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篇1
结构性存款的流动性较差,客户在结构性存款期间不得提前支取本金。因此客户在投资的时候需要注意资金流动的问题。储户可以根据需要办理部分提前支取,验证手续不变,提前支取部分的利率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结付,留存部分按原存日期、原订利率到期支取时结付。
结构性存款也可称为收益增值产品(YieldEnhancementProducts),是运用利率、汇率产品与传统的存款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存款。该产品适合于对收益要求较高,对外汇汇率及利率走势有一定认识,并有能力承担一定风险的客户。所谓外汇结构性存款是指在普通外汇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类期权),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从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高收益的业务产品。它是一个结合固定收益产品与选择权组合形式的产品交易。它透过选择权与固定收益产品间的结合,使得结构性产品的投资报酬与连接到标的关联资产价格波动产生连动效应,可以达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本金或获得较高投资报酬率的功能。
(来源:文章屋网 )
结构性存款篇2
虽然上证指数一路高歌,但投资者颇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业内人士早于5月30日那次大跌之前,就在高呼:2007年迎来了机构投资的时代,散户投资时代已经终结。5000点位之上,投资者一边欢欣鼓舞,一边忐忑不安。“真怕一不小心就成了大鳄的食物。”有五年炒股经历,目前在广东一家外企做编程的张先生显得有些不安。
市场风险在被无限扩大的同时,投资者在股市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在不断加压。那么,投资者如何才能免遭心理压力,而又能分享股市的高收益呢?挂钩股票的结构性存款无疑是投资者的一个佳选。
挂钩于汇率和利率
据了解,2003年中资银行开始开发结构性存款,主要是挂钩于汇率和利率。
与汇率走势相挂钩的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与国际市场上某两种货币间市场汇率的未来走势挂钩。选择此类产品的客户对利率走势必须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汇率的未来走势有一定预期,客户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短期内可以获得较高收益。
与利率走势相挂钩的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与设定的利率走势相联系,该种产品相对于汇率走势相挂钩的产品而言,收益率提高的程度有所逊色,但客户承担的风险相对降低。该产品适合于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对于资金安全性有较高要求,而对流动性要求较为宽松的客户。
但是,市场上推出的大部分结构性投资产品都是到期保本产品,其收益很难与股票、基金等投资产品比肩。直到2005年,才增添了一些投资类别,能让一些结构性存款连接到海外的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增加了投资渠道,也增加不同的资产配置的作用。
目前,外资银行更多的将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如一篮子股票、基金等相对高收益的标的,以提升结构性产品的收益。如渣打银行的“红筹H股回归股票挂钩”美元2.5年期产品,花旗银行“挂钩五大香港上市股票”美元2年期产品,东亚银行“中国运输概念股挂钩”美元1.5年期,以及德意志银行“挂钩新兴市场基础行业股票”结构性投资产品1.5年期美元产品等。
据了解,由于结构性存款属保本型理财产品,因此具有100%的现金保障。业内人士分析,在追逐高收益的同时,如何规避风险成为投资者考虑重点。结构性产品由于具有投资组合的丰富性、灵活性和投资市场的宽广性特征,将渐入投资者法眼,成为投资新宠。
结构性存款不同于QDII
近日,外资银行相继推出了自己挂钩H股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相当一部分投资者鉴于中资银行的QDII理财产品和股票型结构性存款具有相同的标的物,误以为二者为同一种理财产品。然而,二者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实际收益上都相去甚远。
据悉,从目前的市场来看,银行性QDII理财产品的收益不容乐观。据了解,中国银行的“中银稳健增长”,7月25日公布的净值一度达到1.121元,但8月16日公布的净值已跌至1.0703元。交通银行的两款QDII产品得利宝澳视群雄和珠穆朗玛,虽然还未公布净值,但情况也不容乐观。从7月10日到8月16日,澳视群雄的挂钩标的中,中石油从12.4港元跌至9.56港元,建行从6.0港元跌至5.05港元,中石化从9.07港元跌至7.06港元。从7月11日到8月16日,珠穆朗玛的挂钩标的中,江西铜业从15.10港元跌至12.68港元,兖州煤业从13.58港元跌至11.04港元。两者跌幅均在20%左右。
业内人士分析,QDII是一些机构募集了人民币,然后改换成外币去海外市场运作,中间过程牵扯到币种的汇兑风险,而结构性存款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结构性存款是投资机构募集美元,在海外用美元操作,规避了人民币升值的汇兑风险。另外,据相关规定,QDII不能投资对冲基金、商品期货,以及投评级在BBB以下的债券,而结构性存款就不存在这些规定。因此,结构性存款具有投资组合的丰富性、灵活性和投资市场的宽广性等特征,是投资者的上好选择。
资金流动性差
结构性投资产品又被称为结构存款,它是指通过某种约定,在客户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衍生产品结构,将理财收益与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参数挂钩,例如汇率、利率、债券、商品、信用指数、一篮子股票、基金、指数等市场价格参数等。
结构性存款篇3
从调查情况看,县域法人金融机构主要采取两种方法来衡量流动性风险状况,一是通过对上述指标的分类并分别计入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计算出流动性比例,据此来衡量其流动性状况。二是通过存贷比、备付金比例来评价流动性状况。从实际操作层面看,除部分可以从资产负债表取数的指标外,对诸如短期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应收款及一个月内到期的向中央银行借款均没有据实填列,因此流动性监测流于形式。从技术层面看,此类监测方法由于未对客户存款等重要指标做详细分类,无法识别稳定的资金来源。从理论层面看,随着金融市场格局的变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逐渐复杂,不同市场的相关度不断提升,依赖单个指标的良好表现已不能全面反映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状况。
二、流动性压力测试的推出及对风险的度量
流动性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商业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指标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进而采取必要措施。分析方法主要是结合资产负债表逐笔分析,并按照流动性对资产和负债重要项目排序,抽取风险因子,分析资金流入流出情况。现结合海东市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近两年的业务经营数据,抽取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一)风险因子的选择通过调阅有关资产负债表分析其有关业务,目前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业务仍以传统的银行业务为主,因此可以从资产负债表负债方抽取存款的相关情况,从资产方结合监管报表抽取贷款环比、贷款集中度、行业分布和正常贷款到期违约。并考虑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策因素。
(二)情景假设及风险因子权重设计为方便统计,本文将风险因子的施压权重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情景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流动性的影响。2013年以来,由于宏观层面资金供应量适度,中央银行大幅度、大范围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现象减少,定向调准的趋势明显。目前,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经人民银行考核统一执行13%的存款准备金率。考虑1984-2012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幅度为0.5%-2%,因此,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施压权重为轻度0.5、中度1、重度2。目前,可以暂定所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权重为0.5。如果因经营情况变化导致***策调整,将赋予不同施压权重。情景二:存款对流动性的影响。受***策、行业景气度等宏观因素影响和地方经济产业布局及经济环境影响,金融机构存款会出现波动,本文对6家法人金融机构2013年1月—2014年9月的存款月环比、最大十户存款客户占比数据分析其存款的稳定性(见表1、表2)。综合上表分析,B机构由于存款稳定性较好且存款结构多样化,获得施压权重0.5,A、C、D机构由于存款平均减幅等因素影响,获得施压权重1,E和F机构由于存款负增长次数占抽样月份的比例较高(47.8%和47%)、幅度出现大幅度波动(最高达24.67%),获得施压权重1.5。情景三:贷款对流动性的影响。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用于当地贷款比例较高,但也存在因有效信贷需求少等因素导致贷大贷集中和区外放贷的现象,导致资金流动性降低。为此,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贷款月环比增速和2014年9月末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及所在行业进行分析(见表3)。综合上表分析,B机构由于贷款增速、最大十家客户贷款占比较低和投向行业分散且行业景气度较高,获得施压权重0.5,A、C、D机构由于最大十家客户占比高获得施压权重1,E、F机构由于贷款集中度高、最大贷款增速大获得施压权重1.5。情景四:正常贷款到期因违约直接影响流动性状况。因此对此情景进行施压。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贷款质量报表,重点分析由于资产质量变化导致贷款到期不能正常偿还导致的流动性问题。上表分析,A机构由于正常贷款到期占比低(1.87%)和月均占比低,获得施压权重0.5,B、C、D机构由于正常贷款到期违约在10%左后,月均存款低于5.07%,获得施压权重1,其余机构获得1.5的施压权重。
