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篇1
(1)构筑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顺利衔接的桥梁。克服以往企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两条线平行、互不衔接的情况,培养输送满足企业所需要、渴求的专业薪酬管理人员。
(2)根据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突出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办学特色,明确框架与体系。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做准备。将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完美结合,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的一体化。
(4)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提供借鉴与参考。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实验教学研究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h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他们的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境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学生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4个方面。王贵***(2006年)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境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萨茹拉(2004年)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
2.2“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目前,大多数研究的视角都是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角度入手,而“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还非常少。大多数是“薪酬管理”案例集,而且即使有一些实验教材,也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问题。康士勇(2005年)在其所著的《薪酬设计-工作评价与薪酬标准》一书中,主要提出岗位评价的方法和基于岗位的薪酬结构设计,并给出了具体的范例。王凌峰(2005年)在其《薪酬设计与管理策略》一书中对国内的一些原创性成果和富有创新价值的实践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在该书中增加了组织结构设计与流程再造这一详细介绍。杨力(2007年)在其论文“‘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一文中,从内容熟悉阶段、案例参与阶段、动手实践阶段和设计创新阶段4个方面探讨“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的思路。总的来看,目前对“薪酬管理”实验教学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
3基于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研究
3.1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构建
通过对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主管、薪酬管理人员的访谈、沟通等调查,获取企业薪酬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岗位职责等一手资料信息,从引人、留人环节将企业需求转换为薪酬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力与技能的等级,构建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即:
(1)事务性、常规性职能———初级技能:即薪酬测算、薪酬套改,基于人员晋升、不同职系的变动的薪酬的调整等。
(2)例外的、复杂的创新职能———高级技能:基于企业战略的变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组织结构的调整、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方面而进行的薪酬方案的改进与调整。基于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构建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
3.2基于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3.2.1验证性、操作性实验设计———初级技能的掌握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如果做薪酬管理工作,基于“金字塔”模型的分析,首先是初级技能的掌握,即根据单位薪酬制度进行薪酬测算。。依据教学进程实验教学载体的特点,操作性实验环节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与相应时间安排。
3.2.2设计性实验设计———高级技能的掌握
结合薪酬三大子系统,即基本薪酬、奖金和福利,模块化构建设计性薪酬实验方案。具体包括2个层次:薪酬方案优化实验,薪酬方案设计。设计性薪酬实验方案有薪酬满意度调查、职位评价实验、技能薪酬方案设计实验、绩效薪酬设计实验、宽带薪酬设计实验和自助式福利薪酬设计实验。设计性实验内容开发后,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很好的组织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薪酬管理”课程设计性实验在实践中针对班级分组、实验组织流程设计、预先提供材料、实验时间安排以及考核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以上是根据薪酬管理专员的工作说明书的岗位职责的内容设计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对应了薪酬的组成部分,即基本薪酬、奖金和福利。在课程运行过程中,将各个项目进行细化,形成薪酬管理课程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并进行实践。
4“薪酬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基于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需要院、系方面提供保障措施,如:
(1)侧重保障实践教学环节;
(2)购置与升级校内实验软件;
(3)保障实验室与网络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篇2
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建设一、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广泛应用,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成为当前网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媒体网络可对各种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检索、设计、处理和传递,有利于对教学资源的组织、利用和管理。网络使教与学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教育目标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教学活动围绕着网络课程展开。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目前高校在开设该课程中,一般有几种类型:
1.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开设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领域、职能模块、知识体系有较为具体和详细的把握,并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开设
要求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和管理特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的管理职能之间的关联,所以该课程一般是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或选修的学科基础性课程开设。
3.作为全校性的通识选修课程开设
越来越多的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希望能够了解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因此对于这类学生,一般是作为全校性的通识选修课程开设。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上述三类课程必须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就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将上述不同性质的课程内容在同一个教学网络平台中实现,并且能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案,让不同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使得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学习机会。
网络学习不仅要关心教学目标的设计、实现,更要关心实现的过程以及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发展。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如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的设计、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策略的指导、交流和反馈等。本文将结合网络教学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网络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索。
二、《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教学模块设计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手段实现了现代化。教师应充分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的有力支持,是教学改革的动力,以网络平台为媒介,借用其推进教学改革。浙江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已经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该课程依托多媒体教学设施和学校的4a课程网站,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实现电子课件、案例库、课后习题、试卷等资源的网上共享,也为教师的答疑提供了网络平台。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而且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该课程在网络平台建设中创新性地将课程设计为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务演练和自学四大模块,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根据自己是特点和需要选择使用。
