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户口上小学10篇

外地户口上小学篇1

可以,国家规定,对适龄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拥有户口可以就近上学,外来工作人员子女可由当地***门安排学位。

1、可将户口迁到当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拥有60平方以上房产即可以落户。拥有房产后建议将户口迁到当地,享受就近入学待遇。

2、可与相关学校联系。如只拥有房产证,可与房产证当地义务教育学校联系,在尚有学位的前提下,有接收就近入学可能。

3、与当地***门联系。在没有户口但在当地长期居住工作的情况问下,及时与当地***门联系,肯定能够安排义务答教育学位,也有就近上学可能。

(来源:文章屋网 )

外地户口上小学篇2

近年来,针对户籍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6月15日,广东省召开城镇化会议提出,到2020年,广东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实现不少于600万本省和700万外省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广东新一轮的户籍改革帷幕即将拉开。

广东:外来人口第一大省

改革开放至今,广东一直走在改革的最前沿,强劲的经济实力与发展机会,让其成为多年来的人口迁入第一大省。根据最新数据,2013年广东的外来迁入人口仍居各省首位。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广东增加的常住人口中644万人是来自外省流动人口,208万人是办理户籍迁移手续的跨省净迁移人口,两者相加共计852万人,占10年增加人数的47.7%。

记者从广东省统计局获悉,到2013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已达10644万人,稳居全国第一。人口数量比排名第二的山东还多1065万。其中,全省常住人口主要集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2013年珠三角9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83.80%,分别比粤东西北高24.58、43.46和37.95个百分点。

更突出的是,珠三角地区有非本地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倒挂现象。以深圳为例,截止到2013年,全市常住人口1062.89万人,但非户籍人口就达752.42万人,占总人口的70%。另外,东莞也是典型例子,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 831.66 万人,户籍人口 188.93万人,非户籍人口 642.73万人,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比例接近1:3.5。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广东如何承接如此多的外来人口?要如何在外来人口享受公平与社会资源有限承载之间取得平衡?另外,来到广东的务工人员不少是农村户籍,怎样才能让他们融入城镇化进程?这些问题都一一关系到户籍。因此,广东的户籍改革进程受到各界关注。

广东户籍改革历来“先行一步”

早在20世纪80年代,广东就已经“先人一步”,开始第一次探索对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方向。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承包制后出现大批的剩余劳动力,他们为谋生选择进城打工。广东省公安厅出台《关于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的意见》,允许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到1986年,广东省对国家规定的职工居民家属每年从农村迁入市镇的“农转非”人数不得超过现有非农业人口的1.5%的措施进行调整,比例调整到大中城市2%,县级比例为3%至4%,由此缓解不少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1992年,广东将城镇人口比例的调控权下放到县***府,按照“当地实施、当地受益、当地负担、当地有效”的原则调控城镇人口的迁移总量。1997年,广东省公安厅准许婴儿可以随父或随母入户,改变过去出生小孩一律随母入户的做法。近年来,深佛两地更率先取消原有“农业户口”。

由此可见,在“农转非”的户籍改革上,广东一直都在不断探讨。但早前的户籍制度改革并未很多触及关键群体――异地务工人员。而多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户籍限制引发了外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难、扎根城市难等问题,从而造成很多不稳定因素。这些都督促着广东在户籍改革必须更进一步。

改革进行时:“因地制宜”与“农转非”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说,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总的***策要求是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而作为改革排头兵的广东似乎想前进一步。近日,广东城镇化会议指出,未来六七年将推动1300万人进城,对不同地域实行“因地制宜”的户籍改革***策并大力推动“农转非”的进展。

在“因地制宜”方面,广东将全面放开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落户限制,全面放开除广州、深圳以外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直系亲属随迁限制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落户限制,全面放开除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以外的中小城市及建制镇落户限制。

同时要优化城镇人口布局:广州和深圳要严格控制城市和人口发展规模;珠三角要引导人口向珠江西岸流动;东西两翼要培育2-3个300万人左右的大城市或城市群;此外培育若干城区人口超100万的中心城市和30万-50万人的中小城市。从而形成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人口布局均衡合理的城市体系。

在“农转非”方面,广东省公安厅治安管理局局长郑泽晖透露,广东珠三角一些城市此前已经在探索“农转非”改革,目前深圳和佛山已经完成居民户口簿的更换,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而广州和中山也正在开展这项工作。

矛盾:人往大城走 户倡迁小城

但在改革的路径上,专家认为还有不少障碍需要跨越。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实际流向与户口建议迁移的地方矛盾:外来人口都是往大城市走,而分类改革的目标都是往小城市疏散。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认为,城镇化发展的资源不平衡是主要因素。“粤东西北的人口想迁入珠三角地区,而外省人口不一定愿意迁入粤东西北。举个例子,外国很多的大学都在小城镇,文化资源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但中国的大学却都集中在大城市。这导致了把人往小城市迁移,他们的机会和福利明显会比大城市差。这种机制上的不公平,肯定引起人们都往大城市走。”

他建议,户籍制度改革还需要其他改革去配套,首要是解决资源分配的平衡问题。“因为经济发展的差距很难在短时间内缩小,但是资源分配这块可以从***策上改善,例如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可向中小城市转移。当然,这涉及我国城镇化路径重新调整的问题。”

外地户口上小学篇3

一、新生入学

1、接受义务教育的起始年龄为6周岁。

没有丧失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残疾儿童为正常招生对象,其入学年龄可针对具体情况放宽到7周岁或8周岁。

2、适龄儿童入学应具有所在施教区家庭正式常住户口,其户口原则上应随父母(法定监护人)在同一户籍,户籍与实际常住地、产权证(产权证是指房屋所有权证,持有者是适龄儿童的法定监护人)三者一致。属下面情况之一的适龄儿童,并持有相应的证明,按正常入学办理。

①儿童随父母一方在施教区常住,父母中的另一方是不在*地区工作的现役***人(含武警)、在外地工作、务农或出国定居;父母离异,儿童户口随法定监护人在施教区常住的。

②儿童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施教区常住的,其父母双方都是不在*地区的现役***人(含武警)及公派出国工作的专家、技术人员。

适龄儿童随父母户口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处落户的,其父母双方均未购买或分配住房并实际常住且户口从未迁移过的。

③儿童户口单立,其父母是不在*地区的现役***人(含武警),且户口应与实际居住地一致。

3、小学招收新生不得进行智商等各种测试。任何小学(含民办小学)接(招)收各年段的学生不得进行选拔性的考试或变相考试。

4、适龄儿童与监护人不在同一户籍、户籍与常住地址(产权证)不符的,由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学校就读。

5、凡是小学新生报名工作开始后出现的适龄儿童家庭住房、户籍变更的,由学校登记情况并报区县教育行***部门,由区县教育行***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校就读。

二、转学

1、小学生户口因家庭住址变动迁移的,父母(法定监护人)可持有关证明,到户籍所在地学校联系转学,经转入地学校同意后,再办理有关手续。

学校对符合条件的转学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转入学校如班生人数确已满额,也应先予登记,并向家长说明情况,做好思想工作,再由应接受学校与区县教育行***部门协调处理,安排到相对就近并有学额的学校就读。

2、转学不得进行入学考试,不得变更就读年级。

三、借读

1、学生在非户籍所在施教区入学作为借读处理。凡是因故要到施教区外借读的新生,也应先在户口所在地小学办理报名手续,取得学籍后,才能办理借读手续,到借读学校就读,并注明借读年限。

2、学生家庭住房变更,未办理转学,仍在原学校就读的,按借读处理。

四、其它

1、学生家庭住房(二手房除外)变更,只要其情况符合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学校应按正常情况处理入学问题。特殊情况由学校上报区县教育行***部门协调处理。

2、学生家庭有几处住房的,父母应以一处为相对固定居住地,其子女入学的户口要按规定办理。

3、二手房购买者子女入学的规定:

①一年级新生入学,其父母(法定监护人)应在小学招生报名前办好二手房的产权证及户口迁入手续,并实际居住。

②凡在学生学习中途购买二手房的,根据该学区学额情况安排入学,如施教区内的学校学额已满,本着相对就近的原则,由区教育局统筹协调安排学生就读。

③学校对施教区内二手房的每套住户,只能同时安排一名学生在相应学校就读(非独生子女家庭除外)。

4、拆迁户子女就读规定:

①拆迁户在购买新房后,应按新的居住地,到所在施教区的小学办理就读手续。

②有困难的拆迁户(因各种原因未购买新房的)子女可以在原施教区入学就读。

③拆迁户在过渡期间,确因暂住地与原户口所在地较远,无法在原施教区就读的,持户口簿、拆迁证、暂住证等有关证明到暂住地所属学校办理借读手续,如学额已满,则由教育行***部门根据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到有学额的学校借读,并按规定缴纳借读费。

④所有学校必须严格执行省有关借读的收费标准,按学期收取借读费。不得按学制一次性收取,不得强行要求学生家长另行交纳赞助费或另立名目收费,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由教育行***部门统筹安排的拆迁户子女入学。

外地户口上小学篇4

终于,在他58岁的时候,这个奋斗的故事等来了结局。今年3月,根据银川市出台的14条户籍改革新***,贾西海作为本地农民无条件转为城镇户口。不久前,迁入新居的贾西海到派出所更改住址,只用两个小时,他就变身为“城里人”。

半个世纪的纠结,两个小时便化解了。但贾西海的命运已经被户口拖曳了太久,他说,“最需要的时候没户口,有户口的时候却不需要了。”

这堵墙早在他还是个7岁的孩子时就高高筑起了。那一年,这个原籍河南的小男孩跟着改嫁的母亲来到宁夏。“那时户口紧得很,孩子随父母迁户口,来回折腾好几次,都因为这边不接收而放弃了。”贾西海回忆。

在上世纪60年代,这种情况并不少见。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居民迁移居住地,需经过层层申请、审查、登记,教育、医疗、就业等一系列***策均与户口挂钩。

一纸户口,把正值学龄的男孩挡在了学校门外。在母亲工作的农场,贾西海总是跟着小伙伴走到学校门口,看着别人进校,再自己回家,照顾妹妹。

直至17岁那年,贾西海为翻越这堵墙迈出了第一步。他在父母工作的农场找到了一个临时工的岗位,获准把户口迁到农场。“天天干活,也过了读书的年纪了,最宝贵的时间都被户口给耽误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如今有人问及他的童年与少年时代,老汉便黑着脸,不多说。

贾西海只能外出打工赚钱。搬砖头、挑沙子、打扫卫生……凭着勤劳,他娶到了老婆、养活了3个孩子。

然而,户口这道墙始终在他面前横亘着。个人的勤劳努力无法改变城乡户口的巨大差异:他不能吃上平价粮油、不能成为正式职工、不能获得和城里人相当的收入。

如果说这些都还不足以让这个半生劳碌的汉子忧虑,那么,还有一件事让他揪心:孩子。

在农村户口的高墙下,阴影笼罩着3个孩子的命运。只有当学校名额未满时,他的孩子才有机会入学,条件是一学期好几百元的借读费。贾西海和妻子还得努力和学校搞好关系,诸如义务为学校挑煤、烧火、掏炉灰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所房”是当时的流行语。翻过户口高墙,不仅仅意味着身份的转变,更意味着平等接受教育、获得工作并享受粮油保障。1984年,后来成为奥运会举重冠***的占旭刚还是个10岁的浙江农村小子,为了“农转非”,他努力练习举重。1992年,只有8岁的小男孩王宝强到少林寺学习武术,他的农民父亲说,“你只要在外面一天,做你的事情,就有盼头。你回来了,就没有期待了,那就是修理地球”。

