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课程篇1
一、加大***府的课改推动力
强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府行为,切实加强***府对课改实验推广工作的领导力。按照***《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切实转变观念、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及时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问题。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制定课程改革工作的总体方案,统筹本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深入基层了解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的实施情况,研究课程改革实验中的问题。专家指导小组成员深入课程改革一线,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实验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重点问题,集中力量寻找对策,为教育行***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把课改作为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契机。对不同地区的学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贫困县市、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和教师给予更多关心,提高他们的课程实施能力,帮助他们开发课程资源。倡导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成长。树立农村课程改革的先进典型,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新模式。
二、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执行力
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课程改革的推进作用,促进课程改革在科学的轨道上运行。各级教研机构紧紧围绕推进课程改革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课程改革的大局,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实现重心下移到学校,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教研员要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课程改革实验中去,深入学校、课堂一线,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把握重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及时解决学校、教师课程实施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课程改革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中,探索整合资源、沟通城乡的“片组”教研模式。即针对农村学校教研力量相对薄弱的实际,将辖区几十所中小学按照地域相邻就近原则,组合成多个“校际联合教研组”(简称“片组”),开展以“片组”为基地、有区县教研员参加的每周一日的“新课程教研日”活动。树立农村课程改革的先进典型,加强农村学校“绿色证书”教育,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新模式。
提高地方、学校的课程管理与开发能力,建立和完善地方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增强地方课程对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采取***策支持、业务指导、成果推广与评价等多种形式,鼓励学校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努力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互配合、目标一致、内容开放的课程体系。
三、发挥教师在课改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践行课程改革的主力***,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师整合课程与创建特色课程的质量。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素质,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意识,教师不仅要有教学意识,更要有课程意识,积极主动地驾驭课程;二是课程知识,教师要掌握有关的课程***策和课程实施与开发的知识;三是课程能力,教师要能结合具体课程环境和学生的实际与需要,具备对已有课程进行改造、开发和发展的能力。
要确保课程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必须建立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相应机制。要邀请优秀教师代表参与,吸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尤其是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倡导课程的多元化和特色化,给予教师一定的创造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给予教师实施课程研发以必要的***策、资金和资源的支持,为他们创造性地实施三级课程内容、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
注重一线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群体的课程改革理念、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等方面的作用,坚持以中小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整合学校内部的研究力量,建立多学科、跨学科的协作教研组,形成以教师、教研组为基础的校本教研新机制。不断增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倡导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探索教育规律,共同成长。
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研究在大班额情况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情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四、完善相应的课改机制建设
建立系统、科学、过硬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教育目标管理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指挥的权威性、评价的精确性和机制的激励性。评估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制导系统,强化评估体系是取得课改成功的有力保证。研究出台管理水平评估办法,结合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和要求,分类制订和完善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评估细则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考核细则,使各项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真正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贯彻***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文件精神,明确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目标和方向,坚决改变长期以来以升学率作为唯一或主要指标评估教育***绩优劣、办学水平高低的做法。在学生评价方面,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发展性评价、单项测验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方式,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在教师评价方面,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为突破口,从教学组织、教学工作、教研工作等方面来确定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要将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更新广大教师的评价理念,掌握评价技术。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科学简便、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社会认同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的方式方法。
执行力课程篇2
一、当前中小学校长对新课程执行力存在缺位现象
当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中,由于校长欠缺执行能力,导致在***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如不能正确领会新课程***策,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新课程***策的实质及其边界,在传达、宣传、执行新课程***策中出现失真、失当、失误等。学校课程执行力文化没有形成凝聚力。新课程改革中校长执行力的缺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长执行力缺位导致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虚化;二是校长执行力缺位导致教学总时间和课时总量超标;三是校长执行力缺位导致学科教学重应试、轻素质;四是校长执行力缺位导致学校课程的开发无所作为;五是校长执行力缺位导致对教师的评价以领导和考分为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校长必须正视以上弊端,研究提高学校整体“课程执行力”的对策,把执行变为自发、自觉的行动。
二、提高校长对“新课程执行力”的几点对策
1.校长必须吃透课程***策,端正教育思想
(1)必须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校长首先要做到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日常工作中,我们在执行某项任务时,总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是不怕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结果是圆满完成任务;如果是面对问题一筹莫展、不思进取,结果是问题依然存在。反思对待问题的不同选择和不同结果,我们自然会想到,同是二期课改,为什么有的学校能够做得很好,有的学校却做不到呢?我们常说,“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一旦转变,思想***就具有“核裂变”效应。只有转变观念、***思想,学校才能抓住机遇,才能始终保持快速发展。
(2)必须吃透课程***策,向教师解读课程***策。我们的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有些学校的领导也在推进二期课改,殊不知真正影响执行力提高的就是他们自己,但他们却犯了一个最低级的错误――没有正确解读课程***策。一项***策能否有效传达给教师,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校长的理解能力;二是与教师的沟通能力,校长要摸索出与教师有效沟通的技巧;三是端正的教育思想,若校长的教育思想不够端正,怕二期课改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下降,“传达”一部分,“保密”一部分,导致教师不能全面理解课改***策,那学校的课改执行能力是无法提高的。所以校长要提高执行力,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策有效、全面传达给教师,让他们透彻理解。
2.校长必须尽可能减少中间层次,力求直接面对教师
现在有些学校管理层级越来越多,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过份强调细化的制度、流程,但很多事情可能就是因为教条的制度化、流程化影响执行力的提高。课改是一个工程,为了执行更有效,有时候就是需要直接面对教师,因为只有直接到执行的教师才能使执行速度更快、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所以,我们的学校课改应该减少中间层次,力求直接面对教师,将事情尽量的简单化,防止越管理越复杂。
3.校长要让课改相关人员明确责任和权力,制定切合实际的课改计划
