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导论课程10篇

计算机导论课程篇1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引导性课程,为计算机专业的新生提供了关于该专业学科的入门介绍。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该专业的学生在该领域工作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应遵守的法律准则。《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开设,新生虽然具有计算机的基本使用能力,但在计算机理论知识上的专业性不够,大部分的知识对新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如果一味地想把如此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并不好。根据该课程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给出思考。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虽然相对浅显,但是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几乎包括计算机领域所有的理论知识,应用技术、热点研究问题等。在授课中不仅要把基本的概念介绍清楚,还要对最新的专业动态有所介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合适教材难以选择

我国的计算机科学导论教材非常多,按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种:一、内容为计算机各种办公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具有使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等同[1];二、将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四年要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浓缩,内容涉及面广;三、计算机和计算的本质属性用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来刻画[2],内容进行系统化、形式化的概括。由于目前中小学已开始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新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选择第一种教材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过于简单,失去“专业引导”课程的本质属性;第二种教材在广度和深度上是比较难以把握的;第三种教材过于抽象,教师难讲,一般院校的学生难以理解。再加之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变化非常快[3],可谓日新月异,许多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严重滞后。

2.理论教学过于复杂

新生非常渴望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对第一学期开设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抱有很大的期望。教师希望通过讲授该课程给学生初步建立整个学科的框架,指明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方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把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编译原理等专业课浓缩为一章进行叙述[4],叙述方式上又较少考虑新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理论教学中勉强把计算机科学系统知识精装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5],不断出现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知识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又要求他们在短期内消化吸收,这样不但起不到很好的专业引导,反而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望而生畏。

3.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相对***

本课程配有相应的实验内容,但一般是以Windows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为主,与理论教学相对***。

4.考核方式传统化

对学生来说,最熟悉的考试方式是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注重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多课程没有单元测试、期中考试,采取的是直接的期末考试。学生到了期末死记硬背搞突击,平时很少去细细思索所学内容。本课程不只是介绍一些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一些问题。

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材内容和补充新信息相结合

教材的内容对基本知识介绍得比较全面,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适当地选择一些专业领域的新知识进行补充,如计算机技术和产品的最新发展、新成果、未来发展趋势等[6]。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新知识有所了解,紧跟时代的新发展,与学生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产品和概念有所共鸣,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兴趣。

2.构建启发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封闭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课,两者的交流比较少。学生的这种被动局面制约了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在对基础知识的介绍过程中,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设置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选择相应问题;进行前期的文献查找,撰写论文培训后,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提炼内容,形成一份综合的材料,并在课堂上讲解给同学们;教师及时对学生所讲内容进行总结评述。把课堂的某些时间让学生掌控,教学中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在问题中探讨学习,在参与中掌握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检索文献,整理资料,初步阅读计算机专业文献等;鼓励学生从问题出发,去钻研去思考,逐步训练专业的创新能力;在团队中学会合作;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培养学生专业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适当增加理论教学的实验

Windows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这些操作技能需掌握,但课堂上讲到的有些内容最好配合相应的实践,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接触,这样能使理论教学的效果更理想。

4.改变考核方式

大学的课程在考核上一般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多,授课中若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结合专题讲座、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该课程的部分考核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例如,可采取分组合作课题和***选题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分组合作课题在授课中完成,学生按所在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相关课题,上台讲演,并通过各小组之间的评比给出相应成绩,这项成绩在教学中完成;***选题论文,学生自主选取与计算机领域相关的选题,以论文形式上交,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这项考核在结课后一定时间内完成。两者结合,不增加学生记忆的压力,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在专业知识整体介绍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难度和广度不容易把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晴媛.《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探索与改革[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3):303-306.

[2]何昭青.《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10(5):63-66.

[3]李明东,等.《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结构改革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6-8.

[4]薄树奎.“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182-184.

计算机导论课程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计算思维;任务驱动

0 引言

1989年,ACM攻关组提交了著名的“计算作为一门学科”报告,报告认为,“计算机导论”课程要培养学生面向科学的思维能力,是学生领会学科的力量,以及从事本学科工作的价值所在[1]。2001年,CC2001将计算机学科划分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工程、信息技术五个分支[2]。2005年,CC2005进一步指出,该课程的关键是课程的结构设计问题,ACM和IEEE-CS分别为这五个分支学科设计了相对***的课程体系,要求“计算机导论”课程应该以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能力,即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为学生的大学课程打好基础[3]。2002年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推出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阐明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育思想,对学科的定义、学科方***、学科知识体系和内容、教学计划制定以及课程组织方法、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等方面做了系统全面设计,并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组织成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其中知识领域是知识体系结构的最高层次,共14个领域,下设132个知识单元[4]。

目前,我国国内的学科分支及课程体系一直沿用CC2005和CCC2002,“计算机导论”设计5个知识领域,涵盖12个核心知识单元,分别是信息技术史、程序设计语言概论、软件工具和环境、语言翻译简介、人机交互基础、软件演化、通信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社会环境、职业责任和道德责任、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风险和责任、知识产权、隐私权和公民自由。

“计算机导论”是一门计算机专业的引导性课程,开设在学生第一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本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数据表示方法学和数据加工表示方法等,最终对本专业各个学科的核心内容、各个学科的关联有全面、概要的认识,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入门的基础。同时,“计算机导论”该课程也是一次对学生具体而详尽的专业思想教育,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启蒙作用。因此,依托学科课程体系,对《计算机导论》课程进行改革,优化课程内容、打造精英团队、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1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计算机学科体系发展背景、计算机导论课程大纲设计、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导论实际教学效果等方面分析,计算机导论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课程意义认识不足

随着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学生对网络资源获取日益增多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学生和教师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地位认识不足。学生将“计算机导论”课程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为一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生对大量的专业名词感觉枯燥,理解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学生学完后感觉不到这门课程的意义,没有起到为后续课程打基础的作用。

1.2 教师对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理解不够,教学内容简单化

“计算机导论”课程信息量大,教师很难做到每个章节分配合理,重难点掌握恰当,没有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系统的认识计算机学科体系结构。教师在面临繁多的学科体系要求下,很难贯彻执行计算机学科体系的核心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只是对核心内容进行简化和压缩,生搬硬套教学大纲,完成基本的教学要求。

1.3 教学方式陈旧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学生习惯了依赖网络、依赖手机电脑,这时,教师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简单的将黑板的“人灌”简单的改成了PPT的“电灌”,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激情,教学效果不理想。

2 课程改革的思路

2.1 依托学科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向导构建课程的教学大纲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是指通过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5]。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给出,并定义的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2008年6月,ACM在网上公布的对CS2001(CC2001)进行中期审查的报告(CS2001 Interim Review)(草案),开始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倡导的“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课程绑定在一起,并明确要求该课程讲授计算思维的本质。根据ACM和IEEE-CS的要求,“计算机导论”课程应该以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能力,即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为学生将来的大学课程打好基础[6]。

“计算机导论”在课程大纲设计中,依托学科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向导,力求以严密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计算学科各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之中,为学生正确认知计算学科提供方法,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计算机的课程做铺垫。下面列出“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大纲。如表1所示。

如表1所述,“计算机导论”课程的课程大纲中包含了学科的宏大视野和学科各分支领域具有的共性的核心概念、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社会与问题,要求学生理解计算思维,认识学科形态,培养专业基础素质。课程大纲体现了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进行问题求解能力的训练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特色,将计算思维应用到各个专业问题的解决方法中去。

2.2 教学内容模块化,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改变教学表现形式

依据3.1中构建的课程大纲,将“计算机导论”的所有教学内容分模块以不同的课堂形式表现。下面列出分模块的“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及教学表现形式。如表2所示。

