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风往事篇1
吹干的是不老的岁月,
往事如风,
吹不干的却是痛苦的回忆;
往事如雨,
洗净的是大地的尘哀,
往事如雨,
洗不净的却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往事像风一样过去,
父亲在我幼小时失去,
留下的是无法忘却的记忆;
给我们幼小的心灵沉重打击,
好像失去了生活的轨迹,
无法面对,无法生活下去。
灾难好像还在延续,
小弟意外留下残疾,
小妹患病难以治愈;
母亲独自流泪,
失去生活的勇气;
风雨过后生活还要继续,
十一届三中全会出现转机,
我们相继都走上了工作岗位,
母亲的负担才有减轻,
可青春也离她远去,
白发也向她头上爬去;
如今母亲已经离去,
如风往事篇2
曾祖母有三个孩子,独活了一个。可是,曾祖母非但没有忘却另外两个,反而在一天天反复着她的思念、在反复着她枯肠中的影子的过程中垂垂老去。
我和曾祖母同住一屋,分睡两张床。那天夜里,只剩下夜幕的黑暗与月色的惨白的时候,我蓦然听见熟睡的曾祖母梦呓着:“阿二、阿三,阿二、阿三……”一如从前,每当她做梦的时候,我都会轻手轻脚地起床。轻轻打开灯,我看见曾祖母已经泪流满面。她总是逃不脱梦的枷锁,如同受伤的孩子,蜷缩着瘦小的身子,一遍一遍地叨念着。
“娘,娘……”,曾祖母又喃喃起来,声音如同惊恐的孩童,一刹那间失去母亲的撕心裂肺。
那一刻,一种酸酸的液体从我的指尖滑过。我没喊醒曾祖母。我知道,一切都会过去的。不久,她渐渐趋向平静,进入梦乡。那一刻,我感觉她正依偎在母亲的怀抱,尽情地嗅着她母亲特有的香味。
我知道她在希望归来,也在期盼归去。
有一种风叫作往事如风,被风吹过的人,会忘记从前的伤痛。
多么希望曾祖母能被这种风吹过,看到阳光如同碎汞满地奔跑时,她定会开心地微笑。
尽管我明白曾祖母不愿忘记,害怕忘记,我依然不想让她被记忆所尘封。真想让她听一首歌,叫作“岁月如歌”,听到的人会忆起以往的快乐。
生命是记忆的沉淀,却并非记忆的附属品。人不能只为了回忆而活。真诚地祈祷,“岁月如歌”使所有人听到,愿往事如风被所有如我曾祖母一样的人吹过。试想,心情如朝霞般灿烂绚丽,生命又怎会执迷不前,怎会不流光溢彩?初读这篇文章,被
心灵解码
如风往事篇3
生命的流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挥手道别,与人,与事,与心情。光阴荏苒,往事如歌,止不住的是那无情的岁月轮回。心灵的匣子,装入的不仅仅是所钟爱的人与欢声笑语,也有眼泪,也有伤痛,这些回忆,保留越久惆怅越浓。我们渴望如智者所言把孤单丢弃在昨天,把微笑带到今天,但是,所有的不快真的能如此轻易地脱落出我们记忆的轨道吗?
其实,没有什么可以留得住,因为,我们根本不必挽留。沉湎于旧日的怀念,明日鲜红的骄阳永不会升起;哀叹于昨日的失败,心灵的天空甚至承担不起一弯月牙之缀。迷恋骸骨,最终只有“自欺欺人”甚至徘徊不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嗟昔日,实为枉然,人不可能一辈子重复经历过的风雨,何不将目光聚焦未来,张开双臂迎接明天。
前方有更美好的风景,我们前行的双脚了无羁绊——生命就是这样。
如风往事篇4
生命的流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挥手道别,与人,与事,与心情。光阴荏苒,往事如歌,止不住的是那无情的岁月轮回。心灵的匣子,装入的不仅仅是所钟爱的人与欢声笑语,也有眼泪,也有伤痛,这些回忆,保留越久惆怅越浓。我们渴望如智者所言把孤单丢弃在昨天,把微笑带到今天,但是,所有的不快真的能如此轻易地脱落出我们记忆的轨道吗?
