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10篇

异化劳动篇1

关键词:技术;技术异化;劳动;劳动异化;资本

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技术的成功支持下,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技术似乎已真的使人类变成了宇宙间真正的王者。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人类的并不仅仅是福祉。它在显示人对自然伟大胜利的同时,也使人与自然的冲突愈加显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地暴露出来。面对当代技术近乎裂变式的发展,人们清醒地看到,如果人类真的不能对它实施有效的控制,那我们就有可能失去驾驭技术发展的自由,存在着一种使其变为异己力量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对技术异化的根源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加深我们对技术异化的认识,为应对技术异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方案。

一、技术异化的表现和后果

技术本是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物,是为人类目标服务的。但在人类利用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而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技术以相应的力量反控制人类,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技术异化。技术经人类创造出来之后,逐渐摆脱人的控制。正如哈瑞•雷德纳所指出的:“人类已经设计出一种系统地统治、控制和处置所有事情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刚开始时是指向自然的,但是他们发现现在这种方法也转向自身……。”[1]技术的异化似乎成了当今社会最突出的现象,它对人的主体地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技术异化使人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在异化过程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的力量或观念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地强化,甚至畸形增长[2]。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牢牢地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分工角色上,不断重复同一件工作,因而使劳动成为一种机械性的、非创造性的劳动,工人“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这样,大工业将人变为了机械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的发明是为了将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然而,在机器化的生产中,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不是机器为人服务,而是人为机器服务。工程技术人员也是技术发明和技术维护的“片面角色”。

技术异化危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机器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依赖自然而生存的农业时代的平衡,使人类走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的生存模式。尽管这是一种进步,却也为破坏自然和统治自然开辟了道路。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致使人类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干预大大地超过了自然界自身的复原限度,使不同层次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技术异化对自然的破坏导致了一系列对人类长远生存发展不利的后果,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

技术的异化使技术成为了统治人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大大地加强了,但是这种征服最终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为代价的。也就是说,统治集团借助技术将其自身的意志和需要,内化为一种社会及个人心理,使科学技术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认为,在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统治论”观念对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技术对日常生活领域的侵蚀,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使人类的异化越来越普遍[3]。

二、对技术异化根源一般解释的缺陷

技术异化现象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已引起许多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学者甚至科学技术专家的深深忧虑,他们纷纷对技术异化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寻求解决途径。一些学者认为技术是导致文明堕落、道德沦丧的根源,技术应对工业社会中人的种种异化现象负责。以早期的人本主义者如哈贝马斯和埃吕尔等为代表,他们将技术异化归结为技术本身的展现。例如哈贝马斯突出地把科学技术直接作为他的批判对象,并认为科学技术必然产生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4]。因此,悲观主义派如以“罗马俱乐部”的米都斯为首的一些学者,他们为了防止全球性严重后果的发生,提出了“零增长”的方案,即停止增长,“需要使社会改变方向,向均衡目标前进而不是增长”[5]。

针对这种观点,有学者们认为,面对异化现象,指责技术本身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对技术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偏差。“技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从来也不可能完全***于人类,成为自主自律的力量。”[6]技术异化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异化,是一种人的异化。技术异化是由于受到错误价值观的指导而导致的,体现在技术的发明创造和使用过程中。技术异化的产生要归因于技术以外的因素,是由于人类对技术的不适当、不合理的应用造成的。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不适当、不合理的应用,主要有认识的和社会的两方面原因。国内还有学者认为,应把技术异化与社会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为技术异化的主要社会根源在于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生活观上的享乐主义,方***上的科学主义及发展观上的经济主义等。

毋庸置疑,学者们对现代技术的反思和批判是发人深省的,对确立全新的技术理念和生活目标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但是对技术异化的根源的解释,多数还局限于现代技术应用及其后果方面,还只是就技术来解释技术现象。技术是人类生存实践的产物,技术形态和应用后果都是社会建构的,技术异化的根源也在于社会应用技术的主导模式。因此,分析技术异化的社会生产制度,才能深入探究技术异化现象的本质性原因。

三、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马克思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并汲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合理成分,赋予了异化完全崭新的内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这个经济事实出发,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

1.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工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7]44。就是说,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劳动所带来的后果,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竟是如此不同。“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7]46马克思认为,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像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一样”[7]45。

2.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结果就是劳动的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而异化劳动则使劳动变成了外在于人的东西,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从而,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7]47。劳动生产了美,但是在劳动者的体能、脑力上生产了畸形;机器养肥了资本家,同时也造就了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劳动者在劳动中被异化了。

3.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根据异化劳动的已有的两个规定推导出的第三个规定。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生活,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人类通过改造对象世界,使人类的类本质对象化,在改造无机自然界的过程中得到确证。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的生活、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而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那种优点变成缺点。”“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7]51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使工人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把工人变成单纯制造剩余价值的机器。

4.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7]52也就是说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他指出,如果劳动产品对工人来说是异己的,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别人而不属于劳动者。如果说劳动者的活动对他本身说来是苦恼,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别的什么人带来享受和欢乐”[7]53。至于这另一个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就是工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从而,私有财产是与外化劳动相伴而生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或使用“技术异化”概念,但已经注意到了技术异化现象,他把技术异化现象包含在劳动异化之中给予了分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必然存在着技术的参与。机器的应用直接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引起工人劳动力的贬值,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提高了资本家的利润。同样,马克思也不认为技术异化是***的现象,而是把技术异化归属为劳动异化的一种衍生形式,由于劳动异化了,才导致技术也异化了。

马克思主义主张任何事物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协同起作用。技术一经产生就存在着异化的可能,社会应用为技术异化提供滋生的土壤,没有人类社会的应用其负效应也不可能显现出来。因此,探讨技术异化的根源,要把技术层面的原因和社会应用环境制度方面的原因结合起来。

四、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衍生形式

1.分析技术异化的基础

马克思将异化与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其中就包含了技术异化思想的萌芽。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劳动产品的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技术产品对人的奴役的根源在于它的资本主义运用,而不在于技术产品本身。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对我们进一步探究技术异化的根源,寻找消解或缓解技术异化后果的措施,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和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技术本身的因素是通过前两者体现出来的。

2.技术异化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工厂制度的建立和机器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生产,是技术异化产生的前提条件。技术是劳动的产物,技术产生后,不仅作为劳动产品而存在,它还将作为劳动条件投入到生产中去。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单个的或成组的劳动者必须用自己的手工工具来完成每一个特殊的局部过程,不但劳动者要适应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也必须适应劳动者。而当机器大规模投入到生产中后,这种依据经验的分工原则失去了作用。“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8]417“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8]463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异化为劳动者的异己力量,作为劳动产物的“技术”便也与劳动者相异化。

3.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推行是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劳动产品隶属于资本,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生产资料而处于受资本统治的地位。马克思指出:“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8]483

机器技术作为资本的助手必然与“劳动”相冲突,进而也要与“自然”相冲突。

4.技术异化是资本增值的必然选择

技术异化是技术作为资本的成员的内在要求。由于劳动已经异化,技术作为“死劳动”和资本的助手才成为自然和劳动者的异己力量。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增长的需要而把自然转化为人工物的手段,资本家却将技术当做提高利润的武器。资本的增值需要自然界为其提供生产原料,自然力成为“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最大限度地榨取自然资源是资本的本性,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以破坏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资本榨取自然的“价值”,必然通过技术来实行,科学技术也是在资本的支持下快速发展,技术对自然的破坏性利用是执行资本的意志。同时,人类以多大的力量控制自然,自然就以多大的力量反作用于人类,这种自然对人的反作用也表现为技术异化的后果。因为技术是利用自然资源的条件和手段,技术应用“破坏”自然,实质是技术与自然作为隶属资本的一部分,联合起来完成资本剥削劳动和资本增值的使命。

5.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必然体现

今天,劳动仍然受雇于资本的本质结构使技术异化犹存。现如今虽然劳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劳动必须受雇于资本和适应资本要求的本质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必须通过劳动(工作)来获得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正是人的满足生存需要的实践活动以及人在历史活动过程中对物质生活资料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才使技术成了不可或缺的东西,才对技术抱着特别重要的期翼和苛求。科学技术虽然逐渐***,也还是某种特殊劳动的产物,在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受制于资本(资金)追求利润的目的,承担着实现经济增长的总目标。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遵循一个原则-最小投入与最大产出的效率原则。在这一效率原则的支配下,技术系统将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物,人的体力和智力不得不依赖于越来越复杂的机器才能提高效率,从而使多数人失去了其应有的创造性,成为机械系统的奴隶。因此,只要劳动异化还存在,技术就必然异化,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必然体现。

总之,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重要方面和内在因素。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技术结合[CD2]即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产资料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的结合,决定劳动的社会结合-即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在阶级对抗的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在增强了人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同时,“技术的胜利”必然使劳动失去自主性,使人更受异己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甚至科学技术还成为意识形态,使劳动者在受技术统治时还称赞技术。劳动异化之所以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劳动是为他人(雇主)进行的,而且也因为劳动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是机械的、非创造性的劳动,而这种劳动是通过技术完成的。

五、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条件和途径

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和技术为资本增值服务。科学技术成了资本对劳动剥削的工具,成了资本主义***治统治合法性的根据。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学、技术是从属于资本的,“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这样一来,科学作为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同时就和直接劳动相分离……”[9]。因此,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根本条件,是逐步消除劳动异化和资本对技术的控制。在现代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劳动异化的基础还不能彻底改变,技术异化现象作为劳动异化的体现还不能根本消除。但是,可以通过改善技术与劳动、技术与资本、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状况,限制技术异化的程度和范围。

技术来源于劳动,因而从根本上也属于劳动,技术与劳动应该也可能建立一种和谐的、互相协作的关系,这样技术才能够健康、迅速地发展。现阶段技术虽然仍被资本(资产)用做增值的手段,但它已通过科技劳动者的理性活动和科技立法渗透到劳动当中,而不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与劳动相分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由于存在着社会分工,劳动异化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仍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但劳动者的地位提高,使技术与劳动的对立得到了相应的控制和调节。

在市场经济阶段,技术既是生产手段也是资本(资产)增值的手段,但是,技术服务于资本的方式和范围可以受到约束。例如,通过立法、民主协商、伦理观念等影响技术开发应用状况,削弱资本对技术的支配控制,使技术并不是唯一地、首要地为资本增值服务,技术也为社会和谐发展和劳动者福利增长服务。

技术作为增加利润的生产手段与过程,必然要改造自然、制造产品和干扰自然进程,但是,技术改造自然的方式和程度可以有选择地实行。尽量开发利用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技术”,就是一种改善技术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举措。通过推行自然环境保护立法、自然环境伦理、绿色消费观念、技术民主决策、环境保护运动等,可以限制技术对自然的破坏的范围与程度。

参考文献:

[1]RednerH.Inthebeginningwasthedeed:reflectionsonthepassageoffaust[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2:5.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090.

