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程篇1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
课程整合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设计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趋势。课程整合的设计思想在我国产生的现实背景之一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和学校被赋予更多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自,各类地方和校本课程层出不穷,课程门类细、课时压力大、课程整体效益不高的问题开始凸显,而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现象也非常严重。近十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全国各省市、区县、学校竞相以地方或校本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方兴未艾之际谈论课程整合的问题是否为时尚早?毋庸置疑,心理健康课程普遍存在着与国家以及部分地方校本课程内容(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重合的问题。以课程整合的设计思想进行心理健康课程构建,有利于课程内部的有效整合,建立与相邻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提升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质量,也有利于学校整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一、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模式构建视野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整合
(一)整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一定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体构建视野下开展的,而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教育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构建视每一位学校教育者为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积极促进者。整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意味着协调和挖掘学校的各种资源,多维度、多层面、多角度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包括: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学校、社会、家庭与自我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心理教育与班级管理,团队工作及其他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和心育的有机结合。
(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是一种课程设计的思维方式
黄甫全教授(1997)指出,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设计思想,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是挖掘学校教育教学中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关联的因素并进行有机联系,整体构建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包括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整合,心理健康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整合等,进行合理衔接、连续过渡、互补互促,促进人的心理素质可持续发展。
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的价值所在
(一)心理健康课程整合的核心价值:有效组织学生的学***验
心理健康课程提供关于个体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积极认知、态度和行为技能的获得,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健康等课程相关领域的学习联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组织自己的学***验,从完整的角度去统整自己关于自我、他人、社会的学***验,把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是学校教育对人性化教育的回归
儿童心理发展是学校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也是课程设计的目标之一。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是学校教育对人性化教育的回归,使学校教育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及其生命质量,促进人内在和谐发展。
(三)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目标的整合,三维目标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程目标整合的结果,有利于在不同学科中促进儿童积极自我体验、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道德的发展。
(四)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儿童的理解,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建设视每一位教师为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教师了解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中有机渗透、融合,能够促进教师对儿童的理解,根据儿童心理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三、心理健康课程整合的设计原则
课程整合的设计关注的是不同课程间相关内容的有机联系,不能为了减少学校课时压力,进行简单的几门课程的内容和课时调整,其必然以学校教育经验的有机融合为核心价值观,关注有机联系,整体构建。
(一)心理健康课程建设要作好自身课程规划,明确自身价值
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要遵循课程设计的科学要求,作好课程规划,深刻思考与研究心理健康课程的价值、定位、性质、原则等基本问题,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纲要要求,确定本地区或者本校课程开发的基本目标。
(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建立在相邻学科各自价值***的基础上,加强有机联系
心理健康课程整合旨在通过了解各个学科中与心理健康课程相关联的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建立有机联系。课程整合的过程要保持各自学科的***价值。例如,心理健康课程的根本旨趣在于发展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品德学科则是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尽管在内容上有重叠的部分,但是其课程存在的根本价值有很大不同。
(三)学校是课程整合最有力的管理者、组织者、实践者
三级课程体制的实施使学校成为真正的课程管理者、设计者与实施者。基于办学目标,很多学校通过对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梳理与系统构建,对学校课程进行大胆重构,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四、心理健康课程整合的多种模式
(一)心理健康课程内的自我整合
1.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内部整合
进行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时,要关注心理健康课程目标、内容、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如心理健康课程目标的整合[1],从人格现代化和个性社会化的要求出发,引导青少年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生存,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和谐发展。
2.以心理健康教材建设为主导的课程内容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制要研究其与相邻学科之间交叉、重复、割裂等课程设计问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依据新基础教育改革所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要求,通过大量篇幅,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2]。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几个大的方面。在心理健康教材编写中避免与这些教材中心理教育内容的简单重复,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心理教材相关联内容的设计。
(1)分立式。即保持同主题内容的各自存在,因教育内容设计的侧重点不同,为了保持心理健康教材的完整性与主题的逻辑性,对相同主题进行设计,体现心理健康课程的体验性、开发性、助人自等课程设计原则。
(2)联立式。即同主题内容,心理健康教材要基于品德教材中已有内容进行拓展、深入的设计,在设计时要考虑相同主题在品德教材中的年级段、单元位置,尽可能将其设置于同年级的同月份开展教学,这样便于学生对同主题内容进行内在统整。
(3)关联式。在不同主题间可建立某种有机关联,如品德教材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以主题性单元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调查、实践等活动,在心理教材设计时可考虑相关联的同时段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把心理辅导中所学内容整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
(二)心理健康课程整合的学科整合模式
1.“心理—道德”心理健康课程模式的构建
在心里健康教育中是否保持价值中立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3],心理健康课程要关注学生心理、道德的发展。“心理-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心育与德育,有助于优化学生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4],是中国教育文化和教育实践形成的一种新的本土教育形态。构建“心理—道德教育”的课程模式在心理健康课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包括:间接性原则———采取渗透、濡染、陶冶的方式;尊重原则———为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创造平等、融合的氛围;主体性原则———运用价值澄清法,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作出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最终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2.科际整合课程———综合课