贾西海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1995年,户籍制度初露松动。贾西海凑了两万元钱,给妻子和孩子办了“农转非”。还有一些市、县***府以“集资办农业”、“振兴经济”为名,公开标价出售城镇户口。

但这一次,他自己留在了墙内,“40岁的人没指望,办了没用”。

2003年,中国许多地区开始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称为居民户口。农村子弟们则开始抛弃城市梦,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值钱的土地。

但户口这只手,从未停止拨弄人们的命运。在一些大城市里,没有户口,便不能进重点中学,不能参加当地高考,不能买车买房,甚至连婚也结不了。许多为所在城市奉献青春的人们抬起头来,望见的仍是那堵高墙,牢牢守住墙内的资源和利益。

贾西海终于翻越了这堵墙。几年前,农场置换土地,拆了贾西海的家,补给他一套保障性住房。“你能农转非了,赚啦!”派出所的民警对他说。

但贾西海不明白,自己赚到了什么。他甚至觉得,又是户口,把他赖以生存的一点田地,也剥夺了,“我不能把这房子拆了啃了吃了,或是掰个角蒸一蒸,煮一煮”。

外地户口上小学篇5

为此,《中国经济报告》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请他们从各自角度阐释了此次户改的意义、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陈秀山

农民不再是“二等公民”

***出台的意见是指导性的,不是强制性运动式。把农村并入城市,给了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没要求把土地交出来。户改实行统一居住证制度,在社会意义上取消城乡***的户籍管理,个人有权利选择进入城市,不同城市间居民享受的福利待遇有不同设计。特大城市还要严格控制,避免因盲目涌入而导致人口过多,造成城市病。中等及以下城市则基本放开,只要能就业、有住房,就可以在当地登记居住,自然取得当地居民身份,根据居住年限和缴纳税收享受公共福利。根据各人的贡献来分享有差别的福利待遇,既符合国情,也符合国际上的通例。户改既要照顾到外来人口,又要照顾原居民。

现行户籍制度分割了城市和乡村,使得中国呈现二元经济、二元社会特点,形成一个巨大的壁垒,所以,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推进市场化、城镇化进程,需打破二元结构,这就涉及破除城乡分割户籍制度的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少有关户籍改革的建议,主要背景是大量流动人口流入城市,成为一大困扰问题。

户籍制度是带有某种封建残余色彩、由计划经济形成并固化的制度,这种制度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至少影响了中国三分之二的家庭。

户籍改革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它的社会性。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农村居民在社会上处于一种不平等地位,成为“二等公民”,他们与城市居民在***治、社会、经济、文化上的权利一度很不平等,而现代国家的公民权利应该是统一的、平等的。二是实际经济利益。居民应该有迁徙自由、选择自由,农民应该有权利自由选择进城还是不进城。这要基于其短期和长期利益的损益情况作出判断。

从整个世界现代化、工业化进程来看,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必然趋势。农民犹豫是否放弃农村户口,主要是顾虑就业、福利、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

美国是迁徙自由的国家,外州人到本州上大学,第一年缴纳的学费比本州学生要高,证明它还是有辖区概念的。主要原因是,各州的大学靠州财***支持,教育、公共服务、文化、环境等支出都来源于本州财***,而本地财***来源于本地居民的长期贡献,所以,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福利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完全平等。

中国特大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准入积分制度,比中小城市更为严格。这些城市设计一套指标,规定新移民必须经过一定的工作年限,达到分值,才能成为本地居民。这种***策安排符合国情。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在全国范围内一步到位地完全实现自由迁徙,这在中国还暂时做不到,是个长期过程。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且公共资源分布不合理、不均衡。

***《意见》对于农民进城后是否要交出土地经营权、宅基地权,是否要将其转让给集体,没做强制性规定。所以,指导性***策出台以后,各地怎么实施,可能有个细化、量化的过程。大量农村人口愿不愿意取得城市户口,与当初的预期有差别。四川有个样本调查,90%的人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农民不愿轻易放弃农村户口,主要是顾虑进城后没退路,一旦没工作保障怎么办?保持农村户口,至少还可以再返回农村。

一次我到杭州出差,乘坐出租车,随意问出租车司机,他就住在郊区,不愿意进城,主要是因为开出租车方便,家里有土地,盖了房子,有院有水,可出租,可开饭馆,为何放弃?相比而言,城里房价那么高。

所以,户籍改革推进过程中涉及农村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怎么在更大范围内市场化。能否将农村土地等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交易,形成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的初始资本,用于就业、买房或创业,这有待在实践中探索。相关***策要配套、细化,这有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原来曾设想开展不同类型的试点,再推广,现在一下打破城乡分割,实行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具体怎么实施,各地可按公正原则进行探索。

进入大城市的农民工或小商贩,在劳动力市场上一般不具竞争力,他们一般集中在建筑业、低端服务业,工作具有周期性和不稳定性,一旦失业,会给城市带来巨大负担。大城市聚集的人口大多来自中小城市,本来就是城市户口,包括大学毕业生、研究生,虽然没户口,但他们有竞争力,特大城市有需求,可就业。中小城市放开户口限制,是为聚集人口、产业,使城市快速发展。中小城市产业相对处于低端,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容纳外来人口能力有限。这也是中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重大原因。当前,通过户籍改革,应该引导人口流向,发展壮大中小城市,从产业开始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居住环境,提高中小城市质量,力争实现“就近城镇化”,避免大规模人口流动。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

户改会否导致农民丧失土地权利

***户改《意见》提出分城市规模放宽户口迁移***策,在2020年前解决1亿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问题,并增加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这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会起到重要作用。这份文件一公布,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于户改的意义,我认为主要就是逐步消除进城农村人口和原城市人口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待遇差别,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这可以通过两方面措施来推进,一方面是放宽落户限制,另一方面是淡化和缩小城乡户籍的差别待遇,使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能享受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这包括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养老、工伤等社会保险,也包括使他们的子女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有不少农村转移人口对此有疑虑,担心剥夺他们的土地。这需要用促进改革的实际行动来打消他们的疑虑。来自农村的居民担心,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分,是否会导致他们丧失对土地的权利?我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家庭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受到国家法律法规保护,长期不变,不容侵犯。取消这种户口分类,目的是逐步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绝不应影响农民既有的土地权益。如果有人要这样做,也应制止;农民也应该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些城市居民不理解,担心农村进城人口挤占了他们的既有利益。他们担心,农村人口不断进城,城市会越来越拥挤,如果再来几亿人,怎么容纳得下呢?对此也需要讲道理、做工作。城市化是所有现代国家都走过的发展道路,所有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最终都远大于乡村人口。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农村人口都挤到现有城市,如果因为害怕城市拥挤,就限制农村人口进城,是目光短浅的做法。事实上,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数量和规模都会不断扩大。中国的城市数量,1949年只有79座,1979年有216座,2013年658座。其中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按市区户籍人口),1952年只有9座,1979年16座,2012年235座。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快速增长,是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

傅蔚冈

目前户改方向与劳动力流向不一致

目前户籍改革的最大问题是户籍改革方向与劳动力流向不一致,***策放宽落户条件与人口流动方向不匹配。实际情况是,劳动力更愿意流向大城市,但目前的***策希望他们在中小城镇就业。

一是50万以下中小城镇人口***策放宽,不限制落户,但50万以上城市落户限制各种条件。二是户籍应是连续的过程,因为劳动力市场是流动的。比如今年在上海工作,明年有可能去北京工作。三是可能没有考虑中国目前制度下,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流动人口已是城市户口,但不在自己居住的城市就业。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的数据显示,有大约7890万已经是城市居民的人口也脱离户籍地工作,这部分人口约占2.45亿流动人口的32.2%,但户改忽略了这部分人群,这可能是第一个缺陷。

第二个缺陷在于人口流动方向和***府鼓励的地区之间的不匹配。国家***小城镇研究中心曾经检索了12个省各城市的***府工作报告、文件、规划和新闻报道等,在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地级城市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92 .4%,共规划建设了200个新城新区,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 .5个新城新区。在其检索的161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个,占41 .6%。这些新区所规划人口总和超过34亿,但中国总人口只有13.6亿。

目前的问题是,大城市限制人口,中小城市想引进人口,但人不去中小城市,却流向大城市。为什么呢?因为大城市的主要优势在于就业机会多。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就业分布情况为建筑业占22.2%,居民服务和其他占10.6%,住宿和餐饮占5.9%,邮***交通占6.3%,批发零售占11.3%。42.6%的农民工从事的第三产业大多为本地人不愿从事的行业,如家***服务业、小摊贩等。这些行业大多分布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小城市不可能有大量的住宿、餐饮和建筑业。

我觉得城市化的核心就是人的自由流动,不管是农民工,还是城市人。如何解决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户籍和公共服务不匹配的问题,可能是当下所要解决的重点。上海户籍的人到北京就业和生活,也会遇到社保和教育等问题。

前几年上海进行户籍改革,外地人口子女上学容易,但从去年开始,这种情况改变,有走回头路的迹象。我们看,上海非户籍学生所占比例确实是在大幅度增加,2009年在校生人数,非户籍学生的占比为38%,2012年已经到了45%。就是说,2012年入学新生中,非户籍人口已经超过53万。我们就会问了,这么多人,是不是会对上海造成很大的财***压力呢?好像是这样。如果按照最高标准来估计,上海每年投给非户籍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是131.73亿。但如果算一算非户籍人口群体每年要缴纳将近500亿的养老保险费,就觉得这不是个大数。

很多人经常说的一句话说,户籍本身不难改,难改的是其背后依附的福利,好像有了户籍就有了所有的福利。但需要指出的是,户籍与福利并不是划等号。在目前制度下,养老、教育、医疗、住房这四项福利中,除教育以外,其他福利都靠是自己劳动获得。每一个不再***府机构和事业单位上班的人都要缴纳五险一金,在上海约占税前工资的42.5%。如果你有1万块钱工资,就要缴纳4250块钱给***府,这笔钱就是用来买公共服务。表面上是***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但实际上都是你自己掏钱购买。但可惜的是,这并未成为共识。因此形成了一种错觉:城镇化会让***府产生财***负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剥离与户籍挂钩的教育福利

***日前印发的户改《意见》,明确提出要结合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使其逐步享有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对此,***副部长刘利民7月30日在***新闻会上表示,中国正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以及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等各个环节,加强随迁子女教育服务。

解决随迁子女在城市求学、升学的问题,是中国实现教育公平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有舆论认为,这为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扫除了障碍――一直以来,户籍就被认为是“影响公民平等教育”的重要因素。在我看来,将受教育者的求学权利、升学权利与户籍挂钩,造成了求学、升学的户籍歧视。

