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篇1
关键词:听障儿童;康复;评估
Talk about the Evaluation of Rehabilitation for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HUANG Yan-ping,PENG Guang-chuan
(Hubei Provincial Rehabilitation Center, Wuhan 43005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the deaf children's hearing ability, language ability and the actual level of found problems, timely adjust training contents and training, prompt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o achieve predetermined goals. Return to the mainstream of early realization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equal participation. Methods The combination of objectivity and purpos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whole and the part,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static analysis and dynamic analysis. Us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mathematical model. Results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can make a precise assessment, identification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the auditory language and found the inherent potential and development trend, can have a definite object in view to develop a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rogram. Conclusion The fuzzy 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al model is introduced to rehabilitation for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in the field, can make scientific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achieve the best rehabilitation effect in the shortest time, the rehabilitation assessment to avoid the deviation caused by human factors,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assessment. Hope that the peer can will of game theory and probability theory, stochastic process,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 introduced rehabilitation for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in the field, and strive to China Rehabilitation for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in the forest of world rehabilitation can occupy a space for one person.
Key words:Hearing-impaired children;Rehabilitation;Evaluation
1 前言
听障儿童康复指通过采取医学、教育等综合措施,帮助听障儿童补偿或重建听力,发展听觉、言语等交流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1]。若从不同维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听障儿童康复,实为以改变听障儿童的残疾发展轨迹为宗旨,以促进听障儿童回归主流社会为目标,以实现其平等参与为理想,以让听障儿童获取归属感和自豪感为方向的历程。在此过程中,听障儿童的康复效果与康复目标直接相关,而康复效果取决于康复质量。因此,康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听障儿童康复目标的实现。高质量的康复不仅能提高听障儿童的听觉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还有利于听障儿童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发展[2]。所以,实时动态监控听障儿童的康复质量极为重要。在听障儿童的康复中尤以听觉康复和语言康复为甚。故,对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进行评估不能忽视,它直接影响到康复质量的高低,康复效果的好坏,康复目标的实现。且评估手段越先进,越利于接近听障儿童听觉语言发展水平的事实真相,越利于康复。本文采用模糊数学和数学建模方法将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使其评估具有科学性和更高的可信度。
2 估评目的
听障儿童康复评估指对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及各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估。它根据一定的目标,参照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科学地衡量听障儿童当前的水平。在定性与定量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为听障儿童的康复把脉。其目的是促使康复训练实现预定的目标,加快康复进程。评估是康复训练的逻辑终点,又是新的康复训练的起点。
3 评估原则[3]
3.1客观性与目的性相结合的原则 客观性是指听障儿童康复评估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随意凭主观臆断进行评估。目的性是指在每一次康复评估中,都必须目的明确。坚持客观性与目的性相结合的原则,就可以使康复评估既做到实事求是,又做到有的放矢。
3.2整体性与部分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听障儿童康复评估中,坚持整体性与部分性相结合的原则,是要求既可以较好地了解整个康复训练及其总体效果,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康复训练中的某个侧面的情况,使康复评估能取得更好的实效。
3.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指在评估中,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指标内容,分别从康复训练及其效果的质与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因此,必须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相互参照,互为补充,以减少康复评估的片面性。
3.4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静态分析是指重点分析被评估对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现实状况,其特点是对被评估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的评估。动态分析是指重点分析被评估对象在现实状况的基础上的可能发展的态势,其特点是对被评估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与历史状况的比较评价,关注其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分别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所以只有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康复过程的真实情况。
4 评估方法
4.1建立听障儿童康复评估小组 由康复中心领导、教师及工作人员、听障儿童家长共三级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评估。
4.2评估采用模糊综合评判[4] 按确定的标准,对某个或某类对象中的某个因素或某个部分进行评价,称为单一评判;从众多的单一评判中获得对某个某类对象的整体评价,称为综合评判。综合评判的目的是希望能对若干对象按一定意义进行排序,从中挑出最优和最劣对象,也称为决策过程。
4.2.1确定评判对象的因素 U={μ1,μ2,μ3},其中μ1、μ2、μ3 分别表示听觉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
4.2.2给出评判集V={υ1,υ2,υ3,υ4},其中υ1、υ2、υ3、υ4 分别表示很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
4.2.3单因素评判 即建立一个从U道V的模糊映射:
按此模型制定训练方案,训练3个月后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估。
6 讨论及展望
一门学科只有用上数学,才能使之完善。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将模糊数学和数学模型引进听障儿童康复领域能使康复训练科学化,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能使康复评估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提高评估的信度和效度。这是一种创新,亦是一种尝试,笔者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同行能将更多的领域引入听障儿童康复及评估中。如将对策论、概率论、随机过程、随机微分方程等引进来,让康复训练和康复评估更具科学化、系统化。力争我国的听障儿童康复在世界康复之林中能占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胡向阳.听障儿童全面康复[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9 :9.
[2]梁巍,卢晓月,王段霞,等.听障儿童全面康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与变量[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4,1:5.
[3]郭熙汉,何穗,赵东方.教学评价与测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7:9.
