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移文10篇

北山移文篇1

“居士既为东道主,文人休勒北山移。”上一句是:细高风物总幽奇,朱实离离瘦玉枝。

原文:

《次韵槐卿舅诗寄石榴》朝代:宋    作者:喻良能

细高风物总幽奇,朱实离离瘦玉枝。

居士既为东道主,文人休勒北山移。

北山移文篇2

[关键词]陕南;移民;地方志;构成;地域文化

陕南地区即地理上泛指的川陕楚交边的秦岭—大巴山区,是历史上主要的流移人口集聚地之一。

明末,陕南的人口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即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的反复兵燹之后损失殆尽,其地域人口、文化也遭到严重损伤。严如熤(嘉庆时的汉中知府)在《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云:“川北、川东风土与汉南相近,自明以来,荆襄流民即聚此数郡之间。明末遭张献忠杀戮之惨,遗民所存无几。承平既久,民多外省搬入,而湖广之人尤多,以其壤地相连,易于搬移也。”[1]汉南即现在的陕南地区。

为了充实和发展这一区域,清朝建立不久,就考虑向此地移民事宜。另外导致移民的原因是湖广一带人口增长带来的生存压力。当时任定远厅同知的马允刚(定远厅地处大巴山区,属汉中府,乃分西乡县之地设置)说:“自高宗乾隆三十年后,川、湖、两广生齿日繁,人稠地窄,来南山开种者日益众,”[2]这也符合那是中国真正处于一个人口增长高峰的实际。

再一个原因是自然灾害及饥荒因素,在向陕南移民中,因灾荒迁移者占很大比例,诸多相关记载都提到了灾荒因素。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著名学者、乾隆年间长期巡抚陕西的毕沅奏请将兴安州升为府,奏折中说:“(兴安所在山区)从前俱系荒山僻壤,土著无多。自乾隆三十七、八年以后,因川楚间有歉收处所,穷民就食前来,旋即栖谷依岩,开垦度日。”[3]地方志亦载:“乾隆初,中干山南老林未开,土地荒芜。及四十三、四等年,安徽、两湖数省屡被灾祲,小民流徙,络绎前来,多散布于山谷间,渐次开垦,安然乐业,遂成土著。”[4]

基于上述原因,清王朝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一般称为“川陕大移民”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陕南、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

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贯穿于川渝东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的秦巴山区,尤其是以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区为主体、涉及其周边地区的广袤山地是明清两代大移民的重要地区”[5]日以千众的数目流入陕南的秦巴山地,一度使陕南各地的人口骤增。随着各地大批移民的流入,不仅为陕南带来了各地的先进技术,还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方言语音、风土与民情,以及各地的民间艺术,为陕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如此规模的移民,必然对陕南当地的居民构成产生重大影响。严如熤论及清代嘉道时期陕南人口的土客结构时说:“川陕边徼,土著之民十无一二,湖广客籍约有五分,安徽、河南、江西之民约有三四分。”[6]也就是说,客籍大概占到总人口的十分之八以上。严如熤长期任职陕南,而且十分重视地方社会经济、民情民风的调查研究,其所说应当反映当时的实情。由此可以推论,移民约占当地居民是80%左右。

以山阳县的变化为例,何树滋(湖北钟祥人,乾隆晚期先后在雒南、山阳等地任知县)《修惠士田序》云:“数十年以前,居民无几,地方闲空。自乾隆三十年以来,生齿繁多,城内城外人烟稠密……”[7]。

类似于山阳县在陕南不少地方出现。在紫阳县,乾隆中期就因流移大量进入,甚至发生众多的土客纠纷,时人有“紫阳地方,山深境僻,籍混人多,认地开荒,欺扰土著,逞刁健讼,遇事风生”之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在任的县令张志超即以有效调处土客关系而***绩显著。他认为“一邑之荒地渐开,四方之穷民攸赖,况兹扶老携幼,移家就食,土人固虞其欺扰,而有司何忍其流离?”[8]

至于移民中落户于陕南的省籍构成,近来有过不同说法,但总体认定以荆楚来的移民为主。我们再以陕南一些地方志和搜集的碑文为例,予以佐证。

综合陕南人口籍贯姓氏统计,在所收集的81个籍贯姓氏族姓中,来自两湖者有54个族姓,其中明确为湖北者36个族姓;明确为湖南者14个族姓,无法分南北者4个族姓。其余来自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浙江等地。显然,来自湖广的移民占了主要比例。前引严如熤关于陕南人口土客结构的分析,即可作为移民迁出地分布的参考:“湖广客籍约有五分,安徽、河南、江西之民约有三四分。”来自两湖的移民在这其中应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

当然这些移民具体分布到陕南各个县其迁出地分布就有一定差别,地方志等文献记载可以提供相关信息。例如在雒南,知县何树滋《禀恳山地免升科》有:“卑职节奉宪檄:准部咨将境内两湖人民开垦山地已成段落共若干,查明分则升科”之语,直接称开垦山地者为“两湖人民”而不言其他省区,可见自两湖来者数量之多,当在雒南县“开垦山地者”中占据绝大多数,这与陕南总的情况吻合。清末的学者对这种情况论及的也很清楚,《洵阳县乡土志》云:“邑值鼎革以后,居民寥落,土地荒芜,五方之迁居者,楚郧为多,西安府属次之。楚人多耕种,西安府属之人多为商。”[9]我们再以紫阳县的情况为例,据清代紫阳大南铺户口册(残)统计:著录的户主33人中,仅一户原籍本县,其余32户,原籍湖北者15,原籍湖南者7,原籍四川者8,原籍江西者2,仍以来自二湖者占绝对多数。[10]

北山移文篇3

关键词 连阴雨;成因;环流特征;切变线;物理量;春播期

中***分类号 P4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268-01

1 连阴雨概况

2009年5月9—15日晋中市出现历史罕见春播期连阴雨天气,其特点是区域性大雨开始,过程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过程降水量在44.1~75.4 mm,降水分布呈东山多、平川少、南部多、北部少。其中9日8:00至10日8:00晋中市普降大雨,日平均降水量达35.8 mm,最大降水出现在昔阳县,为53.9 mm,为此次连阴雨过程最大降水时段。

2 形势分析

2.1 乌拉尔山阻高崩溃,切断低压减弱东移

2009年5月8日8:00 500 hPa中高纬为一脊一槽型,乌拉尔山阻高建立,高中心强度568 gpm,脊前巴尔喀什湖到北疆为一切断低压,低压中心强度548 gpm与冷中心强度-28 ℃基本重合。切断低压前锋区至青海附近有西风槽东移。同时位于银川至兰州一线有短波槽东移,8日20:00短波槽东移至山西西部,受其影响晋中市8日夜间降水开始。9日8:00乌山阻高崩溃,切断低压与冷中心分离东移,西风槽前有小股冷空气扩散东移至河套西部,10日8:00切断低压减弱为低槽东移南亚,并有冷空气配合,锋区位于北纬40°~43°,为连阴雨天气提供源源不断的冷空气。5月15日20:00 500 hPa环流形势发生大的调整,其主要特点是乌拉尔山高压脊东移,在巴尔喀什湖到***的北部形成了宽广的高压脊,贝加尔湖冷空气加强南下,在东北地区形成深厚的冷槽,在北纬34°以北亚洲地区建立起稳定的两脊一槽。河套地区转受脊前西北气流控制,连阴雨天气结束。

2.2 高层东高西低形势,高原西南气流维持

8日8:00 500 hPa东亚地区为东高西低形势,9日8:00南支槽发展,10日8:00至11日8:00高原中东部至河套处于中纬度低槽前侧,西南气流维持;13日8:00南支槽再次发展,东亚地区东高西低,晋中市再次处于槽前西南气流中,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水汽输送通道[1-2]。

