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用人10篇

曹操用人篇1

史书上,戏曲里,演义中,我们看到的曹操常常是阴险、奸诈、多疑的。然而,这远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至少加入了人为的演义:他对人才的爱惜与渴望,以及他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的制度同样是非常突出的。为留住关羽这位超重量级人才,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既封官,又许愿。可以说,一位领导者能够采用的一切挽留人才的办法,他都采用了。他的诚意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后来曹***在赤壁之战后败走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使他逃过了一劫,这是后话。用人上,曹操打破豪门士族的小圈子,不论出身,唯才是举。把大批出身庶族寒门的人才罗致到自己的手下,形成了“文武并用、英雄毕力”的盛况。不仅***治人才***事人才他兼收并蓄,当时一批特立独行很难伺候的文人们,也被他吸引到自己的麾下,服服帖帖地为其服务。以“建安七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就是他一手培育起来的。在他们父子三人的大力提倡和亲身参与下,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文学”。

和曹操相比,他的后继者曹丕就差得多了。他一改曹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良策,接受陈群的建议,确立了“九品官人之法”,使统治集团固定化。在这种体制下,形成了新的士族,扩大了社会等级隔阂。从此以后,由创业到守城,曹丕的进取心弱化多了,选才用人的视野也狭窄多了。丢掉了曹操长处的同时,曹丕却把其父性格中的弱点继承下来。并在不知不觉中把它发展到一种极致。

这在曹丕对待他兄弟们的态度上可见一斑。

曹操用人篇2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这句歇后语来源于《三国志》。

曹操的知人善任在三国诸君中是突出的。他一反东汉豪强专***讲求“门第世资”的用人传统,主张任人唯贤,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广选人才,以至“选将于亡虏之内”。郭嘉,满宠出身低微,因为富于谋略而被擢拔,于禁、乐进以勇敢善战被选拔于小吏之中,有才干的许攸在袁绍那里受排挤,投曹后受到殊遇,曹操俘虏关羽后,明知留不住他,仍待为上宾,陈琳替袁绍写檄文骂他三代祖宗,他也因才而加重用。张辽也是他从俘虏中选出来而成为名将并立过大功的人。

这句歇后语比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曹操用人篇3

【关键词】曹操;能臣;奸雄;评价

大凡熟悉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治家、卓越的***事家、出色的诗人。然而,长期以来,曹操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一直是个反面形象。譬如:京戏中的曹操就是个花面的奸臣。这是为什么呢?

难到是受《三国演义》影响吗?答曰:是也,非也。《三国演义》一开头作者就借书中人物许劭之口品评曹操道:“乱世之奸雄也”。可您千万别忘了这句话的前面一句:“治世之能臣”。由此可见,在作者罗贯中眼里,曹操不仅是个“奸雄”,而且还是个“能臣”。可为什么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大多数人只注意到曹操的“奸”,而不注意其“能”呢?

历史上的曹操其实是这样的:富有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治***严谨,驭众有方;善韬略,有胆识,也能吟诗……这些我们暂且不谈。试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是如何塑造曹操形象的。

无可争议,作者罗贯中在创作中是有倾向性的――拥刘,想把曹操塑造成奸雄形象。关于这一点,我们并不责难作者,这是时代的局限。由于曹操特殊的历史功绩,再加上一些大是大非的历史事件不能随便捏造,作者罗贯中注意到了这些方面。只是作者在创作中没有拘泥于史实,而根据历史、注本、民间故事等进行改编和想象,大胆再创造,即进行必要的文学加工,塑造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曹操形象。那么作者究竟是怎样塑造的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一、“奸雄”

所谓“奸雄”,就是“奸而雄者”。曹操从小就奸猾。其人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曹操出生成长于一个宦官家庭,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公子哥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鬼点子和坏主意太多,所以《三国志》说 “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由于作者罗贯中所处的是封建时代,他的世界观和文艺观必然受当时的传统观念影响,进而影响到创作。因此,作者塑造的曹操形象就必然有其“奸”的一面。也只有这样写,作品中的曹操才能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那么,作者在小说中是如何塑造“奸雄”曹操的呢?

首先,作者着力刻画了曹操的诡诈。如小说第一回,作者在介绍曹操时,即说他年幼“有权谋,多机变”,并写了他如何“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从而达到装病诬叔的目的。然而,对于曹操的诡诈,作者没有止笔于此,还写了他这种性格的进一步发展。官渡之战中,面对刚从敌营投奔过来的许攸,曹操首先赤脚相迎,进而以礼相待。然而,当许攸问及***粮储备的情况时,曹操却是一连四次撒谎,特别是第四次撒谎,又俯耳,又低声,装得极象真的。尽管这四次撒谎都失败,曹操还是终未讲真话。这足以说明曹操诡诈的个性,而且这种个性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一次比一次深化。

其次,作者刻画了曹操的残忍。曹操在行刺董卓未成后,逃到了父亲的结拜弟兄吕伯奢家。当他听到后面草堂有磨刀声,又偷听到“缚而杀之”这句话,就闯了进去,不分男女,一齐杀光。可就在他搜查到厨下时,发现一头猪被捆着,才知道误杀了好人,急忙上马逃走。路上恰巧碰见吕伯奢骑驴打酒回来,对曹操热情挽留。“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这里曹操无辜杀死吕伯奢一家,在曹操的一生中虽只是个小插曲,但他的残忍却由此窥见一斑。后来,曹操为父报仇,兴师杀奔徐州,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由是:“操大***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曹操之残忍确实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

再次,作者还有意识地将曹操的诡诈和残忍结合在一起写,如曹操在讨袁术过程中,有“借头压***心”这一节。

……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 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法。”于是众怨始解。

这里,曹操的残忍和诡诈汇合一处,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其实,从“做什么”上来看,曹操杀个小小的仓官,这并不惊人,惊人的是他“怎样做”。他不仅嫁祸于人,还居然把杀头叫作“问汝借一物”。如此令人颤栗的个性化的语言也只有诡诈、残忍成性的曹操才能说得出。同样,也只有他才能这样不动声色地炮制这样的杀人案。此举强化了曹操在人们心目中的“奸雄”形象。

最后,作者还描写了曹操的虚伪。曹操早有称王之心,许田打围,曹操遮于天子之前近受群臣呼“万岁”之礼,便可见端倪。曹操平定汉中地以后,群臣表奏献帝,认为曹操宜进爵为王。献帝无法,只得让钟繇草诏,册立曹操为魏王。曹操于此时却“假意上书三辞”,可“诏三报不许”,曹操才“拜命受魏王之爵”。如此“君欲取之,而必为之辞”,岂不虚伪?曹操和蜀兵交战,正进退不得之时,主簿杨修解其“鸡肋”口号之意,却成了曹操的刀下之鬼。表面上是杨修“造言乱我***心”,实质却是因为平时“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样写曹操的虚伪实乃绝妙之笔。乱我***心者斩之,谁还会责怪曹操呢?

