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姑娘篇1
自从那一天后,我的心里总是有着一桩心事,只为那小小的三角钱,终于有一天,我和那个修鞋姑娘见面了。
那是一天的下午,我想买一双鞋,因此来到了一个小巷。我千挑万选,最后还是来到了一个名叫“欣欣鞋店”的地方。我走进去一看,只见一个矮个子的姑娘正在为顾客提供服务。那个鞋店非常普通,有一匹让顾客换鞋的小沙发,一架高高在上的电视,和一个收银台。在鞋架上,还放着几双鞋垫。
我挑中了一双价钱50多元的鞋子,正要付款的时候,我才看见这个鞋店的老板竟然就是那个曾经冒着风吹雨打,经历了无数风霜艰辛的修鞋姑娘!我大吃一惊,因为我万万没有想到,姑娘的事业发展速度竟然如此迅速。三个月前,她还是坐在矮小的凳子上为人们修鞋,今天,她已经自己经营一家鞋店了。我走到她的面前,她似乎已经忘记我了。经过我的一番诉说,她才认出了我。姑娘嫣然一笑,问我:“你没想到吧!”我连忙回答:“是的,我今天想买一双鞋,竟然碰到了你。”说完,我拿出钱包,首先用50元钱买下了那双黑色的鞋。随后,我又拿出三角钱,说:“上次我修鞋,欠了你三角钱,还没有忘记,今天一起付了吧!也好了却我的一桩心事。”姑娘回答说:“只是小小的三角钱,竟然成了你的心事,值得吗?拿回去吧!有你这份信任,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了。”尽管我一再坚持还钱,她还是没有接受。我只好提着那双鞋跟姑娘告别,她目送我的笑容很灿烂。
我走了,一步三回头,注视着那个朴素的修鞋姑娘,那是一个充满真诚的地方。我一路寻思:人与人之间,只要有诚信,就没有距离。因为诚信,我们的生活,美好而和谐。
修鞋姑娘篇2
1、通过人物细节描写,感受修鞋姑娘真诚、善良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对比的写作手法,初步体会其作用。
3、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展开合理想象,续写故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人物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品质。
难点: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展开合理想象,续写故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准备熟读课文。
教学环节及意***: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修鞋姑娘》。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3、修鞋姑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说,老师板书:真诚、善良、热情、信任他人……
4、作者怎样为我们刻画姑娘的美好品质,这需要我们精读课文。你们会怎样精读课文?学生自由说方法。
5、出示“金钥匙”。学生齐读金钥匙。
二、抓住细节,感受形象
1、让我们先来看看修鞋这件事,姑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ppt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齐读:
自主学习:
精读课文2-6自然段,在修鞋过程中,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修鞋姑娘?
1、)找出姑娘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等细节描写。
2、)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批注。
合作学习:
1、)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将感受最深的一点在全班交流。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做好批注,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参与小组学习。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倾听、点拨。(板书:言、行、神、貌)
外貌描写:体会生活的艰辛及真诚的品质。
动作描写:姑娘非常能干及真诚的品质。
神态、语言描写:体会热情、真诚、善良。
4、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三、认识对比,解决疑问
1、过渡:这是姑娘在修鞋时给同学们留下的印象,那么在收费时,又有什么事让你感动?
ppt出示自学提示:浏览7-15自然段,看看在收费这件事上,姑娘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动?
学生交流修鞋姑娘让自己感动在的细节。
相机点拨:对话描写和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
2、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语言描写,感受姑娘美好的心灵,学生分男女角色读书。
3、ppt:我仅仅是在寻找修鞋姑娘?我还在找寻什么?在追寻真诚、善良、信任他人的品质。板书:追寻
四、运用方法,续写故事
1、我履行诺言,一定将钱还给姑娘,读――;我要回报真诚,我仍在长街深巷中寻找,读――。学生读首尾照应的段落。
2、ppt:终于有一天,我在县城的某个角落,见到了她……让我们展开想象,见到她时我会对她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运用细节描写,展开合理想象,续写故事。
3、学生展示片段描写,教师评讲学生练笔。
板书设计: ( 真诚、善良、热情、信任他人……)修鞋姑娘 精读
寻找 言
修鞋
回忆 行
收费
修鞋姑娘篇3
一个朋友唱《灰姑娘》唱出了经验,不仅在演唱技巧方面出神入化,而且还对原作进行了升华拔高,比如原来歌词中有一句是这样的,“你并不美丽,但是你可爱之极”就被他篡改成了“你如此美丽,而且你可爱之极”,任何一个女孩听到有人赞美自己“美丽”加“可爱”为一体,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的,哪怕她真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太和这两个词沾边。
童话故事里灰姑娘都穿着一双草鞋,等到她被郑钧这一代人形容成爱人的时候,她们已经穿着精致的皮鞋了――穿着皮鞋也没关系,灰姑娘的其他特征还在,比如羞涩,比如一双亮亮的单纯的眼睛,比如时刻保持着想要逃走的戒备心理。在1970年代人眼里,灰姑娘是这个集体的理想爱人形象,那么多带有怀旧色彩的小说作品里,都能看到灰姑娘们含羞草般的身影。
灰姑娘之所以美好,还因为她们教会了男人怎么去追求和享受爱情。灰姑娘易遇而难得,她们对爱情并不排斥,可是多少总会用一些骄傲来掩饰自卑,她们的身影躲躲藏藏,需要她的爱人在路口等她,抱着琴在窗下唱歌给她,写一封封情书夹在书中送她……她的爱情路上虽非布满荆棘,但绝非修好的柏油马路任由追求者驰骋,她的爱情之路是一条长着青草洒满露水的乡间小道,要小心且真诚地行走在上面,不小心就会让你滑倒摔伤……
修鞋姑娘篇4
同样,我对这个老人也没有多少好感。
一天,妈妈的鞋子坏了,嘱咐我去给那老人修。我犹豫着,迟迟不肯去,最后见妈妈要发火了,这才怏怏不乐地出了门。
出了小区的大门,远远的就看见了那个格外显眼的修鞋铺。我不敢往前迈步了,一瞅见老人那条如蛇一般的长疤,我就发怵。这时,老人看见我了,亲切地说道:“孩子,来,来,来。”说着,还朝着我招了招手。我迟疑了一下,缓缓地挪动着脚步。
“爷…爷爷,修鞋。”我说着,将鞋递过去。老人笑着说:“小姑娘,修鞋子啊? ”我点点头,“这可比较麻烦哩!来,你先坐坐吧。”说完,老人端来一张小椅子。我小心地拂去上面的灰尘,轻轻坐了上去。
老人拿起鞋子,凑到眼前仔细看了看,然后从工具箱里翻出一个小刷子和一瓶胶,娴熟地将坏了的鞋跟粘了上去。然后又掏出一个长长的家伙,将掉下来的鞋带子给塞了进去。
“差不多了,让它再干一干。”老人说着,将鞋放到了地上。这时我突然发现老人的眼睛一直在盯着我看,我不好意思起来,问:“爷爷,还有什么事吗?”老人叹了口气:“你陪我说说话好吗?”没等我答应,老人就开始说起来:“小姑娘啊,你是替你妈妈来修鞋的吧?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你们现在幸福啦,哪里还知道长辈当年吃的苦?呵呵,瞧我这把老骨头,说这些做甚,说了你们也不懂……”老人絮絮叨叨地说着,我的心头一热,对老人有了些许好感。