2.3 打造可持续发展、创新型的教学团队

“计算机导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学科最新发展方向,职业基本行为规范和学科所要学习的内容,因此需要教师能够融会贯通的对“计算机导论”所设计的计算机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并能够跟踪学科的科研动态,了解目前的重大科研成果,通过对前沿科学内容的讲解,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计算机导论”教师团队的教师必须教学经验丰富,“计算机导论”中所涉及的知识映射的单门课程需要有循环教学2-3遍的教学经验,能够非常清楚后续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准确地把握各类课程的引导性内容和重要性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团队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型专业人员担任课程负责人,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形成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梯次合理的队伍。教学团队中有教学效果优秀、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

课程负责人熟悉各个教学环节教育改革趋势,能够协调和凝聚团队成员的力量,实现优势互补,指导团队成员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或实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成果。

“计算机导论”教师团队的教师要求掌握各种课堂技巧,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特色,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繁杂的专业内容,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导论”的兴趣,让学生正确认识本门课程的重要性。

教学团队成员要求具有创新性思维,在间教学过程中进行专业学术探讨与论争、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沟通等,产生教学实践改革的创新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实施,形成通过教学团队成员的创新精神来促进课程发展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教师的良性循环。

2.4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创造交互式课堂

根据上文所描述的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理论、实践(2:1)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理论课堂以讲解基本理论知识为重点,帮助学生运用学科数学思想梳清整个学科脉络,建立系统化的认知模型。实践课堂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教学,以团队小组的形式进行考核。课堂教学方式是:①教师引导组长运用关注点的计算思维指导组内的分工,将一个复杂的题目演变成一系列的子模块;②各组员定期交流各自完成的情况,对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③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进行抽象、分析;④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进行自主检索、探究、思考、讨论;⑤最终形成问题的求解思路;⑥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并演示、讲解和答辩相结合进行总结评价,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通过这种课堂组织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1/3的时间课程教学中,除去需要用实验验证计算机学科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学科形态外,如: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在最新的计算机产品中的应用问题,第三次数学危机,职业道德,计算机未来的形态等问题均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授课。学生需要课前根据老师布置的范围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形成小组总结性文字,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前学习效果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计算思维的方式构建学科脉络,拓展学科视野。

理论教学与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对知识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计算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3 小结

论文通过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课程大纲梳理、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在当前“计算机导论”教学中注入了新的思路,体现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Denning P J, et al. 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89,32(1)[J].

[2]ACM/IEEE Curriculum 2001 Task Force. Computing Curricula 2001, Computer Science.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and ACM Press,2001[J].

[3]The Join Task Force.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The Overview Report. A cooperative project of ACM, AIS, and IEEE-CS. Sept 2005[J].

[4]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 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计算机导论课程篇3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6-3843-03

Abstract: It is practical and feasible to choose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s an entry point of bilingual teaching for computer course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bilingual teaching, the following issues, such as textbook selection, teaching mode selection,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lacement teaching were discussed.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need to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bilingual teaching.

Key words: computer 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bilingual teaching

1 计算机导论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实施“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计算机专业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其理论和技术大多起源于英语国家,且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交流工具,因此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高校推动计算机学科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1]。“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个入门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他们对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科整体框架有一个了解。计算机导论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进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在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选择计算机导论课程作为计算机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切入点,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1) 双语教学的引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性,自觉提高英语水平。大一新生学习态度普遍比较端正,对双语教学的抵触情绪较低。由于他们很快还要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其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因此在这一阶段采取双语教学,往往比在高年级阶段再开设效果相比更好。

2) 采用双语教学可以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专业学习。双语教学大多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内容浅显易懂,但配备较多的练习,需要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进行自主学习。采用双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高中学习到大学学习学习方法的转变[2]。

2 教材的选用

选用合适的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保障。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应该作为双语教材的首选, 选择原版教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教材的高水平和低价格。***为推动信息科学课程开设英语授课或双语教学,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首先开展信息科学和技术教材的引进试点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批引进了20多种国外优秀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教学用书,这套教材基本覆盖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体现了权威性、系统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等特点。

2) 教材的普及性。选用教材在国内外高校广泛使用, 说明该教材比较成熟,有较广的接受面。同时使用面比较广的教材,其教学资源也较丰富, 容易找到相应的教学课件和其他教学资源等作为参考。

3) 教材有对应的中文翻译版。对双语教学的初学者尤其是大学新生来说,采用具有中文翻译版的教材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一旦学生在听课或自学原版教材出现问题时,学生马上可以借助中文版理解课程内容。

计算机导论课程选用《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From Data Manipulation to Theory of Computation》(中文名:计算机科学基础――从数据操纵到计算理论)作为教学用书。该教材符合以上几个条件,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外优秀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教学用书。国内不少高校采用该教材作为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用书,包括台湾的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以及大陆的天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

该教材作者强调的是概念而不是数学模型和技术细节,通过大量的***片、***表和演示增强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通过范例讲解概念和相关的数学模型,通过关键术语、小结和练习帮助学生学习和复习。教材分为五个部分:计算机和数据、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组织和高级主题。全书的结构如表1所示。

3 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

双语教学的实施应根据课程的性质、教材、师资、学生的英语水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有条件地进行分班教学,稳步推进实施。

3.1 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目前各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采用以下三个不同层次[3]:全英文,包括教材、板书或幻灯片、教师课堂讲授、课后作业都以外文为主,且采用英文试卷考核;采用英文教材,板书或幻灯片、课后作业都以英文为主,但教师课堂讲授以中文为主,采用英文试卷考核;除使用英文教材外,其余板书或幻灯片、教师课堂讲授、课后作业都以中文为主,采用中文试卷考核。计算机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计算机导论课程面向的是大学新生,完全采用全英文授课的方式,从实施上存在难度。如若采用第三种方式,则与中文教学差异不大,无法体现双语教学的优势。因此课程教学采用第二种较为通行的模式。

在课堂中,针对课程内容的不同,适度调整采用英语授课的比例。授课的课件均采用英语准备,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完全采用外语讲授,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则使用中文教学。对于课件中出现的关键性专业词汇,都应给出中文解释,便于学生理解。布置的课后作业均是英文,并采用英文试卷考核,迫使同学们投入精力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允许学生在完成作业和试卷时以中文回答。

3.2 多种教学方法融合

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实施“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以***文并茂、声像俱现的形式将计算机学科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参与和学习主动性,比如,在每次课后有一个小结环节,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让学生用英文朗诵“Summary”(小结)语句,并要求学生当场给出中文翻译;采用“反馈教学法”,通过上课提问和下课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反馈信息,迅速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4]。

3.3 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地扩展教学的时空,是实现互动式教学的主要手段。利用学校网络平台,积极建设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将全部英语幻灯片讲稿、作业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上网,上传一些优秀的教学视频,给英语水平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推荐有一定技术深度的最新资料,增加他们的课外阅读量等。同时在网站提供论坛,学生可以提问,老师进行解答,或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网站还有作业功能,学生可以***完成作业并查看结果。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既节约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了学习的互动性和兴趣,为课题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扩展空间。

3.4 分班的教学方式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分班的教学方式。目前授课采用合班教学,一般每次课是两个自然班,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大概在40人左右,总共80人。同学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用英语讲授时,肯定无法满足所有同学的要求,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调查,采用分班的教学方式可能更有针对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选课时,可以采用根据学生的自愿和英语程度来进行分班。在开课前,可以设计好科学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的外语水平及教学需求,以此来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将不同程度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材选择和讲授方式上都可以更有针对性。

推行“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实行以教师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为主的教学过程。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鼓励学生同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 双语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双语教学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领域。推广双语教学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3]。

4.1 建立激励机制

双语教学需要学校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教学投入。设立双语教学专项项目,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调整课酬系数,鼓励更多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双语教材的编写工作。

4.2 双语教材建设

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一环。双语教材的选用有多种方式,如国外有代表性的经典原版教材、国内版英文教材、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等。如果直接从国外引进原版教材,虽然保证了英文教学的原汁原味,但有些原版教材内容过多过深,有些原版教材又过于简单,不容易找到刚好合适的教材。因此,各校可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改编或选编国外原版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以形成自己的特色[5]。

4.3 双语教学师资培养

双语教学的师资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保障。在现有的专业教师中,选择年轻,学历高,外语能力强,专业上有一定造诣的教师进行培养。为他们创造出国培训或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机会,采用以老带新,定期开展示范课、观摩课等形式,提高其双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翟玉庆. “双语教学”与国际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 2004(6):11.

