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10篇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篇1

关键词:“微时代”;传统节日;微博;微信

中***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157-03

2009年,作为新社交媒体的“微博”展露头角,推出不到一年,微博注册用户已超过1亿。2011年初,一款新的社交软件“微信”推出,14个月内就获得超过1亿注册用户,2013年1月微信用户更是突破3亿。微博、微信及其不断增长的数亿用户共同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微时代”。“微时代”以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为媒介代表,其特点是文本内容短小精炼,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捷,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空前普及的微博和微信成为了人们传达节日祝福的新兴载体,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有了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极大地转变了其文化传播的传统景观。

一、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现代意义

植根于中国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几千年文化传承中不断滋养成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数千年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国农业社会对于岁时的崇敬,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它还为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提供孕育与发展的平台。

当张牙舞爪的工业文明开始最大限度的“排除异己”,被碾压的农业文明颓废破败、灰头土脸,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彻底打破了以时间划分为标志的农耕生产方式,根源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变革的步伐加速了文化变迁的频率,年轻人对于“新时尚”的追求,使得春节的贴对联年画、元宵节的团聚赏灯、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重阳节的登高赏菊等传统习俗不断异化。年轻人开始追捧“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舶来品,这些“洋节”依托着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越来越猛烈的冲击着中国本土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及其节日文化的淡化成为必然。

在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大部分依赖于世代相传的人际传播,人们口耳相传,使得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保留。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造就了新的传媒环境,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占据了有利的传播资源,在这样的传媒环境中,传统文化受到跨文化传播和商业消费的冲击,势单力薄的人际传播在传统媒体的压力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传统节日文化日渐式微。

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迅速发展,以手机为平台的手机短信与微信的节日问候与祝福也日益流行,“微祝福”成为人们各大节日期间最亲睐的一种问候方式。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不仅为大众提供了无比快捷的众多信息,在信息传播速度上有着传统媒体不可企及的优势,同时也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得点对点、面对面的信息传递成为可能。然而这样的优势其实也存在弊端,尤其是在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播上。手机所带来的新型信息传递方式发展迅猛,这种“编成式”的短信样式在人与人之间重复来回发送,机械式的信息传递掩盖了传统节日本应具有的人文气息,节日问候蜕变成“手机与手机之间的无线联系”,冷漠得没有一丝人情味,“除了为通讯业务制造收入之外,渐渐失去了人际传播的初衷”[1]。

“不管你是谁,群发的我不回。”这首央视春晚上的神曲《群发的我不回》忽然间成了接地气热门歌曲,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们认为群发的短信没有诚意,不愿意回复的心声。从邮寄贺卡拜年到群发短信拜年,而如今这都已经过时了,微博微信送祝福,在朋友圈中晒“光盘”年夜饭,在朋友圈中发红包抢红包……成为了2014年最“潮”的过年方式,新浪微话题“舌尖上的春节”也吸引了2万多网友参与,很多年轻人利用微博微信过了一个温馨的节俭年。

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和提高民族自信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和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2]。在“微时代”里,人们用微信、微博等现代科技方式,代替传统言语和书信拜年、祝福。在微博上参与春晚讨论,发微博@远方的亲人给他们送上新春祝福,拍照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晒晒年夜饭,甚至在微信里邀请微信好友一起抢红包,这些形式新颖的活动确实让百姓体味到了不一样的年味儿。当新鲜好玩的现代技术与春晚、年夜饭、压岁钱等传统祝福方式相结合,“微时代”里的传统节日焕发出了现代光彩。因此,在“微时代”中,如何使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播符合现代潮流,呈现现代意义而更受年青一代关注,唤起其着力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二、“微时代”强化和拓展了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

2005年,***通知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春节、元宵、清明等传统节日被定为法定节日,受国家法律保护。这样的举措让传统节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强化了传统节日本身具有的传承文化、连接***府意愿与民众情感、唤醒民族记忆的重要意义”![3]而大众传媒一方面呈现的是节日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是节日生活及其变迁的镜像呈现,还影响受众对节日的认知态度以及参与方式。从书信、电话、电子邮件再到手机短信,传统节日祝福方式不断更新,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跟随科技的创新不断变化。进入“微时代”,各类移动便携的终端大行其道,微博微信趁势普及,给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新改变提供了契机。

第一,“微时代”以技术的创新使传统节日出现亮点,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关注度,增强了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意味着生活节奏的高速运转,休息时间和假期大大缩水。传统节日所带来的假期成为年轻人舒展身心的有效时间,然而,与传统节日相切合的传统习俗,例如踏青爬山、龙舟竞渡等户外活动已无法获得平时“身心疲惫”的年轻人的青睐,人们更愿意宅居在家,享受难得的清闲时光。微博、微信以手机和网络为载体,打破了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时空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微博发送祝福,参与庆祝活动。虽然有人认为这种微型化的家庭生活方式以及现代人参与意识的淡化,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对于众多的80后、90后来说,虚拟化的节日参与形式更加具有参与感与积极性。“微时代”下传统节日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一方面为传统节日增添了不少文化亮点,另一方面,新的传播方式使得受众更加关注传统节日,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以2015年举例,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微博粉丝量高达400多万。新浪微博发起的“春晚”微话题,获得了网友的广泛讨论,截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微话题“春晚”阅读量达25亿,参与讨论的人数超过2800万。同时,腾讯公司也数据,2015年春晚的微信互动总量达到110亿次。在2015年春晚的观众中,15~24岁的年轻观众达到14.93%,比2014年增长8.6%,可谓是五年来最年轻的春晚。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微信微博与传统节日的融合,提高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传统节日的关注和重视,人们主动参与到新型的节日庆典中,传统节日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第二,“微时代”宣扬的“节俭”理念更正了近年来人们对于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误区。中华民族众多传统节日大部分源于辛勤的劳动人民,其中流淌着的淳朴本质亘古不变。春节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在传统春节期间,人们贴年画和对联,合家团聚,祭祀祖先并期待来年的丰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城市的发展,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代替了传统的住宅,传统节日的文化呈现也不断消失,年画、挂历、门神等传统节日文化的呈现物在现代经济与技术发展下不断淡出我们的生活。传统的庆祝方式逐渐消逝,极具中国特色的祭祀模式、装饰方式、娱乐活动等文化民俗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范围。如今的春节,商业化气息日益浓厚,象征合家团聚的年夜饭已经被各大酒店明码标价,用于“压岁”和“压祟”的红包由薄变厚,甚至变成了一张张数额庞大的银行卡,这样的春节似乎已经变成了大多数人的“春劫”。同时,在其他的传统节日,“天价粽子”、“天价月饼”等新闻也屡见报端。商业社会的发展使得传统节日的庆祝习俗不断异化,人们陷入了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的奢靡之风误区。“微时代”所宣扬的“节俭”理念把人们从奢靡之风的误区里拉出来。

2014年兴起的“光盘”行动延续到了春节,除夕当晚,网友们纷纷在微博上开展“晒光盘”活动,晒出年夜饭“光盘”照片,以前微信朋友圈里充斥的大鱼大肉型的年夜饭照片现在已变得有些“另类”,晒晒年夜饭餐桌上的清粥小菜成为“主流”。同时,微信也推出了抢红包的活动,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发红包抢红包,数额不大,却让无数用户乐此不疲。“微时代”里这些贴近民意的小成本庆祝方式使得“节俭”的概念深入人心。

第三,“微时代”以祝福手段的革新拓展了传统节日的娱乐方式。传播学鼻祖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曾将传播的功能总结为以下四点: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功能和提供娱乐。其中,“传播的娱乐功能是现代传播多种功能中最显露、最有力、最大众化的功能”[4]。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娱乐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当代媒介环境中,娱乐文化呈现出了超乎寻常、跨越国界的显著性,其中传统节日的娱乐化尤甚。进入“微时代”,微博的“热门话题”以及微信的“红包”这些新兴的手段都拓展了传统节日的娱乐功能。

2014年春节,腾讯首次推出微信红包,除夕夜参与红包活动的总人数最多,达到了482万人次,平均每分钟2.5万人参与微信抢红包活动。到2015年春节,微信更是与央视春晚合作,春晚播放的几个小时里,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110亿次。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除夕夜晚22:34摇一摇互动达到8.1亿次每分钟。2015年春节,除了备受瞩目的微信红包之外,微信上的明星拜年、贺卡拜年、拜年小视频等其余八个庆祝方式也获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和推崇。其中,微信红包自诞生起其承担的使命便不仅仅是一种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而是一种全民娱乐活动。2015年推出的“拼手气红包”,不仅继承了我国春节传统的红包文化,又加入了游戏效果,这样的创新达到了传统现金红包没有的娱乐功能。同时,微信红包也突破了传统红包的地域限制,只要登录微信,就能给远方的亲人发送一个满载心意的小红包,及时送上节日祝福,弥补无法团聚的遗憾心情