综合课程是课程整合的一种形式。综合课程是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统整成一门新的学科[5]。组织以心理健康为主题来连接不同学科,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从多重视角了解、处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信息和观点,更全面、客观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
3.学科间有机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入不同学科中
(1)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实现课程整合
学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点。如语文教学中诗歌、故事、散文等都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体现了人们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方式,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态度、价值与技巧。艺术课程、艺术鉴赏与艺术实践能够***人们的心灵创伤,是很好的促进儿童成长的手段。挖掘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点,把心理健康有机融合到学科教学中,能够提升课堂品位,促进儿童发展。
(2)关注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隐性课程的实施
学科教学中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点之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质量、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课堂教学氛围、课堂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等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给予关注。民主、开放、合作、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4.多途径的整合———班会、团队活动与心理教育整合的体会
在班会、团队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整合方式。教师应挖掘班级中学生共同关注的心理发展问题或主题,自主开展班队会活动,促进学生关注自身发展等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自我教育。
心理课程篇2
诸暨东白湖 陈莉
为期两天的课程开发第一阶段培训虽短暂但富有实效,这要感谢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精心组织。
以下几点是我不成熟的学习体会:
一、明确了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学校及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自行设计和研究、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是开发本校师生潜能、发展师生个性的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品位的新型课程。
二、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是众多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学校外部因素。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只要老师有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二、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
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心理课程篇3
以下几点是我不成熟的学习体会:
一、明确了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学校及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自行设计和研究、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是开发本校师生潜能、发展师生个性的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品位的新型课程。
二、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是众多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学校外部因素。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只要老师有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二、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
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心理课程篇4
1.相关法哲学理论的讲授。法哲学理论的讲授,主要是介绍现有的一些法哲学流派和主要的法哲学观点争议,这为日后提出问题奠定了基础。法律认知科学的实验设计主要是运用生理实验解决法哲学问题或者部门法的主要问题,所以人文社科问题是实验的目的之所在。很多法律认知科学的生理实验流程大同小异,运用的设备相差无几,但是其所解决的法哲学问题却大相径庭,所以,相关的法哲学理论的基础必须夯实,否则实验就是无的放矢。为了进行“法律认知科学”的实验,就必须让学生选修“法哲学”、“西方法律思想史”和各个部分法的法哲学课程(如“民法哲学”、“刑法哲学”、“诉讼法基础理论”等课程)。为此,我们开设了“西方法理学”和“法哲学”等课程。通过相关法哲学课程的讲授,并组织学生对部分重点问题、争议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提炼出核心争议之所在,由此设想日后可以进行实验的粗略方案。这一点也是体现“认知研究”与“***研究”之间的区别,体现我们研究的人文社科的目的指向(而非一般的自然科学或医学意义)。此外,我们还为法学硕士生开设了“神经元法学”和“法律认知科学”等课程,对此类问题的探讨更为专业、细致。
2.联系医院的医生前来讲课。由于课程具有跨学科性质,这种课程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而本学科的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知识背景,但毕竟其主导学科还是法学或法理学,在其他学科方面的学识显然不如这个领域的专家。所以,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或研究人员前来授课就显得很有必要。而对于法律心理实验课程而言,这方面主要是请医院的医生前来上课。这里包含了以下三类,一类是神经科专业的医生,其为我们讲解脑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部分高学历的医生由于拥有系统的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的教育和科研知识,甚至还可能从事过“认知”领域的生理研究,就能够从“生理心理学”的“认知”角度为我们讲解实验设计的方案、流程等对实验特别有意义的问题。
3.带领学生前往实验室参观。由于法学专业学生对工科和医科的实验室一般都比较陌生,如果他们对医疗设备或者医学实验室没有相关的认识,就不可能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因此,非常有必要让他们参观实验室或者医疗设备。在参观的过程中,由医务和实验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其中包括仪器、操作流程和仪器软件的介绍。老师和学生甚至可以进一步接触机器,如进入密封的磁共振室,躺入磁共振仪器内模拟作为实验的受试者。这样,他们能够亲身体会到躺在仪器内接受检查或实验者的境况,设计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从事“法律认知科学”实验的仪器设备与“医学***和检查”的实验设备虽然相同,但是依旧存在一些差别。如磁共振机器,一般医学***目的进行的检查往往只需要运用“1.5T”级别的机器;虽然这种级别的机器也能运用于“法律认知科学”实验,但是相关实验对仪器的要求往往更高,通常要求是“3.0T”级,此级别仪器在普通医学检查中的运用就比较少;认知科学实验的磁共振仪器甚至使用到高达“12T”级别。
二、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工作
1.通读实验报告。法律认知科学相关的实验论文很多,必须进行大范围的选题筛选。粗略筛选之后的论文,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读。研读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看看研究现状,知道他人的研究进程、重点、热点和难点。通过这些研读,我们就能够根据现有的研究进度,选择尚未研究(发表的)而又可能比较重要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日后实验选题的大致范围。二是参考他们的研究手段、流程,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借鉴。现在发表的论文,一般都会大致介绍实验的流程。然而,学术论文毕竟不是实验报告,其更多侧重于问题的提出、解决和分析,流程的介绍往往比较粗糙。当然,部分学术论文也有比较详细的实验流程,对此类论文的仔细研习,就能对实验设计产生比较大的影响。①
2.对主题进行社会科学的探讨。在进行文献研读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得出大致的可能的研究“主题”,这时返回法律社会科学领域,以法哲学的视角重新进行审阅,才能更好地获得“生理心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自然衔接。在生理自然科学领域可能可以从事实验研究的“主题”,还必须获得“法哲学”、“法社会科学”上的意义。因为,有的问题虽然在自然科学上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然而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看,其意义可能就会大打折扣(或者意义就不那么直接)。此类论文的价值更多是在“***性”而非“认知性”。很多人文社会科学(法哲学)的问题虽然意义重大,但从自然科学(生理心理学)的角度看,在现阶段却还缺乏研究该问题的“方法”和“设备”。所以,必须获得二者的协调和平衡。主题的选定是法律认知科学实验的第一个难点。这个难点意指“我们要解决什么主题”,其既涉及“什么主题十分重要”,又指“对该主题的研究到什么程度”,还指“现在已经具备研究该主题的手段或方法”。
3.组织实验设计。从法律认知科学实验的角度看,组织实验设计的第一步是设计实验方案,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设计何种方案、设计何种场景、设计何种问题,以及何种音像、问卷材料,都关系到实验结果的真实与否。这也是法律认知科学实验的第二个难点。我们要设计出一些“场景”或者“问题”,让受试者在这种环境下能更真实地思考或者表达情绪,从而得出比较真实的实验结果。西方国家在以往的研究中,存在比较巧妙的实验设计,例如对于道德中不公正问题的容忍情况,研究者在最后通牒实验中,部分受试者拒绝接受不公平的分配方案,这是其情绪化的表现。该实验设计如下②:19名(方案接受者,“responder”)接受磁共振扫描,共进行了30轮游戏,对手(方案的提出者,“offer”)部分是人,部分是计算机。每次都涉及10美元的瓜分。对手所提出的方案中,一半是公平的(对半开),剩下的为2次“9比1”,2次“8比2”,1次“7比3”;在这些方案中,方案提出者的分配比例较大,而接受者的比例较小。结果是,对于公平的方案,方案接受者都接受了;越不公平的方案,则参与者的接受率越低,“7比3方案”至“对半开方案”的所有方案(即“5∶5”,“6∶4”,“7∶3”)都被接受了。在“9比1”和“8比2”两种方案中,如果“方案提出者是人”,则其方案的接受率低于“方案的提出者是计算机”。这就意味着方案接受者对于不公平方案存有情感性反应。这种不公平引发的脑区为:两侧前脑岛(bilateralan-teriorinsula)、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prefrontalcortex,DLPFC)、前扣带回(anteriorcingulatecortex)。这证明了两侧前脑岛(bilateralanteriorinsula)厌恶不公平,作为负面情感的脑区,其反映出了对于不公平方案的厌恶。诸如此类实验设计非常巧妙,就能够为我们进行相关实验提供设计上的参考或模仿。