“好啦,不说了。鞋子干了,就给2块钱吧。”老人说。我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币,给了他。随即起身,拎着鞋就走。
修鞋姑娘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亲爱的同事们: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支持,我才有了再一次登上这个舞台的机会,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灰姑娘的六一水晶鞋。首先,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过灰姑娘的故事的朋友请给点掌声鼓励一下。1998年,灰姑娘,也就是我们,挥别了邮电时代,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只有一支魔杖和一本魔法书;魔杖经过多年的修炼,终得正果,摇身一变,演化成了邮***储蓄银行;,魔法书也迎来了他的春天,一个华丽的转身过后,邮***物流公司应运而生;灰姑娘挽起他们的双手,继续向前追寻着童年的梦,但是这条路却不那么平坦,灰姑娘一次次的摔倒,又一次次坚强地爬了起来。炎炎的夏日,我们顶着火辣的阳光,汗流浃背,却一如既往地叩响了中小企业的大门;冰冷的寒天,我们挨家挨户地宣传“存款有礼”,推销“东莞制造”,我们承受过拒绝,也遭受过嘲讽,这些我们都把它冰封起来。我们未曾畏惧,也从未放弃,因为我们知道,在东莞邮***成长的路上,这些挫折都只是磨练我们的道具而已。一旦我们扼住命运的咽喉,一切都会云开雾散,东莞邮***的前景也会变得无限光明。时间到了的秋天,灰姑娘收到了一份惊喜,她穿上了王子从梦境中寄来的“六一牌”水晶鞋,顿时,她感到精神抖擞,活力焕发。穿上水晶鞋的她,翩翩起舞,沸腾着青春的热血,散发着梦想的芬芳。此时,远方传来了悦耳的铃声,东莞邮***的王子来了。王子驾驭着三驾马车,邮务、银行、物流齐头并进,这三驾马车形成一股合力,带领着灰姑娘开辟出一条通往邮***美好殿堂的路。前方,我们看到了东莞邮***的市场潜力是何等之巨大,发展前景是多么的广阔;我们也体会到东莞邮***已经扎稳了根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今天,我们已经穿上了六一水晶鞋,我们有了自信的资本,有了自信的理由——xxx期间,东莞邮***业务持续健康发展,邮务类业务增长甚至高达13.1%,同期,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却持续下滑。时间滴答滴答地过去了,灰姑娘们担心天亮以后,她是否能够走出王子指引的明路。100亿的个人存款,1万户中小企业金融服务,1亿的东莞制造收入......等等这每一个数字对我们来说似乎都非常庞大,我们能否摆脱咒语,让这条通往梦想殿堂的路一直在前方延续呢?我想,靠我一个人的力量绝对是不行的,靠您的力量行不行?一根筷子轻轻就会被折断,但是十双筷子就可以牢牢抱成团;我们在座上百号人,每一位都是东莞邮***的佼佼者,每一位的身上都闪亮着智慧的火花,我们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我们就有数不尽的聪明才干;百舸争流千帆进,波涛在后浪在前,只要我们拧成一股绳,这股无敌的向心力就是破解咒语最强大的法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用行动见证了魔法的威力:从今年年初到5月底,经过150个日夜的奋战,我们邮银一家新增余额达到了5.28个亿,中小企业开发了984家,电子商务实现了100万元的收入,东莞制造我们也完成了357万的佳绩!回顾过去,我们信心倍增,展望未来,我们豪情万丈!亲爱的朋友的,让我们坚定这个理念:“坚持,成就六一梦想;不坚持,你想了也白想。”各位,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奋斗,明日朝阳升起之时,便是阁下实现梦想之际,掌声祝福东莞邮***,祝福在座的每一位,谢谢。
修鞋姑娘篇6
小楼仙源是增城八景之一,今天我们参观的景点有:历史悠久的何仙姑家庙、何仙姑纪念塔、观音山神仙洞、东南亚藤类之冠的盘龙古藤。另外,在参观过程中还可以体味一下三个至今未曾解开的谜:一是为什么何仙姑家庙方圆几里的井水都略带咸味,唯独仙姑井水清纯甘洌?二是为什么仙桃生长在缺土少壤的瓦顶屋脊上,不需浇水施肥,依然枝繁叶茂?三是为什么盘龙古藤找不到根?
大家了解何仙姑其人其事吗?根据《全国古今***书集成仙部》、《中国人名大辞典》、《安庆府志》、《会仙观记》、《全唐诗外集》、《辞海》、《增城县志》等古今书籍都记载:何仙姑,原名何素女,又叫何二娘,增城小楼仙桂村人,生于唐朝开耀二年(682年),自幼性情柔静,秉承孝道,勤奋读书,过目能诵,擅长绣织,深受邻里夸赞。唐景龙元年(707年)因反抗父母包办婚姻,投井后成仙。话说何仙姑在迎亲之日骤然不见了,家人惊慌失措,见家井旁遗留素女的绣花鞋,父母深知大事不妙,命人下井打捞,谁知捞不见尸。男家碍于面子,上县衙打官司,提出不见活人要尸骸的要求。而何仙姑成仙后腾云仙游蒲田(今福建省内),获悉父母受屈,巧逢蒲田县令即将调增城赴任,就恳求县令允许她随官船返增城为父母沉冤昭雪。县令答应了她的请求,当启航之时,未见何仙姑到来,但见船舵后方水中,有一女尸逆水追随而至,尸至增城,果然是何仙姑真身。“逆水流尸”一事当然难以置信,县官就署批“升仙得道”了结此案。
此外还传说在唐朝玄宗年间,汉钟离、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和蓝采和等七仙,准备于三月三赴瑶池,参加一年一度的王母娘娘圣诞,为了凑够八仙向王母娘娘敬酒,吕洞宾决定下凡遍游天下,最后寻觅超度何仙姑成仙。
何仙姑成仙之事惊动了当年的唐天后武则天。武则天赐赠何仙姑三件宝:一是在其家乡建祠奉祀;二是赐紫霞一袭;三是在唐天宝十年下旨建一碑以作纪念。
各位团友,何仙姑家庙到了,让我们一起进庙参观。
【何仙姑家庙前】何仙姑家庙是增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因战乱,屡经修建。最后一次重建是清咸丰八年(1858年)。家庙砖石台梁式结构,第一、三进13架出前廊为封火山墙;第二进四柱一间五架拜亭为硬山顶,其正脊和垂脊均有反翘装饰。大家请留意,庙正面山石门镌刻的隶书门额:“何仙姑家庙”,为咸丰八年戊午嘉平黄培芳所书,山门镌刻的行书石对联:“千年履舄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出自当年吏官王映门手笔。上联中“履”,“舄”二字均指绣花鞋,意思是一千年前何仙姑投井,她的绣花鞋留在井边的故事。下联反映了何仙姑家庙历史悠久和人们对何仙姑的崇敬。
现在让我们入庙参观。恭候大家的是屏风上的仙姑彩画,是广东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和增城著名书画艺术家陈水源的联作。绕过屏风,庙二进正堂就是供奉何仙姑的地方。何仙姑像用樟木雕塑而成,高约七十公分,原为唐朝村姑装束。现何仙姑身上披的绣花袍由泰国善信赠送,头上的珍珠头饰为香港善赠送。时代在变,何仙姑也跟上了潮流,但何仙姑的法力不变。在此求签许愿,都有求必应,灵验非常。堂上高挂着林林总总的锦旗是马来西亚、泰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善信答谢何仙姑的信物。家庙有两大节庆,每逢农历三月初七,仙姑诞;农历八月初八,仙姑得道成仙日,庙内的香火盛极一时。瞻仰完何仙姑像,请大家转身,我们看到的是天花井。
【何仙姑井】天花井又名何仙姑井,是何仙姑投井成仙的地方。井边的石鞋模型就是当年何仙姑投井遗留绣花鞋的地方。那么另外一只鞋去了哪里呢?一说在风光秀丽的百花山庄度假村;二是在荔枝生态主题公园--盈园。井台用花岗岩石凿成八角形状,上面铭刻“仙源涓涓,饮者万年”八个字。古井深达数丈,并不为奇,奇的是家庙方圆几里的井水都略带成味,唯独这里的井水清澈甘例。用井水沏茶,特别香醇清润,常饮此水能强身健体。
【麻姑仙桃】绕过何仙姑井往右边走,大家看到瓦背屋脊上这棵桃树,已有一百多年时间,人称“仙桃”。传说为麻姑献寿的仙桃。它虽生长在缺土少壤的瓦背屋脊上,而且从不需要施肥淋水,却依旧枝叶繁茂。传说曾有三五好事之徒,爬上屋顶,企***拔掉仙桃,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成功。其中有一个人因气愤,折断了枝叶,结果此人立刻肚痛不止,最后非得本人在何仙姑像前赔礼道歉,才解除了痛苦。大家可登上梯子观摩仙桃,但千万不能以身试犯。何仙姑的灵气为众人所折服,吃了仙桃的人更加福寿延年。因此,每颗仙桃价值连城,许多善信都下重金提前订购,购得者无不祈求平安顺境,延年益寿。
看完仙桃,往里面走,我们看到的分别是三忠宝殿、八仙殿、黄大仙、太上老君堂。为什么家庙有三忠殿呢?