其实,没有什么可以留得住,因为,我们根本不必挽留。沉湎于旧日的怀念,明日鲜红的骄阳永不会升起;哀叹于昨日的失败,心灵的天空甚至承担不起一弯月牙之缀。迷恋骸骨,最终只有“自欺欺人”甚至徘徊不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嗟昔日,实为枉然,人不可能一辈子重复经历过的风雨,何不将目光聚焦未来,张开双臂迎接明天。
前方有更美好的风景,我们前行的双脚了无羁绊——生命就是这样。
如风往事篇5
她有一些孩子气,很乐观,很时尚(也许是落后的时尚),很亲切,很严厉,她把我当亲儿子看,我也把她当成亲人一般看待。我们共同相处了3年,3年中,欢乐、泪水、感动……一言难尽……
她身体不好,走路像企鹅一样,绝不夸张!病魔也趁机找到了她,我恨,恨病!!
她为了我们拼了老命地与残酷的病魔作斗争,记得她一次一次沉重的身影穿梭于学校中……
为了给我们送卷纸而在学校痛苦地挣扎的是她;为了不让我们落课而刚刚手术过就来上课的是她;为了让我们考出好成绩刚刚出车祸就到学校的还是她……这样的事数不胜数,这样的场景谈不胜谈!
她曾默默地哭泣;她曾痛苦地咬牙;她曾因疼痛而挣扎,但她却从未想过放弃!!只有一个目的——我们,她的学生!
如风往事篇6
【关键词】网络事件;风险传播;失真扩散
一、网络事件必然伴随风险传播
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在工业时代其实处于人类活动的核心位置,它以调节信息传播速度、编辑信息意义、分配信息流向等手段,影响乃至构建着其他人类活动的计划、实施和发展方向。在风险社会中,风险是现代性不可避免的系统性伴生物,现代社会不断生产着技术与工业,也就等于在不断生产着风险。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自然也在最大程度上承载着风险的传播,风险在这一传播路径中压缩、扩大或变异。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在工业时代也即风险传播活动。况且传媒产业本身也是工业的一部分,它本身也在不断更新着工业技术,也就意味着它不仅传播风险,自身也在生产风险。
风险的发展速度和“裂变”方式不是建立在对传统技术、体制、理念的基础之上,而是对最发达科技的挑战,是建立在最发达的科技基础之上“反科技”。当网络技术、自媒体技术等最发达的人类信息科技不断应用在人类传播活动中时,由手机、微博、博客、网站、QQ、传统媒体等组成的这一平台在风险传播能力上大大增强了。因为手机、微博、博客、网站、QQ等这些该平台的先头导入子系统具有自觉自发性、难控制性、无时空限制性、规模性、隐蔽性等特点,使得风险在这一平台的传播速度大增。风险被压缩甚至被忽略、风险被扩大、风险变异等危险事件的概率都大大增加。况且在全球信息技术更新速度令人瞠目结舌的今天,这一平台本身生产风险的能力也大为增加。因为技术的成熟、验证与改良总是要滞后于技术的应用。而网络事件作为在这一平台上发生的最新兴的、最偶尔的、在全社会影响最大、最能反映这一平台技术特点的典型传媒生态现象,自然也就伴随着大量风险传播。
二、网络事件风险传播中的失真
媒介技术本身深度介入到风险的生成过程和机制中,不断改变着风险的“面貌”。在网络事件生成的源头,往往会有一个相对封闭的个体参与编辑信息的阶段。无论是隐藏在角落里默默地用手机、网络、微博等编辑并发出信息,或者是在一个闹哄哄的群体环境里接收传来的信息再通过个体编辑并发出,这两者最终都是***个体完成的事情,不受到任何制约,也不可能有任何守门人干预,无非是很多个体都在做而已。这是由于网络复合传播平台处于源头处的各个连接点如3G手机、微博、QQ等的技术特性决定的,人人都可以是媒体人。而在这一网络事件生产的源头,必然存在的这样一个封闭的个体编辑阶段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每个个体的文化背景不同决定了个体之间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的巨大差别,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同样一件事情,大学教授看到的和农民工看到的必然有区别。再者,每个个体的素养和情感倾向也不一样,有的能做到客观,有的则做不到,有的故意褒扬,有的贬损甚至谣言中伤。而作为一个网络事件,哪个个体最先将消息传至网上,哪个个体发出的信息最终引起网络关注,成为网络信息扩散的源版,这存在很大的偶然性。信息经过个体封闭式的编辑,其是否被放大,是否被压缩,被歪曲,恐怕连个体编辑者自身都难以研判。所以,在网络事件的源头处,在未上网之前,信息意义极有可能已经失真过。那种个体在闹哄哄的现场接受并编辑发出信息的情况,如“我爸是市长”的现场,除去这次不算,信息也可能在之前的口头传递中失真过数次了。
