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文章10篇

中秋的文章篇1

关于中秋的600字文章篇【1】中秋节那天最重要的便是赏月了,只有在那一天月亮才是圆形的,当然吃月饼也少不了了,中秋节前几日菜市场里排着龙一般的队伍,买月饼有的是自己吃,有的则是给亲朋好友吃,各式各样,看的眼花缭乱,我们家也不例外,早早就买好了月饼,这一天,我们早早的来到了姥爷家、

我们一进门所有的家人全都来了,我先拜访了姥爷,然后就坐下来帮忙帮饺子,边忙变闻,真好吃啊,口水止不住的往下流,到了厨房,鸡鸭鱼肉……哇,我们姐妹几个惊呆了,都在说“这和过大年有什么区别呢?”爽啊,我现在就等着饭菜好了,全家在讨论姐姐结婚的事情,大姨夫开口了“这个车也好了,饭也定下了,这才艺弄些什么能搞搞气氛呢?”我一听大事不好,正准备开溜,没想到姐姐一下子拽住我,唉,倒了大霉了,他们送了我一个才艺名额,我顿时灵机一动,看UFO,哈哈,逃过一大劫。

开饭了,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下跑的,中式,西式,整个一个满汉全席啊,全部都到齐了,大家举杯,共饮了一杯甜蜜的水,开吃了,我们几个小孩子,眼睛齐刷刷地看着那一大盘螃蟹,心中倒数:3.2.1所有的筷子将螃蟹一扫而光。弟弟又想和果啤了,我从小对任何酒味都特别过敏,所以就没理他们,弟弟把一杯果啤放在我的面前还说要一口干,我却毛不理睬他们,自己吃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哥哥几个人嘀嘀咕咕了好一阵,过后,妹妹猛地过来掐住我的嘴,哥哥和弟弟将果啤往下灌,不到半杯我就晕了过去,他们喝了好多都没有事,我愤怒到了极点。

我们家的中秋是不是既丰富又充实呢?

关于中秋的600字文章篇【2】八月十五,是我国古老传统的节日——中秋节。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雅士为中秋佳节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优美诗篇,在这“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地意境中,抒发感叹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别样情怀。

然而在这,我并不是抒发离别愁绪,也不是感慨悲欢离合,而是要“叹月饼”。

吃月饼一直以来都是中秋节里必不可少的一项。想一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月饼,甜滋滋的水果,望着天幕上皎洁的明月有说有笑,那是多么的幸福!然而现在的月饼却吃出了另一番滋味。

以前的中秋节,人们吃的是“意蕴”,而现在的月饼,吃的却是“面子”。

走进超市和商店,眼前的月饼令人大吃一惊:豪华的外包装令人目眩,金光闪闪,镀上了一层“气派”,镀上了一层“面子;再看价格,呵,几百到几千元不等,有些更豪华的,价值过万呢!待拆开一看,一样的质量,一样的味道,相差的却只是那一层层数不清的“纸盒子”。

这等“面子”老百姓可撑不起,倒是给“走后门”和“开后门”的人撑起了一条“捷径”。比如我家对楼的某局局长,他可是收足了“面子”。中秋节这阵子,前来送礼的人络绎不绝,各个都是小心翼翼的弯着腰进去,眉开眼笑地挺着胸出来,而且手中的月饼盒子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豪华。也不知这样的月饼还有什么滋味,这样的中秋节还有什么意思?

当然,月饼越做越上档次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应证。但中秋节里吃月饼尝的是一家人团圆的喜庆,若把它当成是一种“办事”的“工具”,那这个中秋节还有什么“意蕴”可言呢?

关于中秋的600字文章篇【3】中秋到了,对小孩们来说,最开心的就是吃月饼吧。可对于我来说,最留意的却是那一轮月亮。

抬头仰望星空,最显眼的则是那一片漆黑。今晚的夜空,寻不到一颗星星,转过头来,发现的却是那一轮明月。在这个黑暗无垠的夜空中,它是最亮的那一个;在今晚的夜空中,它成了主角,虽然没有星星的伴舞,它仍然是最美的;在寥寥宇宙中,它用力的绽放自己的光辉,照亮大地和夜空,它不曾放弃,不同周围的事物一样,它不畏黑暗,它努力地尝试用自己的光明去战胜黑暗。想到这里,我便想起了自己,在学习中,自己常常是粗心大意,碰到难题就不爱思考,考试成绩不够优秀,便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看着这轮明月,心想:我怎么能这么软弱呢?我应该要像明月那样,不要惧怕眼前的黑暗,只要不断努力,还怕发不了光吗?我点了点头,望着那一轮月亮说:多么明亮!

中秋的文章篇2

秋瑾留日回国,又返回日本,是她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之一,不但关系到《泛东海歌》、《红毛刀歌》、《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实践女学校附属清国女子师范工艺速成科略章启事》及十几篇致秋誉章、王时泽等的书信的准确理解,而且关系到秋瑾何时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参加光复会,是否参加同盟会成立筹备会,何时入青山实践女校等重要问题的正确认定。弄清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文学意义,也是有史学价值的。

首先说秋瑾从日本回国的时间。我认为这个时间绝不是1904年冬,而是1905年二月下旬或三月初。理由有四个。

第一,比较了解秋瑾的冯自由记载说:“乙巳春间,瑾回国省亲。”[(1)]1904年,秋瑾到日本后,第一个加入的组织就是冯自由、梁慕光等人组织的“三合会”,并被封为“白扇”,即***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其言时间明确,乙巳即1905年,应该是可靠的。

第二,据宋教仁《我之历史》记载,1905年阳历一月至三月间,宋教仁在东京多次同秋瑾接触,证明秋瑾当时仍然在日本。

“一月十三日晴 巳正,至秋璇卿寓,谈良久。时秋君与诸同志组织—演说练习会,每月开会演说一次,并出《白话报》一册,现已出第二期。余向秋君言,愿入此会,秋君诺之。戌初回。”[(2)]

“一月三十一日阴……郭瑶皆来,偕余至加藤馆取相片,逐同至留学生会馆,阅报良久,晤秋璇卿,坐谈一刻。[(3)]

“二月十一日晴……午初辞去,回寓。刘林生来,邀余同往秋璇卿寓议事。午餐讫,遂同去秋处,本乡元町元日馆也,议良久。……晚餐讫,复至秋璇卿寓,晤得彭金门、沈强汉,谈最久。”[(4)]

“二月十四日晴……未正,至秋璇卿寓,坐良久,留晚餐。”[(5)]

“二月二十四日晴……申初,至秋璇卿寓,谈最久,酉初回。”[(6)]

“三月二十三日晴……申初,至秋璇卿寓,酉初回。”[(7)]