[3]FeenbergA.Alternativemodernity:thetechnicalturninphilosophyandsocialtheory[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5:79-86.

[4]毛勒堂,董美珍.对“科技批判”的批判[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0(2):5-7.

[5]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0.

[6]韩孝成.科学面临危机-现代科技的人文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4.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异化劳动篇2

关 键 词:技术;技术异化;劳动;劳动异化;资本

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技术的成功支持下,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技术 似乎已真的使人类变成了宇宙间真正的王者。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人类的 并不仅仅是福祉。它在显示人对自然伟大胜利的同时,也使人与自然的冲突愈加显著,技术 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地暴露出来。面对当代技术近乎裂变式的发展,人们 清醒地看到,如果人类真的不能对它实施有效的控制,那我们就有可能失去驾驭技术发展的 自由,存在着一种使其变为异己力量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对技术异化的根源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样才能加深我们对技术异化的认识,为应对技术异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方案。

一、 技术异化的表现和后果

技术本是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物,是为人类目标服务的。但在人类利用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 而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技术以相应的力量反控制人类,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这便是我 们所说的技术异化。技术经人类创造出来之后,逐渐摆脱人的控制。正如哈瑞雷德纳所指 出的:“人类已经设计出一种系统地统治、控制和处置所有事情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刚开始 时是指向自然的,但是他们发现现在这种方法也转向自身……。”[1]技术的异化似 乎成了 当今社会最突出的现象,它对人的主体地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等,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技术异化使人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在异化过程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的力 量或观念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地强化,甚至畸形增长[2 ]。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牢牢地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分工角色上,不断重复同一件工作,因而使 劳动成为一种机械性的、非创造性的劳动,工人“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这样,大工 业将人变为了机械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的发明是为了将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然而,在机器化的生产中,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不是机器为人服务,而是人为机器服 务。工程技术人员也是技术发明和技术维护的“片面角色”。

技术异化危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机器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依赖自然而生存的农业时代的 平衡,使人类走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的生存模式。 尽管这是一种进步,却也为破坏自然和统治自然开辟了道路。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大大提高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致使人类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干预大大地超过了自然界 自身的复原限度,使不同层次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技术异化对自然的破 坏导致了一系列对人类长远生存发展不利的后果,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

技术的异化使技术成为了统治人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大大地 加强了,但是这种征服最终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为代价的。也就是说,统治集团借助技术将其 自身的意志和需要,内化为一种社会及个人心理,使科学技术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哈 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认为,在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统治论”观念对人的 压抑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技术对日常生活领域的侵蚀,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使人类的异化越来越普遍[3]。

二、 对技术异化根源一般解释的缺陷

技术异化现象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已引起许多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学者甚至 科学技术专家的深深忧虑,他们纷纷对技术异化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寻求解决途径。一些学者认为技术是导致文明堕落、道德沦丧的根源,技术应对工业社会中人的种种异化现 象负责。以早期的人本主义者如哈贝马斯和埃吕尔等为代表,他们将技术异化归结为技术本 身的展现。例如哈贝马斯突出地把科学技术直接作为他的批判对象,并认为科学技术必然产 生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4]。因此,悲观主义派如以“罗 马俱乐部”的米都斯为首的一些学者,他们为了防止全球性严重后果的发生,提出了“零增长 ”的方案,即停止增长,“需要使社会改变方向,向均衡目标前进而不是增长”[5]。

针对这种观点,有学者们认为,面对异化现象,指责技术本身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原因在 于对技术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偏差。“技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从 来也不可能完全***于人类,成为自主自律的力量。”[6]技术异化实际上是一种社 会异化 ,是一种人的异化。技术异化是由于受到错误价值观的指导而导致的,体现在技术的发明创 造和使用过程中。技术异化的产生要归因于技术以外的因素,是由于人类对技术的不适当、 不合理的应用造成的。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不适当、不合理的应用,主要有认识的和社会的 两方面原因。国内还有学者认为,应把技术异化与社会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为技 术异化的主要社会根源在于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生活观上的享乐主义,方***上的科学主 义及发展观上的经济主义等。

毋庸置疑,学者们对现代技术的反思和批判是发人深省的,对确立全新的技术理念和生活目 标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但是对技术异化的根源的解释,多数还局限于现代技术应用及其后 果方面,还只是就技术来解释技术现象。技术是人类生存实践的产物,技术形态和应用后果 都是社会建构的,技术异化的根源也在于社会应用技术的主导模式。因此,分析技术异化的 社会生产制度,才能深入探究技术异化现象的本质性原因。

三、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马克思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并汲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 观的合理成分,赋予了异化完全崭新的内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 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这个经济事实出发,概括了异化劳动的 四个基本规定。

1. 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工人,但在资 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 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7]44。就是说,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 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劳动所带来的后果,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竟是如此不同。“劳动为 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7]46马克思认为,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 关系就像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一样”[7]45。

2. 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结果就是劳动的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劳动中肯定 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而异化劳动则使劳动变成了外在于人的 东西,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从而,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只 是满足劳动以外的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7]47。劳动生产了美,但是在劳动者的体 能、脑力上生产了畸形;机器养肥了资本家,同时也造就了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 劳动者在劳动中被异化了。

3. 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根据异化劳动的已有的两个规定推导出的第三个规定。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 类存在物”,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生活,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人 类通过改造对象世界,使人类的类本质对象化,在改造无机自然界的过程中得到确证。在异化 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 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的生活、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而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那种 优点变成缺点。”“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 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7]51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使工人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把工人变成单纯制造剩余价值的机 器。

4. 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 果。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 现。”[7]52也就是说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 现实的关系。他指出,如果劳动产品对工人来说是异己的,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 ,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别人而不属于劳动者。如果说劳动者的活动对他本身说来是 苦恼,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别的什么人带来享受和欢乐”[7]53。至于这另一个 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就是工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从而, 私有财产是与外化劳动相伴而生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或使用“技术异化”概念,但已经注意到了 技术异化现象,他把技术异化现象包含在劳动异化之中给予了分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 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必然存在着技术的参与。机器的应用直接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引 起工人劳动力的贬值,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提高了资本家的利润。同样,马克思也不认为 技术异化是***的现象,而是把技术异化归属为劳动异化的一种衍生形式,由于劳动异化了 ,才导致技术也异化了。

马克思主义主张任何事物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协同起作 用。技术一经产生就存在着异化的可能,社会应用为技术异化提供滋生的土壤,没有人类社 会的应用其负效应也不可能显现出来。因此,探讨技术异化的根源,要把技术层面的原因和 社会应用环境制度方面的原因结合起来。

四、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衍生形式

1. 分析技术异化的基础

马克思将异化与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 其中就包含了技术异化思想的萌芽。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劳动产品的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一 种消极的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技术产品对人的奴役的根源在于它的资本主义运用,而不在于 技术产品本身。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对我们进一步探究技术异化的根源,寻找消解 或缓解技术异化后果的措施,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和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技术本身的因素是通 过前两者体现出来的。

2. 技术异化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工厂制度的建立和机器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生产,是技术异化产生 的前提条件。技术是劳动的产物,技术产生后,不仅作为劳动产品而存在,它还将作为劳动条 件投入到生产中去。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单个的或成组的劳动者必须用自己的手工工具来完 成每一个特殊的局部过程,不但劳动者要适应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也必须适应劳动者。而当机 器大规模投入到生产中后,这种依据经验的分工原则失去了作用。“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 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 问题, 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8]417“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 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 ”[8]463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异化为劳动者的异己力量,作为劳动产物的“技术”便也与劳动者相 异化。

3. 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推行是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 劳动产品隶属于资本,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 动生产资料而处于受资本统治的地位。马克思指出:“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于 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 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 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 身增 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8]483

机器技术作为资本的助手必然与“劳动”相冲突,进而也要与“自然”相冲突。

4. 技术异化是资本增值的必然选择

技术异化是技术作为资本的成员的内在要求。由于劳动已经异化,技术作为“死劳动”和资 本的助手才成为自然和劳动者的异己力量。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增长的需要而把自然转化为 人工物的手段,资本家却将技术当做提高利润的武器。资本的增值需要自然界为其提供生产 原料,自然力成为“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最大限度地榨取自然资源是资本的本 性,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以破坏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资本榨取自然的“价值”,必然通过技 术来实行,科学技术也是在资本的支持下快速发展,技术对自然的破坏性利用是执行资本的 意志。同时,人类以多大的力量控制自然,自然就以多大的力量反作用于人类,这种自然对 人的反作用也表现为技术异化的后果。因为技术是利用自然资源的条件和手段,技术应用“ 破坏”自然,实质是技术与自然作为隶属资本的一部分,联合起来完成资本剥削劳动和资本 增值的使命。

5. 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必然体现

今天,劳动仍然受雇于资本的本质结构使技术异化犹存。现如今虽然劳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但劳动必须受雇于资本和适应资本要求的本质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必须 通过劳动(工作)来获得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正是人的满足生存需要的实践活动 以及人在历史活动过程中对物质生活资料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才使技术成了不可或缺的东西 ,才对技术抱着特别重要的期翼和苛求。科学技术虽然逐渐***,也还是某种特殊劳动的产 物,在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受制于资本(资金)追求利润的目的,承担着实现 经济增长的总目标。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遵循一个原则-最小投入与最大产出的效率 原则。在这一效率原则的支配下,技术系统将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物,人的体力和智力不得 不依赖于越来越复杂的机器才能提高效率,从而使多数人失去了其应有的创造性,成为机械 系统的奴隶。因此,只要劳动异化还存在,技术就必然异化,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必然体 现。