[2] 张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若千问题探讨[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4):27-29.

[3] 申蔚. 引入双语教学,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1):93-96.

计算机导论课程篇4

关键词关键词:多元智能;计算机教学;个性化教育

DOIDOI:10.11907/rjdk.161315

中***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8-0201-03

1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W教授、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Cardner)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教育实践改革的积极影响,已经被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熟识,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理论指导思想。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个体毕生用以学习、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的工具,而智力是多元的,即至少存在8种智力: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视觉―空间、音乐、身体―动觉、人际沟通、自知自省和自然观察。这8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所有智力都可以用以表现创造力,当个体有机会利用他们的智能强项进行学习时,他们在各个方面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积极变化[1]。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观主张: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因此都有成为优秀学生的可能;②学生之间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的差异,而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所谓“差生”是不存在的;③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发现哪些学生在哪些方面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使所有学生在适合自己智力特点的领域变得更加聪明。因此教育应提倡个性化、促进教育对象主动发展;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客观基础,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

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在多学科领域的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2 传统计算机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目前,几乎全国所有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都是围绕“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而设定。教学内容除包含少量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理论外,多以各类软件应用为主,教学评价法也以软件使用熟练程度为核心。现有教学体系认为,掌握了信息技术,学生的信息素养必然会提高。但事实并非如此。

笔者对近年来所在学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后发现:①教学过程中被认为能力比较强,操作熟练,能够真正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普遍基础比较好,最终考试成绩却并非名列前茅,而处于中等水平;②获得高分的学生普遍学习努力,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并不是很强,其成绩和信息素养提升并不成正比;③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学习没有任何积极性,完全自我放弃。

现有计算机教学对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用有限。虽然学习努力的学生能够获得较高分数,但技术掌握不能带来能力提升;真正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素养来自于本身的基础和数理方面的智能优势,而不是来源于教学;不具备智能优势,又没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不可能来源于单一智能训练。因此,要提高其综合素养,应将多种智能训练纳入计算机教学范畴。学生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组织、评价与实践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等代表了其多方面的智能,只有将这些智能培养融入教学之中,使其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才能够最终提升学生的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多元智能教学理论提倡利用学生的智能强项,通过多种切入点学习知识,为针对不具备数理逻辑智能优势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提供了启示。

3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计算机教育

多元智能要求“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3-4]。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借鉴元智能理论优化教学?如何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如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教师,首先应理解多元智能的结构,设计符合多元智能要求的教学方案,将以提升各项智能为目的任务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教学设计方案应该本着“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成长,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和特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3.1 以多元的视角看待每一个学生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软件操作技能为核心,因而课堂只是进行单一的智能训练,容易忽视学生其它智能,最终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传统教学中,学生智能优势常常被成绩所掩盖,作为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智能没有优劣,只有不同,每个学生身上都具备优势智能,任何一种智能都可以在计算机学习中发挥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赞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创造环境令其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以及从事感兴趣的领域所带来的快乐,最终促进智能发展,提升创造能力。

3.2 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对教师而言,不仅要辨识学生的智能情况,更要创设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研究表明:智力能够超越个体,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通过书籍以及用于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获得提高。因此,创设能够促进多元智能发展的学习情境,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5]。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引入“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进行项目或者任务演练。为了激发学生多种潜在智能,将原有任务进行改进,在新学习情境下,学生能够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加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例如:PowerPoint演示文稿综合作业中,传统任务是让学生围绕感兴趣的主题,按要求进行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新任务中,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演示文稿作品,每组3~5人自由分工,包括演示文稿制作、作品讲解、总结发言以及针对作品回答问题等。最终教师对各项任务打分,综合给出评价。任务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多项智能都得以发挥。从素材搜索到设计布局,从动画设置到讲解演练,学生的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均得到充分调动。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平台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发展需要相关智力领域的媒介或材料辅助,即多元智能的发展需要丰富、适当的学习资源作为学生智能发展的外部条件。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的教学平台、精品课网站、FTP资源站点以及微课程自学平台等,基本能够满足各种智能活动的学习需求。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资源并有效完成任务。另外,在任务中使用多媒体设备,也可进一步促进多种智能发展[6]。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内容后,综合作业中要求每位学生使用该软件制作3分钟视频短片并通过互联网络上传到优酷平台,要做到主题健康、素材原创。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手机或摄像头自己拍摄,获取素材,组织素材,剪辑影片,上传作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来提升专业知识,逐步提高学生提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信息的能力。多媒体设备与网络平台的充分利用,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营造理想的环境。

3.4 根据学生智能特点设置多元化作业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多种常见软件的使用,这些软件的功能是对文字、***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多媒体信息进行编辑。因此,作业布置通常围绕设计各种媒体作品进行。为兼顾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设置多元化作业。首先,作业内容由学生自定,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其次,有多种作业形式可供x择。例如:教师讲授完“word文字处理软件”内容后,布置了个人简历、杂志封面、电子板报等多元情景化作业,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与能力的平台。此情境下,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在创作过程中,真正提升其信息技术素养。

3.5 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评估体系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估采用标准化测试和操作考查相结合的方法,这种评估方式使教学重点放在记忆和回忆知识方面,难以顾及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训练。优质的评估体系应该深入到学习的本质,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影响和改善教学。如何制定评估方式才能兼顾到具有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以最大程度地激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5.1 制定多元化的评估体系

学生可以从多种模式的学习中获益,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证明他们已经从学习中获益。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智能进行计算机课程学习。例如,评价一副设计作品,不仅应从内容上、逻辑上、设计上考察学生对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的运用,还要通过对设计作品的展示与讲解,评价其对语言智能的应用;通过分组合作完成任务中的分工情况,评价其人际交往智能等。

另外,为保证评估结果的可用性,应建立项目考核评价表,记录综合考核学生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使用信息能力的各项结果。通过项目考核评价表,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优势和弱势智能,采取措施将优势智能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进而使教学活动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发展。多元评价方案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

3.5.2 制定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评估标准

加德纳认为,理想状态下,课堂教学应同时包括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两方面。因此在评估标准制定上,不仅要了解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更不能忽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学习过程。在每次任务设置时,要求学生以文字的形式陈述设计思路,以及思路实现方式。例如: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文混排的训练,在不限定主题的前提下,首先要确定主题并搜集资料,其次要绘制草***,并且说明各种布局利用的是何种环绕形式;然后再进行设计制作;最终提交草***、制作说明、设计作品。教师会针对不同设计阶段分别给予成绩,如果时间允许,还可针对作品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进行提问,根据学生的现场回答,检查知识掌握情况,并将结果计入总分。这种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估方法,不仅可以让教师清楚地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可以令具备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在最终成绩评定中取长补短,增强自信,促进其多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另外,由于智能上的差异,学生在完成各个阶段任务时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允许学生以自己的节奏自由地工作,在不同时间内取得成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或者其它辅助工具及时与学生交流、答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3.5.3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其自我评估

加德纳认为,如果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主的终身学习者的话,那么学生就需要有机会来管理自己的学习并确定自己的成就。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我管理的机会时,学生就可以评价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评价自己已经学习的内容,同时记录下自己所使用的适当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过程。因此在每完成一项案例任务后,可要求学生反思以下问题,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①在该项任务中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内容?

