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篇1
参加高中物理课改培训后,对新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课改培训的重要意义。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学习之后的体会。
1.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2.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大致内容。
在专家的解读下,我更深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意义、目标、理念,教材的调整。对新旧教材的差别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新教材深难度的把握也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
3.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物理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新课改需要我们研究学生,优化教法。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采用适当、合理、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易于接受。上课要有激情和幽默感。对工作有激情,对物理教学有激情,站在学生面前更要有激情。我们的激情能感悟学生,感动学生,甚至影响学生,影响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我们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不伤学生自尊心。课堂上,必须自己的生动的语言、精巧的设计来激活课堂,发挥学生自主发展的潜力。
4.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物理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这次培训让我难忘,不仅使我更系统的把握新课程,使我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重大的突破和认识。在即将面临的物理教学中,还应该坚持学习、积极行动、适时反思,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来参加这种培训活动,进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600字(二)
经过一年的培训学习及教学实践,听取了学景专家们的指导和介绍,在课改的道路上我又成长了一步。学景专家们异彩纷呈、深入扎实的专题讲座,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讲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先进地区的教育经验和课改新理念、新举措、新方法,总结了三点心得体会:
第一,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第二,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第三,必须转变教师角色,做课堂的引领者而不是包办者。
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策略与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不是指学习的具体小策略,而是指学习的大趋向。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按以下方式进行操作:
1、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为学生自主创新创设条件。在教学前,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在把握住教材实质的基础上,能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弥补教材的某些不足,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通过精心备课,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教案。
2、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尝试。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情景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
3、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国***同创新,把"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
4、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创新。活动是学生学习乃至培养创新意识的最根本途径,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依据"思维从动作开始"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面对同一难题,有的学生采取***探索的方式,有的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终都很好的解决了问题,可见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完全可以达到很好效果。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在的教学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基本上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过度练习,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学生追求惟一的正确答案。教学内容偏难、偏多,学生对书本知识关注比较多,而对情感、态度关注比较少。
2、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经常要用到,教师不自觉地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这样不利于学生思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采用"大步骤"提问方法,多留点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探索其中的奥秘,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
3、有时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流于形式。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有些讨论时间时间过少,学生在叽叽喳喳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课堂讨论效果有限。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篇2
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已经看到了新的变化,并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为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棵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担,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学生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开展特长教育。学校开设了各类小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弘扬个性。
从细小处抓起,开展养成教育。在学生理解《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认真落实行为规范的每一个条款。充分发挥晨诵、班队会、红领巾广播、黑板报的作用,让讲文明话,看到废纸主动捡起来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情成为全校学生的自觉行为。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试***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篇3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布迪厄;实践理论;新课程改革;实践