1.课堂讲授模块
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为主,同时在核心教学模块中实施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构建完整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试卷库、习题集等内容组成的教学素材,为学生全面、系统而深入地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制作了本课程的电子教案,充分利用色彩、***片、动画、媒体文件等多种形式生动表现了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扣人心弦。
2.案例教学模块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通过设计案例教学模式、构建案例库和基于技能开发的案例教学模块,在该课程的全部学习内容中充实案例,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学习来系统地了解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网络课程进行案例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框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认识在中国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
3.实务演练模块
国内外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类应用性与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来说,传统的“式”方式,不但不应是惟一的,而且是效果并不理想的教与学的方法,应该提倡并实践采用“亲验式”的教与学的方法,强化实务操作能力。
我们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各大模块设计了相应的实务操作手册,开发了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学课件,向学生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各种实务操作范本、管理工具和法律法规,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
4.自学模块
为了给范围更广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机会,设计了自学型教学模式,通过设计自学讲义、教学辅导手册,结合各种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入门。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教学团队开发制作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全套网络教学材料,已经建成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局域网教学平台。网络课程既可供学生远程学习使用,也可供学生课后复习交流讨论使用,还可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用。
三、《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的应用
由于我国网络教育起步较晚,网络课程的建设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已开发的优质实用的网络课程数量还很少,而且多数网络课程在建设过程比较重视教学内容设计,但比较忽视环境设计,尤其是一旦网络课程内容建设完毕,对于后期的实际应用和推广使用没有进行精心策划,也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我们在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过程,一方面,十分强调对于网络资源和资料的筛选、整理和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十分重视实际的应用,利用各种手段大力推进网络课程的利用效率和效果。
1.利用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必须更加自主地进行意义建构,因此学习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仍强调“教”,甚至于只是简单地教学材料、讲义、课件等的呈现。因此,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建设中,十分重视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各种学习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或去讨论组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例如,在学习“绩效管理”这一章内容前,教师在网络平台一个思考题或思考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建立绩效管理的学习环境;然后在开始学习时,教师选择了一组漫画在讨论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绩效管理相关知识去分析,并且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分析在讨论区;由于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看到的信息,因此教师会适时地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意见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将会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看法,学生会主动的去分析其他同学的观点,并针对不同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形成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通过创设类似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师适当地引导,将会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丰富自主学习资源
目前,大多数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只是体现学习者自己。对学习学习这一点,并没有为他们提供种种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者来说,在他们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时,就需要课程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平台已经实现共享的资源不仅包括上述四大模块,还给学生提供国内外著名咨询公司为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的相关研究报告、各种人力资源调查报告等,为学生拓展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和素养构建良好的网络学习平台。同时,还有大量的习题集、试题库和模拟测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工具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
3.重视对网络学习的引导,加强反馈
网络课程给学生提供了超乎想象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学习环境。但是由于资料繁杂,学生也容易在学习中迷失方向而无所适从,并且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都明显不同。因此,我们在该课程的设计中,根据课程的性质设计了四大模块以提供给不同的需求者。每一模块的第一部分都明确了该模块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们了解学习该模块所需的知识水平、自己的知识层次、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的系统,从而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模块,确定自己的学习位置。目前,网络教学中的另一个问题是评价反馈过于单一,大多限于教师对学习者通过作业或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的形式一般由客观题和简答题等组成。为了弥补这一瓶颈方式的不足,我们首先丰富了评价题型,增加了案例和问题解决型的练习;其次仅仅给出答案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些典型回答,教师还应该及时给出适当的分析、评语;我们尽量创造让学生提问这种交互学习方式,由学生设计一些评价反馈方式并进行应用,大大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对反馈的重视程度,也提升了学习效果。
4.强调课程维护和资源更新
目前,各个高校开发了数量众多的网络课程,学校和教师普遍十分重视网络课程的创设。但是,随着网络课程数量的增多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网络课程的扩充、更新和维护变得困难和复杂,很多课程自建成后几乎很少甚至从未对网络课程内容进行扩充,未能充分发挥网络的实时性、开放性等优势,从而影响了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网络资源应该中,充分发挥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积极参与到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来,通知在该专业大三学生中建立一个创新小组,由该小组的成员根据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要求,及时收集大量资源,在授课教师的审核把关下,及时更新和补充课程资源。这样一方面,使得该课程的网络资源的更新和维护十分及时;另一方面,兴趣小组的学生也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拓展自己的学习面,有助于巩固学习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网络课程是现代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开发的质量和水平直接代表了网络教学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是网络教学成败的关键。由于不同的课程在内容上、性质上、学习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网络课程建设也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按照课程特点来进行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设计,尤其在网络课程的应用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为该网络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余燕芳.《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0.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案例库