我们知道,在信息传至网上后,哪些信息能够引起网络关注并最终形成网络事件,这大有学问。由于中国的社会问题,往往带有“富二代”、“农民工”、“大学生”、“官员”、“潜规则”等等标签的信息才能成为网络事件,而归纳起来就是有关权、钱、色的信息。而这一规律反过来促使信息的者或守门人有意识的使信息标题和内容更符合这些规律。这包括三个情况:首先就是信息标题和内容在个体编辑者传至网上之前已经刻意编改,使之更符合标签规律。第二就是网站编辑或主持运行者出于希望网站增加点击量等自身利益,或者是受信息者的利益诱惑和雇佣,或者是受事情攸关的资本方影响,组成攻守同盟,采取网络炒作手段刻意编该信息标题和内容,使之更符合标签规律。第三就是个体者和网站运行方先后都参与了信息标题和内容的刻意编该。无论经过何种途径,信息的标题和内容都更趋向于标签就意味着事情的烈度被人为改变,此事情已非彼事情,而且通常是更耸人听闻了,信息意义再次失真。
而事情的受关注度,往往要看跟帖量。衡量网络事件大小的指标往往是跟帖量。但是跟帖量并不一定是关注度。有的人会反复跟帖、发帖、转发,有些事情受到关注,但关注的人不一定去发帖或跟帖。这就有一种可能性,我们认为受关注度高的网络事件,因为已经被群体认为很重要,重复跟帖、发帖、转发的现象就更普遍,所以关于它的帖子和跟帖量会更多,但可能事情本身原本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反过来,一些真正很重要的事情在网络上由于跟帖量不高而被埋没。事件的风险在不知不觉中失真。
还有,在引起网络关注后,大范围的网络互动式传播中网民难免有投射效应和从众效应。此时的传媒生态已不是起初形成期的跟帖、发帖、转发那样简单。事件已在网上受到全民围观,大家围绕事情各抒己见,形成网状互动。可能网上已有具备绝对优势的观点,也可能有数个观点难分胜负,事情本身也可能在不断进展中或有新的情况出现。网民在网上激辩、站队、再讨论、再站队……大家的观点不断相互影响,网民作为个体不断地把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倾向投射其中,又不断地不可避免性的受到众人观点的牵引。网络事件的信息意义受到这种意识洪流的冲击,不断的改变着。事件风险传播的失真变的幅度微小而频率极大。
而网络媒体即是企业,企业也即受资本影响。事实上每次网络事件,利益攸关的资本方总试***影响网络舆论。而网络意见领袖往往是网上自然产生的有一定舆论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人,他们的微博和个人网站往往都有大量跟随者,这些人在现实中有可能是已经有名气的人,也有可能是纯粹的网民慢慢成长起来的。他们在网上是影响舆论的一种***力量,在网络事件中他们往往各自发表观点,以表达自己的理念或达到一些目的。有时候他们内部会基本一致,有时候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整体上,网络意见领袖往往比资本方更客观,更正义,他们与资本方有时候共同发力,有时候则竞相博弈,都试***主导网络舆论。这就使得在一定阶段网上舆论有时候会左右摇摆,模糊不清,信息意义被反复变更,有时候他们双方一致时,又显得信息意义被过度加强,有歪曲之嫌。总之,事件的风险传播在这种共生博弈中失真了。而在网络事件后期,当传统媒体介入后,强大的传媒媒体又和网络合作博弈,无论最后何种观点成为主导舆论,传统媒体淡化“标签”的行为、澄清谣言使信息归真的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客观事件发展的行为,都起到了刻意降低风险和使得社会风险不可预知的作用。网络事件整个传播过程其实就是风险的传递不断失真的过程。