第四,“微时代”下传统节日文化的传递方式出现变迁。哈贝马斯(Habermas)曾提出“公共领域”的理论,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中的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这一领域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任何干涉。通俗地说,就是指“***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治的活动空间”[5]。将此理论运用到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播上,在此过程中,互联网等新媒体提供了公共舆论空间,将传统节日在传统传播方式下的个人言论转化成“微时代”中的公共议题空间,因此可以说正是微博创造了一个自由而轻松的“公共领域”,参与人数盛况空前,这是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和任何一个社交媒体都无法产生的巨大效应。

“微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节日的表达方式得以拓宽,正月初五微信朋友圈里的“迎财神”活动就是一种新型的表达方式。但是在“微时代”中,移动式便携媒体的创举还在于建立了一种线上到线下的信息互动方式,即通常所说的“O2O”模式。这种模式将用户在移动社交媒体上的扩散式互动与受众在传统的节日庆祝方式结合起来,完美地呈现出更多新的节日表达方式。

三、传统节日文化与“微时代”传播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更需要传承与创新。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日渐式微,不得不说这与我国大众媒介对其的传播缺位有很大关系。当前我国的大众媒介为迎合受众兴趣极力呈现西方价值体系下的生活方式,在热炒西方节日的同时,无形中消解淡化了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热情。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认为,在现代高度发展的大众传播环境中,由传播媒介有选择性的提示“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影响了人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外部世界的***像”,即“主观现实”[6]。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环境,其实并不是对现实环境进行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媒介对事件和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之后提示给人们的拟态环境。当人们根据这一拟态环境来实施具体行为时,大众传播媒介开始显示其超越教育和宗教的作用,成为影响人们“主观现实”的主要手段[7]。“微时代”中,微博微信的普及成为了传统节日文化有利的传播载体,它们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重视影响了人们的“主观现实”,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有了新的阵地。同时,微博、微信与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相融合,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介,传递给受众的是科技的冷漠感。而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与人文精神,为科技的过度扩张起到一定的中和作用。

“微时代”里,以往不受欢迎的传统习俗披着现代化的外衣重回大众的视野。传统节日不论是从内容还是庆祝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和亮点,人们逐渐从注重传统节日的外在商业文化回归到了传统节日本身。“微时代”采用现代化的媒介手段传播传统节日文化,把传统习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方式,成为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新亮点。

古老的传统节日文化只有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更加鲜活灵动,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是一种“活”的文化,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合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当中[8]。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媒介要注入多元化模式来整合与创新传统节日文化,通过多元化的新型媒介文化来促使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顺应媒体新形势,延续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是我们迫在眉睫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乔雪阳.试论“短信工业时代”的节日传播效果[EB/OL]. http:///.2006-02-25.

[2] 萧放.传统节日文化与民族精神[J].***工研究动态,2008(18).

[3] 郭讲用.传播仪式观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0(12).

[4] 李建秋.论手机短信与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传播[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5).

[5]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篇2

1、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2、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3、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

1、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美满、贵和尚美。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传统节日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节日也调节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节日,一个民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强大,弘扬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能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此外,元宵吃汤圆,中秋吃月饼等,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重阳遍插茱萸,这些驱恶辟邪的习俗也显露出尚美的意愿。

2、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天人合一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文明。几乎每个节日都是一个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逐渐产生的。在节日的选择上体现了人顺应自然的理念,让民众依照自然节奏、适应气候周期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而对节日的庆祝体现了人们祈盼农业生产的风调雨顺。这一点很好地阐释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程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互动研究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可是近些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例如清明、端午、中秋等的过节气氛日趋淡漠,而各种洋节却红红火火,年轻一代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认识也越来越模糊,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感情越来越淡漠。这种文化的错位是发人深省的。因此,本文针对反映出来的传统节日观的失落现象,从文化和教育的视角透析原因,并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初中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情况

笔者从以下两方面具体进行阐发:

第一,初中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现状。本次研究对南京市八所中学的初一到初三的972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市直属学校一所、主城区的学校两所、新城区的学校一所、近郊的学校两所、农村的学校两所,每所学校的初一到初三的每个年级各选取一个班级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972份,回收问卷969份,回收有效问卷958份。其中初一发放问卷318份,回收有效问卷313份;初二发放问卷329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初三发放问卷325份,回收有效问卷321份。通过这次对部分初中学生传统节日观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年轻一代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认识越来越模糊,那份融化在骨子里的感情越来越冷淡。而诸如圣诞节等各种洋节却红红火火,日趋受到初中生的喜爱与追捧。但不管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把握还是对西方节日的风俗了解,绝大多数同学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深入文化内部层面的还很少。

第二,初中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淡漠的原因分析。造成初中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淡漠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的淡化,其根本在于它是与农业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农业文明。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业节日文明中的因素,如以温饱型的吃为主、交往的血缘关系属性、祭祀的家族色彩及其低参与度和娱乐性逐渐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2.洋节和人造节日的冲击。洋节(诸如圣诞节、万圣节等)的引入丰富了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娱乐休闲,但它在中国的升温和流行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热情,加剧了人们对过传统节日意识的淡化。此外中国一些商家和旅游景点又不断推出层出不穷的人造节日,如“羽绒节”、“龙虾节”、“草莓节”等,使得人们审美疲劳,渐渐淡漠了过节的热情与期盼。3.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缺失。初中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缺失确实比较严重。我们的现行教材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不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少有介绍传统节日的诗歌文章,即便有了,往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偏重于对字词句、语段及篇章的理解、体会,无法实现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系统学习,更谈不上对民族节日文化的体验和传承了。加上我们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自身文化素养有待不断学习提高,在没有教材依托的情况下,对传统节日文化又知之甚少,上课时如果碰到相关内容,尽量一笔带过。这样的教育现状,又如何让学生亲近、喜爱甚至是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呢?

二、传统节日文化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笔者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传统节日文化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第一,传统节日文化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三点内容:1.开拓课程资源的途径。古往今来,中国就是一个多节日的国度。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沉淀了无数智慧的文化瑰宝,传统节日民俗就是其中之一。每一个节日民俗都蕴涵着无数美丽动人的历史传说与故事,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其中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色彩斑斓。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我们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2.解读语文课程的钥匙。语文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挖掘传统民俗背后丰富的意蕴,就能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的匠心独运,从而帮助学生解读那些看似简单却内涵深厚的文学作品。3.深挖教材文本的把手。有些作家“善于选取和征用一些饱含人文意义又相对静态和***的时间刻度,如节日等,将之糅合到小说的文本当中,从而使文本的人文厚度历时显著加浓、加深”。[1]P110我们教材中的有些小说也将人物的性格、命运置身于着独特的时间刻度之中,增加了小说的深厚之感。如: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小说在具体回忆孔乙己的后半部分,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一共有八个时间节点:①有一天,即大约中秋前的两三天;②中秋过后,即将近初冬的一天的下半天;③自此以后;④到了年关;⑤到第二年端午;⑥到中秋;⑦再到年关;⑧到现在。随着情节的发展,越向后时间节点出现越多,拉的跨时加长,节奏加快。使矛盾急转直下,加速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的发展。这样把一个穷困落魄的封建文人的命运和富有浓厚文化意味的“端午”、“中秋”、“年关”等传统节日联系起来,直到人们渐渐淡忘了他,大约的确是死了,更见其悲剧色彩。

第二,传统节日文化融铸了语文课程文化。包括三点内容:1.涵养学生的文化精神。语文学科有着宽广的文化情怀,学习过程也充满了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入鲜活的传统节日文化,启发学生的思维,必能充分发挥语文的文化唤醒功能,丰富学生的心灵,涵养学生的文化精神。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传统节日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能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开阔语文学习的视野,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的意识与方法。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目前“文化类试题”在各种语文试卷中不断出现,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的考题也层出不穷,在充分发挥语文人文性教育功能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品位,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综合培养。3.促进学生的文化创新。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是对生活的感悟,对智慧的学习。它引导我们在生活的舞台上“传承文明”,启发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开拓创新”。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借助传统节日文化这一有效载体,充分挖掘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意蕴,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文化创新。