至此,作者也完成了对“奸雄”曹操的刻画。

二、“能臣”

作者首先将曹操刻画成一个“治世之能臣”形象,写他具有非凡的***治才能和***事才能。

曹操善于选才。他手下的谋士名将,有的是从民间征得的,如刘晔、郭嘉;有的是从敌营投奔过来的,如许攸、张颌;有的是俘虏过来的,如张辽、陈琳。这些人后来大多屡建功勋,为曹操平定北方出了不少的力。

曹操还具有非凡的***治远见。“挟天子令诸候”我们且不说,单说“煮酒论英雄”那一幕,作者把曹操那从容的谈笑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曹操的谈笑中翻卷着群雄割据时代的***治风云,他就象凌空飞翔的雄鹰一样,鸟瞰着乱纷纷的赤县神州,清晰地看出各种人物的优劣,预测各种矛盾发展的趋势,还充满自信地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来天下形势的发展,确也大都证实了曹操的看法。

曹操在作战中有着超人的胆识,这是他能够取得官渡、柳城、等战争胜利的前提。尤其是官渡之战,曹操的兵只有七万,而袁绍的兵号称七十万,实力悬殊相当大。而当曹操在征求到谋士荀攸的作战意见后,“曰‘所言正合吾意’。遂令三***鼓噪而进”。这说明,曹操在征求谋士意见前,自己也是下定了决心打这场战役的。

曹操在战争中善于用人,这是他取得胜利的关键。战争中,曹操往往能集思广益,发挥谋士的作用。还拿官渡之战来说吧!袁***进至官渡后,筑土山,立高橹,居高临下,用箭乱射曹操***营,***士惊惧。曹操忙向谋士求计,并采纳了刘晔的策略,“连夜造发石车数百乘,分布营墙内,正对着土山上云梯。侯弓箭手射箭时,营内一齐拽动石车,……由是袁***不敢登高射箭”。当袁***改为暗掘地道准备直透曹营时,“曹操又问计于刘晔”,合计掘长堑以阻敌***深入。当曹操“***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未决,乃作书遗人赴许昌问荀或”时,是荀或的“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劝阻了曹操,使其坚持到胜利。当决定去截击袁***粮车时,在用将问题上,曹操又是在征求了荀攸的意见后才将这一作战任务交给徐晃的。后来火烧乌巢的关键行动,更是大胆地采用了刚从敌营投奔过来的许攸之计。此前,曹操有赤脚迎许攸礼贤下士的千古美谈,我们就不再细述了。总之,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的最后胜利,再一次谱写了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篇章。曹操在战争中体恤将士,赢得了人心。他甚至对犯错误的士卒也能给予宽待。官渡之战胜利后,曹***缴获了袁绍的一批书信,其中有动摇的曹***将士暗通袁绍的信件,曹操部下有人建议需加追查,曹操却下令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掉,并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曹操治***严谨,体贴百姓,这是曹操取得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在率领大***讨伐张绣的征途上,曹操见麦子已经黄熟,就下达了一条铁铮铮的***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由是:“百姓闻喻,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表现了曹操体恤民力,与民无忧的策略。但就此以后,不久,曹操的马受惊,踏坏了一大块麦田,曹操“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经劝阻,曹操才改为割下自己的头发,“于是三***悚然,无不懔遵***令”。曹操的这“割发代首”之举充分显示出曹操严于律己,带兵有方,富有谋略的***事家形象。

曹操在战争中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战略战术,这又是他取得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曹操统***打仗,总能集中兵力,力避两面作战,在经过精心选择后决定攻守的方向。建安二十四年初,曹操决定暂时放弃与刘备在汉中的对峙,率***回长安,继而东向。在眼前,他丢掉汉中,好像是丢掉“鸡肋”一样可惜。但从当时的战争全局来看,他却能集中兵力对付荆州方面,这是很恰当的。后来襄阳、樊城之围能解,证明了曹操选择的正确性。

另外,曹操指挥作战,常使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或作壁上观,使敌自斗,从中获利。这些在曹操逐鹿中原的战争中运用得尤为精彩。袁绍死后,曹操率兵占了黎阳,追至冀州,却久攻不下。于是,曹操用了郭嘉的计策,等袁氏兄弟火并后,才又率***杀过黄河,占领冀州。同样的例子还有:曹操用计离间了韩遂和马超的关系,打败了西凉兵;离间孙刘而大败关羽等。

三、客观评价

作为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这种本色使他成为英雄,不过,这个英雄又同时被看作奸雄。曹操年轻的时候,曾经被预言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可以这样理解: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扰乱天下,就是奸雄。其实曹操是想做能臣的,他有乱世的***治远见和豪迈气概,集中表现在他迎奉天子迁都许县这件事上。决定着当时中国命运和前途的官渡之战,在汉献帝建安五年十月以曹操的大获全胜告终。同时他有容人的大度,刘备兵败,曹操招降关羽,关羽与曹操立下三约,其中有一: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曹操允诺。后来关羽知刘备在袁绍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曹操虽然不愿放行,且关羽又斩了他的将士,但终因与其有约,不但不予追究,还派张辽“传谕各处关隘,任便放行”。奸诈的曹操竟有如此有信义,确也难能可贵。他有诗人的气质,《观沧海》可见一斑,曹操的最后遗嘱,特别是如何对待诸侍妾,使人们看到的似乎不再是一个纵横沙场几十年的魏王曹操,而是一个绝对平民化的临终老者形象。

另外,为了展现曹操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作者还在一些细节处写了曹操的其它方面。曹操刺杀董卓未成,以献刀为名,巧妙逃脱,可见他机敏;与张济之妻邹氏寻欢作乐,激起张绣再反,可见他好色;和马超之战,割须弃袍,可见他识时务。……

综上所述,作者不仅展现了曹操性格的主要方面,还写了曹操性格的次要方面,显示了曹操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复杂性。细心地人不难发现:作品中的曹操有时豁达大度,有时却又心胸狭窄;有时礼贤下士,有时却又嫉贤妒能;有时能集思广益,有时却又刚愎自用……所有这些,看似矛盾,实质上作者正是从这些性格的对立刻画中让我们更能感觉出曹操形象的真实性。因为这个形象是立体的、丰满的。

曹操在历史上曾接受枣祗和韩浩的建议,搞过屯田制,这对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起过重要作用;另外,曹操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小说中关于这方面的描写却提得极少,不能不算遗憾。但如果以此责难作者,否认曹操形象的真实性,我则不以为然。因为《三国演义》毕竟不同于《三国志》,正如文学不同于历史一样。

和小说中其他人物,如刘备、诸葛亮相较,鲁迅先生早有言曰:“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我以为然。其他人物,如关羽,就有点神化了;周瑜心胸太狭窄;鲁肃太老实……给人感觉反倒不真实。

曹操虽“奸”,但他是“雄”,是“能臣”,且并未“乱世”。他是一个统一北方的实际领导者,正如曹操自己所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仅见其“奸”,不仅是对历史上的曹操缺乏了解,而且也是对《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曲解。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出色地塑造了曹操形象,这个形象既不是历史上的曹操,也不同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而是一个艺术真实的曹操。

参考文献

[1]《三国志》v陈寿w

[2]《三国演义》v罗贯中w

[3]《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v鲁迅w

曹操用人篇4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曹操 形象 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作者罗贯中,把历史上的曹操,描绘成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作者把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罪恶,生动地集中在他身上,使他成为典型的统治者形象.小说中的曹操,是一个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的人物,但他又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残忍的灵魂掩藏起来,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所用.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他的另一面,即作为亲自统帅千***万马南征北战的统治者,曹操是一位有胆略的***治家和有才能的***事家.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本文就以上几点对曹操的形象试作分析.