总之,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重要方面和内在因素。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技术结合[CD2 ]即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产资料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的结合,决定劳动的 社会结合-即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在阶级对抗的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在 增强了人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同时,“技术的胜利”必然使劳动失去自主性,使人 更受异己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甚至科学技术还成为意识形态,使劳动者在受技术统治时还称 赞技术。劳动异化之所以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劳动是为他人(雇主)进行的,而且也因为劳 动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是机械的、非创造性的劳动,而这种劳动是通过技术完成的。

五、 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条件和途径

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和技术为资本增值服务。科学技术成了资本对劳动剥削的工具 ,成了资本主义***治统治合法性的根据。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学、技术是从属于资本的 ,“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这样一来,科学作为 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同时就和直接劳动相分离……”[9]。因此,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 根本条件,是逐步消除劳动异化和资本对技术的控制。在现代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和劳动异化的基础还不能彻底改变,技术异化现象作为劳动异化的体现还不能根本消除。但 是,可以通过改善技术与劳动、技术与资本、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状况,限制技术异化的程度 和范围。

技术来源于劳动,因而从根本上也属于劳动,技术与劳动应该也可能建立一种和谐的、互相协 作的关系,这样技术才能够健康、迅速地发展。现阶段技术虽然仍被资本(资产)用做增值的 手段,但它已通过科技劳动者的理性活动和科技立法渗透到劳动当中,而不是作为异己的力量 与劳动相分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由于存在着社会分工,劳动异化现象仍在一定范围 内存在,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仍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但劳动者的地位提高,使技术与劳 动的对立得到了相应的控制和调节。

在市场经济阶段,技术既是生产手段也是资本(资产)增值的手段,但是,技术服务于资本的方 式和范围可以受到约束。例如,通过立法、民主协商、伦理观念等影响技术开发应用状况,削 弱资本对技术的支配控制,使技术并不是唯一地、首要地为资本增值服务,技术也为社会和谐 发展和劳动者福利增长服务。

技术作为增加利润的生产手段与过程,必然要改造自然、制造产品和干扰自然进程,但是,技 术改造自然的方式和程度可以有选择地实行。尽量开发利用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技术”,就 是一种改善技术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举措。通过推行自然环境保护立法、自然环境伦理、绿色 消费观念、技术民主决策、环境保护运动等,可以限制技术对自然的破坏的范围与程度。

参考文献

[1]Redner H.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deed: reflections on the p assage of faust[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5.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Ⅱ[M]. 北京: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1090.

[3]Feenberg A. Alternative modernity: the technical turn in phil osophy and social theory[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79-86.

[4]毛勒堂,董美珍. 对“科技批判”的批判[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 003,20(2):5-7.

[5]米都斯. 增长的极限[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10.

[6]韩孝成. 科学面临危机-现代科技的人文反思[M]. 北京:中国社 会出版社, 2005:14.

[7]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异化劳动篇3

关键词:人是目的;价值主体;异化劳动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道德义务论的典型代表,康德在伦理学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提出了著名的“人是目的”论断。我认为康德的“人是目的”理论首次在西方哲学史上突出了人的“价值主体”的地位,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则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方面给“人是目的”做了一个阐明。本文试***分三部分展开,首先分析“人是目的”的理论内涵;然后辨析“人是目的”这一论断所展现出的主体精神;最后,通过“人是目的”的视角来看异化劳动,同时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增进对“人是目的”的理解,并且指出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中对康德理论的发展。我希望这种分析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康德哲学的理解,同时展现出我们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新的维度。

一、“人是目的”的基本内涵

在康德看来,人是有意志的理性存在物。康德将人类理性的运用做了一个区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纯粹理性解决的是人类在认知上的问题;而实践理性则是解决人类在道德实践上的问题。那么,给人类的意志找到一条绝对的、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法则就成了实践最需要的问题。在康德看来,目的的价值存在于自身之中,而手段的价值则依附于其他目的的价值。而什么才能作为目的而存在呢?康德认为:“人以及一般而言每一个理性存在者,都作为目的自身而实存,不仅仅作为这个或者那个意志随意使用的手段而实存,而是在他的一切无论是针对自己还是针对别人的行为中,必须始终同时被视作目的。”人作为有意志的理性存在者,人自身就是目的,人自身就有一种绝对的价值足以作为一种规范的根据。

康德不反对将人作为手段,他反对的是只将人作为手段并且忽视人作为目的的行为。康德强调人格的价值是第一位的,不论是自己的人格还是他人的人格,都应该被视为目的自身。将他人视为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行为与将自己视为手段而忽视自己人格目的性的行为,都是违背理性的。

二、“人是目的”的主体性辨析

“人是目的”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是作为一种价值主体而存在的。在这里有必要对认知主体和价值主体做一个区分,二者分别对应着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前者所面对的是受因果规律支配的‘自然界’,而后者所面对的则是由自由规律所规定的人的实践领域。” 我认为,康德的“人是目的”突出了人类价值主体在道德规范方面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上。

第一,“人是目的”凸显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康德将人性置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康德目的王国中,每个理性存在者都有一种绝对的价值,这种绝对的价值的体现为尊严。“在目的王国中,一切东西要么有一种价格,要么有一种尊严……超越一切价格、从而不容有任何等价物的东西,则具有一种尊严。与人类偏好和需要相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市场价格……但是,构成某物在其之下才能是目的自身的那个条件的东西,则不仅具有一种相对的价值,亦即一种价格,而且具有一种内在的价值,亦即尊严。”在康德看来,人类的偏好和需求相关的东西,虽然可以作为人的目的而存在,但是,这种东西的价格是相对的,是可以被其他东西所换取的。但是,人性本身作为目的,则是任何与人类偏好和兴趣相关的东西所不能换取的,它具有绝对的价值。人性正是由于这种不可取代的价值的绝对优先性,才具有尊严,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

第二,“人是目的”凸显了人的自由。在康德看来,人的自由与人的自律紧密相关。在实践道德领域,人不再受自然界的因果必然性支配,而是可以从理性出发,自己为自己立法。“意志是有生命的存在者就其有理性而言的一种因果性,而自由则是这种因果性在能够不依赖于外来的规定它的原因而起作用时的那种属性。”意志总要有着某种动机来驱动人们采取行动,而当人摆脱了外在的、偶然的条件的束缚,自己为自己规定了普遍的道德法则的时候,意志就在为自己立法。人在此时摆脱了他律,而是出于自律的状态。人服从于道德法则,就是在服从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只有能普遍立法的意志,在康德看来,才是真正的善良意志。而这也正是人的尊严的根据所在,“自律就是人的本性和任何有理性的本性的尊严的根据。”

我认为,“人是目的”凸显出了人作为社会最基本的价值承载者,有着不可被忽视的独特地位。一个文明的社会,应当给予每一个社会成员以尊重,肯定每一个人的价值、自由与平等。我认为,这种对社会当中每一个人格的尊重,对马克思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克思批判宗教对人的***、抨击普鲁士君主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压迫、推行无产阶级***的出发点,就在于宗教、君主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格的压迫和践踏。而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是目的”正是马克思***思想的根本目的所在。下面,我就通过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考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人是如何被仅仅被当作手段而不被视为目的的。

三、以“人是目的”看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深刻分析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我认为在异化劳动中,显现出的是对“人是目的”的无情践踏。异化劳动产生出了与工人相对立的阶级――资本家。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当中,工人与资本家相对立而存在。生产资料、劳动产品以及生产活动本身的所有权都是属于并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资本家,而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工人则一无所有。

异化劳动中,人不再被视作目的,而仅仅被视作去谋利的手段。下面我们仍然从价值和尊严、自由、平等这三个方面分析,来显示异化劳动对人的价值主体性的摧残。

首先,人在异化劳动中失去了其价值和尊严。工业生产所获得的金钱作为一种与人的兴趣和偏爱相关的东西,在目的王国中具有一种价格,但并非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人,尽管在目的王国中具有一种绝对的价值和尊严,然而却在异化劳动中被完全地忽视掉了。人在异化劳动中被当做物而存在,而不被当做人而存在。人非但没有不可取代的内在的价值和尊严,甚至金钱的价格都比人要高得多。

其次,人在异化劳动中不再有自主和自由。异化劳动中,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其行为都属于他律而非自律。就工人而言,工人丧失了***的地位,为了获取微薄的工资收入,从事着大量的劳动。工人所进行的活动已不再是自主、自由的类生活,而是维持自身生存的手段。就资本家而言,尽管表面上看来,资本家处于主导的地位,在劳资双方中占据优势地位,获取大部分利益,其行为并不受到任何外来的限制,但是实际上,资本家奴役工人的行为出自于对金钱利益的偏好,而非出自于理性自身的道德法则。资本家已经潜在地被金钱所束缚而不自知,他们也并没有拥有真正的自由意志。

最后,人与人之间丧失了平等。工人和资本家在异化劳动中处于截然对立的地位,资本家高高在上,而工人则备受欺压。并且,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越发达,人的异化程度就越高,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就越鲜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走向了对立的两个极端,“凡是工人做的对自身不利的事,非工人都对工人做了,但是,非工人做的对工人不利的事,他对自身却不做。”人们在行为之中,不再具有普遍立法,不再将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平等地对待。

到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异化劳动中,人的尊严、价值变得一文不名,人的自主、自由丧失殆尽,人与人之间不再平等,而是被割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

需要注意的是,康德的人更多是抽象意义上的,而马克思的人则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在实践中存在着的人。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但又有发展。马克思将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理解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的生产生活当中阐发人的主体性。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尽管马克思对康德的思想有诸多批评,但是对待人的价值主体性上,二者有着内在的一致。他们都强调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地位,只是康德注重哲学思辨上的理论构建,而马克思则注重对现实的批判。马克思在思想的深切处有着对人性的关注,有着对人格的尊重,这正是他批判社会现实、努力谋求世界***的动力所在。