此外,中国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主要以县乡财***为主。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加大了中央财***转移支付力度,可县乡财***在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上,还是占“大头”。由县乡财***保障义务教育经费,必然导致各地的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因为各地的教育投入将受制于各地的财***实力,这其实是中国义务教育存在严重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的根源所在。

与之对应的一个现象是,地方***府只把户籍人口纳入教育保障范围,即,根据户籍人口确定教育拨款,这在农村地区似乎问题不大。但在城市地区,却存在严重问题――随迁子女在城市无法顺利求学。表面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城市户籍,其背后的原因,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

2008年,***明确要求,要以“流入地为主,公办为主”为原则,解决随迁子女的城市求学问题,这被视为推动教育公平的一大进步。很多人认为,按照这一规定,随迁子女在城市求学问题将不再是问题。而这不再是问题的问题,近年来一直有问题。

今年,北京、广东等地,随迁子女入学的门槛比以往更高,执行也更加严格。一些无法满足入学条件的孩子,只能黯然回老家求学,成为留守儿童。大城市的教育管理者解释,由于城市生源增加,义务教育学位资源紧缺,无法满足所有随迁子女的入学需要,因此只有抬高门槛。北京***门甚至明确指出,保障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责任在户籍地***府。

这显然有违教育公平。中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可是,地方***府为随迁子女求学设置门槛,却没有问责,也无从问责。因为,按照相关规定,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随迁子女入学进行规定。也就是说,地方***府设置门槛,并不违规。此次***在新闻会上也说,要“坚持分类指导,要求各省市因地制宜,合理确定随迁子女入学***策,保障他们平等接受教育”。解读这一要求,其潜台词就是:流入地***府可以“因地制宜”,视情况而定,而不是完全取消门槛。

事实上,流入人口越多,流入地学校接收的随迁子女越多,所需投入的经费就越多。为此,国家层面不好强制要求流入地***府做到“一个都不能少”。而为节省教育投入,流入地***府就会设置很高的入学门槛。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层面设立了奖励机制,奖励那些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较好的地方***府。

我以为,要建立解决随迁子女城市求学问题的长效机制,应建立新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由过去以县乡财***为主,转为强化省级财***统筹,才能做到省域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同时,加大中央财***转移支付力度,这就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户籍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可建立“学费随学籍走”的机制。即,一个学生的学费可从流出地带入流入地。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同等的国家教育资源,不是因地区而异,因人的身份而异。

必须意识到,当前诸多的教育制度,在户籍上附加了教育福利,由此制造教育的户籍歧视。受教育者的平等受教育权没有得到保障。合理的教育制度,将从户籍上剥离不合理的教育福利,也由此降低户籍的价值,凸显每个公民个体的权利。这其实也是户籍改革的出路所在。如此,中国的教育也才有更坚实的公平基础。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伍装

户籍背后的社会福利是改革核心

终于,户籍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作出相应的改革,但改革多限于中小城镇,城乡二元化的户籍格局始终没有打破。虽然一些改革措施容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外出进城人员迁移到城镇,但是城市设置的购房准入制度、人才标准对大多数普通农村外出就业人员而言,仍然可望而不可及。

事实上,户籍制度背后的社会福利制度才是改革的核心和重点,与户籍挂钩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权益分配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由于目前户籍制度改革仅限于***门组织实施,国家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没有相应的改革配套方案和措施,致使***策执行力受阻,改革效果不明显,改革影响力不大。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财、物大量流动,恢复迁徙自由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户籍立法滞后,现行户籍管理仍在沿用50多年前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一条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应该借鉴各国通行的做法,对户籍管理以立法加以调整,用户籍法来规范户籍管理。

加强和完善户口登记制度,就要打破原有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登记办法,建立以居住地为标准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以户籍所在地为主的登记,这样有利于流动人口的统计和上报,不易出现人户分离而产生的信息不准和信息漏报的情况。身份证要与户口登记紧密结合;通过引进新技术,实现身份证智能化管理。首先,通过身份证制度的途径,进一步健全户籍管理网络系统。其次,发挥身份证对流动人口的信息掌握功能,逐步构建以人为主的动态管理系统。

外地户口上小学篇6

一、基本情况

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__省户籍外出人口试点调查方案》要求,__省于20__年7月17日至30日在安康市岚皋县进行了为期14天的第六次人口普查__省户籍外出人口专项试点工作。来自全省十市及杨凌示范区统计局、安康市辖区10个县和岚皋县蔺河乡的业务骨干、光明村和中坝村的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共70余人参加了这次试点。

岚皋县蔺河乡光明村和中坝村试点登记家庭户和集体户473户,户籍人口1862人,其中户籍人口外出半年以上549人,占户籍人口的29.49%。常住人口1382人;***门户籍资料显示,两村共523户1882人,比试点清查登记多出50户20人。

各市及杨凌示范区以及安康辖区县的会议代表共调查家庭户和集体户100户,户籍人口386人。户籍人口外出半年以上87人,其中:外省74人、省内外市1人、市内县外1人、县内乡外11人。常住人口343人,其中:户口登记地在本乡镇街道299人、外省4人、市内县外6人、县内乡外27人、户口待定7人。

整个试点工作经历了准备、实施和分析总结三个阶段,全面完成了调查点的确定、调查物资及调查表发放、调查员培训、绘制小区地***、摸底、入户登记、与户籍人口进行比较、入户复查登记、核实、过录、汇总、与初次登记情况进行比较、试点总结等正式普查的全过程(除数据处理外)。

二、试点特点

本次试点是__省针对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一次实战演习。在整个专项试点工作进程中,各级工作人员事前都做了充分准备,省局对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派出骨干同志在试点工作布置会上认真细致地向与会代表讲解了调查工作重点、难点、填报方法等,与会代表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理解,掌握了普查方案,熟悉了调查表的指标解释和填报方法,掌握入户调查的方法和技巧,并深入住户摸底、现场登记、手工过录汇总、对比讨论等一系列实践环节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最后的总结会议为此次综合试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总的概括起来,这次外出人口试点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支持

在__省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省局召开局长办公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局长王莉霞、总统计师杨天祥对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由省统计局人口就业处制定好试点方案,并组织领导好外出人口普专项试点,由安康市统计局、岚皋县统计局实施。在20__年7月24日至30日在岚皋举办的第六次人口普查__省户籍外出人口试点现场会上,省人口就业处负责同志指导并检查全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准备情况时,明确提出搞好全省户籍外出人口普查试点的各项要求。在试点工作动员会上,岚皋县常务副县长卢峙兵向与会代表致欢迎辞,市统计局局长张晓明、副调研员马效文均到会并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全省人口普查试点工作在安康进行表示全力支持和配合。岚皋县县长周康成及县人大、***协主要领导到会看望了与会代表,试点乡镇领导、村组干部参加了会议,全程陪同、协调试点入户工作。

(二)准备工作充分,组织实施过程规范严密,措施得力

为了保证人口普查试点的顺利实施,省局人口就业处多次召开全体人员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省外出人口普查专项试点工作,制定了详细的《第六次人口普查__省户籍外出人口试点调查方案》,设计了符合外出人口调查试点的调查表,对试点的每个阶段、环节及工作流程都认真安排部署。

省局、安康市、岚皋县、蔺河乡落实了试点基层工作人员,选调了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完成了普查小区的划分和示意***的绘制、相关资料的搜集等前期准备工作。

安康市统计局、岚皋县统计局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筹备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试点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日程安排合理,组织制度严密,程序操作规范。在确定在岚皋开展试点调查之后,岚皋县统计局及时向县委、县***府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要求县统计局和抽中乡镇要积极配合,全力以赴,高质量圆满完成此项工作;县统计局全员参与,由局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工作,并成立业务和后勤保障两个临时工作组。

(三)确定试点村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在乡镇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配合

为了探索在人口普查登记过程中如何查准户籍外出人口,寻找查准户籍外出人口的方法和措施,积累经验,提前掌握第六次人口普查外出人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按照试点对象选择的要求,在试点乡镇、村的选定问题上省、市、县局非常慎重,在充分考虑 试点村人口构成代表性的基础上,还考虑了乡镇、村干部的配合程度及入户调查的交通条件等综合因素,最终确定在安康市岚皋县蔺河乡中外出人口较多的光明村和中坝村进行试点,并多次深入蔺河乡就普查小区划分、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配备、技术质量把关等问题进行了座谈、研究并逐项落实。

试点村确定后,得到了乡***、***府的全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在该乡工作千头万绪的情况下,专门安排乡人大***单福林同志专门负责人员抽调和组织实施工作,并抽调有基层工作经验、文化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的19名业务骨干放弃周末休息,7月17日一早就赶到岚皋大酒店参加省统计局对调查员和调查指导员的培训,并加班开展摸底工作。在试点标准时间 7月18日天气炎热的情况下,全体普查人员准时奔赴各普查小区开展入户登记工作,并按方案的时间要求完成了审核复查、手工过录汇总等各项工作。按时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四)宣传工作扎实到位

虽然是普查试点,范围小,但对试点的宣传报道、培训预案和后勤保障也作了周密安排,为全省户籍外出人口普查试点工作做好了舆论和物资准备,试点动员大会上,省人口处负责同志、市统计局长张晓明和岚皋县常务副县长卢峙兵均亲临会场并作了动员讲话。岚皋县电视台派记者进行全面的跟踪宣传报道。试点乡镇、村以及村民小组,采取了张贴标语、横挂条幅、给调查户的一封信等宣传形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使试点村村民了解人口普查的意义和要求,积极配合入户登记工作,使试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五)各市及安康所辖县代表认真负责

根据试点的目的和要求,各市及安康所辖县的代表必须参加培训和实际入户登记、过录、汇总,并在登记后与调查员的登记表比对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训后,会议代表分为10个小组,由村干部带路,每组3人进行了入户登记,并以小组为单位集中进行过录、汇总、讨论。最后形成了包括试点组织、试点方案的合理性、表式指标的设计、登记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建议等多方面的试点小结。通过组织认真讨论,共收集试点登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20多条。

(六)锻炼了普查队伍

参加此次试点工作的有省、各市(区)及安康市所辖县(区)以及岚皋县蔺河乡抽调的业务骨干,还有试点村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与会人员多、层次不一。通(来源:文秘站 )过这次试点工作,这些普查业务人员对第六次人口普查__省户籍外出人口试点调查方案有了基本的认识,形成了基本概念,为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积累了经验;熟悉、掌握了人口普查工作的全过程,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所要反映的被调查户的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等指标含义的理解和如何登记有了系统地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对方案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学习的重点将更加明确,更具针对性。在即将正式开展的全省人口普查中,他们必将成为中坚力量。

三、主要经验

(一)强化***府行为,形成合力是试点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省情省力调查。在20__年即将开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是***的十七大后***、省***府部署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省情省力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通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查清自20__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十年来__省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作为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人口普查必须在***府强有力的领导下才能成功。我们这次普查试点的成功,关键是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上自下形成合力。省、市、县、乡四级***府的大力支持,为综合试点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完成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

