,特别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会精神紧张与焦躁不安,甚至彻夜难眠,在行为上反应迟钝、失去应有的判断力和自制力,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导致无法就业。

2.自卑与自负心理。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认为所在高校或专业档次不高,在校期间所学东西太少,又缺乏工作经验,认为相貌不尽人意,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较低,家庭条件又不好,导致了在求职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导致错失就业良机。另一部分学生显得又过分自信,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择业时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吹毛求疵,不愿意从基层干起,对单位挑三拣四,高不牵、低不就,导致就业心态失衡,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3.攀比与功利心理。部分学生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客观、公正评价自己,盲目地相互攀比,同学进大企业、事业单位,自己就不好意思进小企业,私营单位;同学找的待遇好,自己就得找待遇更好的;同学找的在发达大城市、交通便利,自己就不愿去相对较小的中等城市;同学找的专业对口,相对轻松,自己就不愿去专业不对口,相对辛苦的工作。种种盲目攀比和功利心理往往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感到强烈的失落或不满,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身边的事物,结果损害身心健康发展。

4.依赖与逃避心理。大学生就业由国家包分配早已成为历史,有些大学生不愿意接受现实,一方面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去努力争取,缺乏***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不敢或不愿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坐等家长及亲朋好友为自己安排或学校推荐,不愿意认真准备,不愿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此外,还存在着嫉妒心理。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感到心理不平衡,恐慌和愤怒,采取背后拆台、造谣诽谤、打击报复来发泄自己的愤怒,求得心理上的安慰。

二、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如今大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舒适与享受、害怕吃苦。盲目的追求大城市、大企业、机关及事业单位等急功近利的心理。

1.大学生自身心理的原因。大学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具有多重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等,易受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状况比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和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易受影响。高等教育结束了以前的精英教育模式,可许多大学生择业认知心理却依然停留在精英化阶段,面对强大的就业竞争压力,普遍存在焦虑抑郁心理,加上社会阅历较浅,对自身和社会的认知不全面,容易出现自卑和自负的偏执心理,导致初次就业时期望过高,遇到一点困难就心理失衡、消极抱怨,甚至一蹶不振。

2.高校教育体制的原因。首先,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结构性问题突出,没有充分考虑专业的应用型,师资力量又跟不上,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教育体制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其次,高校的职业教育发展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与的协调性,就业观念局限于即将毕业的心理教育,相当于“临时抱佛脚”,没有在校期间对就业问题进行系统培养和训练;就业指导的人员多是简单收集与就业信息,缺乏相应的科学理论指导,没有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尤其是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缺乏。

3.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背景、父母的价值观等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很多家长花费了高额的学费,希望子女们能找到一份体面、各方面都有保障的单位,要是毕业后连工作都没找到,碌碌无为,肯定难以理解,甚至伤心失望,尤其是偏僻落后农村或是下岗职工家庭,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在择业时必然过多的考虑物质利益,更重视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导致短时间内难以理想就业。

4.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是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差异等决定着中国人才就业的差异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就业差异明显。二是***府缺乏相应为企业培训毕业生技能的扶持***策。大学生就业后,适应周期在一二年,其知识利用率不足40%,许多企业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投资,更愿意招收成熟人才,从侧面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大学生就业心理篇3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 就业心理 对策

[中***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06-02

自治区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5年,从2006年开始自治区专科毕业生不再计划分配,2007年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也不再计划分配,均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就业制度的改革都给藏族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挑战。能否顺利就业,影响到毕业生的人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业行为的根源在于就业心理,因此,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就其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是民族高等教育就业指导的必要工作;同时,对于促进藏族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藏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相关文献并不多,而从学生主体角度进行的研究极少。心理学认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1]就业心理可以预测人的就业行为,所以,我们尝试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藏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揭示学生就业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根据其结果探讨针对藏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对策。

一、藏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根据《自治区***府批转自治区人事厅等部门关于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意见的通知》(藏***发【2003】19号文件):“从2003年开始,新招收的大专(含)以上毕业生,除选派生、师范生、定向生和系统(单位)委托培养或少数特殊专业外,都要进入人才市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府主管部门不再指令性分配”。[2]根据该文件精神,自治区从2006年之后专科生、2007年之后非定向本科生实行“市场导向、***府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

1.留恋计划分配、工作求稳。实行双向选择***策,使得大学生就业率告别了100%的概率,这给面临就业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多自治区同学对就业制度改革后的就业过程心存恐惧,对***策的了解程度有限,希望回到过去的“计划分配”时代。在态度上,更多看到新就业制度对个人就业和发展不利的一面,甚至有同学认为***府不包分配工作的情况下,家里没有关系就没有办法就业。

求稳是藏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调查发现,90%的学生希望能到各级***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而愿意到企业去的学生只有10%。原因是***府机关和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单位待遇稳定,工作流动性小、不容易失业。因此,出现了大四一年都在考公务员,自治区机关不可以考市机关,市机关不可以考县机关,县机关不可以考村官的特殊现象。

2.就业理想与现实差距大。调查现实,67%的被调查者都希望到拉萨市或其他的区内市级城市工作。首先,这样的就业理想受传统就业制度的影响,反映出学生的职业价值倾向。是全国经济最不发达的省区。2006年全区总人口为28l万,GDP为29l亿元,年GDP在全国省区位列末尾。[3]虽然2009年与2008年相比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了13%,但还是排在全国省区的第25位。相对于家庭收入的增长,大学教育的投入是一笔很大的费用,所以在面对就业时,学生期望能尽快地得到回报。

学生的就业理想与自治区的就业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尽管多年来自治区经济发展保持了快速增长,但经济总量和人均值偏小。在全区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7.6%、27.6%、54.8%,[4]虽然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但第二、三产业绝对值不大,规模性企业较少,是典型的输血型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经济发展对毕业生就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充分

1.就业心理被动。第一,学生大学学习生活特点的制约。就业制度改革后,学生从就业责任的客体变成就业责任的主体,需要学生有主动争取就业机会,积极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当今的大学生一踏入学校的大门,就要树立就业意识,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发展,通过职业指导等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新时期大学生未来择业的必由之路。自治区学生入学后,面临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适应压力很大,[5]特别是到自治区外高校就读的学生,由于语言、文化和学习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整个大学阶段都处于追学习、求毕业的紧张过程,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进行职业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对自己未来就业的准备。面对就业的来临,显示出被动、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特征。第二,面对就业的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策,在高中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免费的,高考是自治区内竞争,相对来说他们的个人学习成长过程比较顺利,自己***思考、决策的机会不多,在择业时,面对选择不能很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取舍,表现出依赖被动。

