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的故事篇1
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3、鹿***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供奉双亲。一次取***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被误杀的危险。
4、江革背母。江革,东汉时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5、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种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6、 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关于孝的故事篇2
关键词 幼儿 国学教育 《二十四孝》
中***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国学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层次的不断延伸促使国学教育被引入到幼儿教育中,目前,国内不少幼儿园都开设了国学课堂。国学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幼儿理解记忆能力与德行品质的培养。而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教师教材教法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二十四孝》作为一本传统经典读物,较适于作为该阶段的教材,若能加以合理运用,则可以在幼儿国学教育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1《二十四孝》简介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编于元代,关于作者有三种说法,分别为郭居敬,郭守正,郭居业。该书选取历代二十四个孝子的行孝故事,从不同角度对孝予以诠释。因后世印本多配以插***,故又称《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取材于《孝子传》,《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所选故事上起上古,下至北宋,涵盖面非常广泛。
2《二十四孝》的内容与类型
《二十四孝》故事按内容分,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第一类为孝心感动上天,从而发生了神异的事情。如舜的象耕鸟耘,董永的仙女助织,孟宗的哭竹生笋等均可归于此类。
第二类为当事人的孝心孝行感动了权力阶层。闵损的感动继母,蔡顺的感动贼兵,陆绩的感动袁术等都可归于此类。
第三类是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孝心。可归于这一类的有子路背米供养父母,刘恒替父母尝汤药,庚黔娄为父尝粪等。
当然不少故事可以同时归于其中的两种甚至三种类型中。
就其类型来说,二十四孝故事主要体现了三方面的关系,即儿女与父母,父母与妻儿,父母与外界的关系。
3《二十四孝》在教学中的运用
3.1教学方式
教学时宜采用讲故事和视觉化的方式,通过***片及视频与故事的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3.2故事的取舍与侧重点
今天我们读《二十四孝》故事,应该抱着客观批判的态度。对于过于夸大超自然现象和过度宣扬愚孝违背客观常理的故事,应予以舍弃。如郭巨为母埋儿,故事本身就不合理,而郭巨的行为也有违人道,假如没有黄金,儿子丧命,夺取母亲心爱的孙子的生命还要打出孝顺母亲的旗号,是孝顺还是忤逆呢?又如涌泉跃鲤,这则故事讲姜诗夫妇都非常孝顺,姜诗的母亲喜欢喝江水吃鲤鱼,夫妇俩就取江水做鲤鱼,还叫来邻居的老人一起吃,后来房子旁边就突然涌出江水味儿的泉水,水里每天跳出来两条鲤鱼。姜诗夫妇的行为放在现在也就是个孝敬父母的模范,其后的神异现象才是故事的关键,这样的故事讲出来,小朋友们关心的恐怕就不是什么是孝而是自己家周围有没有泉水和鲤鱼了。
对于经过删选留下来的可供教学的故事,我们也应当对故事的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教学的侧重点。举例来说,在虞舜孝感动天这个故事里,讲了舜的父母和弟弟如何的顽劣凶残及陷害舜的种种行径,也讲了舜如何感动的大象为他耕地飞鸟为他播种,讲了帝尧将九个儿子交个他培养将两个女儿嫁给他,讲舜最终登上帝位如何的不计前嫌。如果这些内容都讲的话,恐怕一个故事就得讲很长时间,这时候就需要有所取舍。笔者认为讲这个故事,应将侧重点放在舜对待怨恨的态度上,启发学生对此进行讨论。
3.3故事的分组和主题选取
《二十四孝》所选取的故事可以按照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分组整合,作为不同的主题运用在教学活动中。如上文中提到的虞舜孝感动天的故事,就可以和王祥卧冰求鲤这个故事分为一组,主题可以定位为以德报怨。在教学中应弱化故事里的神话部分,可将侧重点放在故事中人物的矛盾上,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怨恨的化解和缓解有一个初步的正确认识。通过比较分析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怨抱怨的优缺,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待人接物的能力。又如怀橘遗亲和鹿***奉亲,可以归于奉亲美食这一类,讲解故事的过程中可着重讲解主人公行孝的方式与过程,提升学生的听课兴趣,待讲解结束,引导学生讨论主人公所采用的方式是否正确,能否予以改进,并分析可能造成的后果,之后结合现实生活,以询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合理的方式表现孝心,如给下班的父母泡杯茶,不乱丢乱放衣物等。
3.4与其他读本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其他经典教材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应的章句进行教学,如在讲解老莱子戏彩娱亲这一故事时,可以选取《弟子规》中“亲所好 力为具亲所恶 谨为去身有伤怡亲忧德有伤 怡亲羞”的诗句,在故事讲完后及时地让学生学习这些诗句,既能巩固所学知识,也能训练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还要考虑许多其他相关因素,如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范围,教学条件的限制等。通过对各方面的合理调配和充分把握,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文芳.二十四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2] 刘华云.从“二十四孝”看传统孝道的扬弃[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2(1).