儿童康复篇2
在儿童康复病房中的病人都是小孩,故应该根据小孩的心理特点。护士着装应该以患儿喜爱的色彩,病区病房走廊墙壁挂上精美的卡通***片、色彩鲜艳的气球、彩带,使病区气氛活泼、充满童趣。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护患交流氛围。同时为他们设置较为宽广的活动区域,并在其中设置一些简单的娱乐设施。在病房走廊醒目的区域放置小朋友生活照、手工制作、绘画等专栏,在称呼上也改变以往用床号代替的生硬做法,用温馨、亲切的称呼取代,对患儿则用充满爱心的“宝宝、乖乖、宝贝”等称呼,使患儿就像在家或幼儿同一样。为了适应病房中的患儿的个体需求,建立相关的护理管理制度。例如,病房的物品放置要以患儿需求为原则,可摆放患儿喜爱的***书、玩具等,但室内物品放置要整洁。在不影响***的前提下,为患儿提供自己所喜欢的饮食,满足不同患儿的口味,在病区配备了微波炉,方便家长使用。顺应患儿的睡眠习惯,有习惯晚睡晚起或开灯睡觉者,可以住单人病房,与他人共住同一病房时,要互相照顾,以不影响患儿休息为原则。总之一切以方便患儿为主。在儿童康复病房中的患儿,都带有一定的生理缺陷。这些患儿都会有较强的自尊心,在护理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尽量不要提及患儿的病症,以免引起患儿的反感。同时还要对患儿的心理进行疏导,帮他们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根据患儿的性格和需求,强化“体贴”服务采取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患儿及家长选时间,患儿及家长选护士,特护选护士。在进行各项操作前要先接近患儿,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减轻他们的陌生感,操作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减轻患儿的恐惧感,操作后鼓励患儿。突出人性化服务需求,满足患儿及家长安排护士或家长每日下午有计划地组织活动,如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在节日或患儿生日时,送上小礼物、贺卡、生日蛋糕等,这样就活跃了患儿的病房生活。住院期间的饮食是个最难解决的问题,为住院病人提供自助式厨房,自己加工改善伙食,即能解决患儿的营养问题又能杜绝在病房用电器加工带来的安全隐患。
2对护士的人性化管理
护士是实施人性化护理的主体,直接决定着人性化护理成效。在对患儿实行人性化护理的同时,对护士也应该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护士长关心和体贴护士,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对护士以公正、公平、待人宽、管理严为原则;生活上多一份关心和理解,如为护士申请住房、操办婚事、给老护士协调工作、合理分岗;对家庭贫困护士组织援助等。因此多元化关怀缓解了护士的心理压力,使护士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更加激发了她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爱岗敬业情感。其次为护士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儿童恢复病房的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哭闹的患儿、苦恼的家长,患儿如果***效果不理想,护士都有可能成为家属发泄怨气的对象。为了减轻护士的压力,我们应坚持每月召开民主生活会,护士把在工作中的压力释放出来或者平时护士间存在误会或矛盾,也借助民主生活会,使矛盾通过良好的沟通化解。当工作出现差错时,执行惩罚要注意以事论事,对事不对人,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当事人分析原因,把差错作为宝贵的经历让全体护士分享,举一反三,降低同类事件的发生机会,让消极事件发挥积极作用。明确护理职责及理念,护士是患者的管理者、指导者,护理工作的实施者,护理管理者只有在保证其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护士长应确立明确的护理职责和护理理念,能够深入到每个护理人员的心中,使他们有明确的工作方向,用精神力量鼓励护士。工作制度规范化合理规范的工作制度是实行人性化管理的最基本、最先决的条件。规范的工作制度又是建立在公平、科学、高效、全面的基础之上。作为管理者要有光明磊落、公正决断的作风;在制订制度上,要体现群策群力;在执行制度时,要公平、公正;这样才能树立人性化管理制度的权威。树立自觉性、正义感。人际关系和谐化护士每天要面对的是患者的病痛,甚至是死亡,因而,没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难以支撑的。护士管理者要经常教导,以便护士能够有好的心态去面对医护、护患、护护关系。护理管理者可为他们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解决冲突和缓解压力,引导其进行换位思考,确保人际关系的和谐。
3结果
通过实行以上的举措,护士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性化高质量的服务,提高了患儿及家长***的信心,减少了患儿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约了***费用,受到了患儿及家长的好评。同时,患儿与其家长对医院的满意度有了显著的提升。护士的工作质量提高,赢得了患儿与其家长的赞扬。
儿童康复篇3
一、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现状
随着特殊儿童群体的不断增加,自20世纪80年代特殊病症康复引入我国,国内许多城市陆续成立了一些以特殊儿童为主的康复机构,通过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室内居住空间、环境设计等关键词进行相关资料检索发现,现阶段对特殊儿童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疗康复、家庭需求、机构管理等方面;针对特殊儿童居住空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安全、功能、趣味等方面。相比西方来说,中国对特殊儿童的关注较为落后。美国在特殊儿童立法、评估、康复教育以及康复中心建设方面,系统且全面。英国特殊儿童早期康复训练实践始于1976年制定的《***府报告》,报告中指出:特殊儿童康复较好的可以进入正常的学校接受教育。日本针对特殊儿童病的研究也要先于我国,较为著名的研究与教育机构有筑波大学特殊教育中心、川崎医疗福祉大学临床心理学课等。我国现阶段针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研究较少,在建筑学领域出现了一些相关研究:中国残疾人网站的《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用房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华南理工大学王竹的《特殊学校的康复空间设计研究》等,对人性化理念下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设计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目前很多特殊儿童在学龄前一般因不能适应普通幼儿园的生活,而在家庭、特殊教育学校、机构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学龄期以后,患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会有所提高,部分特殊儿童可以到普通小学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还有部分特殊儿童可能仍然会留在特殊教育学校。
二、“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设计理念
在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为了带动和促进区域性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康复、全生命发展等研究工作,“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打造了一所专为有需要的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心理康复、医学康复、教育康复相融合的现代化研究中心,为心理健康教育界搭建学习研究的平台和修筑心灵的家园,为促进特殊儿童心理素质发展、提升社区特殊儿童心理康复科学研究与实践水平保驾护航。为了进一步拓展特殊儿童康复领域,提高康复效果,开辟研究新途径,“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初步探索了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相融合的***体系。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心理健康以及居住环境对其整个人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特殊儿童身心障碍导致的心理问题突出,正在成为一种社会群体问题,对他们的心理问题以及居住环境进行早期干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关爱,完善特殊儿童居住环境,培养他们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打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也已成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项目主要内容
针对特殊儿童在学习、生活、职业生活规划、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和居住环境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心理健康困扰,“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以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行为学为切入点,将教育环境与特殊儿童联系起来,在人性化理念下加强全面系统、科学深入的综合研究与专业探讨。针对特殊儿童的居住空间进行设计研究,需总结特殊儿童居住空间设计手法,从室内整体功能规划、物理环境、色彩环境、声环境、界面设计、无障碍设计及细部设计等方面展开,改变传统特殊儿童群体居住空间的设计理念,将智能化落实到特殊儿童心理、生活层面,优化智能系统,将特殊儿童抵触新科技的心理降到最低,并结合实际改造项目进行项目设计、分析、验证,归纳项目研究成果,进而深入推进。
