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篇1
本书是为今年全国两会量身打造的指定宣传物,是省委省***府的礼品书,项目组3天3夜时间圆满完成出版任务,得益于集团领导举集团之力的高度重视和特别书局一贯倡导的“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项目责任制管理办法。
一、明确课题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一本***书,酝酿、编辑加工、封面设计、印制、发行、宣传……每个环节都渗透着责任编辑的心血。只有强化责任意识,突出责任编辑的责任,才能保证***书质量,实现***书的社会价值。
从大的方面讲,作为课题负责人的责任编辑面临着双重的社会责任:一方面是对作者负责,保证作者的劳动成果得到恰如其分的处理;另一方面是对读者负责,保证读者能从出版物中获取高质量的信息。
通常来讲,责任编辑除了要负责稿件的初审工作,还要担负起整理和加工稿件,以及付印样的通读工作,保证稿件的质量,消除一般技术性差错,避免稿件中出现歧义和偏差。最后,责编还要对该出版物出版过程中的编辑、设计、排版、质量等工作进行监督。
时***类***书大多强调出版时机。就本案例看,时间紧、任务重,很多程序我们采取特事特办走特别通道,但在编辑工作的程序中,却始终要坚持流程控制,强化关键环节,否则质量就难以保障。首先,在离出版时间越来越近的时候,责任编辑一定要沉着冷静,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该走的程序必须走到,三审三校制度一个都不能少。其次,责任编辑必须对全书体例、语言表达、***表和符号等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统一。责任编辑是书稿编校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在整本书的审读编校过程中要抓住重点不放松,尤其是本案例中涉及领导人物的照片,在确保照片质量的同时,还应有很强的***治敏感度,对领导人物的排序、***片的大小,都要把握好。再次,最后定稿审读不能流于形式。按照经验,重点容易犯错的,目录必须一一核对,页码从一至终要一页页看,页眉要一页页翻,这种虽然机械简单的工作,但必须按程序走到位,不能有侥幸心理。实践证明,最后一遍的通读是相当必要的,往往能从中找到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
二、充分发挥项目组成员的团队力量
出版物的成功运作,需要几个编辑的通力合作,还需要设计、排版人员的全力配合,以及发行人员的适时推动。因此,一个强有力的融合各个部门的项目小组极为必要。只有成立一个有战斗力的项目组,出版物才有可能在第一时间推出,才有可能利用最好的营销方案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富有成效的营销活动管理与控制,才有可能使出版物以最快的方式占领市场。
《风起中三角》采取编校合一,20多人参与编校,发动作者采取自校、交叉校、重点校等各负其责的方式,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一来在这种急难险阻的任务面前分担了自己的工作量,也削减了自己的一部分责任,实现共担共赢。虽说本书大部分内容已经见报,但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在作者自己的三校中还存在着硬伤。对重要领导人和还没有见报的部分,在做好自己功夫的同时,重点紧跟送审,多次督促校对人员重点核校,基本做到有大有小,抓重放轻,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宝贵时间。允许一些环节由社外人员完成,并不意味着弱化这些环节,而是为了充分利用社会各个方面的优质资源。每个人的审读“盲区”是不一样的,有时瞪着眼睛,个别明显的错误就是看不出来,一部书稿由不同的人来审,能起到克服审读盲区、相互弥补的作用,最大程度上避免错漏的发生。
三、增强抗压能力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一本***书就像一个婴儿的诞生,从策划到编辑出版再到最后的发行,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似十月怀胎,从精心呵护到阵痛再到承担起抚育的责任,这期间,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
责任编辑篇2
有人说,网络编辑就是网络搬运工,每天的工作无外乎就是“复制粘贴”、“粘贴复制”的简单劳动。从网络编辑的工作形态上看,确确实实在复制粘贴,但事实上,网络编辑是负责收集、整理、加工、编辑各种信息并及时将其发送到网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如此定义“网络编辑”:是网站内容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主要对网络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并通过网络向世界,接受网民的反馈。
“网络搬运工”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平庸的网络编辑,但是要做一个优秀的网络编辑就不那么简单了。优秀的网络编辑必须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树立强烈的把关意识,承担应有的***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新闻敏感是一种素养,它是编辑记者对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和辨别的能力。从新闻价值的角度看,新闻敏感是对新闻事实中新信息的发现和辨别能力。新闻敏感是传统媒体编辑记者的核心素质,不仅适用于网络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而且,由于网络媒体海量信息瞬息可以更新的优势,以及与数以亿计的受众(网民)的互动性特点,因此新闻敏感对于网络编辑的要求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难发现,一些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经过网络编辑的处理,往往会做得更醒目、更集中、更吸引人,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也更好。即使是对同一条新闻的处理,不同的网络媒体也会有很大差别,体现出不同的水准,这正是新闻敏感这一素质的不同所决定的。实际上,网络编辑在把传统媒体的大量新闻编辑整合到网络媒体上来的同时,更应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积极组织广大网民参与话题讨论等互动活动。因此,不同网站实力的比拼,实际上主要是网络编辑素质的比拼。
另外,网络编辑的一个重要的技能是主动学习,因为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体,需要从传统媒体那里学习很多东西。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编辑作为网络内容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其个人素质对网站本身的影响要直接得多。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网络编辑,就必须从传统的媒体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不断探索创新,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方向。
网络信息的把关人
网络编辑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编辑模式,也带来了新的难题,比如信息超载,不易过滤;追求时效,真假难辨;网络暴力,疏于引导等。这些都对网络编辑的素质和责任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空间的风险传播呈现出舆论多元化、信息流动的高度自由化等新特点,因此面对危机事件的发生,网络编辑首先应认清自身担当的角色和责任。
网络编辑在风险传播中应充分发挥“把关人”、“资讯人”和“舆论引导者”的角色功能。风险传播的全球化、知识性和不确定性,对网络编辑提出了特定的素质要求。除了具备较高的***治素质、知识素养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外,网络编辑还应当不断提高以下能力。
1 信息整合能力。面对庞大芜杂的信息世界,网络编辑担负着信息汇总、传播把关、发言导向和选题策划等多种职能。
2 新闻判断能力。网络的开放、网民的参与,使网络编辑时刻面临着信息超载的困境。尤其是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初期,信息流动的活跃度和自由度超乎寻常,同时也给虚假信息提供了孳生的空间,从而导致风险的蔓延,这就大大增加了网络编辑过滤、汇总和把关的难度。网络编辑须把好***治关、事实关、知识关和修辞关。
3 舆论组织能力。网络的交互性使得网民成为新闻生产的一分子,由于网民的立场、心态、表达方式复杂多样,加上网络空间的隐蔽性、虚拟性,因而呈现在网络上的舆论形态大多零散杂乱,令受众难辨真伪,甚至产生负面效应。这就需要网络编辑时刻提高警惕,用理性战胜情绪,正确履行导向职能,借助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做好舆论的引导者。
责任编辑篇3
关键词:年鉴编辑 社会责任 编辑工作 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自身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而具有的相应的职责和义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10年11月1日的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认为,社会责任涉及社会、***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人因其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而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年鉴编辑从事的是精神产品的组织和加工工作,是一项为积累人类文化、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所必不可少的工作,其特殊社会角色决定其承载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年鉴具有“存史”和“镜鉴”价值。年鉴之“鉴”,具有深义,一有“镜”之义,二有“照”之义,三有借鉴之义。年鉴作为全面反映上一年度***治、经济社会各方面信息的工具书,要引人深思,有所鉴,有所悟。编辑年鉴是造福当代,惠及后世的重要事业。年鉴编辑工作的目的,是以年鉴为载体,积累社会文化成果,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因此,年鉴编辑所担负的社会职责是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年鉴编辑在工作中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忠实地记录历史,客观反映***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进程,向大众传播文化。
