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内容10篇

养成教育内容篇1

论文摘要:养成教育是亲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实现途径,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养成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习能力养成教育、创新精神养成教育、审美情趣养成教育。养成教育要遵守严格,持之以恒,“苦练”与“趣练”相结合的原则。养成教育的方法主要有榜样法和训练法。

一 亲职教育与养成教育

亲职教育这一称谓为西方诸国20世纪三十年代所倡导,这种教育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俄罗斯学者称之为“家长教育”或“家长的教育”。我国台湾学者译为“亲职教育”,其含义为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亲职教育是从家庭教育演变而来的新概念,但二者又有所差别,亲职教育是通过教育和学习的方式,而使父母成为称职父母的角色,并协助父母了解子女的身心发展需要,了解子女不适应的行为,与子女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它包括了父母的教育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两个方面。简而言之,亲职教育就是“怎样为人父母”的教育,使为人父母者明了如何尽父母职责与职份的教育。亲职教育是归属于成人教育的范围,因为父母都已成年。此外,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由社会来教育其家长,有时又被列为社会教育的范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家长学校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亲职教育水平的素质提升。尤其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亲职教育体系正在形成特色,为当今世界各国教学者所赞赏,符合教育起始于家庭、形成于学校、完成于社会的终身教育的亲职教育的走向规律。

亲职教育是终生的功课,因为在家庭每一阶段,亲子关系面临的挑战不同,亲职教育水平要求亦不同。社会发展加速度,家庭教育常处于焦虑与矛盾之中,既想依恋传统又欲追新,如何处置,只有接受亲职教育,使之明了追新求异并非丢掉传统,只有学会因时空改变需求必须相应做出调整的本领,才能不辜负新时代赋予父母肩上的神圣使命。当今许多家庭教育的困惑迫切需要亲职教育的推行,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家长的亲职教育素质,这也是当前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课题。

亲职教育的落实在于学习者愿意面对亲职教育的挑战,明了处理亲子关系中亲职教育水平的主导地位,明了任何教育过程学习者都是接受人格先于接受观点的规律,如何使子女先接受你这双亲的人格,而后接受双亲的各种教诲。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巧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作大人来考虑,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把孩子当作朋友,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

养成教育是亲职教育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搞好养成教育也是搞好亲职教育的极其重要的途径。那么什么是养成教育呢?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教育。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洛的伟大。”亲职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命运取决于性格,性格又取决于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蕴涵了足以改变孩子一生命运的巨大能量。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倾向。习惯形成是指长期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模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习惯具有后天性、稳固性、可变性、自动性、下意识性和情境性的特征。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知、情、意、行”,履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习惯常常让孩子受益终生,坏习贯往往使孩子深陷泥潭。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

二 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养成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习能力养成教育、创新精神养成教育、审美情趣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人的成长是有序的,养成教育当然也是有序的,养成教育的内容是科学的、有序的,这个“序”是科学的、客观存在的。因此父母必须按这个“序”安排内容,使养成教育更科学、更完善。它各部分都有自身的功能,同时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家长不按其自身的系统安排教育内容,就会使养成教育成为一种无序、混乱的教育,就会破坏养成教育的科学性,降低养成教育的效果。

养成教育要序列化,因为孩子成长是个有序的过程。任何一个孩子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妨碍孩子成长。所以在教育中,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安排内容。养成教育是计划性很强的工作,培养什么习惯,用什么方法培养,都要事先计划好。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空间都要按科学序列安排,使其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为了克服养成教育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必须制订序列化方案。制订序列化方案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国家和未来社会对青少年一代的要求;二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

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一)心理养成教育。心理养成教育,这是养成教育首要的基本的任务与内容。人的学习能力及其他素质的提高,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在智力相当的条件下,成功的概率更倾向于那些非智力因素。心理方面的养成教育就重在此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孩子心理的结构特点,家长应主要从四个方面养成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一要注意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二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动机、意志、情感、信念等;三要鼓励孩子自尊、自重、自爱、自信,培养其自我意识;四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气质和个性品格。

(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这是心理养成教育的必然结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训练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基础和前提,这方面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于孩子学会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一要用社会的标准来规范孩子,二要用时代的要求来衡量孩子,三要继承并且发扬中国及民族和家族的优良传统。

(三)学习能力养成教育。是否会学习可以说是素质教育成败的一个观察口,因此,家长应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作业,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考试,尤其要注意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能力。

(四)创新精神养成教育。这是心理养成的一个内容,但又不能把它看成简单的心理品质。“推陈出新”、“求异思维”、“化腐朽为神奇”,培养孩子的挑战精神,是时代赋予当今教育的一项新鲜活泼的内容。

(五)审美情趣养成教育。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对促进孩子智力发展,能力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因此,家庭的审美情趣养成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一般孩子存在的对艺术的不同程度的神秘倾向,导致了对艺术学习的生疏和畏惧,家长应该通过自己高雅的审美情趣去引领孩子走向高雅、和谐、美好。

三 养成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养成教育的原则

1.严格遵守,不能放松不同行为习惯有不同的标准,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任何训练的过程都是痛苦的,即使孩子不愿意,也要鼓励他咬着牙坚持下去。

训练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好的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问来巩固,不可能一蹴而就。严格的训练要避免情绪化。千万不要一高兴就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或者是因为心情不好而对一个小细节斤斤计较。没有相当的磨炼,很难养成良好的习惯。

2.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美的东西其本性都是在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是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前紧后松”、“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在习惯培养中都是不可取的。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今天训练,明天放假,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培养习惯是个长期工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问。由于人的行为往往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孩子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反复抓,不能放松,即使孩子在某种行为上已经表现很好了,也要反复抓。

3.掌握“苦练”与“趣练”相结合的原则。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但要养成好习惯,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则是一个十分艰苦甚至是“痛苦”的过程,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更要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的练习。特别是针对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矫正起来颇有些“难于上青天”的味道,要克服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少人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虽然如此,我们并不提倡苦行僧式的训练,如果孩子光是苦练,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到厌烦。所以,不妨“苦练”与“趣练”相结合,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如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绘画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

(二)家庭养成教育的方法

1.榜样法。l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孩子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他也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他们以英雄人物、伟人、智者、科学家等为榜样,就可能找到动力和方向,成为有用的人;当他们结交小人、盲目追星、盲目攀比、从父亲那里学会吸烟等,结果将非常糟糕。父母自身给孩子树立榜样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说:“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父母不管做什么,不管有意无意,对孩子都是榜样。孩子最善于模仿,父母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小节,言行举止不当,很容易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2)欲正人,先正己。就是说,父母要求孩子做到什么,自己首先要做到。一个言而有信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孩子,一个邋里邋遢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喜好整洁的孩子。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学习、生活,都应该先用同样的要求去要求自己,再去要求孩子。否则,让孩子做这做那,自己却得过且过,孩子怎么会愿意听你的话呢?