四、“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项目实施目的及意义
(一)目的
随着现代教育的蓬勃发展,特殊儿童群体教育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服务率仅为4.53%,这与***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中“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为80%”的目标尚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及早发现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及时提供能促进其身心发展的学前融合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视这群具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们,他们与普通孩子一样拥有平等的爱与未来。***府、社区、家庭都是社会的主体,为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十三五”时期,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外,全国***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带来的《建议系统修订完善随班就读相关办法促进提升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的提案提出,能更加系统地保障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我国特殊儿童群体数量急剧增长,他们接受教育、医疗康复训练迫在眉睫;同时也要防止特殊儿童因外部环境因素而影响自信心,从而引发心理疾病。对特殊儿童居住空间环境进行研究与实践,有助于以往的传统设计建构,以“特殊儿童群体”为核心,建造出适合他们的学习居住空间。
(二)意义
此次项目研究不是一种普通的康复中心设计模式,而是以“特殊儿童”为核心,探索出适合他们生活、学习、玩耍的居住空间,给特殊儿童群体、家长提供一个与***相结合的、安全的、舒适的康复与工作环境。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居住空间进行设计研究,理论上可达到与教育、医疗相配合,实现在室内环境设计层面的突破,为残障儿童创造安全、健康、便利、舒适与永续的生活环境。目前,特殊儿童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更缺乏行之有效的药物***,绝大多数儿童需要长期的教育训练和行为干预。早期特殊教育干预是影响其愈后的重要环节,通过及时有效的教育和训练,多数特殊儿童的情况都可以得到改善。现民办特殊儿童康复机构很难统一建设标准和行业规范,康复效果很难保证,日后患儿的社会融合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对特殊儿童群体的特殊要求进行整合及研究,提升居住空间环境的便捷性和安全性,针对特殊儿童生活、学习和儿童游戏方式的多样性、可变性的特点,提出交互性、灵活性、主题性等户外游戏空间类型,探索适合他们的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可以使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更有深度、有广度。
五、“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当前全国特殊儿童康复机构中心、环境设计现状以及社会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从当前专业方向入手,着重解决居住空间中的监护性和安全性,进行室内空间功能模块式设计、颜色设计、视觉设计,材料、空间、造型、氛围设计,将居住空间人性化理念贯彻到底,增强空间环境的趣味性和情感性,加强特殊儿童的情感沟通与表达,使特殊儿童有一个幸福舒适的居住环境,促进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聘请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委会副组长、《残疾人托养服务》国家标准制定者何侃教授担任顾问,由专业的康复团队、老师以及工程师组成,整合医疗、教育、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综合需求,将特殊儿童心理教育与空间居住环境功能最大化,全方位、系统地制定适合特殊儿童群体健康生活的居住环境。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建筑与正常幼儿园的建筑及其他类型的建筑相比,从选址、建筑设计、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到功能室的设计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帮助特殊儿童康复,减轻家长压力。由于特殊儿童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他们缺乏话语权,目前我国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相对落后,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可以借鉴西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模式,采用专业的助人方法,帮助特殊儿童创建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与居住空间。
六、“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在人性化理念下的设计策略
人性化理念即“以人为本”,设计的主体是“人”,为了更全面、广泛地了解特殊儿童群体,必须涉及特殊儿童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史露西伦”的多感官疗法凭借营造强烈的视、听、触、味、嗅以及平衡等健全感官刺激环境,能让特殊儿童在特别设计的多感官空间里安抚自己的情绪。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在人性化理念下的设计策略应注重以下几点。空间布局合理。预留宽敞的室内空间,对不同感官活动区及训练目标不同的空间进行划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用房设计》里说道:“各种用房应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和照明环境,冬季应有采暖设施,居住空间应根据特殊儿童的身体比例进行康复空间的设计。”空间的安全性。在空间建构中,所采用的材料应当选用环保无害的,不达标的材料所释放的气体会给儿童的身体带来伤害。由于特殊儿童群体有其特殊行为特征,自我刺激、攻击破坏、刻板、孤独等都可能使他们在接触到墙面、地面时受到伤害,因此在墙面、地面材料设计中,应选择较软材料,保证特殊儿童的安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中提出:“室内建筑构件以及家具的边缘,如壁柱、窗台板、墙角、水池边缘、家具的边角等,应尽量做成圆角;电源插座全部要设置触电保护。”色彩的多样性。大多数特殊儿童对色彩都比较敏感,所以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天花板、地板、墙面、灯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感官的用途只用作舒缓情绪,则可以采用较单一、素雅的颜色,不可用正常儿童喜欢的丰富鲜艳的颜色,要根据特殊儿童自身需要来设计合适的室内空间。空间内使用适当色彩,可以缓解紧张的***氛围且起到辅助***的作用。特殊儿童教育学校绿地率不应小于35%。趣味的空间形态设计。特殊儿童居住空间的设计应考虑其功能与使用者,华南理工大学的王竹在《特殊学校的康复空间设计研究》中讲道:“残疾人服务的康复空间有其特殊性和系统性,如针对各种残疾,所需要的康复功能空间具有各个不同要求;针对残疾人的年龄、残疾程度不同也有不同的要求;并且伴随康复过程的开展也需要不同的特殊康复空间。因此,从为残疾人服务的综合设施设计中将康复空间单独提出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进行设计时,要将色彩多样性与空间趣味性相结合,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良好空间环境。由无障碍设计迈向通用设计。无障碍设计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无障碍设计的理想目标是无障碍基于对人类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研究,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在使用操作界面上清除那些让使用者感到困惑、困难的“障碍”,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这就是无障碍设计的基本思想。通用化设计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Ron首先提出的,考虑到所有人,让设计的环境空间与设备产品能适合所有人使用,这就是通用化设计的基础。如何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体格、生理心理状态,让所有人都能同样方便使用或参与社会活动的通用化设计环境,是每一位设计规划人员在计划初期即要考量的人性化因素。目前社会已经发展到数字时代,设计也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设计将推动这一进程的加快发展。
七、结语
