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考复习 策略
随着2006年福建省进入到高中课程改革,至今已有4个年头了。也已经历了2次我省自主命题的高考化学科的检验。面对着新课程带来的新形势,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消化这几年新课程理念对高考的影响,进而指导我们进入到下一轮的高三化学复习当中去呢?总复习中如何做到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保证复习的有效性?必修和选修教材、必考和选考内容如何整合复习?那就应当从新课程的课程结构、考试范围、以及考生的水平现状对高考化学复习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理出新的思路。
一、从新课程化学科的课程结构入手
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对于化学科的教学安排一共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结合近年来全省各地的选择情况,几乎趋于一致:《必修1》、《必修2》,外加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与《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对于我省大多数学校而言,教学进度的安排也比较接近: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高一下学期学习《必修2》;高二上学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其余时间灵活安排《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
课程的安排是与每个模块的特性所决定的:必修是基础、选修为拓展。《必修1》主要是以元素性质为主,因此融入了较多的实验、性质讨论以及化学方程式;《必修2》介绍了简单的化学反应原理外带介绍了简单的有机物,相对来说,需要记忆的东西少了,需要理解的东西增加了。三个选修模块中,《化学反应原理》又居于首要地位,它是《必修2》知识的深入递进,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则是对必修模块中的晶体知识、以及有机物等知识的深入探究和递进学习。
大多数学校能够在进入高三后开始化学科总复习。一整年的系统复习,首先应当建立在对前两年课程学习的正确认识之上。哪些模块需要强化记忆、哪些模块需要强化理解、哪些模块是复习重点、哪些模块是复习难点。只有在对各模块都充分分析、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复习才会重难突出、主次分明。
复习策略:
强化对《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包括方程式的记忆,强化对演示、分组实验的感官认知和理解分析。例如:《必修1》中钠元素性质的复习,可以通过浮、熔、游、响、红的“五字经”来加以概括、记忆,由此再推到出方程式,进而强化了有效记忆。
针对《必修2》(除有机部分)的复习,则完全可以融入到《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复习当中。将过去学过的知识加以整合、理顺从而强化理解。例如:运用《化学反应原理》中平衡常数K的知识,强化对《必修2》中平衡移动、强弱电解质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也是必修知识的深入和提高,因此在复习时同样应当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整合。例如《物质结构与性质》中涉及的电负性问题,就可以和《必修2》中的元素周期律加以整合,强化理解。还有《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涉及到的苯的共面问题、不饱和键加成问题,都可以与《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π键”知识整合。2009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卷第30题,也印证了这样做的必要性。
二、从考试范围入手
《考试说明》每年都会修订,许多老师都会很有针对性的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所谓的“热点”,在这里就不再多言。这里只是从大方向上提出一些思路。
我省的高考化学科考查模式,内容包括了前面讲到的2个必修模块加3个选修模块。但真正落实到考查的具体要求,基本上可以这样概括:必修必考、《化学反应原理》不考“熵”、《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选模块考内容也较课本要求容易一些。
高考的公开性、选拔性模式决定了它是一场有一定难度,但又要照顾到大多数考生情绪、社会观感的考试。简而言之,就是一场平均分在65-70分的百分卷考试,考个六七十分不难、但要想考个90来分就未必那么容易了。这样的考试模式,就决定了我们复习的方向,将是“有的放矢”。只要了解好它“易”在哪、“难”在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复习策略:
首先解决“易”,哪儿“易”呢?必考范围的有机内容“易”,从2010年的全省各地质检到高考,有一两道选择题确实“易”,主要考察一些简单的“识记”内容和非常简单的化合物性质。
还有哪“易”呢?“选考题”,没错就是“选考题”!一场考试要想让两个模块等“分值”容易,但要想让它们“等难度”谈何容易!那么,解决方案只有一个,降难度!降到让绝大多数人都拿到绝大多数的分数,这不就“易”了么?!纵观2年来的质检、高考题,这道选考题尤其是结构的选考题,考生得分率一直远高于其他大题,也说明了这一事实。
所以要大力鼓励学生们“迎易而上”,不追求难、怪、深,只要深入理解新课程精髓,把握知识要点,就定能全取13分!
