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寓言篇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选入了周国平的寓言故事《白兔与月亮》和《落难王子》。其实,这两篇寓言在周国平的作品中并不是放在一起的,而在第二单元第八课中,这两篇寓言冠以“人生”之名组合在了一起,是编者的匠心独运,应是关注到了两则寓言之中的内在联系。第一则讲的是“得”带来“失”,第二则讲的是“失”亦可“得”。笔者还认为两则的共同点在于都用朴素的话语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人生。虽然平凡人的生活没有寓言故事中的大喜大悲,却也不免要面对得失之患。我们看到两则寓言中传递出的一种在得失生活中拥有快乐的生命大智慧,那就是:内心简单才能快乐,心态超然才能快乐。
《白兔与月亮》一文的兔子得失月亮的过程中收获的便是这样一颗慧心。何为慧心?原是佛教语,谓心体空明而能达观真理。空明之心不就是指简和,能感悟至理的心智吗?周国平在《其人生哲思录中》也说到“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老师们在课堂上多数会以“今泛指聪慧之心”一句带过对文中“慧心”的解读,而笔者认为文中的两处“慧心”体现的是白兔心智发展的两个阶段。拥有月亮之前那独具审美的慧心指的是兔子对审美对象善于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我们最能够在孩子身上找寻到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孩子们都具有一颗简单的心。兔子在皎洁的月色中闲庭散步,想象和创造着月亮之美,它获得了心理的愉悦,同时也获得了诸神之王的感动。可惜万能的上帝却没参透佛理,将兔子不配拥有的月亮慷慨地赠与它。一笔沉甸甸的财富压在了渺小的兔子身上,如千钧系于一发。心弦已被绷紧,内心无比紧张,月色还可能轻薄如纱吗?周国平如何形象地表现得失之患呢?看看孩子们的解读吧!从字形解读:“盯”字是目光如钉子般都牢牢固定在一个点上,说明兔子所有的心思都积聚在月亮上。可爱的孩子们还发挥想象解读道:“乌云蔽月,满月缺损时她会紧张不安,月朗星稀,月如玉盘时她还会紧张不安,因为别的动物多欣赏一眼月亮都会引发兔子的担心。兔子会不会因此疏远同类?会不会丢失友情、亲情呢?”这么一看,兔子在获取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课堂生成的文本解读又进一步挖掘了文本的内涵,亦让学生体会到周国平朴素的语言中富有深意的写作风格。
作者最后说“主人公毕竟慧心未灭”,选择了放弃。笔者更认为这份慧心是兔子在经历人生的得失之后悟到了如何寻找快乐的生活的真谛。心智成熟的兔子定是知晓了一份好的心境就来源于平和与淡泊:平和就是对人对事看得开,想得开,不斤斤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淡泊就是超脱金权世俗困扰,视功名利禄为过眼烟云。于是,兔子便能“去留无意,看阴晴圆缺”。这样的心态,正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兔子的慧心已由孩童般简单快乐的审美能力提升到了心体空明而能达观真理的慧心。人类呢?是不是也该拥有一颗简和的慧心,从而在浮华世界中找寻快乐呢?
再看,《落难王子》中那位原本多愁善感的王子在落难后又是怎么消解羁旅中的迷茫与愁苦呢?靠的是一种超然物外而又谛视人生的超旷自适。他正色道:“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得受得了。”周国平的解析是:“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既是如此,我们就不应纠缠于人生的遗憾,一遍遍地问天问地,只能增加你的苦痛。人首先要能正视人生的缺憾,在最短的时间接受下来,要懂得淡化世间的痛苦,让自己在失衡的人生境遇中重新获得心灵的平衡。苦难让这位原本最听不得悲惨故事的王子获取了一份生命大智慧,于是他拥有了强大的内心世界,他的内心定能从容旷达、安然快乐。他真的快乐吗?看,“相貌不凡”!这是文本中非常重要的词眼!在看相玄学中“相”的意义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个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落难前的王子遇到点事就往不好的地方想,长久如此,想必会气不舒、血不畅、五脏不调、六神无主、如此身体状况,脸上青黄腊瘦、暗淡无光,表情也常是蹩做一团,双目无神、半死不活,能说相貌不凡吗?衣衫褴褛、踯躅前行的乞丐却相貌不凡,这绝不是因为他曾经的王子身份,而是因为他的智慧、德行、教养、个性等心灵品质。周国平在《相貌与心灵》中写道:“在漫长的时间中,一个人的惯常的心灵状态和行为方式总是伴随着他自己意识不到的表情,这些表情经过无数次的重复,便会铭刻在他的脸上,甚至留下特殊的皱纹。更加难以掩饰的是眼神,一个内心空虚的人绝对装不出睿智的目光。”这正可文本互见,用来解读落难王子的相貌不凡。佛家说的“相由心生”,“相”不是简单指“面相”,而是有更广泛的意义,指的是精神状态、生命状态。王子的内心状态外化为外在气度,便是祥和淡定、安然舒泰。他大悲之后获取的正是一种身在现实中,心超尘俗之上的生命状态。人生得亦可失,失亦可得,为什么不守住一颗简单超然的心呢?
