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专业篇1
一、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指挥棒,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这一目标仅对人才培养类型及层次进行了定位,在服务面向定位上过于笼统,具体操作性差。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专业硕士毕业后主要服务于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环保药剂等的生产经营;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指利用废弃资源回收的各种产品,废渣综合利用,废液(水)综合利用,废气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环境服务,指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按照技术和工艺门槛来分,环保产业链上游是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中游是环保工程设计与基础设施建造,下游是环保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环境工程专业硕士作为本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其就业可优先定位于环保产业链的上游及中游。当然,学校亦可根据自身情况,兼顾环保产业链下游。
二、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少高校已开始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招生,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专业硕士跟学术硕士实际培养模式大同小异
***原副部长吴启迪曾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专业硕士重视的是实际技能,学术硕士重视的是科学研究。二者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模式也应该不同。高校在制定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改革导师制,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改革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案例教学;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学位论文形式,鼓励选择应用性强的题目来做学位论文等。这些改革的思路是很好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不少困难。
导师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应用型专业硕士的发展,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内高校普遍以“学术为天”教师要想在高校中发展主要靠学术,如评职称、争取科研项目都必须看科研论文。科研搞得好,可以名利双收,以致“重科研、轻应用”现象普遍,大多数教师热衷于科研,搞应用的反而不多。再者,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方面的要求较高,同时对学历、职称等也有限制,这种导师遴选制度导致高校内本来就不多的一些实践经验丰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教师无法成为专业硕士导师,更加剧了应用型导师的缺乏。校内应用型导师数量不足,有的学校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即实行“双导师制”然而,这种校外导师的聘请多流于形式,并未起到实质的指导作用,学生仍主要依靠校内学术型导师指导,导致指导过程学术化,失去了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意义。
专业学位硕士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案例教学,这就要求学校改革原有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学校制定新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并不难,难的是具体执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革新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校内应用型导师的缺乏成为制约瓶颈,而从企业外聘教师到校授课,在外聘教师时间安排、培养成本上都存在问题,不大现实。
实践教学环节是落实专业硕士培养至关重要的一环。目前校内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教学条件的高校极少,如此,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形式化,有的学校仅是在某些企事业单位门口挂牌了事,学校跟企事业单位之间并未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企事业单位缺乏利益关注点,使得学生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机会。
论文是检验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应用型硕士论文不应产生自实验室,而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但矛盾在于没有应用型导师的指导、没有实践教学基地提供的锻炼机会,学生要做应用型论文,只能是闭门造车,难免脱离实际,无法提高对以后实际工作的快速适应能力。
(二)专业硕士受重视程度不及学术硕士
高校中教授挂帅的师资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在校内有可能因教学资源向学术型硕士倾斜导致专业硕士受到不平等待遇,甚或因学校领导意识错位而沦为某些学校掠取经费的渠道。这一点可能直接影响学生在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之间的选择,不少学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校外,专业硕士认可度不及学术硕士,导致将来在就业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处境会挫伤专业硕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从学生、学校、教师、社会几个角度来看,目前专业硕士受重视程度不及学术硕士,从而使专业硕士在报考生源规模和质量上得不到保障。
三、办好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的对策
要办好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教育,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跟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
培养专业硕士,必须确定企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地位。虽说以高校为主、企业为辅,但是,如何保证企业起到真正的辅助作用,这一点是成败的关键。专业硕士的校外导师来自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依托企业,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锻炼要依靠企业,从这几个方面看,把企业提升到与高校同等重要的位置也不为过。高校如何做到与企业充分合作,这之间牵涉到一个共同利益点的问题。企业没有义务为高校免费或廉价培养学生。要想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企业和高校之间应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笔者认为,有一种模式是值得参考的,那就是在专业硕士入学之初,学校即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签订学生联合培养协议,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两者充分协商并吸纳相关专业应用领域专家的意见。这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如英国大型环境咨询公司委托高校按公司要求设置工程硕士课程,专业硕士在入学之初即与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委派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配合校内导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这些学生毕业时可直接进入公司工作。这一联系机制可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有效缓解高校内应用型导师不足的矛盾;2)有效解决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难题;3)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4)使学校对学生就业无后顾之忧,就业得到确保的同时也保证了学校的正常招生;⑶解决企业对后备人才的需求,调动了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从根本上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学校应着力建立与拥有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资质的单位(包括设计院、环保公司)以及主营环保设备研发、生产与经营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二)加强校内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
要想发挥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强高校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气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快导师队伍转型,实现高校导师在学术水平及实践经验上的双重提升。如何推动导师转型,应启动导师考核制度改革。对应用型导师与学术型导师的考核应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科研成果特别是科研不应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主要考核指标。对环境工程专业,应用性横向项目(环保工程设计、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评价、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等)经费、可应用性成果(环保新工艺、新设备、药剂、菌剂等)等可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一个主要考核指标;2)学校应该改“学术为天”为“学术与应用并重”改革校内教师考核方式,鼓励学术型教师、年轻教师进入设计院、企业等提升工程素养,并在薪资、职称评聘方面出台相关的支持***策;(3)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应用型人才,在条件成熟时,成立工程应用中心等机构,拓宽社会服务范围和渠道,接受实践检验,进一步提升应用型导师队伍实力和影响力;(4)改革应用型导师遴选制度,选拔优秀导师,适当放宽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学历、职称等的限制,不拘一格地从校内外选拔优秀人才作为专业硕士导师。
(三)加大对专业硕士教育的宣传和扶持力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2010年5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在人才重大***策中明确提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向社会公布,在关于高等教育发展任务部分,提出“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这些都表明,大力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时代使命。因此,在***府层面,应该增大对专业硕士的宣传,让社会各界明白专业硕士跟学术硕士的差别所在,突出其优势,提升其认可度。同时,国家层面应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策气在学校层面,应该早作招生宣传,重点宣传专业硕士培养的优势,消除学生对就读专业硕士可能受歧视或轻视的顾虑,鼓励学生积极报考,同时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费投入以及***策支持力度。
