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论文10篇

农村学生论文篇1

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学生的人生关键期,尤其是寄宿在学校的学生,他们是这个阶段孩子殊的群体,处于“心理断***期”,心智与人格都尚不够健全、缺乏基本的自主生活能力,在进入寝室集体生活后,大多数孩子都会出现学校适应问题,尤其是在生活过程中对校园文化的适应问题,在农村寄宿学校中的学生此问题更为突出。所以,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校园文化适应与否,对其今后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生校园文化适应的类型

寄宿制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不仅承担着学校教育的职责,也承担着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职责。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寄宿校园文化的适应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从适应的角度剖析学生的学校文化适应,包括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

(一)积极适应

所谓积极适应是指,在寄宿制学校的教育环境下,学生能够在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下,依据环境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去调整自己以达到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状态。积极适应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寄宿制学校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积极适应,让每一个学生在寄宿制学校中都能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消极适应

所谓消极适应是指,学生无法自身环境的变化或是适应程度相对消极。消极适应包括两种状态:一是适应不足,即学生始终无法应对这种变化过程及结果;二是适应过度,即个体丧失主体性,毫无主见地全盘接受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结果。无论是适应不足还是适应过度,都不利于学生的成绩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寄宿制学校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里,培养学生的积极适应能力,不仅关乎“现在”,更关乎其“未来”。促进学生的积极适应,使个体在不适应中保持积极进取的过程与状态,自强不息,努力奋斗是一种宝贵的人格,更是一种积极的适应生活状态。“教是为了不教”,成功的教育应使师生双方都处于积极适应的状态,学生建构自己的主体性,教师建构自己的主导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导向积极的适应。

三、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校园文化适应的对策

(一)强化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

寄宿制学校对学生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圣地,也是学生生活和娱乐的场所,为提高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丰富其课外活动,为其营造一个温馨、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至关重要。良好温馨的校园文化与学习环境不仅有助于寄宿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学校的建设与管理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注重“养成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品格、高尚情操的形成,强化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对于学生文化的养成适应更为关键。

(二)重视生活教师队伍建设

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极其重视对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岗位训练,提升寄宿制学校教师职业素养。要想有效提高寄宿学生的校园文化适应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大势所趋。生活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学生家长的角色,充分地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在一个温馨、快乐、积极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是寄宿制学生积极适应校园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因此,寄宿制学校必须配备专业的生活教师,在配备专业教师的同时,更应不断地加强生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的专业素质。给予生活教师与任课教师同等待遇,享受同等培训和晋升的机会,发挥生活教师在学生日常管理和学习生活中积极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增强学生的自我适应意识

农村学生论文篇2

关键字:高中物理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农村教学缺乏一定的条件,但也绝不能因为条件有限而影响学生能力的能力培养,要尽可能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培养农村学生的能力,本文针对农村教学的特殊条件,分别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考能力、自学能力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对农村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农村物理教学一般不太可能像大城市的物理教学一样拥有许多先进的实验条件,但我们仍然不能耽误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在现有条件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实施。

1.通过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要坚持启发式,把教学问题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的联系。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疑问,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例如在色散的教学中,笔者在告诉学生同种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的事实情况下,给出7种色光对冕牌玻璃的折射率,然后提问:一束包含7种色光的白光射到棱镜的一个侧面上,7种色光将如何射出?调动学生的思维。在进行启发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所学知识,与其物理知识的联系及其它学科相关知识的关联,并强化其它知识对现学知识学习的作用,实现知识迁移、综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进行机械波与交流电的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在已掌握数学上正、余弦函数规律基础上,进行有关物理内容的学习。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积极的思维,以达到诱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应用各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如适时开展物理课外兴趣活动,布置(项目)课题研究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教师要不断教育学生懂得,偶然一个小小的发现,可能导致重大的发现。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关于发现新线索,一旦发现,应尽全力追踪它,要善于从各个可能的角度予以观察,并将它和其它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东西、新途径,不断教育学生理解学习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将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

3.通过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日常物理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限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认识偏差或错误,作为物理老师不要强制纠错,更不能不屑一顾,讽刺打击,而是要耐心、细致鼓励地让学生尽可能表达出其个性思想,并对其正确认识及求异性要及时加以称赞,对有关错误认识引导其自我纠正。平时要尽量与学生效流,让学生在教师面前敢想敢说,敢争辩,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顺利、健康的发展。

二、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农村孩子在***思考能力方面要强,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了对农村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好的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鼓励大胆质疑

中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在方法上喜欢另辟蹊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要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以此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

当然,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仅让学生停留在能提出问题的层次上是不够的。因为科学的创造不仅仅表现在提出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在物理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让带有细线的金属球与乒乓球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直观显示重球先落地。有的学生问,轻重球下落快慢不同是不是空气阻力的原因?如里没有空气阻力,它们下落是否一样呢?还在同学问,若把两个球捆在一起下落,两球的下落速度怎样?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使我感到欣慰,因为善于思考,善于从无疑处生疑,正是创造的起点。

2.引导多角度思考

科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大脑各种皮质中枢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而协同工作时,大脑的潜在力量才会真正得以挖掘和发挥。要求学生***思考,教学形式就可以采取"开放式",以代替过去常见的“封闭式”。让学生只按照课本、教师的想法、说法去想、去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教给学生的知识面太窄,则不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因此,中学物理课的课程标准就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一个问题的各种答案,鼓励学生抓住时机引起争论,发挥各人的独特见解。例如:在“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教学中,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设计这样一种方案: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往往变得十分活跃,甚至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以及物理学科的特色和实际,构建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即:探索性预习(阅读)——反馈性质疑(实验)——参与式讨论——自主性练习——点拨式精讲——系统性小结(内化)。

实施具体程序如下:1.阅读:引入新课——出示“思考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2.问题(或实验):随堂实验和演示实验或动画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无条件的情况下可用***片或板书替代)3.讨论:小组讨论,教师组织下的集体讨论。4.练习:学生口头答,上台板演,实验操作,书面练习等。5.讲解:精讲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析、归纳、评价。6.小结:师生共同归纳,使知识系统规范化。

这种教学模式结构,体现了主体性的教育思想: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增加了信息交流量,培养了互助合作精神;3.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4.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创造精神;5.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获得发展。

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1.基础性的、难度不大的知识的学习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互动学习完成的,对部分优秀学生来说,初步达到自主性认知、自主性学习的效果和目的。2.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较大限度地发挥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发展的机能。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从系统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地讲授知识,而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的动向,引导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高的教育心理学基础。4.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作用,对课前学生的自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若某一个学生在课前没有一定的自学,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会处处显得被动,甚至不能完成学习任务。5.课堂教学的重点,从系统地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更侧重于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对物理问题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复述讲授。