2.3 中低层切变线与南支槽共同影响

8日8:00 700 hPa低槽快速东移,12 h移动近5个纬距,9日8:00 700 hPa原低槽已移至东北地区,在北纬42°附近有东西向锋区维持发展南下,在四川盆地至山西南部有低涡切变生成,由于切变线从9日8:00至11日8:00持续在山西南部,造成晋中市9—10日8:00全市普降大雨;10—11日8:00普降中雨。到13日南支槽发展,槽前有大于12 m/s西南急流,在汉中与西安间有12 m/s的风速辐合,受东部高脊阻挡,西风槽东移缓慢,13—14日晋中市小雨天气;15日20:00,由于贝加尔湖冷涡加强,冷涡后西北气流与华中西部的西南气流交汇,使得切变线在山西中南部持续维持,切变线在山西中南部长时间维持,造成此次连阴雨天气。

2.4 地面形势

8日8:00晋中市处于蒙古气旋底部,在西安与平凉间存在弱冷锋,9日8:00蒙古气旋减弱为低压东移至山东,华北北部有1 020.0 hPa的冷高压南压,从渤海—孟加拉湾形成东北西南向低压带,山西处于1 002.5 hPa低压中;9日20:00东部冷高压南压,低压减弱为倒槽,晋中市处于高压底部、低槽顶部,与山西地区春季大降水形势一致。

3 物理量分析

3.1 垂直速度

在降水时段500~700 hPa垂直速度均为负值,降水较大的时次,对应的上升速度也较大。9日20:00晋中市上空500~700 hPa垂直速度≥-50×10-3 hPa·m/s,500 hPa最大为 -61×10-3 hPa·m/s,14日8:00晋中市上空500~700 hPa垂直速度≥-30×10-3 hPa·m/s,700 hPa最大为-38×10-3·hPa·m/s。

3.2 相对湿度

这次连阴雨天气开始及5月9—10日8:00,晋中市普降大雨局部暴雨。5月9日20:00沿东经113°相对湿度经向垂直剖面上,在北纬35°~41°,对流层中有3个大的湿度中心,第1个位于500~800 hPa,第2个位于300~400 hPa,中心值均>90%,第3个位于150 hPa附近,湿中心达到80%,在降大雨期间,对流层形成深厚的湿空气柱,提供了有利的湿度场条件,湿空气柱与大雨落区基本一致,5月10日8:00沿东经113°相对湿度垂直剖面上,在北纬35°~41°,>80%的湿中心快速降低到450 hPa以下,同时降水强度减弱。在其后的阴雨过程中,降水中低层500~850 hPa相对湿度 >90%始终存在,为连阴雨提供了较好的湿空气环境[3-4]。

3.3 锋区

5月9日8:00 850 hPa在河套东北部北纬40°有16 ℃差值的等温线密集区,24max=-18 ℃,符合山西地区春季大雨以上降水指标。

4 参考文献

[1] 刘佳.2011年9月河南省持续性连阴雨天气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2,35(4):22-26.

[2] 李效珍,贾利芳,李子龙,等.山西北部一次罕见的秋季连阴雨诊断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4):379-384.

北山移文篇4

关键词:生态补偿;一般性转移支付;生态敏感性;生态重要性

中***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13503

1河北省生态环境概况

河北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自然条件差别大。冀西冀北的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是京津冀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环保责任重大。生态功能的巨大差别造成了河北省各设区市间以及京津冀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地方财力差异较大。生态环保往往会影响地方的经济利益。因此构建***府间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积极争取中央对河北省纵向生态转移支付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开展京津冀区域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有效均衡地方生态环保与经济利益。

2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概述

国家财***转移支付,按财力转移的方向分为横向转移支付和纵向转移支付,按财力是否规定用途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1]。专项转移支付会明确规定资金的用途,接受方***府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的使用方向,目的是对地方***府提供的收益外溢的产品和劳务进行补偿,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一般性转移支付是上级***府通过依法核定下级***府的财力缺口,按照规范合理的办法给予下级***府的一种补助,下级***府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并结合当地情况统筹安排和合理使用,主要是为了弥补地方各级***府的财***收支差额,实现不同地区的财***收支平衡[3]。

均衡性转移支付是一般性转移支付中最重要的项目,均衡性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由接受补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下设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和产粮大县奖励资金,2009~2012年***连续颁布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办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2012年中央对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等文件,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体系下设立生态功能区财***转移支付[4,5]。

3河北省一般性转移支付现状

2014年中央对河北省均衡性转移支付279.24亿元,其中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85.97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22.25亿元。河北省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覆盖区县情况见表1。河北省区县共计175个,下拨均衡性转移资金的区县共计175个,其中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的区县为173个,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区县65个,见***1。

4敏感区县纳入一般性转移支研究

德市的丰宁、围场,张家口市的沽源、张北、尚义、康保等6县被列入补偿范围。2014年,经***批准,张家口、承德所有县(区)均纳入范围,到2014年为止,河北省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显示共计65个。

在京津冀区域内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财***转移支付力度,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补偿的内容应该是一定区域内遭受破坏需要恢复的生态系统或者持续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系统[6~8],因此,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敏感性和重要性,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将河北省的生态敏感区县和生态重要性区县均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范围。《河北省环境功能区划》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扩大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本文采用《河北省环境功能区划》评价结果中的生态系统敏感性和生态重要性评价结果,对需要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范围内的县(区)进行分析论证[9]。

4.1生态系统敏感性

生态系统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映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可以以此确定生态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是在考虑沙漠化敏感性、土壤侵蚀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和盐渍化敏感性4个指标的基础上,以县级行***区为评价单元对这些单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河北省生态系统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见***2,根据评价结果,生态系统敏感性高度敏感地区应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即秦皇岛的卢龙县,唐山的曹妃甸区、保定的北市区。

4.2生态系统重要性

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是对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

务能力进行定性或定量研究,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体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明确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分布特征和分布区域。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按照[生态系统重要性指数]=Max{[水源涵养重要性],[土壤保持重要性]、[防风固沙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县级行***区为评价单元对这些单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河北省生态系统重要性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和***3。

重要性分级县级市极重要地区

沧州的任丘市;衡水的饶阳县、深州市、武强县;秦皇岛的海港区、青龙、卢龙;唐山的曹妃甸区。生态特征详见表3。

参考文献:

[1]程晟.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制度研究以苏州市环太湖饮用水水源地为中心[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李凡.转移支付、财力均衡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王鹏.财***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北山移文篇5

[关键词]烃源岩 地球化学 供烃

[中***分类号] P5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49-1

薛庄-留路地区位于饶阳凹陷油气最富集的两个生油洼槽(马西洼槽、河间洼槽)之间。经过近几年的开发挖潜,薛庄-留路地区的潜山无论是发现的新断块还是油田内部调整都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特别是对深小潜山勘探屡有突破。

1烃源岩发育特征

研究区主要发育Es1下和Es3两套烃源层。

Es1下烃源层主要分布在薛庄断层以西的区域,累计厚度在150m-250m,其有机碳含量普遍很高,但未成熟-低成熟阶段,平面上变化不大,有机碳含量最高达2.5%,一般都在1%~2.5%。

Es3烃源层同样分布在薛庄断层以西的区域,但在研究区分布变化较大,工区主体部位分布较薄,厚度在200m-300m,南北两侧分布相对较厚,厚度在300m-600m,该烃源层是研究区形成成熟原油的主要烃源层,有机碳平均含量中等,平均为0.75%。

从位于八里西潜山的马25井和宁古11潜山的宁古11井油源对比分析来看:马25井原油主要来自马西洼槽Es1下和Es3上烃源岩,而宁古11潜山原油主要来自河间―肃宁洼槽Es3段烃源岩。该区潜山应具有东西、南北多向供油的特点(表1)。

