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资料10篇

劳动节资料篇1

五一劳动节的历史

五一国际劳动节亦称“五一节”,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无产队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

1886年4月,25 万工人参加了五一劳动节游行示威活动。此项活动由非***府国际工人联合会组织,活动的中心在芝加哥,商人和***府对这次活动愈来愈表现出的***性感到恐惧,当地商界***要求增加警察和***队的数量。芝加哥商业俱乐部购卖了2000美元的***支用于警戒对付这次罢工,5月1日这次游行活动得到了芝加哥纺织工人、鞋工人、房屋装修工人的支持,5月3日,警察开始向罢工的人群开火,打死打伤四人,一些非***府人士号召第二天在haymarket 广场集会抗议***府的暴力镇压。

这场集会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什么事件,但在最后一位讲演者登上讲台时,天下起了雨,广场上只剩下几百人,180 名警察进入广场疏散人群,这时一颗炸弹飞向警察中间,炸死一名,炸伤七名警察,警察立即向人群开火,打死一名打伤多名群众。

由于无法断定是谁扔的炸弹,这个事件成了攻击劳动节游行活动的把柄,警察查抄怀疑对象的家和办公室,有数百人在未指控下被逮捕,尤其是那些此次活动的领导者被袭击,8名芝加哥活动的积极倡导者被指控涉嫌广场炸弹事件和企***谋反,法庭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开庭审判,判决其中4人于1887年11月11日绞刑。(另一名自杀于狱中,其它三名直到1893年才被释放)。

这场斗争虽然被镇压了,但其意义却十分深远,此后由于各国工人阶级的团结和不断斗争,终于赢得了8小时工作制和劳动节。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五一劳动节的英文介绍:

劳动节资料篇2

2、当劳动成为一种享受,成为实现大众财富的同时改善个人生活路径的时候,我们才真切地体味到劳动的价值;当通过劳动改变了生活改变了环境改变了社会改变了过去的时候,我们才真切地明白,劳动伟大,劳动光荣。

3、这个五一节虽然过得要比往年辛苦,但是却让我受益匪浅,我深深地体味到劳动的艰辛,但比艰辛更难得的是那份劳动的快乐。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是的,劳动最光荣。

劳动节资料篇3

关键词:两种生产理论;人口问题;人口均衡协调发展

中***分类号:F0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1)04-014-03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把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联系起来考察,揭示了人口问题和人口规律的社会历史性质,对现阶段我国人口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立与和谐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制定人口***策的理论基础。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恩借助摩尔根等人提供的早期人类社会的材料,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的新的阐释。在《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它的作用首先表现在解决人的基本需要上,然后才能成为工具供人使用,也就是说生产物质资料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各种需要,包括基本需要,也包括解决生存问题以后的生活。“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面貌和发展,也决定着人自身的生产发展速度和数量,以及人口的质量。“假如不扩大生活资料的基础,人类就不可能繁殖到那些不生产原有事物的外地去,更不可能能够最后繁殖遍于全球;归根到底,假如人类对事物的品种和数量不能绝对掌握,就不可能繁衍为许多人口稠密的民族。因此,人类进步过程中,每一个重要的新纪元大概多少都与生活资源的扩大有着相应一致的关系”。物质资料的决定作用还体现在生产者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过程中,因为这一过程既是从自然环境提取生产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产生废弃物返回环境的过程,“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物质资料的最终决定作用要求人口的生产必须要同物质资料的生产保持一致。从一个家庭来看,家庭的收入调节该家庭的人口生产,但是从整个社会看,由于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因此,人口生产得以实现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应是人类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育。劳动年龄人口和生产资料,“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的要素”,“凡是进行生产,就必须使他们结合起来”。而且必须要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下,使两者能够相互协调发展。也就是说,“生产资料的数量与规模,必须足以使这个劳动量得到充分利用”,否则,“劳动就得不到利用”,进而存在过剩人口。可见,人口的生产必须考虑到作为生产者的劳动人口数量和构成,要与当时社会所拥有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相适应,满足“使劳动力人均产出达到最大化的劳动力需求总量”这一真实需求。

人口生产得以实现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就是人类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育。但是,人类自身生产反过来对物质资料生产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一方面,人通过他人生命的生产为社会创造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另一方面,人自己生命的生产所产生的需求又是推动物质资料生产的动力之一。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既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承担者,又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使用者和变革者,没有人的生产,就没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人的需要和消费又是推动物质资料生产的动力之一,物质资料生产的规模、数量、质量和发展方向是与人的需要和消费分不开的。因此,在《***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又将社会生产概括为“物质生产”和“消费生产”。在物质生产中,“生产者物化”,劳动者通过消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创造物质财富,在消费生产中,“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劳动者通过消费物质财富,生产出劳动力。生产和消费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如果人类自身生产不能得以实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物质资料的生产,而如果人口的生产超过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所能提供的物质产品,那么人口便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相反,它会使社会发展缓慢,甚至会停滞不前。

从这一认识出发,1881年恩格斯在给考茨基的一封信里,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有可能也有必要以及如何对人类自身的生产进行有计划调节的思想。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无论生产和消费都很容易估计。既然知道每一个人平均需要多少物品,那就容易算出一定数量的人需要多少物品”。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存在私有制,社会生产处于一种无***府状态,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不可能协调发展,可是,“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而“如果说共产主义社会在将来某个时候不得不象已经对物的生产进行调节那样,同样也对人的生产进行调节,那么正是那个社会,而且只有那个社会才能毫无困难地做到这一点”。共产主义社会对人口的调节,一方面要使“生产资料的数量与规模,必须足以使这个劳动量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则要控制作为消费者的人口总量必须同社会所拥有的消费资料总量相适应,这样才有可能使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互协调。  人口质量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总体条件和能力。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不仅要在数量上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其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都要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发展的自然基础,而智力发展状况则是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同时也是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条件和指导因素。正是由于主观因素的参与,由于掌握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的高素质主体的形成,才日益做到将那些客观存在的、但又不适合人类生存需要的或者满足不了人类生存需要的自然改造成为能适应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充分需要的自然,“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于是,“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人口的生产不仅包括参与生产的能力的生产,还包括调节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的生产,于是,人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的提高,就表现的极为重要。 三