结合案例教学,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是目前国内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任课教师的共识[1-6]。人力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其显著的实践性特征使得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尤为突出。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也切身体会了开展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制约。本文将系统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障碍及其破解路径,以期有助于提升案例教学的成效。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障碍
基于实施案例教学的客观必要性及教学管理部门的要求,多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同程度地安排了案例教学,但客观而言其总体成效并不理想[7]。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任课教师为减轻自身的工作负担,主观上对实施案例教学有所抵触,进而敷衍了事;另一方面,诸多现实障碍的客观存在也不容回避。当前,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通常面临以下四方面的现实障碍。
1.案例资源稀缺。
目前,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普遍面临选择面有限、案例资源稀缺的制约。一方面,多数任课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面临现实的职称晋升压力,信息渠道也较为有限,故而出于精力、时间及信息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不愿或难以自行设计教学所需案例。另一方面,尽管有公开发行的案例教材,但教材本身较为稀少,从而所能提供的案例总量也非常有限,并且部分案例还存在直接取材于国外进而与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情景相脱节或较为陈旧,等等问题。
2.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有所不足。
普通高校的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大多都是在取得管理学或经济学的博士或硕士学位后直接开始从教工作,他们接受过相关学科的系统教育,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满足课堂理论讲解的需要。但由于多数任课教师既缺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也未接受过有关案例教学的系统培训,因此案例教学能力普遍不足,而这必然会对案例教学的最终成效带来实质性影响。
3.课时有限。
依据所涉及的领域,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即基础模块、通用模块以及特殊模块。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基础模块部分、通用模块部分和特殊模块部分的系统讲解分别需要10~12学时、32~36学时和4~8学时。目前,普通高校的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通常被安排为40或48计划学时,故而即使将特殊模块部分设置为自学内容,现行的课时安排对满足基础模块和通用模块部分的系统讲解仍稍显紧张。在此状况下,如果要适量安排案例教学,就必须精简课堂理论讲解,增加学生的自学比例,而这往往又会引起习惯于完全跟着教师的课堂讲解进行学习的部分学生的不满。实践中,多数教师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顾忌,权宜安排案例教学。
4.合班制上课。
受前些年扩招***策的影响,普通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规模均有大幅提升,从而也导致任课教师和其他教学资源的相对紧张,合班制上课由此就成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常态。在合班制上课的背景下,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往往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为控制小组数量而增加组内学生人数,就会大幅增加小组内的组织与沟通难度,这不仅直接影响组内合作成效,也必然会引发更多的“搭便车”现象;如果合理控制组内学生人数,则小组数量就会大幅增加,而这不仅加大了课堂讨论环节的组织难度,也会导致在这一环节上耗时过多,甚至于最终仓促收场。因此,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经验和驾驭能力,则在合班制上课基础上的案例教学效果会比传统课堂讲授更差,从而使案例教学失去意义。
二、提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成效的相关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多方现实因素制约着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开展,而且部分制约因素短期内难以有实质性改善。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任课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只有正视现实、创新思路且多方努力才能有效突破当前案例教学所面临的困局,而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又是重中之重。
1.创建并不断完善教学案例库。
案例选择的适宜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着案例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选择空间。故而,任课教师要摆脱对外部案例的单纯依赖,着手构建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案例库。笔者认为,教学案例库的构建可借助下述两种路径:
(1)直接吸纳或适当修改后吸纳公开渠道中的现成案例,包括案例教材、专业性案例网站或相关机构的开放性案例库中的适宜案例;
(2)通过信息调查、资料加工及整理,设计编写教学案例。尽管后一种路径需要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财力和时间,但客观而言自身所编写的教学案例的适宜程度也通常更高。需要强调的是,鉴于实践中企业对实地调研往往较为排斥或者持谨慎态度,且企业自身的信息披露也相对有限,因此任课教师可综合利用诸如和企业开展横向科学研究、进行针对性的实地调研、查阅企业网站及其所的公告或报告、关注专业机构和相关媒体的研究与报道等渠道收集案例编写所需的各类基础资料。此外,任课教师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调整,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学案例库。
2.合理安排案例教学计划。
面对计划课时相对较紧的制约,笔者认为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需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案例教学计划。首先,任课教师必须摒弃本科案例教学可有可无的理念,认识到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其次,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比例,明确案例教学的设置环节;第三,合理组合安排案例,建议在各职能模块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安排相应的专题案例,如在招聘与甄选模块讲授结束后安排企业招聘或录用决策案例,在考核与评价模块讲授结束后安排企业绩效考核案例,待课程理论讲授全部结束后,再安排1~2个综合性案例。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表明,此种案例教学安排思路不仅满足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课时较紧的现实制约,而且也符合本科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特征,有助于学生通过循序渐进地案例学习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逐步提升其分析和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新案例教学的组织思路。
规范的案例教学流程包含五个基本环节,即发放案例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教师评价与总结、撰写案例报告。在上述五个环节中,分组讨论、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两个环节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的组织成效。在合班制上课的现实条件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如果简单遵循规范流程实施案例教学,将会面临两难选择。故而,笔者认为任课教师需要正视现实、优化流程,创新案例教学的组织思路,而创新与优化的关键就在分组讨论和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两个环节间增设组间预讨论环节。教学实践表明,组间预讨论环节的设置可以将多元化的观点碰撞与融合环节前置,从而大幅减少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环节的时间耗用。在组间预讨论环节,应以2~3个小组为宜组建预讨论小组群,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自由组合。同时,在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环节,任课教师应明确要求以预讨论小组群为单位进行陈述,鼓励不同观点及补充性发言,并严格控制重复性发言。
4.多方努力提升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
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决定着案例教学的设计思路与组织秩序,并实质性地影响案例教学的最终成效。教学管理部门与任课教师都必须充分意识到案例教学能力欠缺的严重影响,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切实提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笔者建议,可以考虑综合利用以下几种路径: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利用假期与业余时间到企业兼职,通过具体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制定措施支持任课教师接受案例教学的系统性培训、到国内外案例教学的标杆院校观摩学习等,促使任课教师深刻理解并系统把握案例教学的精髓;建立校企间较为稳定的科研基地,为任课教师创造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实践调研与业务交流的平台,全面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从客观而言,上述路径的实施都会要求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也.基于案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人力资源开发,2015,(18):205.