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解决他们的?

③由于该项任务中所学到的知识,你还想继续研究其它内容吗?

对每一次任务都能够进行认真反思的学生,在最终的成绩评定上都会给予适当的奖励。当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反思自己的工作时,学生就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他们构建了自己对学科内容的理解,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所做的选择,最终获得了可持续成长的技能。

4 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是教学改革可资借鉴的一种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它提出了“所有智力都可以用以表现创造力”,认为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令学生利用其智能强项进行学习,为每个学生建立展示创造性的平台,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自然会得到提升。因此,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计算机教学,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以“丰富”代替“补救”,在学生强项和弱项之间搭桥,能够使得计算机教学更多样化,学习更多元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特长,树立自信,真正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M].第三版.霍力岩,沙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ROBIN FOGARTY,JUDI STUART.多元智能与课程整合[M].郅庭瑾,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孙雷.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40-41.

[4]周振朝,章竞思.智力理论和测验整合发展的基本走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32.

计算机导论课程篇5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周琴(1974- ),女,江苏泰州人,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课程教学。(江苏泰州225324)

[中***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42-02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刚进入学校的学生传授计算机方面的概念、知识以及操作技能,使其掌握计算机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以获悉接下来所要学习的核心知识及专业方向,同时还会建设一个基本知识体系以推动后续课程的顺利开展,日后在各课程的充分学习下,不断丰富该体系。笔者主要对中职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作了深入的分析。

一、中职计算机导论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

1.呈现出基础性、实践性、实用性、前瞻性特点。基础性指的是编制的教学内容应有明显的原理、概念、方法和技术,对学生有很大帮助,具有“授人以渔”之效。只有涵盖了这些基础性的知识才能保障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顺利有序地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性指的是计算机导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上机实践机会,这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下才会掌握理解核心概念与有关技术,调动学习热情,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处理的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用性指的是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始终遵循实用原则,将工作中常用的具有实用性特点的技巧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全程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前瞻性指的是计算机导论课程所蕴含的内容要求全面有效地体现出计算机方面的前沿技术与成果。要把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纳入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范畴中,以保证学生及时获悉计算机领域涌现的新知识与新技术。

2.积极建设“一个基础”“两大能力”的培养目标体系。所谓“一个基础”指的是,计算机专业必须熟知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导论课程属于计算机专业的入门专业基础课,对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计算机领域内各学科的不断发展、信息量的逐渐增大,要求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必须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以适应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并且在学生熟知了基础知识后还要提高其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所谓“两大能力”指的是,不断提高中职学生计算机岗位工作中所要求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及软件的运用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导论课程现状

1.教学内容滞后。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历史发展情况加以掌握外,同时还必须将计算机领域内的新进展与发展情况告知给学生,从而确保教学具有较高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有的中职学校现行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材与不断发展的计算机不相适应,没有将新概念或者新术语等及时纳入教材。如此一来,按照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就会比较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感觉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格格不入,进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2.教材选择不合理。选择科学合理的教材是计算机导论课程中的重要一环。这主要是因为学校新生首先会翻阅自己手中的教材来获悉计算机的发展情况、一些核心人物等,进而开展相关学习。但是现阶段,有的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所用的教材具有引导不到位的问题。首先是把《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等各为一章来进行编写。如果选用这样的教材,将无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其次是所传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同于非计算机专业范畴所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

3.教育者存在问题。从事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的教育者一直都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来传授知识,虽然有着丰富的内容,但是缺乏生动性。而且,计算机导论课程与软件工程专业后续学习的各门课程都有关系,但教育者都有各自的专业知识侧重点,有的内容十分精通,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生动地为学生介绍,有的内容则缺乏一定的精通性,无法科学地引导学生对该门课程予以全面认识,总之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中职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首先,将基础性知识和先进性知识有机结合。在计算机导论课程中,基础性知识占主要地位。对于该部分内容,学生要全面准确地加以了解,同时有效地应用。这决定教育者的授课方式要秉着实实在在讲授的原则。比如,掌握好浮点表示、数制、数制间的转换、码制、数的定点表示等基础性知识十分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新知识。这就要求教育者备课时,将教材由于出版时间等各类因素无法及时写入的计算机科学和产品的最新发展给添补进来,比如实际教学时,传授学生新型电子产品具有的原理及优势。并且,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适当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些核心人物、产品、企业等讲给学生听。

其次,注重非基础性知识的引导。在非基础性知识方面要注重引导,不做深入的探究。比如,讲解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工程及信息安全等内容时要以宏观层面为出发点,只要求学生获悉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与课程的作用即可,而对于一些比较深入、详细的原理内容应在后续课程中予以讲解。计算机导论课程无须全面讲解全部专业知识,这样反而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以增强学生想要尽快学习后续课程的欲望。

2.教学方法改革。首先,采取讲座的形式,安排组织一些专家详细讲解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了解的软件基础理论知识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以及需要掌握的技术方法等,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该专业的几年学习中所要获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业结束后适合竞聘何种岗位,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及任务。

其次,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时,可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程自主学习平台而最终实现。计算机导论课程自主学习平台,应具备以下几种环境:良好的交互学习环境、有问必答环境、以学生个性化为主的学习环境、评价激励的环境、统计反馈的环境及精美的学习资源环境。在这样的平台下,要求学生先抽做整套试题作答,回答完毕后系统会自行准确地打出所得分数,同时还会进行全面的试卷分析,指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需要再努力了解的知识,让学生学习前对自己掌握的知识予以相应的定位,再通过精美的学习资源开展有关知识的学习。倘若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后依旧处理不好部分知识问题,那么应采用网上留言的方式提出相应问题,教育者在看到留言后给予正确的处理方法。若学生觉得学会了所有知识点,可重新随机抽取试题,以获悉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基本技能。

最后,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导论课程通常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文并茂地将教学内容播放给学生,课堂时间得到缩短、教学更加直观易懂。比如,对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讲解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冯・诺依曼型机器框***,全面揭露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不过,多媒体教学不可完全替代板书。由于多媒体教学存在较大的信息量,所以会相对减少学生的思考时间,若学生缺乏递进式的思考,那么将难以紧跟教育者的进度与思路,所以对基础内容进行讲解过程中,以板书为主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3.构建完善全面的获取式教学方法体系。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良好交流。学生是否具有学习积极主动性直接决定了教学实际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教学重点从以往的由教育者如何教变为学生如何学上来,使学生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教育者可采用诸多方式,如课堂提问、QQ聊天等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制定出相应的课堂教学组织设计。

其次,开设各类形式的交互式课堂教学。通过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来促进师生间良好互动、人机间良好互动。教育者应及时处理好学生所提问题,防止学生由于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不足而削弱学习效率,保证教学效率提升的同时增强教学质量。

最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方式,要求教育者在每一单元后先布置相应的项目设计,让学生课余时间自己***操作,最后教育者对学生递交上来的项目设计一一验收,以获悉实际教学效果,并将该成绩纳入期末总成绩范畴中。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本文主要以中职计算机导论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和中职计算机导论课程现状为切入点,探析此课程的教学改革。由于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有着丰富的内容,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随着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应抓住时机,紧跟时展步伐,创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从而将计算机导论课程具有的功能优势全面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黄国兴,陶树平,丁岳伟.计算机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何杰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