【三忠庙】三忠庙供奉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等三位南宋抗金名将塑像。为什么在这庙建三忠庙呢?三位忠烈继续抗敌护国,其事迹可歌可泣,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在此立庙一是缅怀三位忠烈功绩;二是激励后人继承先烈遗志。
看完三忠庙,请大家再到东边楼阁。东边楼阁上还有何仙姑父亲何泰、母亲吉氏的塑像以及师傅麻姑的神像,值得一提的是东边楼阁留有日本鬼子放火烧家庙的痕迹。当年,日本鬼子曾在小楼墟一带肆行无忌,有一天放火烧村,当火烧到家庙东西两堵墙时,火嘎然熄灭了。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甚至出动飞机轰炸,投下的炸弹在家庙附近都炸响了,唯独落入庙中的炸弹安然无恙。仙姑显灵,日本鬼子也只有老鼠拉龟。一位日本友人被何仙姑圣灵所震撼,在事隔五十多年后,慕名前来拜何仙姑,还了心愿,并捐资二百万元,在观间山上修建了十一层的何仙姑纪念塔。
【往盘龙古藤】走出何仙姑家庙,大家是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现在我们去参观有号称东南亚藤类之冠的盘龙古藤。它距离何仙姑家庙大约300米。传说何仙姑成仙后返回家乡,在家庙旁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听闻,欣然赴会。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羞羞然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撒手丢掉拐杖,驾起祥云向何仙姑道歉。于是何仙姑的绿丝带化作大家眼前的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日久生精,变为几棵支撑古藤的大树。
修鞋姑娘篇7
上周末,儿子的旅游鞋有点开胶,扔掉可惜,况且又是孩子最喜欢的一款,遂拿到离家不远的修鞋铺里处理。
修鞋师傅五十来岁,高高瘦瘦。不大的小屋子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鞋子。凭着精湛的技术和热情的服务,常常门庭若市,顾客盈门。
“有点开胶,您看咋处理?”
我一边说,一边放下鞋子,准备离去。
师傅接过鞋子看了看:
“小毛病,不耽误你下午来取”。他一边说一边继续干活。
下午,取鞋。
我一看,根本就没修,鞋子直挺挺地躺在那里,像个被冷落的小木偶。我还没开口说话,看到我,师父放下手里的活计,连忙站起来:
“对不起,今天拿不走了,我还没顾上修。”
“没事,我改天再来。”我嘴里这样说,心里却有一丝丝不快。
第二天下午,取鞋。我心想,这次一定修好了。可谁知,结果和上次一样。我有些恼火:
“你咋干活啊,不就一双鞋吗,两天了,还没修好,你以前挺讲诚信的。”
修鞋师傅听了这话,很难为情,无力地辩解着:
“姑娘不知道,我***亲病了,托人打电话,要我回去陪她说说话,人老了,孤独。事实上,我刚回来开门营业。这不,一大堆活呢。”
哦,师傅原来是个孝子,该被人尊敬的,我为刚才的鲁莽后悔。
“姑娘放心,明天一定让你取走。”有了保证,我怏怏不快离开了。
次日,阳光灿烂,我再次来取鞋。
修鞋师傅正在忙。旁边坐着一位老阿姨,一只脚穿着鞋,另一只脚倚在一旁的小板凳上。看样子,在师傅手里飞舞的鞋子就是她的。左边还坐着一位戴着眼镜看报纸的老者。看见我,修鞋师傅抬起了头,微笑着说:
“马上就好!”
我无语,纳闷!
“这都几天了,一双儿童鞋没甚大毛病,竟修到现在也还没修好,照你这样的效率,”我声音很大,没说下去,异常恼火!修鞋师傅一声不吭。旁边的老阿姨似乎明白了怎么回事,连忙帮修鞋师傅解释:
“好闺女,不怪他,都怪我,我走着走着,鞋底断了,就央求他暂停别的活计,先给我修,我等着接孙子啊,眼看就快放学了,你就体谅一点吧”。
阿姨说完,诚恳的望着我。我还没来得及说话,一直在看报纸的老者也开口了:
“现代节奏加快了,你们年轻人的脾气也见长了,动不动小题大做,乱耍威风,你们丢失了太多的优良传统,社会发展所趋啊。”老先生一边善意地批评我一边诙谐地感慨。我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只觉得气呼呼的。阿姨的鞋子修好了,修鞋师傅站起来,平静地对我说:
“真对不起,这两天因家庭琐事几乎没怎么营业,让你跑了这么多次,是我失误。你放心,你这双鞋子我免费修理,今天不收费。以后,手提包啊、鞋子、拉链之类需要修理的,你尽管拿来,保证让你满意。”
师傅态度很诚恳,眼睛里露出友好的光芒。
阿姨、老者、修鞋师傅的话,过滤了我的怒火,冰释了我的怨气。刚刚还满腹怒气的我,冷静下来思考:我本来是一通情达理之人,怎么这时刻变得如此刻薄,如此吝啬呢?综合分析他们三人的话,顿觉懊悔,连忙补救:
“师傅,我多等会,反正我今天没事,这双鞋您该收多少就收多少,以后我还会来找您帮忙。”
修鞋姑娘篇8
1974年春,陈庄决定在红土湾建立苗圃,给全大队培育苗木。消息传开,共青团员樊树***等九位姑娘踊跃报名,成为苗圃女青年班的第一批成员。开始,她们自带干粮和饮水,早出晚归,每天往返二十多里,在湾里平整育苗坡地。不久,她们就近借了一孔破窑,从四十里外拉来饮水,在红土湾安营扎寨了。