一,怀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残酷好杀,奸诈多变的曹操.

《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的立场分明,爱憎清楚.在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颍川之战",曹操对义***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 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曹操传令三***"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不臣之心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讨贼.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时劝谏,恐怕就连献帝本人也要被废黜了.此后,曹操权势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马腾父子三人被诱杀,伏后,伏完"为国捐生",耿纪,韦晃等"五臣死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把权诈,奸猾,多疑用到了极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官渡大战的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然后他"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可支一年","有半年耳",直到许攸一下子拆穿粮食已尽,曹操这才愕然不已.许攸以诚相投,而曹操这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这就是奸雄之奸.

在赤壁大战被烧得焦头烂额,慌忙逃跑来到华容道,曹操发现一大道与一羊肠小道,曰:"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结果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曹操多疑的一面,成就了诸葛亮.曹操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疑是他吃败仗之原因.正如诸葛亮在"智取汉中"时对曹操的评价:"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

二,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有胆有识的曹操.

凡是伟大的作品,总带给读者许多的想象.《三国演义》在现代也同样发挥着作用,给予读者们各种各样的思索和精神粮食.《三国演义》一书中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魏,蜀,吴三国争取人才的斗争.可以说曹操,孙权,刘备他们在争取人才这点上,都是不遗余力的.曹操是一个懂得识别人才且重视人才的***治家.作者充分表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这方面的性格优点,他能够识别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拢人才,为他的***治野心服务.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比如曹操在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大会上,很早就已看出了刘备与关公均非等闲之辈,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曹操的谋士力主翦除刘备以绝后患时,他劝以"当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在当时那种"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年代,曹能与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并力荐于皇上.虽后来刘备乘截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曹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彼既去,若再追,恐成怨矣."……礼遇关羽更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文字,讨伐董卓的大会上,他极力支持关公出战.在关公"温酒斩华雄"后,他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收关公为己用,因而百般优待,以动其心.但关公终挂印封金而去,这时曹操力排众议,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范,反传令一路放行,并亲自为关公送行.这一事件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明曹操爱才的优点.正如文中曹操所言:"吾者已许之(指曾答应关公在其得知刘备去向时,准其离去),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之."并告诉张辽:"云长挂印封金财贿不足以动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为日后纪念."

小说中曹操"不念旧恶"的故事也屡见不鲜:破袁绍后发现"许都及曹***中诸人"与袁绍"暗通术",谋士建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于是"尽将书焚之,遂不再问".袁谭死后,王修无视曹操禁令前往哭尸,曹操不仅不怒恼,反而视修为"义士","礼修为上宾".攻占汉中后"念张鲁封仓库之心,重重相待,封鲁这镇南将***."凡此种种,都颇得人心,也符合曹操集团的长远利益.而且,曹操更有一个可贵作风,那就是从谏如流.曹操虽机谋出众,但并不刚愎自用.小说中虽然也有拒谏孤行的情况,但并不多见.既使对提过错误意见的人,他也能给予鼓励.如击乌丸凯旋后,其第一件事就是"重赏先谏者",他说:"孤前乘危远征,侥幸成功……不可以法,诸君之谏,乃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如此胆识,难怪后人赞曰:"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兼谋并智,其谁不欢 因此,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在相持阶段向荀或讨教,并一举***为胜,郭嘉病亡征途,他能在悲痛欲绝之中,仍一丝不苟地按其遗计行事而平定辽东.

除此之外,曹操对自己的武将的态度亦是如此.在和张绣的战斗中,典韦舍身救了曹操.操自祭之,哭着对部下说道:"吾所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是泣典韦也!"后来再过襄阳时,想到此事,操又于马上大哭,即下马设祭筵,吊亡魂,亲三拜墓前;连那匹被射死的典韦的马也一道祭了,三***将士无不为之感动.虽然有刘备"泣送徐庶","三顾茅庐",孙权抚周泰的故事,并传以千百年的佳话,但若除去扩大了的拥刘反曹的偏见,与曹操之两祭典韦,三哭郭嘉,痛悼庞恐可差比肩.曹操是识人才,爱人才的.并且曹操的爱是真诚的爱,不象周瑜那样爱孔明之才,其爱便是杀,形似杀了孔明,天下就太平了,东吴就太平了.也正是由于曹操能谦恭下士,广招天下英杰,他的帐下才集中了许多的谋臣武将,其人数之多,能力之强,都远远超过了刘备,孙权.

三,才华横溢,狡诈多变,胸怀大志的曹操.

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如文中所描述的在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心涣散.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征战得以胜利.

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正由于曹操的人才***策救了他.在这场战役中,他全赖三个人——刘晔,荀攸,许攸.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胜利,这全在于他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都是人才,献计献策,有化险为夷之功,可以说一计敌万人,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治家,***事家,文学家,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确实曹操是一个有作为的人物,然而,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地主阶级的残酷,狡诈,极端利己主义等恶德.《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两个方面都作了真实的再现,并没有简单的丑化,也没有把他写得愚蠢无能.一方面,曹操具有雄才伟略,识见不凡,他的器重人才,深得人心;他的老谋深算,精明强悍;他的败而不馁,顽强乐观.曹操以挟天子而令诸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到后来的统一北方,都对他的这一性格作了充分的描写.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着力鞭挞了曹操的残酷,狡诈,伪善和极端利己主义.例如"诈作中风"(第一回),"借王??头"(第十六回), "攻打徐州时令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杀"(第十回);征袁谭时,一方面令***士捕捉逃避苦役的百姓,另一方面又叫那些"投首"的百姓"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士擒获"(第三十三回),杀吕伯奎全家后公然宣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第四回)等.

曹操成为反面人物形象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由于历史书上记载着曹操的那些残酷,狡诈,极端利己主义等性格特点,对封建统治阶级来说正具有代表性,于是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就抓住这些特点,编成故事讲唱,逐渐形成了曹操这一反面人物形象.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并使人民认识现实生活压在他们头上的那些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目,唤起人民同他们斗争.同时,这一形象在北宋以后至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定型的三百多年间不断丰富和成熟的演变过程中,还受到过民族斗争的影响.那时,汉族人民习惯于把北方的异族入侵者和统治者比作曹操.所以,《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反面艺术形象的产生,具有无可辩驳的历史合理性.

曹操的形象基本上达到了艺术真实性.文学需要再现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性格生命,而且允许艺术上的夸张;它不能像历史家所要求的那样,只能按历史事实来描写人物.而且文学艺术中的历史真实,又并非这是指的个别的历史事实,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历史生活,历史精神的本质真实;特别是对传统文艺作品来说,它甚至更为广泛地包含着作者本人生活时代的历史内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多侧面地再现了历史人物曹操的复杂性格,而又寓以作者的想象,夸张和褒贬.尽管其中某些内容同历史人物曹操有出入,但其性格却和千百个同类型的封建统治者的品质一样,因而具有更大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被表现得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样深刻,这样充分,这样成功的反面典型.

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会丧失它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意义,因为它并不附庸于历史人物的曹操而存在,无论怎样根据史实来给历史上的曹操"翻案".另一方面,把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性格和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简单地混淆起来进行"翻案",就会导致对古典文学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四,作为一名***治家,曹操具有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性格特点.