计算机导论课程篇6

[关键词] 计算机***形学;思维导***;***形学理论教学;***形学实践教学

[中***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106-02

一 计算机***形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的计算机***形学教学对数学理论有一定要求,往往体现为公式推导、演化等形式,同时也涉及算法设计及其代码实现。而传统计算机***形学教学重点一般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课程实践所占比例较低。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计算机***形学课程,若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则不仅不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1 计算机***形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计算机***形学内容主要有:计算机***形系统概述;二维***形生成和变换技术;三维***形生成和变换技术;真实感***形生成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与实践。该课程入门阶段需要的数学知识主要涉及代数、三角学和线性代数,数学原理与***形的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占据了一定比重。

传统的计算机***形学教学目标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形学理论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主要强调***形学知识、概念的系统性与整体性,重点是概念解释与原理讲解,体现为大量的公式推导。

未进入***形学教学前,学生们对该课程的理解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认为该课程主要讲述游戏开发。另一类认为是艺术设计。实际上,在本科阶段开设的计算机***形学课程,通常立足于计算机***形学科的入门,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解与掌握基本的***形绘制原理及其实现算法,能进行基本***形的程序设计。由此,学习内容的枯燥、教学内容与现实应用的巨大落差会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课程的深入而有所下降。

2 计算机***形学课程实验的设置

计算机***形学的实验内容主要集中于基本***形算法的实现,需要学生运用高级程序语言进行编程,然而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此类高级程序设计课程,往往以基本知识、程序设计、数据组织三方面为主要内容,一般不涉及***形库编程接口(API)。这导致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时,需要针对授课学生原先所学的高级程序语言,补充对应的***形库编程知识,这使得实际的有效实验学时被缩减,而且增大了学生实现算法的难度,以至于进一步加剧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二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法与目标

我们在大学本科的第7个学期开设计算机***形学课程,并将其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两门课程,两门课程单独核算成绩。其中理论课为32学时,2.0学分;实验课为16学时,0.5学分。在理论课程完成后开始实验课程,计算机***形学的实验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对理论课知识点的简单重复与验证,而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深化。由此,需要合理选择理论课教学内容,以完成与实验课程的衔接。同时,设计合适的实验项目使学生掌握课程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提升计算机***形学的教学质量。

1 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设计

计算机***形学技术在快速的发展着,与之相适应,***形学课程的教学也发生着变化。现阶段,在计算机***形学教学中主要有3种教学体系,大致分为:理论为主、编程为主、问题为主。其中,理论为主是传统的教学体系,强调对计算机***形学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以公式推导为主要呈现方式,国内外此类教材有Floey的《计算机***形学原理及实践――C语言描述(原书第2版)》,孙家广的《计算机***形学》等。编程为主的教学体系侧重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一种典型的***形学API,以***形学使用者的角度讲授计算机***形学所需的理论与概念,去除非必需的数学原理与公式推导。国内外此类教材有Donald的《计算机***形学(第四版)》,徐文鹏的《计算机***形学基础(OpenGL版)》等。问题为主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着重于培养利用计算机***形学知识建立与用户交流的能力,从而实现问题的***形化建模并解决问题。相应的教学内容既涵盖了***形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技术,也涉及了实现这些概念和技术的***形学工具,然而重点在于介绍如何使用计算机***形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结果展示,Steve Cunningham的《计算机***形学》是此类教学体系的典型教材。此类问题为主的教学体系近年来在美国兴起。

在我们的本科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前期课程的设置与掌握情况,采用了结合OpenGL实现算法的编程为主的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中,既要保证计算机***形学基本概念、理论的完整讲述,也为后续的实践课程做铺垫,有针对性地介绍***形支撑软件,使学生在掌握***形学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实践,保持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思维导***优化***形学教学的实践应用

思维导***(又称心智***),是英国教育学家东尼・博赞在20世纪60年代创造的,它作为模拟放射性思维的***形工具,能激发大脑的潜力。在人获得信息后,进入大脑的信息以新的思想中心与其他信息建立关联,形成向外发散的网状结构。此后,每一个发散出的节点,又将作为新的中心,再次发散形成新连接。

3 实验课教学内容的设计

计算机***形学传统教学中的实践一般使用C++来实现相关算法,实现难度过大,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完成。实践教学的本意是对理论教学的巩固、完善与提高,为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平稳衔接,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OpenGL作为***形算法接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若干实验项目。

计算机导论课程篇7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导论课 分析

一、中职计算机导论课程现状

1.教学内容滞后。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历史发展情况加以掌握外,同时还必须将计算机领域内的新进展与发展情况告知给学生,从而确保教学具有较高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有的中职学校现行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材与不断发展的计算机不相适应,没有将新概念或者新术语等及时纳入教材。如此一来,按照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就会比较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感觉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格格不入,进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2.教材选择不合理。选择科学合理的教材是计算机导论课程中的重要一环。这主要是因为学校新生首先会翻阅自己手中的教材来获悉计算机的发展情况、一些核心人物等,进而开展相关学习。但是现阶段,有的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所用的教材具有引导不到位的问题。首先是把《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等各为一章来进行编写。如果选用这样的教材,将无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其次是所传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同于非计算机专业范畴所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

3.教育者存在问题。从事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的教育者一直都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来传授知识,虽然有着丰富的内容,但是缺乏生动性。而且,计算机导论课程与软件工程专业后续学习的各门课程都有关系,但教育者都有各自的专业知识侧重点,有的内容十分精通,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生动地为学生介绍,有的内容则缺乏一定的精通性,无法科学地引导学生对该门课程予以全面认识,总之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中职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首先,将基础性知识和先进性知识有机结合。在计算机导论课程中,基础性知识占主要地位。对于该部分内容,学生要全面准确地加以了解,同时有效地应用。这决定教育者的授课方式要秉着实实在在讲授的原则。比如,掌握好浮点表示、数制、数制间的转换、码制、数的定点表示等基础性知识十分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新知识。这就要求教育者备课时,将教材由于出版时间等各类因素无法及时写入的计算机科学和产品的最新发展给添补进来,比如实际教学时,传授学生新型电子产品具有的原理及优势。并且,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适当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些核心人物、产品、企业等讲给学生听。其次,注重非基础性知识的引导。在非基础性知识方面要注重引导,不做深入的探究。比如,讲解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工程及信息安全等内容时要以宏观层面为出发点,只要求学生获悉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与课程的作用即可,而对于一些比较深入、详细的原理内容应在后续课程中予以讲解。计算机导论课程无须全面讲解全部专业知识,这样反而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以增强学生想要尽快学习后续课程的欲望。

2.教学方法改革。首先,采取讲座的形式,安排组织一些专家详细讲解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了解的软件基础理论知识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以及需要掌握的技术方法等,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该专业的几年学习中所要获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业结束后适合竞聘何种岗位.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及任务。

其次,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时,可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程自主学习平台而最终实现。计算机导论课程自主学习平台,应具备以下几种环境:良好的交互学习环境、有问必答环境、以学生个性化为主的学习环境、评价激励的环境、统计反馈的环境及精美的学习资源环境。在这样的平台下,要求学生先抽做整套试题作答,回答完毕后系统会自行准确地打出所得分数,同时还会进行全面的试卷分析,指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需要再努力了解的知识,让学生学习前对自己掌握的知识予以相应的定位,再通过精美的学习资源开展有关知识的学习。倘若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后依旧处理不好部分知识问题,那么应采用网上留言的方式提出相应问题,教育者在看到留言后给予正确的处理方法。若学生觉得学会了所有知识点,可重新随机抽取试题,以获悉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基本技能。