三、测试结果及结论
B机构在各施压因素共同作用情况下,获得3个施压权重0.5,显示出流动性压力较小,A、C、D机构由于获得2-3个为1的施压权重,流动性压力适中,E、F机构由于获得3个为1.5的施压权重,其流动性压力较大,应引起经营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从单因素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由于区域***策因素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影响十分有限;存款流失及波动过频对流动性影响较大,同时存款结构是否优化也直接影响流动性;贷款增速过快将对流动性产生直接影响,贷款投放行业的景气度直接影响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对流动性产生间接影响;正常贷款到期违约将对流动性产生不利影响。对流动性压力较大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考虑多因素的叠加效应可能给流动性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提前制定预警方案,如向中央银行借款或与交易对手提前约定借款协议以应对流动性危机。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存款稳定性的认识一是逐月分析存款月环比下降的原因,对可能预见的存款流失采取事前手段予以干预。二是进一步优化存款结构,在保证储蓄存款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应进一步优化公司存款和财***存款的结构,防止因行业、***策等因素导致存款大起大落。
(二)合理调整贷款投放进度和结构一是合理匹配存款增速投放贷款,防止因贷款投放进度加快而存款大幅度下降导致流动性问题。二是进一步改善贷款投放结构,对大额贷款投放应合理设置上限比例。三是密切关注宏观和微观经济形势,分析贷款特别是最大十家贷款客户的经营情况及前景,预见性地采取措施优化贷款结构,从而缓解流动性压力。
结构性存款篇4
一、财***性存款的缴存范围界定不够清晰
按规定,财***预算外存款、地方财***库款等,为财***性存款;单位活期存款或财***性一般存款,为一般性存款。但由于这些资金均由***门集中管理,存款人名称均为***门,致使金融机构难以判别其基本属性。由于地方财***在当地金融机构开设多个存款账户,大量资金在这些账户间频繁划转,更加大了金融机构有效区分的难度。会计科目设置也不严谨。金融机构往往在一级会计科目下设置待结算财***款项、地方财***库款、财***预算外存款三个科目,又在其下设置县级待结算财***款项、县级地方财***库款和县级财***预算外存款三个二级科目。如此安排,容易造成财***性存款资金和一般性存款资金混淆,导致漏缴财***性存款。
二、受利益驱动,金融机构将财***性存款变通纳入一般性存款进行核算
由于划缴财***性存款按日平均余额的万分之五获得手续费收入,难以覆盖办理此项业务的全部成本,因此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金融机构可能采取一些“变通”的做法。例如将财***收入中的非税收入、预算外收入不纳入“待结算财***款项”科目核算,而是纳入一般活期存款核算;将财***拨入的各种专项资金所形成的财***专项存款,纳入一般存款核算;将应全额划缴人民银行的财***性存款,使用“暂收款”、“机关团体存款”、“事业单位存款”和一些过渡性科目纳入一般性存款来核算。以至于大量的财***性存款以一般存款的形式游离于金融机构之间,导致财***性存款总量较多而实际缴存量明显不足的状况。
三、人民银行审核金融机构是否足额缴存面临技术性难题
目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通过审核金融机构的报表,判断其是否足额缴存了财***性存款,但由于执行“按月报送,定期审核”的方式,会计人员日常工作中,无法对其每月中、下旬是否足额缴存进行审核,以至于无论金融机构缴存多少都视为正确。采取这种审核方式,只能从表面上审核金融机构是否足额缴存,而不能深入地核实其是否将吸收的财***性存款全部纳入规定科目并缴存。
四、相关法规对财***性存款管理的职责设定不明确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有关规定,人民银行承担着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管理职责,要求其按照规定的比例缴存存款准备金,并对未按规定比例缴存存款准备金的金融机构实施处罚。但并没有明确规定人民银行承担监督检查职责,因而缺少明确的依据对缴存财***性存款业务实施检查,导致业务监督管理不到位。同时,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有权对金融机构经理国库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但未对其他财***性存款缴存业务的监督检查作出任何规定。
五、对违反财***性存款管理行为的处罚依据不适用
结构性存款篇5
关键词:机构客户存款;利率市场化;营销策略
中***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随着金融市场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多元化,金融脱媒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给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拓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加之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采用价格竞争、关系营销、综合服务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争夺机构类一般性存款,机构客户一般性存款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一、机构客户一般性存款发展现状
机构客户一般性存款是各家银行对公存款存量和新增的主要来源,是银行流动性的重要支撑。以2015年12月某一级分行为例,其机构客户一般性存款新增占其对公存款新增的比例超过50%,占对公存款余额的四分之一。而机构客户一般性存款余额和新增贡献度最大的则属财***、社保存款,随着***府体制改革和财***资金存量盘活等多重变化因素,特别是多地***府采取招投标形式盘活财***、社保等***府类客户存量资金,在财***社保存款市场份额上不占优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同业纷纷采取各种手段提升综合考评得分以期争夺更多的财***社保存款份额。
二、机构客户一般性存款同业竞争现状
目前机构类客户一般性存款面临的市场竞争纷繁复杂,既有来自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机构的价格竞争,也有来自地方性商业银行关系营销等造成的压力;既有外部价格自律制约导致的存款流失,也有内部定价策略、产品设计、资源配置等造成的营销压力。
(一)价格竞争因素
1.个别同业机构存款名义价格水平一浮到顶。自人民银行逐渐放开一般性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以来,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纷纷相继提高存款利率上浮上线比例,以价格竞争手段争夺一般性存款,对于***府机构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2.部分中小银行通过资本性投入等方式提高存款实际价格水平除给予客户较高的存款利率上浮比例,提高客户存款的名义价格水平外,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等还借助其灵活的定价方式,通过计结息规则、提前支取方式等相关条款的调整,或者给予额外的资本性投入支持等方式,提高客户存款的实际价格水平,以吸引客户存款。
3.价格自律机制的约束作用有限。2015年5月,央行再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此后,为避免恶性价格竞争、维护金融稳定,各地陆续建立了存款价格自律机制,但自律机制多只约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银行并无约束,且各地自律机制的约束效果也大相径庭。
(二)地方保护***策影响
地方***府“以贷定存”部分评分指标设置有利于当地商业银行。各级地方***府出台“以贷定存”方案,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类指标及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等“弹性”指标设置较大的权重,作为其对金融机构在新增存款及业务分配方面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当地商业银行一般信贷***策较为宽松,门槛较低,审批流程快,能够较好地契合客户需求。同时,近年来本土商业银行借助各省经济大发展为诸多***府项目提供信贷支持。使得其在综合评分结果中得分较高,排名靠前,在以综合评分为标准的财***、社保等资金招投标中具有极大的优势。
(三)负债产品设计及运用差异
个别商业银行创新机制灵活,产品设计超前,通过灵活的计结息方式、差别化收益率等手段,为客户提供更具创新性、灵活性和吸引力的负债产品。如对单位特色存款不设存款底线,按照实际存期靠档计息,对一年期(含)以上定期存款实行分段计息、按季结息等,对村组账户根据账户资金水平和运用情况给予差别化收益率等,通过创新存款产品和创新理财产品,增加客户资金沉淀。
三、应对机构客户一般性存款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经营策略:有收有放,区别对待
1.对于支撑性的业务领域,要“收”。在机构客户一般性存款中贡献度最大的则是财***、社保类客户。财***、社保类客户作为源头性客户,往往具有综合贡献度高、业务关联性强、辐射力度大的特点,对于拓展负债业务、结算业务、业务和中下游客户营销等都具有带动作用,因而要“保”、要“收”。
2.对于未来重点发展的业务领域,也要“收”。***警客户一般性存款业务与财***、社保类客户类似,***警客户资金体量大、综合贡献高,是各行机构业务重点发展的业务领域,因此也要“收”。
(二)定价策略:工具先行,综合算账
1.树立综合算账意识。在对机构客户存款进行定价时,首先要树立综合算账意识,设定合理的综合EVA阈值,综合考虑负债业务可能带来的其他衍生业务收益,积极营销高于综合EVA最低标准的负债业务。
2.加强定价模型建设。随着业务发展转型的不断深化,存款定价管理权限的下放将成为必然趋势。应加强定价能力和模型建设。笔者建议机构客户一般性存款定价模型也应设定单笔定价模型和综合定价模型两类,则接受某笔负债业务的条件为:单笔业务EVA≥可接受的单笔业务EVA下限(单笔定价模型);或者单笔业务EVA
(三)产品策略:加强负债研究,创新负债产品
1.充分利用利率市场化契机,加强负债研究,创新负债产品。围绕负债产品相关要素,包括账户、金额、期限、客户、产品等,在客户存款的计息方式、支取方式、交易结构、定价模式等要素上进行灵活的组合配置与创新,丰富负债产品类型。同时,积极借鉴和推广同业和我行在其他对公客户类型负债产品创新中的可行做法,如适时推出阶梯式计息、结构化存款等创新型负债产品。
