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技术第1篇
一、高新技术行业中动态联盟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目前,动态联盟(VirtualEnterprise,VE)尚未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大多数的文献从“广义”的角度对动态联盟进行界定,强调合作与外部资源整合,强调市场反应速度和联盟的动态性。本文也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此概念,可将高新技术行业中的动态联盟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为达到共享的目标而组成的暂时性联盟。每一个“伙伴”都为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并相互联合起来实现技术共享和成本分担,以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
(一)高新技术行业中动态联盟的特点
1.目标多重性
不论盟主企业还是伙伴企业,其发动组建或参与动态联盟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握住由高新技术快速变化带来的、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但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具体目的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例如,有时以学习并完善自身核心能力为目标,而有时却强调利用联盟降低和分散新技术开发中的风险等等。“目标多重性”的特点要求企业在建立或参与动态联盟时,除了慎重考虑自己的目标是否可以通过动态联盟达成外,还需要全面考虑各个伙伴的目的。这样,才能在“共享”的目标下,实现“双赢”或“多赢”。
2.市场机会驱动性
盟主企业与“伙伴”们是为了迎合某一特定的高新技术市场机会而联结在一起的。当市场机遇出现时,联盟随之成立;而当机遇消失时,联盟也会随之解体。因而“伙伴”们间的关系是暂时性的、非正式的、机会主义的(opportunism)。
3.灵活性
动态联盟的机会主义特点使得这一组织形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从组成到解散完全取决于市场机会的存在与消失。
4.合作竞争共存
动态联盟中伙伴之间的关系不是传统的零和博弈式竞争,而是协作式竞争,即基于"win-win"双赢模式的合作竞争。
5.反应快捷灵敏
动态联盟是一种基于新兴技术企业核心能力的企业外部资源整合,可以避免新技术开发中的重复投资,并可以在短时期内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实现对市场需求的敏捷响应。
6.“伙伴”的来源广泛
在高新技术行业的动态联盟中,盟主企业可以根据技术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从大学、公司(例如供应商)及***府机构等来源广泛的组织中选择合作伙伴。
(二)高新技术行业动态联盟的缺点
虽然动态联盟具有许多优势,因而备受企业及学者推崇,但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
1.伙伴流动性大,不利于技术积累和技术保密;
2.伙伴分散性大,不利于资源全面优化和研发项目的监督控制;
3.文化差异大,易发生各种冲突,导致管理和协调上的困难;
4.伙伴间产权模糊,易产生法律纠纷;
5.容易外泄核心能力,从而导致低成本扩张现象发生;
6.由于动态联盟的组建及运行通常都需借助于信息网络,因而易受黑客攻击,存在网络安全隐患。
二、高新技术企业组建动态联盟的动因分析
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令人们眼花缭乱,同时也给置身于该领域的企业带来了诸多迷惑与困难。
(一)高新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
高新技术往往具有涵盖多门学科、拥有多元文化起源以及展示许多外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轨迹变幻不定,不易为企业所把握。例如,1995年,交互式电视作为最热门的新兴电子商业活动成为人们注视的焦点,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了借助于网络的力量,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象与信息的自由传送,交互式电视之梦也就逐步被人们所遗忘。事实上,对于今天实验室里昙花一现的各种高新技术,很少有企业能准确地预测到底哪一项技术会成为真正的明日之星(哪些技术会成为未来市场抢手新产品的主流技术?哪些会被忽视?)。
(二)高新技术市场的竞争特点要求企业快速响应
如果说进入80年代以后,一般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出现了以“时间”(指企业对客户或市场需求的响应和速度)为第一竞争要素的特点,那么,在高新技术产品市场,这一特点则体现得更加鲜明。这首先是因为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趋同性。对于某种高新技术产品多数消费者要么不购买,而一旦购买又都倾向于购买市场上知名度最高企业的产品,这就造成了高新技术市场中“先声夺人”的态势。其次,高新技术市场的先行者往往可通过影响甚至控制技术标准而赢得市场优势。许多事实也表明了在高新技术市场中,领导者和追随者在利润的获得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在电子商务市场中,早期的主要成员如AoL和雅虎,获得了多数利益。1998年一项研究发现排名前5%的网站获得了所有交易的74%以上;而那些被动地期待技术进一步明朗化,再采取“快速跟随”战略的“小心谨慎”的公司,却反而沦落为“冒险者”[2]。总之,在如今这样一个“胜者通吃”的竞争态势下,高新技术企业要想成为“胜者”而获取高额利润,就必须首先力争成为“快者”。
(三)利用动态联盟,实现快速响应
如上所述,一方面,高新技术市场上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要求企业敏捷反应、快速行动;而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发展的极大不确定性又使企业在行动时顾虑重重(例如,担心巨额的技术开发投资一旦成为“沉没成本”后,将降低企业对今后出现的市场机遇反应的灵活性和快捷性)。因而,对于处于高度不确定性环境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寻求“垂直一体化”并非明智之举。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一些高新技术企业选择了“动态联盟”这一新型的组织形式。具体来说,动态联盟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对市场机遇的快速响应:
1.共担设计费用
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一般都具有技术含量高、开发难度大、开发费用高、开发周期长等特点。例如在半导体芯片行业,有时一个产品的开发还需要购买许多其他公司的专利技术,整个开发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若动态联盟各伙伴企业之间以产品为钮带进行合作,无疑会集双方之长,平摊开发设计费用,各方都可以减低成本。
2.节省时间,提高产品开发的速度和效率
企业间的团队合作,可以加快新产品开发的速度,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效率,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
3.形成利益共同体
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费用大,如果失败,代价是巨大的。通过联盟可以在分享技术的同时,共担风险和损失。这种合作将双方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利益统一体,从而提高了各自的竞争力。
4.技术合作共享知识产权
高新技术企业间通过动态联盟进行合作,必然涉及到技术专利的授权使用和转让,以及各种协议许可证的交易,而联盟可以使双方以较低的价格使用对方的技术。如果在合作中取得了新的知识产权,双方都可以拥有。
三、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联盟构建和管理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分析
动态联盟是以市场机遇为驱动的,因此具有非常明显的生命周期性。动态联盟的生命周期可由识别、组建、运行、终止等四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又包括如***1所示的若干决策过程[1]。其中,市场机遇识别、伙伴企业选择与伙伴关系管理、组织运行模式等决策是动态联盟构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对动态联盟是否能扬其利,避其弊,达到盟主企业和参与伙伴的共同目标,实现“双赢”或“多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市场机遇识别
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市场机遇就是顾客对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或由于原有产品的更新换代而出现的商机。动态联盟是一种为捕捉和把握市场机遇而存在的临时性组织,因此,机遇识别是动态联盟存在的基础。那些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有远见者往往由于能最早识别机遇而成为动态联盟的盟主或核心。例如,在高新技术产品的早期市场中,盟主企业往往不是那些技术提供者(大学、研究机构等),而是那些在技术发展尚处于模糊态势时,就能够洞察出高新技术产品的巨大市场潜力的“有远见者”(如风险投资家)[3]。这些“有远见者”成为盟主后,再与具有技术知识和管理技巧的系统集成公司联手,构成动态联盟的核心团队。可见,盟主在组建动态联盟之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识别市场机遇。
附***
***1动态联盟构建过程示意***
市场机遇识别的关键在于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等。通过市场环境分析,预测未来市场的走势,从中捕捉和识别市场机遇。盟主企业在进行环境分析时,可采用社会调查法、经验判别法、专家预测法、时间序列法、因果关系法、AHP、***景分析法等各种分析方法。当存在多个机遇而又必须有所取舍时,可利用AHP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可获取的外部资源作出最佳选择。
(二)伙伴选择
在动态联盟的构建过程中,伙伴选择是联盟企业之间能否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伙伴企业的选择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核心能力原则
动态联盟是企业外部资源整合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企业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就是其中首先需要“整合”的一种重要资源。换言之,最需要通过动态联盟加以“整合”的,正是各企业自身拥有的核心能力:把投资和管理的注意力集中在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上,而一些非核心能力、或自己短时间内不具备或不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则转向依靠外部的联盟伙伴提供。核心能力原则即要求参与动态联盟的伙伴必须具有并能为联盟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为实现此原则,盟主企业在选择伙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核心能力的本质
