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导论论文第1篇
近年来,毕业设计中存在着质量下降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毕业设计过程各环节存在着一些不规范、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就业考研压力大,前三年学习累积的综合反映等。以上问题是对西南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南华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调研结果。目前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模式上也存在一些共性不足:一是,选题较晚,一般在大四第一学期末,此时直接就业的学生正在找工作或已找到工作,毕业设计(论文)不能有效提高找工作时的竞争力;二是,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源单一,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不一定社会需要,创新性不足。三是,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和人机工程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四是,学生在选题方面比较被动,无法主动将自己的学习兴趣、可能就业去向兼顾起来。通过对全国部分高校毕业设计工作的调研,可以看到我校在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工作方面制度是比较完善的,措施是严格的,应该说已走在大多数院校的前列,但是由于我校开设安全工程专业较晚,我们认为,我校的毕业设计工作的主要问题出现在没能及时解决与应用型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内容设置、教师指导以及考核标准等的改革;没能及时采取对策减轻或降低就业、考研、出国等这些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对毕业设计的冲击和影响;没能充分考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工程训练对学生团队意识、团队协同作战能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没能完全将毕业设计的一些工作环节规范化、标准化;没能从专业、组织的角度为学生毕业设计工作提供详尽的服务手段等。比如,在毕业设计程序方面存在不足:一是,没有毕业实习环节,不利于毕业设计联系实际;二是,毕业设计成绩,并未由非指导教师批阅毕业设计论文,并打分,答辩时指导教师也没有回避,反而参与了答辩并最终给出了综合成绩。这些都是制约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工作上台阶、适应新形势的瓶颈问题,我们应针对问题加以解决和改善。
二、社会需求和毕业去向双重引导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1.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去向的选题原则,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选择上考虑学生去向和兴趣,在近年的局部试验已证明这一模式可以增强读研学生在研究生期间的竞争力,在很多高校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我校毕业生的科研能力较为突出。相信如果进一步改革,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去向的选题原则,将有效的提高毕业生在职业生涯的竞争力。
2.建立来源于社会需要并不断更新的毕业设计题目库。
通过编制调查表,选择主要行业如化工、石油、消防、建筑、交通、煤矿、冶金等,在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开展调研工作,在对口的***府部门如安监局、消防队、应急指挥中心等,开展调研工作。组织教师对获取的调研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头脑风暴法确定可选的毕业设计题目。
3.建立一次多选题目,二次定题的选题程序。
将选题工作提前至大三第二学期末,并可多选题目,通过调研完成多个综述,这样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期调研,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学生进一步认识选题内容后,结合自身兴趣和毕业去向,二次定题,并进一步调研,完善综述。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保证所选题目是基于社会需要和学生去向的原则。
4.增加非导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审,并实行答辩时指导教师回避制度。
以上四项改革主要体现出本项目的“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去向的选题原则,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规范毕业设计选题和答辩程序”的立题宗旨。
三、预期成效
1.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去向双重引导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模式,将一次选题定题的程序改为一次多选题,二次定题,并以社会需求视角,以学生就业去向为指引,规范毕业设计选题、综述、开题、设计、结题等一体化流程工作模式,是以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能力主要目的,实现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内容设置、教师指导以及答辩考核等的改革,贯彻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
2.调节学生就业和毕业设计间的矛盾。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第2篇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蒋复量(1978-),男,湖南永州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向阳(1962-),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20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192)、南华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XJG22)的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69-0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十分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或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旨在检验学生***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使学生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和团结协作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对高校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也高度重视,曾下文明确要求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并将其纳入本科教学评估的范围之内;[1]而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也有专门的规定。[2-4]
一、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概况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初始规模为每年45人左右;从2007年开始每年招3个班,规模为120人左右。为适应我国核能开发战略,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安全高效发展培养合格的安全类本科人才,南华大学2010年3月向***申报了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核安全工程专业并获得了批准,同时,2011年核安全工程专业获批为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2012年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核安全工程专业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合并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因此,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从一开始办学就具有浓厚的“核”安全特色,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以及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就业。[5-7]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与模式
1.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总的时间为14周,一般是大四的第一学期安排4周,大四第二学期安排10周。毕业设计(论文)的一般流程如***1所示。
2.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
安全工程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灾害防治学、管理学、教育学、职业卫生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与其他专业相比,安全工程专业属于新兴的本科专业。[8]安全学科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其他工科专业有所差异。总体上,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两大部分,即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方向可细分为(铀)矿井(核设施)通风系统设计、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以及矿山爆破方案设计等;毕业论文方向可细分为企业(现场)安全评价、企业(现场)安全管理、企业(现场)职业卫生状况调查与评价以及结合指导教师承担的各类课题开展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等。
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4.过程监控不严
虽然学校和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规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比例抽出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等。但是学校毕业生众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而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使得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诸多环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低,对学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薄弱,导致很难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不符合南华大学的要求,排版问题比较突出。