2.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提前介入新领域,积极争取新项目。密切关注***府工作动态和市场形势变化,深入分析潜在业务机遇,提前介入新兴业务板块,积极争取新项目,提升客户综合贡献,开拓一般性存款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结构性存款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会计
商业银行是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中经营货币的企业和资金供需方的媒介,但仅靠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远远不能满足其资产活动的需要,这个资金缺口的弥补有赖于银行的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提供了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资金来源,因此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负债管理方面明显较为薄弱,加强其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刻不容缓。
早在2005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就“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问题已达成了五项共识:以降低资本占用为中心,大力调整资产结构;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调整负债结构;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基点,主动调整客户结构;以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重点,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以扩大非利息收入为基础,逐步调整收入结构。论文百事通自此,负债管理被重新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近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人民币对公存款业务面临发展困境,“季末效应”异常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银行客户的信贷投放,牵制了商业银行业务新产品推广的精力,也削弱了公司业务在商业银行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可以讲,负债管理理念的科学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客户结构的合理性,也影响着资产业务的发展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先进的负债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历史数据的分析,并借鉴国际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理念,初步构建了一个适合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体系,以期建立负债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念
(一)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主要从当地市场筹集,与购买的资金相比对利率敏感性弱、利息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强,核心存款的拥有量是衡量商业银行价值的标准之一。核心存款主要包括四部分:
活期存款账户(DDAs)。在国外,该类存款指不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银行只承担处理成本,为弥补处理成本,可以根据账户的使用频率或余额收取费用,比如对“不足量资金”的收费;其他可签发支票余额。该类存款指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称为“可转让支付命令”或NOW账户;储蓄账户。主要指存折储蓄账户和卡储蓄账户;小额定期存款。在美国,定期存款(CDs)根据面额或规模分类,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上限(10万美元)为临界点,10万美元以下为小额定期存款,以上为大额定期存款。
核心存款管理的意义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且利息成本较低。假定其他条件相同,核心存款较多的银行具有较强的付息成本优势。
(二)管理负债
管理负债(或“购买的资金”),是银行资金来源中的“热钱”。与核心存款相比,管理负债是在国际国内市场筹集的、对利率相对敏感的不稳定资金,主要包括在国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在国内分支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购买的联邦基金等。
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回顾与管理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
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其核心存款与管理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相差较大,并且银行资产规模和核心存款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规模越大核心存款所占比重越小。除活期存款(DDAs)外,这一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类银行。美国1985年到1995年11年间四类规模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基本验证了这一规律(表1所示)。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的回顾
1.第一阶段(1989-1996年):企业存款为主、储蓄存款为辅的“二元模式”。在这一阶段,由于网点覆盖面有限、客户认知度不高,储蓄存款规模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成立初期,迫于扩张规模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积极拓展公司业务、吸收企业存款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营销策略。
2.第二阶段(1997年至今):企业存款存量占优、储蓄存款增势良好、管理负债增速明显的“三元结构”。随着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企业存款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由于网点的增加,银行负债业务呈现出了新的形式:企业存款在负债业务中占比逐步下降,储蓄存款稳步上升,以同业存款为主的管理负债也明显增加;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在震荡中呈增长趋势,基本保持在60%以上,定期存款则呈下降趋势;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呈增长趋势;若以对公存款和对私存款划分负债(将管理负债计入对公存款),则对公存款仍占负债总额的60%,但呈下降趋势,对私存款稳步增长,达到负债总额的40%。
(三)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现状
从业绩考核角度来看,银行对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剔除同业存款后,主要分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两大类,以日均增量考核为主,时点余额增量考核为参考,并没有根据各类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进行分类,也就无法计量和考核各类负债的成本。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体系构建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积极吸收储蓄类存款、着力优化企业存款结构,降低负债业务成本、增强负债业务稳定性;同时灵活运用管理负债、发挥资金蓄水池功能”的思路,并初步构建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新体系。
(一)基本原则
1.负债成本最小化原则。每一项资金的总成本包括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其中非利息成本包括分摊到该项负债资金的全部营业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成本及营销费用的分摊等,总之,要将吸收该项负债资金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归集并分摊到该项负债。实务中,可以根据负债资金对利率的敏感性将其分为核心存款、管理负债两大类,再依据其所承担的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的不同进行细分,最终通过计量、控制全行加权资金成本,实现负债成本的最小化。
2.客户关系最优化原则。本文认为,评价负债结构合理性的标准是:能否与资产业务结构相匹配并创造最佳的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基于这一标准,商业银行总是试***通过“交叉销售”让现有客户接受其更多的服务,以便用其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抵消净利差的收窄。为此,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议满足客户信用要求,如贷款承诺、信用额度,在核心存款不足时,为了维持最优的客户关系,将更多的考虑吸收管理负债。
3.合理规避监管的原则。和其他形式的价格控制类似,存款利率上限监管造成了资金供求关系的扭曲和低效。因为存款利率上限虽然监督了商业银行所支付的显性利息成本,但是却迫使银行通过支付相同甚至更多的隐性利息或者寻求利率市场化的负债资金以抵消监管的影响。
4.灵活性原则。进入负债业务发展的“三元结构”时期,灵活掌握管理负债在全行负债业务中的比例、适度调控高成本的企业大额定期存款、积极发展储蓄存款将成为负债管理的有效办法。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占比,降低定期存款占比、严格限制高成本的协议存款,实现负债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初步框架构建