(高茜福建省福州第四十中学350007)
人生寓言篇2
这道作文题由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智子疑邻”引出话题,既形象又“真实”。笔者认为考生应把思维锁定在“感情”与“认知”两处,把审题的线索锁定在“感情亲疏”对“事物认知”的影响上。当然,从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分析之,思路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产品”(作文)的好坏。怎样才能占领此考场作文的“制高点”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意的多元性
材料的“潜台词”是生活中、社会中、科研中感情的亲与疏直接导致对事物判断的真与伪。感情用事要不得,主观主义又害死人;实事求是、理性分析才能“法眼看世界,真伪见分明”。作者可以把目光落在一个家庭,谈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任人唯亲会导致什么结果,唯才是举又将会是怎样;也可以把目光切入科学领域,是主观臆断,还是调查取证、理性分析。这样,才能做到有源可找、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二、思维的辩证性
一个事物、一个问题总有两个方面。说理议论,如果只说一面,而忘记另一面,就会犯片面性的毛病,说理最忌这一点;要防止这个毛病,就必须掌握辩证法。
所给材料具有哲理性,涉及到情与理的关系,涉及到主观认识与客观价值判断的关系。考生只有善于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及矛盾的观点看待与分析问题,才能“胸有成竹”。作文时,可以联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及《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发开去;也可以谈因美国对以色列(犹太人)的青睐、对阿拉伯国家(如巴勒斯坦)的疏远而造成世界形势的紧张,以此来阐述世界应该是多元的,应尊重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宗教、***治、领土的自由与完整,力戒用主观主义、霸主意识来约束世界。
三、文体的自由性
大部分人认为,这个话题只能写成议论文,一事一议;其实不然,如果你能准确地按照话题的内在逻辑演绎一段真实的生活历程,或虚拟一段暗含情与理、情与法的故事,来反映感情的亲疏对事物认知的影响,也未尝不可。
比如,可以写班主任按成绩好坏(不论思想品质)排名次,结果不少成绩好、品德差的“畸形儿”做出违纪的、不合道理的事来;相反,那些注重品德、心理平衡、热爱生活的同学却在素质教育中全面“开花”“结果”。这不值得人们对应试教育反思吗?
人生寓言篇3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
这时,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金币,把一枚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
说到这里,爸爸用坚定的眼神看着阿把格说:“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又离开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钓竿与钓技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就要把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地问道:“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
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
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我想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但是,错了。小孩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正如同有太多的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路上的风雨,事实上难免会跌倒在泥泞地上。
6字箴言
人生寓言篇4
【关键词】寓言;文体语境;修辞
The Study of Rhetoric under the Specific the Parable Context
Jia Rui
【Abstract】The rhetorical significance can be understood and accept by reader as well as listener only in the context. The language form should be carefully selected if we want to express our thoughts well, Fable is a common literary form.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ble style, the purpose is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language ultimately using language of rhetoric flexibly. This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hetoric and context un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ble context. Fable is the literary form of satirical story, which make a clear request to the special context of meaning as well as the distinctive art feature.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a great reference to the future of the parable of teaching, learning, appreci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ideological realm of life.