红土湾,中间是一个漩坑,周围散布着几座荒家。湾里的土壤是坚硬如铁的红土,一镢头下去,没有几寸深,虎口却震得发麻。时间长了,姑娘们的手上裂开了道道口子,鲜血渗了出来,她们就撒上些细土再干。严冬来了,手背肿得象馒头,她们不吭一声,每天照样抡起镢头挖山不止。大雁南去又北来,姑娘们在这里打起了一座庄院,修了四间住房,挖了一眼水窑,在平整的二十亩坡地里栽上了白杨树。
栽树容易成材难。在水贵如油的地方,栽活一棵树不知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平时,她们早就挖好通向树林、梯田的渠道。降雨时,是姑娘们最忙、最快活的时候,她们堵截山洪,把水引到渠道里,或往窖里蓄饮用水,或用脸盆、水桶给高处的树木灌水。一天下来,虽然姑娘们全都水一身,泥一身,可是,看到棵棵小树足足地喝上了水,她们唱呀,笑呀,比自己吃了一顿山珍佳肴还美哩。隆冬,她们又冒着严寒,把附近的积雪一背篼一背篼地背到树下。附近的积雪扫光了,她们就到十里外的阴山上堆“雪人”,然后再把“雪人”请到树下。要是碰上下春雪,她们也用背篼背雪,充分利用雪水浇树。融化的雪水顺着脊背往下流,冰凉冰凉的。收工时,衣服、鞋袜冻成了“铁甲”、“铁鞋”,走起路来咔嚓咔嚓地响。
近三年,陈庄没有下过一场透雨,水窖里的饮用水越来越少了。看到树苗、树木的叶子蔫了、黄了,姑娘们就把窖里的甜水挑到地里,一株树苗一碗水,而她们自己却到几十里外的山沟挑苦水吃。为了让一碗水发挥最大的效力,她们想了个办法,用一根尖木棍在树下捅开一个小洞,然后将一碗水缓缓地倒进去。果真灵,第二天一看,蔫了的小树又神气地展开了叶子。就在这样大旱的年头,姑娘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着五万余棵树,而且栽了六千余株杨树、苹果树和梨树,成活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修鞋姑娘篇9
石磨,是山乡历史的见证,那体态和精神依然在沂蒙山区深处的山村里旺盛地活着。上了些许年纪又曾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熟悉石磨。寻找山村兴衰变迁的历史,体味山村古老而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总少不了沉重的石磨。
做盘上等的石磨,一要选坚硬耐磨的石料;二要由手艺精湛的石匠来做。石匠先到山上劈两大块石坯,大石坯经过铁锤无数次的精细雕琢,摇身变成两扇厚重的圆磨盘坯子,粗糙又不失精细。磨盘的上下扇都是个圆柱体,正当中是磨脐,底部是个更大的边沿上翘的圆盘形,边上留着外凸的磨嘴。磨盘上扇正中偏外钻个孩子拳头大小的磨眼,边上打两个插磨棍的石眼。下扇中间安个铁箍磨脐。上扇下面和下扇上面,分别琢着道道倾斜的石锯齿,上下两扇扣在一起默契合窝。整个磨再用几根粗石柱撑起来。石眼里插上短木撅,系上结实的绳套,磨棍套上绳套,单人推或双人推,也可用毛驴拉。如果用驴拉,当然要把驴眼用黑布蒙上,防止它偷吃磨盘上的粮食。那沉重的石磨顺着逆时针方向,咯吱咯吱地欢唱,一圈一圈又一圈,越推,磨越沉;越推,腿越酸。磨的上扇在动,下扇不动,磨眼吞进五谷杂粮,嘴里吐出面粉或黏糊子。石磨最有口福,农家新鲜的粮食进仓,石磨必定最先品尝。年复一年,石磨在单调重复的旋转中石牙也磨钝磨平了。经过石匠叮叮当当的锻磨,磨牙又恢复如初。经过数次的修复磨牙,石磨会变得愈来愈薄。一年四季,石磨上下紧闭着的嘴唇在诉说乡村的酸甜苦辣,石磨沉重的表情显露乡村的喜怒哀乐……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村是“农业学大寨”的典型,深冬腊月集中全村人搞会战、整修大寨田。几年下来,村里的自然条件明显改善,到处是梯田、水渠和道路,全村老少听说粮食产量要“过长江”(达到亩产600斤),人人备受鼓舞、干劲倍增,可到秋天分到各家的粮食仍不宽裕。一年到头,一日三餐,几乎全是地瓜和瓜干、玉米,逢年过节才偶尔吃顿小麦面粉的水饺。如果闹春荒、秋荒,就得吃榆钱、野菜和地瓜秧、萝卜缨。当时没有加工机械,生产队里分的口粮全靠石磨来碾。村子里人多磨少,磨粮食要提前向有磨的邻居打招呼。谁家有座石磨,在村里就显得地位高。借磨,邻居如果高兴,点点头就成了;如果不投脾气,不愿意借,主人必定说出个合情合理的缘由,譬如磨齿钝了,或者早有人定下用了,等等。借到了磨,妇女们赶忙带着孩子抱着磨棍,或推或拉,一阵子把粮食磨完,十分辛苦。用完邻居家的磨,磨眼里要留下少许的粮食,叫“留磨底”。也有的人家为了不浪费粮食,干脆搬开磨盘,用刷子仔细地清扫磨瓣上的面粉。磨瓣像一排排牙齿,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凝视那磨瓣,既像一条条盘绕山间的山路,又像一道道刻在父辈额头上的皱纹……在石磨那绵绵不绝的转动声中,乡村度过了那段饥馑岁月,邻里之间也结下了互相帮助的深情厚谊。孩子们天天盼着那石磨转。石磨一转,白花花的地瓜面、红红的高粱面、黄澄澄的玉米面像瀑布一样从磨唇流到磨槽里。不久,香气四溢的细面条、金黄的玉米粥、喷香的煎饼,就端上饭桌,孩子们争着、抢着,快乐得像过年。那个年月,一顿白面水饺是孩子们一年的盼望!