(四)严把专业硕士准入关,加强专业硕士培养管理
目前国内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大幅度扩招,但短时期规模的迅速扩张势必对培养单位造成极大的压力,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m。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申办专业硕士的高校严把审批关,从高校师资结构(如应用型导师应达到一定比例)、实践条件(主要是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审核,不具备条件者禁止招生,条件不够完备者限制招生。避免高校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专业硕士教育的后续发展。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考核与评估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即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考核与评估机制。“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督促和指导高校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
(五)改革课程教学实践
在整个专业硕士培养中固然重要,课堂的课程教学仍不可或缺。然而,高校中原来的课程设置服务于学术型硕士培养,课程重理论、重学科研究前沿,已明显不适应专业硕士培养的要求。作为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硕士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M。笔者认为,应增加一些与环保产业直接相关的课程(如环保设备和安装、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工程土建与施工、清洁生产审核与节能评估等),并大幅删减偏理论性课程(如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进展之类),课程设置做好与本专业相关职业(或执业)资格认证考试(如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清洁生产审核师、公用设备工程师、注册环评工程师)的衔接。为保证授课质量,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具有工程师背景,其讲述内容必须紧密联系工程实际。
(六)把好专业硕士论文质量关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参照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开展工程硕士不同形式论文标准调研工作的通知》(秘书处[2011]7号)精神,建议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题:(1)环保工程设计(含新、改、扩建项目工艺、土建及设备选型)(2)环保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新软件的研制与开发;(3)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4)环境工程项目的规划与管理。
工程硕士专业篇2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硕士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41-02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并不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层次对应,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总人数的55以上。哈佛大学2001~2002年度授予学位总数6791个,其中学术性学位2438个,占学位总数的36%,专业性学位4353个,占学位总数的64%。从美国社会来看,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做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在英国,硕士和博士层次也都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来培养,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8年期间,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型研究生学位(专业研究生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左右。
二、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式及管理体制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大连理工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学部选择一批知名的、有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企业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生源单位。先后在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直营总部;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企业实训基地7个。实践基地的运行由学部与企业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协商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基地的运行,协调双方的合作。双方分别指定一名实践基地联系人在协议有效期内负责具体联络工作,项目联系人负责定期交换信息,沟通和协调双方关系。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为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高级工程师。通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经建立企业导师队伍16人,其中全部为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其中4人为博士学历,10人为硕士学历,2人为学士学历。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学科点以导师(组)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科技项目以及企业的研发课题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培养硕士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师(组)负责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研究生院、学部、企业三级管理体制。研究生院全面负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以及学位等各项工作。项目管理专业所在的建设工程学部建立以研究生教务工作办公室为主。三级管理贯穿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了规范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部、学校及联合培养企业签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点的三方协议书,用以约束和规范工程硕士的培养,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学校、学部及校内导师(组)应积极同培养企业、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动态管理,形成学校—学部—企业—工程硕士的完整信息管理网络,保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高质量、顺利地进行。
三、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应用研究为主,侧重其解决工程中关键技术难题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高端实践性工程“精英”人才为目标,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位论文工作需要依据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背景,以拓宽其专业基础、培养其全方位的工程能力。学部一直根据企业对于工程硕士专业需求完善培养计划,各环节严格把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需完成不少于两万字的学位论文,并按照学部要求对论文进行,重合率大于等于20%的学位论文,填写《建设工程学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定意见表》,经导师审定签字后,须在规定时间内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审定,重合率满足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后方可参加答辩。经过二次后仍不满足要求的学位论文,不能参加本次学位论文答辩;半年内完成论文修改,经过、审定、符合要求后,方可再次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首先对审定意见表进行审核,确认学位论文无问题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在评定学位论文时,首先对学位论文审定意见表进行审核,确认学位论文无问题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评定讨论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实践,与解决相关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选题既可以是应用基础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高新技术和重大工程技术的开发研究。论文选题需经导师(组)和联合培养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及技术部门确认,认定为实际项目课题方可开题进入论文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的实用性等。
工程硕士专业篇3
>> 全日制专业硕士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电子与通信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教学探索 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于专业社会化视角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阶段的探索与实践 暖通专业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研究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 发挥地学优势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能力 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构建新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思考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8]***.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试点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04-26..
