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篇1
执笔人:谢文和审核人:韩满林修订日期:20__.9.5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为smt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走向社会前的
一次十分重要的实践性专业学习和专业水平考核。其任务是:
(1)综合学习和掌握smt技术及其应用知识
(2)认真参加毕业设计课题研究和设计,考核合格。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根据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smt专业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1)真正掌握smt技术及其应用知识
(2)完成毕业设计课题的加工工艺编制和软件编程,并上机运行考核
(3)按时完成毕业设计课题的论证、设计任务。
三、课题和课时分配表
序号
内容
总时数
讲课时数
实践时数
1
毕业设计目的、安排及要求
6
6
2
毕业设计课题选择与讲解
12
12
3
毕业设计课题社会调查及资料收集
24
24
4
毕业设计课题方案论证
78
12
66
5
毕业设计课题方案上机运行、考核及修改
120
24
96
6
毕业设计课题论文书写与整理
30
4
26
7
毕业设计答辨
30
4
26
合计
300
62
238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理论教学内容
1.毕业设计有关事项
内容
毕业设计目的、安排及要求介绍
基本要求:
认真了解毕业设计的目的、安排及要求,积极参加毕业设计
2.毕业设计课题选择
内容
毕业设计课题选择与讲解
基本要求
认真学习,真正了解课题的要求
3.方案论证
内容
毕业设计课题方案论证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要求
基本要求
认真学习,真正掌握方案论证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要求
4.方案上机运行、考核及修改
内容
毕业设计课题方案方案上机运行、考核、修改的方法及要求
基本要求
确实掌握上机运行、考核、修改的方法
5.毕业设计论文
内容
毕业设计课题论文整理与书写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基本要求
确实掌握、认真完成
6.毕业设计答辨
内容
毕业设计答辨的要求及安排
基本要求
了解毕业设计答辨的要求及安排,认真做好准备
二)实践教学内容
1.课题调查及资料收集
内容
毕业设计课题社会调查及资料收集
基本要求
认真完成
2.课题方案论证
内容
毕业设计课题方案论证
基本要求
认真学习、研究、探讨,按时完成
3.课题方案上机运行、考核及修改
内容
毕业设计课题方案上机运行、考核及修改
基本要求
真正掌握上机运行、考核及修改方法,力求精益求精
4.论文书写与整理
内容
毕业设计课题论文书写与整理
基本要求
按时按要求完成
5.答辨
内容
毕业设计课题答辨
基本要求
认真参加毕业设计课题答辨
五、大纲说明
1、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高中毕业后入学并接受了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工科类smt专业的学生。
2、教学原则
(1)结合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2)坚持把能力训练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3)面向学生,贯彻因材施教;
(4)坚持理论教学、现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思路。
3、教学建议
对安排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应有明确的要求和考核办法
六、推荐教材
名称:《smt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编者:____*
大学课程篇2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公安院校的大学物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很多学生认为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学起来抽象,难以掌握;也有人认为大学物理中高数微积分用的太多,高等数学本身就很难学,再运用到物理上,难上加难;也有人认为在公安院校开设大学物理课程没必要,大学物理的内容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所以大家对大学物理的兴趣不高,主动性差,有厌学情绪,学习效果不佳。如何使公安院校学生在对物理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笔者认为需要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尤其是编著一本适合公安特点的专业教材更为重要。目前很多公安院校都在探索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有的学校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用成型的成果。
二、公安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措施
笔者结合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全新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体系,希望在我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痕迹检验专业方向、道路交通管理专业试行。通过改革,使学生提高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还是按照原来传统的教学内容来讲授,无疑是给老师和学生增加很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大学物理课的开设时间应该在学生学完高等数学之后,因为大学物理就是利用高等数学中微积分思想解决物理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降低讲授内容及作业的难度,结合专业课的内容开展教学,重点讲授力、热、声、电、光、磁、纳米技术、量子物理等,提炼教学内容,在讲授基础知识后增设应用部分,形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3.合理设计实验项目。实验课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培养原则,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公安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以寻求适应公安院校的大学物理授课内容为出发点,为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大学物理课程不应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应该更加强调教学的多元化,不仅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物理知识与刑事技术专业课内容相联系;不仅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同时更加明确应该如何学习,为全面培养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公安民警打下基础。
(一)考核模式的改革以往的课程教学授课模式单一,只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互动很少,学生上课听讲的热情也不高。学生考试的目的就是应付形式,表现为临考前的突击复习。现在进行考试模式改变后,考试成绩分为试卷成绩和实验成绩,考核内容多变,只有平时多动手多参与,才能很好掌握所学内容,使学生具备综合模拟实训的能力、操作能力、判明是非等多项综合能力。若上课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就不能通过这些考核。所以学生有了学习的压力,就会将这种压力变为学习的动力,使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好的调动,真正地达到了教学练战一体化的目的。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1.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的教学常常是用来巩固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针对公安院校的特点,合理设置实验课的内容,是一项重要环节。充分利用公安院校中涉及到物理应用原理的仪器,在实验课上为同学们演示并讲解原理及使用方法,对于强化物理知识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很有必要。大学物理的任务不只是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较系统的物理理论和物理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2.案例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通过考察各地区市局、分局经常受理的案件,我们归纳总结出案件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及典型案例,结合我们讲授的内容进行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出现率较高的交通事故中的车胎痕迹、受力作用下的指纹变形分析、弹子锁开锁痕迹的力学分析、物证照相中的光学问题、物理学原理在手印显现中的应用等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将物理基础知识与专业课内容有机结合,通过经典案例、实际分析、理论推导等方法,增强同学们对物理与专业结合的意识,将这种研究思想应用于各类痕迹与物证的勘验,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四)精编理论与实验教材结合