乡村最难熬的是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那是最灰暗、最没情绪的日子。瓜干、包米没了,就只能靠一些杂粮和蔬菜、野菜充饥。谁家磨响,说明谁家生活过得去。如果哪天哪家没有了石磨响,说明这家断粮了。因而有磨推,是一种幸福的满足,一种富裕的象征。一旦石磨闲下来,或者数日没有人来借磨,还真有些不习惯。院子里静静的,石磨上堆着一片片枯黄的树叶,甚至还撒下了白白的鸟屎。孩子们在嬉戏,他们把石磨当成了一种玩具,想尽办法挪动它,但最终还是失望了。乡村的每座石磨,都是一部挪不动的沉重历史,记录下情节不会重复的辛酸故事。
那年月,你们家最劳累、最辛苦的是母亲。为了不耽误白天到生产队里挣工分,磨粮食大都是利用晚上或者天亮前这段时间。石磨就支在堂屋西窗户的外面,有时能借一缕月光,有时只好点一盏昏暗的油灯。我小时候,煎饼是我老家最顶事的主食。当时农民多吃粗粮,做窝窝头不好吃,做成煎饼,吃着就顺口了。煎饼是用粗粮做的,高粱、谷子、包米、地瓜干,只要是粮食,就能做煎饼。石磨除了磨干粮食,还可把刚分的鲜地瓜磨成糊状烙煎饼。各种粮食经过石磨重重压磨,变成了粉面或面糊。粮食的面粉压得比较粗糙,须用箩箩几遍才能做煎饼、饼子等美食。母亲把粮食磨过一遍,就赶紧将磨盘上的粮食收起,放在笸箩里,笸箩上面支上两根光溜溜的木棍,上面架着箩。在昏暗摇曳的煤油灯下,娘用手将箩一推一拉,咣当咣当,声音极富节奏和韵律,面粉就顺着细细的箩眼落到笸箩里。箩里剩下的粗碴再次倒进磨眼继续磨,一遍,二遍,三遍……直到粮食几乎完全粉碎。等粮食磨完了,也箩完了,母亲早已腿疼腰酸,身上、脸上连眉毛上都落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粉,浑身上下都被染白了,显得十分苍老,让人心痛。
推磨是一项极其简单的重复劳动,是周而复始的机械运动,有力气就行,不需要多少智慧和技巧。这活既累人又枯燥无味,非常单调!我有时也帮母亲打个下手,或者帮助推磨,或者拿个勺子站在一边往磨眼里添粮食。推磨偷不得半点懒,你不用力推,那磨自然也不会动。石磨很沉,一会儿汗水就从额头、肩上流淌下来,滴滴答答地掉到地上。我记得当年,为了熬时间和磨炼耐性,推磨时我以磨嘴为标志在心里默数转的圈数,数五圈闭一会儿眼。一圈又一圈地推磨,一圈又一圈地数数儿,石磨在疲乏地转动,开始还能数准已经推了多少圈,时间已久就忘了数或者自己数乱了,只迷迷糊糊地往前走,双脚像踏在棉花团上,最后只觉得天旋地转,胃里往外冒酸水……
记得那年春节前,家家储备完过年吃的煎饼和馒头,又开始做那锅当做春节大菜的豆腐。头天晚上母亲泡了半盆黄豆,第二天鸡刚叫就起床用葫芦瓢舀到小盆里,放在磨顶上开始磨。第一勺黄豆倒进磨眼,石磨就发出咯吱吱的响声,磨周围顿时飘来黄豆那淡淡的清香。起初,我在一旁看着娘推磨,黄豆太多,推得时间久了,只见娘的脚步越来越沉,额上冒出汗珠,石磨转得更加缓慢。我心里很着急,夺过娘的磨棍就往前推,只推了几圈就走不动了。娘又给我找了根磨棍,娘在前,我在后,顿觉石磨轻快了许多。雪白的豆汁淅淅沥沥流淌到磨盘上,沿着磨嘴流到木桶里。磨完豆浆,娘就用细纱布过滤刚磨过的豆浆,又倒进锅里烧开、轻轻点上卤,天亮时豆腐就做好了。娘盛给我一碗鲜嫩的豆腐脑,我端起那热气腾腾的豆腐脑,顿时身上没了推磨的疲倦与辛劳。
无论是早春还是初冬,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雨雪相加的日子,只要想起石磨转动的岁月,总感到普通的石磨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与酸涩,可那单调里包藏着一种亲切的温柔,滋生出无比的亲切和无限的怀念,依旧在一圈圈地转动着鲜活而清晰的记忆。我无法计算母亲一生在这狭窄的圆形的磨道里绕了多少圈,转过了多少天多少年!可我知道是那沉重的石磨,磨走了母亲青春的容颜和满头黑发,磨出了母亲满脸的皱纹和周身的病痛。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电磨、粉碎机、煎饼机等机器慢慢取代了原始的石磨。天长日久,石磨被闲置、被冷落,渐渐退出了山乡舞台。唯独母亲推磨的身影,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我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正如这吟唱的石磨,虽然落后时代的脚步,但生活却是原汁原味,纯天然、无添加,无污染!。
走进沂蒙山区深处的小山村,仿佛历史老人在这里停下了匆忙的脚步,淳朴的山民没有被外界的浮躁与喧嚣困扰,保持着生活的真实和真诚。人生的路也恰如山乡这弯曲单调的磨道。只要咬紧牙关,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烦恼、苦闷和疲倦抛在身后、扔在脑后,就会品尝到生活的细腻与清香和人生的圆满与幸福。
鞋 垫
俗话说寒从脚底起。寒冬腊月、天寒地冻,脚容易被遗忘和冷落,靠跺脚也难以驱除寒气。只要在鞋底垫一双又厚又软的沂蒙割话鞋垫,一股暖流就由脚底一个劲地往上蹿,温暖全身……
在我老家沂蒙山区姑娘媳妇有纳鞋垫的传统和习惯。千针万线纳成的精美鞋垫,每一针都倾注了感情,鞋垫本身也成了传递感情的物件。我记忆中,农村田间地头、夏日的午后,在地沿上、大树下、磨盘根、商店旁,姑娘媳妇们三五成群坐在一起,一边说说笑笑拉家常,一边飞针引线做布鞋、纳鞋垫。手法是那样娴熟,神态是那样悠闲自然。那是一道那个年代山村独有的别有韵味的风景。
长期以来,由于受农耕文明的影响,相对封闭和传统的沂蒙山区,姑娘和媳妇们形成了纳鞋垫的传统,这也成了消磨时间的最好途径。姑娘们长大了,看上了如意郎君,会悄悄给对方塞一双亲手纳制、已被身体焐热了的鞋垫。
鞋垫,从选料、绣制到割绒,每一道工序都很讲究。冬天,天寒地冻,农活少了,是姑娘们纳鞋垫最好的季节。大家或聚在一起,每人手里拿一只鞋垫,飞针走线;或独守闺房,把所有的情思都一针一线纳进鞋垫里。特要好的姐妹们,会关在一间屋里,一边窃窃私语着秘密、交流逸闻趣事,一边切磋纳鞋垫的心得和技巧。
绣花鞋垫,应当是沂蒙山区的一种手工绣品,是任何现代化的机械也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应当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一双上等绣花鞋垫儿,需要数道工序。首先要糊出鞋垫衬,衬是用旧布加糨糊做出的“阕子”,按脚的大小剪出鞋垫样,外面包上白布熨烫平整,然后用复写纸在白布上描出字迹和牡丹、鸳鸯等花草和鸟的***案。再用细细的彩线一针针有规则地绣,使花鸟变得鲜活、生动起来,煞是美观好看;或是在鞋垫样上画出格格,再在格里绣上“百年好合”“天长地久”“一生平安”这类既简约又吉利的祝福词语。一到农闲,村里的大媳妇小姑娘就坐在一堆,边绣着各种花样不一、五彩缤纷的鞋垫,边聊着天,互相夸奖着、攀比着谁绣的鞋垫好看,谁绣的鞋垫多。也有在一起打趣着:“绣得又好又多的,将来一定会找个好女婿、好婆家。”一针一线寄托着她们对爱情的向往,一针一线绣出她们纯洁的心愿,每个***案都是饱蘸她们的情感,每种颜色都装扮她们的梦想。姑娘出嫁前,必须为自己准备一份厚厚的嫁妆,譬如鞋垫儿、门帘儿、枕套儿、墙围儿、围裙儿……姑娘一旦到了出嫁的年龄,就要待在家里专门做上半年甚至一年的针线活儿,这些活儿要在姑娘结婚时才集中展现出来,让亲戚朋友欣赏,也让婆家和亲戚邻居夸奖。