不同企业具有不同核心能力,同一企业核心能力的内容也具有阶段性。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本质应该是“知识和技能”,表现为“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例如,Intel公司的计算机微处理技术、NEC公司的数字技术、Canon公司的影像技术,均是以先进技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核心能力。当然,对于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包括商业化过程)而言,“知识和技能”还应包括管理、组织及营销方面的技能。
(2)考虑伙伴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的互补性和匹配性
在选择伙伴企业时,除了考虑各个伙伴自身拥有的核心能力外,还需要考虑伙伴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的互补性和匹配性。从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企业分别在R&D、P&M(生产制造)及M&S(营销服务)等三个方面拥有不同的核心能力(如表1所示)[3]。应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来确定伙伴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否互补。
表1高新技术企业核心能力类型
类型ⅠⅡⅢⅣⅤⅥⅦ
核心能力
R&D
P&M
M&S
注:“”表示核心能力
(3)避免核心能力的“相近性”
盟主企业在选择伙伴时应避免与自己具有相近核心能力的企业。这一方面是基于能力互补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基于预防自身核心能力外泄的考虑。所以,若伙伴有着与盟主相近的核心能力,盟主就应避免让它们接近支撑这些核心能力的关键知识和技能基础。例如,Honda在其严格控制的日本本土生产部门里,制造其小型发动机和核心设计所需的全部关键部件,而外购件均为非关键零部件。
2.总成本合算原则
该原则要求动态联盟的实际运作成本(包括联结成本)应不大于个体***完成的全部所有内部费用,这就对伙伴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地理距离、联结成本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3.敏捷性原则
核心能力和总成本原则满足了动态联盟“外部经济性”的基本要求,而要使联盟达到“快速迎合市场机遇”的根本目的,还应该在选择伙伴时注意“敏捷性原则”。要求各伙伴对来自联盟外部或伙伴之间的服务请求具有一定的快速反应能力。
4.风险最小化原则
由于动态联盟具有较高的风险性,所以在进行选择时,应遵循风险最小化原则,否则会为联盟运营埋下巨大隐患。
(1)分散市场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动态联盟并不能将市场风险“虚拟”掉,市场风险依然存在,只不过在各个伙伴之间得到了重新分配,这一点是首先应当认识到的。例如,90年代初Intel公司决定和一些日本公司组成联盟以开发高速闪存芯片时,出于对市场风险的考虑,同时与两家日本公司(NMB半导体公司和Sharp公司)签约组成了联盟(即同时选择了两个具有相近核心能力的伙伴),以分散风险。最后的事实证明了Intel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明智之处。
(2)减少管理/协作风险
动态联盟中的伙伴企业通常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不同的组织结构和技术标准、不同的硬件环境等,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联盟中的管理/协作风险。为此,在选择伙伴时,应考虑其在以上几方面的相似性,以便于伙伴间相互沟通和理解,降
低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减小管理/协作风险。
(3)防止技术产权风险
在动态联盟的运营过程中,存在着核心能力(如专利技术、Know-How、商业秘密)的外泄甚至丧失的技术产权风险。尤其是技术发展的早期,盟主企业常常利用动态联盟作为跟踪了解各种技术流派的窗口,而在“打开伙伴的技术窗口”的同时,盟主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却极易遭受泄漏的风险。对于这类风险,虽然可采用一些救济手段(如专利权的法律救济、商业秘密的私力救济等),但若能在伙伴选择阶段就加以注意和预防,则更为稳妥。
(4)不要忽视道德风险
动态联盟的成功应建立在伙伴同相互诚信的基础上。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某些伙伴在利益驱使下可能会产生败德行为(如单方面违约、弄虚作假等投机行为),从而引发动态联盟的道德风险。为此,在进行伙伴选择时,可采用以下措施加以防范:
第一,选择伙伴时,要对伙伴的撤出渠道加以考查[4]。虽然动态联盟的“市场机会驱动性”特点,决定了即使在联盟运行的生命周期尚未结束时,也可根据需要允许伙伴加入和不排除某些伙伴的执意退出。但若退出渠道过于通畅或个别伙伴投盟中的财力和精力过分不足,则一旦发生败德和投机行为,就会对联盟发展造成障碍。
第二,选择伙伴时需要考查候选伙伴的信用等级。可以利用专门的信用等级评定机构等第三方资讯,根据候选伙伴的成立时间长短、资金实力、企业文化、商誉等,对候选伙伴进行信用认证,从而将一些潜在的危险伙伴排除在外。
行业技术第2篇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装备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采用机械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产业之一。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3651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1%;利润257亿元,税621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5%;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20%。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近年来,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有所增强,1997年科技人员总数达48万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8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0.62%,有5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部级技术中心,有9%的企业建立了专门技术开发机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技术装备和汽车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尽管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
1.科技进步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仅为34%,先进国家高达70%以上。
2.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落后,是制约机械产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8%,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的占27%,其余产品均在80年代以前的水平线上。
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较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和提高国产化率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
(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数控机床、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轿车关键技术、环保装备五个方面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为突破口,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到2001年,提供1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品。主要产品品种的40%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品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三)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机械
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机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世界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15万台,品种超过1500种。1997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9051台(占机床总产值20%以上),但由于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数控机床,进口额度大幅度增加。1996年进口达13924台(价值12.46亿美元)。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产品成熟度差,可靠性不高
国外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在10000小时以上,国内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仅3000~5000小时;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外达800小时以上,国内最好只有300小时。
(2)产品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外数控机床品种已达到1500种,国内只有500多种,且性能水平低,高速、高效、高精度产品几乎没有。
(3)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虽达百余家,但大多数都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企业效益差,创新能力低,制造成本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数控机床行业的专业化零配件及部件的协作生产配套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模式。
近期我国在数控机床的发展方面,要采取跟踪高级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以普及型为主的策略,重点发展:
(1)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产品
经济适用的普及型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