有“易”总有“难”啊,“难”在哪呢?“难”就“难”在《化学反应原理》,因为它是《必修2》(除有机外)的深入,是必考3个模块中最重理解的模块,自然也就是众多考生眼中“最难”的一块了。那么,这自然也应该成为我们复习中的重、难点。
三、从考生入手
高考的选拔,决定了高考化学试题特点。试题特点要求考生具有较扎实的“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同时也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应用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而咱们的考生,或者说是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普遍存在着一些学习上的缺陷。“被动学习、效率不高、不善总结、解题不规范、表达能力差”。面对这样的现状,新课程理念下的老师,不应一味的抱怨,而应该对学生一一把脉,开出“药方”。应当把“教育”和“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而不是将其割裂,同时,应当看到新时期的学生身上所独有的新特点,以其之长攻其之短。并结合我们化学科的特点,有效地实现复习的效果。
复习策略:
“90后”的学生好奇心强、探究能力也很强。利用总复习的大好时机,强调基本知识“回头看”,把学得的知识“系统化”,把一些实验让他们亲手施行一遍,是最好的选择。一来他们知识已经相对完善,实验效率高,二来通过实验,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知和有效记忆,以情景“统领”知识,突破教材知识板块的“封锁”,把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针对不少学生不善总结的毛病,其实可以利用他们善于模仿的特点。例如:针对文字描述的主观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大量的模仿别人的标准答案,从而模仿出“语感”,进而能够自主的发挥。谁说我们的学生不会总结呢?!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靠短期的强化可以做到的,应该贯穿高中化学三年教学的始终,应落实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在高考总复习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形成一定“思维定势”提高解题速度的同时,也要注意变通打破思维的完全定势。
总之,高考的复习,我们不应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当中。要充分把握住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一个思路,给老师一个空间,双方配合,有的放矢,让我们用最有效的学习赢得人生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l》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祖浩《化学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2篇
关键词:新教材使用;有效衔接;合理整合
高考一直在不断改革,要使新课程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需研究和体会教材设计意***和学生需达到的能力目标,揭示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局性地把握这个教学框架,才能让不同阶段的孩子达到应有的能力水平,因此我们应注重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衔接和整合研究,达到高效学习。以下是个人的一些想法,希望和同行们交流探讨。
一、降难减量――《必修一》教材的处理
《必修一》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和源头,它涉及与后续学习密切相关的章节有:
1.物质的量:高中计算的基础
2.离子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基石
3.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和物质结构学习的基石
4.元素及其化合物:高中所有知识的载体,但选修中不再涉及元素化合物的系统学习
《必修一》每一个章节都直接决定以后的化学学习效果。但理论章节需要深层次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大、零散,需要大量地梳理记忆,短时间高强度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此,我们可以把非金属中硫和氮等内容放到高一下期去处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二、抛砖引玉――《必修二》教材的处理
《必修二》将高中化学的难点知识分散在必修和选修教学,因此,如何做好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分割和衔接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各章可作如下处理:
1.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内容:在化学键基础上补充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相关知识。
目的:为有机化学及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做理论支撑。
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内容:将原电池和电解池内容分为必修二和选修四切割教学。原电池(除盐桥)所有内容,及化学电源部分整合在必修二完整教学,而在选修四不在进行化学电源的教学,重点进行电解池的教学。
目的:保持知识完整性,避免重复教学,浪费时间。
3.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内容:必修二主要针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而选修四主要进行化学平衡的教学。
目的: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4.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甲烷
内容: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适当拓展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目的:构建基本有机物研究框架,但不增加物质,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注意:教学分割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分阶段有梯度地教学,尽量不重复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温故而知新――选修教材的教学
选修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上的提升,教学时应密切联系必修课程的知识,紧扣必修课程展开教学。
1.“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
该书与必修的衔接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在对必修教学内容适当复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新课教学。下面将必修二和选修四知识要求程度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化学反应与能量