曹操的不臣之心,残酷好杀,狡诈多变这些劣迹演义已有大的渲染.但文中亦表现曹操正面之处,如曹操的***治,***事方面上的才能和成就.小说中也肯定了曹操在历史中的作用,他最大的成绩就是统一了北方,消灭了那里诸侯割据的局面,发展了经济,人民得以修养生息.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给人以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一面.作者为了表现其大气的一面,在对他的一些小事上的描写也是花了不少笔墨的.另外,曹操的慷慨多情是他的人格魅力的又一条,曹操虽然残酷但并不暴虐,冷酷但并非无情.他虽然杀了不少人但也未必想多杀,他原本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人,但残酷的***治***事斗争又是你死我活的,面对一个个凶险的敌人,他不得不抢先一步要了别人的性命,甚至不惜错杀无辜.但热爱生命重感情还是他的本性.他杀人不眨眼但并不以杀人为乐.***不讲情面但又通情达理,慷慨多情真豪杰.文中描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他对为袁谭,孔融哭尸的王修,习脂就很放了一马,甚至还送去了礼物.对部嘉的英年早逝悲痛的死去活来的描写就更别提了.所有的这些描写都是作者为了表现曹操作为伟人而不同于别的伟人的一面,塑造出曹操这一有血有肉,奸诈阴险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形象的需要.

一部三国小说,浓缩了许多的社会思想进去,也包含了作者的个人感彩,但这些都是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分不开的.文化是经济的产物,文化必须为社会服务.不可否认,作者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是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罗贯中运用艺术的手法,描绘了复杂的诸侯割据,***阀争雄,天下大乱的时代.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力极大的《三国演义》给了我们许多的益处.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他既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治家和***事家,又是一个阴谋家和野心家.作者把曹操奸诈阴险而富有人情味的性格特征描述得丰满而又深刻,令人信服.至于历史上的曹操,历来众说纷纭,由于篇幅和本人的水平有限,故不再作赘述.

附: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 罗贯中著

曹操用人篇5

刘备一到豫州就招兵买马,准备联合曹操消灭吕布。正在这时,张绣联合刘表来攻曹操。曹操一出兵,张绣就投降了。曹操看中了张绣的叔叔的妻子,要娶她为妾。张绣大怒,他暗中偷袭了曹操。曹操大败而逃,长子曹昂、战将典韦等人为了救他都被张绣的士兵杀死了。

曹操只得班师回朝。

刘备又联合曹操攻打吕布。刘备打先锋,曹操压后阵。吕布首先把刘备打败。刘备、关羽、张飞被大***冲散了。曹操指挥大***打败了吕布,吕布后来被曹操杀害在白门楼前。吕布部将张辽被曹操收降。最后刘备和关羽、张飞又投奔了曹操。

到了许昌后,曹操为刘备安置了住所。有一天,曹操请刘备到他的丞相府喝酒。他们两个人正喝的高兴,这时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大雨。

曹操问刘备:“玄德了解龙的性格吗?”刘备说:“不了解。”曹操说:“龙有大龙、小龙之分,大龙是大英雄,小龙是小英雄。玄德肯定知道天下的英雄人物,请说出来给我听听。”

刘备知道曹操是一个奸雄,便假装说:“我很笨,看不出谁是英雄。”曹操一定要刘备说。刘备只好说:“袁术算是一个英雄吧?”曹操哈哈大笑说到:“袁术是一堆死骨头,他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刘备说:“袁绍独占河北,兵多将广,势力很大,应该是一个大英雄吧?”曹操严肃地说:“袁绍虽然占有那么多优势,但他不会好好利用,所以他称不上一个英雄。”刘备又说:“刘表浪得虚名,不得民心,不算英雄。”刘备又说:“占据江南的孙策算是一个英雄吧?”曹操说到:“孙策靠他父亲以前的兵力,如果没有他父亲孙坚打下的基础,他连一个狗熊都不是!”刘备只好说:“益州刘章应该算一个英雄吗?”曹操说到:“刘章孤陋寡闻,不是英雄。”刘备又列举了许多人出来,曹操都是置之一笑,不屑一顾。刘备只好问:“那么谁可以称得上英雄呢?”曹操指着刘备然后又指着自己说到:“玄德和我才是当今世上的大英雄!”

刘备听了这句话,吓得手中的筷子都掉了。正在这个时候,天上打下了一记响雷,刘备连忙说:“这一记雷打得可真够厉害的,把我的筷子都震掉在地上。”曹操拍手大笑道:“大英雄也害怕雷声吗?”刘备赶忙说:“大圣人孔子碰到打雷都吓得心惊肉跳的,何况我这个凡人!”曹操没有怀疑刘备对他有异心。

刘备回到家里把曹操请他喝酒讨论天下英雄,然后靠用打雷蒙蔽过关的一系列事情告诉了关羽、张飞。关羽和张飞都赞扬刘备有谋有智。

袁绍消灭了公孙瓒,袁术想投靠袁绍。曹操听从了刘备的计策,给刘备五万大***去拦截袁术。刘备占守徐州,将袁术打败,袁术被活活气死。

刘备在徐州杀了曹操的心腹,他害怕曹操报复,便派人去向袁绍求救。袁绍答应了刘备的请求,他命人写了讨伐曹操的檄文,准备起兵攻打曹操。曹操决定先把刘备消灭,再攻打袁绍。

曹操和刘备一交战,刘备就被打败。刘备投奔袁绍去了,关羽为了保护刘备两位夫人的安全,不得不投降了曹操,张飞领着几十个小兵逃到芒唐山中静待时变。

曹操用人篇6

而今天要说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智将贾诩的故事,用这个历史上的经验来看看当代该如何做到向上管理,让领导如何更“爱”你。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曾先后担任三国时期的李傕、张绣与曹操的谋士,官最高至魏国太尉(古代三公之一,太尉相当现在的***副***)。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贾诩的生平:

其一,贾诩,智谋百出,算无遗策。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为董卓报仇攻占长安时,在李傕的部队担任谋士,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在曹操要与袁绍决战的前夕,他反而劝张绣归降实力较弱的曹操。后来,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时都有贾诩的功劳。曹操占领荆州之后想顺势由长江东下兼并孙权时,贾诩劝阻并说应该先安抚刚刚占领的荆州百姓再等待时机南下,但是曹操因为荆州得到的太容易而轻敌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其二,在曹操思考要让曹丕还是曹植来当继承人,询问贾诩意见的时候,贾诩的回答充满了智慧。曹操问:“你觉得我的那个孩子适合当继承人?”而贾诩装着思考的样子闭口不答,曹操看到贾诩闭口不答就问:“你为甚么不回答我呢?”贾诩说:“我在思考一些事情,所以忘了回答你。”曹操说:“那你在想什么呢?”贾诩说:“我在想袁绍与刘表父子失败的原因”,因为贾诩没有直接回答他支持谁,却用袁绍与刘表失败的案例来暗示曹操(袁绍与刘表失败的原因就是对继承人犹豫不定与废长立幼导致内部***),曹操一听就明白他的意思了,大笑之后立曹丕为继承人。

当然在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也投桃报李封其为太尉。当曹丕继承曹操魏王的位子后,问贾诩应该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则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派兵征吴无功而返。