4.进行预实验。在实验设计之后,有必要进行预实验,检验实验的可实施程度。这种预实验,可以提升实验者的信心,也可以作为申请相关课题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预实验还可以检测实验的可行性,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缺陷进行适当的修正。在预实验之后,还必须进行志愿者的招募和筛选。
三、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实验的核心状态。法律认知科学的实验流程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与医学实验相比通常更简单。其运用的仪器设备有核磁共振(FMRI)、眼动仪和脑电***等,其中核磁共振最为典型。该仪器不仅运用于医学***和研究,现在还广泛运用于认知科学的各类研究。核磁共振运用于法律认知科学的研究,主要优点在于其定位非常准确(虽然时间上稍有迟滞)。由于实验的磁共振仪器操作是高度专业化工作(而且机器极为昂贵),只能由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因此法学教师和学生不能从事,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四、实验之后的分析总结
实验之后的分析总结属于实验的后期工作,主要是数据、***像分析,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分析总结。
1.数据、***像分析。数据分析具有客观性,需要专业的实验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和***像的分析。法律认知科学实验主要运用核磁共振仪器,对于脑区***像的要求比较高,还需要比较好的核磁共振配套分析软件,对此进行精细的分析。此类软件一般只有磁共振专业技术人员才会使用,由他们进行相关数据***像分析比较科学。如果涉及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必须建立数据模型,则还需要数学专业人士进行相关的工作。此外,除了实验工作人员和数学人才外,还需要神经科专业医师或者认知神经学专家对此类数据和***像进行“认知神经心理”方面的分析。这种分析就是我们后期进行人文社会分析和理论化的基础。
2.进行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分析总结。与前一步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相比,对实验结果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析总结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质。我们需要从已有的数据和***像,根据我们需要解决的人文社科(法哲学)主题进行解读。这种解读是人文社科的解读,是运用实验数据和***像得出人文社科的结论。所以,一定的主观性是原有的实验设计思路和人文社科理论基础的延续。现有实验的理论分析,如道德的情感性实验,就需要根据道德哲学理论进行分析;“先天犯罪人”问题的实验,这就需要根据刑法哲学理论进行相关探讨。
五、注意事项
心理课程篇5
关键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模型;分析评价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所开设的相关专业课程都具有相当高的综合性,一方面会涉及工程技术领域,另一方面还会较多地涉及管理科学与技术领域,因此在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应该系统进行课程相关建设的同时,应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相并重。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局限于教学环节,轻视实践教学,并且更加缺乏对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系统的、客观的评价机制,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办学质量,因此建立起一套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已经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工业工程专业核心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及要求
按照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注重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更新,使之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根据本专业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原则重组课程教学内容,以便使教学内容符合工业工程培养目标的定位,一是突出综合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二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完善人格、发展特长、终身教育;三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坚持因材施教;四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岗位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反映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的要求,使之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要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师必须及时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及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广泛收纳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努力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做到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加强理论课程所涉及的实践环节:重新规范、整合实践环节,使之更有针对性、应用性、综合性,使之与理论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学实验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综合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是课堂理论教育的深化延续。教学实验是理论学习与科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的结合,工业工程实验室应紧紧围绕本学科的发展而建设。对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客观反映教与学所体现出的学生对课程理论体系和知识模块的掌握水平,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水平,为此在教学效果评价过程中应体现出综合性、客观性、系统性的特点。
二、工业工程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应根据专业核心理论课程的性质不同设置不同的课程教学分析与评价方法,工业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另一类为专业一般课程。本文重点就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效果分析与平价展开讨论。
1.专业核心课程的课堂教学考核内容
核心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是使学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环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该环节的教学效果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专业核心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往往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练习,同时还包括课后作业和练习以及对学生平时的课堂考勤等内容,所以对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水平的评价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练习、课堂考勤等内容;期末成绩:包括期末试卷成绩等。但在上述众多因素中各部分所占比重的大小以及评价方法,都会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产生影响,而如何设定课程评价中各部分所占比重以及如何确定各部分的科学评价方法,就成为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考核内容
实验教学环节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课程所设置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模块掌握水平,重点考查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核心课程实验部分的效果评价应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内容,同样的道理,应科学设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各种评价因素影响因子和评价方法。因此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和考核内容,包括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和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两部分组成,当然也需要设定这两部分的权重值。
3.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模型的建立设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值为A则:A=α∑ni=1δi∑kj=1x+β∑γμ=1σμ∑λ=1y+ωz(式1)式1中:①课堂教学权重为α,各子因子影响因素为x,子因子权重为δi;实验教学权重为β,各子因子影响因素为y,子因子权重为σμ;期末试卷成绩权重ω,期末试卷成绩z。②α+β+ω=1(式2)③δ1+δ2+…δn=1(式3)④σ1+σ2+...σγ=1(式4)⑤i=1...n参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项目数;j=1...k每个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项目数中的子因子数;μ=1...γ参与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的项目数;λ=1...η每个实验教学效果评价项目数中的子因子数。由此可见,各个权重系数的设定值的大小会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值A的大小。权重系数选择的原则是,一是可以根据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工作量的比重选择,二是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度来设定等。如式2可以选择课堂教学权重为α=0.2,实验教学权重为β=0.1,期末试卷成绩权重ω=0.7;如式3课堂教学子因子权重δi的选择,如课后作业δ1=0.6,课堂考勤δ2=0.3,课堂讨论δ3=0.1;如式4实验教学子因子权重σγ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σ1=0.4,实验过程σ2=0.4,实验报告σ3=0.2。当然每个教师也可以根据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自行确定各个权重系数的大小,以便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心理课程篇6
