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的事10篇

一句话的事篇1

事实上,男孩心里一直在等着女孩的一句话,但女孩一直没有说。久而久之,男孩的眼睛沉默了。女孩也察觉到男孩的忧伤,她也沉默了两天。

第三天,女孩走上山冈。那时男孩正走到半山腰,站住了。女孩对着男孩大声说:“我爱你!”

但是,那时正好有一阵大风吹过,就把那句话吹走了。

男孩以为女孩什么都没说,就失望地下山了。

女孩决定出发去找回那句被大风吹走的话。

她问一个在田里劳作的女人:“请问有没有看见一句话经过?”“它长得什么样子?”

“它像玫瑰一样芬芳,像百灵鸟一样动听,像云朵一样飞翔。”

“没见过。”

女孩继续往前走。她问一个坐在树上晃着腿的男人:“请问有没有看见一句话经过?”

“它叫什么名字?”

“我爱你。”

“什么?”

“我爱你。”

“没见过。”

女孩继续往前走。她走过平原,跨过高山,游过大海,去过日本、菲律宾、柬埔寨、锡金、不丹、阿曼、也门、伊拉克、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她依然没有找到那句话,倒是认识不少它的亲戚,如I loveyou、Je t''aime、Ich liebe Dich、S''agapo……

再说那句被风吹跑的话吧。

它被风吹到空中后,翻了两个跟斗,就索性开始一趟旅行。

它经过一所房子的上空。房子里传出婴儿的哭声,年轻的母亲急得满头大汗,不停地对婴儿说:“宝宝,别哭。宝宝,别哭。”但婴儿好像什么都没听到,反而哭得更凶了。

它停了下来,飞到婴儿的耳边,轻轻地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婴儿听了这句温柔的话,就停止了啼哭,咯咯地笑了。

它经过喜马拉雅山的上空,那里冰天雪地,雪像鹅毛一样落下,不,像巴掌一样落下。那个登山人,他想登上喜马拉雅山的顶峰,只是为了在山顶上站一会儿,看看下面的世界。但他遇上大风雪,已经困在山洞里半个月了,他被冻僵了,缩成一团,迷迷糊糊地说:“好冷啊,好冷啊……”

它马上附到他耳边,轻轻地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那人睁开眼睛,说:“我听见了上帝的声音,他说他爱我!我从来没有觉得如此温暖,如此充满力量!'',于是,他精神抖擞地走出山洞,继续向山顶攀去。

它从一间牢房的窗前经过。牢房里住着一个罪犯,他睁着布满血丝的眼睛,捶着墙壁,说:“我厌恶这个世界!我憎恨这个世界!”

它停了下来,飞了进去,对那罪犯说:“我爱你。”

罪犯愣了一下,他竖起耳朵听,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那句话说:“我爱你。”

罪犯泪流满面,说:“真的吗?你真的爱我吗?”

于是,那句话又说了一遍:“是的,我爱你。”

罪犯失声痛哭,他坐在地上,看着自己的双手,说:“天啊,看我做了些什么!这个世界真的还有人爱我……”

他一边回忆往事,一边指责自己。他发誓,出狱后,一定要好好爱别人。

于是,那句话带着幸福的心情,又继续它的旅行。

它飞过高山,大声说:“我爱你!”

高山昂起头,喊道:“我也爱你!”

它飞过雨中的森林,大声说:“我爱你。”

森林举起湿漉漉的拳头,喊道:“我也爱你!”

它飞过大海,大声地说:“我爱你!”

大海汹涌着波涛,喊道:“我也爱你!”

一年后,那句话又回到了原来的那个山冈,它绕了世界一圈,从南到北。这时候的它已经像菠萝一样芬芳,像高山一样雄浑,像骏马一样奔腾。它看见那个像哑巴的男孩坐在草地上,滴着伤心的泪水,思念着那个离开了一年的女孩。那句话想起当年的那一幕,记起那男孩的耳朵才是它旅行的终点站。于是,它毫不犹豫地钻进了男孩的耳朵。

男孩听到这句迟到了一年的话,顿时觉得全身生出了一股神奇的力量。

这时候,那个女孩也回到了山冈,她也绕了世界一圈,从东到西。这时候的她长得更高,也更美了,头上戴着一朵小野花,只是有些疲劳。

男孩走上前,拉起她的手,大声说:“我爱你!”

一句话的事篇2

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身处社会中,难免需要请求他人帮忙,若遇刁钻的人,可能要吃闭门羹或是说不少好话送不少礼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要求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提高,我们唯有加强自身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才不会落后于社会,跟得上时展的脚步。

因此,多学一样本事,少说一句求人的话,在生活中处处能体现出来。小到学会各种修***,剪辑,做视屏,到参加工作的问题,到孩子的上学问题,亲朋好友的问题。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多学一样本事。

一句话的事篇3

本文将对过去所提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即:汉语中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the relative construction)之间的关系,并非在句法的特征方面,而是在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方面得到最好的论述。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就跟句法话题有关的关系化(relativization)来说,现在定义的句法话题在汉语中并不能表现出一致的语法功能。跟话题结构的句法特征无关,本文从语用角度将句法话题分为三种,即事例话题(instance topic)、框架话题(frame topic)和范围话题(range topic),每一种都由涉及话题结构的特殊主题结构表现出来。我认为,本文提出的语用差异,在论述汉语话题结构是否以及如何转变为关系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三节分别简要讨论汉语话题结构,包括三种有句法依据的句法话题,还将简要讨论汉语的关系结构。第四节将证明,如认为句法话题具有一致的语法功能,那就无法对汉语的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之间的关

系作出令人满意的论述。第五节将讨论对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并且表明如何确定对句法话题的三种语用解

释。第六节将根据第五节中列出的句法话题的语用差异,对汉语的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之间的关系作出简洁

的论述。第七节是结论。

⒉话题结构和三种句法话题

句法话题是话题结构的结构上的成分,在英语和汉语中,句法话题用NPS(名词词组+句子)的一般的形

式来定义,例如:

(1)This proposal,the review committee does not likeat all(这个计划,审查委员会完全不喜欢

(2)John I haven't seen him for a long time(约翰我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他了)

(3)香蕉我很爱吃

(4)那件事,你最好把它忘掉话题结构中的最前面的名词词组,如(1)-(4)中的斜体或黑体部分,是句法

话题。Gundel(1985:86)认为,句法话题在形式上定义为:

(5)一个成分C,是某个句子S的句法话题,当且仅当C是由S直接控制的,而且,C邻接于也由S直接控制的

某个句子S的左或右。

在过去的研究中,三种句法话题的区分,取决于跟该句子的其他成分的句法关系。众所周知,首先,(1)

和(2)在英语中属于两种不同的话题结构,(1)是话题化(topicalization)话题结构,(2)是左置话题结构。话

题化话题结构的特征是句子的其他部分中有一个空位(gap),句法话题能够回到句子中去而不影响句子的命题

内容。另一方面,左置话题结构中句子其他部分中没有空位,却有一个代词跟句法话题同指(Chomsky 1977,

1981)。由于上述区别,(1)和(2)中的句法话题可分别称为话题化句法话题和左置句法话题。

这两类话题结构通常都可在汉语中得到证实,(3)是话题化句法话题,(4)是左置话题结构。再举几例:

(6)那几封信他快写完了

(8)那个人我以前见过他吗?

(7)这些事我从来没听说过

(9)你说的那些人,他们都来了

(6)和(7)中的句法话题属于话题化类,而(8)和(9)中的句法话题属于左置类。

除了以上两类句法话题外,还有第三类句法话题,这种句法话题在汉语中很常见,例如:

(10)这本书我读得很累

(11)那场火幸亏消防队来得快

(12)象鼻子长

(10)-(12)很明显跟(6)-(9)不同,(10)-(12)既没有句法话题的句法上的空位,在句子的其他部分中也没

有同指的代词。对话题结构的其他部分中的谓语动词来说,句法话题在语义上既可以是一个参与者,如(10)

所示;也可以是一个场景,如(11)所示;也可以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如(12)。(12)是鼻子长,而不是象长

。如果这类句法话题在英语中有对应的表达式的话,那经常是由介词短语充当,这从英语翻译中便可看出。(

10)-(12)被Gundel(1988:224)称为典型的话题一述题结构,它们在过去研究中也被看作“汉语式”的话题结

构,跟典型的、由话题化句法话题和左置句法话题表现出来的“英语式”的话题结构相对立(特别参看Chafe

,1976:50-51;Xu和Langendoen 1985),下面就把(10)-(12)中句首的名词词组称作汉语式句法话题。

这样,我们已经确定了话题化句法话题,左置句法话题和汉语式句法话题这三种类型,它们之间的差异

是建立在句法话题和话题结构的其他部分之间的句法关系之上的。

⒊汉语的关系结构

在探讨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的关系前,让我们首先简要讨论一下汉语关系结构的特征。

关系结构,正象Lehmann(1992:333)所定义的那样,是由一个(可能是空的)称为中心词的名词性成分和

称为关系小句、在语义上是修饰这个名词性成分的从句组成,人们分出了两种关系结构:一种带有一个充当

中心词的名词性词组,另一种不带充当中心词的名词性词组。在过去的研究中,后者也称作缺少中心词的关

系小句或自由的关系小句(参看Grimshaw 1978;Lehmann 1986,1992)。在汉语语言学里,它通常指的是名词

化结构(参看Li和Thompson1981)。在下面讨论中,关系化指的是带有一个中心词的关系结构;名词化指的

是不带中心词的关系结构。

汉语中关系化的标记是小词“的”,“的”把一个缩短了的小句与紧接的中心词词组连接起来:

(13a)旅行团提早出发了

(13b)[提早出发的]旅行团

(14a)小王请来了客人

(14b)[小王请来的]客人

(15a)那些事你们不知道

(15b)[你们不知道的]那些事

(16a)这些人我们雇他们来当顾问 (16b)[我们雇他们来当顾问的]这些人

(17a)这棵树叶子大

(17b)[叶子大的]这棵树

以上例子明显看出,汉语中的关系结构有的是从非话题结构转变而来的,如(13)-(14),有的是从话题结

构转变而来的:有的是话题化话题结构,如(15);有的是左置话题结构,如(16);也有的是汉语式的话题结

构,如(17)。

Li和Thompson(1981)详细阐述过汉语名词化,他们认为,把小词“的”放在缩短了的小句之后,这就是

汉语名词化,与关系化不同的是,汉语名词化结构后面并不带中心名词。跟关系化一样,汉语中的名词化结

构既可以从非话题结构转变而来,如(13c)-(14c),也可以从话题结构转变而来,如(15c)-(17c):

(13c)说到旅行团,[提早出发的]反而最后到

(14c)[小王请来的]后来都走了

(15c)[你们不知道的]还多着了

(16c)[我们雇他们来当顾问的]其实都是些外行

(17c)[叶子大的]好看

根据定义,以上例句中的名词化结构,它的语义中心在词汇上是零形式。它的所指取决于关系小句中没

特别指出的参与者。如果只有一个未出现的参与者,那么,名词化结构的所指对象就跟这个未出现的参与者

相同,如(13c)-(17c)所示。如果未出现的参与者不止一个,那么,名词化结构可指几个未出现的参与者中的

一个,如(18c)所示:

(18)他非常喜欢这个国家

(18b)[非常喜欢这个国家的]

(18a)[他非常喜欢的]

(18c)[非常喜欢的]

当话题结构转变为名词化结构时,未出现的总是句法话题,换句话说,从汉语话题结构转变而来的名词

化结构的所指,跟相对应的话题结构的句法话题相同,如(15)-(17)。

必须注意,在汉语中,凡能名词化的句子,都能关系化,能关系化的句子却不一定能名词化。有许多能

关系化的句子不能名词化,尽管名词化结构的所指可以从语境中推导出来,请看(19):

(19a)那次比赛老李得了冠***

(19b)[老李得了冠***的]那次比赛,我没参加。

(19c)说到比赛,*[老李得了冠***的],我没有参加

⒋以前对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之间关系的论述

⒋⒈句法观点

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这两种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在以前早有研究(参看:Chomsky1977,1981;Jiang 19

91;Justus 1976;Kitakawa 1982;Kuno 1973;J.McCawley 1976;Schachter1976,等等)。例如,Kuno(1973:2