[3][9]杨艳琼,黄学,蒋艳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以广西大学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4]肖顺华,刘峥,杨建文.浅析如何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J].教育观察,2012,(1).
[5]王洪波,邢丽贞,陈文兵等.市***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教学方式探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4).
工程硕士专业篇4
关键词:物流工程;专业学位;实践能力
专业学位作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背景下而设置的一种新型学位类型,主要是针对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专业能力较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与传统学术型学位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着比较***的教育特征和培养模式,具有明确的职业和专业指向性。在产业结构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经过近几年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建设,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促进学位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1年9月,北京物资学院开始招收全日制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从事物流系统领域的规划设计、开发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经过课程学习、项目实践和论文撰写,学习物流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在校研究生综合运用相关专业技能开发物流信息系统的能力。相较于学术型硕士,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除了掌握的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解决物流工程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对于我校物流工程专业而言,如何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成为提高专业硕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一环。
一、构建课程培养体系
根据***有关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文件,并结合专业硕士未来工作的需求和职业特点,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差学科,它与管理、交通、工业工程,计算机,机械等密切相关,学校在汲取物管、信息等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在原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前沿性与务实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在剖析与就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活动中,在构建了以教育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提高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三层次能力结构的实践体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实习实训等三个培养阶段完成,使实践体系完全融于专业课程体系,并构架与课程体系之中,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订上,设立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制订了课程计划方案,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和实验课程,大部分课程可根据导师和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培养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供学生和导师做到了按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进行培养。
二、双导师制度
为了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成为专業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的文件要求,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为辅,校外导师主要在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几个环节指导工作”。建立双导师制是校内导师队伍借助工作在本领域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等优质资源,来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实现教学风格多样化、教学理念深入化,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借助企事业单位等社会优质资源进行教学,也可进一步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制度改革,进而回归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的职业性要求。校外兼职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与每年校内导师遴选一并开展,选聘领域内专家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落实双导师制,在校外导师参与指导实践环节的要求的同时,校外导师须参与校内导师课程,每学期要面向本专业研究生开展至少1次以上的工程领域的学术活动,从工程领域实际出发,内容前沿新颖,要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启发性,激发研究生深入思考,切实提升研究生职业视野。
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近年来我院物流工程专业特别聘请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中关村科技园、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和研究机构的高级专家和学者担任兼职导师。双导师制的开展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学校在搭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平台,通过合作平台来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设立企业研究生企业实习基地
“实践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研究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途径”。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使教师与企业、研究生与职业岗位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是学生步人职业岗位的有利环节,是适合新形势的培养模式。学校本着资源共享、深入参与的原则,使实践教学和资源环节多元化。以京津冀一体化为契机,与北京、天津、河北等城市与地方优秀企业共同搭建了多个企业研究生实习基地,如京东、马坊物流园区、普天物流公司等。
研究生企业实习基地主要由高校、企业、研究生等三部分构成,在企业实习基地运行中,高校为企业提供科研团队和理论支撑,企业为高校教师和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践资源,研究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企业基地的建立既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又为高校双导师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了良好平台,既实现了专业实践教学和论文研究相结合,又重点培养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了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新机制,实现了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多方共赢的新局面,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建议
1.进一步提高专业硕士导师指导能力,强化年轻教师企业实践经验。校内专业硕士导师的职业指导能力偏弱,大多数导师都是从事学术研究,横向项目经验少,到企业实践操作的机会少之又少,缺少工程类实践经验和指导经验,因此,在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时,对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区分度不大,除实践性环节外,专业硕士大多数把时问和精力安排在参与导师的纵向项目或者撰写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方面,缺少工程类耳濡目染的过程。
2.紧跟时代特征,逐步改进培养计划。工程类专业硕士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着职业的应用性和职业定向性的培养原则,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应该是连续的,不是间断式的培养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逐步改进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培养计划,使学生在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始终围绕着职业和专业指向性开展,紧跟时代特点和行业发展趋势,使研究生培养与职业岗位衔接度更加吻合。
3.严把专业硕士导师遴选关。加强一年一度的专业硕士导师遴选的管理工作,细化硕士生导师遴选方案,实事求是。第一,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治素养高,要有企业工作经验或者具有达到一定横向项目经费的任务指标;第二,对于已获得专业硕士生指导资格的校内导师进行统一培训和指导,对校外兼职导师提出培养要求,设置固定的培养方式方法,把“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按照应有的顺序和程序逐步开展,以进一步切实有效提高专业硕士的职业技能素养;第三,把专业硕士研究生***完成项目数和参与项目,以答辩的形式,设立中期检查的考核指标,以此来监督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
参考文献:
[1]成耀荣,陈锐.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定位及其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3):66-68.