(二)精心选调普查员,强化技能培训是搞好试点的重要环节

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是普查工作任务的具体承担者,是普查方案的直接执行人。他们肩负着入户调查的重要任务,其责任心的强弱、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普查表的填报质量,决定人口普查工作的成败。这次试点省上把安康市精心选调的19位调查员进行专题培训。从小区的划分、示意***的绘制、调查摸底、入户登记、指标解释、询问技巧等人口普查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以幻灯投影方式进行详细讲解,并结合以往人口普查和抽查过程中的实例进行重点说明。培训会上,安康市统计局马效文调研员对此项试点调查工作做了周密部署。实践证明,这次试点中的普查指导员、普查员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很快接受业务知识,工作认真,保证了试点工作的质量。另外,本次试点在培训中着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讲授理论时采取深入浅出的模式,便于学员的理解消化。上午培训授课,下午就直接进村入户调查,省人口就业处业务人员则全程进行指导,随时解疑纠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规范工作流程,细化工作要求是搞好试点工作的重要手段

专项试点是人口普查的一个缩影,每个环节都相当重要。从调查点的选取、小区划分、宣传动员、“两员”选调培训,摸底、入户登记到过录、汇总、讨论、总结等每一项都有具体时间安排和目标要求。使全部试点过程各个环节的工作规程都很明确,更深层次地完善方案、推动工作,为下一步全面普查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发现的主要问题

在试点方案、调查表的项目设置过程中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和修改,尽管对代表和调查员的培训尽可能的扎实、细致,但实际调查过程中还是发现一些难以掌握、容易漏登以及容易发生错填的项目。

1.容易漏登的问题

(1)常住人口:造成漏登的原因是对常住人口的判断不够准确;

(2)外出半年以上人口:主要是对外出时间的判断 和计算有出入;

(3)应该登记的人口:主要是对调查对象把握不准;

(4)集体户口外来人口漏登;

(5)由于计划生育***策的影响,两个子女间隔不到四年,很可能造成相关信息不准确;

(6)外出人口居住地县(市区)不易掌握。

2.容易发生差错的项目

(1)户口登记地状况;

(2)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时间。

3.难以掌握的问题

(1)高中生住校,在住户中如何登记;

(2)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时间判断;

(3)一人双户的问题:既农村户口未注销,又在城镇购买了非农户口;

(4)事实婚姻,未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又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

(5)登记过程中实际居住情况与公安户籍登记的关系。

五、对今后试点的建议

(1)普查员应该由熟悉小区情况,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

(2)对普查员的培训除了指标解释以外,要更加注意实际调查中的实际讲解以及容易发生错登、漏登和难以把握问题的培训和询问技巧上,注重培训效果;

(3)调查表的填写应该先填写人记录,再填写户记录;

(4)指标解释应更加细化,如走亲串友、出差登人员的登记应该明确;

(5)宣传动员要扎实到位,以提高被调查户的配合程度;

(8)下发出生年月对照表,以便调查员能够更准确地填报出生年月;

外地户口上小学篇7

“我当时有单位的工作证件,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这个证件在我眼中就是护身符,每天都带在身上。”

多年之后,高占强(化名)对那段时光仍旧记忆犹新:他刚来北京闯荡的1997年,收容遣送制度还没有废除,外地人在北京要“三证”。那时,在他全家所居住的城乡结合部,“经常看见警察开着警车“呜呜”下来抓人,像抓坏人一样,给你强制遣送回去。”

6年之后,通过在北京郊区城镇投资并买房,高占强一家三口终于获得了北京户口,那段惶恐不安的经历成为历史。高占强也成为1997年到2005年里通过投资和买房,成功落户北京的数万外地人之一。

然而,2005年底之后来京的外地人,则没有高占强那样幸运,北京郊区一度火热的“投资、购房落户”***策,在这一年悄然停止了。直到2009年2月9日,北大教授杨开忠通过媒体,建言北京考虑实行“购房落户”***策,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站在2009年的关口,回顾像高占强这样昔日受益于“购房落户”者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民间意义上的北京“购房落户”***策,始终存在异于国内其他城市的特殊性。

“投资+购房+户口”

“购房落户”***策的兴起,始见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尤其以经济发展迅速的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为代表。深圳和上海分别在1996年的1月和明推出了自己的“购房入户”***策,其他城市不久也相继跟上。

而对于2005年之前即居住北京的人们来说,“购房落户”这一词汇尽管从未在北京***文件里被正式提及,但却不影响人们对它的认识。

在2000年前后,人们开车途径北京各远郊区县,总能在路口看到诸如“投资XX镇,户口进京城”之类的大字标语。

对外省市在京个人来说,拥有北京市户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因为这可以解决找工作、婚姻、子女入托入学以及心理上的归属感等诸多由户口带来的问题。

“纯粹的购房落户***策,北京其实从来没有实行过,”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一度实行过的投资落户***策,确实有连带购置房产的要求,但是性质归结到底还是重在投资”。

据了解,民间交口相传的北京“购房落户”***策,都源于北京市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的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

1997年7月17日,北京市《北京市郊区小城镇建设试点城镇户籍管理试行办法》(下称《户籍办法》),规定外地人士只要在加入试点的小城镇投资50万元现金,再在指定的小区买一套两居室以上的房子,然后按每人两万元的标准交纳小城镇建设基金另加1000元就可以办理最多一家4口人在当地的户口。这种“投资+购房+户口”的组合公式,形成了北京迥异于其他城市的“购房落户”***策。

“***策是让你先在50万,放在银行里5年不能动,就算你投资了。除此之外,还得买一个房子,他们说你没有房子在这块儿的话就说明你不是在这儿投资,”享受过这一***策的高占强曾向记者回忆当时的情况,“他们提供的房子都是20万到30万左右。但这个房子实际不值这么多钱,要打五折才能卖出去,不是为了办户口谁也不会买。而且那房子无论地段还是质量,都不能让人满意,我们是根本不想要的。”

“不过话说回来,那房子也是专门给我们这种人建的,盖的时候根本就没打算好好卖过,反正有人买。”

来自北京市规划委200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北京市***府事实上从未出台过“购房落户”***策,《户籍办法》所允许的落户途径,准确提法应为“投资落户”。而且,这一***策的实施,吸引投资是唯一目的,人口的户籍转换倒是无关紧要的。

该报告指出,“每年北京市***府下发到试点小城镇的户口指标平均每个镇大约为1001、近郊平原镇能达到150个左右,每年2000万左右的新增建设资金,对于大多数城镇特别是处于起步阶段的城镇固然非常重要,但每年增加100多人对于小城镇聚集规模的提高却无异于杯水车薪。”

北京昌平区北七家镇是适用《户籍办法》的33个小城镇之一。该镇小城镇办公室主任夏建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无遗憾地说,“办理户口的外地人几乎全是为了子女可以在北京上学,参加高考,平时基本上不住在镇里,很难见到人。”有统计表明,在投资买房落户者当中,近80%的家庭投资的最大理由是为了让子女享受良好的教育条件。

就这样,凭借北京户口的强大吸引力,如高占强一样前来投资买房,进而获得户口的人,络绎不绝。据报道,2002年底,北京市户籍***策改革已引来59亿元资金,而代价则是有1.6万外地人落户北京郊区。

在停止审批“投资购房落户”的2005年之前,按照每年5000个指标计算,至少有4万以上的外地人借此落户北京。

落户***策悄然落幕

就在北京的“投资+购房+落户”高歌猛进时,上海在2001年率先宣布,取消“购房落户”,转而推行“上海居住证”制度。而以此为标志,在全国各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户籍制度改革后宽松的局面开始日渐紧缩,曾经一度引领风气之先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也纷纷关上了“购房落户”的大门,

2004年9月,中部城市郑州市“户籍新***”突然急刹车,倒退到一年前的老标准。由于户籍改革步子迈得过大,3年不到的时间,超过25万人口涌入郑州,人口激增带来的交通拥挤、教育资源急剧紧张等压力,将郑州逼退到了旧路上。

宽松的***策带来人口压力,似乎成为户籍改革的通病。很快,同样的情况开始在北京出现,2005年底,由于极大的人口和住房压力,北京市“投资+购房+落户”的***策悄然停办。

2006年1月5日,北京两会上,市***社会发展处处长梁昌新低调地向媒体宣布,鉴于北京市户籍人口的增长压力较大,北京市在2005年底已暂停小城镇户口的办理,并将清理相关的规定,还将通过产业***策的调整、区域合作等办法,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

值得玩味的是,除了人口压力,北京“购房落户”***策的特殊性,使得它停办的原因也显得特殊――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加上今非昔比的北京郊区,当年引资为目的的落户***策,现在已经显得分外多余。

北京市人口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匡时便认为,在1995到2005年的这十年间,北京市***府更多的是出于发展郊区的考虑,用户籍***策来带动投资。

显然,相比户籍人口增长带来的公共财***的压力,郊区对于资金的渴望已尽落下风,从此,民间意义上的“购房落户”,在北京成为了历史。

地方再起波澜

紧随北京的脚步,当年加入“购房落户”队列的城市,纷纷退出。

2008年4月9日,珠海市突然宣布,暂停包括“购房落户”在内的一切形式的户口迁入。曾有6个城市实行“购房落户”***策的珠三角地区,至此仅剩惠州、江门两地仍在坚持。业内专家惊呼,“一个时代结束了”――单纯以拉动房地产销售为目的的“购房落户”***策,已然终结。

然而,抛物线顶点的那一头,则是一个新阵营的诞生。

2008年10月17日,一支约80多人的温州购房团以及一支约100多人的义乌购房团,出现在“浙江省第十五届房地产博览会”的开幕现场,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焦点。

3天前(10月14日),杭州市对外公布了24条“房产新***”,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对“购房入户”***策的调整。杭州市宣布,该市将“购房落户”***策实施范围由原来的三个郊区扩大到西湖、江干等主城区。杭州在国内一片叫停中逆势而上,竟得来了中西部城市的呼应。

自成都市2008年12月12日正式开办“购房落户”新***后,武汉于今年1月19日了“购房落户”新***的细则。重庆紧随其后,于1月20日推出“2009年房地产市场刺激新***17条”,其中包括了放宽外来购房者入户限制的内容。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与10年前那波“购房落户”潮单纯以拉动消费为目的不同,新阵营里的城市,多是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目的。“例如成都在重庆的极大竞争压力之下,必须采取一切方法来与之竞争,否则很快就会沦为重庆的附庸。杭州则是处于上海和江苏极大的压力之下。”

“公交车”式纷争?

