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片段篇1
1、亲情是一株永不凋谢的玫瑰,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为你送去温馨和美丽。亲情是一缕明媚灿烂的阳光,在人生艰难的攀登中,为你送来光明和温暖。亲情是一处安谧宁静的港湾,在人生坎坷的际遇中,为你提供关爱和呵护。亲情是一眼汩汩流淌的清泉,在你干渴难耐之时,给你带来清凉和舒爽。
2、亲情是什么?她是思念起始,但,又没有终点,是一种对家的留恋,一种对团圆的渴望。
3、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心里带来甜甜的滋养;亲情是一缕轻柔的阳光,让冰冻的心灵无声熔解;亲情是一个静静的港湾,让远航的疲乏烟消云集。
4、亲情,是你生病时的探望与呵护,她使你在黑暗里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增强你战胜病魔的决心;亲情,是你顿挫时的鼓励与支持,她使你在绝望中感受到无私的胸怀,鼓舞起你继续前行的信心;亲情,是你得意忘形时的棒喝,她使你在骄横无比时感受到严厉的目光,保证你正确前进的方向。
5、亲情,是一串挂在颈间的钥匙,翻开的是一扇扇忧伤的门窗。亲情,就在眉眼顾盼间,浅浅的浅笑里,就在我那一首抒情的小曲中。
6、亲情是甜美的***汁,抚育我们成长;是敞亮的双眸,指引我们前进;是温顺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是峻厉的责罚,催促我们改错。
7、面对失败和挫折,亲情是一剂良药,填补你那失落的心,然后 重整旗鼓,这是一种勇气面对误解和仇恨,亲情是一杯凉水,浇灭你那心头的火,然后坦然面对,这是一种达观;面对赞扬和奉承,亲情是一把锥子,刺破你那虚无的梦,然后不断进取,这是一种警示;面对烦恼和忧愁,亲情是一阵轻风,吹去你那杂乱的思绪,然后平和释然这是一种境界。
8、亲情是润物的细雨,醉人的春风;亲情是厚重的抚摸,深情的凝望;亲情是一屡阳光,让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亲情是一泓清泉,让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9、亲情是一面帆,让我们破海渡洋;亲情是一座楼,为我们挡住寒光;亲情是不灭的焰火,我们的人生被它照亮!
10、亲情能照亮人的生命,使前行道路铺满鲜花;它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执着的本能,即使身无分文,亲情依然存在。
11、亲情是最伟大的,不论你欢愉,懊丧,疾苦,徘徊,它永久悄然地走在你的路上,悄然地伴着你的终身。
12、亲情是多么平凡,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萦绕在我的周围。
13、亲情是什么?亲情是生活中的粗茶淡饭,有时感觉没什么滋味,但当你要失去它时却又痛苦万分;亲情是什么?亲情是父母意外时的提心吊胆;亲情是什么?亲情是你担惊受怕时亲人给予你的关怀,安慰。
14、亲情是爸妈额上增加的鹤发,是爸妈眼中无限的关心和盼愿,亲情是黑暗中的一束灯光,给你的无可替代的家的感受和温暖。是的,人间最美的感情便是人世的亲情。
15、亲情是成长的摇篮,在她的抚育下,你才能安康成长;亲情是力道的源泉,在她的浇灌下,你才能强健成长。
16、亲情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是深夜里母亲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是母亲疲惫时递上茶水时的体贴……
17、亲情就是父亲扬起的手掌,颤动的双唇和恨铁不成钢的怒容;亲情就是母亲灼灼的泪水,柔情的呼唤,和温暖舒适的怀抱;亲情就是子女肯定的目光,尊敬的语言,和一份小小的礼物。亲情的船要靠在爱的港湾,亲情的楼要建在爱的基石;亲情的泉要流在爱的大地,亲情的星要亮在爱的苍穹,亲情的花要开在爱的园圃。
18、亲情是一件温暖的外套,是外套一抖行将脱落的纽扣;亲情是一张珍藏的唱片,是唱片上的一首老歌;亲情是一盏清心的茶,亲情是一只停电后的手电,只照亮别人,不照亮自己;亲情是一段骨肉相离的历史,西班牙、埃及与苏伊士,大陆与台湾;亲情是割舍不去的情愫,是义无反顾的追随,是壮士诀行时的依恋,是海枯石烂的诀别,是无需言行的默契……
19、亲情是六月里的一阵凉风,把舒适和清凉吹进你的心灵;亲情是严冬中的一件毛衣,把温暖和幸福送进你的美梦;亲情是风雨中安全的港湾,把快乐和安逸摇进你的爱心;亲情是黑暗中的一丝烛火,把光明和未来为你点亮!
20、亲情是无形的,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他是什么样子;亲情是无偿的,没有人会让你为此付出钱物;亲情是无价的,世上没有什么事物的价格比得上她;亲情是无私的,世上没有东西比她更能牺牲自己;亲情是无尽的,你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体会到他的存在。
21、亲情是什么?她是第一次的付出,但,又是永久的付出,是一种可以感受责任,而后却将责任变为习惯的无私。
22、亲情是长白山顶的积雪,简练却永久;亲情是底格里斯河的流水,温顺却又悠长;亲情是西西里岛的那轮夕照,亲情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碑文,恍惚却又隽永。
23、亲情,它时刻环绕在我们的身边,有时,我们会因为自己的任性,贪玩而淡忘了它的存在。但是,就在那一霎那,我意识到了:亲情,原来这么重要。
24、亲情是一瓢飘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独的人滋润心灵的干涸;亲情是一汨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安的人领略到诗般的恬静;亲情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到得爱的庇护;亲情是一道飞架在天空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感受到世界的温馨。
25、亲情,顾名思义,就是亲人的情义。人,作为社会的人,首先并经常接触的是养育自己的生身父母,亲同手足的兄弟姐妹。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谱写着我们的多彩人生,维系着这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26、亲情犹如灿烂的花朵,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亲情又似晶莹的露珠,美丽纯净,招人爱怜。亲情,皎洁的明月,素雅静谧,柔和诱人!
27、亲情,是妈妈一针一针给我指出来的毛衣:亲情,是爸爸每天早晨为我准备的早餐;亲情,是爸爸妈妈又多了的一根一根的白发。()
28、亲情是什么?她是一瞬间内心的触动,但又往往是彻底的改变,是一种能改变十个月期望的力量,一种能忘却使命的神奇,是一种渴望平安的永恒。
29、亲情,细细品味当中的丝丝缕缕,一阵康乃馨的芳香扑面而来。这香气,是亲情中的亲与爱散发出来的。这两个词,是一种递进的关系。有了亲,才诞生了爱。
30、亲情,它是一种最平常的东西,又是一种最与众不同的东西。亲情,原来这么重要。让我们珍惜亲情吧!
31、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友情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安然栖息的理解堤岸;而爱情则是一种神秘无边、可以使歌至到忘情的心灵照耀。”人生一世,亲情,爱情,友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
32、亲情是雨,带走烦燥,留下轻凉;亲情是风,吹走忧愁,留下愉快;亲情是太阳,带走黑暗,留下光明。亲情是最伟大的,不管你快乐,沮丧,痛苦,彷徨,它永远轻轻地走在你的路上,悄悄地伴着你的一生。
33、亲情是雨后的那滴甘露,滋润了原本贫瘠的土壤;亲情是破晓的那声鸡啼,唤醒了原本沉睡的大地;亲情是***大海上的那叶小舟,拯救了挣扎着在其中的人们;亲情是漆黑港口的那盏孤灯,希望着那返航的人们;亲情是阳关古道上的那个驿站,亲切着那浪迹的游子。亲情如良药,可以治愈你受伤的伤口;亲情如美酒,愈久愈香醇;亲情如影子,无论贫富,无论贵贱,总是无怨无悔的伴你一生。
34、亲情是无私的,是永恒的,是博大的,亲情的力量更是无限的!
35、亲情是魂灵的圣火,在她的映照下,你才能事业有成;亲情是***伤痛的妙药,在她的安抚下,你才能百痛全消。鸟需求蓝天显示英姿,蛛需求编网横行天下,而人需求亲情来维系终身。
36、亲情能滋润人的心田,使生命之舟洒满阳光;它是一种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而深厚的情感,它可以冲破时间空间的阻碍,让两颗心紧紧相拥。
37、亲情是细雨中的一把伞;亲情是黑暗中的一盏灯;亲情是沙漠中的一滴水;亲情是晴空中的一点虹……亲情时刻萦绕在我们身边,沉浸于亲情的海洋是多么温暖、幸福。
38、亲情是多么可贵,正是它让我远离世界的孤独、悲凉与困苦。
39、亲情是什么?是甘甜的***汁,哺育我们成长;是明亮的双眸,指引我们前进;是温柔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是严厉的责罚,督促我们改错。我们离不开亲情,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我们依赖亲情,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竹节或篱笆;我们拥有亲情,有如寒冷的小麦盖上了洁白的雪被,温暖如春,幸福如蜜。
40、亲情,是一盏明灯,给浪子回头照亮了道路;亲情,是一个避风港,给飘泊的游子一个平静的港湾;亲情,是一碗心灵鸡汤,给受伤的心灵一声呵护;亲情,也是一把利剑,给不知悔改的人一招力劈华山。
41、心灰意冷时,亲情是那给人以希望的梅花,看到它,一睹破万难;心烦意乱时,亲情是那释愁的一杯烈酒,喝下它,一醉解千愁;心满意足时,亲情是那催人奋进的号角,听见它,一声震百里。这就是亲情,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她都将永远陪伴着你。
42、成长需要亲情,有人却认为成长不需要亲情。因为他们是在亲情的笼罩中长大的,因而全然不知。而我,不一样,我渴望亲情,就好像在沙漠中渴望得到水的人们一样。
43、简简单单,亲情只是一个由几根树枝搭起的小巢。但我更小,可以一下子轻快地钻进去,里面有一碗水,凉凉的,甜甜的,滋润***渴的灵魂;里面有一袋鼓鼓的,香香的,填饱我无止尽的欲望;里面有一张床,软软的,暖暖的,抚慰我莫名的忧伤;里面还有一盆花,一幅画,一首诗,缀着些叮咛,嵌着些嘱托……这就是亲情,一个小小的巢,使我不断地长大。
44、人间的亲情是多么美好。或许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声叮咛,一份牵挂就是亲情的表达式。我们应该珍惜这份亲情,并且将这根亲情接力棒继续传递下去。
45、亲情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洁;亲情似火,使平淡通过煅烧日显棱角;亲情是诗,使乏味经过修饰到达一种意境。亲情,生命永久的动力。
关于亲情的片段篇2
1、亲情是一株永不凋谢的玫瑰,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为你送去温馨和美丽。亲情是一缕明媚灿烂的阳光,在人生艰难的攀登中,为你送来光明和温暖。亲情是一处安谧宁静的港湾,在人生坎坷的际遇中,为你提供关爱和呵护。亲情是一眼汩汩流淌的清泉,在你干渴难耐之时,给你带来清凉和舒爽。
2、亲情是什么?她是思念起始,但,又没有终点,是一种对家的留恋,一种对团圆的渴望。
3、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心里带来甜甜的滋养;亲情是一缕轻柔的阳光,让冰冻的心灵无声熔解;亲情是一个静静的港湾,让远航的疲乏烟消云集。
4、亲情,是你生病时的探望与呵护,她使你在黑暗里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增强你战胜病魔的决心;亲情,是你顿挫时的鼓励与支持,她使你在绝望中感受到无私的胸怀,鼓舞起你继续前行的信心;亲情,是你得意忘形时的棒喝,她使你在骄横无比时感受到严厉的目光,保证你正确前进的方向。
5、亲情,是一串挂在颈间的钥匙,翻开的是一扇扇忧伤的门窗。亲情,就在眉眼顾盼间,浅浅的浅笑里,就在我那一首抒情的小曲中。
6、亲情是甜美的***汁,抚育我们成长;是敞亮的双眸,指引我们前进;是温顺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是峻厉的责罚,催促我们改错。
7、面对失败和挫折,亲情是一剂良药,填补你那失落的心,然后 重整旗鼓,这是一种勇气面对误解和仇恨,亲情是一杯凉水,浇灭你那心头的火,然后坦然面对,这是一种达观;面对赞扬和奉承,亲情是一把锥子,刺破你那虚无的梦,然后不断进取,这是一种警示;面对烦恼和忧愁,亲情是一阵轻风,吹去你那杂乱的思绪,然后平和释然这是一种境界。
8、亲情是润物的细雨,醉人的春风;亲情是厚重的抚摸,深情的凝望;亲情是一屡阳光,让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亲情是一泓清泉,让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9、亲情是一面帆,让我们破海渡洋;亲情是一座楼,为我们挡住寒光;亲情是不灭的焰火,我们的人生被它照亮!