责任和权力不明确是影响执行力的最大因素之一。教导处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教处执行“两纲”教育,落实社会实践活动,总务处做好设施、设备保障,教师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明确各自课改的责任和权力,是提高执行力的保证。如果问题出来了,大家都没有责任,没有权力处理问题,相互推诿,学校就会混乱,“和尚多了没水喝”就是一个形象的案例。
除了做到权责分明,制定切合实际的课改计划也必不可少。一方面,学校制订课程策略时应考虑这是否是一个能够切实得到执行的策略。另一方面,学校要制订课程执行详细计划,把总体目标分解到处室,列出表格,做到一目了然;要有清晰的课程指挥系统和岗位责任,主管校长、主任、年级组长各司其责,有合理的考核、总结、评价,有必要的协调,根据工作的重点,哪些该优先发展,哪些要先让一步,学校需制定目标,分阶段实施,一步一个脚印。如果目标过高,可能是现阶段实现不了的,但是你一定要制定出来,必须实现,这就好像是搞“”,不是执行力的问题,是目标不合理。如果目标要求合理了,教师认为可以实现,就会努力的去做,执行力自然高。如果目标订的遥不可及,教师就会认为“反正实现不了,不干了!”执行力一定不会高。
4.校长要致力于营造学校课程执行力文化,对课改执行情况应及时沟通协调
(1)应致力于营造学校课程执行力文化,优化课程文化环境。执行力的另一关键在于透过文化影响人的行为。校长应致力于营造学校课程执行力文化,校长要对课程历史性资源进行全面审视,挖掘其中具有现实意义的要素,为课程执行力文化服务。当课程执行力的先进性、独特性和优质性体现出来的时候,应逐渐向课程改革各方面渗透、扩张,不断提高课程实践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如何让教师自愿将课改执行得更好?关键就在学校的文化。有执行力的学校,教师一定用心去做事情,讲究速度、细节和纪律,严格执行学校计划,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因此,学校领导用心培育学校的执行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治久安、快速发展不可缺少的。多沟通、多交流能使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学校领导有良好的领导德行、高超的领导课改能力,学校有切合实际、奖惩分明的制度,这些都是培育学校执行文化的重要基础。校长应致力于营造学校课程执行力文化,对课程历史性资源进行全面审视,挖掘其中具有现实意义的要素,为课程执行力文化服务。当课程执行力的先进性、独特性和优质性体现出来的时候,应逐渐向课程改革各方面渗透、扩张,不断提高课程实践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
(2)必须对课改执行情况及时沟通协调,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一位教师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是另一位教师的困惑,教师之间需要沟通,学校领导要及时协调,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共同提高实现课改目标的信心。同时,学校领导应给予及时的指导,课改中无论这件事情在学校看来是不是重要,只要教师遇到困难,学校领导就应该及时出现在教师面前。只有让教师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教师才会想办法继续执行。值得一提的是,执行力的关键在于透过文化影响教职工的行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校长角色很重要的定位就在于营造课程执行力文化。校长要重视课程执行力文化的整体构建,优化课程文化环境。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课程执行力文化的导向机制,从组织、制度、措施、方法上建立和完善导向机制,给课程改革注入时代的色彩和生机,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
执行力课程篇3
关键词:虚拟技术 环境艺术设计 实训课程 执行力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46-01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综合利用了计算机的立体视觉、触觉反馈、虚拟立体声等技术,以产生高度逼真的人工虚拟真实环境。虚拟现实被列为改变未来的十大技术之一。[1]它给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带来了全新的面貌。然而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环境艺术设计实训课程教学内,大多数人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特点和潜力还欠缺了解。研究与开发其使用的领域,进而可以为装饰、施工、工程设计以及其它相关的教学课程提供有力的帮助。
1 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实训课堂的应用分析
我们研究与开发虚拟现实技术使用的领域,运用其增强实训课程的执行力,就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帮助学生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保质保量地达成课程要求的设计实施能力。在教育领域,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应用教学是艺术设计教学的主流。它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应用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1 模拟真实环境强
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建模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追求环境的真实性。建模是虚拟现实最重要的领域之一,[2]它的基础是以数字模型搭建虚拟环境,其造型原理与雕塑如同一辙,但设计师的设计元素表现却比雕塑家更加自由。虚拟作品所具有的空间、质量、颜色等一切数字信息受到设计者的直接控制,直接与设计者的意***相联系的。经过反复琢磨能够模拟真实的环境状态,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以其为载体的环艺设计作品,客户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全方位的审视未来的住宅,犹如身临其境地。
1.2 丰富的直观信息
基于网络技术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使学生的感知器官接收到更多信息,达到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多方面的感知效果。多种效果最后叠加在一起,使人的认知环境具有更强的直观性。相对于常规的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教学方式,它更能大幅提高学生的体验感受。师生们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进行关于环境艺术的设计活动,能同时采集、更新、整和以及共享所有信息资源,扩展了教学的内容。
1.3 设计艺术元素的趣味交互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突破机器设备带来的冰冷感觉,它良好的界面能带来指引效果,且视觉效果充满艺术趣味,是一种人性化的交互体验方式。计算机的屏幕作为参与者观察虚拟环境的一个窗口,使用简单的外部设备(如:键盘、鼠标、力矩球、立体眼镜等),学生通过点击、拖曳鼠标与电脑里的虚拟的三维环境进行交互学习,能够与设计作品本身产生相互的影响、沟通,有一种寓教于乐的参与感。因此,在室内空间造型设计课中,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中场景的交互性来体验室内装潢设计。虚拟场景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审美需要,即时、便捷地更换不同的场景,学习过程轻松而愉快。
2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提升了实训课程的执行力
2.1 弥补传统环境艺术教学方式的缺陷
虚拟现实技术为教学实验、实训课程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传统的环境艺术课程仅靠施工***与效果***等二维方式的教学,不直观;课堂上师生缺少互动,更谈不上与设计受体或客户的互动。虚拟现实技术参与实训课程后,营造出一种自然、亲切的学习氛围,学生很方便的观察到不同的控制效果并很容易地掌握设计与施工原理。师生互动性强,教师在实训课堂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三维展示教学,一方面可以清晰的传递教学要求及相关信息,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难以用语言和手绘等表达的工程施工、经验等抽象知识的教学问题,让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更简单,更具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仿真、生动、易用的效能,学生会更主动地、创造性地、高效率地去完成课程任务,而非等待观望。
2.2 高效安全实用的虚拟实验
与传统的实训教学方式相比,虚拟现实技术参与环艺实训课程不仅可以解决职业院校建立真实模型室经费不足的问题, 在学生作业效率提高的同时减少了实训风险。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建立各种环境艺术装修实验室已经不是梦想,例如模型实验室、金工实验室、材料实验室等。这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条件下很难做到,或要花费大量资金才能实现实训课程,如今学生只需要在脑海构想整个室内模型,通过各种三维场景构建工具,就能做出具体的模型;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就能直接感受设计质量的优劣,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决定,避免在未来施工中犯错误,减少了施工带来的安全风险。
2.3 灵活机动的实验过程
虚拟实验不受真实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这是一种灵活的、实时的实训学习方式。学生能方便地改变事物的条件以观察所发生的变化,对于不熟悉的程序学生随时可以反复练习,获得更大的创作自由度。通过电脑界面操作,不依赖固定课堂讲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学习实践。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就能直接感受设计质量的优劣,可在设计的早期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实验过程的灵活、随机性,减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的紧张感,在享受实验中学习,他们不仅知道实验的结果,而且能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
2.4 优化教程,提高实训课程的执行力
虚拟现实技术不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更是启发学习思考、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发工具。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特有的交互性、沉浸性和易操作性特点来表现教学内容,提升了课堂的内涵,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变为学习的支持者,学习方式从原来的接受型、被动型的学习转变为积极型。目前我们看到,在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后,环境艺术专业实训课程立体化教学法已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兴趣中逐步提升了个人的专业执行力。
3 结语
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上,应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使其真正成为专业实训教学过程的要素,合理协调各个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才能发挥其教学功能,提升环境艺术专业实训课程的整体执行力。
参考文献
执行力课程篇4
二、数据库课程在网络安全与***专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分析
1.地位及其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网络安全与***专业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以及公安管理等专业学科知识,旨在培养信息时代的优秀网络安全管理与***人员。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数据库同样应该成为网络安全与***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教授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管理,结合当前技术发展前沿,讲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对完善网络安全与***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数据库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的网络犯罪现场勘查与取证、电子物证分析、网络犯罪侦查、信息安全技术、恶意代码分析、数据挖掘等课程提供基础。