儿童康复篇4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探索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病变引起的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涉及到感知觉、情绪情感、思维和行为等多方面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孤独症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他们有思想,有情绪情感,有意志行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与社会的沟通方式和表达方式。以前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不足,认为该病发病率较低,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仅仅把这个疾病当作儿童精神病领域中的一个医学专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人们的工作压力加大,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逐渐提高。儿童孤独症也不例外,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07年中国孤独症论坛统计数据,我国孤独症儿童已达100多万,还有未被发现的,男孩多于女孩。调查显示:我国68个孩子中就有1个孤独症儿童。美国的调查数据显示:每88名美国儿童中就有1个孤独症患者,由此看来,孤独症孩子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均增长很快。
孤独症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和医学***手段,需要长期的康复教育和训练方能有所改善,孤独症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对孤独症儿童的***府投入上,还做得远远不够,康复教育和训练机构更少。很多孩子患有孤独症得不到有效专业的训练,这些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很难提高,身体各项功能得不到开发,无法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家长陷入极度的痛苦和无奈中。因此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和训练尤为重要。
一、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孤独症儿童重视程度不够
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孤独症儿童重视程度不足,也不知道如何对这部分孩子进行康复教育和训练,二是家长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到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最主要的是***府部门对孤独症的康复教育和训练投入不足,康复训练机构更少,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性。孤独症儿童和智障儿童有相似和相近的地方,很多教育训练机构很容易把两者混淆。
2、对孤独症儿童的鉴定水平有待提高
只有诊断明确,才能进行***。目前由于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诊断和筛选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国内鉴定机构数量不足,很多孤独症患者往往被误诊为智障患者,给孤独症患者的***增加了难度。
3、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机构太少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和训练机构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又一重要问题。由于机构少,师资不足,很多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只能自己带孩子,由于家长专业知识欠缺,训练方法不正确,起到的效果很有限。也有的孤独症孩子被送到了特殊教育学校,把这些孩子当智障孩子来进行康复教育训练,耽误了孤独症孩子的教育康复时机。
4、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生活的教育难度较大
就是指给孤独症儿童创造家庭生活中的交往环境,创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全纳教育的交往环节,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训练活动,使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得到改善的康复教育训练模式,这种康复训练有助于孤独症儿童很快融入社会,但难度较大。
传统的思维认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应在特定的场所中,利用训练器材让孩子完成规定的康复教育训练课程。认为通过这种特定的训练,可以使孩子的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孩子就能走出孤独。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这种做法对孩子是没用的,在家中,他们不知道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对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
5、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的支持不够
孤独症儿童相比正常儿童,他们在生活和社会适应中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建立一个支持服务系统显得很有必要。然而,我国目前没有建立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支持系统。一些发达国家建立起了自己完善的孤独症儿童支持系统,比如美国,不但建立了支持系统,而且还通过立法,明确对孤独症儿童提供教育支持系统。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方面会逐渐引起***府部门,尤其是残联的重视,可喜的是,有些省市已经将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费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二、提高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训练实效的路径
1、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大对孤独症儿童宣教力度
可以利用媒体宣传孤独症儿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了解孤独症儿童,为他们的康复奉献爱心,温暖他们的心。同时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让特殊教育的老师有专业的康复教育知识和丰富的康复训练技能,造福孤独症儿童。
2、依托全国各地市残联和精神卫生康复机构,共同建立孤独症诊断机构
我国大多数被误诊的孤独症儿童,都是父母辗转几个医院后,才明确诊断的,因为孤独症儿童出生时和正常儿童没有太大的差别,到了2岁以后才能确诊,专业性很强,因此早日成立诊断机构,对孤独症儿童的及早诊断,就为他们多了一份康复的希望。同时孤独症儿童要做好与弱智、精神***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语言发育障碍等的鉴别诊断。
3、鼓励民间社会组织参与早教康复机构
应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康复训练机构。***府由各地残联牵头,成立由专家、家长和爱心人士组成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协会,给孤独症儿童和其家庭给予更多温暖。让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就读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给孤独症儿童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比如有些机构尝试让孤独症儿童去超市理货,去餐厅端盘子,让他们过和正常人一样的社会生活,帮助他走出孤独。
4、为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康复教育训练和个别训练
事实胜于雄辩,那些早期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和康复教育能有效改善他们的孤独症状,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这将为以后的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早期干预是有效解决孤独症儿童较好的措施。而早期干预就要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教育训练的支持服务。目前医学机构往往采取量表测量和观察法,来为孤独症儿童做早期发现与诊断,并配合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可乐定、中枢兴奋药、改善脑细胞功能药、维生素B6和叶酸,但是这些药各有适应症,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要解决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药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教育康复训练为***孤独症的重要方法,因病人不同,必须强调个别化教育训练。按照计划进行训练,可最大限度的促进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可采取行为***,对儿童许多不适应行为,加强行为***予以矫正,建立好的正常的行为。
也可以为孤独症儿童制定个别康复教育训练计划:孤独症儿童同样处在身心发展基础阶段,只有把握住患儿在整个发展领域中不均衡的特点,切实分析每个儿童生理心理的特殊性,才能针对性的制定个别教育计划。训练之始要多接触了解,采取认可亲密做法,如“拥抱”、“游戏法”。患儿对一件玩具专注时应和他一起玩,同时,帮患儿找小伙伴,指导两者建立亲密关系,逐步适应集体环境。
【参考文献】
[1] 谢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10.
