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管理论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教学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一、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大学生涯是人生当中的一个承前继后的阶段。承前是因为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他们的知识达到了一定水平,德智体美劳都有了一定发展;继后,是因为几年后,经过大学的生活、学习,他们将走向社会,***地学习、工作。那些对社会有所贡献、在自己的工作上作出成绩的人往往是那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很强的人。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尤为重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这不仅仅是辅导员的事,更是直接从事教学的教学人员的事。
1.1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表明:许多大学生缺乏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许多大一新生在入学后不久,感觉大学的自由时间太多,闲得不知道做什么好;有的上课时捧个书本,听完课后,就觉得自己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下课后就再也不用学习了;有的学生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计划,不会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大部分课余时间花在社交活动和上网上,到了下一节上课时才发现自己该做的作业还没完成。这些都是缺乏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表现:学习没目标,作息无规律。基于以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有必要加强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1.2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生理心理阶段是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基础
在年龄上,我国大学生大多二十岁左右,正处于青年时期;在这个阶段生理发展已接近成熟,已具备成年人的体格,但心理尚未成熟,具体表现为: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有***自主意识,但有些事情还不能***完成,缺乏判断力,有时还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这也是有些大学生总是“常立志”而不是立“长志”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1.3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要更加注重培养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中国目前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很多这样的学生从小到大生活在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里,处处有父母和父母双方老人的百般呵护,在生活中,得到家庭成员帮助的多,很少自己***动手做事情,因此表现为依赖性强,自己动手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差,这种状况即使到了大学阶段也没有很大改善。有些学生到了大学面临着生活自理的困难和学习缺乏监管的境。目前孩子上大学,父母陪读的例子也有不少。因此,有必要加强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1.4实现最终教育目的也要加强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既“以人为本”。当今社会里,竞争日益激烈,科技飞速发展,仅仅凭借大学里所学不能迎接将来工作中的种种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是把教师的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使学习成为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不管在校园内还是社会上,都至关重要。
二、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容
学校的教育内容很多,德智体美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内容;具体来说,天文、地理、文学、各种科学、科技等等。广义的自我教育内容也很多。在本文中,自我教育指:个人主动地提出学习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和文化修养的过程。本文中的自我管理指: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迫学习的现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和对周围事物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具体来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容包括:自我学习,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并完成学习计划,以上可以说是短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长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调控能力,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
三、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那么,在大学阶段,如何在教学与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呢?
3.1学风建设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风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一个学生周围的人如果都积极向上,朝气蓬勃,这个学生本人也会觉得很有学习的动力。如何建设好的学风呢?小至班风大至校风,都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首先,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和引导者,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为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以身作则,勤于研究;精于教学,作风严谨,这样才能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这里有有一个张伯苓以身作则的故事。在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谆谆告诫学生们最好不要抽烟,但是有一个调皮的同学当场质问校长说:“您不许我们抽烟,您为什么自己还抽烟?”张伯苓顿时无话可说。他沉思了一下,马上做出决定并当场明确表态说:“这个问题提得好,现在我宣布马上戒烟。”说着说着,张伯苓就把随身常带的烟杆折断,在场的全体学生都被感动了,报以热烈的掌声。回家以后,张伯苓一句话没说就把家里的香烟全扔到炉中烧毁了。之后张伯苓每天晚饭后就以零食代替香烟。张伯苓凭着自己的顽强毅力最后成功地戒除了烟瘾。他经常说:“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教育学生,必先教育自己。”此后他持之以恒,从此再未抽烟。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最终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这样,南开学校逐渐形成了铁的纪律和良好的风范,以致后来所有的南开学生包括已经离校多年者,从不敢在张伯苓面前吸烟。
学生不仅以自己的教师为榜样,也会以自己周围的同学和优秀成功人士为榜样。在班风建设中,教师一定要谨慎严格选择班干部,让班干部在学习生活中,有一个表率作用。优秀班干部的作用可能短时看不来,但如果班干部用人不当,班风很快就会受到影响。教师也应该时常用成功人士的例子来激励学生。树榜样是方法之一。方法之二是有适当的奖励机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次见到自己教的学生在打架,非常生气,他告诉这个学生某个时间到办公室去找他。后来,这个学生按时到了办公室,一进门,陶行知先生没有训斥他,而是给了他一块儿糖,那个学生很惊讶。陶先生解释说:“你准时到了,这是对你的奖励。”过了一会儿,陶先生又给那个学生一块儿糖,那个学生又是一愣,陶先生解释说:“我后来了解到你打的那个学生欺负别人,你替别人打抱不平,这是奖励给你的。”相信受陶先生教育的这个学生在今后一生中,肯定“守时”、“爱打抱不平”。对于大学生的奖励,不仅仅限于物质奖励,也应有一定的精神奖励,如每年评选优秀班干部、优秀三好生等等。教师在课堂上,也不要忘记多用表扬性的词语,对于学生一点点的进步和一点点的优点都要及时热情表扬。在校风建设上,每年也应评选优秀大学生,优秀班干部、班集体,并给与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此外,还应积极组织院级的各种比赛,如英文演讲比赛、歌曲大赛、剧目演出等,组织英语角,邀请成功就业且就业后工作成绩突出的毕业生回校演讲、座谈;邀请各专业成功人士进校讲座等。良好的班风、校风会营造出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
3.2开展学生间的互动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开展学生间的互动学习,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之一。具体来讲,可以鼓励学生多交流,遇到问题,多向周围同学请教,这样能促进学生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加深自我认识,认识到自我和别人之间的异同,明确努力方向,促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前或课后的小组活动,如: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小组角色表演等。这些小组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间互动学习的过程。
