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种子篇1
……
今天早上刚起床,我就被窗外的花景给吸引住了,从一个小花盆里长出了一根又细又长的藤蔓来,它沿着我家的防盗网一个劲地向上攀爬,蔓上像附了一个个的吸盘,牢牢地抓住了每一根铁网,更让我为之惊叹的是:藤蔓上却开了数十多淡紫色的牵牛花,它们一朵朵素雅却不失华贵,这时,你或许就要问了:这样一株平凡普通的牵牛花有什么好惊奇的呢?其实,这株花的种子不知从何处飘来,并且我从来没有打理过它,可它却在这样无水无肥的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这样一株弱小又顽强的牵牛花演绎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不只是这株牵牛花,我觉得我们也要像它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依赖性,努力生长,这样才有我们中国人的秉性!
就拿我来说吧。记得有一次,我到乡下参加***营式夏令营,那时,正值六月天,天气十分炎热,我们站***姿常常一站就是20多分钟,再加上那里是乡下,蚊虫很多,许多人都因坚持不住,纷纷放弃了,而我几次也都想退出,可是,我却没有这样做,毅然选择了坚持下去,因为我想到了我家窗台上的那株小小的牵牛花,它也是生长在艰苦环境中的,可它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于是,在五天艰苦的***训生活里,我时时刻刻都在坚持,在克服种种困难,因为我要做一株坚强不屈的牵牛花!
现在,我们就如一颗小种子,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努力地生长,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在前进的途中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但我们不要向困难低头,必须战胜困难,成功总在奋斗之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生命的种子篇2
幸福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11年的甜酸苦辣一齐涌上韩杞的心头,这位绝少流泪的坚强女性此刻喜极而泣。11年了,是儿子支撑她迈过一道道生死难关,一次次与癌魔抗争,终于活到了今天,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笑对病魔,震撼心灵的“妈妈回音”
韩杞永远也忘不了11年前那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她在局部麻醉中躺在医院的手术台上,静静地等待病理切片化验结果。一个小时后,她听到了失望的消息:“恶性肿瘤,准备全身麻醉,切除***癌。”
***切除手术两个多月后,她在丈夫的搀扶下一步一歇地爬上了6楼的家。11岁的儿子李瀚铮放学了。分别两个多月,儿子捧着妈妈的脸亲也亲不够。“妈妈,你瘦了,你的病治好了吗?”儿子的生日和妈妈的恰巧是同一天,他出生刚7个月就会说“妈妈”,从小体弱多病的他对母亲格外依恋,让韩杞付出格外多的母爱。“妈妈,明天是三八妇女节,我给你写了一封信,老师想请你做家长代表,在我们的主题班会上宣读你的回信!”闻听此言,韩杞不由得一怔。去年三八妇女节,韩杞意外地收到儿子一封贴着邮票的来信,读着信,她高兴得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那天晚上,她按照学校的要求,给儿子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回信。后来在儿子班上的主题班会上,回信被老师宣读,赢得好评一片。可是明天,她哪能去啊?头发都快掉光了!韩杞说:“儿子,很抱歉,妈妈明天要去化疗,不能去开家长会了。”儿子的眼圈立即红了,他预感到妈妈病得很重,难过得低下了头。看到儿子这样,韩杞不由地一阵心酸。得了这个病,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儿子,她多么希望多活几年,看到儿子读中学、读大学,至少小学毕业啊!她强颜作笑说:“早点睡觉吧,妈妈给你用磁带录一封回信带给老师,好吗?”
韩杞一夜无眠。她把儿子的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百感交集。应该如何给儿子录回信?该不该把患癌症的实情告诉儿子?丈夫李成是一名典型的***人,他建议借此机会把癌症病情告诉儿子,让儿子受点风雨吹打有好处。韩杞对着录音机缓缓地录着“妈妈回音”。由于化疗反应,几乎每说两三句,她就要停下来呕吐一阵,18分钟的回信,录了整整3个小时。丈夫特意找出一盒音乐带,为录音配上抒情的背景音乐。
这一天,是1999年的三八节。下午,大连桃园小学五年三班“妈妈的回音”主题班会开始了。班主任老师拿出那盒录音带说:“李瀚铮同学妈妈的信是用录音完成的,因为他妈妈已经身患癌症,正在做化疗……”仿佛晴天霹雳,李瀚铮惊呆了!尽管此前妈妈给过他一些暗示,可一向无忧无虑的他从来没有把可怕的癌症和最亲爱的妈妈联系在一起!深情的音乐响起,录音机里缓缓传来妈妈那亲切而虚弱的声音:“儿子,再过50多天,你就12周岁了。原本,妈妈不想将得癌症的实情告诉你,怕你有压力,影响你的学习。当妈的,只希望儿子你生活得无忧无虑。-但我相信我的儿子能经受得住痛苦的考验,也希望儿子你能给妈妈信心和勇气,共同面对病魔,坚强地活下去……”泪水顺着李瀚铮的脸颊流了下来,他恨自己粗心,竟没有发现妈妈身患绝症。“儿子,妈妈的病情确诊那天,连续做了两次大手术。面对恶性肿瘤和死亡的威胁,妈妈始终是镇静的,面带笑容迎接了这一切。妈妈知道,更艰巨的事是接下来妈妈要和你,还有爸爸一起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以及应对今后的压力。”“儿子,没有人的时候,妈妈也曾偷偷地流过泪,放心不下你,放心不下这个家。但妈妈还是挺过来了。我们***人的光荣传统一向是勇敢坚强,战场上敌人的炮火打不垮我们,生活中的疾病困苦照样压不倒我们,妈妈一定会笑对人生,彻底战胜疾病……”泪水从每个人的脸上滚过,录音放完时,教室里一片抽泣呜咽之声。
这是李瀚铮心灵深处受到的一次最大的震撼!会后,校长和老师都找他谈了话。放学回家,他带着校长买的一大束康乃馨献给妈妈,母子俩长时间地深情拥抱。李瀚铮伏在妈妈的耳畔轻声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发明一种药,彻底治好您的病。您一定得好好地活着,亲眼看到我怎样研究出来那种药。”
几乎一夜之间,韩杞惊讶地发现,儿子一下子成熟起来了!他每天早早起床,主动干家务活儿,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患病后,韩杞要定时注射干扰素、转移因子等药物。为方便***,丈夫学会了给她打针,有时丈夫不在家,打针的任务就落在了儿子身上。12岁的孩子自己都怕打针,哪里还敢给别人扎。妈妈第一次教他打针,儿子吓得手直哆嗦,迟迟不敢下针(妈妈找来一个萝卜,让他先找找感觉,可萝卜都扎满针孔了,他还是不敢往妈妈身上扎)。后来,他双眼一闭把针捅了进去,手一抖,立即就拔了出来。见妈妈眉头一颤,李瀚铮心痛得要落泪:“哎呀妈妈,真对不起!都怨我太紧张了,你一定很痛很痛吧?我给你吹吹!”韩杞故作轻松地笑着鼓励儿子:“妈妈手术都不怕痛,扎针算什么?儿子,没关系,你大胆扎!”又一针扎进去。一紧张又拔了出来,见妈妈被扎出了血,李瀚铮的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妈妈,我心疼死了,别让我再扎下去了!……”韩杞继续笑着鼓励他:“儿子,你下针的手法不错,只是不要立即。”直到扎下第三针,才终于把药推了进去。打那以后,他经常给妈妈打针,还常和爸爸比试谁的注射技术更高。
母子相携,共悟“放下与提起”
也许,命运之神在故意考验人。1999年9月,李瀚铮刚刚升入小学六年级,韩杞被查出“***癌肝脏转移”!韩杞自己是学医的,她十分清楚,这是最糟糕的结果,最恶性的癌变!她才刚满40岁,儿子还没有上完小学啊,她不甘心!她怎么也不甘心!于是,她跑遍北京,上海最权威的医院会诊,做了肝肿瘤切除手术,一个疗程接一个疗程地进行化疗。然而,一切的努力均收效甚微,病情继续恶化。最终,国内顶级医学专家向她交了底:“最多剩下两年左右的时间,好好安排这段日子的生活吧。”韩杞仍不甘心:“难道没例外吗?”专家看看她,说:“奇迹是有的,根据权威数据统计,这种癌变活过5年的几率有1.75%。”
“1.75%能落在我的头上吗?”这致命的打击让韩杞真有些挺不住了。她整整痛哭了一个星期,比***更让她痛苦不堪的是“死亡”的心理折磨。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儿子,一定得坚持到他小学毕业上初中!可怎么盘算似乎也看不到儿子上高中了。所以,她不停地想着如何让儿子早一点考上重点高中。她最担心自己会在儿子备战中考的关键时刻不行了。那岂不是拖累儿子吗?她忍不住一遍一遍地找儿子谈话:“儿子,你跳级吧,妈妈给你多请几个家教,把该补的课提前
补上……”
这一切,在12岁的李瀚铮身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从小就有语言天赋、开朗活泼的阳光男孩,突然间变得少言寡语。心事重重。一天半夜,韩杞被隔壁房间的哭声惊醒,跑过去一看,儿子惊慌地对他说:“妈妈,我刚才做了个噩梦,怎么也找不到你了,你可不能扔下我不管啊……”韩杞深深地自责,是啊,她没想到自己的病给儿子带来了这么大的压力。她要设法为孩子解压!第二天,用心良苦的丈夫为韩杞写了四句话:“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韩杞反复咀嚼这12个大字,豁然开朗:是啊,归根结底在于自己没有“放下”啊!与其哭着死,不如笑着活!韩杞不再提跳级赶课之事。她经常带着儿子爬山,到海边散步。
一个雨天,一只小海鸥撞破6楼阳台的纱窗飞进家中,李瀚铮和妈妈为这只翅膀受伤的海鸥涂药疗伤,把它饲养在阳台上。李瀚铮天天模仿鸟叫声与小海鸥“对话”,他俩一唱一和乐此不疲,每天都招来成群的海鸟在窗外飞翔鸣叫,俨然成一景观。突然有一天,韩杞惊讶地发现,儿子不知不觉间学会了高超的口技。他能逼真地模仿各种各样的鸟叫,模仿萨克斯、二胡、架子鼓等几十种乐器的声音,还会惟妙惟肖地模仿“迪斯尼狂欢节”的几十种声音。他能出神入化地模仿欧美音乐,模仿原版外国大片电影的对话配音,这些又促使他的英语水平和写作能力直线上升,他多次在大连市中学生作文比赛和枫叶杯英语竞赛中夺得大奖。有一天,李瀚铮一进家门就兴奋地喊:“妈妈,今天我得了奖金,你瞧,这些都是我给你买的营养品!”边说边掏出蜂蜜、大枣、木耳等一大堆东西。韩杞感觉身心都好舒服啊……
不久,***的副作用引发子宫大出血。韩杞不得不接受子宫和卵巢摘除大手术。手术前,李瀚铮和妈妈约定:“妈妈,当你平平安安地出院的时候,我一定会送给你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礼物。”那几天,李瀚铮一放学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在一张花了10元买的拼***上,拼出一个扎小辫的小姑娘骑着一只大金牛的***案。他还让爸爸做了个金色镜框,把它镶上。韩杞出院那天,她一进家就看见了儿子的这幅杰作。“妈妈,你是金牛星座的,这个小姑娘就是您,祝您永远年轻,星(幸)运吉祥!”
儿子的孝心和成长进步是对母亲最大的慰藉和奖赏,尽管韩杞几乎隔两年就动一次手术,但韩杞几乎忘记自己是个癌症患者,她总是很乐观开朗。
生命誓约:为了千千万万的母亲
2005年年初,韩杞又被查出甲状腺癌。当她从手术室被推出来时,看见焦急地守候在门外的领导和同事,韩杞开玩笑地对他们说:“我都成养癌专业户了,这次又没逃过去!”第二天,一个朋友去看她,问她得第三种癌症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韩杞回答:“在手术台上我就知道了,可我没掉一滴眼泪,我真的没有一点悲伤的感觉,我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就是因为我能想得通,这既是为了孩子,也是孩子教我这么做的!”