10、亲情能照亮人的生命,使前行道路铺满鲜花;它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执着的本能,即使身无分文,亲情依然存在。
11、亲情是最伟大的,不论你欢愉,懊丧,疾苦,徘徊,它永久悄然地走在你的路上,悄然地伴着你的终身。
12、亲情是多么平凡,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萦绕在我的周围。
13、亲情是什么?亲情是生活中的粗茶淡饭,有时感觉没什么滋味,但当你要失去它时却又痛苦万分;亲情是什么?亲情是父母意外时的提心吊胆;亲情是什么?亲情是你担惊受怕时亲人给予你的关怀,安慰。
14、亲情是爸妈额上增加的鹤发,是爸妈眼中无限的关心和盼愿,亲情是黑暗中的一束灯光,给你的无可替代的家的感受和温暖。是的,人间最美的感情便是人世的亲情。
15、亲情是成长的摇篮,在她的抚育下,你才能安康成长;亲情是力道的源泉,在她的浇灌下,你才能强健成长。
16、亲情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是深夜里母亲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是母亲疲惫时递上茶水时的体贴……
17、亲情就是父亲扬起的手掌,颤动的双唇和恨铁不成钢的怒容;亲情就是母亲灼灼的泪水,柔情的呼唤,和温暖舒适的怀抱;亲情就是子女肯定的目光,尊敬的语言,和一份小小的礼物。亲情的船要靠在爱的港湾,亲情的楼要建在爱的基石;亲情的泉要流在爱的大地,亲情的星要亮在爱的苍穹,亲情的花要开在爱的园圃。
18、亲情是一件温暖的外套,是外套一抖行将脱落的纽扣;亲情是一张珍藏的唱片,是唱片上的一首老歌;亲情是一盏清心的茶,亲情是一只停电后的手电,只照亮别人,不照亮自己;亲情是一段骨肉相离的历史,西班牙、埃及与苏伊士,大陆与台湾;亲情是割舍不去的情愫,是义无反顾的追随,是壮士诀行时的依恋,是海枯石烂的诀别,是无需言行的默契……
19、亲情是六月里的一阵凉风,把舒适和清凉吹进你的心灵;亲情是严冬中的一件毛衣,把温暖和幸福送进你的美梦;亲情是风雨中安全的港湾,把快乐和安逸摇进你的爱心;亲情是黑暗中的一丝烛火,把光明和未来为你点亮!
20、亲情是无形的,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他是什么样子;亲情是无偿的,没有人会让你为此付出钱物;亲情是无价的,世上没有什么事物的价格比得上她;亲情是无私的,世上没有东西比她更能牺牲自己;亲情是无尽的,你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体会到他的存在。
21、亲情是什么?她是第一次的付出,但,又是永久的付出,是一种可以感受责任,而后却将责任变为习惯的无私。
22、亲情是长白山顶的积雪,简练却永久;亲情是底格里斯河的流水,温顺却又悠长;亲情是西西里岛的那轮夕照,亲情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碑文,恍惚却又隽永。
23、亲情,它时刻环绕在我们的身边,有时,我们会因为自己的任性,贪玩而淡忘了它的存在。但是,就在那一霎那,我意识到了:亲情,原来这么重要。
24、亲情是一瓢飘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独的人滋润心灵的干涸;亲情是一汨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安的人领略到诗般的恬静;亲情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到得爱的庇护;亲情是一道飞架在天空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感受到世界的温馨。
25、亲情,顾名思义,就是亲人的情义。人,作为社会的人,首先并经常接触的是养育自己的生身父母,亲同手足的兄弟姐妹。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谱写着我们的多彩人生,维系着这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26、亲情犹如灿烂的花朵,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亲情又似晶莹的露珠,美丽纯净,招人爱怜。亲情,皎洁的明月,素雅静谧,柔和诱人!
27、亲情,是妈妈一针一针给我指出来的毛衣:亲情,是爸爸每天早晨为我准备的早餐;亲情,是爸爸妈妈又多了的一根一根的白发。()
28、亲情是什么?她是一瞬间内心的触动,但又往往是彻底的改变,是一种能改变十个月期望的力量,一种能忘却使命的神奇,是一种渴望平安的永恒。
29、亲情,细细品味当中的丝丝缕缕,一阵康乃馨的芳香扑面而来。这香气,是亲情中的亲与爱散发出来的。这两个词,是一种递进的关系。有了亲,才诞生了爱。
30、亲情,它是一种最平常的东西,又是一种最与众不同的东西。亲情,原来这么重要。让我们珍惜亲情吧!
31、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友情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安然栖息的理解堤岸;而爱情则是一种神秘无边、可以使歌至到忘情的心灵照耀。”人生一世,亲情,爱情,友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
32、亲情是雨,带走烦燥,留下轻凉;亲情是风,吹走忧愁,留下愉快;亲情是太阳,带走黑暗,留下光明。亲情是最伟大的,不管你快乐,沮丧,痛苦,彷徨,它永远轻轻地走在你的路上,悄悄地伴着你的一生。
33、亲情是雨后的那滴甘露,滋润了原本贫瘠的土壤;亲情是破晓的那声鸡啼,唤醒了原本沉睡的大地;亲情是***大海上的那叶小舟,拯救了挣扎着在其中的人们;亲情是漆黑港口的那盏孤灯,希望着那返航的人们;亲情是阳关古道上的那个驿站,亲切着那浪迹的游子。亲情如良药,可以治愈你受伤的伤口;亲情如美酒,愈久愈香醇;亲情如影子,无论贫富,无论贵贱,总是无怨无悔的伴你一生。
34、亲情是无私的,是永恒的,是博大的,亲情的力量更是无限的!
35、亲情是魂灵的圣火,在她的映照下,你才能事业有成;亲情是***伤痛的妙药,在她的安抚下,你才能百痛全消。鸟需求蓝天显示英姿,蛛需求编网横行天下,而人需求亲情来维系终身。
36、亲情能滋润人的心田,使生命之舟洒满阳光;它是一种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而深厚的情感,它可以冲破时间空间的阻碍,让两颗心紧紧相拥。
37、亲情是细雨中的一把伞;亲情是黑暗中的一盏灯;亲情是沙漠中的一滴水;亲情是晴空中的一点虹……亲情时刻萦绕在我们身边,沉浸于亲情的海洋是多么温暖、幸福。
38、亲情是多么可贵,正是它让我远离世界的孤独、悲凉与困苦。
39、亲情是什么?是甘甜的***汁,哺育我们成长;是明亮的双眸,指引我们前进;是温柔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是严厉的责罚,督促我们改错。我们离不开亲情,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我们依赖亲情,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竹节或篱笆;我们拥有亲情,有如寒冷的小麦盖上了洁白的雪被,温暖如春,幸福如蜜。
40、亲情,是一盏明灯,给浪子回头照亮了道路;亲情,是一个避风港,给飘泊的游子一个平静的港湾;亲情,是一碗心灵鸡汤,给受伤的心灵一声呵护;亲情,也是一把利剑,给不知悔改的人一招力劈华山。
41、心灰意冷时,亲情是那给人以希望的梅花,看到它,一睹破万难;心烦意乱时,亲情是那释愁的一杯烈酒,喝下它,一醉解千愁;心满意足时,亲情是那催人奋进的号角,听见它,一声震百里。这就是亲情,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她都将永远陪伴着你。
42、成长需要亲情,有人却认为成长不需要亲情。因为他们是在亲情的笼罩中长大的,因而全然不知。而我,不一样,我渴望亲情,就好像在沙漠中渴望得到水的人们一样。
43、简简单单,亲情只是一个由几根树枝搭起的小巢。但我更小,可以一下子轻快地钻进去,里面有一碗水,凉凉的,甜甜的,滋润***渴的灵魂;里面有一袋鼓鼓的,香香的,填饱我无止尽的欲望;里面有一张床,软软的,暖暖的,抚慰我莫名的忧伤;里面还有一盆花,一幅画,一首诗,缀着些叮咛,嵌着些嘱托……这就是亲情,一个小小的巢,使我不断地长大。
44、人间的亲情是多么美好。或许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声叮咛,一份牵挂就是亲情的表达式。我们应该珍惜这份亲情,并且将这根亲情接力棒继续传递下去。
45、亲情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洁;亲情似火,使平淡通过煅烧日显棱角;亲情是诗,使乏味经过修饰到达一种意境。亲情,生命永久的动力。
关于亲情的片段篇3
【关键词】电影符号学 ;符号隐喻;《山河故人》
中***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16-02
《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导演的作品,讲述了女主角沈涛一家三代从1999年到2015年再到2025年,这期间其家庭变化和时代变化的故事。导演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从《小武》《站台》《三峡好人》等作品中都能看出,他的影片有独特的风格和属于他自己的符号,电影多是描述社会边缘人物,用纪实的拍摄手法来进行,地点多是发生在小镇或县城中,没有过多煽情的情节,却能让观众在大环境时代背景下感受到深深的无奈和渺小。《山河故人》则是一个转折,他虽然继续关注社会变迁中个体命运的变化,但眼界视野走出汾阳到了澳洲,通过对时间故人及故乡的思考,展示了山河流转,故人远去中故乡变他乡,他乡变故乡的符号表意。
一、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无常