三、语文课程中的传统节日文化建设

笔者从以下四方面来具体阐述:

第一,重视课堂教学。笔者主要是以现行的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岁时民俗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按时间顺序分类的方法进行梳理,有常见的节日也有已经淡出历史舞台的传统节日,意在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节日文化学习的平台:1.元旦、新年:如八年级上册的《故宫博物院》、《阿长与〈山海经〉》有涉及。2.元宵节:如八年级上册的《夜宿卢沟》:“在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中,我感到夜宿卢沟观赏晓月的相宜日子,莫过于正月十五上元节了。”3.春社日:如八年级上册的《游山西村》:“萧鼓追随春社近。”4.花朝节:如八年级下册的《满井游记》:“花朝节,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5.上巳节:八年级上册的《欣赏王羲之书法》有涉及。6.清明节:七年级上册的《山塘棹歌》:“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7.端午节:八年级下册的《端午的鸭蛋》,介绍了家乡端午的各种风俗。8.七夕节:七年级上册的《天上的街市》、八年级上册的《秋夕》等文有涉及。9.中秋节:八年级下册的《月》、八年级下册的《明月几时有》等文有涉及。10.重阳节:七年级上册的《过故人庄》、九年级上册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文有涉及。11.腊月忙节:八年级上册的《游山西村》、《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下册的《我的母亲》等文有涉及。

第二,进行综合性学习。语文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依托的载体,能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拓展性学习,进而全方位的学习语文。现行的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与传统节日文化有关系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探索月球奥秘·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怎样搜集材料·中秋节》等有所涉及。以《怎样搜集材料·中秋节》为例,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现在,请你以中秋节为主题,围绕着中秋节的起源,各地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古今诗文作品中的中秋节等来搜集资料。到***书馆查找资料,可以先查书名索引,查一查中国传统节日、各地民俗风情,以及文化史、风物志、地理等方面的书目。还可以翻翻工具书、索引、书目提要之类的书。根据这些线索,借阅有关的***书。发现有用的资料,可以摘录、作札记,有的还可以复印。也可以到阅览室浏览有关民俗风情的报纸杂志,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把搜集到的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加以整理,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尽量说得简洁、生动。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其他节日来做搜集资料的训练,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

第三,关注作文训练。要建立习作训练体系,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把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写作资源进行开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不失为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理由如下:1.传统节日里蕴涵了无限的写作资源,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写作活动,不仅能有效的开拓学生作文的题材,挖掘作文的主题,还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进一步提高他自身的写作素养与文化涵养。2.传统节日文化可以拓展作文教学的内容,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还能促进文章品味的提升。3.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写作资源开发的策略,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体验,让学生在享受到传统节日文化润泽的同时,积极表达出心中的感悟。同时教师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记录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最后根据传统节日主题的不同,精选优秀作品进行不同层面的分享,可以进行橱窗展示、校刊发表,甚至投稿到报社发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第四,依托考试强化。依托考试强化,在当前的形势下仍然是考查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掌握到何种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许多省市的中考试卷中,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命题就层出不穷。大多是以诗词积累、综合性学习和现代文阅读的形式出现的,试题以活动为载体,既考查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又让学生更加了解到中华民族富有生命力的传统节日文化,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卷第7题:今天是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你参加下列节日活动。(10分)具体包括了走近端午、情系节日、弘扬传统三个环节。此外,还可以通过诗词积累、对联赏析、按例仿写、材料探究或现代文阅读等形式来强化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掌握程度。

四、利用语文课程与传统节日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语文课程与学生的文化创新。如一些学者所言,中国传统教育具有明显的“后喻型”文化倾向,“由于强调稳定、贬抑变化,于是,忽视反思、批判与创新。人们只是‘身’存于‘现在’而生活于‘过去’”。[2]P96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编制者更多地是把对传统节日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上,而较少创新意识的激发与批判思维的启迪。多是从搜集资料、节日探源这样的角度设计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多‘积累型’,少‘发现型’,多‘继承型’,少‘创造型’”。[3]P97如果只是以对节日文化传统的积累、继承与保存为宗旨,那么学生将永远作为一个滞后者的角色而存在,一味地重复过去,谈不上与时俱进,更不能引领文化的创造与发展。

第二,怎样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笔者通过三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1.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积极挖掘两大形式下生机盎然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重建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例如在今年寒假前,我班同学响应校少先队“雏鹰小队”活动的号召,积极参加“充满?摇?摇 ?摇?摇的除夕”的征文活动,很多同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吃了多少美味佳肴、穿了什么新衣新帽、拿了多少压岁红包,更多的是挖掘出了除夕团圆的深层文化体验。2.促进传统和现代相互融合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传统节日之所以被冠以“传统”的名称,就表明它的身上有历史的烙印,有传统的底蕴。但是,传统的底蕴绝对不是凭借一成不变的节庆习俗来表现的,而是依靠万古常新的文化精神来体现的。传统节日文化的不断推陈出新,不管在当今还是未来都是必然的趋势。如:有“秦淮灯火甲天下”美誉的秦淮灯会是广泛流传于南京地区的大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2011年的秦淮灯会的新观法就是先“上墙”后“下河”再“进庙”。先在中华门登临城墙看灯展,而后在东水关下城墙乘坐画舫欣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最后在夫子庙上岸,进大成殿观灯。这样一来,既创新了老南京“爬城头走百病”的习俗,又拓展了人们的欣赏视角与欣赏范围。3.开拓本土课程资源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本土文化底蕴,蕴含着无穷的文化教育资源。古都深厚的内涵是我们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教育的源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较少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忽视了传统节日活动的优势,造成学生对传统节日认识的空白和本土意识情感的缺乏。我们应该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其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如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课上,有学生就对南京的中秋节、七夕节等民俗进行了深度的研究,还有的结合《红楼梦》里的节日庆典研究南京的元宵花灯、清明放风筝、中秋赏月等节日习俗,还有人把书中的端午斗百草和九年级上册学习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中的“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结合起来,共同挖掘老南京的民风民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培养学生满怀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振兴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我们应努力开拓本土课程资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文化创新。

综上,笔者从丰富语文课程资源和融铸语文课程文化两方面入手,将传统节日文化对于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做出了细致的剖析。并从重视课堂教学、进行综合性学习、关注作文训练、依托考试强化四方面就语文课程中的传统节日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并有大量实践的案例辅助说明。在此基础上,还就如何利用语文课程与传统节日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希望能从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传统和现代相互融合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开拓本土课程资源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因笔者自身水平和能力有限,仅以此文作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肖太云.时间人文化的意义[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6):110.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篇4

关键词:传统节日 端午节 文化象征 旅游

2008年,国家对法定节假日做出调整,将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增定为具有三天假期的小长假日。旅游业是为“窗口行业”和公认的“朝阳产业”,从文化象征角度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旅游的发展,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践行意义,还可以使旅游业由于传统文化的注入取得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最终实现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融。

一、端午节文化象征意蕴挖掘

何星亮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象征系统进行论述时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形式多样,隐藏在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他从文化习俗和信仰的角度分析了二元、三元、五元、八元思维结构。根据端午节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本文采取三元思维结构,并基于“三才“即“天”、“地”、“人”的视角对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象征进行解读。

(一)天:崇尚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的传统节日无论是在节日设立的时间、节日的诸多风俗还是在节日的演变上,都体现了要顺应自然节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针对端午节来讲,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很多,其中有一个便是“源于夏至说”。在中国古代,夏至和冬至由于处于季节变化性较大的时间节点而备受重视,是中国古代两个最重要的节气,也被当做重要的节日来过。古语有云:“冬至如大年。”冬至节日一直保留至今。夏至也曾经作为节来过,后来是端午节的盛行,夏至作为节日的活动内容才被挪到端午节了。从这个角度讲,端午节的出现是和季节交替密切相关的。它可以看作是自然对人的生活的制约,人对自然的一种认识、顺应与把握。它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智慧对变化自然的一种适应。

(二)地:鲜明的农业文明特色

端午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农耕生产中产生的应时而作,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习惯。端午节万物孳生,它的选定正是夏伏这一特色的最好体现。入夏,农事渐忙,收获的季节尚未到来,青黄不接,而且此时天气春意已消,逐渐燥热,天灾地孽开始出现。端午节期间的多种民俗事项都表达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渴盼。拿吃粽子的习俗来讲,粽子古称角黍。黍是中国古代五谷(稻、黍、稷、麦、菽)之一。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又称“火谷”。角黍之所以要用菰叶包裹,是因为菰叶生于水中而属阴。菰叶包于黍外,象征“阴外阳内”、“阴阳相合”之状。表达古代中国人祈求端午之后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的愿望。