3.3社会实践
大学生处于校园和社会之间,参加社会活动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适当的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所学和社会所需进一步了解,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增强学习动力。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习成为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培养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社会实践多种多样,可以是上学期间的兼职、寒暑假的打工、学校组织的实习;也可以是社会义工服务等。教师应鼓励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对于人的一生的学习、发展都至关重要。教学管理人员应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泰方.年家族:张伯苓[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大学生自我管理论文第2篇
(一)关于自我管理概念与测量自我管理的研究始发于临床医学,然后在组织行为和教育领域得到应用。在教育领域,齐默尔曼(Zimmerman)认为学习者的自我管理就是个体主动对自身状况、学习行为和环境的调节以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民对自我管理的定义为: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控制不当冲动,克服不利情景,积极需求发展,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品质。国外学者编制的量表有布兰登(Brandon)等的自我控制量表(SCQ),坦尼(Tangney)等的自我控制量表(SCS);国内学者编制的量表有贺小格的13个维度量表,张国礼等编制的8个维度量表。综上所述,目前仍然缺少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概念,自我管理的测量维度也有较大差异。因此,结合实证检验,继续探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建构模型十分必要。
(二)关于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关于个体自我管理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两大类,这些因素的研究与组织行为领域密切相关,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有启发的观点包括:内控型人格特质的个体更适合在模糊的工作环境中扮演自我管理的角色,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个体自我管理水平;成就动机高低也会影响自我管理水平;群体内人际信任将有助于改进组员的绩效。国内学者针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差异的调查发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来自农村以及性别差异不能明显影响自我管理水平;不同本科层次、父母教养方式和成就动机水平对自我管理水平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于自我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比较少,对影响因素的探讨也不够广泛。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南京林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研究团队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剔除无效问卷,共得有效问卷840份。
(二)问卷质量分析借鉴已有的调查问卷,从心理学角度自我管理结构应该包括认知管理、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设定大学生自我管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绪管理、自我计划管理、学校活动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五个方面。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优势和劣势、形象风度、知识才干的了解;自我情绪管理指个体对自己日常情绪的了解与控制;自我计划管理包括大学四年的个体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学校活动管理包括班级社团活动和学习活动管理情况;日常生活管理指个体对于饮食、消费活动的控制。自我管理水平量表的尺度选择6点等距法尺度。将问卷自我管理水平量表部分进行因子分析,KMO=0.892,P值为0.000,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选择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共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5个,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9.54%。根据每个因子特征值大小顺序排列,将5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因子1“学校活动管理”,因子2“自我认知”,因子3“自我计划管理”,因子4“自我情绪管理”,因子5“日常生活管理”。考察因子内部一致性:总问卷的α值为0.886,各因子的α值在0.636至0.832之间,具有较高的信度系数值。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差异分析,本研究把差异源讨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个体因素(性别、本科层次、是否干部、是否独生子女);班级因素(班级是否获得荣誉称号);家庭因素(家庭收入、父母学历);个性因素(成就动机高低、内外控个性倾向)。
(一)个体因素差异分析关于个体因素差异源调查结果显示,女生在学校活动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方面平均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在大学阶段,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习惯。担任过班级或社团干部的大学生在5个因子的自我管理水平都显著高于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的学生。这方面的差异一方面说明高校中学生干部选择机制比较有效,自我管理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更可能成为干部;另一方面由于干部角色需要学生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学生自尊感和责任感会提升,有助于提高个体自我认知水平和加强自身行为的约束。尽管在4个维度上非独大学生的平均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但统计结果并不显著。根据社会流行的观点,独生子女容易被过度宠爱,导致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然而调查结果说明独生子女身份并不会显著影响学生的自控能力与行为。本科层次因素也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这表明高考分数的差异更多体现学生入学时学业成绩的差异,并不能体现出个体对自身行为控制与管理水平的差异。
(二)班级氛围差异分析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的组织环境,那么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是否会影响大学生个体自我管理水平呢?本研究设计了班级是否获得荣誉称号选项来考察,获得过荣誉称号的班级往往群体凝聚力比较强,表现出更加积极进取和团结的氛围。调查结果显示,除了自我情绪管理因子之外,所在班级获得过荣誉称号的大学生在其他4个维度平均得分都显著高于没有获得荣誉称号班级的学生。这说明在一个凝聚力比较强和群体绩效比较好的集体中生活,个体会更多体验到受欢迎,在活动中对自己的优劣势有更多的了解,因此自我认知水平会更高。同时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群体规范的作用会促使个体表现出对学习活动、自我规划和日常生活方面更好的管理水平。
(三)家庭因素相关性分析关于家庭因素差异源包括了家庭收入和父母学历。研究以上因素使用更合适定序型数据的Spearman相关系数。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收入在自我认知、自我计划管理方面显示了弱的正相关关系,而日常生活管理显示了弱的负相关关系。虽然相关数字比较小,也说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更高一些;对消费的控制弱一些,可能是经济比较有保障,因此对消费行为控制力差一些。父亲的学历对大学生自我认知有弱的正相关关系,而日常生活管理显示出弱的负相关关系。母亲的学历相关性更明显,对学校活动管理和自我认知有弱的正相关关系。以上调查表明,父母素质更高的家庭环境可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然而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对饮食和消费的控制)并没有正面效应。