2.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化

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将自己内在的智力操作、外在的动作,自己与环境的作用及关系,概括到主体已有的心理结构中,转化为内在的心智活动,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实质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将客观的知识转换为主观的知识的过程;而学生能否将自主学习活动中的各种操作内化为个人的技能,实现优化心理结构、形成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或学习风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其关键是使学习活动中的方法、策略使用的习惯化和迁移化。

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虽然农村学生在实验条件上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但这正是一个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机会,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利用有限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能力。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根据学校物理实验器材的配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仪器创造条件,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学生在充分观察、操作、讨论中,手脑并用地学到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如“单摆的振动周期”、“电阻定律”、“楞次定律”、“透镜成像规律”等实验教学。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把某些“验证规律”的实验提高为“探索规律”的实验,让学生从“发现规律”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领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牛顿第二定律”、“玻——马定律”等实验教学。

3.化实验习题为设计性实验

对实验性很强的习题,我们有条件地选择一部分,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如在高二“稳恒电流”教学时,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实验习题——用两节干电池,两个小灯泡(2.5V、0.3A),一个滑动变阻器、电键及导线,设计并安装一个电路,当改变变阻器滑动触头时,一个变亮,一个变暗,并用实验验证。

参考文献:

[1]覃卫东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广西物理2001

农村学生论文篇3

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概念上来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通过在课上讲授知识使得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达到认知与能力,过程与理论,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综合协调发展的效果。通俗的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在课业上有新的理解、有进一步的提高和进步。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体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点最核心的一点是观察学生如何从“无”到“有”,由量变产生质变,从不会到接受再到贯通的过程。

二、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初中生物主要学习生物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细胞的***、细胞的分化、植物的组成部分、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花的结构、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以及人类的生长发育、器官组成等。

三、农村生物课堂与城市课堂的区别及优势

根据上文提到的初中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我们不免看出,生物的学习不同于陶冶情操的语文、要求计算和理解的数学,生物的学习是在贴近自然的基础上对于大自然的理解和做出概念的学科。越是贴近自然越是便于生物的学习。农村学生家庭大多以务农为主要收入,许多家庭还兼职养殖业,甚至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还要跟随家长到田间地头参加农业活动、在茶余饭后喂养鸡鸭猪鹅。这就使得农村学生更加熟悉各种动物和植物,对于它们的形态、体貌、性状更加熟悉。这就大大有利于生物的学习。例如:当学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时同学们就会很快想到很多被子植物,玉米、小麦、水稻、豌豆等诸多农作物都是被子植物,他们常年与这些植物打交道,就能够在老师讲述完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概念后很快的将这些绿色开花植物与松柏等裸子植物区别开来。根据这些特征,教育工作者们应努力做好农村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生物问题,以提高学生生物成绩。

四、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举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首先我们知道,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即水、光、温度和空气;非生物因素则包括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竞争关系以及合作关系等。在设计该章节问题时,我们可以先让同学们列举影响农作物生存的因素。我想大多数接触过农业生产的学生都会列举出水、肥料、病虫害、光照、天气状况、土壤状况等常见原因。在提问多个同学听取不同意见后再带领学生进行问题总结。水、肥料、天气状况和土壤原因我们可以把它归类为“非生物因素”,总结为“水、光、温度”在为学生补充上空气原因(二氧化碳浓度影响),而病虫害的发生则归结为“生物因素”这是影响农作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由于害虫对农作物有捕食关系,所以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再有同学们都知道大树下种植的农作物往往颗粒无收,这便是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大豆和根瘤菌则是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

2.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顾名思义就是有脊椎骨的动物,而无脊椎动物就是无脊椎骨的动物。农村孩子接触大量的动物,一说到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举例大家就会踊跃发言。猪、鸡鸭鹅、青蛙、老鼠、蛇等都属于脊椎动物;而蝗虫、蚯蚓、蟑螂、蚊子等都属于无脊椎动物。再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举例进行归类可以得出——昆虫类基本属于无脊椎动物类,而哺***动物、两栖类动物大多都是脊椎动物,这样不仅学习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还复习了哺***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

五、农村初中生物课堂的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农村学生论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农村文化建设 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奉献社会的态势,是农村文化建设活动的有效载体。它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是:在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稳定、和谐、文明、科学、现代的农村文化环境,满足广大农民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创造一个崭新的理想农村。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就是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抓好文化软件和硬件建设,抓好公益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发挥和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第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第三,移风易俗,培育农村良好社会风气,崇尚讲科学、讲文明、讲礼貌的社会风貌。

二、大学生志愿者的资源优势

大学生志愿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治和科学文化素质,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服务于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专业知识的优势

大学生志愿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高,学习能力强。他们把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农民,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群众服务。农村的经济建设,农民的生产生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非常需要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大学生志愿者在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服务活动中,他们开展科学文化普及服务,通过举办科学知识讲座,宣传***的***策及各项惠农***策,宣讲法律知识,在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引导农民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收到了有效的效果。现代农业专业的学生,他们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优势,结合当地农科技术,传授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知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理工科的学生,他们学以致用,帮助农民维修保养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他们的服务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大学生志愿者还在农村,利用村口、田头开展有主题、有特色的农村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宣讲活动,他们歌颂新农村,颂扬新农民。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的活动真正贴近了农村,贴近了农民。

(二)工作活力的优势

大学生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富有创新意识,对融入社会充满期盼。他们血气方刚,对工作有热情和激情,满怀朝气和活力,渴望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所建树。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农村,发挥自己的创业精神,帮助农民创办家庭小作坊和乡村企业,为农村引进致富项目牵线搭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夯实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添砖加瓦。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农村,开展文体活动和农技知识学习活动,活跃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与农民群众同苦同乐,他们在暑期参加夏收夏种服务,与农民群众一同享受劳动的辛勤乐趣,一同享受收获果实的喜悦。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的劳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强化了劳动观念,培养了劳动能力,锻炼了身心健康。

(三)地方区域的优势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新的、实践很强的事业。由于各地农村的地理、气候、经济基础等差异,不同区域间的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根据当地农民群众的传统实际情况进行。区域内高校大学生在就近了解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下,为当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就更方便,联系更密切。区域内大学生志愿者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而言是很好的资源,充分利用大学生志愿者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为本区域的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的支持和智力的保障。这样,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可就近服务农村第一线,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将***和***府的声音传递给农民群众。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己先进的思想观念去影响农民群众的传统观念,引导他们接受新事物,使广大农民及时了解到先进思想文化。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农村,增强了农村文化的魅力,夯实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三、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一)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传播作用