【Key words】 Fables; stylistic context; rhetoric
现代汉语中,修辞是关系着语言的运用一个重要方面,而修辞往往与一定的语境相关。修辞的研究必须是具体语境下的研究,而表达效果的好坏,必需依据具体的语境来评判。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和学习中,我意识到寓言故事在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寓言语境下的修辞研究,首先要明确语境与修辞的关系。
1.语境与修辞的内涵
修辞现象中形式与内容的这一对特殊矛盾的统一,就是一定语境中的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相对统一。陈望道先生曾说过,“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不应仅仅是语词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景的修辞。”题旨情景即语境。语境是修辞产生、存在的基础,语境也是修辞理解和接受的基础,只有在语境条件下,修辞意义才能被听读者所理解接受。
语境的不同决定着修辞手法的不同。《修辞学通论》中是这么讲的:“语言环境是修辞的生命。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一切修辞现象只能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修辞手法只有适应特定的语境,修辞才具有生存的价值。
寓言故事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同时又深具教育意义,发人深省。那么,在寓言中所使用的修辞就是灵活地运用语言,适应特定文体语境,更好地表现寓意,最终实现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的目的。接着我们就寓言这一特殊的语境特点,进一步探讨寓言特殊文体语境的特征及其对修辞的要求。
2.寓言文体语境的特征及其对修辞的要求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让人们从故事中领会这些道理,获得教训,这种故事叫寓言。寓言是“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它以很简单的故事寄托生活真理,往往有很明显的教育意义。
寓言鲜明的艺术特征为:(一)寓意明确突出。寓言正是由喻体和本体两方面组成:所叙写的故事,是寓言的喻体;所阐明的教训或哲理,是寓言的本体,即寓意。寓意是一则寓言的精髓所在,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和审美评价。它往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寓言的寓意是肯定的、明确的。主旨鲜明集中,是寓言的突出特点。(二)比喻形象生动。寓言是借助设譬立喻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寓意的,是一种譬喻故事。 寓言实际上是一种比喻的艺术,象征的艺术。寓言的创作,就是作者选用某种现实生活的形象,通过联想,连类比附,并运用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表达理念,即所谓“立象以尽意”。寓言通过比喻来借此喻彼,凸现寓意。(三)故事简洁短小。作者往往是从生活与自然之中截取一个最精彩的断片,并加以概括、提炼。 寓言故事单一,且紧紧围绕寓意进行。叙述语言简洁朴素。别林斯基称寓言是 “理智的诗”。经过锤炼的寓言的语言如诗一样精粹、凝重。
寓言语境对修辞的要求表现在主要是采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来传达主题、表现寓意。分述如下:
2.1 拟人手法的运用。寓言作品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这种手法可以说是寓言创作中一种很重要的表现手法。将生活上有所感触的心情,借助有形体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样就产生了动植物或其他没有生命的东西的拟人化。所谓“拟人化”这是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的能力。然而他们仍然保持它们原先的一定特点和性质,如狮子的残暴、狐狸的狡猾、豺狼的阴险、羊羔的善良。
拟人化可以把人类以外的事物作为人类本身来表演,让这些东西披上人类的外衣之后,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扮演人类社会中形形的悲、喜剧,但却不能越出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即事物本身固有的特征。这种取材于象征性的,通过比喻、幻想,凭借具体的形象,表达出的思想内容,更能使读者感到身临其境,从而更加感到亲切可信,达到恍然有所醒悟的艺术效果,而不是不只听到作者站出来盛气凌人的说教或枯燥无味的说教。
2.2 夸张手法的运用。寓言创作虽然也有普通人的故事,但出现寓言中的人物都是经过夸张和变形的人物,被特别强调和突出了性格的某一方面。我国古代寓言中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就是采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因此寓言形象不必精描细画,而是用粗大的笔触勾勒,最好是能适当的变形,才能有夸张的效果。例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均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再现,带有荒诞色彩。寓言在灰谐幽默的叙事中,表现了深刻的哲理,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
3.寓言语境与修辞探讨的意义
寓言具有鲜明的故事性和强烈的寓意性,而且它的寓意往往是通过故事来表现的。因此,寓言教学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通过对于寓言和语境的探究,可以充分挖掘寓言的教育功能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陶冶道德情操。寓言通过艺术形象来寄托道理,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二)启迪思维火花。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寓言故事所蕴涵的哲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训练。(三)榜样力量的激励。寓言故事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品味做人的道理,做智人、真人的真谛。
著名老作家严文井对寓言做过绝妙的比喻。他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这段话对寓言的特点和功能做了既形象又精确的概括和表达。寓言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有形象的巧譬善喻,能化复杂为单纯,变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孩子接受一些不易理解的道理。而且寓言富于幻想色彩,其中的比喻可以帮助孩子们领悟幻想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发展联想、想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谢微微,修辞对语境的创造〔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3第02期
人生寓言篇5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