(四)个性因素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尝试研究两个个性差异因素:成就动机高低和内外控个性倾向。研究以上因素使用更合适定序型数据的Spearman相关系数。调查结果印证了国外学者的观点,即个性差异会影响自我管理水平。本次调查表明成就动机高低与大学生自我管理5个因子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成就动机越高的学生自我管理水平越高。这说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更看重目标制定、能力提升、监控和调整活动以及约束和控制自己,更善于进行自我管理。内外控人格特质在心理学文献中也称为心理控制源。如果一个人认为事件的发生是个人的能力和属性所造成的,可以由自己加以控制或预测,则被称为内控者。本调查显示内外控个性也与大学生自我管理5个因子都呈现出显著地正相关关系,越倾向内控型个性的学生自我管理水平也越高。这是因为越具有内控倾向的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愿望也越强烈,导致行为控制水平的提高。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本研究在840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的差异。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把有显著差异的差异源分为学校教育管理可以调节的变量和无法调节的变量两大类。学校教育管理可以调节的变量为实践提供了路径参考,这方面的变量包括:是否担任干部、班级氛围、个性差异。学校教育管理无法调节的变量包括:性别差异和家庭环境,虽然性别和家庭环境是无法更改的变量,但提示我们在学生管理实践中应对学生实施差别化指导。
(二)对策建议
1.重视自我管理教育,强化自我管理机制。大学生已经成年,具有一定的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力。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我教育法,对自己进行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从计划、学习、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自我解剖、自我评价,从而进行自我控制,全面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
2.为学生担任管理岗位创造更多机会。当学生担任某个干部角色时,会产生角色认知,这种角色认知一方面会提高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会约束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自觉控制行为。建议学校在班级、学生会等日常管理中,建立干部一学年一轮换制度,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为班级服务。另外要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建立社团组织,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从事组织领导工作。
3.多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促进班级凝聚力。班级是大学生四年生活学习的重要正式群体,如果班级很多同学对学习、社会活动、日常生活都比较有计划,有自控能力,那么个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暗示和感染,自我管理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各种以班级为单位的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于班级群体的认同感,在获得荣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大学生自我管理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大学生的价值体现、学校的管理、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在日趋完善的学校文化管理背景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20世纪9O年代以来,学校文化管理成为教育改革新的生长点,成为学校发展的新阶段的明显特点。学校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学校管理新理念、新策略,是价值、理念的管理、道德伦理的管理、知识信息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专业共同体的管理、学校品牌、形象的管理及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整合型管理,具有价值性、伦理性、知识性、人本化、合作性、品牌形象性、整合性等特征,为学校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1]
学校文化管理的推进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发挥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的特殊作用;二是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及其主导作用;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指大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完善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自我管理是以自我剖析、自我规划为基础,以自我认知、自我培养、自我组织、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为核心,加之以公共人际管理的辅助,使个体通过科学的有目的实践,逐步走向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自我实现、自我成就和自我超越的一门科学与艺术,也是充分调动自身心灵的自动调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自身潜能,更有效的发掘和实现自身最大社会价值和责任的一门科学与艺术。[2]
大学生实施自我管理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其他活动的实现都应建立在有效的自我管理上。通过自我管理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和评价自我,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大学生自我管理是高校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状况的优劣影响到学校文化管理工作水平高低。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学校在推进文化管理过程中逐渐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部分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能够自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而日趋完善的学校文化管理要求大学生在实施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彰显学校文化管理的价值性、知识性、合作性和整合性等,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共进。但就整体大学生而言,仍有较多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薄弱,如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较突出的个性缺陷,未能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发挥最大的自身管理功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生活和工作目标缺失
很多大学生入学后没有考虑到大学阶段的发展规划、毕业后的人生目标,缺乏长远的人生规划,失去奋斗目标,没能把个人愿望融入学校的文化管理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中,缺少危机意识,学习、生活和工作缺少主动性和计划性,出现“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恋爱是主题”、“睡觉第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想法,耽误时光, 甚至出现失落感。
(二)价值取向茫然困惑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90后的一代,个性张扬、追求时尚,许多人持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为人处世方式,不能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缺乏艰苦奋斗意识,缺乏与他人相处、沟通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
(三)自主学习能力弱
大学学习对大学生的自觉性要求很高。对专业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的学习都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而面对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大学生变得不知所措,不能合理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谈情说爱等,学习成了副业,影响学习效率和成绩;部分大学生整天埋头学习,一味死读书而不知培养其他能力,不能全面发展自己。
(四)心理问题难以调适
大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是自我意识正在迅速发展和完善,表现出强烈的***意识、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其自我心理问题的管理能力尚薄弱,出现不同程度心理的问题:如攀比、逆反、自卑、抑郁、从众心理等。这些存在的心理问题造成很多大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沉默寡言、脾气暴躁、紧张焦虑、孤僻独处等,甚至表现出暴力倾向、自杀征兆。
(五)自我组织的活动过于形式主义