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大学生志愿者围绕农村文化建设根本任务,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新的理念,使农民群众的生活不断充实,精神文化不断丰富。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制作学习小报,用浅显明了的理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宣传***的路线、方针、***策,指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活动有利于激发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农民群众对***和***府的信任,引导农民群众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开展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他们进入农民家庭进行宣讲与农民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抵制不健康的文化思潮,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在农村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和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这些活动使农民群众培养了道德情感,坚定了道德信念,提高了道德修养。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也起到了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作用。

(二)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推进作用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开展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移风易俗活动,受到广大农民的称赞。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指导农民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帮助农民发展特色养殖业和反季节蔬菜种植,使农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也得到发展。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开展市场经济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他们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农产品市场供需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信息,从而使农民能调整生产品种的种植规模,使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网络这个信息大平台,拓宽了农民群众的眼界,繁荣了农村经济,把农民群众逐步引向信息化社会。大学生志愿者还在农村开展健康有益的科学文化普及和经济知识竞赛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些活动不断地影响着农民群众思想观念,使他们得到了有科学知识走科技致富之路的好处,大学生志愿者在发展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中起到了推进作用。

(三)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桥梁作用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知识丰富,视野开阔,他们的言行对农民有着示范、带动和辐射的作用,是搭建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社会渗透的桥梁。农村文化生活相对比较贫乏,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就需要城市先进文化扶持辐射,大学生志愿者就是把城市优秀文化资源带进农村社会的桥梁。他们在吸取城市优秀文化资源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当地农村的传统文化特色,不断创新具有乡土色彩的文化活动。如利用五一劳动节、七一***节、国庆节等契机,选择新农村题材,大学生志愿者以文艺下乡表演的形式去表现农民的美好生活,去歌颂农村的新面貌,歌颂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城市的优秀文化融进农村,进入农民的生活。这些活动既表现了农村的新面貌,贴近了农民,又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活动,对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活动对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有着引领作用,在农村的社会舆论中形成了一个良好氛围。农民群众在参加文化活动中,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身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举措,也实实在在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2012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研究课题“浙江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编号:2012N058)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郭晓君.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论[M].河北:河北科学出版社,2001.

[2]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N].浙江日报,2011―11―26.

农村学生论文篇5

关键词:物理学习兴趣培养

正文:

兴趣指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忙于脱身。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有机结合,是提高物理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别是整体基础较差的农村中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以下几点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开场白”

小学升初中是一个角色的转变,初一进入初二是知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如何吸引学生,培养其学习物理的兴趣?某些老师认为树立威信最重要,因此在第一节师生见面的开场白上,多数老师都宣布了“铁”的课堂纪律,课堂上的要求,以及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和对将来中考的影响,也许这种方法保证了以后的课堂纪律,但这样必然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学生发展,学生处处小心,担心自己出错或学不好物理影响将来中考,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第一堂课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老师应该是和蔼可亲的,而不是又凶又恶的“老虎”。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第一堂师生见面课的时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起。如作一些简要的自我介绍;简要的纪律说明,强调作业要求等;特别是介绍有关物理的一些趣事,例如筷子放入装有水的碗中看起来是弯折的,这是光的折射;“天狗吃月”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我国的万里长城以及埃及的金字塔的修建是用什么工具来运输此庞大的石头;死海不死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竟是一颗德国的子弹。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一颗子弹呢,你学了运动的相对性后,你也能像飞行员一样抓住一颗子弹的。***事上上使用的核潜艇,宇宙飞船,过山车等与物理有关的知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以讲到下课铃响,让学生感到一游未尽。一节课下来,会让学生认识到老师知识渊博,同时对老师产生敬佩心理。自然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觉得物理非常有趣,一心的想要学物理。“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已成功了一半。

二,上课之门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书,还要注意育人。而有些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传受,忽约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物理课本上编写的一些科学家好学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法国科学家安培好学的故事:有一次,他在路上边走边思考问题,猛一抬头,发现前面有一块黑板,不由喜上心头,马上掏出一支随身携带的粉笔,把脑袋中的问题计算起来,这块黑板向前移动了,安培一边跟着前移,一边计算着。渐渐的黑板移动更快了,这位专心的计算者也跟着跑起来。当他实在跑不动而停下来时,发现这并不是什么黑板,而是马车的后背。他望着车背上的公式渐渐远去,懊丧地叹了一口气“唉!可惜还没有算完。”当然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六认真”是必不可少的。除做好常规的教学外,针对整体基础水平差的学生,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方面,上课前尽量了解学生情况,针对性备课,立足于课本,讲解尽量浅显易懂。课堂气氛要活跃,语言要风趣,幽默,提倡轻松愉快教学法。如以故事导学:用“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入平面镜成像;用“阿基米德鉴定黄冠”的故事引入密度的测量实验。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还要讲究艺术,注意随机应变,临变不慌,因势利导。有的老师遇类似情况就过于紧张,方寸大乱,不知如何是好,往往含糊其辞,敷衍搪塞,要么置之不理,消极回避:要么大动肝火,怒斥学生。转嫁危机,这些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使问题复杂化,并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如一位老师在连电路时,连好后灯泡不亮,下面的同学都在嘀咕,而这为老师没有慌,而是说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电压表检验电路的故障,下面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检查是那里出了问题。结果这位老师熟练的找出了毛病,同学们也佩服的笑了。由于老师的冷静而生智及时调整了教学过程,不仅没有影响教学进度,反而在学生头脑中巩固了用电压表检查电路故障这一技能。

第二方面,做好书上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人们拿着鸡蛋的时候都小心谨慎的,但如果将鸡蛋握在手中即使用较大的劲也压不坏。在演示的时,可以叫一位力气较大的同学来完成,让学生觉得实验的真实性。再解释其中的道理是因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的原因。再比如说,讲蒸发吸热时,让学生自己在手臂上涂上酒精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感觉,让他们身临其境。再发两支温度计给学生,将其中的一支涂上酒精,待一会后,对比两支温度计的示数,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验证蒸发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第三方面,对于学生实验更应该认真对待,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上串并联电路时学生就很感兴趣。老师在演示的时候,就伸长脖子在观察,如果让他们自己去连接电路,则一定会有很高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讲解后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验。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时,一些老师是先总结了透镜成像的特点,再让学生去做实验,这样学生带着结论去完成实验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上这一内容时可以调整一下,先让学生去完成实验,再和老师一起总结。这样更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用废牙膏皮来完成“核潜艇”浮沉实验。用气球来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实验等。