大学课程篇3
[关键词] 影视工程***学教学启示
影视作为一种媒体手段,因其娱乐性和传播手段的丰富多彩而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传播途径,这种媒体手段――动画、文本、声音、场景和故事情节为展示主题而展开。这种媒体手段的主要特征同样适用于大学工程***学课程的教学,这种媒体手段对该课程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学目标。要像影视一样突出该课程的主题。该课程是大学阶段一门具有系统理论又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样的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同时,它也是学生进入大学所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好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授课前首先要根据***的要求、各自学校和各自专业的需要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教案,明确各个章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
二、关于教学途径。要像影视一样具有灵活机动的多种方式。根据目前学生全日制、夜大,函授等各种类型,大学工程***学课程的授课时间、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全日制的学生是在一般的工作日授课,是以面授为主对于夜大学生也是以面授为主,一般是在周末或者晚上授课对于函授学生是集中在几周以面授的形式授课,也采用其余发电子邮件等间接授课的方式。这就好像是看电影可以选择在晚上或周末,可以到电影院,也可以买光碟,也可以在网上影院观看等各种途径一样。
三、关于教学语言。要像影视一样运用英汉两种语言,相互垂直的三个投影面将整个空间分成八个分角,按照顺序分别叫做第一分角至第八分角。在我国工程***样采用第一分角投影,采用第一分角投影的还有波兰等国家。而有些国家,如加拿大、美国等采用第三分角投影、为有利于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该课程也可以采用双语教学。部分高校聘请外籍教师授课,采用外教和中文教师同时授课或者本校的双语教学的教师***授课的方式,当然双语教学还仍处于起步的阶段,学校、教师和学生还需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开展大量的工作、
四、关于教学方式。要像影视一样摄制大量实际操作教学内容。大部分院校的大学工程***学课程的教学都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手工完成习题集作业、教师批改作业、作业讲解、计算机绘***部分、实际测绘部分、传统的手工绘制***纸等部分相结合的方式。实际上,机械加工的实际经验和建筑施工的亲身体验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时候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大多数的学生是没有经历生产实习和建筑施工实习的,这会使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的理解和多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遵守造成负面的影响。鉴于这方面的原因,加入一些视频和录像的内容,或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降低生产成本的观念、增强经济效益观念和遵守行业标准的观念。
五、关于教学场所。要像影视拍摄一样变换场景。该课程的授课地点也随着教学方式的差异而变换。利用课件的教学是在多媒体课室内进行,学生的手工小作业和手工绘***是在绘***室,计算机绘***是在计算机房。测绘部分是在教室或者宿舍完成。
六、关于教学手段。要像影视的各种表现形式都是为突出主题而定一样,课程的各种表现形式要为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定的。在分析课程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只是需要一般了解的内容之后,就要确定展示这些的内容的媒体体现方式:采用动画动态地演示某些知识点的内容在显示页面的适当位置加入适量的文本说明;配合同步的音频文件在大学工程***学课程中也大量运用工程***样类的***像文件;在绘制和阅读***样的时候也要加入一些三维的立体模型在讲授计算机软件绘***部分时,最好是先给出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绘制圆弧连接,组合体视***、标注尺寸、绘制零件***、装配***还是要三维建模。对于绘***的思路要加以分析,难于掌握的部分要演示绘制。
七、关于教学资源。要像影视制作都要经过素材准备阶段一样,该课程的教学也要准备大量的教学资源。大学工程***学课程授课软件有各种版本,制作的软件平台也多种多样,基于Toolbook、Autherware等制作的微机版多媒体课件日趋成熟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习题单机版本,学生课后可以自主学习和自己校对习题的答案;传统的实体模型仍是教学的一种最直观的资源为了测绘一些实体的模型、零件***和装配***等,需要向专业生产厂家定购常用的绘***仪器,如内外卡钳、直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等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与校园网的普及,该课程的网络资源也日趋丰富。部级、省级精品课程的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源也非常之多。该课程的电子教案、视频资源、网络考试系统、习题解答系统、网络学习交流系统的可用性大大提高。网络学习资源会日益普及且发挥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
大学课程篇4
【关键词】开放大学 课程 课程编码
【中***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06-02
课程编码是教务管理系统中信息编码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课程管理规范化的重要环节。在原电视大学教务管理系统中,长期使用随机编码的课程ID,并且部分同一课程名称对应多个课程ID,在开课大表、培养方案以及网上课堂等出现课程信息的地方,都缺少统一标识的课程编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信息化管理,也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直观了解。因此,在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改革时期,设置适合于开放大学实际需要的课程编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重复设课
由于原电视大学在教务管理系统初建时,未采用课程编码作为课程唯一标识,而采用随机编码,或是缺乏对课程编码科学设置的规定,造成在课程库中统一课程对应多个课程号,造成在分年级、分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同一课程引用了不同的课程号,导致教学运行环节中课程安排、学生选课、课程重修、考试安排、毕业审查等管理工作经常出现重复课程,需要进行课程替换或合并等杂乱情况。同时,由于没有对课程进行唯一编码,在新增课程时,缺少对新课程的判断标准,往往有些课程仅仅修改名称,而授课内容、学时等方面实际是要求一致,导致系统无法判断,出现重复课程。
(二)重复编码
在信息化管理中,由于存在多个系统,包括招生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等,要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联动和共享,必须依靠统一且唯一的标识。但是,在目前开放大学的众多管理系统中,均使用了各自的课程号,造成了系统的封闭,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系统中具有不同编号,给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都带来很多困扰,也造成资源的浪费。
因此,作为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开放大学,必须做好课程管理这一“源头”大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编码,为接下去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国内外高校课程编码分析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高校均已为课程设置了课程编码,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每个学校的编码规则有所不同,但从中也能够总结出一定规律。为做好课程编码工作,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十余所高校编码进行资料收集,从编码所涉及的课程元素、元素含义、元素表示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普通高校情况分析
1.元素及含义
课程编码中有一些元素是每个学校共有的,部分学校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有所增加。大致情况如表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开课单位部分,多数高校以学院为基础进行分类编码,但也有部分高校以具体专业作为开课单位。
2.元素表示方式
普通高校的课程编码数量为7-10位,并以8位居多。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全数字,一种是字母+数字。详情见下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减少编码的数字量,部分学校将两个元素融合到一个数字序列中。比较常见的是将课程对象(课程层次)与课程性质(课程类型)结合,如北京化工大
学:
另外,在流水号的使用上,学院一般按照专业分配号码范围。例如某学院,通修课顺序号以“0”开头,化学专业必修课程顺序号以“1” 开头,环境科学专业必修课程顺序号以“2”开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必修课程顺序号以“3”开头,应用化学专业必修课程顺序号以“4”开头,专业方向及特色课程选修课顺序号以“8”开头。
同时,还以某一个特定数字表示特定课程类别。如复旦大学规定:第七至十位数字表示该课程在这一个序列的顺序号。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第七位数字表示该课程性质下的不同课程类别,其中“6”代表跨校辅修课程;“7”代表暑期国际课程;“9”代表核心课程。
(二)开放大学情况分析
总体来说,开放大学的编码规则相对较为简单。
国家开放大学本科课程编码由5位数字组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1位数字表示是否是统设课程,0表示中央统设,5表示非统设;第二部分是4位数字流水号。例如“国际经济法”课程编码是00585。
英国开放大学课程编码一般为1位字母+3位数字。第一位由字母A-Z表示专业,由学校分配。第二位由数字1―4表示课程等级程度(说明:1代表是1级(Level 1)程度的课程,2代表是2级(Level 2)程度的课程,3或4代表是三级程度的课程。4字头课程意味着课程内容中很大一部分是***完成的项目作业,有些4开头的课程还要求必须修完某门3字头课程后才能选修);由数字6表示证书课,例如“初级会计证书(Certificate in Accounting)”课程编码为B680;由数字8表示硕士研究生课程。第三、四位数字是排课流水号。例如World religions的课程编码是A213。除此之外,为了区分不同授课方式,用ZX代表电子教学,例如“Motive:moving on in German”课程就有两个编码,传统教学方式的编码是L203,电子教学方式的编码是LZX203。
香港公开大学课程编码规则与英国公开大学基本一致,区别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香港公开大学实行专本课程一体化设计,其中1级为专科修读,2级为专科和本科同时修读课程,2或4级为本科生修读课程;二是香港公开大学实行双语教学,使用中文教学的课程在编码后面加上英文字母C。例如中国商业法(中文)课程编码为B264C。
三、开放大学课程编码制定方案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高校课程编码规则后,结合开放大学课程管理实际情况,特制订以下方案。
(一)制定原则
1.科学性原则。编码制定应紧扣课程特点,代码位数不宜过多,控制在6位以内,管理部门和选课学生看到编码即可了解课程信息,既简洁易记又能反映课程信息。
2.唯一性原则。同一门课程对应唯一的课程编码,不同课程拥有不同的课程编码,编码不得重复使用,一门课程不得有多个编码。
3.稳定性原则。课程编码制定后,编码不得随意改变与取消,在课程性质、开课院系调整等情况下,应对课程重新编码。
4.前瞻性原则。课程编码应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能够随着学校发展需要和课程建设进展实时调整。
(二)基本元素
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管理需要,特将编码分为显码和隐码。显码主要面向学生,隐码主要面向管理人员。
1.显码
每门课程有一个由六位字母加数字组成的编码,其中两位字母,四位数字。
①第一、二位为开课专业,以两位大写字母(单位名称英文缩写)表示。其中,部分在各专业均开设的通识课程编为同一序列,称为通识板块,以GE统一标示。例如音乐表演专业,英文名称为Music Performance,简码即为MP;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英文名称为Construction Management,简码即为CM。
②第三位为课程所属教育层次,以一位数字表示。“0”代表专科教育课程,“1”代表本科教育课程。
④第五、六位为课程流水号,以两位数字表示,在同一层次和专业课程中按照01到99的顺序编排,不得跳号。
例如:《品牌战略导论》的课程编码为:BM0410
2.隐码
为了支持教务教学的相关管理工作,在现有课程编码规则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扩充。以一位字母(英文首字母)表示,表示开课系部,以隐码方式体现。今后教务管理中需要扩展的元素均可在隐码中得到体现。
(三)管理办法
1.课程编码由教务处统一制定和管理。若开设新课程,由各开课系部将课程相关材料报给教务处审核,通过后根据编码规则赋予课程全新编码,确保每门课程都有唯一对应的课程编码。
2.课程编码不得随意改变,如遇开课专业调整或学分改变等课程属性改变的情况,应对课程重新编码。
大学课程篇5
(一)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一)包含语音、基础听力、阅读、基础口语四门课程;大学英语(二)包含基础听述、交际口语、批判性阅读三门课程;大学英语(三)涵盖九门课程,主要包括语言文化类和高级技能类课程,分别是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中国文化英译、中国文化西传与解读、英国社会与文化、英国历史与***治、美国社会与文化、美国历史与***治以及翻译和听说;大学英语(四)是公共演讲或写作与人文通识课程的综合体,一共开设六门课,分别是公共演讲+美学建筑音乐绘画、公共演讲+世界文学、公共演讲+欧洲社会与文化、写作+欧洲建筑音乐绘画、写作+欧洲历史与***治和写作+西方文明史。
(二)分级教学
大连理工大学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分级教学。学生入学后参加统一考试,按成绩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起点,一级为最低起点。一级学生两年修完大学英语,从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分别修大学英语(一)任意一门、大学英语(二)任意一门、大学英语(三)任意一门、大学英语(四)任意一门。二级学生三个学期完成大学英语的学习,从第一学期到第三学期分别修大学英语(二)任意一门、大学英语(三)任意一门、大学英语(四)任意一门。三级学生以大学英语(三)为起点,两个学期分别修完大学英语(三)和大学英语(四)的任意一门。四级学生只需在第一学期任选大学英语(四)的一门课程修完即可。
(三)学分和课时数
新的课改方案对本科阶段大学英语的学分和课时数做了相应的调整,相比以往,都有所减少。大学英语(一)、大学英语(二)和大学英语(三)的每门课程均为2学分。大学英语(四)是套餐制,即两门课程的综合体,故为4学分。因此,一级学生要修满10学分,二级8学分,三级6学分,四级4学分。对于课时数而言,大学英语(一)、大学英语(二)和大学英语(三)的每门课程均为32课时,即一周一次课;大学英语(四)为64课时,即一周两次课。
二、研究设计
大连理工大学本硕博一体化英语教育改革方案于2012年9月正式实施。笔者于2013年11月末开始就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情况及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做了问卷调查。笔者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设计了3份问卷—2012级大学英语一、二级调查问卷,2012级大学英语三、四级调查问卷,2013级调查问卷。其中2012级大学英语一、二级问卷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发放300份,收回270份,有效问卷为259份。2012级大学英语三、四级问卷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发放200份,收回179份,有效问卷为174份。2013级问卷发放440份,收回417份,有效问卷为415份。所有问卷均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随堂发放,调查结果比较客观可信。在问卷回收、数据处理之后,笔者还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大学英语教学情况满意度
1.1感兴趣程度
整体而言,学生对所选学课程都是比较感兴趣的。在大学英语(一)的四门课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基础口语,感兴趣程度高达82.35%;其次是语音课,感兴趣程度为78.95%。基础听力和阅读的感兴趣程度分别为73.91%和62.23%。在大学英语(二)的三门课程中,学生的感兴趣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为交际口语(83.5%)、基础听述(80.39%)、批判性阅读(64.11%)。由此可见,在基础技能阶段,学生对阅读课的感兴趣程度略低于其他科目。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在中学阶段一直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听说技能的训练。上大学之后,学生迫切希望提高英语听说技能。对于大学英语(三)的九门课程而言,学生的感兴趣程度均高于70%,尤其对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及美国社会与文化这两门课程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感兴趣程度高达90%以上。学生对大学英语(四)的课程也很感兴趣,感兴趣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写作+欧洲建筑音乐绘画(87.3%)、写作+西方文明史(87.09%)、公共演讲+世界文学(84.51%)、公共演讲+美学建筑音乐绘画(80.3%)、公共演讲+欧洲社会与文化(74.19%)、写作+欧洲历史与***治(73.53%)。这表明,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之后,渴望学习语言文化类和人文通识课程,积累中外文化知识,开阔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中外文化差异。
1.2教学内容满意度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所选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满意,22门课程的满意度均高于60.8%,对大学英语(三)和大学英语(四)尤为满意,满意度达到68%以上。这表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比较成功地达到了课改目的。访谈发现,部分学生不满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教学内容广而宽泛,不够深入;教学内容缺乏很强的实用性;知识量和信息量太少;缺乏大学英语四、六考试的应试技巧。