(2)选题不合理,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的答辩PPT制作质量比较低劣,答辩过程叙述不清楚,回答问题情况不理想。
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扩大指导教师队伍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针对安全工程系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动学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安排给其他学院和本学院其他系的教师,一方面体现了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安全工程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效果较好。
(2)积极引进教师。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开始积极从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进青年教师。2011年引进2名硕士,2012年引进1名硕士,2013年引进2名博士,计划2014年继续引进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而新进的硕士要2~3年才能获得讲师职称。安全工程系通过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每年协助其指导教师负责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1)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在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集毕业生进行动员,系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关的纪律和要求。
(2)召集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要反复和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3)对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延期答辩不通过的,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答辩。
(4)对毕业生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请假的,必须经指导教师、学工室辅导员教师和主管院领导的审批,而且对请假的时间跨度进行严格控制。
总之,采取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惩戒为辅的手段,引导毕业班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补充教学资源
(1)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利用***的专项资金,积极购买了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比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等。
(2)积极建设本科生的计算机房。通过学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时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房,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申请使用。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外文电子文献,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献的名称,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收集和***全文,再返回给学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鼓励保研到外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硕士阶段指导教师处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校先后有保研的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论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过程监控
(1)建立指导教师QQ群,系主任事先将学校、学院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格式等相关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师可以自由***和学习。
(2)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的指导。下达任务书之后的四周之内,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并且要制作开题报告PPT,然后参加安全工程系组织的答辩,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则要求重新选题或者重写开题报告。
(3)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QQ群,并且开通飞信,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
(4)认真组织中期检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检查,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学生已完成部分的电子稿、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含电子稿)等。
(5)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要求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要进行检测,对复制比过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合格才能参加答辩。
(6)严格答辩过程管理。在正式答辩前组织学生参加预答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指导教师的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综合确定。
(7)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电子稿、复制比检测证明、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和原始资料,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评阅和答辩相关材料等。
五、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规范。从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第二,选题更加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大安全”的选题思想,这就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放宽选题范围,题目只要是结合本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均可进行,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三,由于在答辩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比检测,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认真负责,对提高设计和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了较多的修改意见,因此正式答辩的PPT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质量、学生的介绍和回答问题情况都有较大提高。
第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飞信、E-mail、QQ群等联系方式进行随时沟通。根据大部分毕业生是利用电脑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际情况,有的指导教师直接到学生宿舍进行集中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随着安全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客观上实现了科研实践支持教学的目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参与了省级或者校级的学生创新课题,在毕业论文阶段时适当进行加深,这些学生的论文质量往往比较好,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第八,随着安全工程系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借助于实验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是采用商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资料越来越规范。安全工程系设立了教学秘书,由青年教师担任,专门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其原始资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六、结论与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有着重要的意义,能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的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涉及教学管理、指导教师和学生等三个方面,需要付出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娟.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2,14(2):137-139.
[2]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中美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及认证标准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12):23-28.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通用标准[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17.
[4]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补充标准(安全工程专业)
[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 =18&ccid=31.
[5]蒋复量,李向阳,谭凯旋,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2-18.