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即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特定历史时代和特定地区内的人们,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在人类文化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社会发展主要依靠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人的活动空间范围非常有限,“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以及生活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技术与人口数量。对劳动力数量和人口数量的追求“正象单个蜜蜂离不开蜂房一样,以个人尚未脱离氏族或公社的脐带这一事实为基础”,形成以家庭、氏族、公社等人群共同体为主的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社会没有能力为社会非生产成员提供更多形式的赡养途径,年老体弱者一般由家庭成员进行照顾。社会风险的承担主要是以个人、家庭或氏族的方式为主,尤其是家庭,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的组织细胞,始终承担着老弱病残群体的保护职能,因而是工业社会之前社会保障的基础环节。

劳动节资料篇4

伟大的列宁告诉我们:“劳动生来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条件。……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是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更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注一)

每一个工厂、每一个矿山的每一个普通劳动者一年之中为国家多生产了几十顿钢,少消耗了几百吨煤,这不但是意味着为国家增加了几分经济力量,而且也意味着为国家增加了几分***治力量和国防力量。社会主义开启了使每一个劳动人民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而努力增产节约的宽广的道路,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幸福和人类的命运之所系。

广泛的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巨大优点,是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地要战胜腐化落后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的最重要的保证。千百万劳动人民积极地为提高社会生产力而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生产力高速度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苏联劳动人民的英勇的忘我的劳动如何迅速地推进了国家经济建设工作,建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的强国,可以从下面的简单的统计中看出:若以一九二九年工业生产为基数(一),到了一九五一年,工业生产提高了十一倍半多(一二六六)。而在同时期,最大的资本大义国家美国只提高了一倍,法国更只提高百分之四。若以一九二四——一九二五年工业生产为基数,到了一九五二——一九五三年度,苏联整个工业生产提高了二十八倍,其中电力提高了四十四倍。

反***战争胜利以后,苏联实行了第四个五年计划(一九四六— 一九五),计划的目标不仅是要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而且要很大地超过战前(一九四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工业生产方面,一九五年达到比一九四年的水平高出百分之四十八。执行的结果,计划是超额地完成了,一九五年,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一九四年的水平达到百分之七十三。这就是苏联劳动人民英勇忘我地积极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在节约方面,计划规定五年之中共要增加工业生产品价值二千三百四十亿卢布,其中一千二百亿卢布是要用节省开支、减低成本的方法得到的。这一千一百亿卢布又等于计划规定的五年中国家向工业部门投资的总额的百分之七十六·二,换句话说,国家工业投资的四分之三,是从劳动人民增产节约、减低成本的斗争中获得的。除了按计划减低的成本部分外,还有超额的减低的成本部分,例如,在一九四八年,由莫斯科的工厂工人发起,全国的许多新建的需要领取国家补充资金的企业推行了增产节约、挖掘生产中的潜力以代替国家补助金的运动,结果,这一年一共超出计划以外积累了六十亿卢布的资金。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产节约的最重要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然是增加了生产,但也要保证减低成本,为国家积累超额的资金。这就是说,随着生产的增加,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开支,其绝对数量虽然也相应地增加了,但是每一件生产品中消耗的工资、原材料、燃料、管理费用等,却减少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低成本,那怕只有很小的一个百分比,也有很大的价值。例如,在苏联如果一九四八年所有煤矿工业的工人能够超计划提高劳动生产率百分之一,国家就可以超计划得到等于苏联两个最大的矿坑年采掘量的增产的煤炭。如果全国铁轨制造工人超计划提高劳动生产率百分之一,国家就可得到足够敷设两千公里铁路的超计划增产的铁轨。拖拉机工人超计划提高劳动生产率百分之一,就可以多生产七百五十部拖拉机。把谷物收获量多提高百分之一,超额生产的谷物可供六百万人口一年的食用。

在减低成本上,如果全国拖拉机站消费的燃料节省百分之一,所节省的燃料可供收割白俄罗斯全部谷物的拖拉机之用还有多余。如果全国各企业把煤的消费节省百分之一,其节约额就等于十个最大的矿坑的一月采掘量;如果一切从国家预算中得到补助的企业减低自己的需要的百分之一,节约所得就足够莫斯科、高尔基两个城市及其附近区域中一年的全部开支。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低成本的百分之一,当然决不是困难的事。这就证明增产节约运动具有何等伟大的力量。如果某一制皮鞋的工人能在每双皮鞋上节省一平方厘这样小的尖子,并把这个节省的定额在全国推广起来,所有节省下来的皮子可以增加生产四十万双皮鞋。所以,生产中一分一秒钟和一丝一寸物资的节省,都有一定的意义,能够设法推广开来,就有很大的价值。

生产中技术的改进能够产生巨大的价值。技术的改进和创造甚至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到几倍十几倍,可以增加千万的商品,而每件产品中支出的劳动量是大大减少了(虽然工人的工资是因此而增加了),每件产品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也可能大大地减少,由此,就能给国家积累巨大的财富。更重要的是,每一种技术的改进和创造,都是意味着社会生产力向共产主义的水平前进一步,因为共产主义正是以高度的生产技术水平为特征的。

