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保罗大教堂篇1
尤利二世的雄心
其实,最早的圣彼得大教堂并不是我们眼前这座。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并在圣彼得的墓地上修建了最初的圣彼得教堂,史称老圣彼得大教堂。这是一座宏伟的教堂,整幢建筑均用镀金马赛克装饰,前方有一个宽敞的庭院。由于教堂中举行过许多重要人物的葬礼,因而得以保存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从圣彼得到15世纪以前许多教皇的墓葬。然而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和战火,圣殿年久失修,门前的庭院杂草丛生,最后成为人们放牧牛羊的场所。当教廷大裂隙结束、教皇重返罗马时,人们显然需要采取措施以拯救圣所。
文艺复兴时期,比起宣扬上帝在人间的权威,教皇们往往更加关心自己的世俗权力和利益。教皇尤利二世也不例外,他长年累月带领***队在外征战,并宣称:“我是战士,不是学者。”1506年,他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决定拆毁古老的圣殿,在原址上建造一个崭新的教堂,荣耀罗马。不过,他所要建造的圣彼得大教堂可不是一个向上帝奉献的祭坛,而是他个人功业的纪念碑。他甚至打算把自己的坟墓安放在教堂里,“我要用不朽的教堂来覆盖我的坟墓。”于是乎全欧洲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集中到了罗马,漫长的建造工程由此拉开序幕。
米开朗基罗的骄傲
尤利二世建造圣彼得大教堂的计划成为当时建筑师们竞争的主题。最后布拉曼特的设计被选中,并于1506年举行了奠基典礼,教皇本人亲自铺下了奠基石。然而没人能熬得过时间,在这之后160年中,建筑师从布拉曼特开始几度更替。布拉曼特之后,拉斐尔来了,桑加罗来了,教堂修修停停,建筑***纸几易其稿,直到圣彼得大教堂迎来它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被认为是现今屹立的大教堂绝大部分建筑的主要设计者,也是促成建筑工程完工的主要贡献者。米开朗基罗临危受命,但并非出自情愿。本来,他以年事已高为由拒绝了这项工作,但在教皇的一再坚持下最终不得不接受了这项委托。他后来写道:“我担任此使命只为上帝之爱和十二使徒之荣耀。”他提出不要报酬,但要被赋予全权,以便采取任何合适的措施完成教堂建造。教皇保罗三世同意了他的要求,并对此予以书面保证。
米开朗基罗接任时没有完全摈弃前任建筑师的设计,而是吸取精华,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在布拉曼特原稿的基础上,他设计建造了教堂中央著名的大穹顶。由于工程浩大,当17年后米开朗基罗逝世时,穹顶只建造了鼓座。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后来接任的建筑师都忠实地执行他的设计方案,所以现在人们看到的圣彼得大教堂正是当年米开朗基罗所希望看到的样子。穹顶周长71米,采用内外双重构造,外暗内明。它是罗马全城的最高点,在穹顶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天气好的时候,甚至还可以看见阿尔卑斯山脉的美丽景色。廊檐上有十一个雕像,耶稣基督的雕像位于中间,廊檐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的是格林威治时间,左边的是罗马时间。从环形平台上则可以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内壁上的大型镶嵌画。一束阳光从圆穹照进殿堂,给肃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那圆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门。抬头仰望,仿佛站在天堂之下。
此时,教堂的大半工程还未开工,整座建筑竣工是在这之后的第36个年头。由于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设计方案又一次被改动。当时的教皇保罗五世需要长长的教徒队列以突出罗马天主教尤其是教皇的威严,因此他命令建筑师卡罗・马德诺将教堂入口加长200英尺,建成长形中央大厅。卡罗当时已经开始建造教堂正面,不得已,只好毁掉没有用的立柱、围墙以及昂贵的镶嵌装饰。1626年11月18日,罗马教皇乌尔班八世在一派神圣气氛中举行了新教堂的落成仪式。至此,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终于完工了,它是世界第一大教堂,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巴洛克艺术的殿堂