[2] 徐景俊.特殊儿童康复概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7.11.
儿童康复篇5
(孤独症儿童)
甲方(康复机构):
乙方(受助监护人):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是2014年省委、省***府和市委、市***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是改善残疾儿童状况的一项抢救性工程。为办好办实事这项惠民工程,明确责任,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特订立以下协议:
一、甲方责任:
1、甲方同意接受 (乙方)为本康复机构在训人员享受***府补贴,为其提供 康复训练服务。
2、甲方根据省定点康复机构建设和服务标准的要求,为乙方孩子提供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时间为一学年(10个月)、每天训练课时6课时(每课时30分钟),其中每天要安排单训课和感统课至少各一节的康复服务项目。
3、甲方根据定点康复机构建设标准的要求,保证训练场所,教学设备的完善,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确保受助对象的人身安全,杜绝一切事故的发生。
4、甲方要建立健全受助对象的康复训练档案,内容包括全年康复计划、康复记录、康复小结以及康复前期、中期、后期的评估,填发《省委、省***府为民办实事“残疾儿童康复工程”项目救助卡》(以下简称《救助卡》),保质保量做好受助对象的康复训练。
5、甲方可适当收取食宿费,食宿费不能超过当地物价部门规定普通幼儿园食宿收费标准。若有违反视为放弃作为定点康复机构单位。应保质保量做好受助对象的康复训练,并提供受助对象康复训练票据和救助卡记录。
6、甲方协助乙方凭《救助卡》及票据到残联领取***府定额补助资金。
二、乙方责任:
1、乙方应向甲方提供“残疾儿童康复受助审批表”、受助对象和监护人的户籍证明、受助对象的残疾证或诊断证明、监护人的贫困证明、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协议书,经市级、县(区、市)级残联审核批准后,方可享受补贴。
2、乙方应定期送受助对象到甲方康复机构参加康复训练,并自觉遵守甲方有关规章制度,服从甲方人员管理。
3、乙方对受助对象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特殊疾病、特异行为及其它特殊情况,应如实告知甲方,在甲方遇到乙方的受助对象发生临时病情变化,并及时送往医院抢救时,乙方接到通知后须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处理。
4、乙方享有***府补贴为每人1500元/月康复训练费。乙方在训期间,除按照文件规定要求受训时间外,如需要加训,其费用应由乙方自理。
5、乙方在训时间为孤独症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年度康复训练时间少于6个月不享受康复救助。康复训练满10个月以上方能享受***府全额补助。
三、康复训练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四、本协议双方盖章签字后生效,一式叁份,甲方、乙方、残联各一份。
甲方单位名称: 乙方监护人姓名:
法 人 代 表: 身 份 证 号 码:
单 位 地 址: 监护人家庭地址:
儿童康复篇6
【关键词】脑性瘫痪;儿童;智力低下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小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语言、听觉、视觉、摄食等多种障碍,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伤残疾患[1].我国0~6岁儿童脑瘫患病率为1.86‰,约有75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2].因此脑瘫患儿在综合康复***中,关注智力障碍康复疗效,并加强营养和增强体质,经过临床观察,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根据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标准[2],并除外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营养不良的神经运动发育滞后等疾病,在河南省14所省辖市福利院选取60例中重度脑瘫儿童,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21.5个月;中度28例,重度32例。
1.2 方法
1.2.1 ***方法:采用针灸、推拿按摩、经络导平、脑循环***仪、蜡疗、药浴、功能训练,口服中药益智剂等综合康复***,***期为半年,同时增加营养,补充维生素及铁剂,预防***佝偻病及缺铁性贫血。
1.2.2 疗效评定:(1)发育商: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婴幼儿发育诊断量表(0~6岁)”测评;(2)适用:采用北京医科大学“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 [3].上述指标在康复***前及康复***后各测定1次,应用NCSS 200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育商(DQ)评定比较 中度***前后改善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前后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
2.2 适应(SQ)评定比较 中度和重度***前后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智力障碍是最常见的脑性瘫痪伴随疾病,直接的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病理改变为神经原坏死,病变主要在大脑的白质,严重者大脑皮层弥漫性坏死,脑回呈瘢痕性脑回,丘脑及脑干神经元也可坏死[4]。由于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大脑的可塑性强,对脑损伤的代偿能力强,故在反复刺激后容易形成新的突触和神经环路,使损伤脑的功能得以恢复,使患儿正确姿势和运动模式及智力发育得到改善。
脑瘫儿童常伴有智力障碍,主要原因是两者病因基本相同,均与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等因素有关。本课题入选的脑瘫儿童中均伴有智力障碍。经过对脑瘫患儿多科性综合康复***后,发育商(DQ)重度***前后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
综上所述,早期发现异常,早期进行综合康复***,使其获得良好的刺激和有益的信息,尽最大可能挖掘其智力潜能,补偿身心缺陷,为儿童正常智力发展提供机会,从而降低或减少因疾病所引起的智力低下,使患儿的康复***争得了时间,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850-854.