面对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在***中央、***的重视下得以顺利推行,在各级***门的大力倡导和学校内部的广泛支持下,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但是,“变革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而不是书面上的蓝***或规划(变革是非线性的,其间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激动人心,有时还会反复、甚至倒退。)”。新课改亦是如此。针对课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以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为依据,对其进行尝试性地思考与分析,以便尽可能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新课改实践中的问题
在新课改中,地方、学校和教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选择教材和发展校本课程,使课程“本土化”的权利,但总体来说,此次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是由国家的课程专家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在专家“理想型”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就出现了校内外难以协调、目标步调不一致等现象。
(一)学校外部不支持
社会录用人才的标准决定着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在新课改的今天,文凭仍是很多用人单位引进人才最重要的标准之一,高学历依然意味着高就业,高收入。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原来的课程实施方式,对现在的改变很不适应,不支持、不理解,甚至有人担心“世道要变了”。
家长的配合不够。家长不管课改不课改,如果学生放学没有家庭作业或没有以前布置得多,就会埋怨学校、教师不负责任;如果学生在学校没有老老实实呆在教室里,而是参加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就是“不务正业”;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到80分或90分以上这些家长给孩子划定的分数线,这个学生就没有学好,同时也意味着学校、教师没有教好。家长的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到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以及该校的生源;家长的这种态度,也会直接影响教师参与新课改的信心和决心,给新课改带来很大的阻力。
(二)学校内部难以适应
学校管理观念更新难。学校领导作为沟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之间的桥梁,有责任把新课改的精神传达给每一位教师,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以使新课改落到实处。但是很多学校的领导是把精神传达下去了,但贯彻却成了另外一回事,口头高喊“新课改”,但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和学校管理中,仍然用旧有的观念、体制、评价制度“落实”。这样,新课程改革对学校领导来说只是给原来的课程贴上了新课改的“标签”而已,传达精神与落实精神成了互相分离的两个方面。
教师对新课改态度不一。有的教师积极面对新课程改革,积极学习新课改的标准,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尽量用“新”的原则和方法来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等。但是在此过程中会出现老方法难以适应新课改内容、新方法教师又驾驭不了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迷茫”,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有失败和挫折,影响和打击教师坚持新课改的信心和决心。
还有一些教师对新课改态度不积极,参与意识不强,被动接受。认为“课改”只是一阵风,终究是会“刮”过去的,再“新”的东西也会变“旧”的,表面上不反对,实际上是不支持,“新教材老教法”;认为新课改与我关系不大,新课改只落实到口头而没有贯彻在教学活动中;认为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退步,其他都与己关系不大。
学生的配合参与意识不强。学生习惯于教师的传授,习惯于被动接受,习惯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课堂一旦变“活”了,一些学生显示出烦躁、不适应等症状,有些学生甚至趁机起哄。课外的时间多了,学生却“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
二、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对新课改问题的深层剖析
针对以上所列举的新课改实践中校外和校内出现的各种问题,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为我们剖析问题的原因提供了思路。
“布迪厄对于实践的讨论主要围绕场域(结构)和惯习的关系展开的。他因此提出了发生性结构主义公式:实践=惯习×资本+场域,来说明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布迪厄认为实践是惯习、资本在场域的作用下的活动。要更好地理解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就得了解他的实践理论的主要概念工具:惯习、资本和场域。下面主要从场域和惯习两方面对新课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一)“场域”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
“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架。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以及在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的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等)。”
新课改看似是教育内部的改革,实际上是发生在社会这个大“场域”中的,是与***治、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的,因此教育也受到整个社会,整个学校外部环境的影响。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在以文凭、名牌学校打天下的当前环境中,“分数”依旧是决定学生未来的主要标准,家长为了使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也只得把分数当“命根”。
虽然对学校以及教师的评价都开始提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但是目前还是以“定量”评价为主,各个高中以升入“名牌大学”的人数、各个学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样的“场域”中,学校领导为了学校的生源,教师为了提高自己“量化”的教学效果,家长为了实现“望子成龙”的梦想,也就对课改视若茫然了。
(二)“惯习”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
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一个构筑在实践层面上的、后天获得的性情系统,它具有生成性结构,它塑造、组织实践,生产着历史;但惯习本身又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人们后天获得的各种生成性***示的系统。惯习是行动者实践行为全过程的一个自动化控制系统,它使得行动者在任何特定环境中都具有自动反应能力,即即兴创作能力。布迪厄称惯习是一种“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但由于人们将它内化为一种“第二天性”,以至于已经完全忘记它是一种历史。总之,用布迪厄本人的话说,惯习就是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个体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产生各种“合乎理性”的常识。
