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养成教育总结模板

大学生养成教育总结例1

一、中外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

 

培养目标是大学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在一定的专业人1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的。培养目标决定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设计,而课程设置直接服从于知识结构,因此培养目标是影响课程设置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大学对培养目标的阐述比较重视,在培养计划中一般都包括培养目标,并置于首项,有的还包括培养规格和要求及就业方向。但在培养目标的设计方面与国外存在显著区别:一是培养目标过大。一段时期中,我国大多数高樹巴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与国外大学具有明显区别。在美国,大学本科培养的是一种“毛还”,髙级专门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在日本,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本科生是当“未来商界领导人”;在香港,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主管级、经理级的未来人才”。

 

本科培养目标定位过髙势必造成在课程设置上的过深过多的倾向,我国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把美国等国在研究生层次上的课程拉入本科课程,与这一定位不无关系。二是培养目标过空。我国许多学校的目标阐述不具体,相关要求较空泛。国外大学的培养目标在阐述形式上没有统一格式,有的单列陈述,有的在专业介绍中陈述,但都比较具体、指导性强。学生能根据目标的说明了解就业去向,设计学习计划。例如,美国巴尔的摩大学工商管理科学学士市场营销专业的目标是“毕业生能设计和管理一些创新和销售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是面向顾客的”。市场营销工作职位包括广告和促销经理、会计主管、市场分析员、营销主管和公共关系经理。市场营销专业培养计划通过课程和学生亲自参与的案例研究活动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融合在一起。

 

二、中外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设置,目标中所规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或素质要求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结构和课程的水平,因此,培养目标既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同时又是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中外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当然导致了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一)课程设置总量方面

 

课程设置总量指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各个专业的学生毕业所需学完的课程和课时总数,反映课程设置总量的基本指标有课时总数和课程总数。在学年制情况下,课时总数一般以总学时数表示,在学分制情况下,则以总学分表示,当然,学分数也可以折算成学时数,课程总数则相同。

 

我国大多数髙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总量和课时总量高于国外同类院校,课时总量最高时达到3000左右(含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下同),课程门数也高于国外同类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大约要学习45门课程,有的甚至更多。近年来各高校都注意压缩课时,部分学校的课时已经压缩到2600课时以下,但课程总数却未见有相应减少,这与各校主要通过压缩毎门课程的课时数来实现总课时的减少有关。这与国外大学有很大区别:美国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许多学校的学分总量在120—128,折算成学时数,约为2000—2200学时,课程数总量约为32门;日本的大学都实行学分制,许多学校把最低总学分数基本控制在130-140学分左右,折算成学时数约为2200—2400左右,课程总数为35—40门,英国本科教育大都是三年制,且每学期所学课程较少,有的学校每学年才5门课,共需15门课。

 

造成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时总量和课程总量均偏高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两课教育、外语、数学的课程和课时多;同时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也多;我国传统上重视课堂教育,课堂教学学时多。课程设置总量偏高势必使学校重视第一课堂而忽视第二课堂,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事实上,高级专门人才不是光凭理论教学就能产生的。

 

(二)课程设置结构方面

 

课程设置结构是指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种不同性质类型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着学校的培养质量和人才规格,因而受到各国高校的普遍重视。按课程的性质可以把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按学生对课程选择权利大小可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按知识范畴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外语、体育保健类等。各种课程形成各自的结构关系,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结构。

 

我国大学的课程结构与国外有较大区别。首先,在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上,我国专业课的比例大,通识教育课一般只占总学分的33%,同时,我国的通识教育课中,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必修学分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一般占通识教育课的71.45%。而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一般占总学分的46%以上,通识教育课中,必修学分一般占30%以下。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大学的通识教育课一般占总学分的25%以上,通识教育课中,必修学分一般占30%以下。其次,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上,国外大学选修课所占的比例较大。例如,部分美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达1/3之多;在法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髙达40%—60%。再次,在课程类型上,我国大学普遍实施的是分科课程,而国外大学更加重视课程的整合。

 

在美国,大学就普遍以“综合核心课程”的形式去要求学生进行一种“并非毫无目的的跨学科界限”的冒险。总之,从课程设置看,美国的课程结构总体上呈“树状型”,“根底厚,树干精,枝叶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成长的生物学原理,因此,美国的管理人才知识通融面宽,具有个性特色,富有创新活力,从而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保证。日本呈“倒立金字塔型脚轻头重”,注*专业教育,不过专业分流性强,此与曰本技术立国的教育背景相关。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专业技能高,善于技术改造,但缺少原创力,这也许是曰本经济近年来持续低迷的原因之一。我国呈“圆柱型”,上下比例几乎接近,但是由于底部结构不合理,且选修少,所以专业技能趋同,创新不足。

 

(三)课程设置的特色方面

 

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即没有个性。尽管从理论上讲,课程设置权在学校,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行***部门对高校的行***管理还较强,对许多课程的设置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比如“两课”、体育、外语等,即使专业课也有一些具体的要求,这就势必造成这些课程的雷同。此外,各个髙校之间联系和交流的加强,也导致互相之间在课程设置上的相互借鉴,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被广泛效仿,导致个性化的缺乏。西方国家重视个性化发展,在课程设置上也较有特色。在美国,大学与大学之间的课程差异,比美国大学与国外相应大学的差异还要大,美国坚持发展学生的个性,许多大学允许学生个人根据自身特点提出学校尚未,存在的专业,如加州大学就允许学生自己设计课程体系,有特别兴趣与才能的学生如果从课程中选择—些形成一个围绕特定知识领域的课程计划,经一个特定的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开始学习,完成计划便可授予特别专业的本科学位,这类专业被称为非固定专业或个人专业。

 

(四)课程的组织方面

 

在课程的纵向组织上,我国大学普遍实施“二二分段”的组织模式,即在大学低年级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而在大学高年级设置专业教育课程。这种课程组织方式目前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脱节,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课程的学习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联系,学生缺少学习动机;学生知识面不广,社会适应差等。国外课程的组织和我国不同,在美国,虽然有些学校采取和我国类似的模式,在一、二年级实施通识教育,三、四年级进行专业教育,但二者存在明显区别。我国大学教育,专门教育是目的,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美国的大学教育,通识教育是目的,专门教育是作为实现通识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当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出现矛盾时,通常的做法是将专业课后移。在日本,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组织已由原来的“二二分段”转向“四年一贯制”,其特点是普通教育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而专业教育课程也从学生人校开始就有所涉及。

 

三、启示与借鉴

 

西方国家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经历了市场经济的长期实践,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体现了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与国外比较,我们发现了我国在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上的诸多不足,也发现了国外许多成功经验,在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方面,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开拓思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设置的方向,决定着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也决定着学生的市场定位。我国大学对培养目标的阐述不具体,相关要求较空泛。学校间格式统一、内容雷同,而且主要是专业技能目标,缺少人文内容。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还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细分。结果,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就业困难。我们也应像国外那样采取市场机制,教育主要面向“客户”——学生,为学生服务,为市场需求服务,制定具体的、务实的培养目标,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二)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结构

 

从课程设置看,美国的课程设置结构更适合我国下一步的发展,我国21世纪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模式是宽口径、厚基础、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美国的课程结构总体上呈“树状型根底厚,树干精,枝叶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成长的生物学原理。其培养的人才知识通融面宽,具有个性特色,富有创新活力,从而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保证。这种课程设置的模式对解决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专业课比重偏大、通识教育课比例偏小,必修课的比重偏大、选修课的比重偏小,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比例偏大、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比例偏小的问题和面向21世纪工商管理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借鉴。