宋教仁日记中的时间,都是阳历。从上面的材料可以明确断定,在阳历三月二十三日,即乙巳二月十八日,秋瑾仍在日本,还没有动身,这一天,秋、宋二人交谈两小时左右。而这早就是1905年的春天了。

第三,从秋瑾给其兄秋誉章的信可以看出,秋瑾回国当在乙巳二月下旬或三月初。信中说:“妹因师范尚未开班,大约四月开学,暑假不放,故于近日归家一行。”[(8)]还说:“妹即日赴绍,彼时再当函达。”[(9)]中日往返一次,约需半个月,回国之后,必有许多事情要做,筹集学费、探望亲友、会晤蔡元培、徐锡麟等人。光复会的重要成员陶成章,应秋瑾的请求,给光复会的主要领导人蔡、徐等写了亲笔信。若以四月一日开学为限,秋瑾回国,至少会留有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我认为她回国是在二月下旬或三月初。

第四,由周作人的日记可以从反面证明秋瑾归国是在1905年阴历二月下旬或三月初。陶成章说:“瑾既返沪,即谒元培于爱国女学校,旋往南京,欲运动资本家辛某之子汉无效,乃复归沪,由沪旋绍,见锡麟于热诚小学校,锡麟即绍介瑾入光复会,是为乙巳六月间事。”[(10)]周作人说:“乙巳年里,我在南京有一件很可纪念的事,因为见到一位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此人非别,即是秋瑾是也。”[(11)]并且,引用自己阴历三月十六日的日记说:“十六日,封燮臣君函招,下午同朱浩如君至大功坊辛卓之君处,见沈翀、顾琪、孙铭及留日女生秋璇卿女士,夜至悦生公司会餐,同至辛处畅谈至十一下钟。”[(12)]他说:“据当时印象,其一切言动亦悉如常人,未见有慨慷激昂之态,服装也只是日本女学生的普通装,和服夹衣下著紫红的裙而已。”[(13)]《知堂回想录》虽是回忆录性质的作品,但其文中所引用的是当时的日记,所以,其可信性是不值得怀疑的。从东京到上海,约需一周,秋瑾在上海又拜会了蔡元培、周作人。既然是三月十六日在南京见到了秋瑾,秋瑾归国的时间,定为二月下旬或三月初,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其次,说说秋瑾重返日本的时间。我认为,秋瑾二次东渡日本是在夏天,而不是春天,准确地说,是乙巳六月十五日,即阳历七月十七日乘三等舱从上海出发。其理由有三点。

第一,陶成章这样说。陶成章五月底从日本回国。他说,秋瑾拿到母亲筹措的数百金后,“瑾既得金,又至沪,会成章亦归上海,逐偕瑾见处州办事丁嶸、吕熊等,瑾出绍兴同志公函,促成章归。”[(14)]可见,秋、陶二人在上海见了面,还进行了一些***活动。陶成章对秋瑾的行踪是了解的,上面所引的陶成章说秋瑾入光复会“为乙巳六月间事”,应确信无疑。

第二,秋瑾在上海时,写有《沪上有感》一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微雨生新凉,仲夏如深秋。鸣蜩敛夕音,熠熠迎风流。”“频年婴忧瘵,憔悴忝嘉猷。翩然冀遐征,投袂涉长流。”[(15)]从诗句可以看出,当时已是仲夏时节,秋瑾正准备东渡,“翩然冀遐征,投袂涉长流”,就是渡海远征。

第三,秋瑾致其兄秋誉章的几封信,非常明确地说明了这一问题。信末虽没有日期,但信封上有发信日期,都是寄到北京宣武门内西四牌楼北帅胡同西路北西城路工局秋誉章名下的,现将有关内容引述如下,其中月日为阳历:

1905年五月廿七日信中说:“妹大约月底动身赴东,近因欲运动一官费及绍中多去几女学生留学,以备学堂师范之用,奈妹多年未回,事事隔膜,亲友又无一人,恐难达望。家中大小人丁安吉勿念。”[(16)]从信中语气、事实可以看出,当时秋瑾尚在绍兴老家。

1905年六月十九日信说:“运动女生不能得手,日校又复来催促,故定月底动身也。”[(17)]六月十九日,是阴历五月十七日,从中可以看出,秋瑾原计划阴历四月底动身,因故未行,现在准备五月底动身,日本青山学校已催促多次,可能已于四月按期开学。

1905年一封发自日本东京的信中说:“岁月逼人,奈何?奈何?妹在绍,前月二十六动身,在申半月,十五日上船,二十一日到东。偶感采薪,草草书达,即请暑安,伏乞珍摄。”[(18)]结合前一封信,可以看出,秋瑾已按原计划在乙巳年阴历五月底离开绍兴,在上海滞留了半个月,于六月十五日,即阳历七月十七日登轮东渡。到东京后,得了病,这封信从语气上看就是病中所写。这同陶成章所言“已得东渡,罹病数月,愈(愈)后入青山实践女学校”[(19)]是一致的,秋瑾自己也曾讲:“吾以弱女子,只身走万里求学,往返者数,搭船只三等舱,与苦力等杂处。长途触暑,一病几不起。”[(20)]可见,其病是因条件恶劣,中暑所致。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秋瑾是盛夏时二次东渡的。

(1)冯自由:《丁未浙江光复***倡议实录·秋瑾略历》,见《***逸史》第六集第127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2)(3)(4)(5)(6)(7)宋教仁:《宋教仁集·我之历史》第510页、513页、516页、516页、518页、522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8)(9)(16)(17)(18)秋瑾:《致秋誉章书》见《秋瑾集》第33页、33页、34页、36页、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0)(14)(19)陶成章:《秋瑾传》。见《秋瑾集》第183—184页、184页、1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12)(13)周作人:《知堂回想录》第144页、144页、145页。香港三育***书文具公司1980年版。

(15)徐培均:《关于秋瑾的一首佚诗》,《学术月刊》1981年8月号。

中秋的文章篇3

【关键词】教材分析;解读教材;质疑教材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这篇文章是通过对故乡美丽景色的描写来反面衬托作者内心痛苦与孤寂的。所以学生在对作者描写的景色进行欣赏的同时,还要更深层次的思考景色描写之下作者的心境,充分对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理解。

一、教学顺序

先对作品时代进行了解,更容易融入文章。这篇文章是在民国被创造出来的,所以文章里面所写的地方是在北平。作为当时的首都,北平应该有着自己的特色,而它特有的秋自然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所以要对这方面进行挖掘,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人文色彩。