(3)身教重于言传。很多时候,孩子更愿意看看父母足怎么做的,而不是听父母说。因此父母最好少“说”多“做”,父母做了什么比说了什么更重要。比如要教育孩子诚实,父母首先做一个诚实的人,比说一千遍、一万遍的大道理有用得多。父母身体力行,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再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而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好的榜样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把握好交往的“度”,找到合适的榜样呢?

(4)全方位了解孩子,跟孩子交朋友。父母要明确:孩子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在哪些方而有待改进?对什么更感兴趣?比如孩子在清洁卫生方面有待改进,不妨让孩子交一些卫生习惯很好的朋友作为榜样;孩子喜欢阅读,不妨让他们与那些同样具有阅读兴趣的伙伴多交往,在交往中交流读书心得,等等。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对方的情况。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了解一下对方的家庭背景。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要,通过他的家庭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朋友。一般情况下,父母不应轻易反对孩子的正常交往,不过很多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与“好孩子”多交往。但是,孩子的衡量尺度可能和父母有所偏差,但他们的意见也值得考虑。如果孩子不听父母的意见,父母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他们好。一般而言,父母觉得孩子的朋友坏,无非是因为他们身上缺点较多,怕他们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父母完全可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说明自己的担忧,表明立场,只要态度真诚,孩子是会考虑父母的意见的。其次,可以见见孩子的朋友。也许你并不喜欢孩子的朋友,但硬要强行阻止他们交往是不好的。你可以请孩子到家里来,近距离地了解他,然后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给孩子的行为加以指导。

(5)为孩子规定一些行为原则。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还有限,而父母又不可能一直跟着他们,所以,父母有必要告诉孩子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比如,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可以请朋友到家里来玩,但是不要随便翻家里的东西,要往意用电安全,等等。

养成教育内容篇2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师范院校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途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方案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关系中***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84-0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和社会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加强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内涵。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大批相关人才在各个教育岗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以相关部门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目标为依据,通过有效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办学理念,制定与其目标和理念相适应的课程教育体系和评估考核制度等的人才培养管理内容[1]。因此,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目标为依据,通过有效运用其音乐教育教学理念和办学理念,制定与音乐教育目标和理念相适应的评估考核制度和课程教育体系等人才培养管理内容。(二)类型。1.传统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传统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一种以专门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2]。一直以来,在传统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虽然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专业人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窄,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素质养成规模也比较小,并且已不能满足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长久以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人才评估标准、教学定位、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不是依据音乐教育的专业特点来制定的,而是沿用传统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我们知道,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和专门的音乐人才培养在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专业的音乐人才主要是要掌握与之相关的专业音乐技巧,强调的是培养“专才”;而音乐教育专业更多的是要培养具有“通才”的人才,也就是说,所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有关讲、授、弹、唱、奏等多方面的专业音乐技巧,还应储备一些诸如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等其它领域的知识。但是,传统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些方面还是较为缺乏的。2.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我国各高等师范院校也都积极地对传统音乐教育才人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明确现代化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创新与改革,从而积极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创新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强化音乐教育专业诸如理论与实践活动等的师范性特点,提高学生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认识[3]。因此,在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音乐教育知识,还要掌握诸如历史、自然科学和人文等知识内容,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素养。进一步讲,就是要转变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重视公共理论知识教学和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公共基础知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教育方面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复合型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复合型专业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适应了复合型专业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而所谓复合型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一种能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素养和应用素养等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复合型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提高其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教学能力,重视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音乐教育专业领域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一)内涵。对于课程设置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如W.H.Schubert认为课程设置是有关单位安排的课程的整个范围,不仅包括在规定时间内所安排的课程,也包括课程论述;而廖哲勋教授则认为课程设置指的是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与安排[4]。因此,所谓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就是指高等师范院校对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立与安排。(二)意义。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等的具体体现,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有关院校办学定位和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方案[5]。新时期,各高等师范院校若要提高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对其课程设置进行不断的改革。这主要是因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而其核心问题也对培养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三、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作为培养音乐教育专业人才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密不可分的,是其专业属性和特点的具体体现。(一)课程设置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相关工作者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践内容等进行了规划。一直以来,各高等师范院校为实现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都在掌握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属性和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与其专业特点有关的课程设置内容,并且依据其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对其有关专业科目进行合理地配置与安排。(二)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课程设置内容的重要手段。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其培养方案中细化内容的具体体现,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实现与完成必须采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6]。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利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实现。因此,为顺利完成其课程设置,有效实现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就必须依据课程设置的内容,合理选择与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三)课程设置的内容是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关工作人员所进行的课程设置的内容是依据其专业发展需要而制定的。因此,作为其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设置为其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合理选择奠定了基础。否则,缺乏课程设置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空洞无物的。(四)人才培养模式是课程设置内容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我们知道,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包含的各种教育教学和培训实践等方法都是课程设置内容顺利实现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一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实践指导性较强的、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一种缺乏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即使符合了其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所有要求,也是得不到顺利实施的。因此,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就是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否则,若是不顾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即使在形式上完成了课程设置的内容,也达不到人们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五)课程设置内容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具体体现,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结构和知识体系在内的等等课程设置都是符合学生具体实际情况的,而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利完成课程设置内容的主要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内容对于具体的教学和学习养成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课程设置的内容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六)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内容的更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情感培训等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够对其知识和技术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创造,从而对课程设置内容的更新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四、结语总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角度讲,课程设置的内容是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讲,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课程内容设置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保障,对课程设置内容的更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1]陈燕翔.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02-204.[2]张艳.建构科学合理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音乐创作,2011,(03):168-169.[3]王州.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谈“三类课程合力论”与“三维教学实践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音乐,2015,(08):59-61.[4]聂安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5,(12):144-145.[5]宿鲁雁.***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5):29-31.[6]李晶.议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J].当代教育论坛,2012,(06):51-55.作者简介:张 强(1987-),男,河北遵化人,硕士,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助教,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唢呐。

养成教育内容篇3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教学 问题 改革与创新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学校体育在提高人的工作能力,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人体功能,调节人的心理,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以及促进人的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学校体育领域的多元化功能,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学校体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的热点。笔者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