劳动节资料篇5

1 基础薄弱。从产业看,生产布局散乱,优势产业带吸引和集聚资本要素乏力,规模化经营受人多地少现状和土地家庭承包体制的约束,一些主导产业地位不突出,地方特色产品优势不明显:产业链欠长,农产品加工滞后,一些好产品因加工能力不足而难以大批量大规模生产;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颇多,品牌化营销不够,附加值不高。从主体看,农民数量庞大,小而全生产格局和自求平衡的自给自足结构十分顽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发育不充分,新型市场主体对农民、对农业生产、对产品市场拓展带动力弱。客观上,应当成为现代农业建设主力***的专业农户,目前反而是观念陈旧、技术欠缺、生产落后、收入偏低,成为最需要扶持帮助的一大群体。产业和主体不强、竞争水平不高,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公平配置,影响了生产要素向农业的流动。

2 条件有限。一是自然条件的限制。农田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地方一水就涝、一干就旱的状况严重,旱涝保收农田比重少。土壤地力不理想。土地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被非农产业大量占用,现代农业在地域空间上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并存,十分容易被城市、交通、工业扩张所挤占。二是科技支撑的限制。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不足,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转化率、覆盖率、应用率均只30%左右,且多年不见上升。三是资金投入的限制。农业***策性投资增长不快,导向作用不强:信贷投资规模小、期限短、制约条件多;工商资本投入对农业基础设施、农民生产经营拉动力有限。资源、科技、资本投入力度不大,农民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的问题普遍,影响了农业发展的活力和生机,影响了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3 污染不轻。农药化肥用量居高不下,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生产经营者缺乏科学知识和诚信意识,使用禁用农药、饲料添加剂等。或忽视安全间隔期和最高允许标准,致使农产品残留超标,坑害了消费者利益,也损害了农产品声誉,一些产品出口受阻、在国内国际市场被“清除出场”事件屡屡发生。工业、生活垃圾无序排放对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也构成极大威胁,成了一些农作物和养殖业病害的“罪魁祸首”,甚至部分水网平原因水质下降而无法灌溉。另外,如水葫芦、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有害生物,塞满河道水塘,蔓延农田旱地,危及了生物多样性。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影响了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4 事故无常。浙江属自然灾害频发之地,台风、干旱、低温、降雪经常光顾,对农业的破坏性大,每年因灾带来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左右。与之不相称的是,农业的抗灾能力、农民的应急防范能力相对薄弱。动植物***情形势严峻,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病似有常年、大规模发生的态势,时常处于“狼来了”的尴尬境地,柑橘黄龙病等重大植物***病危害大、防控难。还有农机安全事故防不胜防。一方面拖拉机驾驶人员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淡薄,违规违法现象屡禁不止;另一方面,农村交通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一些山区。拖拉机成为出行代步、载物运输的主要工具,给农机安全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极大威胁。各类自然灾害、生物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隐患。影响了农业安全生产,影响了社会安定有序。

5 利益受损。历史上,存在着工农产品剪刀差、资金存贷差、税收差和投入差等,农民源源不断地支持着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这些状况虽有所好转,但通过土地被征用、农民工进城以及农产品附加值流失,农民利益被社会侵占。有研究表明。农民从生产农产品中的应得利益大约43%流失在加工和流通环节,仅在流通环节流出利润每年就高达200亿元。还有,农民工大多是农村有一定文化知识、有一定创业精神的青壮年,他们走向城镇,农村流走的是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并带走大量资金,到城市却干着工资低、待遇差、风险大、保障难的苦活脏活累活。一些地方因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了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粗放经营和产业链萎缩。

农业与外部系统之间、农业内部子系统之间的这些不和谐因素。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

1 关注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均衡性,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产业之间的合理安排和协调发展。对于推进产业集群,优化整合资源配置,优先获得服务,提升整体素质和效益十分关键。并且,产业竞争力的增强还有利于有效占用社会资源。提倡产业的协调均衡,并不是各种产业都一般发展。农业具有生产的生物性、地域的分散性以及规模的不均匀性等特点,受自然状态和资源环境条件的影响巨大,各种作物不可能在一个区域内都良好生长。这里说的均衡发展。一是指一种产品产量的均衡,防止生产量忽小忽大,与市场容量、消费需求、开拓能力脱节。否则,忽大,将使产品烂在田间地头,挫伤农民积极性,伤心之余不注重投入:忽小。将使产品供不应求,容易盲目扩大生产,忽视产品质量。二是指产业相互匹配,防止一个产业单兵独进而配套产业跟不上而产生“短板效应”。比如规模化畜禽场要与排泄物治理设施、周边的种植业消纳面积相匹配:比如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要与加工企业、营销物流业、技术服务业相匹配;再如种植业、畜牧业发展要与机械化、设施化相配套等等。三是指挖掘和培育优势产业,防止优势不扬、劣势不抑。浙江的种子种苗业、花卉园艺业、特种畜禽业、休闲观光农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成长性,但目前发育不够:浙江的有些农产品品种十分独特。但开发力度不够,养在深闺无人识。这些都需要在巩固战略产业的前提下,强化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接长腿、补短腿,使优势尽情显露。

2 关注劳动者与产业之间的适应性,增进劳动生产率。在农业生产中,劳动者处于主宰和支配地位,决定着现代农业的定位、产业开发的强度和资源利用的有效度。如果劳动者技能和素质跟不上,无疑难以提高经济效益。关注劳动者与产业之间的适应关系,一是应当注重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必须与产业型态、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控制及市场营销相适应,提高劳动者驾驭产业发展的水平。二是应当注重劳动组合方式与产业规模相适应,促进农民联合和产业整合,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单家独

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尖锐,小生产者市场信息不灵,生产趋同性强,极易产生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等无序状态。产品买难卖难交替出现;小生产者势单力薄,很难有等价交换、平等竞争权力,极易受中间商控制,出现“两头叫、中间笑”的现象;小生产者高工本、低效益弊端难克服,经济实力弱,承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差,不敢也不愿投入较大成本、采用高新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因此,必须改变小生产分散经营的局面,改造庞大的劳动群体,培育专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企业化和产业化经营步伐。三是应当注重产业开发与劳动者增收的愿望相适应,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和现代要素。