[2]付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J].人力资源开发,2015,(16):139-140.
[3]李灵芝.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5,(5):37-38.
[4]蔡小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1):49-51.
[5]陈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4,(11):175-176.
[6]帅力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55-57.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篇4
关键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课程思***;应用研究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各门课程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课程。因此,把“立德树人”的“课程思***”理念融入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深入挖掘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各门专业课的思***元素,对课程思***融入专业课程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1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课程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思想现状
1.1.1目标不清晰或者没有目标通过对本专业学生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2%的学生有清晰的目标,45%的学生没有清晰的目标,“走一步说一步”,40%的人没有目标,“跟着感觉走”,13%的学生是在“混日子”,“不挂科万岁”。没有目标就是其努力进取成才的最大障碍!1.1.2定位不准确好高骛远通过调研得知,一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职生定位较高。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工作就像影视作品中一样光鲜亮丽,不愿意从事较为基础性的工作。目标是加入规模较大的企业,不愿意加入微小企业。不能正确认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岗位群和专业群。狭隘地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能从事六大模块的工作!1.1.3情商较低抗挫能力较弱抗挫能力较差,总是抱怨,不懂得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和改变环境,一味地放大社会阴暗面,悲观失望。“手机控”,“游戏族”等很多,自我管理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
1.2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精神层面上有使命感、敬业精神、献身精神;在认知层面上要有宽阔的胸怀、全球化视野和结构化思维能力;在行为层面上要有实事求是、自我管理、自我批评等能力。因此,高职教育的“够用实用”以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人才战略,尤其是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有了新的变化,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建设,落实“三全育人”,尤为重要。
2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建设途径
贯彻落实在全国高校思想***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工作,把“思***”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坚持“课程思***”和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无缝结合,融为一体。本专业教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探究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建设的途径。
2.1教师团队建设
要使课程思***渠道通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团队建设,至关重要。不仅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要提升,而且课程团队育德意识需要加强,育德能力需要提升,做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个个都是心理按摩师”。2.1.1通过学习***的方针***策,当前时局精神,深处剖析自己,树立“人人参与、个个担当”的德育意识。2.1.2对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专题培训,提高有效育人能力。2.1.3通过“导师制”的“老帮青传帮带”方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处处渗透”,促进“老教师树表率青年教师奔骨干”的课程思***氛围。
2.2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建设的作用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奇异瑰宝,给中国人自信和力量。人力资源管理虽是舶来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甚至早于西方。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要素都可以无缝对接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主张中国情境下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理念的渗透和构建,在介绍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守初心担使命”。
2.3基于“课程思***”理念下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的不同,从总体教学目标挖掘思***元素,融入思***思想;梳理高职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紧扣人力资源管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激人、留人”几个模块,进行课程思***元素的挖掘和应用;考核环节融入课程思***元素,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全方位育人。
3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建设应用研究——以《人员招聘与任用》为例
《人员招聘与任用》是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课程通过广泛的社会和行业需求的调研,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规范的要求,精心筛选设计人员招聘与任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1制定课程思***教学设计表,具体安排见下表:
3.2课程思***具体实施
以《人员招聘与任用》的第五模块人员测评为例,谈谈课程思***的具体实施。3.2.1课前5min——每课一谈。每节课由一名学生进行5min的择业观叙述,比如我最喜爱的工作,或者选取古人面试趣谈等等。这个环节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实事求是地有操作性的择业。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不高估自己也不贬低自己。积极就业不做啃老族。同时也不不过分盲目追求个性发展等等正确的择业观。3.2.2在课堂实施环节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优秀的人才测评思想,比如诸葛亮的知人七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从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去了解人,是一种很实用的知人方法。教师通过讲解这些思想,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思想,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好的言行。3.2.3恰当运用经典的测评工具。运用测评软件,利用这些信度和效度都很高的经典测评工具测出每位学生的人格特质、动机、个人品质、职业兴趣等等,让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自己。教师在此环节要理性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帮助学生精准定位,形成正确的择业观。3.2.4利用胜任素质模型。讲解胜任力模型知识,带领学生实际构建胜任力模型,让学生挖掘自己潜在的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3.3考核的思***教学实施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就是三全育人”。因此,《人员招聘与任用》课程,既要考核学生的招聘与任用技能还要考核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3.1全程参与全程育人考核不只在期末,而大比重放在平时,包括考勤、课堂参与、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课前5min活动五个部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担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全程育人的目的。3.3.2精心设计精心考核我们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期末考核的方式。我们采用聘请企业导师全真面试的方式考核。锻炼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口头沟通能力,以及正确的择业观。
3.4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实训
校内校外实训同时进行。组织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学校,体验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做人做事,培养责任感,担当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双证”课程 开发
目前,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初步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形态向市场经济体制形态的转变;实现了由企业内部考核向国家法律法规指导下社会化管理体制的转型。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并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并且和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成为企业发展的活力源泉,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在高校大学生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是当前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实现“双证”融通关键是推进课程的改革,在课程层面实现“双证”内涵的融合。因此,开发“双证”课程成为高校实现“双证”融通的重要途径。
1“双证”课程及其特征
“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相融通的课程,是“双证”融通的载体。“双证”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技能性。“双证”课程突出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具有职业技能方面的很强的针对性,因此职业技能的训练是“双证”课程的重要内容。