1.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形式的快乐体育教学,轻真正的“成功”的快乐体育教学。快乐体育起源于日本,其本意是把运动作为体育追求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使学生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获得成功,达到对体育的理解、享受、掌握并创造运动,使运动文化成为自己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到终身,并形成完整的身心,适应继承运动文化遗产的社会需要。并不是我们简单意义上的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嘻嘻哈哈,学生就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重身体锻炼,轻意志品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是一门教育学生学习运动和在运动中学习的过程。过去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只强调学习运动,而忽视教育学生在运动中学习。体育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运动中形成竞争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拼搏精神等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大。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重复学习相同的内容。很多大学体育教师认为学生的体育基础差,需要从中学内容抓起,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大学体育重在提高大学生的1―2项体育技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4)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现行的体育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因材施教。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下一些教师无从适从,教学方法五花八门,自认为有所创新,但事实恰恰相反,创新的只是“形”,而非“实”。

2.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根据国际健康体育休闲协会顾问斯克尼德尔(Elsa Schneider)女士所作的各国高校体育与运动实施状况综合研究报告,各国高校体育的共同目标为:①体育是教育必需的一部分,可改进健康状态、卫生习惯和品性,有助于青年人的身体健康;②促进身心正常发育,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身体姿态;③获得理想的运动技能,克服现代工作生活中的紧张与压力;④调节生活节奏,培养品性,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⑤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这种精神可表现在其它社会工作与公民的职责中;⑥身体健康,身心和谐发展,养成每日运动的习惯;⑦健康与体能,发展神经肌肉的协调技能,培养品性,适应国防需要,休闲活动技术;⑧培养良好习惯,欣赏各种活动,参与各种活动,以培养休闲兴趣。根据以上目标,改革现行的体育教学是当务之及。

(1)更新体育教学思想,鼓励成功体育教学。“成功体育”脱胎于“成功教育”的思想,是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的路标。所谓成功体育,指在运动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体验,不仅仅是“快乐”。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既充满着友谊和欢乐,更充满着艰辛和苦涩,乃至挫折与失败,不畏艰难险阻,最后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领略运动的乐趣,获得体育的兴趣。只有这样的教学培养的兴趣才能长时间在学生心中留存。

(2)更新教学内容,用丰富多彩的竞技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来充实体育课程教学课堂。更新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体育课程教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最后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体育运动和身体素质,还是健康意识、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团队精神和健康的心理与人格。

第一类主要是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体育鉴赏篇、体育与健康篇、身心健康评价篇、体育卫生保健篇、运动处方篇。理论学时少,我们可采用知识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把相同系列的内容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同时可充分运用校园网络,把学习内容做成网络课程资源;也可通过校园宣传窗,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第二类是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适应未来职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田径和大球运动。还应培养学生的基本裁判能力和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具体教学内容要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相关联,更多地引导学生对田径、球类运动项目的实践。球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教育是教育的灵魂。

第三类是提高人的健康体质水平及体适能的教学内容,包括力量、耐力、柔韧练习等。21世纪是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人的体质状况、健康水平,将决定他竞争的结果。近年来,体育课程的改革片面理解了快乐体育的含义,重视学生“心”的健康,而忽视了体质的增强。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加强力量、耐力、柔韧练习内容,真正达到体质健康与身心快乐并举。

第四类是娱乐、休闲和锻炼习惯的养成的教学内容,包括小球类项目、跳绳、游泳、健美操、徒步、远足、登山、野营等项目。北方冬季寒冷,可开设冰上运动;南方水资源丰富,游泳是学生参加夏季运动项目的最佳选择。这类项目确定以身体锻炼为主导,同时弱化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支配地位,全面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方法,陶冶情操,打造丰富的校园生活,培养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第五类是迎合时展、发展学生个性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街舞、瑜珈、攀岩、户外运动等新兴体育项目。校园街舞流行于全国各高校,我省高校也不例外。开设迎合时展的新兴体育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生活的激情、运动参与的热情。

(3)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灵活多样、宽松和谐、紧张活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日趋成熟,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各种学习能力,体育课程教学的方法以探究式和合作式为主,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可得到直接经验,再升华为间接经验;合作式学习可以模拟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灵活运用“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很好的方法。

3.结论与建议

体育是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领域。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新纲要》的指导下,高校体育应以成功体育教学为主,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课程教学应更加以人为本,重视人文教育和体育精神,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适应新时期体育课程教学和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各高校要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培训学习,以满足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R].2002.

[2]许可.我国快乐体育的兴起及其异化现象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养成教育内容篇4

关键词:公民意识;养成;大学生;法律教育

中***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99-02

法治社会已经被公认为现代国家治理的经典模式,而公民意识是法治社会建立的基本前提,若广大公民没有现代公民意识,那么是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1]。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中流砥柱,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会对全社会公民意识的养成产生较大的影响。法律既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主要依据之一,又是公民行为所要遵守的基本准绳,还是构建法治社会的根基[2];其次,公民意识养成是大学生法律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对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就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的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一、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均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二者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均存在着紧密关系,主要体现为目标一致、内容统一、途径相通。

(一)目标一致。开展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工作的基本前提在于明确目标。从目标的层次来看,开展大学生法律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意识,使之成为法制社会的合格公民,而公民意识又是合格公民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公民意识的核心主要有4点[3]:第一,不侵犯公民的财产;第二,树立起公民当家作主的理念;第三,贯彻法治社会和人人平等的理念;第四,树立任何公民均享有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由此可见,大学生法律教育过程实质上也是公民意识养成过程,公民意识养成既是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目标之一,又是大学生法律教育内容的充实和丰富。公民意识养成会让广大公民明白自己所处的法律地位、***治地位,应对集体、社会、国家肩负起应尽的责任,这实质上是与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目标一致[4]。

(二)内容统一。大学生法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法律条例、法制精神和法学理论的指导让大学生群体形成法律意识。主要内容体现在:第一,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教育来让大学生养成学法守法的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第二,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教育使大学生具有法律认知的能力和健康的法律心理;第三,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形成较好的法律情感,以便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第四,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教育使大学生具有现代法制概念。而无论是法治精神,还是法治理念,都是公民意识养成的主要内容。让大学生养成公民意识,这既是法律教育的基础,也有助于加深其对于法律价值的理解和认识。此外,让大学生养成公民意识,还在能够有效地保障民事主体平等法律地位。由此可见,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在内容上具有y一性[5]。

(三)途径相通。大学生法律教育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基本完备,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创造了较佳的基础条件,包括理论、人才、课程等。法治精神和法制观念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法治精神和法制观念教育有利于在高校营造出稳定、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也有助于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此外,法律教育重塑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起到促进、规范的作用。而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往往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息息相关,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作为和谐社会的根基,也会反过来促进法律教育和法制建设。可见,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在途径方面具有相通性[6]。

二、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法律教育内容选择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实施效果,也是实现大学生法律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的主要保障。众所周知,法律教育内容较为宽泛,且会受到教育对象、社会要求、时代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要对大学生法律教育内容予以深化拓展,以实现教育内容的系统化。

