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练习篇1
一、分类修改练习
(一)成分残缺:
1、始终艰苦生活。
2、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3、开展学***,学赖宁活动。
4、我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5、班主任组织大家参加。
(二)前后矛盾:
1、这次春游,同学们基本到齐了,没有一个缺席。
2、我断定他可能生病了。
3、家里人都去看电影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
4、五颜六色的红旗飘扬在*。
5、我们大概用了整整一学期,把小花圃修好了。
(三)指代不明:
1、张老师把陈力和许清喊到跟前对他说:“以后上课要认真听。”
2、张老师和李勤约定一起在自己家做作业。
3、小丽和小红是好朋友,她常帮她复习功课。
4、谁来这儿都会赞叹不已。
5、李老师和小丽到我家来,我借了一本书给她。
(四)词序颠倒:
1、这篇童话对我产生了兴趣。
2、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3、春天里,种子在长叶、生根、发芽。
4、近来,全班同学普遍的语文成绩提高了。
5、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已经学会的成语。
(五)重复罗嗦:
1、他仔细端详这位老奶奶。
2、他告诉了我过去一段愉快的往事。
3、下课了,校园里顿时就一下子沸腾了。
4、他的心情十分激动的很。
5、这篇文章内容很丰富,不贫乏。
(六)不合事实:
1、皎洁的圆月边聚集着无数小星星。
2、春天来了,桂花香飘十里。
3、少先队员轻松的干着重活。
4、小孙子摔倒了,老奶奶飞快的奔上去。
5、小船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乘风破浪前进。
(七)归类不当:
1、妈妈买了香蕉、苹果、梨子和水果。
2、姑姑买了许多食品、巧克力、蛋卷、羽毛球、果冻等等。
3、体育用品商店摆满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许多体育器材。
4、昨天,参加国庆节联欢会的有工人、农民、小学生、******、青年、干部等。
5、奶奶家养了许多家禽:鸡、鸭、马、牛等。
(八)用词不当:
1、爱迪生经过努力,发现了电灯。
2、******十分顽固,誓死不说出***的秘密。
3、小明知道自己错了,心情很繁重。
4、江辉这学期努力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5、大海在沸腾怒吼。
(九)搭配不当:
1、他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进。
2、同学们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态度。
3、家乡的春天是个迷人的地方。
病句练习篇2
(一)成分残缺:
1、始终艰苦生活。
2、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3、开展学***,学赖宁活动。
4、我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5、班主任组织大家参加。
(二)前后矛盾:
1、这次春游,同学们基本到齐了,没有一个缺席。
2、我断定他可能生病了。
3、家里人都去看电影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
4、五颜六色的红旗飘扬在*。
5、我们大概用了整整一学期,把小花圃修好了。
(三)指代不明:
1、张老师把陈力和许清喊到跟前对他说:“以后上课要认真听。”
2、张老师和李勤约定一起在自己家做作业。
3、小丽和小红是好朋友,她常帮她复习功课。
4、谁来这儿都会赞叹不已。
5、李老师和小丽到我家来,我借了一本书给她。
(四)词序颠倒:
1、这篇童话对我产生了兴趣。
2、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3、春天里,种子在长叶、生根、发芽。
4、近来,全班同学普遍的语文成绩提高了。
5、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已经学会的成语。
(五)重复罗嗦:
1、他仔细端详这位老奶奶。
2、他告诉了我过去一段愉快的往事。
3、下课了,校园里顿时就一下子沸腾了。
4、他的心情十分激动的很。
5、这篇文章内容很丰富,不贫乏。
(六)不合事实:
1、皎洁的圆月边聚集着无数小星星。
2、春天来了,桂花香飘十里。
3、少先队员轻松的干着重活。
4、小孙子摔倒了,老奶奶飞快的奔上去。
5、小船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乘风破浪前进。
(七)归类不当:
1、妈妈买了香蕉、苹果、梨子和水果。
2、姑姑买了许多食品、巧克力、蛋卷、羽毛球、果冻等等。
3、体育用品商店摆满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许多体育器材。
4、昨天,参加国庆节联欢会的有工人、农民、小学生、******、青年、干部等。
5、奶奶家养了许多家禽:鸡、鸭、马、牛等。
(八)用词不当:
1、爱迪生经过努力,发现了电灯。
2、******十分顽固,誓死不说出***的秘密。
3、小明知道自己错了,心情很繁重。
4、江辉这学期努力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5、大海在沸腾怒吼。
(九)搭配不当:
1、他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进。
2、同学们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态度。
3、家乡的春天是个迷人的地方。
4、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事业。
5、“六一”那天,李明获得了“三好学生”。
二、综合修改练习。
1、在我***的猛烈攻击下,四处逃窜。
2、儿童商店玩具真多,有小汽车、布娃娃、篮球等。
3、做事粗枝大叶的人,是一种坏习惯。
4、我观赏着眼前的美景和悦耳的歌声。
5、李民躲在一个很隐藏的地方。
6、中队会上,每个队员基本都发表了意见。
7、小丽和小红去上学,她戴了顶红帽子,她围了条白围巾。
8、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的夜晚,瓜地里有一个人。
9、看了这场电影,很受教育。
10、在公共场所我们要维护清洁。
11、昨天傍晚刮了一夜风。
12、我们五年级全体队员一定完成大队部的号召。