2.就业手段局限。藏族大学生大多个性质朴、随和、多较内向,不善言语,[6]进入大学后这样的特征会直接影和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潜能、创造思维和学习效果。在学习上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思想不稳定和学习方法不恰当等问题。另外,语言障碍使他们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存在困难,甚至无法接受大学全汉语教学,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面对就业学生容易出现专业知识不自信、自我效能感低等心理特征,不能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就业行为表现出从众、畏惧等不良现象。这样的心理表现在就业手段的选择上,主动求职行为很少,扎堆考试较多。前期的访谈中发现,关于实现就业的方法学生的选择也非常传统,大部分同学认为选修第二专业非常重要,后期的问卷调查进一步验证了学生的选择(66%)。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表明,选修第二专业对学生自身就业几率和待遇的正面影响正在快速下降,而藏族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存在局限性的,这也反映出学生的选择和现实存在差距。

(三)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发展趋势

1.逐渐接受现实、与全国趋势一致。在《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中显示: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机关;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大连。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7][8]这说明藏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在区域内表现出和全国大学生选择本质的一致性,都倾向于大城市、大机关和高工资又舒适的工作。但是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他们大多会选择到地区基层岗位(通过“三支一扶”等)而不是到内地大城市。

2.短期内就业焦虑仍将增加。通过自治区***府的促进就业***策引导,2006年至2008年,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2009年就业率为84%。[9]但***府提供的岗位涵盖了大部分就业学生,比如2007年有85%的毕业生是通过***府提供的岗位就业。[10]随着时间的发展,***府可以提供的岗位将逐渐饱满,另一方面,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比如2007年8003人,2008年11118人,2009年达到了13047人。[11]但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决定其农牧、电信、金融、旅游、餐饮等行业提供岗位较多,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行业不对称,结构性矛盾突出。除此之外,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分流人员逐渐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城镇新增劳动力和进藏求职的区外毕业生逐年增多,使自治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9]所以学生就业焦虑仍将增加。

二、解决藏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要切实解决藏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心理问题,需要针对上述各方面问题,从多方面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在此,笔者认为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应从高校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两方面入手,学校应以学生就业需要为主导注重藏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

(一)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藏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有其独特特征,在大学教育中,应该按照他们的就业需要设置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培养三种素质:第一是社会适应、求职的机能,二是扎实的专业知识,三是人文社会知识。除了开设相关公选课程之外,学校要引导学生多读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人文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促进学生的择业心理健康

藏族大学毕业生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与毕业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办公室应广泛宣传国家和自治区***府的就业***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针对学生倾向于回地区工作的特点,通过媒体、网络及时提供自治区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另外,还应该开展就业知识技能培训,除了普通高校学生的就业知识外,要加强藏族大学生普通话培训、汉藏两种语言的自荐材料准备以及面试技巧训练等,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测评帮助藏族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指导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健康、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工作新环境提供帮助。

(三)加强毕业生就业追踪,做到专业和社会需要的良好对接

大学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原因有高才低就、专业不对口、酬劳不对等等,给用人单位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负面影响。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通过追踪自治区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其人才流动的原因,学校通过教育调整,可以更好地为自治区发展培养人才。研究表明自治区第一产业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比重歧高,另外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适应现象较为严重,[12]民族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因此高校应该按照自治区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更好地实现人和岗位的匹配,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发展资本。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小毕业生、高校和***府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五版.

[2]自治区人民***府批转自治区人事厅等部门关于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意见的通知.藏***发[2003]19号.

[3]2008版中国事实与数字.中国网,2008.

[4]宋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与意义.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李亚红.民族院校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2008年,第12期.

[6]曹志翔,师学萍.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科技,2009期,第10期.

[7]刘艳,张玉玲.***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策建议.***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8]大学毕业生就业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白皮书.中国教育***,2006年5月.

[9]08年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措施.搜狐教育,2008年1月.

[10]王生彦.就业制度改革后藏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大学生就业心理篇4

关键词: 不理想就业; 大学生; 心理问题

中***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079-02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和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大学生就业困难却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问题,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对岗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高,而企业的运行由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企业危机等却一直在裁员,同时,企业的离职或退休人员的人数远远少于毕业生的人员,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越发困难,经过总结,我国大学生毕业就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过于求

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很多企业的人才需求名额通常都很少,且现在很多的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都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就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在企业选用人才的时候,往往都是选取针对他们专业的人才,其次是高潜质的人才,对于毕业人员不断增多的当今,我国企业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毕业人数,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后求职时的供过于求,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形成就业困难。

(二)缺乏胜任力

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很难马上适应工作岗位,由于企业运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益,但大学生在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很难在短期内适应企业的运营模式或工作岗位,导致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而这也是企业不愿意选择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一个原因,需要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培训,导致企业获利效益减缓。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由于大学生的成长轨迹大多都是比较顺利的,家庭和社会等也都将大学生当做天之骄子一样培养,因此在实际的生活中,大学生难免会产生自傲的心理,同时,加上缺乏社会实践,因此往往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在毕业之后对工作的要求也都很高,包括薪水、福利、工作环境等都有很多的要求,这种不顾自身实际条件的自傲心理,在求职的过程中很难使大学生寻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二、不理想就业带来的影响

如上所述,不理想就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供过于求的岗位缺乏,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二是工作岗位不理想,不能符合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需求,而这种就业不理想的情况,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

(一)就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供过于求的现状会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就要面临失业的,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同时也会在学生家长和国家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如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会给家长带来更多的困扰和负担,或大学生毕业后成为待业青年很容易使大学生在生活中无所事事,长期的这种状况很容易使大学生接触其他道路,如酗酒、打架,甚至犯罪,这些问题也会给国家带来很多的问题。

(二)就业压力带来的影响

就业压力是各种因素形成的大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低下,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就业压力时,一个最为直观的后果就是降低了学习情绪,转向对就业问题的盲目着急,导致知识学习的相对损失,从而又再次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就业压力的形成往往会给大学生自身带来很多的问题,如身体、生理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学生的生活、工作等都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生理上的影响

在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就业压力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情况,给学生自身的身体带来不同的影响。在学校里,适度的压力可以使学生具有饱满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开创性地学习,掌握知识,从而促使自我能力达到自身条件的提高,而过度的压力使学生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导致无心学习,消极情绪加重,无法做出决定和解决问题,并引发某些疾病。当学生的就业压力长期存在时,不仅会给学习带来问题,还会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病,这些疾病的出现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身体生理破坏,形成非常严重的生理问题。

