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虎的成语篇1
关键词: “虎”字成语 褒义 贬义 隐喻
1.引言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其他语言中均存在大量带有动物语素的成语,这些成语大部分都不单纯用来描述或者形容动物本身,如虎背熊腰、尖嘴猴腮、贼眉鼠眼、狼心狗肺、马到成功等。这些词语大部分是人们以熟悉的动物原型来认知人的外貌、动作、行为或者其他事物,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扩大认知域,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描述新的事物。我整理了大量带“虎”字的成语,从纵向看,这些带“虎”字的成语,以一个相同的动物形象,从多角度比喻了不同的形象和感彩。我通过对此分析以阐释造成这种现象的认知机制和模型。
2.带“虎”字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
1980年,Lakoff与Johnson出版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明确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是我们认识外在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式。并且指出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一事物。这里的另一事物是始源域,一事物是目标域,并且认为隐喻的核心是一般的跨域映射。人们在认识客观外界事物和关系时,往往从具体到抽象。人类自身的许多特性、特征和行为往往无法或者很难直接观察,这就得借助其他人类已知的事物和关系,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隐喻是人类语言现象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人类行为可以借助动物行为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具有可直接观察性和直接感知性,所以在人类的语言中存在许多用动物来隐喻人类的词汇。就以带“虎”字的成语为例,很大一部分都已经不再用于形容虎这种动物本身,而是用以指代人或者事物。
我一共收集了196个带“虎”字的成语,经过分析整理,把一些意义相同、只是语素或者语序稍有变动的虎字成语去掉,共得到了108个虎字成语。并且,我根据源域凸显特征的不同,经过分析整理,得到了如下结果:
表一 “虎”字成语统计数据
我们发现,带“虎”字的成语,褒义一共有41个,贬义一共有58个,而表示中性义的只有9个。为什么同一种动物对其有爱憎两种极端的隐喻方向,隐喻机制及影响人们对其认知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将在下文依次展开讨论。
2.1褒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根据表一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用于褒义语境中的带虎字的成语大多是由虎的体态、力量等静态特征或者是在成语结构中虎作为施事者而形成的成语。根据隐喻凸显原则,由虎这种动物域向其它域的映射通常只是凸显源域的不同特征,具体如下。
2.1.1凸显虎强而有力、充满生命力的外在形象。虎的外在形象凶猛而威武,动作迅猛而敏捷,这些特征在人们的认知中得以凸显,从而使得这一特征投射到人类域中,用以指称某些具有此类特征的人或者活跃生动的气氛、行为等。常用的源域有:①虎的某个身体部分,如“虎背熊腰”意思是背宽厚如虎,腰粗壮如熊,用来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因为虎背一般而言是魁梧宽厚的,在这里用虎的背喻指人的背,生动而形象;“虎头虎脑”用虎威严勇猛可爱的头部做源域,映射到人类的头部,用来形容人的相貌生动可爱。这样的转喻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激活人们对其表述的特征形象的联想。②虎的动作行为。由于虎的动作快而迅猛、敏捷矫健,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它隐喻到人类的行为活动之中,如用“龙腾虎跃”来比喻奋发有为。类似的还有“虎步龙行、龙吟虎啸、虎超龙骧”等。
2.1.2凸显虎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虎威武凶猛的外在形象特征,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它在百兽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由此产生了许多借虎的地位来指代人的地位的虎字成语。如“人中龙虎”,用来比喻人中豪杰;“卧虎藏龙”用来指隐藏不露的人才。还有其他成语,如“将门虎子、猛虎出山、大贤虎变、众虎同心”等,这些词均用虎来指代英雄豪杰、俊秀人才等,把虎在百兽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始源域,投射到人类中地位较高、有能力这一目标域。在这里,我们发现,这里的隐喻其实是一个双向隐喻,即人类首先把人类社会里的等级制度映射到虎这种动物身上,根据其凶猛威武的特征,联想其在百兽中的地位,然后又把虎在百兽中的地位这一凸显特征,映射到某部分地位高、有才干的人身上,如***所示:
2.2贬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据表一的结果,“虎”在虎字成语中表示贬义的占了多一半。作为凸显项来隐喻的主要是虎凶残、贪婪的性格或者是令人恐惧的行为。
2.2.1用来喻指残忍凶狠的敌人。此种隐喻一般是以虎类的攻击行为或者人类对虎的强大而产生的畏惧以至厌恶憎恨为源域。①虎的攻击行为。由于虎善于出击,捕食时凶猛无情,人类就以此为其凸显特征,创造了大量与此有关的成语,如“虎荡羊群”,意为老虎冲进羊群中,比喻以强凌弱。这里的虎就用来指代横行霸道、以强凌弱之人,还有“饿虎擒羊、饿虎扑食、虎视眈眈、鲸吞虎噬、狼顾虎视”等。在此类成语中“虎”常用来指代以强凌弱的恶人。②人类对虎的畏惧、厌恶。由于虎的凶猛敏捷,人类一方面常用此为喻,表示杰出人物之外,另一方面也常常由于其过于凶猛而产生畏惧之情,并且由于畏惧进一步产生厌恶之情。如用“虎***狐侪”比喻凶恶狡黠之辈;“放虎归山”中的“虎”表示强大危险的敌人,类似的还有“官虎吏狼、引虎入室、为虎添翼、畏敌如虎”等。
2.2.2用来隐喻危险境地、情况。此种隐喻一般以虎的某个要害部位(尾、屁股、口等)或者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印象为源域。①虎的要害部位。由于虎这种动物性格残忍,其身体部位就成为只可远观而不可碰触的东西。一旦接触,后果则是非常可怕的,如:“羊落虎口”表示弱者落入坏人的手里,“虎口逃生”比喻从危险的境况中逃生。类似的还有“虎尾春冰、虎口拔牙、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等。②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不好的印象。在人类与虎的较量中,一般是虎占上风,所以,人们把虎归为危险动物,由此引申出表示危险境况的含义,如“骑虎难下、前狼后虎、除狼得虎、虎狼之势”等。