3 关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协调性,提高集约化利用水平。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土地、水等劳动对象和机械设备、化肥农药等劳动资料,这些资料投入劳动过程,被劳动者掌握使用,从而促进农业循环往复迈向前进。如何减少生产资料消耗,产出更多有价值的产品,是增加社会财富,实现劳动者愿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要注意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互促互动。生产资料只有与劳动有机结合,才能体现真正效用。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生产资料的形态和组合方式不断变革,对劳动者素质、劳动质量和劳动形式提出了新要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期待劳动条件和生产资料的改善。以增进劳动效益和效率。应当同步考虑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资料改善,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良耕地地力,改进生产工具,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要注意增强劳动者改造和使用生产资料的本领。这一方面便于对现行生产资料的科学合理使用,扼制掠夺性经营;另一方面便于进一步研发新型生产资料,孕育再生产的动力。三要注意生产资料投入的适宜适度和集约,防止生产资料投入超越产业发展水平,超越劳动者接受能力,超越自然条件,造成过耗浪费。应当按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推进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倡导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等,节省生产资料耗费和生产成本,创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

劳动节资料篇6

关键词:物质变换理论 物质资料生产 人类自身生产 可持续发展

中***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37-03

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理论的内容

在《资本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劳动“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造自然物质的形态。”{2}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因此,我们不必来叙述一个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一边是人及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就够了。”{3}“只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人类生产活动,它不仅已经摆脱一切社会形式和性质规定,超乎一切社会之上,并且作为生命的表现和证实,是还没有社会化的人和已经有某种社会规定的人所共同具有的。”{4}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指出了人类以劳动为媒介而产生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人类通过劳动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的生产与发展的需要,可以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二是人类通过劳动盲目地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的生产与发展,会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最终使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发展面临着严重威胁。其核心是要求人类以劳动为媒介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关系。

二、马克思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愿景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要求人类通过劳动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自身生产与发展的需要,促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个原则,必须深化认识和正确处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1.深化认识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之间相互关系。第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必需。首先,物质资料生产使人成其为人本身。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5}其次,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自身生产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如果没有借以进行劳动的对象,劳动便不能生存;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一种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劳动者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6}

第二,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得以进行和发展的条件。一定数量的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如果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物质生活;如果没有人口的世代更新,没有人口一代又一代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积累,就没有物质资料生产的继续和发展。所以,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得以进行和发展的条件。

同时,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还相互制约对方发展。首先,物质资料生产制约着人类自身生产。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7}人们不能任意选择自己的物质生产条件,人类自身生产只能在已有的物质资料生产所提供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与变化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与变化的结果。其次,人类自身生产也反作用于物质资料生产。在物质资料生产条件已定的情况下,当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在数量、质量等方面相适应,就可以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当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不相适应,就可以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起着延缓或阻碍的作用。

2.正确处理好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之间的按比例协调发展关系。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换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8}

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使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否则使自然资源或人力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规模,必须足以使这个劳动量得到充分的利用。……生产资料,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是充分的,因此,必须一开始就估计到这一点,并按照适当的比例准备好。换句话说,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足以吸收劳动量,足以通过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如果没有充分的生产资料,……劳动就不能得到利用;……如果现有生产资料多于可供支配的劳动,生产资料就不能被劳动充分利用,就不能转化为产品。”{9}

三、马克思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的不可持续发展倾向

马克思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中揭示了人类通过劳动盲目地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的生产与发展需要,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最终使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发展面临着严重威胁。具体表现在:

第一,揭露了在物质变换过程中对土地的滥用和破坏,使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面临严重威胁。马克思在比较小、大两种土地所有制同滥用和破坏土地自然力的关系时,更强调大土地所有制的破坏性。他说:“前者(指小土地所有制――引者)更多地滥用和破坏劳动力、即人类的自然力。而后者(指大土地所有制――引者)更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那末,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二者会携手并进,因为农村的产业制度也使劳动者精力衰竭,而工业和商业则为农业提供各种手段、使土地日益贫瘠。”{10}

第二,揭露了在物质变换过程中对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破坏。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曾经写道:“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砍伐树木等等,最后会使土地荒芜。”{11}森林可以调节水分,从而影响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作用,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所以保护和培育森林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揭露了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大量过度开采等,给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马克思在分析由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作用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加剧时指出:“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出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我们只要想一想决定大部分原料数量的季节的影响,森林、煤矿、铁矿的枯竭等等,就明白了。”{13}

四、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给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启示

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所面临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资源短缺且开发利用不尽合理。水的日益紧缺是我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大部分城市缺水。我国人均耕地0.1公顷,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4%,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减少。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0.1公顷,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在资源的利用上,缺乏规划和管理,不少地方存在着乱采乱挖的现象,对资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多年处于较高水平,大部分城市空气污染较重。加之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本来就短缺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三是生态恶化趋势仍未得到彻底遏制。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近4亿,因荒漠化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540亿元,目前全国有1300万公顷农田受到荒漠化危害,耕地退化率超过40,草地退化率达56.5。全国有2/3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因此,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自然成为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理论为我国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13}

首先是实施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战略创新。我国目前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要同时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双重发展目标,这就使得我们有机会充分利用全球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带动工业化,促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一要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占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高点,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尽快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二要通过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要加快我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步伐。三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

其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我们要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基本特点,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互动的良性循环。一是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勘探,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二是要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加强草原建设,遏制草原退化和荒漠化。三是要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和监督。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再次是实施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的战略创新。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目的不是排斥劳动力,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扩大就业领域的过程,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就迫切需要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此必须做到:一是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是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并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前途。二是加强教育和培训。教育和培训必须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类人才,使人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促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与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形成互动性的良性循环。