工程硕士专业篇5
关键词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
2009年,***提出要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同年,各高校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定位要求学生更加具备实践能力,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人才的核心就在于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目前,很多高校在实际的培养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在分析相关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1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情况分析
《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标准》中将该领域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在四方面:知识、技能、能力、素质。[1](1)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应掌握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及针对具体应用层面的相关知识;(2)技能方面强调了学生应该具备使用相关研发工具、熟练使用外语、获取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等方面的技能;(3)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备使用本领域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4)素质方面要求学生要注重该领域工程研究、开发、应用的问题,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也即是说在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就必须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实践的锻炼,要充分面向行业领域进行高质量的专业实践,以提升专业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控制工程专业虽然已经招收了专业硕士研究生,但在真正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差强人意,这里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2-5](1)受长期以来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是沿用其课程体系,对于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2)有些高校对“实践”的概念认识并不到位,这就使得虽然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实践”课程,但内容的设置相对匮乏,形式化,从而造成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3)一些高校建立了实践中心,但是缺乏具有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从而导致实践环节的设置与社会应用的真正需求相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进一步提高;(4)虽然有些高校同企业建立了协同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到企业参加到一些实践工作,但很多从事的都是一些低等的或者辅助性的工作,真正能够培养起动手实践能力的并不多。
2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其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包含: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扩大导师的选择面,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2.1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首先,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就必须定位明确。学校要能实时、准确地分析就业市场需求,从行业对对控制工程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培养实践能力突出的行业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要紧密结合学校的特色和行业背景,除了最基础的专业理论课程之外,还需要开设与学校特色和行业背景相关的一些理论课程。对于控制工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讲,毕业生不但要掌握基本的控制理论,熟练的编程语言,还要对其行业内的一些自动化、电力相关领域的工程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
然后,要结合行业应用背景,对实践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规划。要能够切实考虑实践的难易程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实践课程,比如在課程学习的初期开设基础的实验课程,让学生能迅速的掌握课程相关知识点;到相关课程知识点都学过之后,可以再开设一些专业性的实验课程,让学生能将不同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的实践课程,进一步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在培养方案中将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课程的要求、内容纳入到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教学计划中,将实践课程设定为必修课,严格规定课程的学时、学分,确保实践课程能得以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课程的开设要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2扩大导师的选择面
很多导师是搞学术研究出身的,大多缺乏行业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这就导致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可能会力不从心,并不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而控制工程专业硕士是一个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要有动手能力强的导师来指导研究生进行实践。所以在导师选择的问题上,除了校内的专业导师之外,还必须增加具有行业背景的企业导师。
对于校内导师来说,需要加强对导师的培训,要创造机会让导师特别是青年导师到企业去锻炼,能让他们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加强他们的行业背景和实践能力,从而在校内实验、实践课程中指导研究生的时候能够更贴近生产实际,能以一些真实案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
同时,高校要聘请行业内部的一些高级工程人才来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企业导师主要在学生进入到企业实践时给予研究生指导,在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也应提供有用实践培养建议,并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企业实践的机会,以期让研究生达到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从而真正学以致用,并提高动手能力。
2.3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实践平台的建设可以说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最好的途径之一。通常来说,实践教学平台又可以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两类。
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是指位于学校的,模拟真实生产环境的、能够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一定帮助的场所,是联系课内知识和企业实践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即是指研究生实验资源的建设,它会影响校内实验创新活动开展的效果;软件部分即是指基于硬件部分开展的研究生创新课题及各类研究生创新活动,它会影响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发展壮大。对于控制工程专业来说,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包含计算机网络、控制工程、自动化等多个方向,从而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是指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建设在校外的实践场所,也可能就是在企业之中或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要能够创造机会让研究生真正参与到某些项目的研发、生产过程中,那研究生就可以深入到工程一线,自己动手去完成一些实际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校内实践经验运用到真实环境中,再通过富有实践经验的行业导师给予指导,还能与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工作人员交流,学习,能较快地培養起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作者:李建桢等
参考文献
[1] 李茂国,朱正伟.面向工程过程的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9):1-5.
[2] 李娟,穆晓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管理机制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112-116.
[3] 曾令全,李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30(5):68-70.