(2)高速、高效和专用、成套数控机床
高速、高效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高效数控锻压成套装备,其中包括,可自动换头冲压机床、复合式柔性冲压中心、四边折弯机等;大型精密模具数控成套装备,其中包括数控仿型铣床及龙门式数控铣床、智能化电加工机床等。
(3)数控机床专业化配套系统
新一代数控及伺服系统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主轴、电主轴电机系列产品;数控机床机械手、刀库及动力刀架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及辅件系列产品;其中包括,高速滚珠丝杆、高速陶瓷轴承、高速防护装置等系列产品。
发展目标:
(1)扶植重点企业开发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数控机床并形成批量生产,使这些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成为名牌产品;
(2)发展数十种高速、高效、专用、成套数控机床系列新品种,以满足汽车、农机、航空、模具等行业的需求;
(3)数控机床关键配套产品:数控系统,满足国内数控机床50%的配套需求;高速主轴及电主轴年产达千套;机械手、刀库、动力刀架及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辅件系列产品满足国内50%的配套需求。
2.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集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是节能节材的最佳技术之一。目前,国外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以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并向智能电力电子时展,我国现在仍处于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第二代。国内电力电子市场品种满足率仅35%,新产品市场基本上被国外产品占领。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自动化仪表系统,已成为世界范围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是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我国仍处于由模拟式仪表系统向数字式仪表系统过渡的模数混合式仪表系统阶段,水平落后10~15年,因此在低技术产品市场上还占有80%左右份额,但在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不到60%,新产品市场几乎全为国外产品占领。
因此,抓住当前时机在2~3年内以IGBT,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自动测试系统为突破,攻克重点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这一领域重点发展:
(1)IGBT器件及其装置,大功率晶闸管及其装置
研制新一代双极晶体管IGBT、高品质大电流IGBT等大功率晶闸管制造技术,并开发变频调速装置、逆变开关电源、大容量整滤源等的工程应用。
(2)现场总线智能仪表
研制开发变送、执行、配套等类现场总线仪表。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开展示范工程的应用研究。
(3)自动测仪系统和设备
开发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的基础产品,形成适度规模,同时建立用于机电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典型自动测试系统,做好示范和推广应用。
3.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
(1)农业机械
工业发达国家农机产品在不断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正向高效、节能、保护农业环境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但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水平。主要问题在于:
1)产品水平不高,品种不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落后,可靠性差,寿命短。以拖拉机为例,MTBF值国外可以达到330小时以上,而我国仅100余小时。品种上:大型缺,小型杂,不成系列。
2)产品生产达到经济规模的少,重复生产、小规模生产,难以保证质量。
农机领域重点发展:
1)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拖拉机平均无故障时间从110小时提高到300小时以上;
2)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可靠性系数从0.5~0.7提高到0.9以上;
3)主要农产品加工机械(含烘干仓储机械)农村产业化和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需要的农产品深加工机械;
4)节水灌溉设备喷、滴灌设备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由大水漫灌的40%提高到80%以上。
农机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及寿命指标普遍提高一倍以上,主要产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2)施工机械
施工机械是国民经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必须的关键设备。我国已初步具备16个大类,3100多个品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部分产品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差距还是很大。一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产品的质量、寿命、可靠性、安全舒适性等指标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产品结构性短缺,成套服务能力差,远不能满足需要,如路面施工机械基本上还要靠进口;三是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制约着行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施工机械重点发展:
1)推土机、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
2)汽车起重机、大型叉车;
3)摊铺机、压路机;
4)无开挖式管道铺设机;
5)江河湖库清淤设备。
发展目标:
大型工程机械可靠性指标达到400小时,寿命指标达到10000小时。
4.轿车关键技术
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卡车为主要产品,改革开放以后,轿车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轿车产量达到52万辆。
我国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复建设严重,造成无序竞争,难以集中形成实力,发挥规模效益。
(2)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九五”期间仍偏重于对生产环节进行改造,包括多数中外合资的零部件企业对产品开发能力建设几乎没有投入。目前,国内对轿车产品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还必须引进技术。
近期轿车重点发展:
(1)经济型轿车
以轿车车身为突破口,利用技贸结合、与国外公司合作等方式,先抓车身联合研制,并建立经济型轿车的公用设计数据库,与CAS、CAD、CAE、CAM等技术结合,形成我国汽车工业在经济型轿车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
(2)轿车动力总成
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与国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联合开发,在国产汽油机上普及电控燃油喷射技术(EMS),并研究开发缸内直喷(GDI)技术,开发应用电控机械变速器(AMT)技术。
(3)轿车关键零部件
以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部件为突破口,从引进技术、合资入手,在保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生产的同时,要集中力量抓紧下一代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重点是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安全气囊(AirBag)、高效稳定的汽车尾气三元催化转换器,并达到与整车同步或超前发展。
(4)高附加值专用汽车和客车
重点开发各类高性能专用底盘。对专用汽车以低底盘车辆和沙漠越野车辆为主;客车以低地板城市客车为主,要求具有良好的动力性、操纵性、舒适性和低污染。
5.环保装备
环保产业是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柱产业。全世界环保机械的年销售额约2000亿美元,集中于美国、欧州、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环保机械行业基础弱、起步晚,年产值仅100多亿人民币。随着各方面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环保机械将成为机械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保机械行业主要差距在于:
(1)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少
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具有当代水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少,急需的大型成套设备不能满足现实市场需求。在目前3000多种环保机械产品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产品由于性能、可靠性、适用性、结构设计等原因,应该限制生产或限期淘汰。大型烟气脱硫、脱氮成套设备、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成套设备、大型城市垃圾处理厂成套设备目前主要依赖进口,高浓度有机废水、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
技术及设备发展缓慢。
(2)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0年
相当多的产品没有行业或国家标准,产品规格型号、基本性能参数不统一,质量检测无依据。
(3)生产企业规模小、开发能力薄弱
规模小、装备条件差、检测手段不全的中小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78%。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全行业的3.2%,并且主要集中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等少数几种产品生产领域。
近期环保机械重点发展:
(1)烟气脱硫设备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炉内脱硫脱硝技术(CFPBC、PFBC技术)、大型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及装备(IGCC技术)。