注释:

{1}{2}{3}《资本论》第1卷,第56页、第87页、第208-209页

{4}{10}{12}《资本论》第3卷,第921页、第917页、第28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3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7页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533页、第580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第33-34页、第27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页

劳动节资料篇7

论文关键词:迂回生产,劳动价值分配理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1资本与劳动的关系

资本作为生产资料,是进行产品生产的必备条件,劳动只有与生产资料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资本除了作为必备生产条件外,机器的发明,技术的进步,以及利用资本进行迂回生产,本身还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迂回生产较之于赤手空拳的生产,可以节约劳动,表现为相同的劳动量,可以有较高的劳动产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经济的增长,就是因为迂回生产带来的劳动效率的提高。马克思也认为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就是生产工具。也就是说资本可以有“迂回生产劳动节余”功能。当然不是所有的资本都有“迂回生产劳动节余”,有些资本仅仅是作为必备生产条件,与劳动形成互补而已。比如照相机与摄影师的劳动互补,共同提供相片。“迂回生产劳动节余”关系,与“互补”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的。一旦某种先进技术普遍使用后,它便没有了比较优势,因此也就不能获得额外的利润,并且固定下来成为必备生产工具。

2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对价值分配的影响

资本与劳动的“迂回生产劳动节余”关系,将价值分配关系变得复杂,因为此时资本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价值转移的问题,而是资本本身也做出了贡献,它有了“迂回生产劳动节余”。而资本与劳动的“互补”关系,则相对简单,只要进行价值转移就行。

3资本的“迂回生产劳动节余”反映了边际生产力分配的实质

克拉克在考察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时,假设资本量不变(一亿元),劳动力一单位一单位(一千人)的增加,从而资本的形式随之变化,当工人的人数较少时,此时工人可以配备优质资本,从而劳动产出较高,而随着工人人数的增加,工人只能配备劣质的资本,因此劳动产出降低。克拉克认为先前产量比后面产量高出的部分,不是工人劳动的结果,而是资本的贡献。其实质就是先进技术可以带来“迂回生产劳动节余”,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4按价值分配,隐含着按边际生产力分配的影子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就是分配关系。按价值分配,实质就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不仅反映在劳动绝对数量上,而且反映在劳动的相对效率上。如果劳动效率较高,生产产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必然获得较高的价值分配或产品分配。而劳动效率的差别,除了劳动熟练程度本身的区别外,主要来自于迂回生产带来的效率差别。

在弄清楚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生产模型。假设在一个简单生产模型(既可看成部门生产,也可看成社会生产)中只有五个劳动者,每人提供1单位劳动,只生产一种产品,最初都是“赤手空拳”的生产,并且劳动效率是相同的,每单位劳动的产量为1。投入产出如表1

生产者

1

2

3

4

5

劳动投入

1

1

1

1

1

产出

1

1

1

1

劳动节资料篇8

为了贯彻落实***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现就建立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建立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的工作

根据***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由企业根据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和本企业经济效益自主决定工资水平,国家对企业工资水平进行宏观指导和调节。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就是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主要内容是,劳动保障行***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规范和制度要求,定期对各类企业中的不同职业(工种)的工资水平进行调查、分析、汇总、加工,形成各类职业(工种)的工资价位,向社会,用以指导企业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和工资关系,调节劳动力市场价格。

建立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有利于***府劳动工资管理部门转变职能由直接的行***管理,转为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价格信号指导企业合理进行工资分配,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分配,为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和各类人员工资关系,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形成合理的价格水平,为劳动力供求双方协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客观的市场参考标准,减少供求双方的盲目性,提高劳动者求职的成功率和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整体效率;有利于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调节地区、行业之间的就业结构,使劳动力价格机制与劳动力供求机制紧密结合,构建完整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的重要意义,下大力气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二、工作目标

总的目标是,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广泛覆盖各类职业(工种),国家、省(自治区)、市多层次汇总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使之成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目标是:(1)建立规范化的信息采集制度,保证统计调查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2)建立科学化的工资指导价位制订方法,保证工资指导价位能真实反映劳动力价格,并体现***府宏观指导意***;(3)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使工资指导价位直接、及时、便捷地服务于企业和劳动者。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和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的建立。总的安排是,1999年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不含拉萨)进行,省、自治区还可选择1至2个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参加,2000年扩大到100个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试点城市,2001年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中心城市全面建立。

三、工作规则

(一)制定工作规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我部的总体部署,制定本地区建立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的工作规划,确定本地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建设的实施步骤和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工作规划报劳动保障部备案。

(二)按部颁规定进行基础数据的统计调查。

数据资料的采集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为了保证统计调查的规范和统一,各地要严格按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调查和制订方法》(附后,以下简称《工资价位调查方法》)以及我部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企业在岗职工工资调查表》(劳社部函〔1999〕178号)的要求进行统计调查,职业(工种)要按国家的职业分类大典和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确定,使收集的数据资料准确、真实、具有可比性。

(三)统一工资指导价位的制订和工作。

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要在对有关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制订,高位数、中位数和低位数必须按照《工资价位调查方法》规定的办法确定,以保证工资指导价位在不同地区之间具有可比性。

工资指导价位应在每年6月底以前,每年一次。采用文件、资料等形式。工资指导价位要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专项公布,有条件的城市,要输入计算机,通过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供企业、劳动者和其他需要者查询。

(四)建立信息反馈渠道。

工资指导价位后,要利用多种渠道收集市场、企业和劳动者等方面的反映,以对工资指导价位的作用、科学性和代表性等方面进行正确评价,不断修改、完善工资指导价位的调查和分析方法。