54)认为,日语中,关系小句是从话题结构转变而来的,关系化的成分并非是一个一般的名词词组,而是原结

构中的主题(theme)[句法话题](名词词组-wa),汉语情况也是如此,尽管汉语中没有象日语wa之类形态

上的话题标记。汉语中,如果一个名词词组充当句法话题,那么,这个名词词组便也能关系化(Tsao 1990:43

0)。Jiang(1991:140)进一步指出:只有句法话题才能关系化,而非句法话题不能关系化。此类观点已被汉语

语言学界认可,就我所知,至今无人对此提出挑战。

必需指出的是,话题结构与关系化和名词化之间的关系不能仅从句法话题的句法类型角度来描述。虽然

,话题化类型和左置类型的句法话题,能被关系化和名词化,就象上面所述的那样,但是对汉语式的句法话

题来说,情况就比较复杂。某些带有汉语式句法话题的话题结构能被关系化或名词化,而另一些却不能。请

看下例:

(20a)水果我最爱吃香蕉

(21a)物价东京比北京贵

(20b)*[我最爱吃香蕉的]水果

(21b)*[东京比北京贵的]物价

(20c)说到水果,*[我最爱吃香蕉的](21c)说到物价,*[东京比北京贵的]

(19)中看出,某些句子能关系化,却不能名词化。

(19a)(20a)(21a)中句首名词词组都归于汉语式句法话题,虽然这三类句子在是否能关系化或名词化方面

,具有不同的表现。要想解释汉语中话题结构与关系化和名词化之间的关系,人们就会发现:仅仅从句法话

题的句法类型出发,很难说清汉语式句法话题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

必需强调的是,这里所争论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它已超出了解决下列问题的本身:话题结构和关系

结构的关系,是否只能在句法方面以及只能在句法话题方面得到解决。对此类现象作出恰当的解释,还将有

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中句法话题的地位。

自Li和Thompson(1976)发表了很有影响的那篇论文以来,作为语法概念的话题引起了许多语言学家的兴

趣,特别是引起研究诸如汉语类语言——现在一般看作话题明显(topicprominent)类型的语言——的语言学

家的兴趣。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句法过程的关系化,自60年代以来,得到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因为它被看作

是一种句法机制,便于我们深入了解语法结构。关系化和特定的语法功能(如主语、宾语)的关系,建立在K

eenan和Comrie(1977)的“可及性等级”(accessibilityhirerarchy)之上,这个等级说明了特定语法功能在

特定语言中是如何有规律地适合于特定的句法策略的。①人们把Keenan和Comrie的发现看作是理论上的一大

贡献,因为这一发现证明了特定语法功能的存在。虽然,Keenan和Comrie没有提到象汉语这种话题明显语言

中,一个由基础生成的句法话题,是否可以以及如何在可及性等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人们都认为,

句法话题应该看作和主语相等,至少就关系化来说是这样(特别参看Chen 1986,1994;Jiang 1991;Tsao 1990

)。

如果就象我上面所证明的:对汉语中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之间的关系,仅从句法话题的句法类型无法作

出适当的论述,那么,可以这样断言:至少就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的关系而言,句法话题的定义在汉语中无

法形成一种一致的语法功能。

⒋⒉语用观点

J.McCawley(1976)和N.McCawley(1976)最早从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的角度来研究这种现象。J.McCawley(

1976:305)对日语的这个问题的讨论具有深刻的见解,他指出:能关系化的名词词组的种类除了受句法因素制

约外,日语中(限制性的)关系小句,可以由跟事例话题相对应的名词词组的关系化来形成,而不能由跟范

围话题相对应的名词词组的关系化来形成,如(22)和(23):

(22a)Nihon wa syuto ga sumi-yo-i(事例话题)

日本 首都 居住-好-现在时

“至于日本,它的首都是个好住处。”

(22b)(syuto ga sumiyoi) kuni

国家

(23a)Nihon wa Tookyoo ga sumi-yo-i(范围话题)

“至于日本,东京是个好住处。”

(23b)*(Tookyoo ga sumiyoi) kuni

“它的东京是个好住处的国家”

这种区别在其他语言里是否得到了验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验证几乎还没人进行过研究。

⒌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

综上所述,汉语的话题结构是否能关系化或名词化,无法从三种句法话题——即话题化话题、左置话题

和汉语式话题——的区别来得到解释,因为它们是通过结构的句法特征来确定的。在我证明句法话题的语用

差异能对话题结构跟关系化和名词化之间的关系作出简洁的描述之前,让我们首先讨论一下汉语句法话题的

语用解释,以及句法话题的三种语用解释,即事例话题、框架话题和范围话题,是如何***于话题结构的句

法特征而确定的。

⒌⒈语用话题的定义:关涉(aboutness)

下面我们将看到,句法话题跟语用话题的关系很密切。在过去的研究中,话题通常由语用“关涉”所定

义。Gundel(1985:86)的论述如下:

(24)一个实体E,是一个句子S的语用话题,当且仅当S的用意是提高接收者有关E的知识,索取有关E的信

息,或者使接收者做出涉及E的行为。

同样的观点,参看Dik(1978),Kuno(1972),Reinhart(1981)等人的论著。

过去几十年来,语用话题是如何在句子平面上表现的这一问题,人们已经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参看Chafe

1976,1994;Davison 1984;Dooley 1982;Gundel 1977;1985,1988;Halliday 1967;Kuno 1972;Li& Thompson

1976,1981;Prince 1981,1985,1992;Reinhart 1981;Tsao 1990;van Dijk 1977,1981;van Oosten 1986等等

)。人们一致公认,诸如(25)这类句子可能由不同的句法成分充当语用话题:

(25)Felix invited Rosa to dance with him (Felix邀请Rosa跟他跳舞)

在(26A)和(27A)的语境里,(25)可以是关涉Felix的断言,他邀请了Rosa跟他跳舞;或是关涉Rosa的断言

,Felix邀请她跟他跳舞。

(26)A:How about Felix?(Felix怎么样?)(27)A:How aboutRosa?(Rosa怎么样?)

这一看法也适用于汉语。(28)用于(29A)和(30A)的语境中都很恰当,只要把不同的句法成分解释为语用

话题:

(28)老赵把客人们都带出去了

(29)A:老赵怎么了?

(30)A:客人们怎么了?

面对这些证据,对判断一个名词词组是否具有语用话题的性质,目前几乎没有几个人坚持句首位置是必

要和充分条件(参看Halliday1967,1985;Huddleston 1988)。另一方面,人们通常认为,但有时是断言:所

有类型的话题结构中的句法话题总是被看作是语用话题(参看Gundel 1988:211)。如(31)和(32)这类话题结

构:

(31)Felix,it's been ages since I've seen him (Felix,我已经很久没见过他了)

(32) Your second proposal,the board found unfeasible

(你的第二个计划,委员会认为不适用)

Reinbart(1981:63)发现,在标准的语调模式和重音模式下,只有当位于前面的名词词组看作是语用话题

,也就是说,当这个句子所作的断言是关涉句法话题的所指时,(31)和(32)这类话题结构才能恰当地在某个

特定的语境中使用(参看Davison 1984;Gundel 1985:86;1988:211,他们持同样的看法)。

⒌⒉汉语中句法话题的三种语用解释

句法话题和语用话题这种关系在汉语的话题结构中是否跟英语一样密切,这虽然会有争论,但没有理由

怀疑,其他所有的条件都一样,在汉语的话题结构的所有句子成分中,句法话题是最有可能成为我们上面所

定义的语用话题这一角色的候选者。然而,我们关注的是,对汉语话题结构中的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作出较

细致的区分,因为在讨论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的关系中,这些区分将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同时,还要表明

这些区分是如何跟有关结构式的主题结构的特征相联系的。

一般来讲,(24)中语用话题的定义适用于汉语的句法话题。因此,假定有下列三种汉语话题结构,我们

把黑体部分的句法话题看作是语用话题:

(33)老李我们已经请出来了

(34)上次郊游孩子们都累极了

(35)物价纽约最贵

根据(24)的定义,可以认为,说(33)-(35)三句的用意是分别想提高我们对“老李”“上次郊游”“物价

”的认识。

尽管(24)的定义大体上适用于(33)-(35),但应该指出的是,这个定义事实上没有指出,在解释句法话题

跟句子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时,这三个句子之间具有哪些重要的区别。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33)和(34)。一般可以说这两个句子是有关“老李”和“上次郊游”的,但严格地

说,只有在(33)里,句法话题才是断言所关涉的唯一对象。在(34)里,“累极了”是关于“孩子们”,而不

是关于“上次郊游”的断言。(34)中的句法话题实际上为有关孩子的断言提供了一个框架。

就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来说,(35)是另一个次类。一方面,(35)与(34)相同之处在于句法话题跟话题结

构的剩余部分的谓语动词没有格的联系,只不过提供了对另一个成分作出断言的框架。另一方面,(35)中的

句法话题又跟(34)不同,它表现出话题结构中特殊的焦点结构的特征,这种焦点结构用来识别一个集合中的

一员,这个集合是由句法话题规定的所有可能的值。举例来说,(35)说明了:谈到任何地方的物价,纽约是

最贵的。我在下面还要详细谈到这一点。

我们已经确认,虽然汉语话题结构中的句法话题一般来说可解释为语用话题,对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可

以作出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我将在下面谈到,正是这些细微的语用差异,在阐述汉语话题结构和关

系结构的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参看Chafe 1976;Dooley1982;J.McCawley 1976;N.McCawley 1976;J

iang 1991等等)。按通行说法,(33)-(35)中所示的这三种语用话题分别称为事例话题,框架话题和范围话

题。下面是对这三种语用话题所作的更确切的定义:

(36)事例话题是对它作出断言并进行评估的一个事例,它通常是语境中全部所指实体的认知总藏中的一

个定指的实体。

(37)框架话题是提供时空和具体框架的话题,在这个框架里,由话题结构其他部分表达的命题(通常是

对句子中另一个成分——一般为主语——作出的断言)为真。

(38)范围话题是划定作为断言对象的一个变项的范围的话题。拿句子(35)来说,句法话题“物价”是范

围话题,用J.McCawley(1976:304)的话来说,它“将变量‘x高’中的x限定在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然后谈

到那个范围内的事情。对纽约的物价水平来说,命题‘x高’是真的。”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已经清楚地区分了事例话题和框架话题,但没有区分框架话题和范围话题,事实

上,在过去的某些研究中,框架话题和范围话题是混为一谈的,如J.McCawley(1976)和Jiang(1991:12)。如

上所述,这两种语用话题,都具有界定句子其他部分中的断言为真的特性,但整个话题结构的主题结构却不

相同。另一方面,必须指出,具有通常的语调和重音升降曲线时,带有一个框架话题的话题结构具有新信息

的范围不定的特征,而带有一个范围话题的话题结构必须解释为新信息的范围是固定的。事实显示:带有一

个框架话题的话题结构能对多种问题作出合适的回答,这些问题要求了解作为新信息的话题结构的不同部分

,而带有一个范围话题的话题结构,正好相反,并未表现出这种灵活性。对比下列句子:

(39)这次考试小李错了三道

(40)水果小李买了香蕉

(39)是带有一个框架话题的话题结构,用于(41A)-(43A)的语境都很合适:

(41)A:这次考试小李错了多少?

(42)A:这次考试小李怎么了?

(43)A:这次考试怎么了?

相反,(40)是带有一个范围话题的话题结构,用于(44A)的回答很合适,用于(45A)-(46A)的回答不合适

(44)A:水果他买了什么?

(45)A:#水果他怎么了?

(46)A:#水果怎么了?