第四方面,还要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产”。廉姆杰尔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所以对于差生,我们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我校某班有一位成绩差的学生,但对体育特别爱好,在一次运动会上为班上夺得了多项第一,老师发现后给与他肯定并说如果他把这种勇于拼搏,不怕吃苦的精神放到学习上,那你的成绩一定会提高,一定会迎得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结果这位同学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后,刻苦学习,成绩一直上升,后来考入了某重点体院。教师一句赞扬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颔首的微笑,一个肯定的动作,一次低难度的考试,都可以使差生体会到鼓励,信赖,满意的情感,从而树立起学好物理的自信心,促使他们逐步转化。

三:课后作业处理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布置作业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或理论知识,必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减少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我在我校06级二班试着这样实验了一个月,同时进行了一次检测,从分析看,根据我校情况,不能完全丢掉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为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太差,还不能完全丢掉课本,相反的在这方面还应加强。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为了避免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采取分层次布置作业,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作业范围,让学生在不同范围内自由选择,只限最少题量,而不作同一要求,分选做题和必做题。让有精力的学生做更富有个性的作业。要求基础差的同学记住书上的公式,定义等知识点。

针对整体基础差的学生,从以上方面进行加强,多花精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行,一定能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全面完成义务教育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心理学》石油工业出版社魏龙渝第九章154页

2《论语》

农村学生论文篇6

论文摘 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理论,它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对,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最有影响、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强调生活是学生学习最广阔、最重要的场所,学生只有在生活中学习,才能使知识不断由“有限”走向“无限”,才能使知识不断得到验证和“增值”。课程改革的今天,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显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利用生活资源,开拓语文学习的空间,可以使之呈现更多活力。

今年秋,响应教育局号召,有幸去金坛市水芹之乡——朱林镇中心小学支教。我所教的是一批淳朴的农村小学生,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色彩斑斓的田园风光和草草叶叶蕴含着无尽的知识和无限生机,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利用“山水田园”这些农村资源,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农村孩子受教育的独特优势。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让孩子们到田野到果园去,赏农景、干农活、记农事、写农民……让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正常生活充满泥土和草叶的芳香,蕴含山水和田园的浪漫气息。

一、干农活,品尝艰辛

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学提出独到的见解,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农村孩子或多或少都参加过一些农业劳动,但一般都是在家长的要求下才去做。教师鼓励学生平时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要求节假日和周末同家长一起干农活,把在干活时看到的、听到的和怎么做的说出来、记下来、画下来。这样,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宽阔了,对劳动的理解提升了。学生一旦对农村生活产生兴趣,就会有深刻体验,写起来就会顺手得多。只有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他们的生活才会充实起来,才学会做事、做人,才会表达和抒发出真情实感。

二、赏农景,亲近自然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于是,我们经常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按季节的变化把学生带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引导学生观察化冻的泥土、柳树的嫩芽、泛青的小草、回归的燕子、飘动的白云。只要教师增强生活教育的意识,让他们有意识地去看去想去记,他们就会发现身边事物的无限美。学生写野花:“树叶还没长出来呢,路边、桥头,野花就开满了。有浅蓝色的喇叭花,黄色的芽花,白里透红的缚苗花,她们先把春天迎来了。”孩子一旦睁大眼睛去发现,去寻找,世界就像一个五彩缤纷、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呈现在他们面前!大自然给予他们学语文无穷的天地。

三、记农事,培养情趣

村村有故事,家家有故事。学生看到什么事,听到什么事,做了什么事,都要求学生收集起来。事无大小,鸡毛蒜皮,瓜秧豆菜,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就值得写下来。当然,孩子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会更容易些,像捉知了,跟妈妈去卖西瓜,下河洗澡摸河蚌……都可以写得童趣十足。写写身边的事也不难,邻居买了一辆新摩托车,家里两只大公鸡斗架,燕子在屋檐下筑了巢,稻子大丰收……至于他们听到的,如爸爸妈妈饭桌上说话,邻居乘凉时的闲聊,爷爷和村长的小小争吵,都可以从中捕捉到有意思的内容。哪怕只写短短几句,也有农村风情跃于纸上,成为宝贵的习作材料。

四、写农民,感受淳朴

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自有农家生活的小天地,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广阔天地,去寻找习作的丰富“原料”之矿,使农景、农事、农活成为丰富的习作源泉,自然而然农民就会成为孩子们心中“最可爱的人”。为了让学生多角度表达,多种形式发散,多种类型联想,拓展习作空间,教师指导学生写农村的人和事时要做到“三不一

要”。“三不”即内容不论,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篇幅不限,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形式不拘,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一要”就是要表达真情实感。这样写,学生没有顾虑,没有束缚,当然会努力把自己采集的千百朵花酿出蜜来。我又组织了一个“雏鹰文学社”,办了一份手抄报“雏鹰文学”,凡是表达真情实感的,哪怕是几句,都可以在“雏鹰文学”上发表,并将优秀作文推荐给有关报刊,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结合生活的教育,便是无用的教育。”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性灵性。书本以外的农村生活是农村孩子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农村学生论文篇7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村生源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显现的特点和问题,以及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表现的不适应性甚至发生误解。基于此.本文作者对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中结合跨文化交际实例进行中外文化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族文化,同时了解其他文化,具备跨文化意识。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 农村生源 跨文化意识

1.引言

虽然高校近年来一直在扩招,但是这份报道表明农村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例却明显下降,与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与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一部分学生过早辍学,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绝大多数农村学生较差的英语成绩使得他们与大学失之交臂。

与上述情况相反,笔者所在的职业院校,农村生源人数则占绝大多数,几乎高达90%。但共同的问题是英语学习的问题。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突出、问题突出,如何能够教好、学好英语对于英语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

笔者在此针对农村生源的特点和显露的问题谈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

2.1职业院校农村生源英语学习现状

首先,绝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不能进行基本的英语会话。在学期初的自我介绍中,部分学生使用的英语句子仅仅限于“Mynameis…”.“I’m from…”.“Thereaie***eopleinmyfamily”,“Ilike…”等几个基本的句子。将近一半的学生没有练习过英语听力,只是听以前的英语教师讲过英语。有些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则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方法,缺乏自信心,表现得焦虑、学***头不大

其次,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加之英语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甚至拒绝英语。有些学生说:“我是中国人,干嘛要学英语?”“中国有好几十种语言,为什么要学英语?”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首先已经在心理上和态度上排斥英语学习。