1.1民族心理认同对物理学习的影响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代表主流文化之一的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能够将民族文化当中的一些经验与大学物理相结合,并能够利用学习到的大学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他们在尊崇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能够对大学物理课程形成肯定性情感和态度,并表现在思维方式和具体行动中;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过分迷信本民族文化,强调本民族生产生活经验,即使这些经验与科学事实或原理相悖也坚信不移,这种对大学物理课程分离的处理方式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态度;另外也有学生采取同化方式,远离本民族文化,脱离本民族生产生活实践,不能结合实际经验将物理知识拓展和应用.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的认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
1.2大学物理课程价值的心理认同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所谓课程的价值,是指课程能满足主体(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的一定需要,即课程的存在、作用及其变化对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适应,通俗地说,课程的价值,就是课程对人和社会的意义”.课程价值作为教育价值的一个有机部分,强调作为客体的课程价值对主体的人和社会的需求的满足.大学物理课程的价值,除其在物理知识、方法和思想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独特价值之外,在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发展、技术创新以及人的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是课程建构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少数民族基于本民族文化结构对大学物理课程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等具有独特的认识和不同程度的认同,反映在对大学物理课程价值的认知、态度、情感和反应等心理过程以及外显行为,也直接作用于于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效果.
1.3物理课程内容心理认同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大学物理课程选取物理学科中最具核心地位的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中的实验、原理、概念作为基础并渗透物理学中影响深刻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内容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等内容,典型的物理方法如演绎归纳法、分析综合法、联想类比法、理想模型法以及物理统计法等等,是为理工农医类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也是其后继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心理认同程度的因素主要有:
(1)理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其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分为汉语言教学、民族语言教学和双语教学,其教学要求整体低于汉族学生,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更加深奥,思维更抽象,工具从简单代数到高等数学,期间的跨度使得多数学生难以适应.
(2)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需求差别较大,但大学物理课程内容与专业联系程度较低,仍使用材、统一内容、学进度,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形成较低程度的认同.
(3)另外,现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虽然包括经典物理学和近代物理学的内容,目前前者占比重较大,近代物理的学习要求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近代物理思维,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较为困难,因此教学内容中近代物理内容较少,使得大学物理课程的前沿性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1.4授课教师在学生中的心理认同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特殊的文化结构和心理结构,其知识建构、思想观念等方面处在正在发展阶段,因此教师适时得法地引导尤为重要.总结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授课教师的心理认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授课教师的语言能力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其心理认同的主要方面.学学物理的少数民族班级有民考民和民考汉两类,前者其基础教育中的物理授课均为民族语言或少量双语,后者汉语言授课较多,但总体汉语言应用水平较低,用民族语言授课的基础物理中物理专业术语均为英文音译,与大学物理全程汉语言授课不能很好衔接,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言物理专业名词不能理解、对号,而大学物理授课教师均未受过民族语言培训,不能进行大学物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不明白,学生表达的意思教师又不理解,这使少数民族学生与教师不能有效沟通,降低了学生对授课教师的心理认同,进一步对大学物理课程产生排斥.
(2)大学物理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态度也是影响其大学物理课程心理认同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不同,他们对与其不同民族的授课教师有着特殊要求,希望教师尊重他们的文化、风俗、信仰等,需要教师耐心、亲切地与其交流,希望教师能平等地对待他们并融入他们的文化,他们亦会对歧视少数民族的教师从心理上产生排斥,进而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2促进学生对物理课程心理认同程度的建议
大学物理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与方法训练、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课程.针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表现的各个方面和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结合少数民族语言、思维、文化、生产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特点,正确认识心理认同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改革少数民族大学物理教学.
2.1调动学生积极乐观的认同态度
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教育及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不均衡与少数民族精神及物质文化的发展、价值观念的转变之间存在矛盾,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6].我们需要更好的尊重、包容并融合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和传统、思想和行为,增进民族交往和认同,协调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调动民族心理认同的积极性.适时引导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相互认同和融合,各民族增进相互了解,避免隔膜和歧视,真正认识到各民族社会、***治及文化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建构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理念,发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适应主流文化,建立科学的民族发展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样多元一体的和谐、美好的文化和社会氛围中亦会产生从众心理,在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同时能积极了解并从心理上认同学校教育,认同大学物理课程,愿意了解课程意义和价值,积极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构建其对大学物理课程积极的认同心理.
2.2修订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大学物理课程
针对理科基础较为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如何精选大学物理课程内容,适应专业需要和社会、科技发展的时代需求,是少数民族大学物理课程修订的主要目标.修订的主要方面有:
(1)加强大学物理课程内容与其专业课程的相关联系,比如电工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偏重电磁学,医学专业则偏重流体力学及振动等,增强大学物理课程的理论基础性、实用价值性、专业前瞻性.
(2)融合多元文化课程理念,修订少数民族大学物理课程.多元文化课程是多元文化主义的教育实践,旨在打破主流文化课程垄断格局,对多元文化进行统整、兼容,在课程中反映多民族文化,注重课程的多元文化性和民族性,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世界,并肩负起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责任.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结合大学物理课程知识,反映地域特点,增加有关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应用实例,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有的实践经验,引起学生的共情心理,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尊重、传承与发扬,体现大学物理课程与民族文化的共通性和一体性.
2.3授课教师进行少数民族文化培训
针对具有特殊文化背景和心理结构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物理课程授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物理专业素质及教育教学素养,还需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方面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
(1)少数民族语言方面.主要学习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礼节用语、课堂交流简单用语,尤其对民考民班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汉语言应用水平较低,学习民族语言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认同.