年鉴编辑要担好所承载的社会责任。首先,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世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年鉴编纂的地位和作用,准确地把握年度的重点、热点、亮点、难点等存史价值较大的内容,在年鉴中实事求是地予以反映。要遵循年鉴选材全、新、深、实、特的原则,对地区重大事件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采集资料,整理编写成有深度、存史价值较大的稿件。对年鉴的选题,要从反映问题的角度和方式等方面认真思考,保持一种客观和理性。客观地记述史实、描述成绩和不足,不能主观夸大或缩小,在反映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绩同时,也应当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发挥年鉴“鉴”的作用,达到鉴史的目的。在编写上突出“鉴言”,对记述的事件,分析阐述事情的内外关联,成败得失的原因,增加年鉴的明鉴之处,为存史、资***、育人留思考的依据。年鉴只有充分反映现有***策之利弊,用理性、建议性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客观理性地记录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一部人类文明史,不过是人类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挑战而不断应战的历史。”事实上,年鉴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记录这种“挑战与应战”的社会状态,揭示时展中的各种问题,深刻反映人类应对挑战的智慧及成果。
其次,年鉴编辑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把不断提高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升质量标准贯穿于年鉴编纂的全过程。编辑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精神产品质量的高低。年鉴是记载某一领域上一年度大事、要事,逐年编纂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是供读者查阅、参考、引用、研究之用的。年鉴编辑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要有强烈的读者意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本着对读者负责的精神,致力于全力提高质量,为社会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年鉴编辑在框架设计、组稿、选题、编审、校读的各项环节中都要严格把关。一是对稿件的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进行把关,如稿件的思想内容是否符合***的方针***策,理论是否妥当;是否既总结了全局又是突出了重点;稿件中的数据资料是否准确,前后是否统一,数据统计口径是否一致等。年鉴编辑对上述问题都要做出合理的评价分析,提出明确的修改方案;二是年鉴编辑在审读稿件、加工整理时要字斟句酌,要看稿件的语言是否规范,是否有错字、别字、病句、语意模糊,概念不清的语句,做到文意畅通,语言精炼、准确,风格统一,文字表达准确到位,不出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等差错,让使用者用得放心。同时,要对年鉴读者利用年鉴的情况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年鉴情报服务成果的反馈信息,以不断提高年鉴的实用性,使收集的材料更加广泛、全面;编排更加系统,便于检索。
第三,年鉴编辑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过硬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及崇高的职业道德观念。年鉴编纂工作不是热门职业,但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要热爱它,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这项工作。有些年鉴编辑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在为他人作嫁衣,没名没利,对年鉴编辑工作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知道,社会工作需要大家配合进行,这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作为年鉴编辑,应该放弃个人的私利,有甘心为人作嫁衣的思想,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自己保持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编出具有较高水准和使用价值的年鉴,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年鉴的编辑只有具备了崇高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全身心投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难题,正确指导撰稿人选题、谋篇、立目,使年鉴信息量得到扩大,成为社会、读者所需要的精品。如果抱着功利心去编辑年鉴,则不可能编出有一定水准,有较高使用价值的年鉴。
年鉴编辑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有了历史使命感,才会有社会责任感,才会耐心、细心地工作,少出错误甚至不发生差错,从而保证年鉴的出版质量。一代文豪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础是责任感。”年鉴编辑必须时刻把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铭记在心中,多出精品、力作。对读者、历史和社会负责,真正履行编辑的职责。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篇4
Abstract: The radio station is not only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ass media, also is the mouthpiece of party,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The paper, combining with personal experiences, discussed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ost responsibility which editor of radio station should have.
Key words: radio station;editor's responsibility;research
中***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321-01
0引言
广播电台新闻编辑是节目的幕后策划和 “集成”者。一组广播新闻节目导向是否正确,信息量是不是大,有没有可听性、艺术性,与责任编辑有着直接关系。广播电台的新闻编辑代表着该媒体的编排水平,在广播电台中的地位重要,岗位责任重大。
编辑“把关”是新闻媒体最为平常的工作。然而, 编辑编稿容易,“把好关”难。作为一名广播新闻编辑,首要的就是把好无形的“***治”关。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治”就是新闻的灵魂,如果灵魂“出窍”,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作为一名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有新闻敏感,更要有***治敏感。这种***治敏感就是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
广播新闻编辑履行***治责任不仅要从大局出发,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判断,把好全局和某一时期的***治关,同时也要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负责,不能构成对他人的名誉权、人格的尊严等自由权利的侵犯。
编辑笔下有金钱万贯,编辑笔下有是非忠奸。媒体编辑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要有社会责任感。当今是信息社会,最大的权是话语权,话语权可以兴邦,也可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溃败和衰退。
新闻信息在所有传媒信息中是最主要、最重要的信息。在所有的新闻里,人物报道又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人物是新闻的核心,人物报道是最高的境界。因此,广播新闻编辑在编辑人物稿件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实事求是,掌握分寸。
3.1 编辑职责新闻编辑是节目播出的最后一道“关口”必须有自觉的“把关”意识。这种“把关”主要体现在:①把好***治关:具有强烈的***治意识,在节目选择和制作中站稳立场、把握方向。②把好节目质量关:在符合***治原则的基础上,新闻编辑应按照新闻的要求尽力提升节目质量,这种努力应贯穿于稿件选择、修改、制作直至节目播出的诸环节。③把好职业道德关:新闻编辑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抵制各种关系稿、人情稿的侵蚀。