再次,缺乏英语学习的环境和跨文化交际实践。95%以上的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英语培训班,从未接触过外国人.也没有读过任何外国文学作品。虽然看过一些外国电影。但也都是通过阅读中文字幕完成观看或观看有汉语配音的译制片。

最后,中文基础知识不足、城乡差别显著。这些学生的中文写作中经常出现错别字;遇有需要发表见解的问题时.通常的回答就是简单的“好”或“不好”,却不能有条理地列出论据:有些来自北京的农村生源甚至从未进过城市、从未到过动物园、从未放过风筝,更不能说出5处以上的首都名胜古迹。

2.2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受地域影响,农村生源缺乏英语学习的环境,家长缺乏相关知识,难以帮助学生作出合理规划;接触英语之初没有较好的英语师资。据问卷调查显示,将近30%的学生的第一位英语教师兼教英语、地理、历史等多种科目。另外,农村学校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手段和方法也落后于城市学校。大部分农村英语教师照搬教材.忽略了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剥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入城市的学校后,带有地方口音的英语发音大大挫伤了农村学生讲英语的信心,使得他们更加羞于张口。"

进入城市的学校后,一些非智力因素制约了这些学生外语学习的成效。缺乏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热情,影响了语言的输入,因此该部分学生学***头不大,缺乏学习兴趣,课堂表现被动;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害怕考试,恐惧同学或老师的否定评价,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焦虑、性格内向、胆小、羞于张口,信心不足。这些情感因素也是影响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原因。

目前,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方法依然是语法翻译法,注重知识的讲解,轻视了文化的导入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忽视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同时,课程设置难以突出英语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缺乏文化的输入:不断减少基础课的课时,英语的课时太少;缺乏对生源特点的认识,过于强调课程进度;忽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过快进入专业英语的学习。这些都影响了学习者真正学好英语

2-3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产生的不适应性及障碍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在感觉中没有过的东西.在理智中也不会有。”由于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缺乏文化的输入。农村生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极易发生交际障碍,导致交际失败。

在称呼上:笔者接触的数百名农村生源无一例外的称呼老师为TeacherZhang,TeaeherLi。这表明在学习teacher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只讲解了该词的意思“老师”,而忽视了该词的文化意义,更忽略了中西方在称呼方面的差别。

在打招呼、致谢方面:学生可以完成背诵的对话,但是一旦超出背诵的范围.便可能出错。一段真实的对话如下:

A(foreigner):Thankyou!

B(Chinesestudent):Nothing.

这样的回答肯定不是成功的交际。

在时间观念方面:中国学生曾发问:“他们也有迟到的时候啊?我们总是提前呢。”他们不知道西方的观念中,在约定时间之前到达被认为不礼貌,而迟到一会儿却是可以的。

互送礼物方面:中国学生往往觉得对方送的礼物太轻了随着各个院校对外交流合作的加强,学生真正接触外国人的机会增加了,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害怕接触外国人,不敢开口讲话,但又抱着好奇心围观;胆大的学生或者连珠炮似地发问一系列类似警察审问的问题。这两种表现都使得外国人不舒服,而且这也是失败的交际。

有些学生被选拔参与交流,亲身体会异国文化他们则表现出文化休克、模式固见,以中国文化特点衡量其他文化等问题。

以上种种跨文化交际的不适应性.通过英语教学是可以适当引导的。

3.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对外交往不断加深,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加大。这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2004年***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第一次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内容列入了大纲。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才能获得,因此,英语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学生有了跨文化意识,才能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针对农村生源学生的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时候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和基础。缺少英语学习的兴趣,势必影响语言和文化的输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语法翻译教学方法,将学生从学习英语就是记单词、背语法的误区中带到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

其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倾向,积极探讨诱发和调节学生情绪的策略,使学生形成乐学、好学的最佳情绪状态。

再次,教师应强调本国文化的作用,这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基础。本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差异和重合的现象,培养跨文化意识不等于鼓励遗忘本国原有的思维模式,而是提醒学生将这两种模式所代表的文化内容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并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为他们今后能够在两种文化思维模式问相互切换,为满足交际的需求打下基础。

再其次,教师应明确跨文化意识培养目标。Hanvey认为跨文化意识有四个层次。一般讲,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达到第三个层次:①只是注意到一些表面的文化特征;②对于对方文化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某些有意义的文化特征有所察觉,这时文化冲突往往发生;③对于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异文化特征在理论上或是理性上能够理解。而第四个层次即可以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真正理解对方所作所为则是最难达到也是学校教育难以企及的针对农村生源的特点,笔者认为达到第三个层次仍然需要较长时间。

最后,跨文化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师结合日常英语教学,通过文化的对比,使学生不断吸取各种文化信息,从而具备跨文化意识。日常教学可以从多个层次进行.如词汇、对话、语法等方面。例如在词汇教学中,注重对英语词汇文化含义的介绍。如之前提到的teacher-词,在英语中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它是指代一种职业。在英语国家,中、小学生称呼教师一般是在姓之前冠以Mr.或Miss。在英语中没有一个意义和用法上与汉语的“老师”完全相同的对应词。再比如,汉语中的“龙”代表吉祥、成功等含义。而英语中的龙(dragon)却代表一种凶狠的怪兽,两者在内涵和情感色彩上截然不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词汇的讲解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词汇的文化意义。

除了上述途径之外,针对职业院校和学生特点,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外活动,开设第二课堂。学校可开设西方文化类课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电影、视频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多渠道获取跨文化交际知识:邀请外教或外国人到课堂或创造学生接触外国人的机会,等等。在实践中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农村学生论文篇8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费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怎样开发学校课程资源,使学校变成不只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地方呢?

1、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2、激发热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3、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红领巾导游队和红领巾小摄影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事物的存在同发展必然同其所在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的表面。记得去年我的表姐带着她12岁的女儿到乡下探亲,她女儿指着路旁的禾苗问道:“妈妈这些水草为什么长得这么整齐啊?”同行的人不禁开怀大笑,这也许是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缘故吧。而禾苗在我们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为什么要“整齐”)等。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第九册第5课《挑山工》一课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类似于《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的农趣,“乡村孩子”的农心,“锄禾日当午”的农活,无不隐藏着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乡村里的人们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张扬人性的交往,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三、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茶农茶王、菜农大户、教育世家等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采访茶王时,记录下茶业的现况和茶农对学生的寄语,并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茶王的坎坷的创业经历。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2、开发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情感。

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每个地方的农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报道空间。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节”为点,引入到各种“节”或“俗”的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节的习俗,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还藏着这么多知识,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3、积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在学习第八册《积累•运用八》“读读背背”,时,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阅览室***书馆查找,把“农语”抄下来。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味”,具有个性特征和乡土色彩,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努力开启自然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课标》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教师要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让课程开发领域“宽”起来,地域优势资源“热”起来,活性的课程生长点“链”起来。