新课改虽然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标准以及具体要求,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具体实施者诸如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贯彻和配合。但实施者的“惯习”是长久形成的,是历史的、传统的沉淀和个人观念、态度的综合体现。面对“新课改”,实施者以及受到新课改影响的人们观念的改变并非易事,人的能力的提高也需要时间和过程。
一些教师积极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但是实际的改革过程并非如教师所设想的一样一帆风顺,而是会有挫折和失败,这就需要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帮助,以找准方向,化解困难。但因为资源的限制,学校对教师培训的不够重视等原因,教师在新课改中遇到困难却很难找到理论帮助和经验的指导。由于教师新课改的经验不足,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暂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成绩可能反而不如新课改以前,教师由此会感到泄气,甚至怀疑新课改,产生放弃的想法。一些不愿意接受和支持新课改的教师摆“老资格”“老经验”,给教师队伍带来负面影响,是迫切需要转变观念、进行思想“改造”的一个群体。
虽然新课改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但很多学生习惯于了“过去”的一切,认为课改是老师的事,改不改“无所谓”,自由度大了,活动多了,反而感到无所适从。
三、对新课改实践问题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青少年的生理、心理规律,使青少年更加健康地成长,使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适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来分析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很容易理解,同时,也为我们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策略。
“布迪厄指出,场域和惯习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约关系: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知识的或者说是认知建构的关系: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社会行动者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考虑场域与惯习之间的关系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个方面,用布迪厄的话说,‘实践理论要同时考虑外在性的内在化,内在性外在化的双重过程’”。
由于惯习和场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如何实现惯习和场域之间“外在性的内在化,内在性的外在化”就成了一个使二者相互转化,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解决新课改实践中所出现问题的可行策略。
(一)创造一个全社会理解、支持的“场域”
“惯习以某种大体上连贯一致的系统方式对场域的要求作出回应。……惯习是创造性的、能体现想像力的,但又受制于其结构,这些结构则是产生惯习的社会结构在身体层面的积淀。”也就是说,“惯习”受制于“场域”,是整个“场域”的内在化。每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都需要适应环境,要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惯习”有所改变,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全社会支持新课改、理解新课改的“场域”。
只有社会录用人才的标准不只是关注文凭,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能力、性格、心态等“情商”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只要“学会生存”,而且还要“学会关心”;只有上级评估学校的标准不只是关注“升学率”,而是更注重学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只有学校营造学习新课标、落实新课标的氛围,为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供条件,设立新课改奖励制度,鼓励教学研究,努力营造教师之间互帮、互学、不断科研创新的新局面;只有家长转变观念,抛弃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的偏见,才能营造真正适合新课改的“场域”。
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具体的实施者――教师,“著名学者皮亚杰再三指出,改革成败的关键就是提高教师的质量,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 因此新课改要真正在实践中取得成效,就要充分重视教师的职业地位,发挥教师的作用,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在新课改的***策和标准制定过程中,在各级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经验、能力、态度,要有教师的参与和意见,使新课改不脱离教师的实际,成为教师“乐为”的活动,使新课改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营造适合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的“场域”。
(二)形成适应新课改的“惯习”
“场域”改变了,生活在场域中的个体也需要改变自己以形成适合场域的“惯习”,以更好地在场域中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场域”,实现“内在性的外在化”。
新课改作为对课程的改变、改革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这就要求学校领导首先要转变以前“以学生成绩衡量教师”的旧观念,改变“一切用成绩说话”的陈规陋习,用新课改的精神指导实践,关注具有主体性的学生和教师的成长。要把新课改落在实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坚持执行,同时做好社会各界的沟通工作,使家长和社会支持、理解新课改,形成适合新课改的“惯习”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课改观念,积极参与课改,敢于实践,多对自己习惯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提出“为什么”,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对自己严格要求,做既“专”又“博”的新型教师。要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与同事多沟通,勤交流,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探讨。多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理解学生,减少学生对“无用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逐渐了解课改,支持课改,配合教师的工作,为创造性教学创造条件。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形成了适应新课改的“惯习”,新课改就会在参与者“内驱力”的作用下成为自然的活动,新课改也就真正成了内在需要和日常的活动,也就更有利于形成支持、理解新课改的“场域”。
总之,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只有“惯习”和“场域”相互作用,共同改变,共同为新课改的实践创造条件,新课改才能真正改出成绩,改出效果。
参考文献:
[1][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54.
[2]康丽颖.教师教育研究的实践意蕴-布迪厄实践理论对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7)28.