3.2 稿源目前稿件主要来自以下渠道:上级***、***府的重特大事件及通知;本台自采新闻事件;中央电台、电视台、新华社通稿,《人民日报》、《人民网》等,省级媒体如《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河北电台等新闻机构的新闻信息及上级指定播发的其他媒体稿件。
3.3 稿件选择的基本原则
3.3.1 ***策性:这是第一位的。选择稿件不能违反基本的***治原则和当前的宣传纪律。
3.3.2 新闻性:首选应符合新闻所应具有的基本要素,除此之外,作为广播新闻以下几点应着重考虑:时效性、可听性、地域性、服务性、公益性、娱乐性、独家性。在以上七个选择标准中,时效性、可听性、地域性是普遍标准,独家性是重要的加分原则,服务性、娱乐性和公益性则在某些题材的选择中起重要作用。符合“三个贴近”的新闻报道原则。
3.3.3 时宜性:这是一个由时效性衍生出来的概念。也就是说,新闻的时效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选择新闻必须考虑当时的形势,看有些新闻是否适合在当时播发、或者是否需要抢发。要考虑新闻在什么时候播发社会效果最好。
3.4.1 选题确定前的沟通:前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责任编辑除了从常规渠道了解前期的动向外,还应当主动与前期记者交流信息,提出自己的设想与前期记者进行相互印证,从而确定选题。一个可操作的方式是:通过长期的磨合确立自己的骨干合作记者,定期与他们沟通,有信息随时通报相关记者。
3.4.2 选题确定后的沟通:当选题确定后,责任编辑应当向记者明确报道思路、提出具体采访制作要求并注意吸取记者的意见。
3.4.3 选题制作过程中的沟通:在选题制作过程中,责任编辑应当随时追踪记者动向,了解前方的具体情况,并且根据这些情况及时修正报道计划,同时将新信息反馈给记者,并尽可能给予记者必要的支援。
3.4.4 选题完成后的沟通:选题完成后,责任编辑应当继续与记者沟通,看是否有进一步报道的必要和可能。尊重前期记者,充分吸取他们的意见,这是责任编辑必须具备的素质。
3.5 编排技巧
3.5.1 突出重点:一次节目必须有重点,否则便没有灵魂,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重点报道一般有以下形式:①以单条新闻做重点,应安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且长度明显大于其它新闻。②围绕一个新闻事件,从多角度、多方位分多条进行报道,综合编排在一起。往往适合于比较复杂的新闻。一般内容有:新闻事件主体、相关分析或评价、背景交待(包括事件和主体人物背景)、特写或花絮。③相关新闻的组合编排:有些新闻虽然没有明显或直接的关系,但是可以从一些特定的角度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导语的串联组合编排在一起。
责任编辑篇5
论文关键词:网络信息传播;恶意传播;网络编辑;伦理道德;监管责任
传播活动的传者、受者和中介三个要素中,在很大程度可以将中介理解成为一种环境,理解为传播品平台,理解为编辑的管理与监督。在信息与网络时代,在网络传播中编辑应具有怎样的职业道德,担负起怎样的责任,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无疑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一、网络恶意传播的编辑责任快速
由于网络信息的宽容性、包容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得传播过程中编辑的责任,包括道义、伦理、监督以及舆论倾向的责任被显然忽略。类似“文责自负”、“不表示本网站赞同发文者观点”的免责声明,便能轻易地推卸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编辑责任。
例如,近年来网络传播中出现与虚假传播迥异的恶意传播,已经泛滥成为一种网络诋毁文化,而编辑责任的缺位,也是这类恶意传播泛滥的缘由。因此,撇开恶意传播中传者的战略效应、信息者的诋毁目的,本文只通过对此类传播中心理因素的分析,来讨论其中的编辑责任。而这正是以往的关于网络编辑理论讨论中所忽略的。
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是互联网信息的匿名性。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由于多数用户在传播中都采取匿名制,一方面,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有机会表露自己不为人知的或压抑的一面,甚至于多重面貌,在其中,没有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约束,一切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好恶来进行;另一方面,由于用户以匿名方式在网上进行交流,使得传统媒体既有的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无法在虚拟环境中发生效用。例如,网络恶意信息的。
相对而言,网络上的虚假新闻只是媒体一种愚弄大众的造假狂欢,有时甚至是媒体和受众间的默契产物。与网络的虚假传播情形不尽相同,很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网络传播中大量出现的恶意倾向传播,则起到一种有意为之战略传播效应。恶意传播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凭空捏造,颠倒黑白,起到恶意传播的战略效应;恶意传播的再一种形式是刻意放大或传播一些不适应传播的事实,达到传播外的某些效应。即将确有其事或部分有其事的信息被有意地发掘并广为传播,使得信息的价值在另外一个区域内被放大和扭曲。这是本文特别关注的一种恶意传播。作一个简单的描述,除了捏造的虚假传播外,在网络传播中,恶意传播通常表现的是“真实的传播”。即往往传播的不是虚假或是谬误的消息,而是确有其事,或者部分真实,或像煞有介事的信息。这类恶意信息传播的手法,如传播学研究者蔡雯指出那样:在报道客体“有时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报道依据,但新闻不反映局部和某些细节,甚至以主观伪造的‘事实’为依据”;报道主旨“以夸大或掩盖客观事实的某些因素,取得轰动效应”;报道原则“不以新闻传播规律所要求的新闻必须真实、准确、公正为准则,不以新闻职业道德自律,为媒介之私利不惜损害公众利益”;报道形式“选择能够夸大、渲染事实中某些因素的报道角度、手法和表现形式,形式的运用与内容的报道价值不相统一”。恶意报道的效果是:“受众为某些局部内容所吸引,无法把握事物的全貌和本质,被媒介所误导。”这些判断也是恶意传播的关键,目的性很强的恶意传播正是如此作祟的。
二、网络编辑的伦理道德底线
为何网络环境中的恶意传播比现实环境中的恶意传播势头更迅猛,且泛滥更迅速?笔者以为就是网络环境中编辑责任的缺位。网络管理甚至比平面媒体的编辑更喜欢使用“免责声明”。由于网络普遍接受的宽容度和容错度,或说是习以为常的对恶意传播的“免***力”,使得网络编辑会明显地降低自己的道德判断、伦理判断。这还不包含编辑在某种程度上的参与造假、传假的恶意。这些,显然是有违编辑的职业伦理的。而以往的关于网络编辑的讨论中,一般会更加关注信息者的心理倾向和道德倾向,相反,对于编辑者——在网络上是传播平台的提供者——的心理倾向和道德倾向明显地视若无睹。因此,既然网络伦理是信息与网络时代人们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而讨论网络伦理的问题时,也不应该绕过编辑的责任这个话题。
当前,在我国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的形势下,借鉴国外网络伦理理论及实践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西方学者在把西方社会认可的一般伦理价值观念,应用到计算机信息与网络伦理分析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网络伦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则问题。例如,关于计算机伦理,美国的一些专门研究机构制定了一些简明通晓的道德戒律。如著名的“网络伦理十诫”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与过于关注恶意信息的始作俑者的道德或责任不同,西方学者还对计算机“职业”、“职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特殊性问题作了探讨。
如韦克特和爱德尼认为,由于计算机技术广泛的社会性应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专家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人员或专业人员,他们对社会公众有着特殊的职责。这种职责就是网络编辑的职责。他们倡言:“一个真正的计算机职业人员,不仅应当是自我领域的专家,而且也应当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人类文明的一般准则,具有这方面的道德自律能力与渴望。”美国计算机协会1992年通过并采用的《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明确规定了“基本的道德规则”,其中包括为社会和人类的美好生活作出贡献、避免伤害其他人、做到诚实可信、敬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机密等。这些,都指出了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管理人员——编辑的基本职责,以及网络编辑的伦理道德底线。
即使在“网络免责”前提下,美国新闻界也是很严格地对待网络信息传播的:如《林肯每日星报》(LincolnJournalStar)的守则是:“网上的信息必须经过充分扎实的核实,而且必须坚持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全部标准。”美国学者斯平内洛在《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一书中,提出了计算机网络道德是非判断应当遵守的三条一般规范性原则,其中的无害原则被称为“最低道德标准”,即人们不应该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给他人造成直接的或间接的损害。
无害原则认为,无论动机如何,行为的结果是否有害应成为判别道德与不道德的基本标准。在伦理学研究者王正平教授提出的网络伦理的一些基本问题中,也提到了“信息技术产品对消费者和社会的责任”,“信息技术应用者个人的自由权利与道德责任” 等问题。由此可见,“公正性”、“无害”、“社会责任”、“道德责任”等关键词是网络编辑的道德责任的底线。
对于具体网络编辑而言,信息技术应用者个人的自由权利与道德责任问题应该是最直接而且最无可回避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对立的方面。网络信息的责任可以举要如下:网络传播过程中,个人信息自由权利必须与个人的道德义务相一致。如在重视保护个人信息隐私权的同时,也必须尊重他人的信息隐私权,应当遵守本国和别国的基本法律和文化习俗。作为编辑,尊重网络作者的自由与责任原则的同时,对其他行为主体的权利和自由给以同样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传播“公正性”的体现。