(三)人:对个体生命的关爱,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和对爱国主义的弘扬

中国的传统节日处处显示出人的主体地位,对个人、家庭、国家三者的关注几乎是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核心内容。端午节中,采用多种厌胜之物如艾蒿、符***、雄黄酒等进行驱邪避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姻亲交往、朋友相聚、师生互礼则表达了对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视;尤以家庭关系为重,寄托了人们以过节的形式维持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美好愿望;通过吃粽子、划龙舟等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体现了端午节对爱国主义这一国家、民族永恒主题的弘扬。

二、文化象征视角下端午节日旅游发展对策探析

从“天”、“地”、“人”的视角对端午节进行传统文化象征解读可知,端午节以其独特的节日象征符号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在运用端午节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进行旅游载体化运作时,要在宏观上把握好端午节日旅游这个基本特征。具体来说可以从“处理好三对关系”和“发展好一个产业”两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处理好三对关系

1、西方外来文化与东方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象征具有群体性的特征。绝大部分象征符号反映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群体文化心理写照。中国的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取向,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折射。在全球化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洋节日文化个性化强,没有固定模式,对好奇心强、爱赶时髦、爱模仿的年轻人有吸引力,结果使得传统节日备受冷落。对此,一方面顺应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趋势,认清并承认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盛行的事实;另一方面,不能对此状况“听之任之”,而应审时度势,加大本土节日文化宣传和建设,保护中国古老文化的根。同时,积极吸收西方传统节日中有益的、能唤起人类共同美好情感的成份,为己所用。

2、社会***治文化与大众娱乐文化之间的关系。象征具有多重性的特征。其表现之一为同一种象征符号因其本身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而被人们赋予多种不同的象征意义。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其多彩的民俗事项使其蕴含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目前,对于端午节文化的宣传大都停留在其作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的狭隘范围内,过分强调其纪念性的内容,夸大其***治性的色彩。这导致了端午节日的严肃性有余,活泼性不足,使得普通民众融入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匮乏,形式单一。因此,在发展端午节旅游时要充分展示其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注意发挥其社会***治功能外,还要积极地融入大众娱乐文化,创新各种节日文化活动形式,让人们在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感知并寻找传统文化的灵魂。

3、现代流行文化与传统古典文化之间的关系。象征具有传承性的特征。传承性强调象征符号在社会演变中基本的表现形式和所具有的深层文化内涵的稳定性。节日符号的传承性决定了其在文脉相传中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节日具体表达方式和内容的固步自封。传统节日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不断变换的社会时空中进行的,其演变与与时俱进是一种历史衍义的潮流。符合民众心理的节日文化形式的“以旧换新”是十分必要的。在发展端午节日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要破除目前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划龙舟的单调节日模式,积极利用现代流行文化载体和手段,通过探索流行文化的创意、生产、传播与青少年的审美、志趣、利益情感诉求以及休闲娱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吸收其中极具活力的、能唤起强大的市场感召力和情感共鸣度的流行文化元素,来充实传统节日的现代感,实现现代流行文化和传统古典文化的有机融合。

(二)发展好一个产业

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潜能的产业。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之内,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点和文化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开展端午旅游时,要坚持文化大产业的发展观念,积极利用旅游产业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优势,将端午节诸多传统文化象征符号诉诸于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感性载体之上,打造端午旅游文化大餐。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多行业联合运转。将和端午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销售、新闻媒体、出版等各行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端午旅游文化大产业链,积极开展产业链条上各个节点的呼应合作,促进端午节象征资本的扩张。

第二,加大创意血液的注入。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端午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提高。比如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出端午“超越时空”虚拟旅游项目,让旅游者能够亲临其境般地了解端午文化演变的历史,体会其生动别样的传统文化特色。

第三,将端午的节日文化元素融入到地方文化元素中去,延伸端午旅游的表现空间,充实旅游活动内容。比如在缺水的北方,龙舟竞渡旅游项目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无法实施,但是可以结合北方各地域文化风情,除了开展诸如旱地高跷舞龙等文化娱乐活动外,还可以在饮食方面凭借北方菜肴相比南方菜肴更为豪放的特征,展示“龙舟舞动食文化”的风彩。

参考文献:

[1]何星亮,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篇5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价值;教育方法

中***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61-02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一)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源于农时,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它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有的是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有的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节日根植于文化系统之中,以特定的仪式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展示民族社会生活状况的窗口,同时也是人类传递并扩展生存知识和生存态度的一种手段,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1.鲜活生动的服饰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礼仪之邦,历来讲究衣冠上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其内容、节日仪式及文化内涵处处体现着重衣冠、重礼仪的传统。

2.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作为农耕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农业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带有强烈的农业文化特点,节日是由节气演变而来的,最初是人们庆祝丰收的喜悦日子,庆典周期和农耕周期基本一致。所以在每个特定的节日里,不同民族、不同的作物生产,就呈现出丰富的节日饮食。

3.礼仪结合的仪式文化

钦若昊天、敬授人时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而祭祀是中华礼仪的一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数都起源于祭祀,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在古老的祭祀过程中有一整套严密的仪式,使得最终固定下来的传统节日也是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庆祝并实现,仪式的固化从而强化了节日的意义。

4.淳朴自然的价值观念

敬天保民的思想体现了最淳朴的人本价值理念,中国传统节日农耕文化的特点,使得传统节日期间的相关节日仪式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节日仪式大多与祭祀仪式相关,人们在祭天祭祖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天地自然规律的遵循,期盼得到天地自然的恩惠,体现出了最朴素的价值观念。

5.丰富的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透视出的审美追求,在传统节日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当中,人们通过节日仪式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特别的东西把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而在民俗服饰、民俗饮食、节庆仪式中都展现出美的品质,可以概括为:人情之美、艺术之美和意境之美三个方面。

6.神秘的宗教意蕴

宗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本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传统节日更是源于宗教仪式,宗教文化为节日文化的形成、丰富提供了最原始的内核。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完善过程中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价值

(一)浓烈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对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长期的凝练,已经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社会心理认同,使得整个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富有爱国精神的民族。而传统节日是人们表达爱国情怀最自觉的一个特殊仪式。如我国传统节日春节,全国各族人民盛装出席,家家户户门上贴上了期盼国运昌盛、发达和家庭美满、幸福的对联,人们在爆竹声中互致问候、同享欢乐。

(二)和谐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和谐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在传统节日的仪式和文化中处处彰显着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如春节当中,除夕夜的守岁习俗在驱***避邪的古老传说之外,更强调的是合家团圆的意义;还有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神,接灶神、送灶神等都有严格仪式,期盼灶王爷能把吉利带给人间,还有扫尘、洗浴、贴门神、放鞭炮、派发压岁钱等,处处透视出人们在严谨的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敬畏和珍视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敬畏和珍视生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和人格方面的发展。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指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相当一部分节日实际上都是表达慎终追远、敬祖报本。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实际上就是讲究孝悌,表现出对生命平等的珍视和敬畏。

(四)崇尚人伦亲情

崇尚人伦亲情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人伦亲情是维系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中国传统节日通过特定的节日仪式礼节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言行,从实践的角度让人们在家庭内部践行尊尊亲亲的礼数。

三、高校的德育中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方法

(一)传统节日庆典仪式的演示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仪式化,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仪式作为文化记忆的要素和过程,在节日期间聚拢了人气,节日文化也通过节日仪式的集中展示,传递出节日的特定文化内涵。仪式作为文化的象征符号,成为人们欢度节日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传统节日庆典仪式的演示,让学生们直接走进了传统节日的心脏,感受传统节日文化浓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庆典仪式,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神灵的祭奠和敬重,寄托对死者的追忆之情,趋利避害,寄托着对丰收、吉祥、平安、团圆的美好期盼,表达了人们最朴实的价值观念。

(二)举办传统节日文化大讲堂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挖掘整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如传统节日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物象符号、节日诗词等,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展以此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讲座;也可以邀请民俗专家,民间艺人等来校举办传统节日文化大讲堂。具体内容可以从每个节日文化中选取,也可以进行节日之间的比较讲座。

(三)进行传统节日文化课题研究

学术界可以发挥人员、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对相关传统节日文化问题进行研究;召开传统节日文化学术会议,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与相关民俗机构合作开展与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文献整理、资料收集及课题申报工作;开展有关传统节日文化资料的采集工作。