13、李明有时天天和张明一起打球。
14、公园里到处可以看到盛开的鲜花和悦耳的鸟鸣。
15、敌人的神机妙算被我们识破了。
16、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
17、应该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
18、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的成绩提高了。
19、奶奶不但满头银发,而且行动十分利落。
20、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都很丰富。
21、全校同学和少先队员参加了联欢会。
22、博物馆里,陈列着3000前新出土的陶器。
23、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24、文艺会上,小红的独唱节目多好听啊。
25、小红不但会唱歌,而且能歌善舞。
26、上课铃响了,教室里顿时马上安静了。
27、庐山瀑布、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
28、春天来了,一串红、月季花、腊梅、石竹……竞相开放。
病句练习篇3
我受学校委派参加了这次活动,一堂语文复习课让我产生许多感触。这一课教学内容是修改病句,由于教者的准备很充分,学生不仅训练量大,而且训练内容涉及的范围也很广。课堂上除用短暂的时间回顾了修改病句的步骤之外,其余时间都用于指导学生练习。虽然老师也运用了比赛积分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但大容量的练习让学生分享喜悦的时间都没有,就是练习――交流――练习……
评议交流会上,与会者是各抒己见,教研员也作了点评。是啊,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做练习不可能面面俱到。就如教者课堂上安排了那么多的练习内容,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练习接触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平时语言练习出现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也是不可预见的,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仅凭一两节课的复习是无法覆盖其所有的。学生可能会掌握了这一节课上练习过的题目,那么出现了新的问题或更换了语境,学生能知其所以然吗?我觉得类似这样的语文复习课应该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孩子,学习上有许多方面都是依赖于老师的搀扶和引导,一旦让他们***去解决问题,往往会无所适从,有不少学生不能静下心来读题,题目只读一半,就草草动笔;不能潜下心来思考,思考只停留在表面上,满足于一知半解;题目答好后根本不知道回头看一看,丢三落四,错误百出。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就显得尤其重要,好习惯可以受用终身。
活动中我们所观摩的这节课,教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课堂一开始,就组织学生回顾了以前是如何进行病句修改练习的,学生交流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词:(1)读题;(2)诊断;(3)修改;(4)验证。我很欣赏教者这样的举动,他虽然年经,但经验丰富。可惜的是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那板书的四步成了摆设,如果说教者每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训练或一段时间的训练,都能严格地按照板书的四步去做,可能会制约课堂上学生训练的量,但是给学生带来的是严谨的解题习惯,这样的收获要远远超过让学生修改十条、百条的效果,今后再进行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觉得培养学生好的解题习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出了传授方法的必要性。不管我们组织学生做哪一个方面的语文练习,都不可能及其所有。就如修改病句,其中有一病因属于用词不当,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了计算机,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知道了“发现”用得不妥当。可是另一句话:“我的学习成绩不太好,虽然有的同学瞧不起我,但是,我的班主任却一直袒护我,帮助我,鼓励我,催我奋进。”老师不做启发了,学生还能准确判断吗?所以我觉得教给学生解题方法,才能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还说修改病句吧,也是有章可循的。比如说搭配不当,可以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判断,如“我听到了美妙的声音和舞姿。”“我穿上了崭新的校服和暖和的帽子。”“我闻到了香味和色彩。”……也可以要求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看到“发挥”就想到“作用”、“优势”,遇到“心情”就想到“喜悦”、“沉重”,“弘扬”搭上“精神”,“继承”配上“传统”……还可以要求学生用缩句的方法来判断,如“三亚落日真是令我向往的好地方。”缩句就成了“落日是地方”。学生就会一目了然发现问题。
再说把直述语改成转述语,刚开始学生都感到这项练习很棘手,尤其是改换人称,往往会张冠李戴,混淆不清。我就传授给学生四步法:第一步动标点,把冒号改成逗号,去掉引号;第二步找人称,把原引号内的人称代词一一标出来;第三步改人称,把标出的人称代词和提示语中的人称进行对照对位,改写成和提示语中相一致的人称;第四步,还是改人称,把说话人改成第三人称他(她)。训练时我要求学生按“法”进行,如今再进行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操作自如了。
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是很平常的一种练习,但不一定是所有学生都会准确无误地写出来,我就教给学生一句话,“说句和原句相反的话,句末加上呢或吗,标点一定要改成它(?)。”记住了这句话,出错率大大降低了。
病句练习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复习教学