 

(三)适当减少课程设置总量

 

与国外相比,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总量偏高,这不利于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的两课教育、外语、数学的课程和课时多,学生的时间总是被排得满满的,即使在大三、大四,学生也没有时间去参加社会活动,没有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甚至没有时间参加人才交流会。面对上课和考研、考公务员、择业的矛盾,学生很累,上课的老师很无奈。由于学生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外语、数学等与考研有关的课程上,而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相反学校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设置较多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并且大量都是课堂教学,学时多,这样,就有许多学生在专业课课堂上学数学、外语,课堂教学没有效率。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减少课程设置总量,当然,也不是课程总量越少越好,课程总量应与专业、与学生、与市场相适应,做到少而精,给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工商管理类的学生真正懂工商管理,会工商管理。

 

(四)增加课程设置的特色

 

通过比较,我们能够看出国外许多大学课程设置具有相当的自由,个性化十分明显。而我国在这方面差距太大,这一方面是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学缺少设置课程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各高校办学缺少社会责任感,在利益的驱动下,一味地扩招,一味地模仿,造成各个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基本上没有区别。不仅同种类型的学校之间没有区别,普教、职教、成教、电大、函授、自考等不同类型的办学单位之间也没有太大区别,不同的学校培养出一个模式的学生,共同涌向有限的市场。这几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择业困难,和我们课程设置的同一化不无关系。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为学生的前途着想,我国髙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特色,虽不能像美国那样根据学生要求设置学校不存在的专业,但在课程设置时应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明确本校工商管理各专业的特色,设置有特色的工商管理课程,培养有特色的工商管理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文英中美高等教育比较与启示[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大学生养成教育总结例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把培养造就创新性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只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1]。”***长周济同志说:“中国的大学要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型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这些都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围绕如何提高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对高等学校提出了历史性要求。对此,河南理工大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构建出一套有特色的“22131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一、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提出

学校的育人目标总体上是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课堂”来体现和落实的,教学实践环节是主渠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业务素质,也培养学生的非业务素质;“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是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提出,是依据素质教育观念对新形势下学校育人工作的思考,主要着眼于利用“第二课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是对学校教学环节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可以说“22131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是学校“第二课堂”中的教学计划。河南理工大学总结构建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是以受教育者为指向的网状闭环模式。本文旨在通过以受教育者为指向的网状闭环功能性模式,从激发意识、补充能量、提供力量及其方向等角度来描述进而理清能力导向的创新教育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和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1、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1)因素的主导性。创新教育模式中因素的选择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该模式应该能够反映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各个方面,要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合理性[3]。

(2)对象的主体性。创新教育模式中活动的规划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一种制度化的方式实现学生对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和成长设计。

(3)途径的可行性。创新教育模式是两个课堂相结合的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要求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两个“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界墙”,该模式是纳入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两个为一体的教育和培养方式,是两个课堂相结合的成功做法。

(4)体系的完整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涉及学生素质的方方面面,旨在保证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真正做到提高“全面素质”。该模式的构建能体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体现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水平,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5)校院两级相结合。从长远看,模式要包括学校总体方案和各院系方案两部分,校级方案包括育人工作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安排;院系方案包括面向学生的具体实施方案。模式的制定和落实必须充分调动校院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在总体思路上全校一盘棋,在院系具体活动项目格局特斯的局面。

2、模式设计的内涵与实施

具体来说,“22131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选择因素的性质和影响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有必然内在关系的5个组成部分:

两个报告: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学术报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报告――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作为学校创新教育的常项工作。每年近百场院士、专家、教授、企业家讲座,配以覆盖多学科的博士讲坛、创业论坛、青年学生论坛,营造氛围释放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消除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中来。

两项训练:“步步高”大学生科技攀登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支持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发研究,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活动平台。近年来,学校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修订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设科研训练学分、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通过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无偿支持学生自主提出的学术科技创业项目的开发、研究,对学生中蕴涵的创业思想和创业项目采取基地化建设模式和项目化运作方式加以培养;通过组织有效的团队,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技能训练,使广大学生的创新才能有了“用武之地”。

一个体系:以“挑战杯”为龙头,建立科技竞赛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竞争交流。创业实践完成以后,需要对其成果进行评估交流,而各种学科竞赛是实现创业成果竞争交流的有效载体。以“挑战杯”为龙头的竞赛体系包括“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网页设计大赛、企业管理模拟挑战赛”等五项赛事,自主选题与命题相结合、专业命题与非专业趣味命题相结合,“挑战杯”是核心,各大赛成为“挑战杯”的重要来源和补充,形成了“一点多足”的科技竞赛体系格局。该竞赛体系在内容上与专业学***密相连,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吸引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每年都有科技成果问世,为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提供广阔的竞争交流舞台。

三项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广泛推广应用创新成果。近年来,我校围绕“育人”主题,扩展实践内容,加强基地建设,尝试专题社会实践,形成了全方位社会实践的格局。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激发科技创新灵感,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在学校的引导下,学生们自发成立了“天好者协会”、“无线电爱好者协会”、“创业计划者协会”等各种科技协会和科技发明兴趣小组,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跨学科、专业交叉正成为科技社团发展的新趋势,学生社团成了创业灵感的集散地。

一个中心:大学生开来创业中心――探索创业教育,推进创新成果转化。2001年学校以创新的精神、思维和工作方法,在总结以往科技创新实践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学生开来创业中心”。包括经营、管理、销售、开发在内的各项运作均由学生操作,按照现代企业模式运作。中心借助学校的技术优势和经费扶持,并争取社会资金,由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经营,开发研制、生产销售技术服务。实现了从创新走向创业,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延伸,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自主创业的能力。

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能力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在河南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根据调查显示,76%的学生认为学校现有的科技创业活动对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显著作用。一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河南省第三届“挑战杯”竞赛中,河南理工大学学生科技制作类和小发明类作品进入终审展评的总数名列全省高校第一;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18项;2006年第四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河南赛区金奖。王超同学自主研发的计算机外设产品“意盒”,2006年5月获得德国国际发明技术科学博览会金奖,并被列入“2006年国际成果重点转化实施工程”。王超正在进行的“多功能痰涕一体箱”的研究,已被纳入“全国21X重点专利实施工程”。

三、结论与思考

牢固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前提。高等教育的首要社会职能和根本的社会价值体现就在于培养人才,大学创新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培养创新人才这个根本性的任务。中国的大学要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数以万计的创新型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必须牢固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坚持教育中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协调一致,坚持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的协调一致,坚持教育学生做学问、做事与做人的协调一致。

优化高等学校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环境是指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学校因素,包括校长领导、学校管理、创新氛围、教学评估等。任何一种学校是否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校长是关键,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校长,才能为个体的创新能力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教育管理部门也应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为学生服务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选择性要求;要以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学术氛围为工作重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增强教学评估的全面性,在学生评价体制上,应实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体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导向和过程。

推进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被国际上高等教育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来,而高校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条件,缺乏双师型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较大困难[4]。校企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保障。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发挥主要的作用,没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就难以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5]。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传授教材为主要目标变为以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发挥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R],2006.6(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2]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4-9.