1、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美好情感。

千年古邑安溪,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龙凤名区”美誉。境内名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十余处,如景迹非凡的清水岩,巧夺天工的清风洞,气势恢宏的洪恩岩……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整合,廓出一个生生不息的独特文化圈。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下最具优势的课程资源。如在学完《圆明园的毁灭》、《镜泊湖的奇观》等风景篇后,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课外延伸。将小镇划分为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特写;最后让学生的作品张挂在校园的展台上或编写成特写集,通过小导游队进行交流、宣传。有学生介绍如下:“我校座落在蓬莱镇上,这里既有美丽的高山田野,清纯的小溪流水;还有远近闻名的优美景观——清水岩。清水岩,依山而建,面临深壑,气势磅礴,巍峨壮观,山水奇秀,风景幽雅,常在茫茫雾海行云之中,美如“蓬莱仙境”而蜚声海内外。现清水岩已被列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我真为此感到自豪。”这样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自然资源,结合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开启矿产资源,了解资源状况。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未来跟我们息息相关。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如官桥美观耐用的石板材、剑斗丰富的煤矿资源……让学生收集资料,先说一说,谈一谈,再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体验它们的采集、加工、制作过程,最后以各种形式描述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样既使为学生对地球的无私和矿产资源的有限深入理解,又能体验到社会劳动的价值及安全问题,认识到有限资源应有节制地开采,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学习语文与关心人类发展状况相结合。

3、引用传说故事,感悟传说内涵。

农村学生论文篇9

1.农村学校传统文化教学的“零碎”

众所周知,农村学校长期以来都推行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但收效甚微,类似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往往沦为“零碎或失效”。首先,进校园的传统文化内容常常是能够“技术化、程式化”的农村传统文化“大拼盘”,最为突出的就是“手工制作、歌舞排练、双语教学或各类民族文化知识文本阅读”等。虽不能说这些活动无意义或价值,但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仅定位于此无疑是不周全或不到位的。如此的教育教学只得传统文化之“形”而遗其“神”,因为传统文化之“神”必须得在“活”的文化环境中“浸入”学生的“大脑”,化为其思维或行动的自然、自觉,而非单一的记忆或训练之“获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濡化”过程。其次,与“拼盘式”的教育内容对应的是农村学校传统文化教学的“任务化或应景性”,许多情况下农村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是为了执行教育行***部门的要求而开设的,并非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一种自觉意识和实践选择,其结果是农村学校、教师或学生都应付式地来完成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将其当成一种“娱乐或消遣”活动,而缺乏精心组织设计或连续性的贯彻实施。总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培养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教育教学活动是“碎片化”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的优势。

2.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消逝”

毋庸讳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增长有了明显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改善显著,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社会发展质量“水涨船高”,相反却存在着众多社会矛盾问题。其中之一即为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破坏,如农村传统人生观或节日礼俗、语言、建筑、服饰、音乐歌舞及传统民间组织等不断受到“主流文化”价值的冲击而“消逝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传统文化事项在内容或形式上不断“缩减、异化”以至消失,而这种趋势往往一方面使农村社会成员以“文化旅游增收”为“旗帜”而对农村传统文化“大刀阔斧”地“拆卸包装”令其“面目全非”。另一方面则存在着一种“敌视”的态度,将传统文化当做阻碍农村经济增长的“绊脚石”而“踢开”,视物质现代化的生活为唯一价值圭臬。换言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以及耳濡目染传统文化的“熏陶”过程日益降低,他们或者过着“半吊子”的传统文化生活而远离其精神,或者不断被充满物欲的现代化价值所裹挟。因此,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消逝”意味着一种“活”的潜移默化影响农村中小学生思维或价值认同的教育形式不复存在,代之以深受外来植入式“主流文化”价值的同化,且都是以牺牲农村传统文化及其精神为代价。

3.农村家庭村落生活结构的“割裂化”

如果说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是影响农村中小学生思维或价值的“染缸”,农村家庭村落生活则是“染料”的制作者或设计者,以农村家庭和村落成人为主体成员组织的各种传统文化生活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观察、参与、体验、模仿的对象和时空环境,而传统文化生活内容、方式对中小学生思维或价值产生作用离不开成人榜样的教导和指引。然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村落生活结构处于“割裂化”状态,一方面为了增进家庭的经济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而使得农村村落的留守学生“队伍”日益壮大。他们双方经受着“骨肉亲情分离”的“煎熬”,此外还带来了承担农村传统文化精神培育的基础单位“家庭文化生活”之断裂,因为在作为家庭文化生活组织者或核心的青壮年缺位下,许多留守家庭的生产生活被“简化”。另一方面农村传统文化公共生活逐渐远离了村落,被当下一个个家庭为了“盖房、购车”疲于奔命的生活所“遮蔽或分割”。往昔村落成员互动、互助、互爱的温情乡村“集体生活”不复存在,农村社会生活不断走向了“家庭原子化”的“内敛保守”而无“开放性或交往性”。换言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村落社会人员、生产结构的变化冲击了传统文化生活的延续,且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加以“维护”,农村中小学生不断疏远于宁静、亲和的传统文化生活而被所谓的“攀比、名利”的现代生活所捆绑。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成因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陷入困境,表现为孕育其传统文化价值或精神生长的教育时空环境失序。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困境的产生、存在及延续呢?

1.农村学校价值取向的“物质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农村学校教育持有“复制城市教育”的评价,也即认为农村学校教育走的是一条“应试升学”的道路,而这背后无疑与“学历化”社会不无关系。因为学生只有考取一个好的大学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于是农村学校所有的活动都指向于让学生获得一个升学的“好分数”,其主旨不是为了培养完整人的生命质量提升,而是一个客观的目标“分数”。当然,农村学校价值取向的“物质性”还表现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方面,学习内容主要集中于与升学考试相关的部分学科知识上,为了让学生获得“最高的分数”学校往往运用“题海战术”的强化训练方法和“封闭式”管理,而与考试分数提升无关的学生“身体健康、情感交流、社会体验”等内容都被学校“拒之门外”。可以说,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物质性”日益强化,因为农村社会成员对“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强,并坚定持有只有进“好学校”才能找到好工作的价值信念。而在其观念中所谓“优质教育”就是有多少考入重点的“升学率”,于是农村中小学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而更加强化学校的“分数门面”。总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教育教学陷入“目中无人”的状态,学生完整的生命被降格为“物”,与学生生命相关的“自我生活”和“文化血肉”被“剥夺”和“抽离”,学校和学生都被异化为“干瘪”的“数字僵尸”。因此,虽然农村学校存在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但往往被置于“墙上”课程表里的“装饰”,即使间断性地被学校所开展也是出于一种“任务完成”,而且时常被“升学考试课程”所挤占。