1.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2.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3.培养学生概括、判断、想象等思维能力。4.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人生寓言篇6
关键词:《庄子》;寓言;影响
庄周以其散文家的笔调、诗人的气质、小说家的手腕所创造的独特的《庄子》寓言文学对后世作家创作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庄子》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直接启发了后代辞赋、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种文学样式的产生和发展。
一、对汉赋的影响
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如是评价《庄子》寓言对汉代辞赋的影响:《庄子》寓言大多是由庄子那葱茏的想象力所构造出来的,立意异想天开,行文铿锵有韵,汉代的辞赋分明导源于这儿。由此可见,汉赋导源于《庄子》寓言。《庄子》寓言是通过极度夸张的语言和奇特丰富的想象来体现奇情异彩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庄子》寓言中华美的文辞、生动的比喻、荒诞的夸张、奇特的虚构以及夸饰的语言等均直接影响了汉代辞赋作家的创作。如赵壹的《穷鸟赋》、贾谊的《f鸟赋》以及祢衡的《鹦鹉赋》等著名辞赋,其华美的辞采、巧妙的讽喻,可以说与《庄子》寓言的精神和手法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二、对小说的影响
庄子本人具有小说家的手腕,《庄子》寓言故事中含有传奇、小说等大量原料和素材。庄子在创造寓言时有意识地运用艺术虚构手法来写人叙事,故事情节离奇古怪,人物对话个性十足,刻画的人物形象个性突出且鲜明生动,启发了后代小说的产生。如西汉文学家刘向的《列仙传》《列士传》和《列女传》以及魏晋时期文学家嵇康的《高士传》,均是仿效《庄子・让王》篇的形式而创作的。另外,《庄子》寓言中记述了许多鬼怪神异之事,被后世文学评论家普遍认为是魏晋以后志怪小说的鼻祖,最著名的如干宝的《搜神记》,可以说与《庄子》寓言一脉相承。再如明清时期的《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记述鬼怪神异的长篇小说,可以说是对《庄子》寓言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此外,《庄子》寓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评论传奇和寓言的关系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典型的有《枕中记》以及《南柯太守传》等唐传奇。而《庄子》寓言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也依然存在,如对鲁迅作品的影响,郭沫若先生曾在《庄子与鲁迅》一文中指出,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许多句式即是仿照《庄子》寓言中的经典句型而写的。不仅如此,鲁迅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甚至是由《庄子》寓言中的故事直接加工改编而形成的,比如《出关》和《起死》这两篇短篇小说。可见《庄子》寓言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之深远。
三、对散文的影响
《庄子》一书可以说是以寓言形式呈现的哲理散文,对后代散文创作的影响无处不在,前人评论说,庄子可以说是后代散记文学的鼻祖。后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重要特点其实是来源于主要以寓言形式呈现的《庄子》一书,因为只有庄子的文章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如《逍遥游》,全篇紧紧围绕“何为逍遥”这一核心的主题思想展开,其所有的寓言、论证看似顾左右而言他,时间空间跨度很大,常常从一个视角跳到另外一个视角,形式上很散即所谓的“形散”,但却都是紧紧围绕“何为逍遥”展开的,真正做到了“神不散”。自汉代以来,《庄子》文就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模仿的经典之作。如枚乘、贾谊的散文就频繁引用《庄子》寓言中的故事和文字;而大范围多数量引用《庄子》寓言中文句的著作,最典型的为西汉文学家刘安及其门客撰写的《淮南子》。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指出:《淮南子》的“连类喻义”写作手法,就是本源于《易》与《庄子》。唐宋家之一的柳宗元一直把《庄子》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并教导当时拜他为师的青年学子,要“参以庄老以肆其端”。故柳宗元的文章大多出自于《庄子》寓言,如柳宗元文章中的许多寓言,就是来源自《庄子》一书中的寓言故事。同时,柳宗元散文中所体现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以及用“养木之术”喻“养人之术”的写作手法,都是由《庄子》寓言中的某些故事脱化而来的。
四、对诗歌的影响
庄子本人具有诗人的气质,是一位“真实的诗人”,故《庄子》寓言具有“诗歌的原质”,其寓言故事的描写尽量采用简洁而齐整的句式,并使之有诗的语言、诗的旋律并配以画的意境,如《逍遥游》末段的文字,简直就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给予后世诗歌创作无穷的启发。《庄子》寓言用天马行空的奇妙想象代替了对现实的如实描写,无限拓展了人的想象空间,其想象奇特、变幻、夸张,其语言生动优美,文辞瑰丽多姿,节奏音韵和谐,如行云流水,恣肆,构成了《庄子》寓言浪漫主义的特色。后代著名诗人李白、坡等汲取了《庄子》寓言的浪漫主义特色,形成他们诗歌的浪漫主义情调。据不完全统计,被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至少有七十多首诗引用了《庄子》中的寓言典故;前人评价说,苏轼的诗“出于《庄》者十之八九”。就连伟大领袖的诗词都借用《庄子》寓言中的事物来赋予新意。
综上所述,《庄子》寓言的文学价值之大,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影响之深远和广泛。
参考文献:
[1]李淑霞.《庄子》寓言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人生寓言篇7
关键词:寓言教学;疏通文意;体会道理;捕捉意***;拓展延伸
中***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24-02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优秀的寓言故事里有着丰厚的思想容量,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学生们去领悟言外之意、品评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国里,狐狸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种动物,它们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举止也大多显得怪诞奇异,这些都能使学生难以忘怀。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寓言故事,那么,小学寓言故事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指导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课文,比如《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那么,如何使学生弄清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呢?