对景色的特点进行了解,把握主作品的整体基调。大部分文章都会有中心议题,这个议题是全篇的思想主旨。比如说这个作品,它的主旨可以概括到作者写故乡的秋天静、清、悲凉。作者对这三点的描写都在文中的景物里表现了出来,比如说早晨的秋色,城市里面的闲暇之人,秋天树枝上的蝉鸣。作者在描写这些景色的时候,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切入的,带有大量的主观色彩。北平的繁荣与他无关,只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才是他看到的。

细致的分析文章,将景色融于感情。在作品里面,作者看到的秋天是悲凉的。但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个词本来不是什么赞美之词,所以可能会产生疑惑。所以我们要将作者的背景带入其中,以作者的思想分析作品,郁达夫所在的时代,社会极不安定,人生愁苦,所以他觉得整个社会是悲凉的,所看到的景色大部分也都是悲凉的。我们之前写的静、清在秋天其实并不少见,我们也能够很容易的理解,但悲凉,却必须要结合郁达夫的生平才能够很好的理解。这样的作品,才做到了情景交融。

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以平常民居为视线切入点的。比如说槐树、胡同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的景色,而这些非常常见的秋日景色恰恰可以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秋天真正的热爱,还有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可以侧面反射出作者对社会的担忧与自身的孤寂。

二、对文章进行分析还有欣赏

分析比较能触动人的段落。例如说,早上起来……十分的秋意。作者在描写这些景色的时候,调动了身上所有的感官,比如说视觉、听觉还有触觉。所以我们在读到这些片段的时候,能够很快的了解到作者想要描写的东西。这些景色并不是刻意打磨出来的,而是存在于作者内心深处,信手写出。

作者十分的喜欢故乡的秋天,有些时候会直接抒发这种感情。比如说在文章开始和结束的地方,都用南方和北方进行对比,突出北方秋天的美感还有不可替代感。不但如此,还做到了首尾相接,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三、优美语句要用心分析加以牢记

文章里面有很多的非常经典的句子和段落,比如说“北国的秋……来得悲凉”。如果把这一句做出改变,可能里面的味道就大不如前了。还有文章里面有着大量的排比句,这些看似简单,其实都表现着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表现出作者对故乡深层的爱意。语言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可以加以牢记。

四、与作品有关的其他方面

作者所写的景色几乎都是一些非常常见的东西,而他选择这些东西进行写作都是有一定原因的。

他有着深刻的平民意识和审美水平。郁达夫的一生并不平顺,他有着非常多的坎坷与忧愁,幸运的是,他在面对这些忧愁的时候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依旧保持着积极的心态,追求世界上各种美的事物,用美的眼光还有心态对待他所看到的一切,所以他看到了景色中最美好的一个侧面。他对于大多数人感兴趣的宫殿楼阁并不太关心,而对于普通人民的生活却十分在意。他所写的,基本都是非常平常的事情,随处可见的景色,写出的是普通民众的生活缩影,这表示作者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人,也很具有平民意识。

作者描写的都市闲人到底有何意义。一阵连绵秋雨过后,有两个穿着夹袄还有青布单衣的人相伴聊天,他们都咬着烟管,声调缓慢悠闲,从头到脚都散发着“闲”的意味。从他们一来一回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听出他们对生活的感伤。作者用这种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平民来反映社会悲哀,不但能更加让人感同身受,还让北平的秋天呈现出另外一种意味。

丰富的文化气息以及人文气息。这篇文章里面包含着很深的文化气息。字句之间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文学素养。郁达夫一直对中国文化有着很深刻的研究,这些在他的文字中都能够体现出来。在这篇文章里面描写的秋天,不但有着很深的文化气息,还有着很深的人文气息,它连通了历史,让读者可以在里面体会出历史与秋的隐性关系,让这篇文章被赋予史深层的意义。

五、让学生积极思考,文章中有什么不妥之处

郁达夫是中国非常优秀的作家,他的文章无论是文笔还是内容都能够让人学习到很多的东西,也因为如此,大多数学生都会抱着学习的态度去阅读,对里面的东西全盘接收,而没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敢于发现文中不足。包括句子里面有没有什么不符合逻辑的,比如说“我不远千里……故都的秋味。”这句话里面“饱尝”如果换成“饱览”会不会更好;语句之间字词是不是有错误;标点符号符不符合规范,有些标点符号应不应该运用等等。

六、结语

情景交融,把自己的情感放入想要描写的景色之中,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写作方法。这种手法非常适合去抒发需要隐晦表达的感情,能够赋予文章更深层次的含义。对于这种文章,读者在读起来的时候,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感触。而这篇文章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让自己融入到文章中去,对文章中心进行把握,了解其主旨,掌握主要的感情进展。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也能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后在其他文章中也可以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中秋的文章篇4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喜欢上了这篇文章。它苍凉,凄美,但是又从这篇文章之中体现出一种不凡之气,让我为其倾倒,为其讴歌。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秋雨》,起初听这题名,就让我感受到那幽静寂寞的气息,读完这篇文章,寒意向我袭来,但却从寒里体会到作者对秋雨的幻想和现实的浪漫。文章主要是概括了秋天的雨的幽深情景,它用笔细腻,足以见到作者的观察能力细致入微。平常人们写秋雨,通常都是赞美秋雨如何美丽与奉献,而作者通过雨来写出一个灰暗冰凉的世界。但是,就在这灰暗冰凉的世界中,还是有那含蓄的美,这点美丽映衬了残酷的秋天之雨,使行文更生动了。

不过,在我的视觉之中,秋天仿佛一般都是金黄的稻田,窗外叽叽喳喳鸣叫的小鸟,明媚而又温暖的阳光,红遍漫山遍野的枫树,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流汗背影构成的一幅秋日美景画,下着淅淅沥沥小雨的场面极少出现,即使出现了,也是干旱已久的人们欢呼雀跃的场面,仅此而已.但是,仔细品味一下,,脑子里或许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下雨了,妇女们皱着眉头,急急忙忙的把晒在阳台上的衣服收起,在路上的行人或许会加快脚步的向家飞奔而去,边走还边说声:“真该死!”,池塘边,黄色的烂泥满地都是,几只蛤蟆在泥中跳来跳去。这就形成了和之前秋日美景画的风格迥然不同,给人的也是一种不同的感觉。但是这篇“秋雨”没有走极端,而是位于两者之间的部分,既有美感又凄凉,让人眼前一新。

中秋的文章篇5

关键词:中国文论;形式;研究;推进

张金梅教授将其著作《笔法与中国文论》惠赠与我已有多日,自己一直因忙于杂务而无暇仔细拜读,只能利用零散时间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选读了若干章节,其余部分则大多只是泛泛而读。因此,本文所谈之感想,只是就自己所读章节有感而发。