2.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的“无力性”

如果说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消逝化意味着外显农村传统文化“事项”及活动的缩减,那么农村传统文化传承的“后继无人”将终致农村传统文化的“覆灭”。因为文化的灵魂深藏于人的价值思维中,人们“无心”再过一种“传统文化生活”而对现代化生活“情坚意定”以致“走火入魔”。则农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农村社会成员心理形成“冰火两重天”之态,农村传统文化及生活将不断被挤压而淡出农村社会时空环境。当然,这不是说当下农村传统文化已“奄奄一息”,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由于农村社会成员“权力地位”转换之后,以往作为农村传统文化主体的老年人虽然“忧心”于农村传统文化的命运走向,但其社会角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变为留守儿童或中小学生的“保姆”,以及其对农村社会和家庭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降低而导致他们“身份地位”的衰退。也即他们不再是过去村落和家庭事务处理的“权威”,他们“无社会权威和经济实力”去组织并号召后辈“中青年人”过一种有“传统文化”的生活,这就意味着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势必被强势的得到“中青年人”认可的“现代物质文化”所取代。而因老一辈人的离世而产生农村社会熟悉或继承农村传统文化及精神的社会成员越来越少的状况,则危及整个农村传统文化生境的存续问题,包括以人为中心的农村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改变,影响重大而深远。

3.农村社会核心价值的“失序性”

农村社会成员生活中延续的“精神”或“信仰”是农村传统文化的核心,如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崇敬和效法自然”、人与社会(人)关系中的“亲仁善邻和以和为贵”、人与自我关系中的“平和坚毅”等,而这些恰恰与当下中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如“诚信、友善、和谐”等。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农村传统文化发展的方向,农村社会成员只有建立起人人认可的基本价值信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表现出“诚信、敬业、友善”,并自觉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他们的生活才有了意义目标。可是,城镇化在不断将农村社会成员推向“现代化浪潮”的同时也“遮蔽”了人们的“心灵”,农村社会成员被“物欲”所役使而成为“追名逐利”的工具人,把自己变成了实现某一“实体目标”的手段。毋庸置疑,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核心价值是“失序”的,发展上表现出“人与物”的倒错现象,造成农村村落及家庭生活导向“***”。许多农村社会成员为了长久以来摆脱贫穷、拥有财富的梦想而争相离家出走、“骨肉分离”,一旦他们“踏出家门”就会用“三年五载”的时间来“累积或创造”财富,而这种举动一致被农村村落成员视为有“决心意志”而大加赞扬或模仿。当然不可否认农村社会成员进行如此生活行为选择是一种现实趋势使然,但这一现象如果变成一种连锁反应引致大部分农村社会成员或家庭以长期“隔离亲情”的代价来筑就“梦想”,使得农村社会的空巢村落或留守老人儿童数量不断扩张,那么农村社会成员、家庭虽增长了经济收入却因失去文化滋养而“迷失方向”或变得“外强中干”。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应对策略

影响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维的,且不独以农村学校教育为“主”,还包括了校外社会教育环境的参与作用。所以,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消解,须采用系统性思维视野,而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方式来围堵“漏洞”,理应通过“制度和人心”的同步建设进行标本兼治。

1.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实施以人为本的农村学校教育实践观

农村学校是“村落中的国家”,让农村中小学生获得与城市学生相同的知识内容和主流价值乃其理所当然的使命,但它不能以牺牲“农村传统文化”为代价,否则农村学校教育就成为“文化一元化”的助推力量和“文化多元化”的扼杀摇篮。而要改变这一状况,让农村学校教育遵循“教育之道”,应将培养和谐健全的农村中小学生视为使命,为其后续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身心品质”,而非把农村学校变为个别学生“学而优则仕”的桥梁而“淹没”了大部分学生。那么,如何避免这一状况呢?最为根本的是要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注重教育于人发展的内在促进作用,从招生、考核、评价等方面凸显农村学校教育的“人本化”,确保农村中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能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让自己的兴趣、爱好、激情在学校中得以积极地培养和保护而非扼杀,并使其从小熏陶的“文化性格”得以延续生长而非被迫异化为割裂的“双重性格”。因此,以人为本的农村学校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它关注农村中小学生文化认同自觉的培养,让他们在积极学习主流文化知识和价值的同时,也能坚守自我传统文化的精神延续。所以,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如高考、社会就业、评价学生等应从“应试教育”和“学历社会”中摆脱出来,让学校教育变为培养人的自主***和身心和谐而非改变人命运的场域。而社会教育则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正气、公正、宽容的环境来施展个性或才能。

2.凸显农村文化个性,建构农村学校和文化心理场互补机制

农村传统文化是什么?它是农村社会成员在与周遭环境互动适应、调节基础上形成的稳定反应系统,包括外显的服饰、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组织、歌舞音乐、节日习俗等,以及人们在这些活动中濡化而成的内隐的价值思维和心理活动。可以说,农村传统文化在历史形成过程中因不同地域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殊异而逐渐建立起了不同的社会生活系统,也即农村文化是“个性化”的,这是其自然和历史属性的体现。因此农村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宜“一刀切地现代化”,需要在城镇化程中保留住其“文化个性或精神”,这需要依靠两方面的统一协调。首先,农村学校教育必须要树立起“弘扬”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通过系统化的思想教育引导、校本教材的编写、文化生活的实践参与等方式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乡土情怀,让其成为一个有“文化血脉”的生命个体,而非“无根”的“漂浮者”。其次,学校之外的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是重要的“活”的教育资源,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中小学生在开放性、活动性、生活性的传统文化事项活动中形成价值和心理思维的趋同。因此,为了促进农村中小学生文化个性的生成,农村学校、社会、家庭要在意识上自觉地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保护,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的农村学校教育和校外文化心理场的互补机制,发挥它们对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精神孕育生长的统一作用。

3.加强社会成员启蒙,形成多元和谐的农村终身教育系统

农村学生论文篇10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教育要点

在农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困难,正是因为这些困难,导致农村大学生创业无法有效开展,所以,进行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大学创业教育之目标