《必修二》:能总结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能定性描述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关系。
《选修四》: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从化学键的角度对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进行计算。
(2)电化学基础
《必修二》:掌握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化学电源。
《选修四》:复杂原电池的理解,电解池的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原电池、电解池的综合运用。
(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必修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的计算,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知道化学反应有限度。
《选修四》:掌握化学平衡的相关复杂内容及平衡常数的应用,会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2.“选修五――有机化学”的教学
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补充。
(1)命名:必修二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选修五学习多类别同系物的系统命名。
(2)同分异构: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选修五拓展到所有同分异构。
(3)同系物: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同系物,选修五拓展到各类有机物。
目的:《必修二》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有机学习思路,在选修五教学中再逐步提升。
3.“选修三――物质结构”教材的处理――融合必修二,谨遵考纲。
《选修三》的知识应谨遵考纲。在回顾必修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选修三的相关内容中融入必修二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用物质结构知识辅助记忆理解元素化合物及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并回顾元素化合物知识。
这是笔者对新教材教学安排和处理的一些思考,针对学生层次,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每一次改革,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并总结思考,探索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让教材适应学生,学生愉快地学习中,健康成长!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3篇
一、降难减量――《必修一》教材的处理
《必修一》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和源头,它涉及与后续学习密切相关的章节有:
1.物质的量:高中计算的基础
2.离子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基石
3.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和物质结构学习的基石
4.元素及其化合物:高中所有知识的载体,但选修中不再涉及元素化合物的系统学习
《必修一》每一个章节都直接决定以后的化学学习效果。但理论章节需要深层次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大、零散,需要大量地梳理记忆,短时间高强度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此,我们可以把非金属中硫和氮等内容放到高一下期去处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二、抛砖引玉――《必修二》教材的处理
《必修二》将高中化学的难点知识分散在必修和选修教学,因此,如何做好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分割和衔接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各章可作如下处理:
1.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内容:在化学键基础上补充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相关知识。
目的:为有机化学及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做理论支撑。
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内容:将原电池和电解池内容分为必修二和选修四切割教学。原电池(除盐桥)所有内容,及化学电源部分整合在必修二完整教学,而在选修四不在进行化学电源的教学,重点进行电解池的教学。
目的:保持知识完整性,避免重复教学,浪费时间。
3.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内容:必修二主要针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而选修四主要进行化学平衡的教学。
目的: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4.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甲烷
内容: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适当拓展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目的:构建基本有机物研究框架,但不增加物质,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注意:教学分割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分阶段有梯度地教学,尽量不重复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温故而知新――选修教材的教学
选修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上的提升,教学时应密切联系必修课程的知识,紧扣必修课程展开教学。
1.“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
该书与必修的衔接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在对必修教学内容适当复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新课教学。下面将必修二和选修四知识要求程度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化学反应与能量
《必修二》:能总结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能定性描述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关系。
《选修四》: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从化学键的角度对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进行计算。