范围话题的话题结构的特点是焦点范围狭小,这个特点,明显反映在汉语话题结构中的“是”(或者是

疑问式“是不是”)所处的位置。作为汉语焦点标记(参看Li和Thomoson 1981;Teng 1979),“是”用于句

子成分前,以标示该成分是新信息的焦点。请看下列例子:

(47)他租了两套公寓

(47a)他租的是两套公寓

(47b)他是租了两套公寓

(47c)是他租了两套公寓

在Li和Thompson(1981)和Teng(1979)研究的句法制约因素里,“是”在框架话题结构里出现相当自由,

如(48a-d)所示。然而在带有一个范围话题的话题结构里,“是”局限于提供变量的值的名词词组之前这个位

置。如(49a-d):

(48)这次考试小李错了三道题

(49)水果他买了香蕉

(48a)这次考试小李错的是三道题

(49a)水果他买的是香蕉

(48b)这次考试小李是错了三道题

(49b)???水果他是买的香蕉

(48c)这次考试是小李错了三道题

(49c)#水果是他买了香蕉

(48d)是这次考试小李错了三道题

(49d)#是水果他买了香蕉

人们一旦认识到,象(49)这类带有一个范围话题的话题结构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其他部分内指明一个

所指是由句法话题规定的范围内的最高成员,那么,由(49a-b)所描述的固定的焦点结构也就正在意料之中了

(参看N.McCawley 1976:953)。另一方面,由于框架话题的话题结构不受这种特殊功能的限制,因此它不受

焦点信息的位置这种制约因素的影响。

值得再次强调的是,我们将在第6节中讨论到,这里划分的句法话题的三种语用解释的差异,在论述汉语

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的关系时,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⒌⒊句法话题种类和三种语用语题之间的联系

汉语话题结构中句法话题的三种语用解释之间的区别,跟在这种结构的句法特征的基础上区分出来的三

种句法话题,既联系紧密又相互***。话题化话题结构和左置话题结构通常有一个解释为事例话题的句法话

题,而汉语式句法话题可能是三种语用话题中任何一种,请看例句:

(50)这本书他写得太匆忙了

(53)他身体很好

(51)这些事情你们不必放在心上

(54)身体老赵最好

(52)上星期三,老钱去了日本

(55)海鲜,我最爱吃龙虾

(50)和(51)都是事例话题,因为在句子的其他部分既没有空位,也没有和句法话题同指的代词,根据定

义,它们是带有汉语式句法话题的话题结构,尽管事实是,在话题结构所表达的情况中,句法话题扮演了参

与者的角色,而不是环境的角色。当句法话题在此类格框架方面跟谓语动词相联系时,这个句法话题通常看

作事例话题。当句法话题扮演了某个情况中环境的角色,如(52),或当句法话题不直接跟谓语发生联系时,

如(53)-(55),句法话题可看作框架话题或范围话题。

以上论述显示,就以上区别的语用解释来说,归在汉语式句法话题名目下的句法话题,内部是不一致的

。正象我们上面指出的,这对认识这种语言的语法组织中的句法话题的地位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⒍汉语中句法话题的三种语用解释和话题结构之间的关系

对前面列出的各个例子进行仔细的研究显示:要简洁论述汉语的话题结构是否能转变为关系结构和名词

化结构,关键取决于句法话题的三种语用解释的差别。

带有一个事例话题的话题结构,不管三种句法话题之间的句法区别如何,都能被关系化和名词化。(13)-

(16)都具有句法话题是事例话题的特征,它们都属于这一类。

另一方面,带有一个范围话题的话题结构,这一类既不能被关系化也不能名词化,如(20)和(21)所示。

带有一个框架话题的话题结构跟关系化和名词化之间的关系不这么严整。这些话题结构都能关系化,但

只有一部分能名词化,条件是已删除的中心名词的所指可以从语境中找回,如(17)。而另一些却不管语境如

何,也不能名词化,如(19)。什么是构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只有当句法话题的所指,跟句子其他部分的另一个所指之间有一种拥有—被拥有的

关系时,带有一个框架话题的话题结构才能名词化。比较下列带有一个框架话题的句法话题:

(56a)这种西瓜,籽大

(56b)说到西瓜,我不喜欢[籽大的]

(57a)那位先生,我忘了名字了 (57b)[我忘了名字的],当然没法叫了

(58a)那次旅行他带队

(58b)说到旅行,*我不喜欢[他带队的]

(56)-(57)中,句法话题“西瓜”和“那位先生”分别跟“籽”和“名字”之间有一种拥有-被拥有的关

系,而(58)中句法话题和句子的其他部分之间没有这种关系。凡带有一个框架话题的话题结构,能名词化的

和不能名词化的之间都有同样的区别。

以上讨论的关系可归纳为表1:

关系化

名词化

事例话题

可以

可以

框架话题

可以

(可以)

范围话题

不可以

不可以

表1 汉语中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和话题结构的关系化/名词化之间的关系

(*在句法话题和句子其他部分中的名词词组是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的条件下)

现已证实,从三种语用解释——即事例话题、框架话题和范围话题——的角度对句法话题的区分,对合

理论述汉语中话题结构和关系化名词化之间的联系是至关重要的。

⒎结语

本文证实,在汉语中,跟相关话题结构的句法特征无关,就能区分句法话题的三种语用解释,每一种都

各自表现出相关话题结构的特定的主题结构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本文证明,汉语中的话题结构是否能转换

为关系结构,带或者不带充当中心词的名词词组,完全取决于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带有一个事例话题的话

题结构,既能转换为带有一个中心名词词组的关系小句,也能转换为名词化结构,而范围话题却做不到这一

点。框架话题的话题结构能转换为带有一个中心名词词组的关系小句,但只有当句法话题这个名词词组和话

题结构的其他部分中另一个名词词组具有拥有-被拥有的关系时,才能名词化。从上述发现中,我们可以得

出这样的逻辑推论:至少就关系化和名词化而言,按现有定义的句法话题在汉语中并没有一致的语法功能。

汉语中句法话题的语用差异如何跟其他语法过程有联系,以及在其他语言中,是否存在这种差异,如何证实

这种差异,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Bresnan,Joan and JaneGrimshaw,1978.The syntax of freerelatives in English.Linguistic Inquir

y 9:331-391.

Chafe,Wallace L.,1976.Givenness,contrastiveness,definiteness,subjects,topics,and point of v

iew.In:Charles N.Li,ed.,1976,25-55.

Chafe Wallace L.,1994.Discourse,consciousness,and time.Chicago,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

o Press.

Chen,Ping,1986.Referent introducing and trackingin Chinesenarratives.Ph.D.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Chen,Ping,1994.Shi lun Hanyu zhong san zhong juzi chengfen yu yuyi chengfen de peiwei yuanz

e(On principles of argumentselection in Chinese).Zhongguo Yuwen(Chinese Language andWriting]3:1

61-168.

Chomsky,Noam,1977.On wh-movement.In:Peter Culicover,ThomasWasow and Adrian Akmajian,eds.,Fo

rmal syntax,72-132.New York:Academic Press.

Chomsky,Noam,1981.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Dordrecht:Foris.

Davison,Alice,1984.Syntactic markedness and the definition of sentence topic.Language 60:79

7-846.

Dik,Simon,1978.Functional grammar.Amsterdam:North-Holland.

Dooley,Robert A.,1982.Options in the pragmatic structuring ofGuarini sentences.Language 58:

307-331.

Gundel,Jeanette,1977.The role of topic and comment in

【英文标题】nguistic theory Bloomington,IN:Indiana UniversityLinguistics Club.

Gundel,Jeanette,1985.'Shared knowledge'and topicality.Journalof Pragmatics 9:83-107.

Gundel,Jeanette,1988.Universals of topic-comment structure,In:Michael Hammond.Edith Moravcs

ik and Jessica Wirth,eds.,Studies in syntactic typology,209-239.Amsterdam:Ben-jamins.

Halliday,Michael A.K.,1967.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English.Part II.Journal of Lin

guistics 3:37-81,177-274.

Halliday Michael A,K.,1985.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grammar.London:Edward Amold.

Huddleston,Rodney,1988.Constituency,multi-functionality andgrammaticalization in Halliday's

Functional Grammar.Journalof Linguistics 24:137-174.

Jiang,Zixin,1991.Some aspects of the syntax of topic andsubject in Chinese.Ph.D.dissertatio

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Justus,Carol,1976.Relativization and topicalization in Hittite.In:Charles N.Li,ed.,1976,215

—245.

Keenan,Edward L.and Bernard Comrie,1977.Noun phrase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grammar.Ling

uistic Inquiry8:63-99.

Kitakawa,Chisato,1982.Topic constructions in Japanese.Lingua57:175-214.

Kuno,Susumu,1972.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A case study from Japanese and English.Lin

guistic Inquiry 3:269-230.

Kuno,Susumu,1973.The structure of the Japanese language.Cambridge,MA:MIT Press.

Lehmann,Christian,1986,On the typology of relative clauses.Linguistics 24:663-680.

Lehmann,Christian,1992.Relativization.In:William Bright,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

inguistics,Vol.3:333-335.NewYor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Charles N.,ed.,1976.Subject and topic.New York:Academicpress.

Li,Charles N.and Sandra A.Thompson,1976.Subject and topic:Anew typology of language.In:Char

les N.Li,ed.,1976,457-489.

Li,Charkes N,and Sandra A.Thompson,1981.Mandarin Chinese:A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Berk

eley and Los Angeles,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cCawley,James.1976.Relativization.In:Masayoshi Shibatani ed.,Syntax and semantics.Vol.5:Ja

panese generative grammar,209-306.New York:Academic Press.

McCawley,James,1988.The syntactic phenomena of English.Vol.Iand Vol.2.Chicago,IL:The Univer

sity of Chicago Press.

McCawley,Noriko A.,1976.Review of The structure of theJapanese language by Susumu Kuno.Lang

uage 52:942-960.

Prince,Ellen,1981.Topicalization,focus movement and Yiddishmovement:A pragmatic differentia

tion.Proceedings of BerkeleyLinguistics Societjy 7:249-264.6Prince,Ellen,1985.Fancy syntax and

‘shared knowledge’.Journalof Pragmatics 9:65-81.

Prince,Ellen,1992.Informational and rhetorical structure.In:William Bright,ed.,Internationa

l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Vol.3:399-401.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inhart,Tanya,1981.Pragmatics and linguistics:An analysis of sentence topics.Philosophica

27:53-94.

Schachter,Paul,1976.The subject in Philippine languages:Topic,actor,actor-topic,or none of

the above.In:Charles N.Li,ed.,1976,493-518.

Teng,Shou-Hsin,1979,Remarks on cleft sentences in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7:

101-114.

Tsao,Feng-Fu,1990.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Afunctional Perspective.Taipei:S

tudent Book Co.

Van Dijk,Teun,1977.Text and context:Explorations in the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

e.London:Longman.

Van Dijk,Teun,1981.Studies in the pragmatics of discourse.TheHague:Mouton.

Van Oosten,Jeanne,1986.The nature of subjects,topic and agents:A cognitive explanation.Bloo

mington,In:Indiana UniversityLinguistics Club.

Xu,Liejiong and D.Terence Langendoen,1985.Topic structures in Chinese.Language 61:1-27.

注释:

* 非常感谢Sandra A.Thompson在旅欧期间,百忙中抽空看了本文的初稿,并提出了详细的意见。感谢O

ne-Soon Her,李行德,孙朝奋,徐烈炯和徐云扬,他们在我研究汉语话题结构时给予的各种帮助。还要感谢

Malcom Skewis的帮助。本文的撰写也得到昆士兰大学专项研究计划基金的赞助。我本人对本文所有的观点负

责。——作者

原文题目是Pragmatic interpretations of structural topicsand relativization in Chinese,刊于

Journal of Pragmatics(语用学杂志)1996年第3期。——译者

① 句法功能的这个“可及性等级”就是“主语<宾语<旁语”——译注通讯地址:陈平 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risbane,QLD 4072

一句话的事篇4

摘要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领域,所研究的内容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英语祈使句常常用来实施三类言语行为:要求(命令)、建议(劝告)、愿望(希望),既违背礼貌原则,同时又遵守礼貌原则。

关键词:祈使句 言语行为 语用意义 语境 礼貌原则

中***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祈使句是英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要准确理解并使用祈使句,就得借助语境。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说话人不同的意***,祈使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功能,即表达说话者的请求、命令、劝告、警告、禁止、叮嘱、建议、祝愿和号召等。例如:

(1)Go and wash your hands.(去洗你的手。表命令。)

(2)Be quiet, please.(Please be quiet.)(请安静。表请求。)

(3)Be kind to our sister.(对姊妹要和善。表劝告。)

(4)Watch your steps.(走路小心。表警告。)

(5)No parking.(禁止停车。表禁止。)

从功能方面来看,祈使句是说话者用来实施某种行为,即言语就是行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渴望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如果祈使句使用不当,出言粗鲁无礼,就会引起误解,导致交际失败。因此,通过语言表达礼貌是成功交际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语用原则。下面从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和礼貌原则来分析英语祈使句。

二 祈使句表达的言语行为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说话的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以言指事(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和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这就是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根据此理论,一个话语的言语行为是同时由三个次行为来实施的:当说出“I promise to come to dinner.”的时候,实施的既是一个表述性言语行为(发出了声音,使用了某些词汇和某种语法结构),又是一个施为性言语行为(做出了允诺),同时也是一个成事性言语行为(听话人感到高兴)。即一个句子的表达首先是说话人实施了一个表述性言语行为,说出了这个语句;其次,这一语句表达了某种意向,实施了一种行为;第三,对于听话人来说,它引起了什么样的反应,即取得了什么效果。“祈使行为”也包括了这三方面。

祈使句常常用来实施三类言语行为:要求(命令)、建议(劝告)、愿望(希望)。

(一)“要求”类言语行为,包括命令、请求、指示、告诫、威胁等。说话人提出“要求”,是要直接影响行为的实施,但听话人也可能不遵照其要求行事。

1 “命令”言语行为的发出者和执行者多处于非平等关系的地位,即上级对下级、狱吏对囚犯、法官对被告、官对兵、长对幼等。由于这类言语行为有强制意味,听话人听后可能会绝对服从,或会产生反感而拒绝执行。例如:

(6)A(法官):Stand up while I read the verdict of the jury!