3.从整体上把握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
通过对这些虎字成语的分析归类,我发现,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有着很强的规律性,在此我们把其分为三类。
3.1虎作受事一般表示贬义。
我发现,虎为受事的成语几乎都用于贬义语境中,而且施事者通常是人,如“虎口拔牙、骑虎难下、为虎作伥、以肉啖虎、放虎归山、除狼得虎、暴虎冯河”等。虽然从认知上来讲,人的生命度要高于虎,但是,由于人的力量、速度、凶猛程度均比不上虎类,因此,在二者交锋时虎一般是处于上风的,人类一般要避免和其正面交锋或者深入接触等。如果不幸发生了接触,则一般被认为是危险的,动作的发出者是愚蠢而鲁莽的。这实质上是一种实体和物质隐喻,也就是把人类与虎接触的直接或者间接经验看做实体,对此类经验作出总结概括,通过此来理解危险的境况、艰难的处境等。
3.2与龙连用时为褒义,与狼连用时为贬义。
通过归纳虎字成语适用语境,我发现大部分虎字成语都是和龙或者狼连用。一般而言,当虎和龙连用时,成语为褒义,如“龙威虎震、龙跳虎伏、龙腾虎啸、龙腾虎踞、龙腾虎蹴、龙I虎卧、龙盘虎、龙虎攫、龙虎风云、龙精虎猛”等等。当虎和狼连用时,成语一般表达贬义色彩。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帝王的象征,代表着尊贵荣华,也是阳刚之美、杰出人物的象征。由此龙的一些行为也就具有了王者风范。而成语其实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材料。在此,把龙和虎连在一起简约概括,使得虎受龙的影响,动作、行为都具有了褒义色彩。另一方面,狼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奸诈狡黠、无恶不作,汉语中有关狼的成语几乎全部为贬义,所以当虎和狼连用时,受接近原则的影响,虎在褒义色彩里具有的凶猛形象变成了凶残,从而具有了贬义色彩。
进一步来讲,D.Sperber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的过程。而认知语境是人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在虎字成语中,当有龙出现时,由于龙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均是褒义色彩,因此,根据最佳关联原则,把虎也定义为褒义是最好的选择,这样能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最准确的信息量。相应的,当成语中有狼字出现时,人们就会依照狼的形象顺接推理,由此,虎就具有了负面形象。但是,我们注意到,连用动物的感彩必须为典型范畴,如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均为正面,狼均为反面,这样,才能根据人类思维中的顺接思维,自然而然的接受虎的正负两方面形象,而不至于产生突兀感。如若和虎字连用的是其它一些动物,如“九牛二虎、虎头蛇尾、断蛟刺虎”等,就不能直接感知虎的褒贬之意,此种情况必须通过其它认知经验来理解虎的形象。
4.对虎字成语的进一步分析
一般而言,某种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或者是正面或者是负面,或者中性,很少有动物兼具褒贬两种色彩。关英伟(1995)认为,进入成语的动物大都有着强烈的褒贬色彩,并且指出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也是相对稳定的,有的常用于褒义,有的常用于贬义,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褒贬模式。并认为这是一种常规模式,对这一规则的突破就当是偏离。而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却发现,人们对虎有爱憎两种极端分明的感情。一方面,虎是可爱、正义、勇猛、才俊的象征,另一方面,虎又代表了凶狠残忍及危险艰难的境况,这种对虎褒贬参半的现象在成语中一直存在,使得虎这个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了双面性。
我认为,从认知上讲,对虎的这种极端的感彩必定有一个中间经验,人们对虎的认知是通过此经验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引申。也就是会有类似桥梁的认知经验,从此认知经验人们可以向相反的两方向认知虎类,而不会显得太突兀。人们对虎的双重认知情绪其实是建立在虎的勇猛之上的。一方面,由于虎勇猛、体形优美,人们用它来形象地认知人类中同样勇猛敏捷的同类,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力、勇猛的追求之情。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虎的勇猛,人类通常无法制服它,由此产生了对它的恐惧,进而是厌恶之情,使得虎又具有了残忍无情等贬义色彩。并且由于虎类不与人类密切接触,而是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所以所有有关虎的成语中的“虎”都不是其本意,而是引申义,这使得人类对它的褒贬评价具有相应的固定性,所以人类对其极端的两种感情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关英伟.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褒贬对立和偏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3).
[2]卢英顺.比喻现象的认知解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3]王永德.隐喻存在的认知基础[J].修辞学习,2000,(5).
带虎的成语篇2
虎头虎脑、虎头蛇尾、虎体熊腰、虎头燕颔、虎尾春冰、虎卧龙跳、虎啸风生、虎穴狼巢、虎穴龙潭、虎掷龙拿、骏波虎浪、九关虎豹、九阍虎豹、拒虎进狼、踞虎盘龙、酒虎诗龙、假虎张威、拒狼进虎、酒龙诗虎、将门虎子、九牛二虎、鲸吞虎噬、饥鹰饿虎、开柙出虎。
(来源:文章屋网 .wzu)
带虎的成语篇3
【关键词】动物词汇 象征义 汉泰差异 对比
龙
“龙” 是中国文化中影响力最大的神物,在汉语动物成语中,带“龙”的就有49个,占动物成语的7%。传说龙是由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综合而成的形象,它是中国民族的***腾,中国人也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后逐渐成为帝王权威的象征、封建帝王的化身。所以,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熟语大多数都是褒义的,如“望子成龙”等。