(一)法律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广大青年学子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形成健康的法律观念,主要是通过依法办事的法治理念、认知法律常识、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等来实现。法律意识教育包括法治意识教育、权利意识教育、诚实信用意识教育、程序法意识教育、专业法律意识教育等。

(二)宪法教育。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大学生法律教育务必要体现宪法教育的根本性。虽然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层级,但宪法的普及度却较低,很多大学生都并不清楚宪法中的基本原则、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并没有较好地体现出宪法所承载的法律价值和法治精神。所以,大学生法律教育内容中更要注意体现出宪法教育的根本性地位和核心作用。宪法教育务必要紧密围绕着公民信仰教育、公民权利教育、公民权力教育等方面展开[7]。

养成教育内容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目标

媒介素养是人们应对不断发展变化媒介环境的必备能力。《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把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要达到这一目标要求,必须研究思想品德课中媒介素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目标的确立依据

著名媒介素养研究专家詹姆斯•波特(JamesPotter)认为媒介素养有四个维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审美领域、道德领域。认知领域,主要包括认识和了解媒介的性质、功能、运作;情感领域,主要指能够体验媒介内容的情感信息;审美领域,是指能从文化、艺术等角度理解、欣赏媒介内容及媒介信息;道德领域主要是指对媒介信息、内容作出是非、善恶等价值判断。这四个领域连续统一,形成人的媒介素养。最早把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介绍到国内的学者卜卫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了构想。她认为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二是学习研判媒介信息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学习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四是了解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发展自己。后来,我国很多媒介素养专家和学者对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进行了研究和构建,虽是各有侧重,但主要还是围绕这几个方面论述和展开。《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目标要求:“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这一要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的媒介批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媒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理性、规范利用媒介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目标的研究成果,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可整合为以下两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媒介基本知识,认识媒介的类型、特点和功能,正确认识媒介。能使用和利用媒介,具备获取、辨别、质疑、评估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欣赏媒介及媒介信息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明确表达对媒介及媒介信息内容的情感。能对媒介内容和媒介信息传递的价值观念作出正确的识别、判断和质疑,能够抵制不良的媒介内容和信息。使用媒介时严格自律,自觉遵守媒介道德、法规。能合理运用媒介表达自己的观点,正确行使合法的权利。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教育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提高他们对媒介信息和媒介内容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从而使其能够恰当、合理、积极地利用现代媒介不断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及目标

思想品德课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是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点,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主要抓手和依托。作者通过对课程标准、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和思想品德教材的分析,总结出思想品德教材(江苏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苏人版”)和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结合点,梳理了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认识网络媒介的特点及其功能。(2)引导学生辨别媒介信息的真伪,分析不同信息的真实性;筛选不良信息。(3)学会管理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合理、有度使用媒介,增强自制力,抵制不良信息。(4)了解媒介道德知识、法律法规,培养负责任的媒介传播行为。(5)了解有关消费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做成熟而理性的消费者。此外,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体现在这些显性内容上,也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和融入。

参考文献:

养成教育内容篇6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与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台湾义务教育

中***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78-03

近年来台湾为顺应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重新审视学校体育课程并对学校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研究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解析其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探讨其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参考价值。

1 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

1)1949-1990年。

曾瑞成的研究分析表明,台湾1949年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大陆时期为主要参考依据,一方面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文武合一教育、公民教育、家庭和职业生活教育;同时台湾学校体育***策具有***事化导向、竞技化导向及教育化导向特点。1950年台湾***门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各级学校体育***策的目标是促进身体的发展、体育认知、培养规范的行为、保健的态度、丰富的休闲。标准规定小学的体育活动内容是田径、体操、游戏、足球、舞蹈、垒球、篮球等。中学男生以田径、球类等户外运动为主;女生以舞蹈、体操为主。

台湾从1968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同年修订的《体育课程》增设健康教育,将武术列为必修项目,作为提升国防力量和培养尚武精神的手段。小学体育活动的组织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并且由班主任教授所规定的内容,但是无统一的进度要求。中学的体育则是由获得教师资格的专职体育教师授课。1975年修订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保持健康教育内容,偏重德、智、体三育及强调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此时期,台湾学校体育***策的目的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竞技性的内容为主。

2)1991~1998年。

20世纪80年代末,旧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民间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93年由台湾各民间团体发起,1994年“行***院”成立教育改革委员会,两年后教改会提出总报告书,列有5大方向:“教育松绑、带好每一个学生、畅通升学管道、提升教育品质、建立终身学习机会”。台湾社会在科技化、国际化、人本化等潮流的影响下,体育转向为培育身心健全的国民为目标,将学校体育定位为教育的一环,通过选择具有教育性质的身体活动,来培养德、智、体、群、美5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国民。在此情况下,1993年台湾***门公布《国民小学体育课程标准》、1994年公布《国民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可弹性选择项目施教,发展学生的各种运动能力和经验,具体内容如下:

国小的理论教材是道德与健康,1至6年级教材纲要分为lO个类别:生长与发育、个人卫生、心理卫生、食物与营养、家庭生活与性教育、安全与急救、疾病的预防、药物使用与滥用、消费者健康、环境卫生与保育。1至3年级以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食物的层次与道德合科教学,使得学生遵守家庭及学校规则。4至6年级分科教学,使得学生认识人体的生长、重视个人卫生与安全预防,学习尊重他人、重视心理卫生、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了解事物与营养。国小的体育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3个阶段。低年级要求具有操作身体的能力;主动参与各种游戏,享受运动乐趣;能表现遵守规律和友爱的态度;能注意游戏活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徒手游戏、器械游戏、球类游戏、舞蹈游戏。中年级要求具有控制身体的能力,积极参与各种运动、养成运动习惯,能表现守法和合作的态度,能遵守运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其他,包括民俗、自卫运动、水上运动、滑轮运动。高年级要求具有运用身体的能力,能爱好运动和建立终身运动生活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国术、其他。

国中的理论教材是健康教育,国中一年级健康教育的目标涵盖健康行为的5项要素。即健康观念、知识、态度、习惯及技能,期望达到“教育与生活化”。国中体育1~3年级目标是了解运动基本知识与方法,建立正确运动观念;主动参与运动、增进运动技能、提升生活适应能力;借运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养成合群互助行为;体验运动乐趣、欣赏运动美感、奠定终身运动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类、国术、知识和其他等。

此时期,国小的健康教育是和道德合科,没有和体育合科;国中的健康教育单列,没有和体育合科。但课程整合的理念已经开始发展,这次修订后竞技化的内容已不占主要地位,休闲、娱乐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增多。

3)1999年至今。1997年台湾成立“教育改革推动小组”,确定“教育改革”的8大重点项目与完成日期。与1998年,“教改行动方案”确定自次年起,连续5年用1570亿新台币推动12项“教育改革”工作,1999年,包含7个科目的“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草案”进入试验阶段。