术后,韩杞突然声带失音,说不出话来,这可急坏了李瀚铮。在高中寄宿的他,每天都与妈妈通一两次电话,他把这种“话疗”作为送给妈妈的最佳补药。“妈妈,我再给你讲一件趣事……妈妈,咱们再聊10分钟好吗……”尽管电话那一端寂静无声,但电话这一端总是欢声笑语不断,时不时还夹杂着口技和歌曲。星期天,李瀚铮回到家,像变魔术一样,双手一晃变出一个电子铃。“妈妈,看,我给你带回了什么礼物?今后,你只要轻轻一按,我和爸爸便招之即来!”
这年夏天,李瀚铮赴沈阳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从小立誓学医救母的他,对生物学有一种特殊情结。竞赛结束后,他打电话向妈妈报喜:“妈妈,我获得二等奖!”闻昕此言,韩杞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好儿子,你真是好样的……”一句话未说完,韩杞自己倒吓了一跳:“啊,是我说的吗……”一阵惊喜和激动,李瀚铮几乎跳了起来:“啊,妈妈,是你的声音,你能说话了呀……太好了妈妈,我终于又听到您的声音了!”对李瀚铮来说,失语半年多的妈妈说出了话,这简直是一件比获得任何大奖都值得高兴的喜事。从沈阳回家的那天,他特意用奖金买了一瓶红酒,以示庆贺。“我的每一个奖项和成绩,都会给妈妈带来快乐,我就要让她天天快乐,用快乐细胞杀死癌细胞。”李瀚铮就是凭着这种想法,成为中学里颇有名气的“获奖专业户”。他在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中获得大连赛区一等奖、大连市2004年高中英语辩论赛一等奖,并出色地主持了2005年全国“中学生英语夏令营”。
.
2006年高考前夕,北京外国语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向李瀚铮伸出“免试录取”的橄榄枝。但李瀚铮“不改初衷”!他要照常参加高考,所有志愿都填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最终,李瀚铮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妈妈,你已有两个战胜癌症的‘五年计划’,我也订了一个‘四年计划’。“赴广州上学前,李瀚铮向妈妈公布了他的学习计划:大一是“活动年”,以参加各种活动为主;大二是“考G年”,以准备GRE考试(即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主;大三是“科研年”,以参加科研为主;大四是“申请年”,毕业后,我肯定要到世界最先进的生物医学院去深造,而且我保证不要家里掏一分钱……
令韩杞颇感惊讶的是,儿子竟然真的一丝不苟地履行了自己的计划!2007年12月1日晚,第七届广东省大中学生英语口语大赛总决赛晚会在广州友谊剧院盛大举行。李瀚铮与入围总决赛的16强选手经过演讲、现场问答、才艺表演和反应测试四个环节的比拼,最终,李瀚铮以技压群雄的高超英语水平和拿手绝活――口技征服全场的热情观众,一举夺得年度总冠***和最佳才艺两项最高奖,并获得赴英国交流访问10天的奖励。“妈妈,我20岁生***给我买的那件橘黄色T恤我很喜欢,我就是穿着它夺得双项冠***的。”广州常有抗癌大型报告会和专家论坛,几年来李瀚铮几乎每场必到,他对国际和国内专家学者在抗癌研究方面的最新动态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和追踪,并及时转告给母亲:“妈妈,现在子宫颈癌和某些皮肤癌都研制出***苗了,像你这种种植型癌症,不出几年就有望攻克。”在一次活动中,由于翻译人员缺乏生物医学方面的知识,李瀚铮现场顶上去帮忙,使负责这项活动的美国女专家对他十分欣赏,李瀚铮向她详细介绍和咨询了妈妈的病情,专家被他的孝母情结深深感动,拿出一部分自己用的营养品赠送给他妈妈。
生命的种子篇3
孔子生命观幼师生生命道德教育
近年来,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下,生命道德教育已成为各大高校极为关注的教育课题。所谓生命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进而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道德教育。幼师生作为教育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教育祖国未来希望的重任,他们更应该懂得生命的价值及意义所在。孔子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能突破时代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家,他的思想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基础,其生命观对当今时代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幼师生生命观现状
随着本科院校生源的不断加大,幼专院校逐渐失去往日的竞争力,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技能培养上,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再加上现在的幼师生文化基础薄弱,思想意识淡薄,更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1.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表现出对自我生命的虚度
由于部分幼师生缺乏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对生活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只是一味追求时尚、沉迷网络、厌学早恋,有的甚至沾染不良嗜好。他们生命观存在较大的偏颇,并没有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2.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表现出对生命的否定
现在的幼师生多数为“90后”,他们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心智尚未成熟。当面临着来自就业、学业、家庭等诸多问题,又缺乏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时,部分学生选择消极面对,逃避甚至否定自己生命的错误做法。
3.生命意识淡薄,表现出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
由于幼师生的年龄偏小,他们对生命道德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出现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脱节现象。如崇尚暴力、行为偏激、漠视他人生命等。
二、孔子生命观对当代幼师生生命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中蕴涵丰富的生命意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着自己独特而深邃的生命观,最终成就其无可取代的历史地位。今天,借鉴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他对生命的审视,对当今幼师生形成正确生命观具有积极意义。
1.借鉴孔子的“重生爱物”的伦理情怀,体悟生命的神圣
对幼师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天地间最伟大的道德就是爱护生命。既然生命是天地之大德,那就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对待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在孔子的生命观中,最基本的就是对生命的重视。他坚决反对战争、反对剥夺人的权力,主张教化,实施仁***。《论语·先进》中“未知生,焉知死”等贵人重生的主张,表达了生命至上的情怀。《论语·乡***》中提到:“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种养生的智慧也体现其对生命的重视。《论语·述而》“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又显示了孔子对自然万物的仁爱之心。可见,孔子的生命观不仅体现出对自己生命的重视,还包括对其他人和物的尊重和爱惜。
生命是一种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那种对生命漠视甚至轻言放弃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作为当代幼师生正是缺少生命意识教育,要想更好的感悟生命的真谛,就要深刻领会孔子“重生爱物”的思想。
2.借鉴孔子“立志仁德”的人生价值观,体会生命的价值
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掌握生命的宽度。孔子爱惜生命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以保全生命为目的,更重要是关注生命的价值,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孔子一生学习、追求和实践都在于推行“仁”。他以“立志仁德”作为加强自身修养、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环节。《论语·子罕》曰:“三***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的生命观,能够超越生死,建功立业,使有限的生命拥有无限的价值,对当代的幼师生正确认识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借鉴孔子“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提升生命的境界
生命不仅是一个存在,更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而多变的,人生的各种境遇都会碰到。如何在各种情况面前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孔子生命观的重要内容。孔子自己就过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生活(《论语·述而》)。这种乐并不在于贫贱本身,而是超越了贫贱和富贵,达到一种更为崇高的生命境界。
幼师生正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重要过渡期,此时会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这都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压力,导致恶性事件及心理疾病的高发。孔子“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会指导他们正确去面对各种生活困难,特别是身处恶劣环境时,更要泰然处之。
三、依托《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渗透生命道德教育
经典是人类千百年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代代传承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涵盖人类生存和生活所有领域和层面,是进行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的“全能”工具与“高效”手段。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生命道德教育为基础人文教育理念