关于孝的故事篇3
[关键词]:孝 道德修养 基石
算起来,真正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其实,详细推算,还要早些。记得我高中的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虽时隔多年,但是感受是越来越深了。工作在教育领域26年里,深感现在的孩子愈来愈难教育,出现了知识丰富,道德修养浅薄的局面。每每面临新生的到来,更加觉得我们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的匮乏了,以及有必要对新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了。
为此,我认为在校园中开展《弟子归》是大有必要的。现如今的孩子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少,好张扬、且以自我为中心,对长辈缺少必要的尊敬,对同学缺少理解和包容。而《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一、“孝”与公民道德建设
孝,作为一种基础道德,它与公民道德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国的孝道,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是家庭美德的核心,社会公德的根基,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
孝是爱心。孝是人间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它以爱为基础,又生博爱。亲情之爱,可以延伸。“爱由亲生”,“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当代教师交流总有的教师提出:“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不爱其亲何以爱他人,不敬其亲何以敬他人。爱国,源于爱家。爱家,在于孝敬亲亲。一个不“孝”父母的人,何以爱人民、爱祖国。因此,孝可以从“私德”转向“公德”;从家庭伦理,转向***治伦理。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孝是责任。是对家庭父母长辈的责任,这是一种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为核心的责任,是无私、无怨、无悔,一片赤诚的回报。“移孝作忠”,忠孝相连。忠的本质是责任。孝于亲、忠于国。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是十分必要的。
孝是诚敬。子女对父母有一种赤诚之心。欺骗父母的孩子,不会成为以诚待人、诚实守信的好公民,往往变成社会的败类;敬,是孝道的核心。对父母只有“养”没有“敬”,如同饲养犬马。
孝是顺从。对于自古以来的“孝顺”应有历史和全面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把孝单纯地理解为给父母、给长辈温饱即为孝,其实不然,那些只是孝其身,并没有孝其心,孝其心即为顺从父母的心意。《论语》讲:“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很少冒犯长辈和上司以及危害社群,而不犯上却好作乱者是没有的。孝生顺,在孝的实践中培养顺从和服从,至少不能发脾气和顶撞父母。这对于少年儿童来讲,是一种社会化的训练,是一种服从权威的训练。
二、当代学校的“孝育”
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要从“孝育”开始。孝道与孝行,都不是人自发产生的,而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孟子》有言:“教民以孝弟为先”。从小就把中华民族“崇孝”的传统美德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不仅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够辐射到家庭和社会。
对此,我制订了《三礼标兵评选条件》,三礼班会,用以“孝”的教育。
①对父母讲话态度恭敬,语气亲切。
②听从父母的教导和正确的意见,不顶嘴、不发脾气,不让父母生气。
③上学时要和父母说再见,放学回家告诉父母我回来了。
④平时出入家庭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诉父母地点、时间免得亲人挂念。
⑤吃饭时要等父母一起吃,好菜要先让父母吃,要为父母盛饭。
⑥父母下班要为父母倒茶,让父母休息。
⑦记住父母的生日,到时向父母表示祝贺,并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
⑧父母不舒服要主动问候,生病时要为他们端水送药。
⑨不向父母提过高的要求。
⑩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并尽力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1.“孝”的故事“孝”的课
故事的典型性、模仿性、趣味性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并且容易接受。中外古今有关“孝”的美德故事数不胜数,既是天下百姓“行孝”实践水平的高度体现,又是历代推行“孝”道教化的活教材。我们为实验学校提供的中华美德实验教材选编了有关故事,教师与家长也为学生推荐,学生自己又去收集了自己身边有关“孝”的故事。
如《李密陈情报祖母》、《花木兰代父戍边》、《岳母刺字》、《朱寿命千里寻母》、《黄香温席》、《孝敬父母的》、《回忆我的母亲》、《探病母》、《孝子孔繁森》,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2.“教孝”与“学孝”
在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有“孝敬父母”的要求。但是,对于如何进行这项教育没有具体意见。许多中小学除了上文提到订目标、立规矩、选内容、编教材、开设“孝敬课”等之外,还有许多帮助学生“学孝”、“行孝”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动”中感悟“孝”的亲情。
要学生说三句话:“您辛苦了、您好、新年快乐”;做三件事:“鞠躬、让食、抄三幅对联”。这项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孝”、“礼”、“勤”、“诚”、“耻”的品德,受到学校、家长、社区的广泛支持和好评。
围绕“三八”、“五一”“八一”教师节等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爱父母、尊伟人的教育活动。不少学校分别将这些节日,定为全校学生的“孝敬日”。学生在“孝敬日”至少用一个课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社会公益劳动。
三、组织以“孝”为主题的各种自我教育活动
①介绍父母的职业、工作量、业绩和收入,讲父母的艰辛和爱自己的真实故事。
②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讲父母对自己的期待。
③调查父母孝敬长辈的事迹,讲自己的体会。
④我和父母同堂讲“孝”道。
⑤古今孝敬父母童话、故事会
⑥我和父母同台朗诵、演讲和歌唱“孝”:《妈妈的爱》、《妈妈的吻》、《祝福妈妈》、《好爸爸,坏爸爸》、《我的妈妈是中华》、《常回家看看》、《游子吟》……
⑦我给爸妈洗次脚。
关于孝的故事篇4
【关键词】忠;孝;《论语义疏》
【中***分类号】B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4-0082-3
“孝”,在历史上是一极重要的德行,常与之相提并论的另一重要德行,是“忠”。然而,现实中,两者往往又存在无法回避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忠孝难以两全”,“忠孝之辨”也由此产生。汉代经学就曾有关于“忠”、“孝”孰轻孰重的争论,大致上说,“孝大于忠”乃是今文经学的意见,“忠大于孝”则是古文经学的意见…。魏晋以降,今、古文之争渐歇,“忠孝之辨”则仍在继续。考察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一方面,王朝兴替频繁,侍奉贰主乃至三主之臣比比皆是;另—方面,门阀士族盛极一时,孝亲之德倍受崇重。在这情形下,“孝逐渐超过了忠”。事实上,这种“孝超过忠”、“孝大于忠”的观念在皇侃《论语义疏》中亦多有阐发,反映出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特质。
一
皇侃本人就“性至孝,常日限诵《孝经》二十遍,以拟《观世音经》”。事实上,像皇侃这样以诵经方式表达孝心孝性的情况在当时是很常见的。如《陈书·徐份传》:“份性孝悌。陵(按:徐份父徐陵)尝遇疾,甚笃。份烧香泣涕,跪诵《孝经》,昼夜不息。”可见,“孝”作为最基本的德行,倍受崇重。