(2)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移动曝气法为主体的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以日处理10~25万吨污水处理厂为目标,提供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污泥利用和处置成套设备、控制和监测系统。
(3)城市固体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装备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焚烧、堆肥技术及装备,以日处理100吨、300吨处理厂为目标,提供垃圾处理成套装备。
(4)环境监测仪器
便携式多功能多参数水质监测仪、12种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监测仪、大气环境污染监测仪器和系统以及水处理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等。提高产品档次、水平、可靠性和精度。
主要目标:
(1)大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一般工程项目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行业技术第3篇
二年以上工作经验 |男| 25岁(1990年6月28日)
居住地:北京
电 话:122********(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1年3个月]
公 司:XXX航空航天公司
行 业:航天/航空
职 位:科研管理人员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飞行技术专业
学 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我评价
为人诚实、温和、热情开朗;坚强、责任心强、心思细密、善于分析,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别人的教诲和帮助,并擅长从中发现闪光点。在每个岗位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治上坚定纯洁,多次受到表彰;善于组织协调,在基层和机关工作过较长时间,积累了许多管理工作经验,机关工作程序熟练,培养了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运筹谋划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组织计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 指挥决断能力。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航天/航空
目标地点: 北京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科研管理人员
工作经验
2013 /7—至今:XXX航空航天公司[1年4个月]
所属行业: 航天/航空
航天总体部 科研管理人员
1.毕业至今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卫星、飞船等型号机械总体设计工作,包括构形布局、结构设计、力学分析等;
2.熟练使用Pro/E、AutoCAD、PANTRAN等结构设计和分析软件,具有大型星、船产品结构设计经验和三维数字化使用经验;
3.曾参与多个航天型号研制,完成项目技术流程与实施大纲设计,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
4.担任总体研究室副主任职务,负责研究室日常行***管理和人员管理,包括工作计划、绩效考核、研究室发展和技术交流等,具有项目管理和团队管理的相关经验。
2012/7—2013 /7:XXX航空公司[ 1年]
所属行业:航天/航空
飞行部 经理助理
1.保障亚太转运中心进出港航班飞行员进出场服务及CIQ手续办理,协调监控转运中心的地面服务保障工作;
2.对于特殊航班,协调飞行员与美国和香港运行中心的关系,保证特殊航班各项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3.负责航班日常保障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并提出建议予以改进;
4.调度提供地面服务的各种供应商,满足运营需求;
5.制定工作流程,对新进员工进行入职具体岗位培训;
6.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各项工作。
教育经历
2008/9 --2012 /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飞行技术专业 本科
证书
2010/6 大学英语六级
2009/12 大学英语四级
行业技术第4篇
作者:李晓梅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根据斯密关于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分析,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概括这些因素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关系。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索洛(Solow,1957)[17]等也阐述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效率思想,索洛等人在《技术进步和总量生产函数》中建立了索洛模型,索洛在分析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连续性生产函数,索洛的长期增长模型打破了一直被人们所奉行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的理论,认为长期经济增长除了要有资本以外,更重要的是靠技术的进步、教育和训练水平的提高。现代的效率测度理论代表学者Farrell(1957)[18]提出企业效率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技术效率,它反映了企业由一个给定的投入集合中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另一部分是配置效率,配置效率合理划分投入成分,反映了企业生产和技术的能力。罗默的模型(PaulRomer)[19]比索洛模型更有微观基础,该模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突出了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实际价值。
本着科学性原则、系统优化原则、可行性原则、精简性原则构建指标体系。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出指标有许多,这里主要选取两个来自产业内部的产出指标:当年价总产值和专利申请数。当年价总产值高低意味着创造新价值的高低,可以综合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增产或节约两方面的成果,对产业的经济效益起到引导作用。从直观上看,专利申请数多,说明该企业对新技术的研发效率高,对新技术的创新利用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的水平。衡量高技术产业的资本投入指标主要用年末固定资产原价和科技活动经费。年末固定资产原价指企业在建造、改置、安装、改建、扩建、固定资产计量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时实际支出的全部货币总额。该指标根据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原价项的期末数填列出。科技活动经费,主要包括科技开发经费支出、信息化建设支出、科技培训费支出和科技开发奖励经费支出。衡量高技术产业的劳动投入指标主要用R&D人员全时当量和科技活动人员数。R&D人员全时当量是指R&D全时人员(全年从事R&D活动累积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90%及以上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将经济效率进一步分解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山东5个省市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为1,说明两个省市高技术产业规模和要素产出都达到了相对较好的经济效率水平;在经济效率值小于1相对无效率的省市中,技术效率值等于1的有山西、吉林2个省市,但规模效率值都小于1,属于规模无效率。在规模无效率的省市中,属于规模报酬递增的省市有山西、浙江、安徽、重庆、湖北、四川、贵州和甘肃,这8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规模和要素产出都没有达到相对较好的经济效率水平。五、结论及建议从全国22个省市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率来看,除了经济效率为1的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山东5个省市没有投入的相对冗余,其他绝大部分省市都有或多或少投入指标年末固定资产原价、科技活动经费、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科技活动人员的冗余且效率较低。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适度引进和购买先进技术,加强资本基础投入北京、天津、江苏、山东和广东等地区在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科技活动投入方面都恰到好处,因为在高科技和先进技术迅速更新和发展的时代,为了保持和不断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高技术企业在制定技术战略时,要考虑适度技术引进和购买先进技术家,加强产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和年末固定资产的投入,从而有效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2.重视科技人才与R&D投入,强化产业知识基础特性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重视科技人才和R&D投入活动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从技术体制视角来看,科技人才中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与R&D投入比例反映了高技术产业知识基础特性,而知识基础特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无论从行业角度还是区域角度都有一定的正的相关作用。因而提高高技术产业知识基础特性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拥有一大批科技活动人员,特别是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以充分发挥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同时制定更加优惠的***策吸引高级科技人才中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高级人才,产生人才的“马太效应”,才能产生高技术产业的巨大能量,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3.实施科研创新联盟,增加行业内的技术机会广东通过整合***府、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公共创新平台和社会力量等五个方面资源有效实施科研创新联盟。科研创新联盟是指高技术企业利用市场机制集聚资源,积极开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及与上下游企业组成联盟,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利用彼此的技术优势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这对于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率的提升非常重要。4.有效保护发明专利,增加新产品利润从区域来说,发明专利的独占性并不利于提升当地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很多地区过于保护发明专利,但往往利润增加并不理想。从专利制度,一方面有效地保护发明创造,防止发明被模仿,从而增加其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另一方面,激励技术性信息的传播,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先进的发明专利尽快地转化为新产品收益,使其应用于进一步创造性的活动中,进而提高整个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率。