大学生养成教育总结例3

一、进一步提高对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的认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第四章第八条,对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提出的总体要求是:“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带给学生什么,这四句话道出了真谛,指明了方向,而其中良好习惯的培养又是根本的目标和归宿,因为它是学习、健体及做人做事的前提和保障,没有良好习惯作支撑,一切都是空谈。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好习惯养成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具有根本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工作。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负责,要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良好习惯抓起,这是一个有思想的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的。从小处来讲,抓良好习惯和良好品行,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和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一味靠题海战和死拼硬擂来强迫学生学习和成绩提高是徒劳无益的,这是一个明智的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和校长应该清楚的。

实施习惯养成教育也正是从教育规律出发,确立的德育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教育内容,各校对此务必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确实贯彻落实,决不可偏废。为此对学校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提出十项要求,即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总体思路、做好工作计划、细化活动内容、突出教育重点、开展课题研究、完善规章制度、营造文化氛围、注重阶段小结、保证教育效果。各校校长要围绕上述要求,切实担负责任,亲自研究部署,定期督促检查,做到一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一学期进行一次总结评估,确保十项要求落实到位。市教育局将对照十项要求对各校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其结果作为教育质量评价中德育工作评价的重要方面,并实行一票否决,养成教育工作不到位的取消一切质量评价表彰奖励。

二、进一步明确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

目前,各校均提出了习惯养成的基本目标和具体内容,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分学校提出了数十条甚至上百条习惯养成的具体内容和条款,貌似全面科学,实则是不假思索的罗列和堆砌,研究不深,取舍不当,显得繁杂和累赘。各校应从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认识规律出发,遵照循序渐进和阶梯式训练的原则,分学年学段提出习惯养成的目标和内容。目标要适中,达到度相对较低,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基本能够实现;内容要具体、精要、简洁,最好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学生易记易诵。

在总结部分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目标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十个良好学习习惯和十个良好行为习惯,供各校选择和参考。十个良好学习习惯主要包括:1、学会倾听的习惯;2、善于思考的习惯;3、良好的表达习惯;4、良好的观察习惯;5、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6、认真书写的习惯;7、自主阅读的习惯;8、总结反思的习惯;9、动手操作的习惯;10、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十个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1、举止文明的习惯;2、诚实守信的习惯;3、尊重他人的习惯;4、惜时守时的习惯;5、懂得感恩的习惯;6、勤俭节约的习惯;7、遵守秩序的习惯;8、勤于动手的习惯;9、锻炼身体的习惯;10、讲究卫生的习惯。

各校要对上述十个良好学习习惯和十个良好行为习惯认真研究,合理选用,拟订出最精当的、最有效的、最管用的、最符合实际的、最易让学生接受的具有校本特色的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三、进一步明确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措施及方法。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不能一味说教和灌输,也不能总是提醒或批评,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科学地加以训练和培养,必须完善各项制度、形成良好机制认真落实和实施,否则就是盲目和随意的。根据我市目前德育工作实际,我们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要求:

一是将习惯养成教育与德育主题活动相结合,实行“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月制度。目前各校正在深入开展“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研究”的省级课题实验,大力实施德育主题活动,因此,各校要统筹德育主题活动和习惯养成教育两个重点,协调一致抓落实。习惯养成教育和德育活动课程不是途径上的交叉,不是内容上的重复,而是途径和内容的统一。德育主题活动构建了从小学到高中我市德育工作的一个大的框架,是属于形式范畴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众多德育内容中的一项,是用来填充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是属于内容范畴的。为此我们要把习惯养成教育与德育主题活动有机结合,实行“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月制度,以活动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各校“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安排一定要认真,全学期有总体计划,每个月形成书面实施方案,切实做到活动主题鲜明、活动内容具体、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要求明确、活动效果明显。各校要把每月的活动主题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让活动有氛围,让学生有感应。

大学生养成教育总结例4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3-0145

一、问题提出

职业认同是主体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正性评价,它是激励该主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内在心理因素;它也是主体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看法,包括从事该职业能达到的目标、该职业所能产生的社会价值、社会舆论对该职业的认可程度所带来的正性或负性情感状态等。结合各学者对此概念的剖析,职业认同更应该是动态和静态的结合。动态包含了主体从自身职业经历中不断发展,确定和修正自己职业角色的过程。静态包含了主体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可和不断对当前职业现状进行的反思,而这也是职业认同最大的优势即通过不断反思,促进主体职业发展。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重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而我国成人教育的蓬勃发展,使成人教育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幼儿教师的重要后备力量。近几年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不少学生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学生缺乏职业认同感。

成人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其群体的特殊性,他们中有已经有过教学经验或其他工作经验的个体,也有没有工作经验的高中毕业或肄业生;学习形式也相对灵活。因此该群体在知识基础、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职业情感、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自我职业能力的评价等方面比其他全日制统招学前教育学生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危机。而他们却是目前普惠性学前教育中重要的师资力量。该群体的职业认同感高低关系到他们是否热爱工作,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岗前的职业认同感就成为成人教育中的一个紧迫且重要的任务,也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新课题。研究以职业认同为切入点,探究成人教育中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将有利于该群体学生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提高该群体的职业认同感,促进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师资质量;同时可以完善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为将来的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自编《学前教育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首先,该问卷在查阅和参考大量国内外关于职业认同感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构想,建立了现有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的维度指标;其次,通过对5名在职幼儿教师和随机抽取的50名成人教育中学前教育学生的访谈,修改和确定了成人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维度指标,并编制问卷。此种编制问卷的过程保证了该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问卷共33个题目,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调查,包括8个题目。主要涉及年级、生源类型、报考意愿、毕业后的打算等。第二部分是职业认同感调查,也是此次调查的核心,包括25个题目。主要涉及专业认同(9个题目)、职业认知(6个题目)、职业情感(4个题目)和自我职业效能感(6个题目)四大维度。

问卷计分方式分为两种。问卷第一部分采用百分数和质性的分析方法进行统计。问卷第二部分25个题目全部为正向选择题,采用李克特式5点计分法,采用EXCEL和SPSS19.0相结合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经过预测结果显示,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32,说明该问卷的信度较好,符合测量学的标准,可以作为调查的可靠工具。受客观现实和研究能力的限制,本研究的范围为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中专科学前教育学生的培养。研究中所使用的学前教育学生的培养是指职前培养,主要指在校学习的培养方式,不包括函授、自考和在职进修的培养方式。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学前教育专业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成教学生共356人进行现场测试,实际发放问卷352份,收回有效问卷329份,剔除未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多选、漏选、波浪形作答、同一性作答等无效问卷23份,有效回收率为93.4%。

三、研究结果

1.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问卷第一部分基本情况的分析结果如下。生源类型中,高中起点学生人数为235人,占总人数71.53%;中职起点学生人数为83人,占总人数25.23%,其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61人,占总人数18.54%,其他专业(包含汽修、计算机、舞蹈、旅游管理、护理、电子电器和会计等专业)学生22人,占总人数6.67%;工作后来就读的学生11人,占总人数3.34%,他们的职业包括幼儿教师、前台、文员、公司业务员等。一年级学生282人,占总人数85.71%,二年级学生47人,占总人数14.29%。对自己专业和就业出路的分析中,307人占总人数93.31%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是出于将来做幼儿教师的考虑;310人占总人数94.22%打算毕业后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186人占总人数56.53%打算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是为了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75人占总人数22.79%是为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打算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93人占总人数89.06%的学生打算毕业后到公立幼儿园或私立幼儿园就职。