[2] 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3] 王令仪.儿童保健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8.
儿童康复篇7
【关键词】脑性瘫痪 康复 家庭 儿童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称脑瘫,是指小儿从出生前到出生后的1个月内,因为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中国0岁~6岁儿童CP患病率为1.86/1000,全国目前有31万0岁~6岁CP患儿,并且每年新增加4.6万例。这样就形成了专业康复医生少,CP儿童多的局面,每天仅靠专业医生短暂的***是远远不够的,对于CP儿童的康复与教育,家长的参与十分重要。
一、研究对象
患儿小琦,男性,2003年7月在母亲25岁时出生,1胎1产,足月剖宫产,出生时体重为3000g,出生时羊水呛入肺中,窒息缺氧,刚生下时不会哭。残疾类型为小儿CP,窒息为主要的致病因素。4岁时可坐、爬,6岁学说话,能够***行走,腰硬、颈硬、流口水、只可发“啊、妈妈”单音,发音不清楚。协调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计算能力差、动作迟缓、肌肉强劲有力、上下肢运动障碍、吃手指头或东西、进食时饭粒洒地。患儿于2010年3月7岁时来本康复活动中心进行***。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着重对在家长参与下的CP儿童康复训练进行探讨,将CP儿童的康复训练的训练场所中康复机构与患儿家庭紧密结合,强调患儿康复过程中家长的干预,增强患儿的康复效果,力争使患儿达到较大程度的康复。
三、研究过程
1.评估诊断。该患儿的诊断及临床分型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CP座谈会所定的标准,为痉挛性小儿CP,系由于锥体受损所致。患儿活动困难,当患儿头部变换时,其肌肉僵硬可从身体的一个部位移向另一个部位,其姿势亦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被动运动阻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运动功能:双下肢肌张力增强,姿势控制障碍,平衡及协调能力差,头部控制能力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运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分值为15分,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2.康复训练。在家长的参与下医生与各专业***师组成的康复***小组对小明进行初期评估,通过评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据此选择适宜的活动,在训练过程中随时记录患儿的进步情况并随时调整训练活动。注意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改善平衡能力,改善头部控制能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矫正大动作,诱发正确的精细动作。运动量及幅度由小到大,减轻流涎并注意智力开发,让家长了解患儿的病情,坚定信心,保证***的顺利进行。
四、结果
在4个疗程的康复训练结束后,对患儿运动功能(头部控制、翻身、爬、坐、膝手卧位、站、走、平衡、手部功能)进行评定。下肢可进行部分主动运动,姿势稳定性开始提高,坐姿稳定性提高。上肢可主动抓玩具,将食物送进嘴里,可支撑,需要家长帮助完成穿脱衣、洗脸、擦口水,在家长的保护下,可扶护栏完成上下楼梯。肌痉挛减轻,肌耐力增强,手眼协调能力、拇指对合能力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值为40分,比训练前提高25分,有训练效果对于运动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具有一致性。
五、讨论
25%~35%的CP患儿伴有不同程度流涎症,流涎的主要原因是咽喉发育不良,吞咽困难所致,应用口操经过对口唇、舌、颊部功能的反复训练,能有效的增强运动功能的协调能力。该CP患儿伴有言语障碍、视觉障碍、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以及心理障碍,要因人而异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全面检查评定患儿的功能障碍及康复潜在能力及个体差异,按时间要求及每一阶段的目标及任务。训练中定期考核,评估训练效果,随时改进方案及***措施。CP患儿的***体现在“早、长、全”。“早”即***时间越早越好,故在正规康复***的同时,家长的参与将利于疗效巩固和提高,也为今后的家庭康复打下基础;“长”即意味着CP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时间主要是在家里,而不是在医院,***师只能起指导作用,家长才是患儿康复训练成功的关键。“全”是指患儿在接受躯体功能障碍***的同时也需要接受启蒙教育,应注意康复***的同时兼顾教育、游戏和音乐的重要性。应把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去,保证患儿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科学的训练与***,家长做功能训练,患儿容易配合,更易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必须教会家长掌握基本的训练方法和原则,了解CP的患儿***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家庭康复的优点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华夏出版社.2003.
儿童康复篇8
[关键词]音乐;听障儿童;训练
以心理医师的角度来看,音乐和***书一样,也是一种很好的媒介与工具。它是听障儿童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也是我们对听障儿童听觉和言语相关技能进行训练的重要手段。听障儿童通过聆听不同的音调、响度、音长、音色的声音,能够有效地刺激听障儿童相关的听神经,帮助听障儿童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此外,通过精心设计的音乐游戏,让听障儿童在美妙的乐曲声中感受声音的节奏和音调,从而为言语矫治做好准备。
那么,如何在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很好地运用音乐呢?