教育是塑造灵魂、完善生命的事业,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使学生接受生命教育,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方法,有效开展诵读活动
经典作品需要多读,在读中感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参读、诵读、美读、比读等,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如孔子的《论语》用君子之道和仁爱之心启迪众生,要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激荡在字里行间的大爱。也可利用网络,搭建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更好传承经典文化。
3.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将本课堂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借助校园文化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生自主进行文化建设,可以将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融入校园生活中。
四、结束语
总之,推进生命道德教育是幼专院校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在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的条件下,认真探究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感受国学的巨大魅力,有助于更为深刻 认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利于促进幼师生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院林,焦霓.孔子的生命观教育与当代启示[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5).
生命的种子篇4
遍布地球的植物是生命蓬勃的象征,这其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恰恰是种子植物——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上天有好生之德”,种子植物的出现,虽然伴随着数十亿年的风霜砥砺,但体现了自然对生命的爱。而生命就以生生不息的繁衍、繁荣回报自然的厚爱——中国东北发现的1300年前的古睡莲种子、以色列一颗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原始海枣树种子,穿过千年的时光,终于发芽……由此可见,种子,就是守护生命绵延的“堡垒”!它将柔软的生的希望守护在刚强的外壳下,即使历经千年,仍不改初衷,为了生命的延续,它可以长久地耐心等待,只要遇到适宜的环境,什么都不能阻止生命的美丽与庄严呈现。
世人都爱花、赏花,将之奉为“美”的象征。如果真正走近种子,你会发现,圆(球)、椭圆、肾、纺锤、三棱、卵、扁卵、盾、螺旋等各种形状、赤橙黄绿等各种颜色共同构成一个不遑多让、美轮美奂的世界。而且,佛经云“芥子纳须弥”,是这些大大小小、不甚起眼的种子,收藏了五彩缤纷世界,是一切“美”的源头。
小小的种子,是生命的堡垒和美的源头,但种子的美不太容易被发现,要理性和富于哲学思辨的人才会发现。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庄子喜欢花,孔子谈的则是种子——即“仁”,孔子讲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仁”。我们吃的瓜子、花生,不就是瓜子仁、花生仁吗?就是种子!虽然种子的形态各异,但基本结构却是一致的——都是有担当的种皮覆被、保护着柔软的胚和胚***。“仁”就是种子里面最柔软的部分,孔子认为那是一切生命的开始,即所谓“仁爱乃生生之本”,生命要生长、勃发、延续,就是“仁”,是“爱”,是种子!
生命的种子篇5
1.1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自然生命。所谓自然生命就是说,生命首先是个自然实体,自然存在,无论这个自然实体是完整的,还是残缺的;白色的,还是黑色的;高的,还是矮的;生,还是死;患病,还是健康;年轻,还是衰老;是人,还是动物,都是一种存在,我们都要尊重这种存在,要珍惜她,爱惜她。就如同中国古代《孝经•开宗明义章》里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生命教育。二是社会生命。所谓人的社会生命,从道德意义上来讲,其实就是人的尊严和荣誉。因为“三生教育”的本质是属于道德教育,人在社会中生活,可以没有权力,可以没有地位,但他一定不能没有尊严,没有荣誉感,这是人的社会生命。人的尊严从哪里来,是从自尊中来,要自强,才能自尊;要尊重主体生命之外的生命,主体生命才能得到尊重,体现主体生命的价值。三是精神生命。所谓人的精神生命,就是人的信仰。人有信仰才有脊梁,才有主心骨,活的才能有精神。信仰从哪里产生,信仰从大公无产生,信仰从利他主义中产生,信仰从“从善如流”中产生。
1.2生存教育
所谓生存教育,是指主体在适应自然及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学习掌握适应和改造自然及社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人无论是作为一个自然存在还是社会存在,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生存。生存说白了,就是活着。生存或活着,除了是个生物过程之外,更重要的是个社会过程。生物过程就是说,人要生存需要基本的维持生命存在的物质,如何获得这些物质,就需要进行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就是要让人学习和掌握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另外,人的生存或人活着,还是一个社会过程,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如何活着,人怎样活着才有价值?生存教育就是要让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存教育中的自然生存教育和社会生存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只讲自然生存,不说社会生存,那么人就会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择手段,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损害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毛两足动物。所以进行生存教育,一定要把生存的生物过程教育和社会过程教育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人的生存教育。
1.3生活教育
从教育学意义上来讲,生活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的。所谓生活教育,是指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接受的教育。或者说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劳动技能的过程。“三生教育”所说的生活教育,是指对人进行生命社会活动过程的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如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实现生活的价值;对生活应有的态度,如要热爱生活;对生活应有的行为,如要在奋斗中生活等等。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形成正确的生活观,要积极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健康的生活,有价值的生活。“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根本和前提,生存教育是关键和基础,生活教育是目标和方向,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相互渗透。“三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教育,感悟教育,能力教育。进行“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人接受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教育,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同时形成生命、生存、生活的态度以及知识和能力。
2家庭教育在“三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三生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家庭教育在“三生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为,父母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任老师,是接触个体最多和了解个体最深的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在影响人的各种环境因素当中,家庭是最首要、最基本的环境因素。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长的言传身教都会影响人的“三生观”。但是,还有一些家长没有对子女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没能把握子女特定的心理年龄特点,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2.1“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关注理想生命,忽视生命的差异。一些家长脱离了对具体生命的客观认知,忽视了具体生命之间的差异,一味地用抽象的标准要求一个具体的生命,这样就会导致失望以及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家庭教育中最多的表现就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没有顾及到子女的实际生命状况和生命成长规律,只对学习和高分数进行要求,变本加厉地对生命施加压力,对其子女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当子女面对难以承受的生命压力,面对失败的挫折打击时,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就令人担忧,就会使用不恰当的方式,如用自虐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快,对生命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且还会产生许多的心理疾病。