但泰国没有“龙”,其十二生肖中只有“大蛇”,也称“纳卡”。它源于古印度的民间故事,是根据想象出来的头上有金色肉冠的大蛇,普通的“纳卡”有一个头,高贵的有三个头、五个头甚至九个头。泰国人相信“纳卡”是伟大、富饶、运气的象征,由于佛教中“纳卡”是佛祖的保护神,所以在泰国寺庙的屋脊或通向佛寺两旁的阶梯,都可以见到“纳卡”的形象。由于“纳卡”的神圣程度相当于中国的“龙”,我们最好不要议论或触摸它们。
虎
“虎”在汉语动物成语中有82个,占动物成语的11.71%,排名第二;在泰语成语中有40个,占动物成语的11.14%,排名第一。由此可见,“虎”在汉语和泰语中的地位都很高。“虎”是一种生性凶猛的动物,是“百兽之王”,所以其“凶猛”“危险”的象征义在汉语与泰语的成语熟语中都很普遍。
但是“虎”作为珍贵的“百兽之王”,威风凛凛,神气轩昂,在汉语中又常常被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严的象征。汉语中的“虎踞龙盘” “藏龙卧虎”“虎虎生威”等成语熟语,都是用来赞美虎形与虎威的,可见“虎”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赞美与崇拜。中国古代对于“虎”形象的崇拜,集中地体现在***事上,例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象征***威。泰国人对于“虎”,多数都是惧怕的,所以泰语成语熟语中的“虎”少有好的寓意,但“老虎藏爪”比喻“虎”勇敢但不表现出来、有能力却深藏不露,这个熟语既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不好的方面,所以没有表现出对“虎”明显的喜爱与崇拜。
牛
在中国农耕文明中,“牛”是重要的劳动力,是勤劳、任劳任怨的象征,人们非常敬慕牛。由于“牛”体积庞大,牛毛多的特点,汉语里有诸如“汗牛充栋”“多如牛毛”的成语熟语。牛性格犟,所以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如“牛脾气”。有人认为牛行动不便,脑子不够聪明,所以有“笨牛”。近些年来,“牛”可以用来赞赏别人,如“你真牛”,意思是夸对方很厉害,发自内心的感叹。
在泰国,没有“牛”这个总概念,只有“黄牛”与 “水牛”。由于“牛”与泰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泰语成语中带“牛”的有34个,占动物成语的9.47%,可以用来比喻各种事物,如比喻事后补救的“亡牛补牢”,比喻强迫人做事的“按牛头使其吃草”,比喻指桑骂槐的“画虎吓牛”,比喻屋漏偏逢连夜雨的“黄牛的事还没完,水牛的事又来了”,比喻老夫少妻的“老牛吃嫩草”等。但“牛”(水牛)在泰语中最常用来比喻蠢笨、愚钝、不开窍的人,所以泰语的“你是水牛”“你像水牛一样”意思就是严厉地辱骂对方蠢笨,这是一个贬义词,长辈教师们都教育孩子不要对人使用这个词。因此,最好不用“你真牛”来称赞泰国人,会引起歧义。
象
大象在泰国是吉祥的象征,古时候的战争中,大象是最重要的坐骑和行***工具。在泰国,“马”并不常见,所以大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助手。泰国人感谢与崇拜大象,稀有的白象更是作为皇室才能养的“宠物”。泰国人对大象的爱与崇拜不亚于中国人对于龙的爱戴,“象牙”“白象”等关于大象的部位或名称,在泰语里都有专门的高级词汇。正因为大象在泰国人心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泰语中带“象”的成语就有30个,占动物成语的8.36%,排名第五,如“白象出生于农村”,比喻落后偏僻的地方也可以有出众之人,“巨象王”,比喻拥有权力的人。我们要理解泰国人对大象的感情,不要买象牙制品,不要伤害大象,尽自己之力帮助喂养大象的人。大象在中国并不常见,只有在云南等地少量栖息,所以在汉语中关于大象的动物成语只有四个,占动物成语的0.57%,如“瞎子摸象”“人心不足蛇吞象”等,中国人只把大象作为一般动物看待。
猪
“猪”是中国最常见的家畜,但在十二生肖中,却是涉及成语最少的动物。“猪”在汉人心中,就是脏、懒、笨、好吃好睡的印象,所以带“猪”的成语熟语一般都是贬义的。 “猪”在泰国人眼里也有胖、脏、笨、懒、动作慢等印象,但“猪”在泰语里还有“弱者”“容易受欺负的人”之意,可作为副词,表示容易、方便、轻而易举、毫无阻碍,例如“这项工作很猪,他没做多久就完成了”。因为“猪”被养来作为食物,猪肉易得,每天都可以方便地买到,所以由此引申出容易、方便、易于理解等意思。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总结了龙、虎、牛、象、猪五种动物在汉语与泰语中的象征差异,从而有助于与泰国人较为顺利、“安全”地进行日常交际。
【参考文献】
[1]谭美琴.汉泰语比喻句中动物词的不同文化内涵研究[D].云南大学,2011.
[2]告达君・素帕.汉、泰动物成语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带虎的成语篇4
【关键词】中韩;俗语;老虎;意义对比
1.引言
俗语是语言简练后的结出的智慧之花,是该民族的文化和意识在该民族语言中的投射, 也是长期人类社会生活与实践的产物,也是最能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独特语言特色和思维方式的语言,中韩两国语言中都有庞大的俗语系统。其中“老虎”作为两国人民熟知的动物,在各自语言的熟语系统中都有体现,但是由于中韩两国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老虎”这个动物形象的文化内涵会人们带来不同的影响与感受,因此在俗语当中意义也有不同的体现。本文以《????????》和《中国俗语大辞典》中收录的俗语为研究对象,拟从肯定意义和否定意义入手,探讨“老虎”这个动物形象在汉韩俗语中体现的意义上的特点。
2.“老虎”形象的肯定意义
与“老虎”相关的中韩俗语中,可以从积极品性、超凡实力和精神激励等三个方面考察中韩俗语中“老虎”形象的肯定意义。
2.1积极品性
被称为“山中大王”的老虎,在中韩两国人民的心目当中是几乎是一个神话的动物,常常被赋予王者所具有的一些高贵品性,例如讲体面、关爱弱者等。
韩语俗语中“???? ??? ??? ??? ?? ???(就像老虎特别爱惜自己的皮毛一样,君子也应该特别注意谨严慎行)”、“???? ? ?? ??? ??? ???? ???(老虎不吃自己掉进洞里的兔子一样,人无礼则无以立,人要讲体面,要遵守礼节)”。汉语中也有这样的俗语,“人死留名,虎亡留皮”、“老虎不吃腐烂了的肉”等。
君子之所以称之为君子,是因为他的品德与品行是高于一般人的,而当君子在为人处事或是说话时,更是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的,所以我们说,连君子这样的高人,也是在谨慎言行的。中韩俗语中我们发现,都以稀有珍贵的虎皮来比喻美名,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人们对名声的珍视与追求,我们可以了解到的是当时社会对高尚品德的一种推崇及赞美,对人的品性的一种价值认证。