不过,就目前我所阅读的章节来看,已然可以深切感受到,张金梅教授的这部著作无疑是一部颇为厚重的学术成果。说其“厚重”,可以从两方面观之。其一从外形上看,此书确实既厚且重,全书洋洋洒洒近45万言,页码达到400有余,拿在手中沉甸甸,从其厚度不难理解到作者为此书付出了多大努力和多少心血。其二从内容上看,此书更能给人一种学术上的厚重感,正如曹顺庆先生为此书所作序言中所说,其“在选题上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在观点上也有一定的创新之处”,“视野开阔,涉及面甚广”,“体现出作者相当厚实的学术功底”。从我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说,我想读到这部书的人一定都会和曹先生有同感。从该书中的部分成果分别发表于《文学遗产》、《思想战线》、《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研究》、《江汉论坛》等重要期刊,以及获得第七届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的结果来看,上述评价显然并不为过。

不过,我读这部书时感触最深的却并不是该书的“厚重”特征,而是在“形式”这一关键词上。读《笔法与中国文论》一书之所以深受“形式”一词触动,原因有三:

其一是为这部书自身之形式所触动。该书很显然是一部典型的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著作,但作者从该书之题目到全书之论述都以“中国文论”这一概念替代“中国古代文论”这一习惯用法,从而使该书对传统文论的研究具有了强烈的当代意识。此话怎讲?记得十年前胡晓明先生曾发表《中国文论的正名》一文倡导以“中国文论”之名取代“中国古代文论”一名,“中国哲学,中国宗教学,中国音乐,中国绘画,似乎都不须加上‘古代’二字,即可明了其研究对象,为什么独独中国文论要加‘古代’二字,来强调它的传统性呢?”“中国哲学、中国音乐等都没有这个‘古代’二字,十分正常活跃地参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实践,而文论却因为‘古代’二字,反而画地为牢,平添出许多周折。设想如果当初就叫‘中国文论’,还会有人再谈什么‘转换’么?”[1]将“中国古代文论”正名为“中国文论”更多强调的是文论研究的当下性,而非仅将古代文论视为古董来考据与玩味,“中国文论”所替代的显然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文论”这一名称,它更多追寻的是中国文论主体性在当代的彰显。因此,胡晓明先生将这一趋向称为“去西方中心主义”[1],这一趋向也正是近二十年以来一批古代文论研究者努力的方向,例如书籍有王运熙主编之《中国文论选》,期刊有张伯伟主编之《中国诗学》,会议有复旦大学的“中国文论”国际研讨会,文章则有陈伯海的《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等等,而西方学者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似乎为“正名”运动发出了来自境外的有力声援。这一“正名”运动所隐含的是一批学者在当代文论建设中对中国文论主体性的追求。

张金梅教授的这部著作也充满着“正名”意识,正如作者在该书绪论中所言,这是“一种自觉的学科发展意识”,“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潮流”。作者在这部书中所表现出的这种自觉意识使该书在研究传统文论的过程中充满着当下意识,从而使其研究具有了开阔的视野及其探索精神。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并不仅仅停留于对具体对象的分析与阐释,而是非常注重“《春秋》笔法”在中国阐释学、中国文论话语、中国文学批评以及中国文化心理等的特征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对当下文化建设可以发挥的作用。如作者在第六章便专门论述了“《春秋》笔法”对当代文学精神、新闻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建构可发挥的作用。在谈“《春秋》笔法”与新闻精神关系时作者指出:“无论从理论基础和报导策略还是从近代以来的报导理论与实践看,客观报导都与《春秋》笔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已经深深融入了《春秋》笔法而不自觉。因此我们当今的新闻报导应充分利用新闻文体靠客观事实说话而不直接表露作者立场和意见的基本特征,即‘用事实说话’,继续秉承《春秋》笔法的传统,将其发扬光大。”[2]377在谈“《春秋》笔法”与人文精神时作者还指出,《春秋》笔法作为文化话语,“在中国现当代***治斗争、广告策划、日常生活中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渐演变为中国人的一种攻击方式、话语方式和心理欲求乃至生存艺术”。[2]383所论新颖独特、所析透彻入理。这一研究理路是传统文论研究领域尤其值得大力提倡的,这一正名意识也正是这部著作具有较明显创新性的一个重要基础。

其二是为这部书注重对中国文论“形式”的研究而触动。“形式研究”在中国文论之现代研究百年历程中一直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对传统文论的研究从整体上看较偏重思想、观念、范畴、概念等内容层面的阐释,而较忽略批评文体、批评风格、批评语言、批评方法等形式层面的研究,引用李建中先生的话来说,便是过去研究过于重视“说什么”的研究,而较忽略“怎么说”的研究。[3]因此,“形式研究”恰是当前中国文论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推进的重要方向,正如李建中先生所言:“中国文论的‘说什么’(言说内容)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心,这方面的过度研究因其对‘怎么说’(言说方法)的忽略而造成中国文论现代转型的困难。中国文论自身一向有重视‘怎么说’的传统,这一传统的文化根是自周秦诸子以来的诗性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中国文论的‘怎么说’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超越时空的生命活力,既可支撑中国文论的现代转换,亦可针砭中国文论的流行病症。”[3]因此,新世纪以来,与“怎么说”相关联的中国文论“形式研究”已逐渐开始为一些学者所重视,如一些学者已然开始关注中国文论诗性言说方式、中国文论批评文体特征、中国文论批评语言特色等问题的研究。张金梅教授的这部著作在中国文论“形式研究”方面所做的探索,我觉得是尤其值得称道者。