(1)学习主题的划分。体育课程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学习主题的划分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划分学习主题成为国际上体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划分为7个主题:生长发育、人与食物、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人际关系、安全生活、群体健康。

(2)学习水平的划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台湾***门划分了阶段性学习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不是与每个年级一一对应的,很难区分相近年龄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有什么差异,但在客观上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的。台湾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分成3个阶段,小1至小3为第1阶段,小2至小6为第2阶段,中1至中3为第3阶段。这种划分方法突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体系,构建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目标和内容框架体系,这对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 台湾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特点

2.1 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台湾这一次课程改革是让教育的本质完全回归到培养现代化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发展。《课程纲要》(以下称新课标)真正落实九年一贯的课程规划为目标,整合学科,改革的基本理念认为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改善自身生活环境、发展学生潜能的历程,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健全公民。新课标并不重视高深学科知识的获得,而是强调学生基本能力

的养成。台湾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纲要》,分成7个科目,其中之一是健康与体育。

7大学习科目之中,唯有“健康与体育”与生命的延续息息相关。新课标的理念是让每位学习者都能体验成功,也可以说,每一个学生不论其天分如何都应该有机会参与人体活动,发展其年龄应有的适当技能,而且是身心健全且健康快乐的。体育或运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塑造一个竞赛的胜利者去追求“赢”,而是在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胜利者,因此未来的体育教育应以培养每位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为首要任务。

2.2 明确基本能力内容的设置

从历年课程修订来看,体育从未与健康教育融合,虽然学校在训导处设立体育组,然而将健康教育与体育统整成一个学习科目,是台湾课程修订的过程中还是第一次,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把原为边缘科目的体育,拉到核心的学习科目,确认运动是生活的一环,是人的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程。将健康与体育合设,强调健康与体育的统整,由原来有具体的运动项目到现在只有结果纲要,规定科目的主题,设置各阶段能力指标,并有每个主题的内涵及补充说明,说明了现行的新课标顺应国际趋势,特别是从教育的角度考虑而设置的9大基本能力,这9大基本能力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资讯;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思考与解决问题”。健康与体育不再囿于这一单科,而是上升到对学生的培养这一高度。新课程纲要充分发挥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些改变均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从课改的要求和健康与体育科目的基本理念来看,这次课程改革是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体育回归身体活动教育的本质,真正使学生认识身体、控制身体、接纳身体到爱护身体的目的,使体育融入到学生生活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强调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取代偏重书本知识的获得,使国民教育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能够落实,使教师实施统整的主题式教学,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这是对健康与体育科目中10大基本能力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2.3 强调以目标引领内容

台湾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科目是以目标统领内容的形式,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的理念是以基本能力的培养取代知识的获得,健康与体育课程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何种作用。

台湾现行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方式,要求一个学习内容要兼顾多个学习目标,运动技能的教学要改变过去只是传授运动技术的倾向,而应成为完成多种教学目标(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的手段。划分学习主题有利于更好地贯彻三维健康观和拓宽课程的学习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健康。依据三维健康观来划分学习领域有利于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指向性,能更好地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目标。

养成教育内容篇7

关键词:数码时代;媒体素养;大学英语教育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45-02

媒体素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部分,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将大学英语与媒体素养有效地融合起来,将两者作为人文素养的关键教学部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媒体素养及媒体素养教育概述1.媒体素养的含义

媒体素养又称为“媒介素养”,它是在1930年针对英国大众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提出的。媒体素养就是指对于不同媒体信息的选择、了解、质疑、评估、创造、生产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等。媒体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媒体的认识能力,就是提高人们对媒体的认知与理解,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提高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要通过教育提高大学生用辨证的眼光选择、理解、辨别以及吸收相关媒体信息,逐渐地学会通过媒体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这也是媒体素养的核心部分。

2.媒体素养教育发展状况

媒体素养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现今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已经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课程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媒体为捍卫所谓的“高雅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倡导社会公众抵制大众传媒产生的不良影响的运动,为媒体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影、电视等数码家电的普及,人们逐渐接受了多元化的文化,并不是一味地排斥。如,英国将媒体素养教育由抵制转为鉴赏;在美国,个别人通过媒体教育减少电视等数码产品对人们的不良影响;在加拿大,成立了安全媒体素养协会等。媒体素养教育的高速发展是在20世纪中后叶开始的,在2000年,55个国家代表在加拿大举办了媒体素养高峰论坛。媒体素养在世界范围之内看,发展缺少一定的平衡性。其主要兴起在西欧、北美、大洋洲以及日本,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在非洲、亚洲等部分地区,媒体素养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的学校进修媒体教育,这种状况与我国素质教育目标以及理念有所偏差。

二、数码时代大学英语教学中媒体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自身辨别能力较弱。在数码时代,各种电子产品发展较为迅速。网络、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丰富了现阶段的传播内容,文字、***片、声音等传播媒介缔造了一个数码时代。数码传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因为虚拟世界中各种信息良莠不齐,造成公众辨别能力降低,各种低级趣味影响着人们的“三观”。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对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视,要把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作为关键教学内容。媒体素养教育是大学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2)大学英语教育有本质偏离问题。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人们忽略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本质,只是单纯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只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四六级考试,对学生的英语素质进行评价。也就是说,现阶段的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大学的人文素质,加强素养教育已经流于形式。

三、在数码时代通过大学英语提高大学生媒体素养的重要途径1.大学英语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媒体素养方面的优势

现阶段,针对我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评价标准是其对媒体语言的接受程度为主的;英语教育素材主要是来自其他媒体的,将媒体素养、媒体背景以及课文内容鉴赏等因素有效地融合起来,这样更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清楚明确地鉴别不同种类的媒体,对其主要的性能、功能进行区分,建立起媒体信息的辨别批判意识,加强对媒体信息的抵抗能力等。大学英语教育覆盖面较广,涉及领域较多,英语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也为通过大学英语进

行媒体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大学英语的教师队伍也较为成熟,人文素养以及专业技能平均水平较高;只需进行合理的培训与引导,就能使其成为媒体素养教育的中流砥柱。

2.数码时代大学英语教育中实施媒体素养教育的具体措施

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视,通过大纲的制订、教材的整编、教学设计、考核模式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对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加强对大学英语教育的整编工作。现阶段,大学英语教材并没有对媒体素养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内容中,仅仅是对课文素材进行简单的标注,忽略了课文的背景介绍。也就是说,大学生并没有对媒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英语文本内容以及课后练习中也是更加重视语言知识、技巧、语法等内容,对于媒体信息、课文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较少。所以,要从英语教材的内容编辑等方面着手,适当地添加相关媒体素养知识,加强学生对于媒体的认识、理解,可以在正文中通过引言、背景等方式表述出来。同时,在对英语课文语言编辑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性、人文性的重视,要将媒体素养教育有效地融入英语教学之中。