在韩语俗语系统中,人们在通过动物形象表现君子的高贵品质时,一般借助“老虎”这个形象,但是在汉语俗语系统中,除了借助“老虎”这个形象外,有时还借助“马”的形象,例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这也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各自的语言中的不同反映。
老虎作为王者的象征,俗语中还常常被赋予对弱者的人情味,对子女的关切与爱等情感。例如,“???? ?? ?????? ?? ???? ?? ??” ( 知道是寡妇的独生子,老虎即使叼走了还会给她送回来),在这里看似表达了老虎的残暴、凶猛,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老虎在凶猛的外表下,所具有的关爱弱者的同情心。这类俗语还有“???? ??? ??? ?? ?? ???(老虎也不咬说自己孩子漂亮的人)”等。汉语中的“虎毒不食子”表现的也是对子女的关爱,虽然表现的途径不同,一个是通过“不咬说自己孩子漂亮的人”,一个是通过“再凶残也不吃自己的孩子”,但是体现的都是同样作为父母,两国“老虎”对子女充分的爱与关心。
2.2超凡实力
自古以来“老虎”就一直被为“百兽之王”,可以这样说,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韩国,人们对“老虎”的重视程度还是高于某些其他动物的,我们眼中认识到的老虎,是威武的,勇猛的甚至是凶暴以致于使人望而生畏的,总之,从它的肯定意义上来说,老虎是有强大实力的,是永往直前,永不后退的,是威风凛凛,极具领袖魅力的,这种特点在中韩俗语中都有体现。例如:
???? ??(如虎添翼);???? ???? ?? ???(老虎绝没有退后的时候);虎老雄风在;人凭志气虎凭威。
从例子中可看出,俗语“???? ??”中,用比喻的手法,突出表达了“老虎”勇猛、有实力的形象。而在“???? ???? ?? ???” 这个俗语中,“老虎”象征着的是勇敢的人,体现了勇敢的人只前进不后退的决心与信心。在“人凭志气虎凭威”中,值的强调的一点是,老虎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具有的非凡的能力,也成为人们崇拜与学习的对象。
2.3 精神激励
“老虎”威风凛凛的王者风范,被人们认为无论是多困难的处境,只要有战胜困难的精神与信心,不要轻言放弃,就能脱离困境。这种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例如,“?入虎穴, 安得虎子”与“??? ?? ???? ??? ??? ???”,两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鼓励人们面对困难不要气馁,要有冒险精神和要敢于冒险,这样事情才能成功。
但是我们发现,与中国相比,韩国人对“老虎”崇拜的感情要比中国人更加强烈,他们是抱着既激又敬畏的心态的,而这种现象在中国是很少见的。这种差异可能跟韩国人早期的***腾文化有关。
3.“老虎”形象的否定意义
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既有王者、君子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风范等肯定形象,但也有凶残、欲望等否定形象。老虎本身所具有的这些双重性,在中韩俗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与“老虎”相关的中韩俗语中,我们可以从凶残的本性、愚昧的言行等方面,认识“老虎”形象的否定意义。
3.1 凶残的本性
老虎在百兽中之所以能成为“百兽之王”, 不外乎是极其凶残、勇猛超众的结果,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中国,在长达数千年的人类社会活动中,人们对老虎的凶残本性从未放松过警惕,始终具有的畏惧心理,因此人们在俗语中给“老虎”这个形象赋予具有凶残本性的、具有威胁性的东西。例如:
??? ??? ??? ??? ?? ??.(小老虎长大后要咬人,形容很难改凶残的本性);??? ??? ??? ?? ?? ????(刚出龙潭,又进虎穴,形容困难一拨接一拨,十分危险的情况);养虎自贻灾;(突出了老虎的凶残本性,强调本性难移);一虎出山,百家猪死(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虎的破坏力与对其的恐惧)。
另外,在中韩俗语中表现凶残、残暴等内容时,常常借助“老虎”的形象,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法表现,使“老虎”的形象在俗语中具有了象征意义和引申意义,使其表现的意义更加丰富。例如:
??? ??? ??? ?? ???.(苛重的赋税比“老虎”还可怕);苛***猛于虎。这两个中韩俗语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同时也把导致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苛捐杂税比喻成凶残的“老虎”,使表现的意义更加形象生动。
这类的俗语还有:??? ??? ??? ?? ? ???(比起“老虎”之口,人言更可怕);伴君如伴虎。
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具体又形象地对“人言可畏”,“君主的不可触犯”做了描述,但是在表现手法上汉语中,多用“如,于”来做连接与对比,而在韩语中,常用“—??”这一形式。
3.2 愚昧的言行
我们经常说,世界上没有不会犯错误的人,是个人都会犯错,因此,在中韩关于“老虎”的俗语中,其中不缺乏一些错误甚至愚蠢的言行,它们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一个证明。其中有包括识人不清的、自寻麻烦、做事卤莽急进等。例如:
????? ??? ? ??? ???(把小孩托付给老虎,泛指把财物托付给不可靠的人的话,只能遭受损失,讽刺其愚蠢的行径);? ??? ?? ???(在活的老虎脸上找睫毛,讽刺自寻死路的愚蠢行为);老虎要吃天(形容不自量力,白费劲)。
从中可发现,在中韩两国文化中,“老虎”是不可侵犯的,任何触犯“老虎”的行为,基本上都会是自寻麻烦的愚蠢的行为。
4.结论
俗语作为民间流传的、比较简练的话语,经常使用于人们的语言交流中,用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也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俗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所以通过俗语能体现出本语言民族的独特的语言特色和思维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汉韩俗语中以“老虎”这个形象的肯定意义和否定意义,分析了“老虎”形象在汉韩俗语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学习者对俗语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文化背景的特点,就能更好的理解语言中蕴含的思维、意识行为,也就能准确把握俗语的内容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温端***,中国俗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 ???? ?? ????, ????? ??? ??????,2009