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比方说《亡羊补牢》一文中“亡”和“牢”的意思,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面对三年级的孩子要指导他们学会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还理解“后悔”“接受”这两个词意,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
加强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
二、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蕴涵道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个字,但是几乎每一则寓言,都有一个生动有趣、情节富于变化的故事,同时语言精练简洁易于朗读,这样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就像慈爱聪明的长者,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人们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感性经验,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一定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以及在电视、电影或读过的故事里所知道的类似的人。比方说:学习了《亡羊补牢》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有没有犯过和养羊人一样的错误?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么做?还有学习了《南辕北辙》可以谈一谈这个人错在哪里?你想对这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学习了寓言故事你收获了些什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通过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捕捉编者意***,了解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在汉语言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编者在小学语文中选编寓言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学习寓言哪些特点呢?
首先,从形式上看,寓言故事的特征:一是语言精练简洁,概括性极强,极富表现力;二是篇幅短小精悍,结构严谨,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最简短的一种。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是一个充满机智、幽默、滑稽、胆识和丰富想象力的世界,它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赋予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恶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由于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把讽刺对象的本质充分地揭示出来,让人们在嘲笑故事丑角荒诞可笑的行为之余,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要求寓言故事的语言既要精炼概括,极富表现力,又要幽默、风趣。此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寓言故事很好地吸收了象征、夸张、拟人等艺术表现手法,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学色彩,使寓言故事的情节更具曲折性和趣味性。寓言故事凭借形象夸张的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赢得了儿童的喜爱,也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学体裁,为学生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次,要注意教给孩子学会区别寓言和童话,他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事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 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积累
(一)推荐寓言故事书
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作品,让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以及相关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有关书籍,并向学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于两篇故事的阅读要求。从而使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文章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拓展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学生逐渐从被动读书转变为主动读书,对语文学习起了推动、促进的作用。
(二)组织寓言故事会
老师在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趁热打铁、组织寓言故事会,用不同的形式诠释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改编后的相声、小品、课本剧等等,以此来推动学生对寓言故事学习的兴趣。
(三)编写寓言故事
想象和写作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想象力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积极作用。寓言故事是一个充满了机智、幽默、滑稽、讽刺、胆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通常情况下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语言精炼简洁。还有的寓言只讲故事没有明说道理,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命运或作品的寓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根据寓言故事的特征设计续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仿写寓言故事等教学环节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续写寓言故事。有的寓言故事的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下有可能发生的故事结局,不一定要求有标准、统一的结局。
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结局没有说明可怜的小羊的最后命运如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艺术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续写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凶恶的狼向小羊扑去时的动画,让学生充分感受狼的凶狠,小羊的弱小、无助,为可怜的小羊被狼吃掉而痛惜。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如果没有,小羊是怎样获救的呢?”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想出解救小羊的办法。最后,在学生充分说出办法的基础上,要求以“小羊获救”为题,写一段话。