中***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50-01
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复习的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方法是否科学恰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得以充分调动。小学语文毕业复习,不仅要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巩固中得到深化和拓展,而且要立足大语文的观点,教给复习方法,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复习能力。鉴于此,我们应注意做好下面几个方面:
一、整体把握知识要点
首先把整个小学语文阶段内容梳理一下,以便于进行分类复习:1、汉语拼音。掌握声母,韵母,整体认读;看拼音写词语。2、掌握字典的两种查法:拼音、部首,能选择正确的字义、词义。3、掌握已经学的词语、成语。看意思写词语,写成语。或者解释词语、成语。4、掌握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古诗。要会背诵、默写、填写,解释诗意思。5、掌握***阅读短文的方法,会从段、短文中找出中心句,能够知道短文的主题是什么。能用短文中的句子解释短文中的词语、成语。6、经典课文的语句要能背诵出来,特别是六年级的课文。7、能写记叙文,要求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立意正确明确。能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学过的词语、成语,尽量让作文生动。会写有关的应用文,比如;借条、请假条、留言条、日记。当然看***写文也是要练习的。8、会修改“病句。”掌握一般句的结构,知道病句有:前后不搭配、前后矛盾、关联词搭配不准确等。
二、系统归纳,教给答题方法
有的老师在总复习时,总喜欢搞题海战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我们可根据各册教材的要求,帮助学生归类复习,可逐册归类复习,或从字、词、句、篇逐一复习。在归类复习中,突出每一类重点和难点,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例如修改病句这一训练内容,复习时我们可先引导学生寻找修改方法。一般来说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紧缩法,对于较长的句子,可以把修饰、补充成分去掉,留下最基本的成分以便检查句子是否有残缺或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滚滚的乌云和滂沱大雨顿时从半空中倾泻下来”。这句子较长,修饰成分多,不易看出毛病,若把修饰成分去掉成为“乌云和大雨倾泻下来”,这样,就不难发现,句中的“乌云”是不能“倾泻下来的”,故这一句子犯了顾此失彼词语搭配不当的毛病。二是类比法。按照原句的样子(即意思)用另一些句子表达,进行对照比较,也可以检查句子的正确与否。例如“工地上横七竖八地码着木料”,可能有的同学没到过工地,没见过木料是怎么码着。因此这一句子的毛病一时找不出其毛病。遇上这类句子,可以引导学生仿照一些句子。例“商店里横七竖八地码着货物”这样一比照,原句话的毛病就容易地看出来了。商店里的东西是要放得整齐的,而“横七竖八”是乱糟糟的。“码着”是整齐地堆着,显然它与“横七竖八”是有矛盾的。以此类比,毛病就显现出来了。学生掌握了方法以后,修改病句就容易学了。
三、加强指导,讲求课堂实效
复习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温故知新、查漏补缺上,尽管也要考虑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但比起新授课来,教师的指导要灵活,讲求实效。一是强调综合。即知识块之间的综合。如标点符号可以与阅读短文综合在一起复习;拼音可以与字、词综合在一起复习,课文可以与作文综合在一起复习等。另外是知识块内部之间的综合,如写文与改文等。二是注意延伸与拓展。有些知识块(如字词)的复习可以“温故”,只要把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按要求掌握即可,有些知识块则不行(如句子中的修改病句,不能说只要教材中例举的几个病句会改就行),而要适当地选编补充一些相关的题目让学生练习,以看他到底掌握没有。还要注意结合课文题材、作者等围绕知识点进行拓展与延伸。三是以教材为本。上复习课更要以教材为本,以切实掌握教材上的内容为佳,应该说,适当地补充做一些题目来巩固教材上“某一点”知识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很有效的,但绝不能把教材搁在一边。
四、训练学生的整合能力
病句练习篇5
(-)知识教学点
1.字词
(l)辨形注音蔡桓公腠理骨髓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汤(同“烫”)熨还(同“旋”)走火齐(同“剂”)
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
二.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意。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然后再朗读全文一遍。
(2)确保朗读时间。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为主。
(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讳疾忌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
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字词
(l)辨形注音蔡桓公腠理骨髓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汤(同“烫”)熨还(同“旋”)走火齐(同“剂”)
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
二.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意。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然后再朗读全文一遍。
(2)确保朗读时间。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为主。