关注自然生命,忽视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有一些家庭,只关注子女的自然生命教育,忽视或不重视子女的社会生命教育和精神生命教育。在生活中表现为关心子女的衣食住行,甚至于放任他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他们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拜金主义、贪***安逸的不良生命观,子女无形中陷入了家庭教育溺爱的漩涡。只关注子女的智力,忽视或放弃对孩子非智力的发展,如子女的道德品质教育、情感教育、生活态度教育等。他们学会了如何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可是,当他们遭遇来自生活的挫折和无情的打击时,却无力承受,更加忘记了生命存在的原本意义,这不仅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漠视,还导致对其他生命的冷漠。关注自己生命,忽视他人和动物生命。一些家庭教育子女只关注、关心自己的生命,不重视他人的生命,更不重视动物的生命。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有些家长教育子女走向社会要少管闲事,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使子女形成了不正确的主体生命观,形成自我、自私的生命态度。如果人人都是这种思想,社会中就少有见义勇为,就少有相互信任,就少有相互帮助,就少有人文关怀。许多家庭在对子女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忽视或者根本就不重视对子女进行尊重一切生命的教育,尤其是尊重动物生命的教育,致使很多人要么惧怕动物,要么***动物。如2007年5月,北京有5名高校学生跳楼自杀;2005年复旦大学三年级研究生的虐猫事件和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烧伤动物园黑熊的事件,就说明了我们在进行生命教育时缺少对生命的敬畏,包括对动物生命的敬畏这一点。
2.2“生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只讲索取,不教给予。有一些家长对子女进行“生存教育”时告诉子女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获得别人的帮助,而不是教育子女在遇到生存危机时如何自救。不是教育他们要有自救的意识,而是越俎代庖地代替他们完成子女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生存能力。“生存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在遇到灾难时,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能够***自救,甚至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救助他人。现在的子女生存能力普遍较弱,求生技能和自救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有些家长认为,生存能力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安全,孩子须有安全知识和自救意识,并在平日的生活常识中灌输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使孩子有简单的自救意识;但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安全演习活动完全没有必要,原因是本来发生的几率就小,就是教了,也未必能派上用场。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遇到危险时,求助的方式过于单一,拨打求救电话120、110、119等是他们最常用的求救方式。这种求救方式还是依赖第三方,当意外来临之时,自救往往才是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只讲活着,不讲要有尊严的活着。有些家长对子女进行生存教育时只讲“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从珍爱自然生命来讲是有意义的,可以使人少有对自然生命的自虐、自残和自毁行为。但不对子女进行生存意义的教育,即人应该积极地活着,有尊严的活着,活着不仅仅是衣食住行,还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追求人的自我完善,追求社会美好的未来。生存教育没有这些内容,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有缺陷的教育。
2.3“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只讲要艰苦奋斗,不讲要学会享受生活。有些家长对子女进行生活教育时,总是讲要艰苦奋斗,要创造生活,而不对子女讲还要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其实在生活中要艰苦奋斗,要勤俭节约,都是对的。没有艰苦奋斗,创造生活,哪有享受生活。关键是在教育中要进行全面的教育,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学会欣赏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热爱生活,也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好生活。放大生活中的阴暗面,忽视生活中的积极面。有些家长在对子女进行生活教育时总是以自己所谓的人生经验为依据,夸大和放大他们所谓的人生经验,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生活中的一些负面、阴暗、消极的社会现象,传授给子女,要求子女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子女们形成了一种观念,好像走上社会就像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必须时时处处小心,必然会对社会、对人生产生消极的看法。注重关心子女的学习,忽视子女的心理。有些家长在生活中往往过多地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帮助子女排解生活中的苦闷;更多的是对子女的批评教育,缺少行之有效的引导和表扬;对子女的关心造成的是对子女的心理压力,而不是雪中送炭式的心理疏导。家庭教育失衡的例子屡见不鲜。青少年的发展,不仅是身体、学习的发展,还有心理的发展,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他们个性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水平,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因此家长一定要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
3家庭教育在“三生教育”中应有的策略
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但整体来讲,家庭教育必须要与子女建立一种平等、良好、融洽的关系,并在其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的调整,不同年龄段对其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要进行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3.1树立正确的“三生教育”观,对子女进行正确的“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是个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内容,要正确认识、完整把握、全面领会,切忌片面化、消极化,按个人的好恶断章取义的学习。首先,家长要教育子女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力,完整地把握生命教育。使他们理解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一切生命,做生命的守护神,成为生命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应多鼓励子女,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生命的交往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这样有利于培养子女对生命的关爱,对身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尊重。使他们推己及人,不仅热爱自己的生命,同样尊重他人的生命。其次,家长要注重培养子女的生存技能,提高自己***应对生存的能力。不仅要学会生存的有关知识,更要学会生存的技能。要爱惜自己的生命就必须要拥有爱自己的防护技能。要学会生活就必须先学会生存。作为家长,不但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子女灌输生存知识,提升他们的生存意识,还要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志。家长要提倡子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和训练他们掌握生存技能,提升他们综合应对生存的能力。最后,家长要建立正确的生活教育观,要重新构建教育子女的生活教育观。家长应该明白,培养的子女不只是一个只会学习、只懂学习、只有智商无限提升,而情商却为零的人。马克思主义讲,要注重人的发展,但是,那种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家长要让子女快乐健康的成长,平时要做到有爱心、细心、用心、耐心,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三生教育”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家长要真正做到领会“三生教育”的理念,尊重孩子、尊重生命,把这一理念贯穿到其日常生活中,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这对他们在***生活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三生教育”,教育子女体验“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不只是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贯穿在人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家长要明白,教育子女不是一日之事,家庭给子女的良好的“三生教育”,会让子女受益终生。“三生教育”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家长在进行“三生教育”中,要让子女多接触,多参加各种有益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人生、体验社会、体验自然、体验和谐,达到感悟人生、感悟真理,最后达到智慧自己的目的。切不可在“三生教育”中有溺爱之心,越俎代庖之行,毁了“三生教育”之实,达不到“三生教育”之果。有些家长总害怕在生活中“亏待”了子女,一味地满足子女在生活中的各种需要,或者害怕子女在生活中“受苦”,舍身忘我地代替子女做许多本是子女们应该干的事,这种“给与”和“越俎代庖”式的教育方法,不是正确的“三生教育”的方法。