对传统节日文化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传承和保护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研究的同时,要增强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意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丰富其外延,要拓宽视野,进行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如把节日文化与地理学、建筑学、气候学、天文历法等交叉研究,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脉络,为普及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认同感而发挥作用。

(四)编写传统节日文化读本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充实,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精神文化。高等院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充分利用节日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义不容辞。高校尝试研究制定传统节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利用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资源编写传统节日文化系列读本,使学生系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内容,更直观的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在书籍编写过程中要把握几个原则,以保证节日文化书籍能真正发挥实效。首先是通俗性,要保证文化读本的通俗;其次是故事性,传统节日与宗教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节日传说故事,可以以故事为线索展开;最后要突出文化性,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在文化读本中要突出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内涵,方便节日文化在学生头脑中的记忆,同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对节日及节日文化的兴趣。

(五)开展传统节日主题实践

开展传统节日主题实践活动,是为了加深德育对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亲身实践活动,体会庄重的仪式、劳动艰辛、敬天保民、孝敬长辈等的历史渊源,通过实践活动接受传统道德的洗礼,在设计实践主题时,使活动贴近生活并与学生的志趣相投。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导致观念的蝉变、文化发展多元化对节日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意识失缺。赋予高校德育机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实施来推动高校德育机制的变革,既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是为创新高校德育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护明.高校德育生活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郭建平.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与意义述评[J].教育改革,2008,(1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篇6

节日是一种历史文化,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习惯,节日也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产物和象征,它独特的内涵融入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通过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将这些灵魂和精神进行渗透,对人们的身心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策的发展和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融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的当代大学生大多受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他们越来越喜欢庆祝西方节日,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传统节日。面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以及由此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所形成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消费观念,正确理解西方节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并呼吁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二、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中西方节日文化观

西方节日文化在中国受当代大学生青睐。一方面,西方自由和休闲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大量的中国当代大学生。另一方面,有调查资料表明,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强于20世纪 80~90 年代的大学生, 表现在他们思维活跃,对社会生活中新思想、新观点反应迅速。[1]

在中国,西方的节日已经发展迅速,吸引了很多中国年轻人。首先,西方的节日是以一种简单方便的方式庆祝的,很少有禁忌;其次,西方的节日对他们来说又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节日。以情人节为例,在2月14日这一天,可以看到很多的青年人以送玫瑰花、送巧克力以及举办烛光晚餐等活动庆祝节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情人节充满了新鲜、刺激和浪漫,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西方节日富有更多的娱乐元素,年轻人更热衷于庆祝和参加这些节日活动。然而,他们喜欢西方的节日多数不是由于节日文化本身的因素,有些只是满足于心理上的刺激和浪漫,而多数则是因为追求一种浪漫和时尚,追求一种纯粹的形式。

三、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面临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冲击, 传统文化陷入困境,礼崩乐坏,导致传统节日也丧失了存在的精神基础,逐渐衰微。”[2]与西方节日文化相比,中国的节日文化历史悠久,与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对于西方节日而言,中国的传统节日则更受到中国中老年人推崇。年轻的当代大学生们向往着新的与众不同文化,结果是他们越来越淡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节日文化背景缺乏了解;二是传统的节日是数千年代代相传的节日文化,对他们而言似乎缺乏新鲜感;三是中国的节日大多为传统的节日,强调家庭团聚和社会和谐,所以许多当代大学生把他们看做是一种责任;四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色彩、语言等方面还有一些禁忌,让他们感到压抑。

四、??代大学生的中西方节日文化教育策略

现在,大多数当代大学生不太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但他们有兴趣庆祝各种西方节日,尤其是沉迷于庆祝圣诞节和情人节,在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以此同时,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观念变得越来越冷漠。作为新一代的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当代大学生不应该忽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因此,我们的非常有必要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培养“文化自觉”。所谓的“文化自觉” 就是要对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来历、文化得失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既要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优点, 又要认识到它的不足。[3]在面对不同的节日文化时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吸取西方节日文化优秀元素,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新一代的接班人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优秀成果。

1、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西方节日文化,吸取西方节日文化之精华

西方节日文化大多以纪念、庆祝、感恩等主题构成,我们应引导当代大学生从西方节日主题中更多吸取其精神内涵。例如:从圣诞节中我们可以更多了解西方的宗教文化以及人们不同的信仰,更重要的是从中了解早期西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再如:引导学生从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活动中懂得感恩,感谢给你生命并养育你的父母,感谢所有帮助过你的人,感谢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感谢国家和社会给你的一切,从感恩中唤醒他们的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为自己、父母、国家和社会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此外,西方的许多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等都有家庭团聚的元素,也有节日的喜庆气氛,从西方的节日里我们也能看到他们非常重视家庭成员以及亲朋好友的紧密联系和友谊,从中也体现了集体主义的思想,这也是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吸取和借鉴的。

2、引导当代大学生加强中西节日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西方节日文化的文化交流也应加强。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加强自身素质,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中西方节日文化交流应建立在充分理解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基础之上进行。

西方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存基础,其中大部分具有明显的宗教意义,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人更注重节日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和节日气氛。例如,在西方的万圣节,人们穿着个性的装扮,雕刻奇异南瓜灯,通过赠送小糖果和各种装饰品等方式营造节日的热闹气氛。

传统的中国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都是家庭团圆的节日。在这些节日里,家庭往往聚在一起庆祝节日,并创造一个和谐的节日气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以交往、交流、凝聚力和彰显文化遗产为重要途径,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悠久历史、传统美德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因此,我们要引导他们多读有关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书籍,了解节日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所传承的文化精髓,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西方节日文化交流,在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在了解并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的各种优秀成果的同时,中国当代大学生还应接受国学教育,逐步将其纳入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拓展他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路径:一是教师应积极主动接受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任务,解释传统节日文化的含义、渊源和习俗等等;二是在继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应正确引导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三是用适当的方法宣传、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四是可以组织一些如表演、辩论等活动引导他们学会处理传统与现代、自主性和多样性的节日文化,并对不适合先进文化发展的观念及行为进行及时更正。

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将学校教育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相结合,将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参加一些如文化艺术节等有关与节日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自豪感,引带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而优秀的节日文化。

五、结语

西方节日活动在当代大学生中越来越流行,西方的节日文化已被中国年轻人所接纳并受其青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同时也看到其对当代大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和引导中国当代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西方节日文化所带来的的影?,我们应积极引导他们吸取西方节日文化的优秀成果,引导他们尽量减少西方节日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鉴赏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篇7

关键词:多元文化;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

中***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8/09―0065―04

节日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写照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彰显了一个民族的内在价值,是一个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它是增强民族自我认同感,联结民族共同记忆的文化纽带;具有独一无二的民族特性,是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领域也随之呈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各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对话日益频繁,多元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一道绚丽多姿的文化景观。可以说,文化多元化已是当今世界文化领域的显著特征,它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本土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正面临着话语权日渐走低的尴尬局面,构建节日文化话语权成了我们关注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本土文化的话语权威,释放本国传统节日之异彩,处理好本土节日文化与外来节日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减弱的异态走向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节日文化在本土的主体地位有所动摇,其话语权威日趋减弱,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异态走向。一方面,随着节假日法定***策的实施,保护本土节日文化的觉悟虽有所增强,但传统节日文化仍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另一方面,外来节日文化浸染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形态市场,并呈扩大趋势。

随着传统节日日益式微,在社会人士保护传统节日的呼吁下,***府出台了节假日法定这一重大举措。该提议的实施表明,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保护的意识有所增强,以往以民间各种活动形式加以传承的节日被纳入到制度保护的层面。它为我们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提升传统节日文化的话语权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存在着对传统节日内涵理解模糊、认同感不强等现象,使节日法定这一外部推动机制的作用十分有限。从意识层面讲,传统节日文化缺乏内在的合法性,因而即使有了固定的节假日,但对一部分人而言无非是多了几个休息日,节日法定在引导民众加强节日认同感、传承节日文化方面的功效显得微弱。目前,许多年轻人对西方节日的狂热度依旧持续走高,而传统节日的影响力度虽然随着节目法定***策的实施有所提升,但传统节日文化的主导地位依然受到严峻挑战,面临着边缘化的危机。要真正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传承,牢固传统节日文化的话语权威还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时间。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往来日益密切,一方面,它使各国文化在互动中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成长;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发展中也催生了文化霸权主义的负面文化效应。文化霸权主义试***将本国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以各种途径渗透到别国,以达到文化殖民的目的。现在,文化霸权主义在节日文化方面也开拓了浸染别国文化的意识形态市场。正如缪赛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所提到的“每一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作人类历史主要的戏剧性场面来撰写。与其他文明相比较,西方可能更是如此”。随着西方节日文化在我国不断地推广、盛行,它越来越受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它使作为我国主流节日文化的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挤压,走向了边缘的地位,传统节日文化的话语权威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减弱的根源分析