2供烃方式

从薛庄潜山带构造特征来看,该区是一个早期形成、长期发育的“古梁子” 。南北两侧紧邻河间西和马西两个主生油洼槽,八里庄西潜山虽然埋藏深,但该潜山具有双向供油优势;薛庄、八里庄和八里庄东三座潜山虽然埋藏相差不大,但控制薛庄潜山的薛庄大断层为该潜山提供了较大的断面供油窗,油气沿薛庄断层面向薛庄和八里庄潜山运移供给;八里庄东潜山由于位于生油洼槽的二台阶位置油源供给条件较差,未能成藏。且本区潜山烃源岩的大量排烃、运移、聚集期是在渐新世沙一段至东营组沉积期,并延续到中新世期;薛庄地区潜山形成于渐新世之前的沙四-孔店沉积期,构造定型于馆陶组沉积前。因此潜山圈闭的形成期早于或同期于烃源岩的生、排烃期和油气运移、聚集期,在时间上圈闭形成期与烃源岩生、排烃期配置关系良好,有利于潜山成藏。

八里庄潜山上覆沙四孔店组非生油层,东侧与沙四孔店组非生油层对接,西侧与沙三段地层对接。从潜山和油藏的形成过程来看,八里庄西潜山形成最早,在沙四-孔店时期就抬升遭受剥蚀,八里庄潜山抬升最晚。八里庄西潜山油藏形成最早,八里庄潜山油藏形成最晚。分析认为,八里庄潜山的油气主要从潜山西侧的薛庄潜山运移到八里庄潜山。油气首先通过断层运移到薛庄潜山,然后由薛庄潜山通过断层和雾迷山储层运移到八里庄潜山形成油藏。

从原油密度和含蜡量分析(表2),由西向东、由低潜山到高潜山原油性质有由好变差的趋势,油气主要由西向东运移,马25井西是油气输入的主要方向,自西向东原油密度和含蜡量逐渐降低。另外马100断层处,也是油气运移的另一个方向,根据差异聚集原理,油气首先运移到薛庄潜山,灌满薛庄潜山后溢出运移至八里庄潜山,形成八里庄潜山油藏。

从表中明显看出八里庄西潜山油藏原油性质最好,比重小,粘度低,含硫,胶质沥青含量都比较低.表明距离油源近,运移距离短。八里庄潜山运移距离大。表明油气来自于八里庄西洼槽。并且根据油源方向分析,八里庄潜山西部的圈闭油源条件好于东部。

参考文献

北山移文篇6

浩浩荡荡几百载

“关东”主要是指山海关以东今天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东部一带。历史上,关东地区土地肥沃、地广人稀。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曾先后居住过鲜卑、契丹、女真、满等少数民族。他们民风懔悍,骁勇善战,曾一度建立各种少数民族***权。中原汉族***权出于戍边、实边的考虑,东北少数民族***权出于攻城略地的“规划”,雄关内外,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代不乏人。总体说来,清代以前,数量尚少,未成大观。1644年,清***入关定鼎中原,关内民众开始大规模闯关,移居关东,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浩浩荡荡几百载,在中国移民史上写下了辉煌壮丽的篇章。

大体说来,清代以来,关内向关外移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引导型移民,一为突破禁令闯关型移民。就前者而言,包含以下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44年至1667年。这30年是清***府招民开荒时期。清***入主中原,不仅仅是领导人(皇室)的搬迁,绝大部分满族臣僚、民众也随銮南迁。东北地区本来就地广人稀,清***入关以后,该地区除了少量的驻兵以外,更是人烟稀少。清***府为了补东北地广人稀之弊,巩固“龙兴之地”,特颁招民垦荒之令,鼓励关内民人移居东北,安其家、乐其业。

第二阶段是1861年至1911年。这一时期,清***府迫于内外交困,特别是沙皇俄国侵吞中国东北边疆的现实逼考,为了巩固边疆,清廷再次放垦。通过向移民提供减免车船旅费、减免各种税收、提供垦荒补贴等举措,大力鼓舞关内民众向关东移民。

接下来,便是民国时期的移民浪潮,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1912年至1930年和1938年至1943年前后。一份来自《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的数据显示:1912至1930年,关内移民东北的总人数为899万,除去返乡(在东北居住一段以后,返回家乡)的305万,还有594万定居于此。1931至1937年,日伪***权实行限制关内移民的***策。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为了把东北变成其侵略中国的后方和***事工业基地,从关内大量招募、抢掠劳工,移民数量开始激增。1938年达到49万,1939年和1940年分别达到99万和132万之多。

最后一个阶段是建国以后,***府曾有组织的对关东进行移民。人数虽不少,但较之以往,规模已经小很多了。

突破禁令闯关型移民主要是针对1668年至1860年清***府封禁关东,禁止移民而言的。由于清初顺治至康熙朝招垦***令的推行,关内汉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关外。清廷为了保护“龙兴之地”的山泽、陵寝和人文地貌,于1668年始行封禁之令。现在看来,封禁***令无处不渗透出清廷统治者对强大的汉民族,特别是其极具包容和同化能力的文化的恐惧与忧虑。因此,清***府在关内通往关外的沿途层层设关,处处设卡。在明代辽东千里边墙旧址插柳结绳,史称“柳条边”,阻止汉人越边进入封。柳条边“西自长城起,东至船厂止,北自威远堡起,南至凤凰山止,设边门二十一座”。(《柳边纪略》)乾隆朝的一道禁令规定:“出产人参、东珠之吉林江及长白山、乌苏里等处相通之水旱道路,向来不准行走,应令该将***、府尹等严行查禁。”然而,道道禁令并没有完全阻止关内民众的迁移。史书记载当时移民潮的情景,称“担担提篮,扶老携幼,或东出榆关,或北渡渤海,蜂拥蚁聚,而长而吉而敖东,以至于***们江域”。(《吉林新志》)嘉庆皇帝非常无奈地说道:“查办流民一节,竟成具文。”

为了谋得一口饭吃,关内流民背井离乡,冒死闯关。清***府从上到下也并未完全按照禁令办事,而是奉行默许闯关的“潜规则”。因此,这一时期,虽有明文禁令的颁行,但关内向关东的移民数量并未减少。

艰难困苦 情系家乡

以上我们简要回顾了关内民众移民关东的历史阶段。这样一部历时时间长、涉及人数多、牵涉地域广的移民史为什么俗称“闯关东”呢?其实,“闯”字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它主要针对清***府封禁***令而言。这一封禁时期,关内民众不畏艰险,通过陆路或者海陆,千里迢迢,冒死闯关。单单一个“闯”字,不仅饱含着广大移民冒死违背和冲闯清廷禁令的巨大勇气,而且也渗透着他们隔离故土、亲情,自强不息,勇于创造的奋斗精神。正是凭着这种敢想、敢为的闯劲儿,他们来到了这片空旷而又陌生的土地,用辛勤的双手重新营造属于自己的家园。(解禁以后的移民潮,也称其为“闯关东”,恐怕只包含对关内民众敢想敢干的闯劲儿的颂扬这样一层含义,冒死冲闯***府禁令的含义已经不复存在。)

为了谋生路、求财路,关内移民在关东大地上鼓足了干劲儿,各行各业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有的响应***府垦荒的号召,开荒种地,关东地区耕地面积因此而大大增加。有资料显示。1911至1930年的20年间,东三省耕地面积增加了860万垧(1垧=1公顷),平均每年就增加43万垧。有的人则充分利用关东地区物产丰富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利,从事伐木、淘金、采参、办烧锅、开油坊等行业,有力地带动了东北地区手工业、商业、林牧业的发展。当时很多移民来东北多是投奔先前移居于此的家乡亲友或者老乡,进而形成了“山东帮”、“冀东帮”等地域色彩浓重的帮会。这些帮会只能见于那段尘封的历史了,但时至今日一直沿用的一些东北地名,如郭家店、范家屯等,依旧是关内民众投奔同族、同姓亲友聚居地的鲜活印证。

闯关东是一部人口大迁移的历史,更是关内民众与当地民众一起同恶劣的自然气候、土匪黑恶势力、战争祸乱作斗争的历史。这一点电视剧《闯关东》表现得淋漓尽致。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寥寥数语,很难说清。在此,仅以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再现这段艰辛的历程。清人袁枚《子不语》有云:“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浣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据说小黑龙一口气来到了关东的