行业技术第5篇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装备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采用机械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产业之一。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3651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1%;利润257亿元,税621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5%;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20%。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近年来,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有所增强,1997年科技人员总数达48万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8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0.62%,有5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部级技术中心,有9%的企业建立了专门技术开发机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技术装备和汽车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尽管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
1.科技进步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仅为34%,先进国家高达70%以上。
2.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落后,是制约机械产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8%,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的占27%,其余产品均在80年代以前的水平线上。
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较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和提高国产化率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
(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数控机床、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轿车关键技术、环保装备五个方面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为突破口,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到2001年,提供1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品。主要产品品种的40%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品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三)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机械
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机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世界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15万台,品种超过1500种。1997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9051台(占机床总产值20%以上),但由于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数控机床,进口额度大幅度增加。1996年进口达13924台(价值12.46亿美元)。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产品成熟度差,可靠性不高
国外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在10000小时以上,国内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仅3000~5000小时;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外达800小时以上,国内最好只有300小时。
(2)产品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外数控机床品种已达到1500种,国内只有500多种,且性能水平低,高速、高效、高精度产品几乎没有。
(3)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虽达百余家,但大多数都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企业效益差,创新能力低,制造成本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数控机床行业的专业化零配件及部件的协作生产配套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模式。
近期我国在数控机床的发展方面,要采取跟踪高级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以普及型为主的策略,重点发展:
(1)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产品
经济适用的普及型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
(2)高速、高效和专用、成套数控机床
高速、高效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高效数控锻压成套装备,其中包括,可自动换头冲压机床、复合式柔性冲压中心、四边折弯机等;大型精密模具数控成套装备,其中包括数控仿型铣床及龙门式数控铣床、智能化电加工机床等。
(3)数控机床专业化配套系统
新一代数控及伺服系统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主轴、电主轴电机系列产品;数控机床机械手、刀库及动力刀架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及辅件系列产品;其中包括,高速滚珠丝杆、高速陶瓷轴承、高速防护装置等系列产品。
发展目标:
(1)扶植重点企业开发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数控机床并形成批量生产,使这些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成为名牌产品;
(2)发展数十种高速、高效、专用、成套数控机床系列新品种,以满足汽车、农机、航空、模具等行业的需求;
(3)数控机床关键配套产品:数控系统,满足国内数控机床50%的配套需求;高速主轴及电主轴年产达千套;机械手、刀库、动力刀架及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辅件系列产品满足国内50%的配套需求。
2.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集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是节能节材的最佳技术之一。目前,国外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以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并向智能电力电子时展,我国现在仍处于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第二代。国内电力电子市场品种满足率仅35%,新产品市场基本上被国外产品占领。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自动化仪表系统,已成为世界范围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是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我国仍处于由模拟式仪表系统向数字式仪表系统过渡的模数混合式仪表系统阶段,水平落后10~15年,因此在低技术产品市场上还占有80%左右份额,但在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不到60%,新产品市场几乎全为国外产品占领。
因此,抓住当前时机在2~3年内以IGBT,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自动测试系统为突破,攻克重点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这一领域重点发展:
(1)IGBT器件及其装置,大功率晶闸管及其装置
研制新一代双极晶体管IGBT、高品质大电流IGBT等大功率晶闸管制造技术,并开发变频调速装置、逆变开关电源、大容量整滤源等的工程应用。
(2)现场总线智能仪表
研制开发变送、执行、配套等类现场总线仪表。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开展示范工程的应用研究。
(3)自动测仪系统和设备
开发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的基础产品,形成适度规模,同时建立用于机电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典型自动测试系统,做好示范和推广应用。3.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
(1)农业机械