(2)少数民族历史方面.主要学习少数民族人种志和发展史,旨在增强授课教师对少数民族及其发展历史的深入了解,认识少数民族形成及发展的脉络及民族性格、思维特点,从而产生共情并融入少数民族团体,与少数民族学生建立深厚友谊和情感.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方面.主要使教师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结构、特殊习惯、宗教习俗等,在与学生交流与交往过程中尊重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和,促进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的融洽交流.
(4)民族理论和少数民族***策及教育***策方面.了解我国多元一体民族理论,以及国家民族***策中的民族文化、语言、宗教等***策,民族教育***策中的民族教育管理体制、民族教育课程***策、经费***策等,促使教师从理论上、从***策上正确认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
2.4改革物理课程教学模式
少数民族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步伐较为落后,至今仍没有形成联系少数民族、联系专业特点的大学物理课程,其教学理念保守、落后,教学模式传统、单一,使得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难以获得少数民族学生较高阶段的心理认同,难以满足少数民族学生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1)建构交互式、信息化的跨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紧密联系少数民族各专业特点和需求,融合其专业内容,理论联系应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和媒体资源,采用师生、生生交互方式,创设开放、生动、形象的大学物理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探索少数民族预科教学改革.在少数民族学生预科教学内容中增加基础物理的双语教学,一方面为他们物理课程从民族语言授课转换为汉语言授课形成缓冲和过渡阶段,锻炼和提高他们物理课堂上汉语言的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复习与巩固基础物理概念、原理,厘清物理专业术语和名词,为进一步学学物理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3)建立大学物理课程少数民族分层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是教学效果的衡量和反馈,针对不同基础、不同类别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依据专业类别如农林类、理学类、工程类,依据语言基础如民考民班、民考汉班等划分不同层次,对他们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深度方面进行区别评价,并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激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之处,鼓励他们创新思维,树立自信,激发兴趣,促进他们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心理认同.
3结束语
心理课程篇7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管理心理学 案例教学法
中***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51
A Research on Case Teaching Reform of Management Psychology
LI Jun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Guangdong 512005)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d adopting managerial cases to reform the management psychology course.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e article discussed how to use the computers and network technique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management psychology teaching resources. The research explored adopting management theory and technique, such as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ory and 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 to refor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 evaluation.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management psychology; case teaching
1 管理心理学学科概况
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它是一门边缘科学,它的产生离不开企业管理的需要和实际管理工作经验的总结。它是研究各种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
因此,对本学科的教学而言,管理中的实际案例和心理学理论之间应取得一个平衡。但目前我国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却往往出现失衡现象,即侧重心理学内容,过分以心理学理论为中心,忽视了管理学案例作为心理学理论的载体作用。①
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思辨。无论是管理学或者管理心理学都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种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心理学的课程不能单纯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应加强贴近经营管理实践、具有生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系统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能力的案例教学。管理心理学课程如果不能有效采取案例教学法,那它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
我国高校开设本学科课程名有的称“管理心理学”,有的称“组织行为学”,但基本内容并无很大区别。在教材上,大多沿袭本学科传统体系分为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三大部分,以“人性假设”为理论基础,内容重视心理学理论的阐述,涉及现代企业管理实际案例的内容甚少。②有些教材甚至与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内容多处重叠。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讲授法灌输心理学理论为主,并未有效结合管理实践案例,即使有结合,那也是非常牵强,导致学生感觉在重修普通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无助于解释管理实践中的心理现象。
本文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以下目的:
(1)探索在管理心理学教学内容中以管理学实际案例为主要线索,在每一案例中贯穿多角度、多层次的心理学理论。
(2)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技术,例如目标管理理论、组织承诺理论、无领导小组讨论等等,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方法。
(3)探索在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如何系统运用研讨法、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法等等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2 本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管理心理学教学处于不断改革之中,人们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本课题改革思路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针对教学内容少而陈旧。目前,各院校选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版本,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内容主要集中在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激励理论等。因此,本学科教改课题集中在引进新的心理学成果,扩大课程中出现的心理学理论范围。
(2)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目前各院校在管理心理学教学中主要通过教师讲授,用黑板、PPT、书本等作为展示手段,而学生单纯是作为接收方在台下听课,两者缺少互动。近年教改研究主要针对该问题,探讨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改变教师和学生缺少互动的现状,例如采取互动的教学模式,又如采用视频作为展示工具,提高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多通道接收信息从而有利于知识建构。③
(3)针对考核和教学管理。针对考试方法和内容缺少案例、重记忆轻运用,探讨考试方式和内容的改革。结合本课程的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目的。案例单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以往本学科的课程案例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将案例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辅助手段。以案例和问题为导向,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其实质是帮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参照过去的经验,从实际情况、措施和结果中学到东西。④