2.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总体特征

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较好,但学生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较大差异。在每个维度上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异中,最大的分值差在专业认同维度上达到了18分,而职业认知和自我职业效能感维度上的分值差也分别达到了17分和16分。不同年级学生在职业认同上的情况不同,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职业认同四个维度的分数都有所提高;二是,专业认同和自我职业效能感两个维度的分数随着年级的升高增长相对较快。不同生源类型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不同,其中较突出的是在自我职业效能感维度上。该维度上高中起点(平均分20.11)和工作起点(平均分21.76)的学生得分远低于中职起点(平均分28.24)的学生。对于将来就业方向的不同,学生在职业认同四个维度上的差异不同。四个维度中职业情感和自我职业效能感的差异较显著,毕业后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学生分数分别高于毕业后不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学生2.14和2.02,而在专业认同和职业认知上两者的差异不大。

四、分析与讨论

1.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特点

从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到,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是较好的。与王艳玲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的研究相比,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同更加积极和正面,在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上也更加清晰和明确。这应该是源于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的抉择有关。本科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就读学前教育专业是非第一志愿录取,有的甚至是被调剂后录取的,因此部分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对学前教育了解不多,专业学习很被动。甚至有学生不认可该专业的情况,他们认为本科生教幼儿园是大材小用,实现不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成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范围较广,通常是结合家人、朋友和自身的特点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他们在专业选择上有了更多主动的思考。调查结果显示93.31%的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是出于将来做幼儿教师的考虑,94.22%的学生打算毕业后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这显示出成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认知更加明晰。

2.辨清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和激发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因年级、生源类型和对将来职业选择上的不同对自身职业认同感所带来的不同效应。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体现出职业认同感的稳步增加,且专业认同和自我职业效能增长较快的趋势。这与王杰等对学前教育本科学生职业认同的研究结果相似。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接受的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越来越多,越来越明确,同时各个专业课老师的引导和专业学习的氛围融入,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做了很大贡献。但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的提高程度有限,这提示我们尽管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专业更加熟悉和认可,对自己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把控有了更多自信,但是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对自己职业未来发展的期望并未提高。这对成人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议题,既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期望。

在不同生源类型上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状况也出现其独有的特征。即是中职起点的学生在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上远高于高中起点和工作后就学的学生,在其他维度上三者的差异不大。这与宋妍萍的研究结果有共通之处,她指出:不同生源类型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有显著差异。分析中职起点的学生成分发现中职起点的学生中(共83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居多(共61人),这足以可见个中缘由。中职就读学前教育的学生,在参加成人教育前就早已接触学前教育多年,也进行过多种学前教育技能的训练。因此他们在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技巧、组织一日活动和琴棋书画等方面优于其他两个群体。

对将来职业的选择上,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出现差异。毕业后打算从事幼儿教育的学生在职业认同感得分上高于毕业后不从事幼儿教师的学生。其中专业认同和职业认知上两者的差异不大,在职业情感和自我职业效能感上的差异更大。这应该归因于毕业后不打算从事幼儿教师的学生对专业的理性抉择,在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这部分学生通常认为,虽然我不喜欢这个专业,也不太喜欢小朋友,但是学这个专业比较容易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所以,他们在专业认同和职业认知上是认可学前教育专业的,但是对职业的兴趣和喜爱,以及对职业的自我效能感则较差一些。

本研究显示出年级、生源类型以及将来职业选择上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教育职业的认同是将来作为幼儿教师情感最持久的原动力,是从事幼教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职业认同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甚至还会影响到未来部分幼教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因此,根据此次研究的结果,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匹配等从各方面激发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同时,这也是本研究下一步深入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艳玲.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困境与消解[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王杰,薛钰川.学前教育本科生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

大学生养成教育总结例5

收稿日期:2006―12― 20

项目来源:本项目属学校教改立项课题:学历教 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研究,课题编号:230-11-44032。

作者简介:李亚春(1972―),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北京 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研究。

一、行业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当今世界的特点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国竞争日趋激烈。以经 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技水平的竞争, 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的科学家和培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师 为目标,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任务。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要 突出应用型,面向工程,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强工程的实际训练,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虑工程的综合性,突出工程的特点、注重市场需要、技术水平领先 ,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

为了培养和造就新形势行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从终身教 育和大工程教育的新观点出发,构建一个院校工程教育和继续工程教育培训有机结合、协调 发展的现代工程教育体系,并加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合理使用与科学管理,以适应社会经济 发展的需要。

二、行业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人 才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吸引我国人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全球范围内的 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 。然而,在实现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人才的作用是关键。而行业现有的人才资源还远远 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以铁路为例:根据铁路“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专家预测到2010年,铁路运输业人力结 构调整优化为橄榄型,即大专以上人员的比例要增加,至少应达到30%左右(研究生等高层 次技术人才要占很大的比例),初中及以下人员的比例要减少15%。只有这样,才能为铁路 运输业成为具有一定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人力保障。

三、人员结构中高等人才的不足

1以铁路运输业总体情况为例:

目前,铁路运输业的人力结构呈金字塔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全员的12%左右(研究 生毕业不足01%,本科、专科毕业生各约占5%、7%),中等职业教育的人员占20%,高中毕 业生占30%左右,而初中及以下人员约占40%。大专以上学历层次人员的比例大大低于邮电、 冶金等有关行业,这样的人力结构越来越不适应铁路行业的发展。

2从全路干部的总体情况来看,据铁道部人事司2001年对全路干部的统计:

2001年全路干部总数574 818人,全路固定职工2475 496人,干部占职工总人数的2322%, 从 文化程度上看:干部中文化程度在本科以上的有100 997人,占干部总数的1757%;大专18 6 592人,占干部总数的3246%;中专153 408人,占干部总数的2669%;高中以下133 82 1人 ,占干部总数的232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干部中受过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占干部总数 的5003%;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为289 164人,占干部总数的5031%;41至50岁为2 00 747人,占干部总数的3492%,51至59岁为84 078人,占干部总数的1463%;60岁以上 为829人,占干部总数的014% ,总体上来说,铁路干部的队伍还是一支比较年轻的队伍。 他们还正是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接受高层次的教育来为铁路的发展作出贡献。

3从铁路专业技术干部的情况来看:

铁路专业技术干部总数227 064人,其中,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有125286人,中专82 258 人 ,高中11 780人,初中以下7740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人员占专 业技术干部总数的5518%,这些人需要进行继续教育,而另外近一半的人则需要进行提高 受教育文化程度的教育。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铁路高等工程人才的数量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 时代,还远不能满足行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四、行业没有能力全面开展高等工程教育

1从目前情况来看,因为大部分行业高校都以划转,行业办高等工程教育缺乏举办高等工 程教育所必备的条件,而行业现有的条件只能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培养高级技术人员就 很困难。特别是当今社会,行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大幅上升,对人才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行 业更是无能力直接培养。

2从教师方面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双师”型教师。但现阶段,除了实习指导 教师外,行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的作用也有限,“双师”教师必须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培养 。实际上,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师除了应掌握一定专业基本理论之外,还应有作为教师必备的 基本素质要求,比如具有系统讲授一门课程的知识储备,懂得教学基本规律,有必要的语言 表达能力等等。这些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培养过程,不是一般工程技术人员或中专、技校教师 所能做到的。

3从应用型高等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来看,他们需要经过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严谨科学 的实验训练,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掌握探索未知领域的基本方法,更需要有创新思维。而 这些都不是行业自身能做到的,行业充其量还只能培养高级技工,而很难培养高级工程师。

4我们还应当看到,非技术教育越来越成为现代工程师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现代 工程已不是单纯的工程技术问题,它往往广泛地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甚至影响到人类 的生存。