(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讳疾忌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
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课前作好预习,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章,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并朗读课文。
2.课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领悟语言。
3.就课后练习一展开讨论,进而分析两个人物形象。
4.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提倡创造性复述,可想像蔡桓公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看谁复述得传神。
5.进而练习背诵,争取当堂背过。
6.学生体会并总结写作特点(不求多,只要能说出一两点心得体会就好)
七.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
2.板书课题《扁鹊见察桓公》
3.解题
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
“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拜见”的意思)
(-)明确目标
用幻灯打出或小黑板出示(略)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出示幻灯片或小黑板,给知识目标点中的多音字注音组词,给群形注音的字加拼音并辨别字形。
3.学生结合注释,默读一遍课文。然后结合练习三概括主要内容,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4.教师订正并小结。
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学生试读课文,要求出声读,教师指导,读文言文一定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才能确切了解句意。教师示例,辨析下面各句中的停顿是否划得正确,不正确的要改正过来。
君有疾/腠在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不病/以为功)
扁鹊望桓侯而旋走(×)(望桓侯/而旋走)
臣/是以无请也(√)
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四人小组结合练习一展开讨论。
教师点拨,本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顽固、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着“有疾”“无疾”这一尖锐的矛盾展开争论。
学生讨论
第1题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学生答后归纳)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教师小结,“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间副词,有一会儿。“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垫。而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则形象地刻画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中“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两个词,其含义不同,小病为“疾”,大病为“病”。“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
第2题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学生口译。
订正学生口译,指出这是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复见”——再一次见。“益深”——更加严重,更加厉害。“不应”——不理睬。这两次会见,在短短20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肤”到“肠胃”。
第3题“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还(xuán)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走,古代汉语为“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扁鹊”望桓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
2.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复述课文训练。
根据以上讨论以及以下提示,默读一遍课文,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提示
①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
②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③桓公病死。
学生回答
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结尾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时间顺序)
学生根据“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复述课文。注意,汤(同烫)、齐(同剂),复述提倡创造性,而不仅仅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可以加上扁鹊、蔡桓公两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3.复述后评论文章结尾,也是复述的升华。
教师提问,自“居五日”到结尾是文章的第三层次。前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清?