[3][6][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3-134.19.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教学思考
中***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现在基础教育中的一次深刻变革,新理念、新教材和新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和更严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溶入新课程。做为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师如何去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能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做为一名高中学体育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的要求谈谈我个人一些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健康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日益渐长,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跑步、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二、关心学生,关注学生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的无兴趣,学生学的无乐趣。新课程以“以一切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三、调整状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在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和身体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传统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控制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者,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广播体操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师生共同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的方式,学生先跟着多媒体演示观察、模仿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学生的共同探究下逐步掌握基本要领。整个过程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学生帮助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师生如此合作起着事半功倍效果。
四、创造新教学模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育教学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五、改变传统模式,构建新开型结构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不利于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http://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教学思考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现在基础教育中的一次深刻变革,新理念、新教材和新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和更严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溶入新课程。做为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师如何去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能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做为一名高中学体育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的要求谈谈我个人一些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健康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日益渐长,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跑步、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二、关心学生,关注学生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的无兴趣,学生学的无乐趣。新课程以“以一切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三、调整状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在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和身体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传统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控制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者,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广播体操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师生共同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的方式,学生先跟着多媒体演示观察、模仿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学生的共同探究下逐步掌握基本要领。整个过程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学生帮助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师生如此合作起着事半功倍效果。
四、创造新教学模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育教学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五、改变传统模式,构建新开型结构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不利于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让学生机械学习的办法,使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得到了学习和提高,课堂上学生觉得开心,玩得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 新课程 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给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活力。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出台,大大地拓宽了原来体育课的学习领域,许多观点和设想冲击现行体育教学的弊端,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职业观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新型的师生关系已初步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应尽快进入角色,如何就今后体育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再创新的业绩,应及时做出理性的思考。
1自觉转变教育观念
知识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和目的,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学习的经验和兴趣,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教育的目标。新课程改革是一轮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创新体现在教与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教育评价等。
1.1主动参与课程的设计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过去被动的执行者,变为主动参与课程设计的决策者。课程内容是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传授给学生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只有教师成为课程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课程再创造的主人,体育课程的实施才会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体育教学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1.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增进健康并不是体育的惟一功能,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体育课程的角度看,首先是指学生的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包括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体育课程学习目的是多维的,包括德、智、体、美等。
1.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方式上,从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强调“教”转为强调“学”,“教”的目的是为了最终“不教”或少教,是为了学生能自主学习。
2深化体育教学内容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则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强调教学内容不等于教科书,同时教师也不只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这就提高了我们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是灵活的、可选择的。我们从以下几点来深化。
2.1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将体育定义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这种对健康的整体性认识促使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重视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内容,同时也要关注有利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2.2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发展阶段为中心,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差异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考虑到教学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会有不同的需求。如女生喜欢富有节奏感的舞蹈,而且是男生喜欢充满竞争的球类运动。
3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气氛中和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改革现行的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使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应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3.1加强学生的合作性学习
体育运动本身的特性之一就是合作,无论是集体运动项目还是个人运动项目,无论是在游戏活动还是竞赛活动中,合作都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2加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的培养应从小开始。儿童期就常表现出良好的创造力,他们会用一切东西来构建自己想像中的天地。因此,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并使他们形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不仅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挖掘其更多的潜能,而且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给学生提供创造活动的机会。
4探索新的评价功能
评价是体育教学中不可忽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是目前体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实践
中***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74-02