[3]陆欣,韩中日三国俗语比较研究,韩国明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注:
带虎的成语篇5
成语-养虎遗患
作者/王宝琪
[释义]
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受其害。
[故事]
森林里有只小老鼠,可怜兮兮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大动物吃掉。有个法师便产生了怜悯之心,就把它变成了一只猫。后来法师还觉得猫还是很可怜,仍然不能抵挡大动物的侵袭,就又把它变成一只老虎。哪知这只老虎想张口把法师吃掉。法师气愤地说:“好你个忘恩负义的东西!”就又把它变回了小老鼠,终于免受被吃掉的后果。
[典故]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有一次,双方以鸿沟为界停战,项羽带着兵向东而去,刘邦也想带***队向西方去。张良、陈平对刘邦说:“项羽的兵马已十分疲乏,粮食也吃完了,是消灭他们的最好时机,此时让他们回去,就养虎自遗患了。”张良、陈平说的话很有道理,当时楚汉相争,刘邦想成就霸业,项羽是主要障碍。这时经过长期征战,项羽已元气大伤。于是刘邦于是采用了张良、陈平的计策,不出两个月,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由韩信统领,追击项羽。楚、汉双方一场最后决.战就开始了。兵力强大的刘邦将项羽重重包围于垓下,弹尽粮绝、四面楚歌的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在乌江拔剑自刎。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重新归于统一的中国建立了西汉王朝。终于没有造成“养虎遗患”的后果。这个成语故事,经验就常被后人吸取
带虎的成语篇6
黔驴技穷,汉语成语,读音为qián lǘ jì qióng。作主语、宾语。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黔驴技穷的成语接龙,供大家参考。
一、黔驴技穷成语解析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成语出自唐·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
二、黔驴技穷成语典故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如果不使出它(仅有)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带虎的成语篇7
作者:[英]朱迪斯・克尔 著/绘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5-1
定 价:35.00元
英国家庭首选的***画故事书,英国幼儿园必备的教学用书
被大卫・伍德改编成舞台剧,荣获英国戏剧界最高荣誉劳伦斯・奥利弗奖提名奖
被译成25种语言,全球畅销40余年,销量超过500万册
全球书迷自发创建《老虎来喝下午茶》的Facebook,书迷总数超过22000人
执教英伦的樱桃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特意为本书撰写拓展游戏指导手册,让亲子关系更融洽,亲子时光更难忘。特别推荐幼教工作者和绘本馆从业人员阅读
内容推荐
有个小女孩叫索菲。
有一天,她正和妈妈在厨房里喝下午茶。
突然,门铃响了。
妈妈说:“会是谁呢?”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老虎来喝下午茶》这样的故事开头可能很平淡,但是意想不到的故事就要发生了――索菲开门一看,原来是只毛茸茸的花斑大老虎!它好饿好渴,好想和大家一起喝下午茶……
朱迪斯奶奶2013年在接受BBC采访时曾谈道:“这是我女儿快三岁的时候,我给她编的一个睡前故事。”朱迪斯奶奶的女儿塔西当时特别喜欢去动物园看大老虎,只要一有时间就不停地央求妈妈:“讲讲老虎吧(Talk the tiger)!”朱迪斯奶奶和每个妈妈一样,带着满满的童心和爱意一遍一遍地给女儿讲自己编的老虎故事。
1968年《老虎来喝下午茶》在英国出版,一经出版就受到家长尤其是小朋友的喜爱和追捧。朱迪斯奶奶在采访里说:“故事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用心写出来的,每一笔画都是我带着对女儿的爱画出来的。”现在,90余岁高龄的朱迪斯奶奶还是喜欢和女儿一起去动物园看那些迷人的大老虎,重温当时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而甜蜜的回忆。
作者简介
朱迪斯・克尔(1923― )
英国著名***画书作家,创作了世界级经典***画书《老虎来喝下午茶》和小猫莫格系列等。她还根据童年经历撰写了三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包括《希特勒偷走了粉红兔》《落在丹迪姑姑家的炸弹》和 《远方的小小人》。她为孩子们创作的***书已经传承了祖孙三代,被翻译成25 种语言,总销量超过1000 万册。2012 年,89 岁的朱迪斯克尔因在儿童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英国皇室授予了大英帝国官佐勋章。她是一位在90 余岁高龄仍为孩子们创作***画书的慈祥老奶奶。朱迪斯・克尔还与时俱进地学会了使用互联网和各种绘***软件来创作***画书。
媒体评论
语言风格带着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的味道。
――《出版人周刊》
清晰简洁的***画,几近完美的构思,配以不紧不慢的叙述节奏,造就了这本令人喜爱的经典***画书。
――英国《宝宝必读》杂志
带虎的成语篇8
【鼠】鼠目寸光 鼠肚鸡肠 鼠窜狼奔 鼠迹狐踪 鼠窃狗盗 投鼠忌器 贼眉鼠眼 胆小如鼠
【牛】牛鬼蛇神 牛鼎烹鸡 汗牛充栋 对牛弹琴 九牛一毛 小试牛刀 卖剑买牛 气壮如牛
【虎】虎视眈眈 虎口余生 虎头虎脑 虎背熊腰 虎头蛇尾 虎落平阳 虎穴龙潭 放虎归山 谈虎色变 如虎添翼 骑虎难下 为虎作伥 与虎谋皮 藏龙卧虎 狐假虎威 羊入虎口 狼吞虎咽 龙行虎步 龙吟虎啸 龙争虎斗 龙盘虎踞 龙腾虎跃 生龙活虎 降龙伏虎
【兔】兔死狐悲 兔死狗烹 狡兔三窟 鸟飞兔走 守株待兔
【龙】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龙马精神 龙凤呈祥 画龙点睛 来龙去脉 攀龙附凤 群龙无首 降龙伏虎 一龙一猪 老态龙钟 笔走龙蛇 龙潭虎穴 叶公好龙 望子成龙 车水马龙 人中之龙
【蛇】蛇蝎心肠 画蛇添足 惊蛇入草 龙蛇混杂 杯弓蛇影 牛鬼蛇神 打草惊蛇 虚与委蛇 笔走龙蛇 春蚓秋蛇
【马】马到成功 马不停蹄 马革裹尸 一马当先 老马识途 汗马功劳 万马奔腾 犬马之劳 万马齐喑 一马平川 天马行空 快马加鞭 走马看花 信马由缰 蛛丝马迹 兵荒马乱 人仰马翻 人困马乏 鞍前马后 人强马壮 猴年马月 青梅竹马 单***匹马 招兵买马 心猿意马 悬崖勒马 千***万马 香车宝马 指鹿为马 害群之马 厉兵秣马 塞翁失马 盲人瞎马 脱僵之马 金戈铁马