2.心理上的影响

在大学生毕业后,很多大学生所面临的待业或从事不理想行业、岗位等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问题,长期的待业会造成大学生心理负荷增大,如在学校的时候无论是学习还是参与各种活动,首先大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者的身份,会有事可做,心理状态是放松的,而毕业后长时间的待业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无事业做,家人、朋友都在工作而自己却无所事事,很容易出现压抑、自闭、自卑等心理状况;从事不理想的行业或岗位同样也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首先,所从事的工作不是自身专业,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工作中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从头开始学习,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负荷、压力,认为所学知识都是白学的消极心理,其次,不理想的行业会使人产生懒惰的心理,在工作中缺乏积极、上进的心理,导致工作不能很好的完成,长此以往的情形就会出现工作萎靡,厌恶工作的情况,造成人生轨迹下滑。

三、解决对策

大学生的不理想就业会给大学生造成非常严重的生理影响和心理问题,在解决大学生不理想就业的时候,除了要加强对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培养,以便大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可以更加快速的进入工作岗位,增加就业竞争力外,还需要对我国教育的体系进行一定的完善和提升,本文研究了美国大学生高校就业支持体系,并结合我国高校就业现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以期缓解大学生不理解就业问题。

(一)美国高校大学生成长就业支持体系

美国的工作氛围是全世界最好的环境,而在美国的就业过程中,并不是以薪水的高低决定人的成功,在美国工作当中,最著名的一个标准就是:做你喜欢的工作。而这也是美国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高昂的一个主要方面,在美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有了一个成熟的支持体系:

1.人本化的成长服务体系

在这种模式中,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人才观为理论基础。在这种发展式的教学服务体系中以学生的未来为主,学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但不妨碍学生的未来发展,一切受到学校的支持和保护,并引导学生不断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人本化的成长服务体系是对现代教育价值观、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人才观的理念提升,在人本化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可以全力的去发展自己的未来。

2.就业引导的教学支持体系

在美国高校教育的成长支持体系中,还伴随这一项就业支持服务,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后快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国家和学校必须尊重学生的意见,但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学校和国家必须给予学生必要的就业支持和引导,甚至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的部门帮助大学生就业或创业,给予***策和经济上的扶持。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不理想就业完善

从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支持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大学生就业支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高校加强了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提升高校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工作实践的机会和方面,从而促使学生在毕业后就可以顺利的进入到工作当中,真对我国大学生不理想就业的问题,结合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支持体系,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点改善建议:

1.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

结合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体系,在我国的高校运行过程中,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实践机会,加强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帮助大学生提升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机会。

2.加大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创业的***策和力度都还不够大,仅仅只是对大学生开放了创业贷款5万元,在具体***策和技术支持上还有很大的缺乏,因此在对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大学生的扶持力度,如***策上的一定年份免税、增加技术和理念帮助、加大贷款额度等,帮助大学生创业,进一步缓解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3.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投入

在我国的高校大学中,现在基本都有了大学生心理***室,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这些部门很少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定期的开展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课程,通过对大学生及时讲解或单对单的心理谈话等,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避免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的各种疾病或其他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孙莉娅.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72-75.

[2] 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J].心理学探新,2001(1):49-54.

[3] 郁正民,宋蓓.大学生心理与行为健康状况调查[J].艺术研究,2008(2):77-78.

[4] 侯健.大学生问题行为分析与矫正[J].辽宁教育研究,2005(6):78-80.

[5] 翁陶.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67.

大学生就业心理篇5

关键词:心理契约;大学生;企业

中***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56-02

随着高校扩招的第一批3年制专科生2004年离校,两年来人才市场一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求职高峰”,大学生就业不可避免地在这两年中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炙手可热的“焦点话题”。学习部,北京大学公共***策研究院最近联合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显示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另据权威统计数据,2006年国家机关公务员报名人数达到100万人,较去年54万上升近100%。2006年的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27.5万,与去年同比增长9%。考虑到目前的职位需求,据推算可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应届毕业生面临待业危险。

虽然07年的应届大学生就业形势尚未最终定性,但是随着就业前期准备工作的结束,某些现象已经初露端倪。07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已经走出了薪资要求过高的误区,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表示愿意以“零工资”作为自己的职业开端。这种趋势可谓是忧喜参半,一方面不得不庆幸大学生对自己能力和社会的需求已具备基本的评估能力;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目前大学生走向反向极端“就业恐慌”。

1 “心理契约”的危机

1.1 企业与求职者双方的信任失衡

(1)求职者对招聘方的不信任。

显然诸多的恐慌是被某些商业化的行为所“哄炒”了,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企业更倾向于将更多的学生牵入这种恐慌中,而非解除其困惑。结果造成了大学生在仅有的四年时间里,并不能全心的投入到自己的专业课的学习和研究,而是无目的、无头绪、赶集式的参加各种培训班和招聘会。

很多学生表示频繁调换工作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公司承诺未兑现,主要是由于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过渡包装和盲目承诺。从这几个月的招聘现场情况而言,这些问题并非是空穴来风。以某些保险公司为例,为了提高其人素质需要引入更多大学毕业从事销售工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固有“保险”形象影响,这些公司便一番粉饰以招聘“见习主管”、“储备人才”等名目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细心的学生了解真相后,对公司和该行业都产生抵触心理。另有一些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宣传范围将招聘会作为宣传的“主会场”,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对用人单位的信任度,动摇了心理契约的稳定性。

(2)招聘方对求职者的不信任。

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早期多报有保守的就业观,一方面原因是缺乏明确的职业定位,另一方面则是无奈于竞争高峰的权宜之计。建立在不稳定“心理契约”下的工作自然意味着未来数年中的高流动率。而企业也由此多采取保守的做法,提高违约金的数额或是签订较长期的雇用合同。一位人力资源部经理坦言,在面试环节中,学生较过去更倾向关注合同期限和违约金的数额,而非薪酬方面的情况,多数学生的表现让用人方觉得稳定性较差,类似的应聘者一般不会被录用。

1.2 隐藏在招聘背后的博弈

(1)显性“博弈者”的对决。

如决策树所示,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可能倾向于选择工作数年的应聘者抑或是选择没有工作经验但相对廉价的应届毕业生,并承担相应的入职培训费用。在第一轮博弈决策中,员工作为决策先发者,可以在继续留职等待提升(决策收益为0)或选择跳槽来获得更高的薪资收入(决策收益假定为+3)。在第二轮决策选择中,企业在员工选择了跳槽的决策前提下,可以选择提高薪资水平以避免人才流失(决策收益为-3)或依据劳动合同扣除离职人员的违约金(+1),允许离职(由于企业在此过程中失去了前期投入的全部培训费用+2,决策收益应为-1)。

由此进行反推,在经济人假设成立的前提下,由于双方都会作出趋利避害的明智选择,在第二轮决策中,企业会做出扣留契约规定的违约金的决策并允许员工离职。出于对此结果的考虑,作为第一轮决策的主导者,员工会选择跳槽的决策,因为无论他是否能够跳槽成功,其决策收益都将大于“等待提升”所带来的收益。集中这两轮的考虑,企业主当然不会眼睁睁看到必然出现的损失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也不会聘用没有经验的应届大学生作为自己的员工。