同时,作为编辑更要注重网络中的无害原则。即要求任何网络行为对他人、网络环境和社会至少是无害的。这是最低的道德标准,是网络伦理的底线伦理。除了网络病毒、网络犯罪、网络***等严重违反无害原则的行为外,恶意传播就是一种有害于他人与社会的传播,是违反了网络伦理的。计算机网络行为主体必须小心谨慎地考虑和把握可能产生的后果,防止传播谣言或有害信息,杜绝任何有害举动,避免伤害他人与社会。
三、网络传播的个性心理分析
现代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赋予个人以巨大力量和自由,由于网络管理立法的滞后,目前网络行为主体的个人行为的善恶是非,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道德自律”而不是法律。这样,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越是要求人的道德自律;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越发达,越要求相关联的个人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计算机网络道德素养。这是因为,在网络环境中的个体心理与现实环境中的个体心理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从编辑心理学的视角来说,分析网络传播中的个性心理是有其独特意义的。
网络与现实环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行为主体的匿名性,这给网络使用者提供了不用顾忌后果而任意宣泄的途径。在社交匿名的环境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呈现出明显的去个性化和去抑制性特点。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又叫个性消失,是网络个性心理的一种表现。指在某些情况下个体丧失其个体性而融合于群体当中,很少考虑自己行为的适当性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往往以***型的、反规范的方式行动。单就去个性化状态而言,它是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的。但事实上,大量的研究发现,去个性化现象更多的是与反规范的消极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津巴多(P.Zimbaodo)认为,一旦去个性化开始并聚集力量,就难以逆转或是停止。
去个性化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促使了不道德行为的增加。去个性化产生的环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匿名性。即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匿名的,没有人认识自己,所以无所顾忌地违***规范与道德习俗,甚至法律,做出一些自己在非匿名环境中不会做出的行为。二是期望避免道德责任的消极评价,即责任模糊。当一个人成为某个群体的成员时,他就会发现,对于群体行动需分担的责任是分散的或模糊的。法不责众,个体无需为群体行为而承担责任,由于感到压力减少,能够避免道德责任的消极评价,内疚感降低,以致行为肆无忌惮。更有甚者,会觉得他们的行动是允许的或在道德上是正确的,仅仅因为群体作为一个统一体参加了这一行动。可见,群体的保护会使其成员可能做出其单独时所不敢做的事情,甚至会违犯他们在社会情景中常常遵守的社会准则,做出失去自我控制的行为。
去抑制性(Disinhibition),则是网络个性心理的另外一种表现。心理学研究中的“抑制”指的是个体行为受到自我意识的约束,对社会情景维持一定的焦虑水平以及在乎他人的评价等。这种抑制作用的解除,表现为自我约束水平降低,自我揭露水平升高,容易说出平时不容易说的话和产生攻击性行为,更容易表露自己的人格特征甚至相应的弱点等。研究表明,个体在网络中的行为极易显示出去抑制的特点。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系统给人们行为带来的作用,在于使网络使用者的心理压力得以缓解。
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主要是一种以文本交流为主的交流,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场景相比大为简化,这样,个体对事物的判断缺乏源于事物本身的感官线索的直接参与,因而可能是歪曲的、感情用事的,就会表现出更少的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个体不必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被迫接受世俗、规范或准则的约束。正是这种去抑制性影响了传播者的心理反应。人的一些欲望在主流文化中是被压制的,加上巨大的生存压力,个体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就会天然地有着逃避现实、追求娱乐、寻求放松的心理诉求。这种诉求的存在,在去抑制性特点的操控下,个体无视对他人可能造成的伤害,热衷于爆隐私,满足窥视欲与好奇心,从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由上述对网络传播中的个性心理考察,可以大致看出网络恶意传播的心理机制。在实际生活中,恶意传播的传者和接受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也是一种“双赢”的关系,这或许是恶意传播效应巨大的深层次根源。这一观点,符合大众传播理论研究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UseandGratifications)引。
四、网络编辑的监管责任
通过对网络传播中的个性心理考察后,回到网络传播这一虚拟空间的情景来讨论编辑的监管责任。在采用聚合内容技术传播的信息第二代网站时代,由于传播方式多元化,因而易于传播,不易监管。
这也是一些第二代网站游离于网络文化监管之外的技术原因。应该承认这样的事实:网络传播彻底改变了受众的地位,将传统的传播模式转变为一种开放性、互动性的模式,对于传播双方而言,使用与满足产生了极大的对称;网络传播还改变了传播者对传播工具的利用,既有点对面的传播,又有点对点、多点对多点的传播;网络传播成了传播者个性化表演的舞台。但是,也正是传播过程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网络传媒自身的责任性与公信力的降低,产生了恶意传播的现象,传者和接收者身份的模糊,和再传播的情形混杂,编辑的职责还在吗?
通常的说法是,至此,原来的监管(编辑)业已经完全退出,网络上每个者都是话语权的完全拥有者,“他律”已经为“自律”所替代。其实,网络的传播不可或缺的是门户网站提供的平台,这与传统的平面媒体的提供的平台完全是一样的。个体的传播完全是靠公共的话语圈产生传播的效应的。一句话:编辑犹在,监管的责任犹在。因此,网络传播需要呼唤编辑职责的到位;当代传播依然需要传统的职业监管。
与平面媒体一样,网络媒体的监管作为公共信息的守门员,有责任负责网络新闻信息的可信性、客观性。对于传播内容的约束,既有法律的、道德的要求,也有真实性方面的、专业上的、技术上的要求,这些方面,不但需要完善法律体系、道德氛围进行规范,同时还应该提供更多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帮助网络传播者提高其传播内容自身的约束度。
网络恶意传播问题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当然不能仅仅作为一个个人的心理问题来解决,也不可能仅仅(或主要)通过对个性的心理学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每当此类事件发生,批评的声音便提倡“抵制’’、“遏制”、“封杀”之类。但是,对于不同情景下网络传播的内容和行为,应当因地制宜,允许传播者享有与其约束度相当的传播自由,“一刀切”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这便需要有新的编辑智慧来面对。如何阻止恶意传播现象也涉及了多元的因素。因此,在堵绝、遏制、封杀不可能奏效的情况下,应该提倡的是编辑责任的到位,编辑的道德伦理职守的到位。以下,笔者就传播过程中的个体接受心理或道德规范提出几点目前最需要关注的方面:
1.提倡把握道德底线。应该在网络传播中把握最起码的道德底线。网络传播的这个底线就是:对社会整体的普遍公众或某个具体的个体是否有伤害。上位的传播追求的是有益,低端的传播标准是无害。宁可无益无害,也不能无益且有害。这便是最低限度传播的道德底线。既然以传播的名义,恶意的传播行为就应该收敛或是节制,即使是恶意传播可能成为娱乐大众的狂欢。
2.提倡对网络传播者的道德教育。网络恶意传播暴露出的问题,是道德规范的缺位。网络传播者的人格水平、道德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在网络活动中的行为,失控的公众传播在侵犯私人领域时,一旦侵犯者自认为抓住了被侵犯者的某种“把柄”,由于人多势众的“暴民心理”和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完善或适用先例的缺乏,被侵犯者往往处于极端弱势地位。因此对于网络传播者的道德教育、培养其健康人格成为重要的部分。
3.提倡网络的社会责任。上述道德教育还涉及规范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建设,即以法律法规来约束恶意传播的人与事。网络经营的商业竞争中,采取各类极端手段去争取受众是正当的,但是,只能在法律规范的限制之内。网络论坛、新媒体如博客等与传统媒体间似乎墨守着“网络免责”惯例。在网络媒体发展到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态势,应该接受网络传播就是媒体传播的事实,网络传播同样应该使用传统新闻的法律法规规范。
4.提倡网络传播的分级管理。对于不同情景下网络传播的内容和行为,要确立唯一的标准和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在不同的传播情景当中,可以根据传播的影响、范围的不同,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比如,对于传播范围广、影响大的传播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实名制;对于那些传播范围不大、影响也较小的传播者,可以实行相应的间接的实名制;至于个人沟通,则是可以放开的。