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评论、教师小结。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4.学生试背课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诵,在于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兴趣,并将以上分析融入练习背诵中,指导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背诵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分析。
教师提问,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短短30余天就出现无法医治,以至“遂死”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应是哪个成语?
学生回答成语“讳疾忌医”后,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本文按什么顺序,以什么线索,层层深入地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订正学生回答并总结。按时间的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写扁鹊四次拜见桓公,没有一个具体日期,作者动用了三个“居十日”,又用了一个“居五日”,简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发展过程,层层相连,逐层深入,条理十分清楚,同时使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密切,增强了说服力。叙事简练、生动、准确,是本文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本文主要写了扁鹊和桓公两个人物,写扁鹊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君有病在肠胃”“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等一些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来说明他对桓公病情的精确判断和高明医术。同时,也写了扁鹊的动作,如“立有间”,说明他观察快而准,“望桓侯而还走”、“说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无法挽救。写桓公的态度,用语也非常简练准确,开始用“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说明他盲目自信和对医生的偏见;接着又以“不应”“不悦”的神情,进一步表现他的顽固不化。而扁鹊答桓公使者问,几句话言简意赅,哲理隽永,深刻地总结了医治疾病必须“***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
(六)板书设计
(随堂统习)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扁鹊()腠理()汤熨()桓公()骨髓()
寡人()火齐()用热水焐()立有间()还走()
二、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1.不治将恐深()6.使人索扁鹊()
2.不治将益深()7.桓侯故使人问之()
3.桓侯不应()8.火齐之所及也()
4.疾在腠理()9.扁鹊复见()
5.臣是以无请也()10.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
病句练习篇6
句子又长又短,在特定的情况下,又是一个词也能构成句子,但一般的句子都比较复杂,中小学生一般不要求掌握语法方面的术语,但应该能够凭借生活实际和对词语的理解来判断简单的句子是否正确。在中小学阶段,教者应加强修改病句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为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服务,为进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基础。
在专项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教会学生掌握常见病句的类型及修改病句的方法。如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校教科室曾经组织教师对此进行专项研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掌握常见病句的类型
病句产生的范围,有的是词汇问题,有的是语法问题,有的是修辞问题,还有的是逻辑问题……教会学生掌握常见病句的类型对学生识别、判断有毛病的句子是很有裨益的,在中小学阶段常见病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搭配不当
如:①“六、一”儿童节那天,同学们唱起了动听的歌和优美的舞。②在考试的时候,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真细致的作风,是考试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①句中动词“唱”与临近的“歌”搭配恰当,与较远的“舞”搭配不恰当,应把“和”去掉,加上“跳起来”,此处还应该注意要加上“,”这个标点,不能马虎。②句中“能否”一词包含“能”与“否”两个方面,明显与后文搭配不当,改法一,可以把“否”删去与后文相对应;改法二,是在“取得成功”前添加“能否”一词与前文相对应。
2.成份残缺
如:①读了《高玉宝》这本书,受到了教育。②通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使我的成绩有了提高。①句中缺少了主语,是谁受到了教育,加上主语“我”即行。②句中误用了“通过”和“使”,因而缺少了主语,两者任意划去一个。
3.词序颠倒
如:①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解决并发现问题。②李老师介绍了许多***的先进事迹。①句中“解决并发现问题”不符合逻辑,违背了我们认知事物的规律,应是先发现问题后再解决问题,很显然词序颠倒了。②句中“许多”一词应放在“***”之后,***只有一个,他的先进事迹才有许多。
4.用词不当
如:①这次清洁大扫除进行得很完整。乱贴的标语被揭去了,堆积的垃圾被拖走了,堵塞的小沟也被疏通了。②他那认真刻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①句中“完整”应该为“彻底”,这样改意思更准确。②句中“效尤”色彩暗淡,应改为“学习”。因为“效尤”的意思是“明知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而照样去做”,它是带有贬义色彩的一个词语,用在这个语境中很不合适,修改后词语的感彩切合文意。
5.前后重复
如:①会议厅里坐着不少来自各校的许多代表。②在公交车上,王蒙拼命与歹徒展开殊死搏斗。①②句中“不少”与“许多”,“拼命”与“殊死”语义重复,两者应该任意划去一个。
6.前后矛盾
如:①我的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好了。②我猜想他肯定不会来了。①句中“基本上”与“全部”矛盾。②句中“猜想”与“肯定”前后矛盾,两者任意划去一个。