1.3教学方式满意度
整体而言,学生对选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满意,22门课程的满意度均高于64%。经访谈得知,教师常用教学方式有:教师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音频视频PPT辅助教学,学生上台做presentation,小型演讲比赛等。这表明,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已在逐步摆脱传统“填鸭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活动增多,教学方式逐步走向多元化。但也有部分学生指出,师生互动交流不足,上课表现自我的机会较少,课堂教学效果不优,收获较小等问题。
2.课程设置满意度
笔者做调查时,课程设置改革方案已实施了三个学期,2012级学生对其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笔者在大二学生中开展了关于课程设置总体满意度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2.1“总体而言,您对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满意吗?”
题1调查结果显示,除一级学生外,2012级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都达到半数以上,这说明学生对现行课程设置比较满意,但认可度并不是太高,学校还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访谈发现,一级学生满意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有:大学英语(一)和大学英语(二)的课时数太少;缺少四、六级考试的辅导课程;老师要求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很难适应全英文教学。与其他级别的学生相比,四级学生的满意度两极化严重,即学生的满意比例和不满意比例均为最高。这表明,针对四级学生只修一门大学英语(四)的情况,学生观点迥异。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自学能力很自信,认为一个学期的课程足以,其余时间自己可根据兴趣和需要来自学英语;有些学生则认为课时数和学期数太少,只修一门课程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英语学习需要。有些同学则表示,虽然分级考试成绩理想,但听说能力远远没有达到直接学学英语(四)的水平。
2.2“目前开设的课程数量和种类能够满足您的学习需求吗?”
题2调查结果表明,除一级学生外,认为课程种类还不够丰富的占到最大比例,近半数左右的二级学生和超过半数的三、四级学生都认为目前开设的课程数量和种类还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英语学习需要。认为目前开设的课程数量和种类还不够丰富的学生比例在一到四级学生中呈上升趋势,分别为一级38.56%,二级48.11%,三级53.21%,四级53.85%。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开设更多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实用性课程,也有部分学生希望开设更多语言文化类课程。这就要求学校关注教师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培养基础技能阶段的师资,而且要培养“语言应用”类和“语言文化”方面的师资,以开设更多符合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
2.3“您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应该开设几个学期?”
题3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级别的学生中,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应开设两个学期的占到最大比例,一级47.06%,二级35.85%,三级42.20%,四级32.31%。其次是四个学期,一级19.61%,二级26.42%,三级27.52%,四级30.77%。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开设大学英语的必要性,完全取消大学英语的条件尚未成熟。与现行课程设置相比,四级学生一个学期修完大学英语的做法不太符合学生要求。访谈发现,部分四级学生修完英语课之后,几乎没有再学习过英语。这表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差,期望通过上课来提高英语水平。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训练,正确引导和督促学生,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本文来自于《外语研究》杂志。《外语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四、结语
大学课程篇6
[关键词]后续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力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4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70 [本刊***]http://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不言而喻的密切关系。我们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在了解着这一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基于此,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时下使用的各类大学英语教材,各类大学英语考试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远远不够。这就使得大多数中国大学生不能用英文自由流畅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要求》提出:“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单一的文化知识讲授并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Cul-tural Creativity)目的。陈申认为,文化创造力是指在外语教育中,通过本族语(文化)及目的语(文化)的对比学习,逐步获得的一种创造力。具体到中国的外语教学环境中,就是以中国文化为前提,在中外文化相互交流中产生与发展而来的一种创造力。何自然( 2001)也认为,学生可以依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创造性地用英语表达中国独特的文化,构架不同文化桥梁,促进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后续课程
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其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大学英语的未来发展方向:若不久的将来,大学英语的基础教学目标在高中就能够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又当如何?此外,社会对各行各业对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若仍定位在“继续夯实基础”这一点上,是否跟得上时展步伐?因此,《大纲》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贯穿大学英语学习始终,分为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两个部分。提高阶段的课程,即为后续课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是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完成了入校前两学年的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习(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之后,针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而进行的延伸性,提高性的英语课程教学,以达到《大纲》提出的“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的要求。它也使得非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实现了“四年不断线”。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挑选适合的后续课程。后续课程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即语言技能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和专业英语类课程。这样的划分方法杜绝了一部分学生在通过四级考试之后将英语完全放弃,导致英语能力下滑的现象;且这样也提供给学生更多满足其兴趣爱好及需求的课程,以兴趣和需求为导向,使其获得更多接触实用英语的机会,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我们在开设后续课程时,要把握的一更正这样一种观念:后续课程仅是一二年级基础课的补充。其实,它更是基础课程的必要延伸,是培养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和英语实际英语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任课教师在后续课程的设置,课程设计等过程中都要更为细致和高效,要提高后续课程的质量,必须在课程设置时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授课模式,否则,后续课程的开展就不可能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只会沦为学生混学分的一个“捷径”。