工业发达国家农机产品在不断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正向高效、节能、保护农业环境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但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水平。主要问题在于:
1)产品水平不高,品种不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落后,可靠性差,寿命短。以拖拉机为例,MTBF值国外可以达到330小时以上,而我国仅100余小时。品种上:大型缺,小型杂,不成系列。
2)产品生产达到经济规模的少,重复生产、小规模生产,难以保证质量。
农机领域重点发展:
1)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拖拉机平均无故障时间从110小时提高到300小时以上;
2)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可靠性系数从0.5~0.7提高到0.9以上;
3)主要农产品加工机械(含烘干仓储机械)农村产业化和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需要的农产品深加工机械;
4)节水灌溉设备喷、滴灌设备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由大水漫灌的40%提高到80%以上。
农机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及寿命指标普遍提高一倍以上,主要产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2)施工机械
施工机械是国民经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必须的关键设备。我国已初步具备16个大类,3100多个品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部分产品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差距还是很大。一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产品的质量、寿命、可靠性、安全舒适性等指标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产品结构性短缺,成套服务能力差,远不能满足需要,如路面施工机械基本上还要靠进口;三是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制约着行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施工机械重点发展:
1)推土机、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
2)汽车起重机、大型叉车;
3)摊铺机、压路机;
4)无开挖式管道铺设机;
5)江河湖库清淤设备。
发展目标:
大型工程机械可靠性指标达到400小时,寿命指标达到10000小时。
4.轿车关键技术
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卡车为主要产品,改革开放以后,轿车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轿车产量达到52万辆。
我国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复建设严重,造成无序竞争,难以集中形成实力,发挥规模效益。
(2)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九五”期间仍偏重于对生产环节进行改造,包括多数中外合资的零部件企业对产品开发能力建设几乎没有投入。目前,国内对轿车产品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还必须引进技术。
近期轿车重点发展:
(1)经济型轿车
以轿车车身为突破口,利用技贸结合、与国外公司合作等方式,先抓车身联合研制,并建立经济型轿车的公用设计数据库,与CAS、CAD、CAE、CAM等技术结合,形成我国汽车工业在经济型轿车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
(2)轿车动力总成
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与国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联合开发,在国产汽油机上普及电控燃油喷射技术(EMS),并研究开发缸内直喷(GDI)技术,开发应用电控机械变速器(AMT)技术。
(3)轿车关键零部件
以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部件为突破口,从引进技术、合资入手,在保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生产的同时,要集中力量抓紧下一代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重点是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安全气囊(AirBag)、高效稳定的汽车尾气三元催化转换器,并达到与整车同步或超前发展。
(4)高附加值专用汽车和客车
重点开发各类高性能专用底盘。对专用汽车以低底盘车辆和沙漠越野车辆为主;客车以低地板城市客车为主,要求具有良好的动力性、操纵性、舒适性和低污染。
5.环保装备
环保产业是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柱产业。全世界环保机械的年销售额约2000亿美元,集中于美国、欧州、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环保机械行业基础弱、起步晚,年产值仅100多亿人民币。随着各方面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环保机械将成为机械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保机械行业主要差距在于:
(1)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少
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具有当代水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少,急需的大型成套设备不能满足现实市场需求。在目前3000多种环保机械产品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产品由于性能、可靠性、适用性、结构设计等原因,应该限制生产或限期淘汰。大型烟气脱硫、脱氮成套设备、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成套设备、大型城市垃圾处理厂成套设备目前主要依赖进口,高浓度有机废水、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
技术及设备发展缓慢。
(2)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0年
相当多的产品没有行业或国家标准,产品规格型号、基本性能参数不统一,质量检测无依据。
(3)生产企业规模小、开发能力薄弱
规模小、装备条件差、检测手段不全的中小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78%。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全行业的3.2%,并且主要集中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等少数几种产品生产领域。
近期环保机械重点发展:
(1)烟气脱硫设备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炉内脱硫脱硝技术(CFPBC、PFBC技术)、大型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及装备(IGCC技术)。
(2)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移动曝气法为主体的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以日处理10~25万吨污水处理厂为目标,提供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污泥利用和处置成套设备、控制和监测系统。
(3)城市固体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装备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焚烧、堆肥技术及装备,以日处理100吨、300吨处理厂为目标,提供垃圾处理成套装备。
(4)环境监测仪器
便携式多功能多参数水质监测仪、12种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监测仪、大气环境污染监测仪器和系统以及水处理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等。提高产品档次、水平、可靠性和精度。
主要目标:
(1)大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一般工程项目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行业技术第6篇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
1.引言
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其发展要经历若干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之间,都存在差别。系统模型把技术创新活动看作是一种由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控制系统。系统分析的方法,较好地描述了创新过程的一些概念和设想,特别是创新过程的内部结构、外部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用系统的方法将各个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勾画出来,同时可以描述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有利于比较全面系统地观察技术创新的系统***象。
2.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
技术创新过程涉及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相互联系、循环交叉和并行联系,不仅包括技术方面的变化,而且还涉及生产、营销和企业组织的运作[1]。对于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是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始点,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线性模型是最早提出的创新模型,如***1所示。基本含义是,技术创新由研究开发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创新过程起始于研究开发,经过生产和销售最终将新技术引入市场。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能力,与企业的文化制度等高层次的能力有关,而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的技术创新,是一种平衡能力。是高技术企业深层次的理念和文化方面的能力。在结合创新线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型,如***2所示。