三、网络事件风险传播中的扩散
普通民众的言论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工具迅速聚合、放大,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冲击波”,使危机在瞬间爆发。可以说,扩散性是网络传播的天然属性。在网络事件形成的初期,信息有可能事先通过手机短信、口头、QQ等等平台在小范围内传播,此时的传播还谈不上网状的互动式传播,往往都是线性传播。但事情有可能带来的恐慌、焦虑、狂喜等负面情绪影响已然开始蔓延,只不过范围和速度都有限。在事件被传至网上后,网上初期的转发、跟帖、共享等初步的网络传播开始后,这种负面情绪的蔓延在范围和速度上都增加了。待到网络事件正式形成之后的那种群体性的网络互动式传播,其蔓延的速度更是在范围和速度上呈几何倍增加。这种网络传播伴随的病毒式的情绪蔓延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效果。第一,使得感到受事件威胁或影响的人数有可能远远大于事件实际能够影响或威胁的人数,这种夸大的威胁或影响往往反过来作用于事件本身,使得事情变得能够作用于更多的人、能够改变或影响更多的事物,导致了风险的扩散。第二,这种蔓延的情绪往往使得事件所涉及的对象所包含的内容被扩大。比如,一个网络事件最初涉及的是一种牛奶品牌的质量问题,最后变成涉及所有上市牛奶品种的质量问题。一个网络事件本来涉及一河流某一特定河段的环境污染问题,最后变成涉及该河流全流域的污染问题。这种变化实质上是增加了风险事件的数量,从而扩散了风险。第三,这种网络大众互动式的情绪蔓延往往使得风险事件所涉及的领域和其他不直接相关领域发生连接,而且这种连接是突发性、偶然性的,它所连接的方向和连接的力度都是不可预测的。比如说,某一网络事件由一位“官二代”蛮横打伤路人连接至某一官员有重大经济犯罪问题,谣言满天飞,造成该官员难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又由该官员的重大经济犯罪问题连接至数年前由该官员负责管理施工的某一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可能有严重质量问题,造成社会恐慌和经济损失,其实该工程本无质量问题。像这样的不可控的连接是大众网络传播心理造成的,因为在彼此互动又缺乏足够权威性声音的网络传播中,人们更容易去猜想和受影响,谎言更容易被制造。但这样的连接实质上同样是增加了风险事件的数量,最终导致风险扩散。而网络资本与网络意见领袖这些舆论势力,在合作或博弈中也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制造着衍生式的新的风险事件或风险点,扩散了网络事件本身具有的风险。
而当传统媒体介入后,由于传媒媒体整体上采取的是把事件本身与社会标签做切割的策略,是一种灭火的目的,所以整体上风险呈现一种消退的趋势。但在传统媒体刚刚介入时,需要与网络舆论声音合作互动或争斗,此时的传媒媒体必须开动调门,发出声音,以迎合网络事件已经在社会上造成的关注度。由于传统媒体以及通过传统媒体发声的传统意见领袖的加入讨论,特别是和网络舆论交相辉映的过程中,往往不经意间又制造出新的“刺激点”,也就是新的风险事件或风险点,扩散了风险,所以传统媒体介入后风险的扩散在消退中会出现反弹。而最后传统媒体干预客观事件发展的行为,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使得事情的解决更迅速、更合民意,本质上降低了风险。但有时也会扩散风险,造成不易察觉的但长期的后续性不良影响。比如说媒体干预司法程序的行为,从长期看影响了司法***,其造成的社会性的风险扩散已远远超过该网络事件本身的风险。再比如,由网络发端最后由传统媒体干预解决的事件,其解决的力度往往高于同类事件的解决力度,这种“不正常”往往也导致衍生出新的风险。总之,网络事件的整个传播进程中,也全程伴随着风险的扩散。
【参考文献】
[1]胡忠青.传媒风险传播的理论困境分析[J].新闻界,2008(3).