笔者所在高校为省属师范院校,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教学改革深化过程中,我们也在大学英语第四学期对已经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基本要求”的非英语专业文理等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开设了后续课程。特别是需要进一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了解的学生。
三、中国大学生传统文化表达能力现状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时下使用的各类大学英语教材,各类大学英语考试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远远不够。这就使得大多数中国大学生不能用英文自由流畅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学习出现了“只知课本事,不知身边事;只知国外事,不知中国事;只知语言事,不知文化事”的倾向。所以,中国大学生总体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比较低下,在进入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中时,自然而然地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发现,我们的学生小学中学地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连最简单日常的英语问题都无法回答,更不用提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了。如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breakfast?”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们十有八九都说是“Milk and hread”,事实上大部分人常吃“中式早餐”,却不得不在这里“撒谎”,原因是我们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稀饭、馒头、豆浆、油条等最常见的中式早点。直到笔者撰写此文时,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四、“说英语游中国”课程设计
随着近几年“国学热”浪潮的不断高涨,中国的外语教学及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们包括笔者本人,都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传统文化表达能力提升更加关注。之前的大量研究都得到了这样一个相似的研究结果:由于多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确实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因此,把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深化这一契机,在进行后续课程的设置时,我们也充分地考虑到设置此类向学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更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结合了当前中国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力较弱的现实状况以及《要求》中提出的“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不断提高,保证学习者在整个大学英语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的要求,探讨后续课程一《说英语游中国》的课程建设,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通过“游历”中国,增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力,实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双赢。
(一)理论基础
认知教学法强调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有意识的材料和学习。这样才能避免被动接收.最终培养起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认知教学法强调: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其所面对的语言材料与他本人的常识,经验等联系起来,来选择最真实的,最恰当的情境来进行教学。语言技能的习得会随着语言在有意义的情境中的使用渐渐达到灵活使用的自动化发展阶段。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的课堂练约有这些类型:角色表演,故事讲述,口头报告,群体讨论等。另外,在教学中试听教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这是实现外语教学情景化、交际化的重要工具。另外,认知教学法也认为口语,书面语是相互促进的,应该同时发展从而增加强学习者的语言感受力。最后,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新的学习任务是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们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传授新的知识。母语毫无疑问是学生共有的知识,应在教学中广加利用,必要时可将本族语与外语作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现象。而且,基于母语基础,学习者能符合逻辑的分析外语及其附带的文化价值,最终找出两种语言间的异同点。研究显示,特别在阅读方面,外语的认知过程取决于母语的认知过程。“说英语游中国”的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这些认知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目标
“说英语游中国”的课程宗旨在于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的同时,拓宽其传统文化的视野,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最大限度增强其人文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表达能力和文化创造力,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社会交往中更有效率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三)教学模式及特点
“说英语游中国”,课如其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此课程以教师的讲授为辅,学生的充分参与为主。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课上会有教师的准备性的“输入”继以介绍传统文化的视频音频***片等真实材料的展示分享,之后通过口语表达、分组讨论、导游词写作等加强理解记忆。课下进行各种自选主题或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视频短片拍摄,特定主题演讲等,介绍中国书法,绘画,民俗民风,或是旅游景点等。这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同自己在亲身游历神州大地,以这样一种轻松有趣方式达到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表达能力目的。
(四)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本课程主要坚持由易到难、实用至上的原则。如以旅游英语口语基础,为开头几讲,作为后面探讨其他传统文化的基础,再选取中国饮食文化,茶酒文化,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中国特色文化内容进行讲授。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内容,也是他们在走向社会后最可能频繁接触的话题。甚至,在选取某些特色的中国旅游地,如杭州、北京、西安、丽江、拉萨等进行介绍时,笔者也选取了学生们生活的城市一古都洛阳,并结合当时实际,做了洛阳牡丹文化旅游节专题,让更多的学生在文化旅游节期间成为能够用外语更好地向八方来客介绍洛阳文化,牡丹文化的出色的志愿者,使他们得到了锻炼,增强了英语学习的信心,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文化交流。
(五)教学评估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为了公正客观地评估学生们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以形成性评估为主。考核采用百分制,具体分值如下:
形成性评估占70分,由出勤率10分、随堂翻译10分、口语表达20分(2次)、实践活动20分(视频拍摄,定题演讲等)、导游词写作10分组成;终结性评估占30分。期末考试百分制试卷得分折合30%计为终结性评估成绩;本课程最终成绩为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成绩之和。
大学课程篇7
大学里不该只有“经济学基础”和“欧洲历史:16世纪至当代”这类传统的课程,很多学院和大学开始开设一些不那么循规蹈矩的课。下面这10门非常规的大学课程的开设是真有其事的。
1.在美国乔治敦大学,你可以大胆地选“星舰迷航记与哲学”这门课,哲学专业的学生以前可是从来没有选过。借由讨论《星舰迷航记》这部大名鼎鼎的科幻剧集,课堂上大家讨论时空旅行的本质、计算机能否思考并具有意识以及进取号飞船船员所面临的哲学困境。这好比让一个男生通过分析他最喜欢的汽车模型来学习哲学,谁不是乐此不疲呢?