B(被告):What for?

A(法官)既实施了一个表述性言语行为,说出了一个语句,又实施了一种命令言语行为。让B(被告)站起来,同时又是一个成事性言语行为,即引起了B(被告)的反应(为什么要站起来?)。

2 “请求”言语行为的发出者和执行者双方可以处于平等地位。例如:

(7)A(海关官员):Could you open the back of your car, please?

B(司机):Here you are.

A(海关官员):Now open your suitcase, please!

A(海关官员)既分别实施了两个表述性言语行为,说出了两个语句,又实施了两种请求言语行为。让B(司机)打开车的后行李箱和手提箱,同时又是两个成事性言语行为,即B(司机)打开了车的后部行李箱以及可能会打开手提箱。

3 “指示”言语行为出现在书面的告示语中。例如:

(8)Do not walk on the grass.

说话人既实施了一个表述性言语行为,说出了一个语句,又实施了一种指示言语行为。教听话人不要在草地上走,同时又是一个成事性言语行为,即听话人可能不会在草地上走。

4 “告诫”言语行为带有一种强调语气,它是为免除事态会对对方不利而发出的一道命令,或者为对方做出某种承诺而提出的一个要求。例如:

(9)Be good or you won’t get an ice cream.

说话人既实施了一个表述性言语行为,说出了一个语句,又实施了一种告诫言语行为。要求听话人表现好,承诺给其冰淇淋,同时又是一个成事性言语行为,即听话人如果想得到冰淇淋就得表现好。

5 “警告”或“威胁”指一些“如不遵守则面临惩罚”的言语行为,其主要目的是力***避免惩罚事件的发生。例如:

(10)A(法官):Don’t you ever touch alcohol again!

B(被告):No,I won’t,that’s a promise.

A(法官)既实施了一个表述性言语行为,说出了一个语句,又实施了一种警告或威胁言语行为。让B(被告)别再沾酒,同时又是一个成事性言语行为,即B(被告)做出不再沾酒的承诺。

(二)“建议”类言语行为包括恳求、劝告和提议。这类言语行为的发出者和执行者双方可以处于平等地位,也可以处于不平等地位。通过“建议”,说话人实际上间接控制着他提出的行为,暗示行为执行者若不执行建议,将会产生不良后果。

1 “恳求”或客气的请求。例如:

(11)John,take my suitcase down,please.

说话人既实施了一个表述性言语行为,说出了一个语句,又实施了一种恳求言语行为。让John把自己的手提箱拿下楼,同时又是一个成事性言语行为,即John 可能会把说话人的手提箱拿下楼。

2 “恳求”的受益人是说话人,而“劝告”的受益人是听话人。例如:

(12)Take care of yourself!

说话人既实施了一个表述性言语行为,说出了一个语句,又实施了一种劝告言语行为。劝告听话人照顾好自己,否则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同时又是一个成事性言语行为,即听话人可能会听从劝告而照顾好自己。

3 “提议”可能是一种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受益的言语行为。例如:

(13)Let’s have a drink!

说话人既实施了一个表述性言语行为,说出了一个语句,又实施了一种提议言语行为。提议和听话人喝一杯,同时又是一个成事性言语行为,即听话人可能会很高兴地接受此提议。

(三)“愿望”类言语行为表示说话人希望某事发生。这类言语行为同谈话双方所处的地位无关。至于“愿望”,那仅是“一厢情愿”,说话人并不对事件施加任何影响。例如:

(14)Have a good time at the party!

说话人既实施了一个表述性言语行为,说出了一个语句,又实施了一种愿望言语行为。希望听话人在聚会上玩得快乐,同时又是一个成事性言语行为,即听话人听了后可能会很高兴。

三 祈使句与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Po1iteness Principle)是由英国著名的学者利奇(G.N.Leech)于1983年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互为补充的又一语用原则,其中包括6项准则,即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大对他人的益处;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增大对他人的赞扬;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夸大对自己的批评;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扩大对他人的同情。从利奇的礼貌原则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说话人总是尽量多地给听话人一点好处,尽量让自己吃亏,使对方感到受尊重,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有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下面从祈使句的3类言语行为来分析祈使句与礼貌原则的关系。

(一)“要求”类言语行为

1 表示强烈的命令、指示、禁止、告诫、警告或威胁等行为的祈使句,使对方做或者不做某事,语气强硬,违背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例如:

(15)Sit down again.I want to talk to you.

(16)Leave bags here.

(17)No smoking!

(18)Don’t ever try to kick me again.

(19)Don’t you dare dress him without my permission.

2 表命令和请求等行为的祈使句如果是疑问句的形式,则语气委婉,使说话人显得比较温文有礼,遵守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这种句子句末可以带please。例如:

(20)Will/Would you come this way, please?

(21)Won’t you stay a little longer?

(22)Would you mind being here at nine o’clock?

3 表请求的祈使句中把主语“You”表达出来,使对方听起来觉得语气柔和,做到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符合得体准则。例如:

(23)You go and tell him, Chris.

4 表指示的祈使句的句首或句尾加上please,语气客气,做到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符合得体准则。例如:

(24)Go this way,please.

(二)“建议”类言语行为

1 此类言语行为中表劝告的祈使句话语内容,是为听话人服务,有益于听话人,符合得体准则,例如:

(25)Drink a bottle of milk a day.

2 在建议类言语行为中,表恳求的祈使句尽管话语内容是为说话人服务,如果以疑问句的形式表示建议,则语气委婉,使说话人显得比较温文有礼,遵守礼貌原则。这种句子句末可以带please。例如:

(26)Will/Would you pass me the sugar,please?

3 建议类言语行为中表提议的祈使句,可以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受益,也可以是听话人受益,常以let祈使句形式出现,可以表示建议让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同参与实施某一言语行为,或者表示建议让说话人实施某一言语行为,有益于听话人,因此遵守礼貌原则。例如:

(27)Let me try.

(28)Let’s do it.

(29)Let’s not disturb him.

例(27)提出让自己试一试,例(28)建议和听话人一起去做,做到了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符合慷慨准则和得体准则。例(29)提议自己和听话人不要去打扰他,语气委婉,比直接的一般祈使句客气,符合得体准则。

(三)“愿望”类言语行为

此类言语行为表示说话人希望某事发生,说话人使对方感到受尊重,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有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表示祝愿的祈使句遵守礼貌原则,而表示诅咒的祈使句则违背礼貌原则。例如:

(30)God bless you!

(31)Have a good time at the party!

(32)God damn you!

根据Leech(何自然、陈新仁,2003)所阐述,在相同情况下,如果说话人所实施的言语行为不是让听话人受益,那么,传达以言行事目的的话语越间接,所表达的礼貌也越大;给听话人留有的选择余地越大,话语也就越礼貌。从语用上讲,说话人使用祈使句的目的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要求、建议或愿望。因此,祈使句既违背礼貌原则,同时又遵守礼貌原则。

四 结语

社会地位的不同,会影响祈使句式所表达的礼貌的程度。各类言语行为的发出者和执行者双方,可以处于三种不同的社会地位: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同级。上级对下级一般选择命令类言语行为,下级对上级一般选择请求类言语行为,同级一般选择建议类言语行为。但在实际言语交际中,命令类的言语行为发出者不一定是上级,而请求类的言语行为的发出者也不一定是下级,至于建议类言语行为也不一定是同级之间才会出现,上下级之间也同样会实施建议类言语行为。因此,要正确理解祈使句所表达的3类言语行为(要求、建议、愿望),就得借助语境。此外,要使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就得正确使用祈使句,或违背礼貌原则,或遵守礼貌原则。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 何自然、陈新仁:《英语语用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

[4] 李华:《英语祈使句的类型和用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作者简介:

一句话的事篇5

1、最激励人克服困难的一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2、最具奥运精神的一句话: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3、最伤感的一句话: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4、最具借鉴意义的一句话: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5、最标语式的一句话: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6、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7、最自信的一句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8、最受女生欢迎的一句话: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9、最有预见性的一句话:核战争打不起来。

10、最具和平意识的一句话:中国永远不称霸。

1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2、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13、最无奈又最具神秘性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14、最震憾人心最震憾世界的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5、最写意的一句话:江山如此多娇!

1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17、最豪迈和傲气的一句话:一切***派都是纸老虎!

18、最消愁的一句话: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19、最酷的一句话:***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0、最畅快的一句话: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1、最有紧迫感的一句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22、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3、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4、最理智的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5、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26、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2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28、最有凝聚力的一句话:***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29、最英雄主义的一句话:这个***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30、最让女人自豪的一句话:妇女要顶半边天。

31、最励志的一句话: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32、最令***分子胆寒的一句话:我们一定要***台湾!

3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4、最潇洒的一句话: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35、最像长辈的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6、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7、最现实的一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38、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39、老人知事百事通。

40、最具爱情观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41、最谦虚的一句话: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42、最有煽动性的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43、最清醒的一句话: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44、最悲壮的一句话: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45、最有自尊的一句话:封锁吧!封锁它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46、不到长城非好汉!

47、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

48、***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49、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50、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51、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52、一切***派都是纸老虎!

53、最有主人翁意识的一句话: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4、不打无准备之战。

55、最入镜的一句话: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56、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57、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58、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59、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60、最凶狠的一句话: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61、最正气凛然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62、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63、最有情意的一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6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65、最充满希望的一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66、最豪迈的一句话: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67、最让人警醒的一句话: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68、当正确的***策方针制定之后,干部是关键!

69、最具前瞻性的一句话: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70、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

71、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一句话的事篇6

这是一次以“正在下的雪”为写作内容的一句话作文比赛,最后以谢道韫神形兼备的一句比喻胜出而告终。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即兴的一句话作文是古人学习写作和考验写作水平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一句话作文能很大程度看出一个人的才气哦!

你想成为老师、同学眼中的“才子”“才女”吗?而又怎样可以成为一句话作文的“达人”呢?

一、写作对象:兴之所至,信手拈来,激起生活千重浪。

许多同学抱怨说:“平时老师布置的作文老是父母师长的爱啊,同学朋友的情啊,再不就是美丽的春天、丰收的秋天、有意义的一天、难忘的一天……加上我们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生活很无聊,不想写,没什么可写!”一句话作文无须等待老师布置,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兴致一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身边的一切人、事、物都可以信手拈来。话题可以是所见、所闻、所感,对象可以是老师脸色的阴晴变化、同学的眼鼻口耳、自己内心的波澜起伏,还可以是黎明的日出、傍晚的夕阳、路旁的小草、天空的飞鸟、关切的话语、善意的举动……甚至是社会上的假恶丑和人世间的真善美。

总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都能一句话命笔;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皆可一句话作文。可不是,广东省中小学第二届“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期间,就有同学在QQ群里创作了一句话读后感:

A读《老天会爱笨小孩》有感:刘德华出生在60年代,黄金鑫出生在90年代,他们都是“总是会慢人家一拍”之人,但都“往着胸口拍一拍呀,勇敢站起来”成为“天王”和“天才”!