俗话说:“男人街前走,带着女人手。”姑娘出嫁做了新媳妇,就得会打扮男人,穿的衣服、鞋,戴的帽子,都有讲究。在众多的穿戴产品中,最撩人眼帘儿的还是鞋垫儿,因为它最能展现女人的手艺了。
在抗日战争和***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沂蒙山区的妇女制作的支前割花鞋垫,伴随***战士翻山越岭、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仅***战争时期,沂蒙妇女就为子弟兵做***鞋、纳鞋垫上千万双。闻名遐迩的“沂蒙红嫂”在支前中为前线战士制作了大量鞋垫和手工布鞋;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千千万万的沂蒙青年妇女向战斗在前线的人民寄去了成千上万的割花鞋垫,有许多沂蒙姑娘借着美丽的鞋垫和前线的年轻子弟兵喜结良缘。如今在和平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手工制品都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沂蒙鞋垫以它特有的舒适、耐用、精美等特点,特别是作为姑娘送给情郎的私人礼品,依然备受现代人、城市人的青睐。随着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些做工精美的割花鞋垫还被当做手工艺品推向了国际市场,备受外国友人的喜爱,被视为礼品和艺术品。
纯正的割花鞋垫必须从头到尾全是手工,要使用上乘的纯棉的布料和绣花线,一双鞋垫就要纳制10天时间。俗话说“好样天下走,扒样扒不到手”,好的鞋垫的花样不怕被别人抄袭,好的手艺是天赋谁也模仿不来。同样的花样、材料,因为每个人的水平、力度不同,纳制出来的鞋垫也不相同,质量和耐穿程度也相差甚远。所以割花技术是不怕别人模仿的,村里做鞋垫的高手,割花时总会有一群姑娘媳妇围观学艺。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生活困难、日子依旧不富裕。夏天男劳力就穿旧自行车轮胎剪的胶皮凉鞋,秋冬季节有鞋就穿就很好了,多数人光着脚丫子。母亲为我做的鞋垫,是用家人穿过不能再穿的旧衣裤挑剪出来,一针一线纳出来的。我上高中时,每年冬天,母亲除了给我准备棉衣,就是棉鞋和棉鞋垫。星期天回家,母亲总是让我脱下棉鞋。母亲拿过鞋,抽出臭气熏天的鞋垫,放到炕头烘干或放在窗台上晒干,有时甚至放在蜂窝煤炉子的边沿上烤干……母亲的鞋垫,年年、月月、每时每刻温暖着我的脚,让我在人生的路上一步步走过少年、青年与成年,充分享受母爱的体贴与温暖。
沂蒙山区的手工绣花鞋垫,不仅透气、吸汗、养脚,穿着舒适,还美观大方。我二妹妹继承了长辈做割花鞋垫的技术。那鞋垫做得结实、实在、精细,穿在脚上舒服。最初是家里人自己穿,渐渐的也有朋友、熟人托人来求。有几次,春节前,二妹妹抱来全年纳的所有鞋垫,让我挑。我先看,再比量,然后放到鞋里试,直到选得合适满意。我们全家都穿着我二妹妹一针一线绣的鞋垫,心中自然充满了温馨和感动。
如今无论城乡,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连吃穿也都讲究了,大人小孩穿的鞋都是皮鞋,鞋垫也基本是机器做的成品。鞋垫,在市场上到处可见,三五块钱一双,就是深冬穿的绒毛鞋垫也不过十块钱。农家妇女尤其农村姑娘再也不做鞋垫了。一来大多数出外打工了,再也不会有三五成群的扎堆做鞋垫的场面了;二来也嫌麻烦,姑娘们都娇惯得不干也不会干这种针线活了。现代生活节奏快,也让人们心浮气躁,也难静心坐下来做鞋垫。机器做的鞋垫用料难保证,不透气,不吸汗,不耐穿,还容易散发异味。据报道,如今沂蒙山区的村庄,也组织妇女利用冬闲时间,在家中炕头上剪窗花、纳鞋垫、绣门帘、绣枕套,由于花样精美,色彩鲜明,自然古朴,美观大方,市场上很抢手,靠传统的手工艺巧挣“文化钱”。中国鞋垫协会专门开设了中国鞋垫网,什么绣花鞋垫、纯棉绣花鞋垫、电脑绣花鞋垫、十字绣鞋垫和手工绣花鞋垫,品种、规格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许多人把鞋垫作为贵重礼品馈赠国际友人,还有人收购去挣外汇。
薄薄的沂蒙鞋垫,垫高了人生的高度,增加了生活的厚度,提升着情感的温度,扩大了沂蒙的知名度。鞋垫,千丝万缕纳进绵绵的希望与嘱托,有板有眼、密密匝匝的针脚饱含亲情。
鞋垫就像藏在脚底的一道护身符,时刻保佑着亲人的平安与健康。
乡下乘凉
一轮又圆又大的明月,照耀着青山、溪流、庄稼和一片虫鸣与蛙鼓,照耀着村口巷尾一群摇芭蕉扇的山民,那是记忆中乡下夏夜乘凉的独特景象。
一年四季,夏天最难熬,特别是到了三伏天,毒日头当空,大地像个蒸笼,没有一丝风,庄稼卷起叶子,树木低垂着脑袋,无精打采。狗也卧在墙角或大门过道里,伸着长舌,喘着粗气。庄稼人赶忙从野地里回到树下或者院中,喝着阔叶茶,摇着芭蕉扇凉快。扇来的依然是热风,汗珠子一个劲地从脸上、脊背上、胸脯上往下滚。在那个没有电视、电影、电脑和风扇、空调的年代,在那十分燥热的夏天,人们渴望入夜纳凉,望着月色和星星,享受安谧凉爽的夜色。
待猪进圈、鸡上窝、一家老少吃完饭,女人们赶忙收拾碗筷,青壮年男子则三三两两跑到水库、池塘去洗澡,让清凉洗涤劳作时留在身上的尘土和汗渍,驱赶满身的疲劳和炎热。老人饭后一边剔着牙,一边摇把大蒲扇,遇上哪家还没吃完饭便找个凳子坐下来,开始闲聊。为了***凉快,许多家庭把饭桌搬到场院里。有的老汉还喝几盅烈性白干,月下喝酒交谈,颇有几份“把酒话桑麻”的古风。一会儿工夫,人们就陆续带着纳凉的凉席、凳子,聚集到村口或门前的树下纳凉了。有的甚至把床抬到树下,撑上蚊帐,在月光下消夏。
夜空中寥寥无几的星星眨着眼睛,草丛中蛐蛐不知疲倦忽高忽低地合奏着。人们盼着凉爽的夜风光顾,可树梢一动不动,只有蝉声此起彼伏、塘边蛙鼓虫鸣。如有一丝风吹过,白天被阳光灼晒过的树叶婆娑起来,还发出哗啦啦的响声。老大爷们每人口中一根旱烟袋,“我这烟劲大,来一袋吧”,“我这烟袋包里的烟是刚搓的,新鲜”,、旱烟换了一锅又一锅,只见头顶上是一片袅袅升腾的烟雾。中年男人最爱讨论的就是地种什么、收成如何,偶尔也谈论古代的逸闻趣事和国家大事,大都凭空而想,无法考证。中年妇女挎篮子玉米棒,一边剥着玉米棒子一边闲聊,好像有拉不完的家长里短、谈不完的琐碎事。孩子们有的穿个小裤衩,有的干脆光着屁股,你追我赶,在大人的空隙中奔跑嬉戏,跑累了便带着浓浓的倦意躺在凉床上,望着天上的星星,逼着大人讲那老掉牙的故事。