2.在威斯康星大学中开设的“日间电视剧:家庭与社会角色”课上,你不妨研究一下当奥珀尔离开布里克而与他邻居的好友的妹妹在一起时,布里克会是什么感受。课上学生们分析日间肥皂剧的情节、主题和特点,并讨论其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威斯康星大学是美国有名的教育类型的学院,这课程要是开在北师大,估计可以拿《金婚》出来,讨论讨论1958年到2008年,在中国这特殊的50年里,几位主人公的社会和家庭角色的变迁。
3.如果你一直在渴望研究热狗、主题公园以及每周五天工作日是怎样影响美国人的休闲文化的,那就听听爱荷华州大学的“美国人的度假方式”课程吧。这门课着重研究美国人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是如何决定其不同的度假方式的。
4.波杜瓦学院英语系的学生可以钻研一下“语境下的恐怖电影”。学生可以一边研读弗洛伊德和爱伦坡的著作,观看希区柯克和克莱文的恐怖电影,一边讨论恐怖片中对性别、阶级和家庭的处理。
艺术院校的“拉片课”都是这么上的,不过对于英语系的学生来说,能这样学习英美文学还真是有福气。
5.在威廉姆斯学院,选“集团犯罪比较史”这门课,学生就可以了解更多关于黑社会的知识。该课程对美国、意大利、日本和俄罗斯的黑帮成员的活动进行了比较研究。
学完这门课,你说不定也能像《教父》的作者马里奥・普佐一样,写出个有史诗气魄的小说来。
6.假如你迫切想体验一番浪漫的历险,那就选巴纳德学院的“公路电影”课吧。该课程研究《逍遥骑士》和《末路狂花》,并讨论该类题材电影的文学渊源,如《在路上》和《奥德赛》。
7.如果流浪还不能满足你叛逆的个性,那就报名参加布朗大学开设的“美国堕落者”课程。课上学生将讨论早期美国殖民地作家是如何接受其殖民地母国英国给他们造成的荒诞、畸形、“非我同类”的地位,以及他们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其对文化和行为堕落的追求。
8.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那些故作艺术家气派的学生可以放下画笔,选“罪之艺术和艺术之罪”这门课,思索罪孽和艺术世界的关系。课程目录将邀你“与圣人一起放纵***欲,与罪人一起同受火刑之苦”。
9.如果每周参加几次关于死亡的课堂讨论对你来说还不错的话,那不妨听听普渡大学的课程“死亡与十九世纪”。这门课上研究的诗歌和小说均反映了19世纪人们对死亡和死后世界的观念。
10.在肯塔基州丹维尔市的中央学院,学生可以选“散步艺术”课。课上学生不但会研读一些著名的漫步者,如康德和尼采的著作,还会和教授及他的狗一块在周边散步。
大学课程篇8
那天我去学校我所在的机构,跟机构里的秘书表达了此意。她非常干脆地说,没问题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问,有没有一个什么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我看看有什么课可选。我问的时候,想象的是几页纸,可以站那顺手翻完。结果说时迟那时快,柔弱的女秘书突然掏出一个庞然大物,向我递过来,我伸手一接,胳膊差点因为不堪重负而当场脱臼。
定睛一看,这本1000多页的玩意儿仅仅是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的简单介绍(一般3-5行的介绍)。我估计,把哈佛全校的课程名单一一排列出来,是不是得绕上赤道一周两周啊。
端着它回到办公室,仔细研读起来。如同一个饥饿无比的人,捧着一个写满了各种山珍海味的菜单,边咽着口水边往下读。让我震撼的不仅仅是哈佛所提供的课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课程之人性化。
哈佛大学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学,当然是因为它最有钱,然后用这些钱买了最先进的设备和雇了最牛的教授。但是同时,也是因为它蕴涵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而这一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它的“核心课程”上。
所谓“核心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这些基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这样当他置身于自己的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
哈佛的“核心课程”分成七个板块: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和艺术、道德伦理、定量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拿道德伦理这个板块作为例子,所给的课程包括:
1.民主与平等2.正义3.周际关系与伦理4.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5.儒家人文主义6.有神论与道德观念7.自我,自由与存在8.西方***治思想中的奴隶制9.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10.共和***府的理论与实践11.比较宗教伦理12.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治理论13.古代与中世纪***治哲学14.现代***治哲学史。
“科学”板块所给课程包括:1.光与物质的性质2.空气3.宇宙中的物质4.观察太阳与恒星5.时间6.爱因斯坦***7.环境的风险与灾难8.现实中的物理9.音乐和声音的物理学10.看不见的世界:科技与公共***策11.能源、环境与工业发展。
其他的板块就不列了,太长。基本上,“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
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讨会”的课程。这些课程是什么宗旨、什么来头,我不大清楚,但是有些课程名称开得非常诱人,因为名单太长,我只列上那些我感兴趣的课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头六臂会去旁听的课程:1.人的进化2.翅膀的进化3.细菌的历史4.银河与宇宙5.象棋与数学6.疾病的话语7.DNA简史8.美国的儿童医疗卫生***策9.道德判断的本质10.火星上的水11.医药公司与全球健康12.传染病对历史的影响13.非洲的艾滋病14.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15.什么是大学16.俄罗斯小说中的爱情17.怀疑主义与知识18.基督教与美19.浮士德20.黑人作家笔下的白人21.香蕉的文化历史22.乌托邦与反乌托邦23.苏格拉底及其批评者24.怎样读中国的诗歌25.互联网与法律26.美国的70年代27.语言与***治28.美国的总统选举29.60年代的青春文化30.盗版31.全球变暖与公共***策32.公共健康与不平等33.公墓的历史34.“犯罪”的概念35.烟草的历史36.酷刑与现代法律37.大脑的测量:心理学实验的兴起。
你看,随便这么一列,就有37个。对于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举着筷子,不知从何下手。
不知道清华北大,能给那些刚刚背井离乡的18岁孩子,开出上述37门课中的几门。
我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包括***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像星星一样在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大学课程篇9
关键词:大学课程;知识;能力;悟道;制度保障
2014年8月26―29日,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与***教师工作司联合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经过校赛、省赛的层层选拔,来自32个省市(包括***兵团)的96位选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应用学科三个小组,逐鹿于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笔者获得了人文社会科学小组第一名的佳绩。
而今,参赛时的紧张、兴奋早已褪去,但对教学的体悟与感触,却如潮水般奔涌激荡,久不能复。参赛之前凭着对教师职业的敬重与担当所累积的一些碎片化的教学经验,在赛事训练与赛后教学中,砥砺、升华,渐成一幅清晰的教学蓝***。
承载蓝***的主轴,就是教学理念。
一、授业、解惑,是否为大学课程的全部?