接受者在面对静止的画面时,一切都停滞了,唯有时间还在做绵绵不绝的流逝。[1]而镜头就是时间与生命流转的纪录者,《山河故人》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大片段。影片的开始是1999年青春时期,这一段讲述了沈涛与县城青年晋生和梁子的情感纠葛,最后在鞭炮的轰炸中结束了三人的关系,沈涛和晋生结婚生子。在这一片段中,有个三个人一起放烟花的情节,空间构***是三角形,象征着三个人关系稳定,同时也暗示最后三个人依然是分开的结局。沈涛和晋生结婚后,生的孩子叫dollar,这也隐喻着晋生对西方资本主义生活的向往,与女主人公貌合神离。影片这部分的拍摄采用了4:3画幅,符合了当时怀旧的主题。第二个片段2014年中年时期,沈涛与晋生离婚,被迫与儿子分开,年迈的父亲去世,正经历着人生中的低谷,体现了在时间的流转中,生命充满了无常。电影的片名也在此段出现,象征着三个人真正的不同人生发展才刚刚开始。影片这段采用的画幅则是1.85:1,正常的画幅。第三段是2025年老年时期,沈涛独自留在汾阳,儿子在澳大利亚开展了忘年恋,晋生也无法融入当地的生活,一直在怀念从前的生活。这段的画幅又变成了2.35:1,各种高科技手段更加凸显了人物在时代面前的无奈。影片明显的三段式节奏,对符码的划分,是对符号电影学的体现。
影片中除了对时间明显划分段落的展现,还对随着时间的流逝,生命也充满着无常进行了隐喻的表现。在影片中沈涛在路上骑车,看到一架飞机突然坠毁,这一细节隐喻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生命的脆弱,后来梁子因得病回到家乡,走到坠机的地方,有对母子在烧纸,与之前的坠机正相呼应,体现了生命的无常。沈涛在与张晋生离婚之后,其父亲在去参加战友生日的路上,突然离世,给了沈涛一个沉重打击,沈父的离开更体现了导演想要表现的主题,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时间流转与生命无常。在影片结尾,老年的沈涛和一条老狗生活,最后在雪中独舞,与开头的迪斯科《gowest》群舞相呼应,这期间经历了26年的时间,声画反差的强烈对比隐喻了岁月变迁的无奈。所谓现代性时期,其最重要的外在表征,正在于它的“变”,吉登斯指出,现代史就是一种“断裂”的历史,现代性带来的后果就是它所谓的“绝对速度”――这也是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所经历的最强烈的感性经验。[2]这也可以看出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采用三段式叙事结构,符号化地加深了人们的断裂感,同时也印证了原有的感性经验,时间是生命流逝的见证者。
二、身份的认同与家园的归属
电影人物形象具有符号性,角色的设置都有其重要意义,即符号的象征性。在影片中,沈涛在三角恋纠葛中选择了有钱的晋生,这就象征着沈涛内心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后来与晋生离婚,晋生去了上海再到澳洲,沈涛却一直留在了县城里,这里不仅有她唱的《伞头秧歌》还有她不愿离开的故乡。当父亲离去,接儿子回来,沈涛斥责儿子戴丝巾不男不女,用家乡话纠正儿子口中的“妈咪”,这些能看出导演对故乡元素的热爱,将符号美学与故乡相结合,同时也体现了母子二人的深深隔阂,没有丝毫相像的身份认同感。在送儿子离开时,没有选择飞机或高铁,而是选择了最慢的绿皮车,将钥匙给了儿子,希望儿子能回来看看。钥匙这一线索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给儿子钥匙也是隐喻着将故土的归属感和亲情纽带展现给观众。
影片中的晋生则是缺失身份认同感和故乡归属感,晋生的名字寓意很明显,在山西出生,但是他却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从开始买第一辆红色桑塔纳开始,在拍结婚照时频繁地接电话,这都暗示了他野心勃勃,不会安分在小城市汾阳生活,生意一步步做大到上海,最后到澳大利亚。在2025年澳大利亚的家里,墙上挂着一幅价值不菲的名作《黄河颂》,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是黄河象征着母亲,也可以看出晋生父子二人的思乡,新的生活并没有使他们产生身份认同感,反而对故乡有着强烈的思念。张晋生虽然在澳洲生活得很富有,但是自我身份迷失,找不到归属感,汾阳对他来说已是回不去的他乡,导演正是用了这样一系列的[喻和象征,来表现符号化的移民群体对祖国故乡的思念。
儿子道乐,从他出生那天起,这个名字就预示着他会是晋生实现西方生活的希望,从小缺乏母爱,生活富足,却对未来充满迷茫,与父亲无法交流。虽然不记得母亲的样子,但却一直把母亲给的钥匙和牵挂戴在身上,钥匙联系着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联系着故乡的归属感。虽然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但内心很喜欢中文,影片中表现了儿子道乐和老师的忘年恋,缺失母爱的他恋上了和母亲相仿的老师,而老师也是历经香港、加拿大、澳洲之后还是一个人,与道乐惺惺相惜。无论是钥匙,记忆中的母亲,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中文老师,这都是有关故乡的联系,同时母亲也有着多层意义,是祖国故乡和母语。这种对母爱、中文、老师的复杂感情,象征着道乐对祖国、故乡和母语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实质是全球视角下华人血统里对中国和母语的亲近感。全球视角下的乡愁更可以看做是寻梦寻根,大卫・哈维曾说“身体成为一切事物的中心,恰恰是对其他所有事物非中心化的一个回应,非中心化正是作为人类活动和思考场所的球体形象(而非二维地***)所提出的。[3]全球化则是一个球体,球体是没有中心的,只有身体,如果把中心的身体理解成人或根,无中心的全球化则是无根无人的。对于这段忘年恋,可以看出道乐心中既有对母语母亲和祖国模糊的亲近性,又有骨子里所带的乡愁和文化情结。对他来说,“根”更多的是与家庭记忆相关联,对故乡遥远的记忆,强化了对血统的认知,在融入了他乡变故乡的澳洲生活,同时也在思念关注着故乡变他乡的汾阳。最后道乐对着大海呼喊“涛”,也体现了导演表达的新一代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和对故乡的思念眷恋。
三、情感的漂泊与人生的孤独
贾樟柯之前的电影都体现着一种理性和冷静,而《山河故人》不同于它们的是,第一次将焦点放在了情感上,整部电影多了感性,贯穿整部电影的是爱情与亲情的交织,以及社会变迁下国民的情感漂泊和人生的孤独。
影片中的爱情主要体现在沈涛的爱情和儿子的爱情上,沈涛在1999年选择了浪漫的晋生,但是没过多久就离婚了,两人各自在孤独中生活着。儿子道乐与母亲年龄相仿的老师走到了一起,企***用爱情消除了彼此的孤独感。“贾樟柯捕捉到了这种快速发展社会中,群体的分崩离析与个体的孤独境况,当物质丰盈带来安全感的同时,我们原本所拥有的各种情感联系都被拦腰斩断。”[4]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物质丰富的同时,现代社会中的人总是被一种孤独感所笼罩,情感的漂泊加深了这种孤独感。
影片中除了对爱情的描写,对亲情也有所体现,在火车上,沈涛告诉父亲谈了个朋友是晋生,沈父略作迟钝,还是支持了女儿的决定,却借接水的理由出去躲避,复杂失落的表情在脸上显现,这个细节打动不少观众,父亲心里或许有些不同意,怕女儿以后的日子过不好,但是却没有阻拦。在父亲的葬礼上,沈涛凄惨的哭声在一片寂静中显得尤为突出,除了对父亲离去的悲伤之外,还有不被常人理解,在人群中感受到巨大的孤独感。父亲离去,对沈涛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丈夫背叛,儿子远离,最后的亲情也随之而去,失落与离别让沈涛学会孑然一身孤独生活。这也体现出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在社会变迁与情感漂泊中,人们在精神和心灵方面感受到的巨大孤独感。
影片中的亲情还体现在了沈涛与儿子之间,儿子从上海来,沈涛给他包了麦穗饺子,饺子的符号指向很明显,在传统食物中,饺子象征着团圆和亲情,麦穗也象征着母亲对儿子的祝福和爱。在送儿子坐火车离开时,母子俩用一个耳机分享歌曲,此时沈涛的孤独得到了一丝消解,但是分开之后,得到的却是多年异国他乡的隔阂与更沉重的孤独。影片结尾沈涛包麦穗饺子等儿子归来,在文峰塔下雪花飘落中,独自跳回影片开头的舞蹈,与开头一屋人欢乐热闹的场面不同,现如今只有一只狗陪在她身边,白茫茫的画面与g乐的曲子形成了强烈对比,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感充斥着观众心灵。
四、总结
贾樟柯的《山河故人》第一次走出了汾阳,开创了之前从未有过的新视角,在全球化的时代下将焦点放在情感上,展示了山河流转,故人远去中故乡变他乡,他乡变故乡的情感,探讨了承载记忆的故人如何找寻自己内心的归属。而符号也一直存在于系列电影中,运用电影符号学理论解读电影,可以更好地了解导演的意***,象征意义的元素。电影《山河故人》从时间流转和生命无常,身份的认同感和家园的归属感,情感的漂泊和人生的孤独等方面都可以看出符号学的运用,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节更加深刻,同时也体现了导演表达的山河流转,故人远去,个体命运在沧桑岁月,时代变迁下的精神漂泊。
参考文献:
[1]林黎胜.中国电影叙事时间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6.
[2]李九如.山河故人:创伤、怀旧与乡愁[J].电影批评.
[3][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胡大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4]顾峥.贾樟柯的钥匙――评影片《山河故人》[J].艺术评论,2015,(12):65.