3 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具体方法
3.1 改革内容
(1)教学内容的结构性改革。不再将管理学案例作为一种辅的工具,而是直接以管理学案例为中心和主要线索组织教学内容。研究如何跟踪理论前沿和现实信息,追踪和引入合适的现代管理案例,适当介绍学术界和企业界最新的发展动态。
(2)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探讨如何实施新型的教学方法能有效体现以管理案例为中心的心理学理论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视频、音频等不同技术手段,加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直观性,建立内容丰富、使用方便、易于随时更新的管理心理学教学资源系统。
(3)考试模式的改革。确立以管理案例为中心的考试模式,注重在试题中通过实际管理案例考核多种心理理论的灵活运用。确立以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的考试模式。发展多种考核方式,尽量采取计算机网络作为媒体的考试形式,例如用计算机呈现管理实例,学生可采取记录视频音频,或者上机操作答卷等各种方式,全方位考核各种素质和能力。
(4)运用研究成果,实施具体教学,观察分析教学效果,形成实施报告,提高学生对管理学案例的心理学原理的分析能力,并通过抽样对比研究,问卷调查等量化的方式评估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3.2 改革目标
丰富管理心理学的内容,通过管理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案例为中心和线索重组教学架构。拓展多种教学方式,应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考试模式改革,更有效对学生学习成果作出评价,同时对教学和学习起到正面导向作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管理心理学理论,提高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3.3 拟解决关键问题
如何解决既能以管理学案例为中心和线索组织管理心理学课程,而又不致教学内容和结构的零乱。如何有机统一以上改革内容和措施,达到对该学科的理论、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考核评价等方面都比旧教学模式更加有效。如何使得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维持教学秩序,增加个别化教学的时间,以及深化学生对本课程内容和理论的整体理解。以上都是要解决和具备实施可行性的关键问题。
4 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和评价
4.1 总框架
结合以往积累的经验, 构建一个以管理学案例为中心和线索组织起来的管理心理学教学课程,同时以培养学生心理学理论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培训操作程序和执行策略,且具有相应的评价机制,革新学生考核机制。
4.2 实施步骤
具体内容包括:(1)以管理学案例为中心和主要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重新组织教材。(2)实施新型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建立教学资源系统,实施教学。(3)教学过程中应用管理的方法,例如:无领导小组讨论、目标管理、管理游戏、情景模拟等等。(4)确立以案例为中心的考试模式,注重在试题中通过案例考核多种心理理论的灵活运用。(5)运用研究成果,实施具体教学,观察分析教学效果,评价案例教学的效果,形成实施报告。
4.3 对教学的评价方法
本研究可采用调研、咨询、 教育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实验对比法等方法,对本文所提教学方法实施评估,以了解其效果和价值,为进一步推广或者修改提供信息。
5 本研究的价值
本研究的最直接价值在于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管理实践,对管理心理学教学的改革乃至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都有着较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操作意义。无论是对于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教师的课程教学,都能够从本研究受益。
本研究同时具备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课程案例教学并不局限于管理心理学,它对于所有学科尤其是应用性强的各门社会科学的教学有普遍意义。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其他学科有启发意义,课程案例教学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推广至其他学科,从而使得研究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的价值并不局限于高校的课程教学,它可推广至企业或者各种机构的培训课程的组织和编制,以及各类拓展训练项目的实施。
本研究获得韶关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
注释
① 卢盛忠.管理心理学[M].4版.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6.
② 刘星期.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心理科学,2001.24(1):3-5.
心理课程篇8
从定义来看,项目是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一种临时性工作。
项目管理则是将各种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之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如北京的奥运会、上海的世博会、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等大型的建设项目,还有很多在日常工作当中的小型工作,包括开发一个新产品、一个市场的运作活动,都被看作是一个一个的项目。项目管理就是用正确的行为方式来保证目标的实现,这里除了要求结果的成功,更强调了方法的合理性。所以除了绩效,项目管理还要考虑时间和成本等等因素。整个过程中始终追求着这样一个终极目标:从成功到成熟,从成熟到卓越。
我读完案例全文,了解了张之洞在汉阳铁厂建设中进行的种种管理活动。由于项目整个过程存在一些问题,又由于一直有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所以造成了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充满了艰辛,而从实施的结果看,这是一次事实上失败的项目尝试。从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来看张之洞的项目管理过程,所谓的九大知识体系都得到了体现,但是都没有做好,成为一个 “教训”性质的项目管理案例。
首先,我对案例进行梳理。从项目管理的启动、计划、实施、收尾这四部曲出发来看整个项目的运作过程。
一、启动
1、建设汉阳铁厂的可行性:在洋务运动的大背景下,钢铁采取进口,总是受治于洋人,大清国迫切希望炼出第一炉现代化铁水。需求分析是可行性论证里的第一步,当时的需求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朝廷计划要修铁路,第二个需求则是来自***方的。张之洞身为总督,用铁制品制造武器卖给下辖的***队。
2、选择项目经理:张之洞选择了亲信蔡锡勇作为项目启动时的项目经理。蔡锡勇帮助张总督制订整个项目运作的章程,并开始了一些相关的前期工作,比如选地址、看材料、采购设备、组建项目团队等。
3、设备材料:冶炼用的高炉中国无法生产,于是向英订购了铁炉二座。材料是铁矿石、焦碳。
4、技术和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对于中国来说是缺乏的,从西方国家引进,中国方面可以匹配一些助手级的人才。从外聘到内聘到招聘,整个人才的梯队有了雏形。
二、计划
项目的整体规划:一开始就要做好计划,搞清目标。只有项目的目标明确,合理安排时间、费用、人力和其他资源,控制好项目的变更,这些是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案例中整体的计划比较复杂全面,要建立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家集冶铁、炼钢、轧钢于一厂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炼铁厂、熟铁厂、贝色麻炉钢厂、马丁炉钢厂、钢轨厂到钢材厂都是其中的项目,这些需要好几个项目好几个阶段进行,铁厂项目是第一个项目。
三、实施
项目的实施是最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大项目。其中包括领导的艺术,核心团队的建设,这属于项目中人的问题;然后是项目的范围,到底涉及到多大多深入的东西,还有就是最重要的质量保证;还有信息的通畅,资源的保障(采购或者自制)等等。光绪十六年十二月(1891年1月)铁厂基建动工,至1893年最后完工,中间已经开始了生产,至1893年的10月份机械设备安装甫毕,前后二年十个月。建成后的汉阳铁厂共有四个大厂、六个小厂。其规模居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此外,厂内还设有职工医院、技工学校。在实施上完成了预计的规划内容。
四、收尾
第一个项目还没有收尾就开始了第二个项目,也就是说第一个项目还没有来得及看到收益,就仓促开始了第二个项目。而且在第二个项目的融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融资问题”。
我们审视一下这整个项目进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经费不足、成本过高。原投资计划大大超出,财***拨款是一张空头支票。燃料从开平运抵,甚至从英国、德国进口,成本高昂。从海外招聘的技术人员工资奇高,造成人力开支大大超过预算。
二是冗员太多,管理不善。从海外招聘的技术人员超过了当时需要的人数,管理人员大都是官员的亲戚朋友,招来容易辞退难。
从项目运作的四步曲去看项目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项目从功能这个角度分开去看,从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这九大体系来对张之洞的项目管理过程进行一下分析。