最后,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导论课程通常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文并茂地将教学内容播放给学生,课堂时间得到缩短、教学更加直观易懂。比如,对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讲解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冯?诺依曼型机器框***,全面揭露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不过,多媒体教学不可完全替代板书。由于多媒体教学存在较大的信息量,所以会相对减少学生的思考时间,若学生缺乏递进式的思考,那么将难以紧跟教育者的进度与思路,所以对基础内容进行讲解过程中,以板书为主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计算机导论课程篇8

关键词:计算机取证;课程建设;教学模式

中***分类号:TP399-C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0-0000-02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面对着日益增长的计算机犯罪,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取证,是一门新兴的研究学科。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美国***机构开始制定计算机取证的培训计划,以增加自己处理计算机犯罪问题的能力,并且制定了相关的***培训课程。同样欧洲法学研究所等组织促进了计算机取证检验成为一种国家标准中(ISO17025)公认的学科。

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我国,计算机取证训练仅仅局限于很少的培训机构,而且内容不全面。也有为数极少的高等院校进行计算机取证专业的设置,但是这些专业只对研究生开设。从我国当前的计算机取证技术的现状上来看,很多操作人员由于所学专业技能有限,并不是计算机取证专业出身,由于操作计算机的水平不够,缺乏相关的计算机安全操作知识,面对数据证据不知道如何处理,以至于进行了误操作,导致了数据证据的破坏和损毁,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从当前就业环境上来看,计算机取证专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空间,是一门新兴的计算机专业。今年来,由于计算机和Internet网接入的家庭化以及万维网的发展,使网络犯罪形式也向多元化,多样式发展,当前的网络犯罪,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计算机入侵,而且还有更多的形式和方式存在,严重的威胁了网络安全。在面对多元化的网络犯罪模式时,我们有必要建设一门专门的学科,针对网络犯罪的取证行为,因此,在高校中建立计算机取证专业,加强计算机取证理技术的研究,将是一门符合当前我国计算机安全行业发展的一种需求。

三、计算机取证专业的课程学习内容

简单的阐述,计算机取证就是学习当前高等级的计算机操作,利用计算机高级技术来收集、分析、使用数据证据,提供有结论性的电子数据犯罪的阐述报告。在课程专业方向上,计算机取证专业涉及到法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操作,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强的学科。

计算机取证专业在法律领域的学习内容主要包含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等等,以便在进行计算机取证操作过程中,能以法律为指导,鉴别其行为,规范其操作。计算机犯罪是一种新型的犯罪模式,它的出现对传统的犯罪形式产生了新的挑战。虽然当前的计算机犯罪绝大多数都能在当前法律中,找到其解决策略,但是计算机犯罪,属于虚拟网络犯罪,其定型的准确性,还有待详细的研究,计算机取证可以在应对相应的犯罪过程之后,对相应的法律修正提供必须的事实依据。

计算机取证专业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包含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据鉴定技术等。其领域研究的主要母的就是形成一个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数据计算机取证,并且通过这些过程,研究其犯罪母的和动机研究,研究罪犯的惯用手法,研究这些新型犯罪方式的应对手段。

四、计算机取证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学科理论内容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复杂系统 ,其核心是体系结构设计。课程体系设计也就是该课程的学习内容,是课程设计的主要部分。

在我们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将该课程的课程设计分为基础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取证实践技能锻炼几大部分。

其中基础素质课程体系:主要是国家要求的,必须学习的素质课程,同时兼顾专业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必备的基础必修课,它开设的课程包括:思想教育理论课、外语课程、高等数学、离散数学,计算机取证学、计算机基础、心理学、信息安全概论等课程。占整个学时的20%。

专业基础课:它学习是专业核心课程开展的前提,为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取证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开设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单片机原理、数据库概论、计算机取证工具使用、网络基础学、现场勘察、密码学等,占整个学时的20%。

专业核心课体系:包括网络故障分析、计算机组网技术,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取证协议研究、计算机安全检测技术、计算机入侵技术、恶意代码识别研究等,占整个学时的30%。

取证实践技能锻炼:该部分是实践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掌握其正确的取证技术和方式。它主要是理论课程的综合应用,作为实践课程,应该是边学边实践,当学习到达一定程序,应该还有一定的任务分配,所以这部分学习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专业课主要集中于技能训练实践;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组织学生到计算机取证的第一线进行综合实践训练,占整个学时的30%。

五、计算机取证专业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取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所开设的课程必须包含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如果根据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教与学的分离。所以根据它的特性,我们提出以下几点:

(一)以实验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验为主导,教师讲课,在讲述完基本理论之后,提出实际出现的问题,并布置实验,由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要通过实验,有效地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应对各种问题,能够产生新的对付方法。

(二)以案例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纯粹的理论教学,不仅死板,而且不易多变,当前的计算机犯罪的形式是多种,未来会出现的形式是未知的,所以要求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多变,多样式的思考,对于同一种情况,应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方的老师,很多情况,专门从事教学,对于当前的取证具体情况还是没有具体的***人员熟悉,所以定期邀请具体的取证人员,对学员进行实践培训,有可能可以直接到取证第一线进行具体实践,保证知识与最新的实践能相结合。

六、结束语

在当前高校教育的专业中,计算机取证专业还是处于刚刚起步萌芽状态,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计算机取证作为一种新型的概念和理论被提出,需要有其成长、发展的学术和实践环境。当前很多综合性大学和高职,都有相当的技术和研究能力,如果在这些大学的支持下开设这门专业,不论是对学生,学校,还是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王玲,钱华林.计算机取证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软件学报,2003,14(9):1635~1644

[2]丁丽萍,王永吉.计算机取证的相关法律技术问题研究.软件学报,2005,16(2):260~274

计算机导论课程篇9

关键词:士官任职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考核模式

随着我***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作为士官任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素质信息化士官人才、提高其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士官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却普遍存在着制约士官人才信息素质发展、导致其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多种矛盾,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结合士官任职教育和计算机基础课程两者的特点,从合理分配学时、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一、士官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矛盾

(一)课程学时量同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士官学员在任职培训期间接受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非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总体学时规划时所分配的学时量本身就少,甚至还逐渐被压缩,而教学内容却没有减少。任课教员在学时量少而教学任务不减少的矛盾之间无所适从,在完成较重的教学任务和保障较高教学质量之间左右为难,两者很难兼顾。

(二)学员的基础同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士官学员在进入院校培训前或多或少会接触到计算机,但是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却因家庭经济条件、城乡差异和原部队单位的信息化情况而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些出身于农村的士官学员甚至从来没碰过电脑,而有些在城里长大并参***入伍的学员则具有比较好的计算机基础。学员对计算机的兴趣也有很大差异,这就导致了学员入学前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于是在课堂上基础好的学员有时会觉得教员讲的内容过于简单甚至于嗦,而基础差的学员因为平时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电脑,往往听得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教员很难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刀切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同学员实践能力之间的矛盾

目前一少部分士官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理论教学上依然借助于粉笔和黑板这种传统的教学工具,教员很难把这门课程强调的实践操作能力表现出来。而一部分士官院校虽然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仍然摆脱不了“灌输式”的教学现象。虽然教员在投影仪上进行了操作过程的演示,但是由于学员仍然是被动观看而无法动手实践,这就增加了上机课中辅导教员的工作量,在教员看来简单的操作,到了上机时还要反复给学员演示和讲解,不但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还丧失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考试模式同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近几年大部分士官院校逐步建设了各自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实验室等,但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上还保留着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这完全脱离了这门基础课程实践性的教学目标。而一些士官院校虽然引进了上机考试系统,也由于目前我***缺少对士官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的硬性要求,致使士官学员甚至教员放松了要求,没有将机考模式很好的贯彻落实,这就很难反映学员们真实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此外,部分士官院校的计算机考试系统题库与教学选用的教材相脱离,同时也没有很好的反应当前计算机领域的新动态,试题库没有及时更新。