关于亲情的片段篇4
【关键词】记叙文 作文 作文写作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20-02
[片段一]“我曾经观察过母亲的发丝,那瀑布般的乌云,令我爱不释手,我轻轻地抚摸着它们,生怕弄痛了,我在心里偷偷地想:要是我的头发也能这样,该多好呀,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问母亲:‘我的头发能像这样么?’母亲笑了,揉揉我那毛糙糙的短发,说:‘傻孩子,你长大了,就会有的。’我满心欢喜,期盼着长大,长大。梦里的我长成了一个成人,天地间垂着的那一片黑瀑布,便是我的青发。我笑了。果然如母亲所言,日子用它那带魔力的梳子,将我的短发梳呀梳,梳出了一条黑带。我欢呼着摆呀摆,让它在风中飘散。我急切地来到母亲面前,想和她那黑瀑布比比,可是,我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呀:灰白的如亚麻般的发丝,代替了往日的黑发,我的手摸到的是什么呀:毛糙糙的如亚麻绳一般,一如我年幼时的头发。我呆住了,时间真是一位公平的法官,当他将黑发判予我时,那白发,自然就归母亲了。我那可敬可怜的母亲,用她那黑发一般年轻、鲜活的青春,哺育了我这棵柔弱的小苗,我的黑发哪是时间梳成的,分明是母亲用她的心血一点一点染成的啊,我痛恨这无情的光阴,夺去母亲那曾经的美丽,可又无可奈何,谁能阻止得住它呢?只有在今后无愧于光阴,才对得起母亲……”
这是一次作文题目为《光阴的故事》中学生的考场作文。这个片段是赞美妈妈的,它通过“我”和母亲的头发由于“光阴”的作用而发生的变化,表现了小作者对母亲养育自己的深深的感激之情。这类题材学生从小到大写的太多太多,许多学生都觉得自己的妈妈平凡而伟大,但一写到与此相关的作文又总觉得缺少些情感,难以打动别人,为此,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感到很无奈。为什么这篇文章读后能让人有所触动呢?首先,小作者观察细致,进而产生联想和想象,“我的头发能像这样吗?”“天地间垂着的那一片黑瀑布,便是我的青发”;其次文笔细腻,多次运用比喻,如“天地间垂着的那一片黑瀑布”、“毛糙糙的如亚麻绳一般”、“时间真是一位公平的法官”,另外还有对话,有动作“揉揉”“摆”“摸”,有心理活动等;最后,小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特别细腻真挚,并能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的提炼,如“我的黑发哪是时间梳成的,分明是母亲用她的心血一点一点染成的啊”。
[片段二]“是那枚精致的玉戒吗?那是,年少的我不知怎么回事,特别的顽皮,这玉戒是我从妈妈的宝贝箱里淘出的物件儿。不知是对它有什么特殊的感觉,我把它揣在身上到处摆弄。一不小心,‘叮’的一声清脆的响声,玉戒从我手上滑落,掉在地上,妈妈觅声而来,慌忙拾起了那枚玉戒。‘这是你爸爸给我的。’妈妈自言自语道。‘哦?’我来了兴致,见妈妈脸上竟有了难以察觉的红晕。‘就是那年去武当山,回来时顺路买的啊。’妈妈着,轻轻地把它放回去。哪一年?估计是他们还没有结婚的那个青春飞扬的时代吧,那段永远定格在母亲心中的浪漫时光。父亲没有给母亲买过一枚精致的结婚戒指,但母亲却对这个闪耀着红光的玉戒如此爱护,这是他们之间的故事吗?那枚玉戒似乎装满了父母的青春岁月。”
这个片段写的是“我”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妈妈的“秘密”,它实际上涉及了许多中学生很少提及的关于自己父母的“敏感”话题――爱情。篇幅虽然短小,但读者读完这个片段后,会马上体会到人物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文中两个人物鲜明的个性也会立刻展现在自己面前:从“淘出”“摆弄”“来了兴致”等可以看出小作者的机灵、天真与调皮;从“慌忙拾起”“难以察觉的红晕”“”等词语可以感受到小作者母亲羞涩中饱含着对自己甜蜜爱情的珍视与自豪的回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么短的篇幅中情节还起了波澜,显得摇曳多姿(“我”淘出、摆弄戒指――戒指“滑落”――母亲说明戒指来历)。与上面的文章片段相同,这个片段也充分运用对话、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等手法,也同样能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的画龙点睛,如“那枚玉戒似乎装满了父母的青春岁月”。就这样,小作者从自己独特的视角,通过多种途径传神地表现了父母之间甜蜜的爱情,诠释了“光阴的故事”。
[片段三]“只听见刷刷刷记笔记的声音,有的时候就有一点哗哗的翻书的声音,老师讲话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窗外有的时候还传来两声鸟叫,有一个同学一不小心把铅笔盒碰掉在地上,大家很吃惊地回过头来看着他。”
[片段四]“公共汽车擦着人群的边缘,驶了过来,没等到停稳,人们便一起涌向前门、中门、后门,于是,青年的潇洒大度、教授的温文尔雅、姑娘的矜持恬静,便一齐被抛在那空落落的车牌下,只有那一个个黑发的头、白发的头、长发的头、短发的头和戴帽子、包围巾的头,一样地在车门口攒动,那一双双白皙的手、粗糙的手青筋毕露的手和戴手套的手,一齐向上挥舞着,努力向前伸――企***抓住车门,此时人们之间便无了高低贵贱,紧紧‘团结’在一起:笔挺的西装和肮脏的工作服挨在一起,白亮的高跟鞋胡乱地踏在黑亮的大头皮鞋上,人们之间也没有了礼貌谦让:身体高大的在尽情发挥高空优势,身体瘦小的也在巧妙地利用低层空间,上的人气急败坏,下的人败坏气急,满眼扭曲的面孔、粗暴的目光,满耳叫声、喊声、骂声和小孩的哭声。”
这是学生分别写教师“安静”和上公共汽车时“挤”的片段,两个片段中都没有直接提到“静”和“挤”两个字,但读后让人分明感到教室很安静,公共汽车非常拥挤。同样是写“安静”、“挤”,如果这样写,就索然寡味了:哎呀,公共汽车里挤极了、挤得要命、特挤;教室里安静极了、教室里非常安静。
综上所述,学生写作文尤其是记叙文,必须要做到真、细、小。所谓“真”就是指所选择的题材要真实,特别是写作水平不高的中学生,提倡最好写身边的真人真事,与此同时,所抒发的感情也要真诚,否则就是无病,叫人生厌;所谓“小”指题材小,角度小,中学生的视野范围是有限的,况且,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做的也都是一些平凡事,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平凡人的平凡事,挖掘和提炼出不平凡的精神和品质;所谓“细”就是指观察要仔细,体验感悟情感要细腻,描写要细致。上述几个作文片段无一例外就是体现了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前提――真、细、小。
参考文献
关于亲情的片段篇5
一、《一轮明月》的情节叙事结构
路·吉安乃蒂说:“一部影片的结构是指它的结合原则——部分如何同整体相结合。所以一部影片的情节只是一种结构——一种强调事件和各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结构。” 各情节事件因果关系的强弱可以使影片形成不同的类型,比如因果关系、时空关系最强的经典好莱坞类型片。而电影《一轮明月》和一般的人物传记类电影一样,选取李叔同人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事件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很强。丰子恺曾在《我与弘一法师》中谈道:“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这段话是丰子恺理解李叔同出家的原因,也可以用来解释电影《一轮明月》的情节结构。影片情节可以分为三块,叙述了李叔同幼失考妣、成年艺露锋芒到老年出家悟道以下三个阶段。
幼年到青年(影片前23分钟):1880年出生于天津,父亲笃信佛教,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于天津,幼年李叔同生活条件优越,聪慧好学,三四岁时就能随口背出《金刚经》的偈语。母亲小父亲50岁,父死后,李叔同与母亲相依为命。青年时代的李叔同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显示出最早的忧国忧民情怀。1898年离开津门南下上海求学于南洋公学蔡元培门下,并积极与黄炎培的民主活动,直到母亲去世,扶柩归津。成年(影片中间40分钟):1905年8月,母亲去世后的李叔同到达日本,展现了在戏剧、音乐和绘画方面的贡献与开拓之功。1913年回国任职杭州,教音乐与绘画,在此期间萌发出家观念,常在杭州虎跑寺居住。日本妻子前来探望,终别俗念正式出家。老年(影片最后35分钟):江心别妻后,弘一开始游脚僧的修行与传教生活。走过四五处寺院,从修身、得道、扬名、授业,到抗战的爱国情怀,展现了弘一法师内修身心,外忧国民的爱国、爱教情怀。
电影文学剧本《一轮明月》是根据武华的长篇电影散文《一轮明月》改编而成,并获第七届“夏衍电影文学奖”二等奖。除了情节之外,人物在《一轮明月》中也是散文化的处理,主人公外,没有贯穿始终的次要人物。在影片风格上,还可以看到散文化的叙事气质,与吴贻弓的经典影片《城南旧事》有相似的叙事结构,以伴随人物一生的爱国爱教情怀为主,选取人生三个阶段叙事。
二、《一轮明月》的叙事手法
如何在不到一百分钟里将一个人的一生表现出来,主要依靠导演对电影时空的艺术表现技巧。
字幕的运用是人物传记类影片最常见的时空叙事方式。每次时空的转换配以字幕交代时间地点,这在影片第三块表现李叔同出家后的精神追求多处使用。字幕先后有:1921年温州庆福寺、1924年到浙江普陀山、1932年厦门南普陀寺、1937年青岛湛山寺、泉州大开元寺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华。几段时间,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生转折情节,把弘一法师一心求佛法,真诚传教律的高尚情操串联起来。
音乐与画外音帮助完成电影视觉叙事空间,特别在时空衔接上表现出较强叙事功能。《一轮明月》中多处使用音乐与解说词,较好完成电影时空的转换。影片开头:三岁的李叔同正在抽打陀螺,第一人称解说词:“岁月荏苒,如梦似幻,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画面字幕:1883年,天津桐达李家。人声鼎沸,大箱子一个个由门外抬进来)李叔同问仆人:这是什么呀?仆人答:这是奥地利公使送来的钢琴。一个梳着发髻的年轻女人出现:三郎。李叔同:娘,娘。解说词:“三郎是我的***名,我在伯仲间行三,字叔同,父亲信奉佛教,他曾出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除正室姜氏、先后有郭氏和张氏两侧室,我生母19岁嫁到李家,纳为侧室,次年生下我,我4岁时父亲已经71岁。”这一段通过视听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李叔同小时候生活的物理时空及基本家庭状况。一重重大门及父亲的外交生意可以看出李家在当时是何等显赫。片中解说词还多用在时事评论、人物主要贡献总结时,比如李叔同对南山律的贡献,对清末维新的认识均以解说词点明。
除影片简明精彩的开头外,音乐与画外音在电影中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李叔同幼失考妣后,进入第二个人生篇章,求学日本。第一部分的结尾以李叔同在母亲丧礼上弹唱钢琴曲《梦》作结,画外音:“丧母后的我,如游丝飞絮,飘荡无根,更无牵挂。(幕黑淡入,日本音乐,配以日本的浮世绘***,字幕1905年8月日本东京)镜头从浮世绘上摇到人来人往的20世纪初东京。人群中走来一身学生装已无辫子的李叔同,人生的艺露锋芒开始了。由第二个人生篇章江心别妻结束到第三个篇章走上出家之路,导演采用了音乐加特写镜头。用了长达三十多秒的七个脚部特写,剪辑出来一双从秋走到夏的脚,其中的含义即是李叔同出家的多方寻求之旅。
最后,影片中钢琴、陀螺等细节物件也起到很好的铺垫与叙事作用。钢琴是一直陪着李叔同成长的,在影片3′40″到4′40″处,用一首钢琴曲的跨时空演奏,来表现李叔同从幼年到青年的历程,前一个镜头是幼年李叔则看外国女人弹琴,琴声悠扬,下一个镜头,还是这个琴声,画面已转到水中一轮弯月的静止画面上。镜头摇起推到屋子里,是成年的李叔同在为母亲弹这首当年的曲子。这样的剪辑,使故事时空大大缩短,表现了导演高超的时空叙事手法。钢琴是李叔同生前安慰母亲的手法,同时它也出现在母亲的丧礼上,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三、《一轮明月》叙事的美学韵味
《一轮明月》悉心于整体风格的抒情性氛围营造与意象的构建。在影片中主要运用了诗词、物品和乐曲来营造这种抒情而富有韵意的韵味。
首先,抒情意境的营造。
电影是综合艺术,而李叔同又是多才多艺的才子,他作诗写词、作画谱曲都可以用来传达抒情意味,并且与叙事塑人紧密结合 。人生第一个阶段,李叔同求学上海南洋公学,当时的上海一片歌舞升平,他结交了诗妓歌女并为她们写词。诗妓李平香与他交往甚好,并送扇给他。在母亲死后,李叔同将题词的扇子送还李平香。题诗为:“冰蚕丝尽心先死,故国天寒梦不春,眼界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诗意中将国难与私情描写得如此轻柔,扑面而来的却是感伤。母亲去世时,李叔同做了一件惊动天津的事情,没有按中国传统封建家族的下葬方式,而是用现代方式为母亲举行庄重的遗体告别,长歌当哭弹唱自己谱的词《梦》:“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唯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导演将音画处理为平行关系,一面是李叔同在母亲灵前弹唱,一面是闻声而来的三妈,悲伤请求李叔同等她死后,也为她再弹一次《梦》。两个画面形成一种平行叙事,同时悲伤情感最大化,将李叔同失母后的悲伤通过黑色的夜幕\流泪的脸、哀婉的乐曲和三妈这样一句没来由的话展现出来。
第二个人生阶段,抒情性的场景围绕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即后来李叔同重新填词的《送别》,这首歌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归国后杭州教书的音乐课上,李叔同第一次弹唱,展现李叔同开展西式音乐教学的思想。第二次是为好友夏丏尊弹唱,导演在音乐与画面关系上,处理为音画对立关系。歌曲《送别》抒情而忧伤,导演则用闪回的画面拼接了六个温馨的画面,有李叔同从小与母亲幸福地在一起,有青年意气风发追求理想,有成年留学日本寻求救国之路的壮志,有妻子照顾孩子的温馨场景和最后与日本妻子刚到杭州泛舟湖上的惬意。音画对立,展现了李叔同决意出家的诀别之情,感人心伤。第三次响起这首曲子是由日本妻子吹奏,同样是夜里,导演用了交叉蒙太奇手法,一面是在家中思念丈夫的妻子吹曲,一面是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中,听夜色中的佛祝之声。李叔同一心向佛的决定已经笃定。与妻子江心决绝一处,是第二个人生阶段的总结,也是全剧最有意境的场景。江雾缭绕中二人小船如浮萍般相遇,两人各立在船头,一个穿着合服,一个穿着海青。女(直视):我就要回国了。男(始终未直视,头微低,声音淡淡的):好。女(急):叔同。男(淡淡的):请叫我弘一。女(悲伤,泪涌):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男(肯定的):爱,就是慈悲。此段之后,李叔同正式走上皈依之路,低缓的箫歌伴随着冷冷的江面,有一种大爱无处追寻的凄凉。
其次,细节的意象传达。
影片中意象性最深刻的是开头和片尾不停转的陀螺。片末,静静的黑夜灯火阑珊。李叔同在人生的最后,走过一座小桥,桥上一小孩在抽打陀螺如片头他小时候一般,画外音响起“三郎,回家吃饭了”。小孩走了,留下了孤独的弘一和不停转动的陀螺。背后爆竹响起,弘一脸上露出淡淡的表情,转身走下台阶。乘一叶舟在落满莲花灯的河面上飘然而去,画面定格。赵仆初先生题词的片尾曲响起“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这个片尾表达了深刻的意象,人生如一不停转动的陀螺,周而复始,并与片头的陀螺呼应,意味着佛教最高寓意即轮回。
片末的明月,与题目有关,也与李叔同品格才艺相关。《一轮明月》题名来自前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先生为弘一大师题的词:“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第一句诗指的是李叔同1907年在日本演话剧《茶花女》,塑造过悲剧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形象,这部话剧也成了中国话剧的开篇之作。清末民初大量爱国学生向国外寻求救国***强之路,李叔同通过赈灾义演体现了他的悲悯情怀。“无数奇珍供世眼”则说明他一生文艺造诣很高,在话剧、音乐、绘画、诗词、篆刻等领域有突出成就,为世人所仰慕,俨如空中明月。在此美景中,让人心情平和,一切归善。
中西方对艺术都讲求真善美。不同的是,西方重在由真到美,而东方以中国为代表多强调由善到美。《一轮明月》从叙事内容与形式上,恰恰很好印证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路·吉安乃蒂.无情节电影的传统[J].世界电影,1983(03).