第二,要提高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考核工作的重视。对于大学英语教育的考核,要融合语言以及人文知识,避免单一性的语言知识考核。要改变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内容与形式,要改变只注重语言考核的弊端,在其内容形式上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设置相关考核项目的过程中,要着重突出媒体信息的鉴赏解析,提高对媒体常识考核内容的重视。

第三,要在应用课堂教学中深入媒体素养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法。现阶段,因为大学生英文教材呈现媒体化的趋势,各种阅读教材具有强烈的媒体特征,这为大学英语与素养教育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根据实际状况,向学生教授科学的、合理的媒体方法,通过各种媒体的实际使用、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媒体文本等相关信息的辨别鉴赏能力,有效地转变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方法。

在数码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体素养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文化素养,是我国培养“合格公民”的主要策略与方法。为此,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要加强对大学英语的重视,要通过英语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喜双.加强媒体语言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5,(3):43―45.

养成教育内容篇8

从隐性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涨的情绪和顽强的意志力等几个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都是以提高学生心理水平和健康水平为目的。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影响学生心理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因素,二是精神因素,后者尤为重要。精神因素是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素材,概括起来主要涵盖体育教育文化、体育教育思想、体育的德育、体育精神和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精神因素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层面来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体育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以及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这些隐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无形地对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如何将这些隐性体育素材教材化,形成隐性体育教学内容,进而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心理水平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上好体育课和教书育人的最主要部分。精神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也将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体育教学质量的灵魂,教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执行者和指挥者,一举一动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体育教师的形象和行为举止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是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综合体现。其次,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及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显性教学内容和隐性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形式来不断地渗透体育教学内容中的精神因素,来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心理水平。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的方法[4],也是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指标,因为个人的教学特点不同,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和教案的同时应该着重考虑隐性教学内容的因素,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断地通过间接灌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通过强化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另外,培养学生人际交流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隐性教学内容,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交流主要表现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交流,那么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管理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也是需要教师在制作教案的过程中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体育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练习方法就是分组教学,分组教学主要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练习过程中通过组间同学的讨论、互相帮助等来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内容,从而侧面地提高学生人际交际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高涨的学习情绪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育课与其他文化课的学习不同,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在体育课程中学生的交流时间较多,所以在体育课分组教学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般可选择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同质分组主要是将性格相同和学习层次水平差不多的同学分成一组;异质分组则是打乱等级顺序,将不同性格特征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练习小组。另外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变换分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间接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从而使学生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通过体育知识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交际能力,做到离开体育课堂后能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正确选择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和方法

如果不遵循一定的原则而无目的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势必将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不良影响。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特点主要体现为隐含性、不确定性、强制性和持久性等几个方面[1]4,所以在选择隐性教学内容时也应遵循相应的原则。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学实践出发,建议在选择隐性体育教学内容时,遵循隐性体育教学内容与显性内容相结合、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注重创新性等原则。

(一)采用隐性体育教学内容与显性体育教学

内容相结合的原则与方法对于体育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来说,显性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主要就是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隐性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在显性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并依托显性教学内容、经过不断发展又反过来不断制约显性教学内容的学习。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体育教学内容的2个方面都是体育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从目前的体育教学时间来看,目前在教学中表现出非常重视显性体育教学而忽视隐性体育教学内容,有的教师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隐性体育教学内容,更不用说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隐性体育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心理水平了。显性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注重学生体育技能、身体素质的发展;隐性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对学生心理健康、体育道德和体育价值观的培养,主要属于心理学范畴。显性内容通过正面直接的教学对学生产生影响,隐性内容则从侧面间接地作用于学生。显性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着隐性教学内容,而隐性教学内容不断地反过来对显性的效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一名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而言,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和体育教案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到显性体育教学内容和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和教学规律,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乃至整个学期,不断在显性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合理的隐性体育教学内容,才能从整体上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要求的5个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身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采用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心理

特征的原则和方法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因材施教,在保证所有同学都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不同的学生集体或者不同心理水平的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隐性体育教材。其实体育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通过教师的观察,甚至可以通过心理学量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来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水平。人的心理是精神现象,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很难有一个固定而清晰的界限。心理学专家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3个等级:第一,一般常态心理者。这部分人表现为心情经常处于愉快的状态,适应能力强,善于自我调节,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应做的活动。第二,轻度失调心理者。这部分人在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中的烦恼时,容易产生抑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人际交往中略感困难,自我调节能力弱,若通过教师或专业人员的帮助,可维持心理健康。第三,严重病态心理者。这部分人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已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若不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就会加重病情,以至难以维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不同心理水平的学生,合理安排隐性体育教学的内容。特别要注意心理水平处于严重心理病态的学生,这类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障碍、考试焦虑、适应障碍、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几个方面,如果体育教学班级中存在此类学生,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情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暗示、关怀照顾和积极鼓励等方法来逐步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通过鼓励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不断的关怀,找到适合该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练习方法,通过各种手段间接地改善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抑郁的个人情绪。有轻度心理失调的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引起心理变化,教师或同学的一句话就有可能会对其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讲解和练习中没有注重隐性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势必将会对此类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导致其心理水平和健康水平的下降,更别说体育课教学效果了。对于一个体育班级整体而言,会同时存在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不同性质的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心理水平的影响也不相同,所以选择与此适应的隐性教学内容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寻求相应的方法,既要强调对教学班级学生的整体心理水平的培养,又要注重不同心理水平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隐性体育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来说相对周期性较长,例如对于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或者一个教学单元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学年、甚至学段,对于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影响也要贯穿整个大学体育课的学习过程。

(三)采用从实际出发、注重创新性的原则和方法

养成教育内容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人文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行动导向理念的高职思想***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SJG303)的阶段性成果。

中***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02-0040-02

近年来,高职职业人文教育的价值被逐步认知,并得到多样化实践,但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是一种“职业形态的人文教育——职业人文教育”,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1]职业人文素养对于高职学生具有基础和先导作用,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它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本文主要对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做以研究。

一、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思路

职业人文课程是面向高职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周密规划。一是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职业素养的本质属性是职业的,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指明了课程建设目标确立的依据,即课程建设应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围绕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提高展开,这样就为课程建设找到了“突破口”和“切入点”,即按照认知规律和工作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循序渐进原则。职业人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并不普遍、课程建设时间又较短,因此,课程建设要有问题意识。课程建设必须基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在分析现有教育教学状况基础上,找到职业人文教育方面凸显的实然偏差及问题,循着问题导向路径,在解决问题中进行课程建设。三是突出人文教育特色。职业人文课程建设除要考虑职业教育特点与要求外,还要遵循人文素养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人文教育特色,这样教育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四是统筹开展课程建设。要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明确课程建设目标,构建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重视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搭建职业人文教育与地域历史文化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平台,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育教学考评体系与保障机制等。