(2)电化学基础
《必修二》:掌握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化学电源。
《选修四》:复杂原电池的理解,电解池的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原电池、电解池的综合运用。
(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必修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的计算,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知道化学反应有限度。
《选修四》:掌握化学平衡的相关复杂内容及平衡常数的应用,会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2.“选修五――有机化学”的教学
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补充。
(1)命名:必修二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选修五学习多类别同系物的系统命名。
(2)同分异构: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选修五拓展到所有同分异构。
(3)同系物: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同系物,选修五拓展到各类有机物。
目的:《必修二》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有机学习思路,在选修五教学中再逐步提升。
3.“选修三――物质结构”教材的处理――融合必修二,谨遵考纲。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4篇
关键词:高考生物试题;新课标卷;大纲卷;比较分析
中***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26-04
一、试题结构
新课标理综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部分由第I卷的选择题和第Ⅱ卷的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1~6题为生物学科选择题(全为单选),每题6分,共36分,第29、30、31、32为生物学科非选择题,共39分。选考部分全为非选择题;第39题为生物选修Ⅰ《生物技术实践》内容,共15分;第40题为生物选修Ⅲ《现代生物技术专题》内容,也是15分。生物部分共有12个题,分值为90分,其中必考内容约占 83%,选考内容约占17%。生物部分(90分)占理综卷总分(300分)的30%,比大纲卷的比值24%提高了6个百分点。
大纲卷没有选考部分,所有题都是必做,选修部分内容穿插在选择题或非选择题中,分值也不固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如2009年12分,占总分72分的17%;2010年18分,占总分72分的25%;2011年6分,占总分72分的8%。第I卷选择题部分有5道题,每道题6分,共3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有4道题(31、32、33、34),共42分;理综卷生物部分共有9道题,分值为72分。生物部分(72分)占理综卷总分(300分)的24%。
二、试题内容
从近三年高考生物试题内容来看,主要考查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新陈代谢、生命的调节、遗传与变异、生态与环境以及选修部分内容。从大纲卷来看,2009年重点考查了“新陈代谢”和“遗传与变异”内容;2010年重点考查了“生命的调节”和“遗传与变异”内容;2011年重点考查了“新陈代谢”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内容,见表2~4。从新课程卷来看,2009年和2010年重点考查了“生命的调节”和“遗传与变异”内容;2011年重点考查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新陈代谢”内容,详见表6~8。
从表2~4可以看出,近三年高考中,共涉及必修部分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六章内容。没有涉及到的有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九章人与生物圈共三章内容。选修部分考查了免***、C3和C4 植物光合作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植物细胞质遗传、微生物培养和发酵工程等知识点。
具体分析如下:
(1)生物的进化一章三年只考过一次(2010年),6分,在整个考查内容中占分最少,排序倒一。
(2)细胞一章内容逐年增加,2009年0分,2010年6分,2011年9分,分值占总分的12.5%。三年共计15分,平均占总分(72×3=216分)的6.9%,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倒二。
(3)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2011年没考,三年共计29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3.4%,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倒三。
(4)生物与环境一章年年考,三年共计33分,2011年17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5.3%,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第四。
(5)遗传和变异一章年年考,2011年分值最少为10分,三年共计34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5.7%,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第三。
(6)选修部分内容,2011年6分,占总分的8%,2009年12分,2010年18分,分别占总分的16.7%和25%。三年共计36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6.7%。
(7)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2011年分值最高达到30分,占总分的41.7%,是历年最高的;2009年是27分,也是当年最高分,占总分的37.5%,三年创造了两个第一。三年共计66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29.2%,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第一。
为了便于研究比较,将新课标教材内容,按大纲教材对应内容编排顺序章节名称列表比较,如新课标教材的《组成细胞的分子》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和《细胞的生命历程》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细胞》;《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物的新陈代谢》;《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植物的激素调节》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与进化》模块的1~6章对应大纲版教材的《遗传和变异》;《种群与群落》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物与环境》。从新课程卷来看,2009年和2010年重点考查了“生命的调节”和“遗传和变异”内容;2011年重点考查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新陈代谢”内容,见表6~8。