[2] 徐俊西.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丰子恺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488.
[3] 郭长海.李叔同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73.
关于亲情的片段篇6
对于电影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结合起了重要影响的,是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理论,拉康把心理结构划分为“现实界…‘想象界…‘象征界”等三个层次,把心理形成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先是镜象阶段,后是俄狄浦斯阶段。
(一)心理结构划分
1.现实界接近于弗洛伊德的“本我”,是指生活机能,它表现为想象界的动力。
2.想象界意指人的个体生活及其主观性。它是现实界行动的果实,但并不受现实原则的制约。
3.象征界是一种秩序,它支配着个体生命活动的规律,这使它很象弗洛伊德的“超我”。象征界同语言相联系,并通过语言与整个现有文化体系发生关系。个体依靠象征界接触文化环境,同“他者”建立联系,并在这一基础上客体化,开始作为主体而存在。语言把人的主观性注入普遍的领域。
把电影理论从第一符号学的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性的牢狱中***出米,将主体的构成带人电影的表意过程。
(二)心理形成过程
1.镜像阶段
婴儿在6个月至18个月的期间内,有一个从以为自己的镜像是另一个儿童到认出那镜像就是自己的发展过程。在这个阶段中,婴儿借助镜子获得对自己的整体感,他首次意识到自我的概念。但这种认同可以说是一种“误认”,因为婴儿这时还不会说话,他与镜像的关系只是一种想象关系。人在成长中会继续在想象中与客体的认同,人的虚构的自我感正是通过这种认同作用建立起来的。镜像阶段的重要性就是在于建立想象的二元关系,而这种二元关系是人与所有“他者”的多种关系的基础。
(1)镜像阶段一镜像理论的外延运用
电影理论家鲍德里曾指出,镜中幼儿的情境与电影观众的情境具有双重类似性。
首先,镜子与银幕外形相似,它们都是一个由框架限制的二维形象画面银幕使电影影象与现实世界分离,而电影影象构造了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观众通过银幕看到并感觉到一个广阔的大干世界,银幕框架仿佛起着“整体化”的作用。其次,观众在昏暗的放映厅内听任电影的摆布,尽管银幕人物与画面纯系虚构,但仍被观众视为真实可信,这种认同与婴儿一次同化中的状态相近。
(2)镜像阶段一镜像理论的外延运用
还有一些电影理论研究者把镜像理论应用于观众的心理分析。观众把自己的目的和欲望投射到影片主人公身上,然后反过米再向主人公所体现的动机与价值同化。观众主体所具有的结构功能,取决于电影同化过程中所包含的那种可逆和变动的性质。在同一部影片中,观众可以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同化。也就是说,观众在影片观赏中不断为自己选取关系网中的最佳位置。例如,在表现爱情的情景中,观众既可能与求爱者同化,体验其受阻痛苦的心情,也可能与被爱者同化,以满足自恋的欲望。而在其他影片中,观众有时与欺人者认同,有时与被欺者认同;既与侵略者认同,又与被侵略者认同。观众感受的含混性与镜像阶段中婴儿在“想象界”所处的境况十分相似。二次同化过程中主体向文化规范归顺的理论则被用来解释观众与电影的关系。
2.俄狄浦斯阶段
拉康认为儿童在4岁前后进入俄狄浦斯阶段,也就是婴儿与父母关系的形成期。在镜象阶段,父亲被假定为缺席,幼儿只知道母亲的存在,并下意识地想取代父亲的功能。拉康说这是幼儿与父亲功能的同化。等到儿童完成初次认同后,父亲便介入进来,他把文化存在的习惯传授给子女,并使幼儿最终屈服于“法”的压制,而与父亲同化。二次同化是儿童从想象界进入象征界的必要条件,它与象征界所包括的文化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次同化也就是主体在遭受社会文明制约时向文化规范认同和归顺的过程。
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二、观众的观影心理
第二符号学要对电影的整体机制、特性做精神分析,并强调自己所倡导的精神分析对象是电影,而非影片,探讨的是电影的特性,而非电影所表现的故事,这点笔者从观众的观影心理来分析:
(一)认同机制
如同拉康所讲的“想象界”(镜像阶段)中的情况一样,电影观众的心理与幼儿心理的发展十分相似,电影正是利用电影机器的结构与无意识结构的类似性来发挥强烈的感染观众的作用。
观众进入影院,变成一个全知主体,这种主体身份,使观众获得极大的主宰与掌控的幻觉,重现了镜像阶段的指认方式与想象性满足。 (二)“窥视’机制 麦茨指出,“看”有两种方式:“相互看”和“单向看”。前者是一种不纯粹的窥视,后者则是一种完全的窥视。电影观众正是与窥视癖者一样,以直接窥睹无法获得的对象为满足,犹如做梦者在梦中无意识欲望得到满足一样。
电影观众的这种“单向看”的方式,也是以一种视觉恋物主义为基础的。在电影观赏中,观众成为一个隐藏的窥视者,眼睁睁地看着银幕上的影片像故事的讲述一样滔滔不绝,而真正的叙事者却被隐藏起来。
在希区柯克的影片中,将窥视癖发挥到极致,他认为人人都有窥视的欲望。在电影《后窗》中,希区柯克采用纯粹的窥视视角,影片一开始,杰夫和观众就一起被置于观众的位置,欣赏对面公寓窗户内形形的剧情。
(三)“恋物”机制
恋物,是指某部影片、某位影星、某种银幕形象所唤起的狂热爱恋及某种爱屋及乌的心境。
电影工业创造了一种迷恋者的文化,影院与观影机制不仅创造了这种恋物机制,而且将其发扬光大。电影制片工业,只是一系列巨大连锁工业中的玛丽莲・梦露是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电影女演员之一,在一些主演成功的商业电影中,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象征性人物。电影《七年之痒》中,梦露站在地铁通风口上面,一列地铁驶过,洁白的裙摆被冲出的气流吹起,她赶忙用手按住飘起的裙摆,这经典一幕曾经被无数次提起,经典性已无需多说。因为这一幕,她成了全世界男人的梦中情人,而这个正是建立在观影所唤起的恋物机制之上的。
三、中外电影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在电影《蜘蛛女之吻》中,莫利纳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对母亲的关怀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电影中莫利纳对瓦伦丁的照顾,甚至为了爱情去死可以看出来,拉康的理论对恋母情结有了完整的阐述。
这是一个很有讽刺意味的桥段,在这里通过他的死实现了俄狄甫斯情结的升华,瓦伦丁并不喜欢莫利纳,有的仅仅是朋友间帮助的感激,而莫利纳给予他的是完整的爱情,甚至为了爱情去死,他是一个可怜的人,蓝色的衬衫红色的围巾是那么的不搭调,他与周围的人与环境也是有点格格不入,而且死在了所谓的同志手中,似乎就预示着有个悲惨的结局。
从精神分析角度米说,蓝衣红巾、灭口、环境只是为了引起观众的心理认同,引导观众去深层次的剖析。
《霸王别姬》幼年时期的小豆子被青楼出身的母亲一手带大,在一个缺失“父亲”而阴性过盛的环境中受到耳濡目染,虽为男儿身,却一直以女儿的装束示人,在送往戏班时,又被母亲亲手砍断了多出来的六指,这种象征着身份的行动,无异于将其与母亲的情感纽带斩断,为幼年小豆子男性身份的失去与女性身份的认同做好铺垫,父爱缺失和母爱的断裂使其产生了自身认同的障碍,在戏班一群淘气的男孩中显得娇弱胆怯和备受欺凌,在一种强大的父权力量与施虐者的压制及引导之下,小豆子的认同发生了扭转,使得日后成长为戏院名角的程蝶衣,一方面认同了戏中的青衣身份,同时也潜在认同了戏外自身的“女性气质”;另一方面对因搭档合唱而感情甚笃且自幼对自己影响深厚的师兄段小楼产生了同性之爱,这一过程的发展无非延续自起初“父亲”形象的缺席,从一个充斥青楼女子的单性环境,被身份,失去母爱,走入另一个均为男性与武力的单性环境,扭曲的成长经历成为形成其身份认同偏差的根源。
《菊豆》中,杨青天本身扮演的就是一个偷窥者窥视者 占有者的角色。他屡次通过墙洞、门缝窥视菊豆裸浴的情景。当摄影机诱导观者直接对准墙板上的洞口时,被窥者便成为了观众投射自我欲望的对象,在影片中菊豆接纳青天的方式,又是首先拿去了遮挡在墙洞上的柴草,自愿承受充满的窥视者的目光。
众所周知,俄狄浦斯的故事是“弑父娶母”,在1969年的黑白影片《蔷薇的葬礼》中,上演着一个现代版的“俄狄浦斯”的故事,但是性别刚好颠倒过来。一个宽厚的男人的胸膛,上面紧贴着一个秀美男孩的脸庞;两条雪白细长的大腿,中间夹着中年男人黑色的毛发……他们互相舔舐、亲吻。清早醒来,异装男孩艾迪和他相好的酒吧老板谈论的还是那个问题:他要排除异己,把乐哒赶出他们驻场的酒吧。乐哒是老板的另一个情人,晚上,他们都穿上女装去酒吧上班。这是一个地下同性恋酒吧,跟客人寒暄逢迎一番,他们又免不了争风吃醋,一比高低,艾迪因为迟到而被乐哒抓住把柄,两人争执起来。
电影语言的这种运作机制自然构成对观众的有效控制,它能够把外在于银幕的观众转化为内在于影片的主人公“同型同体”的主体。在电影观赏中,观众成为一个隐蔽的窥视者,眼睁睁地看着银幕上的影片像故事一样滔滔不绝,而真正的叙事者却被隐藏起米了,观众则是与银幕上自我想象中的化身认同,在虚幻的感觉世界只能够满足自己的自恋情结。
关于亲情的片段篇7
关键词:马基德・马吉迪;儿童电影;父亲形象;文化
中***分类号:J9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56-02
长期以来,在***教合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伊朗电影,其模式的发展完全依赖***府,并受***府的严格检查与控制。20世纪80年代后伊朗***府逐渐认识到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所独有的宣传力量,继而开始扶持电影产业,并于1983年成立了法拉比电影基金会。可以看到,在这种相对宽松的氛围下,伊朗电影收获了它的黄金时代。大批电影人才出现,并创作出一系列的优秀作品,诸如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樱桃的滋味》,穆森・马克马哈夫的《编织爱情的草原》,亚法尔・潘哈伊的《白气球》等。