当然,现实工作中不会有如此严格的限定,签立或撤销“契约”往往也会出于更多层面地考虑,但是,如果将这些过程进行简化,这个博弈模型可能能够回答绝大多数的问题。

(2)隐性“博弈者”的对决。

这里所谓“隐性”博弈者是指非直接博弈者,这些人在博弈过程中处于“利害相关者”的地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虽然不是直接对弈者,但却可以左右博弈双方的决策。这些隐性的博弈者包括培训机构、投机者和其他出于商业目的组织和个人。他们通过渲染就业恐慌的色彩,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的确,这些方法在短时期内能够创造一定的价值,但是以长远的观点看,已经造成诸多不良的影响。

(3)博弈的结果。

近年来,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不信任情况呈现显著的趋势,因此在双方的博弈过程中也多采取最保守,当然也都是最糟糕的决策对弈。双方在保守各自利益的同时,丧失与其他博弈参与者共赢的机会。

很显然,从原理上讲,合同契约本身,并没有对劳资双方的最终决策结果造成影响,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超乎于一纸契约之外的某种心理约束――心理契约。

2 “心理契约”的理论解释大学生就业问题

2.1 心理契约概念的引入

“心理契约”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首先提出的。他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这样的阐述: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具体而言,心理契约是组织和个人双方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的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

心理契约研究的主体是员工在企业中的心理状态,不同于普通意义上企业与员工的契约关系,虽然企业可以向员工支付一定的报酬、福利换取员工的劳力与脑力,但不管这一纸契约所约束的内容有多么详尽,总有一些内容是难以界定或是被排除在外,这些都是心理契约所承载的内容。

2.2 探寻大学生与企业的“心理契约”焦点

从上述的理论出发,如果我们能够成功的定位大学生与企业的“心理契约焦点”,就能更有针对性从这些方面出发,建立和巩固已经开始动摇的心理契约。

就大学应届毕业生而言,他们之所以愿意付出努力,把自己工作自由与权利交给企业安排,是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愿望,能提供与之工作绩效相对称的发展。其心理契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在薪资之外所应该提供的福利、机会、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的空间、继续学习的资源。据最近一次的调查显示,约有70%的应届毕业生将“个人发展”一项列为三个“职业选择动机”选项的首位。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源的有限性”致使个人无法获得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完全的信息,因此,只有凭借企业和社会的“公用资源”延续自己的学习和发展。当然,求职者自然需要从企业中得到相对稳定的工作已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面对目前日趋激烈的竞争,很多学生更倾向寻求较有“安全感”的工作。

就企业而言,聘用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大于“人力成本”的回报。企业的心理契约焦点更集中体现在要求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工作承诺、工作的参与程度,员工的工作态度。这些方面虽然并非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约束作用,也难以量化衡量,但却是企业尤其关注和在乎的层面,也是企业进行签立“心理契约”与撤销“心理契约”的脚本。企业需要获得具有较高忠诚度的员工,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很难保证自己明天会怎样,未来的市场在哪里,因此,获取忠诚的员工以保证企业未来的安全是众多企业选人用人的原则。单从“安全性需求”这一点上,企业比起员工更迫切需要“稳定”和“保证”,这也是劳资双方在“心理契约”的中最为相似的焦点之一。

2.3 探寻大学生与企业的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双向心理期望,只有双方在此过程中都能够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才能够达成心理契约的共识。当然任何没有收益的契约只能是一纸空文,不会具有任何的效力。随着企业和个人的共同成长,相互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将达成并维持一份动态的平衡的心理契约。

虽然心理契约最终发挥作用是在结束工作关系时,但是建立和维系心理契约的工作却是在雇佣关系尚未真正形成之前就开始的。从招聘工作开始时,招聘人员就应做好建立心理契约的准备,向应聘者清楚地介绍组织的结构、工作条件、工作具体要求及组织能向其提供的待遇、机会等内容。同时,也要通过各类人事测评工具,了解应聘者的技能、兴趣、应聘动机及对组织的期望等,通过所掌握的信息,对被试个人条件、兴趣、态度与组织职位匹配度作出客观评估,并与其共同建立切合实际的远景目标,设立实施目标的具体计划和方案。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也只能是短时期的聚焦。正如“交点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集中过去全部的经历和知识于一点,从而如同聚焦的数条光线汇聚成强烈的热量。但在职业生涯的随后几年中,企业如果不能及时为其作出指引和规划,就可能造成与员工心理契约的失衡,最终导致员工的离职或是员工工作激情的下降。

大学生就业心理篇6

关键词:大学生;西部就业;心理学分析

一、大学生去西部就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西部需要大学毕业生

众所周知,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发展,大部分属欠发达区域,由于受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历史传统观念的影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人才总量不足,学历低;人才队伍的知识、技能结构不尽合理,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缺乏。西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各级各类的人才。当前,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建立一支与西部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西部就业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在激增。更重要的是,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诸多原因吸引了大批高校毕业生在此就业,无形中也增加了这些地区就业的压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有60%以上毕业生择业时的首选是东部地区大城市,高收入、大公司、高效益,其次是中小城市或农村。而西部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等急需毕业生的地方则要不到毕业生。由此可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拥挤的独木桥越来越窄;另一方面西部人才极度缺乏,急需高校毕业生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三)西部就业有利于个人实现高层次心理需要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安全与安定、社交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一些需要成为个人的主导需要,只有当主导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很多资料表明,现在的知识分子,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更侧重于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就业的优惠***策,生活需要、安全需要将不再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主导需要,许多人才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更多的是看重事业发展的空间、自我价值实现的环境因素及可能性。如果用人单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帮助他们在事业上不断进取,当他们取得一点成绩时,及时给予激励,从而引导他们向更高目标和更大成就迈进,就会形成一个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与职位高低、知识水平是一种匹配关系,要想满足高层次需要,必须有较高的学识与能力和成功的职业生涯。在西部就业的大学生,由于人力资源优势更容易进入高层岗位,从而较早满足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人――职匹配是职业选择与生涯发展的核心

(一)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是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

有关人――职匹配的说法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提出。1909年,帕森斯在《选择职业》一书中明确阐明谋职者选择职业的三大要素或步骤:

1.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能力、兴趣、性格、局限和其他特征;

2.应清楚地了解职业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

3.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帕森斯的理论内涵即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