大学生自我组织的班级、团支部、社团等活动中大学生体现的功利思想严重,只注重宣传,做表面文章,以获利为主要目的,不能做到活动有始有终,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提高大学生的活动能力,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更达不到以活动来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二、学校文化管理下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便能更正确认识自我,实行有效的管理,进而理智而为:主动了解学校文化、社会信息以及社会发展动向,对自己提出 更高更新的要求,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为自己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从容应对遇到的新情况。针对学校文化管理推进过程中,大学生因自我管理能力薄弱而出现的问题,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自我管理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进行高效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是推进学校文化管理的途径,是大学生立足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条件。
(一)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校园精神是学校文化的主旋律,集聚着学校的历史、传统、专业特色和办学理念的品格风貌等,是师生共同追求的信念和骄傲,是大学生奋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学校塑造以办学目标、教育思想等为主导的学校精神文化,在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中不断融学校精神文化,使学校的人、事、物都要承载学校的精神文化。大学生便可以更全面接触学校文化,处于一个耳濡目染的环境,潜移默化,在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深入感悟学校精神文化的精髓,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陶冶自己的情操,唤起对理想、高尚人格的追求,培养自主、自尊、自强、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自我管理的质量。
(二)强化自我管理的理念
学校明确大学生是目前学校管理的主体,与学生形成互动关系,促进学生民主参与学校事务,不断引发和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激起他们积极进行自我管理的动机和需要,增强自我管理的原动力。大学生则应逐渐体会日趋完善的学校文化管理已将自己列入了学校建设者的行列,以“学校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来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为自己的成才负责努力,为学校的进步献策出力。
(三)优化整合并高效利用学校资源
1、加强引导学生利用校园资源
学校在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过程中设身处地为大学生着想,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利用校园资源的具体情况,及时提供最新信息,使学校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学校根据其学习和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掌握利用各种校园资源。大学生在掌握利用资源的方法后能更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如选择选修课,学校利用***书馆、校园网、教务选课培训系统、社团活动等加强宣传教育,促使大学生接触利用这些资源,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实践自我管理。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后,老师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使他们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自我整合学校资源,从而形成***个性的自我管理方式。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地参加导师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等。
2、建立建全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平台,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它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经常在学习过程中沟通,分享学习资源,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通过建立建全学习共同体,能让学习者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将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相互交流探讨,选择合适的学习组织形式,及时为学习者提供帮助,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保证学习者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3、丰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途径
学校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尽力提供让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和必要的场所、条件、经费,完善和巩固以***团组织、学生会、学生自律中心、班级、社团、教室、学生公寓和网络等多位一体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运作,突出自我教育约束和自我服务、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社会实践型的组织建设,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学生逐步独当一面,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主***、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不断完善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学生则围绕自身的基本活动建立如学习自律、勤工助学、权益保障服务、公寓管理、伙食管理等组织,通过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和各部门助理等,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兴趣等开展各种社会考察、创业就业等活动,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扩大知识面,增长才干,增强实践效果,直接检验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
在大众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研究,完善基地建设,加大师资,加强由专业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大学生骨干、大学生本人组成的,从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等多层次立体服务网络的建立健全。在新生入学时建立学生档案,(下转第19页)(上接第9页)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训练教育。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辅导教育能使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外部环境,确立自我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和评价指标付诸于行动,为将来打下扎实的基础;能使大学生了解自我的心理品质,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变化,完善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调适和环境适应能力,保持乐观心境,优化人格品质,科学进行心理自我管理,保证身心健康发展;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与未来意识,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过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实现共同进步。
(四)完善大学生自我管理评估体系
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进行评估,是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缺陷进行纠正的重要手段,是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激励。努力搭建公开、公平、公正、激励相结合的平台,根据自我管理的具体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特色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评价规则、标准和分值,有效量化的考核奖励机制,定期根据监督记录进行考核分析、评奖评优。由来自外部学校管理者、群体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大学生个体的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形成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通过大学生个体、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机构、学校管理者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过程的自我评价和相互间评价等多方面的评价结合完善评估体系,实施效果公平化,可以使评价更客观,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进而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铁***.学校文化管理的理性诠释与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赵淑敏.论大学生自我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3.