北京在新一波地方***府救市浪潮中,一直巍然不动。

然而,2月9日,北大教授杨开忠向媒体表示,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该出台相关***策,以拉动房地产市场的消费需求。

“在我国目前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下,(购房落户)不仅能够刺激房地产市场需求,有效拉动住房市场消费,而且可以加快户籍体制改革,使户籍管理更公开、透明和公平,也使人们对生活更有奔头。”杨开忠的一番讲话,引发了舆论新一轮关于“购房落户”的讨论。

与1997年的《户籍办法》中主要关注落户者的经济因素、单纯强调投资金额等形成了比照,杨开忠针对北京市的现实情况,设想了“购房落户”三项准入条件:首先,在北京市购买单套房产在规定金额以上,学历在本科以上,在北京市常住年限达到两年以上的外地居民,购买单套房产可解决一个户口;其次,个人购房款达到房产总价50%以上的外地购房者,方可落户;第三,通过“购房落户”***策获得的居民户口实行与一般居民户口的区别管理,居住一定年限后方可转为一般居民户口。

这样的“多条件,高门槛”,使得建言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但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北京既无需像成都、重庆那样利用户籍来延揽人才,也无需像杭州、天津那样担心在一个区域性经济圈里被边缘化。”因此,对于北京的“购房落户”是否实施,业界专家普遍不看好。

根据搜房网的调查,截至2月12日零点,在参与调查的463522名网友中,有59.7%的网友表示赞成在北京实行“购房落户”***策。

然而,反对这一***策的网友,也占到了30.47%,除了对于房价上涨的忧思,更多持反对意见的人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户籍***策的任何一个松动,都有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

关于“购房落户”讨论的众声喧哗,或如网友的戏言――“购房落户”讨论就是拥挤的公交车门口常常发生的一幕,挤上车的人和还在车外使劲的人,对于车门的开、关问题,必然抱着不同的看法。

相比北京,上海关于“购房落户”的态度十分暧昧。这个实施着极具前瞻性的“居住证”制度的城市,一度否认所谓上海将出台“蓝印户口***策”刺激楼市的传闻,但同时表示,“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研究出台新的***策”,因此舆论普遍认为,上海“口径仍留有余地”。

在落户北京两年之后的2005年,高占强曾有这样一段由衷的话语:“虽然对我们来说,拿不拿到北京户口已经无所谓了,但是踏进北京这块土地的人谁都想拿到一个合法的身份,那户口就是一个最显著的标志。”

外地户口上小学篇8

[关键词]户籍 户籍制度 元户籍制度 国民信息系统 新中国

(中***分类号]D6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10―0065―06

一、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变迁

户籍制度是指中央或者地方***权对辖区内的人口进行申报、登记、立户,以便统计人口、征调赋役、控制人员流动、进行社会管理的家庭档案系统。它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等级性、世袭性、封闭性的特点。户籍登记在我国殷商时期就已经开始,甲骨文中有“登人”、“登众”之辞,《尚书》中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之说。西周时设立了掌握户籍的官职“司民”,并开始形成古代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都”(城)、“鄙”(乡)分开进行编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形成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书社制度”,每25户为1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商鞅变法制定了严密的封建户籍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纳了更加严密的户籍管理措施,进行什伍编制,“什伍皆有长”,“使民无得擅徙”,实行“连坐”。汉朝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为法律,《九章律》中有“户律”的详细规定。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黄籍”、“白籍”制度,“黄籍”记载服役年龄的人口,白籍记载流亡江南的北方人口。隋时实行“输籍定样”制度,三年一造户籍。唐朝实行乡保制,五家一保,五百户一乡,户籍控制更加严密。宋朝实行都保制,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实行村社制,五十家为一社。明时法律规定:离乡百里,都必须持“路引”,即离乡的证明。清朝实行保甲制,来路不明的盲流,都要被抓走。中华民国时期,中国人首次实现了迁徙自由,出台了《户籍法》,建立了身份证制度。

新中国户籍制度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57年是新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的第一个阶段,保留了一些户口自由迁移的规定,同时日益加紧对人口的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即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通过了被称为“临时宪法”的《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第5条将自由迁徙作为公民的自由权之一;1951年7月16日***务院批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在城市中一律实行户口登记;1953年4月,***务院《为准备普选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同时制定了《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准备在农村建立户口登记制度;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宪法》规定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但1954年12月20日内务部、***、国家统计局又发出联合通知,要求建立农村户口登记制度;1955年6月22日***《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1956年2月,***指示,由公安机关负责全国户口登记管理工作;1956年3月lO日,全国第一次户口工作会议要求在短时期内建立一套比较严密的户口管理制度,以便“发现和防范反***和各种犯罪分子活动,密切配合斗争”;1957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要求进一步加强户口管理,控制人口流动。

1958-1978年是新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的第二个阶段。即严格控制人口迁移,特别是极力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同时形成大量城市居民迁入农村的逆城市化运动。1958年1月9日,签署***令,颁布全国人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此条例与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不一致;1958年4月,***制定和颁发《关于执行户口登记条例的初步意见》;1958年9月13日,中央发出《关于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工作中几个问题的通知》,规定“对农村县镇迁往大中城市的,目前要严格控制”;1961年12月9日,***转发《关于当前户口工作情况的报告》,要求健全户口管理机构;1962年4月17日,***发出《关于处理户口迁移问题的通知》,指出:“对农村迁往城市的,必须严格控制;城市迁往农村的,应一律准予落户,不要控制”;1964年8月14日。***批准***《关于户口迁移***策规定》,进一步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迁人城市;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除了“居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的条款,中国人民彻底失去了迁徙自由权;1977年11月,***批转***《关于户口迁移的规定》,强调“从农村迁往市、镇,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从其他市迁往北京、上海、天津三市的。要严加控制”。从此,“农转非”一词开始流行起来;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仍然取消了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权。

1979年至今是新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的第三个阶段,国家开始改革户籍制度,特别是小城镇户籍逐步放开。1980年9月,***、粮食部、国家人事局联合颁布了《关于解决部分专业技术干部的农村家属迁往城镇由国家供应粮食问题的规定》,允许高级专业技术干部,有重大发明创造,在科研、技术以及专业工作上有特殊贡献的专业技术干部迁往城镇落户;“农转非”***策开始松动;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开始了我国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984年10月,***新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第一个规范性的***策规定――《关于农民进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城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发给《自理粮户口簿》,统计为“非农业人口”;1989年10月,受到国内大背景的影响,***府又开始严格户籍制度管理,***了《关于严格控制“农转非”过快增长的通知》;1990年***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农转非”***策管理工作分工意见报告的通知》,规定由中央出台“农转非”***策,大量减少“农转非”指标;1992年8月,在***南巡讲话的鼓舞下,***下发了《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的通知》,开始实行“蓝印户口”;1992年5月4日,***下发《关于坚决制止公开出卖非农业户口的错误做法的紧急通知》,要求制止各地卖户口的行为;1992年底,***正式成立了户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组;1993年6月,户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组推出《国务

院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决定》,主张废除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三种户口形式为基础,以居住地登记、迁徙和暂住规定等为内容,以居民身份证、公民出生证为证件管理主体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可惜该方案未能颁布实行;1993年9月,***开始研究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从此由全面改革转向重点进行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1997年7月***批转***《关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规定试点镇具备条件的农村人口准予办理城镇户口;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推动小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从2000年起,凡在县级市区、县级人民***府驻地镇及县以下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固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不得实行歧视性***策”;2001年2月16日,四川省***协委员建议以身份证制度代替户籍制度;2001年5月,广西出台新***策:以身份证代替户籍管理;2001年,贵州省取消办理小城镇户口必须在所在小城镇实际居住满两年的条件限制;2001年,重庆市规定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留学回国以及市外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只要有本市合法固定住所,可以办理暂住户口登记,不再申办暂住证,并免缴暂住人员治安管理费;取消“农转非”计划指标限制;规定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非农职业或生活来源,实际居住一年以上的人员,均可申请在该镇落户;2001年,成都市取消进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户籍限制,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用身份证制度代替户籍制度;2001年10月1日,***批转的***《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开始实施,规定全国小城镇中有固定住所和合法收入的外来人口均可办理小城镇户口;2002年5月,上海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2002年7月,浙江宁波市废除城乡户口区别。允许农民自由进城落户;2002年8月,安徽出台《关于进一步改进户籍管理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要求对户籍制度进行大规模改革;2002年8月1日,河北石家庄市实施《关于石家庄市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在直系亲属投靠、外来投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外来务工人群户籍管理上实现重大突破;2002年9月,广东省实施《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的意见》,要求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实现城乡户口管理的一体化;2002年10月1日起,北京市规定投资一定规模的外地私企老板可办理北京户口,同时,将“寄住证”改名为“居住证”;2003年6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中国的户籍管理开始向信息化管理、身份证管理迈进;2003年,郑州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了“农业户口”、“暂住户口”、“小城镇户口”、“非农业户口”等,实行一元户口制度,统称“郑州居民户口”;2004年,南京市***府批转市公安局关于《南京市户籍准入登记暂行办法》,规定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2005年8月1日,石家庄市户籍改革全面实施;2005年12月,《济南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暂行办法》规定,济南全市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地方城镇户口等区分,实行户籍条件准入制――具有固定住所、合法职业和收入、结婚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能力、纳税、投资、就业、养老保险等皆作为准予迁入并申报登记常住户口的依据;2006年1月1日,云南红河州《关于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公民迁徙自由的决定》规定:在州域内实行公民迁徙自由;取消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的二元户籍;打破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区别对待;2006年3月23日,广州市人大代表李亭亭在广州市人代会上提出《关于增选外来工为广州市人大代表的议案》,要求增选外来工代表;2006年4月,《北京市生育服务证管理办法》进行修改,进一步明确新生儿随父入户***策;2006年4月12日,西安市***府召开新闻会,公布“人口户籍准入***策调整方案”;2006年lO月20日,成都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允许农民进城落户和外地人购房落户;2007年4月1日,天津调高购房投资办理蓝印户口的门槛;2007年5月15日,重庆市***府召开新闻会,提出在2012年前全面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2007年6月7日,***批准重庆市、成都市成为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户籍制度改革是其重点之一;2007年9月1日,青岛市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2008年8月12日,深圳市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2008年10月1日,浙江嘉兴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2008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2009年1月,广州市决定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2009年2月4日,天津调低购房投资办理蓝印户口门槛;2009年2月23日,上海市出台《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2009年6月17日公布居住证转户籍细则。

二、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存在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启动的户籍制度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但由于配套制度改革的落后、既得利益的阻碍、***府财***压力的加大、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等原因,当前的户籍制度改革出现了如下一些新问题。

一是户籍制度的配套制度没有进行全面、有效的改革,致使户籍制度改革困难重重,难以到位。城乡二元财***税收制度、二元金融担保制度、二元土地房产制度、二元就业失业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医疗制度、二元养老制度等造成了户籍制度改革方向上迷惑不清、动力上热情不足、财***上压力增加、利益上无法割让、管理上难度加大及弱势群体的利益反而可能因户籍改革而受损的状况。如由于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的不统一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征地和“农转非”常常使得农民的利益受到侵害;由于没有建立平等就业的制度,担心外地人抢了本地人的饭碗,许多城市规定:一些岗位只许录用本地户籍的应聘者;由于教育资源差距的扩大、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差异,一些人为了孩子能上好的大学,不得不到北京投资买房落户;近年来,各地还出现了高考“候鸟现象”;农民工子弟的上学问题由于户籍、经费、利益、安全等原因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是大城市的户籍改革基本没有启动。当前户籍改革的重点是在小城镇一级。而且农民想进城必须购买住房,一般的农民还是无法实现梦想的。即使小城镇的户籍改革比较成功。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在小城镇可以实现,但许多人真正梦想的地方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准入门槛仍