如风往事篇7
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对风险是否有足够认识
危机是一种相对极端的公共突发紧急事态。其对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或有新特点的情况下,也可能蕴含机会,必须要求应对者对其作出关键决策。可见,危机是一种威胁度很高的风险形态。根据危机的显露程度,我们可以把危机分为两大基本的类型:显性危机与隐性危机。显性危机是有关危胁的征兆、趋势及后果已显露出来并可以被人们识别与感知的危机,也可称为可察觉危机。隐性危机是有关危胁的征兆、趋势及后果还没有显露出来,不易被人们识别和感知的危机,也叫无察觉危机。通常,危机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会逐步从初期无察觉隐性危机向后来的可察觉显性危机转化。
一般来说,没有显露或不太严重的危机,就不容易被识别、感知与察觉。但如果人们的认知能力足够强,也有可能及时察觉一些隐性的无察觉危机。反之,如果人们的认知能力不够强,即便是可察觉的显性危机,也不一定能及时识别、感知与发现。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危机本身是否已经显露,而在于人们对有关的风险及危机是否有足够的认知。
危机文化缺位影响我们及早察觉危机
无察觉危机的核心困境在于危机认知,影响或决定危机认知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人们的认知能力与误区、信息共享与协调机制不畅、危机意识与文化氛围不发达等。
首先,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是影响我们及早察觉隐性危机的重要因素。尽管长远看来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无限的,但在具体的历史阶段上,人类的认知能力总是有限的。除了人类科学技术水平总是有限的以外,人类自身注意力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影响人类认知能力的具体表现之一。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心理认知测试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这对我们的危机管理有何启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的工作都会有核心任务,但是我们往往在关注某一事态的时候会把另外一个危机事态忽略了。这个危机事态并非未得到人们的关注,其实它可能早已出现,但是很可能因为我们太过关注当时的主要事态而没有被及早发现,非要等到事件严重爆发时,才大吃一惊。可见,这种看似隐性的危机并非是不可预测的危机(Unpredictable crisis),而是本来可以观察到或可以预测的危机(Predictable crisis)。美国9·11事件之前难道没有该恐怖事件发生的征兆吗?早就有了,但是有关的反恐部门并没有重视它,为什么?是因为以前美国老是关注直接源自国外的恐怖风险,没有真正重视防御来自本土内部的恐怖风险,所以这样的事情就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其次,组织间的信息分享与沟通机制也会影响我们有效地居安思危。现代组织都有复杂的分工机制,因为没有分工就没有效率。但是分工的同时必须要有顺畅的协调机制相配套,才能真正保障组织的效率。特别是在由各自分工的横向部门之间,更需要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分享机制。如果这种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分散在各个部门之中的隐性风险与危机信息就不能汇集起来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纵向组织间的信息报告或通报往往因为官僚机制负面性的影响而经常出现报喜不报忧现象,这也是制约组织纵向上有效觉察隐性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上很多组织都有这个问题。如果一个组织里面报喜不报忧,不好的事情大家都不往上或往下及对外报告与反映,我们的各级组织及其领导者或外部世界的人们就不可能及早发现有关的风险与危机,自然也就不容易做到居安思危。