标准性。一方面“双证”课程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内涵)的课程,另一方面,“双证”课程还是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的重要途径。因此,“双证”课程比一般课程更具有标准的规范性。
综合性。“双证”课程将职业教育与相应的证书培训相结合,既满足学历教育的要求,又满足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所以,“双证”课程的综合性,既包括职业资格要求与专业职业能力要求的综合,又包括对各种学科知识的综合。
2 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双证课程的必要性
金融危机下,职场竞争更加激烈,作为求职的“敲门砖”,考证热成为职场一大景观,特别是HR从业人员资格论证显得尤为抢手。据统计,2009年上半年全国该项论证考试的报名人数超过10万人,报考人数连续几年都居各类考证人数前列。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证书》是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03年推出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之一,是建立就业准入制度后人力资源行业的通行证,该证书具有(1)权威性:考试合格由中国人保部颁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证书》。(2)实用性:国家十大热门证书之一,今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从业人员必须持有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3)高含金量:由于本证书培训内容系统全面、鉴定内容注重实战,有助于提高实际能力,已经成为企业HR招聘普遍认可的权威证书,考取证书的人大都顺利进入HR行业或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该职业分为四个等级: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员、人力资源师、高级人力资源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涉及知识面广,包含了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激励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协调、企业文化等内容。该职业要求其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协调企业内各种关系,善于解决问题。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专业人员紧缺。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国内现在需要中高级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量为600多万,北京缺40万,上海缺60万,广州缺50万以上,武汉也在30万人左右。据了解,大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薪水一般月薪数在1万元至1.5万元或高达1.8万元至2万元(一般在1.5 万元上下浮动);薪酬经理、招聘经理等大抵在6000元至1.2万元之间(一般在8000元上下浮动)。在这样的工资标准中,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薪资水准一般在1.2万元左右浮动,最高不超过1.5万元,最低不低于8000元。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薪金也能达到2000-3000元,可以说是“薪情”非常不错的热门职业。
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考证通过率较低。从统计情况看,人力资源师考试总的通过率大致是50%左右。从历年的考试通过率中可以发现学历越高通过率越高,说明系统性的知识学习和掌握对考试结果有很大影响。作为在校大学生可以参加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的资格考试,本人通过多年参与考前培训工作的经验发现,该等级的考试应试教育的成分极大,考题基本上都原原本本来自于教材,因此,考生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熟读教材对提高通过率至关重要。
《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各高校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是学生未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知识模块。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认证的相关知识,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后,可以参加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认证考试,在毕业时同时获得学位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此外,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特别是招聘模块),可以大大提高就业面试的技巧和水平。这一切都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的竞争能力。
3《人力资源管理》“双证”课程的开发策略
社会倡导的职业能力包括了贯穿于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协作精神。我国目前推行的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正在逐步影响应用型高校的教育培训体系。同时,企业的实际需要和认同也在主导高校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从企业来、到企业去,是进行教改的最终目标;解决问题、执行规范、完成任务,是让学生顺利达标的最基本途径。我们要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活动,培养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3.1“双证”课程的开发思路
“双证”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即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线展开设计与开发,按照工作程序或结构的要求来形成课程建设的思路与结构,使课程能够提供给学生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所以,在“双证”课程开发中应遵循“以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以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规范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
3.2“双证”课程的开发过程
3.2.1 课程内容开发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篇6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现状
(一)实际与计划明显脱节
一些高校在开设的有关经济管理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的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分为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基本是各占一半,授课计划设计得条条是道,看起来是合情合理, 但是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对于理论部分就是照本宣科,实践教学基本为零,这与本课程性质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甚离。学生难以掌握应知应会内容。
(二)教师纸上谈兵、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现在企业在实际生存中越来越多的呼吁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拥有扎实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学生,这就要求老师也要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因为种种原因恰恰最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也不例外,使学生难以接触到前沿的相关技能,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目标。
(三)教学方法和资源较为片面化
教学方法单一化:在实际授课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大多采用教师讲解、指导等我讲你学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师生之间互动少。即使中间添加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老师演示,学生观看,或者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思路进行操作,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不能切实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不能掌握知识的真正内容。
教学资源校内化:当前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现状看很多高校在校内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购买了一系列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渠道。但是无论是人机练习还是情景模拟都无法做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难以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四)考核方法注重结果而忽视技能和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一般只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忽视了实际技能的考核,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文素养的考核,这种考核只能使学生死记硬背,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相悖。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言行一致加强教学执行能力
教学计划制定出来之后,无论是理论课时还是实践课时都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为了体现教学计划的合理性,教师在期初制定教学计划时有实践内容,但是由于安全问题、人手问题、费用问题难以实施。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实践内容的进行,要舍得投资,要及时配备相应的助理老师,要对实践教学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这样计划才能落到实处。
(二)教师拥有开放的理念:走出去,请进来
如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教师目前主要问题是理论知识丰富,实际工作经验严重缺乏,加强高职专业建设从根本上要让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校首先要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教师自己也要开阔思路想办法努力走出去,到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实际学习操作,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另外请进企业专家到校办讲座、对教师进行实际培训,学院还要在制度层面上加强“双师型”建设。定期不定期的要求教师下基层,接地气。为实践教学增加新内容。
(三)教学方法和资源的改革