四、组织实施和工作要求

劳动保障部统一领导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建设;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劳动(劳动保障)厅(局)负责本地区制度建设,组织和指导所属中心城市开展工作;中心城市负责具体实施。工作要求是:

(一)要将建立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作为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抓。各地区要根据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把工资指导价位与工资指导线、企业内部分配改革等紧密结合,不断完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使工资指导价位真正服务于企业。

(二)要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建设工作,作为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结合点,作为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统筹安排,使劳动者就业、企业用工和工资分配形成有机的整体。

(三)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介等手段,大力宣传工资指导价位,让企业、职工、求职人员、职业介绍机构等广为了解,切实发挥工资指导价位对企业工资分配和劳动者就业的指导作用。

(四)各中心城市要在工资指导价位后10日内,将的工资指导价位一式5份报我部劳动工资司备案。35个大中城市还要将的工资指导价位和工资价位调查基础数据、资料通过信息网络报我部。

劳动节资料篇9

关键词 建筑工程 施工项目 项目管理

施工项目管理是建筑工程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做好施工项目管理工作可以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一、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与程序

1.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包括: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大纲”和“项目管理实施规划”、项目进度控制、项目质量控制、项目安全控制、项目成本控制、项目材料管理、项目机械设备管理、项目技术管理、项目资金管理、项目合同管理、项目信息管理、项目现场管理、项目组织协调、项目竣工验收、项目考核评价、项目回访保修。其中的合同管理,从广义上理解,应包括项目的投标和合同的签订。

2.施工项目管理的程序。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大纲――编制投标书进行投标――签订施工合同――选定项目经理――组建项目经理部――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项目开工前的准备――施工期间的管理――竣工结算、清理各种债权债务、移交资料和工程――进行经济分析――做出项目管理总结报告――项目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根据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进行奖惩――项目经理部解体――项目回访保修。

二、施工项目目标控制

1.进度控制。(1)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是指在确认的进度计划基础上实施工程各项具体工作。在一定的控制期内检查实际进度完成情况,并将其与进度计划相比较,找出偏差,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对工期的影响程度,制定调整措施,修订原计划,保证施工项目尽量按原定计划竣工验收。项目进度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施工合同约定的竣工日期。(2)施工项目的进度控制方法主要是规划、控制和协调。规划就是确定总进度目标和各种进度控制子目标,并编制进度计划。控制是指在施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分阶段进行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出现偏差则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协调是指协调施工项目各参加单位、部门和工作队组之间的工作节奏与进度关系。(3)进度控制的主要措施有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经济措施和信息管理措施等。

2.质量控制。(1)施工项目质量是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中对工程安全、使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它是在“合同环境”下形成的,合同条件中对施工项目的功能、使用价值及设计、施工质量的明确要求都是建设单位的“需要”,因而都是施工项目质量的内容。(2)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是为达到施工项目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投资者一般都直接介入整个生产过程,参与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对各种要素的质量管理。要达到施工项目的目标,建成一个高质量的工程,就必须对整个项目过程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3)项目质量控制应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工作方法,不断改进过程控制。项目质量控制的标准是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和发包人的要求。

3.安全控制。项目安全是项目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没有完善的安全措施,项目管理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项目经理部必须将安全控制放在管理的首位,充分保证项目的安全。安全控制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项目经理部应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项目安全控制应遵循下列程序:确定施工安全目标,编制项目安全保证计划,项目安全计划实施,项目安全保证计划验证,持续改进,兑现合同承诺。

4.成本控制。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指项目形成过程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施。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主要是指承包商针对合同任务对象根据合同价实施成本控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由于项目管理的一次性,施工项目工期较长,施工过程复杂,各种资源量庞大,成本信息量大,各种统计口径不一致,因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任务是非常复杂而艰巨的。

三、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管理

1.施工项目劳动力管理。(1)项目劳动力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企业现有职工;二是分包给劳务公司。无论是哪种来源,技术工种的工人都必须持证上岗。(2)企业内部的劳动服务方式应当实行劳务承包责任制,由企业劳务管理部门与项目经理部通过签订劳务承包合同完成承包任务。劳务分包也必须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务分包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3)劳动力的动态管理指的是根据生产任务和施工条件的变化对劳动力进行跟踪平衡、协调,以解决劳务失衡、劳务与生产要求脱节的动态过程,目的是实现劳动力动态的优化组合。

2.施工项目的材料管理。施工项目的材料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由于材料费在流动资金中和工程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加强材料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主要途径。第二,材料供应是材料管理的首要环节。目前材料主要有企业集中供应、项目自行采购和企业、项目联合供应的方式。第三,现场材料管理包括材料管理责任制的建立、材料计划的管理、进场验收、储存保管、领发、使用监督、回收和核算。

3.施工项目机械设备管理。(1)施工项目机械设备管理指对施工项目机械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施工机械设备装备、设备的合理使用、设备的保养和修理以及设备的更新。(2)施工项目机械设备装备是指根据施工过程中机械化施工的要求,合理选择机械设备的过程。机械设备装备主要有购置、租赁和自制。(3)机械设备的合理使用应抓好机械设备的使用制度的建立、严格执行机械设备使用中的技术规定、建立机械设备技术档案。(4)机械设备的保养是为保持机械设备良好技术状态,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技术护理的措施。机械设备修理是对机械设备有形磨损进行修复、排除故障,对损坏老化的零件更换、修复的工作。

4.施工项目资金管理。资金管理对施工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资金收入预测、资金支出预测、资金收支对比、资金筹措和资金使用管理。

5.施工项目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实现项目目标控制的保证。主要任务就是及时、准确地向项目管理各级领导、各参加单位人员提供所需的综合程度不同的信息,以便在项目进展的全过程中,动态地进行项目规划,迅速正确地进行各种决策,及时检查决策执行结果,反映工程实施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为项目总目标控制服务。