夏夜里孩子最高兴的事,就是相互约在一起,拿着玻璃瓶去花生地或地瓜地捉萤火虫。乡间空气湿润凉爽,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孩子们躲在田头的树丛中,屏住呼吸,翘首企盼萤火虫由远及近地飞来。等萤火虫靠近了,大家拼命地鼓掌,谁拍的声音大,萤火虫就顺着谁的声音飞过来。等到它飞到可以捕捉的高度,大家一拥而上,用手或者用薄衣服轻轻一罩,那闪着幽蓝亮光的萤火虫便落到草丛中。我们迅速把它捉住关到透明的玻璃瓶子里,夜深了,大家也累了,干脆打开瓶盖,让成群的萤火虫一闪一闪地飞向深邃的夜空,那幼小的心也随着它们在夏夜里飘忽不定。
夏季雨水大、草木繁茂,蚊子自然多。蚊子最会凑热闹,哪里有人往哪里钻。它们哼着“小曲在你的头顶飞,一会儿在你的左耳边,一会儿又飞到了右耳边。当歌声停止时,它早已在你的胳膊、大腿或脊背上下口。当你用手或芭蕉扇狠狠地拍打,灵巧狡猾的蚊子迅速跑掉。最恨的是不声不响的花脚大蚊子,当你感到疼时,它已喝饱了你的血。拍死一个,就是一片血。山里人想出了对付它们的土办法,在乘凉的场边的风口上堆起一堆潮湿的乱草或乱树叶,如果干了就洒上些水,然后点燃,让那股浓烟在周围扩散,随微风向人群飘散。带着焦味的烟雾虽然也呛人,可蚊子却被这片狼烟熏跑了。有的老人把艾草晒干,捶打几遍,编成艾草辫,点着既燃不起火焰又灭不了,那烟味还透出一缕清香,是放在头顶熏蚊子的好东西。夏夜的场院里许多人坐着或躺着,人堆里不时有缕缕艾草烟升起飘浮。这场景被月光一照,是那么宁静而美妙。
夜深了。大人们聊困了,小孩们玩倦了,村庄也很快进入梦乡。后半夜凉,露水大,需要盖些被单一类的东西,或者用件衣服盖在肚子上。那时山野里有狼,夜间常会听到狼的嗥叫声。夜深人静,狼叫声真让人毛骨悚然。小孩子不管睡树下还是睡瓜棚,都蜷缩着身子紧紧贴在大人身边,沉醉在温馨甜美的梦乡里。夏季多雨,打雷了、天边长云彩了,经常突然下起雨来。老老少少赶忙拿着随手带的物品往家跑,有时还没有跑回家,那雨停了或当头泼下来了……
在乡下那静谧的夏夜,有溶溶月光洒下,繁杂之中透出几份清雅,幽暗之中藏几丝光亮,乘凉的人聚在一起给小山村添了几分生机与欢乐。枕一缕山风坦然酣睡,安享那乡风民风淳朴、乡情亲情相溶、欢声笑语如潮的夏夜,别有一番兴致和情趣。
萤火虫
那是2011年的一个夏夜,天气闷热,我陪妻子踏着皎洁的月光,在地处济南高新区的宿舍西院里散步,突然发现草丛中有微弱的光在闪烁,忽明忽暗的。鼓鼓掌,那小小的亮点竟然飞到了我们的身边。是萤火虫?仔细一看,的确是尾巴亮着绿莹莹“小灯笼”的萤火虫!那场景,让我们兴奋不已,至今难以忘怀。
萤火虫是一种能发光的萤科甲虫。它对生活环境非常挑剔,只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河边或农田。她好像是灵敏的报警器,能够精确地显示生存环境的优劣。
在我的记忆里,因有了流萤飞火的装扮,恬静的乡村夏夜平添了几分温馨而浪漫的韵味。晚饭后,村民喜欢扛着苫子,到生产队摊晒粮食的场院里打地铺,乘凉、闲谈、睡觉。天一黑,也不用人招呼,村里男女老少,就三三两两地拿着麦秸或竹篾编的凉席,摇着蒲扇,热情地相互打着招呼,陆续聚到场院里。有的小孩子性急,为了赶热闹,来不及吃完饭,手里还握着馒头或煎饼卷就往人群里凑。那时候田野里有狼,狼的叫声令人毛骨悚然,大家自动分好地盘,女人带着孩子通常在较靠里的位置,麦秸做的苫子贴着路边紧挨着竖着排开,再铺上毯子,地铺就打好了。小孩子们最兴奋,从这个铺跳到那个铺,又喊又叫,追逐打闹,笑声传得很远。
阵阵凉风吹走了夏夜的燥热,天南地北的闲谈消解了一天的劳累。草丛里的昆虫此起彼伏地吟唱着,偶尔,有萤火虫挑着“灯笼”飞过。我喜欢靠在家长身边,听着大人们拉呱、讲故事,看着天上行走的云朵,数着天上闪烁的星星。看着云彩变幻着形状,看着月亮在云中钻进钻出,不知不觉进入梦乡。
我对萤火虫的美好回忆,是从儿时捕捉萤火虫开始的。盛夏的夜晚,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小河边的青草棵里玩耍,伴随着我们的嬉闹声,萤火虫尾巴一闪一闪的,在空旷黝黑的夜空中舞蹈着、飞翔着。我们边鼓掌还边唱儿歌:“萤火虫,萤火虫,找媳妇打灯笼,飞到西飞到东,忽忽悠悠做美梦……”伴随欢声笑语,场院的上空飞来了萤火虫,孩童们追梦似的在星空下奔跑、追逐,奋力地追逐捕捉。用芭蕉扇扑打,萤火虫会忽上忽下地躲避。有的萤火虫被打晕,落到草丛里,尾部闪烁着荧光。捉住它,带着草尖上的露水一起装进瓶子。眼睛紧紧盯着瓶里一闪一闪的萤火虫,回想着场院里老人讲的故事,说萤火虫是天上美丽的仙女变的,如果她围在你身边、落到你头上,将来就会娶到美丽贤惠的媳妇。有时干脆将蚊帐放下,旋开瓶盖,放出这些小家伙,让它们用微弱的光芒装扮着这块小天地,照亮我童年那数不清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又知道了车胤囊萤的故事。当时我在热浪滚滚的暑假依然能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经受住了汗流浃背虫叮蚊咬的煎熬,如饥似渴地静心读书。
其实,萤火虫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大自然的奇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据说,马来西亚有条“萤火虫河”,大量的萤火虫依附在雪兰莪河两岸的树丛里,在夜色降临的时候,形成极其美丽和罕见的自然景观。还有资料记载,新西兰有个如梦如幻的“萤火虫洞”,成千上万的萤火虫在岩洞内熠熠生辉,灿若繁星,有人将这种奇观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而日本还举办世上独一无二的萤火虫节,在炎热的夏季黄昏,把笼中的萤火虫放出,任其自由飞翔,人们可与萤火虫一起嬉戏,天上的月光、星光,与飞动的荧光和湖水的波光,交相辉映,扑朔迷离,美不胜收。
只可惜,在我们不断追求物质富有、现代文明的同时,那五光十色的灯光,参差林立的高楼,川流不息的马路,喧嚣嘈杂的噪声,恣意排放的污水,过度喷施的农药……悄然破坏了恬静、温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给萤火虫以致命的打击。
夏夜,当我们坐在桥头,摇着大蒲扇,听孩子们吟诵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的诗句时,却再也找不到萤火虫那惹人喜爱的小精灵的身影了。没有了萤火虫的飘忽闪烁,轻盈曼舞,这夏夜显得单调和沉闷,缺少了飘动的浪漫和童趣。孩子们看到的是高楼大厦,霓虹闪烁,听到的是繁弦急管,汽笛争鸣,哪里还有一方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哪里还能看到湛蓝透彻、萤火飞舞的夜空?缠绕在我们这些做长辈的心头的不仅是失望和后悔,还有悲悯与忧思。
人与自然和谐,滋养童真梦想。田野、河畔、草丛……曾经留下了许多自然天使靓丽的身影。无论是城市还是乡下的孩子,那一双双纯洁明亮的大眼睛,都渴望见到那充满天真童趣的萤火虫!