我们藉由上面贾诩的故事来分析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为人低调,懂得让领导放心

曹操是三国时期疑心病最严重的领导,而贾诩又不是曹操旧臣,所以他就懂得该低调的时候绝不高调,尽量不得罪曹操的旧班底。在个人的交友方面,他不与别人私下结***营私,甚至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找官二代或是富二代。所以贾诩也就成为曹超的谋士中活的最久的一个,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候。

备注:

曹操比较有名的谋士有

郭佳:因病早死。

荀彧:后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

司马懿:曹操在世时根本没有被重用。

杨修:因为看破了曹操的心事与布局而被曹操记恨找借口杀掉,而杨修的故事也造就了一句名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孔融:顶撞曹操而被杀掉。

避开敏感话题,不得罪任一方

领导问敏感话题的时候,不要正面回答,用故事与案例让领导自己去想利害关系,就不容易得罪领导。

当曹操在问继承者的问题时,很多人不是回答曹丕,就是曹植。但是这些人都没有想到,不管支持那一个,都会得罪两个人,一个是曹操,一个就是你不支持的另外一个。举个例子说,你回答曹丕,你就一定得罪曹植,而曹操也会问:“你为何支持曹丕,曹植哪里不好?”当你回答曹植不好时,你就得罪了曹操,因为没有父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好。所以相同的,当领导在问敏感的问题时(不管怎么回答都是错的时候),请记得用故事或案例来回答,让领导自己思考。当领导思考出结果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认同领导他的决定,记住千万不要正面回答,否则结果可能就像杨修一样。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曹操用人篇7

关健词:曹操 形象 历史 小说 戏剧

纵观历史风云人物,从来没有哪一个人物有曹操的形象那么复杂,那么具有争议。一直以来争议颇多,曹操是个很有才华,很有才干的人,我想这点是无可争议的,在《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的传记中可以知道。由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使人们把小说中的曹操当成了历史上的曹操,一提起曹操就认为他是个奸诈、狡猾、阴险的人物。因而他到底是正派还是反派都受到很大的争议,如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能雄。”郭沫若说:“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曹操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一大歪曲’”。①而小说《三国演义》和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具有普遍性,充分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是一个贪欲和权欲的穷凶极恶的冷酷无情而又欺君罔上的典型的封建主义权势人物的奸臣形象。罗贯中是叙事写人的高手,仅用廖廖数语便将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句话便揭示了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屠杀徐州无辜平民,向仓官借头、以德报冤杀吕伯奢全家等细节来刻画曹操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的巨大成功,掩盖了曹操的本来面目。加之在历代戏剧发展中“阴险奸黠”的白面奸臣的曹操形象便在世国中扎下了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清人魏裔介在《三国问答序》中指出:“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②所以人们从文学作品中得出的形象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具有片面性。这就有意无意影响了人们对历史上曹操其人的正确评价。

一、三国故事源远流长

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就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色人物闪亮登场,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就记载了许多生动的三国故事,三国过后,在民间不断流传和丰富着三国故事。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故事,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可能是最早的记载之一。到宋代的“说话”艺术中,已经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可把“说三分”当作职业来做,说明三国故事在民间是非常流行的,人民也十分喜欢。还有,宋代苏轼《志林》曰:“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的“说话”已经有了尊刘抑曹的倾向。到元代,有三国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也记载了三国故事。其事故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并以蜀汉为主线,还串以大量的民间传说,为后来罗贯中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素材。在金元时期的戏曲舞台上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就有《赤壁鏖兵》等剧目,使三国故事得以更加丰富。再后来,元明之际的剧目中,以“三国”为题材的就有六十多种,并且有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颂扬刘、关、张的义气,而贬斥曹操的奸狡。具有明显的反曹倾向。

罗贯中就是在这些民间传说,戏剧舞台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三国演义》的。作为任何一个作者,他在创作前,都会考虑作品的可读性,要使作品流传千古,就必须符合人民的胃口,即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罗贯中也不例外,在创作《三国演义》时,采用民间传说来迎合人民,而三国故事在经过隋唐宋以后,就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他在创作时也就很自觉地保留了尊刘抑曹的观点。可以说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上,民间传说中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差不多起了决定性作用。③他把曹操写成一个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形象,而不能把曹操写成一个像刘备、关羽、张飞式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的最中心、最成功的人物――诸葛亮、曹操两个人物都流传千古,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治家和***事家,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超人的才智,冷静的头脑,在他身上,集中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才情和智慧,以及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曹操则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的身上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是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关于这点,黄立新老先生说得较清楚:“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确实是个有作为的人,他代表了当时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阶级的残酷,狡诈的恶德。”④这两个人物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在民间深受人民喜爱的,但具有明显的偏重倾向,总是将诸葛亮归为正义,而把曹操当成灾星,是人民的大敌。

二、罗贯中的价值观

关于罗贯中,我们知之甚少,据明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由此可知,罗贯中大略生活于元末明初。⑤曹操作为历史人物,免不了要承担后人的是是非非,不管他对历史有多重大的作用,只要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有天壤之别。我们没理由否认曹操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确实是个被否定的典型。对曹操有褒有贬,有扬有抑,与作者的生活时代,价值取向是有紧密的联系的。

三、历史上的曹操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它要遵循一定的历史,但往往是实多虚少,而最权威的史料莫过于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陈寿《三国志》中,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杰出的***治家,***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⑥

1.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在《曹操集》的出版说明中,开篇就说:“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治家和***事家。”⑦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曹操的确是我国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统治者。在他出生的前后,社会矛盾加剧、阶级矛盾激化,世家贵族地主阶级控制的东汉***权开始瓦解,并面临崩溃。在公元一百八十四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地方割据势力集团。曹操也是其中之一,他推行法家治国思想,使自己的实力逐渐加强,通过二十多年的争斗,终于统一了北方。曹操认为要进行统一战争,就必须效法于秦汉,实行法家的耕战***策,大兴屯田,用各种办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的《置屯田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⑧这段文字足可见其屯田强兵之策,还有《败***令》、《孙子注》中,都反映了他主张法治的观念,反对礼治的尊法反儒思想。陈寿《三国志》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毫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权,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好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⑨这可能算是对曹操较为公平的评价。

2.唯才是举

曹操的唯才是举,历来受人称赞,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文史天地》写道:“建安七子之一的阮,堪称曹操的文胆,阮被曹操网罗的过程,颇有戏剧色彩,当初,曹操雅闻其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不应,连连逼促,阮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招架不住如此热情,只得出山投其门下。”{10}这是说他求才不择手段,却可看出他“求贤若渴”。不止如此,像敌方的徐庶、周瑜、关羽他都想聘用。

3.体恤百姓,保持农业生产,以民为本的思想。

他在征张绣时,号令三***,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斩首”。在征袁绍时,重申***纪: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攻克冀州后,便急令宣布: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这些都是他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以民为本,实乃俊杰。

4.赏功罚罪,严正不苟的法治观念。

曹操对于忠心事己的贤才臣僚,无不重恩厚惠,他善于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奖励措施来激励将士,这是他卓有成效的用人之道。在《论吏士行能令》中,他提出:“贤者食于能,斗者食于功”,从来没有听说无能的人、不能打仗的士兵“并受禄赏、而可立功兴国”的,“凡英明的君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赏得行,有事赏功能。”他主张“赏不逾日,以达明赏罚,呈用众,若使一人”。