劳动节资料篇10

关键词:马克思;企业社会责任;实现途径;现实意义

1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资本的运行过程,就是无休止地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而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表现为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剥削行为。资本是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到达赚取剩余价值的目的。“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因此,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的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和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和途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2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

2.1 资本主义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所造成的后果

资本主义企业只顾追逐剩余价值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第一,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心身健康。“资本由于无限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侵占了人体的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 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苦、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第二,造成了资本与劳动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决定了资本是根本不关心工人的健康和寿命的。“人们为体力和智力的衰退、夭折、过度劳动的折磨而愤愤不平,资本却回答说:‘既然这种痛苦会增加我们的快乐(利润),我们又何必为此苦恼呢?’”尽管可以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来稍微缓和矛盾,例如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通过了工厂法把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性条件,但是“资本主义按其本质来说,只要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拒绝任何合理的改良。” 比如,“法律关于工场中的每个工人应占有必要空间的强制规定,就会一下子直接剥夺成千上万的小资本家!就会动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基,也就是说,会破坏大小资本通过劳动力的“自由”购买和消费而实现自行增殖。”第三,导致资源危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资本为逐利,不仅以牺牲工人阶级的基本权益为代价,而且还从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中获利。“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

2.2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1)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过程中,应该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权益,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者的综合能力,促进劳动者的全面自由发展。

首先,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的责任。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使劳动者有正常的休闲娱乐时间。马克思批判地指出了资本为了追逐剩余价值而无限制地延长工作日对劳动者和企业造成双重损失的后果:一方面,损害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延长工作日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经济利益,因为“资本无限度地追逐自行增殖,必然使工作日延长到违反自然的程度,从而缩短工人的寿命……已经消费掉的劳动力就必须更加迅速地得到补偿,这样,在劳动力的再生产上就要花更多的费用……资本为了自身的利益,看来也需要规定一种正常工作日。”

其次,提供良好工作环境,营造和谐劳动氛围的责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在卖给资本家以后才实现的。劳动力不同于其他“死的要素”,劳动力是带有主观意志的“活的要素”,劳动力的使用,受劳动者意愿、情绪、态度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紧张和对抗的劳动氛围,会使劳动者产生不满和逆反的心理,将不利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发挥。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劳动氛围,才能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的责任。资本主义企业的经济利益建立在牺牲劳动者的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决定了,在企业内“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庸品……这些手段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变得恶劣。”这种以牺牲劳动者来谋求经济利润的方式是不人道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现代企业必须改变这种经济发展的方式,尊重员工,重视员工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在一定的资本投入下,提高生产率,创造更多的利润。

(2)对消费者的责任。商品的出售价格以商品的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平均利润。商品生产者为了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实际销售的价格,只有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即成本价格,用较便宜的费用进行生产。资本家通过压低工人工资的手段降低可变资本;通过减少生产资料的费用来降低不变资本,不惜偷工减料,生产出劣质低质产品、出售过期产品,甚至生产损害消费者健康或对消费者造成潜在危害的产品,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攫取更多的利润。这种节约生产生产资料的狂热还表现在生产要素的掺假上,“德国工业有一条基本原则:只要先给顾客送好样品,然后给他次货,就能使他满舒服。”这是典型的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3)生态环境责任。“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资本主义企业在片面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环境责任的缺失已经造成了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因此,在对自然界作资本化利用的同时,必须强调企业的生态责任,培育企业的生态伦理,发展循环经济,增强企业在管理理念、生产经营、制度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生态化导向。

2.3 我国经济发展中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途径

(1)重视企业内的分工、协作和团队管理。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就要求同量生活资料能以更少的时间生产出来,这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通过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第一,在协作中,“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 第二,协作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可以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地在空间上缩小生产领域。第三,协作可以节约生产资料,这既表现在使商品变得更便宜,从而使劳动力价值降低,也表现在改变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从而提高利润率。因此,加强协作可以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先进的管理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团队管理,有效协调生产的各个环节,营造和谐的劳动氛围,优化企业内部的要素配置,把企业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有效结合在一起,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缩短制造产品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

(2)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将会产生三个方面的效应:

第一,对单个资本家而言,企业创新能合理利用资本,增进企业效益。在商品货币条件下,如果技术落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生产的商品交换不出去,用来购买生产该商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资本就得不到补偿,更不能实现增殖,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把有限的资本用于生产出质量高、性能好、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能提高资本利用率,增进企业效益。

第二,企业技术创新诱发产业创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业创新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启动点,在竞争规律的强制作用下,其他的资本家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这同一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感觉到,他必须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他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其结果会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企业技术创新能节约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指出“正象只要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就能加强对自然财富的利用一样,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技术创新能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节约资源,而且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代替自然的不可再生能源,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努力实现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就个别资本来说,“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所以,企业要紧跟市场消费潮流,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卖出较多的数量,实现利润;另一方面可以因独特的竞争优势,适当提高市场价格,实现利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王永年.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二重性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8,(1).

[6]贺立龙.产业创新.一个马克思经济学的解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5).

[7]郭跃***.论马克思的生态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兰州学刊,2008,(8).

[8]张健.构建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j].经济体制改革,2008,(1).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6.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6.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44.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11.

[1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55.

[1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9580.

[1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7.

[1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43.

[17]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8.

[1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9580.

[1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8.

[2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2.

[21]贺立龙.产业创新.一个马克思经济学的解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5).