[6]蒋复量,王淑云,李向阳,等.基于Internet的《安全管理学》多媒体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7):38-40.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第3篇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4.过程监控不严
虽然学校和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规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比例抽出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等。但是学校毕业生众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而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使得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诸多环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低,对学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薄弱,导致很难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不符合南华大学的要求,排版问题比较突出。
(2)选题不合理,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的答辩PPT制作质量比较低劣,答辩过程叙述不清楚,回答问题情况不理想。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扩大指导教师队伍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针对安全工程系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动学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安排给其他学院和本学院其他系的教师,一方面体现了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安全工程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效果较好。
(2)积极引进教师。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开始积极从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进青年教师。2011年引进2名硕士,2012年引进1名硕士,2013年引进2名博士,计划2014年继续引进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而新进的硕士要2~3年才能获得讲师职称。安全工程系通过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每年协助其指导教师负责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1)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在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集毕业生进行动员,系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关的纪律和要求。
(2)召集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要反复和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3)对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延期答辩不通过的,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答辩。
(4)对毕业生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请假的,必须经指导教师、学工室辅导员教师和主管院领导的审批,而且对请假的时间跨度进行严格控制。总之,采取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惩戒为辅的手段,引导毕业班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补充教学资源
(1)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利用***的专项资金,积极购买了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比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等。
(2)积极建设本科生的计算机房。通过学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时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房,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申请使用。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外文电子文献,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献的名称,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收集和***全文,再返回给学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鼓励保研到外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硕士阶段指导教师处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校先后有保研的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论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过程监控
(1)建立指导教师QQ群,系主任事先将学校、学院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格式等相关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师可以自由***和学习。
(2)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的指导。下达任务书之后的四周之内,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并且要制作开题报告PPT,然后参加安全工程系组织的答辩,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则要求重新选题或者重写开题报告。
(3)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QQ群,并且开通飞信,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
(4)认真组织中期检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检查,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学生已完成部分的电子稿、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含电子稿)等。
(5)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要求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要进行检测,对复制比过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合格才能参加答辩。
(6)严格答辩过程管理。在正式答辩前组织学生参加预答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指导教师的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综合确定。
(7)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电子稿、复制比检测证明、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和原始资料,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评阅和答辩相关材料等。
三、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规范。从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第二,选题更加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大安全”的选题思想,这就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放宽选题范围,题目只要是结合本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均可进行,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三,由于在答辩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比检测,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认真负责,对提高设计和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了较多的修改意见,因此正式答辩的PPT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质量、学生的介绍和回答问题情况都有较大提高。
第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飞信、E-mail、QQ群等联系方式进行随时沟通。根据大部分毕业生是利用电脑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际情况,有的指导教师直接到学生宿舍进行集中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随着安全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客观上实现了科研实践支持教学的目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参与了省级或者校级的学生创新课题,在毕业论文阶段时适当进行加深,这些学生的论文质量往往比较好,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第八,随着安全工程系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借助于实验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是采用商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资料越来越规范。安全工程系设立了教学秘书,由青年教师担任,专门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其原始资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四、结论与建议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第4篇