[3]刘凯.学校文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12.
[4]余东晖.大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实施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储志新,王永利,余圣陶.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及培养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
[6]姚春芬.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成长与发展[J].文教资料,2009,12.
[7]刘 云,邓玉林,王超,高珍.浅析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大众商务,2009,2.
大学生自我管理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大学生的价值体现、学校的管理、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在日趋完善的学校文化管理背景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20世纪9O年代以来,学校文化管理成为教育改革新的生长点,成为学校发展的新阶段的明显特点。学校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学校管理新理念、新策略,是价值、理念的管理、道德伦理的管理、知识信息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专业共同体的管理、学校品牌、形象的管理及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整合型管理,具有价值性、伦理性、知识性、人本化、合作性、品牌形象性、整合性等特征,为学校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1]
学校文化管理的推进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发挥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的特殊作用;二是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及其主导作用;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指大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完善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自我管理是以自我剖析、自我规划为基础,以自我认知、自我培养、自我组织、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为核心,加之以公共人际管理的辅助,使个体通过科学的有目的实践,逐步走向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自我实现、自我成就和自我超越的一门科学与艺术,也是充分调动自身心灵的自动调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自身潜能,更有效的发掘和实现自身最大社会价值和责任的一门科学与艺术。[2]
大学生实施自我管理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其他活动的实现都应建立在有效的自我管理上。通过自我管理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和评价自我,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大学生自我管理是高校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状况的优劣影响到学校文化管理工作水平高低。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学校在推进文化管理过程中逐渐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部分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能够自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而日趋完善的学校文化管理要求大学生在实施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彰显学校文化管理的价值性、知识性、合作性和整合性等,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共进。但就整体大学生而言,仍有较多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薄弱,如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较突出的个性缺陷,未能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发挥最大的自身管理功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生活和工作目标缺失
很多大学生入学后没有考虑到大学阶段的发展规划、毕业后的人生目标,缺乏长远的人生规划,失去奋斗目标,没能把个人愿望融入学校的文化管理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中,缺少危机意识,学习、生活和工作缺少主动性和计划性,出现“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恋爱是主题”、“睡觉第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想法,耽误时光, 甚至出现失落感。
(二)价值取向茫然困惑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90后的一代,个性张扬、追求时尚,许多人持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为人处世方式,不能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缺乏艰苦奋斗意识,缺乏与他人相处、沟通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
(三)自主学习能力弱
大学学习对大学生的自觉性要求很高。对专业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的学习都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而面对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大学生变得不知所措,不能合理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谈情说爱等,学习成了副业,影响学习效率和成绩;部分大学生整天埋头学习,一味死读书而不知培养其他能力,不能全面发展自己。
(四)心理问题难以调适
大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是自我意识正在迅速发展和完善,表现出强烈的***意识、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其自我心理问题的管理能力尚薄弱,出现不同程度心理的问题:如攀比、逆反、自卑、抑郁、从众心理等。这些存在的心理问题造成很多大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沉默寡言、脾气暴躁、紧张焦虑、孤僻独处等,甚至表现出暴力倾向、自杀征兆。
(五)自我组织的活动过于形式主义
大学生自我组织的班级、团支部、社团等活动中大学生体现的功利思想严重,只注重宣传,做表面文章,以获利为主要目的,不能做到活动有始有终,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提高大学生的活动能力,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更达不到以活动来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二、学校文化管理下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便能更正确认识自我,实行有效的管理,进而理智而为:主动了解学校文化、社会信息以及社会发展动向,对自己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为自己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从容应对遇到的新情况。针对学校文化管理推进过程中,大学生因自我管理能力薄弱而出现的问题,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自我管理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进行高效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是推进学校文化管理的途径,是大学生立足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条件。
(一)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校园精神是学校文化的主旋律,集聚着学校的历史、传统、专业特色和办学理念的品格风貌等,是师生共同追求的信念和骄傲,是大学生奋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学校塑造以办学目标、教育思想等为主导的学校精神文化,在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中不断融学校精神文化,使学校的人、事、物都要承载学校的精神文化。大学生便可以更全面接触学校文化,处于一个耳濡目染的环境,潜移默化,在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深入感悟学校精神文化的精髓,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陶冶自己的情操,唤起对理想、高尚人格的追求,培养自主、自尊、自强、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自我管理的质量。
(二)强化自我管理的理念
学校明确大学生是目前学校管理的主体,与学生形成互动关系,促进学生民主参与学校事务,不断引发和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激起他们积极进行自我管理的动机和需要,增强自我管理的原动力。大学生则应逐渐体会日趋完善的学校文化管理已将自己列入了学校建设者的行列,以“学校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来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为自己的成才负责努力,为学校的进步献策出力。
(三)优化整合并高效利用学校资源
1、加强引导学生利用校园资源
学校在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过程中设身处地为大学生着想,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利用校园资源的具体情况,及时提供最新信息,使学校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学校根据其学习和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掌握利用各种校园资源。大学生在掌握利用资源的方法后能更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如选择选修课,学校利用***书馆、校园网、教务选课培训系统、社团活动等加强宣传教育,促使大学生接触利用这些资源,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实践自我管理。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后,老师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使他们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自我整合学校资源,从而形成***个性的自我管理方式。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地参加导师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等。