5.提倡网络分众传播。由于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一个具有分散性、匿名性、流动性和无组织性的未分化的群体,大众传媒很难满足他们作为组成群体的个体的需求。应该提倡从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的转化。分众传播的特点则是信息传递从多点到多点,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公认的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责任编辑篇6
随着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书的市场化运作势在必行,责任编辑的“责任”更加重大。除了传统方式中的策划、组稿、编辑加工,更多融入了市场化的因素,如根据市场和读者情况进行设计、印制和营销,既要节约成本,又要具有竞争力,更要打造出品牌,真正做到***书的市场化运作是责任编辑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就体育***书市场来说,近几年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一枝独秀的情况已不复存在,目前市场占有率大约15%,且有不断下滑的趋势。像高等教育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等一些科技类、综合类出版社市场占有率呈增加趋势。目前,武术、、体育规则、运动技术、体育理论与教材等传统体育类***书,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位于排行榜前三位;而健身健美、休闲运动类***书,这两家专业出版社只能进前十位。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体育文化类***书市场销量较好,以第一季度为例,市场畅销书排行榜首位的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奥运精神伴我成长》,一季度销量达到6715册。而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这样的老牌体育出版社,在奥运题材的体育***书却没有太多、太好的选题。因此,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必须紧跟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出版精品***书,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想做到***书的市场化运作,先要提高责任编辑的市场意识。 1打破传统观念,根据市场出产品 在转企改制之前,出版社是正规的事业单位,责任编辑更多的是关注书稿质量,对市场的需求关注较少,好多是在“等稿”。尤其是部级专业出版社,由于投稿较多,责任编辑跑市场抓选题的积极性不高。而转企改制后,***书销量直接影响出版社的效益,那么出版有市场的***书,就需要责任编辑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出版精品***书。 1.1贴近市场作调研 策划选题前责任编辑一定要“走出去”,尤其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同类***书的出版和销售情况,针对***书,像当当网、卓越网、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不仅有内容介绍,也有读者评价,可以让你更细致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如果你对自己的选题没把握,还可以咨询开卷这样的专业机构,为你的选题把把关;另外采用“请进来”的办法,把一线的专家请到社里来共同研讨,目前人体社的教材编写多采用这种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针对“食客”下菜单 读者是我们出版工作者的衣食父母。读者对象决定了***书的内容和形式。一本***书不可能涵盖方方面面的内容,即使是同一个内容,读者群体也要细分。例如,同样是教你下围棋,儿童版和成人版会有很大的区别。 1.3内容体例要灵活 书稿严谨、规范是必须的,但不等于要“八股文”。尤其是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大篇枯燥文字缺乏吸引力,而简练的语言、活泼的形式会让阅读变得轻松愉快。 1.4注意“形象”设计 装帧设计(主要包括封面、版式、插***设计)好似一个人的外表,“形象”好总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好的装帧设计可以反映***书的思想性、知识性、文化性以及审美性等特点,这也许会成为读者购买***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好的装帧设计需要付出成本的代价,成本高定价自然高,所以不是每个品种都要有精美的设计,像体育教材类***书就不适合。 1.5“画龙点睛”起好名 书名是读者对***书的第一感觉。在琳琅满目的***书品种中,是否能抓住读者眼球,吸引读者购买,读者的第一感觉很重要。 1.6摸准脉搏抢先机 出版时机也是影响***书销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体育文化类***书尤为明显,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有关奥运方面的***书市场销量明显增加。 2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外引内联 ***书市场品种繁多,要在众多***书中脱颖而出,成为畅销书或长销书,好的内容、好的形式、好的营销等各环节都必不可少,也许只是一点小问题,却可能导致全盘皆输。例如,2010年3月我社策划出版了的《越野行走》一书,刚上市3个月就再版,可是后来的一年多时间几乎滞销,原来是2010年7月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也出版了一本封面相似、书名一样的***书,这本引进版***书内容比较少,定价是我社的近1/3,所以很快占领了市场。面对自主策划这把“双刃剑”,责任编辑要学会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外引内联,确实把市场和效益放在首位。 2.1加强系统内部的沟通与合作 加强系统内合作,尤其是***府主导的合作项目,会给出版社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但这种选题却是凤毛麟角,竞争也会非常“残酷”,责任编辑不仅要时时关注系统内信息,同时还要有知难而上的精神,才能把这种选题拿下。例如,我社新出版的《科学健身指导丛书》就是一个典型的和***府合作的项目,从北京奥运后,全民健身成为了热点,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全国医学和体育专家编写这套数十本丛书,旨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除了***府给予的出版经费,还大量采购送往基层。这种项目虽少,但却能带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对于责任编辑甚至是出版社,要时时加强系统内部的沟通,增加系统内合作项目。 2.2拓宽视野,作好外版***书引进 ***书引进也是责任编辑做好市场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几年,文化大发展,国际间交流合作越来越多,***书的版权贸易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中小型专业出版社来说,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先进、权威的专业类***书,或国外影响力较强的***书,是对自主策划较难实现的选题的有力补充。责任编辑不仅要配合好总编室引进外版书的筛选,还应该根据市场主动推荐一些好的外版书。就体育类***书来说,像篮球、足球、高尔夫球、游泳等运动技术类***书,以及运动医学等生物科学类***书,国外发展较早,水平较高,理论成熟,引进这类外版***书可能会有市场。例如,我社2003年引进的《NBA顶尖高手绝招探秘—达摩篮球秘笈》,目前发行量到达6万册。当然,外版书引进也要谨慎,避免“水土不服”,同时选好译者很关键。因为很多中外文化和语法使用的差异,以及翻译是否达到“信、达、雅”,都是影响市场销量的重要因素。我社2004年曾引进一套外版的《奥林匹克小丛书》,就是因为译者不懂体育知识,导致内容偏离原文,不仅给编辑加工带来了很多麻烦,市场销量也不好。所以责任编辑在选择推荐外版书时,如果没有好的译者(需要精通外文、中文和专业知识),也不可盲目引进。#p#分页标题#e# 3精打细算,控制成本 在市场化的今天,如何让***书利润最大化,不仅是做好选题内容,也需要责任编辑精打细算,控制成本。以前,责任编辑对***书的成本预算很多是粗算,很少对每种***书的印数、开本,以及封面、内文用纸等作细致的成本比较。成本不仅和利润直接相关,而且影响***书定价,定价高低也是影响市场销量的主要因素,因此,***书的市场化运作,精打细算,严格控制成本是必须的。例如,***片较多需要彩色印刷,可以选择常用的铜版纸、胶版纸,也可以选择目前较流行的轻型纸(轻体胶)。如果对彩色***片的要求不是特别高,篇幅不大,而且印数较大,那就可以选择轻型纸;因为轻型纸(80克)要比铜版纸(105克)每吨节省约2000元,且同样重量轻型纸厚度大,篇幅较小的***书不会显得太薄。若篇幅较大,也可以选择胶版纸,这会明显降低大印量***书的成本。再如一些科研类***书,可能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按需印刷,既可以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4跟进销售,及时调整市场战略 以往责任编辑的主要工作是***书出版,***书销售工作主要由发行部门来负责。如今,要想真正做到***书市场化,责任编辑对***书的后期推广销售,应该提出好的建议和想法,甚至配合发行部门做好***书销售工作。例如,高尔夫方面的***书,单纯放在新华书店或是网上销售,并不是最好,毕竟打高尔夫的多为高端人士,很少去书店或是上网买书,他们常去机场和高尔夫球会(或俱乐部)所以要针对购买人群的特点,除正常发行渠道外,编辑还应要求发往机场、球会等代销点,才算得上是市场化的销售。再如,责任编辑可以发挥作者优势,如果作者有知名度可以借势宣传;如果作者能够包销或团购,可以降低折扣或提高稿酬。 简言之,责任编辑要具备市场意识,***书才能有市场;有市场,才能有生命力。
责任编辑篇7