相匹配,最后选择一个与个人特点相匹配的职业。

人―职匹配,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因素匹配,多为活找人。例如,需要有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职业与掌握该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择业者相匹配;或脏、累、苦劳动条件很差的职业,需要有吃苦耐劳、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与之匹配。二是特性匹配,多为人找活。例如,具有敏感、易动感情、不守常规、个性强、理想主义等人格特性的人,宜于从事审美性、自我情感表达的艺术创作类型的职业。

可见,人―职匹配是职业选择的基础条件,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一个不符合自己特点的工作,则很可能劳心劳力,事倍功半,工作不顺心,心情也不舒畅。

(二)霍兰德的类型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原因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基于人格心理学理论与他本人的职业咨询经验,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人格与职业类型匹配的理论。有关人格与职业的关系,霍兰德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在人类文化中,大多数人的人格都可以归入六种类型中的一种,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工作环境也大致可区分为上述六种类型;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往往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人们普遍愿意寻求能充分施展自己才能与满足自己价值观的职业环境;个人的职业动力取决于个人特征与其所处的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霍兰德认为不同类型人格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例如“实际型”的人需要实际型的环境或职业,因为这种环境或职业才能给予其所需的机会与奖励,这种情况即称为“和谐”。类型与环境不和谐,则该环境或职业无法提供个人能力与兴趣所需的机会与奖励。

按霍兰德在1973年出版的《职业决策》一书中描述的六种人格类型及其相应职业理论,并非每个人都适合相同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东西部地区的生活文化环境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层级的用人单位之间也有不同的亚文化背景,东部地区工作、生活的高节奏、高压力环境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与适合,而西部用人单位的成长空间未必就没有吸引力。

三、大学生西部就业的社会心理效应

(一)避免从众效应成为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动力

从众效应是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或独特主张。压力是从众的另一个决定因素。如果某个大学生因为多数人争相去东部大城市、大公司拥挤,自己选择去西部就业,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则是明智之举。如果某个大学生因为学校或***府的宣传,或者因为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同学报名去西部就业而加入这个队伍,则并非善事。

(二)借用观众效应成为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助力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观众在场时,某一行为的当事人往往会认为旁观者会自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这可能是较为重要的虚荣动机。在任何社会情境中,人们害怕被抛弃,总希望被别人喜欢和接受。当我们确实与别人在一起时,这些动机更为强烈。不少高校的团委、组织部、学生处、招生就业处会在大二、大三等中年级大学生中宣传去西部就业的好处,并因此而组织学生报名,一旦有学生报名就大加表扬与奖励,或者让他们给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作报告,从而使这些报名者成为观众效应的崇拜者、仰慕者、效仿者。在被赞扬与被注意的情境下,当事人会更加坚定自己志愿服务西部的决定。另一方面,大量利用榜样人物做宣传还可以对低年级的学生起到暗示作用,让他们确信去西部就业的确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挖掘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自身价值。

(三)推进责任扩散效应成为大学生西部就业的保障屏

“责任扩散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其影响不可低估。在推进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就业的过程中,***、人事部、劳动部、中组部、以及各高等学校都负有相应的责任。责任扩散效应使各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文件联合下发,逐级宣传落实。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就业、创业的优惠***策不断增加,执行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得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就业成为推进西部用人制度改革,提高西部科技、管理水平,缩小东西部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肖红伟等.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大学生就业心理篇7

关键词: 高年级大学生就业季度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9年,我国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山东省内高校毕业生46.5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前***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个毕业生的成才立业,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帮助大学生就业,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直接体现,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在全社会普遍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高年级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心态是下一步开展工作的有效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选取山东师范大学大三、大四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7份,回收率为84.66%。其中男生51份,比率为40.16%,女生76份,比率为59.84%;大三69份,比率为54.33%,大四58份,比率为45.67%;独生子女37份,比率为29.13%,非独生子女90份,比率为70.87%。

2.2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对自身状况的评价、就业准备、就业观念等方面。

2.3研究过程。

问卷为封闭式,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用不记名的方式作答,当场收回。学生填写时,控制了其他干扰因素,问卷结果采用SPSS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3.研究结果

3.1择业取向调查结果。

3.1.1毕业选择。选择直接就业的占15.75%,继续深造的占61.42%,出国留学的占1.57%,先工作后深造的占21.26%。

3.1.2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选择个人发展的占28.35%,行业前景的占22.05%,选择报酬为首要考虑因素的占14.96%。

3.1.3对就业单位的性质要求。要求就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的占40.80%,***府部门占7.87%,其他占11.81%。

3.1.4自主创业。明确回答考虑过自主创业的占51.97%,没有考虑过的占46.46%。

3.2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3.2.1对所学专业的认识。51.18%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学专业在今后求职过程中优势不明显,26.7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优势,认为有优势的占14.96%。找工作时,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占8.45%,可以有一定关联性,不一定对口的占77.17%,认为专业与工作没什么关系,关键是先找一份工作的占13.38%。

3.2.2对求职时最需要了解的知识排序。在“社会知识、行业企业概述、用人需求、职业岗位知识”四个选项中,17.3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知识第一位,45.69%的被调查者认识社会知识排在最后一位。47.24%的被调查者将用人单位需求排在了第一位,无人将其排在最后一位。

3.2.3在求职中担心的结果。选择找不到工作的占13.39%,选择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占59.84%。

3.2.4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在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选项中,67.7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素质能力,11.0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求职技巧,7.87%的选择了知识储备。在请被调查者列举三项重要影响因素栏目中,社会需求、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脱颖而出,分别占到了44.09%、42.52%和39.37%。

3.2.5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方面:45.6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实际技能和经验,42.52%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就业期望过高。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环境因素方面:44.89%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意向存在巨大差距,32.28%的认为由于学校专业设置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

3.3求职需求调查结果。

3.3.1求职道路上最大的障碍。选择没工作经验的占42.52%,学校名气小的占10.24%,缺乏求职技巧的20.47%,专业限制的占26.77%。

3.3.2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时间。5.4%的被调查者是大一时开始关注就业信息,16.5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二,51.1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三,选择大四的占26.78%。

3.3.3最希望得到的帮助。选择就业岗位信息的占48.71%,选择就业技巧的占29.45%,有关***策信息的占9.57%,就业心理调适的占6.67%.