2、建立建全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平台,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它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经常在学习过程中沟通,分享学习资源,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通过建立建全学习共同体,能让学习者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将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相互交流探讨,选择合适的学习组织形式,及时为学习者提供帮助,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保证学习者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大学生自我管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管理;文献综述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16-02
一、有关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理论研究
1、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自主管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使用的其他概念还有“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等。黎鸿雁等人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吴迪等人的《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以及王浩的《浅谈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都从个体角度阐述了自主管理的内涵,认为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蒋国勇的著作《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马金海等人的著作《自我管理初探》、方卫渤等人的著作《管理自己》、苗明杰的著作《管理学》、沈洪英的《浅谈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李家等人的《对自我管理现实意义的探索》、马秋丽的《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阳国亮的《论人学生成才教育自我管理》、海英的《略论大学生的自主管理》、罗珍资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白婧静的《大学生自主管理范畴》、宋凯峰在《论公安院校学生自主管理》、廖菁菁的《浅析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莫秀峰的《代币管制:大学生自主管理教育的可行策略》以及李满林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及类型》,认为大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管理过程,如海英的《略论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认为“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是指其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为更好地提高与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而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过程”;文隽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历史、现状及对策》、庄惠玲的《走向学生自主管理》和张晓青的《个性教育与大学生自主管理》,认为大学生自主管理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活动,如庄惠玲的《走向学生自主管理》认为大学生自主管理是指“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规范自己的言行,调控与完善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意义。如刘林的《对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思考》、周木岚的《公安院校学生自主管理的价值与措施》、吴静的《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证研究》、王芬的《浅析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赵倩的《浅析大学生自主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从自主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加强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必要性;陈建华等人的《自我管理――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方式》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大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等方面内容阐述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陈光***的《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必要性研究》从自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终身教育的客观性要求以及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崇高历史使命五个方面分析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必要性。
2、大学生自主管理培养模式
关于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对自主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内部和外部来构建自主管理模式,实现大学生的自主管理。
(1)宏观角度
杨骞等人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模型研究》将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分为大学生战略系统、特质系统、职能系统三个分系统,战略系统对特质系统和职能系统具有指引作用,而特质系统与职能系统对战略系统有支撑作用,特质系统与职能系统间相互交融,同时大学生自主管理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及要素自身存在着交互式作用;王滢涛等人的《新时期大学生自主管理平台设计与建设研究》通过探索大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自主参与平台、自主设计平台、自主监督平台、自主提升平台这五个“自主平台”的构建,推进学生自主管理向科学化、成熟化发展。
(2)微观角度
邵彩玲等人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将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细化为纵向模块(目标自我管理、规划自我管理、责任自我管理)、横向模块(生活自我管理、学习自我管理、情感自我管理、修养自我管理)以及评价模块(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监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评价和奖惩)三大板块,并从外部保障和内部落实两个角度探讨了大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实施;丁琰的《大学生三环四阶式自主管理模式初探》提出构建大学生三环四阶式自主管理模式,所谓“三环”,就是用一个同心三环将所有学生划为外环(自主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中环(自主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内环(综合素质强有领导能力的学生)三个范围,所谓“四级”就是将大学生涯分为自主管理萌芽期(大一)、自主管理成长期(大二)、自主管理深化期(大三)、自主管理成熟期(大四)四个时期,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还有李旭芳的《对“项目工作组制”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提出构建“项目工作组制”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等等。
(3)内部层面
张宝***等人的《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创新模式探析》从制度保障体系方面论述自主管理模式可通过学生群体或个体的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以及自主抵御腐朽低俗思想的这一动态过程实现;周志荣的《高校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创新初探》提出要创新高校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在价值选择上实现由客体约束向主体自律的转变,在管理机制上加强规范导向与自觉习惯的渗透,在团体构成上促进组织性社团与自发性社团的融合,在活动创新上实现群体互动与个性完善的交织。
(4)外部层面
李孺峰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初探》认为学生管理都有一个从专职教师到学生干部再到普通学生的全面的系统,大学生自主管理也是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构建的;王宇靖的《“勤”学生与“懒”老师――论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自助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提出了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自助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自助教师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管理,以达到双赢的教育目标;黄***在《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创新模式研究》中提出了构建辅导员、辅导员助理、专业导师、教研室科任老师四位一体的自主管理模式;顾翔的专著《大学生管理》提出从目标指导、约束指导和效果指导三个方面来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管理体系的构建。
二、有关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研究
有关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学习活动、生活活动和发展活动上。涉及到学习活动研究的有吴根洲的《民办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刍议》、王静的《从高校辅导员角度谈实行大学生自主管理》、罗珍资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白婧静的《普通高校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初探》;涉及到生活管理研究的有胡景明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刘双喜的《“学历教育合训”学员的自主管理研究》;涉及到发展方面的有贺小格的《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编制》、夏晴等人的《基于大学生视角的人学生职业生涯自我管理探析――以武汉大学为例》;对学习活动、生活活动和发展活动研究均有涉及的有袁川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兼谈“全程全员全域”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班学生中的实践研究》、李飞霞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引导》、李满林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及类型》、黎鸿雁等人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韩荭芳的《我国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以重庆市为个案》。在对大学生学习活动、生活活动和发展活动的自主管理研究中,目前学者们更多的是侧重于对自我生涯职业管理、学习管理、时间管理以及自我情绪管理的研究等等。