五、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目前的优势与不足

1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

(1)高等学校(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大学还是专业学院)均无一例外地是高等工程教育的 主体,行业(企业)则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介入高等工程教育中。高校不但储备了工 程技术类专业知识,还储备了非工程技术类跨学科知识,这些正是现代工程师所需要的。行 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等行业教育活动的存在和近年来的大力发展,普通高等学校正在我国的 行业高等工程教育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2)据发达国家预测,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将逐渐与常规教育任务有同样的比重。我 国的各类高校都在扩大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办学规模,为行业培养人才,解决实际问题,使科 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基于我国的国情,我们有十几年的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培训的办学经验,摸索出来一套 管理办法,有强大的教育培训队伍和完善的教学设施。

(4)当前我国各行业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急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去研 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求得行业(企业)经济的振兴和发展。通过行业高等 工程教育来培育行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一条迅速、有效的途径。但从当前我国大多数行 业(企业)的现状来看,都显得力不从心,把希望寄托在高校的继续工程教育。

(5)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策来支持、保证行业高等工程教育顺利开展。

2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不足

(1)落后的体制和机制束缚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发展。面对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市场的挑战,***府和市场尚没有达成有效的统一,现有***府的职能对 行业高等工程教育还有相当程度的束缚力,如硬性要求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达到50%~ 60 %的比例。这种忽视具体地区差异的指令,易于造成行业高等工程教育脱离实际,产生教育 、效用“两张皮"的后果。

(2)观念上的偏差,是造成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人们追求管理型、高新技能型人才的意识逐步 强化,但是,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不够。在结构调整之前,一系列国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通 过制定***策和措施,较好地保证了其主管高校为本行业的技术人才进行的行业高等工程教育 和培训。但这些行业在并轨和转制后,不再主管自己行业的学校和企业,不能系统有效地进 行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和培训,这已成为我国行业高等工程教育不得不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难题 。

(3)国外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将对我国行业高等工程教育产生冲击。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外更多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进 入中 国市场,瞻前而实用的教育培训观念和措施将赢得用户欢迎。而目前我国的行业高等工程教 育体制仍然具有很强的传统性,办学规模、管理方式等基本没有脱离传统约束。由此带给行 业高等工程教育的挑战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及时借鉴,开拓求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行业 高等工程教育,迅速缩短差距;二是迫于应付,无法与之竞争,以至于被挤出人力资源开发 市场。

(4)传统的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现依然是发展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瓶颈。在传统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制约之下,我们还是从简单的从业需要之角度来确立行业高等工程 教育原则,让接受行业高等工程教育者掌握一门技能。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发展 之迅速,技能人才不断提高自己之重要意义,从而忽视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迫切性。国 外发达国家以人为本的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倾向不仅使受教育者从中学到了技能,而且突出地 发展了自我,提高了开发创新能力,增强了工作责任感。我国的行业高等教育定位 中国际化的意识、培养过程中学生接触到国外学习和实践环境的机会几乎为零 。据企业专家反映,国内若干知名企业均曾选送人才进行相当于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培训,但 常常效果不好。培养的人才在国际竞争和挑战性方面适应性不很强。我国的行业高等工程教 育应该在尊重受教育者、服务受教育者、满足受教育者个体要求方面形成着力点,培养跨文 化、跨学科的全面发展型人才,采用国际惯例设置教育培训的评估标准,以期我国的行业高 等工程教育走向国际化轨道。

(5)高校对继续工程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够,***策、措施不配套;教学大纲和教材不适应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没有跳出 学历教育的模式。

(6)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行业甚至有不少行业的领导对开展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目的和任 务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才进行有效的教育培训,与高校的合作力度不 够。

六、高等工程教育需要与行业教育培训相结合

1高等工程教育应服务于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为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服务,而高等工程教育则应该把培养 社会各行业合格的工程师作为使命,在为行业的服务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工科院校的一切工 作和活动都必须服从于履行这个根本职能。

当前,行业在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大难题就是人才个 体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群体结构不能满足客观需要。具体地说,从人才个体知识结构来看,一 是知识面窄,专业理论知识单一;二是对新兴学科知识和高科技术掌握不多。 而从人才的群体结构来看,一是专业结构不太适应客观需要,新兴技术专 业和新兴学科的人才太少;二是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才太少;三是能级结构不合理, 一些长线专业人才过剩,而短线专业和关键技术专业人才短缺。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行业在 进行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时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制约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因此,高等 工程教育应充分了解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从而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以此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优化知识和专业结构,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2在为行业服务中,科研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在为行业服务中,随着行业的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科研教育水平也得到提高。

(1)结构的调整将影响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高等工程教育在为行业的服务中,从行业获得了人才需求信息,这对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专业 结构调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努力办出特色都是至关重要的。

(2)提高了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行业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场所,使他们感悟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受到基本的技能训练,尤其是 在行业文化熏陶下,培养树立了学生敬业爱岗、与人合作的职业道德,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 不到的东西。

(3)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正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学科迅速分化,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交叉和新兴 学科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问世,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 快,市场对科学技术需要的反馈速度也越来越快等等。这些对目前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更具 有挑战性。

(4)行业还为教师提供了经常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在教师走出实验室,带领学生下厂实习的同时,不仅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并弥补 不足,还可以在实践中发现新课题,找到自己的研究项目,逐渐提高自己的“双师”素质, 成为“双师”型教师。

(5)深层次的合作,就是校企联合攻克技术难关、开展技术革新,从而达到学校培养人才 、行业谋求发展的利益双赢。高等工程教育在参加行业的创新项目的实施中,锻炼和培养科技人员接触新知识和交叉学科 知识,拓宽了知识面,使得技术创新过程成为既出成果又培养人才的最好形式,“产学研” 结合使得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水平得到提到。

参考文献:

〔1〕朱高峰论我国工程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高教研究,1998,(5)

〔2〕顾志良等关于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探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4)

大学生养成教育总结例6

1·1研究对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6所高等体育院校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

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调查访问法等。

2结果与分析

2·1课程时数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6所院校在课程总学时上有较大差异。教学时数最多的是上海体育学院,达到了3258学时。教学时数最少的是广州体育学院,只有2532学时。两者相差726学时。按照***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2600~2800的范围,广州体育学院的总学时数明显偏低,与1997年颁布的方案规定的总学时2700~2900更是差距较大。我院在制定99教学计划时,决定将原来本科3500~3900学时数压缩到2600~2800学时,但在实际制定时压缩幅度过大,直接后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容量。如我院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学分必须相应学习学院开设的课程约为52门(其中必修33门),而华南师范大学所对应的课程数约为50门(必修24门),成都体育学院的约为42门(必修31门),北京体育大学的约为40门(必修26门),武汉体育学院的约为40门(必修24门),上海体育学院的约为46门(必修35门)。与兄弟院校相比,我院学生学习的课程多而学时少,导致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繁杂。

从课程的组成结构分析,必修课时数最多而选修课时数最少的是北京体育大学,必修课时数为216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77·61%,选修课时数为62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2·38%。必修课时数最少而选修课时数最多的是广州体育学院,必修课时数为171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67·69%,选修课时数为818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2·31%。从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总学时数的百分比分析,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必修均高于70%)比较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更加重视必修课,而后两所体育学院(选修均高于30%)比较其他体育学院重视选修课。后两所学院在贯彻压缩必修课时数、增加选修课比例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精神方面做得较好,也更加接近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要求。