3.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能力,是企业素质的内在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企业通过适应环境,实现运营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是一个动态复杂的有机系统[2]。采取开放式创新战略,利用内、外两条路径,在增强自身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与外部创新组织的互动与协同。
3.1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创新倾向能力、技术创新战略计划行为能力、组织因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效益实现能力。
(1)高技术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倾向能力
创新倾向能力是对创新愿望的真实性和创新愿望的强烈程度的反应。创新倾向能力性强表现在企业创新活动多,创新倾向能力性弱表现在企业创新活动少。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包括:自主创新产品率、创新频率、每千人创新数量。
(2)高技术企业战略计划能力
高技术企业战略计划能力包括:企业家对外部经济、社会、***治、法律预见能力;企业家对产业演变、技术变革态势识别能力;企业高层对机会、风险的识别与决策能力;企业战略适时调整与变革能力[3]。
(3)组织因素能力
组织因素能力集中表现为高层领导的支持、企业内部组织状态(企业文化)、信息系统和决策三个因素。
(4)研究开发能力
研究开发能力主要包括:专利拥有数、技术复杂度、技术新颖度、对引进技术的改造、开发时间和成本等。
(5)生产制造能力
生产制造能力包括:设备水平、工人技术等级水平、现代制造技术采用率、引进技术达产率、计量、测试和标准化水平。
(6)资源配置能力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能力包括:R&D经费占销售额百分比、R&D人员素质-数量强度、人均研发费用、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能力、核心技术培育与创新能力。
(7)市场营销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包括:市场研究与预测水平、对用户的了解程度、营销体制的适合度。
(8)效益实现能力
效益实现能力包括:收益性、竞争性水平两部分。
综上所述,企业整体技术水平、技术结构都直接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只有充分挖掘和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能力,通过合理的技术结构,发挥各方面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才能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提供技术保障。
3.2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外部因素又称环境因素,是指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且企业自身对其不能够决定或施加重大影响的,不依附于企业的来自于企业外部的要素。环境因素包括四类:市场因素、***策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因素
①需求拉动机制
高技术创新企业在市场上吸引生产要素,使资源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集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率先发展起来,使其他企业无法生存,迫使企业不得不进行创新,以求得生存和发展[4]。市场需求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引导了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从而形成技术创新能力。
②市场竞争机制
率先自主创新者的成功,会打破原来的市场竞争格局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格局,使相关的原自主创新贬值或完全失去价值,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或面临生存危机。激烈的竞争迫使落后的企业必须追随率先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求得市场上的一席之地。即使没有创新压力的企业,也会“居安思危”,对竞争者保持警惕,以潜在的竞争对手为对象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以此来保持竞争的主动地位[3]。
(2)***府拉动
外部环境中的国家***策对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过程也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策具有导向功能。就国家的***策来说,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造成较大影响的主要有:财***税收***策、国家的知识产权***策等。
①财***税收机制
财***税收机制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机制管理的不断完善,强化竞争机制,效益提高起到有效的支持。
②知识产权***策
知识产权保护给予了技术创新主体以相对的垄断权,同时对于技术创新成果的合法转移给予有效保护,从而提高创新主体创新的积极性[4]。
(3)技术因素
中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面向市场的技术开发,一方面许多企业存在着大量人才积压,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研究与开发人才严重不足,影响了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进程[5]。
(4)社会机制
①社会组织机制。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②金融投资机制。
4.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分析
4.1 基于内部因素的运行机制分析
机制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经济学家用它来泛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连接方式。运行机制是指一个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系统和外部之间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是指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内诸要素及其之间的互动和作用关系,如***3。
在熊彼特线性创新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将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型进行了概括并加以改进。研发、生产等因素为资源获得与配置能力子系统的元素,而市场营销能力从属于经济效益实现能力子系统。基于此,本文引入机遇捕捉能力子系统,其组成元素包括高技术企业战略、组织因素等。从企业发展的技术性来看,机遇捕捉能力子系统作为企业技术性创新的基础性平台,是资源获得与配置能力子系统以及经济效益实现能力子系统的支持性子系统。
本文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创新能力出发,通过系统整合,形成了一个包含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可技术创新能力体系,在相互协调和配合中形成了竞争优势的长久性和技术性。内部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和价值创造性则主要依靠外部环境的积累和激活来实现,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影响创新能力的技术性,如***4。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更加关注于企业长远的发展,以创新能力层次和基本能力为主,从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层次结构、基本能力要素两方面综合作用的角度,构建了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
4.2 基于外部因素的运行机制分析
基于外部因素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运行机制,在市场需求、***府拉动,技术、社会推动下,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5中横坐标表示国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内部因素作用,纵坐标表示持续创新能力的水平,O-A表示国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的轨道,它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创新之“轮”沿着这一轨道渐进地向上滚动,促进国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之轮沿着O-A方向滚动的动力,包括拉力和推力:
(1)拉力有市场需求和***府激励。施莫克乐(J.Schmookler)在《发明与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创新主要受市场需求的引导,而厄特巴克(Utterback)在197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60%-80%的重要创新是受需求拉动的[6]。高技术企业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其产品才能有销路。此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为高技术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创新诱因。而以此为导向的创新活动在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又变更了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由“需求——创新——再创新”的向上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了激励高技术企业进行创新,为高技术企业提供优惠***策已成为国际通行做法。***府优惠***策不是强制性的。高技术企业按照利益和效率标准自发地决策创新行为。
(2)推力有科学技术和社会推力。在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趋势下,科技进步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6]。美国马奎斯(D.Maruuis)等人的研究表明,在567项技术创新案例中,有20%左右归因于科学技术的推动。这类创新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大,往往是根本性创新,创新周期长,风险也大。社会机制再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介服务机构为高技术成果推广提供了平台,金融投资为高技术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5.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在高技术企业创新运行机制建设方面,企业应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进行决策、指挥、控制、信息反馈的组织、制度和各种人才的合理结构,形成既能够调动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又可以协调管理和实施创新过程中诸多环节的有机运行的组织系统,最终达到人尽其才、晋奖刺激、沟通顺畅、合作有效,从而促进企业创新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宋远***.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2009(02):24-27.