3.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三生教育”
生命的种子篇6
【关键词】自然生命;价值生命;生命态度
儒家思想直接谈及死亡的地方并不多;不过,从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反映出死亡看法的倒有不少。我们就由这个角度来看看儒家的死亡观。
一、自然生命的结9束
儒家认为死亡是自然生命的结束,人既然出生,就无法避免老、病、死,死亡是极其自然的现象,因此在《论语・颜渊》中即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言,也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话。死亡既非人力所能左右,是自然的结果,所以儒家认为人对死亡毋须过分悲叹。儒家一方面相信死亡与命运有关,另一方而相信死亡与使命有关。所谓使命,即是人对于自己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的自觉:人要知道自己为何而生、为何而死;知道为何而生为何而死,就可以选择某一理想,以成全其价值生命。当人一旦对死亡采取主动态度,就不再被动的被死亡攫获,生命向度遂豁然开朗。
这种对死亡采取主动的态度,会使儒家对死亡有那些看法呢?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一种安息。《荀子・大略》记载子贡曾觉疲倦,想远离事君、事亲、养妻、耕种等责任,孔子否定他的看法。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能逃避责任,子贡因而叹道:”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对君子来说,人一生拼命奋斗,到死终于可以安息了。曾子死前曾对他的弟子说,你们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是否都安好?这一生,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到这时候,才总算可以”免”了!这句话,充份足以表露出儒家信徒这一生为实践其使命所付上的种种心力,直到死亡,才算下”任重而道远”的重负。
二、价值生命的完成
儒家认为人活在这世上,除了”自然生命”之外,还有”价值生命”需完成,人必须藉自然生命以实现其价值生命,因此人必须珍惜生命。所以,当颜渊死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以”不幸”二字来形容,并为他痛哭。这不仅出自深刻的师生情谊,也出自对”道统”恐怕失传的忧念,颜渊的自然生命太短促,无法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生命,在孔子看来是极为可惜的一件事。
因此,儒家认为君子应当善自惜生。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就曾劝诫子路不可”暴虎凭河,死而无悔”,在〈宪问〉中,亦批评”若匹夫匹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在他看来,为血气之勇或小信小义而轻易牺牲生命,都是很不值得的。在《孟子・尽心篇上》也劝人不要”立乎岩墙之下”,从事不必要的冒险。所以,尽管管仲变节改事齐桓公,孔子仍对他赞誉有加,因为他对社会国家尽上了责任,完成了自我的价值生命。基于同一理由,儒家并不认为长命是一件好事。孔子就曾在论语宪问篇中说他的朋友原壤”幼而不逊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如果一个人只有自然生命,活得很老,却无法完成自我人格与价值生命,则不如不活;自然生命绝非人一生的目的所在。
三、儒家极其重视死亡
第三,孔子虽说过”未知生,焉知死”的话,但并不表示儒家就不谈死亡。曾向孔子问及死亡的弟子是子路,子路是个鲁莽好勇不善思考的人;孔子为了因材施教,便答以”未知生,焉知死”,不愿跟他多谈死亡。
同时,回答这句话也有另一个含义。孔子认为死乃生的否定,一个人唯有知道肯定,才能知道否定;知道开始,才能知道结束;所以,若不能弄清楚生是怎么一回事,也就不可能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
若再探及更深一层意义,孔子所想表达的乃是:一个人若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生,就不可能知道自己为何而死,也唯有知道生命的意义与目的,才会知道死亡其实只是一个界限状况,这界限状况使生命的意义与目的得以实现。
第四,儒家不仅谈死亡的意义,更极其重视死亡,因为儒家重视祭祀。中国到了春秋时代,对祭祀产生了许多不正确的看法,对鬼神也有许多错误的了解。儒家出来以后,并非反对鬼神与祭祀,而是要引导民众对鬼神、祭祀有更正确的态度。譬如说,儒家讲孝道,他们对孝的解释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儒家认为应当视已故的先人如同仍活着一般,并且,自己的身体乃祖先的遗体,既要小心谨慎不伤发肤,且要使自我人格不断长进以不辱先人。故人绝不仅仅是单独的个体,更是包容在祖先血统脉络中的一部份。从这个观点来看,儒家重视祭祀,自有其社会教化的意义。
四、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离娄篇下》云:”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这一生只能死一次,父母死,子女尽心竭力以送终,以后才不会有遗憾;若想省钱省时,而粗疏草率,将来是不可能再补办第二次的。孟子所谓的仁***,也就是要让众百姓”养生送死而无憾”,由此可见,儒家是多么的重视死亡,他们以为,父母故,子女仍能谨慎戒惧好好过日子,不放僻邪侈为所欲为,所依恃的也就是这种送葬、祭祀的观念,这既合乎人性人情,更会使民风归于淳厚。
儒家重视社会教化,故言人在世要”立德、立功、立言”,至于人死后要到那里去?儒家就不多谈了,他们并不谈灵魂在身死之后存在的问题。
最后,我们来谈谈儒家这种死亡观,以及他们对自然生命的价值的看法,如何互为因果,形成他们特殊的生活态度。
五、儒家特殊的生命态度
儒家认为,人活在世上,固然要从事一种工作以养家活口,也要作一些有意义的事以贡献社会,同时,人更要有休闲生活。譬如孔子就非常喜爱音乐,他曾经有过”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经验,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懂得欣赏音乐的人。当孔子的弟子们聚在一起各言尔志,曾子的父亲曾点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孔子的回答:”吾与点也!”也可看出孔子非常喜爱展现活活泼泼的生活情调。这种生活内容是最丰富的。
生命的种子篇7
关键词 手性分子;右旋氨基酸;D-构型;L-构型;螺旋构象
中***分类号 TN9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2-0200-02
1 生命是对称性自发破缺的反物理现象
对称性是基本的物理规律。然而,现实世界中对称性常常是破缺的:包括时间、空间、不同种类的力相互作用,不同种类的粒子相互作用,生物分子手性特征,以及整个复杂纷纭的生命世界都是对称性自发破缺的产物,也就是说生命现象归根结底就是对称性自发破缺的一种反物理现象。
2 四价碳元素形成错综复杂的手性分子
碳原子在形成有机分子的时候,一个碳原子可以与四个原子或基团,通过四根共价键形成三维的空间结构。由于相连的原子或基团不同,它会形成两种分子结构。这两种分子虽然从原子组成上来看是一模一样,但它们的空间结构是完全不同,这两种分子不管怎样旋转都不会重合,它们构成了实物和镜像的关系,人和照镜子中的人一样,也就像左手和右手那样的关系,称这两种分子具有手性,所以又叫手性分子。手性分子,是化学中结构上镜像对称而又不能完全重合的分子。这两种分子拥有完全一样的物理、化学性质。但从组成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形状上来看,它们依然是两种分子。这种情形就像是镜子里和镜子外的物体那样,看上去互为对应。因此,这两种分子互为同分异构体,这种异构的形式成为手性异构,有R型和S型两类。
对手性的研究手性及手性物质只有两类:左手性和右手性。有时为了对比,另外加上一种无手性也称“中性手性”。左手性用learus或者L表示,右手性用dexter或者D表示,中性手性用M表示。
除了利用偏光照射所产生的角度偏差正负值相反外,对映异构体在化学特性、物理特性上大致相同。一个化合物的分子与其镜像不能互相叠合,则必然存在一个与镜像相应的化合物,这两个化合物之间的关系,相当于左手和右手的关系,即互相对映。这种互相对应的两个化合物成为对映异构体(enantiomers)。这类化合物分子成为手性分子(chiral molecule)。不具有对称面和对称中心的分子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实体和镜象不能重叠,镜面不对称性是识别手性分子与非手性分子的基本标志。
生物分子几乎都是有手性,即分子形式为右撇子和左撇子,也就是左旋分子或右旋分子。在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酒石酸晶体的镜像后就更激起了科学家的兴趣。然而,手性分子是如何形成的却一直让人迷惑不解。过去,生物化学领域趋向于认为,单一手性形式的分子合成通常从一开始就要利用手性本体,也就是说生物分子自身在催化着手性形式的形成。而且在一些化学反应中手性产物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2006年6月16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刊发文章称,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物质的固体相—液体相平衡可能参与了生物分子手性的形成。比如,氨基酸固相—液相的平衡,可以由刚开始时的小小的不平衡导致严重偏向一种手性形式,即左旋或者右旋。而这种现象出现在水溶液中,因而也可以解释生命起源以前的左手性和右手性,即为什么原先左、右手性分子数量相等的分子为何会转变成生物分子偏爱一种手性。而为什么生物世界中具有活性作用的分子常常是左旋?如左旋糖苷。
3 地球生命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偏爱左旋手性分子
生物体内一些分子单一手性的不对称性,正是生命力的体现。维持这种不平衡状态的是生物体内的酶,生物一旦死亡,酶便失去活力,造成左右不平衡的生物化学反应也就停止了。由此可见,生命与分子的不对称息相关。正如Hoffmann在其所著的The Same and Not the Same一书中提到的:生命活动依赖于分子的手性,构成生命体系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元如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等大部分物质都是手性分子。许多生理现象的产生都源于分子手性的精确识别与严格匹配,手性的生物受体与客体的两个对应异构体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