2·2课程学分数的比较

学分制是用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现代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它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自的充分发挥。学分总量和不同课程的学分比例,可以反映一所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侧重点。从课程体系的学分总量与结构分析,在对学生的学量要求上,师范教育性十分突出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要求最高,达180学分。从学分的课程构成比例上,我们将学分课程构成具有可比性的五所体育院校进行比较(成都体育学院实践环节没有规定学分,不可比),发现北京体育大学的必修课学分比例最高,较我院高出近13个百分点,而我院的选修课学分比例最高,较最低的北京体育大学高出8·77%。这一现象与学时比例反映的情况一样,说明我院的课程体系中较为突出选修课程,而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在学分总量上不如其他体育院校。

进一步分析,从必修课学分及其比例上,我们可以看到专业课学分,我院数量最少(56·5)、比例最小(35·3l%)。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院部分教师反映的学生专项能力下降的原因。由于专业课时数少(表1中几所院校里最少的)、学分低,学生的专业课时数较以往的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减少,而其他配套措施(如身体素质隐形课程的开设等)没有很好安排或落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必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3教育实践环节的比较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实践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重要方式。从6所院校在教育实践环节的内容与安排上分析,情况大致相同,个别院校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点。如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专门安排了1周的教育见习,突出了学生实习之前的准备工作。武汉体育学院在第八学期专门给学生2周的求职时间,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北京体育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独有特色,都在课程体系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次数以上的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活动等,获得规定的必修学分。由于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相对以往自由参加、可有可无的状况,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与参与的动力。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能力,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更能发挥积极作用。

2·4技能培养与要求的比较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方面,北京体育大学对学生的外语与计算机技能要求最高,规定学生必须达到外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才能毕业。成都体育学院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裁判技能要求最高,规定学生必须达到某项目二级运动员和二级裁判员标准才能毕业。我院对学生的外语要求是通过省级统考并达到二级,计算机技能方面没有具体要求。

这与***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较大距离,是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与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就达不到国家的专业人才标准,将面临市场的淘汰。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各院校基本保持了与其技能要求配套一致的课程设置。如在外语课与计算机课的学时数与学分数方面,北京体育大学的课程设置中都是最多的(见表5)。北京体育大学的英语课程,除第一、二学年4个学期384学时的必修学时外,还在第三学年开设了128学时的限修课,保证了学生英语学习连续三年不间断。计算机课程,北京体育大学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也开设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的限选课。这些措施保证了学生牢固掌握外语与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提高了该校学生外语与计算机过级率。比较而言,虽然外语课程是我院课程体系中学时数最多的课程之一,但与部分兄弟院校仍有差距。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外语必修课时数比北京体育大学少了112学时,比同在广州地区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少了80学时,而且没有象这两所院校一样开设外语提高课程。这可能是我院学生外语四级过级率低的一个因素。在制订新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中,我们很有必要借鉴他校经验,增加外语教学时数,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必修英语课的基础上,在第三学年甚至第四学年开设外语提高性质的选修课,以此作为提高我院学生外语水平的途径之一。

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裁判技能等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从6所院校的专项课程教学时数安排看(见表6),上海体育学院是最多的,专项训练课程和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总时数达到828学时,比我院高出522学时,北京体育大学专项教学时数处于第二位,专项训练课程和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总时数达到656学时,比我院高出350学时。我院的专项课程时数在六所院校中最少(306学时),甚至低于师范类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85学时。这组数据可能从一个侧面部分回答了社会和本院教师对近几年我院学生专项技术能力下降的原因。

毕业会考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全面考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我院与成都体育学院都执行毕业会考制度,但我院虽有毕业会考的要求,实践中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严格执行。***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将毕业会考的要求以“顶点课程”的形式固定在课程体系中,使毕业会考制度的具体体现,也更加便于实施与落实。对于这种发展趋势,我们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时应将之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2·5教育专业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体育教育专业具有体育和教育的双重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在课程设置中既要有体育专业的课程,又要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体育师资,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比率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学期间培养学生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从6所院校为学生开设的教育专业类课程整体情况看,教育专业类课程比例偏低,学时数都远低于5%。在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类课程欠缺,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牢固、教师意识和素质的养成、教育教学本领的掌握,削弱了体育教育专业应有的师范性。此外,6所院校中除华南师范大学外,其他院校设置的教育专业类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都是理论为主的课程。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主线是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应达到不但自己懂得,还要达到会讲、会做、会教的程度。

6所院校中,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学生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数及学时数、学分最多,有三门必修课、一门选修课。而且该校特别开设了教育职业技能课程,对作为教师职业所需的基本功进行专业要求与锻炼,值得我们借鉴。我院在这类课程设置方面有三门课程,而且都是必修课,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说是与学生培养目标十分一致而且作用非常大的课程,但是由于学时太少,并且都是理论学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能够与教学技能的实践相结合,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会更明显、更大。

2·6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正从过去单一的体育课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要求体育教师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充分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而这些知识主要靠在学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传授。从表8可以看出,在6所院校中,我院的该类课程结构较为单一,传授的知识较为陈旧,实用性不是十分突出,而兄弟院校开设的“健康教育与健康评价”、“体质健康教育研究、“体育健身原理与方***”、“心理健康与咨询”、“健身学”等课程,与中学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形势结合更为紧密,值得我们在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时借鉴。

3结论与建议

3·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结构

基本相同,但也存在课时数差异较大,课程重点各有所侧重的特点。我院课程门数多而学时少,课程内容繁杂,课程模块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3·2我院选修课学分比例较大,给学生课程学习的自由选择度较高,但专项课学时少,不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项能力。

大学生养成教育总结例7

中***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81-02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高位发展,已经进入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而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些年,高学历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逐渐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新教师(入职3年内)在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师职业发展”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不少冲突与困惑。为此,我们开展本次调研工作,以期为我国未来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的有效培训与提升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的现状调研

1.调研对象与方法。本调研以“S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S市5所高职院校(人事处长、新任教师和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发放“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调查问卷165份,实际回收161份,回收率为97.5%;实地访(座)谈S市教育局职教处领导和5所S市高职院校(人事部门负责人、新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20人次。

2.调研内容。(1)S市5所高职院校近3年新进教师的“基本情况、适岗情况、教育教学情况等。(2)从***府职能部门、高职院校人事部门、新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四个维度出发,了解“新进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有哪些问题?”对“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的需求期待吗?(3)本次调研以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职业素养为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提升、教师职业发展)、八个维度(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信息素养、科研能力、职业规划)。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2.适岗情况。

3.教育教学情况。

(二)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需求期待

(三)总体分析与结论

从高职院校新教师的基本情况、适岗情况、教育教学情况和***府职能部门、高职院校人事部门、新教师和学生四个角度对“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需求期待”的调研和数据汇总分析。

1.高职院校的新教师特征分析。①新进教师女性占比高。近3年新进教师中,女性教师占总数的63%,男性教师只占总人数的37%。②新教师中“师范生专业出身或有师范生学***历”的占比较低。近三年新进教师中,师范专业或有师范学***历的教师占总数的7%,非师范的教师却占总人数的93%。③新教师中有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总人数比重较低。

2.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适岗情况分析。①教学基本功较弱。有30%的新教师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很熟悉,有12%的新教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训目标非常了解,有16%的新教师会经常反思教学情况。②入岗职业成就感偏低。在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存在一个适应期,尤其在入岗前3年,新教师都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64%的高职院校新教师对入岗后职业成就感觉一般,缺乏职业归属感。

3.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的需求期待分析。①“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需求期望最高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其次是新教师职业认知归属感、职业未来发展规划的内容培训。②高职院校新教师刚入职以进入教学岗位为主,而大部分教师非师范专业出生,普遍缺乏基本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提升新教师教学能力需求度较高。③“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的“科研能力、信息素养”需求期望最低。