2.信息时代数据管理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性。公安信息资源以数据形式存在,而数据驱动警务变革成为现代警务发展趋势,这对整个公安工作提供了机遇、提出了挑战,使数据库管理、维护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全球网络化使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无所不在,促成了数据的爆发式增长,数字世界疆域扩大和数据内容纵深发展,数据挖掘等非传统手段的使用能力,极大地体现了公安战斗力的强弱。其次,数据间各种联系对公安工作蕴藏着巨大价值,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挖掘将为公安工作提供巨大助力,极大地影响着公安工作模式。第三,网络安全与***工作中,网上“打、防、管、控”办案,网络犯罪现场勘验,发现、收集、固定、保全电子数据证据和分析检验,开展网络犯罪案件侦查、情报研判工作,也都离不开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
3“. 互联网+”时代的公安工作新特色。简单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对于公安工作“互联网+”意味着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入公安工作中,要求公安工作者转变思想,顺应信息化潮流。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相继以互联网、行业网为基础搭建了云计算大数据平台,整合获取各类信息资源形成数据资源池,围绕这些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应用系统,以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其中,数据的有效性是公安应用成效的核心。
三、公安工作数据库应用能力需求分析
数据库是可以表示信息的数据仓库,在数据库中可对这些数据按照组、列规则存放,并对其进行安全、规范、去冗余等集成化管理,最重要的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几乎超过任何一门语言处理能力。理解数据库存储原理和应用是数据处理相关工作之必备能力,也是网络安全与***工作人员的必备能力。数据库课程是培养数据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教学对象信息素养的有力工具。为使网络安全与***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有必要将该专业的数据库课程教学与公安实际工作能力需要结合起来,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输出满足网络安全与***工作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以培养能力为核心进行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1.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网络安全与***专业开设的数据库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利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工程实践性,通过教学实践经验,我们发现在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存在若干不足。
(1)教学内容方面。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理论(数据库设计范式)、关系代数和集合运算数学理论基础、结构化查询语言等,内容繁杂且有较大跨度,但实验实训中实际结合的案例少,导致课程与实际解决问题脱节。
(2)教学方式方面。课程内容繁杂导致理论学习较困难,而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二者相比,学生提出理论知识多且不好学,这说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适应该课程。
(3)考核方式方面。数据库课程兼具强理论性和强实践性特点,导致传统的考核方式反映不出真正的掌握情况。
2.以培养能力为核心进行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为了提升数据库课程教学质量,解决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向导,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工作。
(1)调研并确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在调研阶段,主要依据学院网络安全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网络安全与***工作对数据库技术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结合数据库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从我院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传授数据库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写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
(2)组织合理的教学内容。围绕着上述不同层次目标,从简单到复杂递进构建数据库课程教学体系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可将网络安全与***的数据库课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一个是在大二阶段进行《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主要教学内容为结合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学习。之后,可在大三或大二下学期开设《数据库应用实践》课程,具体学习内容为开发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通过实践掌握数据库应用技术,达到毕业后在工作中能够迅速上手的教学目标。
(3)设计教学方案并落实教学。根据数据库教学内容及课程性质,数据库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巩固基础知识、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及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尤为重要。依照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分析,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和工程实践两部分。课程实验目标、内容和方案主要是针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吸收设置,工程实践教学则为培养创新能力而设置,要求学生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参与到实际问题解决中,了解前沿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在实战演练中将锻炼和提高能力。
(4)实践总结并改进方案。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解中进行代码分析,利用演示加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用数据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和能力,在实践中通过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和锻炼学生,实现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测试课程学习效果。根据学习效果,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改善。
执行力课程篇5
【关键词】PDCA循环,教学管理,执行力
高校执行力,就是高校内部自上而下整个管理层次、各个岗位的教职工在共同愿景的牵引下,在有利的执行条件的基础上,贯彻落实高校制定的战略路线、方针、决策、规章制度,实现高校战略目标的能力。它已经成为高校管理成败的关键,是学院竞争力的核心,是学院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因素。按照持续改进与提高的系统论观点,学校管理体系可以借用“戴明环”理论,即运用“PDCA”循环来构建。“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基本程序,它是Plan(决策)、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总结改进)第一个字母的缩写,“PDCA”不断循环,每一次循环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循环,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环节使管理问题得到解决,最终达到组织目标。借用“PDCA”循环,高校执行力的提升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科学决策是前提――P
“P(决策)”就是制定学院战略目标,并要把计划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其下属的部门和员工。在员工层面,主要是对分配的任务做结果定义,明确每项任务的结果。同时,还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在具体设置目标时要具有项目、衡量标准、达成措施、完成期限以及资源要求。只有同时具备这些因素,才能要把责任落实到组织和个人,促进执行效果、提升执行力。对于高校来说,教学是第一位的,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才能有效进行。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支配着整个教学和教学执行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和教学执行力的考核与结果。 一般来说 ,教学活动可以从专业、课程、单元 、课时等层次来看,相应地教学目标也包括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这样把专业目标细分和具体化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针对教学目标,在学期开始前为每门课程都制定了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授课教案。而授课教案则要具体细化到一节课、一个知识点的教授,以利于对课时目标的实现。
二、组织执行是关键――D
如果说,科学决策是做正确的事,那么执行就是正确地做事,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执行是一个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决策的理解和领悟,对任务的跟进和落实。在组织方面,学院――系、部(处)等每一个部门,都有明确的任务、职责、目标与要求,保证部门间工作的协调连接,避免工作不明、互相推委的现象。在人的方面,院长――系主任―职员等每一个岗位,都有明确的职责、任职条件、工作内容、考核要求和奖惩办法,责权利明晰,人员合作协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授课活动的主体,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其执行力包括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创新教学实践能力。其一,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就是备课、上课。上课前,教师根据专业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结合所授课学生特点,进行有效地备课和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中,授课过程中,能够合理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深入浅出,化解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管理中,有效地地利用管理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二,教学的创新实践能力,是结合教学过程的各种情况,能够有效灵活的处理能力。
三、监督检查是保障――C
监督检查是对照工作目标、计划对执行活动和执行成果进行评价和诊断,肯定成绩,发现不足,是再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高校中的体现为学校对教职工进行的绩效考核评价。在评价中,应实施动态性的、过程性的考核,既要关注其工作的结果,同时更多关注的是其工作的过程。学校在实施绩效考核过程中,应始终以评价贯穿目标一过程――结果,动态地、系统地、真实地把握好学校绩效考核的实质内容。一方面,对学校重点目标任务的确定采取上下结合、科学论证、民主集中的办法,确保目标的客观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抓好过程管理,加强对目标实施过程的日常监控,注重学校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等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分析阻碍目标达成的原因,并及时调整措施,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监督检查主要体现在教学反思和评价。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等;教学管理者要采取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集中检查等方式对常规教学进行监督,发现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查找原因。