核心存款。一般包括:储蓄存款、企业存款(扣除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具体金额标准需进一步测算)、机关团体存款、农业存款以及其他存款;管理负债。一般包括:企业大额定期存款、财***性存款、金融债券、应付及暂收款、卖出回购证券、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往来、委托及投资基金存款、金融机构贷款基金以及各项准备。
应当说明的是,核心存款和管理负债的比例及其内部各项负债的比例应当结合其银行的规模和在同业中的地位而定,核心存款是基础,而管理负债具有一定的“蓄水池”功能。
(三)技术支撑
数据集中后以及管理会计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其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1.区别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套横向的、模拟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以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和以资产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在功能定位时可区别对待,前者更适合为成本中心,而后者更适合为利润中心。若不做区别,在目前以净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策略下,必然会导致更多经营部门“为利是***”,用更多的资源去竞争有限的资产业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在于为具有成本中心性质或具有利润中心性质的不同部门建立一个价格协商、自由交易、利益分成的市场化机制。简单讲,办理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的部门可以根据业务的成本收益自行选择、自由交易,分行的职能在于提供和规范这一机制。若客户经理由分行集中管理,这种交易的主体则由部门演变为客户经理。
2.将成本核算到具体的产品,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个纵向的、以条线考核为主的管理会计考核体系。事实上,办理资产业务的部门(资金需求方)和办理负债业务的部门(资金供给方)在交易时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项业务,而非某一个部门,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负债业务还是资产业务,其成本必须核算到具体的某一项或某一类业务。也就是说,必须为每一项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定价,而不是粗略地为一个部门定价。
3.全面计量利息成本与非利息成本,在银行内构建一个各类负债的管理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与以往财务会计成本概念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成本蕴涵的不仅仅是显性的利息成本,更重要的是非利息成本,其中包括正常的营业性费用分摊以及该项业务所隐含的超额服务及营销管理费用。现实的例子是:频繁交易的账户理应承担较多的服务成本;存款余额大户往往意味着须承担更高的营销维护成本。
(四)配套措施
1.建立以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为交易对象,以客户经理为交易主体的市场交易机制。须注意的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存款低利率、零利率化及管理负债利率上限的市场化,决定了资产业务引导负债业务、负债业务必须满足和匹配于资产业务;从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的角度分析,资产业务是负债业务的成本动因,相应负债业务所产生的付息成本与非付息成本应该通过其所匹配的资产业务得以补偿。
2.建立以产品创新为手段、以“交叉销售”为模式的负债业务营销机制。管理负债由于对利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吸收管理负债更多的是借助于较高的利息支出。不同的是,核心存款由于利率上限管制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将更多地借助于非利息成本支付或产品创新、“交叉销售”来吸收。显然,后两者为上策。
参考文献:
1.葛奇著.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李杨勇等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彭建刚.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结构性存款篇7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 货币***策
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存款准备金被视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策的三大工具。其中,存款准备金因为其货币乘数效应而会给社会金融及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往往是中央银行慎用的货币***策工具。目前,在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的西方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逐渐趋于零的发展趋势,而我国却恰恰相反,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2003年的6%逐渐提高至2007年末的14.5%,2007年年内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10次之多,存款准备金跃然成为我国实施货币***策的常规工具。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概述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并进行资金清算需要而存入中央银行一定数额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模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一般来说,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中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一旦获得储户存入的存款,就须将一定比例的存款再存入作为货币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这种货币管理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证银行券和客户存款的兑付。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它正演变为央行调控金融机构存款派生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一制度下,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通过存款准备金账户进行资金清算和流动性管理,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有研究认为,完整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的内涵不仅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和调整,还包括所需缴存的金融机构、不同类型存款(资产)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作为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类型、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存款准备金是否付息与(付息时)付息利率的确定和调整,以及违反这一制度的相关罚则等。但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和调整仍然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核心,也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存款准备金制度具有较强的告示效应。存款准备金比率升降是中央银行货币***策的预示***,中央银行调整准备金比率是公开的、家喻户晓的行动,并立即影响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头寸。因此,调整准备金比率实际上是中央银行的一种有效宣言;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强制性。存款准备金比率一经调整,任何存款性金融机构都必须依法执行;另外存款准备金制度通过决定或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动。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通常被认为货币***策的一剂“猛药”。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功能演变
依据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货币***策操作体系中实际发挥的作用,其功能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1984-1998年:中央银行筹集资金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1984年,最初设定的目标是为人行筹集资金, 用以支持信贷结构从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为大型建设项目融资。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人民银行从而中央财***获取资金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相对应,人民银行对存款准备金支付相对较高的利率。
(二)1998-2004年:一般性货币***策操作工具
1998年同业拆借市场的恢复运行,改变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我国基本上构建了间接型货币***策操作程序架构,存款准备金制度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般性货币***策操作工具。然而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利率工具难以在短时期内成为我国调节银行信用总量的有效工具,所以为提高货币***策有效性,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频繁应用的主要货币***策操作工具。