3.3.4就职前需要的培训。49.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求职技巧培训,13.39%的被调查者同时选择了英语口语培训和求职技巧培训,11.02%的同时选择了英语口语培训、计算机培训和求职技巧培训。

3.3.5求职前是否需要得到就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94.5%的被调查者回答需要,1.57%的被调查者回答不需要,3.93%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

4.讨论

4.1高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一定的保守性。

在择业取向上,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据我多年一线工作的经验,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基本可以分为三类:致力于献身学术研究,取得高学历增加就业砝码,周围同学考研自己不甘心放弃。根据调查结果,这么高比例的学生选择深造具有回避就业、延缓毕业的因素。问卷反映出,近一半的学生倾向在事业单位工作,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与我校师范院校性质有关。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学生就业目标单纯,缺乏冒险性。但当前情况下,各地学校对教师的需求量有限,造成大量师范类毕业生摩擦性失业。在就业途径上,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高年级大学生考虑了自主创业,但70%的学生认为资金和人脉在自主创业中最重要,这恰恰是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因此在现实中,能将自主创业的想法付诸行动的非常少,成功的例子更少。近半数的被调查者最希望学校的帮助是提供就业岗位,反映了其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比较强。

4.2高年级大学生对就业认识总体成熟客观,积极向上。

大部分学生在评价专业与工作的关系时,放弃了一定要专业对口的想法,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社会上掀起热潮的大学生就业是否必须专业对口的大讨论已经销声匿迹。选择工作时大部分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个人发展和行业前景,说明其择业标准符合时展,有利于个人成才。大多数学生认为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是自己的素质能力和综合实力,更加重视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对社会知识和社会关系在求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认可度不高。反映大学生就业观念成熟积极,对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性认识很明确,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面对就业难,不到1/7的学生担心找不到工作,3/4以上的学生担心的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在于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意向、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差距。这个结果与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摩擦性失业”的结论一致。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对求职技巧的重视程度不高,对知识储备重要性的认识更低。这不利于学生顺利求职,也会挫伤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4.3大学生需要就业指导。

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求职前得到就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根据前面分析,学生求职有依赖性,高校在加强就业指导方面责无旁贷。半数以上的学生大三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低年级开始,点滴培养,长线运行。一些学生对就业技巧重视不够,依赖包装精美的自荐书、厚厚的证书奖状,既造成资源浪费,又不利于顺利就业。

5.建议

5.1建立长线、多面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并不是高年级学生的专利,更不是毕业前的“求职面试技巧”讲座,就业指导应该贯彻整个大学生活。从入学开始,与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相结合,与专业认可相结合,促使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确定大学期间的发展方向。就业指导应多面化,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多股力量,以开设选修课、讲座、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等多种方式进行。

5.2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调适。

目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焦虑、急躁、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增加,导致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偏差,从而引发问题行为。高校应主动对毕业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高毕业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根据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矫正。

5.3根据就业市场需要调整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即买方决定产品的规格样式数量。高校毕业生已经不是“社会精英”、“时代骄子”,而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根据调查,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主力***。高校应该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参考文献:

[1]曹新美等.大四学生就业心理倾向调查分析与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孟敏.高师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引导[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贺志燕.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与成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2).

大学生就业心理篇8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中***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78-02

【Abstract】With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brutal competition increased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paper is designed to study the major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b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us finding feasible solu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s、communities and school authorities involved and achieved full employment.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ReasonsCountermeasures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已逐渐普及为“大众教育”。但由于起步晚、各个方面基础薄弱,在人才层次普遍高移的就业市场中,由于不懂得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严重的影响了高职学生就业。因此全面开展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势在必行。通过科学的心理调适引导他们走出择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对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确保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推动和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为了了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笔者对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08~2010届毕业生择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1882份,有效问卷1663份。问卷从职业认知、就业准备、就业趋向、择业心态和途径等四个方面共40个问题了解高职大学生就业思想动态。调查显示高职大学生主要有急功近利、自卑与自负、焦虑与急躁、消极等待与依赖、从众等心理问题。

1.急功近利心理

调查显示:有78%的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地理位置、经济收入及单位性质。其中47.8%的大学生选择在珠三角城市就业、36.6%的大学生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广州、深圳工作,而“暂时不考虑和不会考虑到基层就业”的学生达91%;46.7%的大学生月薪期望值在1500元以上,39.2%的大学生在1000元以上;择业时期望的单位性质依次为三资企业61.8%、事业单位13.7%、国有企业13.6%、其他10.9%。由此可见高职大学生把“工作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单位效益好”作为择业目标,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2.自卑与自负心理

调查显示有62.8%的大学生对就业缺乏信心、20.5%有信心、16.7%充满信心。这说明高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自卑心理占主流。这类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估计不足,认为自己不是毕业于重点院校,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不主动参与就业竞争而错失就业机会。

自卑的反面是自负,这类毕业生多数是学生干部或自身能力强或家庭条件优越者。他们社会活动多,见多识广,无形之中产生了自负清高的浮躁心理。择业期望值过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出现自愿失业的状况。

3.焦虑与急躁心理

调查显示47.7%的大学生有过就业焦虑,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发挥自己特长利于个人成长的单位、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会使人产生压力,消除自身惰性,积极行动。但过度的焦虑就会影响心理健康,特别是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时,会心慌意乱,影响个人潜能的发挥,是成功就业的大敌。

4.消极等待与依赖心理

调查显示:主动了解就业信息、进入市场和到单位实地考察的毕业生仅占13.4%,在获取就业途径上,靠家人、朋友的占30.9%、靠学校、老师的介绍占55.7%。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者占41.5%;62.3%的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表示“不太满意或不了解”。这说明,部分毕业生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竞争意识不强,对学校、家庭、亲朋好友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不愿主动出击,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被动。

5.从众心理

调查中发现,高职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环境和***策“不太了解”的为63.2%;对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不太了解”的为42.1%;在职业规划上,有“清晰规划”占13.9%,“有较模糊规划”为55.6%和“走一步,算一步”和“没有规划”分别是22.4%和8.1%。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过度在意周围人群的求职过程,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由此陷入严重的从众心理。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措施

根据上述对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问卷调查分析,正确、及时地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心理问题十分必要。主要可通过学校、学生、社会三方面进行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1.高职院校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措施

高职院校应从全局出发,以学生为本,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包括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职业指导机构、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等,逐步形成高效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

(1)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大学生就业工作要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①建立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由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②加强就业指导。把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从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③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主动为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的资源信息,并为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提供时间、场地等各种方便。高职院校应了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按照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条件,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2)加强职业指导。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人生目标,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①加强就业信息指导。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通过提供有关信息,使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策和人才需求状况,协助毕业生对相关问题作合适的决定。②加强就业能力的心理指导。比如对存在自卑心理和消极等待心理的学生,其心理是自我评价过低,且缺乏职业能力的培养,因而可从能力层面对其进行锻炼和提高,这有助其树立自信,选择正确的职业生涯。③加强职业发展的心理指导。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能力、需求、愿望等条件要尽量相符,不会因估计过高而盲目自信,也不会因估计过低而自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④加强择业技巧指导。帮助毕业生掌握资料准备、推销自己、文明礼貌、语言交谈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择业能力。