在《笔法与中国文论》一书中,作者以“春秋笔法”这一言说形式作为研究的主要线索,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这一言说方式对中国文论话语言说方式、话语解读方式以及意义建构方式的深刻影响,作者认为,“《春秋》笔法”对中国文论形式之特征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在第四章便深入探讨了“《春秋》五例”对中国文论话语的影响。在这一章中作者首先指出“《春秋》五例”与“赋比兴”有着密切联系,认为“赋比兴作为中国文论话语的言说方式,虽与《春秋》五例不存在渊源有自的关系,但中国文论对赋比兴的提倡却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与《春秋》五例相融相通”。[2]260作者通过详细论证,指出“赋”之“直铺陈”与《春秋》之“尽而不”相融相通,“比兴”与《春秋》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的内在一致性。其次还指出“《春秋》五例”之“尚简用晦”的特点影响到中国文论话语崇尚简约含蓄的特征,“《春秋》五例”之“微而显”和“婉而成章”对诗评话语的深刻影响等。所论新颖且富于启发。再如,作者对《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批评方法关系的探讨同样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通过大量材料的辨析,指出了“《春秋》笔法”在小说评点中的广泛运用,并深深影响到了传统小说评点内在精神与评价标准,而传统索隐批评同样深受“《春秋》笔法”含隐蕴藉特点的影响。类似这样的“形式研究”,在这部著作中还大量存在。可以说该书从“《春秋》笔法”这一全新视角对中国文论“形式”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无疑为这一领域研究的拓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其三是为该书重视中国文论“形式”研究而不止于“形式”研究所触动。“形式”与“内容”二者从来都不是对立之关系,而是相融相通之关系,所以“形式”问题往往与“内容”问题有着密切关系。在这部书中作者对“《春秋》笔法”对中国文论“形式”之影响的研究就没有止于“形式”,而是透过“形式”深入到了中国文论的诗史特点、阐释方法以及伦理特征等“内在”内容。例如在《春秋》笔法与诗史关系一章,作者首先以孟子所谓“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为切入点,分析论证“《诗》亡然后《春秋》作”不仅是《春秋》笔法文化功能的鲜明写照,也是中国文论诗史精神的重要源泉;接着分别剖析刘知几的“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章学诚的“作史贵知其意”、杜甫的“诗史春秋笔”的内涵,从《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的话语言说方式和意义建构方式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史蕴诗心”和“诗具史笔”的意趣,使史的“诗化”和诗的“史化”都得到了充分展现。又如“《春秋》无达辞”与中国阐释学一章,作者便对“《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经学阐释法对中国文论阐释方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由《春秋》‘微言大义’衍生的‘《诗》无达诂’虽是一种解经的方法,但由于它触及到文学理解和阐释活动的根本规律,所以被后世的文论家和美学家普遍接受并加以改造,从而使‘《诗》无达诂’走向‘诗无达诂’,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学阐释理论和文学阐释方法”。[2]223再如在第四章中谈到“《春秋》笔法”对中国文学伦理化的影响时,论述了“《春秋》五例”之“惩恶而劝善”对中国诗论之“美刺”、“讽谏”,赋论之“劝百而讽一”,戏曲小说的伦理教化功能等都有着深刻影响。研究“形式”而不止于“形式”,这是该书所展开的研究令人感觉深刻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优点是值得此后中国文论“形式”研究者借鉴的。

这部著作尚可称道处绝不仅仅上述若干点,这里只就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谈了谈。以此厚重之作观之,相信张金梅教授今后一定能创作出更多学术精品,我们期待着。

参考文献:

[1]胡晓明.中国文论的正名[J].西北大学学报,2005,(5).

[2]张金梅.笔法与中国文论[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中秋的文章篇6

1.通过品味语言、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等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分析鉴赏能力。

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具体可感的表现手法,感受作品的魅力。

3.体味作者由秋声引发的人生感叹,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核心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表现手法。

2.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难以言尽的人生感叹。

[教学过程]

一、析题导入

1.同学们,本文的题目《秋声赋》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写作对象(内容)――秋声;表现形式(文体)――赋)

2.大家认为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如何写“秋声”?为什么要写“秋声”?)

3.重温:

(1)时日匆匆,人心总是不耐风雨,不忍凋零,大自然的变化,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凄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无数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战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唐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在高中课本中,我们已学过苏轼的《赤壁赋》。欧阳修的《秋声赋》是宋代文赋的开山之作,他和苏轼的《赤壁赋》交相辉映,代表了宋代文赋创作艺术的巅峰,堪称宋代文赋的典范。下面我们就欣赏这篇千古美文。

[设计意***]故事导入,背景介绍导入,诗歌吟唱导入等等,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渐趋理性的高中生而言,题目切入法也是一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语文课堂导入方法。阅读的能力需要在平时的课文(课堂)教学中逐渐养成,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如何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找到突破口,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其中关注文章的题目,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的主线脉络中心重心,在自我提问和自我解答中把握文章内容,是一种好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围绕题目的信息进行联想、回顾和探索是有效的课外拓展途径。

二、梳理文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感受文章思路。

2.讨论文章脉络。

3.再读课文,结合注解,合作梳理文意。提出问题。

[设计意***]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文”和“言”的关系,一直众说纷纭,不同的教学模式各有利弊,最恰当的方法莫过于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体裁、长短以及注释的详略等。本文篇幅不长,层次清晰,注释详尽,意蕴丰富,所以在“言”的处理上采用了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朗读思考、合作梳理与适时点拨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言”的障碍,把言作为打开欧阳修思想和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三、深入研读

1.摹秋之声:清人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找出写“秋声”的句子。

(1)指读――齐读

齐读时思考:A.怎样描摹声音的?B.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C.描写有什么作用?

(2)讨论:

A.用了四个比喻:风雨声、波涛声、金属撞击声、夜行***的人马声。

胡适认为描写声音的四大名篇――《琵琶行》《秋声赋》《赤壁赋》《明湖居听书》。下面,我们一起来体味其声音描写的精妙之处。

①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明确:比喻、通感

②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明确:比喻、通感

③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心理感受)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视觉形象)。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刘鹗《明湖居听书》

明确:比喻、通感

小结:声音描写的方法:以声写声―比喻,以形写声―通感。

B.秋声的特点?

写出了秋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时现时隐、凭虚而来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听到这样的秋声,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作者对秋声直接评价的语句。

提示:“噫嘻悲哉!此秋声也”;“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此时的秋声,在作者的笔下,又多了一层特点:悲。

C.这样描写的作用?

内容: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地感受到“秋声”的特点。结构:回答了作者闻声“悚然”的原因,并自然地引出下文和童子的对话。

2.绘秋之状

(1)指读――齐读

齐读时思考:A.怎样绘其状的?B.有什么作用?

(2)讨论:

A.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来描绘秋状;色、容为实,气,意为虚,表现手法是由实入虚。

B.作用:作者绘秋状是从自然界的景色的角度去揭示秋声悲的原因,所以描绘秋状还是紧扣住秋声。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清代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刘熙载《艺概 诗概》)――“秋声之韵味写不尽,以秋状写之”。

这种手法也叫做“烘托”:就是指对作品中的主要对象不做正面刻画,而是通过刻画其周围的相关事物,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突出“秋声”之悲。

3.议秋之气:

(1)自读找出“秋之气”的关键词:肃杀。

(2)从哪些方面,用了哪些典故?刑官、时令、兵象、阴阳、五行、五音、十二律等。

A.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称秋气为义气,《礼记》云:“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

B.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古代的“秋后问斩”等。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紧紧联系在一起。

C.作者甚至用“伤”解释“商”,如陶渊明的《咏荆轲》中“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用“戮”解释“夷”。

(3)齐读。思考:作者要写的是秋(下转第27页)(上接第22页)声,但为何又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的典故?