近几年学校课程改革的帷幕已全面拉开,许多教师早已投身到改革的第一线积极实践课改。学校的课程改革还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学校课程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与热情,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探索、探讨、交流和评价。笔者面对新一轮课改也并非无动于衷,于是在此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一、学校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看到,它改变了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了基础,新课程改变了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增设综合实践课,注重开发校本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改革还改变了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的课程还重新注释了课堂评价的内涵,它不再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是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纵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的结构调整、目标定位等,各方面都能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或者说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而不是培养只得到某一方面发展的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得到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课程改革突显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构建新的教学理念,以成为广大教师以及热心课改的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教师如何在课改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这对课改尤为重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国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它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改变。课程改革使教师成为主力***,特别是一线教师。课程改革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每门课每周开几节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开发的主体往往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教师几乎没有发言权,处于课程开发的。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这样便导致大多数教师不关注课程,缺乏课程意识,更不关心课程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也缺乏课程开发意识和技能,根本就不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旨意,结果也不能有效地实施课程。而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特别是提出开发校本课程,目的就是在于突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它开始关注活生生的教师,把一线教师纳入课改中,这样一线教师的理论缺位也可得以缓解,新课改它赋予教师以参与课程开发,管理课程的权利。教师应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所以教师在学校层面上,要开发校本课程,要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课改中去。此时教师不是去模仿一套技术,而是深入理解课程原理,从实践及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中去建构新概念。不是立刻学习他人所传授的方法,而是明晰课程改革的意义是什么,这些改革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要这样做等,能够做到自我反思,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作为课改主体的教师你就必须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和水平。把开发课程资源作为自身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其次要对课程资源有所了解,把学校内部外部的一些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的素材都可以看作是课程资源。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正确认识,包括教师自身学识其实也是学校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这样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也必将促进课程改革的成效。
三、课程改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自主性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新课程 美术教学 教学方式
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各地都十分重视艺术教育,认识到艺术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和优势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因此,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美术教育正在积极进行改革。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变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此,我们应在教师个人素质,教师角色,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不同的改变,把新课改的精髓运用到教学当中去。
一、新课程改革中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改革再怎么改,再怎么“新”,也不能脱离教师最基本的要素。特别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所以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2.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
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新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
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
二、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将引发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新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单项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与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认识交往,只有通过心灵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才能实现知识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如美术教学中,我在讲课前先让学生来讲这一节课的内容,先请一个学生当“老师”,下面的学生都积极配合他,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就多,他们也能放得开,能够大胆的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思维得以提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新课改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那就是要变“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变教师本位”
为“学生本位”;“变权威的传授者”为“平等中的首席者”,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三、改变教学方法
方法在每个人教学和学习中都至关重要,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保留了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增加新的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
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需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鉴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教学手段要更新,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经成为必然。一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达形式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多媒体的声、形、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学中运用课件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2.组建美术兴趣活动小组
教师还应鼓励、支持、帮助学生组建美术兴趣活动小组,拓宽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艺术品位。多年来我校利用课外活动等形式,开辟第二课堂,开设各种课程,如素描、色彩、国画、书法、工艺设计等,提高学生艺术水平,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开拓学生交流合作的空间,增进相互学习的机会,使课堂教学向课外扩展。课外、校外美术活动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美术课堂教学相互联系,又具有与科学教学相区别的独特的教育价值。这样,就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发展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进生存体验,鼓励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增进社会责任感。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谓学习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基本特征的改变。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性,在传统教学中过多强调的是如何“教”,而在新课程中则更多的思考让学生如何“学”,教师上课时引导学生改变旧的教学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关键是能否将各种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师将会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参与到教学环境中来,通过实际操作、搜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最终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新课程强调的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新课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综上所述,只是一些在教学中总结的不成熟的经验,美术新课改还有待我们慢慢地在教学中探索,要想当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更好的完成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中学教师要适应新课程,重塑新型师生关系,是广大教师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基础教育角色转变
【中***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115-0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推广以来,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有利契机,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宗旨,推进基础教育向前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密切了与生活、时代的联系,课程设计从目标模式转向过程模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老师得到提高,学校教学得到改进。
一、新课改下评价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革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促进学校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一目标体现了21世纪新的教学评价观。[1]