大学创业型人才的素质结构有三个重点挖掘和培养方向:商智,创新性思维,眼光独到,对商机有较高的敏感度;智商,对商机的策划运作能力,能将商机转化为现实,获取利润和利益;情商,有成熟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心态,以健康的心态创业、构建健康的企业。据此,大学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将通过学习和实践,扎实基础,拓广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潜质,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模式,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环境分析、资源管理、创业策划、创业实施的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业组织策划能力,最终成功创业。因此,需要切实促进创新性思维(商智)、创业商机策划(智商)、健康心理调理(情商)的相关体系和技能的成形,使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创业。

2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创业创新精神和观念落后。创业精神是指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包括创新精神、拼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等。目前,大部分学生仍然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对创业缺乏自信和兴趣,缺乏创业的能力和素质,更缺乏冒险和拼搏精神,认为创业风险很大,对自主创业缺乏认同感,觉得还没创业就意味着失败。(2)创业教育环境与制度不健全。一些高校没有浓厚的创业氛围,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思想的熏陶,一些学校制度不完善,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提供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的环境和制度保障,不能保障创业教育的成效。(3)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制不完善。健全创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是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一些高校教学体系单一,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的整个规划过程中,或者有些学校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纳入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导致大学生缺乏创业的主动性、能力、素质和兴趣。

3农村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国际国内就业严峻形势下,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可以为大学生自己解决就业问题,也可以为国内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可谓意义重大。(1)发挥***府职能,激发社会参与,形成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首先,注重***府作用的发挥。创业要有资金,大学生创业的瓶颈就是缺乏资金,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紧紧停留在思考的层面上,甚至有些创业活动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资金缺乏而不得不半途而废。因此,***府要在创业资金上给予支持,可以成立相应的创新基金和创业基金。其次,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要从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上改变对年轻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轻视,重视新锐青年科技创业的巨大价值;社会上民间闲散的资金很多,可以设立更多的民间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大学生创业,解决创业资本不足和融资难的问题;在目前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调整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引导私人财产投资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市场课题。(2)推进教育创新,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创新型大学的历史使命。大量事实表明,传统的标准化教育模式是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必须对现有教育理念、教学组织结构、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价指标等进行大胆创新,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使“创新+创业”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3)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搭建创业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建设开放实验室、增加校内实践活动、建立校内创业实习基地等方面推进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增加校内实践活动比简单的课程书本教学更能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他们在创业体验方面多下功夫;建立校内创业实习基地可为那些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场地,并建立创业基金,由特定机构或教师帮学生进行项目评估、完善和建议,给予创业帮助,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构建大学生创业基地、培育专业孵化器、设立创业服务中心等方面完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构建大学生创业基地,是把社会资源引入创业园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方便。

综上所述,最好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一定要满足农村大学生创业需求,明确当前农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才能够保证教育的效果。

作者:刘光 韩兴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农村学生论文10篇

学习

大学生学习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学习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想法论文,当代大学生学习论文3000字。2.企事业单位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对实习生没有建立完善的实习管理考评制度。由于缺乏***府立法的约束、***策的优惠和经济方面的补

学习

小学教师个人总结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教师个人总结,内容包括小学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小学教师个人师德总结。二、虚心请教。因为教研组的各位老师年龄都比我大,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我利用各种机会向同组老师请教、学习,把握好每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在班级管理方

学习

年度自我总结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年度自我总结模板,内容包括个人总结模板10篇,***员年度自我评议总结。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的,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完成,这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

学习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0篇

阅读(6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创业与就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论文选编。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大学生中能真正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业,自主创业的必竟是极少数人,多数的大学生即使要创业也会选择在毕业后。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

学习

学生管理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管理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生管理论文范文,大学生管理论文题目。1.1注重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要求是毕业论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前提。在毕业论文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文件,如选

学习

教师与学生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与学生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2000字。(一)教师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教学起着主导性作用。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着师道尊严的观念,这使得当代的很多声乐教

学习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自我探索小结,大学生自我意识探索论文1000字。[中***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218-01职业探索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简单来说,职业探索是个人对自我特

学习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小论文怎么写,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为主题的论文。***在***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当

学习

大学生企业文化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企业文化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企业文化的毕业论文范文,大学企业文化主题论文。企业文化;高职思想***治理论课;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教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

学习

贫困大学生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贫困大学生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论文对贫困的理解,大学生贫困生励志论文。1.贫困家庭据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中心报告,我国城乡居民基尼系数在1978年为0.29,1999年上升到0.397,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学习

当代学生论文10篇

阅读(58)

本文为您介绍当代学生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生论文精选,适合中小学生的论文。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社会性也意味着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是通过社

学习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创业的意义论文2000字,大学生创业论文1000字瑞文网。一、“四创”型人才培养的提出随着创意产业的出现与发展,要求社会提供最富创造性的创意人才,这是资金、技术、设备等其他因素所无法

学习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工程导论论文,内容包括安全工程方面的论文参考文献,网络空间安全导论。1.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去向的选题原则,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选择上考虑学生去向

学习

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职业沟通论文10篇,内容包括职业沟通技巧论文1200字,职业沟通论文100字范文。基于工学结合的沟通技能课程是从“能力本位”出发,以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点为基准,遵循“适用、实用、够用”原则,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和实

学习

大学生学习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学习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想法论文,当代大学生学习论文3000字。2.企事业单位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对实习生没有建立完善的实习管理考评制度。由于缺乏***府立法的约束、***策的优惠和经济方面的补

学习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0篇

阅读(6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创业与就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论文选编。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大学生中能真正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业,自主创业的必竟是极少数人,多数的大学生即使要创业也会选择在毕业后。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

学习

学生管理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管理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生管理论文范文,大学生管理论文题目。1.1注重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要求是毕业论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前提。在毕业论文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文件,如选

学习

教师与学生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与学生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2000字。(一)教师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教学起着主导性作用。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着师道尊严的观念,这使得当代的很多声乐教

学习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自我探索小结,大学生自我意识探索论文1000字。[中***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218-01职业探索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简单来说,职业探索是个人对自我特

学习

关系营销理论论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关系营销理论论文,内容包括关系营销策略分析论文,关系营销理论参考文献。1.传统营销理论的发展1.1传统营销理论的产生1923年美国人A·C·尼尔逊为了了解市场信息创办了市场调查公司,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开始有针对性地

学习

大学生管理学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管理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谈谈大学生的管理学论文,管理学论文2000字。2.我国“管理—被管理”的传统式学生管理天然地让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第一、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都是规则、制度的约束式管理,这种方式束缚了90后大学

学习

学士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学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士学位论文一千字范文参考,学士论文字数20000字。第二,“实践型”法律硕士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实践要求。法律硕士的设置,原本是为了解决我国法律实践人才的稀缺,但从近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法律硕士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