有关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研究,从最初的纯理论研究到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个案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等。韩荭芳的《我国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以重庆市为个案》以重庆地区为个案研究;文隽的《我国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法,对大连理工大学的调查及分析,例证了作者的研究观点;张伟峰等人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采用《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对长沙市三所重点大学的259名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王媛媛的《山东省高师学生业余时间管理现状调查研究》以山东省三所师范类院校大学生为样本;黄徐扬的《优秀大学生自我概念与自我管理的特点及相关研究》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同时结合访谈法收集数据;等等。
三、关于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比较借鉴研究
关于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比较借鉴研究,多关注国外在大学生自主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如吴志功的《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和现状》着力研究美国大学学生工作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初始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大学学生工作的特点;周倩的《中美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比较》对中美两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理论基础、历史变革、基本内容、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以及制度保障方面进行了差异比较;方婷的《美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特点及启示》分析了美国高校学生法治化管理形成的原因、具体特点;马健生的《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以标志性文件为依据,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的发展阶段进行重新划分,并对学生事务具体领域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余海虹的《中加大学生自主管理情况比较考察》分析比较中国和加拿大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陈立鹏的《哈佛大学学生管理特色分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哈佛大学学生管理的具体做法及特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还有刘恬的《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初探》和黄燕的《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对大学生自主管理工作经验方面也进行了详尽阐述。
四、总结
大学生自我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认同理论 高校学生 社团管理模式
中***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56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教育认同理论的有效应用能够让其管理模式更加完善与可靠。因此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对教育认同理论有着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与实践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1 教育认同理论概述
教育认同理论(Education and I―dentity Theory)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教育学家Chickering提出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发展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同能力、形成目标的能力、健全人格的形成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教育认同理论进行了概述。
1.1 自我发展能力
自我发展能力是教育认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大学是大学生培养自我能力的重要阶段与平台,在大学中大学生应当注重自我能力的有效发展。自我发展能力不仅对于大学专业知识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并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能够有效帮助其今后更快地融入到社会环境之中。
1.2 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并不等于对感情的忽略,相反应当理智的承认感情的存在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应当做到不会因为自己情绪上的问题而影响到他人,这也是大学生成熟的表现之一。
1.3 相互协作能力
高校社团是一个注重相互协作的地方,因此相互协作能力的有效培养可以促进高校学生更好地融入社团中去,并且更好地学会承担责任与帮助他人,在实现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前提下促进高校社团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1.4 人际交往能力
众所周知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在大学中培养的人脉资源对于大学生今后的事业与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通常来说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对他人的包容与尊重以及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等两方面的内容。大学生社团是一个需要人与人交往、沟通的地方,在这里多元文化、多重价值观会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融合,因此也是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
1.5 自我认同能力
通常来说自我认同是大学生成熟的重要表现之一。自我认同能力同时也是自尊与尊重他人的基础与前提。大学生在参加高校社团时应当注重自我认同能力的有效培养,即通过自我认同的有效实现和不卑不亢与他人交流,从而在他人的反馈中有效寻找自我并且促进人格更加稳定与完整。
1.6 形成目标的能力
高校社团是一个具有活动目标的集体,因此大学生在参与大学社团中也应当具有形成目标的能力,即具备不断提升的目标意识和对利益与选择的客观评价以及持之以恒实现目标的精神。
1.7 健全人格的形成
健全人格的形成是高校社团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即可以让大学生在参加高校学生社团后形成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还体现在大学生能够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寻求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平衡,即人格化价值与自身责任更为匹配与协调。
2 基于教育认同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教育认同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起到良好的模式改良效果,这主要体现在道德责任感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基于教育认同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
2.1 道德责任感的培养
教育认同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有效培养。例如当大学生在加入学生社团后积极参与社团的相关管理和其他活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与社团融为一体同时增强了对社团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从而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育认同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中的应用还能有效使社团中固有的优秀价值理念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使大学生摒弃个人主义。与此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且激发了其历史使命感,最终促使大学生思想境界的有效提升并且促使正确价值观、人生观能够有效确立同时责任感得到有效培养。
2.2 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教育认同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中的有效应用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众所周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代表着大学校园的人文环境,并且校园文化受到每个大学生的影响同时又影响到每个大学生。由于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因此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进行教育认同理论的有效应用能够让大学生在自己创造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有效熏陶,并且精神上得到升华从而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高,同时也为大学生今后的人生奠定了良好基础。
2.3 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教育认同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大学生能力的有效提升。众所周知实践性强是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特色之一,并且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进行也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大学生通过参加高校学生社团并且进行社团实践也很好地锻炼了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另外,大学生通过参加高校学生社团同时也更好地增强了日后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对社会的理解,从而为大学生今后发展进行了重要的铺垫。
3 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教育认同理论的应用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人员在进行社团管理过程中应当对教育认同理论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社团管理实践的有效进行更好地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必华.论教育认同理论下的高校学生社团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3):55-57.