在省赛颁奖仪式上,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教授的一句话,可谓醍醐灌顶:“什么才是好的大学课程?”
这个问题,笔者此前从未清晰地向自己提出。虽然在以往的教学时光里,作为教师的自己,也曾无数次追问“你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一场行***法知识的盛宴?说来惭愧,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就连自己,也不敢宣称行***法知识的全面掌握,又如何能确保学生得到事无巨细的传授?更何况,从无法律人以熟记条文或教材见长于职场,优胜劣汰中,胜出的,永远是活用知识、妥善解决纠纷的法律职业群体。因此,笔者的行***法课程讲授,重在塑造行***法律思维、训练学生解析行***纠纷的能力,而不是围绕教材的刻板宣讲。教材不是课程资源的中心,它只是课堂学习材料的一部分。因为现代教学再不可能是单向的传输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文本互动生发出的多种意义的一种活动[1]。
为了实现这两项教学目标,整个行***法课程离不开三种教学方法:精致的规范分析、互动的案例讨论与专业的学理支撑。
规范分析是思考的起点与归宿。作为法学院的本科生,他/她必须首先围绕着现行法律制度展开分析,才能避免外学科知识与法学知识的篡位,并迅速地进入法律职业人的共同话语体系。2014年10月24日,台湾地区的民法学界泰斗王泽鉴教授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做报告时,曾经批评:“大陆学生上课都不带法条”,其所关切的即为规范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当然,大陆法学院学生不带法条已非普遍现象,至少在笔者任教的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已成淘汰式。
案例讨论,强调开放与论证过程,以提问引发思考,以误区作为警戒,以论辩展现多元。本科生的社会经验相对缺乏,学习时容易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缺乏灵活运用能力。因此,课堂讲授应借助案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领会法学作为实践科学的特性,在解决行***纠纷的过程中培养法感。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的重心,不在于以生动的事实描述抓人眼球,而在于反复训练法律适用的三段论思维。
学理探究,意在引导思考的深度与精度,并借助延伸阅读和课后思考,巧妙地联结教材与专著、拓展课内至课外。本科法学教育中,学生往往重技能而轻学理。殊不知,行***法学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不仅是进一步展开法学研究的基石,亦对个案处理技艺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对比分析、理论分析,不断向学生展现行***法学基础理论与行***纠纷个案处理的内在联系,不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更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与此同时,为配合上述教学方法,需要打破传统的期末定终局的测评方式,采取过程结果式评价模式──平时课堂的开放讨论占期末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70%。一开始,总会遇到学生羞于发言的尴尬。对此,笔者摸索出了一个小窍门:尽量记住班上每一位同学的名字,努力回想起每一位同学曾经的回答。这对于教师并非易事,尤其遇到大班上课的情形。所以,笔者会在每次课前花十分钟复习学生名单,重温上次提问情形。尽管这加重了教学负担,但每当熟练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并有针对性地点评他(她)相较于前一次回答取得的进步时,学生的眼里流露出的是被尊重、被关注的惊喜目光,之后的课堂讨论也会更加主动和积极。至于课程期末考试,采用的是开卷的案例分析形式,学生可以携带任何法典、教材、论文,但必须在给定的两个小时时间内解决案例列出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虽不必对法律规范倒背如流,却需对行***法律体系的整体框架与基本安排驾轻就熟,更为重要的,是灵活运用法律解释与漏洞填补的技能,分析个案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合法性或正当性判断。如此,就将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妥善地整合为一体,突破了传统知识灌输式教学的禁锢。
二、学生悟道,方是大学课程的真谛
然而,这是否是一门大学课程的全部任务?
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曾经说过,“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来浙大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这个面向学生的发问,在笔者看来,恰是对教师的明责:在授业、解惑之上,言传身教“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2],方是大学课程之真谛。就行***法学课程本身而言,若仅停留在要件提炼与个案适用,至多只能培养具有超群技艺的法律工匠;但一所一流大学法学院致力于塑造的,是具有法治反思能力的卓越法律人才。因此,如何将对法治的思考带进教学设计,启迪学生把脉中国法治建设的方向,成为隐藏于课程讲授背后的“道”。只有谙熟于此“道”中的人本关怀与正义价值,方能于“授业”、“解惑”上真正有所作为。而在悟“道”过程之中,自然会辨析正义之本质,探索公共之福祉,诘问自身之价值。如此种种,均将学生引向“什么是我的支点”的人生追问,从而使课堂不仅成为知的殿堂,更为德的指南。
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古往今来备受推崇的教学最高境界,正是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课程,亦是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重要的评分标准。
按照本次竞赛的规则,参赛选手只有完成自己的参赛环节后,方能观摩其他选手的比赛。第十位的出场顺序,虽令笔者遗憾错失许多优秀选手的授课,却仍为笔者留出了领略十多位同仁风采的机缘。作为一项全国性的赛事,每组32名参赛选手均顶着省赛第一名的光环,并肩负着展现本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养的重任。两相竞合之下,决定了本届赛事的才辩无双、精彩纷呈。当大多数选手的授课均如风行水上、自然酣畅之时,教学仪态与教学语言实则已秋色平分、轩轾难辨。但若认真揣摩授课过程,仍能于细微之处见仲伯:教学策略是平铺直叙还是奇势迭出?教学内容是一目了然还是辞简理博?教学思想是一定之论还是不拘一格?这看似教学技巧的差异,却彰显了大学课程的应有底蕴:破除陈规,追求创新;摒弃浅白,青睐博广;避免灌输,旨在启迪。
在这里,笔者不得不提到两位让笔者印象深刻的选手。一位是教外语的女老师。一上场,她便气定神闲,展现了其他选手难以匹敌的泰然自若;整个授课过程,更是一气呵成,几无磕绊。但她最终的分数却并不十分理想。另一位是讲授《史记》的男老师。尽管与之前的女老师相比,他的教姿教态略逊一筹,但他的课程既安排了对“司马迁欣赏司马相如吗?”这一问题的开放式讨论,亦给出了自己的三点论据。更为重要的是,他强调学术交流的平等性,欢迎同学质疑他的论证过程。最终他拔得当天上午的头筹。两位选手虽各有千秋,但最终的结果却让笔者不得不细细推敲评委老师的用意:那位女老师的授课虽安排了互动式提问,但所提问题,主要围绕着阅读材料的英文理解本身;而男老师的课堂,展现了具体观点背后的学术争鸣与开放的学术讨论氛围。相较之下,后者在知识传授之外,似乎更能引导学生活用史学研究方法,端正学术研究的态度。