丰富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任务驱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尽量根据每一个教学任务设计相应的模拟实践环境,发挥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沙盘模拟、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起引导、指导作用。
扩大教学资源: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与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立长期有效的互助协议,为学生的工学交替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源,使得学生有实习机会,这样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融合起来,也可以使学生更早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为就业夯实基础。另外要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促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集知识和技能一体的实用教材。
(四)建立全方位的考核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篇7
国外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还加长了此类课程的社会实践时间和环节,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对一些关键环节和知识内容加以模拟演练和实训;授课方式采用多样化,可以是演讲、实验、讨论、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方式。而现在中国的中职学生还是采用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讲解,很少采用实践教学方式;即便有的采用了,也只是简单,且容易造成混乱,效果不好。
二、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笔者结合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特点与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对该课程的具体教学与实践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课程依照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立足广州人力资源就业岗位需求,明确学习目标
广州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位于一线发达城市广州,人力资源发达,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容易遇到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关的事情,学生从中学习的机会大大高于二三线城市的学生;当前,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不太好,特别是对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和书本理论知识无法理解,容易造成师生对知识的沟通造成障碍,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学习的目的和最终目标都不明确,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据笔者观察和分析,学生对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比较感兴趣。通过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通过在广州各企业中选择了2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点,并结合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和调查,以此让学生了解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实践操作过程,并采取真实岗位和把课程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中,让学生逐步了解课程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下一步学习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中职学校课程教学要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下功夫,就必须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境的方法很多,比如: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型教学法,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的形式参与到课程学习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任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学理论基础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出操作性强的任务,以任务来组织教学,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参与、体验、交流、协商、合作的方式学习,利用自身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相关知识,进行技能训练。《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包含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任务和环境很多,在学生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任务操作,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引,自行组织企业人员招募、考核、薪酬管理等任务的模拟和实训。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可以自由组建各自的团队,采用评价与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任务实践,最终完成模拟学习的总结并在模拟的过程中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兼顾学理性,具有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教师与学生高度投入、学生自身管理经验与模拟情景高度融合的特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表演、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情景模拟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角色扮演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引导学生探询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3.采用理论与实践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比如:游戏教学法、翻转课堂和总结评价等方式,这样让学生觉得课堂有趣,也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游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游戏”与“教学”相结合,寓教于乐的一种教学方式。游戏本身并不是最终目标,它只是提高特定效果的一个方法而已,忽略了这一点就本末倒置了。在课程游戏教学环节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地,根据课程不同章节和内容来设计不同的游戏,一定要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紧密相结合起来,使学生领会到其中的课堂知识,在后续工作中加以应用;切记不能为了游戏而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否则,游戏教学法就失去其本质的意义;其次,在游戏教学法之前,一定要精心准备游戏的道具、资料和场地等内容,合理设计好学生在游戏环境中能学习和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对游戏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老师在整个课程游戏教学中要做好课堂监控,保证游戏环境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最后,对游戏进行点评,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对游戏过程和学生真实表现进行客观、科学的总结和评价,让学生知道通过游戏学习到什么知识,从而总结经验和教训,获得了哪些课堂知识和实操技巧等。实践表明,这一教学方式效果显著,很容易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了学生系统思维的方式,让学生从整体出发思考问题,把相关联的局部事件联系起来,放宽视野看问题;培养学生协作团结精神;锻炼学生任务决策力和执行力。
三、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篇8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文章对《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具体实施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几点改进意见,以期教学的顺利开展。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工作分析;薪酬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管理类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使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等方面。这些内容紧贴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因而其实践性非常突出。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而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之间的距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基本模块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增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原理、流程的理解,初步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实验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模块:一个模块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流程,比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流程、某个子流程如绩效管理。通过这个模块的实验,让学生对相关流程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增强学习效果。另一个模块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原理,比如考核指标的设定、绩效面谈的误区、招聘的误区、人力资源规划的制订等。通过这个模块的实验,学生不仅知道了应该怎么做,更清楚了为什么这么做,从而也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弊端。 二、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的形式 实验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人一机”实验形式,这种形式是在硬件、软件形成的模拟环境下,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全部或某些环节的操作,并对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相关记录、分析和总结,使学生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流程。 