大学生自我管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文化管理理论 高校 学生管理
中***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04-01
20世纪80年代,文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学说、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文化管理的理论提出者是美国哈弗大学泰伦斯・狄尔教授与艾伦・肯尼迪管理顾问。文化管理具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思想。文化管理的管理模式是将文化建设作为管理的工作重心。这一理论将文化建设的组织以及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突出强化,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与企业的管理属于不同领域,但是二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企业员工全面发展通过管理得到进一步提高,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管理的促进得到逐步提升,为社会培养建设人才。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借鉴文化管理的理论思想,使其与社会需求及学生特点更为贴切,具有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一、文化管理理论的含义
泰伦斯・迪尔与艾伦・肯尼迪指出,文化管理不仅是管理领域的一种理念及思想,是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学说,还是含有企业管理的组织管理的重要管理模式。文化管理主要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思想是以人为本,以人作为管理的中心;文化管理系统理论与组织管理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文化的竞争力就是核心竞争力;文化管理是软管理与硬管理的相互对立与统一。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文化管理理论的具体实践
1.强调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树立
文化管理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以人为本的本质,将人发展的全面性作为终极目标,组织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人、关心人、完善人与满足人。培育具有共性的思想价值观念,营造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实现全体成的全部身心与系统的充分融合,改变被动管理的模式,实施自我约束,在社会价值最大化得以实现的同时,个人价值最大化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对于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营造以人为本文化气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方法应用的柔性化、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是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让学生对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从思想上给予充分认识。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学会自我管理,对自己行为活动负责,规范学生的行为活动。
在以人为本管理理论视角下,管理者面临者更为严格的要求。学生管理者应当重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人员是学生步入人生正确道路的引领者,其自身形象以及素质非常重要,学生工作的管理者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主体,为学生排忧解难、提供帮助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者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在工作管理中,应对学生和管理者关系进行新的定位,由“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的提升,使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文化因素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融入
自我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文化管理具有对人的生理、心理、现实与历史覆盖的特点,全面展示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文化是整合由集成共享理想、行为准则及价值观念形成的集体接受个人行为能力的共同规范、标准以及模式。所以文化管理应将各成员共同价值观的培养为核心。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应当营造一定氛围。这种环境下,会使学生接受感染与熏陶。长此以往,会使外在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身价值观念,成为是非评判的依据和标准。
3.凝练高校文化,扩大文化影响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强大的内在企业文化为驱动力。该动力实则为核心价值观念,良好、积极的核心价值观念将对企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文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更多质生源的获得、更多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其文化。高校文化是其思想、精神、制度方面的营造的一种氛围,是高校教育中人格的唤醒、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启蒙凝集结果。高校文化的形成需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并在高校的各项活动中得以体现,是同高校办学理念、优良传统、发展目标等一致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实践中,应当融入文化管理理论,加大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将师生正确、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培养当作首要任务,塑造独具特色的高校精神与良好的学校风气,利于高尚学校文化的形成。高校文化是一种需要师生共建的文化,是观念体系、行为准则、工作作风共同培养与遵守的总和。人格受文化影响,行为被人格左右。文化管理理念应对高校文化进行凝练,为学生营造和谐、高尚的学校文化情境,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
4.强化软、硬管理有机融合
在文化管理实践中,软、硬管理是具有对立性统一性的。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软、硬管理进行有机融合。文化管理中软管理是通过特定文化的培养、组织与凝聚实现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引导、组织,并朝着预定方向前进,最终达到管理目标实现的目的。而硬管理则指制度管理,通过健全制度的事先制定,并成为约束组织活动的重要准则及奖惩依据,促使组织目标实现。
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虽然在工作方法、侧重以及效果评价等层面存有差异,但是两者在本质上还是具有紧密的联系性,都是以优化整体效果、实现群体目标、培养社会建设的合格人才为终极目标。受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影响,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进行有机融和。
总而言之,文化管理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生的管理实践中,树立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促使管理者整体素质的提高,调和学生与管理者的关系,充分发挥文化管理的应有作用,培养、巩固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姜海滨,姚远.文化管理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考[J].教育探索,2013(8):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