【羊】羊质虎皮 羊肠小道 羊入虎口 亡羊补牢 虎入羊群 歧路亡羊 顺手牵羊
【猴】猴年马月 沐猴而冠 尖嘴猴腮 杀鸡吓猴 杀鸡儆猴
【鸡】鸡毛蒜皮 鸡鸣狗盗 鸡飞蛋打 鸡犬不宁 鸡犬不留 鸡犬升天 闻鸡起舞 杀鸡吓猴 杀鸡取卵 偷鸡摸狗 鹤立鸡群 小肚鸡肠 鼠肚鸡肠 呆若木鸡
【狗】狗急跳墙 狗尾续貂 狗仗人势 狗血喷头 犬马之劳 猪狗不如 鸡犬不惊 鸡零狗碎 兔死狗烹 鼠窃狗盗 狼心狗肺 狐群狗*** 偷鸡摸狗 画虎类狗 丧家之狗 关门打狗 白云苍狗
【猪】猪突豨勇 猪狗不如 杀猪宰羊 封豕长蛇 凤头猪肚 蠢笨如猪 一龙一猪
【鸟】鸟尽弓藏 笨鸟先飞 如鸟兽散 小鸟依人 惊弓之鸟 飞禽走兽 珍禽异兽 衣冠禽兽 凤毛麟角 鸦雀无声 燕雀安知 鹤立鸡群 鹤发童颜 风声鹤唳 莺歌燕舞 草长莺飞 燕语莺声 鹊巢***占 鹦鹉学舌 蜻蜓点水 一箭双雕
【狼】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 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引狼入室 声名狼藉 杯盘狼藉 豺狼成性 狐疑不决
带虎的成语篇9
正值南京城最危急的时刻,她独自一人,打算带着孩子离开中国,回到较为安全的娘家去。她的娘家在德国,一路上,她先要从战火纷飞的南京坐火车到武汉,再途经香港,然后坐船到埃及,再绕回德国。
这一路的奔波和艰辛意味着什么,年幼的女儿完全没有意识到―她眼中看见的南京城虽然不像往常安谧祥和,却在此刻绽放出了不同寻常的“美丽”:灰色的烟雾遮蔽蓝天,满天的火光就像烟花一样绚烂。
谁也不知道,路上这个衣着得体、面容平静的德国女人,就是当时任职于***府国防设计委员会的徐道邻的妻子。而她手中牵住的小孩,便是后来以古画鉴定名噪一时的艺术史学者,徐小虎。
芭芭拉,冒险的跨国之恋
“那一年,我三岁,我的母亲也才二十四岁”,时隔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徐小虎回忆道。她的父母相识那一年,母亲芭芭拉还是个高中生,父亲徐道邻则在德国读大学。两人相知相恋,不久后,芭芭拉便不顾家人反对,离开家乡和徐道邻结婚。担任婚礼媒人的是两人好友、时任南京中央***书馆筹备处的主任蒋复璁(不久后任南京中央***书馆馆长,1965年调任博物院院长)。
后来,徐小虎在妈妈的讲述中得知了自己出生之前的故事。“年轻的德国女孩告别家人,漂洋过海来到古老的中国,成为一个陌生家庭中的一员,在1933年的南京,算是件非常冒险的事。”芭芭拉不会说汉语,徐道邻的家人也听不懂德语。但语言没有成为她进入这个传统家庭的阻碍,她开始学习中文,学习中国文化,学习各种传统礼节:磕头、倒茶、唤爹娘,还改了个中国名字叫“徐碧君”……让芭芭拉倍感新奇的中国生活刚刚开始,战争打响了。徐道邻担心家人安危,便让妻子带着小虎,回到德国去躲避战火。回到德国后不久,她生下了第二个女儿。
一年后,一家人在德国重聚,曾经在南京的温馨生活很快在意大利得以延续。徐道邻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驻意大利大使,芭芭拉也成了最年轻的大使夫人。“我们住在罗马的古堡里,墙壁上是华美的壁画,家里有许多佣人,有厨子做饭,出行还有司机。”
徐小虎清晰记得,在罗马的那一年,每个礼拜,父母都会穿着崭新而漂亮的礼服,到当时的皇帝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的家里做客,同桌的客人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外交官,以及当时权倾一时的***墨索里尼。“其他外交官们都很老,只有我爸妈这对夫妇,特别年轻,特别美。”
平静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为了躲避战乱,一家人又回到中国。回到重庆,原先在罗马贵族式的奢华生活一下子被切割成最原始的模样―他们住在重庆的歌乐山,没有水、没有电,屋里只剩一盏油灯。小虎和妹妹对此乐不可支:油灯、水井、破旧的房屋……这样的苦日子,在她们看来更像是一场“过家家”的游戏,充满了新奇和趣味。
芭芭拉当时已经通晓中文,能说能写,还能读报纸。闲暇无事,她就和其他官太太们一起聊天,说的都是打仗前上海南京夜夜笙歌的生活。和平时代让她想念,但她从没有抱怨过生活的转变,念叨最多的不过是重庆的潮湿,以及总是黏糊糊的空气。
跟着母亲在战火中“走南闯北”,这样的经历对徐小虎来说并不陌生。1949年,重庆开始打仗,徐道邻再次把芭芭拉和孩子们送走。“抗战时期,我伯伯曾经在北京曾经卖掉了一批祖父的藏书,祖父在里面做了很多笔记,还写了评语。爸爸极孝顺,他当时留在上海,就是为了想把它们都收回来。”时年36岁的芭芭拉再次独身一人,带着三个孩子,长途跋涉来到陌生的美国。
这一回,不仅没有佣人、豪宅、金钱,芭芭拉和孩子们甚至只能寄居在其高中朋友家的地下室里。因为***治问题,徐道邻在上海被软禁,后来到台湾再次被软禁,无法和家人联系。身在美国的芭芭拉依然没有怨言,开始打工赚钱,抚养孩子们。
“她是一个多才、坚强、伟大的女人”。许多年后,回顾母亲带着自己在战火中穿梭的日子,徐小虎不由感叹。长期和母亲一起生活,徐小虎直言受了很大的影响。“她教会了我质疑,对于自己不得其解的问题,要亲自去调查清楚。”
二战期间,纳粹将犹太人送进集中营进行屠杀。芭芭拉突然发现,自己的犹太朋友仿佛一夜之间都消失不见。她心生疑惑,千方百计地打听,想要知道答案。“当时,大家都怕纳粹,关于这些问题都缄口不言。但我母亲不怕,她一定要弄清楚,这些朋友到底都去了哪里。”徐小虎也从母亲身上继承了这种质疑精神,“成年后,我不再相信***的说法。我只认定自己看到的东西,不会只按着***期望的方向去走。”
徐道邻,经常“缺席”的父亲
徐小虎出身名门世家。祖父徐树铮是北洋时期的著名将领,收复外蒙的大功臣。父亲徐道邻则是民国高级官员、以宪法和法史研究传世的法学家。姑姑徐樱是昆曲艺术家,姑父李方桂则是语言学家,也是在国外专修语言学的中国第一人。
在徐小虎的记忆中,父亲是个经常“缺席”的人。曾先后任国民***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行***院***务处处长等职的徐道邻,从***后终日为国事奔走,鲜少有暇顾及家庭。治学严谨的他,对孩子的要求并不高。“我们愿意上学就行。”徐小虎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有一回班上要求写大字,自己怎么也写不好,甚是懊恼,“父亲看了看,没有责备,反倒拿出一个汉碑让我临摹。我当下就松了一口气,写隶书比写大字可舒服多了。”
就像徐道邻成年后一直想念着他早年被暗杀的父亲徐树铮一般,徐小虎也一直想念这个经常“不在场”的父亲。父亲常年不在家,女儿的想念和崇拜却从未停止。“他的存在对我而言是一个榜样。他清高、爱国、才华横溢,就像古代的英雄,让人仰慕。”
“父亲和祖父一文一武,学问都好得不得了。”和徐树铮一样,徐道邻精于书法,擅诗词古文,从***后仍然手不释卷。“他们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从小就开始背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扎根在他们的知识体系里,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徐小虎觉得,到了自己这一代,教育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了那样的熏陶,也就没有了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就是‘文盲’,是‘文化孤儿’,是和中华文化传统毫无关联的‘外国人’。”