行为安全,也被称作是BBS,主要就是在行为分析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基于行为科学、安全管理科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所形成的一种安全管理方式,通过在工作过程中,严格的按照观察到纠正,再观察到再纠正的模式开展安全指导工作,通过工作开展,对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发现和纠正,培养人的良好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从而促使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提高整个组织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行为安全理论是当前煤矿开展安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的指导研究理论,能够使用这种管理理论主要就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进行管理,通过管理实践能够降低人的不安全影响行为和影响效果,使得人的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2行为安全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行为安全理论是指导我国煤矿企业开展有效的管理活动,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一种指导理论和重要依据,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确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我简单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研究。
2.1成立行为安全领导小组
在行为安全理论开展实践指导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按照其实施流程进行执行,这样才能够保证行为安全理论的顺利应用,就必须要成立行为安全领导小组,在小组内部对开展行为安全活动所必须的角色和成员进行定位和分配,将有关整个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活动开展的有关领导人员纳入到行为安全领导小组中,才能够保证各项***策和措施的有效实施,各个岗位代表通过对具体的岗位安全职责和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准确划分,能够促进这些相关人员融入到行为安全过程中。
2.2确定关键行为
煤矿行为安全领导小组确定后,对其各自权责范围内可能发生了煤矿安全事故加以准确地认识和了解,通过对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进行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对煤矿经营过程中,不安全行为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总结,能够有效确定整个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不安全行为,比如在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整改不力、管理混乱、违规建设、非法操作、违章违规生产等都是比较常见的不安全行为。
2.3挑选和培训观察人员
在行为安全领导小组和关键不安全行为确定后,就需要选择适合的观察人员,因为在整个行为安全理论指导实践工作开展过程中,观察人员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整个安全管理过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和结果之上,通过观察人员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相对准确地判断出什么类型的行为是安全行为,什么类型的行为属于不安全行为,这样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就可以提高安全生产效率。
2.4行为观察和收集数据
在对不安全行为进行研究过程中,需要对有关安全行为管理活动开展的原始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整个过程中就需要对煤矿工人的生产和工作行为进行一定的观察和了解认识,对于煤矿生产过程中各个方面都需要加以认识和了解,对于煤矿工人出现的不安全影响行为,需要对其不安全行为加以指出,这样才能够保证所获取的数据是准确的,才能够在行为安全理论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真正对影响安全行为观察和研究的重点做好分析探讨。
2.5安全行为交流和信息反馈
在和煤矿工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对煤矿工人存在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进行划分,各级领导再通过行为安全领导小组统一制定的安全行为管理制度以及要求等进行通报,从而各级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做好安全行为管理,积极响应上级的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提高整个煤矿的安全生产效率。
3行为安全理论指导下的煤矿安全管理对策
3.1加强对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要想提高整个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就必须要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能够从内心就认识到安全行为的重要性,建立一个有效的培训计划,在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开展,重视对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和指导。
3.2重视行为观察和信息反馈
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行为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必须要全体煤矿工人都积极的参与到行为安全管理活动中,通过公告板、会议、企业内网等途径进行行为安全监督和管理,针对发生率较高的不安全影响行为,能够及时开展拓展训练,对培养员工良好的安全行为意识,指导其开展安全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3.3建立健全的考核体制,不断完善企业的激励管理制度
煤矿企业要想保障企业员工的安全行为,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一方面能够从思想上提高员工对于行为安全管理的认识,使得员工自发在工作过程中加强对自身的安全行为管理监督,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安全,保证了煤矿工人的安全价值和企业的安全生产价值相统一。
3.4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煤矿企业要想保证企业的安全运行,在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将安全管理和企业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企业安全文化,这样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能够让煤矿工人不断改善自身的安全行为,实现了煤矿企业的前面管理控制,进一步提高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管理效率。
4结语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 硕士论文 质量 思考
我国《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指出: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及安全监管等方面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从事生产、开发、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本文试***分析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完成的学位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探讨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1.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中存在问题
1.1选题缺乏应用特色
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是为了培养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生产、开发、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但从目前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来看,大部分仍是是以学术型研究为主。其原因是大部分导师具有较多的研究课题,但具体实施人员不足,因此需要专业型研究生参与并通过学位论文来完成,使得对其论文的指导仍偏重于学术指导,不少论文仍沿用了学术学位论文的选题标准,直接造成了应用型研究生论文的过于学术化。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大多由校内第一导师直接决定,研究生负责论文的实施过程,而校外第二导师多数仅作为一种形式,很难对研究生论文的完成提供足够的建议,因此造成论文缺乏与食品生产、新设备研制与开发、技术推广和管理实践问题的有效结合,无法体现出专业型硕士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此外,部分(在职)研究生所从事专业与目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对口性不强,也造成了其对整个论文深度把握不够,内容缺乏生产应用特色。
1.2研究手段相对缺乏
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内容来看,其研究手段多数相对简单。论文中对技术指标的主观评价方法(如感官评价法)应用较多,而化学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应用较少;应用常规手段进行理化指标分析的内容较多,利用先进仪器或方法揭示内在科学规律的研究较少。由于研究手段相对缺乏,造成论文研究内容水平较低,即使部分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但不少成果的认知度却大大逊于学术型论文。
1.3工学矛盾影响论文质量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非全日制研究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原单位边工作、边学习,其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学生,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这个特点使得研究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实际,进行论文研究及撰写工作,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工学矛盾。目前,食品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主要来自质量及卫生检测机构、食品加工企业、科研与教学单位,他们大多是原单位的技术研发、工艺控制或教学科研骨干,在读期间其经济利益、职称晋升等与原单位紧密挂钩,因此在完成论文同时,还得承担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当工作需要时,学习便成为次要,因此较大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了学位论文的质量。
1.4论文整体质量较差
文献综述能力不高。(1)整段摘录,明显缺少对文献内容的整理与再吸收;由于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风格迥异,整段摘录造成语言可读性较差、表达突兀,且存在剽窃之嫌。(2)文献表述不当,歪曲原文报道内容,片面追求、夸大本研究的新颖性及原创性,缺乏严谨的学术性。(3)文献现状把握不清,无法全面表现该方向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等。论文规范性较差。学位论文和科技论文都有规定的形式,便于交流和保证论文可读质量。但部分专业学位论文存在繁简不当、重点不突出;大篇幅文献综述充数、研究内容过少;***表、文字编排不当,引文不规范等。论文内容提炼不够。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即使很多论文结果具有较高实践意义,但对试验结果的规律性发现和提炼不够,除单纯地描述实验现象、罗列数据之外,较少从理论上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探讨,较难做到以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