《论语义疏》“孝”的观念与皇侃孝的践行是一致的,皇侃对待孝的态度也在“孝大于忠”的“忠孝之辨”中得到体现。例如,在事父母“就养无方”、事君“就养有方”问题上,皇侃疏释《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时云:“子事父母,左右就养无方,是能竭力也……然事君虽就养有方,亦宜竭力于君。”细加品味,“子事父母,左右就养无方,是能竭力也”显被视作了当然之理;而“亦宜竭力于君”中的“亦宜”二字,则不无劝勉之意。在另一条疏释中,皇侃同样提到“有方”、“无方”的问题:“臣礼就养有方,有方则隔;弟子无方,无方则亲也。”“有方”既“隔”,“无方”既“亲”,显然“无方”大于“有方”,也即“孝大于忠”。另如在对待君、亲过失的态度上,皇侃云:“君亲有过,若任而不谏,必陷于不义。不欲存孝子之心使都不谏,故开其少分令必谏也。”又云:“君若有过,则必犯颜而谏之。《礼》云:‘事君有犯而无隐,事亲有隐而无犯。’”孝子于父之过仅“开其少分”,且“有隐而无犯”;忠臣于君之过则“必犯颜而谏之”,“有犯而无隐”。显然,这也是“孝大于忠”。
那么,皇侃关于“忠孝之辨”的立论依据是什么呢?何以会“孝大于忠”呢?其实,在皇侃疏释《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引王弼之语中,已道出了其中的缘由:“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也。”“自然亲爱”也即“自然爱亲”,其中“自然”二字至为关键,可以说“孝”与“忠”之间的本质区别即在于“自然”与否。再如:
孔子举所异者,言为风***者,以孝悌为主。父子天性,率由自然至情,宜应相隐。若隐惜则自不为非,故云直在其中矣。若不知相隐,则人伦之义尽矣。
父子真属,天性莫二,岂父有罪,子向他说也?故孔子曰:“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故云“有隐也”。而君臣既义合,有殊天然。若言君之过于***有益,则不得不言。
在皇侃看来,“父子真属,天性莫二”,故“宜应相隐”,“而君臣既义合,有殊天然。若言君之过于***有益,则不得不言”。可以看出,皇侃以“天性”、“自然至情”、“真属”等为据,将“孝”置于“忠”以及是非曲直之上,显示出玄学自然本体论的理论倾向,并以此将“孝”推至无条件的、绝对的崇高位置。
从“孝”与“忠”的内涵看,“孝”几乎完全沿袭旧说,鲜有新义,故此处略而不论。相形之下,皇侃有关“忠”的见解,则显示出某些新的思想倾向,值得我们注意。具体而言,臣的地位有所上升,君的权威有所下降,与子于父“孝”的绝对性形成鲜明对照,臣于君“忠”的条件性和相对性更加突出了。请看以下疏释:张凭曰:“夫君臣之道,信而后交者也。君不信臣,则无以授任;臣不信君,则难以委质……”
孔子答,因斥定公也。言臣之从君,如草从风。故君能使臣得礼,则臣事君必尽忠也;君若无礼,则臣亦不忠也。
比较皇侃对《学而》“与朋友交言而不信乎”所云:“朋友交合,本主在于信,岂可与人交而不为信乎?”。则张凭竟是将“主在于信”的朋友之道移作了“君臣之道”,并进而要求君、臣在平等的基础上“信而后交”。这样的观念显然是对君威性的极大挑战,以至于“君能使臣得礼”反成为“臣事君必尽忠”的先决条件,“君若无礼,则臣亦不忠”。看上去,皇侃这一大胆的言论,着实有些令人吃惊,但如果我们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或可发现这其中不无深意。
纵观魏晋乃至南朝宋、齐、梁、陈,历朝***君主无一不是以臣代君,所谓禅让的美名之下,其实掩盖着不忠的尴尬。皇侃身为国子助教,又深受梁武帝的赏识,他自然有理由为萧衍以梁代齐的不忠行径予以辩护。但显然,皇侃不会在一般意义上反对“忠”。在《泰伯》“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条的疏释中,皇侃云:“虽圣德之盛,犹服事恶逆之君,故可谓为德之至极者也。”称“忠”为“德之至极”。然其在《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一章疏释中又云:美者,堪合当时之称也。善者,理事不恶之名也。夫理事不恶,亦未必会合当时;会合当时,亦未必事理不恶。故关、善有殊也。《韶》乐所以尽美又尽善,天下万物乐舜继尧,从民受禅,是会合当时之心,故曰“尽美”也;揖让而代,于事理无恶,故曰‘尽善’也……天下乐武王从民而伐纣,是会合当时之心,故“尺美”也;而
以臣伐君,于事理不善,故云“未尽善’也。武王“以臣伐君”,不忠,故“未尽善”,但这却并不妨碍其“会合当时之心”而“尽美”。皇侃分辨“美”、“善”,看似指出了武王未能“尽善”之失,实则却又以“尽美”之名为不忠打开了缺口:寻到了根据。这话实际是说,臣下若“会合当时之心”,便可“从民而伐”主。当然,如果在‘‘尽美”之下'改“伐”为“禅”,便既“尽美”又“尽善”了。《尧曰》“曰:‘予小子履’”,《论语义疏》云:“禹受人禅而不禅人,乃传位与其子孙。至末孙桀无道,为天下苦患。汤有圣德,应天从民,告天而伐之。”这不禁令人想起萧齐东昏侯萧宝卷亡国前的一幕,当时,梁武帝萧衍正是采取了“从天应民,告天而伐之”的做法。《梁书·本纪第一》记载:永元二年冬,懿被害。信至,高祖密召长史王茂、中兵吕僧珍、别驾柳庆远、功曹史吉士瞻等谋之。既定,以十一月乙巳召僚佐集于厅事,谓曰:“昔武王会盂津,皆曰‘纣可伐’。今昏主恶稔,穷虐极暴,诛戮朝贤,罕有遗育,生民涂炭,天命殛之。卿等同心疾恶,共兴义举,公侯将相,良在兹日,各尽勋效,我不食言。”
萧衍在征讨之后,最终又接受了傀儡末帝萧宝融所谓的禅让。《梁书·本纪第一》引玺书日:昔水行告厌,我太祖既受命代终;在日天禄云谢,亦以木德而传于梁……受终之礼,一依唐虞故事。王其陟兹元后,君临万方,式传洪烈,以答上天之休命!
“依唐虞故事”而受禅,这样,梁武代齐岂不就成了既“尽美”又“尽善”了吗?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郭象“无为而治”思想对皇侃影响颇深,也是造成“忠”的相对性、条件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无为而治”,郭象云:夫工人无为于刻木而有为于用斧,主上无为于亲事而有为于用臣。臣能亲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各当其能,则天理自然,非有为也。若乃主代臣事,则非主矣;臣秉主用,则非臣矣。故各司其任,则上下成得而无为之理至矣。
承续郭说,皇侃在《论语义疏》中引李充之言亦云:进无喜色,退无怨色,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忠臣之至也。
可见,君主被置于“无为”之境后,“无不为”被视作了“忠臣之至”,因而,臣“无不为”才是君“无为”的鹄的所在。接着皇侃又云:为君之道,当委用大臣,大臣若怨君不用,则是君之失也。
关于孝的故事篇5
一、深味孝之内涵,与现代教育接轨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孝道”的重要内容。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孝义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而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孝的内涵进行重新理解和阐释,挖掘“孝”的内涵,让“孝道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为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服务。
当今社会,随着计划生育***策的推广,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呈现出“421”的结构,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这导致了人们普遍爱幼有余而敬老不足。孩子们认为大人的呵护是理所应当的,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却呈现出倒退的趋势,甚至出现打骂父母、***老人的事件。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许多有价值的理念和思想被认为是陈旧的而遭到抛弃,“孝道”也遭受到了同样的待遇。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从青少年抓起,加强孝道的教育。为此,学校决定在全体师生中实施“孝道教育”系列活动。
二、种下孝道意识,浸入学生心灵
为了提高学生的“孝道”意识,学校召开全校动员大会,明确活动的内容、目的和要求,并且邀请专家做有关孝文化的专题讲座;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和学校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一,开展孝道学习活动。各班利用班会时间统一收听或者收看孝敬父母的故事;各中队组织队员学习《弟子规》并开展集体背诵活动;低年级传唱感恩歌谣,中高年级诵读古今中外感恩故事;学唱一首孝歌,通过每天唱孝歌,进一步宣扬孝的思想;全体教师充分挖掘所授科目中与“孝”及感恩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在每堂课中都能接受孝道教育。
第二,读敬老书活动。结合学校的小书架开展读敬老书活动,推荐书报和媒体上的敬老文章供学生阅读;将《二十四孝故事》编印成挂历,悬挂在每个班级,时时刻刻渗透“孝”的教育;把《中国敬老故事精华》一书作为学生学习孝道知识的首选书籍,组织开展读敬老书心得交流会,激励学生向先辈看齐,反省自身行为。
第三,开展孝道问卷调查。学校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关于“孝心”的问卷调查,利用这种方式将孝道观念播种在学生的心田。例如,在“对父母的了解”调查中发现,62%的学生不能准确说出父母的生日,48%的学生不能准确说出父母喜爱的食物,59%的学生不能准确说出父母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通过这样的问卷调查活动,促使学生反省自己,鞭策自己今后要对父母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是一种有效的触动,有了这种触动便有了长期的坚持孝道的心理基础。