[2]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J].中国软科学,2001(11):104-107.
[3]毛荐其,沈桂平.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及其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09):
53-55.
[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1):12-58.
[5]向刚,汪应洛.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0(25):108-113.
行业技术第7篇
关键词:创新;激励机制;组织创新;组织化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指出要“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越来越重要。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畜禽发病死亡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38亿元,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2.82%,农民平均年损失26.44元。猪、禽的死亡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将减少损失1.87元,按出栏后的价值计算,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据测算,如果我国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是我国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252亿元,亩节省成本12.9元;如果使我国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90亿元,亩节省成本4.6元。
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2、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5、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村委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我国农业经营存在分散性的特点:农业涉及2亿多个农户。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二、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一)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一是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府的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二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比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可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福建南平市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措施,它能使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而长期有效的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双赢”。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府的技术推广等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组织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改制或精简后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是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的联合,推动跨地区、跨专业推广机构的横向协作,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注意发挥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三是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我国农业涉及2亿多农户,规模小,高度分散。农业推广体系直接面向经营规模小、高度分散的农户进行高新技术推广,成本高,效果低。单个农户直接参与农业技术市场交易,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技术交易成本非常高。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成为联接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则能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从“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这个技术转移过程来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成员在技术获取过程中费用较低;另一方面,其组织制度保证了各成员在选择决策中的主体作用,保证了技术的适用性;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聚集了更多的能人,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更高。从“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这个技术扩散过程来看,是农民自己来传播农业技术,其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其它推广组织和推广手段难以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传播者本人也是农民,具有与他人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结构,了解当地实情和农民实际,因此容易为农民所认同和接纳,特别是如果他们在接受信息后再加以利用,并取得良好绩效,这种“再传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所以,通过农民专业协会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容易做到实用性更强,费用更低,影响更大,更为农民所乐于接受,从而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三)加强***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一是加强***府财***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二要利用“绿箱”***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按照WTO的原则,减少***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按绿箱***策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二是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可以说,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今天的农业教育,就是明天的农业科技,就是后天发达的农业经济。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技推广体系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同时,要抓好农民技术培训方式创新。要重视对农业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措施。要深化农村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大幅度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二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在加强农民教育的同时,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式。我国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又是一群最务实,最讲究实际,极注重经验,又相对保守,狭隘,改变他们的传统生产方式更需要通过事实进行演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才容易接受,纯理论性的东西他们很难也不愿意接受。因此,要创造条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开展示范性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新晨
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四是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足,技术中介组织、技术商业公司、技术承包商等发展远远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技术市场性组织所承担的功能仅仅限于技术产品交易的功能和部分信息传播的功能,而在技术推广方面还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障;要通过各种途径农业技术成果、专利等技术转让信息,密切技术供需双方的关系。同时,通过法规、管理办法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农民对技术传播媒介的信任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组织,促进技术推广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元、胥和平、刘冬梅,《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求是》,2003年第17期.
2.***,《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学习时报》,2003年第2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