(五)教学设施同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

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但是部分士官院校往往因其建设规划或建设经费等方面原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硬件如多媒体教室和机房建设上跟不上士官任职教育的需要和要求,这也直接影响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员应当同时抓住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以及士官任职教育的教学特点,用“以应用为目标、打牢理论基础、注重实践操作”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工作,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员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积极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解决当前我***士官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普遍存在的矛盾。

(一)科学优化教学任务,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由于士官任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总量少、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因此任课教员应该科学优化教学任务,结合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对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做一些适当的取舍,合理地分配有限的教学时间,从计算机技术应用者的角度出发,减少甚至忽略一些比较抽象复杂且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概念,重点突出实践操作性强的部分内容,尽可能安排上机实践。此外,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所以同时还要对教材上的知识及时更新。

1.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大上机课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

计算机基础课程强调实践操作,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在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加大上机实践课时的比例。上机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要尽可能加大上机实践的学时比例。让学员们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机实践来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同时这样也能加深对一些基础理论的理解。

2.制定合理的上机辅导实施计划,科学有效地利用上机学时

在上机课上,要安排大部分时间由学员自己操作,并且授课教员和辅导教员应该根据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操作练习题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学员动手操作之前,教员可以简单地示范整个操作过程,也可以事先把整个操作过程通过屏幕录像软件录制成视频文件并共享,以便学院在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并进行自学。在学员自己操作过程中,教员除了解和回答个别学员的疑问外,还应当和辅导教员留意学员们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特殊问题,在上机课快结束时或下次理论课中予以总结和讲评。

3.根据学员基础层次划分小组,实施课外的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能传授给学员的知识自然也是非常有限的,这很难满足不同层次的士官学员对知识的不同接受情况。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学习需求,同时也是为提高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可以根据学员的兴趣爱好分别组成一些兴趣活动小组,比如微机的安装与维护小组,网页制作小组,Flas制作小组等。授课教员还可以定期地给各小组学员予以指导,这样不但延伸了教学时间,同时也做到了因材施教,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积极调整教学模式,优化整合多种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尤其在上机课中要求教员对学员给予引导和指导,为学员服务。这就需要从教学观念上进行有效转变,同时在领导方面要对师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科学指导。

1.树立“双主”观念,积极调整教学方法组合

改变“教员为主,学员为辅”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员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念。注重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员在实践课堂上的指导作用。依据“双主”教学观念,积极调整教学模式,灵活地运用和有机地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如层次式小组合作学习,基于任务驱动的目标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充分地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自主地有目的地进行研究探索,主动深入地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

2.发挥领导作用,推进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

分管教学的领导和计算机教研室领导,要加大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指导力度和投资力度,并鼓励相关任课教员在课外时间加强专业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目前大多数士官院校已基本实现校园网络化,教员可充分利用校园网对学员进行学习指导,例如把教案、讲稿、教材、教学视频等教学材料放到网络上,并开设网上辅导等课外教学途径,进一步拓展学员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时间和空间,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三)改革课程考核模式,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

目前,一部分士官院校或不具备计算机上机考试系统的开发能力,或是引进计算机上机考试系统,因此就有相当一部分士官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仍旧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很难考察出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违背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

1.根据不同院校的信息化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组合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士官院校已经建设了比较完备的校园网,信息化程度相对比较高。对于信息化程度高的那些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面,要充分利用***地双向资源,引进上机考试系统,完全取消笔试的考试形式。而对于那些信息化程度不高或教学设施无法满足上机考试的院校,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尽可能采用机考形式或采用机考和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将理论知识和操作部分分开进行考核,理论部分可以通过纸质试卷考核,而操作部分则采用机考的考核办法。这样既能考察学员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核了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

2.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特点,分章节采取不同形式进行考核

计算机基础课考核可以尝试在每一章结束时进行考核,最后再按章节内容的比例核算总分,这会使考核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例如,对有关计算机组成及原理部分理论基础知识进行考核,可以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让每组的学员共同动手组装好一台电脑,并且记录其装配过程,以及一些硬件的型号和特点等。分成小组考核便于组织实施,而且可以加强学员之间协作能力的培养。又比如学习操作系统后可以通过分组考核学员安装操作系统的实践情况。而对于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章内容则要注重对常用的操作进行重点的考核。此外,对于试题库的内容要规范化、标准化,要及时更新,尽可能做到与课程内容和当前计算机科学发展相符合,对于机考试卷中各题型的比例也要做到科学合理,能够确保真实反应学员的学习情况。

三、结束语

我***信息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对士官人才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对士官院校尤其是士官任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提出了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我***士官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本文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初步探讨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希望本文能够对士官院校中负责教学工作的各级领导以及广大计算机基础课教员,在实践中进一步归纳总结教学经验和积极创新教学理论及实践方法,给予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白云波.***队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28).

[2]张民.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11).

计算机导论课程篇10

(一)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的现状

1.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落后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然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如今很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在下面听,把计算机这门学科作为理论性的知识来掌握,没有达到实践性的应用。例如在学习WORD的排版里,老师在讲台上通过ppt的形式进行演讲,这种方式是很多学校的老师所采取的,而结果是学生们不能将最常见的办公方法与现实相结合,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不能更好地掌握此门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由于教师把教学当做主要的工作部分,因此缺少先进知识的输入以及实践的应用。

2.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时间短缺由于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安排里,仅仅把计算机课程作为基础课而开展,因此对于计算机的学***仅是安排为某个学期,时间有限。而计算机专业本身作为一种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学科,仅仅几十个课时的学习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例如,在对SQL程序语言的学习中,由于所有的应用程序和系统程序都是由编写的语言所执行的,如果对于SQL程序语言掌握不扎实,理解不彻底,则将影响到学生对于此课程的应用和更深层次的深造。

3.教学内容陈旧计算机科学演变日新月异,而计算机的教材则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往往采用几年前甚至十年前的教材,导致了学生认识不到高尖端的知识,并且老套的知识也束缚住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Web技术时,几年前甚至十年前的科学往往认识不到如今的Web浏览器可以通过Web服务器上获取消费者以及卖家等的相关信息,如经常浏览的商品,所需产品的价位、性质等,经过相关数据处理后,将以静态和交互方式呈现在计算机用户眼前。Web页面也可以通过动画视频嵌入方式进行优化,使计算机客户浏览的网页的页面效果越来越高。淘宝等交易都是在Web浏览器上进行的,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分支也在不断地更新,老套的教材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

(二)高校计算机实验方法的现状

1.理论、实验课程安排不合理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往往导致学生为了获取高分而忽略了技能的掌握。理论课程时间长,实验课程时间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不同步,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验内容相脱节。这样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加理解的接受知识。正确的安排方法是将理论知识讲解后进行实践,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例如在学习OFFICE软件时,可以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理论讲解,接着就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再通过分配作业的形式,将制作Word、Excel和PPT等理论知识加以运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办公软件的基本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后能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上加以使用,体现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2.实验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的科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重视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实验课程时间短,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有些高校,计算机实验课被认为是让学生自由学习的课程,没有教师管束,有些学生往往在实验课上玩些游戏或者看电影等,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因此,从学校领导到计算机老师以及学生们都没有对计算机实验课给予十足的重视。

3.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利用知识的机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计算机课时少,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实验课时间少,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少,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学习语言编程这门技术时,学生、老师往往把程序的死记硬背作为重点,而没有把程序理念、程序应用以及程序的概念作为学习的重点,导致学生始终无法对程序编程真正掌握。同时,由于学生仅仅把计算机这门课程作为单一的课程,而不是与其所学的专业课程紧密联系的课程,也就是缺少了知识的衔接和联系,这样在学生走出校门,步入工作岗位时就不能把计算机知识与所做的工作联系在一起,这时才意识到知识的匮乏。