三、思考与建议

基于“江苏省S市5所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现状与培训需求调研”。87%的调研对象认为,举办“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是必要的,既可以弥补岗前培训的不足,又可以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那么,究竟如何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呢?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新教师师德教育,是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合格的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针对当前对新教师师德提升的迫切需求,在“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的实施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师德教育,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事业体会和忠于职教、热爱岗位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新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热情与创造力,培养他们勇于奉献的高尚思想品德和业精于勤、勤于进取的职业道德。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夯实教学基本功。调查结果表明,93%的新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知识匮乏,对所教课程体系不够熟悉,对学科内容的把握容易失偏,对于“怎么教学、怎么评价学生、如何开发课程”认识模糊。另外,大部分新教师是高校硕士毕业后就走上教学讲台(75%的新教师无工作经历),使得他们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较好的完成自我角色的转换。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着重“教育理念”、“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教学情感”四大学习模块的叠加,加强新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提升。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教师职业发展。一般来说,近三年入职的新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职业岗位和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但是调查结果却表明,64%的高职院校新教师对入岗后职业成就感觉一般,缺乏职业归属感,更多地是把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当作就业的“避难所、中转站”。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

4.完善职业素养培训的考核机制。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发展理论”,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成长是分阶段的,而且培训考核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决定培训目标的实现。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员与专家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业考核相结合、即时与后续评价相结合,建立新教师档案,重视新教师成长的发展性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宇岑.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提升[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66-68.

大学生养成教育总结例8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因此,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进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索。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设性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力争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例如:我在对于正数和负数概念的教学时就不是老师讲,学生当听众,而是把班上学生分成几个组,各组选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同学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获胜。教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根据需要再重复上述活动,并评选速记最快、方法最好的同学。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分析同学的活动情况,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也参与表演,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让学生感受引入数学符号的必要性。转贴于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杨教学民主环境,学生在这种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学生敢于发表***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例如:在课题学习中利用不等式关系分析比赛问题。问题、某射击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前6次射击共中52环,如果他要打破89环(10次射击)的记录,第7次射击不能少于多少?教师出示问题:(1)如果第7次射击成绩为8环,最后三次射击有几次命中10环方能破记录?(2)如果第7次射击成绩为10环,最后三次射击中是否必须至少有一次命中10环才有可能破记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上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定一个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各小组积极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小组在讨论中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合作能力。

大学生养成教育总结例9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89-02

1.“体教结合”对于培养高层次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高层次竞技体育人才(本文特指国家集训队)代表着我国竞技运动的最高水平,肩负着为国争光的重大使命,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我国“举国体制”的培养体系下,高层次竞技体育人才一方面拥有高超的运动技术水平,一方面文化教育水平却非常低下,这种片面发展不利于其竞技水平的持续进步和提高,同时也为运动员退役后顺利适应社会生活埋下了很深的隐患。“体教结合”是指“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构建的和谐体系。”[1]它正是为解决和完善“举国体制”片面发展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内在缺陷而提出来的,正如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司长史康成先生指出:“‘体教结合’问题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我国训练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涉及到我国竞技体育如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2]可见,“体教结合”的重要意义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真正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对此,湖南师范大学走在了全国高等院校前列,于2004年和国家体育总局水上管理中心建立合作,由后者负责专项技术运动训练,前者负责文化知识教育,以皮划艇国家集训队22名运动员为培养对象进行联合办学,为探索我国“体教结合”培养高层次竞技体育人才的途径与模式迈出了十分宝贵的一步。从实施效果来看,“体教结合”对于培养高层次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有计划地授课,使运动员较为系统地掌握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等理论知识,从而使运动员能够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竞技运动的科学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第二,培养社会职业技能。通过运动训练学、体育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传授,加之运动员本身的运动特长与优势,使得运动员退役后能够迅速转化为合格甚至优秀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如高级教练员、体育管理人才等,使之能够顺利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三,提升教育层次与学历水平。在本次联合办学中,大部分运动员按照湖南师范大学学制的有关规定修满学分,并顺利获得本科毕业证与学士学位,成为了“211”重点建设大学的毕业生。这大大提升了其教育层次与学历水平,也为其退役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资本。

2.“体教结合”培养高层次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存在问题

从国家体育总局水上管理中心与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办学的实施情况来看,既为我国“体教结合”培养高层次竞技体育人才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与思路,同时也暴露了其中容易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思想认识上偏离对“体教结合”本位的理解

在***的十七大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体教结合”培养高层次竞技体育人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竞技体育中最重要的人是运动员,那么“体教结合”就应该以运动员为本,把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视为其核心目标。而目前体育部门受到“举国体制”的惯性影响,在看待“体教结合”的问题上,大多还是站在竞技体育如何发展的立场上,认为“体教结合”是为了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萎缩等一系列有碍竞技体育发展的问题,是为奥运会争金夺银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道路。换言之,其认识本位是竞技体育,这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有所背离的。

2.2 行动目标上“体”、“教”两部门各行其道

由于认识上对“体教结合”本位的理解有所偏离,作为“体教结合”双方的体育部门与***门,在“体教结合”这一形式的目标追求上,都比较容易从本部门发展的局部利益出发进行取舍。如体育部门视“体教结合”为解决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使运动员消除思想顾虑、安心训练从而提高运动成绩等问题的手段,而***门则视“体教结合”为提高学校知名度、扩大学校影响力的良方,从而双方都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真正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社会竞争力的高层次竞技体育人才这一最重要的目标上来。

2.3 分工协作上缺少实质性的内容与措施

由于目前“体教结合”培养高层次竞技体育人才在我国尚属于摸索阶段,以及一些其它客观因素,导致“体”、“教”两部门在分工协作上容易停留在一种粗线条、大轮廓的层面,难以深入到一些实质性的内容与具体措施,从而使“体教结合”容易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2.4 实施过程中“学”、“训”矛盾十分突出

对于高层次竞技体育人才而言,肩负着为国争光的重大使命,需要经常参加各种国内外大赛,其“体教结合”实施过程中的“学”、“训”矛盾十分突出。以国家体育总局水上管理中心与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的皮划艇国家队运动员为例,在整个培养期间,参加的国内大赛有全运会、城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赛等,参加的国际大赛有奥运会、世界杯比赛、世界锦标赛、亚运会等,为保证获得最好的比赛成绩,每次大赛前都有安排严密的训练周期,此时要想安排时间与地点对运动员进行文化课教育,是十分困难的。

2.5 学制管理上难于规范和统一

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高层次竞技体育人才是一个特殊群体,这给“体教结合”的具体操作带来很大难度,给规范和统一的学制管理造成实际困难。以国家体育总局水上管理中心与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皮划艇国家队为例,其一是运动员流动性很大,皮划艇国家队是以每一届奥运会为周期组建起来的,一届奥运会结束后,本届国家队即告解散,其中一部分运动员可能分流到各省市运动队继续训练与比赛,而另一部分运动员可能直接退役了,这样就会面临如何继续对运动员进行统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其二是运动员个体差异大,皮划艇国家队运动员在年龄、运动技术水平、比赛成绩以及文化基础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别,那么如何制定区别与统一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如何实施弹性灵活的学分制度等都是难于操作和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郑婕.“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6:26.

[2]史康成.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M].国家体育总局***策法规司,2001:221.