[2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劳动节资料10篇

学习

祝爸爸父亲节快乐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祝爸爸父亲节快乐10篇,内容包括祝福爸爸父亲节快乐的句子,祝爸爸父亲节快乐祝福语精选15篇。3、爸爸,所有的祝福都带着我们的爱,随风送到您的耳边,送到您的心底。父亲节快乐!4、爸爸,坦白讲你有时非常狡猾,有时又非常滑稽可笑,但

学习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10篇,内容包括楼宇智能化属于什么专业,楼宇智能化专业有前途吗。传统建筑物要求建筑、土木、设备等方面,而现代智能建筑从5A角度对建筑物提出新的要求,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和便捷的环境,其中5A包括

学习

公司团队建设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团队建设10篇,内容包括团队建设方案十篇范文,团队建设简短总结。3、居人恭,处事敬,为人忠4、最伟大的精神是团队精神5、优秀的职员:忠于公司忠于职业忠于人格6、高绩效团队的三性特征:主动性思考性配合性7、稳定市场,重在回

学习

六年级数学工作总结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六年级数学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六年级数学老师工作总结,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通用15篇。六(3)班共有42名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不那么稳定,但他们的课堂纪律做的比较好,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数学这门课

学习

调动申请书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调动申请书模板,内容包括关于调动申请书模板集合7篇,调动申请书模板。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培养;感谢工友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由于个人家庭原因,现在自己不能继续担任此项工作,自己的家人一直都在天津工作生活,而自己只身一人

学习

感恩老师祝福语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老师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感恩老师的祝福语10个字,感恩老师祝福语简短独特。3.一个个日子升起又降落,一届届学生走来又走过,不变的是您深沉的爱和灿烂的笑容。祝福您,亲爱的老师!一个迸射火花的身躯,肩挑着一个传诵至今的壮

学习

公共文明指数测评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公共文明指数测评10篇,内容包括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方法,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内容。二、总体要求按照我市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整改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以“服务意识有新增强、工作能力有新提

学习

除夕夜祝福语大全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除夕夜祝福语大全10篇,内容包括除夕夜祝福语大全简短10个字,除夕夜的祝福语简短精辟。3、x年除夕到眼前,风风火火拜个年:勤勤恳恳收获年,红红火火发财年,热热闹闹欢喜年,健健康康养生年,嘻嘻哈哈开心年,和和美美和谐年!4、除夕到,真

学习

服务活动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服务活动10篇,内容包括服务活动情况简介及效果,服务活动纪实怎么写。二、工作目标以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规范和完善服务机制为重点,突出“服务经济、方便群众、提高效率、塑好形象”的

学习

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10篇,内容包括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知识,小学生安全教育防火知识。75%的小学生能够掌握“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走人行道”,“行人靠右”以及“不得私自下河游泳”等基本的安全常识。然而对于地震、滑坡、

学习

水工建筑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水工建筑论文,内容包括水工观测论文,水工建筑物毕业设计论文。只看到水坝的“利”,而忽视了水坝的“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掠夺行为,同样,过分夸大水坝的“弊”,逢坝必反,反对在一切河流}_建水坝,反对一切水利上程,决不是对待水坝应

学习

中层管理培训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中层管理培训10篇,内容包括中层管理培训经典案例,中层管理学习培训心得。企业中的岗位一般分为基层与管理层,管理层中的中层管理人员又具有承上启下、独当一面的特定职责,是集领导与管理于一身的企业中坚力量,他们素质的高低、

学习

优秀毕业生简历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毕业生简历10篇,内容包括优秀毕业生个人简历范文,优秀毕业生简历怎么写。3、拉长句子。每个句子都可以加入一些词拉长一些。其实拉长并不难,难的是缩短。4、自然地多换行,多写点句。5、加大字号。可将10号,小五改成12号,小

学习

好看名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好看名字10篇,内容包括100个优秀名字,名字大全100个免费。4、【↗骨山↖啸残狼】5、【炫靓メ征戦】6、【环球√唯美〃】7、【↗爱情↖睡醒了】8、【狂傲御姐】9、【藤萝初绽香袭人】10、【烟盈澈】11、【黑暗领主】12、【雾

学习

劳动节祝福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节祝福10篇,内容包括劳动节祝福文案,劳动节祝福短信。4、平时工作真忙碌,想要休息没出路,难得有个小假期,要是错过真可惜,三五搭伴去旅游,放松心情来休息,人生难得有知己,今日不聚待何时?祝劳动节快乐!5、给紧张的工作画个句号

学习

环境保护资料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保护资料10篇,内容包括环境保护资料整理汇报,环境保护资料简短些。1、“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2、人类环境的概念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

学习

五一劳动节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五一劳动节10篇,内容包括关于五一劳动节的简短文章,五一劳动节美篇范文。深入劳动者中间感悟阳光里那跳跃的音符一不小心滴落下来打动了无声的果林沉寂的大地上顿时响起劳动的那支劲歌回荡在亿万劳动者心中回荡在蓝天白云之

学习

工程资料管理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资料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施工资料管理论文范文,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论文3000字。1工程质量保证资料分类及主要内容(1)设计阶段资料:这个阶段是工程开始前的筹备,包括设计任务书、设计合同、初步设计、设计计算书、设计***纸

学习

资料分析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资料分析10篇,内容包括高照资料分析,资料分析100例。所谓“1-3-10-10”法指的是在公务员考试行***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资料分析部分实现快速、准确答题务必把握与熟练应用的“一组统计术语”、“三条阅读方法”、“十大核心

学习

资料分析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资料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资料分析论文,论文的资料分析方法。临床研究中产生的各种不同原始资料,而不同数据资料类型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不同。定量资料常用的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等。

学习

资料申请书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资料申请书10篇,内容包括申请资料书怎么写范文,申请报告范文大全高清。中国***是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帮助我们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在生活中,只要一提到***员,人们就会想起先进。当喊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华人民站

学习

工程资料管理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资料管理10篇,内容包括工程资料管理思路与方法,工程资料管理软件。2.1重视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和资料档案的建立交通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要提高对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的重视程度,保证好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一旦出现疏忽,会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