二、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前景

(一)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现状产生的原因

1.缺少高效、实用的教学、实验课程安排系统教学、实验课程安排的合理及高效与否,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实验课程如果在上完一节理论课程后就加以巩固,那么学生就能够更快更直观地体会到教师课堂讲的理论知识。由于缺少高效、实用的课程安排系统,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地掌握知识。对于各个专业的学生,由于计算机是各行各业几乎都要接触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加强训练,而现有的教学体制,没有将计算机技术与所学专业结合在一起,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缺少新的知识灌入以及对于教师的培训计算机是一门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的学科,而计算机课程讲解以及实验课程方面都是前几年编写的教程,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Internet作为计算机时代的象征,经过了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已经从ipv4发展到ipv6,这个技术的发展也使个人计算机得到了巨大的扩张化,如智能化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的发明,这些都是新的知识,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的教师缺少进修以及培训的机会。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发展前景计算机专业由于在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计算机课程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即使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这门学科在他们日后的工作中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例如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绘***技术如最常用的绘***CAD,则无法将建筑绘***制作成功。因此相信通过高校的不断改革与不断地进取,计算机知识将会更多地与各行各业相结合,同时也会得到更大、更好地发展。

三、更好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的探索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安排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学生学不好计算机知识的重要一点就是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相结合,以及增加实验课程的时间,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C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这门课程枯燥、难懂,往往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如果将理论课程学完后,通过小组讨论、上机操作、留任务等的形式,使学生不是死记硬背那些代码,将极大地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成绩。

(二)新兴知识的引入和应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新技术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中,例如智能手机的安卓系统、Windows、病毒查杀、三维动画以及MMX等技术,将这些知识作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充实了课堂知识内容,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三)校园与企业的合作世界著名的美国硅谷,是IT行业的领头者,而硅谷技术与知识的开发主要来源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该大学的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创新以及应用,开发出多种软件和应用程序,而这些软件和应用程序通过与公司的合作而得到最大的传播和应用,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巨大发展。这项成功的案例提示我们,增加校园和企业的合作,将会带动校园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整个计算机行业的进步。

四、提高计算机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的措施

(一)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提高计算机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首先要改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以及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引进更多高尖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的保障。

(二)合理安排理论与实验课程时间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互相穿插,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加计算机实验课程的时间,更是体现了计算机本门课程的内在需求。同时,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不仅止步于某个学期,而应该将其视为长期学习的课程,将计算机知识渗入到各个专业的学习中,这样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本科学习阶段,计算机课程将作为一个系统而贯彻到整个大学。

(三)拓宽内容,增强其他专业与计算机专业之间的联系计算机课程不仅是一门知识,而且是渗入到各个专业,与很多专业都有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提高认识,教师和学生应该主动拓宽计算机知识,例如,建筑专业的学生增加CAD绘***的学习,医学专业的学生增加统计学SPSS的学习,这样使学生不论是眼下的学习,还是将来的工作都会产生更深远的作用。

五、结束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计算机导论课程10篇

学习

信息技术考试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技术考试10篇,内容包括信息技术考试试题范文,信息技术考试大题怎么写。二、合理安排必要的专项训练虽然我们这学科每周的课时只有一节,但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还是够用的。首先,我们的老师要对考试大纲和标准要求做到了然于

学习

微观经济学课程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微观经济学课程10篇,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课程总结思维导图简化,微观经济学思***课程设计。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现代经济学之所以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科学当中引人瞩目的一门学科,研究领域也不断超越“经济”,几乎涉及到

学习

建筑安装工程论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安装工程论文,内容包括建筑安装工程毕业论文怎么写,建筑工程设备安装论文1000字。1.3师资力量弱,教师实践经验匮乏由于学校本专业起步较晚,人才需要量大,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就进入学校直接上台讲课,严重缺乏工程实践

学习

公共关系专业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公共关系专业10篇,内容包括公共关系专业就业前景,公共关系学专业学校排名。随着21世纪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发展,公共关系工作普遍受到重视,越来越显示它的地位和重要性,公共关系职业也日益为人们所青睐。国家人事部预测,未来几年内

学习

信息技术基础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技术基础10篇,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的内容简介,信息技术基础要点摘录。丰富多彩是整合课程最突出的优点,因而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对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教育技术学等相关的理论进行借鉴,通过联系二者的结合点,用系统的手

学习

英语听力课程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听力课程10篇,内容包括英语初级听力训练,英语听力课程。英语基础课程多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英语听力课程集中了听、说技能的培养。该课程对打好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能运用英语语言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起着关键的决定性

学习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10篇,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笔记整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及分析。(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做准备。将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完美结合,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的一体

学习

施工技术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施工技术10篇,内容包括施工技术方案范例100篇,施工技术手册推荐。主办单位: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出版周期:半月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16***际刊号:1002-8498国

学习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模板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模板,内容包括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题库,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设计的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应遵循“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学习

大学学生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学生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大学生年度工作总结通用10篇,大学生工作总结模板范文经典。有动力也需要有目标的锁定。目标就像船帆一样掌舵方向。我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领导人物。我知道这个目标前进起来会很困难。

学习

英语教学法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教学法10篇,内容包括英语教学法教程归纳总结,英语教学法教程笔记。语法作为形式语言的要素,是对语言存在的规则所做出的概括描述。其形式是一套规则,其作用是将负载语音的词汇组合成语言(language)并生成言语(words)。这样,语

学习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成本管理会计论文,内容包括成本管理会计论文题目,成本管理会计论文案例。2.关于会计目标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必然趋势,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表现位于其应达到的目的。它的基本目标时提供有助于人们进行

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教育技术10篇,内容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归纳,现代教育技术2.0。主办单位:清华大学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9-8097国内刊号:11-4525/N邮发代号:2-736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创刊时间:1991期刊

学习

技术创新理论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技术创新理论10篇,内容包括技术创新理论及应用,技术创新理论四十个原理。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都对技术进步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国家的富裕在于分工,而分工之所以有助于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

学习

微观经济学课程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微观经济学课程10篇,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课程总结思维导图简化,微观经济学思***课程设计。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现代经济学之所以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科学当中引人瞩目的一门学科,研究领域也不断超越“经济”,几乎涉及到

学习

英语听力课程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听力课程10篇,内容包括英语初级听力训练,英语听力课程。英语基础课程多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英语听力课程集中了听、说技能的培养。该课程对打好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能运用英语语言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起着关键的决定性

学习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10篇,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笔记整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及分析。(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做准备。将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完美结合,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的一体

学习

管理学课程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学课程10篇,内容包括管理学课程经典案例,管理学课程我最大的收获。现行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各高等师范学校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公共心理学体系,但这些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因

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技术课程10篇,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心得,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要面临极大的挑战,要教好这门技术性的学科,自己首先就要搞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开发和研究工作。那么怎样在这种情况下教好渴求

学习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高级财务会计课程10篇,内容包括高级财务会计实务课程,谈谈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方法。一、课程改革背景“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三大主干核心课程之一,后接“审计学”“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财务管理

学习

商务谈判课程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谈判课程10篇,内容包括商务谈判课程主要内容,商务谈判课程谈判案例。我们小组是诺尔斯服装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为其他公司制作职装的公司,本小组在谈判中虽然变现不尽人意,但是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收获。从谈判前人员的分工,收

学习

细胞生物学课程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细胞生物学课程10篇,内容包括细胞生物学大一知识点总结,细胞生物学课程总结建议及感悟。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将细胞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的学位课程,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