课堂教学评价方面:从评价教师的“教”向评价学生的“学”转变;从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向既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又注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从注重教师语言清晰流畅、教学思路清晰有序、板书工整合理的评价,向注重是否有效地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否恰当地设计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转变;从注重教师对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选择的评价,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转变。
教师评价方面: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评价是多元化的,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同时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
学生评价方面: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新课改学生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每个学生个体潜能的发展,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主张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强化诊断性与过程性评价,不仅仅是纸笔测验中所体现和反映的那些素质。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快乐的成长,不能让“分数”毁了孩子。对学生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就是既要对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也就是要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必要的检测,发现学生的不足和缺陷,并能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对学生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就是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和设计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表达和交流以及合作精神等进行评价。如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开展自我评价,同学之间互评、组长评组员等评价活动。
考试评价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等级、现在的位置,更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而且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和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改下校长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
在这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校长是课程改革的组织者、推进者、激励者、服务者、学习者,变管理学校为领导学校和经营学校。
校长的自得到发挥,可以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地、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确立课改的目标、方案和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充分挖掘本地课程资源、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校长的观念得到转变,在教学管理中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多考虑教师的内心感受,多倾听教师的意见,鼓励教师为教学工作的改进出谋划策,为老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教师心情愉快地,尽职尽责地工作,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幸福、快乐、充满活力地学习。[2]
给教学副校长权力,充分发挥和调动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校长的理念、思想内化,创造性地实施;对于教职工要善于培养和使用,重视他们特有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为他们的发展与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并能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人才、感召人才、使用人才,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学校不是谋生的场所,而是自我实现的舞台。对于学生要抛弃过去那种严加约束、压抑个性发展、片面追求考试分数的思想和做法,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为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力强,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管理模式得到转变,由“从上往下”独裁式教学管理模式变为“由下往上”的民主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从“唯书唯上,奉命是从”到“吸取经验,共同研究”的转变。
三、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融合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育理论,对教师的职责有了新的要求。其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简单的把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学活动赋予学生应有的素质,使学生在未来得到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视角审视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策,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从而达到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完善自身的效果。[3]
在新课程中,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就是要参与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活动,包括课程实施前的准备性学习,课程实施中与学生一起学习及课程实施后的总结性学习。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新课程的活动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伙伴,与学生一道学习从而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者,表演舞台的搭建者、参演者。教师成为师生关系的合作者,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学会指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新课程下,教师还是重点和难点的点拨者,面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适时点拨,切忌全盘托出,更不应细讲、反复讲,否则学生就会养成学习上的依赖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造成高耗低效的恶果。
四、新课改下学生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管理者,而学生则是被管理者。教学过程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随着课程的改革,教学过程由注入式、满堂灌逐渐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和提升的过程。学生自己的探究、思考与体验的过程成为教与学的关注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认知参与等方式,构成了学习方式的基本要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师生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有个能够接纳的、宽容的、心理上安全、精神上鼓舞的、能够充分释放创造性的、乐于参加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学生的一切探索、发现和创新行为应得到鼓励,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得到重视和培养。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了,学习热情也激发了,敢于提出问题、争论问题了,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情感得到培养,而情感有利于认知内化,有利于增进认知传递,影响认知的选择性,比课改前有了很大提高。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其中便渗透着尝试学习的理念。从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被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一步步引向预设的结论,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拓展。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老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鼓励孩子去探究、去实践。授课时,让孩子自己找规律、去探索,这样学生不是掌握了“需要知道的东西”,而是学会了“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
新课改使学生学会认知,为孩子提供了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学会做事则说明孩子拥有了做事的实际能力,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在学校里,通过学习和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使他日臻完善;形成丰富多彩的人格,学会复杂多样的表达方式;作为一个责任者,承担自己的责任,从而为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五、新课改下学生家长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
新课改这个环境既有课内环境,也有课外环境;既有学校环境,也有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有物质环境,也有人际环境。孩子的家长同时又是孩子的“老师”,新课程本身也期待着家长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都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学校课程开发的重要源泉。[4]
新课改下,家长不仅仅是过去学生完成作业的检查员、监督员,而应该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并引导孩子完成计划,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地帮助其了解什么是自己最适合的,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孩子全面的、适时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而且家长要给学生话语权,并善于倾听孩子的发言。
新课改要求家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生长在充满活力、温馨宜人的家庭中,使孩子随时能够感受亲情、感受温暖。研究表明,当孩子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记忆会增强,联想会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得到发挥,这都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基础教育的发展。
六、结 语
课程改革是基础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机遇,是一次重大的教育创新。我们相信,广大教师和全体教育工作者,最终会满腔热情地走进新课改,迎接新课改,以进取、创新的作风去实践,课改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灿烂夺目,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 陈传锋、沈兆良.新课程实施中的教育教学评价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05.3:13
2 金惠华.小学学校内部管理方法的转变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09.8:37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