(4)讨论:作者从各个方面极力铺陈,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

4.抒秋之叹:

(1)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找出文中主旨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明确:主旨句――“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得多。因而,想想这是谁对他们的伤害,就不会去怨秋声了。简言之,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

(2)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悟呢?我们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来理解。

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

小结:“文者,气之所形。”(宋代文学家苏辙),本文第三部分由感慨自然转为感慨人生,点明了题旨: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对命运无常的苦闷感慨,对宦海沉浮、对怀才不遇的自我安慰。

[设计意***]借助于名家评论来理解作品是文学鉴赏中的重要途径,对于这篇经典之作后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价,我从中选择了三句作为本节课教学的线索,串起文章、也串起课堂,期望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逐步深入的问题引导和有效的比较拓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文,更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渐渐具备把握作品的能力。

四、总结

1.学习作者生动描摹声音的手法。齐读句子。

2.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难以言尽的人生感叹。选择句子自读体会。

3.课后思考:

(1)欧阳子对秋声的体会如此精到,可童子为何听得“垂头而睡”呢?写童子有何作用?

中秋的文章篇7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苦旅;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类自身进行关怀,对人们尊严、价值等方面的维护,对先人遗留的精神文化进行重视,进而在其作用下推动人格发展。余秋雨做创作的《文化苦旅》则对人文精神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挖掘,并在表现文化精神的同时,对人们对文化的尊敬和崇拜之情进行了有效的表达。《文化苦旅》让人们可以与其一走遍世界,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而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苦旅》中的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被很好的诠释了出来。

一、对于《文化苦旅》的解读

通过对《文化苦旅》的阅读可知,文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余秋雨文笔的生动性以及优美性,让每个阅读的人可以产生于作者相同的感觉,进而更好的领略到文化苦旅是一段修行。而余秋雨先生自身所具备的文学底蕴似得书中的文化感悟以及艺术表现力大大的提升,不仅有效揭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渊博文化,还为文化节提供了参考与借鉴。通过阅读该书,能够让读者对问题进行深刻的了解与分辨,不管是文中的那一句话都体现着余秋雨自身所具备的逻辑性、独到的理解以及人文精神,不仅可以对历史以及中华文明进行了解,还向读者传递了民族意识及人文精神[1]。

二、余秋雨自身的人文精神剖析

自上个世纪末开始,余秋雨就成为了名声显赫的散文大家,其自身较为独特的艺术个性使其所有文章由集聚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精神。通过对余秋雨所写散文可知,他的散文涉猎内容众多,如、历史文化、笔墨文化、民族风俗等,无一不充斥着文化、群众,无不体现了对历史的独到见解,这些文章、书籍一经问世就受到中读者的喜爱。而读者在阅读散文过程中,不单单看重的是作业的文采,更是对其中的感悟进行体会,不仅可以提升内心的感受,还使自身的修养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余秋雨的所有著作中都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每个语句都具有细腻性,优美性,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含义,而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文化、意境意境文学境界。对于他自己来说,他能够在创作过程中一独特的视角进行写作,将自身文化底蕴与视觉角度进行创造,并在其中通入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然后借由各种事物通过散文的方式来对自身感想进行表达。例如,从民族历史以及文化传承等角度上对民族风俗进行感受,进而对民族特征等进行探索。余秋雨散文的特色是它能够使用与其他人不同的观点,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思来进行写作,这样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文化,还能让人们透过内涵来对其文学韵味进行感受。《文化苦旅》不仅可以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中国文人名誉的悲惨,还能对中国那段特殊的历史进行感悟,因此《文化苦旅》带给我们的是对命运对人身的思考[2]。

三、《文化苦旅》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1、山水人文《文化苦旅》一书中蕴含了浓浓的书卷气息,作者静静的对所看、所想进行叙述,从敦煌莫高窟到苏州江南小巷,再到西湖,这些散文的背后是作者的一路坎坷、在无数个风雨交加、寒冷的深夜中不断探究中国古老民族的新鲜血液。通过文章余秋雨向人们展示了自身所感,也充分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以及他们的希冀。《文化苦旅》中共有37篇文章,而余秋雨正是通过它们来对历史进行重现、抒写人生,诉说着所到之处的优美。文章中所有的的语句潇洒姿态减少了许多,却多了一份犹豫,有效的将散文应该具备的韵味、风度、气派等进行了展示。《文化苦旅》中尽是余秋雨对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的山水、风景等描述,无不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余秋雨所描绘的这些景观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读者的脑海里逐渐的深化、活动的,所以也正像是他自己文中所写的一样,自己想去的地方总是有古代文化与文人留下的足迹,心中的山水也就变成了人文山水。因此表明,作者所去过的地方、描绘的风景,作者都能够对其所具备的历史足迹进行发现、挖掘,进而让读者对其人文精神进行感受的同时,又受到一定的启发。《文化苦旅》中,作者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对历史的碎片进行拼凑,使其能够在沉积千年之后对其进行还原,如,《莫高窟》、《道士塔》等;犹如《白发苏州》则对江南的美景、婉约的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2、民族文化这本《文化苦旅》是非常值得阅读及细细品鉴的,因为作者将由内的文字与民族的点滴进行有效融合,然后在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使读者在阅读多后对历史的变化与沧桑对一份感悟,使其更好的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真实存在[3]。这本书可以说对中华文明进行了再一次的体现,虽然只是依靠文字,但是它却将我国独有的文化与山水进行了有效的联系,并在对历史进行再次认知的同时,欣赏余秋雨那优美的文字,进而更好的使书中所有表达的含义进行体现。例如,莫高窟内的壁画体现着我国古代工匠的心理手巧、长城承担着保家卫国的重任,而在登上长城的那一刻,是否能顾感受到众多无名英雄抗击匈奴的豪情壮志。

四、结论

总而言之,余秋雨的散文不但让读者从中感受到良好的人文精神,其文笔、境界、思想等都给我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于都过程中还能勾起人们的联想,进而更好的阅读文章品读历史。《文化苦旅》中的苦并不是肉体上、精神上的踌躇、烦闷,而是思想上的一种修行,只有苦旅才能让人们开始反思,去追求更高层面上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张珂.浅论余秋雨散文的忧患意识[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11):23-23

[2]于然秀.试析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人文精神[J].文学教育(下),2016(2):26-27

中秋的文章篇8

历来把《秋声赋》中的童子也解读成“陌路人”,是一个用来反衬欧阳子内心忧苦的形象。因为童子不懂欧阳修失意的惆怅和身世的感伤,兀自“垂头而睡”,倒不如壁上唧唧的吟虫了解作者的心思。

这是一种莫大的误解,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来思考:

一、 由宋赋体制来读“童子”

“唐宋文赋设辞问对,铺其文华,回归到西汉以来未以赋为名的赋体设论杂文最单纯的写作策略,设一个不写名氏的陪衬人物为对话的对象,以供其发挥而已。” “宋赋好议论,后人乃称之文赋,不论是表达衰变中的心灵震荡、或愁忧中的自我超越、困乏中的人生情感,也常用问对的形式,多元对话,以便于畅所欲言。”如苏轼《赤壁赋》借与客对话抒发人生感慨。

《秋声赋》也是遥承了古赋设为问答和韵散间出的传统体制,设童子以利铺叙,以更好抒发内心情感,又在大程度上改变了受“设辞问对”赋体式束缚,行文自在笔意酣畅,以其崭新的体式美成为宋赋的代表作品。但对文中设童子问答的体式,章培恒、骆玉明编著《中国文学史》中曾指出“《秋声赋》上面这一节中的问答,也是有些做作感的”。

可以确定,“童子”是作者有意虚拟的人物,不是实在意义上的侍童、书童、书仆之类的无知形象。那么,作者设这个虚拟人物到底要表现什么情感?