B不服气,对A的有感又有感:小孩不笨,自尊自立又自信,别弄得好像十个学生八个傻,一个呆,还有一个是笨小孩……

二、形式技巧:庄谐长短,单兵竞赛,学会观察动真情。

因为一句话作文是“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那么形式就可以比平时考试作文灵活多了,甚至还可以采用一些好玩的方式。

比如,一个人可以“自说自话”,选定对象,就只写一句,甚至可以玩“一句话金字塔”:

窗外有一棵树。

窗外有一棵玉兰树。

窗外有一棵约一人高的玉兰树。

窗外有一棵约一人高的开着陶瓷般洁白小花的玉兰树。

……

又如,两个人进行“一句话斗牛”,就是两位同学围绕某一个对象你一句我一句进行写话比赛,就像篮球比赛或者街舞比赛中二人争雄。同学们还可以进行模仿电视节目里的知识竞赛来进行“即兴一句话作文淘汰赛”;还可以分成小组砌“一句话金字塔”。更可以玩“一句话变变变”:“狗咬人”变“人咬狗”;“我对着花笑了”变“花对着我笑了”;“我和爸爸一起游花果山”变“我和孙悟空一起游花果山”或“我和孙悟空一起游太空”……当然放假时,QQ群更是大家一句话作文的广阔空间哦!

至于语言风格嘛,可以庄重也可以诙谐,尤其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或辛辣,或俏皮,或讽刺……例如同样是一句话点评班主任,庄和谐都能同样精彩:

“先生之怒,好比世凯,刀大杀人多。”(诙谐)

一句话的事篇7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阐述了“言”与“行”之间的关系。本文回顾了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涵盖了奥斯汀的施为句和陈述句理论,塞尔对奥斯汀言外行为理论的批判与发展,塞尔对奥斯汀言语行为分类的修正与发展,以及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一、施为句与陈述句

    奥斯汀的研究属于分析哲学中的日常语言哲学派,认为人们日常用的自然语言是很完善的,通过对日常语言的仔细分析,可以解释许多概念模糊的语言现象。与执着于传统哲学中真假值问题的逻辑实证主义不同,奥斯汀认为很多句子抛开真假值的问题,在现实中也很有意义。奥斯汀通过对施为句的研究,拉开了反对传统哲学的帷幕。

    奥斯汀对施为句的研究是从“许诺”开始的。他注意到,当人们说“I   promise”的时候,虽然和其他的说话行为一样,发出声音并使听话者听懂了意思,但实际上完成了另一个动作一“许诺”。他把‘`I  promise”以及类似的词语归人“程式用语”的范畴m。比如,当一个未婚男子与一个未婚女人在一起,在没有违反任何禁忌的情况下,面对神甫说出 “Ido"时,这对男女就结成了夫妇;当你拥有某样东西的时候,说“I  give",你就把这东西给了别人;当你掌握权力的时候,你说“I   order",你就了一个命令。

    在1955年,奥斯汀受邀到哈佛做讲座时,用“施为句”这个概念取代了“程式用语”,并提出了其对立体一一“陈述句”。他这样概括施为句:它们不“描述” 或“报道”或断言任何东西,不存在真假;说出这样的一句话,就是实施一种行为,或实施了一种行为的一部分日。他列举了三个施为句的例子:(1)I name this ship the Queen Elizabeth.  (2)I giveand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   (3)I  bet  you  six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那些起“描述”、“报道”或断言作用的,有真假值的句子为陈述句。奥斯汀进一步依据“有无施为动词”划分出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 含有像"promise" , "warn”或“deny”这样的“施为动词”的施为句叫做显性施为句,否则就是隐性施为句。

    奥斯汀还分析了施为句完成施事作用所必要的一些条件,包括:合适的程序、人员、场合以及有关人员的思想状态例(1)必须是个命名仪式‘程序),由英国女王(人员)向公众(场合)宣布。

    但随着研究的深人,他发现,施为句和陈述句间还是难以区分的,每一个句子都可以用来实施行为。于是他放弃了对施为句和陈述句的区分,提出了一个内涵更广阔的理论—“施事行为理论”。

    二、施事行为理论

    奥斯汀认为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他实际上同时完成了三种行为:说话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说话行为是指移动发音器官,发出语音,按照规则将这些语音排 成合格的词或句子。说出的内容对说话者而言是有意义的,对听话者而言是可以理解的。比如,A对B说:Shoot  the  snake.B听懂了这句话,也知道A指的是哪条蛇。施事行为指的是说话人要藉由此话达到的目的,比如“Shoot the snake.”是A对B发出的一个命令或一个建议。奥斯汀称此行为为“语力”,是施事行为理论的核心。取效行为指说话的后果。例如,A说了“Shoot the snake.”后,B把蛇打死。

    “语力”的提出是为了区别施事行为与说话行为。奥斯汀将说话行为又细分为“发声行为”、“发音行为”和“表意行为”。说出一句话先要发出声音(即发声行 为);但不是发出任何声音都行,必须是属于某语言的音(即发音行为),音又必须有义(即表意行为)。这样一来,言语行为就完成了,它的意义就是话面意义。 但他的区分仍显混乱,因为有时候意义等于语力,如,"I  apologize"。很多时候,意义虽然限制语力,却不会穷尽语力。

    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对老师的划分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表意行为”实际上与施事行为重叠。能用作表意行为的动词都可以做施事行为的动词(3}。因此,塞尔把说 话行为拆成“发话行为”和“命题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不变。其中,发话行为统一了奥斯汀的发声和发音行为;命题部分包括指称和陈述,是不等同于语力 的,如:(4)Sam smokeshabitually. (5) Dose Sam smoke habitually? (6) Sam, smokehabitually! (7) Would that Sam smoke habitually.这四句的命题是相同的:Sam(指称),smoke(陈述);但语力却分别是“陈述”、“提问”、“要求”和“祝愿”。

    塞尔(s1结了奥斯汀划分法的不足:混淆了施为动词和施事行为;并非所有动词都是施为动词;三部分划分法存在着重叠;每一类中的内容纷繁混乱;许多动词都不满足归类的定义;划分缺乏统一的标准。

    三、言语行为的分类

    塞尔在对言语行为重新分类时确立了分类标准。他认为任何言语行为都有命题内容和语力,要分类先要分清二者的区别。他拟定了作为决定和划分言语行为基本要素的十二个方面:施事行为目的的不同;言词与世界间的适切方向不同;所表达的心理状 态的不同;追求施事行为目的的迫切程度;说话者与听话者的身份地位与语力之间关系的不同;施事行为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利害关系的不同;实施话语与语篇之间 关系的不同;语力显示项决定命题内容的程度的不同;必须通过话语来完成与不必通过话语来完成的施事行为间的不同;实施是需要语言以外的社会规约与不需要语言外的社会规约的施事行为间的不同;有施为句与没有施为句来做某一施事行为的不同;实施施事行为风格的不同。

    其中,只有三条是主要的原则与参照,即:施事行为的目的;言词与世界之间的适切方向;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此三条连同命题行为中的命题内容,建构出了塞尔对 施事行为划分的标准,即现在所说的要完成施事行为所必需的四条合适条件:基本条件(}语的目的)、真诚条件(表达的心理状态)、先决条件(言词与世界间的 适切方向)和命题条件喻题内容)。塞尔在此基础上将施事行为分为五类叽

    四、间接宫语行为

一句话的事篇8

►高数解题的四种思维定势

第一句话:在题设条件中给出一个函数f(x)二阶和二阶以上可导,“不管三七二十一”,把f(x)在指定点展成泰勒公式再说。

第二句话:在题设条件或欲证结论中有定积分表达式时,则“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用积分中值定理对该积分式处理一下再说。

第三句话:在题设条件中函数f(x)在[a,b]上连续,在(a,b)内可导,且f(a)=0或f(b)=0或f(a)=f(b)=0,则“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处理一下再说。

第四句话:对定限或变限积分,若被积函数或其主要部分为复合函数,则“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做变量替换使之成为简单形式f(u)再说。

►线性代数解题的八种思维定势

第一句话:题设条件与代数余子式Aij或A*有关,则立即联想到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以及AA*=A*A=|A|E。

第二句话:若涉及到A、B是否可交换,即AB=BA,则立即联想到用逆矩阵的定义去分析。

第三句话:若题设n阶方阵A满足f(A)=0,要证aA+bE可逆,则先分解因子aA+bE再说。

第四句话:若要证明一组向量α1,α2,…,αS线性无关,先考虑用定义再说。

第五句话:若已知AB=0,则将B的每列作为Ax=0的解来处理

第六句话:若由题设条件要求确定参数的取值,联想到是否有某行列式为零再说。

第七句话:若已知A的特征向量ξ0,则先用定义Aξ0=λ0ξ0处理一下再说。

第八句话:若要证明抽象n阶实对称矩阵A为正定矩阵,则用定义处理一下再说。

►概率解题的九种思维定势

第一句话:如果要求的是若干事件中“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则马上联想到概率加法公式;当事件组相互***时,用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

第二句话:若给出的试验可分解成(0-1)的n重***重复试验,则马上联想到Bernoulli试验,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第三句话:若某事件是伴随着一个完备事件组的发生而发生,则马上联想到该事件的发生概率是用全概率公式计算。关键:寻找完备事件组

第四句话:若题设中给出随机变量X~N则马上联想到标准化~N(0,1)来处理有关问题。

第五句话:求二维随机变量(X,Y)的边缘分布密度的问题,应该马上联想到先画出使联合分布密度的区域,然后定出X的变化区间,再在该区间内画一条//y轴的直线,先与区域边界相交的为y的下限,后者为上限,而的求法类似。

第六句话:欲求二维随机变量(X,Y)满足条件Y≥g(X)或(Y≤g(X))的概率,应该马上联想到二重积分的计算,其积分域D是由联合密度的平面区域及满足Y≥g(X)或(Y≤g(X))的区域的公共部分。

第七句话:涉及n次试验某事件发生的次数X的数字特征的问题,马上要联想到对X作(0-1)分解。即令

一句话的事篇9

【关键词】视点;授受句;被动句;移动句

一、“视点”的先行研究

(一)视点的概念。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视点可以理解为发话者观察、描述某一事件时所处的位置或所采取的立场。“视点”可以是表现在词、词组、句子、语篇等不同的语言单位上的发话者对于客观事象的把握方式,它包括把握和捕捉信息时不可或缺的发话者的立场、心态、思维模式等。

(二)视点的原则。以久野暲、森田良行为首的诸多学者先后运用了视点的概念分析了语言学中的文法现象。森田指出:日本人乃至日语,离开了“自己”甚至都不能把握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语言。说话者通常是以“我”为视点描述事件的发生。久野暲更提出了“共感度·说话当事人视角·视点的一贯性”这一关于视点的三原则。“共感度”:是一种“共情”能力,一种设身处地的从他人的角度看待和感觉世界的能力,即将自己同化为周围世界的一部分去看待事态的发展。“说话当事人视角”:是指说话人必须始终以自己的视角为中心,不能舍自己的视角而以别人的视角为中心。日语是“自己中心型”的语言,除了一些特殊文体,总是将视点置于说话者本身,以“自己为中心”来描述事件。“视点的一贯性”:即从某个具有贯通性的视点(即统一视点)来对事件进行描述。

通过诸多学者的阐述,我们可以把视点原则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1. 视点制约原则。认知语言学中,把由“视点”“共感度”决定表达方式的规则称为“视点制约”。视点制约强调发话者应该根据自己的视点表述问题。同时,作者在选择视点时,应该遵循本人优先于他人,亲近者优先于疏远者,有生命的优先于无生命的规律。

2. 视点的一贯性原则。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日语是视点一贯性很强的语言。在同一事件的描述中,要求用统一的视点来完成描述,否则会造成听话者思路上的混乱。

在以上原则的制约下,日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下面以授受句、被动句、移动句为例展开论述。

二、视点与三种句式的关联

(一)视点与授受句

森田指出:授受表达是一种表达说话者意识的表达方式,说话者一贯从“自己的视点”出发,来把握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与事件中的人物、事物的关系,具体的文章或谈话则在这个立场上展开。日语授受表达中授受动词的选择取决于说话者把自己的视点放在事件中谁的位置上来进行描述。

1. “あげる”系列。表示说话人(我或属于我一方的人)给对方(你或别人)某物或者为对方做某事。其中,当补语(接受者)地位比说话人高时,用“さしあげる”;同等时用“あげる”;当接受者地位低时或为动植物时用“やる”。此类表达的视点在主语(即授予者),发话者站在主语的立场上描述事件的发生。

例1 a李さんは妹に辞書をあげました。

b妹は李さんに辞書をあげました。

按照日语“以自己为中心”的视点制约原则,说话者要把授受行为中的授予者和接受者,根据与说话者的远近关系来进行区分,要从更亲近的人的立场去描述事件。因此,上述表达中,作者只能选择属于自己一方的“妹妹”作为视点对事件进行描述,反之则不太自然。因此,正确表达为b。