工程硕士专业篇6
一、_________(乙方)应_________(甲方)委托,通过_________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选拔,拟录取甲方单位的_________同志(丙方)为_________年春季入学委托培养攻读工程硕士(专业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入学到获得硕士学位的期限一般为_________年,其中_________工程硕士(_________方向)为_________年,最长不得超过_________年,其中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_________个月。
二、丙方在校就读期间,其人事、户口、粮油、医疗关系等均保留在甲方,工资和补贴等其它福利待遇均由甲方负责,食宿费丙方自理,且不享受研究生普通奖学金。丙方因故退学或终止学业,其工作安排由甲方负责。
三、丙方在校就读期间,须遵守乙方的相关规章制度,对违反校纪校规者,乙方将按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追究丙方责任,甲方应积极配合处理。
四、乙方按《_________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对丙方进行培养与学位授予。
五、丙方在学期间,每年向乙方交纳培养费_________元(可电汇或信汇,乙方开户行:_________;帐号:_________;按3年计算,共计_________元),于每年开学前交清,丙方若不交纳培养费,乙方则不予办理丙方的报到注册手续,课程学习成绩亦不予记载。丙方如退学或终止学业,所交费用概不退还。
六、_________工程(_________方向)学生实行学分制,第一、二学年丙方分别向乙方交纳培养费_________元(可电汇或信汇,乙方开户行:_________;帐号:_________,培养费共计_________元),于每年开学前交清,丙方若不交纳培养费,乙方则不予办理丙方的报到注册手续,课程学习成绩亦不予记载。丙方如退学或终止学业,所交费用概不退还。
七、本协议书一式三份,甲方、乙方、丙方均签字(盖章)认可后,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书未尽事宜由三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丙方(签字):_________
工程硕士专业篇7
关键词:农业工程 专业硕士 创新创业 培养模式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是培养农业工程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今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达到1:1,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结合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的研究”,对农业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专业配套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研究和探索,并把改革研究的成果及时应用于人才培养实践中[1]。
1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1.1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单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促使农业工程领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发展。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建立多样性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元化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大力发展以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大批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农业工程应用高级人才。
1.2 创新创业型专业硕士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大规模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对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山东“农业大省”“农机强省”的基础条件,积极探索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农业科技创新,以确保我国农业工程事业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从而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2]。
2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2.1 优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优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企业需求,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导师选择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各培养环节的指导工作。严格中期考核淘汰机制,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实行学位论文盲评以及预答辩淘汰机制,多种措施并举提高专业学位培养质量。
2.2 彰显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更注重人才的能力和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新农村建设需求为根本着力点,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确实强调“创新性、应用性、特色性”,突出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
2.3 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型紧密结合,所以实践锻炼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应从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出发,采取校企联合或与在企事业单位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多种方式,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实践为抓手,强化素质教育,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
3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做法
3.1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3.1.1 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立足于培养实践部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农业工程专业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掌握农业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本工程领域内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和实现的手段。重视实践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同步提高。科学构建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现“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专业性”,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1.2 修订培养方案,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我院在学校研究生处统一部署下,不断修订完善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区域特点和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整合;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突出强调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实行校内学习与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实践锻炼有机结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实行校内考察和基地考核相结合,切实提高培养质量。
3.2 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建立人才培养基础平台
3.2.1 注重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为更好地适用现代农业对知识的需要,聘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优秀人才。经过项目的实施,农业工程专业学位导师队伍中形成了一支学历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科技创新能力强、教育教学水平突出的导师队伍。农业工程专业学位中现有导师24名,4名导师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高级工程师。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不同职称结构、不同学历层级、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实践背景的导师组成的导师组,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
3.2.2 加强校外联合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实践基地
为提高校内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实验条件,所有教学实验室以及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训室,都对研究生实行全天开放,制定了校内实习基地的相关管理制度,使校内实践基地成为真正的创新基地、创业基地和就业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合作模式,创新校外基地建设,使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创新、创业与就业紧密结合,为研究生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近年来选择了8家国有大型企业作为我校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3.2.3 加大投入力度,改革完善运行机制,不断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近年来,通过各类重点学科建设,国家以及省、校相关部门共拨付2 700余万元建设经费,除用于规定的各项投入外,有较大一部分用于专业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师资队伍培养、面向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通过整合仪器设备、实验室功能分类,组建了以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实践基地面积达到2 060.59平方米,固定仪器设备891台(件),总值约计9 409万元。
3.2.4 探讨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学科平台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把平台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把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是农业工程学科多年来常抓不懈的方向,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农业工程学科科研资源丰富,平台建设完备。通过创新机制、引导转化,如今的省级重点学科、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均为农业工程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3 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建立适合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机制
3.3.1 在学生管理体系的建构方面
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奖励、资助制度,加强校企“全程合作”的力度。通过教育经费的多渠道支付形式为学生减轻经济负担,让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实施成为可能。在专业建设层面,提倡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或教授委员会成员兼任导师组长,建立了由导师组长、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研究生秘书等组成的专兼职研究生管理队伍,形成“专业学位建设齐抓共管、保证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人人有责、培养环节管理环环相扣”的管理运行机制。
3.3.2 在质量控制方面
为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加强以课程学习和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考试制度,重点考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学位论文是质量监控的重要方式,可以采取多样形式,如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把关研究方向,共同确定论文选题,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撰写硕士论文,不仅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4]。
4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4.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配套建设,学位点的实验条件、校内外基地建设、师资力量、教材建设等专业教学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和增强[5],学位点的综合实力大大提高,2003年设立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博士点,2010年设立农业工程一级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设立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成果二等奖,2011年“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得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
4.2 专业学位导师科研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目前,农业工程专业学位校内导师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科技厅项目、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及横向题课题28项,科研经费1 260余万元;校外导师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2项,经费1 600余万元。已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科研经验丰富、科研经费充足的导师队伍。
4.3 提高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近三年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一次就业率100%,考博率42%,申请专利28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12项,为企业解决疑难问题32项,发表在国家一级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32篇,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8项。
5 结束语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我校农业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充分发挥农机农艺相结合的优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好专业发展方向。按照注重社会需求特点、同类互补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原则,突出专业方向的特色建设,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道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4):7-10.