生命往往只偏爱对一种手性分子,如地球上的生命偏爱糖为D-构型,氨基酸为L-构型,蛋白质和DNA的螺旋构象又都是右旋的。所以,当手性药物、农药等化合物作用于这个不对称的生物世界时,两个异构体表现出来的生物活性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作用。手性是生命过程的基本特征,构成生命体的有机分子绝大多数都是手性分子。人们使用的药物绝大多数具有手性,被称为手性药物。手性药物的“镜像”称为它的对映体,两者之间在药力、毒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差别,有的甚至作用相反。
二十世纪60年代,一种称为“反应停”的手性药物(一种孕妇使用的镇定剂,已被禁用)上市后导致1.2万名婴儿的生理缺陷,因为反应停的对映体具有致畸性。因此,能够***地获得手性分子的两种不同镜像形态极为重要。作为生命的基本结构单元,氨基酸也有手性之分。也就是说,生命最基本的东西也有左右之分。惊人的发现:组成地球生命体的几乎都是左旋氨基酸,而没有右旋氨基酸,我们已经发现的氨基酸有20多个种类,除了最简单的甘氨酸以外,其它氨基酸都有另一种手性对映体。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氨基酸都是手性的呢?答案是肯定的,检验手性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一束偏振光?通过它,使偏振光发生左旋的是左旋氨基酸,反之则是右旋氨基酸。通过这种方法的检验,人们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那就是除了少数动物或昆虫的特定器官内含有少量的右旋氨基酸之外,组成地球生命体的几乎都是左旋氨基酸,而没有右旋氨基酸。这也不难理解,比如目前机械工业,绝大多数机器设备安装使用顺时针(右旋)螺丝螺母,但有些特殊零部件使用了反时针(左旋)螺丝和螺母。
地球上活体生物对左旋手性分子的偏爱,就像我们目前世界上机械工业普遍偏爱使用顺时针(右旋)螺丝和螺母一样。假如世界上诞生的第一台机器所采用的螺丝螺母的螺纹是采用逆时针的话,那么,我们今天的机械工业就会普遍使用(左旋)螺丝和螺母,而所有的机器设备的功能作用与目前世界上机械设备还是一样,只不过所有机器零部件的螺旋全都相反而已。也就是说,假如某个星球上诞生的第一个生命细胞的“糖为L-构型,氨基酸为D-构型,蛋白质和DNA的螺旋构象为左旋作为的游戏规则”。那么那个星球上演化出来的所有生物手性分子刚好与地球上的相反,那个星球上生物界具有生物活性作用的分子常常是右旋,如右旋糖苷。那个星球上照样能够演绎着五彩缤纷的生命世界。可是,假如有一天人类通过宇宙飞船登上了那个“生命偏爱右旋分子”的星球,即使那个星球上所有的气候环境,物理条件跟地球上完全一致,人类也是无法在那个星球上生存。因为,那个星球上无法找到人类所需要的食物,组成那个星球所有动物的肉类,所有植物的水果、根茎、种子的分子“手性”与我们地球上的刚好是相反,它们对于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来说,是不可以利用“废物”,甚至是“毒物”。
4 右旋分子往往是地球上生命的克星
因为地球上生物是由左旋氨基酸组成的生命体,它不能很好地代谢右旋分子,所以食用含有右旋分子的药物就会成为负担,甚至造成对生命体的损害。
在手性药物未被人们认识以前,欧洲一些医生曾给孕妇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很多孕妇服用后,生出了无头或缺腿的先天畸形儿,有的胎儿没有胳膊,手长在肩膀上,模样非常恐怖。仅仅4年时间,世界范围内诞生了1.2万多名畸形的“海豹婴儿”。这就是被称为“反应停”的惨剧。后来经过研究发现,反应停的R-体有镇静作用,但是S-对映体对胚胎有很强的致畸作用。
正是有了60年代的这个教训,所以现在的药物在研制成功后,都要经过严格的生物活性和毒性试验,以避免其中所含的另一种手性分子对人体的危害。在化学合成中,这两种分子出现的比例是相等的,所以对于医药公司来说,他们每生产一公斤药物,还要费尽周折,把另一半分离出来。如果无法为它们找到使用价值的话,它们就只能是废物。在环境保护法规日益严厉的时代,这些废品也不能被随意处置,考虑到可能对公众健康产生的危害,这些工业垃圾的处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医药公司急切地寻找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他想要左旋分子,那么他就得想办法把另一半右旋分子转化成左旋分子。现在,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科学家用一种叫做“不对称催化合成”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个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制药、香精和甜味剂等化学行业,给工业生产一下子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这项研究也获得了2001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毫无疑问,这个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物理和化学中,都广泛地存在着许多对称的概念:带负电的电子与带正电的反电子,磁场的南极和北极,以及化学中的分解和合成反应。就连遥远的河外星系也存在着正旋和逆旋的旋涡结构。科学家们不禁感到疑惑:这是否在提示我们在宇宙中存在着一种奇特的普适性的对称规律?看来,手性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手性的氨基酸甚至决定着我们这个世界存在的方式,对手性的研究,在造就工业奇迹的同时,也启发了我们对地球生命起源新的认识,甚至对宇宙起源的重新认识。地球上没有找到右旋氨基酸的生命,但是,按照手性的原则,漫漫的宇宙中确实是可能存在右旋氨基酸的生命,甚至,有智慧的右旋氨基酸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赵树磊.生物手性分子螺旋结构与旋光性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2]手性分子螺旋结构与旋光度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黄梅芳,刘朋生.旋光性高分子的合成研究之进展[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6(z1).
[4]冯锋.甲基取代的手性环酯化合物的螺旋结构与旋光性分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25(01).
生命的种子篇8
论文摘要:墨子以“天下莫若生之贵”表达了爱“生”的伦理之义,并从社会意义上论述了贵生的伦理内涵。墨子以“刑与知之处”的知性统一,进达人之为人的“生生”之道,突出“生”的伦理自觉。相对于儒家的“仁”与道家的“道法自然”而言,墨子更加突出“生生之道”的“义”,“义”不仅是“兼爱”天下之“生生”,它更是一种“利生、养生”的实残,表现出与儒道不同的伦理之实,从而形成墨子富有“义利”特色的“贵生”伦理思想。
对生命现象的探问在远古时代的***腾崇拜、宗教祭祀等活动中就已经普遍地表现出来,有生之后,使人不断地思考“生命何以存在”的问题,并反思“人之生”的意义世界。“生”只有在“人之生”之后,才具有了意义,也才由此进人了意义世界,所以,“唯有人的生命,才自觉其所是”。
然而,“人自觉其所是”之“是”,与不同价值主体之不同视域而言,其意则有异趣之别。道家言及生命之所“是”,以“道”为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道生万物之中,人在其中。人的生命与万物一样,皆应顺“道”而法自然,人与自然融于天道之尊中,从而天人合一。人的存在应超越人之有为之利欲爵禄之功,所以道家以生贵而轻名利。与此相近,儒家也同样强调“生生”之道,人之生乃天之性,所以,“天地之大德曰生”。儒道二者都强调“生生之道”的“觉”与“悟”,只不过道家因循道法自然之“悟”,而儒家则追求“以德配天”的积极有为的人性自觉。WWw.133229.CoM与此相较,墨子对生命的认识则有其特殊的伦理意蕴。墨子从社会意义与“刑知之处”的视角,强调对生命的伦理关怀与人之为人的“生生之道”,并从道德实践的意义上彰显“贵生”的义利特质。
一、对生命的伦理关怀:“天下不若生之贵也”
墨子在“生”的源起问题上与儒家相似,也认为天是万物之始,人是“天”的造化,但是墨子对“生”的认识的旨归,不在于人何以产生的本源问题上,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被人何以为生的现实问题而淡化,人们困扰于人之“已生”的种种不解,所以墨子没有纠缠于本体论意义上的拷问,而将注意力转向于现实的人“生”,他关注的是人既已“生”的意义方面。因此,有学者将墨子视为现实的功利主义者和实利主义家,荀子更言墨子为“蔽于用而不知文”。墨子对生命的认识确有功利主义色彩,但他对生命的关爱、对生命的重视即贵生思想具有极为丰富的伦理内涵。墨子的贵生思想体现在其既重自然之“生”,又重社会之“生”,是为“生生”。在他看来,人的生命存在不仅仅具有人之为人的自然属性,它还是人之为人的社会存在,社会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性存在。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在社会环境中对自然的生命予以尊重、对人的生的自由与生的安全的渴望给以保障,这是墨子的人道。
生命的存在为世间一切万物之本源,没有人的生命的存在即无社会可言,更无生命意义之说。生为万物之始,生的欲望是人之存在的最基本的欲望,欲生乃人之本能,求生避死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人性使然,这是人作为个体的类的存在的本质力量。此正如墨子所言:“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恶”。这里,墨子表达的是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了重生之念,“生命的存在是最高的价值存在,人本身乃最高的价值或尊严”。故墨子曰:“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生,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墨子此言说明生命对于人之存在的珍贵,在生命与物之间,生是第一位的,对于人的存在而言,身外之物无法与生命相比,没有生命的完整、安全的保障,则“予子冠履与天下”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墨子以为天下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故当重生轻物,爱惜生命,这无疑体现了墨子对生命价值的充分体认,从而凸显了墨子生命观的本体论意义。需要强调的是,墨子贵生之义在此的本源性特征,即在于生之存在的前提性价值所在。人之蕴含的诸多动机的所有社会行为,无论其追求何其高尚与卑劣,皆以人之生命存在为前提。使人成为人,人才能发展、选择和完善。只有生之存在,才有一切人的生命活动和多样性的诉求。对生的尊重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出现贪生弃义之举,这在墨子及其组织为求民生之安宁,大义凛然、死不旋踵的无畏精神中业已体现。墨子对生命个体的体认,是其对生命存在的社会性认同的逻辑起点,实则表达了他对人的存在的一般性、普遍性的肯定,其实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合理性的认同。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值得尊重的,这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尊重,生命本无贵残,“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因而,贵生是符合道德的根本目的的,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幸福”,对生命的尊重就是对幸福的追求。所以,道家亦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