7.用错关联词
如:①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决不能骄傲自满。②这部小说内容精彩,但语言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误用关联词,即该用甲而用了乙。①句中“即使”与“但”搭配不当,应把“即使”改为“虽然”,或者把“但”改为“也”。 ②句中两个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应把“但”改为“也”,并调至“语言”一词的后面,或者将其删去。
8.滥用否定词
如:①一个人在工作中难免不犯错误,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是如何对待错误。②为了防止不再发生交通事故,交通局积极开展了交通法规的宣传。①句中“难免”一词本身就具有“不可避免”的意思,具有否定意味,而在其后又加上一个否定词“不”,明显违背了句意,改法是将“不”删去。②句改法与①句改法相似(改法略)。
当然,病句的类型还有许多,如句式杂糅、歧义等。有的病句的复杂程度也远不止如此,但在中小学阶段常见的病句类型不外乎以上几种。学生只要认知和掌握了这几种类型的病句及改法,他们识别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教者在教学中,注意了这方面的训练,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别、修改能力,而且对于学生口头表达及作文也会很有帮助。
二、掌握“读”、“找”、“改”、“验”四字诀
在修改病句的训练中,教者要自始至终贯彻“四字诀”,确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说来,这“四字诀”就是“反复读”、“认真找”、“仔细改”、“改后验”.
1.反复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对于发现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多读,对于看看句子所要表达的语义内容与句子结构形式是否统一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朗读中如发现有不妥的地方,就可以找出病句所在。
2.认真找
医生治病救人,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见其效。修改病句正是如此,在朗读明义之后,要认真分析病因,才能进行修改,否则盲目找,只会越改越乱、错上加错。教者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个病句属于哪个类型,还要知道常见的改法;不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上,而且要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能忽视。
3.仔细改
找出病因后,修改这一环节非常重要。修改以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为基础,合理利用常见病句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使句意表达的清楚、完整,符合实际情况。
4.改后验
修改完后还要认真校验,看看还有没有其它问题,标点符号丢没丢,句子是否通顺等,不能因马虎而出错。如常见病句类型1搭配不当所举例句①的修改,就需要在改后注意标点问题。常见病句类型6前后矛盾所举的例句②在改法上“猜想”和“肯定”前后矛盾,两者任划其一,但按这种改法如删去“猜想”一词,结果这个句子就不通顺了,细心检验后,可以把“猜”或“肯定”任删一个,表意才准确无误。
病句练习篇7
【关键词】语文;学习;病句修改
要想更好的掌握病句修改,一定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就语文学习中修改病句这一知识点,谈谈我的看法。
(1)修改病句要有一定的原则:改通顺,改正确(不改变句子的原意);
(2)修改病句要有一定的方法: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字词)。
(3)修改病句要有一定的窍门:①缩句法:指对病句进行缩句、精简、去掉句子次要成分(定语、状语、补语),保留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从而判断句子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如:夏天的六盘水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运用缩句法,缩为“六盘水是季节”,显而易见“六盘水”与“季节”搭配不当。正确改法:六盘水的夏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②分类法:指把病句根据不同的毛病分类。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记住常见的病句类型。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遇到具体病句是再对号入座。
病句练习篇8
1、复习汉语拼音;练习辨析多音、多义字;认识连词的用法;修改病句。
2、阅读短文,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条理的能力。
3、练习具体地记叙事情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练习辨析多音、多义字;认识连词的用法;修改病句。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任务。
二、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
三、讨论:
第一题: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请说说每组音节的不同。
第二题:
1、指名读组词。
2、评论。
3、各自修改组词。
第三题:
1、分别读句子,并说说带点词的意思。
2、请同学逐题口头造句。
3、学生评论。
第四题:
1、分别请同学找出句子中的错误。
2、修改,评论。
3、找出这类句子错误的特点:概念混乱。
四、预习“阅读”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短文,训练一清文章条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自学要求:
默读短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想内容。给课文分段,想想段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二、学生自学,边学边做记号。
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短文,纠正读音、读破句子的地方。
2、交流短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说说自己是怎样概括中心思想的。
(主要内容:林巧稚回忆自己上中小学时,教师讲授知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使自己不仅学到了知识,又体会到一种人生的哲理。)
3、短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有条理地记叙的?