二、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主要内容

现代职教课程论思想表明,课程不仅是有组织的教育内容,而且是一个包括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教育情境的生态系统。[2(]P4)职业人文课程建设就是指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再围绕这一课程目标,建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并开展相应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工作过程。课程建设时要处理好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课程设置中的模块式与综合化等之间的关系。职业人文课程建设时,还要及时吸收人文教育最新成果,不但要反映社会现实,更要未雨绸缪,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注意各课程间的统一,分清主次,把握重点,在基本职业人文素养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层面上构建课程的内容和框架。

1.明确课程教育目标。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职业人文课程的教育目标就是通过相关人文知识的学习及其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基本人文素养和与人合作、语言沟通、应用文写作等职业通用能力,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人”、“岗位人”,并为学好其它课程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教师的职业人文素养是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品质基础,其主要内涵包括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以及为人师表的师风师德等,具有专业性、内隐性、整体性、渗透性和开放性等特点。[3]职业人文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学科的优化组合,注意教师梯队的形成。整合校内人文师资教学力量,利用好基础部、思***部、***群、宣传、学工等部门人文师资力量;建立校外人文兼职教师队伍库,以满足教学需要。

3.建构课程内容与教材。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首先要根据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据此分析出相关的职业人文素养要点,遵循学习规律,谋划学习模块,解构职业人文课程内容。其次,融合人文学科相关内容,重新建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基本人文素养和必备的职业通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基本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人文通识、文明礼仪、艺术欣赏和经典选读等内容;职业通用能力方面教育内容应包括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应用文写作以及就业创业等内容。再次,要注重挖掘地域人文资源,形成特色教学内容,切实做到教学内容“宽、厚、精、新”。围绕课程教育目标与内容,按照职业人才培养路径、脉络,将生活、学习、人文、科技、行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炼要点,形成框架设计,跨学科选取内容,以活动为载体,以互联网、多媒体为支撑,有效与新媒体技术链接,建构综合立体教材。

4.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历史积淀不足,人文环境欠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又相对较短,人文基础也较薄弱。因此,应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及“人文素养养成式”的培养方式。即在进行学情分析基础上,对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加以肯定、鼓励,放手让其自我发展、完善;对人文素养欠佳的学生通过组织开展参观感受、体验等实践活动,利用校内外人文实践基地,使学生身临其境,促进其自主发展提高。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课程网站,开展网上学习、讨论、交流,网上提交作业及网上考评考核等,提高学习效果。

5.强化课程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教学管理是课程建设的制度保证,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一是制订人文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应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学分、学时;二是加强人文课程的教学过程管理,制订学业成绩考评体系;三是要促进人文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学质量提升等相关***策制度的制订与完善;四是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与督导队伍,定期对课程教学进行督察和反馈;五是教学力量与教学资源要形成共享机制。要注重认知和行动两个过程,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职业人文教育“双结合”考评机制。教学评价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转变为“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考评;从注重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整体性评价。

三、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特色与创新

1.创新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要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设计的起点,围绕职业岗位人的职业人文素养要求,打破学科体系,整合学科内容,精选人文知识,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从而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这样,通过课程教学,既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又能在职业通用能力培养过程中,增长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及持久的发展潜力等。

2.建设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应整合和利用那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行业文化资源,以保证课程的生命力及成效。如开发利用淮安“运河之都”文化资源,将“开放、包容、恢弘、传承”的运河文化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利用故居、纪念馆等作为人文教育实践基地,并开展“班”创建活动。再如,根据淮安市IT、钢铁、盐化工等支柱产业需要及岗位要求,按照认知规律和工作逻辑相结合的原理,谋划针对地方产业需要的职业人文教育学习模块,将行业(企业)文化嵌入到人文课程教学中去。

3.建设一种综合型的立体教材。由于高职学制、学时相对较短,不可能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职业人文课程内容必须整合、精炼,并注重综合型立体教材建设。如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员编写出版的《职业人文综合教程》教材,上册《人文基础》整合了文史哲等人文知识基本内容,并建设了人文知识资源库;中册《职业人文》立足岗位需求,注重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教材从“通识能力”培养逻辑设计开始,巧妙对接“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坚持跨学科“课程串”的设计理念,以活动为载体,建构新型教材,并建设了包括就业创业等案例资源、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下册《行业文化》着重针对专业对应的社会岗位(群)编写教材。

4.采用模块化的课程教学设计。精心设计职业人文素养课程中的“基本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基本人文素养”方面教学内容应设计成必修与选修模块,其必修模块着重进行人文通识、文明礼仪等教学,选修模块应结合专业特色以及学生兴趣爱好开展教学,着重进行艺术欣赏、经典选读等教育;“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教育内容也应设计成必修与选修模块,其必修模块应着重进行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应用文写作等能力培养,选修模块应着重进行就业、创业能力等培养。

参考文献:

[1]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2]徐国庆.现代职教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养成教育内容篇10

一忌照搬模式,导向不明

学校在实施养成教育时不能照搬其他德育的实施模式。养成教育目标导向非常明确,其教育重点是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培养的内容非常具体,如行为习惯包括举止文明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守时习时的习惯、懂得感恩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遵守秩序的习惯、勤于动手的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等;学习习惯包括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乐于和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勤于自学善于观察乐于动手的习惯等。道德修养包括思想状态、***治观念、道德品质三个方面。从培养目标来看,养成教育的全面性显而易见。

二忌内容空泛,教育不力

养成教育在内容的确定上一定要杜绝“空泛”的问题,必须确立目标与内容,制定好严密的实施方案和步骤,绝不能停在口头上去喊“重视养成教育”。要突破两个难题,一是“养什么”,二是“怎么养”。在确立目标要求和教育内容时要有选择性,区别年龄上的差异,不能每个年级段都是一个目标、一个要求、一套方案,要设置阶梯式的达标内容,绝对不能搞大框架。从操作层面来讲,还要杜绝“教育不力”的情况。如何杜绝“教育不力”?必须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高度重视,全员参与,目标要求一致,经常性教育。任何一个德育课题都不是一两个教育工作者所能完成的,必须要有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明确责任,步调一致长期进行培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二是要围绕教育目标,制定相关的考评措施加以监督和推进。养成教育要有的放矢逐步推进,除了要有明确的教育训练重点外,还要有检查督促与评价,要把养成教育与班级目标管理相结合,与教师工作绩效相结合,与学生评优评先相结合,切实进行每天一次小结,每周一次点评,每月一次评比,每学期一次表彰,这样才能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使养成教育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忌家校分离,教育脱节