然太高,户籍制度基本没有松动。因此,大城市户籍制度应当成为改革的重点。我国的城市既不多、也不大。如美国有18000个“市”,而中国只有665个。河南的人口与日本差不多,但河南没有一个象样的大城市,日本却有东京、大阪、名古屋、横滨、京都、神户等多个国际化大都市。今后中国应当加快城市化步伐,把人口更多地集中在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大城市,让西部特别是西北大部分地区休养生息,保护生态,不再进行“大开发”。按照经济学家的测算,大城市人均占地只有小城市的1/3-1/10,发展大城市能够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另外,大城市基础设施好,效率高,能够形成财富聚集效应。至于大城市存在所谓的“城市病”,则主要通过改善***府管理等去解决,发达国家目前基本上克服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就是最好的说明。还有人说大城市房价太高。不适合生活,这个可以通过***府减收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金及税费占房价的42%以上)、允许农民有序地开发集体土地建“小产权房”等手段降低房价,最终把房价控制在居民家庭年收入的3-5倍的国际标准之内。

三是城市郊区新出现“非转农”的现象。由于非农户口的居民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在住房、医疗、就业等方面丧失了原先享有的各种福利,而农民则在土地使用、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策等方面享有优于非农户口的利益,特别是在土地被集体开发时城郊农民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一些原来已经转成非农户口的居民希望再转回农村户口。

四是农民工处境尴尬。在现行户籍制度之下,农民工的“农村管不到,城市管不着”的非农非工地位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如在许多大城市,农民工能够转变为城市居民的比例只有百万分之一,因此农民工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宿感;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低下,违法犯罪比例较高,工伤、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突出;春节民工潮给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说明城市不能让民工安居乐业;产业工人缺乏城市户籍的保护,导致沿海地区民工荒和技术人才的短缺;户籍的约束使得同乡同村甚至近亲通婚的现象普遍,农村的优生优育工作堪忧;农民工子女就学难,学费高,失学者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问题突出;农民工以及城乡结合部的计划生育工作遭遇困难,城乡二元生育制度亟待统一。

五是户籍管理比较混乱。目前,各地户籍改革缺乏统一的规范,各行其是,出现了诸如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蓝印户口”、“红本户口”、“绿本户口”、“咖啡户口”等各种户籍并存的现象;一些地方还存在大量的买卖户口、人户分离、空挂户口、双重户口、无户口黑户、长期“暂住”人口等等问题。

三、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向

笔者主张尽快废除户籍制度,代之以身份证管理,建立国民信息系统。也就是把户口电子化,户籍的相关资料都放到身份证管理系统即国民信息系统中来,包括个人收入情况、纳税情况、就业失业情况、申领低保、经济适用房情况,还有信用情况、犯罪记录,甚至做义工、慈善方面的纪录等等。按照身份证号建立社会安全网,建立可衔接、可转移、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将个人档案电子化、透明化,进人身份证管理系统中,供全社会有条件地查询,打破城乡界线、地区界线、城市界线,塑造***府与公民之间透明、互信的新型关系。

有了可查询的国民信息系统,假身份证、假学历、偷漏税、骗贷、骗经济适用房、骗低保等情况将会基本消失;以用工单位、房主、宾馆方面为基本责任者,登记身份证并且定期报送有关部门或者通过网络即时报送,有关方面将能及时掌握人口流动的信息,***门可以迅速打击犯罪分子;***府还可通过免费发放生日礼物、节日礼物,赠送急救卡、医保卡。吸纳为工会会员、协会会员等人情化温馨服务的方式,鼓励外来人员进行身份证登记;由于身份证号码与个人的资料紧密结合,因此,假身份证无处藏身。为了保证个人资料的私密性,国民信息系统将分层级、类别查询,并且立法惩治泄密行为;不同的***府部门可以查到个人的不同资料;他人可以有条件地查到另一人的非隐私资料。只要制度严密,***严格,公众不用特别担心泄露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问题。

一些学者说,没有必要废除户籍,应当改革户籍。还有学者说,户籍制度没有什么用,有用的是附加在其上的其他制度,所以,关键是改革附加制度;或者改变把附加制度如低保、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与户籍捆绑在一起的做法,让户籍只起人口登记的作用,那么保留户籍没有什么不好。另外有人说,现在城乡二元制度、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城市之间的差距都太大了,只有等到二元制度一元化了,差距缩小了,才能废除户籍。这些说法乍一听都像是有道理,但是,如果不废除户籍制度,二元附加制度大多很难发生良性变革;户籍制度是造成二元制度的因,二元的教育、医疗、养老及收入差距等是果,不消除因,期待果改变,由二元变为一元,是不可能的。因为教育、医疗、养老等二元制度的形成,虽然也有权力结构、特权制度、工业化、历史因素等原因,但最基本的原因是户籍制度造成和扩大了二元差距。在户籍制度存在的情况下,没有消除“因”,你要等到这些附加制度一元化、二元差距缩小,可能吗?如现在中央***府虽然十分重视民生,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但是因为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明晰、土地不能资本化、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的小产权房不能合法化、农村金融匮乏、农业保险阙如、农村财税制度不规范(乱收费等使得乡镇企业萎缩)、农民没有技能、没有创业可能、农村没有象样的社会保障、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没有就业失业保障等原因,现在的城乡差距还在不断地扩大。可以预言,只要户籍制度不废除,未来中国的城乡差距不会缩小,只会扩大。

废除户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推动和加快其他领域制度的改革。的确,现在户籍的实际作用已经不大了,但是户籍是权利的象征,从这个角度来说,户籍的作用又是巨大的。有关部门可以依据这个权利的象征不给国民相关的待遇。只有废除它,就像美国、南非废除歧视黑人的种族不平等制度。那么一个公平的平等权利的社会才能够实现。当然,假如宣布废除户籍,不会使得城乡公民马上获得平等的实际权利,也就是说同城待遇是逐渐实现的,一些城市可以按照实际的情况设定同城待遇的几个时间阶段:但是废除户籍会导致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会有更多的公民拿起法律武器,直接或者通过各种渠道来要求自己的权利、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博弈维护自己的权利、实现自己的权利,如打工者会打官司要求***府必须为打工子弟的教育拨款,农民为了解决他们的医疗、养老、就业等问题,也会利用舆论媒体更多地向***府提出平等的要求。

有人担心,假如户口准入放开了,会有很多人拥进大城市,甚至出现大量的城市流民、贫民窟。这种担心没有道理。中国目前事实上已经实现了自由迁徙,该来大城市的都来了,只不过自由迁徙的权利没有获得法律上的认可和保障。即使放开户籍,但教育、医疗、低保、住房等同城待遇是分阶段获得的,外来人口到大城市不会一下子获得实际上的平等待遇,也不会立即有更多的人到大城市来,因为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找工作难,住房贵。加上可以立法规定必须在大城市拥有工作一定的时间,拥有住房或者租赁了住房,才能够入籍;入籍后必须放弃农村的土地,而农村的土地随着未来土地制度的变革,如允许集体土地的开发建设、小产权房合法化、甚至终究会有一天土地归农民所有,土地的资本价值将会越来越突出,农民不一定对进城感兴趣。所以那种认为户籍放开、大城市就会人满为患的情况不会出现。当然,时间长了,教育、医疗等附加制度越来越平等化了,进人大城市的人会越来越多,这是好事。正好符合我国城市化加速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蓝海涛.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国际比较[J].人口与经济,2000,(1).

[2]万川.中国户籍制度论稿[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8.

[3]谢俊平,谢锐勤.从户籍限制走向迁徙自由[J].岭南学刊,2007,(5).

[4]袁刚.户籍的性质、历史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J].学习论坛,2008,(5).

[5]严伟,江楠.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严格节约用地[N].社会科学报,2009-04-09.

[6]王海平.房地产税费负担清单:高房价是这样产生的[DB/OL][Z].南方网,2008-12-12.

外地户口上小学篇9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切实履行义务教育***府责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依法实施招生入学工作。

㈡坚持***府对公办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合理设点布局,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公办学校免试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和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招生计划和相关***策,保证符合条件的适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㈢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府公共信息公开的要求,及时向社会公布初中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相关信息,加强***门、学校和家庭、社会的相互沟通与理解。应用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shrxbm)。

㈣各学校要认真贯彻国家和上海市的有关法律法规的精神,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6 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沪教委基〔2016〕5 号)的要求,依法开展招生工作,确保2016 年初中招生入学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各学校必须建立2016 年招生入学工作领导小组、招生入学工作监察小组,具体负责招生工作。

㈤各学校必须根据区教育局规定的计划数进行招生,严禁在招生计划之外自行招收学生。学校不得擅自扩大班级规模,突破班额数。不得招收无学籍材料的学生。

㈥各学校必须严格根据区教育局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信息公示、招生报名等工作。各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不得以创办特色为名举办重点班、实验班;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文化测试选拔学生并按照测试成绩分班;不得将招生入学工作与奥数成绩、英语星级考等各类学科竞赛、等级考证书挂钩;不得以竞赛、等级考证书作为选拔和录取学生的依据;不得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少年随班就读。

二、公办初中招生入学工作

㈠公办初中相对就近入学的办法

根据区内中小学设点布局的实际情况,相对就近均衡配置生源,实行部分划片电脑派位和部分对口入学相结合的初中入学办法。其他符合长宁区初中招生条件的学生,将根据登记入学人数和学校资源分布情况在区域内统筹安排。

㈡公办初中体艺特色招生的办法

加强对体育、艺术特色项目学校的整体规划和招生工作管理。经市、区教育行***部门批准的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和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可以按有关规定招收批准项目与计划的体育、艺术特长生。严禁学校以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为名招收择校生。体育、艺术特长生招收数应严格控制在本年级学生总数的5%以内。区教育行***部门将招生办法、经审核批准的学校名单、项目名称、招生名额等报市教委备案并进行公示。

三、民办初中招生入学工作

㈠民办初中实行自主招生,招生办法、招生广告及招生简章须向区教育局申报备案,民办初中的招生简章公开内容应包括学校办学情况、招生计划、招生程序、收费标准等,承诺学校招生不收取各种特制的学生个人简历及各类获奖证书、招生录取不与社会任何教育培训机构挂钩、不提前开展报名和登记工作等,区教育局审核后向社会公布并实施。

㈡民办初中要规范招生程序和方法。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报名费和面谈费。严禁利用面谈进行任何形式的学科知识考试和测试。民办初中在录取学生时不得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考试和测试。民办初中的面谈过程向市和区县两级教育行***、督导、***门以及学校家委会代表等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㈢2016 年民办初中实行网上报名。报名就读民办初中的学生,于4 月28 日~4 月30 日,在“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填报志愿。每个学生限填报3 所民办初中。民办初中面谈时,拒收学生所提供的奥数成绩、各类竞赛获奖证书、各类等级考试证书、各种特制的学生个人简历等材料。