另一种可称为“人—人”实验形式,基本对应原理模块的实验内容。主要应用模拟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身设计各种方案和问卷、实施方案,并进行总结等操作行为,以巩固其基础知识、获得管理技能和能力。其基本形式是把学生分成5—6人的实验组,由实验组操作完成某项任务如面试,最后各组从操作、观察两个角度分析总结操作这个任务中所涉及的原理和技能。 三、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 以下主要介绍工作分析和员工招聘的实验教学实施内容。 (一)工作分析 开展工作分析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各类工作职务的特征、工作行为的模式和工作的程序及方法,其结果可应用于人员招聘、职工培训、绩效评价、工资管理等诸多方面。工作分析实验的具体实施如下: 1.准备阶段 (1)分组。根据教学班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6~7人为一个工作分析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 (2)确定工作分析导向及其侧重点。要提高工作分析的效果与效率,必须使工作分析有的放矢,即根据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明确提出工作分析的具体目标。每一个工作分析小组应根据各自小组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工作分析的目标导向(组织优化、招聘甄选、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六个目标)及其侧重点。 (3)分工协作。各小组根据工作分析的流程,制定各个阶段的工作进度表,并相应分配各成员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有关工作分析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人员培训、组织内部沟通等工作。 2.设计工作分析调查问卷 (1)确定调查、分析的对象,保证样本有一定代表性。各工作分析小组根据其工作分析导向确定调查和分析的对象(管理、技术、生产等多个岗位)。 (2)确定搜集工作分析信息的技术方法。在这里,我们要求各小组运用问卷调查法并结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篇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如何教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培养适应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成为高校的迫切需要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应该引入案例教学这种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一、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方法选择的必要性和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运用科学方法,协调人与事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简单地说,它就是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激励及其控制调整的过程。从内容上来看,它包括了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工资福利***策等。
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这种实践性很强的特征,把案例教学方法引入人力资源教学过程是目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案例教学主要由阅读案例资料、案例分析讨论、撰写分析报告三个环节组成。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迄今为止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即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引入情景进行案例分析并围绕某一特定目标和内容展开双边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是互动的,首先教师给出一些具体而完整的背景材料,然后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最后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最佳解决方案,这种互动式的活动能够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第二个特征则体现在它不仅是一个单向沟通的过程,还是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多向沟通的过程。学生成为了教学中的主角,通过小组讨论的沟通形式参与案例分析的各个环节,承担着更多的学的任务;教师也在其中参与教学,但不起主导作用,只是通过简单评论的沟通方式来参与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协调与引导的作用,主要负责去挑选或撰写教学材料,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老师有责任去挑选案例教学所需要用到的材料,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保证所选的材料是本土化的、有时效性的,因为现有案例库里的材料大多数不是从外国直接引入没有本土化的,就是已经失去其时效性的;如果在现有的资料中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来进行案例分析,教师还必须亲自进行实地调查并且撰写所需要的案例材料,因为这些教学材料有别于一般的教材,具有独特的来源、性质,其内容的编排也要求更具针对性。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需要做好预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工作,认真阅读案例材料的工作和踊跃参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的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小组讨论中扮演好自己在案例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所面对的实际情境,正确地评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风险,最后得出最佳方案。参与讨论的学生一定要把自己每一个想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这样的持续不断的案例教学活动,学生逐步学会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掌握案例分析要领之后,学生就能很容易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找到问题的关键因素来解决问题。现实工作中所面临的情况和案例中所给出的各种情况是一样错综复杂的,如果我们能在案例中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实问题中用同样的方法也能够找到。这也是案例教学对于训练学生的意义所在。
二、案例教学中的参与方与引导方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沟通渠道从过去的单方向变为了多方向,教师地位从主要变为了从属,学生地位则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就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显然,在这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当着参与方即主要的角色,而老师则充当着引导方即次要的角色,并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两者的作用不可替代。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在整个教学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测评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和可能作出怎样的决策,因此学生成为整个教与学的主角,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参与,包括从预习理论知识到审阅案例材料,又从案例分析讨论再到撰写分析报告的整个过程。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全面了解和把握案例数据和细节;提前做好教学准备,为学生设计好一系列启发性问题作为引导之用;控制案例讨论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讨论,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尽情地表达出来。同时,注意控制好讨论的节奏,合理安排案例分析的教学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氛围。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亲自参与讨论,但要注意教师的评论应该是简短的,不进行判断,没有导向性,而且通常是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讨论能够继续。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的讲评也是重要的环节,应注意不要把答案说死了,因为案例与现实经济生活一样,很难说有“标准”答案,答案应该是开放式的,并且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从讨论中获得一种今后在工作中能够用来处理不同情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学生的接受程度
案例教学是摆脱教师传授的过分依赖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想发展的思维训练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劳动都是创造性劳动,表现在知识的灵活应用、答案的多样化、思维的活跃性及沟通的多渠道上。因此,案例教学的重点自然要放在这种思维训练的过程上。
然而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要熟悉这种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需要时间。因此不同的学习时期学生的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教师在不同时期对学生引导的侧重点也会略微不同。根据学生接受程度的大小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学生熟悉案例分析方法的阶段。这个阶段上,教师通过连续不断的案例材料分析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案例分析的步骤及分析方法。教师要在这个阶段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式引导,甚至有时候可以参与到其中进行讨论和分析,但绝对不能直接给学生结论性的评论,只能作提示性的简短的评论,最终还是要以激发他们自身的创造性思想为主。这个时期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还相对比较弱,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偏向于强调学生课前的预习和对案例材料的阅读,教会他们如何从诸多复杂因素中抓住关键因素来进行分析。第二个阶段应该是注重案例分析讨论的阶段,经过前期大量的案例训练之后,学生们开始慢慢了解和熟悉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这个时候学生接受老师或材料所给信息的能力也开始增强,因此教学重点开始转向注重讨论气氛和效果上来。这个时期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热烈的讨论,能够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需要把讨论的结果以报告的形式作出书面的阐述,通过对分析报告的撰写,增强学生的写作和文字表达能力。总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对教学重点进行调整。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篇10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中***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15501