在学生充分阅读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感受问题情境的特定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开创造性的联想,为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寓言故事往往具有角色少、故事情节简单但富于变化的特征。因此,可以添加情节和增添角色,进行多角度叙述,续写寓言故事。另外,故事总是从反面给读者以教育,所以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寓言角色接受教训后做正面的描述,进行续写故事。
人生寓言篇8
寓言,顾名思义,即有所寄托的故事。据此,寓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故事和所蕴涵的道理。寓言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寓言有着其他文本体裁无可替代的教学价值,寓言教学就是要行走在故事简约而韵理深刻的语文教学“风景线”上。
一、通过鉴赏与积累,触摸语言,品悟寓言的语言特质
寓言大多故事简短,语言简洁,这就注定了寓言不可能如小说一样,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形象丰满的人物个性及点缀铺陈的环境描写,寓言结构紧凑,人物关系相对集中而简单。它的优势在于以简驭多,以精取胜。与寓言故事的精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寓言故事意蕴的丰厚。正是因为如此,寓言才能拥有千古流传的不衰魅力,才会拥有多元解读的视角与价值。
《揠苗助长》中对人物描写的语言可谓通俗而又形象,需要引领学生细细体会。文中“巴望”“转来转去”的神态描写,将一个农夫的急切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充分展示了口语流传的生动性,对于帮助学生描写、刻画人物起到了一个典范文本应具备的价值与作用;一个“筋疲力尽”也准确描写出了人物在劳动苦累和内心得意之间的丰富价值,值得读者细细玩味与品悟。
对话描写是寓言语言的特色之一。没有对话,人物形象就不可能如此富有个性,故事情节的推动就不可能如此顺理成章。寓言教学可以依据这一特点,组织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在角色期待和移情的作用下,将学生的全部身心浸润到文本的语言之中,与文本同呼吸,与人物共命运。这样的表演不仅能够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能够在表演过程中历练学生的临场发挥和对话应对能力,更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悟文本语言、体悟故事意蕴,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特别应指出的是,教材中的每一个寓言故事都能够在文言范本中找到故事的原型。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质,将寓言故事的文言版本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文白比照的基础上进行对比与辨析,感受文言文简洁的语言表达风格。
二、通过朗读与感悟,体验形象,捕捉寓言的形象源流
凡是故事必定有人物,必定有情节。而寓言故事虽然短小,却能成为文学故事经久不衰的典型,其主要根源在于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是民间人物的典型代表,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关联,其所蕴涵的道理也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是人性外显和认知自我的重要窗口与途径。
《滥竽充数》是寓言故事中的经典之作,在其典型的故事中彰显了三个重要的人物形象。文中“总是”一词显示了齐宣王不顾质量只讲排场的心理,刻画出了他不懂装懂,故作风雅的丑态;“不要……而要……”则将齐闵王与其父亲完全不同的笃实特点彰显无遗;而对故事中主人翁南郭先生的描写则使用了“混”“鼓”等字,将其充混其中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读罢整个故事,读者在会心一笑之余,是否也会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滥竽充数”过,我们是否也被“滥竽充数”的人糊弄过?
对于如此典型的人物形象,教师唯有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的关键处、核心处进行充分地朗读体验,才能真正使之渗入学生的内心意识之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徜徉于寓言故事的语言文字之中,尤其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点词句要引导学生悉心体会、感受,激发学生的全部感官去品味语言、内化语言。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点拨与示范,引领学生感受人物。
三、通过链接与反思,历练思维,探寻寓言的思维本色
对于寓言故事,卢梭的话令人警醒:寓言故事会将淳朴的孩子变得复杂。而钱钟书的观点却完全相反:寓言故事会让简单的孩子变得更为稚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实都涉及寓言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即寓言的思维历练。
变得复杂也好,变得稚嫩也罢,都不符合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愿景。但我们的学生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理应站在更高的层面,通过对寓言故事批判式的吸收与悦纳,锤炼自我辩证的思维意识,涵养自身尊重多元文化和多元存在的胆魄与能力。从这个角度审视,我们的寓言教学就应积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挂钩,从学生鲜活的现实生活中探寻出关于寓言故事的原始注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带着批判式的眼光和思维,学习活着的语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寓言故事中获取新的生命活力。
《掩耳盗铃》这个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只顾着自己听不到铃铛的声音,就以为天下人都无从知晓自己的偷盗行为了,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自然是一种愚蠢至极的手法。在教学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自欺欺人式做法的愚蠢之外,是否应该对此人狗急跳墙的无奈作出应有的思考?是否也应对其偷盗铃铛的尴尬行为进行人性化的关怀与反思呢?当我们将寓言故事的本质之处还原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学生也许会对寓言故事进行另一番反思与考量。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在继承与发展中进化,才能在创新与归纳中得到切实有效地发展与提升;只有如此,寓言教学才能如长青之树一般,彰显出勃发的生命活力。
人生寓言篇9