[2]付世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0(4):69-71.
[3]臧寿红,孙铭媚.探索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J].高教高职研究,2012(1):168-170.
工程硕士专业篇8
关键词:课程群;力学;知识模块;教学方法
中***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1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整体理论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滑现象,尤其是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普遍的力学基础和数学基础都较薄弱,这给结构动力学与弹塑性力学等力学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结构动力学与弹塑性力学都是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很强,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力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土木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一、课程群建设的目标
由于课程群承载着技能培养目标、协调着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培养目标更明确化[1]。因此,为促进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强化教学效果,把课程体系中内在联系紧密的结构动力学和弹塑性力学等课程建设成力学基础课程群,以面向土木工程实际应用为目标,强化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理念的教育。通过此课程群的学习,使土木工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较全面扎实地掌握工程结构静、动力分析的典型方法及其原理,会应用所学力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二、课程群主要建设思路及知识模块
结构动力学和弹塑性力学都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数学建模、演绎、计算方法和数值模拟等多个研究领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公式多而冗长、计算难而复杂、求解繁琐而难以掌握、涉及面广而不易理解[2]。面对当今力学基础和数学基础都较薄弱的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这两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也应顺应时展的要求,以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合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可以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加强案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创造学有所用的良好氛围;除了安排必要的课程教学外,应留有对课程相关的内容及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的余地,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强化对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初步设想力学基础课程群由以下三个知识模块组成:
1.结构动力学模块:研究结构体系在各种动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通过该模块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动荷载作用和静荷载作用的本质区别,牢固掌握结构振动的普遍规律和结构动力分析的基本研究及计算方法,为改善工程结构系统在动力环境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在今后的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中减少振动危害,让振动为人类服务。
2.弹塑性力学模块:研究可变形固体受到外载荷、温度变化及边界约束变动等作用时,弹塑性变形和应力状态。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固体变形的规律,掌握非线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深入了解结构的承载力问题,会用弹塑性理论对工程结构的应力与变形进行准确地描述和计算,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有限元分析技术模块:有限元法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一种有力的数值计算工具,在土木工程分析与设计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该知识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有限元方法的基础理论,了解有限元法的特点及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掌握梁、板、壳、三维实体和一些特殊单元的线性和非线性特性,会根据研究目的及研究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单元建立有限元模型。目前,各种专用的和通用的有限元软件已经使有限元方法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土木专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了结构动力学、弹塑性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后,应能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如ANSYS、ABAQUAS等)计算分析实际的工程问题。
三、课程群教学研究
由于结构动力学、弹塑性性力学、有限元分析等课程内容的学习,涉及到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许多先修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综合性很强,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力学和数学基础知识,而目前的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此方面都较欠缺。因此,该课程群的教学要求应以面向实际应用制定教学计划,从原先以力学基础理论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强调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强化其应用和创新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安排上,应针对各校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际状况,充分注意和本科阶段力学知识、数学知识相衔接,及时复习课程中涉及到的达朗伯原理、矩阵运算、Fourier变换、常微分方程的求解、偏微分方程等相关知识,并对传统的经典内容加以精选,根据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工程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力学概念和理论实践能力,对繁琐的公式推导和手算能力不做过高的要求,转而强调培养学生运用现代通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建模、分析计算并能对求解结果进行对错定性判断的能力,在实践中较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力学理论和分析计算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将老师讲解和同学讨论相结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演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去讨论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科研能力,可以将学生分成3~4人一组,每组设计不同的实际工程题目,让学生自行查阅文献、分工协作、集中讨论,在教师指导下有理有据地完成项目,同时撰写科研报告,并通过分组答辩评定成绩。
四、课程群建设的预期效果
通过力学基础课程群的建设,以适应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培养目标为主导,进一步修订完善力学基础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既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较全面地掌握实际土木工程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典型方法,又会借助有限元分析技术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并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方纯,陆云帆.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中课程群建设的需求与设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1):15-18.