白龙江,为寻一安身之处,与住在江中的小白龙大战,终因身单影只没有获胜。最后在一山东老乡的帮助下,战败小白龙,入主白龙江,白龙江因此更名为黑龙江。后来小黑龙为了报答山东老乡的相助,经常为乘船闯关东的山东老乡送上大鲤鱼,遂有“秃尾巴老李给山东老乡送礼”的说法。据说,小黑龙因思念家乡,还经常“回乡为母上坟”。小黑龙亦龙、亦人,他“大战小白龙”正是关内移民同关东恶劣自然环境以及当地各种恶霸势力艰苦斗争的写照。“秃尾巴老李给山东老乡送礼”则深深地表达了移民群体之间的相互救助与感恩。小黑龙“回乡为母上坟”则是广大移民身在异乡、思恋故土的真情流露。

满汉一家关东情

关内汉族移居东北,不仅带去了中原地区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也带去了农业民族的各种礼仪风俗。汉族和满族通过几个世纪的融合,二者在起居、饮食、服饰、语言、习俗等各方面不断互相影响、互相借鉴,逐步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满汉一家的关东文化格局。

以语言为例,由于汉族群体的不断扩大,汉语逐渐取代满语成为东北地区的主要语言。乾隆年间,盛京(沈阳)“各城所用汉文者多,用满文者少,且能说满语之人十之一二”。为此,清***府不断谕令,呼吁满人要学用满语,不可数典忘祖。如今,东北地区的满族人能讲满语者更是寥寥无几,更不用说用满文书写了。但是满语离我们并不远,满语的一些词汇仍然活跃在当今的一些日常用语中。例如,“哈尔滨”,满语的意思是“晒渔网的场子”;“埋汰”,满语的意思是“脏”;还有我们喜欢吃的小甜点“萨其玛”也是满语的保留。

北山移文篇7

【内容提要】19世纪中叶以来,清***府逐渐放弃对东北地区的封禁***策,朝鲜移民陆续进入***们江及鸭绿江对岸的中国东部边疆地区。早期进入中国东北的朝鲜移民克服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缺乏水利设施等各种困难,试验着开发出了一片片水田,从而揭开了东北近代水田开发史的序幕。

【英文摘要】From the middle periods of the 19th century,the Qing govern-ment forsook the policy of blockading o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gradually.So that lots of immigrants from Korea got over the boundary river of the Tumenjiang and the Yalujiang,and mi-grated into the borderland of China.The early immigrants from Korea overcame every difficulty such as the frigid,the short frost-free period and the lack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etc.and tried to open up lots of tracts of paddy field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Thus they raised the curtain in the history of the opening up of paddy field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关 键 词】清末/东北地区/朝鲜移民/水田开发

the end of Qing dynasty/the Northeast of China/the immigrants from Korea/the opening up of paddy field

【 正 文】

东北地区由于纬度较高,无霜期短,是我国水田开发较晚的地区。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的清朝末期,随着清***府弛禁放荒***策的实施并由此而引发朝鲜移民的大量迁入,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才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文拟从清***府弛禁放荒***策和朝鲜移民迁入的角度,对清末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历史进行初步的考察。

一、清***府的弛禁放荒***策

1860年,沙俄侵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使东北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由于清***府的封禁***策,造成边疆地区人口稀少,经济和国防都十分空虚,当清***府面临沙俄和日本两个强大的侵略者时,东部边疆的开发和建设就成为燃眉之急。尤其是在太平天国和捻***起义之后,清***府遭到了很大的打击,战乱之下的关内流民纷纷出关,使清***府对东北地区的封禁***策受到严重冲击。清朝中央***府因财力枯竭,无力供应东北,使东北地方当局陷入财***危机。于是,清***府遂以“安置流民”、“开荒济用”、“以利饷源”、“移民实边”为目的,逐渐放松了对东北的封禁。 吉林地区的封禁也由西向东逐渐松弛。1861年,吉林省下令丈放“省西围场”边荒和蜚克***东围场边荒,伊通河及阿什河流域开始逐渐弛禁。此后,吉林弛禁区逐渐向东扩展。1879年,阿克敦一带的私垦者呈请***府承认,经吉林将***奏准,当年正式开放该处官荒。1880年清廷派吴大徵到吉林东部边疆地区督办防务和屯垦事宜,从此本区禁荒开始全面开放。1881年珲春设招垦总局,并设分局于南岗(今延吉市)和五道沟(今珲春东沟)。清***府制定了招垦章程,在当地遍贴招垦告示,并派人到山东、辽南等地招徕垦民。上述措施颇著成效。1881年,南岗垦局奏报已垦成熟地18939垧9亩3分,设立了志仁、尚义、崇礼、勇知、守信、明新等六社;珲春垦局奏报已垦成熟地5620垧1亩6分,设立了春和、春云、春华、春明、春融、春阳等六社;五道沟垦局奏报已垦成熟地2073垧9亩6分,设立了春仁、春义、春礼、春知、春信等五社(《延吉边务报告》第2章)。

鸭绿江流域和***们江流域的先后开放,为江对岸朝鲜流民的迁入和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地理空间。

二、朝鲜移民的大量迁入

在鸭绿江对岸,早在1845年,就有十几名朝鲜人潜入临江县。进入19世纪60-70年代,由于朝鲜北部连年灾歉,大量灾民涌入奉天东边封禁区。1870年前后,朝鲜饥民流入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一带已达千余户,临江、辑安和浑江两岸山间朝鲜贫民星罗棋布,遍布其间。1891年,朝鲜国王向平安监司闵丙奭问及边情时,闵丙奭回答说:“本道江边九邑,接壤彼界。我民之越去者,不下十余万”。[1](P5)平安道的朝鲜流民,大多定居于邻近鸭绿江北岸地区。1897年,该区仅二十八个“面”中所聚居的朝鲜流民即已达8700余户、37000余口。1903年,奉天当局将鸭绿江北岸东边道的朝鲜流民村落改编为乡、甲,实行乡约制,对于他们的入居给予承认,并进行有效的行***管理。

越过鸭绿江的朝鲜流民,除了定居于上述六县外,还继续向西迁移。清朝末年,奉天省的通化、桓仁、兴京(新宾)、抚顺、本溪、海龙、柳河、沈阳、新民等地也陆续出现朝鲜流民,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较大的朝鲜流民聚居点。 1880年延边地区全面开放后,朝鲜人的迁入因公开化、合法化而数量大增。光绪初年敦化县开禁之时,即有一批朝鲜流民冒禁进入茂山对岸的外六道沟等处私垦官荒。1881年珲春开办招垦后,更多的朝鲜移民越江垦种,1885年,清***府遂设越垦局,“划***们江北沿岸为韩民专垦之区”,被称为“越垦区”(《珲春乡土志》卷3)。从1890年3月到1891年7月,清***府全面清查了越垦区的户口和土地,查有朝鲜垦民4300余户,丈出熟地1.5万余垧。1894年又改越垦局为抚垦局,越垦区内垦熟地亩一律给照升科,并将垦民“立社编甲”,在***们江沿岸分别设立了宁远、绥远、安远、镇远等四个堡,下属39社124甲。光绪末年,以上四堡朝鲜移民已达5990户,已垦耕地25501垧5亩。 越过***们江的朝鲜移民,不断向西、向北移动,其波及地区日趋扩大。

在与延边毗邻的吉林地区,朝鲜移民大致从两条路线迁入:一条是从南向北,即越过鸭绿江的朝鲜移民经由凤城、宽甸、桓仁、浑江、通化、桦甸、磐石、永吉诸县;另一条是从东向西,即越过***们江的朝鲜移民经由延吉、铜佛寺、明月沟、敦化,迁入吉林地区的额穆、蛟河、永吉等县。