大学生养成教育总结例10

数学的发展,在于不断地创新、发现、创新比命题的论证更重要。正如华罗庚教授所指出的,如果没有独创精神,不去探索新的道路,只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路,也总会落后别人一步,要想赶过别人,非有独创精神不可。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重视引导学生认识真理和发现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新的起点是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怎样逐步培养学生敢于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数学思维方法,主动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1)通过类比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当两个知识系统中某些对象间的关系存在一致性或某些对象存在类似的关系,我们便可对这两个知识系统进行比较,从而可以一个知识系统所具有的结果去猜想或发现另一个系统也具有相应的结果,所以类比是发现新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

(2)通过归纳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归纳是指从特殊和具体的认识推进到一般的、普通的、抽象的认识方法,是一种由特殊前提导出一般结论的认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2.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勤反思

所谓猜想是人们根据事物的某些现象,对它的本质属性、服从规律、发展趋势或可能的结果作出一种预测性判断,猜想是预测性的,但通过推算、证明、验证或其他数学手段之后,猜想的真假、成败式盈缺才能成为定论,当回头再作一番思考时,相对原先的思维出发点,则成为一种居高临下之势。

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的大小往往与他的思路是否宽阔、灵活,是否富于联想等密切相关,所以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自然就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之一。因此,要求教师精选一些典型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采用联想、试探等种种方法,打破常规,大胆尝试。

3.引导学生不断总结

科学上的创新,一般总是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学生学完每一个单元后,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做好总结,使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及方法,以达到对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概括的习惯和能力,这对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和今后开拓性工作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学校是学生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学校这块主阵地,学校教育应以最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于学生,是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化的开发与挖掘。但是,我们知道,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创新性学生培养的许多方面都不尽完善,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

传统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方式以及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与我国当今倡导的创新教育格格不入。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实行统一大纲、材、统一考试,忽视个体的差异性。总之,这种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只有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启发性只是创新教育教学中所要求的原则,任何一种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

教师除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外,积极地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当中,通过声音、***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创新教育在教师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学生养成教育总结模板

学习

小学心理活动课总结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心理活动课总结,内容包括心理活动课总结,小学心理教育活动工作总结。第三条小学的工作重点是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要服从和服务教育教学工作。第四条本办法适用县内城区小学、各乡镇中心小学、各村小学及

学习

辛弃疾水龙吟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辛弃疾水龙吟10篇,内容包括辛弃疾最有名的水龙吟,辛弃疾水龙吟的知识点。《水龙吟》上阙有大段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景象壮观阔大,描写笔力遒劲。紧接着三个短句“遥岑远

学习

关于女人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女人10篇,内容包括关于女人的有趣简介,关于女人的故事和感悟。3、女人跟男人一样的也是人,也是***的人。女人有拒绝大男人沙文主义的权利,有拒绝当男人附件的权利,有拒绝被男人骑到头上吆五喝六的权利,有主动提出离婚的权利

学习

高师音乐专业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高师音乐专业,内容包括音乐专业知识与教学,音乐专业课程大全。一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明确指明艺术课程在建立学生的健全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智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艺术课

学习

公司规章制度范本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规章制度范本,内容包括公司规章制度范本与员工守则,装修公司规章制度范本。第三条本制度适于公司全体员工。第四条经理和主管负责监督本制度的贯彻实施。第五条本制度适用于未注明条款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第二节奖励第

学习

说好普通话手抄报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说好普通话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说好普通话简单手抄报,说好普通话手抄报简单好看。法制伴我行手抄报***片2法制伴我行手抄报***片3法制伴我行手抄报***片4法制伴我行手抄报***片5法制伴我行手抄报的内容:法律小故事父母从潮阳

学习

文员述职报告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文员述职报告,内容包括采购文员述职报告,文员个人述职报告例文pdf***。一、以踏实的工作态度,适应办公室工作特点办公室是单位运转的一个重要枢纽部门,是一个服务性质的部门,是单位内外工作沟通、协调、处理的综合部门,这就决定

学习

青灯观青史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青灯观青史10篇,内容包括青灯观青史对联,青灯观青史全集。一、“青田鱼灯”的历史渊源青田全县广袤二三百里,重山复水,百姓梯山为田,田中养鱼(俗称田鱼)。金秋八月,家家“尝新饭”(风俗活动):一碗新饭,一盘田鱼,祭祀天地,庆

学习

康复医院工作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康复医院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康复治疗师个人年度工作总结,医院康复工作发展情况总结。二、继续坚持理论知识的学习,继续打造学习型团队。半年来,坚持周四的例行学习制度,学习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1》、《类风湿性

学习

本命年祝福语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本命年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本命年祝福语文案,孩子本命年祝福语。3、新年好!新年到,好事全到了!祝您及全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吉祥如意!4、中华板***像雄鸡,欣逢马年添双翼。佳节寄语***:您有粉丝十三亿!什锦饭令千家乐,八宝粥

学习

学校监控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监控10篇,内容包括学校监控记录范文,学校监控情况报告。(二)教学质量监控的意义1教学质量监控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由各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例如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教学设施的水准,教学

学习

电影我的姐姐10篇

阅读(58)

本文为您介绍电影我的姐姐10篇,内容包括我的姐姐电影简介100字,我的姐姐电影文案。女主人公的三个性格特点注定了她悲剧的命运。(1)命运坎坷,内心仍然纯真。原本是西贡的一名普通的乡村女孩,由于父母被美国的飞机炸死,无家可归的她只有来到夜

学习

关于亲情的诗歌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亲情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适合父子亲情的诗歌,表现亲情的诗歌摘抄。弯着腰,一句句打捞,晾在枝杈上花朵一说话它就开放。一只只尝到甜头的舌头拱着母亲的胸脯。仿佛一群撒娇的孩子争着抢着与母亲亲昵看着母亲在花丛中,一遍又

学习

新劳动法实施细则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新劳动法实施细则,内容包括劳动法合同法实施细则,甘肃省实施劳动法细则。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

学习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模板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模板,内容包括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拜年词,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完整版。6、新年来临,清扫一年里的郁闷,规划今年将朝气蓬勃。7、新年祝福,一年一次。祝福话语,汗牛充栋。万流归宗,全是喜庆。新年祝福,要有新意,还

学习

艺术支教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艺术支教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美术师范生支教个人总结,支教工作学期总结模板。三、***建重点工作回顾(一)认真贯彻《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共******组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以及《辽东

学习

两校交流发言稿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两校交流发言稿模板,内容包括两校交流会新闻稿范文,两校交流校长发言稿。第一,普通话水平。这一项虽然并不要求考生高中一毕业就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考官会判断考生的这一基本条件。在三到四年的专业学习里,通过学习

学习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模板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艺术专业论文模板,内容包括环境设计论文模板,生态环境论文的模板。(一)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治甚至厌

学习

企业财务共享模板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财务共享模板,内容包括企业财务共享方案设计,财务共享企业名单模板。2.1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分析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组织管理方式,其特点在于进行合作战略的优化,将其使用在企业中,目的是为了整合企业内部业务组织

学习

大学生工作计划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大学生七月份工作计划,大学生学习部工作计划。其次,英语专业面对的择业范围较为狭窄。一般,只能选择与英语专业有关的职业,而与英语专业相关的职业部外乎就是翻译、新闻英语之类等。总之,相对与许多专业

学习

丈量工作方案模板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丈量工作方案模板,内容包括测量方案审批意见怎么写,丈量结果公示模板。(三)主要概念界定。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

学习

儿童用品调研报告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用品调研报告模板,内容包括儿童用品市场调研报告模板,儿童玩具市场分析报告范文。儿童对于家庭消费的影响早已远远超出了儿童产品这一简单的范畴。我们同样来看电影《喜羊羊II》的成功,这是一部纯粹的儿童动画电影,票房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