就养成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对于学生行为、品质的养成所产生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效果。要克服家校之间的矛盾,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将学生的养成教育贯穿始终,达到“天衣无缝”的教育效果。观察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他们有很多习惯需要养成,可塑性非常大,学校对他们有很多的要求,如:上课不讲小话,不吃零食,不下座位,认真听讲;下课不追打、不攀爬等;自己书包自己背;学会打扫卫生;按时上下学等。可是很多家长因为爱子心切,上学时替学生背书包,早晨让学生多睡会导致学生迟到,不愿让学生打扫卫生,很显然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针对这些现象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召开家长会,告诉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提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要求。当然,与家长交流的方法还有很多,电话联系、进行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册等,都是家校联系的途径。

四忌活动花哨,组织无效

养成教育必须通过一些活动作为载体来落实教育内容,但最忌组织一些花哨的活动来应付教育实施,也要规避组织过程的无效。因此,一是要精心设计每一次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前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活动的操作性要强,教育意义要强,要考虑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的积极性,不要使活动成为少数几个或部分同学展示个人素质的舞台,而应该成为全体学生自我实现和寻找差距的平台。二是活动的开展要做到“五有”,即有开展活动的时间计划、有活动实施的具体方案、有活动组织的要求、有趣味性、活动后有总结评价。三是活动的开展要注意班队活动与学校活动的协调和统一,学校要制定好全期的活动计划方案,班级在学校活动的统领下也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自行组织开展活动,但无论是班级的还是学校的活动都必须做到“少而精”,这样学生才不会疲于应付而又乐于参与。四是活动的开展要与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相结合,充分挖掘其教育内涵,把握好重点,切实做到有活动就有活动效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养成教育内容10篇

学习

新春祝福短语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新春祝福短语10篇,内容包括新春祝福短语大全,新春祝福语10句。3、从猴年春节开始,愿你每天有一个好心情,每夜做一个甜蜜梦,让你时时有人关心,处处受人关注!好好发大财!4、瑞雪红梅春意闹,祝福先祝猴年好。踏遍青山人未老,万水千山

学习

手心里的爱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手心里的爱10篇,内容包括手心的爱完整版,手心里的爱的文案。“你看男孩儿的手,就像我曾经追求你时的那只手。还记得那次在公交车上吗?没空座,你紧紧抓着扶手。而此时我的手正徘徊在你的身后,想牵又不敢,想抱又没胆。焦急的我只好

学习

高考复习题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高考复习题10篇,内容包括高考复习备考100题,高考数学复习题。二、微专题复习,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说:“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在教师的耐心倾听。”要实现师生

学习

我的道德观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道德观10篇,内容包括道德观的真实感悟,我的道德观论述。“道”在儒家思想史中其原意本为“感受”“天命”之“行”,后引申为事物从起点到终点所必须经由的过程、步骤和所须遵循的规则、。“德”者,《说文解字》谓“从行”

学习

远程教育资源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远程教育资源,内容包括全国远程教育笔记,远程教育试题资源。ShuaiFeishaoHuashi-hongdaInformationIndustryLimited.,Guangdong(future@)Abstract:Withthegrowthoftechnologyinnet

学习

赞颂老师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赞颂老师10篇,内容包括赞颂老师的句子范文,赞颂老师歌曲。老师的精神是多么伟大,多么高尚啊!我赞颂您,老师!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白一小六年级:崔洁q我吧

学习

先进总结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先进总结10篇,内容包括先进个人总结,先进总结怎么写。谋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全镇***员干部以“先进性教育”为动力,坚持加快发展、争先发展,一季度全镇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为提高农民群众收入奠定了基础。工业经济开局良好,1-3

学习

总经理助理工作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总经理助理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总经理助理的工作总结怎么写,总经理助理月度工作总结内容。二、注重求真务实,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自己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经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具备了比较熟练的办事流程,能够比较从容地处理

学习

六一教育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六一教育10篇,内容包括儿童教育的六一文案,六一前的教育教学活动文案。3、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4、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5、帮助孩子修改作业。6、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让孩子学着去做。7、从来不对孩.

学习

年检汇报材料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年检汇报材料,内容包括年检自查总结范文,年检工作报告范文。首先我代表公司工会热烈欢迎×××××工会的各位领导及检查组的全体同志莅临×××××公司检查指导工作,敬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促进工会工作,下面按照考核

学习

梦想让生活更美好模板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梦想让生活更美好模板,内容包括梦想让生活更美好的提纲,梦想让生活更美好的范文。(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远程教育总结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远程教育总结10篇,内容包括远程教育自我鉴定总结300字,远程教育的总结报告最新。为使我镇远程教育设备能得到充分利用,让我镇师生能够受益于远程教育,我镇小学特制定了如下制度,以便远程教育能够更好的开展。1、设备资源管理制

学习

暑期实践报告格式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暑期实践报告格式10篇,内容包括暑期实习实践报告,暑期实践报告的标准格式。四、实践总结或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着重介绍自己的收获体会,内容较多时可列出小标题,逐一汇报。总结或体会的最后部分,应针对实践中

学习

母亲节的诗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的诗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的诗十句,关于母亲节的100首诗。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学习

远程教育资源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远程教育资源,内容包括全国远程教育笔记,远程教育试题资源。ShuaiFeishaoHuashi-hongdaInformationIndustryLimited.,Guangdong(future@)Abstract:Withthegrowthoftechnologyinnet

学习

教育与教学研究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与教学研究论文,内容包括教育研究论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何谓“现代”?尽管关于这方面的著述汗牛充栋,但对于“现代”何指,学者们至今各持己见。我国著名学者王岳川先生认为,“今天,‘现代’一语大概基本上是指已经过

学习

文员工作内容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文员工作内容10篇,内容包括接单文员的工作内容,文员的主要工作内容范文。1、深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的管理规定,如果有脱节或不完善的管理制度,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提出改善或补救办法,并起草书面文稿呈交上级领导审阅批示。2、文员

学习

教育心理学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心理学论文,内容包括关于心理学的论文完整版,关于教育心理学专题的论文。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和谐的

学习

幼儿家庭教育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家庭教育,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合集,幼儿启蒙早教家庭教育。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

学习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10篇,内容包括学前教育专业个人就业前景的规划,上师大学前教育就业前景。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也进一步地加剧了学前教育的人才需求。学前教育具有广阔的市场,一些大城市更是供不应求

学习

网络教育课堂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教育课堂10篇,内容包括网络教学课程记录大全,网络教育课堂。网络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生态课堂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帮助。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技

学习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0篇,内容包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读后感。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界多年来研究的重要素材,陶行知的生平活动、教育理念以及人格魅力都对我国教育界有着深刻影响,成为广大教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