三、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

朝鲜移民具有善于耕种水田的传统,移入东北后,他们凭借在半岛的水田农作经验,大胆地在一些稍具水利条件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汉族农民放弃的草甸地、苇塘地和涝洼地上开发出片片稻田。

朝鲜移民在东北试验种稻的历史非常悠久,几乎是和朝鲜移民进入东北的时间同步的。东北最早出现朝鲜移民种稻的地方,是今鸭绿江上游对岸的浑江流域。1845年,朝鲜平安北道楚山郡的80多户越江进入浑江流域伐木的朝鲜农民,发现浑江下游两岸土地肥沃宜耕,于是进入该地私垦。后来在宽甸县下漏河太平哨一带发现了当时开发水田用的铁锹,表明当时这一带曾经种植过水稻。[6](P96)尽管该地的水田没有延续下来,但朝鲜移民沿浑江向北发展,进入桓仁、通化一带开发水田。1875年,有金姓朝鲜移民在今辽宁省桓仁县下甸子地方试种水稻,获得成功。1883年,金华友等数名朝鲜移民,从通化小湾沟移居柳河三源浦地方,试种水稻亦获成功,不久之后,三源浦一带成为著名的朝鲜移民聚居区和产稻区。随着朝鲜移民不断向北向西发展,稻作试验区也逐渐向北向西发展。1890年,柳河、海龙、安***等地的朝鲜移民又移入桦甸开发水田。1903年,永吉县某些僻静的山沟里出现了种稻的“韩人”,他们在山间小河沟边开出小片水田,逐渐试种。到1905年,从通化、桦甸等地迁来的朝鲜移民,在永吉县的鳌龙河、五里河、牤牛河、团山子一带,开出水田300余垧。到1910年以后永吉县的江密蜂、太平乡、新安屯、杨家乡的大裕屯、大岗乡的东响河、西响河、三家子等村屯,皆出现朝鲜移民种植水田。[7](P63)与此同时,朝鲜移民沿着松花江、牡丹江和辉发河,移入磐石、蛟河、舒兰等地开发水田,并进而移入德惠、怀德、伊通等地试种水田,从而把水田试种区从东部山区扩展到东北平原的腹心地带。 东北北部地区也有朝鲜移民进入开发水田。1880年饶河县大和镇一带由俄国境内移入一批朝鲜人,在当地建立村庄,开田种稻。附近的小佳河地主苑福堂看到朝鲜农民种稻有利可***,乃从俄境招雇8户朝鲜人开发水田。1880年朝鲜人安宗浩等迁入东宁县三岔口高安村,开始引小绥芬河水开发稻田。1888年前后,五常县沙河子乡也出现了水田。1895年又有朝鲜农民从舒兰县迁入五常县沙河子乡小孤山一带垦地种稻,稻种有红毛、白毛两种。1897年前后,有参加甲午战争的朝鲜败兵移入宁安县勃海镇的上官地及三灵一带开垦水田。俄国修筑中东铁路时,曾雇佣大批朝鲜劳工,1903年筑路工程完工后,部分朝鲜劳工定居在绥芬河、磨刀石、一面坡、哈尔滨等铁路沿线地区,其中有不少人从事水田开发。[9](P183) 朝鲜移民为把种稻技术引进东北,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探索。朝鲜移民进入东北之初,使用的稻种都是从家乡带来的。清宣统元年(1909)刻印的《岫岩州乡土志》中记载:“稻,大米。谷分粳、糯二种。糯米性粘,味甘;粳米味甘,性平。岫属所种粳曰水粳,种自朝鲜来”。但是,这种来自朝鲜半岛的稻种,在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东北北部地区却很难生长。据载,从俄国沿海州、吉林、辽宁以及朝鲜等地迁入黑龙江省境内的朝鲜移民,在试种他们自带的水稻品种时,大多没有成功。有的稻种虽然生长起来,但产量很低。后来,有一位来自朝鲜南部名叫申友景的移民,弄到了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种,在牡丹江地区的磨刀石、海林一带进行试种。几年后,终于培育出适应黑龙江自然条件的耐寒性强、早熟、产量较高的新品种,使水稻种植在黑龙江地区逐渐推广。

朝鲜移民早期开垦水田,多在中小河流两岸,因为当时朝鲜移民数量不大,规模较小,再加上技术条件所限,只能利用中小河流搞一些小型的引水工程,这些工程的主要项目是修筑简易的柳条拦河坝。据五常县朝鲜族老农回忆迁入时拦河修坝的情形,系在每年春节后,农民们割柳条(即柳树的枝条),采运石头,打草帘子和草包,江水刚刚解冻,就开始修拦河坝。人们在冰块漂动的河水里打桩子,铺柳条,然后用石头和装上土的草包把柳条压下去,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简易的柳条坝。水坝筑成后,河水水位提高,便流进已经掘好的水渠里,把水引进了稻田。这种引水工程比较简易,因积水量少,又易被洪水冲走,因而只适用于小规模的水田种植。但在朝鲜移民迁入初期,因受自然、经济、技术、人力等诸多条件限制,他们能利用当地有限的条件,艰苦地建造这处适用的引水工程,为东北早期的水田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总之,在朝鲜移民迁入初期,以不怕艰难的顽强精神和聪明才智,在东北各地试种水稻,为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金泽.吉林朝鲜族[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2] 金东俊.珲春朝鲜族的迁入及其历史作用[A].中国朝鲜民族迁入史论文集[C].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9.

[3] 船桥半山楼.鲜人满蒙移住史[M].大连:新天地社,1930. [5] 徐基述,徐明勋.黑龙江朝鲜民族[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

[6] 黄今福.浅谈朝鲜族人民在近代东北水稻开发史上的贡献[A].延边大学学生论文选编[C].延吉:延边大学科研处,1984.

[7] 马坤.昔日吉林地区朝鲜族概念[A].吉林朝鲜族[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8] 满铁调查部.满洲经济研究年报[M].东京:改造社,1941.

北山移文篇8

战火中的南迁

中国人口的迁徙,在近代以前,其大方向主要是由北至南。北人一次次南迁,造就了南方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客家人。

从秦汉到宋元,几乎每一次大的社会动荡,都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南迁。西汉末年的战乱,让中原人口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到了东汉末年,***事征服与怀柔***策,使得西北的少数民族内迁,而北方汉人也继续南迁,中国的经济重心由此开始南移。历史的车轮转到唐末,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的格局:长江流域首次取代黄河流域,成为全国人口分布的中心。而到了宋代,忽必烈1273年的大举南侵,更是将战火引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人被迫向更南的珠江流域寻找安居的乐土。

客家人的历史,就是北人南迁史的缩影。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分别是在秦朝、魏晋南北朝、唐末、南宋、明末清初及太平天国时期。南宋末年,客家人参加了抗元起义,失败后为逃避追捕,只得上山入林,形成了“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格局。而在19世纪中叶,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大批客家人逃往东南沿海一带,并进一步迁徙至东南亚、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等地,开始了四海为“客”的生活。

“客家”是汉族民系的称谓,只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非种族的概念。顾名思义,“客家”是一群异乡客。客家人以“客家”或“来人”自称,以区别于本地人,同时表明了他们保存自己族群特性的心态。与此同时,客家人还是开放的,能够入乡随俗。客家民系以汉人为主体,同时融合了一小部分畲族、瑶族等土著居民的血统。“久在异乡为异客”的客家人,在多年的漂泊生涯中,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聚居地,如广东梅州、惠州,以及江西赣州、福建长汀等。福建龙岩永定地区的客家人将夯土技术与木构架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建了被誉为“世界山区建筑奇葩”的土楼。这是客家文化的一种标志和象征。

重建的“天府之国”

***府有组织的移民,对中国人口的分布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天府之国”四川的复兴,便得益于此。

中国***的强制性移民,在三国时便已出现。明朝初年,***府的强制性移民,曾使中国的人口分布更为均匀。而在历代***策性移民中,最有代表性,影响最深远的,是元末明初以及清代进行的长期移民运动:湖广填四川。