2.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
2.1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着重考察导师生产实践能力,遴选应打破单位和地域限制,注重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从企业选聘生产一线人才、从社会上选拔优秀实践兼职导师。导师素质和责任心是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导师在学生选题及论文指导上,可坚持指导方式上的“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导师根据食品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在深入了解加工技术和工程管理方面实际需求的同时,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选择既紧密联系生产、又适合于研究生***完成难度和范围适中的课题,并尽量与导师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一致。校内、外导师与研究生定期沟通,商讨选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案等;建立校外导师对食品专业学位论文的实际指导机制,发挥校外导师实际生产研究的优势。
2.2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管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方面对论文质量的监督和促进作用。(1)课程设置管理。着重体现学科间的渗透性、融合性及跨学科性,加大方***课程和选修课比重。(2)教学方式多样化管理。改善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3)督导管理:成立督导组对导师教学进行检查,同时发挥研究生的评教作用。(4)加强实践管理。积极联系研究生培养基地,增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学位论文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5)由导师团队参加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实践指导及答辩环节等,严格对照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检查落实,防止培养环节形式化。(6)研究生管理实行“弹性学制”,以学分制为基础,依据学习情况实行弹性学制,鼓励潜心做应用型、高质量学位论文。(7)研究和实践定期汇报。要求学生每月(或每周)写出工作总结及下一步计划,定期与导师交流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8)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摒弃学术不端行为。(9)研究生日常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减少管理环节,不断提高管理效率。(10)研究生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所有环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3严格把关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研究生多数在单位***完成论文,其开题报告在此后的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绝不可走过场,必须严格把握选题、开题报告关。研究生在开题前,必须查阅大量文献,并进行必要的预备试验,并针对性的进行生产实地调查,明确研究重点。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由导师协助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及路线,编制出较为完善的开题报告。开题检查应邀请校内外(5名以上)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智慧和经验,集思广益,对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现措施及计划作出分析、评判,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使选题在原有基础上更趋于科学和完善。开题检查组重点审核论文选题内容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生产实际需求,是否具有实践普遍性等,避免因选题不当导致论文难以如期完成、工作盲目和简单重复现象的发生。
开题报告后,研究生正式进入论文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任务重、难度大、问题多,因此,学位论文中期考核是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首先,要求研究生论文中期检查时间,应在完成论文开题后的半年左右进行,研究生必须按时提交论文中期研究报告。中期考核的实施由所在院系具体负责,组成评价考核小组,对研究生论文进展、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进行评价,考核成绩计入研究生档案。建立严格的中期检查制度,有利于学科组及导师及时发现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控制实验进度,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又有助于研究生及时总结和分析前段时间的研究情况,明确以后的研究方向,对于论文的顺利完成和质量保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2.4严格审核学位论文质量
对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论文规范。论文的外在质量即论文格式的规范性,规范的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论文封面、扉页、论文使用授权说明、中英文摘要、目录、主要符号表、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完成研究工作的声明及附录等部分;此外,要求论文表述条理清晰、文笔流畅、书写格式及引用规范等。(2)论文选题。要求应来源于生产实际,重点针对食品加工、贮藏及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一定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3)文献综述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文献阅读量,能够反映本方向或相关领域最新理论和应用情况,且具备较强综合分析能力。(4)研究方法和手段。要求论文体现作者较为全面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5)研究结果效益。要求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创新性,产生一定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或是有潜在应用价值。(6)论文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实验研究或调查研究,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
2.5改进论文盲审方式及评价标准
专业学位论文盲审专家遴选应在相应领域内领先的教授、副教授中选择。盲审专家初步确定后,可由研究生管理部门与相应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联系,征得专家同意后,最终建立盲审专家库,严格杜绝论文评阅过程中的人情现象。论文评阅意见书中应附带一个量化详细的评分表,确定若干个评分指标及相应的评分标准,并提供文字表述的评审意见。这种方式既能对论文的优缺点给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又方便对多篇学位论文进行横向比较。
3.结束语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加入我国学位培养体系以来,极大推动了我国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对于该领域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改善,需研究生培养部门、导师、任课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为研究生提供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和现代管理模式,加强对农业推广硕士的规范化管理,进而推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不断向前发展。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教学项目“双导师制与校外基地对研究生能力提高的研究”(11131064111)。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工程硕士 安全工程 核特色 培养模式 质量控制
中***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3.01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Safety Engineering
YE Yongjun, LI Xiangyang, LIU Yingyun, JIANG Fuliang, ZHENG Pingwei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afet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Abstract Since 2008,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as undertaken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Master's degree in the field of safety engineering in 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running schools in recent years, demand-oriented enterprise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uclear safety engineering masters in the field of personnel train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ster training program, training mode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nd determine the training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five aspects of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training mode and related measures of the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safety engineering i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is feasible and successful.