“我认为,每个人的一辈子都得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做成一朵最漂亮的花,贡献给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社会。”在徐小虎看来,祖父和父亲为国家交付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给她做了很好的榜样。“所以这决定了我也愿意跟在他们身后,去贡献社会。这是一个启发,一种源于家族的自豪,也是徐家的长辈们交付给我的传承。”遗憾的是,几次逃难,祖父徐树铮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只有父亲徐道邻留下的一支笛子,被徐小虎一直带在了身边。
王季迁,每张画中都有古人的影子
“我知道,自己这辈子也达不到祖父和父亲的高度。可是我还是想要像他们一样,为家国做些什么。”最终,她选择以中国传统古书画鉴定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书画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切面。我用眼睛看,用心感受,然后从经验中提炼出可供后人借鉴的新的方***,为那些被传统中国书画观蒙在鼓里几百年的人解惑。”徐小虎说,自己这样做之后,“终于觉得可以抬起头来,站在祖父和父亲的后面。”
实际上,和中国艺术史、古书画鉴定结缘,并非徐小虎刻意为之,“是偶然,也是必然”。1964年,徐小虎与丈夫移居至美国普林斯顿。隔壁便是鼎鼎大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徐小虎便打算顺道在这里进修一下。
学科目录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当她看到C时,一眼看到了China。“China,我的祖国”,这让已经离开中国十多年的徐小虎非常惊喜。而China这个组别下,第一个出现的单词便是Art。徐小虎心想,这也许是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于是毫不犹豫地选了“中国艺术史”这门学科。“没想到,竟是研究‘死人的东西’!后来想想,研究自己祖宗的东西也很好,很有趣,于是就一直做了下去。”
徐小虎就这样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亚洲艺术与考古研究所。进修时,在老师的带领下,她与同学一同拜访了著名收藏家、鉴定家和现代书画家王季迁,并参观了其在纽约曼哈顿家中的书画收藏。
王季迁的家中挂着许多古画,画桌上摆着砚台,笔架上挂着大大小小的毛笔,“闻到墨香的味道,突然感觉像鱼跳回水中那种无限的愉悦。”王季迁把古画一张张铺在桌子上,向学生们讲解笔墨之理。这次拜访给徐小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季迁身上的文人气息仿佛让她一下子回到父辈的年代。
几年后,徐小虎独自再上纽约拜访王季迁。其时,徐小虎已对中国古书画有了更深的认识。两人相谈甚欢,徐小虎提议想让王季迁给自己“讲课”,以中国传统书画观为主题,自己提问,王季迁作答。王季迁当即答应,让这位“学生”每周六到家里“上课”。
“要研究中国古画,笔墨本身是最关键的东西。但没有人知道笔墨到底是什么意思,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而知道的人也不说。因此,我对此很好奇。”此后八年间,徐小虎每周赶赴纽约,和王季迁交流笔墨鉴赏之理。有时,徐小虎会列出照片、翻开书本,指着画问东问西。有时,王季迁索性跑到画桌前,拿出纸笔示范给徐小虎看,让她观察某种实际用笔时的角度、笔尖或笔腹之间的位置……
徐小虎和王季迁每回一聊就是八个小时,话题永远离不开绘画。两人聊得兴起,王季迁的太太、书画家郑元素便在一旁悄悄把茶满上,旁人也断不打扰。“我认识的王先生是很慷慨大方的。无论我向他要什么,他全都给,毫无保留―我要的不是古画,而是知识,是形而上的东西。他不像一些书画大师,兜里总留着最后一招,留着不外传的秘诀。王先生总是希望你比他懂的多。”
“我认为王先生是中国文人绘画史里头最顶尖的画家”。让徐小虎心生敬佩的,不仅仅是王季迁在知识传授上的慷慨,还有他一直求新的精神。离开祖国定居纽约后,王季迁终日醉心于书画,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创作上。“从前一大部分的清朝文人画家,都在仿古人的笔意,却几乎没有自己的个性和创意。王先生则不然,一方面,他的每张画里头都有古人的影子。与此同时他也在自由地创作,尝试各种时代的结构方式,使用各种文人的笔迹意识―这是没有人能做到的,甚至是没有人试***去做的。”
徐小虎感叹,没有王季迁的那些“课”,也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交谈得越深入,徐小虎对这门学问也越来越熟悉,“我终于感受到,这些中国古画是一个活的东西,不是一个纸上的、平面的、没有时间性的东西。”
高居翰,可以互掐的朋友
今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徐小虎八年间与王季迁的对谈收录出版,名为《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
“高居翰(James Cahill)是最早看到这个对谈的人,也是最希望这个对谈能够出版的人。”高居翰得知徐小虎正在做和王季迁的对谈,以研究中国笔墨之理,便写了推荐书,帮她申请国家人文基金会的研究经费补助,在访谈手稿整理完毕后,徐小虎立刻将手稿寄给了自己这位老朋友。遗憾的是,《画语录》在内地出版后不到一个月,高居翰就在美国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高居翰是著名中国艺术史学者,被誉为美国西海岸的“学术巨人”。15岁那年,在美国读高中的徐小虎在国际学生之家俱乐部里,认识了还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读东方语言学的高居翰。两人合作演戏,演的是美国历史上普利兹诗歌奖的首位得奖女诗人Edna St. Vincent Millay的作品。戏只有一幕,高居翰和徐小虎分饰男女主角。
“我记不住他的名字,但对他的第一感觉,就觉得他是个有文化的人。”当时的高居翰并未向徐小虎提及自己正在研习中国艺术史。短暂的一面之缘后,徐小虎很快忘记了这位“戏友”。十多年后,徐小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开始研究中国艺术史。当时这门科目的必修教材正是出自高居翰的笔下。徐小虎前去听课时,高居翰首先认出了她。她这才知道,眼前这位大名鼎鼎的艺术史学家,就是当年和自己对戏的“年轻帅哥”。