新课标卷与大纲卷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分数,由72分增加到90分,遗憾的是还是老九(在九个学科中排位第九);其次是选修部分常态化,一是分数固定,15分,二是选作,从选修1和选修3中任选一题,三是题型固定,为非选择题,不像大纲卷,一年一变,有时分数多,有时分数少,有时是选择题,有时是非选择题,随意性很大,以命题者的喜好,漂浮不定。
从表6~9可以看出,生命的物质基础只考过一次(2010年),考查的是血红蛋白的功能,选择题6分,占三年总分(90×3=270分)的2.2%,在必考部分排序第六,倒第一;生物与环境部分,2009年11分、2010年8分、2011年12分,三年共31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1.5%,在必考部分排序第二,倒第二;生物的新陈代谢部分,2011年分值达到21分,是三年来最高分值(2009年13分、2010年6分),也是2011年仅次于细胞(23分)部分,属于第二高分内容,似乎有加强细胞部分的意思,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这部分三年共有40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4.8%;遗传和变异部分2011年只有8分,是历年来最低分,也2011今年所有考试内容中最低分,是否今后要弱化这部分内容,值得关注,三年共计45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6.7%;细胞部分2011年分数最高,为23分,也是历年最高分,2009年12分,2010年12分,三年共有47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7.4%;生命活动的调节部分2011年为11分,是历年最低分,也是2011年所考部分第二低分,三年共计56分,在三年中考试占分最高,占三年总分(270分)的20.7%。
比较表5、9、10可以看出,新课程卷突出考查了“生命活动调节”,占百分比为20.7%,其次是“细胞”占百分比为17.4%,再次是“遗传和变异”与“选修”都占百分比为16.7%;大纲卷突出考查了“新陈代谢”,占百分比为29.2%,其次是“选修”占百分比为16.7%,再次是“遗传和变异”占百分比为15.7%。新课程卷把“生命活动调节”放在第一,大纲卷把“新陈代谢”放在第一,新课程卷和大纲卷都把“遗传和变异”排在第三,这与我们印象中的“遗传和变异”的重要地位有点不符。
三、近三年新课程卷特点
河北省2012年高考改用新课程卷,所以,大纲版生物试题特点不再赘述。下面只把近三年高考新课程卷生物试题特点简述如下,供参考。
(一)紧扣教材,注重双基
从近三年试题来看,总体来说是紧扣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回归教材的命题趋势。如2009年第1题考查细胞凋亡的概念;2009年31题检测基因中是否有内含子的DNA与RNA的杂交实验,与《遗传与进化》P.60思维拓展题DNA分子杂交相关。2011年第1题考查红细胞的结构特点,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40“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的变式,2011年第4题考查渗透作用及物质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61“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变式,2011年第6题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18“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P.26“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P.115“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实验的组合,2011年第30题是对《分子与细胞》模块P.48资料分析中“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和《稳态与环境》模块P.37 “体液免***”内容的考查,第39题是对《生物技术实践》模块P.15-19“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内容的考查,第40题(3)是对《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P.109-113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内容的考查。
(二)注重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每年都涉及到实验题目,并且所占分值较高。2011年尤为突出,在12个题中,有5道试题是实验题。第6题考查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必修部分19个实验中的3个实验,此试题立足于教材,但又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突出对教材内容的加工与提升,强化考生在实验全过程的体验。第1题、第4题和第39题是教材探究实验的变式,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题通过设计新情景考查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学生对坐标曲线的分析能力和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渗透了对生物科学史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2009年第31题以“检测某基因中是否存在内含子”对DNA分子杂交原理的考查,突出考查了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2009年第32题“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实验题,以教材实验(《稳态与环境》P.75~76)为蓝本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理解与掌握情况。2010年第3、30题也都是实验题,第30题素材来自潘瑞炽、董愚得著《植物生理学》(下册)P.216生长素发现史所列举的经典实验――豌豆劈茎法(将黄化的豌豆茎用刀劈成对称的两半后,放置水中,劈茎的两臂向外弯曲,而浸在生长素溶液里的劈茎则向内弯曲。生长素的溶液和劈茎两臂向内弯曲的程度成正比)。重视实验考查,很好的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三)突出考查主干知识,突出学科内综合
从近三年试题来看,知识点考查紧扣考纲,难易适中,全卷无偏题和怪题,试题围绕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主干知识展开,题意明确、层次清晰、立意鲜明、设计新颖、表述较严谨、简洁流畅,能力要求与题型有机统一,关注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核心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要求,重点知识重点考、连续考,如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等,见表6~10。
由于综合卷试题数量少(共12个),为了提高考查知识覆盖面,加强学科内综合就成为必然。如2009年第3题;2010年第3题;2011年第6题、30题等。
(四)注重基础,突出能力