第三,社会心理习惯与危机文化缺位也会影响我们及早觉察隐性危机。我们更常见的一种社会心态是崇尚吉祥,喜欢听吉祥的、说吉祥的事情。整个社会如果总被这样的吉祥文化笼罩,光说吉祥的、好听的,不说负面的危机与风险,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风险意识与危机观念。同时,人们的风险心理习惯一般更偏爱放大好事的几率而忽略坏事降临自己头上的概率,因此往往对有关的风险与危机不够重视。
无察觉危机如何做到有效察觉
为了防范和发现无察觉危机,根据上面的主要因素分析,建议如下:
第一,切实树立居安思危的风险与危机意识。《易经》早就告诉我们:“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历史上确有很多因居安思危而实现大治的先例。如齐景公因为听取晏子“田氏代齐”的风险告知而励精***治十几年。唐太宗因相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实行仁***,从而实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然而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许多不能居安思危而迅速失败的例证。如秦朝统一六国后,一时间尽管非常强大,然而此后并不能正视有关的社会风险而实施暴***,不但没有实现原本的万世梦想,反而仅仅二世即亡。要切实树立风险与危机意识,就必须注意避免社会的“吉祥文化”和“报喜不报忧”等组织文化的负面影响。否则,我们的风险与危机意识是不能真正建立起来和巩固下来的。特别是要创造一个人们能够讲真话的社会氛围与法制保障,否则即便是显性危机,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及早发现与预防。
第二,认真推行各类危机的风险评估与信息分享机制。首先要大力推行各类危机的风险评估机制。要重视开展对各类潜在危机与突发事件及其相关衍生危机的规范性风险评估,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对各类突发事件可能衍生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等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如综合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决策与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等等。同时还要结合***务公开***策的实施和现代网络技术进步,高度重视纵向层级间、横向部门间、社会公众间的风险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建设,如充分利用微博沟通和新闻等机制及时共享与沟通社会风险信息,真正克服有关风险信息不能真正有效共享的困境。
第三,高度重视对各种风险信息的早期专门监测。通常,各类危机的早期风险信息的强度往往是微弱或不明显的,我们不能仅仅忙于显性危机问题的处理,而必须同时重视利用各种有效的信息技术,加强对隐性危机微弱信息的早期专门性监测,以便能从认知心理与组织机制双重视角有效避免我们隐性危机信息感知的有关困境。具体在操作层面,必须有专门部门负责有关的风险监测工作,获得有关风险信息后还必须要有一批专家进行专业的分析与判断,由专家咨询机制及早发现并解决潜在危机问题。
如风往事篇8
在外地见到黄皮肤的亚洲人,如不敢肯定对方是中国人、中国台湾人、日本人、还是中国香港人,不用开口提问就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只需要看他的步速是否特快,急如竟步者,猜是香港人准没有错。当然凡事都有一个例外,我们在这里只是说的那些大众人,对小众我们就不敢妄下评论了。
数十秒钟赌一条命