同样在此之列的,还有以儿童电影拍摄著称的马基德・马吉迪。从1992年的成名作《手足情深》到2008年的《麻雀之歌》,导演在题材的涉猎上表现出明显拓宽的迹象,然而从电影内核看,其中仍充满了马基德式的特色。除去伊朗电影的经典特点外,与其他伊朗导演相比,马基德的影片拥有其独特之处:他不像阿巴斯那样一味地追求写实记录,而是非常注重故事情节,善于煽情和制造戏剧性的高潮;而其作品的最不同之处,就是他独钟以家庭为背景的故事,喜欢探讨亲情、血缘关系中的那份沉重与甜美。
不难发现,马基德在20世纪90年代的影片创作中,多是以儿童作为主角,辅之以成人世界的相较点缀。在成人世界中又突出地将父亲的角色提到首位,可以说,导演在勾勒一个个纯真脸庞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父亲形象的长廊。
一、父亲形象:传统的颠覆
身为亚洲国家,性别意识在伊朗也同样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变化。尽管在当代女权运动以后,伊朗女性的地位在日渐上升,然而战争等其他诸多历史与现实因素使得男性在伊朗仍然主导话语权。传统意义上,父亲这一形象意味着权力和责任的统一。父亲“代表着家庭和社会中制度的维护者,别人命运的决定者,权力的掌握者以及在精神上的领导者”[1]。威严、深谋远虑等都是传统意义上父亲应有的美好品质。然而就是这样一群在生活中彰显并应发挥优势的群体,在马基德的镜头下,却表现出另一番风貌。
影片《手足情深》,讲述了一对兄妹在母亲早逝父亲意外伤亡后,被迫分离而又彼此执着寻找对方的经历。除去影片开头父亲不断挖土试***寻找水源的几分钟镜头外,这一角色很快就因意外发生而在整部影片中处于缺席状态。处于家庭和社会主导地位的父亲形象在这部电影中是被忽略的。留给我们的唯一印象是父亲不顾族人劝说一意孤行执意掘土的背影特写。
在随后直接以父亲命名的电影《父亲》中,生父依旧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继父形象,一般意义上家庭中的血缘关系被搁置。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父亲之名”这一能指符号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的“父亲”代表着法律与家庭秩序,是对母亲和孩子之间自然的紧密联系或倾向的一种制约力量[2]。因此,即便亲生父亲处于缺席状态,人类文明也会为该角色寻找一个名义上的替代者,去承担父亲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在这部影片中,警察为使莫罗拉坦然接受自己,不断与莫罗拉制造的各种破坏行为抗衡,以试***得到孩子的理解。警察充当的“代父”形象,最大限度地让子一代感受到了宛如“父亲般的存在”,他既在物质上替代了“父亲”,也超越了物质的限制,在精神和道德层面给予孩子们灵魂的启迪。但是,在影片倒叙的过程中,警察回忆与莫罗拉母亲结婚的片段,同样使这一“代父”形象没有走向崇高而更归于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莫罗拉和他的妹妹们使警察得以有了父亲的身份。在这里,父亲和孩子是互相给予,共同支撑起一个家。
与《继父》中的“精神之父”相比较,《天堂的孩子》和《天堂的颜色》中的生父形象却与之形成一定反差和对比。懦弱、无能、自私更多地在镜头中得到表现。的父亲在影片中从始至终的贯穿动作,即挣扎于遗弃的边缘。身为人父,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将自己的盲儿视为包袱。电影中父亲与奶奶有这样一段简单的对话:
穆父:“我很关心他的未来。”
奶奶:“他的未来还是你的未来?”
随之而来的沉默将父亲身上的自私和虚伪发挥到极致,的无助和父亲对于责任的漠视,使得父亲这一角色应有的意义在影片中完全消解。即便在最后,落水后父亲仍是经过再三犹豫才选择去救孩子。
尽管阿里的父亲批评阿里不帮忙干活,的父亲最终扑水去救儿子的举动向我们暗示了儿童的权威长辈仍是父亲;阿里的妈妈因没有应付好房东而受批评,又说明男性的家庭地位是不容颠覆的;在马基德的镜头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父亲作为个人存在,在孩子们的视角主导下表现出来的种种负面;兼之以女性声音的发挥,父亲原本的神性与权威在慢慢被消解。
二、父子关系
(一)冲突与融合
在影片《父亲》中聚焦的即是莫罗拉和继父之间关系的发展。自生父去世后,莫罗拉作为长子自觉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外打工回家不忘攒钱和为母亲妹妹们买礼物。然而在看到母亲改嫁全家移居别院后,回家的喜悦瞬间被撞击得支离破碎。继父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冲击了莫罗拉在生父死后为自己建立起来的父亲意识。自此展开的冲突是继父力***要将自己的爱分享给孩子而孩子拒绝排斥的对立。在整部影片的进程中,因为摩托车的失灵,这对新父子在生存面前面临了共同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为两人互相了解、理解和最终接受打开了一扇门。在普遍接受***教的伊朗,在他们共同的父亲真主面前,父亲和孩子是平等的。影片发展到最后,原先的陌生人在为生的斗争下,在无言的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默契。起初是继父寻找孩子,而最后是孩子将继父从死亡的边缘拯救过来。虽然片名叫《父亲》,影片表现的却是两个人的相互救赎。同样的救赎在《天堂的颜色》中也有体现。
(二)遗弃与救赎
与《父亲》的模式恰恰相反,《天堂的颜色》是一段生父要遗弃亲生儿子的故事情节。父亲与儿子两人都是值得可怜之人。因为双眼失明而丧失生活中本该属于他的东西,而父亲因为亲人的去世离开而不断被孤立。影片中,父亲不断地想要放弃是遗弃的明线,其实父亲本身也处于一个被遗弃的过程中,且父亲的遗弃显得更加别无选择与被动。在真主面前,他们都是被遗弃的孩子。而最终父亲的奋力一跃,虽是有片刻迟疑,却依旧让观众感受到了真主之光的降临。
三、父亲形象的心理分析
(一)导演心理分析
“现代精神分析学研究表明,艺术创作产生于创作者的无意识领域,是一种欲望的伪装表现形式”[3]。可以说,电影的创作即能反映导演的心理,而在不同时期影片的变化,又能投射出导演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理变化。马基德在影片中父亲形象的变化自然也倒映出导演的某些心理。
“我对儿童世界特别感兴趣,我的童年也是我思路的泉源,我也经历过‘天堂的孩子’的童年,拍摄儿童电影你不用墨守成规,可以挥洒自如。纯真是儿童世界中最令人折服的”[4]。出生于德黑兰普通家庭的马基德,自幼喜爱戏剧,12岁时开始学习戏剧表演,14岁作为演员进入业余剧团并随剧团四处演出。17岁时父亲去世,作为家中的长子,他不得不就此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人生路程,就不难理解在马基德早期的作品中父亲形象的缺失,莫罗拉因心理抵触而信誓旦旦地向母亲说我可以出去劳动养活你们这些情节设计了。
(二)父亲形象突显的国家形象
“一部电影艺术史,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史和心灵成长史”[5],我们可以通过电影来认识一个国家的民族心理与人格品性,窥见其心灵的发展历程。
在本文所引述的四部影片中可以看到,尽管父亲的神性在镜头下日益消减,在面对孩子时,父亲仍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即使全村的乡邻都因找不到水源而背井离乡,佳发和妹妹因为父亲的一句命令,别无选择地继续留守;阿里因没有帮母亲干活受到批评,又因帮母亲分担家务而受到父亲的几句表扬,一不小心丢失鞋子因担心父亲打骂而一直说服妹妹与之隐瞒;继父在寻找莫罗拉并欲将之带回家的过程中,因孩子的种种反抗而导致唯一的交通工具失灵时,出于愤怒动手打莫罗拉;去留学校或是去学习木工,都因父亲的决定等等,这些都表现出父亲在面对孩子时的权威。
而这些父亲自身在面对家庭之外的对象时,又显示出渺小无助的一面。阿里的父亲面对城里的居民畏畏缩缩客客气气;的父亲本身就是可怜而值得同情的,他对待儿子的举动从某种意义上是对自身遭遇与经历的心理控诉与报应。瓢泼大雨之中,心如火燎般矛盾的时刻,母亲的倔强,让这位痛苦的父亲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有了一种新的异样。因此,当影片在呈现导演的思想时,“电影经验回归到婴儿阶段的被动和无能,枯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观众像是身陷牢笼中,像婴儿一样对银幕上发生的一切都无能为力”[6]。这种既掌控话语权又在一定场合转变成失语者的荧幕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凌驾于伊朗人民之上的伊朗***府。对内在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牵涉国家方方面面,伊朗儿童电影的繁荣是伊朗的荣耀,却也是伊朗***府高压***策的“罪证”。而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对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音却微乎其微。
从2000年以后马基德的创作来看,导演已不再局限于儿童影片的题材,而更多地挖掘和反映生活,聚焦于普遍的人性。2005年的影片《风吹柳树静》虽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父亲形象,但此时的影片已更多聚焦于具有普遍意义的欲望主题,盲人的身份和父亲的形象是对过去的延续,也蕴含着更多不同的意味。
参考文献:
[1]李道明.中国早期电影里的父亲形象以及文化含义.电影艺术[J].2002(6);105.
[2]李淼.以父之名破茧成蝶――用精神分析看《沉默的羔羊》[J].学理论,2009(4):145.
[3]张阿利.张艺谋电影中父亲形象的缺失与重构[J].电影评介,2006(11):30.
[4]马基德马吉迪与伊朗儿童电影[EB/OL].http://,2002-01-07.