三、开展行孝活动,使孝的文化落到实处
经过研究和讨论,我校决定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开展行孝活动,使孝文化落到实处,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行动中去。
第一,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祝福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内容,它可以是对父母健康的祝愿,也可以是对父母辛勤工作的理解,还可以是对父母付出的感激。一句简单的话语看似简单,但这却能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祝福,学会关心父母。
第二,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父母每天辛苦地工作,他们很少能静下心来去细细体味一个美好的故事,作为子女,如果能够在父母劳累之余给他们讲一个开心的故事,如同小时候父母讲给自己一样,事情虽然简单,却能够帮助父母舒缓一天的疲惫和压力,这种行孝,是对父母的一种回报。
第三,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孩子的生日一直是父母生命中时刻铭记的特殊日子,而父母的生日则在终日的忙碌中被淡忘了。如果在父母生日时,送给他们一份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对父母而言不仅是惊喜与感动,更是莫大的安慰。
第四,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捶背、洗脚、倒水,这些本是极为平常的举动。但是作为被父母呵护的孩子,能够做这些,对父母而言却是极为不平常的。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正是行孝的最基本体现。
第五,帮父母做家务。独生子女很少在家里做家务,如果鼓励他们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仅仅是帮父母分担家务,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和义务的体现,点点滴滴中渗透着孝道的痕迹。
第六,搜集关于父母之爱的名言或歌曲。在搜集到有关父母之爱的名言或歌曲后,教师帮助学生解读其中内涵,使学生在先辈的影响下,在美妙歌曲的熏陶中,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指导自己的行孝行为。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孝道教育的活动:制作祝福卡,展示祝福墙;以“感恩亲情,我爱我家”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举办以“感恩的心,感动你我”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举行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开展“班级孝星”评比等等。我们认为,有必要把孝道、感恩教育列入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科学地进行孝道、感恩教育,并且在中学、大学层层推进,让孝道伴随每一个人的成长。
四、推行孝道教育的成效与意义
开展孝道教育,提倡孝的文化,这些行动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并且收到巨大的成效。
第一,“孝道教育”响应了社会的需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推广,这项工作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和赞誉。
第二,“孝道教育”促进了和谐家庭的建立。经过长期大量的工作实践,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家长反映学生比以前懂事了,并在给学校的来信中表示“此项教育活动确有成效,希望学校把这样的教育活动继续坚持下去”。
第三,“孝道教育”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孝道的开展,让学生懂得了怎样做人,尤其是怎样关心他人、关心父母。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学生不仅知道尊敬师长,而且也学会尊重教师的劳动,伴随着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
第四,“孝道教育”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倡孝道教育,就是要把和谐教育深入到家庭中去,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而这一和谐发展的风气在学校里也得到了发扬,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有利于构建文明校园。
第五,将“孝道教育”拓展到社会。学校引导同学们向社会献爱心,让学生在关心社会、服务社会之中树立社会责任感:“小孝星”们尊老爱幼,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节假日到社区做环保宣传,帮助打扫卫生,清理小广告,捡白色垃圾;帮助***烈属干活,到养老院为老人义务服务等,他们的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关于孝的故事篇6
【男】亲爱的同学,
【女】各位来宾,
【合】大家上午好!
【男】孝心是人性的原始,它的纯洁不含有任何自私的成分。
【女】孝心的芳香,是爱的自然芳泽。
【男】孝心是生活中的一片绿洲。
【女】孝心是名利场外的一片净土。
【合】孝心在生命中的重要,不会因为年龄的改变而衰老。
【女】我是五年级的汪宇婷。
【男】我是四年级的潘佳伟。
【合】今天的孝道故事演讲比赛由我们为大家主持。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故事 来歌颂这高尚的美德,一起用行动来讴歌人间的真情吧。
【女】活动第一项,有请镇领导、校领导***台就坐,掌声响起来。(等入座以后)全体起立,升国旗唱国歌。
【男】活动第二项,请领导为今天的活动致辞,大家欢迎。
【女】活动第三项,敬请给今天活动打分的评委老师就坐。下面我宣布渌渚镇中心小学第八届 孝道故事演讲比赛正式开始。
【男】仰面望慈亲,母咳儿惊心。
【女】妈妈的健康与美丽是每个孩子的愿望。首先请大家欢迎一(2)班孙可莹同学带来周雄的故事《雪地驼母》。
【男】母爱胜于万爱。
【女】母爱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让我觉暖烘烘的。下面有二(1)班邵佳依同学给大家送上的故事《感恩慈母》,我们掌声送给她。
【男】在双休日行孝活动中,同学们以不同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着儿女的爱意。
【女】讲孝首先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孝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男】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袜,自己叠被子,自己梳头发……掌声欢迎三(2)班的徐可欣同学为大家准备的故事《传承孝心》。
【女】在我国古代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的故事。
【男】我们从小应该懂得体贴父母长辈的辛劳,懂得自己做儿女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这方面我们的小孝星五(2)班的周馨做的不错 哦,请听她的故事《我给爸爸擦皮鞋》,掌声在哪里?
【女】母亲,慈祥的母亲,总是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
【男】说要讲孝心,真得对母亲敬敬孝。老一辈无产阶级***家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有请一(2)班邵雨彤给我们对来的故事《***探母》。
【男】羊有跪***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女】尊老敬老,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接下来一起倾听三(1)班刘烨的《把孝心献给父母》,掌声响起来。
【女】敬孝,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只鸿雁,
【男】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作业本上一个红红的100分,
【女】也许只是回家的一瞥,在“孝”的天平上,它们是等值的。下面掌声欢迎四(1)班吴燕群同学为我们带来的故事《无意捉鳖 为母健康》。
【男】孝心是一个无形的圆体,其它的爱都围绕着它而转动。
【女】孝心滋养着其它的爱心。
【男】孝心在心头平平舒展,熨贴着爱的浓厚情怀。
【女】孝心使生命得以坦诚而透彻,使人生的宁静得以慰藉。欢迎四(1)班潘佳伟同学《背母读书》的故事,掌声再热烈点好吗?