古者有云:“法不加于尊”,而操则不然,他的战马受惊,误入麦田,按曹操自制的***法,践麦者斩首,而自制法又自犯法,他觉得不加法于已,将无法服众,于是想出了“割发代道”之计。既打破了“法不加于尊”的古训,又维护了***法的权威。两全齐美的事,何乐而不为?曹操在《败***令》中说:“司马法”“将***死绥”,“是古之将者,***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他赏功罚罪,正大光明。举个实例:水兵败后,夏侯敦部下乘乱掳掠,受到于禁严厉制裁,被制者不满,反污于禁造反,而于禁不加申辩,仍全力整兵迎击张绣,义无反顾。战后,操当即表彰于禁:“水之难吾甚狼狈,将***在乱中能整兵讨暴,有不可动之节,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封于禁益寿亭侯,同时责夏侯敦治***不严之过。这可算是做到了赏罚公平。

5.卓越的***事家

曹操很善于用兵。三国时期是个战乱的年代,几乎到处都有战争,天天都在打仗。许多诸侯都是在战争中使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的。曹操能在众多诸侯中脱颖而出是与他的***事才能分不开的。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他很善于指挥打仗。谋士郭嘉在分析“十胜之议”时评价他能“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像建安三年春三月征张绣。曹操在穰县包围了张绣,五月刘表派兵救援,截断曹***后路。曹操想退兵,张绣***队追来,曹***很难前进,就摆开连营阵势逐渐推进,曹操在给荀的信中说:“敌***来追赶我,虽然我每天只行进数里,但我估计,走到安众县,必能打败张绣。”到了安众县张绣和刘表的***队合在一处据守险要,曹***前后受敌。曹操连夜在险要地方开凿地下通道,全部运走辎重,埋伏奇兵。天亮敌***以为曹兵己撤退,就全***追赶,曹***出动埋伏的步兵、骑兵,把张绣打得大败。可见曹操用兵如神的本事。除此之外他做到了知人善用。曹操族弟曹洪,忠勇善战,功绩卓著,但贪财好色,因而曹操在重用他的同时,派自己的宗亲曹休和亲信谋士辛毗担任他的参***,并提醒二人注意曹洪的短处,随时“匡其过失”。《三国志・杜畿传》中记载:杜畿善于治理地方,于是曹操就派他当河东太守。杜畿果然在河东能够独当一面,在其任太守的16年中,***治稳定,经济发展。“河东16年,常为天下最”,这既是对杜畿治理河东的业绩的肯定,也是对曹操善于重用各类人才,使人能够各尽其能的肯定。由此,我们说曹操可以称得上古代卓越的***事家。

6.杰出的文学家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他一方面凭借***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之局面;另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著名,内容多为描写亲身经历的战争生活。其中有不少感时之作,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类五言诗,其有“诗史”的性质。其著名诗篇有《短歌行》、《苦寒行》、《篙里行》、《观沦海》、《龟虽寿》等。像其中的《短歌行》,写出了作为建安时代的***治人物曹操的复杂心情和深沉感概。全诗笔调低回沉郁,“体现了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色。同时,全诗声音铿锵,换韵自由,袭用《诗经》原句,不着痕迹”、另一首《观沧海》,通过作者亲临东海观潮的感受,表现了其暮年的壮阔胸怀。词中描写了山海间万物的繁茂和萧瑟秋风中呈现出的大海洪波,那天水相连,波澜壮阔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吞含日月,孕育星辰的伟大气势;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伟大场面,真是壮观极了。日月星辰都在他的怀抱之中,如此恢宏、壮丽的意境实在是令人赞叹。《龟虽寿》直接抒发了诗人的胸怀,节奏急促,顿挫分明。词中从正反两方面咏叹了自然界不可抗据的客观规律,发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的誓言。

四、我的看法

历史告诉我们:曹操虽是奸诈,却也善良,并且,还为老百姓作了不少好事,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就应该以实为本,以虚为补充。罗贯中在塑造时也没忘了这一点,将曹操写成了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人物,说他简单,是说他可用一个字概括--奸;说他复杂,是说他丑中有美,美中有丑,恶中有善,善中有恶,让人捉摸不透。

注释:

①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1959年1月25日《光明日报》6版.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③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奉“蜀以宗室为正”。由此,在明间开始了尊刘抑曹的传说.

④黄立新.《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真实问题》(《古典文学论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版).

⑤贾仲明.《书录鬼簿后》写于永乐二十年(1422),时80岁,据此,可知元至甲辰(1364)时,他22岁,罗贯中与他为“忘年交”,则当属1315年左右生人.

⑥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卷二第2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⑦《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⑧《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⑨姜洪,姜海.《曹操爱才》(《文史天地》2004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卢弼集解.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

[2]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

[3]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四部丛刊本.

[4]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

[5]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

[6]曹操集(上、下册).中华书局,1974年.

[7]古典文学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8]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9]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出版社.1983年.

曹操用人篇8

少年本色

其实曹操是有些可爱的,因为他是一个本色的人,而这本色,在他年轻时造访品评专家许劭那件事中便表现出来了。

翻开《资治通鉴》,说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轻时的曹操似乎是个浪荡公子,不过,他的浪荡应该是有原因的。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西园卖官时,曹嵩花了十倍的价钱买了个太尉的头衔,足见财大气粗。试想,曹操焉得不浪荡?而因浪荡,自然“世人未之奇也”。“唯太尉桥玄、南阳何顺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桥玄好像不会乱作评价。

同时,他建议曹操结交素有“月旦评”之称的人物评论家许劭,“曹操往造劭而问之曰:‘我何如人?’劭鄙其为人,不答。操乃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许劭的话,其核心不在能臣,而是在“奸雄”二字,因为当时就是乱世。但是曹操并没有计较,即使是贬语,他听了也是高高兴兴地走人而已,看来曹操至少不是个气量狭小的人,相反倒有几分坦率与天真。而许劭之所以“鄙其为人”,很大程度上应该是鄙视曹操的家庭出身,因为当时宦官毕竟属于“浊流”,不齿于“清流”。只是,这种以出身论人的“奸雄”之称,却无端给曹操抹上了一层灰色,也对人们评价曹操起了极大的误导作用。

谁是君子

从史书中看,曹操似乎是很有雅量的。比如陈琳曾写檄文骂了曹操祖宗三代,是可忍孰不可忍!但袁绍后来兵败,陈琳只好投降,曹操却照常笑纳,还大度地说:“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大意是:两***交战,发发檄文声讨一下是正常的,但你数我罪状骂我就行了嘛,何必骂我父母祖宗?还有那个大名士孔融,曹操非常看重他的才华,把他请到许昌,每次朝廷开御前会议,都是他作主发言人,可谓极为礼遇了,孔融却总是一有机会便讽刺他。但曹操并不理会。曹操攻破邺城,曹丕把袁绍的儿媳妇甄氏抢来做了小老婆。孔融给曹操写信,说当年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周公了。曹操因孔融博学,以为真有此事,便问他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如此挖苦,曹操也没有翻脸。从这些事上看,曹操好像并非计较个人恩怨的人,甚至有些时候比常人宽容得多。

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曹操是个诗人,而无情是成不了诗人的。据《曹瞒传》载:“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设杯案中,肴膳皆沾巾帻。”可以想象曹操是多么无拘无束,近乎童真。当官渡之战处于你死我活的关键时刻,袁绍的谋士、曹操的故旧许攸乘夜前来投奔,曹操来不及更衣,竟然赤脚跑出去,抚掌大笑。而当***敌袁绍死后,曹操亲临陵墓隆重祭祀,且慰问其妻子,归还财物,赐给各种绸缎布匹,并由国家抚养他的后人。此举纵然有***治目的,又何尝不是出于人道和友情!