工程硕士专业篇9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问题;对策
中***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90-02
一、引言
专业型硕士学位是继学术型硕士学位发展起来的新型学位类型,是我国教育制度深入改革的新生事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职业分化愈来愈细,技术含量要求愈来愈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来说,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强烈。人才战略不仅要培养高、精、尖的学术型人才,从社会就业的趋势来看,更要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大量应用型、职业型的一流人才走向社会实际领域。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顺应潮流,是教育结构的历史转型和战略调整的必然[1,2]。湘潭大学是湖南省唯一一所没有经过大规模合并的老牌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地处“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地域优势得天独厚。为了探索改革之路,笔者从剖析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积极转换视角,在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寻求突破,探索建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二、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986年,Glanzer[3]认为,专业硕士学位培养以专业教育为主导,以终结性教育为主,以实践为导向。长期以来,高校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倾向。土木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缺乏成熟的、科学的、规范化的培养模式,存在以下一些共性的问题:
1.社会认知缺乏。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起步晚、时间短、规模较小。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一直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社会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遍缺乏认识。一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难度、录取分数线相对偏低,优秀学生报考缺乏积极性。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比较,学生和家长认为专业硕士研究生低人一等,学业含金量不足。二是社会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认可度不够明确。企事业用人单位一般认为,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没有什么强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比专业硕士研究生扎实,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知识、动手能力并不一定强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给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带来障碍。
2.课程***缺乏。实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以来,课程体系基本上沿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教材,没有形成分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两者大同小异,教材内容陈旧,教材与工程实践脱节,偏重理论讲学与计算,专业课授课内容不够直观,适用于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教材少见,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无优势、无特色、无创新,有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导师转型缺乏。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基本上是学术型学位指导老师担任,局限在学校,缺乏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经历,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在专业知识方面能满足学生需求,但不能满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性和技能型教育的需求,不利于培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端专业人才。
4.校企合作缺乏。实践教学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与合作企业联系不紧密,配合不默契。由于高校与企业联系不紧密,有的合作企业热情不高,学校缺乏高质量的实践依托平台,实践环节效果难以保证。
5.管理到位缺乏。研究生管理包括校内和校外管理两部分。校内管理存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制度执行不到位,质量评价监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校外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一般不设专职研究生管理人员。
三、改革思路及对策
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目标正处在从培养学术型到应用型的转型期。2010年,国家将“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纳入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为此,在现有条件下,高校应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大胆创新,构建符合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律和特点的培养模式。深化改革的思路和对策是:
1.正确引导,转变观念。各级***府和教育行***部门要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和公众的认识度提高了,就会满腔热情地接纳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确定“宽口径、严要求、深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加大力度,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培养机制,以优异的教育成果消除社会和公众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疑。
2.优化课程,分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职业背景,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紧扣职业需要。现有教材偏重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适应的知识体系,注重实际不够,脱离实践,缺乏应用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除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以外,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因此,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关键,应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有区别。
3.注重实践,建好基地。高质量的工程实践是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美国是世界上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Julie等人[4]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团队学习,只有在实践训练中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校内校外实验实践基地建设是一驾马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而且必须配合默契。
首先,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在学校原有实验中心和检测中心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增添仪器设备,全天候开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教学实验的需要、着力培养认知和动手能力。
其次,努力建设好校外实践基地。经过考察了解,认真协商,在友好合作、互利双赢的条件下,学院与湖南省六建公司、三建公司、湘潭市建筑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签订共建实践基地的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每年定期输送专业硕士研究生进入基地实践学习,在校外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课题的研究,结合工程实践撰写毕业论文。学生毕业时,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安排毕业生到实践单位工作。用人单位对学生知根知底,乐于使用,学生也愿意到人熟地熟的单位就业。
4.导师转型,双向互动。当前,高校教师基本上都是学术研究型的,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为此,高校应加强对学术型导师的培训,改变“学术至上”的教师考核方法,制定区别化的考核制度。要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到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制度,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导师学术创新水平和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此外,进一步完善校外导师聘任制度。充分调动校外导师的积极性,落实校企共建机制,为培养国家一流专业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5.双证通融,提升能力。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我国在土木建筑领域实施执业工程师资格制度。土木建筑企业(包括设计、监理、检测等单位)为了资质达标、升级,需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获得本领域各类执业资格证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执业工程师资格制度对高校土木建筑类专业的办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能够相互通融的。在教学改革中,以行业的准入性和资质性为核心,将注册执业工程师考试所具备的知识体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有机地融入理论与教学过程中,进行注册执业工程师学识的基本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在完成学业获得学历学位证书的同时,又得到获取执业工程师资格证所需能力的培养,为尽早具备本专业的“上岗证”――国家注册执业工程师执业资格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应用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开展教育改革以来,我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呈现蓬勃发展的积极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质量、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但仍存在社会认知、课程设置、导师队伍转型、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缺陷。为实现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转型,本文试***从宣传教育入手,改变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实行校内校外导师双向互动,加大实验、实践基地建设,实行“双证通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不断改善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促进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云峰,詹界东,李文.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与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J].高等建筑教育,2005,(3).