【男】尘世间很多美好的情感充盈于人生,譬如亲情和友情。
【女】而孝心,则是晚辈对长辈最忠诚、最真挚的情感。请听四(2)班孙静雯带来的周雄故事《雪地驮母》,给她掌声。
【男】百善孝为先。
【女】孝敬父母是我们的本份。请听故事《冰中捕鱼》,把掌声送二(2)班的孙宇琦同学。
【女】同学们,爷爷奶奶为爸爸妈妈和我们辛苦了一辈子。
【男】家中有老人是个宝,善待老人、孝敬长辈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欢迎六年级的徐波同学讲自己的故事《我的奶奶》,掌声响起来。
【女】小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 也不怕风雨狂, 只怕先生骂我懒, 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男】是啊,父母要求我们的很少很少,我们在学校里好好的学习、好好地生活,就可以让爸爸妈妈不再操劳而安心了。一起走进五(2)班汪宇婷《体谅父母的苦心》的故事吧。掌声鼓励。
【男】小时侯妈妈总是抱着我们摇着摇篮哼着摇篮曲。
【女】妈妈的怀抱又温暖又舒适。如今我们长大啦,该好好的孝敬孝敬父母啦!请听三(1)班同学邱俊逸给我们讲述的故事《孝敬父母》。
【女】妈妈的心是红红的太阳。
【男】妈妈的心是蓝蓝的月亮。
【女】妈妈的心比甜甜的酒醇。
【男】妈妈的心象春天的花香。
【女】妈妈的心是一首童谣。
【男】妈妈的心是一盏家灯。欢迎五(1)班徐琳艳、周敏俩带来的是一首《献给母亲的一首歌》,掌声响起来。
【女】孩子在妈妈的眼里,永远长不大。
【男】妈妈在孩子的心里,永远是童话。接下来有请五(1)班的江美琪为大家送上的故事《感恩父母 孝心无价》。
【男】上上只有妈妈好……我们要感恩父母,懂得报恩。
【女】孝在人们的心中,孝在人们的行中。由一(1)班徐喆讲周雄的故事《费心机 孝父母》,给她一点掌声。
【男】感恩每一个爱我和我爱的人。
【女】我们感恩,感恩生活,感恩网络,感恩朋友,感恩大自然。每天,我们都以一颗感动的心去承接生活中的一切。掌声欢迎二(2)班袁蒋敏同学唐可滢为我们带来的故事《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寸晖》。
【男】母于子女的爱是最真诚、最伟大、最深厚、最无私的。
【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无论贫穷或富有,我们都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健康地成长、学习、工作,品味着亲情带来的快乐与感动。下面一起听二(1)班孙妤茜同学的故事《背母上班》,掌声欢迎。
【男】我们在爸爸妈妈的故事中成长。
【女】爸爸妈妈的故事启迪着我们。故事《爸爸,请放心吧》来了,欢迎四(2)班的王鑫同学。
【男】说周雄,颂周雄,做周雄一样的人。
【女】周雄美名天下扬。请听三(2)的俞坤龙准备的故事《除蛇记》,掌声在哪里?
【男】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孩子对父母的感恩。
【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爱,从感恩开始;感恩,让世界充满了爱。有请六年级的李玲为我们准备的故事《费心机,孝父母》,掌声响起来。
【男】感恩是一盏灯,照亮了你我前行的路。
【女】感恩是一棵树,让我们累了的时候有个栖息的地方。
【男】感恩是一股甘冽的清泉,能够滋润你***涸的心田……最后请欣赏五(2)班给大家带来的精彩表演---手语操《感恩的心》 。同时也有劳我们的评委老师将今天的比赛结果统计出来,谢谢!
【女】活动第四项,有请学校大队辅导员向大家宣布本次孝道故事演讲比赛的结果,并为获奖的同学颁奖,掌声在哪里?
【男】活动最后一项,请***教主任给活动致结束词,大家欢迎。
【女】感恩的心,
【男】感谢有你,
【女】花开花落,
【合】我永远会珍惜。
【男】同学们,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女】让我们一起祈祷我们的父母安康!
关于孝的故事篇7
[关键词]忠孝思想 《情系故乡》 《集结号》
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上映的故事片《情系故乡》、《集结号》,毫无疑问这两部电影都是成功的。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充分表现了忠与孝,也深深地感动了所有的观众。笔者认为这两部电影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也是最直接取胜的原因是这两部影片充满和洋溢着忠和孝。创作者们始终注意着把“忠孝”之液不时地注入人物的血液之中使其变得更为鲜活。
忠孝思想,在我国一度曾经受到了否定和批判。一提到忠孝,现在也许有人立刻就会跟传统意义上的忠臣孝子和愚忠愚孝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应该正确对待银幕上的忠与孝。现实生活中和社会伦理中,如果没有了忠孝,事实上还能有什么做人的准则?所以这忠这孝,是流淌在祖祖辈辈中国人心中的一眼洗涤道德的清泉,是永远不能割舍的伦理的延续,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道德与精神家园中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忠与孝都将与我们同在。笔者想就《情系故乡》、《集结号》中,对主人公忠与孝的表现,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银幕上和现实中的忠与孝。
一、《情系故乡》中张雨的忠孝思想
《情系故乡》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农村片,讲述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在城里拼搏出一片蓝天的张雨,身兼总经理拥有自己辉煌的事业和灿烂的前景,在他回乡接家人到城里定居之际遭遇乡村小学教室倒塌,当他组织人们救出学生之后,“现场会”上竟意外地被乡亲们推举为村里的***支部书记,这边是生他养他一贫如洗的风雨家园,父老乡亲们眼巴巴地盼望着能脱贫致富;那边是繁华都市,拥有年薪几十万的总经理。在妻儿强烈的反对声中他在去留之间选择了留下来。从此,他在忠孝之间迂回:为了村里的孩子,他把教室搬进了自己的家,为了找到村里脱贫致富之路,他把在公司里的股金和原来打算让儿子做买卖的几十万元,投资在村里的科技开发种植枣业上。就冲着大伙把自己选成了支书,就冲着老父亲那句“要干就干好,别让大伙扫兴”的嘱托,张雨舍生忘死地扑在村里头,老父亲从来没有觉得儿子有什么不孝,有其父必有其子,实现百姓和父亲的重托成了他心中最大的孝,为了村民的幸福和枣业的发展,张雨倒在了建设保鲜库的工地上,已经带着枣业丰收喜悦的乡亲们喊着、哭着、叫着用双手抬着他跑了几十里山路把他送到了医院。他醒来后不顾自己已患晚期胃癌,竟毅然回到了支书的岗位上率领大伙奋战在最前线。当保鲜库已开始使用,红枣深加工生产流水线试产成功的这一天,富裕起来的乡亲们背着他张罗好了他儿子的婚礼庆典,可病魔再也不准他继续呆在村里,这时候满头白发的老父亲前来为他送行,张雨望着父亲百感交夹,他用足了全身的气力“爹!”的一声呼唤后跪地不起,在场的人无不落泪,这一声呼唤,早已把他身上的忠和孝交织在了一起。就此,一曲情系故乡的乐曲戛然而止。片中有多少情多少爱让许许多多的观者无数次的动容落泪。笔者认为,这情这爱确源自一个忠,源自一个孝。这忠,是忠于职守的忠,是忠于人民的忠,这孝是孝顺民意的孝,是孝敬事业的孝,而不仅是简单意义上只孝顺父母和长辈的孝。所以笔者认为在这部影片中孝已升华,可谓忠孝合一,成为了与观众勾通和产生共鸣的有力因素,是这部影片取胜的根本所在。
二、《集结号》中谷子地的忠孝思想