勿庸讳言,曹操是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但当时的割据者如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和刘备等人皆是如此。不过,好像曹操更有血性,也更仗义些吧。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当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盟主袁绍及各路***马共有十余万人,但他们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无人敢向关西推进。而曹操认为薏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率领数千骑进攻董卓,虽然大败,自己也被流矢所伤,亏得堂弟曹洪所救才幸免于难,但在气度上已是高出众人许多。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纵观曹操一生,称他为“奸雄”似乎不恰当,称他为“汉贼”更不恰当。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说:“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袁术称帝刻玺、袁绍欲私立新帝的乱世中,曹操却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初平二年,韩馥、袁绍等人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曹操明确说:“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可以去听那个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于西面的汉献帝。后来李催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逃命时,漠然无睹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笑道:“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些言行即便未必出自本心,但在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孔明等人说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纯属***治攻击吧。

曹操用人篇9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着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自然也有缺点,尤其是他的野心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我们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可以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治家,胸怀博大的理想主义者。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用人篇10

关键词:赠白马王彪;曹丕;曹彰;曹植;曹彪

《赠白马王彪》诗最早见于《三国志?陈思王传》注引《魏氏春秋》,本无序。序最早见于《文选》。全诗共七章,酣畅淋漓地抒发了曹植复杂愤懑的思想情感。“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不仅是行路中的困难景况,更是作者现实生活中报国无门,屡遭打压的真实写照。“顾睹望城阴,引领情内伤。”兄长任城王曹彰暴死在洛阳,曹植的内心深处非常悲伤。尤其是“鸱?鸣衡?,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措辞激烈,与其是在斥责有司,不如说是曹植看透了曹丕的险恶用心。他深知曹丕才是造成他们生离死别,殊途归藩的真正决策者。他把那些小人比作鸱?、豺狼、苍蝇,其实是对曹丕极度不满的一种表达方式,也说明他和曹丕之间关系极不融洽。念及任城王之死,曹植担心与白马王的这一离别再不能相会,最后在绝望中与白马王分别。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诗中“朝京师,会节气”的三王。

一、任城王曹彰之死

黄初四年五月,时任雍丘王的曹植和其同母兄长任城王曹彰、异母弟白马王曹彪一起入洛阳朝见魏帝曹丕,到洛阳后任城王曹彰暴死。七月,曹植与白马王曹彪一同还国,监国使者认为两个藩王路上不能同行同住,于是曹植被迫又与曹彪诀别,写成《赠白马王彪》一诗。当时他的心情极为愤懑,自己对人生都充满了绝望。关于曹彰的死,陈寿《三国志?魏书?曹彰传》写得含糊其词:“四年,朝京师,疾薨于邸,谥曰威”。但裴注引《魏氏春秋》云:“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世说新语?尤悔篇》则描绘的得更加触目惊心,说曹彰是曹丕处心积虑毒死的,《世说新语》虽是小说家言,但无风不起浪,这些信息显然对曹丕不利。曹丕为何如此仇视这位同母弟呢?其因有二:一是曹彰***附曹植,在曹操刚死之时曹彰曾有不臣之心,想要发动、拥立曹植为帝;二是曹彰手握兵权,志大才高,难以驾驭。这使得魏文帝对他忌惮颇深,必欲除之而心安。曹操弥留之际,“驿召彰,未至,太祖崩。”当时贾逵负责办理丧事,曹彰从长安匆忙赶来,“问逵先王玺绶所在。”曹彰敢问玺绶,足以说明他对曹丕不臣服。那么曹彰索取曹操留下的玺绶用意何在呢?裴松之注引《魏略》说,曹彰匆匆从长安赶到洛阳,“彰至,谓临淄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这些言行,说明曹彰和曹植乃是一***,三人虽同是卞氏所生,但曹彰明显支持曹植反对曹丕。而曹彰的为人,曹操在世时就对他屡加赞赏,称许“黄须儿竟大奇也”。说明曹彰志向远大,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对于这样一位手握兵权与反对自己的人物,虽然是同母弟,既然与自己离心离德,曹丕也会千方百计地除去他。对于曹丕而言,这是情理之中而又理所当然的事。

二、曹植与曹丕之争

“武帝二十五男”,其长子曹昂死后,年龄最长的曹丕并没有被曹操看好。曹昂死后,曹操也没有表态要实行长子继承制。此时曹丕的长子地位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大的优势,他与弟弟曹植争夺权位的斗争十分激烈。而且,据《三国志》载,曹丕的世子位还差点儿被曹冲所代替。冲字仓舒,为环夫人所生。他自幼聪慧过人,深受曹操的喜爱,曹操有立他为继承人的打算,后来由于曹冲早亡,才没有使这件事成为事实,但这件事却对曹丕影响很大。因为曹冲死时,曹操哭的很伤心,曹丕去宽慰父亲,曹操却对他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大幸也。”曹丕自己也曾说“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

这也从侧面说明曹操一开始并不看重曹丕,而想在诸子中择贤而立。曹植早年“以才见异”,深得曹操宠爱,“几为太子者数矣”。后来鉴于许多老臣坚持“立嗣以长”,支持曹丕,曹植本人又率性而为,不善权谋,因而曹操只得放弃初衷改立曹丕为太子。这是不得已而作出的抉择,并非对曹丕特别满意。

司马门事件使曹植逐渐失宠。《三国志?魏书》曹植本传载:“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即使如此,在这一事件中仍不难看出曹操对曹植的袒护。曹植车行驰道和开司马门是违犯宫禁的,而曹操却只杀了公车令,而对曹植并没有什么处分。说明曹操对曹植并没有彻底放弃,还是对曹植寄予了厚望的。《三国志?魏书》曹植本传载:“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这表明随着时间的过去,曹操对于曹植又开始寄予了厚望。曹操是在襄樊战役胜券在握的情况下派遣曹植参与***事行动的,很明显是希望他通过战役获得***功,是一种经过考虑的安排。但是,率性而为的曹植竟“醉不能受命”,让曹操的良苦用心付诸流水,,曹操只得悔而罢之。可见当时曹操还是很想给曹植一些机会的。

曹操对曹植寄予深望的态度还可以从随侍曹操的人员的反映中得到证实。这一时期曹彰一直跟随曹操作战。所以他在曹操病故后一到洛阳便对曹植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如果曹操没有这样的想法,以曹彰的性格恐怕不会会产生“欲立汝”的想法。正因为如此,在曹后曹植招致曹丕的打压,就在情理之中了。曹丕即位后,马上诛杀丁氏兄弟,剪除曹植的羽翼;命令曹植与诸候就国,把他们分散开并严加管理。黄初二年,曹植被贬为安乡候。同年,又改封为鄄城候。黄初三年,又立为鄄城王,但食邑由原来的万户,减少到二千五百户。黄初四年,改植为雍丘王。后来魏明帝也多次变更曹植的封地。曹丕父子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变更曹植的封地呢?当然是害怕他久居一地会形成自己的势力。在曹丕父子的猜忌和打压下,曹植最后郁郁而终。