一、采用音乐游戏的方式进行听力训练活动
听力训练的目的在于,用游戏的形式培养听障儿童听觉注意,养成聆听习惯,让听障儿童在活动中进行听力训练,便于听障儿童更充分地利用好残余听力。
音乐游戏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有听音乐说儿歌、听音乐做游戏、听音乐做律动、听音乐表演节目等。康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不必过分拘泥于某一种形式。由于听障儿童学语言的需要,康复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把音乐活动和主题教育联系起来,使听障儿童在学音乐的过程中复习和巩固主题教育中的词语和句子。
对于刚刚接受听觉训练的听障儿童首先要唤醒听觉,让听障儿童感知声音的存在、声音的有无、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高低,这是听障儿童迈入有声世界的第一步。优美和谐的音乐,能培养听障儿童辨别不同的音色和音调。在听觉训练中让听障儿童听钢琴、电子琴弹奏的儿童歌曲,听录音机放送的音乐,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中做游戏,听障儿童将从中感受到声音的动听。如欣赏《树叶宝宝要睡觉》这首歌曲。我先放录音给听障儿童听,一边听一边出示***片,并根据乐曲进行讲解:天黑了,星星睡觉了,月亮睡觉了,树叶宝宝也要睡觉了。然后让听障儿童听音乐,欣赏歌曲中抒情优美,轻缓的旋律。接着让孩子们戴上树叶头饰扮演树叶,再指导听障儿童边听边轻轻晃动身体,闭上眼睛,做睡觉动作,感受这首乐曲优美起伏的旋律和舒缓平稳的节奏。
二、利用音乐独有的特点对听障儿童进行发音、语言和呼吸器官的训练
发音训练的目的在于,训练听障儿童发音和呼吸器官的灵活性,使听障儿童在发音时,口型、舌位和呼吸方法正确,发音清晰、宏亮,为进行语言训练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运用音乐来充实课堂,让听障儿童在唱中学听,在唱中学说,对于学生的嗓音训练、听力训练、呼吸训练、语调等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听障儿童听各种乐器打击时发出的声音。如打鼓发出的 “咚咚咚”,敲锣发出的“嚓嚓嚓”,边听边分辨,还可以要求听障儿童说出或做出听到打击多少次等。听障儿童们先是不习惯听,训练几次后,慢慢地就能静下心认真听。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很感兴趣,个个眉飞色舞,兴致勃勃。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让听障儿童听用电子琴弹奏的音阶,让他们边听边唱。经过多次训练,许多听障儿童都能学会唱七个音阶的名称,会分辨高音、低音、长音、短音等。在音乐声中,养成了良好的听觉习惯。
三、运用歌曲,对听障儿童进行呼吸与嗓音训练
在听障儿童会唱基本音阶后,还可以教他们唱简短的儿童歌曲。唱歌与说话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发音、换气、停顿等。我发现唱歌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呼吸与嗓音训练。因为歌曲本身有旋律、节奏,练习时必须按要求停顿、换气,声音时高时低等。这比单一地用词句对聋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效果要好很多。如《小青蛙找家》
1=C2/4
3 5 23 5 0 65 63 5 0
几只 小青 蛙,要呀要回 家。
xx xx xx xx
跳 跳, 呱 呱跳 跳 , 呱 呱
x xx x xx xx x xxx
跳跳跳 , 呱呱呱 跳跳 跳 ,呱呱呱
23 5 6 32 3 1- x 0
小青 蛙 回到了 家 。呱
这首歌节奏简单、明快,学生容易接受、掌握,学习兴趣浓厚。在教听障儿童唱这首歌时,我先让他们听我用钢琴弹奏的乐谱,在会唱曲子之后,又要求听障儿童把歌词配上去,歌词与曲谱必须协调一致,该高的地方高,该低的地方低,改换气的位置换气。刚开始训练时,孩子们不知哪里该停顿,哪里该换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的发音质量有所改善,呼吸能够控制灵活自如,肺活量明显提高,最大声时显著延长。这首歌也成了听障儿童最喜欢唱的歌曲,课上课下经常挂在嘴边,乐在心里。
儿童康复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实施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的儿童康复病房患儿1524例作为研究组,并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间实施前儿童康复病房患儿1416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性患儿783例,女性患儿741例,患儿年龄在2~1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3±1.2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儿746例,女性患儿670例,患儿年龄在2~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8±1.34)岁。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跌落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对患儿家属进行常规的跌落风险相关知识及预防措施的讲解、指导等,提高其安全意识,从而加强对于患儿的防护。1.2.2研究组研究组实施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1.2.2.1风险分析评估与分析我院在实施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前,先对我院以往的患儿跌落时间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风险评估与风险识别等,对风险程度、潜在风险、潜在影响等进行分析,制定对应的预防措施、应急措施,明确责任人等;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实施后,患儿在入院后、***前、***后、用药等过程中均对其进行跌落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病情、年龄、智力情况、活动能力及感知情况),同时依据患儿的具体评估情况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1.2.2.2预防对策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儿童康复病房的地面防滑措施,患儿在走动时指导其穿防滑鞋,并对高风险地面设立防滑警告标识;②在患儿床头设置跌落警示标记,并指导患儿及其家属正确应用护理及紧急呼叫铃等;③指导患儿及家属病床床栏的正确使用方式,并叮嘱家属至少需确保拉起一边的床栏,同时此时家属需在床栏未拉起的一边对患儿进行看护;④指导患儿家属正确对患儿进行跌落的预防,禁止患儿在座椅及窗台等安全性低的地方玩耍,患儿在坐轮椅及婴儿车时必须将安全带拉上,并加强对患儿的监督;⑤在晚间将夜灯开启;⑥对于跌落风险高的患儿,在交接班记录上需详细记录,建议采用高风险患儿交接班专用记录本,且交接班时需重点关注;⑦对于病房需安置设备及管道将床栏调低的患儿,加强监视;⑧患儿在转运时必须将床栏拉起,且需有人监护。1.2.2.3发生跌落时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①患儿发生跌落后医护人员需在第一时间对其伤情进行评估,再依据评估情况进行对应的处理,并加强对患儿的体征、病情的监视;②对于跌落后损伤比较轻微的患儿进行相关检查,指导其卧床休息;③对于头部受伤的患儿,在进行相关处理后需对其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④对于肌肉、韧带可能受损,或可能骨折的患儿,在转运时依据其具体情况进行。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的跌落情况(跌倒/坠床)及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等。