《集结号》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1948年的淮河战役,与***队的战斗空前惨烈。九连连长谷子地接受了一项阻击战的任务,他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号令,只要听不到集结号声,全连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现有的47名战士奋勇厮杀,终因寡不敌众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了,排长临死前说他听到了集结号声,要谷子地立刻带着仅剩下来的几个人撤退,可大伙对此产生了分歧,此时敌***再次袭来,仅有的战士也全部阵亡,谷子地怀疑是自己忽略了号声,才导致战友们全部牺牲,炮火中他奋力把他们的尸体掩藏到一起,强烈的内疚与震撼使他抱起炸药包只身冲向敌***战壕。谷子地死而复生后却被当作敌***士兵俘获。他有口难辩,在后方医院里他知道,自己原来的部队番号也被取消,战时战事的瞬息万变使他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他不仅难以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那47个战死的弟兄都将被视为失踪者。从此他心事重重地踏上了朝鲜战场、进入了和平年代,他后半生的唯一任务就是要为九连正名,为47名阵亡的弟兄追溯一个***的称号而奔波,一路走来忠心可见,观众的情绪随着谷子地的遭遇而潮起朝落。最后集结号终于吹响,47名***得以安葬,抚慰了他们的在天之灵和一切心怀忠心还在跳动着的心灵。笔者认为全片主要体现的是谷子地身上的一个忠,那就是忠实于事实,忠诚于***的那颗耿耿忠心。那么在谷子地身上见忠不见孝,是不是就是一个有忠无孝的人呢?其实不然,他的孝只是一个缺席的在场,这忠里又该包含了多少个孝呢?
三、缺少忠孝思想的人物永远是苍白无力的
《情系故乡》和《集结号》中张雨和谷子地这两个人物身上具有的忠和孝,笔者认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缺少忠孝的银幕人物是没有魅力的,是苍白无力的,是难以打动观众的。这其实是现实生活所决定的,是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和大众的审美观所决定的。那么生活中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是不是在塑造银幕人物时,要把忠和孝断然分开呢?笔者认为所谓不能两全是指一个人不可能分身而言,决不是说一个人如果做到了忠就做不到孝,或做到了孝就做不到忠。其实不忠之人必然不孝,不孝之人也必然不忠,人常说不忠不孝或忠臣孝子,并没有听说过只忠不孝或奸臣孝子。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国的伦理道德准则中忠孝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多时候它们难解难分。生活中忠孝是衡量一个人优劣的基本准则,在忠孝面前每个人都会现出原形。当然用忠孝去衡量一个人,也不能只看他的一时一事,而要全面、客观、一贯地去看他。塑造银幕人物也应遵循这一法则,比如,张雨和谷子地就是在一系列的行为和事件中逐步彰显了他们各自的忠和孝,这样的艺术形象才有魅力。尽管《情系故乡》、《集结号》用的演员都是初次上银幕的演员,不存在什么明星,但这两部电影感人至深令人难忘,这只能说明银幕上忠与孝的魅力所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思想永远是所有人道德与精神家园中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和社会责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只能发扬光大,决不能淡化和削弱。我们应该把忠和孝完美地结合起来,以此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同样,塑造银幕人物也应遵循这一法则。
关于孝的故事篇8
[关键词]忠孝思想 《情系故乡》 《集结号》
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上映的故事片《情系故乡》、《集结号》,毫无疑问这两部电影都是成功的。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充分表现了忠与孝,也深深地感动了所有的观众。笔者认为这两部电影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也是最直接取胜的原因是这两部影片充满和洋溢着忠和孝。创作者们始终注意着把“忠孝”之液不时地注入人物的血液之中使其变得更为鲜活。
忠孝思想,在我国一度曾经受到了否定和批判。一提到忠孝,现在也许有人立刻就会跟传统意义上的忠臣孝子和愚忠愚孝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应该正确对待银幕上的忠与孝。现实生活中和社会伦理中,如果没有了忠孝,事实上还能有什么做人的准则?所以这忠这孝,是流淌在祖祖辈辈中国人心中的一眼洗涤道德的清泉,是永远不能割舍的伦理的延续,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道德与精神家园中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忠与孝都将与我们同在。笔者想就《情系故乡》、《集结号》中,对主人公忠与孝的表现,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银幕上和现实中的忠与孝。
一、《情系故乡》中张雨的忠孝思想
《情系故乡》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农村片,讲述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在城里拼搏出一片蓝天的张雨,身兼总经理拥有自己辉煌的事业和灿烂的前景,在他回乡接家人到城里定居之际遭遇乡村小学教室倒塌,当他组织人们救出学生之后,“现场会”上竟意外地被乡亲们推举为村里的***支部书记,这边是生他养他一贫如洗的风雨家园,父老乡亲们眼巴巴地盼望着能脱贫致富;那边是繁华都市,拥有年薪几十万的总经理。在妻儿强烈的反对声中他在去留之间选择了留下来。从此,他在忠孝之间迂回:为了村里的孩子,他把教室搬进了自己的家,为了找到村里脱贫致富之路,他把在公司里的股金和原来打算让儿子做买卖的几十万元,投资在村里的科技开发种植枣业上。就冲着大伙把自己选成了支书,就冲着老父亲那句“要干就干好,别让大伙扫兴”的嘱托,张雨舍生忘死地扑在村里头,老父亲从来没有觉得儿子有什么不孝,有其父必有其子,实现百姓和父亲的重托成了他心中最大的孝,为了村民的幸福和枣业的发展,张雨倒在了建设保鲜库的工地上,已经带着枣业丰收喜悦的乡亲们喊着、哭着、叫着用双手抬着他跑了几十里山路把他送到了医院。他醒来后不顾自己已患晚期胃癌,竟毅然回到了支书的岗位上率领大伙奋战在最前线。当保鲜库已开始使用,红枣深加工生产流水线试产成功的这一天,富裕起来的乡亲们背着他张罗好了他儿子的婚礼庆典,可病魔再也不准他继续呆在村里,这时候满头白发的老父亲前来为他送行,张雨望着父亲百感交夹,他用足了全身的气力“爹!”的一声呼唤后跪地不起,在场的人无不落泪,这一声呼唤,早已把他身上的忠和孝交织在了一起。就此,一曲情系故乡的乐曲戛然而止。片中有多少情多少爱让许许多多的观者无数次的动容落泪。笔者认为,这情这爱确源自一个忠,源自一个孝。这忠,是忠于职守的忠,是忠于人民的忠,这孝是孝顺民意的孝,是孝敬事业的孝,而不仅是简单意义上只孝顺父母和长辈的孝。所以笔者认为在这部影片中孝已升华,可谓忠孝合一,成为了与观众勾通和产生共鸣的有力因素,是这部影片取胜的根本所在。
二、《集结号》中谷子地的忠孝思想