其实与墨子同存贵生之意者,在先秦诸子中不胜枚举,但理解之要义各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儒家的爱生,以己为原点,有远近、有亲疏,其核心是“亲亲之爱”,所以为“仁爱”。道家的爱生上已述及,乃是贵生重于天下,生命的自然之在是天道,无以比之,对生命的尊重应“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其生命之爱在道法自然。墨子贵生之爱既不在“自然之爱”,也不在“亲亲之仁”,而在于“仁义”之爱,或者简单地说,就在于“义”。墨子讲“贵生”以对抽象的个体生命存在的肯定为基础,这是其对贵生之义阐解的一个逻辑前提。墨子之贵生是其实现天意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在墨子看来,只有贵生,才能安生,贵生是安生的前提,只有重视生命的存在,才能兴天下之利、兴众生之利,进而从天意以尽贤者之道,以达***事之本,亦即实现“天鬼、百姓之利”。他的爱是普遍的、社会的爱,有别于“亲亲之仁”或“自然之爱”,所以,其爱为“义”。墨子认为这样的爱,才能达到“生生不息”之境。墨子的对生的价值思考与黑格尔有相似之处。在黑格尔看来,“生命体作为有机体不仅为个体,它还会成为普遍、种和种类”,生命不惟个体存在,而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类的属性日益强化而复杂。所以,墨子正是在这样的“生”“生”的阐释中与天道合一,从而关爱天下众生,其对生命关照的终极意义在于“兼”,而非“别”,其爱生是爱天下之苍生,故其贵生之意在“兼及天下”。因此,兼爱也即是“义”。
二、贵生的道德目标:“生,刑与知处也”
先秦道家生命观的本位意识,看重的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因循生命的自然之性。这一点与墨子“贵生”的道德追求有很大的区别。墨子从知性统一的视域,把生命描述为“生,刑与知之处也”。李绍崑先生在其《墨子的科学方***》一书中,是这样来阐解墨子生命概念的:"what,then,isourhumanlife?motzeoffersaveryscholasticdefinitionafe(shen)isbodyplustheknowing(faculty).’’李绍良先生在这里用了一个“scholasticdefinition”一词,颇有深意,"scholastic”可以理解为专业的、达到一定深度而有造诣的“learning”或“knowledge",亦即“obtainedbystudy"。李先生在此可能表达了他对墨子生命之意乃自然之体,以及与自然之体附着相连的一种认知或态度(aptitude)下的行为或行动,其大意为身体之在与有意而为的统一。李先生的精辟理解为我们解读墨子“生,刑与知处也”之意,提供了一个极富借鉴意义的参烤。毕沉校注《墨子》云:“生,乃言人之处世惟形体与知识"。按此注解,墨子爱生之意不仅在“生生”之发生、发展的“厚生”之德,还在于生命之存在“不惟形体,乃是身心二者之合”的神形统一。“处”指“刑与知共合”的德性整合以应为世之道。“刑与知所处”,反映了人之生命存在的意义及其价值所在。“刑”实为社会道德精神之前提、基础,是生命情怀的依托,是“生”之“道”体;“知’.为生命存在的伦理意蕴和社会多样化生命本质的表达与践行,是人之为生的意义世界。故“知”、“刑(同行)”合一,方能有“为气方能“生长、生成、发育、变化”而有“生气”,即“穷知而(悬)于欲也”,毕玩解之日:“言之所到而欲为”。墨子对生之本然的穷知,开启了生命存在的必然世界,故“饵,所然也”。由此,从而进人生命存在的自在自为。这样,“生”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生命体的存在,更是一种伦理精神和人类理性的载体,蕴含“人之为人”的“兼爱”之道和人之有为之天下之“义”。
“刑与知之处”,有知方能使“刑”之存在进入必然的境界,这一境界是墨子对生命存在有所思、有所欲的道德感悟与伦理自觉,即前之所言之“饵(或为尔之假音),所然也”之意。《说文》云:“尔,必然也”。什么是墨子的必然世界呢?“生生之道”与天道之和合,循天意而爱生以至“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的“天人一体”,以“天人和合”的“饵之所然”,知而为生,进而实现生命存在的道德境界。“天意之爱百姓……则天下之士君子为义者,则不可不顺天意矣”,顺天意,兼相爱以行“利天、利鬼、利人”之道,而至义之必然。循此观之,墨子之“生”潜在地蕴含了贵生之于生命存在的成生、成人、成义的成“天人之道”的过程。所以,贵生之必然,使“人之有为”进人人之“自为”之境,从而使爱生进达养生、养神的行“天义”的伦理境界。
的确,人的生命无非精神与形体之统一,人既有对生之存在的物质需要的满足,也有对生命存在的社会幸福的欲望,这种社会幸福主要包括安全与自由需要的满足,只有这样身安才能心安。故贵生既要重形,更要养神,二者之间,精神统帅形体。故养生之道,养神重于养形,“太上养神,其次养形”。阴墨子把生看成是“刑与知之处”,由生理之需而至安全之欲渐次达到兼爱之“义”,其中,“知”之有为和“知”之创造思想,与马斯洛斋要层次理论及其实现的创造性、创造力预设似有祸合,“需要的实现至少须借助于创造力”,若此,才能实现人之为人的“超越性动机”;而其中的“知”对“刑”的超越,使“刑”之成人、成义,从而兼爱天下的思想,则与儒家的“仁爱”形成鲜明的比照。因此,墨子贵生思想既重视有形生命的培育、爱护,更重视人类欲生的积极有为的德性精神的养成,以人类相爱之生生之义驾驭人生之道,由自在而人自为,这种寻求生命存在的自由之善,实现生之幸福的道德理想,无疑具有了墨子“仁义”之爱的伦理意趣。
三、贵生的道德实践与伦理旨归:“兼相爱”
墨子由爱生而至生生之爱,是一个不断寻求道德之善的伦理过程,爱生应当与否的伦理选择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它具有相对性的时代特征。墨子“刑知相处”的生命观诞生于战祸纷扰之社会变革年代,春秋战国之际,国与国之间剧烈的诸侯争霸、兼并,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失序乃至道德沦丧,此种状况一直延续至秦统一。墨子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与大转型的年代,因而我们不难理解,其对生命的关爱确为时势所催,油然而生。在战事频繁的非常态社会状态下,墨子深切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易逝,生命的存在受到极大的威胁与挑战,因而,由此深感“生”之艰难与不易,更何言“生生”之“生”意。“天地万物莫贵于生”在他看来,于其时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生”的道德,而是人伦之道,是伦理之“义”。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不相爱的害生之举是天下失其生“义”所致,“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生者,以不相爱生也”,大国与大国之间、大国与小国、人与人之间,纷争频生,相互侵凌,都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不爱生、不生生而产生的,这是不道德的,与天人之道相悖。那么,什么是道德的呢?墨子认为,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下,爱生、利生才符合天人之欲,故其明确提出“天下莫若生之贵”的道德主张,提倡珍惜生命,爱“生”如己,推己及人,“生生”相爱,正如《千金要方》所云:“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所以,墨子在生命存在的价值认同方面,欲生之念异乎强烈,极力主张“非攻止战”,在国、家、亲、身诸层次推己及人,彼此尊重,渴望人与人之间相互亲和,对待别人的生命如同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行“生生之义”,并以此兼爱天下。“兼”在这里确已有别于儒家的“仁”,“仁”在内,而“兼”之“义”在外。墨子“生生”之兼爱,当然也有别于道家“生生”的自然之性,道家重生轻物,以自然生命的存在为本位,“遵循自然之中道而安其法”,追求生命存在的大全价值。与之相较,墨子更强调“生生之义”的伦理选择与顺应天人之性的积极有为。
墨子“生生”之义,泛指爱惜天下众生,是“兼相爱”,希望息争止战以利天下百姓之生。其爱“生”的实践指向有两层道德意义,一是不害生,二要利生、养生,二者具有明显的功利之义。一方面,墨子认为,战争祸及天下众生,危及百姓性命,珍惜生命应当以不害生为前提,“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害生破坏了“生生”之道,是为“不义”,故而天下各国之间应守天下之义,求义而避害,以生生之道化育天下。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应顺天而为,彼此不以相害,即勿害人。故子墨子日:“凡言凡动,利龄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龄天鬼百姓者舍之”。因此,爱生以不害生为前提。是以墨子力主非攻、节用、节葬等有道之举,以减少“生”之负担,降低害生的可能行以葆有生命。
生命的种子篇9
关键词:庄子生态思想;生态美学;人与天一
生态美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和生命共感。这种生命关联是基于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的生命活动正是在这种自然生命之网的普遍联系中展开的,人对生态美的体验,就是在主体的参与和主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中取得的。
《庄子》一书中寓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思想,集中表现对自然生态之生命性、有序性、联系性这三大生态美学基本属性的深刻认知上。
一、生命之美
生态美的基点就是一种生命之美。庄子承继老子“道”的学说,认为万物都有灵性,在他笔下人类主体意识介入自然界、生物界以及原始社会,无不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美感。“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庄子・马蹄》),自然万物依照生态系统的运化规则,安于各自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形态和生命世界。
《庄子》一书中,描写了许多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无论是《逍遥游》中“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还是《秋水》中“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的北海,无不张扬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力量和磅礴的生命气象。而曳尾泥涂的神龟,壕梁之上的鱼,广漠之野的大树,至德之世鼓腹而歌的人类,也以各自不同的生动形态,呈现出生命的活力之美。