四、结语

通过这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康德的“人是目的”并非仅仅是一个崇高的道德口号,而是有着对人格的尊重和关怀。作为现代社会最基本单元的人,每一个个体都有着崇高的、不能被忽视的价值和尊严,这是自由、自律和平等思想的出发点。同时应该看到康德哲学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发,看到马克思哲学思想当中的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

参考文献:

异化劳动篇4

关键词:劳动异化;网络异化;大学生

中***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6-0261-01

一、劳动异化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也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认为文化一经被人们创造出来,就获得一种客观性的特征,摒弃一切主观性和个体感受性,代之以纯粹的逻辑客观性。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按其所具有的客观特性,又与人的主观要求相对立。

直至米尔斯对美国白领阶层的冲突论分析时,仍然运用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显而易见,以上社会学家们对资本主义过度分工造成的劳动异化都是持一种批判的态度的。

二、网络异化

网络异化是技术异化的一种,是指由网络技术带来的人的异化,即人创造、使用的网络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反客为主,演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来支配人、奴役人,从而使人成为网络技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不断地被网络技术所统治,使人变成“虫”。 网络异化具有多样性、隐蔽性、非限制性等特征。

三、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分析

在此,且以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分析范式来分析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的网络异化的形成。

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分析和阐述包含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这不仅还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量;意味着他灌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手稿》第45页)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按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它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象逃避鼠***一样地逃避劳动。”(《手稿》第47页)异化劳动的第三个内容,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里说的“自山”,是指人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指人能“按照认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能力;而“自觉”则是指摆脱了本能冲动和肉体需要的状态以后,能在理性支配下自愿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然而异化劳动则使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丧失,变成了象动物一样的生存。第四是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没有多谈,因为他认为:“人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的本质异化出去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手稿》第51页)

四、大学生网络异化的过程分析

在此,我们对大学生的定义较宽泛。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计算机发明以来,直到九十年代,互联网在世界上得到普及,现代的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这个internet了。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掌握了相对丰富的知识和技术,又处在热衷尝试和探索的年龄,相较于社会其他阶层,对网络的接触更多。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

(一)上网时间

具体的每个大学生的上网时间是不同的,且每天的时间也不会是不变的。在此,我们选取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调查结果的数据来展现中国大学生的上网时间现状。由***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最新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上网的平均时间超过每天3~4小时。大学生上网率为84%。网龄小于1年、1年-3年、3年-5年和5年以上者分别为上网学生的43%、51%、2%和4%,每周上网时数小于5、5-10、10-15和大于15小时者分别为77%、13%、6%和4%,上网地点在家中、校内、网吧和其他地方者分别为11%、38%、71%和2%,其中主要在网吧上网者多达53%。

(二)上网的主要内容

据某媒体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戏者占28%,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30%,其他占8%。

大学生网民在看新闻、查信息、收发邮件、***软件或资料、制作主页、跟帖灌水、交友聊天和娱乐休闲等常规上网任务项中,前三者的比率较高,分别占到66%、67%和68%;上网目的只为完成上述内容的某个单项或双项者占24%,76%的人上网为完成上述3项以上的多重任务。人均电子邮箱2.46个,每周人均收发邮件3.34封。

大学生创作成果被异化的分析:产品的异化,即大学生自身的创造、创意等物化之后,成为与自己对立的客观存在。

以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观点为例。当一个新闻事件或现象等在网络上出现,大学生通过网络浏览获取到这个信息后,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对该事件或现象形成看法,并将他散布到网络上。这时,转化即来了。这种观点或看法一经网络的传播,为大家所可见时,它便已经脱离了创造它的大学生主体,成为一个观点本身,而不再属于这个创造主体了。

第一,劳动本身的异化。当大学生上网的时间过度时,或者上网本身所带来的新鲜感和休闲感就将逐渐减少,而疲倦感和挫败感则会相应上升。

第二,人的本身的异化。:当大学生越来越沉迷于网络中无法自拔时,我们反思一下,大学生的很多东西到底还是不是出于自愿了?很多沉迷网络的或称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曾坦承,很多时候,对上网已经是在没有主观动机的情况下的一种完全习惯性动作了。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笔者也曾有深刻的体会。下课回到宿舍,在完全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情况下,就会很习惯地拿出电脑上网,过一会才会反应过来,不知道自己到底上网是要干什么的。

第四,人与人的异化,这一点是很显而易见和容易理解的。当网络越来越多地占据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它已经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们的社会交往了。现在正流行的宅男宅女正是这种异化的牺牲品。

五、结语

网络同任何人类劳动的创造物一样,当它被过度创造和使用,就会反过来异化创造了它的人类本身。或者这不归结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现代化不得不面对的矛盾。网络号称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创造物,他的确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也有巨大的帮助。但是,过度的对网络的依赖,大学生就被成为网络异化的牺牲品,而在沉迷于网络中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性,丧失了自我和人生方向。网络同任何好东西一样,应该适可而止。

参考文献:

异化劳动篇5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资本主义劳动本质;人民主体

“异化劳动”一词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着墨最多的概念,也是此经典著作的核心。从词源学的角度讲,德文词entfremdung(异化)是英文词alienation的翻译,而alienation又源于拉丁文alienatio。拉丁文alienatio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在默祷中使精神脱离肉体,而与上帝合一;二是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由于顾全人性而使神性丧失以及罪人与上帝疏远。异化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指向和内涵,“异化”一词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著作中,哲学意义上的“异化”则出现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后经费尔巴哈的“人的异化”逐步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观”。

马克思认为,劳动应当是自由的,通过劳动我们具有对外部世界和劳动过程产品的主动性,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创造的对象反过来却统治着人,劳动者不再是占有外部世界,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失去了对其产品的控制权。反过来,产品却决定人劳动的价值,也就是说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控制了人,这就是异化劳动。异化是劳动的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极端剥削压榨劳动者的的一种现象描述;异化的根源是私有制,异化劳动是是历史的,不是永久的,会随着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残暴剥削统治而消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环境下的表现形式做了深入研究,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劳动者与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即劳动者辛苦劳作却仅仅能够获得维持基本生命所需的物质,而绝大部分被资本家剥削,造成劳动越多自己被压榨越多的恶性循环,“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二是劳动者同自己劳动过程的异化,即“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的劳动。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三是劳动者同人类类本质的异化。人是群体高级动物,地球上亿万人都具有某些最基本的“类本质”比如喝了吃饭,渴了喝水等等,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家却剥夺劳动者的类本质,极端压榨劳动者,使劳动者和类本质之间分离,异化;四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被残酷地、压榨剥削的劳动者在极端条件下只能把自己当做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了活下去混口饭吃只能被逼上把别人也当做利用手段,不讲道德的境地。

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光辉熠熠夺目,不断指导着无产阶级的***斗争。当今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那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哪?对今天的人们有什么启示?

第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分析资产阶级本质以及资本家与劳动者关系的科学理论。有利于我们科学,清晰,深刻的认清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资本家的丑恶嘴脸。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社会主义的历史优越性,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团结全国人民,永远跟***走。当前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发达,大型跨国公司栉次邻比,在各行各业都充斥着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身影,世界富豪榜几乎都是欧美国家富翁。马克思异化理论让我们看到,这些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光鲜的背后是千万普通劳动者血汗劳动被剥削,是劳动者被压榨的劳动成果“喂肥”了跨国公司和富翁。“异化劳动”理论有利于我们对跨国公司等现象深刻、理性、科学的认识。对比才能分好坏,资本主义的诸如此类的弊病能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识到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优越性,认识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第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有助我们客实事求是地认识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劳动,异化劳动理论中更加强化了劳动在人的本质中的重要作用。人类靠劳动获取事物等生存必需品,维系生命,在劳动中蕴含价值,创造主观能动性,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劳动却不是自然的建立在劳动者内心意蕴上的劳动,而是一种劳动过程被强制、劳动成果被压榨、内心思想被钳制的劳动,已经和人的“类本质”“异化”。1843年夏天,马克思就在《克罗茨纳赫手稿》中写道:“正如同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这就更深层次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化,从经济、***治。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研究。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正是在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深刻认识和理解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基础上提出的重大而科学的战略理念,号召我们认识到尊重人民,理解人民,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重要性。真正践行新中国建国之初郑重宣布的“我国是人民民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庄严承诺,造福于人民。

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动摇不得。马克思认为,强制性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根源,而私有制产生发展的根源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物质不丰富,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多物质少,对此,马克思在《形态》中也曾经论述过,只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才能创造出彻底消灭异化的社会条件。我国三十年来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物质更加丰富,但远远没有达到脱离”异化劳动“的地步,所以,现阶段,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必须的、正确而科学的重大战略,动摇不得。

通过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概念,产生渊源、理论体系的概要分析,我们可以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本质有了更清醒认识,对异化概念背后深层次问题的了解更加全面而深刻,为当前***中央***做出的毫不动摇发展经济,满足人民需要科学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更坚定了我们永远跟***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异化劳动篇6

关键词:劳动 异化劳动 私有制

一、《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的初步认识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的认识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研究人的劳动;二是通过人与动物的比较来研究人的劳动。一方面,马克思指出,人和人的劳动存在的前提是自然界,自然界给人的劳动提供生产材料,同时也给人的生存提供肉体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劳动是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人正是通过这种对自然界的不断改造,使自然界变成“人化的自然界”。从而马克思得出了劳动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的结论。黑格尔把劳动理解为片面的精神活动,马克思克服了黑格尔对劳动认识的片面性,为后来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打下了思想基础。

另一个方面,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与动物进行了比较,提出劳动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国民经济学错误地把劳动当成了私有财产的本质,使“人本身被当成了私有财产的规定”,进而“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手稿》中指出人的劳动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存在根本区别:人的劳动是有意识的,而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无意识的;人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动物的活动则没有创造性;人的劳动是全面的,动物的活动则是片面的。通过这三个区别,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否定了国民经济学的观点。

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及其与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比较

《手稿》是马克思异化思想的集中体现,马克思结合哲学和经济学,批判了当时的国民经济学,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其劳动价值理论之间,有着深刻矛盾,同时揭露了矛盾的根源——劳动的异化,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以及异化劳动思想。