四、总结改进是提升―A
改进是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和执行后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改进(A)决策,使下次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在改进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继承是对执行中形成的完善的规章、制度、经验、成果要很好地传承下来,以便今后再执行类似工作时进行借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就是巩固成绩,成功的经验尽可能进行交流推广,形成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遗留问题则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学院的教学活动具有的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按照PDCA循环进行教学活动管理,其每次循环开始都是从需求开始,将上一轮循环的评估结果和改进措施等纳入新一轮循环中,这样,教学管理既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前进,又可以紧跟教学需求变化,从而真正有效地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提升执行力。
参考文献:
[1]周传生.关于高校构建教学执行力系统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朱维香.“PDCA”循环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3)
执行力课程篇6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现状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四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指出: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从《纲要》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要进地方课程或者是由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就笔者所在的区来说,心理课的开设情况并不乐观,真正开课的学校屈指可数。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2015年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各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计划、列入课表,每两周一课时。
两年间,各校的课程实施仍然不十分乐观,存在以下一些状况: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按照文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纳入课程计划,更不要说进课表了;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只是在课表上显示,用其他的课程代替;有的学校把所有的班会课都改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许班会课上会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但毕竟不是所有的班主任都具有专业的心理学背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收效甚微;仅有的一两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在遇到考试或其他重要活动时,往往把心理课先冲掉。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受阻的原因
(一)教育***策执行者的原因
在我国,教育***策主要由各级人民***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负责执行。***策执行者是***策执行活动的行为主体,在***策执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本文所涉及的教育***策的执行者更多的是学校的负责人。教育***策执行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影响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 教育***策执行者的认识不足
首先,教育执行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开设课程会占用学生文化课的时间,认为学生在学校以学习为主,其他都是次要的。学校有个心理咨询室就可以了,心理教师负责把有问题的学生辅导好就行。许多学校的领导认为只要学生不出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算完成任务,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会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绝不是仅仅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有了问题也不敢走进心理咨询室,或者是学生平时课余时间太少,根本没时间去咨询,所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很有必要。据笔者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学生都很想上心理课,兴趣很高。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一次在高考前的半个月,笔者主动联系校领导,要求给高三学生开一次考前心理放松讲座,得到的答复却是否定的。理由一是时间紧张,二是怕开了讲座学生会更紧张。可见,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其次,教育执行者对***策的权威性认识不足。***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是比较权威的。但是在一级一级执行到地方的时候就失去了权威性和约束力,所谓“天高皇帝远”,而且一直没执行也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所以,看似很权威的文件在真正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权威的保障。那么针对笔者所在的市出台的《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知》,为什么很多学校还是没有实施呢?究其原因,很多学校的领导者都抱着一拖再拖,能躲就躲的态度,对***策缺乏权威感的认同,认为上面的领导都认识熟悉,到时候真正检查的时候可以靠所谓的 “关系”蒙混过关。所以,虽然2015年春季就颁布了这一***策,真正执行的学校寥寥无几。
2. 教育***策执行者的多重利益矛盾冲突
教育***策执行者具有多重社会身份,既是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又是地区和部门利益的代表。因此,在教育***策执行的过程中社会整体利益、 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存在冲突和斗争。 当这些利益相互协调、在方向上彼此一致时,教育***策能够得到良好的执行;但当这些利益之间彼此冲突,难以协调,地区利益、 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又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时候,教育***策的执行容易出现问题,可能发生扭曲和变形。教育是伟大的事业,因而教育***策执行者具有“公益人”的特点;而按照亚当・斯密:“经济人”的观点,每个人在从事活动时,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教育***策执行者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具有“经济人”的自利倾向。当***策的执行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又存在利益的冲突,观点的不一致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面进行贯彻实施,而对不利于自己的***策内容则进行抵制、推诿,或者是提出附加的要求,或干脆放弃执行,因而导致***策的失真。就笔者所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来说,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是由学校的教学校长主管,纳入教学计划,分配具体的课时。课时分配下来,具体在课程表上的体现由教务处安排。但就目前现状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德育范畴,属于德育处分管。作为学校的教学校长来说,肯定是希望学校的成绩提高,有高分,高升学率。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在高考的范围内,没有衡量的指标,即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一些成绩,功劳也归德育处。站在德育处的角度来看,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心理课程的开设反而可能会占用心理老师更多的时间,导致不能完成其他德育工作。所以站在“经济人”的角度,开设心理课在各部门和执行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执行者们又缺乏宏观的责任意识,导致了***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阻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资源不足
教育***策执行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财力、信息和权威资源,是实施教育***策必备的物质基础。
就人力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首先得有心理教师。据笔者调查,到目前为止,全区通过教育系统招聘的、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教师不足10人,其他心理教师都是兼职。今年区教育局组织每校一名教师参加免费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这样就保证了每所学校至少有一名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教师。当然以后每年都会进行,逐步扩大教师队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能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远远不够。笔者所在学校只有笔者一个人孤***奋战,开课的话只能在其中的某个年级开,而且课时量也比较大。
从财力上说,真正开设好心理课,需要一个标准的团体辅导室。因为心理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更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如果在普通的教室上课,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效果不好。但是,建团体辅导室、宣泄室等这样的专门教室,对学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力支出,这也影响了***策的实施。
另外,信息和权威资源对目前在职的心理教师来说是比较匮乏的。心理教师没有教材,没有参考书,没有教研活动,没有权威系统的资源网站,这一切都让心理课的开设难上加难。
(三)***策执行的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
***策执行的监督、评估是教育***策执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性活动,是***策过程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机制的运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最后的***策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过程中,笔者所在区的监督部门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监督、评估机构权力过小。我区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监督的部门主要是区教育局德育办,虽然德育办每年都会给各学校下发通知要求要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会在固定时间检查,但由于其权力过小,对存在的问题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督改作用。
其二,缺乏监督、评估的环节。监督和评估环节的科学和规范化是***策顺利执行的有效途径。如果缺乏此环节,就会出现***策执行的偏差。就笔者所在区为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件是每学年开学初发到各校,但是在平时,很少有人来督查,学期末也没有总结性的评估,对课程的开设缺乏一个长效的监督机制。