1、项目整体管理。整体管理就是包括在项目生命周期中协调所有其他项目管理知识领域所涉及的过程。项目的主持者张之洞要从项目各类资源的整合、对各种条件约束的研究、环境是否适宜执行它等多个方面 来宏观地考虑,例如,铁厂所购买的设备是否就是合适铁矿石的冶炼,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汉阳铁厂是出了问题的,因为当时的铁矿石含磷量多高,而原来的贝塞麦转炉不能有效去磷,只有到了盛宣怀接手后才将其换为马丁平炉,解决了铁脆性过大的大问题。应该说,在整体管理方面,很容易有太多不合适的地方,一个问题考虑不到,就可能造成整体上的问题出现,必须
慎之又慎。
2、项目范围管理。项目的范围指项目的最终成果和产生该成果需要做的全部工作,也是个全局变量,对于张之洞的项目来说,我们知道,其最终成果就应该是建造成一个具备生产能力的铁厂,而全部相关工作则应该有建造厂房、购买设备、聘用人员、以及运作整个项目的全部工作。项目范围是制定项目计划的基础,它包括用以保证项目能按要求的范围完成所涉及的所有过程。
3、时间管理。拖期现象是让张之洞头疼的一个问题,由于铁厂开始并不会立刻产生效益,所以来自上面的拨款就不一定得到保证,再加上当时修颐和园的钱也占去不少,而工厂的耗费是连续的巨大的,于是,不断因为钱的问题而产生工程拖期的状况。
4、成本管理。在汉阳铁厂这个项目上,张总督并没有考虑到成本。
5、质量管理。质量是项目的核心问题,质量控制要深入到每个与项目相关的人,要深入到项目的每个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要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每个过程都要进行质量的控制。这里的质量不仅仅指产品(或硬件或软件)本身应该具备的性质,还有项目执行和管理的质量。对于汉阳铁厂这个项目,项目管理的质量开始几乎无从谈起,只能生产出几坨没有用处的生铁的话,但是,随着项目管理方法在当时的发展,之后还是得到了一些重视,比如请盛宣怀来经营铁厂有了很大的效益,而这效益则直接来源于项目的质量。
6、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在晚清时期是及其缺乏的,通过内招外聘网罗了一批人才。对于一件事情来说,人才可以做到干净利索,而一般的庸人则事倍功半。张之洞在汉阳铁厂项目中就起用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人为他工作,做到人尽其用。
7、沟通管理。做项目就需要与客户接触,就会出现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谈判。双方都会为自己方的利益而进行讨价还价。与客户之间搞好沟通,是项目进展是否顺利的一个条件。张之洞并不是一个容易沟通擅长沟通的人,费了很多脑子来防范人际关系上的尔谀我诈。对待不想做这个项目的人的消极怠工问题,需要作为项目经理的人具备非常完美的协调本事,沟通中有许多的策略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可以使用,目的不是坑害别人,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达到双方事先确定的目标,而采用的一些艺术手段而已。
以上,我从项目管理九大知识体系分析梳理了张之洞做汉阳铁厂项目的全过程,明白了掌握现代项目管理思想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张之洞来说,他希望能够多快好省地看到自己项目执行的成果,却因为没有一个现代项目管理的思想指导而不断陷入困境。拿时间管理来举例,我们现在有项目的网络***、甘特***、关键路径法、技术评审技术(pert)等方法,还有project这样的软件,所以在时间管理方面应该有了比较有效的手段。而在当时却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难题。
我查阅过项目管理方面的资料,其中我认为“项目管理16条至理名言”简单而又有效的把项目管理中的重点进行了强调:
接受项目管理理论,并持续地运用它。
采用促使公司向着成熟的项目管理发展的管理哲学,并将其传达给每一个人。
在每一个项目开始时,制定有效的计划。
在付诸实施时,尽可能小地变动范围。
要认识到成本和进度管理是紧密相连的。
选择合适的人做项目经理。
向高层管理者提供项目发起人的信息,而不是项目管理的信息。
加强直线管理层的参与和支持。
关注可交付成果而不是资源。
培育有效的沟通、合作及相互信任,以实现项目管理的快速成熟。
与全部的项目团队成员和直线管理层分享项目的成功。
消除非生产性会议。
应尽可能早而快地且以有效的成本识别并解决问题。
定期测评项目进展。
将项目管理软件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计划或人际关系技巧的替代品来使用。
制定全员培训计划,让员工学习正规的、定期更新的课程。
心理课程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 理实一体化 课程设计
目前,我国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一举措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职业院校主动迎合社会市场需求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基础课程的改革则相对滞后,课程设置未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课程定位到教学实施都存在不少问题。
以心理健康课为例,目前大多数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课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发展性任务,不能突出教学改革中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要求。且许多用人单位在对技校毕业生的反馈中都特别提到:学生心理素质差,无法灵活应对工作中的突发事件,也缺乏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与抗挫折力。基于此,笔者尝试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于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课教学中,在工学结合背景下,一方面坚持心理健康课以就业为导向,与各专业相结合,以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组织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现文化基础课程的服务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保证学科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体现心理健康课程的基础性和通用性。
一、课程设计
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适应企业对员工基本素养的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学校设计了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主要贯彻了以下设计原则。
一是以现代文秘专业为基础,听取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构建培养计划,确定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二是以国家心理健康标准为依据,心理健康课程包括学习、生活、职业三方面内容,涉及自我认知、职场抗压、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知识。三是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以素质训练为主线,以相关理论知识为支撑,较好地处理理论教学与素养训练的关系,切实落实先进的教学指导思想。四是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设置企业情境,使课程的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易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工作任务设计
心理健康一体化课程以工作岗位为依据,构建8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以若干个工作任务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见下表)。每个工作任务结构按照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实践操作、问题探究、项目评价5个步骤进行设计,每个工作任务的内在结构紧紧围绕素质提升这一核心。
表 心理健康课程的8个教学项目及工作任务组成
项 目 工作任务
项目一:人生价值观培养 测评自己的价值观
两个工作机会,如何取舍
项目二:性格塑造 了解不同性格的利弊
测评自己的性格
刚到公司,学会观察与判断领导与同事的性格
项目三:压力与情绪调节 领导因其他部门的错误迁怒于自己
应对连续加班一个月
项目四:人际沟通 与新来的部门领导相处
处理与同事的冲突
向新客户介绍公司
项目五:印象管理 接待外宾
参加自助餐酒会
项目六:潜力开发 学习公司新引进的办公软件
参加新产品会
项目七:时间管理 同时接待两批客户到企业参观
三个部门的资料处理
项目八:挫折应对 出差半年,工作条件恶劣
部门矛盾众多,领导安排的任务难以完成
1.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确定现代文秘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岗位工作流程各环节所需能力,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构成,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现代文秘岗位所需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能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当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以满足市场需求。
2.学习任务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现代文秘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文秘专业实操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实践操作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等方式,按步骤完成工作任务。