期间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三次调整,其中1998年3月21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七大项,核心内容有二:合并备付金账户与准备金存款账户;将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至8%。
(三)2004年至今:一般性与结构性的货币***策操作工具与支付清算保证
面对2003年来我国出现的经济过热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过热特征,央行创造性地将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改造成具有结构性调整功能的一般性操作工具,即将银行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等指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货币***策职能与金融监管职能的有机结合,也创造性地发展了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货币***策操作工具属性。
特别是2006年7月至2007年末,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为了防止经济由过快向偏热发展,央行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仅2007年年内上调竟达10次之多,存款准备金率也由2004年的7%调至2007年末的14.5%。存款准备金制度已经成为央行经常使用的货币***策操作工具。
三、近期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分析
2006年7月以来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上调主要针对流动性过剩问题,希望通过此种方式对资金的流动性进行回笼,对整个经济实施宏观调控,防止经济由过快向偏热发展,防止通货膨胀。
1.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信贷规模激增
据统计,截至2006年11月,银行人民币存贷差已达11万亿元,银行手中可供使用的信贷资金空前泛滥,截至2006年9月各项贷款合计为221035186亿元。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来说,出于自身收益的考虑,在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压力下,商业银行的放贷热情必然提高。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银行完成重组和IPO这种融资的增加实际上是资本金的增加,扩大了商业银行信贷的杠杆效应,可以使银行的新增贷款成倍增长。如果不把流动性控制在适当水平,银行过度扩张贷款的压力会再度上升信贷规模将出现高速反弹,这势必会加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过热现象。
2.国际收支顺差矛盾突出
中国海关总署1月11日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全年中国进口总额9558.2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2180.2亿元,累计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200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已达15282亿美元。高额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占款,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结构性存款篇8
本文采用的计量经济学方法主要是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Chow’s断点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一)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历年《广西统计年鉴》,各项数据均以1982年为基期的广西RPI(零售物价指数)调整为年度实际值。所有时间序列、变量符号及数据均指实际值。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样本区间确定为1982-2009年。(二)变量选择本文采用GDP(变量符号为lnGDP)来代表经济增长指标,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变量符号为lnDEPOSIT)、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变量符号为lnLOAN)、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变量符号为lnSAV)来反映金融资源的规模,用存贷比(各年贷款余额/各年存款余额)(变量符号为lnRA-TIO)和金融相关率(各年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之和/当年GDP)(变量符号为lnFIR)来反映金融的发展程度。为减少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对各时间序列均采用对数形式。截止2012年7月,广西上市公司总共只有28家,且在沪深主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只有23家。截止2011年末,广西累计从国内A股市场募集资金280.434亿元,2006-2011年累计发行国内债券462.1亿元,其中短期融资券234.1亿元,中长期债券只有228亿元,相对于间接融资额的比例十分微弱,因此在计量分析中不考虑来自直接融资形成的金融资产对GDP的影响。另外,由于1990年以前的广西保费收入的数据缺失,无法取得同长度的时间序列,在此不予考虑。
实证检验
全部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考虑到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经过多次尝试,逐步剔除t检验值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后,本文最终建立的协整方程形式如下:2.协整方程可见,该协整方程各参数估计值的t检验值均显著(其中lnGDPt-1的系数估计值可在10%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模型的修正判定系数为0.999955,说明模型拟合效果很好。对模型的残差进行ADF检验。按照AIC取最小值的原则,确定滞后期P为1期,模型形式不含截距项和趋势项,检验得ADF值为-1.632142,通过10%水平值,说明残差序列平稳,广西GDP与上一期GDP、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金融相关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协整检验的结果来看,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对GDP都是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是0.48和0.47,t检验值均显著。这说明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增加1个单位,可引起GDP分别增加0.48和0.47个单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对GDP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是推动GDP增长的重要因素。上一期GDP对当期GDP的影响系数是0.06,说明GDP增长存在一定的惯性,但这种惯性不算大。金融相关率(FIR)对GDP的影响系数是-0.98,t检验值显著。金融相关率对GDP的影响是负向的,表面上看来似乎与金融深化理论的一般结论不相符,但是结合广西金融发展的现状进一步分析,这恰好说明了广西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由于广西历年来直接融资规模较小且不连续,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严重偏低,本文选择的金融相关率仅表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之和占GDP的比例,可以部分地反映来自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规模相对于直接融资的协调程度。金融相关率对GDP的影响是负向的,意味着降低金融相关率有利于GDP的增长。间接融资虽然也能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严重不平衡的融资模式的缺陷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透支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良性增长,反映了这种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的融资结构缺陷是难以长期维持的,广西的金融结构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括号内为该系数估计值的t检验值。由估计的系数可见,在短期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对GDP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影响系数都是0.49,基本等于长期中的影响系数,t统计量值大于2,影响显著。这说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对GDP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都比较大。短期中金融相关率对GDP的影响系数是-1.025,比长期中的影响系数略大,说明不合理的融资结构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可能更为显著。上一期GDP的影响系数t统计值太小,影响不显著。修正系数反映了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和金融相关率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系数为-0.295,t统计量值显著,说明GDP实际值与均衡值的差距有约30%得到清除。4.Chow’s断点检验为检验上述协整模型的结构稳定性,需通过Chow’s断点检验(BreakpointTest)把1982-2009年的样本期间分成两个时期,分析各个中介目标与实际最终目标相关程度是否有变化以及变化的趋势。