三、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实施任重而道远,为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需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对学校的领导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教育,让他们从思想上认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府和***门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再次,监督部门要做好细化工作,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对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轻描淡写,对好的经验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最后,要做好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
执行力课程篇7
校长的领导力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前提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领航人”,校长的领导力在学校特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校长具有一些独特的领导力。
一是自主规划学校特色发展的能力。校长的规划能力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准确定位和发展层次具有决定性作用。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在发挥本校优势或针对自身不足,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逐步形成独特、优质、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模式的过程。为科学有序地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制定学校特色发展规划必然成为校长的首要任务,是自主规划还是专家“戴帽”?笔者认为,学校特色发展是一种内生性的发展过程,专家的诊断和指导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学校特色发展的定位只有衍生于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校长办学思想的有机整合,才更具有生命力。因此,校长要成为学校特色发展规划的思想者,要引领全校师生,在专家的引领下***自主地综合分析影响学校的发展因素、深度思考学校的特色定位,并以此对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要组织全校师生共同编制“传承学校优秀文化、立足学生发展需求、适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发展规划,使学校特色发展规划真正成为师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行动指南。
例如,厦门市思明区松柏小学的特色发展规划源自于校长对快乐教育的深度分析、潜心研究,学校通过组织教师梳理多年的办学经验、分析社会发展需求和整合学校特色项目,明确提出“快乐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以此确定了独具特色的育人目标和实施策略。目前,“快乐发展”办学特色发展规划书已成为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是课程实施特色化的能力。校长课程实施特色化的能力水平决定了学校特色发展推进的深度和广度。在学校由初级的特色项目或中级的学校特色向高级的特色学校推进的过程中,一个亟待突破的核心问题是,特色的办学理念如何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得到落实?学校特色文化如何成为教师的一种文化自觉?笔者认为,课程是学生获得发展的“支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特色办学理念只有转化为课程实施的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可见,课程实施是否特色化成为特色学校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因此,校长是课程实施特色化的引领者,需要通过一定的管理行动对教师教学行为规范、课程的研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设计等课程管理制度进行特色化的重建,建立课程实施特色化的运行机制。
例如,“养成好习惯,成就大未来”是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的办学理念,在课程实施特色化的过程中,一是提升教师将办学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能力,通过评价教师习惯、以小课题的形式组织教师开展教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等措施,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和养成习惯教育的能力;二是开展课堂教学特色化研究,对学校的课堂评价体指标增加好习惯养成的评价标准修订,以此引导师生通过课程实施的特色化,扎实推进学校“养成好习惯,成就大未来”的特色发展。
三是培育特色文化的能力。校长作为学校文化的缔造者,校长的人格魅力、品性修养和行为特质对特色文化的培育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就是一种塑造具有独特性、整体性的学校文化的过程,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由于师生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所形成的学校文化对师生的认知态度、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熏陶、感染和教化的隐性影响力。因此,校长要积极、主动地培育以特色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为核心的特色文化,借助于特色文化的积极影响效应促进教师和学生将办学理念逐步内化并转化为实际行为,最终实现师生的文化自觉,充分发挥特色文化的隐性效应助推学校的特色发展。
教师的执行力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根基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学校的特色发展,重在决策,贵在执行。学校的特色发展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没有教师有效的执行力,再出色的发展规划也是美梦一场。简单地说,执行力其实就是“做”的能力,对学校特色发展而言,教师的执行力就是将学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转化成实际行动,促使学校特色发展的目标逐步落到实处的能力。提高教师有效的执行力应注重处理好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特色发展目标的认同和任务细化。首先,教师对学校特色发展目标的认同是提高教师执行力的根本保证,通过上下沟通,反复酝酿,全员共商,让教师理解特色发展的内涵、定位和目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一个获得教师认同的目标将能对教师产生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从而提高教师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目标任务的细化是提高教师执行力的必要环节。将特色发展目标任务进行科学的分解,使学校、教师、学生“三维”发展目标的要求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学校的***、***、工、团和教务、德育、总务、年段和教研组等各个层级的执行系统中,明确责任部门的各项职责权限,保障特色发展的执行力渗透于德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全方位推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是建立反思和创新机制。学校特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创新过程。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惑,一定会有成功或失败。因此,学校要建立教师反思交流的常态机制,引导教师及时提炼成功经验,分享成功喜悦,树立推进特色发展的信心;同时,认真分析问题根源,针对特色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求,主动创新,制定改进策略和措施,切实提高包括决策、组织协调、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估的执行力。
三是强化行动的示范和规范。首先,卓越的执行力需要管理者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推进特色发展的行动是一个需要智慧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引领的过程,教师执行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创建特色活动的质量。因此,打造一支包括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年段长、教研组长等组成的执行力优秀的干部队伍,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必然的选择;其次,教师执行力的提升还需要以各项规章制度为保障,根据特色发展的进程和实施要求,及时调整和制定有利于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教师研修、考核评价、督查反馈等制度,规范教师的执行行为,确保以教师有效的执行力推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学生的发展力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根本
创建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为
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激活学生的潜能发展和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要通过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德育管理等方面的特色化为学生有效发展提供优质的、有特色、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一是建设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学校要实现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就需要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特色化的课程体系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任务,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学校要依据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从学生多样性和差异性出发,建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多领域的特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尽可能凸显个性化、多元化、选择性和综合性,通过实施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效果。
以上海建平中学为例,学校将传统的“合格加特长”与当代培养未来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素质“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相融合,建构了具有时代特质的特色培养目标体系,立足于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建平中学率先在全国建立以“领域、科目、模块”为系列的三级学校课程结构系统,学习领域分别是心理健康和主题发展(侧重于自立精神),艺术审美和休闲健身(侧重于自立精神),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侧重于共生意识),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侧重于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和民族思想(侧重于人文情怀民族精神),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侧重于人文情怀世界眼光),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侧重于领袖气质),活动评比和学科竞赛(侧重于兴趣特长),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不同的模块,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因而,学生发展力的提升得到充分的保障。