关于亲情的片段篇8
[关键词]《亲密敌人》;营销策略;票房
2011年中国电影生产迎来高峰,产量达到史无前例的791部,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33%。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高票房,电影营销成为关键。在2011年电影市场中有一部电影值得我们关注,它就是由才女徐静蕾导演的《亲密敌人》。《亲密敌人》是由《杜拉拉升职记》原班人马打造的职场时装电影,片中徐静蕾联手黄立行再演情侣档,同时汇聚了梁咏琪、钟丽缇、李治廷、赵宝刚等实力演员,演绎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商战爱情故事。《亲密敌人》之所以引人关注,原因在于该片自12月23日公映以来,在《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两部大片强势夹击下,上演了一出惊险的“虎口夺食”,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5日24点,上映三天的《亲密敌人》观影人次突破一百万,票房累计达4 100万,同比表现超过《杜拉拉升职记》。①
《亲密敌人》票房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在拍摄之初就未雨绸缪,片方对观众、影片内容、拍摄场地、档期选择、发行渠道进行了认真的调研与选择,制定了立体、系统的营销策略。本文希望通过对《亲密敌人》营销策略的分析,为以后的电影营销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部电影是否成功,最直观的衡量标准是票房,这是电影营销的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都挖空心思“狠抓票房核心,力促其他效益”,在电影上映前运用各种营销手段。②但是,不是铺天盖地的宣传就能取得好的票房成绩的,它需要从拍摄之初就作全盘考虑,针对电影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适的营销策略。
一、市场定位——电影营销之基础
理查德·A·布鲁姆这样说过:“故事发展的空间是否有趣,故事是否设置在一个吸引人的、不一般的地方;里面有没有有趣的职业;它有没有能力使用不同寻常的迷人机器或是技术,它是否能产生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③故事内容是否有趣,故事发生的地方,所涉及的职业是否能引起电影受众的兴趣是一部电影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
无论《杜拉拉升职记》,还是《亲密敌人》,徐静蕾视线始终聚焦在城市里的职场人群。与《杜拉拉升职记》讲述职场“菜鸟”成长不同,《亲密敌人》中男女主角上演了一场用尽卧底、反间、智斗、情攻等各种手段的职场战争。《亲密敌人》中大量展现了现代职场“情感亚健康”现象:工作太忙没时间浪漫,竞争激烈没心情享受爱情,薪水太低没扛住对方变心。剧中设置了自信***的“Man女”艾米,尽情吐槽男性心理的“怨男”Derek以及暗恋男上司的“万年红颜”梁咏琪,初出茅庐不睡觉的“拼命男”等角色。现代职场中情感问题的反映获得都市白领的情感共鸣,为赢得票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数字显示,电影上座率最高的几个城市正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白领最为集中的城市,尤其在潮人白领聚集的CBD地标地区,上座率很高,一度超过同档两部大片。④
二、档期营销——电影营销之关键
档期是由发行方、院线方及放映方根据影片上映的市场规律而选择的在全年范围内票房成绩相对而言较为集中、较高的影片的上映日到下档日的时间间隔。⑤随着电影市场竞争加剧,电影档期逐渐成为决定电影票房的一个重要因素。影片的档期并不是简单的由发行方决定,而是要根据电影受众定位、影片内容、整体营销等主客观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自1996年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开创的贺岁档期以来,贺岁档期成为中国市场的黄金档期,每逢岁末年初,观众朋友们都会与大银幕有雷打不动的“约会”。贺岁档期特殊的时间决定了贺岁片的三大指标,第一为档期量身定做,第二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第三要有知名度高的明星阵容。徐静蕾拍摄《亲密敌人》初衷就是完全为贺岁档期量身定做,“我希望拍摄这部真正意义的贺岁片,观众对我导演的信任度再提高一些”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亲密敌人》完全按照贺岁片的标准进行拍摄及宣传。
三、植入式营销——电影营销之保驾护航
植入式营销,也叫植入式广告,是指将产品服务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传统广告片策略性融入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各种媒介内容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留下对产品及品牌的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从冯小刚的电影《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开始对植入式广告进行尝试,到《手机》《天下无贼》,植入式广告逐渐成为成熟的电影营销手段。和传统广告相比,植入式广告形式更加灵活,由于电影独特的艺术特质,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收到产品信息,可以较快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徐静蕾拍摄的《杜拉拉升职记》中曾经大量加入了植入式广告,片中植入的广告总量多达20多个,包括汽车、电脑、手机、红茶、泰国旅游局、巧克力、化妆品等。大量的广告能帮助片方减轻票房压力,《杜拉拉升职记》中植入式广告总收入约为2 000万元左右,占到总投资的2/3,帮助该剧在上映之初基本就收回了投资成本。但是,虽然减轻了投资压力,眼花缭乱的广告却受到了观众和业界的质疑。《亲密敌人》吸取了《杜拉拉升职记》的经验教训,慎重选择植入广告,最终确定为四家公司产品,分别为联想、凯迪拉克、海南航空、佳能,广告总收入超过千万。由于广告品牌与人物身份、社会地位相匹配,并以道具、情节发展方式植入,这些植入的广告非但没有引起受众的反感,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营销效果。
关于亲情的片段篇9
[关键词]电影美术;《我的父亲母亲》;色彩基调;美学内涵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主要围绕爱情讲述了一个真挚感人的故事。这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着重运用了美术色彩的基调来实现了现实和回忆之间的鲜明对比和情感的不同呈现,同时影片中所采用的一些道具、灯光等也使人物的情感更加细腻化,促使整部影片营造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术效果,另外,影片也通过镜头的特写和画面的凸显把影视美术展现得更加生动。
一、《我的父亲母亲》的美术色彩基调
(一)黑白色彩映射现实部分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描述的现实部分基本上都采用了黑白色作为影片的感情基调。站在电影美术的视角来看,通过以黑白色作为影片画面基调的目的就是以此来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悲伤的情感。而之所以在影片中采用黑白色就是为了进一步表现父亲死亡的这一事件促使整个现实部分都萦绕了悲伤的基调,从而更好凸显出这种凄凉的感彩。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中,导演大胆突破了传统电影创作中用黑白来展现回忆的部分,并对其进行了倒置,并实现了良好的色彩美术效果。与此同时,在现实部分中黑白色彩的作用也与回忆部分中鲜亮的色彩运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引领观众在内心情感上与影片的主题思想产生共鸣。一般来说,色彩是一种强烈的表现情感的手段,而色彩的对比在影片中总得到了巧妙的运用,在影片的现实部分中,主要讲述的是父亲的死,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所以在整个父亲的葬礼中,几乎就没有任何愉悦的情绪,只有对死者表达的沉重的哀痛和无限的眷恋之情,再加上影片呈现现实部分的时间主要选择在冬天,天空中还飘洒着雪花,黑白色与冰冷的环境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同时为人们心中的感伤增添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也为整部影片的美术设计营造了一种富有层次变化的主观感受。.
(二)彩色反映回忆部分
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当现实部分的情节画面开始转变到回忆中后,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现实中冰冷的黑白色转化到回忆中充满鲜艳的色彩感。而两部分的色彩基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一巧妙的设置则更倾向于把回忆部分中讲述到的美好爱情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导演在回忆部分中转变了色彩的运用,彩色在这一处的作用则象征了美好的爱情,使回忆部分中展现的优美景色和真挚的乡间情感得到深刻的印迹。事实上,彩色也正是回忆部分中深厚情感的代表,导演在这一处中利用回忆中的风景和人物造型上的色彩感来进一步表现出人物的美好和曾经真挚的感情作为心中的祭奠,而母亲心中的幸福感也得到了填补和展现。母亲身上穿着一件红棉袄,置身在安静、祥和的原野中,随着车碾过的声音和孩童郎朗的读书声,再加上母亲脸上洋溢质朴、纯真的笑容,影片中展现的整个画面瞬间变得异常安静,这一情节画面的刻画具有深远的美学意义。整部影片在回忆部分采用了彩色的配置,同时在现实部分中与黑白色彩相结合,就好像是在引导人们抛开忙碌而又繁杂的现实生活,一同和影片人物开启纯真而又美好的爱情故事。另外,导演利用回忆部分和现实部分的色彩感也表现出美术上的色彩寓意,并揭示出人物自身的情感对比,影片中的色彩美术具有强烈的写意性作用,并在色彩的相互转换中表达出抒情性。正是得益于色彩美术的奇妙转换,才引发观众对此的反思,并且观众的主观情感和影片的情感内容实现了一致性。
二、《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美术造型
(一)“父亲、母亲”的人物造型反映时代的特征
在电影的创作中,要表现影片中的故事背景主要通过人物的造型美术来凸显。从年***亲憨厚的笑容中就给人一种朴素善良的内心感受,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造型上的美术设计就可以表现出母亲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影片中展现了年轻时候的父亲身着一件整齐的中山装,再加上一头短短的头发,配上干净的笑容也反映了影片中的历史时代,并且这一人物造型也为影片中父亲遭遇了“”的变故而埋下了感情的伏笔。但从父亲这一人物造型上看,也能让观众感受到母亲对他的爱慕心理,同时也为母亲后面执著不悔的等待提供了历史背景。而年轻时候的母亲,则是一个扎着两条辫子的姑娘,并穿了一件红色的棉袄,这一人物的美术造型正把当时的乡村姑娘的特征表现出来了。而且从年轻时候的母亲跑步时的略显笨拙的样子中,就把母亲质朴的乡村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母亲具有淳朴的笑容和清秀的脸庞,这些人物特点把人物身上的青春感反映出来了,而就是这样一个质朴的乡村姑娘,在面对爱情时,展现出来的执著不悔更是让人为之动容,而这一情感的表达也与当时社会背景中的乡村爱情具有一致性的特征。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通过几个主要人物的美术造型,能让人们很轻易就了解到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从人物的着装就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影片主要展现的就是一个美丽的乡村爱情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城市的爱情故事,更不是有关城市人之间的。另外,从人物的着装造型上也可以帮助观众进一步区别人物的身份特征。影片中刻画的父亲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而母亲则是一个鲜明的淳朴的乡村姑娘。人们从人物的造型上也可以知道故事大概发生的历史年代,父亲身穿中山装,母亲穿红棉袄,从中可知故事的时代并不是发生在古代,也不是在讲述近几年的故事。另外,从人物的美术造型上也可以看出故事发生的地区,并以此来判定人物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样就能有利于观众掌握整部影片中的故事内涵。
(二)以“路”为道具造型表达了人物之间真挚的感情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把主要的情感碰撞都展现在这条具有道具作用的乡间“小路”上,影片在开头部分就描写了一条弯曲的道路,同时这条路也被赋予了美术的效果从而来象征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相伴相随的感情。影片中的路是通过一条静谧的乡间小路来展现的,并且路在影片中所起到的美术作用就是告诉观众父亲和母亲在这条路上是怎样的执著,同时也是表达母亲毅然决然要把父亲的遗体带回家的真挚情感。在此后,影片中就曾多次出现了路的景物描写。当彩色的画面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就出现了一条路是直通往村子,而父亲就坐在马车上来到了这个村庄,母亲则是在路的另一个尽头在等待着,这一景物的描写就暗喻着父亲和母亲即将要展开两人的故事。在影片中,正是这条路的景物画面才指引了父亲、母亲之间的相遇,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而母亲则为了能多看父亲一眼,并且和父亲多说上一句话,两人的感情变化多次都发生在这条路上,并且这条路的美术效果也正是表明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相互追逐的爱情故事。故事发展到后来,父亲被牵连到“”的事件中而被强行带走,此时的母亲一路上追逐,并希望父亲能吃上自己做的饺子离去,但最终还是没有追上,而此时画面中出现的是一条没有镜头的道路,及至母亲无力倒在了路上,路的印象也逐渐隐退,在这一处中,路所营造的美术效果就是为了凸显出母亲在爱情道路上的种种艰辛。自父亲离开后,母亲则日日都在路上等待,而此时的道路则赋予了凄美的美术意义,表达了母亲对爱情的执著和坚信。母亲在最后也终于等到了父亲,而这一处的描写也借助这条路来展现,寓意了两人之间的爱情终于有了明了的结果,影片中描写路的画面也到此终结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路的作用已经包含了父亲和母亲之间通往幸福的道路。从影片中的现实部分来看,观众也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母亲坚持要把父亲的遗体带回来,也感受了两人之间的爱情艰辛。而父亲的遗体也正是通过了这条路,影片中出现了感人肺腑的关于路的画面。在影片中,路作为拍摄过程中的一个道具,蕴含了深刻的美术意涵,也是最能表达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朴质的乡土情感。.