四川在唐代位居全国经济文化的最前列。宋朝时,人口占全国总人口23%左右的巴蜀地区,其财赋收入与供应的***粮却占了全国的1/3,时人因此有“蜀亡则宋亡”之叹。然而,南宋末年与元明时期的战乱,让巴蜀人民遭遇了历史上最残酷的浩劫。据***统计,1668年成都只剩下7万人,整个四川省则仅余60万人左右。

元末,红巾***中以湖北人为主体的明玉珍部率十多万***队入川,不少农民也随之入川,拉开了“湖广填四川”的序幕。到了明朝,***府也曾有意安排湖广移民入川。真正的移民高潮出现于清代。鉴于四川的残破不堪,康熙皇帝颁布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下令从湘、鄂、赣、粤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这次移民持续了100多年,100多万人涌入四川。在成都及川西平原各县,外地移民占总人口的90%以上,而整个四川的移民人数则占总人口的70%左右。

大量移民入川,不仅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还带来了丰富的生产技术与文化。“天府之国”由此开始复兴,并在经济文化上更加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特点。四川的三绝――川剧、川酒、川菜,都是在清代融合了外省移民带来的文化技术后发展起来的。

“闯关东”

“闯关东”是17至20世纪中国内地向东北移民运动约定俗成的一种略称。进入20世纪30年代,由于“九一八事变”后日***侵占东北地区,“闯关东”的移民浪潮才有所消歇。纵观“闯关东”的历史,其移民数量之众,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均堪称中国移民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

关,指山海关。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府派大臣探求鸭绿江源头,寻访长白山清朝发祥圣地。根据大臣的回报,康熙帝认为长白山与清朝的龙脉相连,因而将长白山周围地区都列为封禁范围。尽管有封禁的规定,但遇有灾害,关内百姓往往强闯或偷渡出关。一方面由于“柳条边”长逾千里,常驻官兵人数有限,难以阻拦。另一方面,为减少关内灾民的压力,不止一次变通规定,允许灾民出关,或者采取默许态度。但在多数情况下,出关是被禁止的、非法的,因此只能“闯”。“闯关东”的路线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路。陆路是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长城各关口出关,进入辽沈地区。海路则由山东半岛或福建沿海乘船到达辽东半岛。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闯关东”的人口在3000万左右,其中山东人占80%左右,是“闯关东”的主体。从遗存至今的文献资料来看,浙江义乌人陈达德是第一个招募百姓到辽东垦荒之人;“闯关东”中的第一个“放山人”是山东莱阳人孙良,被称为“老把头”;“金帮”的“开山祖”是山东人孙继高。

从“闯关东”的历史看,许多下层民众,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置之死地而后生。在“闯关东”过程中,无论是季节性的移民还是永久性的定居,人们都是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拼搏。“闯关东”的历史,是一部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移民史,处处体现出中华儿女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

“走西口”

“走西口”的主要是河北、陕西、山西人,而山西人所占的比例最高。清代以来,土地贫瘠加上天灾不断,使得成千上万的晋北贫民与商人背井离乡。他们或向西迁移,经“杀虎口”进入蒙古;或向东进发,过大同后经张家口进入蒙古。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的“杀虎口”。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但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

“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口外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下南洋”

在清代,东南亚泛称南洋,包括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11个国家。

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允许西方国家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时人称为“契约华工”,又叫“卖猪仔”、“当苦力”。由此,下南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出现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即苦力贸易阶段。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初,是下南洋新的高峰期。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初,“下南洋”的华人达700多万人。“下南洋”是中国人走出国门的移民潮,其中充满了辛酸与艰险。

大量华人移居东南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中国国内的人口压力,也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社会和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华人作为东南亚各国本地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得到当地***府的认可,但限制华人、排斥华人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三线”建设

1964年,美国制定了针对中国的***事计划,试***出动空***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并打算联合苏联对中国进行打压。面对战争威胁,和中共中央毅然决定,从1964年起加紧进行战备工作,在云、贵、川、陕、甘、宁、青等西部省区的“三线”后方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

在1964年至1980年期间,贯穿了中国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国家在13个省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巨资。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官兵和成千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在时代号召下,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荒芜地区进行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次大的人口迁徙。这些建设者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星罗棋布的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其中一部分后来被称为“西部脊柱”,如攀枝花、酒泉等钢铁冶金基地,酒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中心,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成昆、襄渝、川黔等10条铁路干线,等等。这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缩短了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三线”建设,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空前的建设战略计划,同时也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大的人口迁徙活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治运动。

“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60名北京青年组成了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黑龙江省去垦荒。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中后期。1968年12月,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当年在校的初高中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几乎全部前往农村。“”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上山下乡”的“知青”当中,大部分是到农村“插队落户”,但还有一部分虽然也是务农,过的却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准***事化生活。进入70年代以后,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

对知青“上山下乡”,一直有不同的评价。很多知青都把当年下乡的地方当做“第二故乡”,对当地的农民有着浓厚的感情,返城后仍时常惦念乃至“回去”探望。但也有人认为这场运动是对人民的愚弄和迫害,是一场“灾难”。总之,这场运动改写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

“新移民运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中大量农民流入城镇,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引发的矛盾和难题之多,带来社会变化之快,世所罕见。这一重大的社会历史现象,被有关专家称为“新移民运动”,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一个重大社会变迁。

“新移民运动”具有四个明显特点:“新移民”具有自愿性,“新移民”主要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新移民”主要流向是从农村到城镇,“新移民”居住时间的暂时性。“新移民运动”是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新移民运动”从1979年开始至今,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至1983年。当时,中国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但国家基本上还不允许农村劳动力自由进入城镇就业。进城经商或务工的农民不仅数量少,而且由于制度限制,通常处于“打游击”的状态。第二阶段是1984年到1991年。在这一时期,国家颁布了新***策,允许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由此,大量的农民开始向城镇迁移,出现了改革开放后“新移民运动”的第一个高潮。第三个阶段是1992年至今。伴随中国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热潮的兴起,并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城镇对劳动力的需求急速增大,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移民浪潮。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主力***的作用。

“三峡大移民”

三峡工程,寄托着几代仁人志士的强国梦想。1992年4月3日,经过“梦想70年,论证40年,争论3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采取“一次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式,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个区县、270多个乡镇、1600多家企业,以及40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这意味着,从开始实施移民工程的1993年到2010年,每年平均移民近10万人!

140万移民告别故土,复建房屋4976万平方米,关破、迁建工矿企业1632家,淹没30多万亩农田。这些都为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创造了条件。经过17年的艰苦努力,到201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全面完成,三峡移民工作由大规模搬迁安置阶段转入“稳得住、能致富”的新时期。一位外国首相感叹:“世界上百万人口以下的国家有二十几个,百万移民,相当于搬迁一个国家!”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算式,“三峡大移民”好像一曲雄浑、豪迈、激昂的乐章,不仅讴歌了广大移民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的高尚品质,而且展示了中国***府“破译世界级难题”的大气魄、大手笔!