三、白马王及其封号问题

《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楚王彪》 :“楚王彪字朱虎。建安二十一年,封寿春侯。黄初二年,进爵,徙封汝阳公。三年,封弋阳王。其年徙封吴王。五年,改封寿春县。七年,徙封白马。太和五年冬,朝京都。六年,改封楚。”

由此可见,曹彪在黄初四年的封号是吴王而非白马王。黄初四年曹植不可能称异母弟曹彪为白马王。题目或为后来所加。

嘉平元年,兖州刺史令狐愚与太尉王凌谋迎彪都许昌。事败彪自杀。曹丕死了那么多年,还有人想拥戴曹彪以抗衡司马氏。可见当初曹丕对自己兄弟的担心与防范不是没有道理。皇族宗室确实对在位的统治者威胁很大。所以曹丕要限制诸侯王的自由,还派有监国使者,,不准他们私自交通。

综上所述,曹丕由于权位继承人的地位来之不易,对宗室兄弟防范极严,甚至其间有剪除异己的可能。曹植在《赠白马王彪》一诗中曹丕的排除异己表达了愤恨之情。曹氏兄弟间的内部斗争是很残酷的,且后果严重,致使宗室无人,以致于后来造成了***权被司马氏篡夺的局面。王夫之说魏亡的原因是“兄弟相猜,拱手以授之他人,非一旦一夕之故也”,是很有道理的。

参考文献:

[1]《三国志》,陈寿,中华书局,1982年。

[2]《文选》,萧统,中华书局,1977年。

[3]《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中华书局,1983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曹操用人10篇

学习

英语学习调查问卷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学习调查问卷10篇,内容包括英语学习调查问卷范例共10篇,初高中英语学习调查问卷。随着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最通用的语言逐渐进驻了我国初中至大学的课堂,成为了影响力较大的第二语言,大学教育实施中也

学习

天使妹妹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天使妹妹10篇,内容包括天使妹妹吃东西,天使妹妹大全。我来到妹妹身边,学着电视上的演员,一边转圈一边拍着手唱歌。你别说,妹妹看到我这边唱边跳的样子,还真不哭了,两只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看到妹妹的情绪稳定了,我兴冲冲地跑回

学习

电力系统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电力系统,内容包括电力系统分析合集,电力系统参考文献目录。化,并随温升和绝缘等的不同而变化。备载、常载和连续基本功率备载适用于大部分紧急/备用状态,备载额定功率不允许过载。故在设计时,过载能力需考虑更多的设备成本,更

学习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生物选修三胡萝卜素鉴定,生物选修三发酵工程思维导完整。一、从新课程化学科的课程结构入手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对于化学科的教学安排一共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结合近年来全省各地的选

学习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假如你欺骗了生活10篇,内容包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心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文章内容。请不要忧愁请莫要悲伤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又是否听人讲过?是否是你做的不够好是生活欺骗了你?还是你欺骗了生活?曾几何时你年轻过?曾几何时你梦

学习

班务总结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班务总结10篇,内容包括班务总结及建议,班务总结幼儿园。卫生保健总结,我们班注重保教并重,细心关心每一位幼儿园小班同学,照顾小班同学的生活,为小班同学带给卫生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每一天严格按要求进行常规消毒、打扫卫生;

学习

爆竹声声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爆竹声声10篇,内容包括爆竹声声响完整篇,爆竹声声文章大意。

学习

初中历史课件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历史课件10篇,内容包括初中历史课件大全免费,初中历史专题整理课件。1.直观性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具有直观性,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有效生动地再现历史课本中的场景,让学生更完整有效地认识历史、理解历

学习

实习毕业生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实习毕业生论文,内容包括顶岗实习论文1000字,土木实习论文10000字。2.企事业单位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对实习生没有建立完善的实习管理考评制度。由于缺乏***府立法的约束、***策的优惠和经济方面的补贴,多数企事业单位不

学习

关键技术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关键技术,内容包括关键技术研究大全,关键技术大全。[15]Storm[EB/OL].[2012-10-02]..[24]Hive[EB/OL].[2012-10-02].http://./conflunce/display/Hive/Home.[25]Zookeeper[E

学习

直面苦难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直面苦难10篇,内容包括直面人生苦难事例,直面苦难作文。在书中,我了解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在残酷的现实下,我们无力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但是我们仍能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自己的心境,这本书的最大意义便是教会我要承认苦难,接受苦

学习

英语幽默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幽默10篇,内容包括英语幽默口语100篇,英语幽默情景对话。幽默是什么?幽默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很多人学习了多年英语,听到一个英语笑话却不懂其笑点在哪里。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仅要记牢词汇和语法,还要

学习

海外贸易论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海外贸易论文,内容包括国际贸易论文国外文献,中国国际贸易论文范文。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注:[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第42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自

学习

高一英语语法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英语语法10篇,内容包括高一英语语法填空10篇,高一英语语法讲解。一、首先要明确几个观点:1、学英语的目的是使用英语,只能在用中体会它的规律,掌握它的方法,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因此我们要抓住每一个机会用英语。如课程表的

学习

选人用人整改情况报告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选人用人整改情况报告,内容包括选人用人工作整改情况报告,选人用人反馈意见整改情况报告。xxx现行薪酬管理类、人员管理类、选拔任用类、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类等共计11项制度。根据太阳能公司相关要求及大区实际《xxxxxx员工

学习

选人用人整改情况报告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选人用人整改情况报告10篇,内容包括选人用人巡视整改情况汇报,选人用人巡察整改情况报告。xxx现行薪酬管理类、人员管理类、选拔任用类、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类等共计11项制度。根据太阳能公司相关要求及大区实际《xxxxxx员工

学习

人事管理中选人用人机制的构建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人事管理中选人用人机制的构建,内容包括最高效的人事管理模式,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是什么意思。一、我国选人用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方法当前选人用人的方式主要分为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推荐和考

学习

古代用人思想与现代企业用人理念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用人思想与现代企业用人理念,内容包括当今企业的用人标准有哪些,用人理念和用人机制的区别。现代企业用人理念的科学化设计是提升我国官吏选拔制度执行质量的根本,本文深入的分析了古代用人思想的主要组成因素,并对现代企

学习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促进集团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促进集团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内容包括人力资源人才梯队建设,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方案。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引进与储备,人才资源也成为二十一世纪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直观体现。目前,企业建

学习

用人不疑,不信谗言

阅读(40)

宋人杨万里说:“盖天下之才,莫难于成,而莫易于坏。”a领导者必须懂得“成才难,毁才易”的道理,树立爱才护才的强烈意识,为人才创造健康发展的优良环境,这样才能使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建功立业。爱护人才包括很多方面。从用人角度看,

学习

卞成用人之道

阅读(19)

丁水益老师说:“我跟卞成打过几次交道,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他打电话。那是1936年‘双十二事变’之后,人们尚不知张学良将如何处置。国药业老板一向对国事不闻不问,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只知道做生意赚钱。我所在的那家大药铺的老板连有的

学习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内容包括企业用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意思。深刻理解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