(三)景物的美术造型折射出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导演恰当地把景物融入影片的抒情过程中,并实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也获得了非凡的美术视觉,巧妙的景物刻画为整部影片增添了美感。在影片的回忆部分中,当母亲穿着那件红棉袄出现在路口在焦急等待父亲的出现时,整个镜头从远景到近景都展现,并通过全景、近景之间的相互变化,着重凸显出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并且正是随着景物描写的不断切换中,也逐渐把剧情带向了高潮的发展阶段,而观众也可以通过这一个美术上的视觉刻画来了解人物的内心。在影片的另一处中,母亲为了能够听到父亲的声音,便每天都到村里去打水,此时把金黄色的画面背景和弯曲的道路相互映衬,再加上母亲脸上纯净的笑容,与整个画面相融合。在这个场景中,导演主要把每一幅的画面都定格住,并着重展现人物身上的那种自然和纯美的感觉,并以此来表达母亲心中对父亲的绵延不绝的爱意。在影片的另一处描写中,母亲为了能让父亲吃上自己做的食物,导演还特意把一个青花瓷碗放在了一个固定的地方,并且对此进行了远景和近景的特写,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一美术造型来告诉观众母亲对父亲的真情。母亲在父亲被带走的那一条路上等待着,影片的画面也在金黄色的美术色彩中得到了开展,把母亲的凄美完全展现出来了,这就实现了人物和景物相结合的美术效果。在电影中,导演还对母亲做饭的情景进行了特写,并把母亲劈柴、烧水等情境都生动展现出来了,在这一个画面中,不需要添加任何的语言,仅仅是随着镜头的特写而把人物的情感和自然景物唯美地结合在一起,凸显出母亲心中强烈的情感特征。当影片的故事发展到后面,母亲独自一人在那条路上无尽的奔跑着,导演把画面替换为彩色的回忆中,这不仅是对回忆内容的概括,也表现了那种深入骨髓、真挚感人的爱情终结。影片中充分表现景物过程中,也带领观众一起感受和体会人物的情感,这也是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结语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由一段感人肺腑的乡村爱情故事直达到观众的心底,并为之震撼和动容。在欣赏电影故事情节时,我们还应对影片中采用的一些影视美术进行特别的关注。为了能凸显出影片细腻的感情线索,导演在色彩、美术造型上进行了特别的设置,并且实现了良好的影视美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登富.镌刻山河雕镂人心——论电影美术设计的十大造型要素[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05).
关于亲情的片段篇10
[关键词] 国产电影;叙事;表现;风格
谈到电影的叙事风格,可以说是电影导演通过一系列的视听语言和镜头来表现的。不同类型片反映出的故事或喜或悲,只有通过合理的叙述才能将整个故事展开,才会使电影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完整性,因此,电影的叙事风格至关重要。国产电影十分注重叙事风格的把握,很多电影导演将其看作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基石,也可以展现出他们的创作风格。现今商业片市场的蓬勃发展,叙事越来越成为电影表现的重要方面。不同的故事发展脉络可以创造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影片内在的叙事风格往往会强调戏剧化的创作表现。很多时候,不同的叙事角度会使影片产生不同的视听效果。以下就结合不同的国产电影的情节和内容去探析国产电影的叙事风格。
一、国产电影叙事风格的固定模式
很多国产电影都采用了固定模式的叙事,故事的发展以主人公的际遇为基本出发点。例如,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就似纪录片的情节发展模式,固定客观地阐述了主人公从开始如何成为临时代课教师到为了班级人数满员而不惜跑到县城去艰难地寻找学生,直至后来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学生们最终获得了资助。这样的故事情节发展是叙述性质的,可以说是单线的叙事模式发展,它往往会使观众从开端直到结尾持续观看,也是最为普通的叙事模式。但是,有的国产电影也会通过不同的主人公,不同的故事来展现电影的主题。例如,张艾嘉的电影《20,30,40》则通过张艾嘉、刘若英和李心洁饰演的三个不同年龄段女人的不同故事的讲述,对女性的爱情观和如何过得幸福做了完美的诠释。不同主人公不同故事的发展可以在影片结尾形成电影的主题思想,这样的叙述方式别出心裁,观众可以在一个电影中感受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电影环境表现,尤其强调主题的惟一性,否则会出现叙事进程的混乱。目前,多线索发展的电影越来越多,例如徐克的电影《女人不坏》,它通过张雨绮、周迅和桂纶镁所饰演的三个角色的不同的故事遭遇,展现了一场浪漫而富有戏剧性的爱情冒险。和电影《20,30,40》类似,导演对于这些故事情节发展的巧妙安排,使得影片叙事的发展脉络清晰明确,让观众们追寻这个线索一直欣赏下去。这样固定的叙事虽然传统,却不失为一种完美的叙事模式,毕竟一些新的叙事风格会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和跌宕情节,但是,要做到故事的沉稳发展,还需要常规固定的叙事模式,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展。此外,还可考虑安排一些小的插曲,穿插一些不同的叙事方式以弥补整体的叙事风格,可以作为影片主要叙事风格的补充。
二、影片时空安排与剪辑手法的整合
有的国产电影并非按照固定的叙事模式发展,导演会采用一些不同的叙事手法,其中剪辑手法与时空安排的处理会令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产生不同的视听感受。例如第六代导演陆川的作品《寻***》,影片开头通过警察马山(姜文饰演)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展现他发现***遗失的过程。马山在清晨起床的瞬间突然发现自己的***套是空的,一刹那,他的脑子一片空白,紧接着出现了他一幕幕回忆片段的重放,一连串镜头的剪辑,突出了他从派出所柜子里面取***一直到回到家的行动过程,这种剪辑手法与时空安排使倒叙手法成为影片的亮点。倒叙手法的不断使用,使该片在叙事上获得了很大的突破,影片创新有目共睹。此外,该片在后面的情节发展上,也总以马山头脑中不同的思想来进行影片镜头内容的穿插,时间和空间上十分复杂,并不是那种按部就班地进行叙述的固定模式。导演在叙事手法上的创新,使影片中不同人物、地点、事件相互穿插、交叉,会产生奇妙的观影效果。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国产电影还需要对叙事的发展有所触及,要结合电影情节来布局,否则会在电影的叙述过程中出现时间表现和空间表现的混乱状态,使整个电影显得杂乱无章,让观众难以接受。此外,经常性地使用过去式的时间表现,可以在电影中做到一定的回忆感,有条理地叙述主人公的往事,或者交代已发生事件前的铺垫,强调过去时间节点与现在的关联。但是也要避免重复性地交代过去发生的事件,要有条理地将之前与之后的情节有序展开,使影片故事的开端和结尾有的放矢,增加影片的完整性,这都可以使观众在欣赏电影作品的同时,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体悟主人公的悲欢离合。
三、对比手法与倒叙手法
(一)对比手法的出现
导演会采用适当的叙事结构,合理的叙事内容,有效地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影片故事的讲述使观众沉浸其中,展开自己的电影想象的世界。电影中常常出现的回忆展示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就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这对于把一个完整的故事陈述出来会起到一定的诠释作用。再者,通过过去式的讲述与回忆,电影叙事也愈加饱满且有内涵。例如《中国合伙人》中出现了时间与空间的穿插对比处理,以成东青与苏梅在两个不同空间的对话为例,影片通过电影画面的切换使恋人之间的电话对话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感,更使成冬青的执著有着一丝悲凉感。加之国内外环境的对比,人物间语言的交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空间对比,反衬出强烈的差异,特点十分鲜明。此外,本片还包含了片中铁三角过去时光的叙述,在成东青创建新梦想学校成功的时候,影片穿插了他们上大学时候的情景,包括如何在校园的路灯下做广告,如何努力地背英文字典,如何在破旧的厂房给学生们上课等情景的再现,这些过去都影响着人物命运的剧烈变化。
(二)倒叙手法的使用
很多外国电影经常会使用倒叙手法,往往在影片开头就开始交代故事的结尾,然后出现主人公的讲述,或者情景再现,回忆的一幕逐渐打开,电影也随之开始。这种倒叙式的叙事手法是一种较为普遍使用、也是非常独特的叙述方式。它使观众对故事的兴趣点提升,对故事是如何发展产生好奇心理,这些都是观众能够被吸引的因素。这种叙事手法常常夹带了导演或者创作者本身的一种情感因素,或者一种怀念的本意。因此电影可以震撼人心,观众也可以透过这些探寻故事的来源,看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电影是一门艺术,导演必须将影片的画面做得好看,加之影片的叙述也要具有一定的风格,艺术性与文艺性的结合,这样的影片才可以真正走进观众的内心世界。
采用倒叙手法的国产电影中,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比较有代表性。此片虽然是张艺谋导演执导的一部爱情片,但因开篇倒叙手法的运用与色彩相结合而别具特色。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遥远山村的一个爱情故事。山村教师骆长余和招娣之间的爱情故事成为知青下乡那代年轻人之间自由恋爱的先河,因倒叙手法的使用,加之张艺谋导演对于电影画面的完美呈现,使其成为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影片在开始的时候,从孙红雷饰演的儿子为父亲送葬开始讲述故事,以儿子的角度叙述了他的父亲母亲初次相见的情景,剧中父亲母亲之间几次坎坷的爱情经历,成就了一段漫长而坎坷的爱情。影片似一部回忆录,叙述的部分都带有情感的表现,尤其对于母亲形象的深入刻画,使她内心的活动也表现得极为动人。故事的讲述中,她对父亲的爱恋也使影片的主题更加鲜明,这种爱情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爱,一种没有任何要求的爱。骆长余这一父亲的形象虽然是一个乡村教师,但却至关重要,可以将影片的开端与结尾衔接起来,从开始时候的回家送葬,到影片抬棺片段,父亲的很多学生千里迢迢赶来为父亲送行,同时也体现出人们对于骆长余的敬仰之情,暖人身心。电影画面上许多镜头的使用也不时穿插于故事的叙述之中,张艺谋导演运用了很多的空镜头刻画,描绘了山村小路等不同的景色,同时对于渲染气氛有一定的帮助,此外,招娣对于骆长余的爱情渴望也可以通过乡村景色渲染表现出来,以景抒情,表现他们爱情的曲折。电影中很多镜头还对细节进行刻画,例如在叙述过程中,集中表现母亲的行动,尤其在她为父亲做饭、送水等情景时,表达了母亲对父亲深深的依恋和爱,也让观众对章子怡饰演的青年母亲的形象尤为深刻。还有表现母亲抱着青花大瓷碗追骆长余的奔跑镜头,在展现女主人公运动节奏感的同时,将招娣对爱情的追逐表现得很诗意。整部影片在叙事手法上,从初见到最终的分别,再到定情,父亲母亲之间的爱情作为一个线索,可以说故事倒叙手法的运用非常重要。
很多导演都将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进行电影的陈述,这样的叙述方式是很主观的。电影的倒叙手法的使用也可以灵活表现,姜文导演的影片在叙事风格上就很有技巧。例如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影片开始,故事的展开就似一种回忆,类似于纪录片似的铺垫,昏黄色的背景,使那个年代的印记、少年时候的梦都有一定的衬托,观众也可以很快进入故事之中。虽然主角马小***在特殊年代的经历是逐步展示出来故事情节的,但是,在人物旁白中会出现成年马小***的身影,总是在不断地解释、阐述、质疑。这种叙事视角的变换,突破了常规,运用起来增强了观众的好奇心,故事发展也得到了一定诠释。通过倒叙手法的叙述,姜文导演将自我陈述与影片画面结合起来,不同于传统故事叙述性的发展,而是一种可以调侃的,可以商量的电影语言来表现,这种特殊叙事手法的直观呈现,彰显了电影的创作风格。
总之,国产电影叙事风格的表现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随着导演对影片结构和情节的把握,可以结合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种类的穿插。电影可以说就是运用电影语言去讲述故事,电影具有很强的表现空间,这种空间表现也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电影首先让观众感受到的就是它细腻的情感,故事的感染力,那些过于强调电影技术或者镜头表现的影片也不能完全脱离叙事而***存在。一般传统的叙述方式其实更符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导演需要把握的就是运用合理的叙事手法去表现故事,让观众接受,但是,影片采用的不同种类的叙述手法也是可以被借鉴的,电影就是需要不断地去丰富它的叙事手法,表现它的主题思想。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颜纯均.电影的读解[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亲情的片段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