例2 a王さんは李さんに腕時計をあげて、李さんはその腕時計を大事にしています。

b王さんからもらった腕時計を李さんは大事にしています。

a句中前半句的视点在小王,后半句的视点在小李,违背了视点的一贯性原则,因此,正确表达应为b。日语表达中说话者的视点应该统一,否则会造成听话者思路的混乱。

“あげる”系列构成的授受表达中,无论是第一人称给第二人称,还是第一人称给第三人称,抑或是第三人称之间的授受,视点都在主语即授予者身上,说话人必须与授予者是同一方的人(作主语),否则不能用这一表达形式。在这一表达中,应遵循:视点人物作句子的主语,并且为授予方的原则。

2. “もらう”系列。表示说话人(我或属于我一方的人)从对方(你或别人)得到某物或者请求对方做某事。当授予者的地位(补语)比接受者(主语)高时,用“いただく”,其余情况用“もらう”。此类表达的视点在主语(即接受者),说话者站在主语的立场上描述事件的发生。

例3 a父は私からタバコをもらいました。

b父は友達からタバコをもらいました。

上述表达中,a违背了日语视点制约的原则,选择了父亲作为主语,显然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表达应为b,符合视点制约的原则。

由“もらう”系列构成的授受表达中,无论是第三人称授予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授予第二人称,抑或是第三人称之间的授受,视点都在主语即接受者身上,同时,说话人必须与接受者是同一方的人(作主语),否则不能用这一表达形式。在这一表达中,应遵循:视点人物作句子的主语,并且为接受方的原则。

3. “くれる”系列。表示对方(你或者他人)给说话人(我或我方的人)某物或者为说话人做某事。当授予者(主语)比接受者(补语)地位高时用“くださる”,其余情况用“くれる”。 此类表达的视点在补语(接受者),发话者站在补语(接受者)的立场上描述事件的发生。

例4 a私は先生に日本語を教えてくださいました。

b先生は私に日本語を教えてくださいました。

由“くれる”系列构成的授受表达中,视点要求放在接受者身上,接受者做补语,后面接助词“に”。因此,a句的表达是错误的,此句话中接受者应该为“私”,视点应该放在“私”,后面接助词“に”。正确的表达应为b。

由“くれる”系列构成的授受表达中,无论是第三人称授予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授予第二人称,抑或是第三人称之间的授受,视点都在补语即接受者身上,同时,说话人必须与接受者是同一方的人(作补语),否则不能用这一表达形式。在这一表达中,应遵循:非视点人物作句子的主语,并且为授予方的原则。

(二)视点与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被动句是日语的常用表达句式之一,日语的被动句也与视点有着密切的关联。

被动句通常用于以下四种场合:

1. 动作主体不明或不必出现动作主体时

例5 a文明の危機を叫ぶ。

b文明の危機が叫ばれる。

a句表达的是某个特定的人的个别主张;b表达方式是将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了一般化的描述。日本人更倾向于第二种表达,日本人的这种想法是基于其对视点的理解。这正是久野暲提出的“共感度”的体现。日本人在理解周围事物时,通常将自己同化为周围世界的一部分去看待事态的发展。

在这种不出现动作主体的无情物的被动表达中,日本人通常将自己理解成社会中的一员来描述事件。同时,这种无情物的被动也可以表示新事物的兴起以及过去发生过的事态。

2. 与影响的施加者相比,说话人与影响的承受者关系更近时

例6 a弟は知らない男に殴られた。

b知らない男が弟を殴った。

a和b是一组相对应的主动句和被动句。受视点制约原则的影响,应从较亲近人的立场去看待事件会比较自然,更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在这一事项中,影响的承受着是“我弟弟”,跟说话人关系更近,当然比影响的施加者陌生的男人与说话者的关系更近。因此,选择“弟弟”作视点的被动句更符合日本人的表达习惯。

3. 为了使从句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一致时

例7 a先生が太郎を叱って、太郎は泣いた。

b先生に叱られて、太郎は泣いた。

由于受到视点一贯性原则的制约,正确的表达应使用被动句,将句中视点统一为“太郎”。

4. 表达受害的心情时

例8 a友達は私のおもちゃを壊した。

b私は友達におもちゃを壊された。

受到视点制约原则的束缚,视点的选择应该遵循本人优先于他人,亲近者优先于疏远者,有生命的优先于无生命的规律。因此,上述例句中应该选取“私”为视点进行描述。

(三)视点与移动句

移动句是由移动动词构成的句子,本文以移动动词“行く”“来る”和复合补助动词“ていく”“てくる”构成的句子作为研究对象。日语中移动句的表达同样是以自己的视点为基点,通过“行く·ていく”“来る·てくる”的使用,来描述动作行为是远离说话者还是接近说话者。

1. “来る·てくる”。当说话者的视点在(接近)移动的目的地时,其描述为“来る·てくる”。它表示向

说话者或话题人物所在的位置或方向移动,这一表达体现了日语“以我为中心”的特性,以自己为基准来描述事件。

例9 a皆帰ってきたなと思った。

b陳は日盛りの街を歩いてきたらしく……。

a句中的「帰る本身具有方向性,通过「てくる的附加进一步明确了这种方向性与说话者的关系,表示大家的移动是在朝向说话者,此时说话者的视点在(接近)移动的目的地;b句中“陈”的移动也是在朝向说话者,视点也在(接近)移动的目的地。

2. “行く·ていく”。“行く”表示远离说话者或话题人物所在位置的移动。此种表达分下述两种情况:

当说话者的视点在(接近)起点或移动主体时,其描述为“行く·ていく”;当说话者的视点远离移动主体、起点及目的地的位置时,此时描述为“行く·ていく”。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句:

例10 a父と自分と妹の良人とが歩いて行った。

b次郎は大連へ行く。

a句中说话者的视点位于走之前的出发点,移动者是说话者自身,所以是向远离起点的方向前进。b句中的视点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次郎的动作是向远离说话者的方向移动,说话者的视点在(接近)起点或移动主体;另一种是说话者的视点远离起点或移动主体及目的地的位置,属于在较远处发生的从一方向另一方的移动,因其是离开说话者所处位置的移动行为,因此用“行く·ていく”。

同一事物从起点到目的地的移动,说话者所处的视点将直接影响到所使用的移动动词。通过确定是远离说话者还是接近说话者来选择移动句。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一)授受句中,当说话者认为授予者是与自己关系较近的一方,接受者是与自己关系较远的外人时,用“あげる”系列表达,此时,视点人物作句子的主语,并且为授予方;当说话者认为授予者是与自己关系较远的外人,接受者是与自己关系较近的一方时,用“くれる”系列或“もらう”系列表达。其中,“くれる”系列中,非视点人物作句子的主语,并且为授予方;“もらう”系列中,视点人物作句子的主语,并且为接受方。

(二)被动句的四种表达中,要时刻注意视点的特殊原则,即:视点制约和视点的一贯性原则,要遵循“以自己为中心”,本人优先于他人,亲近者优先于疏远者,有生命的优先于无生命的制约原则,并且要在事件的描述过程中保持视点统一,要从一个视点出发叙述事件的发生。

(三)在移动句中,说话者所处的视点将直接影响到所使用的移动动词。在表示空间移动的移动句中,当作者的视点在(接近)移动的目的地时,其描述为“来る·てくる”;当作者的视点在(接近)起点或移动主体时或者当作者的视点远离移动主体、起点及目的地的位置时,其描述均为“行く·ていく”。

综上所述,“视点”问题是日语表达中的一大特色。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及日本人的心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日语语言中的“视点”问题,同时又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干扰,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中出现诸多的错误。授受句、被动句、移动句中都深刻的体现了视点问题的重要性,除了本文中提到的表达之外,日语形容词、代名词、副词、类义副词以及敬语表达都与视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日语语言的学习中,必须认识到视点的重要性,掌握视点的特殊原则才能够真正提高日语语言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森田良行.話者の視点がつくる日本語[M].ひつじ書房,2006:189-208.

[2] 澤田治美.視点と主観性―日英助動詞の分析[M].ひつじ書房,1993:303.

[3] 彭广陆.基于类型学的日汉语言对比研究—视点固定型语言与视点移动型语言[C].中国日语语言学网第71次汉日对比语言学研习会,2008.

一句话的事篇10

关键词: 功能交际应用语言模型;句子;话语句; 三个平面理论;四个平面理论

1. 引言

在语言学中对句子的多层面的研究起源于捷克语言学家Фр.Данеш (Frantishke Danesh),他在《句子三个平面的句法研究》[1964]一文中提出了“从三个层次的不同角度研究句子”的思想,即从语义、句法、交际三个平面研究句法。这一思想被俄罗斯语言学家Л.П. Ломтев [1979], А.Е. Кибрик [1979], В.А. Белошапкова [1977]等继承并发扬,其中Белошапков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项式”理论,指“在句法学研究中,存在三个不同的研究侧面,亦可称作句法结构中的三种机制:结构机制(конструктив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语义机制(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和交际机制(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这三种机制(侧面)相互支撑、互为补充,构成了整个句法学研究的完整系统。”[杜桂枝,2000:118]

三个平面理论在现代汉语言学界也得到广泛应用。提倡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相区分又相结合的代表人物有胡裕树、范晓、胡附、文练等*。

任何语言学理论都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其传承性。句子的三个平面理论也是如此,亦在继续不断地完善着。句子的四个平面理论就是在三个平面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下面我们就详细阐述М.В.Всеволодова*在功能交际应用语言模型框架内提出的句子的四个平面理论。

2. 句子的四个平面理论产生的依据

在功能交际语言学中有两个研究语言模型的流派:一种是科学院派(包括Г.А.Золотова),一种是理论实践(大学)派。М.В.Всеволодова属于后者,她对句子的研究完全是从功能交际的角度出发的, 她研究的是带有作者观点在内的具体的话语句(предложение-высказывание),即抽象样板的具体言语体现(речевая реализация),是交际单位,而不只是结构单位[2000: 195]。

如果在句子中只看到词形链条上词汇和语法意义相加得出的句子意义,那么句子Маша читает бегло和另外一些句子У Маши беглое чтение; Чтению Маши присуща беглость; Чтение Маши отличается беглостью; Маша—это беглость чтения就都成了原始言语句,对它们的选择只取决于篇章的类型。如果按照传统句子结构模式理论,即句子是最低限度述谓的抽象样板,那么句子В лесу живет медведь中的в лесу是全句限定语(детерминант),即补充限定整个句子的成分。

按照这种方法,学生对句子的学习将成为不考虑句子内容而只是对篇章类型和相应句子模型的机械记忆,这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而这个负担远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承受的。

如果在句子中首先看到的是其内容常体(содержательный инвариант),而且这个内容是可以用不同的句子形式结构表达的,那么上面列举的关于Маша的句子就是拥有相同所指内容的句子,也就是说这些句子在内容平面上是相同的,但在其他平面(交际、语义和形式平面)却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差别也正体现在这里。

应用语言模型框架研究的对象是话语句,即抽象样板的具体言语体现。话语句与抽象样板的区别在于前者具备述谓化关系(предикация)。跟П.А. Лекан[1975,1983]一样,М.В.Всеволодова[2000]也区分述谓性(предикативность),即句子的情态、时间、人称语法意义,以及构成话语平面的述谓化两个概念。述谓性的标志是有或没有动词,而述谓化的标志是语调。“句子是述谓语段的词的组合”[Реформатский, 1996:332; Шмелев, 1976: 41-42, 79]。

句子就其称名功能本身(比如画的名称)来讲只有述谓性,而不具备述谓化,故不是话语句。试比较下列句子的语调。在读Саврасов画的名称 «Грачи прилетели»时,两个词形只有一个调位,而Некрасов诗歌的第一行 ØПоздняя осень. ØГрачи Øулетели则有三个调位。同样, Шишкин画的名称 «Осенний день. Сокольники»的语调和以这句话做背景陈述时的语调也是完全不同的:Осенний Øдень. ØСокольники. 以上每个句子都有述谓性,但述谓化只出现在第二类句子里,因为读它们时要用述谓语调。