“第三拨移民潮”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撒落着无数璀璨的明珠,贝劳就是其中的一颗……”这是1992年电影《大撒把》中演员葛优谋划移民路线***的经典台词,如今已由喜剧几乎变成现实。

想移民么?现在,你不再需要乘上前往西伯利亚的火车,穿越广阔的俄罗斯,到巴黎等待夏季观光团,再伺机前往贝劳,然后以贝劳为跳板前往美国。你只需要准备一张35万美元以上的存折,在五星级酒店的会议厅里,由热情的中介小姐引导你,在挨着太平洋,同样浩瀚的加勒比海地区,无数撒落的璀璨明珠之间,使劲圈中其中的一小颗――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这个绝大多数中国人闻所未闻的小国,如今竟已成为众多新富阶层的移民目标之一。

北山移文篇9

[关键词]雷达 蓝金模式 近海台风 环境风

[中***分类号] P42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218-1

0前言

近年来,台风路径的预报水平虽有较大提高,但大多应用数值预报和卫星资料的分析方法,预报时间较长,对近海台风异常路径的短时预报仍缺乏有效手段,应用多普勒雷达速度资料,从中提取影响台风路径的环境风场信息,并用于判断台风的短时移动路径,对近海台风的短时路径预报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雷达多普勒速度场环境风提取

大量观测资料和研究结果表明,台风风场实际上由围绕其中心旋转的气旋性环流风场、影响台风移动的天气尺度环境风以及朝(背)向台风中心的辐合(散)风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风组成的。以台风而言,由于其台风为涡旋分布,且一般切向风远大于径向风,因此在台风的多普勒速度场中将呈现特殊分布。可以给定类似蓝金模式(Rankine Vortex)的速度分布。

研究结果发现,径向风(内外流)与环境风对于零速度线弯曲情形及风场的对称性有很大的影响。径向风导致的零速度线的弯曲程度小,范围小。而环境风所导致的零速度线弯曲程度将因环境风的大小、方向有显著的变化。根据实际台风的多普勒速度特征,和上述的模拟特征进行对比,可以大致估计环境风的风向风速,从而估计台风的移向移速,并对其路径进行短时预报。

2 0908“莫拉克”台风路径特点

2.1受台湾岛中央山脉的阻挡,台风穿过台湾岛时,高层与低层产生分离。高层中心直接越过中央山脉,进入南投境内,而低层中心由于山脉的阻挡及气流的引导作用,沿山脉北上,在台北县境内逐渐消散,高层越过山脉后在台中附近形成新的低值中心,并缓慢移动北移入海。

2.2莫拉克”在移动路径上基本为西北方向,但是存在从台湾陆地进入海峡以后右折,在北上后又转为西北左折的现象。(***1)

3“莫拉克”基于雷达多普勒速度特征的路径分析预报

“莫拉克”台风前,整体的移动路径相对稳定,登陆之前1小时从台湾五分山雷达2009年8月7日23:01的0.5o仰角的多普勒速度场上可以看出,雷达站北侧的速度零线呈现向着负速度大值区方向弯曲的状态。利用蓝金模型的涡旋分布特征,当模拟的环境风风向140o,风速为8m/s时,台风中心的位置偏向负速度方向,负速度极值明显大于正速度极值,测站北侧零速度线随距离增加而弯向负速度区,与实际观测结果相比较一致。可见,台风将在偏东风气流的引导下向偏西方向移动,实况的结果为2个小时后台风路径从原来的向西转向西北。

岛后,台风中心快速***,其上层结构越过台湾岛的中央山脉,下层沿山脉北上。在越过山脉后,在台中附近形成新的低压中心,低压中心滞留,然后再转向往北移动,但其整体的移动方向还是西北方向。

“莫拉克”台风由桃园方向出岛前3小时(08日14时由台湾桃园县出海进入海峡)的五分山雷达0.5o仰角的多普勒速度场(11:03)可以分析看出,雷达站北面的速度零线已经明显向右偏到90o的位置,近而模拟环境风为风向180o,风速5m/s。考虑受环境风的影响及其风速较小的特点,预计台风出台湾岛后的移动方向将会转向偏北,而实况的信息为台风出岛后5个小时后(16:00),台风路径转为向正北,与预报的结果一致。

“莫拉克”进入台湾海峡后并往北移动过程中,前期路径稳定,一直往北移动。分析08月8日20:17五分山雷达1.5o仰角的速度***,发现雷达站北部的速度零线逆时针旋转至50o方向,这个特征表明环境风的方向也在顺时针方向旋转。根据特征参数模拟环境风风向145o,风速6m/s与实况较为一致,其表征在未来的2-3小时以后台风将出现向左的偏折。实况“莫拉克”的移动方向在23:00开始想左偏转并向西北方向移动,与预报吻合。

在“莫拉克”在登陆福建前,路径上有一个向左折的过程,从08月09日13:01长乐雷达的1.5o仰角的多普勒速度场可以看出(***略),雷达站北面的零速度线继续逆时针旋转,表明环境风的方向也在逐渐的顺时针旋转。模拟可得环境风的风向为110o,风速11m/s。台风路径则在2小时后(15:00)出现左折,分析此次出现路径改变的时间比之前几次分析的时间要短的原因在于环境风风速较大,对台风路径的影响要较前阶段来的大。

4总结

通过前期研究与0908“莫拉克”的路径分析表明:利用蓝金模式模拟影响台风移动方向的环境风,应用多普勒雷达速度***像与不同环境风向模拟***像进行比较的方法,能够实时监测环境风向及其变化;而环境风能用来比较准确地监测台风的移动路径,这是大尺度气象资料所难以做到的;而且环境气流往往变化在前,台风移动路径的改变在后,其影响的效果有几个小时的时滞,时滞的时间长短与环境风的风速有关,环境风的风速越大,影响的时滞就越小,反之,环境风的风速越小,影响的时滞就越大。

在近海台风的雷达观测中,此种方法的应用将对台风路径的短时临近预报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北山移文篇10

关键词:寒潮;大风;物理量;过程分析

中***分类号:P458.123 文献标识码:A

1 天气过程概况

2010年3月8~9日,受蒙古低槽***的冷空气影响,青海省出现了一次大风、强降温、寒潮天气过程。省内有34个测站出现大风天气,范围涉及到海西、海北、海南、果洛大部、黄南南部、西宁、海东大部及格尔木的部分地区。青海省东北部出现强降温、寒潮天气,平均气温普遍下降3.3~9.2℃,其中尖扎、同仁、湟中、化隆、野牛沟等5个台站达寒潮以上标准,降温幅度最大的是同仁达9.2℃。这次大风、强降温、寒潮天气过程时间短,强度强,范围广,是201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针对黄南州境内的北部寒潮,南部大风扬沙的特殊现象,对这次天气过程做具体分析。

2010年3月8日开始同仁和尖扎地区日平均气温明显下降,降温幅度为-9.2℃和-8.1℃,均达到寒潮标准,到10日气温开始回升,低温天气维持了2d,而在降温的前一天气温有明显的升温现象,分别上升了5.2℃和2.5℃。黄南南部地区,8日中午开始出现大风天气,最大风速达23.8m/s,下午伴随2个多小时的扬沙天气,而大风一直持续到夜间。

2 高空环流形势特征

2.1 500hPa高空***分析

过程前期中高纬度是一脊一槽(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3月4日08:00500hPa高空***上,贝加尔湖附近存在一个大范围的低涡,中心数值达512位势米,并有-48℃的冷中心配合,其后部乌拉尔山至西西伯利亚一带脊发展,并有向东北方伸展的趋势。5~6日08:00500hPa高空***上贝湖低涡主体东移,其后西伸出一条横槽,位于E80~115°、N45~50°范围中,为大低压区,随着乌山脊缓慢向东北方移动加强时,脊前的东北气流不断引导来自新地岛以东洋面上的冷空气汇聚到槽后贝湖附近,此时乌山温度脊落后于高度脊,脊将继续加强,而横槽后部的冷平流也比较明显,横槽将加深南压,槽区有-44℃的冷中心配合,槽底为强的急流锋区。

7~8日青海省受强的高空锋区控制,500hPa高空风速≥20 m/s,8日强冷空气的东移南下的过程中使全省大部出现大风天气。从***中可以看出,这次过程是乌山高压脊的不断加强,引导新地岛以东洋面的强冷空气南下,在贝加尔湖一带聚积,致使蒙古横槽加深东移南压,随着乌山高脊的不连续后退迫使横槽转竖,强冷空气向南迅猛爆发影响青海省,造成大风、降温天气。

2.2 高低空锋区及高空急流分析

3月8日08:00,E95~105°、N30~40°之间700上有6条等温线的密集带,500hPa上有5条等温线, 300hPa有4条等温线,说明青海省上空锋区很强。7~8日08:00300hPa高空***中,青海省上空为≥30 m/s的偏西急流,急流轴呈东西向,在青海省的中东部最大风速达52m/s。