黑格尔的异化思想认为异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唯心主义的思想,是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经过在思维运动中的异化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扬弃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异化有三种基本含义: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和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思维的对象化和客观化;异化是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

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进行了批判。他指出是人自我异化为神,而不是神自我异化为人,“绝对精神”实际上是一个哲学化的神,人也就成了神的异化。

黑格尔认为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本质就是由劳动构成的。他认为劳动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劳动,而异化也是一种精神活动。费尔巴哈把宗教异化提升为一般的异化形式,他所谓的社会异化只是宗教异化的产物,异化概念的范围被他缩小了,同时也不知道如何消除异化。马克思分析批判了黑格尔的劳动理论,他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肯定了黑格尔看到了劳动的本质,但批判他认为异化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和合理状态,批判他对异化抱有积极的态度。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应该是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工人是被迫为他人劳动的,人的本质异化了。马克思通过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提出了异化劳动思想。

三、异化劳动的本质表现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1)、异化劳动的本质表现

第一,异化劳动与对象化劳动相区分。他首先批判了“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对对象化和异化做了区分,劳动者通过劳动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外在对象,使外在对象发生变化而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在当时私有制的社会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产品被剥削,“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成为廉价的商品。”因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是异化的一个部分,那么生产产品的生产行为——劳动,也是异化了的。

第二,劳动作为异己力量控制人。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异化劳动则使劳动变成了外在于人的东西。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是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 “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鼠***一样地逃避劳动。”

第三,劳动使人“非人化”。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的类生活、类存在就是劳动。人改造对象世界,使人的类本质对象化,在改造无机自然界得到表现和确证。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被异化,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发生了变化。 “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劳动变成工人谋生的手段,就像动物满足自己的肉体需要,这样人和人的本质就越来越分离,成为与动物没有区别的人。

第四,劳动使人与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脱离了劳动而掌握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也一样,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他们与自觉的劳动的人也是不同的,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所有的人都是同真正的人相异化的。 “如果说劳动者的活动对他来说是苦恼,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别的什么人带来享受和欢乐”。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压迫和被压迫、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2)异化劳动产生的社会根源。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了异化劳动是私有制运动的结果。由于私有制造成的劳动与劳动条件的***,使劳动者和他的产品、劳动本身、类本质以及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而私有制是由分工产生的,分工本身又造成了劳动的异化,所以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私有制的产生,进一步加剧了由分工造成的异化劳动,反过来也为异化劳动形成提供动力。异化只是短暂的历史现象,它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灭亡。《手稿》告诉我们,产生异化劳动的社会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要消除异化就必须要先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则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一旦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这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四、异化劳动思想的现实意义

(1)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奠定了基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基本上是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出发,批判黑格尔哲学、资本主义***治经济学和论证共产主义的。不过作为马克思早期著作,《手稿》中的观点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但是这些却丝毫不能掩饰《手稿》作为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手稿》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向新唯物主义转变的最后时期,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对实践的理解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做好了重要的准备。

(2)科学的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当今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和资本国际化迅速发展,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既有否定又有继承的关系,要利用资本主义一切积极的因素和合理的条件,去建设社会主义,要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的***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的经验成果,然后实现超越和变革。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马克思所阐明的异化劳动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内在基本矛盾,仅仅只是缓解。

(3)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实质为人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和谐,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的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基础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键,是我们的社会稳步和谐的发展的关键。

(4)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树立科学发展观。根据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事实,我们***的领导方式也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治民主化、社会信息化和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从理论上认识到其重要意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树立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李娜.异化劳动思想及现实意义[J].湖南:湖南农机.2011.

[2].江涛 王继飞.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内江科技.2009.1.

[3].杨欧.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J].哲学研究.2009.

异化劳动篇7

关键词:劳动;异化劳动;和谐;发展

中***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72-02

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异化现象也层出不穷。有的人认为这是与社会主义相违背的,于是就以此为借口来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也这样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灭异化现象及异化劳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本人认为,异化现象在当代中国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价值是巨大的,它对于我们重新把目光投向人本身,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及作用,人类发展前途,以及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异化现象等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启迪和引导作用。

一、异化劳动的概念

异化的原意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意思。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其他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异化,即指人类劳动活动丧失了自由自觉的含义。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本来是由人的意识支配自己的活动,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活动与人的意识活动相脱离,人不得不通过非自由的劳动来维持人的生存,人的生存活动降低为动物的生存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劳动人民的成果被剥夺甚至成为奴役和支配劳动者的物质力量。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异化的劳动。

二、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

(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产品作为一种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产物,本应该属于工人,但由于私有制的缘故,体现工人主体本质力量的劳动被资本家所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的本质力量被资本家所占有的就越多。这就导致了工人越发贫穷,他所生产的产品最后又被资本家拿走后转化为资本,反过来继续统治他,奴役他,使他感受不到自己本质力量的存在。 因为“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得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技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1]97。

(二)生产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通过劳动这种活动人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感。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受到摧残。”“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鼠***一样地逃避劳动。”[1]37这时候,劳动已经不再是一种自我确证和自我满足的过程,相反,它成为了人们的负担,是劳动者“自身的丧失”[1]92-93。

(三)劳动者与自己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生活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但由于异化劳动,人们已经被降低成为一种动物性存在,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对于人而言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因为“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贬低为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93。当人的类本质与人本身相异化的时候,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应有的那种创造性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异化劳动让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实质上导致的是一种全面的异化的产生。

(四)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由于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的分析指出,既然人同自己的产品、他自己的劳动活动是异己的关系,这些产品和活动不再属于他自己,那就一定是属于一个在他之外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既不会是自然界。也不会是任何神灵,而 “只能是人本身”,因为 “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1]97这个人是不同于劳动者的人,是劳动者之外的另一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人就是资本家。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劳动人民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综上所述,劳动的异化使人的精神受到压迫和控制;劳动产品不但不能反映出劳动者的创造性,而反过来成为支配劳动者的对立物。劳动者在整个生活中谈不上有自由全面发展自身的机会。

三、异化现象在当今社会的体现

人们已经意识到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存在的异化现象对人类生存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尤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拜金主义”和“商品拜物主义”的流行,人们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看病难、住房难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当代中国人。在一系列压力下,劳动已经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并不是目的。在劳动中人们找不到快乐,找不到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现象特别在一些私有制企业中,工人与雇主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异化。雇主只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提高,忽视了工人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类似富士康青年职工那样的 “十三连跳”,便是鲜活的异化劳动摧残人的事实。许多人过分追求财富,导致被物所统治,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拥有金钱的多少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那么怎样减轻异化这一现象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扬弃异化的途径

(一)防止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的异化

***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对我国目前来说,要实现劳动者对劳动产品的共享,尽量防止劳而不获、不劳而获的现象。做到这一点必须让全社会意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同时,要建立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方式,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防止和克服劳动过程的异化

人的发展史也是人的劳动史,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真正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要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核心精神和本质要求。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是互为前提的。

(三)防止和克服人的本质异化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则为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的主体性,它突出了发展的目的,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这样,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会落到实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四)防止和克服人和人关系的异化

现在蛋糕已经够大,需要的是能够公平分配,我们应该在缩短工作日、增加闲暇时间方面多加努力,促使每个人能过上体面的生活。现在社会的劳动为人的休闲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劳动和自由创造活动并不是对立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的发展达到理想的工作生活状态,最终摆脱不合理的束缚,解除劳动对人的奴役。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共创和谐社会。

当代社会的主题是发展,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于我们重视人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思考人类发展的前景,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大背景下,更多地应该考虑人的因素,做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因为这有利于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更有利于人们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所以,我们要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使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和摒弃一切束缚人的全面发展的机制和观念,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为人的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条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异化劳动篇8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异化劳动;方***特征

【Abstract】 the youth Marx disassimilation work concept was passes through in “in 1844 Economic Philosophy Draft manuscript” the entire book basic concept, the disassimilation work concept is fluctuating two kind of neterogeny theories logic and the words demand, is a contradictory body which the dominant humanism value critique and the recessive real diagnosis analysis mutually twined. The disassimilation work concept methodology characteristic mainly has three point: It essentially is a value concept, is a critique concept, or a main body concept. As a result of disassimilation work concept methodology weakness and the limitation, in theoretically inevitably fell into the difficult position.

【Keywords】 youth Marx; Disassimilation work; Methodology characteristic

【中***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09-0005-03

关于青年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概念的方***特点,国内学者主要有三种理论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是彻底的人本主义哲学方法,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方法的进一步拓展,马克思只是把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延伸到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劳动异化批判。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总体上是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运思方法,具有了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态。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是复杂的矛盾体,交织着人本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种分析方法,而人本主义的思想方法又居于理论逻辑的统摄地位,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是在马克思运用人本主义思想方法反观经济现实时的一种无意识的“外溢”或者是不自觉的“偏移”,或者说异化劳动概念是处于显性的人本主义的思辩方法和处于隐性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的相互缠绕和冲撞的一个矛盾复合体。

本文赞同第三观点。下面就青年马克思异化概念的方***特征具体地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和自己的思考,以求教于大家。

1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文化背景

推动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文化背景是异常丰富的:一是黑格尔的思想,二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三是空想共产主义理论,四是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这四个方面大体构成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主要背景,而青年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形成也是与这一背景息息相关的。如果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还主要是在黑格尔的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的,那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和《导言》中,马克思已经更多地在费尔巴哈和鲍威尔的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

2《手稿》是马克思带着自己的哲学思考第一次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理论产物

此时,马克思已经完全跳出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窠臼转向了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马克思这时把人看作是“类”存在物,但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是“类”存在物,不是在于他们自然属性的共同性,而在于他们能从事社会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对世界的能动作用,“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用到对象上去”[1](P58)这种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生产活动即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就是人的类本质的表现形式,劳动的对象化就是劳动的现实化。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到,劳动的对象化是劳动的积极的一面,劳动的异化则是劳动的消极的一面。所谓异化就是“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的并且把我们的打算化为乌有的物质力量”[2](P38)。