当前,我国的网民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手机网民用户更是不断增长。随着不断普及和发展,互联网成为文学传播的主流方式,也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阅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网络文学难免会遇到了各种问题。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学作品出版和更加简单,也就间接造成了文学作品质量不高而又内容庞杂,并且很多作品过于商业化,存在抄袭过度等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文学编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盲目跟风,读者也要擦亮眼镜,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
一、网络编辑应该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网络文学作品是网民按照个人情感和认知进行写作的,没有了以往纸质媒介和出版社限制之后,大众的创造热情被激发。随着文学网站的发展,以纸质文学作品的理念为先导的网络文学编辑(以下简称“网络编辑”)应运而生,使得网络文学得以迅速发展,也成就了一批作家的成名和发展。但是随着商业模式的发展,很多网络编辑过于关注经济利益,刻意迎合读者喜好,给一些低俗和暴力等负面的文学作品制造了空间。为净化网络环境,国家也曾经多次采取措施,对影响正确价值观念的网络作品进行了打击和清理。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做好事前防御措施,也就是说,网络编辑应该在文学作品发表之前有一个明确严格的审核标准,并且对于后续的连载作品也要把好质量关,从根本上制止不良作品的产生和流传。
二、网络编辑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网络文学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实现长远发展的文化支撑力。网络编辑是互联网时代文学作品的把关者,只有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才可以在文学作品的把关过程中筛选出好的作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文化是主要的推动力。在21世纪,新兴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时代成为文学作品繁衍的好时期。在“互联网+”时代,文学作品应该以纸质载体的优良做法以及经验为基础,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把落实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作为核心,把国家的好故事展现在大众面前,通过网络编辑的力量,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中国梦的主题表达得更加突出和生动。这就需要网络编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把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时刻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核心,在筛选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和作家积极沟通,引导创作者对于创作主题的主流认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创作出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作品,为实现中国梦、为增强国家软实力做出贡献。
三、对网络编辑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业务培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学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书本等类型渐渐不受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和传统纸质媒介下的编辑不同,网络编辑要求的知识和经验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其开展业务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下,应当加强思想***治教育的学习。网络编辑的思想深度和高度,对于网络文学作品的发表类型和数量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的。所以,网络编辑应该对国家最新的***策、理论、方针和路线有着清晰的认知和把握,增强自己的***治敏锐度,从而在对作品进行把关的时候,才可以筛选出更加符合要求的作品。
其次,应该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网络编辑不但要求有比较高的文学素养,还需要一定的互联网和计算机知识。但是,很多网络编辑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并且各种信息技术的更新较快,这就要求网络编辑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业务。所以,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讲解有关互联网传播的法律条文的解读和详细分析、对于文学著作知识产权的使用、网络编辑必备的职业素质、网络编辑必备的文学素养以及对于文学作品表达主题是否符合要求的判断技巧等。这拥呐嘌涤Ω酶据网络以及社会的发展及时地进行动态更新,将培训进行规范。
四、总结
责任编辑篇8
关键词:广播电台;社会责任;创意策划;编辑
广播电台是最先走进群众生活的传媒之一,但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来临,其受到的冲击是致命的。如今互联网满满的充斥着整个社会,广播电台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其面临着每时每刻与电子信息竞争的困境。如何在此环境下继续生存是当今广播电台需要严肃考虑的问题。广播电台的生存与其收视率息息相关,电台节目需要获得观众的喜爱,得到群众的注视,这给广播节目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是广播电台崛起的新机遇。在满足了正确引导群众价值观的社会责任下,电台要对其节目进行不断创新,对节目编制形式进行改革以赢得观众的注目,从而促进广播电台的发展使电台价值发挥最大水平。
广播电台的编辑肩负各种使命,担任各种身份。首先电台编辑是中国公民的一员,其同大众一样享受者国家带来的福利也履行着中国公民的义务。再者他们是新闻发生时能深入接触事件背后真相的人,编辑作为报导新闻、传播真相的引导者,还承担着正确引领群众走向健康思想、正确观念的责任。其责任在两个方面中具体体现:
信息化数字时代充斥着诱惑、利益,公民的价值观在这五光十色的社会中感到迷惘。大众传媒扮演者一个风向标的角色,其影响着公民的道德价值及生活方式。媒体就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拿起手中的剑斩向黑暗的沟槽,使人性保持单纯。社会中有部分人只享受国家带来的福利并未履行自己的使命,但媒体面向的是群众,广播电台编辑需要明确自己应履行的职责,为大众办事,让节目成为道德价值的优秀指航标。
V播电台编辑作为公民的一员,也享受了国家福利,也要承担与普通群众一样的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使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电台节目面向全国观众,其影响力巨大,当国家利益的问题摆在电台前时,电台编辑不能为吸引群众眼球而以浮夸的言论迎合观众,要站在正确的角度,依据事实,以自己的理解与体会不夸张、不扭曲地对事件进行报道。只有这样,电台节目才能实现其真正的社会价值,做出一档具有震撼力的节目,观众也会对这档栏目有认同感。此外,编辑对工作的投入也影响着栏目的收视率。此时编辑就要将自我放到群众里,体会民生,体验节目事件,用观众的眼光看栏目,这样电台编辑才能以十足的热情将工作完成。
(二)正确引导观众价值走向
电台广播的编辑每天接触着最新发生的社会事件、国际消息,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对事件进行筹划和报道,因此,其承担着引领公众价值观走向正确方向的重大责任,编辑的策划对群众的启蒙也有一定作用。这里的启蒙与指导体现在两个层面:电台编辑在节目中要发挥正面指引作用;编辑人员也应具备真知灼见的眼光,在对事件领悟中能比一般人看得更详尽,更辽阔。电台编辑要多关注社会争议性事件和热点事件,以独特的角度在节目中通过特殊表现方式将其呈现在观众眼前,引起观众的深刻思考。这种方式不仅促进广播电台更好的服务社会和群众,还有利于电台的良好发展。
二、创意策划的构建
(一)节目内容的变更
广播电台的生存与其节目的收视融为一体。传统电台栏目策划包括新闻与广告。但崛起的电子信息网络其丰富性已远远超过电台策划的节目。广播电台要对其报道方式进行改革,使其深入化;其次播报人员要从多元化的层面对事件进行解读,以满足不同类型收听人群的需要。节目的改革要以正确社会价值为根基,以满足听众的需求为根本,制作观众喜爱的一档栏目。
(二)电台播放形式的改革
广播电台的播放形式也决定着电台存活的几率。由于社会飞速发展,电台播放形式的变革必须提上日程,电台本是以声音的形式进行传播的,这束缚了电台工作人员的思维与想象力,工作者的脑力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这就要改变电台的播放形式。电台应把当下社会群众的需求与发展结合起来,改变广播电台的单一播放模式,其次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雅魅力,将以现代化手法表现出来,将中华五千年文化进行生动演绎,使观众获得一种现代性的古韵感受。
(三)电台节目品位的提升
能使电台节目扎的步子更深、迈的脚步更远的方式即电台节目品味的提升。电台节目是编辑的灵魂演绎,是播报人员思维的步伐,因此电台工作者要先提升自己的心志,对事件多进行深入的思考,对艺术要具有强烈敏感性,其次还应把握时展潮流,跟上社会脚步,开掘社会的深度需求,以观众从未思考过的层面给群众带来全新的节目,才能制作出高水平的节目,才能让广播电台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持续发展。
三、总结
广播电台作为传媒体中的一员,其承担着启蒙群众、正确引导群众的责任。电台编辑作为节目的灵魂画者,更应具有真知灼见的眼光和足智多谋的才能,在履行好自身公民义务的前提下,也要加强自身思维活力;电台节目的内容要不断更新,栏目播放的方式要多种多样,电台工作人员包括编辑、播报员等都得提升品位,使广播电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多媒体时代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邱清旭.以“活动型节目”促广播社会影响的扩大――以潮州电台为例论广播“活动型节目”的策划编辑[J].视听,2014(06):12-14.