3 地面形势分析

3.1 亚欧地面气压场形势分析

通过分析亚欧地面***上气压场可以看出;2010年3月7日08:00地面***,在巴尔喀什湖以东至贝湖之间的广阔区域为一冷高压所控制,冷高压中心值达1060hPa,位于E 90~105°,N47~53°范围中,其底部的气压梯度密集带压在蒙古国境内,青海省东北部处在1017.5hPa的低压中。8日08:00冷高压向南扩展,1060hPa的中心范围扩大,其底部的气压梯度密集带南移到青海省中南部,14:00冷高***冷中心东南下,***冷中心值达1057.5hPa,位于内蒙至甘肃西部,青海省的中南部气压梯度密集带与前日相比更加密集,E 93~102°,N32~35°范围有12条等压线穿过。

3.2 西北区域地面天气***分析

2010年3月7日14:00地面***上,青海省大部分台站为西北风,从24h变压场上分析,***强冷空气主力顺祁连山北麓沿河西走廊迅速东移南下,冷空气到达甘肃中部形成冷锋,冷锋后有+10hPa的24h正变压,而另一股冷空气自南疆翻越阿尔金山到达青海省西北部,在大柴旦-格尔木-伍道梁一带形成冷锋,锋前后变压梯度不大,冷锋后24h最大变温在冷湖站达-6℃,冷湖与环青海湖及南部个别站出现了大风天气。青海省东北部出现明显降温,24h变温同仁-14℃,互助-12℃,湟中、平安和乐都均为-11℃。省内其余各站大部出现大风天气。

南疆倒灌的强冷空气补充东移,翻越阿尔金山进入柴达木盆地影响青海省,另外,河西走廊冷空气的倒灌,使冷空气势力加强,造成青海省东北部的寒潮天气。

4 物理量场反映

4.1 涡度与散度场分析

2010年3月7日08:00500hPa涡度场上,青海省为-20×10-5/s的负涡度区控制,到8日08:00,负涡度中心东移至省东北部,省大部仍处于负涡度场中,而***东部至蒙古到甘肃西部一直是大的正涡度区8日08:00散度场上青海省东北部为正散度区,中心值为20×10-5/s,西北部为负散度。这种正负涡度与散度场的配置在蒙古冷高压中存在强的上升气流,而青海省为下沉气流,下沉气流将高空能量下传,造成大风。省东北部由于受到负涡度与正散度中心控制,强的下沉气流将蒙古上空冷空气引到该地,从而出现明显的强降温、寒潮天气。

4.2 总温度场

3月8日08:00500hPa总温度场上,蒙古、甘肃大部和青海省中北部均被32℃以下的低能舌控制,低能舌中心位于蒙古南部,中心值12℃。低能舌从蒙古中部经内蒙向西南方延伸,到20:00低能舌东移南压,32℃线东移至省东北部,到9日08:00,冷舌中心移到河套以东,冷舌转竖,而省东北部仍受32℃线控制,20:0032℃线移出青海省。8~9日由于受高空冷舌的影响,青海省出现强降温、寒潮天气。

5 结语

乌拉尔山高压脊向东北方加强伸展,引导新地岛以东洋面的冷空气沿脊前东北气流向贝加尔湖附近堆集,推动蒙古横槽南压。高压脊的不连续后退,使横槽转竖,冷空气向南爆发,是造成这次大风、强降温、寒潮天气的高空主要影响系统;1060hPa中心的地面蒙古冷高压,是青海省冷空气的源地,其***冷空气受脊前偏北气流引导下滑影响青海省,冷空气路径为北方路径;青海省西北部入侵的冷空气东移南下与河西走廊倒灌冷空气叠加,是造成青海省东北部寒潮天气的重要因素;高空冷平流进入青海省关键区,-28℃的温度槽控制,是造成青海省寒潮、强降温的另一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北山移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北山移文10篇

学习

端午节手抄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节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语文端午节手抄报,端午节手抄报词语。20xx端午节手抄报的***片320xx端午节手抄报的资料:端午节介绍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

学习

我难过10篇

阅读(34)

让我再看她一眼哪怕只回头一瞥我的心也会瞬间恢复热情慢些吧,慢些吧急匆匆作甚?并无人催促咧又为何听不见我的挽留?//我想目送你离去渐行、渐远放心吧,我不难过能望着你的背影,早已满足但如今,却换了角色你目送我离开看不见我的影子只...

学习

我最喜欢的季节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我最喜欢的季节10篇,内容包括我最喜欢的季节范文简短,我最喜欢的季节120个字。

学习

南国有佳人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南国有佳人10篇,内容包括南国有佳人语录,南国有佳人经典语录。华南地区将成佳能在中国的“风向标”市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华南地区在佳能在华发展历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今,佳能在华南地区已经形成了集生

学习

大连的大学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大连的大学10篇,内容包括大连10个字的大学,大连大学法学院。7点30分,我们在一片甜菜地旁停了下来。高强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高强说,今年,5连种植了1742亩甜菜,目前挖削甜菜是重点工作。秋收时节,高强主要负责调运农作物的开票工

学习

个性特征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个性特征10篇,内容包括个性特征怎么总结,个性特征范文。其次,主持人个性魅力来源于鲜明独特的气质特点。主持人的气质源于主持人的性格。不同的节目主持人将自己的气质特点贯穿和融注于节目中,使节目感染上主持人气质的特点

学习

过氧化氢分解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过氧化氢分解10篇,内容包括过氧化氢分解最快的方法,过氧化氢分解历程。(1)在试管中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3)待上述试管中没有

学习

面试演讲稿模板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面试演讲稿模板,内容包括面试演讲稿范文一分钟,小演员面试的演讲稿。在各个部门的会场上,xx的新生们所体现出来的优势也各有千秋:外联会场上主要体现的是对交际能力,团队精神的考察;学习会场各个能言善辩,鼓舞人心;宣传会场上各

学习

带有数字的成语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带有数字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过年数字成语一到十,数字一到十祝福成语。(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学习

怎么折爱心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怎么折爱心10篇,内容包括爱心袋子怎么折,折爱心的方法分步。沿着虚线向上折在沿的虚线两边折左右两个的角沿着虚线向内折上边的两个角沿着虚线向内折心形就这样的完成了!以上是精心整理的爱心怎么折最简单有关内容,如果心动

学习

余光中的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余光中的诗10篇,内容包括余光中的诗乡愁,余光中的诗爱情。4、再从字面上来看,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文字简洁易懂,简洁流畅的文字里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同时具有西方象征派的特色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美感,这也是诗人写诗歌的成功之处。余

学习

不文明行为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不文明行为10篇,内容包括不文明行为事例和看法,不文明行为有哪些300条。不文明行为的存在关系重大,想象一下在一个公共封闭场合,人口集中,本来就空气不好,地方拥挤,一个人在其中点口烟,人吸进去的就不止是废气,还有咽气,整个房子乌

学习

第一次光良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第一次光良10篇,内容包括第一次见到光良的感人故事,光良第一次讲的什么故事。把卖萌进行到底几乎对每一个喜欢唱歌人的人来说,都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歌手。他/她从你还懵懂开始就陪伴着你,一直到你慢慢长大。你会听很多很多遍他/她

学习

旧时光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旧时光10篇,内容包括追忆旧时光,旧时光文章推荐。习惯泡一杯茶,然后读书,然后上网,然后做很多事情。虽然,并不懂茶,也清楚,是故作姿态,想和别人有一丁点的不一样而已。弱冠之年,喜喝茶,说出去简直是件笑掉人大牙的事情。就像,90后的我

学习

走进北山 第11期

阅读(36)

甘肃北山,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在2009年香港岩石力学会议期间,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王驹副院长的报告上。无疑,对于一直在国外从事高放废物处置研究的我,这个名字充满了吸引力。因为,这里是中国高放废物处置的主要候选场址。回法国后,我查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