3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

3.1工人自己创造的劳动产品的异化。按照马克思的哲学逻辑,劳动产品是工人劳动主体的对象化,工人理所当然地应将其占有。然而,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中,工人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工人劳动的对象化成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自己越贫困,越变成廉价的商品。这是物的异化,物的异化不但表现为物的力量对工人的支配,而且表现为劳动者本身的物化即劳动者本身变成了商品。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关系不是人和物的关系,而是物与物的关系,而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和人的关系。

3.2工人劳动本身的异化。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1](P54)这就是说,异化劳动首先发生在生产过程中,然后才发生在产品的分配中。工人的劳动本是主体生命的积极表现形式,在这里,劳动反倒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反过来压迫他自身的活动。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他自己,而是不断地否定自己。这意味着人生命本质的***,人变成了一个残缺破碎的存在。

3.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依马克思的观点,自由自觉的劳动活动是人的生命之显现,人的类本质表现在这一形式中,在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中,自然界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然而,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和人的类本质的关系被完全颠倒了,“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1](P58)人的“类生活”被扭曲为仅仅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类本质异化为与人相对立的异己的存在。所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表现了人和自然的疏远和隔膜,也表现为人的感觉和精神的分离和倒置。

3.4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P58)当工人同自己的产品、活动、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这些东西却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那就是资本家。马克思认为这种关系“必然归结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经济关系”。[1](P45)这种关系也必然导致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与人相异化最终会表现为阶级的分化和对立。

4从青年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中管窥异化劳动作为一种方法的基本特征

我个人认为:从方***的角度看,异化的优点和不足主要有下面三点:

4.1异化作为一种哲学方法本质上是一个价值范畴。异化作为一个价值范畴,其优点在于突出了主体的价值需要和价值取向,具有强烈的理想色彩。但异化作为一个价值范畴,也具有明显的缺陷,就是以理想化的本真“应该”作为价值出发点和评判事物的标准,异化正是与“应该”的背离,可对于这个事先预设的先验尺度本身却缺乏实证分析和论证,因而具有价值独断论的倾向。“异化劳动”概念是以对人的真正的、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劳动的认可为其思想前提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应当是自由、自觉的,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真正的人的劳动,现实中的以及资产阶级***治经济学中的“劳动”就是对这种劳动的“异化”。

4.2异化作为一种哲学方法本质上是一个批判范畴。异化作为一个批判范畴,其突出特点是非常典型二元对立的两分法:一极是绝对善良、正义和美好的,另一极是绝对卑鄙、邪恶和凶残的。这样,就能清楚地告诉人们应该去做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让人们认清是非,激发人们的***精神和批判激情,反对一切已经失去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事物。但这种分析框架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最大的问题是排斥历史,具有一定的非历史性、反历史性,不能有效地描述客观现实事物的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真实状况,因此,用异化概念比照、攻讦和辱骂客观现实只能满足一时的,很难展现历史分析的魅力。

4.3异化作为一种哲学方法本质上是一个主体性范畴。异化作为一个主体性哲学范畴,其优点是凸显了主体的存在,关注主体的命运,高扬主体的价值。但主体性哲学最大的问题是设定了一个绝对的主体,并由于主体的多元性导致价值判断标准的多样性、相对性,进而有可能否定统一的判断标准,否定客观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来说是不堪重负的劳动异化,而在资本家看来,却是自我满足和自身强大的证明。

总之,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浮动着两种异质的理论逻辑和话语诉求,呈现了一种奇特的复调语境,但人本主义的分析逻辑始终占主导地位。“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不是从客观历史规律的观点,而是从'人'的观点进行的,他满怀信心地批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并不是因为他发现了支配和制约着它们的客观规律,而是在费尔巴哈观点的启示下发现了'真正的人'。所以在他看来,私有财产所以应该遭到扬弃,并不是因为它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相矛盾,而是因为它和人的本质相矛盾。……这种以抽象的'人'或'人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思维逻辑,仍然是思辩逻辑。”[3](P123)而由于这种人本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束缚,青年马克思显然无法科学地说明历史的发展,从而把历史真实过程看作是人性完美状态的恢复过程,把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视为衡量一种社会形态进步与否的标准。人本主义并没有突破唯心史观的范畴,“从本质上看,劳动异化理论还是一种深层的隐性唯心主义历史观,因为异化理论并没有跳出传统的历史人学目的论和抽象的伦理价值批判”。[4](P219)因此,在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进行哲学反思时,如果一味地用抽象的人本主义哲学方法进行推理,难免像青年马克思那样陷入理论逻辑的困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异化劳动篇9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人的需要;人学价值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自诞生到现在已经170年了。这部《手稿》完成于1844年8月,是一部***治经济学研究笔记,而在当时,马克思本人没有将其正式出版。在它被尘封了80多年被世人知晓后,西方学者惊呼发现了另一个马克思即“人道主义的马克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理论界曾一度掀起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的讨论中,《手稿》所阐述的异化劳动理论成为论战双方的重要理论资源。而在当代西方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哲学思潮中,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又成为重要的支援背景。由此看来,《手稿》被广泛而持久地关注不是偶然的,其重要原因在于它对资本主义社会或资本社会的价值批判所达到的理论高度是马克思之后西方各种社会批判理论无法超越的。尽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具有阶段性甚至还有非科学的思想成分,但是瑕不掩瑜,因为它是近代以来解剖资本主义社会乃至人类社会的许多“反常”现象重要的基本工具――这就是《手稿》的魅力和价值所在。而在当代中国,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人学价值,不只是一个澄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精髓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在人学基础层面上的实践问题。

一、异化劳动理论揭示的“反常”现象:人的价值贬值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不是从纯粹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出发。在异化劳动理论中,马克思强调人的劳动的价值,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工人,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工厂工人。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完全说成是抽象的人本主义理论是不恰当的。马克思通过反思异化劳动中的“反常”现象,说明了异化劳动中工人价值的贬值、甚至丧失,并进而揭示了“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的矛盾关系。

第一个“反常”现象是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工人价值被生产产品奴役的程度就越深。从应然的角度讲,马克思认为,工人劳动越多,其价值就应该越大,而其所得就应该越多。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相反的。马克思指出,“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工人劳动的价值离不开劳动的现实化即劳动的对象化,具体而言,工人劳动的价值是通过产生产品来体现的。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现实化却“反常”地表现为非现实化:“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劳动的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然而在国民经济学家看来,这一反常现象是正常现象,没有对所谓“正常现象”的反思,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所以说,马克思对资本社会的科学分析始终蕴涵着特定的价值立场,也就是说,特定的价值立场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根红线。

第二个“反常”现象是异化劳动中人的“劳动价值”的丧失。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在本质上是人的内在需要,但在异化劳动状态下,劳动却成为对人的一种外在压迫力量,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马克思指出,“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最后,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应该是工人的自主、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的本质规定,一旦丧失了自主、自由、自觉的属性,劳动的真正价值就会丧失,劳动就会变成异化劳动。只有自主、自由、自觉的劳动才能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而异己性的劳动只会使人的价值贬值,劳动者自然毫无光荣可言,尊重劳动、尊重劳动群众自然就无从谈起。生产劳动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尊重劳动、尊重群众的基本依据。尊重劳动是尊重群众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鄙视劳动、贪***安逸、沉迷享乐的人不可能做到尊重群众。

第三个“反常”现象是异化劳动中人的价值的类本质丧失。在马克思看来,人不是孤立的存在物,人的存在是类存在,个体是人类中的一员,人的生活是类生活的体现。在马克思看来,“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活本身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在这里,马克思阐述了异化劳动状态下,人的活动丧失了自主、自由、自觉的特性,而活动的自主、自由、自觉是“人类价值”的核心,奴役同人的价值的类本质是相对立的。同时,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异化劳动状态下,由于“人类价值”的丧失,人又“重回动物界”,或者说又重新动物化,其表现就是人类处于弱肉强食的状态。

第四个“反常”现象就是异化劳动中“和谐价值”的丧失。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由于上述三种“反常”现象的存在,人与人之间完全变成手段和工具关系,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工人与工人、工人同非工人之间都处于相对立的状态。在这种普遍对立的状态下,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就很难建立,客观上造成了“和谐价值”的丧失。“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马克思看到了异化劳动状态下,不和谐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即对象化劳动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对象的关系,那么他对这一对象所以发生这种关系就在于有另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对象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人与外部世界(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世界)的关系不和谐,人的内部世界(即人的内心世界)也是不和谐的,人在生产和生活中总是处于矛盾和纠结状态。

上述四种“反常”现象是劳动异化的基本表现,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过程对人、特别是对工人的异己性。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还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总“阀门”即需要的异己性。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和价值体现,而在异化状态下,由于需要的无限扩大,致使它成为人的一种异己的统治力量。

二、需要无限扩大的后果:使人成为“非人”