话语句是反映具体类型事件的内容常体的言语体现。比如地质学家根据湖周围的岩石是红色的,可做出湖里有水银的逻辑推断。这一事件在不同论述中可有不同的陈述。在描述性言语中需要用在谓语位置上明确指出逻辑推断或复合句主句中的主语位置上有信源说明(авторизатор)的句型,如从属复合句:Так как цвет скал был красный, я догадался / думаю / подумал, что в озере есть ртуть.并列复合句:Цвет скал был красный, и я догадался, что в озере есть ртуть. 或者简单句:По красному цвету скал я догадался (不能用подумал或 думаю), что в озере есть ртуть. 在交际性言语中,当直接观察和讨论参加者已知的客观事实时,需要选择逻辑推断转移至边缘而信源说明省略的句型:Судя по (красному) цвету скал в озере есть ртуть. 或者述谓化关系用原因特征与推断之间的关系表示:(Красный) цвет скал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 о наличии о озере ртути. 此时的信源说明意义保留在动词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овать中。

最适合表达内容常体的形式是形义对称结构(изосемическая конструкция)*[Золотова, 1982]或称原型*结构(прототипичная к.)[Лакофф, 1996],比如句子Маша читает бегло和В России живет много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ей. 而话语句У Миши беглое чтение – У Миши—беглость в чтении – Чтение Миши отличается беглостью – Чтение Миши—это сама беглость; 以及Россию населяет много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ей – Население России многонационально –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ей в России много – Количество населяющих Россию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ей в России велико等等则是用不同形式结构对句子常体的展示。

这些话语句之间还有更深的区别,因为不只形式本身很重要,而且内容相同的同义句系列在相同模型的包装下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由形义对称结构表示的内容常体就好比剧本,而其可能的体现,则好比按该剧本排演的话剧。

А.Е.Кибрик [1992:19] 的“自然模型论” (естественный модель) (即相应的语言模型应该能解释语言事实上是如何建构的)和“语义先决论”(无论是句法内容还是形式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语义内容预先决定的)促使М.В.Всеволодова看到话语句是个多平面的单位,而且其每一个平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结构。

3. 句子四个平面理论的内容及四个平面的相互关系

М.В.Всеволодова[2000:199-201]提出,句子不是象Фр.Данеш主张的那样只有三个平面,而是有四个平面,而且其顺序也不同:第一个平面是所指平面(денотативный уровень),这是基础平面,体现在所指结构中;第二个平面是交际平面(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й у.)和交际结构,即实义切分。第三个平面是语义平面(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й у.)和语义结构;第四个平面是形式平面(формальный у.)和形式结构。

3.1 所指平面反映的是语言外事实——即类型情景(типовая ситуация)*。类型情景由述体及其必有的参加者——论元(аргументы)构成。论元可能是题元(актанты),也可能是状元(сирконстанты)。比如句子В лесу живет медведь中的处所状元(сирконстант-локатив) в лесу就是存在述体的论元[Арутюнова, 1976]。述体是连接题元和状元的行为、状态、关系、存在和特征(质量和数量)。题元是事件的参加者,它包括:

1) 主事(протагонист)——所指平面上主体类角色,是构成情景的唯一或首要题元参加者[Шмелева, 1994:42]。它与存在述体连用时是存在主体(экзисциенс):В лесу водятся волки;与动态述体连用时可能是生命主事,即施事(агенс):Рабочие строят дом;也可能是非生命主事,即力(сила):Течением унесло лодку;或者是机能(функтив):Самолет приземлился;与状态述体连用上时是状态主体(экспериенцер):Старик страдает астмой;与特征述体连用时是被描述者(дескриптив):Это пальто новое;与关系述体连用时是关系对象(релянт):Петя – брат Миши; Оле и Наде смерть.

2) 受事(пациент)——情景的第二所指参加者,是主事行为的涉及对象:Я купил книгу.

3) 与事(адресат)——主事和受事之后的第三情景参加者,它不受主事的直接影响:Он подарил отцу часы.

4) 工具(инструмент)——帮助情景实现的物体。按照顺序它可以是第二位的:Он ходит на костылях; 第三位的:Я мою руки мылом;第三和第四位的:Мама кормит сына кошей с ложкой.

5) 情景元(ситуант)——使情景变复杂或具体的参加者。它要么使基本命题复杂化,比如句子Я сидел с книжкой в руке中的книжка没有改变基本命题,而只是使命题复杂化了的参加者,叫共事(комитатив);要么使题元或状元复杂化,如上句中的рука是主事的一部分,叫伙事(партитив);而на обложке журнала中的 обложка 是处所伙事。

所指结构反映的是类型情景的具体体现,亦即具体事实、现实生活原型事件的结构,故进入该结构的还可能有补充角色,即不是该述体的论元,但是是话语句的必有角色,因为这些角色反映了该事实的结构。Всеволодова将其称之为“助元”(партиципанты)。比如话语句В России живет много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ей中的述体жить的论元有:主事——具体表现为存在主事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и,处所词Россия和助元——数量词(квантитатив) много,这个数量格是该话语句所必须的。就象句子Маша читает бегло中的бегло一样,其述题位置已经证实了它的必要性。

所指结构的成素就好象剧中人物和话剧的舞台场景。原型话语句Маша читает бегло和В России живет много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ей就如同按照剧本——事实结构排演的话剧,没有任何发自说话者的主观意愿,也就是说没有交际前景(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ая перспектива)。

3.2交际平面反映的是情景发话者的认识平面。这个情景是受情景制约的。它确定思维的对象——主题(тема),亦即被述谓化成素(предицируемый компонент),以及思维对象的特征——述题(рема),亦即述谓化成素(предицирующий к.),也就是指包括带主要句重音词在内的词群[Падучева, 1985: 112]。依此确定语义结构的述体框架。关于Маша读书的句子可有以下几种实义切分形式:

1) 主题是施事名词,述题是述体及特征,可有以下言语体现:Маша // читает бегло; У Маши // беглое чтение; Маша // отличается беглым чтением; Маше // свойственна беглость в чтении; Маша – сама беглое чтение等等。

2) 主题是行为名称,述题是特征,而施事名词在切分符号前,可有以下话语句:Читает Маша // бегло; Чтение у Маши // беглое; Машинному чтению // свойственна беглость; Чтение Маши / Машина чтение // отличается беглостью; Чтение Маши – это сама беглость.

3) 主题是特征,述题是施事或施事和行为的结合,如:Бегло читает // Маша; Беглость чтения – у Миши; Беглостью отличается // Машино чтение; Беглостью в чтении // отличается Маша.

正是这个建构话语句的平面决定着话语句成素的基本词序。即使象Арутюнова[1976]曾指出的那样,有一些形式结构直接依赖于词形次序的情况,但交际平面不总能决定句子的形式结构。交际平面紧跟所指平面之后的原因是它对位于其后的语义平面结构和形式平面结构都有直接的影响。这个平面就好比导演意***与话剧主角的关系,但不总是与剧本主角的关系。

3. 3语义平面反映的是向受话人传达事实时说话人的主观认识。语义结构有几个界面,每个界面都与其他各个平面连接着,可以说,语义平面是连接其他各平面的句子核心。

1) 语义结构的第一个界面与所指平面连接。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情景参加者的数量成分和特征成分,比如关于俄罗斯人口的句子可以省略述体жить,试比较:В России – много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ей; Россия многонациональна等等。但句中可加入某些结构词,如 количество一词: В России (живет) большое количество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ей. 在关于Маша读书的句子中省略掉了客体名词,但可加入象характеризуется, свойствен, отличается一类词,因为句子内容中带有特征的特点。

正是在这个语义结构界面框架里,既可以引入作者的主观信源说明补充(авторизационные добавки):В России, как известно, много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ей; Маша, по-моему, читает бегло; 又可以引入作者的主观态式补充(модусные добавки): Именно Маша читает бегло; Не только в России живет много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ей. 引入句子结构的信源意义使所指结构变复杂,因为它们在句子结构内部建立了补充事件命题,而态式意义则只留存在语义结构中,也可能出现在形式结构中。

2) 语义结构的第二个界面与实义切分相关联,因为主题总是主体、思维的对象。正是实义切分建立了述谓化关系。但有时由于某种原因已有的述谓化关系不能进入某些陈说类型,这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在口语陈说中主题是行为名词的句子很正常,如:ØЧитает Маша //Øбегло.但在公文语体陈说中就不适宜,因为这种句子要求强烈的重音切分。为了避免这种“不适宜”就要选择将主题中的谓语换成主语的句型,这种句型的主题不要求强烈的重音切分,如:Чтение Михаила Сергеева отличается беглостью. 然而,这种做法已经与语义结构的第三个界面相关联了。

3) 语义结构的第三个界面反映的是被作者传达的事实结构的缩影(ракурс),它与形式结构直接相联。正是在这里才可以提及由主体-述体对构成的纯语义结构。为了与所指结构相区别,纯语义结构应该被称为命题。确实,话语句(1) Олег хорошо учится 和(2) Олег хороший ученик的所指结构相同,区别就在于其命题不同。在例(1)原型句中是事件命题,而在例(2)中却是逻辑命题。这个类型情景的所指结构跟有关Маша的句子一样,都是由动态述体、施事和行为的性质特征构成的。然而,在例(2)中我们从外部看到的却是另外的情景,一个由描述主事(протагонист-дескриптив)(即性质或数量的承载者)及其性质特征构成的情景,试比较:Олег относится к числу хороших учеников. 但是所指结构显示,这不过是同一剧本的另外一出戏,也就是说其中的性质特征不过是类似的假象,没必要让这些假象使生活变复杂。所以在语义结构里最好用主体和述体这两个述语。正是主体-述体关系构成了句子模型的类型意义(типовое значение)[Золотова, 1982:98-99]。类型意义在形式结构中也有所体现,一定的形式结构决定着一定的类型意义。

正如Г.А. Золотова指出的那样,由名词一格形式和动词陈述形式构成的模型,如:Маша читает; Отец копает грядки; Подъехала машина等都拥有“主体及其动态特征(行为)”类型意义。

由一格名词和形容词构成的模型,根据形容词的词汇意义可拥有以下类型意义:

1)“主体及其性质特征”:Маша красивая; Дом высокий; Вода в речке прозрачная.

2)“主体及其状态”:Вера больна; Он был зол.

3)“主体及其与其他人或物的关系”Маша дружна с Олей.

助元的出现能够影响模型的类型意义,比如句子Маша читает бегло 一句中性质特征的出现使其类型意义变成:“主体及其所发出行为的特征”或“主体及其被修饰行为的特征”,试比较有类似类型意义的话语句:Девушка на Кубе танцуют удивительно темпераментно; Саша решает задачи быстро等等。

如果语义结构和所指结构相同,那么内容常体和模型的类型意义就是同构的(изоморфные)*。我们在带中性词序的原型话语句和词序有变化但形式结构不变的话语句中看到的正是这种情况。然而,语义结构可能与所指结构不同,比如句子Олег – хороший ученик,由带类型意义“主体及其所修饰行为的特征”的特征动态模型句变成了带类型意义“主体及其性质-区分特征”的句法变体。于是,关于Маша的剧本可变成主体及其特征的故事,主角不再是Маша,而是其行为:Машино чтение беглое 或Чтение Маши отличается беглостью; Чтению Маши свойственна беглость。此外,还可用存在情景表示完全不同的内容,比如人的智能状态,试比较:Я надеюсь和Во мне живет надежда. 或者物体的参数特征,试比较:Рыба весит пять килограммов; Бассейн имеет в глубину неполных три метра 和В этой рыбе пять килограммов весу; В бассейне нет и трех метров глубины.转贴于

由此可见,语义结构实际上是一种话剧体裁,经常与剧本体裁不符。

3.4 由形式结构表示的形式平面由句子成分构成,是展示语义结构(因为形式结构是体现类型意义的保证)和交际结构的手段。句子成分不只是词形可能结合的成素,而是有交际意义位置的等级系统(иерархизованная система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 значимых позиций[Вопросы, 1989:23]。这些位置一方面保障句子形式结构本身和句子的构造(每个句子成分的位置都被一定形式的一定词类占据着),另一方面又是说话者划分所指结构的每个组成成素交际级(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й ранг)的保证。

Всеволодова将句子成分看成是由以下三个形式特点决定的位置:1) 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2) 能够占据该位置的词的词类属性;3) 能够占据该位置的词类的形式。

词形的位置在多命题和多述体句子中有三种可能:1) 在首要述体对中(примарная предикативная пара)的位置;2) 在词中的位置(依附词位);3) 被结构制约的位置。