二、 由欧阳修晚年的思想来读“童子”

这篇赋作于仁宗嘉四年(1059)初秋,时作者五十三岁,作者早年立志革新,随着宦海沉浮、几遭贬谪,锐气尽失。晚年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养性保身、淡泊宁静的情绪,名篇《醉翁亭记》表达的被贬谪后胸怀坦荡、闲适自得情调就是明证。“风埃共侵迫,心志亦摧残。”(《夜闻风声有感奉呈原父舍人圣俞直讲》)“自从中年来,人事攻百箭。”“形骸苦衰病,心志亦退懦。”(《读书》)

作者晚年有感于仕途坎坷、人生艰难,所以在深夜读书时,听到有声自西南而来,百感交集,遂成此赋,其基调低沉哀婉,寄寓了深沉的身世之感――一般的鉴赏、解读都停留在这一层面上,《秋声赋》遂成“悲秋”经典(当然,对它的思想内容,一直以来颇有争议和分歧)。我们忽略的是,在感受秋韵悲凉之外欧阳修更悟得人世忧劳的摧折毁残,由此否定人世纷争,表现出一种恬淡宁静、超然物外的情怀。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说:“欧阳公所以为一代文章冠冕者,固以其温纯雅正蔼然为仁人。”文章显露的正是其温柔敦厚、和婉有致的气质。

当然,这种情怀不在“欧阳子”感慨中,而在童子的寥寥数语中。

三、 由文章的内在意蕴来读“童子”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是童子眼中风雨骤至、金铁皆鸣秋声,他对萧索凄厉的秋声置若罔闻,所见是皓月当空,寥无人声,一片明光,而欧阳子悟到的是遍目苍凉,满心伤悲。“末几句的写景越发显得萧瑟平静,丝毫不为秋声所动。在两相映衬而合成的整体意境中,突出了作者内心对秋天衰飒气氛的敏感和悲哀。” 借与童子的对答来表现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正所谓“境由心生”、“万法唯心,心外无法”,心悦则觉物美,心悲则感事哀。对秋声无所知无所感正是对失意不惆怅,对身世不感怀,坦淡、从容、宁静。

接着作者极尽渲染铺陈中慨叹秋对万物的摧枯拉朽,“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又在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的反诘中,明确指出人的衰颓乃社会人事所致,与秋声无关,不必去恨秋、悲秋。旨在道出人世的忧劳对人身心的伤害之深重,寄寓了欧阳修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但对欧阳子的这一番长吁短叹,童子根本不屑一听,兀自“垂头而睡”。这个“打瞌睡”的表层指向是不懂或不感兴趣,深层意义指向什么呢?承前文童子是虚拟人物的认知和他淡然看秋声理解前提下,这个“垂头而睡”恰显出童子的豁达超然,旷放不已,而这正是晚年欧阳修自足自安、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典型体现。当然,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

这也是欧阳修被后人尊为“六一风神”的艺术风格,在吞吐往复、参差离合结构中更显意蕴含蓄,情韵邈远,“醉翁之意不在酒”,在腾挪跌宕、萦回曲折、百折千回中方见真意。

参考文献:

① 简宗梧《赋与设辞问对关系之考察》,《逢甲人文社会学报》(台湾)2005年第11期

② 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③ 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中秋的文章篇9

《大地的声音》以作者在秋夜里听到蟋蟀的鸣叫声为题材,采用以情带叙的手法,尺水兴波,情愫表达一波三折。

作者对传统的秋虫鸣叫赋予新意。中国诗歌有个传统的主题是“悲秋”,秋天的绝大部分物象都被写作者赋予悲愁的寓意和象征。如白居易的《秋虫》:“切切暗窗下,深草里。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思妇本来在秋天已经倍觉哀愁,更加上秋虫在雨夜的鸣叫,更强化了思妇的悲愁情愫,更觉长夜漫漫,孤寂难忍。另如开启一代文风的欧阳修,面对秋虫的鸣叫也产生共同的哀叹:“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这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的“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

而作者面对秋虫的鸣叫,也有“我总是在它们的声息中,闻见了那么一点淡淡的哀戚和愁绪”的怅惘情感的表达,但这根本不是作者的本意所在,作者的本意在于对秋虫鸣叫的讴歌和赞美,比如写道,“虫子们的精神世界,真是海阔天空”,“歌者的一生,哪怕繁华落尽,却仍然余音不绝”。这样写,是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份情愫。作者采用尺水兴波的手法,让文章情感表达波澜起伏,极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对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赋予了新意。人无论是在最初的敬畏自然时代、还是达尔文主义般的肆意掠夺自然时代,甚至是今天提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都深刻地明白“自然永恒,人生短暂”这个道理。这种觉醒常常让人产生还未建功立业而韶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无奈情怀。这样的感慨,在唐朝诗歌先行者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有,在达观者苏轼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中也有。在其他古人的诗歌文章里也屡屡出现。这样一种“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感慨,几乎成为中国古人的共同哀愁和集体挽歌。

在文章中,作者也谈到了生命短暂与永恒的问题,无论鸣虫的声音多么动听,它们的生命都是短暂的,“仅止于夏秋两季”,“生命究竟是短暂的”。可作者与古人的不同就在于,对于生命的短暂,作者产生的不是叹息和悲愁,而是为生命之花曾经尽情地绽放过而感到无怨无悔。这种激昂情绪一扫古人的颓废,对生命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中秋的文章篇10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看,田间金色的稻谷笑弯了腰。农民伯伯正忙碌收割着。果园里,苹果树、梨树、柑橘树……结出了一个个又大又圆的果实,缀满了枝头。苹果把那红红通的小脸埋在绿叶姐姐的衣衫下,可爱极了。秋天,天气开始转凉了。为了过一个暖和、舒服的冬天,小动物们着手储存过冬的粮食。你瞧,小松鼠到处跑,在寻找它最爱吃的松果。