从近几年试卷来看,无不在考查基础知识之上考查能力。如2009年1、2、6、31题,2010年1、2、5,2011年2、4、6、29、30、31等考查教材中的基本概念;2009年29、30、32题,2010年30、31、32,2011年29、31、32都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加大难度,需要学生经过分析后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保证考生在拿到基本分的前提下获得一定的能力分。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5篇
关键词 有机化学;高考复习;知识链
有机化学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生活中有机化合物无处不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品,如医药、有机肥料、食品、炸药、香料、塑料和一些建装修筑材料等都是有机化合物。人体是一个有机体,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有机化学学科对于人类征服疾病如癌症、控制遗传、延长寿命将起到巨大作用。所以学习有机化学和了解有机化合物性质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但是自从2006年9月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以后,高中的有机化学教学“岌岌可危”,这不是耸人听闻。有机化学教学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要怎样改变已经边缘化的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在2016年我省高考并入全国命题的背景下怎样做好高三有机化学总复习,笔者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新课程实验背景下有机化学课程设置、高考考试方案与我省教学情况
新课程实验实施以来,高中化学学科由两本书、两个体系(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变成两个必修模块(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和六个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生活)。化学中重要分支的有机化学知识安排在《化学必修2》与《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前后配合教学。根据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高考必做题出自《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知识,选做题出自《有机化学基础》和《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知识。考生要完成化学必做题以及二选一的选做题。所以高考理综化学卷的有机化学知识考题出现在试卷的两个地方,一是试卷Ⅰ的必做试题,二是试卷Ⅱ的选做试题。这样就产生两类考生:(I)类考生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选做题,高考只考有机必做题不考有机选做题;(II)类考生以“有机化学基础”为选做题,高考既考有机必做题,又考有机选做题。
自主命题的我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的特点是:两道有机化学试题,一道是有机选择题(必做,6分),一道是有机选做题(选做,13分)。由于以《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知识命题的选做题,结构复杂,考点多,试题的答题点一般前后有关联,回答时容易造成失误,其题目给考生的总体印象难度高于“物质结构与性质”选做题,从这几年我省考生化学选做题的答题情况看:90%考生选做“物质结构与性质”选做题。
考生不选“有机化学基础”选做题,有机化学的必做题又是一道简单选择题,在应试教育思想还在校园中挥之不去的情况下,其结果是: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受到严重影响。目前我省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大部分学校《化学必修2》的有机化学教学“草草过场”,《化学与生活》(一般学校此模块教材都不订)模块教学“青蜓点水”,高三有机化学总复习是根据高考考试说明有机化学必做部分考什么复习什么。
2016年我省高考将并入全国命题范围,全国卷理综化学卷有机化学试题在必做题中分布增多(必做部分:有机选择题平均1.5题,26、27、28填空大题往往以有机物作为试题背景),我省必须改变当前有机化学的教学状况与复习办法。
二、基于选择不同选做题的两类考生的高考复习方案
重视公众有机化学的科学素养,培养或吸引更多学生加入有机化学研究的行列,提高高中课堂有机化学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考虑,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对这两类考生应该采取复习框架相同,复习要点、要求、时间不同的方案。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有机化学教学要求和高考考试大纲有机化学考点,构建有意义的有机化学知识链,开展高三有机化学总复习,具体见表1。
说明:(I)类考生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选做题,只考有机必修不考有机选修。(II)类考生以“有机化学基础”为选做题,既考有机必修,又考有机选修。
* 有机化学实验复习可并入高三总复习“化学实验专题”。
三、高考有机化学选做题的难点突破
高考有机选做题的题型怎样?命题有什么特点?难点在那里?教学中要怎样突破难点?分析2010-2015年全国I卷理综化学有机选做题,发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特点:
1.有机选做题命题常以有机新材料、医药新产品、生活调料品为题材,以框***或语言描述为形式,主要考查有机物的性质与转化关系、同分异构、化学用语及推理能力。设计问题常涉及官能团名称或符号、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空间结构、计算、检验及有关合成路线等。
2.有机推断题所提供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也可能有数据),这类题往往直接从官能团、前后有机物的结构差异、特殊反应条件、特殊转化关系、不饱和度等角度推断。另一类则通过化学计算(也告诉一些物质性质)进行推断,一般是先求出相对分子质量,再求分子式,根据性质确定物质。至于出现情景信息时,一般采用模仿迁移的方法与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使用。推理思路可采用顺推、逆推、中间向两边推、多法结合推断。
下面以2015年全国I卷38.[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为例说明解题过程(试题略)。
本题的考点是:有机物分子结构,有机化学基本反应类型;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此题目学生“怕”在那里?难在何处?“怕”在有机合成路线步骤多、过程复杂。“难”在分析推断各步骤时,如果卡在“一步”或错在“一步”,都会影响试题答案的正确性。事实上此题若能采取以上介绍的分析法,即直接从反应物官能团、前后有机物的结构差异、特殊反应条件、特殊转化关系、不饱和度等角度, 推理思路采用顺推、逆推、中间向两边推、多法结合推断等,不难推断试题的各步反应。
(1)步骤①⑤,从乙炔与丙酮分子含有碳碳或碳氧不饱和键,且反应前后元素原子个数不变,判断该步骤发生加成反应。
(2)步骤②⑧根据反应物由反应前的小分子变成反应后的高分子,且有不饱和键,判断该步骤发生加聚反应。由此可推出C4H6O2分子烃基处有一个双键。