(两件事:一是海滩上做地形沙盘;二是生物课上教师告诉大家树叶千奇百怪。)
四、自由读课文,提出疑难,讨论。
病句练习篇9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1.生字的复习
在总复习时,每位教师都要汇报自己在平时听写时学生普遍写错的字,由负责拟写生字复习教案的老师汇总,编写出教案后,由执教者引导复习。主要步骤是:先由学生自己翻出平时听写本,把自己写错的生字找出来,分析错误的原因与同学交流。再汇报自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最后做老师精心设计的形近字、多音字练习,对易错的字进行巩固,汇编出形近字、多音字大全。
2.词语归类复习
先由学生收集本册近义词、反义词、各类成语,教师归纳在一起,从而唤起学生的记忆。活动前先拟写计划,组长执笔记录。收集后,教师上复习课引导分类汇总,我们把成语分为数字成语、含动物的成语、历史故事成语、神化传说成语、含修辞的成语,等等。在网上搜索趣味语文习题,由李明珍老师负责设计,提出设计方案。由于成语复习比较枯燥,所以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全组老师针对她的教案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形成教案。上课时,看哪个组材料收集得多,收集得全,进行奖励。收得不全的小组在听其它组交流时要补充自己的资料,同样要汇编成六年级上册近义词、反义词、成语大全。再设计出封面、目录。活动后有总结、感悟。这样,使学生在自己动手收集的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3.病句的修改
首先找病因:在组内先讨论病句的类型,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只有查出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我们要求负责教案的老师在教案中全病句的类型,进行练习设计:(1)成分残缺;(2)用词不当;(3)词序颠倒;(4)重复嗦;(5)不合事理;(6)前后矛盾;(7)分类不当;(8)关联词错误。然后开出药方、对症下药,如:成分残缺的要“补”;用词不当的关联词错误的要“换”;词序颠倒的要“调”;重复嗦的要“删”。值得注意的是修改病句的原则是不改变原意,同时以最简洁的方法修改,因此,修改前必须读懂句子,明确句子表达的意思,找到病因后修改,修改后还要细致检查,因为有的病句不止一处有语病,还要看有没有将意思表达清楚,有的病句不止一种修改方法,只要表达清楚即可。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如下修改步骤:(1)读句子、理句意,(2)查、排、审找病因,(3)改句子、保原意(改得少、改得巧)进行改病句练习。每一类病句都要全,而且练习形式要多样。可采用各种形式的比赛进行,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
在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时,由于基础知识内容多、量大,复习较为繁琐,我采用分层次复习法,简单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家里完成自主复习,教师抽查,如字、词的复习。词语的理解可放到课文复习中,并要求学生上学必须带字典,不懂的字、词要会自己查,或小组商议、讨论,直至理解。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词语,让学生分析理解。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对于基础知识中比较复杂的语法知识,虽然只要求学生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但如果老师单纯地讲,有些问题就会错过。
二、阅读理解部分的复习
阅读是借助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从而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思维活动;是搜集处理信息、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习阅读以获得阅读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为目标。小学生学习阅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会运用朗读(诵读、背诵)、默读和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能利用***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同,扩大自己的阅读面。
以读懂一段话为例:
自然段就是指在文章里提行排版空两格为标志的一段文字。在自然段中的句子间有一定的关系,有的一个或几个句子可以组成一个意思,分析段中句子间的关系,有利于理解段落的内容。段落中句子间的关系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总分关系
有(1)总叙分叙、(2)分叙总叙、(3)总叙分叙总叙几种,阅读时抓住了中心句就了解了段落的内容,如: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晴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威尼斯的小艇》)
这段话是由“总叙分叙”形式构成的,全段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内容(中心句)叙述。
2.并列关系
围绕一个内容,从几个方面进行叙述,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并列的,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桂林山水》)
这两段话分别从“静、清、绿”“奇、秀、险”写出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特点。