秋天真是个硕果累累,丰收的节日。

汕头市陈厝合小学 205班 纪抒杭

指导老师:黄丽云

点评:小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用简单的文句写出了眼中果实累累的秋天。文中的动作词用得很准确,比喻的使用使文章生动有趣。

秋天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田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瞧,大雁整齐地排着队伍往南飞;果园里各种各样的果树挂满了果实,在一阵阵清爽的凉风中轻轻地跳着舞。农民伯伯看到这一切,咧开嘴笑了,这是他们辛劳的果实。那弯着腰的稻穗、花花绿绿的瓜果……仿佛都在说:“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中秋的文章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秋的文章10篇

学习

高考成功贺词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高考成功贺词10篇,内容包括高考出成绩贺词高清图,高考成功的贺词简短一句话。4、考试之日又来临,考生家长心如焚。子女面前莫表现,压力太大难发挥。营养餐要准备好,不能太荤坏肠胃。保证孩子睡眠好,从从容容应考试。祝捷报早传,

学习

学管师实习工作总结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学管师实习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学大教育学管师寒假工作总结,学管师试用期工作总结及转正申请。一、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中职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是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分阶段完成的,需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陌生到熟悉,从误差到精准的

学习

关于教师节的板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教师节的板报10篇,内容包括如何做好教师节的板报,二年级教师节板报文案。关于教师节的黑板报***片2关于教师节的黑板报***片3关于教师节的黑板报内容您的课堂实现我的理想,今日的进步是您昨日的期望,明日的成长带着我们共

学习

幼儿园教师节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教师节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教师节活动感言大全,幼儿园主题分享教师节范文。活动一:"烂漫童真,精彩定格"育苗教师摄影作品展,呈现了老师们瞬间捕捉孩子们学习、生活得的灵动画面,及一派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二:为激发

学习

毕业实习鉴定表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实习鉴定表10篇,内容包括实习鉴定表单位意见,士官学员实习鉴定表。(1)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

四月祝福语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四月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四月第一天祝福语精选大全,四月的祝福语录。花语:变革(Reform)山木蓝是献给八世纪时致力于教会改革运动的库尔诺布尔主教-弗葛的花朵。花开期时开绿色房状的花朵,它的花语源自于符合弗葛精神的-变革。凡

学习

香樟树的作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香樟树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香樟树的作文1篇,香樟树的作文300个字三年级。香樟树是傍晚时分的沙锤。稠密的晚风吹过香樟树的树冠,便发出沙锤的欢乐声响。在夜里,也会闪动着这优美的乐曲,在尽情地跳跃,动听的音律在人们耳边,飘

学习

高校教学管理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教学管理,内容包括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案例,高校教学管理表格。(一)遵循教学原则高职院校的一切教学管理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做准备的,教学管理工作要遵循教育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对规范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

学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简介10篇

阅读(73)

本文为您介绍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简介10篇,内容包括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文主要内容。仿冒好友欺诈:主要基于亲朋好友关系链进行身份的伪造和冒充,通过用户网络沟通的使用习惯,更易降低受害人的警惕性、获得受害人的信

学习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怎样提高高中语文10篇,内容包括怎么提高高中语文分数,高中语文怎样提高到100以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恐怕已经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兴

学习

软件工程师工作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软件工程师工作总结,内容包括软件工程师工作总结,软件工程师的6年工作总结。4、详细制定自己软件开发专业知识学习计划,并注意及时修正和调整(软件开发技术变化实在太快)。请牢记:“如果一个软件开发人员在1、2年内都没有更新

学习

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内容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内容10篇,内容包括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内容概括,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中词语的意思。3.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教学过程】一、“原来没有马”1.根据课题猜内容师:咱们是五年级的孩子,今天一起来读一个六年级课

学习

依霖幼儿园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依霖幼儿园10篇,内容包括上海依霖幼儿园毕业典礼,依霖幼儿园是民办的吗。这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他出生的时候上帝忘记给他一对耳朵。他没有右耳,脑部左侧也只有一个“山”字形的小耳。2000年6月9日,婴孩从湖北来凤县翔凤镇派出所

学习

三八妇女节的祝福句子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三八妇女节的祝福句子10篇,内容包括三八妇女节校长祝福老师的短句子,祝福三八妇女节的句子老师。2.妇女节,愿你年轻如花丽,漂亮娇艳活力溢!3.世界因你而美丽,我可不能没有你!节日快乐!4.送你玫瑰,愿你人比花娇。5.三八妇女节,最

学习

短篇哲理文章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短篇哲理文章10篇,内容包括短篇哲理文,短篇感人哲理小说。这样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是为什么?除了学生学习负担重,没有过多的时间读篇幅较长的名著外,阅读兴趣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名著除了篇幅较长之外,故事情节也较长

学习

中秋搞笑祝福短信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搞笑祝福短信10篇,内容包括中秋搞笑祝福短信,搞笑中秋祝福短信大全集。3、嫦娥当老板了,独家经营着一家吉祥如意月饼店,听说中秋能品尝一块,就会幸福美好,跟你套套关系帮弄一块,你曾被贬到猪圈,嫦娥内疚肯定会送你的!4、月到

学习

给长辈的中秋祝福语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给长辈的中秋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中秋给长辈祝福语大全简短10个字,给长辈亲人的中秋祝福语。3.中秋到,家人团聚在良宵。月儿圆,合家笑,美满恩爱情义绕。不羡鸳鸯不羡仙,只愿身体康健无烦恼。但愿团圆之月常相照,天下亲人永欢笑!4.警

学习

中秋节日记怎么写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日记怎么写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日记怎么写最好呢,中秋节日记怎么写呢。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选择这一主题活动正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所熟悉、感兴趣的,又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大班幼儿已经有多次中秋节庆祝的体验

学习

有关中秋的诗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中秋的诗10篇,内容包括中秋时吟什么诗好,中秋必背10首诗。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

学习

生活哲理文章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哲理文章10篇,内容包括生活哲理句子经典,生活哲理精辟段子。“用火烧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是会长出来。”“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但是,石灰过期,杂草又会生出来。”“斩草除根可行,但是草非常容易存活,草的种子很

学习

中秋节的意义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的意义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的意义简短10字以上,关于中秋节的文章和意义。吃午饭时,我一边品尝着美味的月饼,一边还回味着跳大绳带给我的喜悦,时不时想乐。今天跳大绳,使我真正体会到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的含义,无论

学习

中秋节手抄报英语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手抄报英语10篇,内容包括怎么画中秋节英语手抄报,中秋节的英语手抄报怎么画。ChinaancienttimessaystheNewYearsDayorYuanRi,yuanlong.yuantonewmoonandyuandynasty,specificdatinspringbef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