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呈现异态走向的原因主要可从国内与国际两个维度加以分析。

从国内角度讲,最根本的是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根基发生裂变,节日文化的现代性调试功效微弱。中国的传统节日发端于以自然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岁时节令之上,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文化赖以生成的社会根基发生了变化,而其当代性调试功效比较微弱,因而难以顺利实现适应当代生活的过渡。主要表现为:

首先,节日内涵的苍白化。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宗法文化、原始观念文化等的承载体,是一定时期内文化特征的生动写照。然而,由于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传统节日生成的社会基础发生根本变化,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也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节日的内涵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播中日益显得苍白无力。

其次,节日形式的粗陋化。“任何一种或一个民俗事物和现象,都是经由人们相应的表现构成的。这些表现体,正是各式各样民俗元素的象征符号。”作为民俗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也是如此。节日的形式,或者说,节日符号是节日文化的承载体,它使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通过对文化符号的接触来体会它所传达的文化内涵。然而,现阶段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仪式、行为活动在传承中日趋形式化、简单化,节日形式也过多地停留在物化层面,缺乏精神涵养。这使传统节日在现代人中出现了解读的困难,造成节日文化理解上的障碍。

最后,节日认同感的淡漠化。伴随着节日内涵的苍白化、节日形式的粗陋化,出现了节日认同感的淡漠化。其主要表现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向心力不足,节日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模糊,最终将造成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的动摇,乃至分崩离析。

从国际角度讲,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当今世界的斗争日益转向了文化领域的斗争与较量,文化霸权也成了西方社会一些国家在斗争中所推行的一个新战略。可以说,全球化浪潮中出现的文化霸权现象是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日渐走低的外部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根本上就是一种以经济行动策略来实现的新的文化整合过程,它的最终结果就是能够在某种普遍性设计中瓦解任何一种保持自身特殊努力的文化自足体,进而完成对于世界文化前景的‘普遍化’构造。这就是以美国为代表推行的、由缪赛尔・亨廷顿宣扬的‘普世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文化趋同化和殖民化的新境遇。

现阶段,我们的节日文化被趋同到西方节日文化之下的危机日益凸显。缪赛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西方正在、并将继续试***通过将自己的利益确定为‘世界共同体’的利益来保持其主导地位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个词已成为一个委婉的集合名词(代替了‘自由

世界’),它赋予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为维护其利益而采取的行动以全球合法性。”他们凭着在文化中的强势地位争夺世界文化的话语权,不断地向别国传输自身的意识形态,意***使其文化传统成为世界性的传统,使世界的文化趋同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文化较量中处于弱势地位,我们的节日文化在西方节日文化的强力浸染下易被西化,难以坚守本土的文化个性,以至丧失节日文化的民族特色,这最终导致节日文化话语权的丢失。

三、重建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的路径探讨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建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是一个关系到节日文化传承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到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坚守文化个性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要深入探讨重建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的有效路径,使传统节日文化得以有效地传承。

1,实现制度层面到意识层面的升华,创生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在合法性

这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的基本前提。国家实行节日法定的***策通过外部引导来繁荣传统节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将文化的传承由制度层面上升到意识层面,确立节日文化的内在合法性,以内部改造作为节日传承的强大基石。从根本上将节日文化的根基载人人们的心中,这也是重建话语权威的重中之重。

在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下,异质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渗透,甚至相互冲突的现象。创生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在合法性,首先需要我们确认自身的节日文化身份,找到节日文化的民族归属感。缪赛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也提到:“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人民和民族正试***回答人类可能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是谁?”只有确认自身的文化身份,我们才不至于在多元文化摩擦中迷失自我。创生传统节日内在合法性最重要的是增强节日文化的认同感,使节日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活动。“既然历史是认同的话语,谁‘拥有’或占有过去的问题就是一个谁拥有能力在给定的时间和空间上识别他或她自己和他人的问题。”因而,我们要注重节日文化认同感的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中的深刻内涵,让社会大众从根本上认识、理解并认同本土的节日文化。在多元文化面前依然坚守本土的节日文化传统,使人们能通过传统节日文化找到民族身份和民族归属感。

2,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性过渡,创生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张力

这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条件。“现在传统节日遭遇的问题是它没有很好地完成从农业文明形态向现代文明形态的转型,其文化内涵、过节方式与现代社会契合度不高。”目前,传统节日文化要重建话语权,就必须赋予时代内涵,注入当代元素,赋予节日文化与时俱进的品质。因此,我们可从以下两个维度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性过渡:

一方面,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适应当代的文化价值,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当代性过渡。每一种节日文化都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现阶段我们面临着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日显苍白化的困境,因而要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价值的文化精神,使其顺利实现当代意义上的调试。如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与纪念屈原有关。“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在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一首壮丽的爱国主义诗章。”这里体现了“精忠”的文化精神,它对我国目前所倡导的爱国主义价值理念仍具现实意义。再如,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月饼象征着团圆”。其中,可挖掘出人们崇尚“和”与“美”的精神,这与我国完成祖国统一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又具有相通性。可以说,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能挖掘出符合当代社会特质的文化内涵。通过这种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代社会将更具生命力。

另一方面,创新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也即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有效实现节日文化的当代传承。“符号的传达关系和传达功能不仅要受到符号使用者的限定,还要受符号使用环境的制约。……所有的节日符号系统的传达意义和传达功能,要受到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及各民族的文化心理环境的影响。……适应这种经济发展及转变的民俗活动就自发地得到保存和发展,而主要以早期农业文明为基础的活动因难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基石而逐渐式微和消亡。”因此,要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过渡,需要打造传统节目的当代符号品牌,创造出节日文化的形象代言人,以此传承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文化。

3,坚守节日文化的民族个性,走中国特色的节日文化道路

这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的根本要求。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西方节日对传统节日造成了强大的冲击,节日的西化现象日益突显,本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日渐流失以及失去其民族个性的危机。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继续走低的局面为我们保护本土节日文化、坚守节日文化的民族个性敲响了警钟。

对此,一方面,要适当地提升文化免***系统,牢固节日文化的根基。这里所说的文化免***是指“本土文化在面对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文化渗透、入侵、感染等威胁的情况下,通过基于个体或群体的应答机制进行自我保护的现象”。“它通过识别‘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成分,排斥进入本土的可能存在的文化威胁和本土范围内产生的不良文化倾向,以维持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我们在文化多元化语境下延续本土节日文化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牢固文化的根基,也只有这样,才能坚守节日文化的民族特色,彰显本土文化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要突显传统节日文化的中国特色,释放中国节日文化的异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传统节日在主流方面,体现了以自然为取向,万物平等的自然本原思想;体现了和谐为美的思想,即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含了家庭和谐与邻里和睦的思想;体现了崇尚劳动、敬老敬贤、追记先人等社会伦理思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在传统节日的诸种表现形态之中。”这种文化特性是几千年来中华节日文化不断演进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它具有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性,是我们民族的象征。在全球文化交往中,我们必须坚持传统文化的***性以确保自身的文化安全,充分把握文化的主动权,坚持传统节日文化的中国特色。

4,实现本土与异质节日文化的和谐对话,创生传统节日文化的世界性品格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篇8

关键词:传统节日 文化价值 新媒体 传承

中***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1.新媒体下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节日文化,它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思想的精华,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在其中感知和领悟优秀文化的传承,尊重自然规律。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礼仪形式去追求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断挖掘文化精髓,使传统文化节日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既有历史文化的民族底蕴又充满着现代社会的时代气息。“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性生命文化三个方面,这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三个重要属性。”[1]中秋的团圆,重阳的登高,清明的祭祀,端午的龙舟竞渡,除夕的守岁,正是这种自然与生命的统一形式源源不断,才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激发民众对它关注与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与创新。

我国***府对传统节日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我国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和春节一样列为法定假日,从国家层面为传统节日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强了对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免一些传统习俗、手工技艺因被边缘化而失传。并积极创设浓厚的节日氛围,让人们在不自觉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传统节日的浸染。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人们思维的变化,我国传统节日的形式也在发生着转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文化传播的方式带来了多样性。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的革新,都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格局,开启了新型文化传播环境。[2]