《集结号》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1948年的淮河战役,******与******队的战斗空前惨烈。九连连长谷子地接受了一项阻击战的任务,他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号令,只要听不到集结号声,全连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现有的47名战士奋勇厮杀,终因寡不敌众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了,排长临死前说他听到了集结号声,要谷子地立刻带着仅剩下来的几个人撤退,可大伙对此产生了分歧,此时敌***再次袭来,仅有的战士也全部阵亡,谷子地怀疑是自己忽略了号声,才导致战友们全部牺牲,炮火中他奋力把他们的尸体掩藏到一起,强烈的内疚与震撼使他抱起炸药包只身冲向敌***战壕。谷子地死而复生后却被******当作敌***士兵俘获。他有口难辩,在后方医院里他知道,自己原来的部队番号也被取消,战时战事的瞬息万变使他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他不仅难以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那47个战死的弟兄都将被视为失踪者。从此他心事重重地踏上了朝鲜战场、进入了和平年代,他后半生的唯一任务就是要为九连正名,为47名阵亡的弟兄追溯一个***的称号而奔波,一路走来忠心可见,观众的情绪随着谷子地的遭遇而潮起朝落。最后集结号终于吹响,47名***得以安葬,抚慰了他们的在天之灵和一切心怀忠心还在跳动着的心灵。笔者认为全片主要体现的是谷子地身上的一个忠,那就是忠实于事实,忠诚于***的那颗耿耿忠心。那么在谷子地身上见忠不见孝,是不是就是一个有忠无孝的人呢?其实不然,他的孝只是一个缺席的在场,这忠里又该包含了多少个孝呢?
三、缺少忠孝思想的人物永远是苍白无力的
《情系故乡》和《集结号》中张雨和谷子地这两个人物身上具有的忠和孝,笔者认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缺少忠孝的银幕人物是没有魅力的,是苍白无力的,是难以打动观众的。这其实是现实生活所决定的,是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和大众的审美观所决定的。那么生活中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是不是在塑造银幕人物时,要把忠和孝断然分开呢?笔者认为所谓不能两全是指一个人不可能分身而言,决不是说一个人如果做到了忠就做不到孝,或做到了孝就做不到忠。其实不忠之人必然不孝,不孝之人也必然不忠,人常说不忠不孝或忠臣孝子,并没有听说过只忠不孝或奸臣孝子。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国的伦理道德准则中忠孝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多时候它们难解难分。生活中忠孝是衡量一个人优劣的基本准则,在忠孝面前每个人都会现出原形。当然用忠孝去衡量一个人,也不能只看他的一时一事,而要全面、客观、一贯地去看他。塑造银幕人物也应遵循这一法则,比如,张雨和谷子地就是在一系列的行为和事件中逐步彰显了他们各自的忠和孝,这样的艺术形象才有魅力。尽管《情系故乡》、《集结号》用的演员都是初次上银幕的演员,不存在什么明星,但这两部电影感人至深令人难忘,这只能说明银幕上忠与孝的魅力所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思想永远是所有人道德与精神家园中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和社会责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只能发扬光大,决不能淡化和削弱。我们应该把忠和孝完美地结合起来,以此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同样,塑造银幕人物也应遵循这一法则。
关于孝的故事篇9
关键词:“孝”;诠释;养亲敬老
对于什么是孝这个问题,历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引申,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使之成为歧义最多的伦理规范之一。但是,细细品茗典籍中先人对孝的诠释,归纳起来,大体不外乎以下几层意思:
一、善事父母,养亲敬老
这是子女敬爱父母的道德。《尔雅。释训》云:“善事父母,曰孝”。东汉人许慎从文字角度解释了孝:“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文解字》)。何为善事父母?《孝经。经孝行》讲得很具体“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恶则致其哀,察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孔子的要求是要奉亲以养,还要事亲以敬。即要求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他认为,从物质生活上关怀、赡养父母是孝的低层次,孝的高层次是“色难”,即侍奉父母要怀着崇敬的心情、愉悦的颜色,这才是难能可贵的。两个层次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孝。
二、继志述老,顺乎亲意
《尚书。文侯之命》云:“击孝于前文人”。《传》曰:“继先祖之志,善述人之事也”。又说:“父母既没,慎行其道,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善终矣”。孔子在《论语。为***》中说,孝即“无违”,又进一步解释“父在观其行,父没观其志,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孟子也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战国的韩非提出“孝子不非其亲”,“非其亲者,知谓之不孝”(《韩非子。忠孝》)。也就是要求子女继承父母之志,不作恶事,使父母遭受骂名。同事,对父母绝对彻底地服从,生前服从,死后也要服从。即使父母错了也得乖乖地服从,即所谓“天下无不是地父母”,这是封建孝道最 核心的东西。
三、爱护身体,立身扬名
《礼记。祭义》中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经,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孝经。开宗明义章》)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意思是说,首先要把自己当做父母的 私有财产,认真加以保护,然后在社会中站住脚跟,立业扬名,让自己名传后世,以杨宗耀族,光耀门庭,这才算得上孝。
四、娶妻生子,传宗接代
《魏书。李孝伯传》中说:“三千之罪,莫大不孝;不孝之大,无过于绝祀”。生子传宗接代,使家族的生命不至于断绝,这是孝的硬性要求。也是孝子必尽的家庭和家族义务。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礼记》将五子作为丈夫出妻的七个理由之首。孝要求子女依父母之志去娶去嫁,而且婚后必须生子,如婚后无子,就是对祖先最大的不尊,对父母最大的不孝。
五、忠孝合一,移孝忠君
关于孝的故事篇10
摘 要:佛经故事《弃老国缘》是一个经典的佛教孝道故事。佛教独特的孝道思想与对中华文化影响甚大的儒家孝道思想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然而两者在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以来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共同融进了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之中。在现代社会,仍可以看到这两种孝道文化的痕迹。
关键词:佛经故事《弃老国缘》佛教孝道思想儒家孝道思想
佛经故事《弃老国缘》体现的孝道思想