㈣参加民办初中面谈的学生须凭面谈通知,携带户籍证明(或居住证件);还须携带《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民办初中面谈时间为2016 年5 月7 日~5 月8 日。

㈤民办初中在2016 年5 月16 日前分批次完成招生录取工作。向家长发放录取通知书,学生家长应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短信或“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完成确认工作。5 月9 日~5月10 日第一志愿录取,5 月12 日~5 月13 日第二志愿录取,5 月15 日~5 月16 日第三志愿录取。

四、具体工作要求

㈠成立区招生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规划管理、统筹实施本区初中阶段的招生入学工作。主动协调招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招生事件,对违规招生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责任人。

㈡进一步坚持***府信息公开,规范公开内容,完善本区初中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告知制度和招生***策信息公开。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6 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沪教委基〔2016〕5 号),本区将在3 月31 日向社会公开或上网公示以下信息:

1. 长宁区教育局关于2016 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招生入学工作具体事项,含本区招生信息,包括学校对口招生的区域范围、当年招生计划、操作办法等;

2. 经市、区县教育行***部门批准的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学校、招生项目、招生名额、招生条件、操作办法等;

3. 各类学校的办学规模与设施等基本情况,包括在校学生人数、学校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和专用教室数量、运动场地面积和设施设备、***书馆面积和设施设备及生均藏书量、实验室及其数量等内容;

4. 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专职教师人数和师生比、中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和比例、教师学历结构和达标比例。民办初中还须公布学校教师队伍中退休返聘教师的人数和比例;

5. 民办初中的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操作办法、收费标准、招生承诺等;

6. 本区教育行***部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咨询、监督举报电话、信访接待部门地址。

㈢发挥督导、监察等部门的作用,加强初中阶段招生入学工作的指导与督查。区教育局和区***府督导室将加强对本区初中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专项督查,并将招生入学的督查结果作为评定学校工作、创建文明单位、评选先进、校长职级评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民办初中等级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㈣公办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凡以创办特色为名举办重点班、实验班,报名录取学生时以学生奥数成绩、英语星级考等各类竞赛获奖证书、各类等级考试证书为依据的,或拒绝接受本学区内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由所在区县教育行***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降级、降职直至撤职处分。

㈤民办初中以考试或测试方式选拔录取学生,报名或录取学生时以学生奥数成绩、英语星级考等各类竞赛获奖证书、各类等级考试证书为依据的,擅自提前招生,招收无学籍材料学生、利用招生入学违规收费、擅自在学校招生计划外招收学生或存在其他违规招生行为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由所在区县教育行***部门责令校长或有关责任人员及时纠正,拒不改正的核减该校第二年30%招生计划数,并取消当年给予学校的***府专项扶持资金。

㈥学校应通过本单位网站的“信息公开”专栏,及时公开招生的相关信息。

五、具体操作办法

㈠长宁区公办初中招生按照免试相对就近入学原则,招生方式为电脑派位/对口入学和统筹安排

1. 电脑派位/对口入学操作办法

⑴ 本市户籍并在本区就读的应届小学毕业生,根据其所在小学的对口情况,通过电脑派位或对口入学。

⑵ 本区就读的应届小学毕业生中,父母一方持有效的《上海市居住证》且积分达标准分值的人员子女和持有《上海市人才引进居住证(cw9 在有效期内)》的人员子女,根据其所在小学的对口情况,通过电脑派位或对口入学。

⑶ 本区就读的应届小学毕业生中,父母一方持有“上海市居住证B 证”的外籍人员(留学人员)子女,根据其所在小学的对口情况,通过电脑派位或对口入学。

⑷ 本区就读的应届小学毕业的香港、澳门、台湾学生及华侨子女,根据其所在小学的对口情况,通过电脑派位或对口入学。

2. 统筹安排入学操作办法

⑴ 本区户籍,小学阶段在本区跨地块就读的应届小学毕业生回户籍(或居住)所在地块就读初中的操作办法

家长须凭户口本原件、房屋产权证或上海市房地产登记证明、人户分离的还需有居住地所在街道/镇(乡)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开具的《本市户籍人户分离人员居住地登记申请回执》、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证明等材料,向现就读小学提出回户籍(居住)地就读申请,并在4 月23 日前网上填报《本市户籍学生回户籍(居住)地就读申请表》,不再参加本区的电脑派位和对口入学,由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统筹安排入学。

⑵ 非本区就读的本市户籍人户分离应届小学毕业生及本区户籍应届小学毕业生,回本区就读初中的操作办法

凭户口本原件、房屋产权证或上海市房地产登记证明、人户分离的还需有居住地所在街道/镇(乡)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开具的《本市户籍人户分离人员居住地登记申请回执》、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证明等材料,向就读小学提出申请,家长于4 月23日前网上填报《本市户籍学生回户籍(居住)地就读申请表》,由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审核通过后,统筹安排至我区公办初中就读。

⑶ 外籍学生在本区就读初中的操作办法

① 本区就读的应届小学毕业生中的外籍学生,可向现就读学校提出继续在我区借读的申请,填写《外籍学生继续借读申请表》,经区教育行***部门统一审核批准,根据其居住地址、学校的学额情况,统筹安排到具有招收外籍学生资质的公办学校。

②非本市就读符合借读条件的外籍学生,需要在本区就读初中,须持父母一方在沪任职或就业证件(外国人就业证、外国专家证)、父母一方在沪一年期以上(包括一年)居留许可证明、父母一方及子女护照、在长宁区居住一年及以上的有效居住证明(房屋产权证或上海市房地产登记证明、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证明)、长宁区公证处出具的监护人证明(此证明仅限不与父母同住情况),在6 月30 日前到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茅台路472 号)办理登记手续。经区教育行***部门统一审核批准后,根据其居住地址、学校的学额情况,统筹安排到具有招收外籍学生资质的公办学校。

⑷ 香港、澳门、台湾学生及华侨子女在本区就读初中的操作办法

① 非本市应届小学毕业的香港、澳门人士子女,持子女本人及父母有效的香港或澳门的居民身份证、在长宁区居住一年及以上的有效居住证明(房屋产权证或上海市房地产登记证明、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证明)、长宁区公证处出具的监护人证明(此证明仅限不与父母同住的情况),在6 月30 日前到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茅台路472 号)办理登记手续。经区教育行***部门统一审核批准后,根据其居住地址、学校的学额情况,统筹安排入学。

② 非本市应届小学毕业的台胞随行子女,持子女本人及父母有效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台胞证)、派出所出具的《境外人员临时住宿证》原件、在长宁区居住一年及以上的有效居住证明(房屋产权证或上海市房地产登记证明、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证明),在6 月30 日前到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茅台路472 号)办理登记手续。经区教育行***部门统一审核批准后,根据其居住地址、学校的学额情况,统筹安排入学。

③ 非本市应届小学毕业的华侨子女,持长宁区人民***府侨务办公室出具的《华侨子女来沪就读身份证明》、在长宁区居住一年及以上的有效居住证明(房屋产权证或上海市房地产登记证明、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证明)、长宁区公证处出具的监护人证明(此证明仅限不与父母同住的情况),在6 月30 日前到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茅台路472 号)办理登记手续。经区教育行***部门统一审核批准后,根据其居住地址、学校的学额情况,统筹安排入学。

⑸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本区就读初中的操作办法

① 该类学生凡在我区小学毕业的,若需要在我区继续就读,可向现就读学校提出继续借读申请,经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审核符合入学条件者,统筹安排至我区公办初中就读。同时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告知学生及家长完成义务教育后报考高中阶段学校等的相关***策和规定,家长签字确认后由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保存。

② 非本市就读的应届小学毕业生,可于6 月30 日前到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茅台路472 号)办理入学申请手续。申请时父母须携带父母一方有效期内的《上海市居住证》,或持父母一方有效期内《上海市临时居住证》满3 年(从首次发证日起至2016年6 月30 日),且连续3 年(从首次登记日起至2016 年6 月30日)在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妥的灵活就业证明、原籍户口簿(学生户口须随父或母),以及随迁子女的有效期内的《临时居住证》、预防接种证、房屋产权证(或上海市房地产登记证明、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证明,且与居住证件中的信息一致)。经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审核入学条件并通过后,统筹安排至我区公办初中就读。同时告知学生及家长完成义务教育后报考高中阶段学校等的相关***策和规定,家长签字确认后由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保存。

㈡本市户籍在本区就读的人户分离应届小学毕业生回户籍地或者居住地入学初中的申请办法

1. 本市户籍人户分离在本区就读的应届小学毕业生回户籍所在区县就读初中的申请

须凭户口本原件,向所在小学提出回户籍所在地就读申请,并在4 月23 日前网上填写《本市户籍学生回户籍地就读申请表》,不再参加本区的电脑派位和对口入学。

2. 本市户籍人户分离在本区就读的应届小学毕业生回居住地所在区县就读初中的申请

须凭户口本原件、《本市户籍人户分离人员居住地登记申请回执》、房屋产权证(或上海市房地产登记证明、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证明)等材料,向所在小学提出回居住地就读申请,并在4月23 日前网上填写《本市户籍学生回居住地就读申请表》。不再参加本区的电脑派位和对口入学。

外地户口上小学篇10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推出一年之后,广东等地方层面的配套细则纷纷落地。不同的省份改革进程不一,褒贬评判也相对有别。

以广东为例。自2010年该省率先推出积分入户以来,截至2013年底,仅有约60.2万人通过这一通道真正落户。这种渐进式、地方试验为主的改革模式,引发了相应的担忧――消除就业歧视,改变登记方式,并非实质性改革;惠及人群的选择性、条件性极强,并非全民性、普惠性改革措施,亦离本轮户改初衷有很大差距。

近日接受《财经》记者专访的***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对原农业人口、流动人口打开城市大门,需要户籍改革和公共服务全覆盖同步推进,也就是落户式市民化和普惠式市民化并举。在目前的条件制约下,前者难以一步到位,强推往往有名无实,故地方***府应首先选择后者作为突破口。

而顺应普惠式市民化改革需求,不但有利于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稳定,也为地方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更为人口输入大省的形象加分。当然这需要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进行改革,地方自身也必须加大对改革的认识。 新户改步伐谨慎

《财经》:广东省在全国范围内首先推进“积分入户”制度,但真正通过这一途径入户的流动人口总数仍相对有限。应如何评价这项改革目前的进展?