(3)步骤③根据反应物分子有酯基,反应是在酸性溶液条件下进行,判断发生酯类水解。
(4)步骤④根据产物是聚乙烯醇缩丁醛,说明该步骤是聚乙烯醇与丁醛的缩合反应,则D为CH3CH2CH2CHO。
(5)步骤⑥根据反应物分子有一个叁键,氢气是加成试剂,该步骤是加成反应。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6篇
一、分值分配
理综试题生物部分总分90分,题型题量基本不变,理综第Ⅰ卷1~6题是生物选择题,每题6分共3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4分,由29题(2009、2010、2011三年由Ⅰ、Ⅱ两部分组成)、30题(2009、2012、2013三年由Ⅰ、Ⅱ两部分组成)、31题(2010、2011两年由Ⅰ、Ⅱ两部分组成)组成。
二、试题***表与文字数目的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三年来文字量、***表量都在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选择题字数在900个左右,非选择题字数1440个左右,总字数在2350个左右,答案字数320个左右,并且***表总数约为4~6个。2009年有一道对实验结果作预测并绘出折线***题及一道遗传***解题,2010、2011、2012各有一道绘制遗传***解题,2013有一道题要求绘制食物网。试题的呈现注重***、表、文结合,进一步考查学生的识***表及***表文转化能力。加强对学生准确获取***表文信息及***表文转化能力的考查,这应该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趋势。
三、各模块分值的变化情况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1)高考考点以必修2和必修3为主,约占生物总分的66%。
(2)本人认为今年安徽省的高考生物试题考查依然以必修2和必修3为主,生物技术实践一般以***的知识点进行考查;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则还是会结合必修中的有关知识进行考查。
四、考查知识点的变化
(一)2009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细胞结构、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细胞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激素调节;基因工程。
(二)2010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膜系统、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和群落;植物组织培养。
(三)2011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细胞结构、细胞分化、细胞代谢;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植物激素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生态系统;动物细胞工程(细胞培养)、基因工程。
(四)2012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物质跨膜运输、细胞凋亡、细胞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植物激素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生态系统;凝胶色谱法;动物细胞工程(克隆)、基因工程。
(五)2013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细胞结构、细胞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癌变;遗传的基本规律;植物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免***调节、生态系统;微生物计数;基因工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主干核心知识年年考,非主干知识轮流考。试卷以“代谢、遗传、调节”为三大命题中心。
五、命题特点
(一)三道非选择题:29题一般考查细胞代谢(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和实验知识(2009、2010、2012)或细胞代谢、实验及生态知识(2011);30题一般考查调节知识(2009、2010、2011、2013)或考查调节和生态知识(2012、2013);31题一般考查遗传知识加选修部分(2009、2010、2011、2012、2013)。
(二)实验能力的考查常考常新。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试方面,高考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进行考查。生物实验不只是考查一些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实验思路、实验原则和变量的确定,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评价等的考查,更主要的是以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创设实验问题情景,通过实验设计来考查学生实验方面的思维能力。如2011年安徽高考生物卷的29题许多学生无法找到题目中实验步骤的缺陷,即使有部分学生能找到缺陷也不能很准确的作答。这说明实验在高中学生学习中存在记忆背诵的学习方法,没有用实验思维进行实验的学习。
(三)命题材料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有些题目的题干背景新颖,其实理在课本上,重在考查学生的推理、分析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如2012年第6道选择题的“留树保鲜”问题。
六、备考建议
(一)构建知识网络、扎实复习
在一轮复习中,不能让知识停留在零散状态,而应对章节知识进行反思、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提高,对照《考试说明》的知识范围,全面系统地回顾和再现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能从知识点上升到知识面、从知识面上升到知识体,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网络构架;提高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和熟练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试题训练,特别是解题能力和做题速度的训练;复习要到边到拐,猜题、押题都是不对的;重视基础,突出主干,复习时要以教材为核心,切忌在学习上构筑空中楼阁;减少一些无谓的资料和练习(不主张题海战术、但也不能不做一定量的题,要精选精练),增加自我思考、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时间;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关键在于理解,只有想通悟透生物学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不管试题情景如何新颖变化,但解答它还是离不开课本知识。
(二)认真对待错题、整理错题,快速提高自己
错的原因:是知识没有掌握、还是粗心大意;是审题不清、还是思路不对;答题是否规范、完善完整。
(三)关注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四)重视实验的技能和方法
(五)关注高考高频考点