赊小鸡
乡下人说话算数,落地砸个坑。我的故乡沂蒙山区,更是人实诚,民风好。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最有趣、最典型的就是赊小鸡的故事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刚开春,树刚冒芽儿,村头就响起“赊小鸡来――赊小鸡”的吆喝声。所谓赊小鸡,就是农家春天买小雏鸡、秋后还账。卖雏鸡的商贩挑着两个大箩筐,或用自行车驮个大箩筐,颤悠颤悠的,翻山越岭、走村串巷,从村这头吆喝到村那头,哪村哪家什么日子赊了多少鸡崽,他一一记在小本子上,秋后他再捎着那个皱巴巴的小本子来收钱,谁家如果实在没钱,也可拿鸡蛋来顶账。当时我就琢磨,假如赊鸡的人不认账怎么办、那小本子弄丢了可咋办。
商贩一落担,最先围拢过来的是我们这些蹦蹦跳跳的孩子。孩子们调皮地学着卖力吆喝,“赊小鸡唠――赊小鸡呦――!”婶子大娘们赶过来了,商贩赶忙招呼说:“婶子大娘,这头茬鸡便宜买。母鸡两毛,公鸡一毛五。”大家围着箩筐,问明赊法,便围着箩筐像一群小鸡一样叽叽喳喳地挑选。箩筐里满满的鸡崽,鹅黄色、绒绒球似的,张着黄黄的小嘴,发出细弱嘈杂的叫声。雏鸡一边鸣叫着,一边拼命往边上挤,煞是可爱。伸手触摸,柔软舒服、心里暖洋洋的。
我娘挑雏鸡,我大都跟着当勤务,主要是挎着竹提篮盛小鸡。只见上了年纪的老奶奶眯缝着眼挑小鸡,一边挑还一边讨着赊鸡的价钱。娘先在大箩筐边观察,看哪几只叫得欢,然后伸手在箩筐里挑,把挺精神的几只,拿出来放在脚前的地上,让它们跑、让它们叫。那些不活泼的,顺手又送回箩筐里,再换出几只。有一只特别调皮,放在地下就往远处跑,娘笑嘻嘻把它捉回来,嘴里嘟囔着:“我让你跑!”,“我让你跑!”一把抓起来,放进自家的提篮。
挑出品质好的雏鸡,然后再辨公母。那个生活困难的年代,各家各户养鸡主要是下蛋,以便换取针线、火柴、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小公鸡并不吃香。轻轻拿起“叽叽”叫的小鸡,仔细端详它的爪子、屁股和鸡冠子,十有八九能认准公母,实在没看准,收款时可以再作说明。没顾上回家拿工具的,就直接用簸箕、竹筐或者褂子的前襟兜着。挑选够数后,主动让赊小鸡的过数、记账。
新赊的小鸡,刚出壳没几天,不敢散养,一般放在肚口大而深的竹提篮或者圆口簸箕里养着,底下还要铺上干净柔软的布。定时喂些泡过的新小米,有时还拌上些又嫩又碎的白菜叶,用布罩起来挂到屋梁上或者挂在院子里,主要是怕小鸡跳出来跌伤,还怕被猫、黄鼠狼吃了,等小鸡长出翅膀、有了自我保护意识,能听懂呼唤声时才能撒开。
我曾经问娘有人赖账怎么办,娘说,不会的,咱村没有这样的人。真要是赖账,会被人戳脊梁骨,唾沫星子也会把他淹死,孩子们在村里就抬不起头来。记得有一年我娘挑了二十只雏鸡,可没养了三天就死了四五只,秋天商贩来收款时,按规矩可以扣除死去的几只,可娘竟然全额付了钱,我忍不住问:“小鸡死了也收钱?”商贩睁大眼睛问我娘。娘瞪我一眼:“别听孩子瞎说。”事后,娘告诉我,人家赊小鸡的挺不容易,咱不让人家吃亏。各家各户的小鸡,大都会兴旺发达、长大成鸡,但有的被黄鼠狼叼走了,有的被猫吃了,有的拉肚子拉死了;有的人家只剩下两三只,还有的甚至全***覆没。秋后都会按当初谈好的价格十分爽快地把钱交给赊小鸡的商贩,没有赖账的。当然赊小鸡的也会区别不同情况,给予适当优惠、照顾。
我儿子五六岁时候,每年开春来了赊小鸡的,他总会赖在箩筐边上用小手抚摸着那些可爱的毛茸茸的小鸡,久久不肯离去,非要自己也养几只。我娘每年都专门挑上二十只小公鸡。专选小公鸡,精心哺养到暑假,每只都长到一斤左右,儿子放暑假回家,娘每天宰一只,犒劳她那馋孙子。娘说:吃小公鸡,孩子长得结实。前不久,我们全家陪父母逛天安门,儿子用轮椅推着他奶奶,累得满头是汗。目睹此景,我妻子感慨道:“那小公鸡真是没白吃。他奶奶没白疼呀!”
修鞋姑娘篇10
点评_小丸子 网络调查来自——《南都娱乐周刊》微博
30%
网友支持率
嗲死人不偿命了。彼得潘领口的格子裙,乖巧又复古,湖绿色针织外套,慵懒的调调让人喜爱,袖口夸张的设计更添时髦感。上半身造型感已经很强,下半身用黑色搭配黑色马丁靴,低调结尾,十分明智。
24.6%
网友支持率
这种“三文治”穿法,显瘦又活泼。上下半身均用有视觉收缩效果的黑色,勾勒出修长的身形,腰间的百折短裙,颜色跳跃,一下子点亮全身造型。
14.9%
网友支持率
姑娘用不同色阶的紫色搭出小清新的感觉,配上侧梳的麻花辫和粉嫩的妆容,直接可以去演韩剧了。单排纽扣装饰的高腰牛仔裤和厚底皮鞋没让造型甜腻到底,多了一份帅气和时髦。
4.2%
网友支持率
机车夹克与红色针织裙,一刚一柔,色调和谐。宝蓝色的针织帽与手提包相互呼应,为造型添上跳跃的一笔。
2.6%
网友支持率
套头毛衣和衬衣是最佳拍档,穿出温度也穿出乖巧的感觉,搭配的印花裤,***案稍嫌繁杂,换成净色Legging,效果应该会更好。
12.3%
网友支持率
玫红色legging,中和了***装风外套的硬朗,也顺便炫耀了一下姑娘没有一丝赘肉的笔直的双腿。搭配金属马丁靴,帅气又独具个性。
7%
网友支持率
高腰黑色长裙,勾勒出细腰长腿的效果,外套的彩条毛衣有VINTAGE的感觉。用布洛克皮鞋作结尾,小英伦的风格,也配合整体复古的主题。
3.5%
网友支持率
Boyfriend款的红色西装,利落帅气,七分袖设计更添一份自在随意。搭配窄脚牛仔裤和紫色镂空高跟鞋,注入一丝女性的魅力。美中不足是丝巾的颜色有点老旧,其实这种帅气款的西装,单套T恤已经足够有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