Keywords master of engineering; safety engineering; nuclear features; training mode; quality control
0 引言
工程T士培养是我国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重大举措。它通过提高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部门在职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企业实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我国在1997年经***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长期实践证明,这种“进校不离岗”的工程硕士培养方式,避免了传统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固有的局限性,促进了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加快了我国高校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变步伐,深受委培单位领导和广大科技、管理工作者的欢迎[1-3]。南华大学于2006年首批获得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点,2007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经达8年之久。特别是2008年南华大学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达成为其下属的核厂矿企业培养一批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协议以来,已于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4年共招收学员138人,安全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得到了实质性的壮大、人才培养特色得到彰显。近年来,南华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围绕如何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培养高素质的核特色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进行了努力探索和实践。
1 发挥学科优势,建设核特色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培养平台
南华大学是具有鲜明核特色的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特别在核科学与技术、核燃料与核资源、医疗卫生、安全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已形成较齐全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依托于南华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近年来,为了培养高质量核特色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通过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等央企下属的企业、研究院所的深入交流和合作,打造了以邹树梁教授、丁德馨教授等博士生导师为方向带头人的导师队伍,建设了多个研究生科研与实践教学平台,包括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核设施应急安全技术与装备实验室”、两个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生产运作与安全管理”和“核测控与核安全防护中心”、两个南华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铀矿通风与安全环保技术中心”和“AP1000建造安全技术中心”等。这些校企平台的建设,不仅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场所,而且也为学校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企业、研究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
2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达成的基本教学要求,是培养质量得以保证的依据[4-6]。由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不同企业、科研院所有各自独特的安全生产任务及安全发展战略,从事安全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职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人才培养规划及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南华大学在制定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采取多种方式同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以及下属的企业、研究院所进行交流,共同制定和修订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如:2010年和2012年,中核集团安全环保质量部原主任孙先荣和副主任费洪澄先后到我校调研究工程硕士培训班的工作,并就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了指导建议。同时,在2011年至2014年期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骨干教师赴三门核电有限公司、中核韶关锦原铀业有限公司、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实地考察,同以上单位的安全管理部门领导和一线员工就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安全要求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了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经过多次校企协商和长期的实践,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得到了学员企业的认可。2014年11月,安全环保部主任张金涛在与第四期学员见面会时也对南华大学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肯定。