虽然“急惊风”做事以快为先,争分夺秒提前完成工作,用多出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时间对他们来说是很多的!很多事情在他们手里往往可以比预定的提前好多的时间。最常见的“急惊风”一族,是在路口等交通灯的行人,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十之八九不会看交通灯,只要瞄一瞄马路上没有车辆驶过来,管它是不是红灯,一路飞奔直达对面。
其实就是规规矩矩地等绿灯,也不过一、二分钟而已,但“急惊风”的行为往往是眼中有灯,心中无灯,不会停下脚步。何妨在都市的喧嚣中做短暂的思考呢。或许大道理往往就在刹那间产生。胜过为省片刻的时间而将生命做赌注,扑出去和汽车斗快,赢了也就短暂的数十秒,与漫漫人生相比,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输了和汽车相撞,给自己制造一个天堂。也许那里真的很美好吧。
马路“急惊风”要不得。你可在工作中拿出你的“急惊风”本色,用一天的事情去完成别人用三天才能做完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效率相信没有哪一个老总是不喜欢的。
“慢郎中”注定做输家
照理“急惊风”很难忍受慢节奏,因为他们骨子里装的都是“加速器”。但凡事求快的中国香港人一到酒楼食肆,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不再吝啬时间的“慢郎中”。在那些排着长队的酒家门前,“急惊风”一族也甘愿排队等候,哪怕是耗费一个多钟头他们也不会吝惜。这个时候,“急惊风”一族的耐性好的惊人,让时间一分一秒在站立中溜走,他们却没有一丝一毫地感觉。平日冲锋陷阵的勇士姿态飞到了九霄之外,口腹之欲在这个时候是什么都无法代替的。
当然一个人的性格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主要是天生的。谁好谁坏,其实要讲配合。正如阴阳五行,配合地恰如其分,万事稳妥,否则好事也会变成坏事。例如工作中的一对搭档,都是“急惊风”型,脾气属鞭炮的一点就着,很小的一件事情慢了半拍,便会埋怨对方动作迟缓而累事,这样估计老总的任务就成了一个救火队员,不停的为了小事情而灭火了。相信这样的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接受的了的。但如一个是“慢郎中”,一个是“急惊风”,却可产生互补作用,纵然“急惊风”不满另一半做事情慢吞吞,想发牢骚甚至作势开骂,但见对方一点都不生气,就像是一盆冷水浇在了导火线上,战争也就胎死腹中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商业社会始终讲究抢占先机,“急惊风”总被归为成功型,“慢郎中”常常处在下风。很难突围而出,多属失败型。
急慢有序
想知道自己到底是属于“急惊风”还是属于“慢郎中,”做一下下面简单的测试吧,测试一下自己是什么型号的工作族。
1、搭公共汽车时,总是在同一车站下车人中第一个靠近车门的人。
A、是 B、否
2、说话速度快而且声调高,表情动作丰富。
A、是 B、否
3、每做一项工作的时候都下一个时间的限制,并尽速在这个时间内完成。
A、是 B、否
4、等人没有耐性。对方没有出现之前已经流露出不满的神色,期间坐立不安。
A、是 B、否
5、与人交谈时。经常不等别人说完就打岔。
A、是 B、否
6、当知道下属犯错,就算对方手里仍有工作,也要立即停止,召至面前责问一翻。
A、是 B,否
7,买东西不会货比三家。想到要买就买,不管是否贵的离谱。
A、是 B、否
一、七道题目都回答“是”
重度“急惊风”。你“完蛋”了,你已经无可就药了。时间对你是奢侈的,事情在你的手里会比其他人做同样的这件事的时间快一倍甚至是几倍。你的眼中将速度作为行为的唯一标准,深受老总宠爱,但同时又给同事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公司的这台机器将因为你而高速运转起来。可一定要把握尺寸,不要成为同事的众矢之的。
不妨多穿花色单一的内衣,让你的情绪可以慢慢平复。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多考虑几分钟,也许不是一件坏事。
二、五道题目回答“是”
中度“急惊风”。还好,你不是第一个与上帝接吻的人。你可以合理的安排时间,在同等的条件下,往往会比别人更快一步完成上司交给你的任务。不过,由于你的过于合理的时间安排,往往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要适当的调节一下,有时糊涂也是一种工作方式。