2.新媒体的价值

2.1互动性强

新媒体的传播推动了传统文化节日传播的力度,在传统节日的开展过程中,新媒体作为新的的推介手段,解决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距离上的困难,短信、微信的祝福、音频聊天、视频聊天等交互的设置,让分隔在不同地域、相隔万里的游子们,共聚一堂,互相祝福,共同分享节日的喜悦,拉近了亲人间的距离,也缓解了无法和家人团聚带来的孤独寂寞感,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和睦、塑造了不同以往的过节内容和方式。

2.2参与性广泛

新媒体能够搭建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平台。每逢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大家通过媒体平台,传播节日的能量。各种媒体节目推出了一系列独有的节日包装栏目,将元宵、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元素有机结合,以点带面,让观众在温情团聚的氛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的发展与变革,最终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所出现的坚守与再创造的深入思考,通过“新媒体连连看”等网络互动,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源远流长,并分享对传统节日的共同记忆。

2.3情感性浓

中国传统节日最大的卖点似乎仍是以吃为主,而缺少情感色彩。过去生活条件艰苦,大家都盼着过节能吃好的、穿好的。如今生活水平提高,通讯发达、交通快捷、物质享受丰富,节日的团圆、吃喝功能已经退化。相比之下,西方节日的情感色彩非常浓,如母亲节、父亲节的亲情。特别是情人节,赋予了浓浓的浪漫情感,自然会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新媒体的介入,自媒体平台的传播,赋予了很多节日情感的气息,如针对相关节日推送暖心文章、视频,引起大众共鸣,增加了受众情感表达的路径方式。此外,春节中,通过发送节日祝福短信、祝福***片、祝福视频等将许久不见的朋友们连接起来;分享春节典故、发生在春节期间的感人故事等,这些都能够赢得无数人的关注,在春节节日中平添一份亲情,一份感动,一份情感。

3.新媒体下传统节日文化的挑战

传统节日在不断注入新的元素的同时,也受到各种冲击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西方日的冲击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和西方节日大量涌入,吸引着国人的目光,让年轻一代不断跟随和热衷于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而淡化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参与。西方节日多具众人参与性、狂欢性、宣泄性、张扬性等,且多数宗教性比较强,经常会走进教堂,唱歌诵诗,尽情欢乐以庆贺耶稣的诞生。在新媒体的渲染下,年轻人热衷于这种疯狂宣泄,释放压力的活动,使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蚀,传统节日的群体记忆变得模糊,从而渐渐对充满中国式的团圆、亲情、祭祖等形式的传统节日失去兴趣,减少关注,如大多数情侣热衷于过情人节却淡化了七夕节等。

3.2传统节日过度商品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和各大商家,推出各种各样商品促销活动,吸引人们的眼球。每逢过年过节,线上线下商家的过分渲染使传统节日失去原有的本色,特殊的文化地位变为简单的吃喝玩乐和商品的促销。人们对购物的渴望,对红包的青睐,对送礼的热衷远远大于对节日本身内涵的渴望,节日文化气息变得薄弱。当春节变得越来越网络化的同时,民俗味和人情味变少了,虚拟化和商品化变多了。

4.新媒体下传统节日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团圆和美好的象征,寄托了“贵和尚中”的美好愿望,传递着家庭的血脉亲情,弘扬着世世代代的爱国情操,蕴涵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更是符合世界各国民众的价值取向,让更多的传统节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现中国的“软实力”,并将其融入西方的传统节日中去,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这是传统节日保持独特魅力,生生不息的路径。

4.1继承与创新

继承是为了让传统节日扎根于中国人的基因和血脉中,寄托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创新是为了深层次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让其更好地发挥内在价值。打造节日文化品牌,利用新媒体让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活动形式丰富而新颖,激发民众的参与度,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感悟传统节日带来的魅力,让不同节日充满不同的价值与魅力,用现代元素把民俗礼仪的内涵、价值体现出来。新媒体利用其强大、快速、便捷、内容海量等特点宣传传统节日,与现代气息交融,把趣味、知识、审美与思考融汇在一起,唤醒民众对传统节日的向往,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价值。

4.2微传播

“微传播”形式是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它让社会上每一个个体自由地发声,不同于传统媒体线性传播,不同于网络媒体网状传播,是一种裂变传播。这种信息传播形态带来的影响,已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活动中迸发出无穷的生机。

4.3走出去

有华人的地方就应该有中国的传统节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西方人不断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魔力之处,并不断地接受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东南亚乃至世界的公共节日。美国有的州还直接把中国的春节定为节日。打造文化品牌,让舞龙狮、彩灯谜语会、各种庙会、广场庆典、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形式的节日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举办,制作推广观赏性高、有文化内涵的节目在海外大力传播,向全球展示中国传统节日别样魅力。

5.结束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文化共享也是提升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保护和完善了节日的魅力,使传统节日没有了空间和距离感,让传统习俗民俗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相交融,营造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闪光点,让人们有了更多了解、传承、参与、回味传统节日带来的心灵感染力和吸引力,让那些已经驻扎在心底的根深蒂固的习俗和常识纳入到我们生活之中,重拾记忆,适应时展,借助于新媒体把节日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发扬光大,让古老的文明习俗重现活力。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篇9

关键词:国外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节日理念;运作模式;创新发展;文化建设

中***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迅捷。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与相互碰撞中。近年来,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在中国日趋流行,而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冷落,有陷入被消解和边缘化的危险。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所造成的冲击,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许多人对“圣诞树”取代了“红灯笼”、“洋玫瑰”盖过了“土汤圆”的现象深表忧虑,有民俗学者认为热衷于过洋节“将会导致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失去自信与自尊”,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的倡议书“郑重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有人甚至提出“这是值得警惕的文化侵略”,就连一位美国人也发出“圣诞节在中国流行,有些不可思议”的感叹。

对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我们应当以科学和理性的方式进行反思,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制定应付挑战的有力措施,特别要防止盲目排斥外来节日文化和人为夸大本土节日文化的倾向。世界各国的民族传统节日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沉淀,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在开放的世界环境中,东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双向的。如今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已走出国门,华人在节日期间举办的舞龙、舞狮、扭秧歌、赛龙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所在国许多***府要员、社会名流和民众参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独特的文化魅力。

当前,面对着如潮水般涌进国门的各种外来节日文化,保持民族节日文化的主导地位尤其显得重要。中国传统节日积淀、凝聚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日益融合与渗透的形势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和“洋节”的流行,要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留住中华民族的“根”,关键是要唤醒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继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使民族传统节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放眼世界、博采众长,认真学习、借鉴国外传统节日的精华,吸收世界各国举办节日活动的有益经验与运作模式,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同世界各国、各民族节日文化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之中与时俱进,共同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贡献。

一、国外传统节日的主要类型

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千个民族,在其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中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或是起源于古代社会的生产祭祀活动,或是的反映,或是对神话传说和英雄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或是表达了民众对自由的追求和生活的美好愿望,它们已成为世界各民族的社会生活、民俗习惯、经济状况及道德风貌的文化载体。国外传统节日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如果按主题和功能的特征来划分,可分为以下主要类型:

(一)生产型节日

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有许多是围绕着物质生产而举行的各种生产型祭祀活动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节日习俗。民族传统节日的最初形成,往往与物质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人们在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禁忌、祭祀、庆贺等民俗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感谢神灵给他们带来好运和丰收,由此发展成为以某种生产为标志的节日。如泰国春耕节、加拿大枫糖节、匈牙利葡萄节、尼日利亚捕鱼节、荷兰风车节、保加利亚玫瑰节。在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生产型祭祀活动和节日习俗,或是直接反映农牧业生产活动,或是在渊源上与生产活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浑然一体的。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农牧业生产型节日因局限于某种农牧产品的生产地,大多具有地域性特征,其影响范围有限。

(二)祭祀型节日

祭祀型节日是以祭天、祭祖、禳灾驱邪、祈神保佑等信仰习俗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民族传统节日大多是在原始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供奉天神、祭祀神灵是世界许多民族普遍存在的古老文化现象。人们怀着对天神、祖先的感恩之情,以隆重盛大的祭典来祭神祭祖,并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如古希腊酒神节、古罗马农神节和牧神节。这些祭祀仪式形成一定规模后,便很容易演化为节日。据《圣经·旧约》记载,古犹太人在每年麦穗初熟和麦收后都要举行奉献礼,把新收的小麦献给上帝,感谢上帝护佑他们喜获丰收,由此形成犹太民族的五旬节。万圣节对上帝感恩和祭祀殉道者亡灵的活动,罗马尼亚仲夏节对谷物女神的敬奉,日本盂兰盆节的祭祖,以及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所表达的感恩之情,从根本上说也是崇祖敬神传统观念的表现。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篇10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古代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人,我们就应当传承中华文化,记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当成为一个传承者;不难发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以为外国多么的好,多么向往那里的生活、那里的教育、那里的一切,外国人的节日记得一清二楚,可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呢?记住了多少,这里仅仅是冰山一角。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这样说到:“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可想传统节日的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影响。