需要的实现方式和满足程度,是衡量人的价值的重要尺度。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被片面性所取代,需要则成为压制人的异己力量,它导致了人的价值的异化。而“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在私有制范围内,这一切却具有相反的意义。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新的享受方式,从而陷入经济上的破产。每个人都力***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因此,随着对象的数量的增长,压制人的异己本质的王国也在扩展,而每一个新产品都是产生相互欺骗和相互掠夺的新的潜在力量。”“压制人的异己本质的王国”的扩大,导致工人作为人越来越贫穷,他为了占有敌对的本质越来越需要货币,而他的货币的力量恰恰同产品数量成反比,也就是说,他的贫穷随着货币的权力的增加而日益增长。这样,货币的数量越来越成为它的唯一强有力的属性;正像货币把任何本质都归结为它的抽象一样,货币也在它自身的运动中把自身归结为数量的本质,无限制和无节制成了货币的真正尺度。产品和需要的范围的扩大,使人成为非人的、过分精致的、非自然的和臆想出来的欲望的机敏的和总是精打细算的奴隶。马克思指出,私有制的理想主义“不过是幻想、奇想、怪想;没有一个宦官不是下贱地向自己的君主献媚,并力***用卑鄙的手段来刺激君主的***了的享乐能力,以骗取君主的恩宠;工业的宦官即生产者则更下贱地用更卑鄙的手段来骗取银币,从自己的按基督教教义说来应该爱的邻人的口袋里诱取黄金鸟。”而“每一个产品都是人们想用来诱骗他人的本质,他的货币的诱饵;每一个现实的或町能的需要都是把苍蝇诱向粘竿的弱点;对社会的、人的本质的普遍剥削,正像人的每一个缺陷一样,是同天国联结的一个纽带,是使僧侣能够接近人的心的途径;每一个急难都是一个机会,使人能够摆出一副格外殷勤的面孔来接近自己的邻人”并且向他实施“敲诈”。所以,对货币的需要是一种普遍的需要,在《手稿》中马克思揭示了这种需要的颠倒性质,他认为,货币是个性的普遍颠倒,货币是作为这种颠倒黑白的力量出现的,“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德行变成恶行,把恶行变成德行,把奴隶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明智变成愚蠢,,因为货币作为现存的和起作用的价值概念把一切事物都混淆和替换了,所以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从而是颠倒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性质和人的性质的混淆和替换。谁能买到勇气,谁就是勇敢的,即使他是胆小鬼。因为货币所交换的不是特定的性质,不是特定的事物或特定的人的本质力量,而是人的、自然的整个对象世界,所以,从货币持有者的观点看来,货币能把任何特性和任何对象同其他任何即使与它相矛盾的特性或对象相交换,货币能使冰炭化为胶漆,能迫使仇敌互相亲吻。”这样,资本对人的意义主要在于不断激起人的病态欲望,从而导致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精致化,同时也产生着需要的牲畜般的野蛮化和粗糙化。

对于工人来说,他们不仅失去了人的需要,甚至失去了动物的需要。马克思指出,关于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增长如何造成需要的丧失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丧失这一问题,国民经济学家和资本家是这样论证的:第一,他们把工人的需要归结为维持最必需的、最可怜的肉体生活,并把工人的活动归结为最抽象的机械运动;于是他们说,人无论在活动方面还是在享受方面再没有别的需要了;因为他甚至把这样的生活都宣布为人的生活和人的存在。第二,他们把尽可能贫乏的生活(生存)当作计算的标准,而且是普遍的标准――说普遍的标准,是因为它适用于大多数人。国民经济学家把工人变成了没有感觉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正像他们把工人的活动变成抽去一切活动的纯粹抽象一样。所以,工人的任何奢侈在他们看来都是不可饶恕的,而一切超出最抽象的需要的东西――无论是消极的享受或积极的活动表现――在他看来都是奢侈。因此,国民经济学这门关于财富的科学,同时又是关于克制、穷困和节约的科学,而实际上它甚至要人们把对新鲜空气或身体运动的需要都节省下来。这门关于“勤劳”的科学,同时又是关于禁欲主义的科学,而它的真正理想是禁欲的但进行重利盘剥的吝啬鬼和禁欲的但进行生产的奴隶。所以,马克思讽刺说,“国民经济学尽管它具有世俗的和的外表,却是真正道德的科学,最最道德的科学;它的基本教条是:自我克制,对生活和人的一切需要克制。你越少吃,少喝,少买书,少上剧院、舞会和餐馆,越少想,少爱,少谈理论,少唱,少画,少击剑等等,你就越能积攒,你的既不会被虫蛀也不会被贼盗的宝藏,即你的资本,也就会越大;你的存在越微不足道,你表现你的生命越少,你的财产就越多,你的外化的生命就越大,你的异化本质也积累得越多。”然而对于财富的拥有者来说,需要的异化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仅仅供享乐的、不活动的和挥霍的财富的规定在于:享受这种财富的人,一方面,仅仅作为短暂的、恣意放纵的个人而行动,并且把别人的奴隶劳动、人的血汗看作自己的贪欲的虏获物,因而把人本身――因而也把他本身――看作毫无价值的牺牲品。而且,对人的蔑视,部分地表现为对那可以维持成百人生活的东西的恣意挥霍,部分地表现为一种卑鄙的幻想,即仿佛他的无节制的挥霍浪费和放纵无度的非生产性消费决定着别人的劳动,从而决定着别人的生存;他把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仅仅看作自己放纵的欲望、古怪的癖好和离奇的念头的实现。

异化使人的价值丧失,它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多重矛盾之中。在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被邀请作为伦敦的外国流亡***人士的正式代表,出席为纪念派报纸《人民报》创刊四周年而举行的宴会。在这个宴会上,马克思作了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演说。马克思没有因欧洲***处于低潮而丧失对未来的信心,他指出了现代资本社会异化的普遍性,指出了人类走出异化的现实道路。马克思指出,有一件可以作为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这个“可怕情景”就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有些***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多重矛盾,包括机器与人、财富与贫困、科学与道德、人与自然、进步与落后之间的深刻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说明,克服异化是人类的一项艰巨任务,其基本路径是对私有财产即私有制的扬弃,而人类的希望就蕴含在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实践中。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价值诉求:扬弃异化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既然异化使人的价值丧失,那么应该如何找回人的价值呢?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来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总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马克思提出,扬弃私有财产,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彻底***的前提。而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意味着人的需要和享受失去了利己主义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劳动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也就是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价值诉求,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自身思想变革的重要环节,它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片面发展和人的价值贬值的多种表现和内在根源,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本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参照。

异化劳动理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对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关怀,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克服异化,人才会变成真正“富有的人”。所谓真正“富有的人”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在这样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同时,真正“富有的人”还是真正***的人、真正创造的人。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靠别人恩典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但是,如果我不仅靠别人维持我的生活,而且别人还创造了我的生活,别人还是我的生活的泉源,那么,我就完全靠别人的恩典为生;如果我的生活不是我自己的创造,那么,我的生活就必定在我之外有这样一个根源。所以,创造是一个很难从人民意识中排除的观念。”所以,克服异化的实质在于实现人的***。从更为具体的意义上说,人的***主要是劳动的***即劳动者的***。在异化状态下,劳动者实际上处于非人的状态,很多时候这劳动者不感觉到自己是人,而“那些不感到自己是人的人,就像繁殖出来的奴隶或马匹一样,完全成了他们主人的附属品。世袭的主人就是这个社会的一切。这个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就是它现在这个样子,就是它本身所感触到的那个样子。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他们所知道的那个样子。他们骑在那些只知道做主人的‘忠臣良民,并随时准备效劳’而不知道别的使命的***治动物的脖子上。”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就是为我们揭示了“这个世界”对人的压迫即“非人”世界的状况,并指出了建立人的世界的实践指向。马克思从来没有向“这个世界”屈服,他对“这个世界”的批判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因素。我们常常指望能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实际上这种指望本身是非常错误的,沿着他批判世界的方向不断探索前进就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末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所以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倘若丧失这种“无情”的批判精神,激进的***者也会变得保守与自闭。因而,马克思从人学角度揭示了共产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认为,解决这些矛盾意味着历史之谜的解答。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同时又是它的被理解到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即使在今天,人类依然被“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所困扰。这就是历史的“狡狯”,悲观主义者永远都不能看清历史的真相,在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面前,他们要么惊慌失措,要么随波逐流。因而,一些庸俗的思想家在这个残酷事实面前停下了脚步,他们认为世界只能如此,这种“普遍存在”,就是“永恒存在”,要改变这种存在是徒劳的,这就是历史的终结点。在这些思想家看来,一切面向未来的理论主张都是“乌托邦”。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不把“现存”当做永恒的东西,他们不断揭示历史前景与现实运动的内在关系,不断用历史辩证法同形而上学进行斗争;他们认为,人类是在不断超越“现存”的历史运动中得以不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强加给人的奴役都是可以超越的,没有这一点,就谈不上人的***和人的全面发展。“不言而喻,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社会也不能得到***”,只有当“生产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人的手段”的时候,生产劳动才能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所以,马克思指出,劳动异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暂时现象,它的产生往往源于“资本的限制”,而消除“资本的限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的限制”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一般财富、知识等等的创造,表现为从事劳动的个人本身的异化;他不是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当作他自己的财富的条件,而是当作他人财富和自己贫困的条件。马克思认为,这种对立的形式本身是暂时的,它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现实条件,结果就是:“生产力或一般财富从趋势和可能性来看的普遍发展成了基础,同样,交往的普遍性,从而世界市场成了基础。这种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而个人从这个基础出发的实际发展是对这一发展的限制的不断消灭,这种限制被意识到是限制,而不是被当做某种神圣的界限。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现实性,即人的全面性实质上是人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其中,现实关系的全面性是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不能将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抽象化,更不能将它当做一个口号,要将促进生产力发展、变革生产关系、实现人的现实关系的全面性统一起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异化劳动篇10

关键词:手稿;异化劳动;人的本质;异化

中***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52-02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状况出发,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是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马克思用“异化劳动”概念表示这个事实:“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52在这种“异化”关系中呈现的现实状态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消耗的力量越多,他创造出来反对自己的异已力量就越大,最终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这意味着本应属于工人的劳动产品成为与他相异、敌对的***力量,甚至反过来控制工人自身。

(二)从“对象化劳动”到“异化劳动”的内涵转变

“异化劳动”与“对象化劳动”密不可分,为了更清楚了解“异化劳动”的内涵,需从“对象化”到“异化”的转变中细细体会。所谓“对象化”,即是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转化为物质存在形式,创造出自己的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互相映现着对方的本质。而“异化”则是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客体的性质发生变化,不体现其主体的性质,并反过来成为不依赖于主体甚至控制主体的一种力量。

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人类通过对象性活动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自己需要,劳动的实现就意味着创造出一定的对象,劳动产品就是劳动对象化的实现。对象化劳动是属于自己的劳动、自愿的劳动、肯定自己的劳动,它发挥了自己的体力和脑力,人在劳动中收获幸福。“异化劳动”则是劳动的否定方面,是劳动者生产出的劳动产品成为不依赖于劳动者的力量,并作为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者对立。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产品的统治。劳动异化是属于别人的劳动、被迫的劳动、否定自己的劳动,是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只是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

马克思明确从对象化劳动中区分出了异化劳动。他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一般本性,而异化劳动只是对象化劳动的特殊情况,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使劳动者丧失劳动对象并反过来成为压迫、奴役自身的力量时,对象化劳动才蜕变为异化劳动。异化是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的一种历史性的暂时现象,而对象化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现象。扬弃异化劳动,并不是取消一切劳动,而只是取消劳动的否定方面,要扬弃异化的劳动,而承续劳动的肯定方面即对象化劳动。

二、“异化”劳动从何而来----人的本质及其异化

如果说,异化世界人的本质不过是人真正本质的否定形式,那么对于人的本质的原初面貌的理解就成为分析异化劳动理论的必要前提。真正的人的本质又是什么?