建议你穿颜色比较艳丽的内衣,这样可以很好的调节心情。
三、三道题目回答“否”
如风往事篇9
惬意的春风,温暖人的心房,而凛冽的寒风,却一味的遭人唾弃。在这寒风的背后,一股沁人心脾的暖流却不为人知。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月亮的光彩被掩映;当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时,一片优美的枫叶林消逝;当今天逝去时,新的一天在向你招手。事物的两面性,一面令人留恋,另一面又令人期待,而在两种对立的事物面前,就会有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惋惜。想要风度,就要抛弃温度。想要明天的辉煌,就要以今天的辛酸和汗水来换取。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总是要留有遗憾。
事物因为有两个极端从而划分了两面,一面是令人向往的康庄大道,而另一面则是令人望而却步的万丈深渊,一失足成千古恨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每件美好的事物背后仿佛总会隐藏着什么,如同罂粟,冷艳的外表美得让人心悸,许多人明知道有毒,但还是毅然决然的去享受,快乐和幸福时痛苦往往是双倍的。
事物的两面是对立的,因为这种对立,有时为了更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往往要做出让人无法抉择的抉择。对立如果相辅,结果可能会更称人心意。美好和幸福的生活需要多种事物一起维持,唯美的结局自是情理之中。
美好和邪恶可以并存,只要懂得驾驭,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令人心动的童话。
如风往事篇10
梦里情怀几时休,情归寂寞人空瘦
柔情一缕天涯寄,清风不时旧时容
————红蝶
清风不时旧时容,清风醉了离人梦,红尘往事,任谁能抹去那一片情愁?心如落花,昨日柔情怎堪忧。
当我独自一人历经了岁月的风霜,已难诉当初的离愁,微凉的指尖还捻着你留给我的誓言,雕刻在我的三千绮梦里与你共朝夕。
话别离,难相聚,慢慢飘落相思雨,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温馨的甜蜜,是我望不穿的云雾,走不出的雨季。万水千山也只为你一人而念,万缕情丝为你牵。
我想我一定是前世欠了你一滴朱砂泪,所以今生便注定了要用泪洒西湖之水,来灌溉我的苦涩,你是我这一路上所迷恋的风景,而我又怎比得,这西湖的美景花开又花落。
终始我心若苦海无人能懂,暗自伤神的摸样,你也忍心看我受尽风浪,多想你可以紧紧握住我的手,告诉我,抬头就会有方向。而我竟忘却了,你早已不在我身旁。我已没有理由,请你陪我走,我也找不到借口,请你回回头,
从此我沦为一个与回忆为伴的女人,跟寂寞有染的女人,爱的深,伤得深,总在幻梦中与往事亲吻。守望着那破碎的心门,在黑夜里细数心底的伤痕,还一直流浪在滚滚的的红尘。我已不在渴望会有爱的温存。
偶尔也会有朋友对我说,安,往事就如青烟,风一吹就散了,记住曾经幸福过,如今便不要在为岁月蹉跎,不要在一层一层撕开那些伤痛的角落。
可是他们不懂我,就像没有一首歌能让我听到烟花的落寞,忘不了的是光年深处的从前,花季般的年龄遇见了你的脸,从此摆脱不了岁月的泪眼。
看落花无数随风片片纷飞,邀夕阳陪我静听潮起潮落,听时间带走过往云烟,心底的前尘往事让它随风飘散,忘记了谁还陪在谁身边,谁还记得那些从前。
今夜请允许我轻言素语,碎碎念,念我一个人的从前,忘却你如今陪在谁身边,对谁说着永远,说着那些不悔的誓言,任我独自依偎在黑夜的余晖里,寂寞将我包围。
细数往事,抹不去的回忆连绵不断,我的记忆渐渐的清晰了你的容颜,风度翩翩的你,还是那么让我眷恋不已,在你的故事里我演绎着永远的痴心,我也想要逃,可是我的脚步却不知该往哪里走。
今夜任无边的思绪蔓延,柔柔的微风吹散了离人梦,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故事,就如这似水的年华,匆匆的远去。我们的故事最终成了无言的结局。
离殇落叶惹相思,爱散心走人难留,独自守候着这落寞的深秋,借一米阳光来温暖我的旧伤口,默念,不在为谁一次次把心伤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