思量至此,笔者不禁感慨评委老师的良苦用心,并重新体会组委会评分规则的立意。大学是这样一处所在,在这里,凭着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一段特定的时光被专门腾出来尽最大可能地培养最清晰的自我意识。人们出于寻求真理的唯一目的而群居于此[3]。组委会旨在明晰,能够引导学生悟道的教学,才是好的大学课程。
三、好的大学课程,离不开制度保障
带着这份感悟,笔者以参赛时精心准备的20次课件为基础,重新设计了本学期的“行***法”课程。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下来,笔者明显感觉到,课程的知识点讲授更为连贯,思维训练更加全面,思想启迪更为高远。赛前两个多月全身心的投入,收获的,是更多学生的蜕变与成长。许多学生写来邮件点赞。一位中国***法大学短期交换生的上课体会,更是深刻地诠释了升级后的教学理念可能产生的无穷影响:“有一句话这样说,总有一种人的存在,让你对你自己付出的努力与现状感到惭愧。而我觉得一个老师最大的人格魅力也就是在她的感染下,学生内心真实地生出一种想要变好的深切的渴望。我有过这种渴望,在你上上周的那次课中。”这封邮件,让笔者由衷地体会到作为教师的力量与幸福。
说来非常惭愧,若不是这场赛事,笔者不可能有完整的两个多月时间,全情投身于教学之中。放眼当下,全国高校在各种排名与指标考核的驱动之下,将发表高层次论文、获批高层级课题、荣膺高层面奖项作为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职称晋升的压力、业界评价的标准,逼迫着大多数青年教师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科研。
这确实有些反讽。本应以教书育人为主业的高校,曾几何时,疏离了她的本业?其实,教学上的付出,并不都是悄然无声息。只是,“教育是农业”,投入多、产出缓,以教师有限之精力,似乎只能科研先行。然而,科研与教学,就真的势如水火,难以两全?作为体制内的一员,笔者与许多老师一样,受到两年一评聘、三年一签约的科研考核压力;作为浙江省地方立法专家库、浙江省***府立法专家库等团队成员,即便是个人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作品,也需接受来自实践的检验。最初,笔者也曾经困惑,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妥善处理三者关系?但对周边优秀师长的观察,很快打消了笔者的疑虑:实务本就是科研问题意识的来源;科研的产出若能指导实践,恰体现了法律学科的社会价值;而源于实务的科研,既具备易于学生理解的生活性,又能展现科研指导实践的魅力,可轻松激发学生学理探讨的热情,与此同时,以浅显之语言讲解深刻之理论,有助于梳理清晰的研究脉络,反哺科研。如此周而反复,就能形成教学、科研、实务的良性循环。教学科研协同的意义在于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当最新的科研进展激荡学生心灵,当最有效的科研方法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探究者’,创新就成为对学习的最好诠释,人才培养的个人含义也就相当丰富了[4]。一如本次教学竞赛组委会于开幕式介绍评委席时的措词,此次评委席中的许多老师,就兼长于教学科研甚至行***工作。他们正是在以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感悟心得,引导与鼓励一种教研相长、蕴藏深厚学理功底甚至人生态度的教学境界。
只是,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倡导的“悟道为上”的教学理念,若期待从参赛的96位选手推广至全国高校逾百万教师队伍,就不能仅依赖个体的经验复制。作为一位浙大人,笔者时常感怀,在笔者的身边,有那么多的同事,可以不计回报地主动组织学生读书评论、畅谈人生,无惧繁复地将学生的困惑与疏漏整理成专题共享研讨。但他们的付出,并没能化约为现实体制的绩效。是的,从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而言,要求绩效似乎有些世俗化了教师职业。但身为法律人,笔者深知,远离制度配套的师德宣扬,终难形成规模化的教学改革之势。
“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倘若高校评估体制与社会关注导向能更多地倾向于教学工作,必能引导更多的高校教师投身于志在让学生“悟道”的教育事业,才能早日让大学回归其本业!
参考文献:
[1] 陆国栋,周金期,金娟琴,留岚兰. 从“制器”到“成人”的系列核心课程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85-94.
[2] 梅贻琦. 大学一解[J]. 清华学报,(1941)1:1-12.
[3]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大学之理念[M]. 邱立波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大学课程篇10
第一类是选课前觉得可能有兴趣,上课后却发现非常枯燥,听得昏昏欲睡。但我一点都不后悔花时间选这些课,因为这样的尝试会让人生的选择更少些。
第二类课程是上了就爱不释手的课程。这感觉特别好,但不可能第一次就撞上,我也是选了那么多不喜欢的课之后,才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第三类课程学的时候很感兴趣,但不知道以后有什么用。没关系,就像乔布斯所说的,这都是人生中积累的点点滴滴,也许未来有一天,你会把这些点点滴滴串联起来。比如,当时我发现自己对哲学很有兴趣,但并不想做哲学家。虽然没有直接的用途,但哲学类的课程教会我如何思考,这也成了我一生的指南。
对于第一种课程,直接丢掉;对于第二种课程,马上去追随;对于第三种,先留着,以后总归会把它串联起来。
在大学期间,还必须学会三种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第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自学的能力。在大学4年,要学会从一个被填充知识的人,变为自学知识的人。不能只会背诵,还必须要有理解的能力――这包括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无师自通的能力,等等。
该怎样培养自学能力?很简单,你必须学会问“为什么”。
第二种能力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不要只知道公式是什么,理论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这需要在学习时多问一个问题――“有什么用”。我女儿小时候非常不喜欢数学,觉得像指数之类的东西没有实际用处。直到有一天,我问她:“如果有100元存在银行,每年10%的利息,10年以后你会有多少钱?”当她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居然不是200元,而是259元的时候,她突然对数学有兴趣了。
第三种能力是批判式思维的能力。每一件事情,都有多方看法,不是只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要学会用不同的观点来看问题。每碰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不但要学会问“为什么”,还要学会问“为什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