二是构建特色化的教学模式。课堂是提升学生发展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发展力的主渠道。在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将教学模式特色化的过程,实质就是用先进的特色办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的理念、目标、过程与方法,以特色教学理念优化课堂设计和改进教学行为,通过优质、高效、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活动助推学生发展力的提升。构建特色化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开展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诊断性研究,分析课堂教学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其次,要以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为标杆,通过校本研修,组织教师编制改进课堂教学问题的评价指标,明确改进课堂教学问题的行动策略;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主实施改进策略,不断优化教学行为;运用评价指标考核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进一步提高教师主动改进课堂教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可以说,特色化的教学模式是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学校的主要形式,是学校实现特色育人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发展力获得更好更快提升的主渠道。
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在创建“三自”(自我教育、自能学习、自主发展)教育特色学校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育实践创新意识”为着力点,构建自能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群,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活化、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是实行特色化的德育管理。德育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保障,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管理的特色化过程是学校依据特色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对德育目标、内容、活动、方法、途径以及评价等方面地进行系统性、创新性地重构,进一步优化德育管理过程,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德育工作在特色化过程中实现优质化,通过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确保学生建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力。
执行力课程篇8
关键词:学校体育 ***策执行力 现状 对策
中***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173-01
1 学校体育***策执行力概念解析
学校体育***策执行力是学校体育***策执行主体通过准确理解学校体育***策目标、精心设计执行计划和实施方案,对学校体育***策资源进行合理调度、控制和使用,有效完成学校体育***策任务、达成学校体育***策目标的能力和效力[1]。执行主体有国家、地方等各级教育行***机构、学校组织及上述机构和组织的相关工作人员。“能力”和“效力”是学校体育***策执行力的基本内涵。“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作为学校体育***策执行者的个体所具备的能力的总和,以及作为学校体育***策执行主体的组织所具备的产生于具体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下的能力的总和。“效力”具体表现为学校体育***策任务的完成程度和学校体育***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2 研究学校体育***策执行力的必要性
2.1 学校体育***策执行不力阻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
虽然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学校体育也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但是我国的学校体育整体工作仍存在着众多问题。在很多地区,体育课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体育课严重缩水。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的《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中学体育课被改上其他课的占到37.5%,初三被挤占体育课的现象相当普遍。***部长周济曾指出:“学校体育工作还没有摆到应有的重要位置。”学校体育***策执行不力具体表现为“上有***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以及被动执行、机械执行、偏差执行和错误执行等。学校体育***策执行不力,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2.2 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需要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强盛,学校体育则是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阵地。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不够是主要原因[2]。为了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下发,该文件是统领学校体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是“不能得到执行的***策不是好的***策,最多也只能算是一个好的***策构想[3]。”对于我国各级***府、教育行***部门,尤其是学校组织而言,着实领会中央7号文件的精神内涵,切实贯彻与执行其要求,是实现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策目标的关键。所以,对学校体育***策执行力进行研究,提高各级***府、教育机构,以及学校对于学校体育***策的执行力,是当务之急,也是现实所需。
3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策执行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个人执行力方面
目前我国学校领导层普遍对学校体育***策执行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校体育***策认知与认同欠缺,对于体育***策的执行缺乏坚决的意识和决心等。这些都使学校体育***策的执行在多数学校中步履维艰,观望、推脱、象征性执行成为多数学校执行学校体育***策的表现形式。除此之外,体育教师一般执行能力不足,如认知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影响学校体育***策个人执行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的执行能力是保证体育***策执行效果的基础,如果缺乏则会降低***策执行的成效,最终影响学校体育***策执行力的水平。
3.2 组织执行力方面
在学校制度建设上不够合理,有效性差,健全性不足等是学校体育***策执行力问题在组织执行力方面的表现。制度合理性不够主要表现在奖励制度方面,笔者在对体育教师进行的学校奖励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调查统计中表明,85%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的奖励制度一般、缺乏合理性。制度健全性的缺乏和有效性差表现在监督与评价制度方面,尤其表现在学校内部对于体育教学的监督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一些学校的校长以及校务部门对学校体育***策执行监督职能的发挥仅仅停留在对体育教学文件的规范管理方面。对于体育教学实践是否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否严格执行体育教学进度、教学计划是否得到落实等几乎没有进行有效监督,学校体育***策执行被表面化、形式化、象征化,这进一步造成了体育教师***策执行行为因缺乏监督而失当。如今,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已成为影响学校体育***策执行力的主要问题之一。
3.3 执行资源方面
在执行资源与环境方面,目前我国除了城市重点学校外,绝大多数学校存在着体育经费不足、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等问题,笔者通过对省内16所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有42.1%、45.6%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的体育经费与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和完全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而体育师资不足则是包括城市重点学校在内的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的问题,经笔者调查,分别有38.5%和6.7%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体育师资数量不能满足和完全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需要,更达不到《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的“中学每6个教学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的要求[4],这使得学校在执行体育***策时出现了部分执行或选择性执行等变异现象,致使***策规定的任务和确定的目标不能得到完全落实和实现。虽然素质教育实施多年,但是多数学校还是以升学率为建校根本。体育课可以被随意停课或调换,学校课余体育竞赛及训练的开展成了一种为学校领导或教师获取名利的工具,学校体育***策执行的文化环境建设被有力的挡在了校园之外。
4 学校体育***策执行力提升的策略
4.1 加强学校校长和体育教师执行素质建设
作为学校第一责任人,学校校长应该树立大局观念,认清形势,解决学校体育***策执行中的不正确认识和不当行为。全面认识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校体育***策认同力;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其***策执行能力。
4.2 完善学校体育***策执行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健全学校内部体育***策监督制度,保证其运行的有效性;强化学校外部体育***策执行的监督机制,形成教育系统内外结合的监督网络;注重对体育教师的人文关怀,在综合激励的基础上,注重激励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王书彦.普通中学体育***策执行力影响因素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109-111.
[2]张金艳.青少年体质孱弱怎堪重任[N].人民日报,2006-12-23(第一版).
[3]张金马.公共***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6-368.
执行力课程篇9
[关键词]实践能力 建造师执业资格 培养模式