1 课题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上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逐渐出现,国内许多学者也进行相关研究,课程改革也被重视并希望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我国各级一线教学之中。目前,主要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及高校应用翻转课堂在我国的适用性及效果方面,对某门课程进行翻转课堂分组实验的研究较少,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对比试验,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展翻转课堂的必要性以及基本思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2 翻转课堂的特点
2.1 翻转传统教学流程
学习一般包括两个阶段,即信息传递和知识内化。信息传递过程主要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授课的形式来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学生在***去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完成信息传递,课后完成知识内化,这样经常会出现课堂所讲授的知识是同质的,与学生需求无关,同时课后知识内化的过程往往会被学生忽视或者在该过程中学生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影响学习效果。翻转课堂则是在课前将视频、课件等材料布置给学生,将信息传递在课前进行,而老师课堂上则是对学生学习困难之处进行指导,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好的完成知识内化过程。
2.2 改变学生认知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应起到引导作用,传统教学授课模式中,多为教师主动的讲,学生被动的听,而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则是将学生变为了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从主动认知、自主消化到教师干预指正、深化再到学生掌握知识、拓展技能。
3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特点及应用翻转课堂的契合度分析
3.1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限选课程,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需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从员工招聘、人员培训到员工薪酬管理、员工绩效管理以及劳动关系等方面均需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
3.2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契合度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对学生掌握的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课堂中心,教师更多的是就书本上理论知识进行传授,而缺少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这就导致学生仅能够对理论知识有所掌握,缺少实操技能的问题。相比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将原来的教学流程进行改变,学生在课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课上更多的进行案例分析以及模拟实训,这将极大的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操技能水平。综合以上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涉及学生实际操作技能部分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4 翻转课堂教学实验设计
本次采用了分组试验的方法,验证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效果,并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翻转课堂设计。实验周期为16周,每周2学时,共32学时,两个课堂参与实验,其中一个课堂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个课堂中16学时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本次实验选用教材为邱立姝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中选取了前八章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一组,教师编写了教学多媒体课件以及学生学习指导,并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相关的教学资源,同时建立了QQ讨论组与学生共同交流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对象为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三年级(下)本科学生,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人数29人,翻转课堂模式课堂人数30人,共59人。
本次实验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两个部分进行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即基础理论部分和实操技能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概述和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共6学时,实操技能部分包括员工招聘与录用和绩效管理共10学时。翻转课堂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提前将课程内容布置给学生,将传统授课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学生学习指导下发给学生,并给学生布置5-8个课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思考,要求学生对下节课内容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掌握基本理论内容。理论部分在课堂上主要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实践部分则是通过在课堂上开展模拟实训来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具体来说,员工招聘与录用
部分在运用翻转课堂时先布置给学生关于招聘的相关理论,主要是关于招募的渠道、招聘的内容、招聘方法以及招聘流程等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进行讨论和学习,课堂上则是引导学生运用课后学习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案例,分组撰写招聘通知、模拟面试流程,并总结作为面试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绩效管理部分在运用翻转课堂时与员工招聘部分流程基本一致,仍为先布置绩效相关理论,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问题探讨和案例分析。
在人力资源管理概述和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两部分理论教学完成后,对两个实验小组进行了测试,测试题目为40道选择题,其中单选30题,多选10题,单选每题1分,多选每题2分,共50分,测试时间为45分钟。传统课堂平均分为36.24,翻转课堂平均分为3372,其中传统课堂在基础理论尤其是易混淆概念、抽象概念方面得分高于翻转课堂。在员工招聘和绩效管理课程完成后,对参与实验的两个班级分别进行了测试,测试题目是为你所在高校的教师设计招聘流程以及绩效考核体系,两个班级的测试题目一致。从测试结果中看,传统课堂的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出了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对绩效考核的内容、指标、周期等要点覆盖较为全面,但是存在单项深入不足、脱离实际、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运用翻转课堂的学生在作业中理论性也较好,并且能够自主查阅学校相关信息,在招聘流程设计和绩效设计过程中结合学校情况,能够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5 实验结论及建议
5.1 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实操技能的提高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思考、自主学习,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并且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实现知识互补,学生在核心理论方面掌握较为透彻,并且能够对理解理论内容,在分析实际问题时,能够很好的找到将理论和实际的契合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并且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
5.2 传统课堂的基础理论教学效果优于翻转课堂
从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在基础理论测试上平均成绩优于翻转课堂的学生,所以翻转课堂并不是适合所有课程内容,应该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选择部分内容进行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出现这一问题可能是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多为应试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僵化,所以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更多依靠教师讲解,抽象及易混淆概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较难。在基础理论方面教学上应该侧重教师为主,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在边缘概念、抽象概念及易混淆概念应该重点讲解。
5.3 翻转课堂可以与慕课相结合
随着信息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慕课逐渐兴起并被各类高校所接受。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是将相关知识布置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材料则是关键问题,学习材料可以来源于教师的课件、教材等传统渠道,更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优秀的教学视频,分享给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将翻转课堂和慕课有机结合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晓东.“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为例[J].现代教学技术,2013,(8):111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