考虑到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在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开始的,本文以1999年为断点进行检验,F统计量和对数似然比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都接近零,拒绝零假设,断点前后两个子样本拟合的方程有显著差异,关系中的结构改变,应以1999年为分界点做分段回归。对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按照AIC取最小值的原则,确定滞后期P为1期,模型形式不含截距项和趋势项,检验得ADF值为-1.789446,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序列平稳,1982-1998年样本区间的GDP和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和金融相关率存在协整关系。对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按照AIC取最小值的原则,确定滞后期P为1期,模型形式不含截距项和趋势项,检验得ADF值为-3.084,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序列平稳,2000-2009年样本区间的GDP和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和金融相关率存在协整关系。F值为1.50,对应的概率为0.25,应接受原假设,结论为加入2007-2009年样本值后,回归参数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Chow模型结构是稳定的。从两个新协整方程系数估计值的变化情况看,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对GDP的影响系数几乎不变,从0.581变为0.58,在两个方程中该系数估计值都是正数,都大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系数估计值。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GDP的影响系数从0.56变到0.42,有所下降,反映了西部大开发以来,广西信贷投放快速增加,信贷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虽然仍是正向的,但已呈递减趋势。金融相关率对GDP的影响系数从-1.06变到-1,负向影响略有减小,说明西部大开发以来,广西的金融深化程度有所提高,直接融资等融资方式的应用有所扩大,金融结构的改善使其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有所减轻,但减轻的幅度仍很小,说明金融结构的改善程度还远远不够。5.格兰杰因果检验为了进一步考察这种相关性是否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根据前文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1982-2009年的序列lnDEPOSIT、lnLOAN、lnFIR与序列lnGDP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用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滞后期根据AIC值最小的原则确定为3期根据表6的检验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增长是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银行存款是一种重要的金融资源。联系到存款余额也是GDP的格兰杰原因,可以间接反映广西间接融资在广西GDP增长中确实承担了关键角色,这种“存款—贷款”转换机制运行在总体上仍是比较有效率的。但GDP增长不是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存款资源的生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性,广西作为相对落后地区,收入结构相对简单(如表现在工薪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上),基于收入的存款资源往往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性特征。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增长是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大量投放的银行贷款在广西GDP增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GDP增长不是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说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增长不是本地经济增长的结果,是一种外生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金融相关率的变化是GDP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金融发展程度可以解释广西GDP增长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能说明金融发展程度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关系。如前所述,这种关系在实证上是负向的。GDP变化不是金融相关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说明不存在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这种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显示了广西金融发展仍有明显的***府推动色彩,尚未形成经济对金融的反向促进效应。在各种显著性水平上,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变化与贷款余额的变化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这是因为广西的融资结构严重偏重于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而广西的银行业又是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广西本地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相对较弱。大型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上实行全国统一管理,存款规模和贷款计划受各银行总行调度,而受广西本地的经济状况影响相对较弱。因此从长期来看,造成二者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结合上文的协整方程各参数均具有显著性,协整方程未出现多重共线性,从另一角度验证了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之间不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在各种显著性水平上,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的变化分别与金融相关率的变化之间也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说明金融相关率的影响因素不是受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之中一个方面的影响,单纯从存款余额或贷款余额方面无法解释金融相关率的变化。
基本结论和***策建议
结构性存款篇9
流动性风险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其伴随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的全过程。因此,加强流动性管理就成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衡量流动性的指标很多,笔者主要选取超额准备金率、流动性比率、存贷比、存款结构比、中长期贷款比、贷款总额与总资产比六个流动性指标综合评估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
一、近五年来流动性变动分析
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角度分析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实际存款准备金率减去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的比率。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9-2013年超额准 备 金 率 变 动 趋势如下: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从***1超额准备金率趋势***可以看出,2009-2013年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呈波浪式下降态势。
从流动性比例角度分析流动性比例指标是在侧重资产管理方针下,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流动性比例反映了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匹配程度,监管部门对该比例的要求为不低于25%。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9-2013年流动性比例变动趋势如下:
从***2流动性比例趋势***可以看出,2009-2013年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呈先大幅下降后趋于平稳态势。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流动性比率在75%以上的高位运行,自2010年12月末下降至53.62%后, 2012年6月末流动性比例达到40.50%的最低值,此后小幅回升。从流动性比例发展趋势来看,2009至2013年五年期间,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总体较高,远远高于“不低于25%”的监管比例要求,表明这一时期,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动性较为充足。但是不断下降的流动性比例,表明流动性有趋紧态势,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流动性风险有增大的可能。
从存贷比角度分析存贷比是评判流动性的传统指标,通常而言,该比率越高,表示机构的流动性愈差。监管当局对该比例上限有严格规定,即不能超过75%.