一、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建筑业市场的开放和行业界限的打破,土木工程施工、监理等企业已由过去靠某一行业的单一经营模式,开始向面向市场的综合经营模式方向发展,项目管理与国际接轨,使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土木工程行业迫切需要懂技术、会管理、适应性强、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效果,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索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成为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工作。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土木工程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工程设计与施工、加强实践应用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1]。实践教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注重基本技能、创新能力训练和基本素质的培养,使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能充分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三、建造师执业资格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建筑业向国际化、规范化发展,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已经成为行业发展和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根据《建筑法》中的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2]。我国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在不断完善,土建行业工程技术人员不但需要精通专业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取得必要的执业资格证书。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国际化的要求,反映在土木工程教育中的要求为:学生一方面要学好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按照执业规范化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最终达到专业资格要求。这就要求土木工程(施工及工程管理方向)专业教育要更好的与执业资格制度挂钩,使该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需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快成长为具备一定应用与创新能力的专业工程师,并与执业资格对人才培养要求相衔接。
四、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与建造师执业资格要求的差距
(1)建造师执业资格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建造师是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方针下,以企业对人才素质能力要求为导向,以执业资格综合素质为重点是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首先,建造师的四大模块中体现了管理、技术、经济和法规等方面不同层次的实践能力,只有通过不同形式和层面的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了解和体会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其次,随着北京建筑行业的不断成熟,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企业越来越希望大学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基本知识扎实,上手快,能够到单位后马上进入工作角色,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拥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术知识。作为建造师,沟通与合作的团队精神也很重要,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又具备工程项目管理、绿色建筑施工、文明安全生产管理等良好素质,毕业后能够从事国内外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经营管理、科技开发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2)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方案,土木工程专业(施工与工程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土木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结合这一培养目标,全国各个高校以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大知识平台课程的建设为基础,展开了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施工与工程管理方向)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通过调研国内部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施工与工程管理方向)课程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课程体系缺乏完整统一的教学指导,平台课程的知识体系不系统,特别是在***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后,工程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缺乏自主性、创新性及针对性;传统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可由一个学生单独完成,缺少必须靠一个团队来完成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训练;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相对滞后,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实践性教育严重缺位[3]。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搭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建造师执业资格相衔接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以建造师执业资格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
(1)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计划修订
我院在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方针下,根据***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以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为导向,以建造师执业资格综合素质为重点制定土木工程专业(施工与工程管理方向)的培养方案,其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为了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的、与建造师执业资格相衔接的、具有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院认真分析建造师执业资格四大支撑模块知识点与实践教学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学生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等方面突出与建造师执业资格相衔接,满足建造师执业资格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了实践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如表1所示,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建造师执业资格的四大知识模块及相应能力培养。
表1: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设置
其中,原教学计划中弱化了化学课程,而学生在学习建筑材料的相关课程和在工作中接触到材料的化学性能时明显缺乏必备的化学知识。其次,施工管理中缺乏污染控制方面的内容,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到施工过程的污染控制,从建设过程到投入使用后室内环境的控制,无一不需要具备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专业知识的施工技术人员,各个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学生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管理方面的训练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新建筑的建造高峰后,对原有建筑的检测、评估和维修加固将成为建筑业的一个重要发展领域,近年来新兴的无损检测新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融入并加强无损检测技术成为我院在专业建设中考虑的重点。并且,制***与识***是土木工程技术人员表达设计意***、交流技术、指导生产施工等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从业人员不但有建筑施工制***、识***的基本技能,而且还必须熟悉国家的相关标准规范。根据以上的专业调研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论证,结合建造师执业资格的能力要求,我院在实践教学培养计划中体现出以下特色:①开设《工科化学与应用》、《建筑结构施工***识读》、《无损检测技术》、《建筑节能技术》课程以及相应的课程试验和课程设计;②开设“建筑污染控制与管理”专业选修模块,将施工中的环境污染控制和安全管理融入专业教学中;③综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土木工程施工综合设计。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建造师执业资格要求相衔接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和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专业系统实践,是很有必要的。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主要面向学生和教师开放,针对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开展实践工作,着重体现了建造师执业资格中技术模块的能力要求。校外实践基地主要是采取校企联合的形式,将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中的一部分安排在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为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基本实践和创新能力,探索与建造师执业资格相衔接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我院与北京怀建集团、麒芳建筑职业培训学校合作进行实践教学。由于学生就业后将直接面向实际工程,而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分散在每门课程里面,对一个学科来讲是完整的,但对一个工程来讲是局部的,使学生无法真正了解和掌握整个工程的完成过程,缺乏整体工程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因此,我院在实践基地进行的教学过程中,以某个实际工程为背景,由学生组建项目部,按照培训学校提供的实训场地、实施方案、授课计划等学习建筑施工过程中部分工序的操作方法、工程项目管理内容以及相关法规知识,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融会贯通,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建造师执业资格各个知识模块的能力要求。
六、结语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需要改变实践教学的传统思想和观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深入研究和探索,开辟新思路,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建造师执业资格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将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认真分析建造师执业资格四大支撑模块知识点与实践教学之间联系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置、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突出与建造师执业资格相衔接,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ER2011-B37)
[参考文献]
[1]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5).