(1)围绕总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多个研究方向和课程模块方便学员选择。南华大学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安全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具有工程应用研究、安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层次安全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人才。围绕这一总目标,设置了核安全、矿山安全、建筑安全、安全应急管理、安全监测与监控和信息安全等六个研究方向,并设置相应的课程组。为了确保每个研究方向的学员能达成培养目标,整个课程体系不仅包括国家工程硕士学位规定的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同时也设置了可供不同研究方向学员自由选择的非学位选修课,以及为非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学员学习和了解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本科专业补修课。课程教学内容基本是以面向工程实际应用为主,不仅有引导学员了解安全科学国际发展前沿的“安全工程前沿进展”课程,也有让学员系统掌握安全管理和系统安全分析先进方法的“现代安全管理学”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必修课程;还有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开设的“铀矿通风与辐射安全”、“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职业卫生工程学”以及“核安全评价与应急救援”等非学位选修课程。目前,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安全工程专业多学科综合、宽口径培养的人才要求。
(2)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依据国家工程硕士培养的要求,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由学校负责学生的学位课程学习,课程实行学分制,学员应修满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低于18学分;专业实践为学员必修环节,由学员在企业完成,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学位论文是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去解决安全领域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员取得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条件。学位论文工作主要由学员在企业完成。
3 依据企业生产需求和学校教学规律,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以适应“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
(1)实行弹性学制。由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工程硕士班学员都是企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骨干,岗位工作任务较重,目前采用集中6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学习学位课程,其他时间在企业一边工作,一边完成工程硕士的相关培养环节,如开题报告、发表学位必须的期刊论文以及学位论文等。由于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一些学员会因为工作任务繁忙或其它原因不能按时学习和完成学位论文,所以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目前,工程硕士的学制3年,学习期限2-5年,即最短可2年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对于不能按时完成培养环节的学员,授予学位的时间可延长至5年。
(2)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学员取得入学资格后,学位点将为每个学员指定一名硕士生导师负责学员的培养工作。根据学员选择的研究方向,由导师负责组织相关专业背景的专家成立指导小组(3~5人),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执行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3)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根据实际需求,学位论文的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目前,学校已建立了健全的校内外双导师制,聘请学员所在单位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作为副导师联合指导。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安全工程导论论文第7篇
目前,全国有不少高校都设有火化工专业及其相应的学科点,这些专业和学科点主要从事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教学和科研,都招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而这些专业和学科由于专业性质的决卑,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各高校根据这些专业和学科点易燃易爆的特征,除了在硬件上努力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外,在软件建设上也建立了一整套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这些措施对杜绝事故发生,保障广大师生的安全、保护国家财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几年研究生人数的增加,研究生在论文期发生的技安事故从无到有,而且有上升的趋势,干扰了学校教学、科研秩序的正常进行。
针对上述情况,如何掌握髙校研究生事故发生的特点,加强研究生论文期事故发生规律的研究,就成为各有关髙校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 .基本分析
2.1研究生的技安素质分析
这里所讲的火化工专业研究生的技安素质是指研究生本人对安全的认识程度,及其相应的安全工作能力。由于研究生在人学前有不同的经历,他们表现出的技安素质就有明显的差异,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
a.本科毕业后进火化工相关工厂(或研究所)工作过一段时间,进厂(所)时接受过工厂(所)的技安教育,进厂(所)后,进行过专门的火
言传身教,熟悉火化工安全操作的基本方法,了解相关技安要求,加上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较正确地处理技安上的问题,技安素质比较好。
b. 火化工本科毕业直接读研究生,虽然毕业设计时接受过技安教育,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过训练,但毕竟时间较短,了解的相关安全知识比较肤浅,另外在大学阶段,因为强调基础学习,所以专业知识所学甚少,因此,技安素质比前者偏低,有待在论文期进一步提高。
c. 本科非火化工专业,研究生学习期间虽然进行了理论学习,但安全操作较少,在头脑中缺乏安全概念,进人论文期又没有进行技安教育,安全意识比较淡漠,因此技安素质相对偏低。