从***3存贷比趋势***可以看出,2009年-2013年近五年来,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贷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各期存贷比均在监管部门规定的75%以下,至2013年末存贷比跌至近5年来的最低点60.95%。这表明从存贷比角度分析,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动性整体充足,且流动性状况逐年好转。
从存款结构比率角度分析存款结构比率用来衡量商业银行融资基础的稳定性。通常而言,该比率越低,表明机构的流动性越强
从***4存款结构比率趋势***可以看出,2009-2013年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结构比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发展趋势。2009、2010年存款结构比率较高,保持在58%-70%左右,2011年6月末,12月末,2012年6月末三期下降至23%左右,2012年12月末又上升至70%左右。存款结构比的这一变动趋势主要与五年来的经济形势与货币***策有很大关系。
二、流动性变迁中的特征分析
流动性整体充足。上述6个指标近五年来的分析显示,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动性整体充足。6个指标具体分析如下:超额准备金率平均3.56%,高于人民银行基层央行规定的1%-2%;流动性比例平均58%,高于监管部门不低于25%规定比例23个百分点;存贷比平均66%,低于监管部门不高于75%规定比例9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比平均200%,高于监管部门不高于120%规定比例80个百分点;存款构成比平均52%;贷款总额与总资产比60%,6个指标除中长期贷款比例远高于监管部门规定外,其余5个指标均符合监管比例和行业标准。
流动性与经济周期及货币***策存在较强的相关性。2009年6月份以来,为了防止我国经济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出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货币***策由此前的稳健转为“适度从紧”再到“从紧”。(2009年6月13日***会议要求货币***策转为“稳中适度从紧,12月5日,中央经济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策”)。2010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为保证经济不下滑,***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策。从2012年开始,货币***策的总基调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强调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一点从2012年前三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可以看出。(2012年-2013年,人总行12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前3次仅大型金融机构上调,中小金融机构不上调)从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9-2013年流动性评估的各个指标来看,在经济形势及货币***策发生重大变化时,流动性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以流动性比例为例,2009年在高位运行,2010年开始下降,下降幅度达30%,2012年开始小幅回升。
部分指标异常,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中长期贷款比例主要衡量机构中长期资产负债结构的匹配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机构贷款资产的流动性。近五年来,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表明其中长期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严重,潜在风险隐患较大。
三、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对策建议
增强金融市场参与能力。积极参与市场交易不仅能提高资金运用能力,提高收益水平,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资金来源渠道和市场感知能力。一是积极参与银行间市场、场外市场和通过省联社资金调剂中心等渠道,提高市场化融资能力。二是增加交易的频率,在实践中增强市场知名度,提高市场信誉,提升操作水平。三是与大中型银行建立稳定但并非固定的联系,提高特殊情况下资金获得能力。
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该学习国内外大型银行经验,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负债动态管理水平。一是增加负债来源渠道,拓展资产运用渠道,提高中间业务水平,改变资产负债形式单一的现状。二是注意资产质量的变化,降低资产在传统热点领域的集中度,开拓新的信贷领域。三是资产配置向流动性强的工具倾斜,在合规基础上增加票据、债券投资,提高资产流动性。
结构性存款篇10
关键词:存款口径 存款准备金 存贷比
2014年12月27日,人民银行正式出台《关于存款口径调整后存款准备金***策和利率管理***策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文件规定,自2015年起,对存款统计口径进行调整,将部分原在同业往来项下统计的存款纳入各项存款范围,同时新纳入各项存款的同业存款准备金率暂定为零,利率由双方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本文拟从《通知》出台的宏观经济背景、央行***策思路及其对债券市场的影响等角度,对该文作出解读。
《通知》出台的宏观经济背景
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了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一方面,我国GDP增长率逐季下滑,2014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只有7.3%,大幅低于全年经济增长目标0.2个百分点。而频度更高的采购经理指数(PMI)、工业增加值、消费品价格指数(CPI)等数据显示,宏观经济景气度仍有可能进一步下滑,甚至有可能陷入短暂的通货紧缩。要想迅速扭转这一局面,无疑需要央行宽松的货币***策保驾护航。
但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与***治简***放权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实体经济领域又在多方面显出可喜的势头,如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向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状况持续好转,创业者数量大幅提高,改革红利和结构调整的成效开始显现,这使得货币***策的宽松又不是十分迫切。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下,央行的货币***策思路开始悄悄发生变化。
《通知》制定的***策思路
2014年以来,管理层多次调整存贷款统计口径。6月,银监会《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将“三农”、“小微”贷款从存贷比分子中剔除;11月,人民银行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从“同业往来”调整至“各项存款”。存贷款统计口径的调整,为商业银行贷款发放扫清了制度障碍,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以监管调整代替货币***策的思路。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在2003年分设银监会时,一个主要考虑就是,避免央行身兼货币***策和银行监管会带来监管的不一致性,即央行可能会在本应货币宽松的时候却通过放松监管达到***策目标,而在本应货币紧缩的时候却通过严加监管实现***策目标,由此会带来被监管主体对监管松紧感受不一,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现在央行重新以监管调整代替货币***策岂不是倒退?本文以为,从国际宏观环境、国内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阶段来看,央行此举不仅不是倒退,反而是一种进步。原因有三:
(一)此举体现了国际监管架构的调整方向
英国作为将银行业监督职能从央行分离出来的首倡者,已经开始反思并纠正当年的做法。1998年,英国将英格兰银行的银行业监督职能剥离,成立单独的金融服务局,专门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引起了很多国家效仿。但在2007年北岩银行危机1期间,该体制使得两者意见经常不一致,在责任认定上甚至出现相互推诿和扯皮。金融服务局认为北岩银行出现流动性问题是因为英格兰银行没有及时放松货币导致,英格兰银行则指责这是由于金融服务局没有进行有效审慎监管导致,两者争论不休,导致决策滞后,最终将一起小事件酿成一场危机。事后,英国对监管框架重新进行了调整,目前承担银行业监管职能的金融服务局已经再次回归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基本重新主导了监管体系的管理权。