一、课堂导入环节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一则经典的寓言都会留下一些经典的名句,我们在授课时不妨合理引用这些经典名句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这样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寓言课的重要目的在于教给学生一个人生哲理,而这个哲理一般是由生活中一个令人捧腹的小故事得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一个同样富含哲理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此外,在寓言课中,一般有几个插***来配合文本,这时,教师不妨另辟蹊径,通过观察插***开始导入新课。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上综合实践类的课程时,我们应当适时地提出寓言教学的重要性,顺势导入寓言教学在本学期中的主要内容及分配篇目情况。导入新课时还应当注意教师情绪的控制,一定要在情绪控制上和寓言故事所流露出来的情绪保持一致,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氛围。
二、寓言教学要紧扣三维目标教学
寓言比较通俗易懂,因此要扣住一些“关键词”,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如在教学《自相矛盾》时,要紧扣“夸口”这个词的含义,什么是夸口?卖矛又卖盾的人怎样夸口?透过字里行间,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故事内容。这样,扣住关键词就落实了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对理解文本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教学寓言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方法的传授,如复述故事的方法。复述不同于朗读、背诵,它要求学生综观整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低年级学生有赖于老师的指导和支持,如二年级的两则寓言《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其中的故事情节虽简单,但学生年纪太小,寓言表达的确存在障碍,但教师可以试着慢慢引导。而六年级的《两小儿辩日》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流程自己去复述,教师只需稍加点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寓言故事,切实帮助学生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得到发展。
三、学习和运用寓言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为了塑造具体生动的角色,使深刻的寓意通过故事表现出来,作家们常常会在寓言中采用拟人、比喻、象征、夸张等表现手法,以达到比较强烈的教育性和讽刺性。在寓言作品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这些表现手法,以绘声绘色的语言再现寓体生动的情节,让学生仿佛看到了活生生的角色,对寓体有了较全面的感受,对寓言的学习有了较强烈的兴趣。如寓言中常用的拟人手法,也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中,贪婪、狡猾的狐狸,贪慕虚荣、被花言巧语所欺骗的乌鸦,这些形象都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和思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角色的特点,并总结其表现手法。
四、自表入里,概括寓意
人生寓言篇10
首先,教师在进行寓言教学时,事先准备一些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提出来,让学生在听的同时迅速运转大脑,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其次,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活动,比如扮演寓言中的人物,这也是情景教学的主要方式,因为学生自己当了主人公,这样他的体会与感悟就会更多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多运用一些简笔画,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认识到该事物,简笔画与板书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顺寓言的脉络,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析寓言所阐释的道理。
二、引导情感的释放,深刻感悟寓言中的意义
要想真正了解寓言的含义,我们就要把寓言总的角色放到现实生活中去,好比说寓言中狡猾的狐狸我们要把它人格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跟它性格类似的人,把这件事嫁接到现实生活中去。我们要想感悟寓意,可以从故事情节、中心句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现实等四方面去深入分析继而感悟寓言中的讽刺、夸张的寓意。寓言的感悟可以说是寓言故事教学的重点,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时一定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情感的释放,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阅读,逐渐对寓言中所讲的故事产生共鸣。寓言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带有鲜明的对比特征的艺术形象,他们都含有作家的主观情感。被人格化的动物会更加容易的引导学生学习,儿童的兴趣也比面对一般文学样式要强得多。对此,小学寓言教学的难度就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释放其情感,在释放情感的过程中能不能与寓言中的角色达到共鸣。
三、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形成自我教育的局面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要深入发掘寓言的教育功能。寓言主要是根据虚拟的人、事、物的艺术形象来进行精炼的语言描写,继而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某种道理。我们教师就是要深入发掘这一道理,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这样的道理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来学会这一道理,并培养起自身的审美观、道德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诙谐幽默地把这一道理浅显易懂地传达给学生们,我们的教学模式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运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后也要展开联想,最终可以自己进行寓言的仿写、改写、创造等等。这样我们就能够真正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美———童话世界,小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在无意识的海洋中畅游,编制更加多彩的情节,孩子们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