4.问题探究
针对实践操作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实践操作环节的理解。
5.项目评价
采用多元主体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弥补纸笔测试的不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教学项目的实施
下面以项目五“印象管理”中的工作任务二“参加商务酒会”为例,介绍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项目。教师要先向学生介绍工作任务结构的5个步骤,即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实践操作、问题探究与课程评价。
1.教学目标
自助餐酒会是商务公关活动的重要形式,公司文秘参加商务酒会是岗位工作的一项内容。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参加酒会的整个过程,包括前期准备、入会和离场,且要给来宾留下好的印象,以便将来在商务上进行合作。因此,教学目标为:了解商务酒会的礼仪,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以符合自己的期望。
2.学习任务
熟练运用印象管理技巧,如穿着得体、仔细倾听、传达尊重、表达自信愉悦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录像并与老师讨论,了解在整个自助餐酒会过程中如何进行印象管理。
3.实践操作
(1)模拟自助餐酒会的场景,学生事先布置好场地,准备好食物与酒水(用塑料模型代替);
(2)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6~8名学生,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公司,每组安排1名记录员;
(3)学生穿着自己准备的服装出场,同学记录下小组人员的穿着是否得体、需要哪些完善;
(4)学生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学会握手、目光交流、互换名片的方式,注意运用倾听、赞美、积极反馈等技巧;
(5)模拟自助用餐,注意用餐礼仪,体现节俭;
(6)离场,与相关人员打招呼。
4.问题探究
学生了解参加自助餐的整个过程,包括穿着准备、准时到场、与会场人员交流、自助用餐、告别等;学会印象管理的技巧,如穿着方式、用餐礼仪、人际沟通礼仪等。
5.课程评价
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考核学生的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考核学生掌握印象管理技巧的情况。
四、教学体会
心理健康课采用理实一体化设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现了技能训练与基础知识的结合,把职业素质教育、企业文化教育融入课程设计中,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面向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对企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了解得更加全面,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总之,心理健康课是一门基础课程,教师需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入手,树立任务导向课程观,将基础课程的构建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建立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于专业背景的文化基础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辜东莲.工学结合课程有效教学的学习目标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
心理课程篇10
关键词:心理垃圾;心理健康教;课程目标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55-01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状况,加深爱国热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历史课程目标中本身就蕴涵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中学生“心理垃圾”的原因及表现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学生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学生因身心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心理冲突,会敏感多疑;有的学生因心理发展滞后造成的社会不适应,会自卑孤独;有的学生因认知障碍引起的学习困难,会自暴自弃;有的学生因家庭因素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导致的孤僻,冷漠,有的学生因学校只重视成绩而忽视心理健康而引起的压力过大;父母、长辈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而引起的人际关系不协调;还有的学生因父母外出务工成为留守儿童而引起的心理闭锁等等,使中学生的心理垃圾越积越多。
二、清理“心理垃圾”的妙方
1、历史教师应修炼内功,筑起“心理垃圾”的防火墙
(1)身正为范,润物无声
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感状态;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因素所能发挥的作用。热爱历史学科、历史知识渊博的教师讲起课来就生动有趣,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学习历史;教师情感丰富,对民族英雄、仁人志士充满敬意,学生就会对杰出的历史人物倾注出真诚的爱;教师对害国害民、出***家和民族利益的奸佞小人及贪官污吏能揭露得淋漓尽致,充满仇恨和蔑视,学生对这些奸凶就会产生憎恨。因此,教师的感情流露能唤起学生的爱和恨,培养学生树立爱憎分明的正确情感。教师要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做到以知识激起情,以情串起知识,并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更新专业知识,更新教学观念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作用。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思想情感素养,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课堂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理论知识,注重从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中汲取养料;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人格素养,完善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制定出可行的情感认知目标,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情感智力,以情感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意志品质的发展。
(3)更新教学方法,和谐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智取”,而非“蛮干”,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当的教学方法,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任务。教师还要关注社会,掌握时代脉搏和时事动态,要关心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师生和谐,生生和谐。
2、捕捉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
一部悠久的人类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充分挖掘其有利因素,努力把握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现列举几例加以说明:
(1)在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
邓世昌抗击日本的不屈事迹、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壮举、左宗棠收复***的史实等,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苏格拉底的不朽哲学智慧、马克思、恩格斯无以伦比的伟大创造都能够启迪人类,激发中学生的豪情壮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2)培养学生意志力方面
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如伟大的民主***家孙中山,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屡败屡战,终于清朝,完成***夙愿;发明家爱迪生在经历数百次失败之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的碳丝灯泡;居里夫妇在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四十五个月的工作,从一吨沥青铀矿的残渣中终于成功制取十分之一克的氯化镭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好材料。
(3)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
通过讲述司马迁经历十多年的努力,在深受重刑的情况下写成了历史巨著《史记》;司马光等人用了19年的时间写成《资治通鉴》;李时珍用了27年的艰苦努力完成《本草纲目》;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张骞出使西域,一百多人出发,十几年后,仅两人而归,仍然坚持的精神;鉴真和尚不顾年迈体弱,六次东渡最终成功的精神,等等。这些历史上名人史事的学习,学生能从他们身上受到感触,进而增强对学习、生活挫折的抵抗能力。
(4)培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