叶兴庆:在此之前,中央已对户籍制度改革提出了专门要求。对户籍制度,各方面的批评声音比较多,舆论的压力也大,如果完全不动,不逐步放开落户通道、降低门槛,地方***府不敢冒这个天下之大不韪。但真要做的话,又的确会遇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出压力较大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像广东以及京津沪这类外来人口流入量特别大的省市,改革压力更大。于是,各地采取了一系列甄别性的制度,标准设置相对较高,在让一部分人留下来的同时,给中央***府和社会公众有了交代,也保护了现行的地方利益,起到了平衡作用。

改革在让外来人口有序入户方面的效果相对有限,算是开了一个小口子,可本质或许仍是地方***府阻挡或者延缓外来人口入户的一个***策工具。

《财经》:广东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性新***策,被媒体解读为是降低了入户门槛。

叶兴庆:为了使积分入户成为一个让流动人口有序落地的***策工具,应逐步根据过去几年的实践情况,逐步调低门槛。降低积分的分值要求,增加通过人口的数量。就这个方面而言,广东自己跟自己比确实在进步,但就实施积分入户制度本身而言,跟江浙等直接入户的地区相比,广东的改革并不靠前。

此外,改革现状恐怕还要更加复杂一些。2014年底,我曾参与对广东新型城镇化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评估的项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总体而言,入户门槛降低了。但积分入户***策一年只允许申请一次,且受理的时间只有几天。一年中剩下的时间里都是不办公、不受理的。由此可见,地方***府改革的意愿其实并不强烈。

《财经》:作为人口流入大省的户改跟流出省的户改实质并不一样,对前一种地方***府而言,目前的担忧是什么?

叶兴庆:首先是地方财力程度不一样,其次是流动人口的比例不一样。国家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出台以后,中西部比较积极,但人口净流入地区,如京津沪和广东等地,在户籍制度改革上确实比较谨慎。

一方面,因为珠三角很多城市的流动人口非常集中,甚至出现了数量多过本地人口的“倒挂”现象;其次,当初在进行分税制改革时,广东的基数较高,上缴的财力较多,导致其目前的财***状况确实比较紧张。以农民工子女上学为例,现行的***策是“两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外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上学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广东的整体落实情况就相对较差,在东莞以及一些人口超级大镇,就更是做不到了。这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情况,在高等教育阶段,广东也出台了相应的异地高考方案,但外来人口的子女还只能参加职业高等教育考试,普通高等教育考试还是不行。

《财经》:针对广东户籍改革目前的分层次模式,广州深圳限制增多,中小城市降低门槛,目前争议较多。

叶兴庆:广东的改革路径跟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部署在理论上是一致的,中小城市在尺度上更加放宽,控制大型城市人口数量。***策要起到导向性作用,让人口更多地向中小城市流动。 落户易、普惠难

《财经》:目前广东还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比如中山等地,虽然降低了入户门槛,但是实际去申请的人数并不多。可能的原因是?

叶兴庆:随着社会福利、基本公共服务跟户籍挂钩的方面在不断减少,户籍本身的含金量也在降低。如果现行的这一套制度不影响外来人口的生活,不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孩上学、买房子,实际上对于很多人来说,并没有去迁户口的意愿,也是情有可原的。

户籍改革其实有狭义的落户式市民化以及广义的普惠式市民化两个概念。前者指拿到户籍就算市民,没拿到就不算。而广义的市民化则要从移民、文化、就业、生活等多个方面来看,指的是流动人口完全跟流入地一体,城市能够做到公共服务在常住人口全覆盖,这就算是带有普惠性质的本土化、市民化了。

就这两种户籍改革的道路而言,前者的讨论较多,但是就现实的角度而言,目前推进的难度很大。所以要以两条腿走路,现阶段以推动第二层次的户改为主,一个是消除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二元结构,一个是消除城市内部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差距。要把现在跟户籍挂钩的公共服务都掏出来一个个进行梳理,然后一个个去解决。等到问题都解决得差不多的时候,户籍制度问题自然就消失了。

从这条道路走下去,地方接受的难度会小一些。如果走得通的话,对于下一步真正取消户口,或者说还原户口单纯的人口管理功能,可以做一个铺垫。

《财经》:这方面的改革,目前普遍的反应是跟一样,雷声大但雨点小。

叶兴庆:因为真正进行户籍改革还只是这一两年的事情,各地的做法有,但谈不上实质性。比如广东就在全国首先出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条例,很热闹很好看,但实际上仍然口惠而实不至,并没有真正让外来人口有获得感、产生归属感。

细究原因,现在地方的确没有太多积极性在这一层面上去创造改革经验。一个原因是不能,比如现在比较难以解决的异地高考问题,因为涉及到高考跨省移民、当地老百姓的既得利益问题,就不是地方层面能够解决得了的,可能要到下一次的教育制度整体性改革才会出现突破。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不愿意,因为要真金白银地掏钱,所以地方上很难有什么真正的破解之道。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好不容易写入了“人钱挂钩”、“人地挂钩”的说法,算是给了一个甜头,中央考虑对地方的财***转移支付额度时,也的确在有意识地把外来人口纳入考虑因素,中央财***的这个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前些天***长楼继伟在清华大学演讲的时候就提到,可以考虑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制度,中央在义务教育方面对地方进行转移支付的时候,就会按照这一体系往前走,四川的学生在广东上学,钱就给广东不给四川了。

但现在这个甜头并没有真正让大家尝到。人地挂钩、人钱挂钩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存在两个掣肘,一是财税体制改革这一基础的具体方案还没有出来,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怎么根据当地实有人口确定规模,大前提还没有坐实。其次,是中央各个部门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在医疗、教育、养老等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各自为***、信息不共享,麻烦很多。反过来这又限制了实有人口的统计。

总体来说,最近这一两年的很多制度改革,处于观望期的色彩比较严重,进展和落实的状况并不理想。

《财经》:目前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以土地换身份,现在的解决思路明晰了吗?

叶兴庆:让农民进城落户,他们最担心的一个是他们老家的土地问题。2011年,***办公厅发了一个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这个通知有一些新的要求,无论是宅基地还是承包地,无论农民到什么样规模的一个城市落户,他们是不是退出宅基地、承包地,要尊重农民本人的意愿,应该说这是相较土地承包法有所调整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外地户口上小学10篇

学习

计件工资管理办法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计件工资管理办法10篇,内容包括服装厂计件工资管理办法,最便宜实用计件工资管理软件。一、资料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特点随着计算机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等现代管理技术不断被研发出来并被广泛应用,使得办公室文件管理

学习

西双版纳景色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西双版纳景色10篇,内容包括西双版纳100个美景,西双版纳景色大片。邮编:666200电话:0691-51713335171888传真:0691-5170168***:西双版纳傣族园西双版纳傣族园是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坐落于风光秀美的橄榄坝,它

学习

幸福的风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幸福的风10篇,内容包括幸福的风吉他弹唱,幸福的风作曲。她只想要自由,,只想要幸福而已。“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当素天真地问出这样的问题的,我已彻底折服。是素的纯真,更是那份对自由的执着。每个人都有寻找自由的权利,每个人

学习

日语学习计划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日语学习计划,内容包括自学日语学习计划,日语范文关于学习的计划和建议。作为一名老师,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注重自己的每一堂课设计得是否科学,资源利用是否恰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我们的目光往往关注在“一节课”上。作为一名合格

学习

今夜我喝醉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今夜我喝醉10篇,内容包括今夜我举杯喝醉,今夜我喝醉dj。而他注视那瓶酒的眼神里亦有一种猎奇的光,安静而撩拨。他叫她“资深美人”。我们四人分享了那瓶价值不菲的酒,咖啡色的光泽,混合着浆果,香草,烘焙咖啡,普洱茶等香气,在轻晃杯

学习

感动人心的故事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感动人心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100个感动人心的故事,超级感动的红色故事。张润枝,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艳飞,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

学习

爱鸟节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爱鸟节10篇,内容包括爱鸟节手抄报,爱鸟节资料。在爱鸟节这一天,都不是鸟儿们陪人类,而是人类陪鸟儿。这样大街上热闹多了。外国人一来,不知道中国人都服务鸟儿们,就只好哈哈大笑。我就为一只鹦鹉服务,陪它逛街散步、陪它玩耍、嬉

学习

同社区10篇

阅读(24)

中***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8-0041-04进入新世纪,我国社区教育在“实验区”、“示范区”带动下蓬勃开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过,实地考察中发现,不少地方的社区教育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对象老龄化、内容随机化...

学习

爱似烟火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爱似烟火10篇,内容包括爱似烟火易消散全文免费阅读,爱似烟火什么意思。1、健康随烟而灭!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2、健康,随烟而逝;病痛,伴烟而生!3、有时候相爱是一种无奈,有时候离开是另一种安排。为了爱你和你爱的人,请不要吸烟。

学习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10篇,内容包括16岁男孩心理咨询案例,一年级小学生心理咨询记录表案例。〔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6-0014-03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咨询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逐渐发展,21世纪开始在全国各地受到重视,2010年

学习

思恋短信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思恋短信10篇,内容包括暗恋随笔聊天记录,思念短信。情书被打入冷宫,当然并不表明现在年轻人不浪漫了。取代钢笔信纸的是现代的通信工具和手段:电子邮件、短信、MSN……现代年轻人交流更喜欢“即时感”。交通工具的发达,就算是

学习

辅导班招生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辅导班招生10篇,内容包括辅导班招生绝招,辅导班招生电话。地处****广场,*、*、*、*等公交车均可到达,交通便利,学生方便,()家长也方便。课程设置:开设初一初二数学、英语三门学科。课程安排:上课时间:收费标准:垂询电话:13*****5658

学习

旅游专业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旅游专业论文,内容包括旅游专业的期刊论文范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论文。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

学习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10篇,内容包括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有哪些,关于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的范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动物还能帮助人类。比如海豚,它经过人类训练后,还能救助落水者。再打个比方,世界上有一种天牛非常凶狠,专门毁坏树木

学习

深圳小学学位申请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深圳小学学位申请10篇,内容包括深圳学位申请最新政策,深圳小学学位补贴网上申请流程。本人---由于__________事由,需要办理落户,特此申请!恳请批准!此致敬礼!申请人:haoword__年__月__日申请深圳户口流程(一)申报信息1、拟招调

学习

小学生简单小发明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简单小发明10篇,内容包括小发明简单小学生天平,小发明小制作小学生简单版。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4A《Unit1Ilikedogs》这单元的词汇时,我创设了一个Magicchalk的教学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我以黑板为舞台,用一支灵活的粉笔

学习

小学生个人简历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个人简历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个人简历介绍,小学生自荐信个人简历。有的个人简历是手写体,字迹不清,致使阅读困难;有的人书写个人简历喜欢用美术字、斜体字,“看上去非常古怪”;有的个人简历多种格式混用,有表格、有直排版

学习

小学生科技小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科技小论文,内容包括小学生科技小论文写法,小学生科学小论文范文大全。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

学习

小学安全教育手抄报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安全教育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安全教育手抄报大全,小学生安全教育手抄报大全。初中法制教育手抄报***片(2)初中法制教育手抄报***片(3)初中法制教育手抄报***片(4)初中法制教育手抄报***片(5)初中法制教育手抄报的

学习

小学作文美丽的校园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作文美丽的校园10篇,内容包括美丽的校园小学作文精选15篇,校园真美丽作文100字。我们的学校很漂亮。这里有许多树和花,所以这里的空气很清新。我能听到鸟儿唱歌。那真是太美妙了。操场上,你可以看到学生们打篮球,有时老师

学习

小学创新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创新作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创新作文范文,小学生创新作文精选。当前,教学环境正发生著巨大变化,作文教学不仅仅在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技能、知识,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语文作文教学,提升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

小学生国庆手抄报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国庆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简单国庆手抄报第一名,庆国庆畅想未来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