[2]肖艳.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 (1)
执行力课程篇10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中国目前已实行的与土木工程类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有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港口与航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物业管理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等。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一般分为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两个部分。基础考试部分内容涉及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覆盖范围大,涵盖知识点多;专业考试部分多为案例分析或实务分析,主要考察实践能力。通过对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分析发现,技术类课程主要有《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制***》《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结构力学》《理论力学》《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CAD》等。技术类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课时安排如***1所示。除此之外,各高校还设置了管理类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企业管理》等;经济类课程,如《工程经济学》;法律类课程,如《建设法规》。在课程设置上已经涉及执业资格制度考试的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内容,但也存在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很容易通过执业资格基础考试,却较难通过专业考试。这说明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待完善和改进。能否及时反映时代需要,跟上执业资格制度体系调整的步伐,直接影响执业资格制度体系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一)正确认识土木工程专业宽口径、重基础的新形势教学目标
1998年,***对本科专业进行调整,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近1000个调整、合并、更新到如今的250余个,土木工程专业较之原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更宽泛,涉及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铁路、机场、港口及近海建筑等多个领域。中国加入WTO后,建筑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必须加速提升土木工程管理水平,既要精通技术,又要有较强的土木工程管理能力。“必须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3]这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必须改革原来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修订培养方案,加强基础课程建设,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认真学好基础知识,并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实现举一反三。
(二)建立与执业资格制度考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
高校应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规范》,根据自身特色,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上采用不同的课群组方式,注重工程的实验方法及其在分析设计中的应用。同时,为满足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培养多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应主动转变教学理念,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编写和选用好教材;调整管理系列的课程设置;全面深入地探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和管理能力;注意在课时分配上与执业资格制度考试的比例;注重纳入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开设综合性、创造性、设计性实验,强化实践技能培养,让学生参与设计实战训练,加强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
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很多教师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但对本领域以外的知识了解较少,从而导致许多新知识、新***策、新规范、新标准在教学中得不到更新,如《建设法规》《工程造价》等课程与国家***策法规联系密切,有很强的时效性,对教师的教学要求非常高。除此之外,土木工程课程之间联系紧密,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涉及面广,需要一些课程铺垫(***2),既不是仅针对建筑工程方向,也不是只针对交通工程、岩土地下方向,更不是几个方向的简单叠加。在新形势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业务水平,保证教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四)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完善的督导机制,加强师生沟通平台的建立
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监督就没有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实行教师竞争上岗可以使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监控评估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可以聘请一批离退休的老教授、老专家担任督导评估专家,让他们用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监督、指导教学活动[4]。教学督导可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同时在督导过程中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为搭建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平台提供基础。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
学校土木工程专业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以省、校两级重点教研项目为契机,结合执业资格考试,通过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了与学生就业和成才相结合、与国家规范相结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特色,学生就业率位于学校前列,用人单位普遍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把握行业动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平台,加快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培养高规格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土木工程专业中很多课程受国家宏观经济***策、法律法规影响,内容也随外界环境变化较大,更新较快,尤其是2010年,建设方面的法规、标准、规范颁布较多,2010年已颁布的国家规范主要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钢管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这就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也必须随之改革、调整,要根据每年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和试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适用型”教材,使其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
(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把国内外经济信息、科技发展动态、国家新***策法规和新规范标准整理归纳,融合到教学之中,不断扩充知识面,适应“大土木”的专业培养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调整与研究中,要处理好需要和可能、当前与长远、通用与新兴、基础与应用等方面的关系,要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勇于实践,通过在职人员申请学位或攻读博士等方式拓宽教师知识面,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同时加强新知识与新技术讲座,使教师能将近年来颁布的相关法规条例合理融入新编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
(三)创新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
土木工程专业大部分课程需要进行实验教学,所开设的实验多属于演示或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要开展实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对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进行缩减,对设计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进行扩充,合理调整和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学校要加大对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已建设的实验室要向学生免费开放,为学生提供施展个性的空间和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热情,让学生将理论学习、方法训练和专业实验融为一体,感受工程创新实验活动的全过程,并得到锻炼,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执业资格制度考试作准备。
(四)与企业携手培养,做到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近年来学校多次深入企业开展调查和研究,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当贫乏、肤浅,与企业所需的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的现代管理人才不相符合。这使学校充分认识到:较低的土木工程技术水平已成为制约中国工程企业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瓶颈,用人单位渴望通过学校的高等教育加强和改革教学内容,让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有目的地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企业根据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加强学生工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学校还加大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建筑公司、房地产领域的人才资源,特别是优秀的校友资源,做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传帮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