其中家属满意度情况通过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评定,问卷内容共20项(包括日常护理、活动照顾及沟通交流等),每项5分,共100分,评分≥90分为十分满意,评分在89~70分之间为满意,评分<70分为不满意。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跌落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1524例患儿中,在康复***期间共有3例患儿发生跌倒/坠件,发生率为0.20%;对照组1416例患儿中,在康复***期间共有19例患儿发生跌倒/坠件,发生率为1.34%;两组的跌倒/坠床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9.67%(1519/1524),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1.38%(1294/1416);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2两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n(%)]3讨论在儿童康复病房中,患儿的行为能力通常比较弱,大部分存有局部功能障碍,且患儿安全防护意识比较缺乏,因此,在临床上时常会出现病房患儿跌落的情况[3]。造成患儿发生跌落的原因十分多,包括患儿自身因素、医院安全措施不足、患儿家属监护不当以及环境因素等[4]。而患儿发生跌落后,不仅会使其受到机体损伤,增加医疗成本,造成不良后果,还可能造成医疗纠纷等。因此,对患儿跌落事件进行有效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在2014年6月开始,依据JCI标准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在儿童康复病房中实施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结果显示,实施后患儿的跌倒/坠床发生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P<0.05),且实施后的患儿家属满意度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考虑为实施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后,能够对患儿跌落的风险及潜在影响等进行预见性的评估、识别,加强护理人员及家属的防范意识,在患儿的日常护理中积极进行对应的预防,从而使跌落的发生率降低。在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的实施中还需注意:①提高护理人员的评估及识别跌落风险的能力。因管理中对跌落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识别,是保障护理管理准确性及有效性的基础条件,在临床上可积极组织开展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风险评估、识别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等。②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及风险防范意识。在患儿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对其工作的责任心及风险防范意识,是保障患儿护理安全的关键,在临床上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及管理,使其了解到工作性质及重要性,并严格规定其依据相关规定开展工作[5]。③加强跌落事件发生后的管理。临床上应在跌落事件管理中,制定相关奖惩制度,对于因医护人员直接因素造成跌落事件发生的,需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惩处,且在每次发生后,均需进行相关总结分析,加强防范管理措施[6]。
综上所述,在儿童康复病房中实施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减少患儿跌倒/坠床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促进医院的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谢洁珊 黎铭 李文娟 李玉秀 荀静平 严晓岚 单位:1.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 2.山东省威海市海大医院
参考文献
[1]唐丽君,张晶,张明明,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的应用效果[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2):1745-1746.
[2]卢昌懿.风险管理在老年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2):54-55.
[3]裴燕峰.浅谈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病人转运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6,88.
[4]苏冰梅,谭富海,梁芬.护理警示标识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2,12(3):96-97.
儿童康复篇10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直都是我们的中心宗旨,“团结、务实、敬业、节约”更是坚强不息积淀下来的中心精神。孔子用这句话来告诫弟子:“一个有道德、有品格、有德行的人,首先必须爱人重人,不爱人者不成其为人,更不能成为仁人”。这就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仁者爱人”。作为白衣天使,我们应该具备“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时时处处为患者的处境着想,这才是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
儿童康复工作需要爱心、耐心、信心和恒心,孩子的康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合作来完成,“崇德”是进行康复工作的前提;“精诚”是为孩子服务的关键;“奉献”是必须具有的工作态度;“创新”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手段。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激励我们诚于品德、精于专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福利康复事业不断奋斗!
孩子是黎明的朝阳,是未来的希望,可当你们看到一群残疾的孩子时,心中是否也略过一丝的哀伤!儿童康复组的孩子们就是一群折翼的天使,她们也想同正常孩子一样嬉戏、歌唱!“也许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孩子们在这里得到了更多的帮助与关爱!我们每位康复工作人员时刻在用认真、尽责来鞭策自己,因为这是一份爱的工作,爱的事业!我们组的工作人员与患儿长年累月的相处,时间久了便都把他们当成了自家的孩子,哪个孩子进步了,大家都会来夸一夸,哪个孩子长胖了,大家都会来抱一抱。每年的“六一”、“春节”等节日,院里、康复组里都会安排庆祝活动,让我们的孩子们登上属于自己的小舞台,虽然舞姿不那么完美,歌声不那么动听,但我们都认为他们的表现是最棒的!院领导、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也会送来关爱与问候,这些点滴也温暖了他们幼小的心灵。今年的助残日,市领导们也来看望了这群孩子们,还为他们带来了许多的好消息,康复组上下真的是为这些孩子们高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