1.必修1:(1)细胞中物质的鉴定;(2)细胞的渗透作用;(3)酶及其在代谢中的作用、特性、相关实验;(4)生物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5)细胞呼吸;(6)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7)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癌变及衰老。
2.必修2:(1)遗传变异的细胞基础;(2)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性状;②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途径来控制性状;③基因与性状的数量关系;④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4)遗传规律及其拓展(遗传的***型现象: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的***型现象:若自交后代表现型为1:2:1是不完全显性;若是2:1则是致死基因型;②二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的***型现象:9:3:3:1的变形9:6:1、9:7、9:4:3、12:3:1、1:4:6:4:1);(5)在育种中的应用;(6)人类的遗传病(①遗传病的概念(遗传病不一定带有致病基因)、类型及预防;②调查遗传病的方法;③系谱***与遗传病的判断);(7)杂交实验与探究。
3.必修3:(1)植物激素调节;(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激素能不能口服;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调节的机制: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神经调节:兴奋的传导、传递、反射弧、特点);(3)免***调节(淋巴因子可由T细胞和效应T细胞分泌);(4)内环境与稳态调节(血糖调节及健康);(5)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植物如问生态系统成分,答生产者;如问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答第一营养级);(6)生态农业;(7)生物富集作用、水体富营养化。
最后,用好《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后面的题型示例很有必要看,他有一定的导向性。考试说明中的“知识内容及要求”可以作为一个纲要,检查自己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当然检查自己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还可以通过做题查找自己的知识盲点、漏点。两个结合起来,查缺补漏、找知识盲点效果非常好。)并做一些近年的高考真题,如全国卷、安徽卷等。
【参考文献】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7篇
关键词:化学;解题方法;知识要点
每年的11月份,学业水平测试便进入复习阶段。如何把握复习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获得A级水平,笔者认为,应着重在“三轮”上下功夫。
第一轮:对照考试说明,梳理知识要点
每年的考试说明,一般在年底(即12月份)才能分发到复习教师手中,而进入总复习一般又常在11月份。为了针对性地组织有效复习,此时可先参照去年的考试说明,对必修课本先行梳理。一轮复习一般安排在11月份至第一学期结束。
对必修1内容,主要从分类的角度去总结相关内容,其中包括:化学反应分类(包含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物质分类(包含Na、Al、Fe、Si、Cl、N、S的单质与化合物及分散系等);化学实验分类(包含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物质的制取装置、物质的验证装置);化学计算分类(包含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化学方程式等方面的计算)。对必修2内容,主要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去总结,其中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化学键的类型;物质的结构与能量变化、电子的转移与原电池、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单质的结构及活泼性与金属与非金属冶炼方法的选择。当复习选修内容时,新的考试说明一般已到学校。此时,则要求结合当年的考试说明及近三年的考试知识点,针对性地强化选修内容中的必考知识点,而不能像必修内容那样面面俱到。一是分值不高,二是时间有限,三是考题知识点明显。
第二轮:对照历年试卷,把握解题方法
第二轮复习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开始的前三周,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归纳出解题方法。如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技巧为三看:即一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是否正确或拆分是否正确;二看方程式两边电荷是否守恒;三看方程式两边原子个数是否守恒;再如离子共存题分析技巧,先看共存条件,如,无色、强酸性、强碱性,后逐项分析。
一般来说,学业水平测试的题型具有连续性,复习迎考不在于猜题押宝,而在于把握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有部分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如,考查选修1(化学与生活)内容的第24(A)题、考查物质用途的选择题等。此类试题在复习时,教师必须将相关的知识总结出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第三轮:对照学生弱点,加强针对训练
第三轮复习一般为考前2~3周,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出薄弱环节,并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此时训练试题主要来自于一、二轮中的常见错误题型。为了让学生准确认清易错点,教师还应将相关知识归类列出,逐点使学生弄清。
有关22.4 L方面的试题是学业水平测试的热点题型,此时要
让学生明确,当题中出现22.4 L时,其一要注意温度、压强(即是否为标准状况);其二要注意物质的状态,对标准状况下,22.4 L非气体(如水、苯、SiO2、SO3等),其物质的量不是1 mol。又如,化学能与热能,既要让学生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CO2+C 2CO(化合反应);
CaCO3 CaO+O2(分解反应);C+H2O(g) CO+H2(置换反应);2NH4Cl+Ba(OH)2・8H2O=BaCl2+2NH3+10H2O(复分解反应),也要知道任何化学反应均有能量变化。对于有机化合物,则要知道:(1)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2)乙醇的性质(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和水;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3)CH2=CH2能使酸性KMnO4溶液及Br2水褪色,苯不能;(4)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均为混合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