两人渐渐成为好友。同样的研究方向,也让两人之间发生了不少“互掐”的故事。最为人所知的是1982年,经高居翰鉴定的吴镇作品《墨竹谱》,被徐小虎视为伪作―吴镇是徐小虎最为欣赏的一位书画家,鉴定其作品的真伪,她算是行家。“我和他提前打过招呼,谁都可以提,但千万不能说到吴镇。要是拿吴镇的东西来说,我肯定要辩驳。他不听话,在演讲上提到《墨竹谱》,于是我就跳了出来,指出《墨竹谱》不仅是假画,而且还是伪作里很不好的东西。”
高居翰并没有生气。这头刚刚互掐完,那头两人继续着信件来往,聊着各种生活琐事。“我经常向他‘报告’自己在学术上的新发现,就像一只小狗,把在外头找到的骨头带回来和同伴分享。”但高居翰总是在回信里半开玩笑、故作生气地说,“我不欣赏你的发现,因为你的每个发现都会我之前的定论。”话虽如此,高居翰还是慷慨地为徐小虎的书作写着推荐语,《画语录》里便有他题写的序言。
两人在学术上的分歧颇多,但徐小虎依然认定高居翰是“向世界打开中国绘画史的老头”。她要求自己的学生去听高居翰的演讲,“他对艺术家的背景生平和所处的时代做了很多研究。他经常会透过画上的题跋,讲到艺术家的生平故事。他总是可以很快地进入一张画,而他看到的东西、引起他共鸣的东西,是很精细的。没人能像他那样说出那么多如此精彩的故事。”徐小虎和高居翰的研究方法不同,“我只看东西本身,辨认是否是真迹,我不研究艺术家的历史。”而高居翰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与自己正好是一种互补。“他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介绍,打开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的一扇门。”
研究中国艺术史的数十年间,徐小虎对于学术的固执和直接,得罪了不少人。“没有同行愿意和我说话、和我通信,只有高居翰,成为了我几乎唯一的朋友。”两人最舒服的相处状态,便是放开自己的学术意见,一边喝着很好的红酒,一边坐下来聊天,谈共同的朋友,谈彼此的家庭,谈音乐,谈生活,谈各种好朋友之间会聊的话题……高居翰逝世后,徐小虎的心里空落落的。“这样的朋友,以前就是唯一的,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徐小虎一直被视为是艺术圈里的异类,但她说自己从来没感觉到孤独。“我不想做什么教授什么所长,对我来说,那些都是形而下的东西。我对物质上的收获毫无兴趣。”徐小虎的兴趣在于发现。“能发现,就是我最大的收获。收获来了,我就要拼命和别人分享。”几十年观察下来,她在很多同行的身上,找不到这种探索的热情。“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好奇。明明是学者,面对这些这么好玩的事情,他们怎么会不好奇?我觉得失去了这种动力的他们很可怜。所以,我一点也不孤独,我觉得他们才孤独。”
带虎的成语篇10
老虎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物,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过崇拜虎的部族。《山海经》里也记载着“神虎吃恶鬼”的神话故事。虎被奉为“西方之神”,“五灵”之一。河南濮阳西水坡原始墓葬蚌塑的出土,发现了最早的原始形态虎神,这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丹东后洼出土的玉器虎头佩饰,浙江良渚出土的玉器人虎(人神)合一的“神徽”。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双虎纹样,以及***士用的兵器,铁甲、铜盔上的虎头纹样。这些都说明我国的虎文化,早就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带有深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饮食中的虎文化
在老虎成为人类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的今天,虎患几近绝迹,现在人们不是担心虎伤人,而是要依法惩治那些打虎吃虎的人了。打虎吃虎就已成为历史了,现在人们吃到的只能是各种被赋予人文色彩的虎文化了。
在中华食海中,有许多以虎形、虎色命名的美馔佳肴。其中有“虎皮”系列菜,如虎皮辣椒、虎皮豆腐、虎皮三鲜、虎皮鸽蛋、虎皮鸡蛋、虎皮鹌鹑蛋、虎皮兔子肉、虎皮肘子、虎皮花生、虎皮肉、虎皮梳子肉等等,皆因主料烹制后呈褐黄色,并有深浅相间的花纹,与斑猛虎略似而得名。
另外,以“虎”字入菜名还有山东菜中有“虎头鱼”、“虎头鸡”;扬州菜中有“炝虎尾”(又称“炝鳝尾”);天津菜中有“炸虎尾”(俗称“瓤馅大肠”);朝鲜族菜中有“虎服肉”;河南有风味小吃“龙虎面”;江南一带民间菜中还有“虎眼蛋”等。
中华饮食文化中的虎文化是相当丰富的,其中还有不少有关虎的成语、典故,成语中的“狼吞虎咽”、“如虎啖肉”等,就是形容某个人在吃东西时,那种又急又猛,大口囫囵吞的贪馋样子。
民俗中的虎文化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多用铜制虎形“虎符”做为兵权的象征。虎符长约半尺,分为两半,右半存朝廷,左半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郭沫若曾选取如姬从魏王处盗来虎符,让信陵君夺取兵权,在邯郸击退秦兵的故事,写成话剧剧本《虎符》,50年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曾多次演出深受大众欢迎,一时轰动京城。
古时,还有老虎参战的故事。相传,公元前23年,王莽***中有个叫巨无霸的大将。此人身高一丈,腰粗十围,力大无穷,号称“天下无敌”。他曾训练一支“老虎队”,在***前助威,也曾屡获奇功。一次,在昆明城外,刘秀率精锐汉***3000人,与王莽激战。开始时,王莽***中的“老虎队”凶猛异常,刘秀***队节节败退。不料这时突降倾盆大雨,老虎淋得四肢发抖,一时阵脚大乱,刘秀一看时机已到,马上率领大***反扑过来,王莽吃了败仗渡河逃命,“老虎队”全***覆没。
我国史书上还有唐代名医孙思邈为老虎治病的故事。一天,他上山采药,遇到一只老虎,张开大嘴,跪在地上向他求医,经诊断是吃了兽骨卡住了喉咙。于是,孙思邈使用一个铁环支撑着虎嘴,顺利地取出了那块残骨,老虎顿时病愈,连连向孙思邈点头道谢而去,后来,铁环被镶上铜铃,称为“虎撑子”,又名“串铃”,成为流动行医的响器。《老残游记》中的乡医老残,《沙家浜》中的程谦明,在行医时边走边摇的就是此物。
古代传统戏曲名称中带“虎”字的戏文更是不胜枚举,如《虎头牌》、《虎囊弹》、《虎牢关》、《牧虎关》、《卧虎沟》、《恶虎村》、《独虎营》、《胭脂虎》……现代戏剧中有《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等,京剧大师尚小云曾编演一出《虎***飞仙传》,描写的就是一只老虎哺育了一个婴儿成长的故事。
民间还有一则老虎做媒的传说。相传,唐代乾元初年,吏部尚书镐曾把女儿德容许配给裴冕的儿子越客为妻,相约来年成婚。不料,尚书因遭人诬陷被贬。以为女婿来年不会来赴约。到了迎娶那天,越客如约前往,由于路途遥远,中途投宿客栈。有一猛虎便将原尚书之女从尚书家中衔到越客旅居之处,两人便喜结良缘。后来,贵州一些地方便建立了“虎媒祠”,供奉老虎神像,以作纪念。据说,凡到虎媒祠烧香磕头的青年男女,都会得到心爱的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