类似的变化同样发生在美国。2008年3月31日,美国***长保尔森宣布进一步扩大美联储的监管权限,美联储有权监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其他可能给金融体系造成风险的商业机构。此举被认为是美国自上世纪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下行和金融体制改革攻坚阶段,货币***策和金融监管协调的难度加大、成本提高,迫切需要赋予央行更多监管权限,以降低多头监管的协调成本。因此,央行以调整存贷比口径来应对经济疲弱,实际代表了国际监管架构调整的大方向。
(二)此举出台抓住了改革的最佳时机
因正处在经济转型阶段,我国目前仍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不合理的制度甚多,存贷比就是其中的典型。当宏观经济环境及整个金融市场处于扩张时期,这些问题容易被掩盖,甚至作为功绩宣扬。如四万亿投资计划公布后,商业银行贷款出现井喷,管理层为了制约银行信贷投放冲动,不仅没有取消存贷比的想法,反而加大了存贷比考核,2011年6月,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存贷比不仅月末不得高于75%,月内任一天都不得高于75%。显然,在这一时期改革存贷比容易受到外界质疑。
但是,在经济下行阶段,改革就容易达成共识。因此,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央行采取先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包括统计口径),如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再进行货币宽松的***策排序,要比一开始就实施货币宽松更加兼顾长远利益。
(三)此举可以为最终取消存贷比探路
一直以来,存贷比指标的合理性都广受质疑,很多人认为这是贷款发放不足、存款冲时点、高吸揽存、非标资产衍生等问题的根源。长期来看,修订《商业银行法》,取消存贷比作为硬性监管指标将是大趋势。但存贷比指标存续了20多年,对银行业监管体系、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业务模式等影响根深蒂固,一时取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难以预料。作为系统性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央行没有理由不担忧这一举措带来的震荡。因此,在彻底取消存贷比之前,先拓宽存贷款口径,使各方有时间适应和调整,积累总结经验,防止出现“一夜松绑”的无所适从感是央行的最佳策略。
存款口径调整的具体内容解析
在《通知》中,央行将新纳入的存款分为五类,分别是证券及交易结算类存放、银行业非存款类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境外金融机构存放。现对五类存款的具体内容作一解析。
1.证券及交易结算类存款
该类别主要指中介服务类金融机构,包括中央结算公司、中国结算公司、上海清算所及证券公司等在商业银行开设的用于现金解缴、支付结算等业务的账户存款。该账户的功能主要用于转账支付,不能用于现金提取。另外,结算账户中投融资性存款不在此列。
2.银行业非存款类存放
事实上,央行本次存款口径的调整范围比市场理解的要有所扩大,之前市场认为调整将仅令非银机构的同业存款计入一般存款,《通知》中则规定银行业部分同业存款也可计入一般存款。具体来看,非存款类存放倾向于指银行之间的结算性存款。以前,银行类型单一,商业银行对这种存款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商业银行之间的清算主要是通过央行完成,没有必要通过第三方银行进行清算。但是近几年,在国家构建多层次银行体系的大背景下,银行的类型越来越多,这类存款规模也越来越大,其形成主要有两类:一是有些规模较小的银行不具有直接开展某些业务的资质,如参与银行间市场某项特定业务,必须通过更大的银行做结算才能开展,因此行就成为了这些银行的清算行,形成的存款就是银行结算类存款。二是边远地区的城商行、农商行以及诸多的村镇银行,品牌影响力较小,后台技术不发达或者组建成本太高,因此就需要通过第三方银行进行支付结算。这样后台技术优势明显的银行就成为了这些银行的结算行,所形成的存款也归为银行业结算性存款。
另外,特别要注意的是,根据人民银行的界定,信用社和财务公司属于存款类金融机构,但不属于银行。所以银行业非存款类存放不包括信用社和财务公司的结算资金存放,也即信用社和财务公司与银行来往的不论是结算性资金还是非结算性资金都不纳入一般存款。
3.SPV存放
SPV存放是指经过风险隔离的各种机构理财产品的存放,包括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资管计划、信托计划、保险资管计划、货币市场基金等。这些理财产品并不是***的法人,因此不能从机构属性上予以区分,但是它的风险在理论上又与法人主体是隔离的,所以被看做是特定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
4.其他金融机构存放
这一表述将文件的基调从名单准入制变成了负面清单制,体现了简***放权的思路,与之相反的表述通常是“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情形”。因此,凡是文件中没有提及的金融机构均包含在列,这为陆续出现的新型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各项存款“亮了绿灯”。
5.境外金融机构
该类别主要指跨境人民币业务形成的存款,包括自贸区内的同业机构自由贸易账户(FTU)。由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主要是中国银行,因此这一块存款主要来自于中银香港、中银澳门、中银台湾等交易对手。
《通知》对存款准备金的要求
《通知》规定新纳入的存款应“计入准备金交存范围,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暂定为零”。 央行对存款准备金使用这样的表述又是基于怎样的考虑?笔者认为,明确缴纳准备金显示的是央行态度。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纳入一般存款口径之后,理应按统一原则接受监管,缴纳相应的准备金,否则不利于金融机构竞争的公平性。这是央行的原则性态度。然而,存款准备金暂定为零的做法,则显示了央行的策略。具体解析如下:
第一,金融监管的调整必须符合货币***策大局。2011年,人民银行也调整了存款口径,当时经济过热,8月25日,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的通知》(〔2011〕209号),要求商业银行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各项存款口径,次月即要求按批次补缴存款准备金,没有给市场预留较多缓冲余地。而此番规定缴纳准备金暂时为零,显然是不希望给当前疲弱的宏观经济雪上加霜。因此,在中国经济未重归繁荣之前,笔者预计“零准备金***策”有望继续保持。
第二,从市场的发展阶段来看,现在要求余额宝等货币市场基金缴纳准备金为时过早。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金融脱媒时期,就考虑过是否要求对货币市场基金征缴准备金,当时货币市场基金与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总额之比只有1%,要征收准备金可以说阻力很小,但美联储认为货币市场基金与商业银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货币市场基金信息披露充分,同时控制资产期限和信用等级,因此对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管理,应当通过加强外部约束而不是通过缴纳准备金进行。现在美国货币市场基金与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总额之比已经超过60%,仍然不需要缴纳准备金。我国目前的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大约1万亿元,占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总额也就在1%,相比之下,缴纳准备金的意义和必要性就更低。
第三,暂定准备金为零为今后缴纳准备金留下了伏笔。尽管目前缴纳准备金时机未到,但如果后续套利行为表现过于活跃,特别是过桥、通道等增加融资成本的不必要环节发展过猛,笔者认为央行很有可能会改变态度,要求相关机构缴纳准备金。
《通知》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通知》虽然针对的是银行存款口径,但由于银行是债券市场的配置主力,因而必然会对债券市场产生影响。
(一)降低当前金融机构的预防性资金需求,缓解资金面紧张局面
“各项存款”统计口径拓宽,会使得一般存款缴纳准备金的基数提高,形成流动性紧缩的预期,即使考虑到央行会适时进行对冲,但仍会给资金面带来震动,因此,机构有“屯钱过冬”的需求,明确新计入的各项存款不缴纳准备金有助于稳定金融机构的预期,缓解当下资金面紧张的局面。
(二)同业存款纳入“各项存款”管理,将加大债券市场季节性波动
由于居民、企事业单位客户存款存在利率上限管制,同时银监会三令五申商业银行不得使用非价格手段变相高息揽存,银行冲存款的合规风险大幅上升,而同业存款利率由双方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商业银行有可能在敏感时点通过价格手段实现存款冲刺目标,这将使得债券市场波动性加大。
(三)长远来看,存款口径拓宽可能对债券市场构成负面影响
不考虑商业银行惜贷等其他因素,仅从《通知》本身来看,存款口径调整将使得银行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增加。从历史经验来看,银行贷款规模增加会对债券市场构成负面冲击。如2009年四万亿投资推出后,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进入井喷式增长,单月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达到30%以上,是之前的两倍。与此同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出了一波单边上扬的行情,2009年1月7日到达最低点后开始止跌回升,18个交易日蹿升73BP,在经历短暂调整之后,一直保持上行走势,于2009年11月9日到达当年最高点3.7313%。因此,存款口径增加将使得银行可贷资金增加,在资产规模有限的情况下会对债券市场产生挤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