(3)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建立健全的职业指导机构。职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就业工作人员及任课教师必须熟悉国家和地方***府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策,并且应该掌握一定的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法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任课教师和各院系主管就业工作的领导应该参加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如职业规划师、职业咨询师等的系统培训,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2.高职大学生要合理定位,理性择业。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委屈。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积极主动面对就业。

(1)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值。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提出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才可避免择业受挫。毕业生应全面的评价自我,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冷静分析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找出自己的差距,适时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应立足社会需求,切忌功利主义。

(2)积极提升心理防御能力。大学生走出校门初次就业难免遇到一些挫折,心理上产生困惑,大学生应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正确的做法是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提升信心;向家长、老师、同学、朋友倾诉,寻求安慰和支持;通过旅游、健身、听音乐等有益的活动放松心情。通过各种方法调节自己,提高在择业过程中的挫折承受能力。

(3)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择业竞争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规化职业生涯,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有关知识,培养能力,决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逐步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加择业竞争筹码。

(4)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淘汰。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掌握驾驭知识的能力,增强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把个人潜能、职业理想、职业岗位有机结合,并不断付出努力,才可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牢固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调整好心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寻找机会,从被动的求职者向主动的职业创造者跨越。

3.***府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高职大学生就业。

(1)***府部门应完善和落实大学生就业规范和制度。***府应该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各项***策,深化人事、户籍、工资等制度的改革,清理影响就业的制度和限制,提高大学生择业上地域的“自由度”,破除束缚人才流动的层层壁垒。同时,***府应当强化职能,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2)建立和完善社会职业服务体系。***府和相关部门应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开展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活动,多方面拓宽毕业生的选择面,建立社会性的职业咨询和指导机构,运用大众传媒来传播职业信息以引导大学生择业。

本文从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学生问卷调查入手,归纳出高职大学生主要有急功近利、自卑与自负、焦虑与急躁、消极等待与依赖、从众等心理问题。就高职大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相信在社会、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高职学生会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更好地实现就业,向着“人职匹配”的职业方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101~102

2 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13~117

3 杨国欣.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其解决对策[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5~67

4 冯 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国情观察,2009(7):27~28

大学生就业心理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心理调适;人格

Abstract:Universitystudentsassumehighexpectationsofthesocietyandtheirparentsandtheythemselvesareeagertobesuccessfulaswell.Meanwhile,thesocietyproposesstrictrequirementsforthem.Allthesefactorsmakeuniversitystudentsconfrontedwithmuchpsychologicalpressure,andasaresultharbormuchpsychologicalconfusion.Thispaper,afteranalyzingthepsychologicalproblemsofuniversitystudentsinemployment,putsforwardapproachestoadjustingthepsychologicalobstaclesinemployment,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intheoveralldevelopmentofthepersonalitiesofuniversitystudentsandtheiremployment.

Keywords:universitystudent;employment;psychologicalobstacle;psychologicaladjustment;personality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45万,而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已达600多万。这些数字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心理问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引导大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表现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职业选择面,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阴影和“投资教育”这一新型家庭教育观,深刻地影响着当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取向,很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和现代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1.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策研究所联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从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2.求“稳”心理

择业求“稳”心理,是指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追求工作职位的安稳、清闲、福利待遇好等等,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因而,毕业生对全额财***保障的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公务员考试热度始终不减,千***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即使选择企业也首先以企业的归属和大小而论,似乎不太在意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的分析,甚至全然不顾“人职匹配”的客观合理性。求“稳”心理主要由于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受家庭传统文化影响,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尤甚。

3.从众心理

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跟着感觉走”而盲目从众。形成择业“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

4.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系,试***通过关系就业;依赖老师、学校送工作上门,总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会掉馅饼,试***坐等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也要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决策帮助、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择业时机。

(二)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

1.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分析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第二,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选择把持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第三,缺失择业方向和择业方法,始终不能顺利就业,因择业挫折产生就业恐慌;第四,恋爱分合,职业取舍,由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产生离别伤感,进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惧。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挫折与失败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闷、失望悔恨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之中。[1]大学生往往都有“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时”的自我满足心理,因此择业的期望值也相当高。在就业地域的趋向,就业单位的选择和就业岗位的意向等方面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而这些就业目标的选择,往往都是出于功利心理、求“稳”心理和从众心理等需要,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违背了职业生涯规划中关于“人职匹配”的理论基础,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必然是事与愿违,最终不能顺利就业。现代大学毕业生多囿于校园,生活经历较简单,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2]一次次就业失败的心理暗示必然会导致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进而使大学生择业行为发生偏差。

3.自卑与自大心理

自卑与自大是大学生较为常见的人格缺陷,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在就业中的表现是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就业中自卑与自大常存在相互交织的现象,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则容易自大,认为自己已经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任何工作都会得心应手,在求职中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一旦出现求职失败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也有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学生,或者所学的是紧俏专业,“皇帝女儿不愁嫁”,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值,结果同样是不能顺利就业,陷入自卑的泥淖。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客观认识自己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孙子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大学生求职择业之道。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基础教育的目标往往锁定在升学率。为了高升学率,一些学校甚至削弱关系学生身心健康的素质拓展课程,普遍忽视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策教育,而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就业心理的辅导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我国家庭不当教育是引发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普遍的独生子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基本对象,然而,我国家庭传统教育思想是对孩子统包统管、封闭保护,宠爱有加,对困难、挫折教育引导不够。使很多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依赖感,失去***性。择业时往往依赖于学校和家庭,着眼于轻松高薪的工作环境和虚荣心的满足,一旦不能如愿便怨天尤人,畏惧不前。因此,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是进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主动适应社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就是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首先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3]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三)增强就业能力

1.增强就业心理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4]

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然而,家境的贫寒、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必将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虽然短期内无法根本消除,但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就业教育,而逐步得到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困惑,也将随着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而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只要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环境,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大学生就业就不再困难。

参考文献:

[1]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

[2]康文.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33-535.