责任编辑篇9
【关键词】特殊教育 期刊编辑 责任意识 专业能力
特殊教育主要指对生理残疾、心智缺陷、行为障碍者实施的教育。我国有各类残疾人8500万。***说,残疾人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教育将为残疾儿童由社会的包袱变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创造根本条件。”①特殊教育类期刊作为专业媒体,在促进特殊教育学科发展,让残疾人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功能。编辑的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是办出特殊教育精品期刊的重要保障。
特殊教育期刊编辑的责任意识主要是对其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价值的认识。
宣传社会人道主义精神,培育社会具有科学的残疾观的责任。残疾是人类生命发育中难以避免的客观存在,是伴随着人类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残疾的存在不是残疾人自身的责任,而主要是人类社会的集体过错和不幸,是人类社会在文明进步中的代价,而这种过错和不幸最终由残疾人个体终生承担。而正是残疾人的存在,人类才意识到要优生优育、预防疾病、安全生产、控制事故、消灭战争、保护环境。因此说,残疾人是以自身的不幸呼唤着人类的文明。特殊教育期刊应该使社会正确认识到残疾现象及其根源,唤起社会对残疾人生存、康复、工作的权利的重视与保护,尤其是保障其享受公平与优质教育的权益,以建立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和谐共融的社会。这是特殊教育类期刊应承担的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编辑应有的基本意识。
宣传残疾人群体自强不息精神,树立残疾人积极向上的社会形象的责任。由于社会对残疾及残疾人的认识与关怀不足,社会福利与服务不到位,残疾人一些个别的、消极负面的形象容易被媒体放大,使残疾人群体的社会形象不佳。特殊教育期刊应该研究和宣传残疾人群体的本质特征,积极、全面、公正报道残疾人群体的正面形象。残疾人群体的本质特征表现为:首先是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其次是融入与共享的愿望。第三是具有感恩之心。第四是自强、自信,乐观、豁达的心态。残疾人一旦走出心理阴影,便会喷发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健康能量。吴运铎、张海迪、史铁生、邰丽华、周舟、侯雪源②等人的事迹便集中反映了残疾人群体一种本质特征。特殊教育期刊的社会责任体现在要努力传播残疾人群体的核心文化价值。
特殊教育期刊编辑的教育责任意识首先是指要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特殊教育的发展。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滞后,在残疾观、儿童观、康复观、教育手段以及融合教育的安置形态上,都需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论经验。期刊的出刊周期较***书要短,内容较报纸要专深,可以长期担负着介绍国内外教育思想理念、引领特殊教育发展的责任。特殊教育类期刊应从各自定位出发,在教育思想、学术理论、康复技术、教育立法、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特殊教育期刊的另一种教育责任就是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它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份教师的“培训教材”。不久前,***了《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爱心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③。特殊教育期刊的编辑应意识到期刊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培养培训方面功能、作用和地位,抓住机遇,做好期刊的编辑策划,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发挥应有作用。特殊教育期刊要重视刊物信息的有效性,即刊物内容应给教师以启发、思考、共鸣、借鉴,并能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产生效益。
特殊教育期刊编辑是基于新闻出版和特殊教育基础上的编辑领域内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从复合型编辑的角度来论述特殊教育期刊编辑的专业能力。
1、热爱残疾学生的情感态度
一般来说,特殊教育期刊编辑不直接接触残疾学生,编辑工作中也很少与他们打交道。但是,应该承认,残疾学生是特殊教育期刊办刊价值最终的受益群体。因此说,对残疾学生的情感态度是期刊编辑能力的核心,它最终影响着办刊理念、刊物质量和发展水平。编辑要建立起科学的残疾观、儿童观,把残疾孩子看作是普通孩子中有特殊需要的一群,努力为他们获得优良的教育而服务。任何一点对他们的歧视,哪怕是不适当的怜悯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编辑工作态度和期刊质量。
2、对残疾学生生理、病理及心理的专业认知
对残疾学生生理、病理及心理的认识包括对生理结构、致残病因、病理、残疾诊断、医学康复、残疾心理及心理康复、辅助器械、康复方法与效果评估等。与残疾相关的医学、心理学等词典、手册应是编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3、对特殊教育学的专业把握
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包括残疾学生认识论、教学论、课程论等。特殊教育是使残疾学生克服障碍、超越残疾、走向社会的一个漫长、复杂的发展过程,特殊教育期刊就是要关注这个过程。所以,编辑应该熟知特殊教育学,对残疾儿童认知发展、语言发展、行为矫正以及特教学校的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等有所把握,甚至有所实践和研究。
4、对国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及***策的把握
特殊教育期刊要做到引领专业的发展,作为编辑就要能够站在特殊教育发展的最前沿,对国际、国内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方向有观察、分析、比较、研究和预判,对我国***府有关发展特殊教育的方针***策有较全面的把握,这对选题、组稿、选稿、编稿有着重要作用。
5、具有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编辑的社会活动能力之一。科技期刊编辑“要有意识地扩大社交面,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出版专业会议等形式,与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专家交朋友,及时了解科研动态、获取出版信息,对编辑开阔思路、规划期刊长远发展有十分积极的作用。”④此外,特殊教育期刊编辑还要具备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学生沟通的能力。比如深入基层聋校、盲校与聋童、盲童以及教师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学些简单的手语、盲文等沟通工具,掌握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
出版业中的“策划”主要是指对出版内容的选题策划,同时也还包括对选题实施过程与实施结果的策划。⑤特殊教育编辑策划包括三个阶段,即选题组稿阶段、编辑制作阶段、效益调查与评估阶段。选题组稿阶段是对一定周期内(通常一年)期刊的栏目设置以及各栏目的要求进行选题策划,并组织稿件。在此阶段,编辑应能够策划出符合国家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方针***策的,具有思想观念上的先进性、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实践运用的创新性的选题。组稿时,要尽可能熟悉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各级各类专家人才,熟知他们的理论专长,能有针对性地向其组稿、约稿,让作者接受编辑的邀约,并明确选题的思路、稿件的要求等。编辑制作阶段是稿件到手后开始进行编辑加工、版面处理、审核校对、印制发行等。效益的调查与评估阶段是期刊发行后,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和读者意见进行调查反馈,评估期刊选题的效益,为下一周期的编辑策划提供参考依据,使刊物更贴近于读者。
三、特殊教育期刊编辑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的养成
1、热爱特殊教育期刊出版事业
特殊教育期刊出版事业既是我国***和***府新闻出版事业的组成部分,也是特殊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特殊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引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它是一个特殊教育研究的讲坛,聚集了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思想的碰撞;它是特殊教育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借助作者的文章来宣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它是特殊教育研究和写作人才的发现者和培养者,发掘他们身上的潜能,把他们培育成为特殊教育优秀人才。所以,特殊教育期刊编辑要真心热爱这项事业,对这项工作怀有崇敬与敬畏之心,不可半日懈怠。
2、做学习型、学者型的编辑
特殊教育期刊编辑不只是对来稿进行文字的编辑加工,也不只是被动地按照领导要求来组稿,更是一项创造性的、同时也是学术性较强的工作。编辑要坚持理论和业务学习,对特殊教育专业有研究和思考,有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分析力、判断力,逐步成为一名学者型的编辑。这样才能站在较高的层次上进行编辑策划,才能以学者的眼光对稿件提出有见解的编辑意见。学者型的编辑是专业期刊高品质、高水平的保证,是期刊在读者心目中权威性的保证。