《杂宝藏经》卷一的《弃老国缘》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有个国家名为“弃老”,其风俗是把老人带到偏远的地方抛弃。有一个大臣孝顺,舍不得将老父亲按惯例赶走,就偷偷在地底下挖了一件密室,将父亲安置在里边随时孝养。当时来了个天神对这个国家进行考验。所出的难题众人皆无法解答,这时,大臣回去请教老父亲,在危机的时候挽救了国家。事后,国王知道了是大臣的父亲的功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立马尊大臣之父为师,并普告天下,废弃弃老的习俗,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都当加大罪。故事的情节和结局明确地宣扬了孝道的思想,而其中天神给国王出的几个难题和老父亲的解答更是突出地反映了佛教的孝道思想。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要敬信三宝,供养父母师长。故事中,天神变成一个连骸拄骨的饿人,问国王,世界上还有比他更饥穷瘦苦的人?大臣的父亲说道“世间有人,悭贪嫉,不信三宝,不能供养父母师长,将来之世,堕饿鬼中,百千万岁,不闻水谷之名,身如太山,腹如大谷,咽如细针,发如锥刀,缠身至脚,举动之时,支节火然。如此之人,剧汝饥苦,百千万倍。”①形象地描绘出不愿供养父母师长之人在地狱将遭受的痛苦。由此告诫世人要善对父母,为来世积福报。之后又从正面肯定敬信三宝,孝顺父母,精进持戒的人能获得福报,转生天上,胜过常人百千万倍。
第二,认为不但要供养父母师长,更要由孝到信,由信到忠。故事里天神变成一个身披枷锁铁链,全身冒火的人,问国王,世界上还有比他更苦的人么?大臣的父亲答道:“世间有人,不孝父母,逆害师长,叛于夫主,诽谤三尊,将来之世,堕如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陷河沸屎,刀道火道,如是众苦,无量无边,不可计数,以此方之,剧汝困苦,百千万倍。”②在这里,佛经把不孝引申到不信,不忠。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更难做到对朋友信,对君主忠。这与《论语》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所表达的意思有相通之处。
第三,指出了行孝的根源在于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故事中天神问国王如何分辨两只外表一样马谁母谁子?大臣的父亲答道:“与草令食。若是母者,必推草与子。”③正是因为父母恩情重如山,儿女后代难完报。父母在养育儿女时,受了无数艰难困苦,作为后代,应该生起感恩心,以报父母之深恩。佛在《父母恩重难报经》中将母恩归为十种:一者怀胎守护恩,二者临产受苦恩;三者生子忘忧恩,四者咽苦吐甘恩;五者回干就湿恩,六者哺***养育恩;七者洗濯不净恩,八者远行忆念恩;九者深加体恤恩,十者究竟怜悯恩。④而佛教的报恩不仅讲今世,而且注重来世,由此推及到对一切众生起好感,生慈心。因为万物都可能是过去父母的精神所化成的,所以要戒杀。这也是出于孝心的表现。
总之,佛教的孝道思想认为孝行应该不仅停留在赡养承欢的层面,并且需要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高度。宣扬戒孝合一的思想,认为行孝是持戒的基础和前提,而持戒又是善的源泉,归根结底,孝是众善之本,持戒和行孝的关系至为密切。各种戒律在外道之人看来可能太过严苛,但是佛家宣扬行善尽孝的思想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丰富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儒家“孝道”思想与佛教“孝道”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融合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受到儒家正统的非难,儒家认为佛门弟子,违背父母意愿,辞亲别祖,不娶不嫁,绝嗣无后,是为大不孝。但是在古代,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捍卫正统的思想武器,主要是被“知识分子”所接受,而佛教向往极乐世界,为来世积福祉的主张却在广大的穷苦劳动人民中有广泛的影响。儒家和佛教都是兼容性比较强的学说,并没有盲目排外,因此,在将近两千年的互相碰撞、磨合中,两者出现了一些融合的产物。
第一,佛教宣扬戒孝合一的思想。早在三国时的康僧会,就把佛教的持戒与世俗的尽孝联系起来,认为戒酒是“奉孝不醉”。由此,中国佛教历来有倡导持戒与行孝统一,宣扬戒孝合一的思想。《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⑤说的就是,行孝便是持戒,行孝与持戒都有一样的功德,持戒与尽孝合而为一。首先孝为戒先,行孝就是持戒;其次戒为孝蕴,持戒就是尽孝。大戒以孝为先,众善由戒而生,如无戒,善无从生,而无孝,戒无所依。故经云:“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佛遗教三经要义丁四说劝修戒利益》⑥
第二,佛教将轮回报应与孝道结合起来。佛经通过描述不孝之人将要受到的种种地狱苦难,和持孝之人将要获得的种种天堂福祉来从两方面告诫世人,应该敬信三宝,孝顺父母。而佛门之中又有众多感人至深的孝亲事迹,众高僧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指引众生。佛教伟大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为报父母深恩,曾在父母生命垂危时,连自己身上的肉也割下来供养父母。后来又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在皇宫为父阐扬净土,令其闻法生信,超升三界。又如弘一大师每逢“母难日”,必于佛前虔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以此功德回向先母。有一次,他在听静权法师讲《地藏经》时,禁不住痛哭失声,忆及先母生前为他所受的种种折磨,比他自己过着无柴无米的日子还难受。
第三,送子观音的偶像崇拜融合了佛教与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虽然佛教宣扬超脱红尘,无念无欲,不嫁不娶。但是由於佛教宣称观音慈悲为怀,救助众生,中国人民便在她的众多神通中增加了送子的神通,而且信徒众多,特别受还没怀孕的妇女推崇。这正是儒家注重子嗣繁衍的思想对佛教的影响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孔子代表的儒家的孝道思想与佛教的孝道思想在本质是的一致的,都是为了对父母报恩,尊敬,供养父母。而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各有其特点,孔子更强调对父母的尊敬之心,以及通过严守礼的规定,传承父母的血脉,继承发展父母的功业等方面来表现孝道;而佛教更注重为父母积福报,不仅在今生供养父母,而且为了不误伤的前世父母而戒杀生,并对一切生灵怀有敬畏之心。两者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儒家的孝道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有重大贡献。在现代社会,重新审视这两者的孝道思想,吸取其中的精华,陶冶审视自身的行为举止,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积极的意义。(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注解:
① (北魏)吉迦夜昙曜译选.杂宝藏经.花城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9页.
② (北魏)吉迦夜昙曜译选.杂宝藏经.花城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9页.
③ (北魏)吉迦夜昙曜译选.杂宝藏经.花城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20页.
④ 释证严讲述.父母恩重难报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