3.递进关系
段落中的句子在意思上一层更进一层,或者是在范围上由小到大,或者是在程度上由轻到重等,如:
病句练习篇10
一位教师举了改病句的例句,S1:“中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孩子们读了很多遍,仍然看不出S1到底错在哪儿,甚至认为S1没有错。
我们把S1改换成S2:“中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孩子们一读,就觉察到S2缺了点什么,有问题。语感敏锐的孩子很快就想出这个句子,S3:“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依据改病句的原则,我们来做一个词语搬家游戏。 “中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这些词语有如下的排列方式:
S3:“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S4:“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S5:“人口,中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S6:“中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人口。”
S7:“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S8:“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S9:“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是中国。”
S10:“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是中国。”
S11:“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是中国。”
S12:“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是,中国。”
S13:“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是中国。”
S14:“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S15:“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S16:“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S17:“世界上,中国是最多人口的国家。”
S18:“世界上人口,中国是最多的国家。”
S19:“中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
……
如有需要,还可创造。以上句子均涉及词语位置和句内停顿。
那到底哪一个对啊?都对!然而,该试题的标答居然只有一个S3,真是太不好玩了!
二、当下的改病句试题何以无效
刚才我一说“都对”,有些教师就傻了眼,疑惑啊:怎会都对,而没有正确的答案呢?当下的改病句试题,像自言自语,似在刁难孩子们:刻意让他们猜不透、摸不清、答不准。这样出题,人为且毫无指向地提高了试题的难度,相应地降低了其信度、效度、区分度。但是,什么答案都对的试题,是无效试题。它没有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可言。关键问题是,试题的参考答案从何而来?如何反映试题的意***?如何让孩子们能感得到、摸得清、悟得透、答得上?
就测试而言,试题的正确答案应是有限的。一旦测试意***清晰了,正确答案也就明确了。我们到底为何要出这样的题目?到底想干什么呢?到底想对一线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导向和影响?这些才是最最重要的问题――语用目的。
生活中,有些人甚至报刊文章,也像S1这样说。S1并未导致语义理解上的障碍,我们也可以接受S1。这是因为,我们的语感已经对S1进行了命题及命题网络的加工,自动纠错了。
就语感而言,我们对语言内容和意义比较敏感,对于语言结构与形式相对迟钝。阅读首先是理解语言信息及其意义的过程。因此,当语言结构与形式上的缺陷尚不妨碍我们的理解时,这种缺陷是可以接受的。孩子们认为S1没有毛病,这说明孩子们相应的书面形式语感尚显单薄、短缺。
三、如何改善改病句试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中小学句子教学,尽可能多给学生正确、全面的语言训练,少搞改病句之类的练习和考试。按照语法规范,S1确有问题,其词语的位置安放不当。这属于语言形式问题。因此,改病句的练习和考试重在历练、积累和精进小学生的形式语感。
读过几遍后,我们就觉得,S1意思尚明确,但不合辙、不妥帖、不确当。如果对付考试,办法是有的。但有些办法,不利于儿童学习和运用语言。
下述的出题意***有利于儿童学习和运用语言:
如果你讨论的是“国家”,那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
如果你讨论的是“人口”,那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
如果你讨论的是“数量”,那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
如果你讨论的是“世界”,那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
四、启示
1.阅读教学当有意识地强调语言形式细节的理解、觉识和把玩。
2.作文训练,应凸显句子写作的词语位置意识。我们写作文,不就是把词语有序地摆放在一起吗?
五、余论
有教师一听说缩句、改病句试题有问题,就强烈主张取消它们。这是因噎废食。取消它们很容易,但考试的路子会越走越窄。在寻求更好、更可靠的办法的过程中,我们只能改善而不同意取消此类试题。这对考试和教学实践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