(一)人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1]56由此,可以看出,作为类存在的人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人具有普遍性,人是自由的。

1.人的普遍性

劳动者作为劳动的主体,是实实在在、活生生的人,因此从肉体方面来说,人和动物一样都靠无机界生活。一方面,从理论方面来说,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等是人精神生产的对象,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从实践方面来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具有与动物一样的自然本能,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人将自然界作为自己的无机身体,保证了劳动“对象”的存在和充足,感性的外部自然界为人提供了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和开展生命活动的劳动对象,是人类保持其人的类本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2.人的自由性

如果说人的普遍性体现的是人为了维持肉体生存“由外向内”索取“对象”的特性,那么人的自由性则更多体现的是人的本质力量“自内而外”改造世界、“确证”自身本质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是区别于动物的“类存在物”,其原因就在于人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由的活动。动物与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自己的生命活动对他自身不是直接同一的,仅仅是他意识的对象,人能够有意识地自由支配自己的生命,认识和改造周围的世界,因而他的活动是自由的。

3.劳动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进一步说,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普遍性、自由性是在他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为正是在创造性地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把自己的生命力对象化,进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确证自己是自由自觉的类存在物。改造世界集中体现于人的劳动生产中。在劳动过程中,人能够自由、自愿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不断地将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劳动对象化到劳动产品上,进而在自己创造的劳动产品中和自愿自由的劳动过程中,直观自身,肯定自身,使自己的人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和发展。

(二)人的本质的异化

劳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劳动“对象”中人们确证着自己的本质力量,在“自由”的劳动中人们有意识地将生命活动看成自己的对象,自由地支配着自己的生命活动改造对象世界。因此,对劳动“对象”的有效占有和对劳动活动“自由”的支配,是确证人“普遍性”和“自由性”两个类本质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异化劳动中,被异化了的劳动丧失了劳动对象、失却了对劳动活动的自由支配权,必然使人的本质发生严重异化,并进一步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1.人的劳动对象的异化

劳动对象的异化,即是“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52在这种异化关系中,工人在越大程度上占有感性自然界,就越在两个方面失去劳动对象:一方面,感性的外部自然界已经不再为他提供劳动对象,他的劳动成果已经不再属于劳动者本人;另一方面,感性的外部世界也不再给他提供用于维持肉体生存的生活资料。劳动对象异化的过程同样是人的本质异化的过程。自然界作为人自己的无机身体,本来是要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和生命活动的对象,以保持人的类本质特性,但是在异化劳动中,人劳动对象的丧失和被奴役使人的本质力量无法得到有效确证,夺去了人的类生活。

2.人的自由劳动活动的异化

如果说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那么劳动的异化则是人的自我异化[2]30。人的劳动活动的异化是指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够有意识地自由支配自己的生命和改造对象世界。而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变成了正因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劳动本应是人自由支配自己、肯定自己、确证自己的过程,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不自由的支配着自己的身体,是受动的、无力的,劳动变成了仅仅维持劳动者肉体生存的单一手段。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肉体生存的手段,人劳动的目的与手段就发生了颠倒,人的本质力量异化成为与自己相对立的力量。

3.人与人相异化

物的异化和人的异化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人与自己的本质异化,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异化。就是说,如果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是异己的关系、不依赖于他的关系,那么必然有另一个异己的、敌对的人是这一劳动产品的主人;如果人把自己的劳动活动看成不自由的活动,那么他的活动必然是在为他人服务、受他人的强迫和支配。

三、异化劳动归向何处――共产主义对人本质的复归

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异化了的世界,生活于其中的人也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特性,是被异化了的人。那么异化劳动最终要归向何处,人的最终归宿又在哪?马克思认为,要扬弃异化,彻底废除私有制,并代之以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建立,这种社会关系通过扬弃一切异化形式而使人得到彻底的***,是人本质的复归和全面发展[3]35。

第一,共产主义是人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复归。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劳动真正成为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人的类本质实现与人的统一。同时,劳动对象重归劳动者本人,人得以重新直观自己对象性本质力量,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共产主义扬弃了异化,人能够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总体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第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实现了向社会人的复归。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被扬弃,人能够在自己直接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中确证自己的本质,能够体现他个性的对象使他自身成为为别人的存在,同时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人在创造自己对象的同时实现了由私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实现了人与社会的统一。

第三,共产主义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双重关系的和谐状态。一方面,由于扬弃了异化,自然界成为人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对象,人将自然界作为自己的无机身体,自然界重新成为人本质力量的确证。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是“社会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自然界的属人本质对人来说才是人自身的本质,自然界同时作为社会的对象才是属于人的对象,人才能占有自然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巴黎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异化劳动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异化劳动10篇

学习

劳动与社会保障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10篇,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简明教程,劳动与社会保障知识大全。劳动社会保障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自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来开始逐步实行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保障需求的快速增加进

学习

风俗文化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风俗文化,内容包括民间风俗文化故事,***风俗文化介绍。此外,风俗的自产生以来就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有着众多共同的特性和内容。所谓“民俗者,风俗也”。我们可以将已有的民俗研究成果应用到风俗的研究上来。本文便

学习

劳动法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法10篇,内容包括劳动法全文24个字,劳动法话题合集。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

学习

测评软件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测评软件10篇,内容包括测评十大软件,他趣软件测评。1软件测试与可靠性评估的现状就目前来看,软件测试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这样不利于软件质量和性能的提高。首先,人们普遍认为软件测试实在软件开发后

学习

劳动部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部10篇,内容包括劳动部推文,劳动局文章。(三)监督指导劳动保护和职业培训工作;(四)监督检查社会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执行情况;(五)查处职业介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对外劳务合作机构违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

学习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0篇,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详细解读。由管理学大师韦里克提出的SWTO矩阵和波士顿咨询集团开发的企业组合矩阵一样,可以反映系统中各关键变量的关系,最初主要用来制定公司战略规

学习

大众传播学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大众传播学10篇,内容包括大众传播学知识大全,大众传播学案例教程。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络日益成为各国获取信息最为方便和快捷的通道。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区域之间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这就使

学习

物理教案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物理教案论文10篇,内容包括物理教学论文如何写范文大全,物理教学论文怎么写。一、案例探究教学是时代与现实的呼唤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科学创新能力的高

学习

招商证券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招商证券10篇,内容包括招商证券最大优惠,招商证券百科内容。招商证券如何在快速发展中保持了良好的稳健性?财务管理如何成为公司稳健经营的助推器?记者带着这些疑问专访了招商证券主管财务和风控的副总裁邓晓力。面对记者的

学习

金融企业文化论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企业文化论文,内容包括金融公司企业文化范文模板,金融企业文化案例范文。任何一个企业,其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上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来实施。从目前金融企业加强文化建设的现状看,一般侧重于三个方面的企业文化建设,实

学习

劳动纪律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纪律10篇,内容包括关于劳动纪律的范本,劳动纪律范本大全。为进一步严明***治纪律、严守***治规矩,进一步提升廉洁自律意识,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廉洁勤***的良好形象,我郑重承诺: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

学习

国信证券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国信证券10篇,内容包括国信证券百科,国信证券收益排行榜。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2011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是中国第一家A+H股上市的证券公司。2020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

学习

劳动保护10篇

阅读(58)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保护10篇,内容包括劳动保护制度范文,劳动保护案例文章。主办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0-4335国内刊号:11-1179/X邮发代号:2-404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创刊时间

学习

国元证券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国元证券10篇,内容包括国元证券收益排名,国元证券合理价值。对于收入基本持平,公司方面的解释是,“经纪业务在融资融券规模增长较快等因素带动下,实现手续费收入和利息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较多;同时,公司加大业务创新步伐,充分

学习

劳动与社会保障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10篇,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简明教程,劳动与社会保障知识大全。劳动社会保障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自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来开始逐步实行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保障需求的快速增加进

学习

劳动法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法10篇,内容包括劳动法全文24个字,劳动法话题合集。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

学习

劳动部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部10篇,内容包括劳动部推文,劳动局文章。(三)监督指导劳动保护和职业培训工作;(四)监督检查社会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执行情况;(五)查处职业介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对外劳务合作机构违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

学习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0篇,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详细解读。由管理学大师韦里克提出的SWTO矩阵和波士顿咨询集团开发的企业组合矩阵一样,可以反映系统中各关键变量的关系,最初主要用来制定公司战略规

学习

劳动模范10篇

阅读(33)

劳模精神是宝贵的财富,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彰显的是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是新时期激励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强大正能量。社会各界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劳模事迹、弘扬劳模精神,用劳模的高尚情操感

学习

新劳动法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新劳动法10篇,内容包括劳动法汇总,新劳动法模板。1引言《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历经两个月磨合期。众多企业如临大敌,斩断工龄、重签合同、解雇、清退……,花招迭出。造成企业躁动纷纷的本质原因其一是出于成本、

学习

家务劳动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家务劳动10篇,内容包括家务劳动美篇范文,家务劳动美篇文字内容。于是,我照着姐姐的做法一个一个地洗,一个一个地冲,终于把一大堆碗筷洗的干干净净,并把它们整齐的放进消毒柜中开始消毒。一天,我看到皮沙发有点脏,就拿起抹布开始擦

学习

五一劳动节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五一劳动节10篇,内容包括关于五一劳动节的简短文章,五一劳动节美篇范文。深入劳动者中间感悟阳光里那跳跃的音符一不小心滴落下来打动了无声的果林沉寂的大地上顿时响起劳动的那支劲歌回荡在亿万劳动者心中回荡在蓝天白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