大学生就业心理篇10

关键词:心理脱贫;贫困大学生;就业

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极大的组成元素,他们由于家庭生活比较窘迫而导致经济上的贫困,然而目前来看贫困学生不仅仅是在经济上贫困,由于经济贫困而导致的心理自卑也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择业观,也就是所谓“心理贫困”,文章从这个层面进行分析,提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策略方案,以此推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水平得以稳步提升。

一、帮助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重要意义

从长远角度分析,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一直是教育的重点所在,这不仅关系到个人与家庭,更重要的是关乎到贫困阶层心态。因而必须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予以充分的重视,尤其是要帮助他们消除“心理贫困”,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在心理上能够逐步强大,而且具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在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前提下,必须要进行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之中,面对就业时需要克服心理障碍,主动追求自己喜欢的工作。除此之外,心理脱贫还能促使大学生整体素养得以改善,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循循诱导,从而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在面对就业时具有良好的心态,组织他们参与到不同集体活动中来,以提升他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二、困大学生“心理脱贫”可以促进就业

(一)***策给予支持

正因为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心理上的弊端,因而必须对其进行“心理脱贫”的循循诱导,并且帮助贫困学生树立就业的信心。***府作为职能部门就需要出台相关的***策法规,以稳定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素养,针对贫困应届高中生,或是初中生给予经济上的补贴,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因势利导。针对贫困家庭中接受中职教育的,***府必须提供相应的生活费与交通费补贴。而针对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就业一直是***府比较关心的问题,将其纳入扶贫计划之中,制定扶贫***策,通过扶贫任务的推行促使他们的就业有所改善。与此同时,还可以开辟相应的就业岗位,给予相应创业资金服务,从而为贫困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构建勤工助学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贫困的导火索还是由经济状况引起的,因而还是需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的重视,只有解决经济问题才能真正让他们消除心理贫困。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彰显人性化的理念,设立相应的勤工俭学岗位,这样贫困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取到报酬,由此能够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困境。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出台相关的优化***策,比如延长学生还贷期限,这样就能让学生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通过这样的形式就可以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摆脱经济困境,由此能够让学生通过自我救助的形式减弱他们的心理自卑,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意识,从根本上摆脱心理脱贫,把握就业时机,实现顺利就业。

(三)完善高校心理教育

高校教育过程中还需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人的情绪主要受人的思想支配的,不良情绪对学生的身心有着极大影响,所以对贫困大学生来说需要从内心上消除负面情绪对他们的影响。高校相关部门必须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案,首先要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内心状态,然后根据于此拟定相应的辅导计划,予以适当的心理辅导,由此让他们能够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认清就业形式,了解社会需求,调整社会需求,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使贫困大学生能够从内心上转变观念。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能够让他们消除不良的情绪,从而强化他们自我调节能力,并且能够在择业受挫的前提下还能正确面对就业形式,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高校在就业职业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有效的参考,让他们能够正确选择就业,从而摆脱心理贫困。

三、结语

总体来说,心理贫困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因而高校应该重视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脱贫,让他们能够拥有正确的择业观,这其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自卑不良情绪。本文中重点论述了当前心理脱贫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意义及具体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一卓,赵贵臣,仲晨星.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J].理论观察,2016(09):147-148.

[2]李俊.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406.

[3]靳燕.浅议“心理脱贫”与贫困大学生就业[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84-8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学生就业心理10篇

学习

幼儿园幼师培训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幼师培训10篇,内容包括幼师培训内容大全,幼儿园幼师培训大全。3、了解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学习现代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4、了解幼儿园课程改

学习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机械工程测试技术10篇,内容包括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知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应用实例。测试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科学实验、产品开发、生产监督、质量控制等都离不开测试技术,它

学习

大学生消费心理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消费心理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例子有哪些。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消费环境和消费心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消费已经逐渐成为未来的消费主力,其消费方向也已经成为了引导潮流的主要

学习

会计学硕士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学硕士10篇,内容包括会计专业硕士资料推荐,会计学硕士0基础。2、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二、招生条件不同:1、普通硕士则不需要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2、专业硕士

学习

护理培训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护理培训10篇,内容包括护理培训内容和方法,护理培训学习心得。1.1我院是1所2级甲等中医医院,收治的以老年病、常见病及需长期***护理的患者居多,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对此类患者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推拿、

学习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文艺复兴艺术论文,内容包括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文化的论文,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论文摘要。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

学习

团学干部培训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团学干部培训10篇,内容包括团学干部培训心得体会,团学干部培训心得范文。为广告部的一员,更作为团委学生会的一员,我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尽心尽力,我相信我一定会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学生干部。(张飞)很荣幸的我参加了学

学习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机械工程与自动化10篇,内容包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基础知识,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认识。4.掩护式支架平衡千斤顶液压回路分析马利平,廉自生,MALi-ping,LIANZi-sheng5.一种灭火弹阵列发射炮架虚拟样机的仿真研究田海宁,王克印,李涛,陈

学习

体育硕士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硕士10篇,内容包括体育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怎么发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二、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突出全员性、全过程性以及全方位性。在对工程硕士教育规律进行遵循的基础上,将质

学习

会计专业硕士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专业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会计论文模板100篇,会计专业硕士论文系统。教师的知识更新较慢,教学方法也过于单一,为了能够达到课标或者升学目标,讲课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基本采用的就是概念到账户结构,接着就是账务处理&r

学习

医学培训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培训10篇,内容包括医学培训怎么能快速完成,医学培训心得简短精辟。1医院***书馆在循证医学资源利用的教学与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国外临床教学医院的***书馆员较早认识到了***书馆在医院开展循证医学资源利用的教学中所

学习

英语教育硕士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教育硕士10篇,内容包括英语教育硕士假期教学,教育硕士英语教程词汇。以2014年报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基础综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成绩为例。教育学基础综合专业包括教育学原理专业、高等教育学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专

学习

师德培训感想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师德培训感想10篇,内容包括师德师风培训的感想和收获,师德感想100字。第一,高尚的师德必须对学生充满爱。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然而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记得北师大林崇德

学习

音乐培训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音乐培训10篇,内容包括音乐课程培训,音乐培训第二天美篇。关键句:边玩边学奥尔夫教学法内容广泛、全面,包括节奏、律动、唱歌、游戏、说白、即兴表演、即兴创作、音乐剧、乐器欣赏等,是目前比较热门的音乐教学法之一。它是一种

学习

大学生消费心理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消费心理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例子有哪些。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消费环境和消费心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消费已经逐渐成为未来的消费主力,其消费方向也已经成为了引导潮流的主要

学习

发展心理学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发展心理学10篇,内容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得。20世纪以来,心理学逐步向着经学领域渗透。首先,大量的心理原理和行为研究成果被应用于经济学。被称作“心理学的经济学”的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

学习

高等教育心理学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高等教育心理学10篇,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汇总,高等教育心理学笔记。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途径社会中存在的非主流道德观与心理问题处处困扰着当代大学生,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优秀道德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基地

学习

心理学考研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学考研10篇,内容包括心理学考研的公式,晴天心理学考研。4、如果想要考取北大心理研究生,必须制定好一个科学的复习计划和拥有足够的自信。(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心理健康知识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健康知识10篇,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10条简短总结,心理健康小知识10篇内容。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表现”。所谓健康,包括

学习

幼儿教育心理学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教育心理学10篇,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1)如何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2)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增

学习

心理教育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教育10篇,内容包括心理教育讲座,幼儿心理教育。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

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篇,内容包括心理健康论文1200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论文。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