3.4.1首要述体对中的位置指词形的任何直接述谓伴随关系[Лекант 1975, 1983; Золотова 1982],比如类似下列句子 Маша – красивая; Отец читает; В лесу – тишина / тихо; У мамы – ангина; Из России – с любовью; Здесь – на курят;Всеволодова都看成是述体对。首要述谓化与二次述谓化(вторичная предикация)的区别出现在述谓关系中加入了中性词序不表达该述谓关系的词形的时候,试比较:句子Она вчера купила интересную книгу 讲的是个人简介的某个事实,而句子Книгу она вчера купила интересную的意义是书的特征,而买书的事实在发话者的视野中已不重要。同样,句子У сестры испортился характер 中主谓语之间的述谓关系已淡化,而补语у сестры和主谓统一体之间的述谓关系变得重要起来。

3.4.2依附词位是由保障语义一致关系,即保障词组语义完整的共同义素决定的(正是因此乔姆斯基的句子Бесцветные зеленые идеи яростно спя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其中每对词之间都没有共同义素)。依附词位可以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依附,数词或数词名词词组依附也是成体系的。如此一来,所谓的“全句限定语”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位置,因为其一,总有具体词形与之有语义一致关系;其二,在事实结构中有其法定的位置。所谓“全句限定语”与某一情景参加者有语义联系极易用带时间名词词组(传统上称之为全句限定语) за год和с каждым годом的句子来证明。

词形за год在义素成分中有延续和期限之意,它要求与之连用的语境伙伴(контекст-партнер)要么指出行为或过程完成的结果: За этот год построил дом / написал книгу \очень изменился (但不能说*За этот год приехал / позвонил, 因为这里缺乏过程义素, 也不能说*За этот год строил дом / писал книгу / изменялся, 因为这里缺乏结果义素); 要么罗列几个由一定数量事实构成的行为或事实, 以至于它们能够抵消期限义素: За прошлый год она защитила диплом, вышла замуж и родила ребенка;要么指出行为的数量标志:За год она много плавала(但不能说*За год она плавала);За год приезжал один раз / позвонил три раза.而且这个语境伙伴的句子成分级并不重要。比如句子За год у нее уже второй отпуск中的词形за год就是与定语 второй紧密相联的,因为去掉 второй,句子便不成立:*За год у нее отпуск;而去掉отпуск的句子За год уже второй在一定的交际情景中却是完全成立的。

时间格с каждым годом除了有过程义素外还有渐次性义素,其语境伙伴应该有“成为”义素,这个义素要么是动词固有的:С каждым годом меняется / увеличивается (=становится другим);要么出现该义素的专门说明词все больше, все хуже 及其数量等价物все новые: С каждым годом плавала все лучше (不能说*С каждым годом плавает),该句的时间格是依附于副词形式все лучше的;又如:С каждым годом читает все более серьезные книги (不能说*С каждым годом читает серьезные книги),该句的时间格是依附于比较级все более серьезные的。或者如: С каждым годом все новые лекарства появляются в наших аптеках (不能说*С каждым годом новые лекарства появляются в наших аптеках.但句子Каждый год новые лекарства появляются в наших аптеках却是对的),该句的时间格是依附于修饰主语的数量等价物все новые 的。[参见Всеволодова, 1983]

3.4.3结构制约位置的特点是不具备情态上的形式联系和述谓联系,如:Онегин Лариным сосед; Характер у сестры испортился.不具备形式上的依附义素不等于不具备语义联系,如:сосед Лариных / Лариным; характер сестры \ у сестры.

由此可见,确定句中词形位置的特点需要一定的条件。每个句子成分都有由以上几个特征组合在一起的自己特有的特征。

应该强调的是,语义结构和形式结构是绝对不一定相符的,比如句子У сестры плохой характер的所指结构和语义结构的主体сестра是在补语位置上的,而述体本身却在主语位置上。而句子Повар из нее (получился) плохой中的主体在补语位置上(из нее),而述体成素占据的是形式主语和谓语的位置,试比较:Она – плохой повар.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将话语句看成一个多平面的整体能够建立起具有极大说服力的句子语言模型,能够形成解决一定交际任务的句子转换规则。

Всеволодова从句子的四个平面研究句子模型似乎有些过于复杂,然而正是这种复杂的描写反映出语言复杂的实质。况且人的思维,包括语言思维在内,本来就是复杂的。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力将从功能角度研究的句子模型完全表述清楚,这还有待于我们继续不断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Арутюнова Н.Д. (1976) Предложение и его смысл[M]. М.

[2] Арутюнова Н.Д., Ширяев Е.Н. (1981) Русское предложение. Бытийный тип[M]. М.

[3] Белошапкова В.А. (1977)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Синтаксис[M]. М.

[4] Вопросы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го описания 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ого строя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 Под ред. М.В. Всеволодовой, С.А. Шуваловой. М., 1989.

[5] Всеволодова М.В. (1983) Категория именной темпоральности и закономерности ее речевой реализации[D]. Дисс. докт. филол. наук. М.

[6] Всеволодова М.В. (2000) Теория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го синтаксиса[M]. М.

[7] Фр. Данеш (1964) A three-level approach to Syntax[A]. // Travaux linguistiques de Prague 1[c]. Prague, Academia.

[8] Золотова Г.А. (1973) Очерк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го синтаксиса[M]. М.

[9] Золотова Г.А. (1982)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е аспекты русского синтаксиса[M]. М..

[10] Кибрик А.Е. (1992) Очерки по общим и прикладным вопросам языкознания[M]. М.

[11] Лакофф Дж. (1996) Когнитивная семантика[A]. // Язык и интеллект[C]. М.

[12] Лекант П.А. (1975) Виды предикации и структура простого предложения[A]. //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сборник[C]. М. Вып. 4.

[13] Лекант П.А. (1983) Предикативная структура предложений. // Средства выражения предикативных значений предложений[M]. М.

[14] Падучева Е.В. (1985) Высказывание и его соотнесенность с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ью[M]. М.

[15] Реформатский А.А. (1996) Введение в языковедение[M]. М.

[16] Шмелев Д.Н. (1976) 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ая членимость высказывания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M]. М.

[17] Шмелева Т.В. (1994)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й синтаксис. Тексты лекций[M]. Красноярск.

[18] 杜桂枝(2000)20世纪后期的俄语学研究及发展趋势1975-1995[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屈承熹(1998)汉语功能语法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第四期。

作者名字的俄文:Го Шуфень

论文俄文名称:《Концепция о четырех уровнях организации предложения в рамках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й прикладной модели языка》

通讯地址: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100089

电话:010-6894424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一句话的事10篇

学习

公益心得体会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公益心得体会,内容包括公益活动心得体会范文,公益心得体会及感悟。一、领导重视,狠抓落实。“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是市委、市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城乡文明新风建设新途径和新方法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工作创造性、针对性、有

学习

琵琶相10篇

阅读(21)

相思是春色,我愿江南江北跟随着你。那是江南水乡的抱琴女子,轻柔的心弦在颤,无边的幽怨与寂寥,不尽的哀叹与凄楚,泪是凉的,而眼中依旧是脉脉含情,心依旧是暖暖的。就像今夜的月,淡淡的橙红色。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望穿秋水亦望不见那人的身影。..

学习

大堰河我的保姆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大堰河我的保姆10篇,内容包括大堰河我的保姆推介语,大堰河我的保姆精选段落。4、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

学习

神奇的种子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神奇的种子10篇,内容包括神奇种子的故事,神奇的种子100种。变成月亮,给晚上的路人照亮;变成雨滴,滋润世界上的万物;种在大地上;变成树林,给老人孩子们遮阳;变成小溪,让鱼儿欢快的游畅;变成花儿,给大地增添些香气;虽然我不是那颗神奇的

学习

三角形的特性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三角形的特性10篇,内容包括相似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特性内容分析。[中***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02-07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例1、例2。【教

学习

中国文化软实力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文化软实力10篇,内容包括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哪些例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一)中国文化社会核心价值观危机北京大学教授潘维认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缺位是中国现实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中国要崛起,就无法

学习

家居广告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家居广告10篇,内容包括家居广告文案100例,日用家居广告文案。创新服务,智能你的家居。创新生活,从智能家居开始。创意生活,从卓创开始。创造卓越家居新生活。错过公交,错过姻缘,这次你可不能再错过卓创装修。服务创新,家居称心。

学习

标准化管理办法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标准化管理办法10篇,内容包括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方案,标准化管理新闻稿。一、修订的必要性《办法》实施近五年来,我局认真落实《湖南省人民***府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提升湖南标准化建设水平的实施意见》,全省累计立项1976个标准

学习

环保故事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环保故事10篇,内容包括环保故事十个字,环保故事演讲。有一只小鸟,她的爸爸妈妈都不准她出门。有一天,她的父母都出门了,那小鸟想出去看看,一开门,就看到这样一副景色:树木都变成了树根,草地上有许多垃圾,动物都没东西吃,有的动物吃动

学习

质量总监述职报告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质量总监述职报告,内容包括质量经理述职报告范文最新,质量副总述职报告。我叫____,20____年4月来公司担任质量管理部经理一职。数月来,我重点负责GMP认证有关工作和质量管理部日常工作,虽然涉及面广,头绪多,但在公司张总的带领下

学习

房产管理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房产管理10篇,内容包括房产管理条例心得,房产管理案例解析。引言房地产管理包含有地产的管理以及房产管理等两个方面的内容,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共同组成了现代化房地产管理。从广义之上来进行分析,房地产管理的主要内

学习

教师德育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德育论文,内容包括小学教师德育论文文本9篇,班主任德育论文怎么写。在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员兼具师范生与***员的双重身份,在接受***员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养成,确保具备未来教师的职业素质;***员教育与

学习

经典短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短文10篇,内容包括十篇小短文,高中短文十篇。3、Myeyesarethestarsoveryourwindow,Gazingaffectionatelyatyoueverynight.我的目光就是你窗前的星星,每夜都在深情地注视着你。4、Loveisavinethat

学习

元旦黑板报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元旦黑板报10篇,内容包括元旦黑板报的主题推荐,元旦黑板报美篇标题。

学习

给老师的一句话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给老师的一句话10篇,内容包括给老师的一句话简短,给老师的一句话100字以上。3、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4、一日为师,终身为父。5、鹤发银丝映日月

学习

毕业感言一句话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感言一句话10篇,内容包括毕业感言小学六年级,培训班毕业感言大全。——198班黄婕(2)美丽的校园,和蔼的老师,可亲的同学……在这里,留下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在这里,有欢声笑语,有琅琅书声;在这里,我们增长了知识,展示了自我。啊!母校

学习

我最爱听的一句话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我最爱听的一句话10篇,内容包括经典夜听美文100篇,女人最爱听的赞美的一句话。正因为我知道听了这句话后会很快乐,正因为我知道听了这句话后你会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所以,这句话是我最爱听的一句话,我相信你也会有同感。

学习

百岁寿星的“一句话”长寿经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百岁寿星的“一句话”长寿经,内容包括百岁道士说长寿秘诀,关于长寿的故事。“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辞,室内姬粗丑;二叟前致辞,量腹接所受;三叟前致辞,暮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

学习

一句话经典冷笑话等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一句话经典冷笑话等,内容包括谁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冷笑话,一句话冷笑话幽默。手术室最强对话1好了,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的第一次实验,开工!2谁去把看门的叫来,我们需要个拖把!3等一下,如果这个是他的脾,那么,那个又是什么!4最好把这个

学习

一句话的承诺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一句话的承诺,内容包括一句话的承诺,工作承诺一句话经典。有人说当班主任是一种良心活,负责与不负责的班主任工作量相差很大,而干多干少的结果却相差不大,有时相反,自己尽力而为的事,或许毫无收获,或许还是其他人投机取巧的好――

学习

一句话 一辈子 一生情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一句话 一辈子 一生情,内容包括一辈子一生情是哪首歌的歌词,一辈子一生情。“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现在在北大读研,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想起来了吗?我曾是你手下的一名让您伤透脑筋的‘学生’啊!

学习

三句话不离本行

阅读(23)

这个村子里有两个兄弟,因为互相之间的矛盾吵得不可开交,最终决定分家。然而两个人分来分去也分不清,不是嫌他分得多,就是嫌我分得少,很多人帮忙分,到最后也分不明白。最后大家没办法,只好请上面提到的那四个人来劝说,最好能公平公正地解决兄弟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