在庄子看来,生命性不仅体现在生物界个体生命特立独行的各种具象和形态上,而且充盈整个宇宙,也就是说,整个宇宙连同其中的非生物如尘埃之类都具有生气勃勃的生命性,如《齐物论》中描写到大风奏响的那一曲“地籁”之歌,这大风在天地之间,发出不同的声响,力量壮美,气势雄伟,形成了一个激荡着生命运化本原力量的生态场所。
庄子对生命性的理解,不仅包括对生命力的认知,还包括对生命再生的理解,认为生命循环反复,生生不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庄子・齐物论》)。所以庄子妻死却鼓盆而歌,正在于他认识到死亡也是生命的一个必然的规则和秩序。正确面对死亡,将其看作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和自然循环的必然结果,这是生态的死亡观,是超越死亡概念而将其置于宇宙大化之中的一种高深超迈的认知和见解。
二、有序之美
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和谐并生、生机长存的总根源,更认为万物有道,其生存运行各依其道自然而然,和谐而有序。
他指出:“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庄子・知北游》)自然界的有序性,是生态系统自组织的结果,这就使得物种之间保持着天然的平衡与和谐。庄子进而形成“万物一齐”的观念,要求人们“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庄子・德充符》),强调自然界生存运行的法则不可违背。 “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天道》)。
世间万物在自然的秩序之下和谐共生。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鸟儿“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鳅鲦,随行列而止,逶迤而处;人则鼓腹而游,熙熙而乐,无所忧虑。”无论山林还是原野,都是人间的天堂。难怪庄子说:“山林与! 皋壤与! 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庄子进一步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这正是庄子用超功利的审美眼光和意识对自然生态之真美大美的深刻认知,和对这一无与伦比的自然生态之美的极力崇尚、高度赞美与热情歌颂。
三、浑融之美
生态美,在终极意义上又是指万物互相联系、和谐相处、物我平等、浑然一体的整体浑融之美。生态观念下对美的观照,从来不是就个体或物种的***存在来看待生命之美和生态之美的,庄子显然认识到了生命之间和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的这种普遍联系。他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 (《庄子・齐物论》)
人与自然界万物本来就是浑然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本原于自然和大道,统一于生命这一基本属性,而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这种整体性是世界本来存在的自然而然的状态,毋庸置疑。所以庄子提出:“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德充符》),正是把握住了世间万物互相联系的整体性特征。而且在庄子看来,在大千世界里,“万物并存,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庄子・秋水》),认为人只是宇宙万物的一分子和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与万物在生命意义上是平等的,只有种类和名号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类在宇宙生态系统这一整体之中,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生态地位也是平等的,没有权力凌驾于他物之上,从而将主体的“此在”***于世间万物之外,更不应该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从而企***去征服与改造自然,破坏自然秩序和生态平衡。如果人类过分突出主体性,则会“以人灭天”(《庄子・秋水》),或“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其结果都是有害的。因此,庄子提出与自然界的相处之道是“与物为一”(《庄子・秋水》),希望人类与万物和谐相处,并且刻意强调“物无贵贱” (《庄子・秋水》),主张万物平等和物我平等。这样的观点抛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否定了人类对自然万物的专制权,要求人类秉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 (《庄子・大宗师》)的态度,崇尚“天人合一”(即自然与人和谐统一) 之美。
认为万物有灵,崇尚宇宙万物的生命勃发之美;认为万物有道,崇尚自然生态的平衡有序之美;认为万物互相联系、浑然一体,主张物我平等、和谐共存,崇尚“天人合一”、“与物为一”的整体浑融之美,这是庄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也是我国古代生态美学思想的重要资源。当代人要像庄子那样以平等之心待物,不以高高在上、居高临下之心看待自在之物,不以功利之心、是非之心要求宇宙万物,才能发现它的美和肯定它的美。
【参考文献】
[1]王凯.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生命的种子篇10
人生的困惑,很大程度上就蕴藏在对于命运认识的矛盾中。人在世上就会与自己的“命”同在,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命”随时随地都跟“我”在一起,“我”无论如何也逃不脱这个“命”。但这个“命”却又不是“我”所能左右的,而是外来的赋予。因此人感到受到了限制,感到不自由的痛苦。对待这个“命”,先秦思想家们有不同的态度。孔子对“命”采取一种敬畏的态度,认为君子应当“畏天命”,“不知天命而不畏”的则是小人(《论语・季氏》)。敬而畏之,故很少谈论,“子罕言利与命”(《论语・子罕》)。墨子则主张“非命”,根本不承认有“命”这回事。“非命”也就是要跟“命”对抗,当然也就不要“命”,故“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淮南子・泰族训》),是一群亡“命”之徒。庄子对“命”的态度则与孔、墨都不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能根本改变自己的“命”,但也不必畏惧或诅咒自己的“命”。人只应当以旷达的态度来接受这个“命”,安顿这个“命”。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要“安其性命之情”(《在宥》)。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讨论人如何才能“安其性命之情”,可以称之为“安命”哲学。
相应于“命”字的三重含义,庄子的“安命”哲学试***从三个方面实现“安其性命之情”。
1、不必在乎身外之名
如前所述,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就被抛入了一个语言世界之中,他的“命”在很大程度上就悬系于他所受之语言之命名,他的生命“存在”与他在这个语言世界中“是”什么息息相关。孔子所谓“正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要执著于语言之“命”(命名),来规划或限定人的生存与命运。而天下之士人之所以竞相“以身殉名”,也就是把语言之“命”直接看成了自己的生命。人人都很在乎自己被说成“是”什么,在乎语言所赋予的“是非”、“善恶”、“智愚”、“美丑”之名。于是“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在宥》)。也正因为如此,人的性命就不得安宁了。然而,人的本然的命是不是完全等于那语言之命名呢?庄子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语言上的“是非”、“彼此”、“善恶”等等,都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都是相对的。本真的生命是不需要语言来命名的。因此,他主张对语言之“命”(命名)加以悬置,即主张“不谴是非”、“无名”。他说:“圣人无名”(《逍遥游》),“无为名尸”(《应帝王》),“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逍遥游》),“无名”之人,不在乎自己在语言世界中“是”什么,“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天道》);“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应帝王》)。被呼作马、呼作牛都无所谓,更何况什么“是非”、“善恶”、“智愚”之名。在庄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彻底悬置语言之命名,则可以返回天真本然的生命。所以庄子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秋水》)也就是说不要因人为的现世的语言之“名”牺牲了天然的本真的“命”。
2、避开矛盾以养生
保养生命也就是所谓“养生”,要呵护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生命中的一切。庄子虽然讲精神修养上要“忘己”,但其实也十分重视肉体上的“贵己”,讲究“卫生之经”、“存身之道”、“重生”、“尊生”、“完身养生”,也就是要尽量保护自己的生命,尽量避免一切非正常死亡,以终其天年。他反对“弃生以殉物”。帝王之尊、卿相之位、人世间一切功名富贵,虽然光彩辉煌,令人向往,但多少总有一定的危险性相伴。此皆身外之物,非所以全身养性。庄子认为伯夷死名,盗跖死利,所死不同,都是残生伤性。他赞赏的则是许由、善卷、子州之父一类不以天下大器易生、不以国伤生的人。庄子自己也是“宁生而曳尾于涂中”,而不愿“死为留骨而贵”(《秋水》)。养生之道具体表现为处世之道,就是以“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态度来与世人周旋,尽量避免一切矛盾。选择“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山木》)、“柴立其中央”(《至乐》)的位置以避免遭到伤害。用“以无厚入有间”(《养生主》)的方法在矛盾冲突的缝隙间游刃有余。“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人间世》)庄子的养生、处世之道的要害或秘诀,可以概括为一个“避”字,避开矛盾、避开危险、避开伤害。《应帝王》篇说:“且鸟高飞以避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鸟与鼠懂得高飞深藏以避害,它们是聪明的。《养生主》篇以“庖丁解牛”来比喻养生之道,强调“以无厚入有间”,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这也是一种“避”的智慧。人如果能处处避开矛盾,“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利”(《养生主》),则“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同上),实现生命的长生。
3、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