3、做残疾学生和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知心朋友
特殊教育期刊编辑要摆正自己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成天坐在编辑部编发稿件。必须深入基层学校,俯下身去,做残疾学生和老师的朋友,与他们零距离接触,深入其内心世界,切身体验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状态,感受他们的特殊性,这样才能真正知道他们的想法、困惑、困难、需要。
参考文献
①***:《人道主义的呼唤》[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56
②候雪源,《描绘美的人生》[J].《中国残疾人》,2012(4):4
③《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现代特殊教育》,2013(1):4
④姚萍、韩峰等,《重视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沟通学》[J].《编辑学报》,2012(6):518
⑤黄强:《编辑出版与先进文化建设》[M].兰州:读者出版集团甘肃教育出版社,2011:22
责任编辑篇10
[关键词]***书质量 责任制度 激励约束机制
[中***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出版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保证***书质量既是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根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现实需要。为适应出版业发展形势,加强和完善***书质量管理,郑州大学出版社根据《出版管理条例》《***书质量保障体系》《***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书质量管理规定》,结合本社实际,对***书质量保障制度做了创新实践,***书质量和出版效率明显提高,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建立***书各项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明确质量责任人职责分工
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和《***书质量管理规定》,***书质量合格是指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和印制质量四项均合格的***书;四项中有一项不合格的,其质量就属不合格。对于内容质量,出版社比较重视,把关较严。而设计质量和印制质量,由于环节少、责任人明确和单一,也较少出现不合格的情况。***书质量不合格多数是因为编校质量不合格。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对文艺作品、少儿读物、教辅读物和其他***书进行了专项质量检查,抽查***书总合格率为93.91%;2012年对科技类***书和文史类***书进行了专项质量检查,抽查***书总合格率为96.07%。由于抽查是从各出版社上报的较好***书中抽查,从总体上判断,当前***书质量仍不容乐观。为此我们针对出版业发展新形势和出版社实际,建立了***书各项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目的就在于细化和落实***书质量责任。
《***书质量保障体系》和《***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对***书编辑出版流程和要求做了基本规定,对保障***书质量起到了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但随着出版业改革的深入,出版社组织结构、人员分工、考核体系和考核指标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数出版社成立了分社或事业部,编辑分为策划编辑和文字加工编辑,***书的设计和排版印刷工作外包,与此同时,相应的考核办法和指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分社或事业部主要考核经济指标(当然也会有质量要求),对策划编辑主要考核***书利润,对文字加工编辑(多数就是责任编辑)和校对主要考核文字加工数量和质量,对责任设计编辑也主要考核设计数量和质量,这些责任人在多数出版社是分别属于不同部门的,而***书质量本身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明确***书质量的责任分工,将责任切实落实到人。我们根据《***书质量保障体系》《***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书质量管理规定》,在***书策划编辑对***书质量整体规划和监管的前提下,建立了各项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明确了第一责任人及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见表1)。对部分职责进行了调整,如把二校工作交给责任编辑,这样有利于责任编辑及早对校稿做全面了解,发现问题及时与校对沟通解决,避免了责任编辑在清样通读时才发现较大问题再去改正的情况。
二、引入选择机制,落实质量责任
传统的编辑出版流程一般是策划编辑拿到书稿后交给总编室(或编辑部),由总编室(或编辑部)发稿给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审后交给总编室,由总编室交复审、终审,再安排校对,***书设计和印制也多是如此。它的缺点,一是***书各环节的职责由各个职能部门安排本部门的人完成,环节层次较多;二是***书(或***书项目)的负责人不直接掌控或不易掌控***书的进展情况和质量;三是各环节的责任人主要关心本环节工作,整体(包括质量)考虑较少;四是出现质量问题不易区分责任,容易出现推诿等。基于此,我们引入选择机制,明确责任,同时也提高了出版
效率。
1. 策划编辑对***书质量整体负责。选题是***书的源头,选题优劣决定了***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选题质量(包括稿件质量)是保证***书质量的基础,因此策划编辑应对***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负直接责任,对***书质量负有整体规划和监管的责任。策划编辑选择确定***书编校质量第一责任人——责任编辑,设计质量第一责任人——责任设计编辑,印制质量第一责任人——责任监制,策划编辑对各项质量第一责任人提出质量要求,并对质量进行过程评价、选择、监管。
2. 编辑出版上下环节双向选择。编辑出版上下环节也同时引入市场竞争选择机制,各分项质量第一责任人和后续编辑出版环节双向选择,确定后续编辑出版环节责任人(即相关责任人),下环节对上环节负责,上环节对下环节进行过程评价、监管和事后考核奖惩。
3. 出版社监管***书质量。终审由出版社安排,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二十六条的规定对***书内容质量负责。出版社在编辑出版各环节按有关规定对***书质量进行监督,重点监督流程执行情况。在印前和成书后按照有关质量规定进行质量检查、评价和奖惩。
三、建立健全***书质量检查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1. 坚持和完善印前质检及成书质检制度。坚持对付印前清样全品种质量检查制度,对不合格的,退回责任编辑重新编校,然后再进行质检,直至合格后,再出片付印。坚持***书成批装订前的样书检查制度,***书各项质量第一责任人分别对***书质量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坚持成书后按比例抽查制度,检查结果作为奖优罚劣的依据,对质量有问题的***书,区别情况,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相应处理。
2. 细分***书质量等级。根据《***书质量管理规定》,***书仅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为鼓励、引导***书质量责任人编辑出版质量更优的***书,将***书差错率不超过0.25的***书视为优质品***书,差错率不超过0.5、不少于0.25的***书视为良好品***书,差错率不超过1、不少于0.5的***书视为合格品***书。
3. 坚持和完善***书质量奖优罚劣制度。对成书后质检的优质品***书和良好品***书的责任人进行奖励。对成书后质检的不合格***书责任人,除不计算相应的工作量外,另再给予一定经济处罚,质量奖惩与职务晋升、荣誉评比等挂起钩来。对印前质检不合格的***书不进行处罚,但增加的劳动也不给予报酬,由此增加的成本支出,由责任人及相关责任人承担。在奖励或处罚时,出版社仅针对各项质量第一责任人。相关责任人的奖励或处罚,由第一责任人理清责任,给予奖励或处罚。这样能强化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避免出现质量问题而分不清责任的扯皮现象。
4. 对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书,出版社拿出一部分利润,对***书策划编辑、各项质量第一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奖励。
我们建立并实行***书各项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三年来,各项质量责任人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等、靠”思想大为减少,***书编校质量合格率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书编校优良品率也明显提高,但提高***书质量是出版社永恒的课题,需要我们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进行实践总结和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君良.从编辑流程与规范控制视角解析***书质量的一般问题.中国出版,2011(2)下:44-47.
[2] 高健.建立新型的编校关系与编校合作模式.出版科学,2009(6):25-28.
[3] ***晨飞. 适应形势创新制度 保证***书编校质量. 社科纵横,2010(7):150-151.
[4] 宋瑛.***书编校质量滑坡的根源探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