[2]袁广林.应用研究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
工程硕士专业篇10
一、创新思想教育载体,细化分类教育
作为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重要举措,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相关要求和学校的相关文件精神,以深度辅导、社会实践工作为创新载体,着力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安全稳定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精细化水平。针对深度辅导,提出四项要点“覆盖全体,重点辅导;针对问题,提高效率;提高技巧,科学指导;整合力量,全员育人”。在校院两级***的领导下,软件学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以研究生工作组为抓手,学生干部为主导,统筹班主任等教师力量,推进深度辅导的辐射效果。在工作过程中,研究生工作组不断学习心理辅导理论,总结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成效。
促进思想***治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对接,充实提升研究生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培养研究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的理解和体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方针和国内外形势;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和他人,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人生道路的顺境和逆境,加强个人修养等;在学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学术诚信,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根据学生的专长、技能、性格进行分类引导教育,变面向群体的粗放型思想***治教育为面向个体的细作型思想***治教育。
二、重点关注心理健康,保障安全稳定
招生伊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知度还不足,社会上普遍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水平低于学术型研究生”,录取学生大部分由外专业调剂而来,自信心不足,缺乏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对就业前景十分担忧。另一方面,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改革,高校在思想和观念上还未能形成统一认识,没有突出专业学位区别于传统学术学位的人才培养特色,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定位不明确。因此,作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人群,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相对学术型研究生来说更为突出。另外,全日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使在校硕士大部分时间在参与校内外专业实践、学习交流等各类活动,研究生的人身安全和社意识形态也成为高校安全稳定的重点关注对象。
通过研究生入学教育、学期教育、毕业教育、***员教育、素质拓展等具体途径对研究生学习、心理、生活、家庭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之所需,了解学生之所想,保证谈话内容能够找准切入点。制定了研究生安全应急预案,为全体在校实习学生宣讲并购买了商业保险,组建了研究生维稳小组,定期开展安全讲座,发送安全小贴士邮件,签订《安全责任书》,充分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体系的作用。在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改变单一的教育方式,通过电话、即时通讯软件、社交网络、微博等多种手段拓展沟通方式,确保学生个人动态信息传达及时有效。
三、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就业竞争力
专业学位硕士的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以学生自身职业发展为诉求,设计思想***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培养计划从传统的以面向科研的研究生为对象开展思想***治教育,转变为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以提升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力和培养正确价值观为重点的思想***治教育。
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社会认可度,从而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心态。软件学院经过考察,建立了一批实习基地共同开展人才定制培养,从企业内部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过硬的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参与人才培养与思想***治教育环节。
为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眼界,提高就业竞争力。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引入企业资源,建立相对稳固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开展IT企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面试模拟大赛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参观行业内知名中外企业的机会以及职业规划讲座。参观走访的单位有微软、百度、IBM、甲骨文等,旨在让在校专业硕士提前体验、直观感受到IT企业的工作模式,加深学生对软件行业的了解以及企业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对软件的兴趣,为实习就业工作打好基础。邀请邀请企业高管开展职业规划讲座、面试技巧辅导,讲述企业文化和个人职业发展,促进学生认清形势,明确自我定位,及早开展生涯规划,减轻就业压力。为更好地为专业学位硕士提供正确的就业指导,软件学院研究生工作组走进对口单位了解企业情况和用人需求,利用校友资源获取就业信息,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推荐网络。
四、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双导师”管理模式
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思想***治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和学生的重要纽带,是专业教育最直接的体现者。而专业学位的培养过程从课程设置上,实训、实习等环节比重明显加大,因此在校外期间的思想教育成为校内导师的教育盲点。软件学院以校企联动开展人才培养为契机,聘请企业导师给软件工程专业硕士专业指导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利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重监管和教育,确保学术硕士的安全及心理教育覆盖全体,不留死角。
首先,要求导师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85后”“90后”群体强调个性,具有很强的怀疑精神,对说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导师的身教更胜于言教。可以说,导师是专业学位硕士进入社会工作之前接触最多、最容易对其产生影响的人,因此导师必须敢于坚守正面的价值观念,敢于向学生灌输正面的价值理念,在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中,对学生进行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其次,在论文或实习环节,要求校内外导师分别把对职业道德、思想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融入负责的每个环节,如在社会实践中教导学生加强职业责任感,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培养学生扎实刻苦的学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育往往比空泛的说教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要求校内外导师在学生出现学业或生活困难时,及时进行通知研究生工作组,促进快速的有效引导,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将思想教育工作常态化,确保学生按时、保质、高效地完成校外实践环节。
五、扩大国际化视野,增强文化交流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软件学院确立了国际化、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重视解决好国际化人才的思维与国际接轨,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化观念:一是全球化竞争;二是危机意识;三是创新。软件学院关注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积极招收留学生,开展纯外语教学,营造学院的国际化氛围。开展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前沿技术讲座、素质拓展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专业硕士的国际化思维。2011年,软件工程硕士新生,包含来自17个国家的留学生130余人,开展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圆思乡切,海外学子别样情”的主题中秋活动。通过共度中秋佳节,中外学生不仅融入了新集体,也加深了解到不同民族文化。此外,通过邀请北京公安宣传中国法律法规、茶话会等方式让中国学生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互动,培养其接纳不同价值观的能力。
六、引入以评促改,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是教育系统内部评价和使用者的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软件学院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引入外部评估,定期举办用人单位、校外导师座谈会,了解讨论学生在企业的工作表现和思想动向,促进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不断完善。形成一套了综合学生素质能力评价与思想道德评价的体系。
经过7年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改革和探索,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懂管理、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很强英语能力的高素质软件人才,取得了不少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正是在软件工程硕士管理环节中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始终将德育放在关键环节,不断探索和实践学生思想教育新模式,才使培养出的高端人才能够科学发展,获得社会及行业的认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管理和思想教育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不断吸收、借鉴、实践国际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做法,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思路、提高辅导水平,积极思考长期规划,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为专业学位硕士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2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