二、在语文课堂中贯穿传统节日文化,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以往语文课程中传统节日的缺失关注度不够,我国一直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节日文化资源,除了耳熟能详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外,二十四节气也是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中华文化义不容辞,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域或民族还有各自独特的节日,如傣族的拨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等。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日常的语文教材、教学对其关注度不够,往往是一语带过、甚至没有相关内容,因此对于文化水平有限的学生来说,这些节日是了解不到的。然而,学生对传统节日相对淡漠,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早已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相比而言,学生对上述西方节日的热情要超过传统节日,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基本停留在“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春节就是吃饺子,家人在一起吃饭,却不知道这个节日是因何而来。未体验到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当然,也不是让我们固守成规,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傣族的泼水节,要让学生知道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大?F结的重要纽带,在语文课中引导学生这样去学习,学生轻松高效学习,也了解传统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利用传统节日成为语文教学资源补充到教学中

传统节日与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相契合,实际上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历史故事,包含着我国先人的智慧、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传统节日文化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这与新课标强调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契合。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传统节日就成为了与语文课程相契合的教学资源。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也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这就必然要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学生对传统节日井不陌生,特别是风俗习惯、仪式等。在语文课堂中要把传统节日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外在的风俗、礼仪升华到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则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是语文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其传承文化的精髓与语文的课程理念相契合。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具体的实施呢?

(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知传统节日

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节日内涵,现有教材中尽管传统节日的题材数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发挥,抓住机会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古诗词中常涉及节日,往往节日是诱发作者情思、体验的导引,典型的即是春愁、秋思。节日是作品的背景,因此教学可通过体验节日,进而赏析节日与诗人情感的联系。

(二)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传统节日引入语文活动中。通常语文活动包括辩论会、演讲会、写作等。教师可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或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设计活动主题,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既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新课标下语文课程所注重的。比如举办清明节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跟清明节有关的文学作品、经典名句、音乐、各地的清明风俗等,并在班级汇报各自成果,接受同学、老师的提问。在真切的节日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三)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中增加传统节日的信息比重

为弥补教材中传统节日题材较少的情况,语文教师可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等补充传统节日题材的内容。通过此方式将传统节日的信息延伸到课堂外,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四)借助多媒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10篇

学习

生活美好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美好10篇,内容包括生活美文精选100篇,生活美好记录100篇。那儿风的叹息如你话语中的洞穴。你是外面树中的幽灵。街道安静。天气,像明天一样,像你的生活一样,部分在这儿,部分在空中。你什么也不能做。美好生活没有预告。它经

学习

派出所剖析材料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派出所剖析材料,内容包括派出所工作剖析材料,派出所剖析材料及整改措施。对照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做到”工作要求,经过认真对照检查,自己思想、组织、作风、纪律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理想信念方面:1.***策理论修养不高,***治理

学习

工作报告结尾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报告结尾10篇,内容包括工作报告结尾欢迎大家指正,工作报告结尾范文。(三)公司员工要继续强化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管理,严格执行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建设和应用中保密管理的有关法规和标准,按要求对涉密计算机信息

学习

篮球社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篮球社10篇,内容包括篮球社宣传语大全集,篮球协会推文100字左右。2.本社团活动以篮球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主,融技术、技能与趣味性、竞技性于--体,有助于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广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学习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从罗丹得到的启示10篇,内容包括从罗丹得到启示心得,罗丹得到的启示有哪些。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温和的眼睛发出的激励的凝视,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

学习

生日金句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生日金句10篇,内容包括生日金句,生日祝福语句。在风水上,装修开工的第一锤要敲在要拆除的墙体的墙角处,有着一锤定音的寓意,也是新房动土的一种表现方式。如果家中没有要拆除的墙体,就敲在入门处的顺时针方向的第一个墙体拐角,顺

学习

如何规划大学生活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规划大学生活10篇,内容包括如何规划我的大学生活文章,大学生活规划500字左右。一、大学,值得玩味的学习之道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通过艺考的捷径,你们获得了进入“大师

学习

白居易诗集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白居易诗集10篇,内容包括白居易诗集朗诵,白居易诗集大全讲解。收稿日期:2011-03-08作者简介:卢燕新(1967-),男,陕西柞水人,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会昌五年(845)春、夏,白居易在洛阳发起两次唱和活动,宴集者均为9人,白居易诗

学习

广告策划与创意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广告策划与创意10篇,内容包括广告策划与文案创意试题,云南广告策划哪家有创意。(一)广告创意广告创意的来源是广告的创作者那种独特的广告触觉,对于将制作成为新广告的素材,能够构思出一种新的内容出来,这些内容是广义的,包含了广

学习

改革开放变化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改革开放变化10篇,内容包括改革开放十年变化文章,改革开放的巨变实例。再看看我家乡的路,以前这儿的路可是“晴天走过一身脏,雨天走过两脚泥”的黄土路,现在展现出的却是一片宽敞的柏油马路了呢!这一下,以前,人们的不好走黄土路的

学习

父亲的话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父亲的话10篇,内容包括父亲的文章经典语录,父亲的话最经典。

学习

小师傅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小师傅10篇,内容包括小师傅的故事大全,小师傅美篇。远远望去,这半成品工厂还挺壮观。水蓝玻璃窗,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大海奇美。雨晴顺着园林雅居的宽敞马路一直朝厂房走,树荫一片片清凉让她感觉一丝爽快。走了大约十五分钟,来到

学习

公民道德日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公民道德日10篇,内容包括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是在几月几日,公民道德日的内容。***的十要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笔者认为,公民日常生活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实生活呼唤我们要重

学习

烧不坏的手帕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烧不坏的手帕10篇,内容包括沾有酒精的手帕烧不坏,烧不坏的手帕的原理。“手帕怎么会烧不坏?”同学们惊奇地问。我心里也很纳闷,手帕怎么会烧不坏呢?!我们都紧张地期待着。老师开始做准备工作。只见她拿出一个铁盆子、一个盘子、

学习

现代文化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文化,内容包括中外文化合集100个,文化常识集锦完整版。中国学者包亚明在《20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之《后现代景观》卷的序言中,较为深刻地探讨了女性主义与后现代诸多流派之间产生契合的内在原因。他指出,女性主义与后

学习

阅读中国10篇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阅读中国10篇,内容包括阅读十篇并写出50字的感受,需要读的十篇文章。当今社会的浮躁、“时尚崇拜”,以及对流行文化的极力追求,使很多人过分注重物欲,而淡忘了读书。据报道,中国国民一年的阅读书量是0.7本,而韩国是7本,日本是40本

学习

中国汉字的演变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汉字的演变10篇,内容包括中国汉字的演变史精简,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合集。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文字阶段。这个阶段汉字的特点是形象化,比较接近摹写的对象,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

学习

中国设备工程论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设备工程论文,内容包括设备工程的参考文献,设备工程论文发表。由于当今工程项目基本实现机械化施工,因此,使工程机械设备得到广泛运用,工程机械的管理工作进展如何将对企业和工程项目构成直接影响,对于一些企业单位来说,机械

学习

梅州文化论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梅州文化论文,内容包括梅州文化经典的作文,关于梅州客家文化的论文。1.梅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现状1.1博大精深的文化。梅州历史悠久,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梅州自古为人文秀区,人杰地灵,素有"文化之乡、华侨

学习

基层文化论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基层文化论文,内容包括群众文化论文题目大全,基层文化类的论文题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支撑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承载着文化强国战略的重大使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有助于

学习

中国梦我的梦资料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梦我的梦资料10篇,内容包括中国梦我的梦内容摘要,中国梦我的梦资料参考。中国梦是全中国人民的梦!我们的民族曾经历尽苦难,但那与汉武帝、唐太宗时代的中国人一以贯之的民族复兴梦召唤着我们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可

学习

日本文化论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日本文化论文,内容包括日本文化论文题材大全,日本文化史论文一千字。“徐福东渡”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在中国历史的早期,徐福东渡,给当时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落后的日本带去了象征文明的火种。从那一刻起中国的文化之火一直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