2. 2研究生在技安管理上的双重属性
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有学生的属性.又有工作人员的一般特征:
一、研究生的论文期是个体行为,本科生毕业设计一般为集体行为,相对集中,容易管理;
二、相比较而言,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比较固定,研究生的论文期相对自由;三、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地址相对固定,而研究生在论文期的活动范围则比较灵活。
a. 学生属性。研究生处于学习时期,其本质属于学生,但是,研究生在论文期与本科生有区别。研究生在论文期与一般工作人员也有区别。第一,一般工作人员与研究生的行***隶属关系不同。一般工作人员由其所在单位管理,研究生由研究生部管理,而研究生部缺乏技安管理职能;第二,上级技安管理的方针、***策、规定和一些具体的技安要求,可以传达到一般工作人员,而对研究生则难以作到;第三,一般工作人员熟悉设备性能,周围环境,相关安全规定及操作规程,研究生则不然;第四,一般工作人员由于违章或操作失误而酿成事故,至少荽承担相应的行***责任,而研究生则缺乏这方面的责任心理。
b. 工作人员属性。由于研究生的论文是***完成,因此,研究生在论文期享有与一般工作人界相近的工作权利。如研究生可以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自由进出实验室,可以自主安排实验和实验时间等。但也正是由于其有工作人员的属性,所以,一般指导教师对其理论指导较多,实际操作技能指导较少,由其***实验的时间多,具体在一起指导的时间少。其它在一起工作的教职工由于把研究生看作工作人员,所以也很少对其作实际操作技能指导,这实际上给其操作上失误罩上了事故的阴影。
2.3研究生论文期的心理素质
a. 研究生论文期一般存在着下列四种心态,经验不足,安全知识缺乏,尽管操作有误,但自己并不意识到有危险。
b. 唯恐事故发生,处处小心谨慎,骇怕操作危险品,但论文需要亲自承I手,因此只好硬着头皮进行。心中怕,手上抖,顾此失彼,结果反而造成事故发生。
c. 自以为是,自恃自己理论知识雄厚,无视有关安全规定及操作规程,为省时、省力、***方便,简化了必不可少的操作步骤或不愿使用安全防护设施,结果导致事故发生。
d. 马马虎虎,总以为事故不会发生,无所谓的态度,侥幸心理始终在其头脑中占据上峰,教师的交待及别人的忠告难以听进。
e. 把注意力集中在论文质量和论文进度上,而在思想上忽视安全。为了赶论文进度,白天黑夜加班实验,搞疲劳战,久而久之,成为事故隐患。
心理素质不健全是造成技安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
3. 影响研究生论文期技术安全的外部环境
3.1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如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在1978年招收第一届研究生人数只有9人,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在校生已为111人,根据95规划,2000年化院研究生人数将发展到在校人数132人。研究生人数增加,如果管理措施跟不上,事故发生的几率就必然增加。
3.2指导教师断层。从事火化工及危险爆炸性专业的教师年龄普遍增大,目前正逐年离退休,五年之内将所剩无几。这些老教师,经过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工作经验非常丰富,有的甚至有着血与火的教训。失去他们,他们的宝贵经验传不下去,在技安管理上无疑是件憾事。
3.3新人旧环境。老教师退休,新教师增多,这是事业欣欣向荣的表现。但是由于这几年经费紧张,投人短缺,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及相关设施逐年老化,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4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也必然会对这些专业和学科产生影响。一方面它给这些专业和学科带来活力,激励广大师生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但另一面.其消极因素也给这些专业和学科带来不利的影响,重效益,轻安全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4. 关于研究生论文期的技安管理
4.1技安教育
火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不但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而且在进行实验作业实践前和实践中要进行技安教育。在这一点上,要将研究生和一般工作人员区别开来,特别是指导教师,不能在技安问题上撒手不管,任其自然。
4.2技安管理——责任制
4.2.1指导教师责任。论文期研究生在导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工作,研究生工作中的任何问题,都会主动向导师汇报和取得指导。因此,导师是学生责无旁贷的第一安全责任人。导师有教育学生的责任,也应有约束学生的权力。导师在论文期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指导其正确的实验方法,特别是新安排的论文题目,导师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认真的进行安全审议,并向学生交待清楚哪些地方容易或可能发生问题,以引起学生注意。特别危险的实验,导师一定要在现场指导,防止出现问题。上级有关安全的文件或指示精神,导师有义务传达给学生。
4. 2.2研究生本身的技安责任。研究生在论文期工作实验在头脑中要有一个十分清醒的认识,即自己不同于本科生,应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所在实验室的实验守则和安全管理规定,不懂或不了解的事物,要不耻下问,特别是有关安全操作规程。实验方案,必须要事先征求导师同意,未经导师同意的方案不得进行。
4.2.3主管领导的责任。由于研究生的行***关系归属研究生部,论文实验在实验室,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研究生部和实验室的上级丰管两个部门都应对研究生实施管理。两个部门的主要责任应是制定技安措施,提供安全保障,实行安全监督,而且两部门应当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4.3 安全检查与监督
安全检查与监督是技安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应当针对研究生个体行为的特点,全方位的掌握研究生的实践情况,适时地深人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检査的主要目标是研究生的实验作风、安全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安全规章的执行情况。指导教师在研究生论文期前,也要将论文的性质、安全程度预估等情况报技安管理部门,以便这些部门检查、监督。
4. 4总结验收
研究生论文结束,不但要进行论文答辩,而且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实验作风进行总结评价验收。要求研究生对使用过的实验室全面清理,特别是化学危险品,一定要有妥善处理,应销毁的,必须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