教堂主体工程完工之后,内部装修工作尚未开始。于是长达40年的装修工作落到了贝尔尼尼身上。贝尔尼尼是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与建筑家,他给予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无人能与之匹敌。对于贝尔尼尼,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贝尔尼尼是巴洛克艺术风格的主要推动者,他所主持的装修工作自然给教堂增添了浓厚的巴洛克艺术色彩。巴洛克,本义指一种不规则的珍珠,后指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富有动感,喜好富丽的装饰、雕刻以及强烈的色彩,这种风格在教皇统治时期大受欢迎,因为只有奢侈华丽的巴洛克艺术才能描绘出教皇神权的威严与神圣。由于工程项目的庞大与繁杂,贝尔尼尼不仅亲自动手,同时也聘请他人协助。他在组织工作班子和工程设计方面拥有超人的天赋,以至于分工协作完成的雕刻与装饰竟如同出自―人之手。
恢弘与大气是贝尔尼尼艺术设计的突出特征,他将建筑、雕刻与绘画等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圣彼得大教堂装修得十分豪华气派,内部装饰华丽,华丽到令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走进大教堂先要经过一个走廊,再通过一道拱门,最后才能进入中央殿堂。教堂内殿通向主祭坛的进深距离比任何一座教堂都要长,给人以无比神圣之感。所过之处到处是色彩艳丽的***案,栩栩如生的雕塑,精美细致的浮雕,交错镶嵌的彩色大理石地面光亮照人。殿堂之雄伟令所有的参观者惊叹。教堂里的每一幅壁画与雕塑都出自世界顶级大师之手,其中一些作品我们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创世纪》和《哀悼基督》,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等等。
圣保罗大教堂篇2
圣彼得堡是有名的文化和历史之城。圣彼得堡以建筑的精美闻名于世,素有“地上博物馆”之称。这里的建筑物虽没有莫斯科那样的金碧辉煌,但大都高雅华贵、富丽堂皇。那高高的对塔、雄浑的圆柱,显得挺拔而稳固。特别是建筑和雕塑紧密结合,是那样统一和谐、相得益彰。那些人物雕塑,不仅建于广场、公园、街心,而且还镂刻于墙壁上,甚至高踞于建筑物的顶端。如冬宫之项四周都有神态各异的人物雕像,任你从哪个方向都可遥遥观赏。
圣彼得堡是有着300年历史的俄罗斯北方之都,这个洋溢着俄罗斯民族浪漫气息、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在那些一劳永逸的跨世纪的宏伟建筑、精美园林、宽阔广场和城市雕塑前,令人处处感到圣彼得堡几百年前建筑的艺术之美。
涅瓦河上的那一座座老桥,好像规划时运用的是同一个设计思想和建筑风格,虽然百桥百面,但异中有同,同中见异,相互衬映,与涅瓦河的主干宽阔、支流曲折的河道,结合得恰到好处。更令人称奇的是一开始建就那么开阔、结实的桥面,仿佛在马车时代就预见到汽车时代的到来,令人觉得设计者的目光有穿透历史的深邃。美丽的夏宫已建成200多年了,但是依然风韵如初,秀色如昨。满城的雕塑不因更朝而弃,不为换代所累,个个栩栩如生。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过去了,几乎所有形形的城市作品都是一二百年前的旧作了,然而你看吧,它们都没有蒙上远去的灰尘,反而透出前人的心智和秀慧。
漫步在圣彼得堡的大街上、花园里,你就像行走在历史中,看得见,嗅得出,摸得着。你不用担心因城市变迁而迷路。老建筑真的衰老了,圣彼得堡人不是急不可待地拆掉它,以新代旧,而是按照以前的样子,一砖一瓦地修复原。这个看上去并不鲜丽的城市,以一种隐而不发的稳重、大气,让你不知不觉又心甘情愿地向它靠拢。
当你走近老建筑尽情欣赏,当你震撼人类伟大创造和尽情挥洒丰富想象与浪漫情怀时,你的心会不由自主地变得浪漫、轻松,继而又会在这些无声但很丰富的建筑语言中,领略它们的虔诚、庄严和神圣。这在俄罗斯古典式建筑中最抢眼、最有代表性、最多见的建筑就是教堂。
有史以来,宗教无论在人类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俄罗斯人将他们的向往和追求,以及性格特征的生活方式都倾注在了宗教建筑之中。
最著名的彼得保罗要塞是圣彼得堡市最早的核心,而矗立在此的彼得堡罗教堂的尖顶垂直的钟柱与要塞的平面围墙,构成了这里建筑学的主要特征。彼得保罗教堂建于1712年-1713年,属于彼得一世早期的巴洛克风格,对俄罗斯宗教建筑来讲并不典型。教堂里面宽阔,采光通风都比较好,地面、墙壁都装饰着仿大理石绘画,与镀有纯金的雕塑相映成辉,拱形屋顶上是线条细腻、色彩明亮、形象逼真的绘画。值得一提的是,122.5米高的教堂钟楼在始建就被皇帝视为新首都的最主要的标志,至今,彼得保罗教堂的钟楼仍是圣彼得堡市最高的风景之一,此外只有电视塔可与其试比高。
在参***院广场旁边,有一处庞大的圆顶教堂,来这里观光的游客都会排队等候,为的是一睹教堂内部的恢弘和华丽。这就是著名的圣埃撒教堂:巨大金顶的圣埃撒教堂以其偏冷的色调、深沉的美丽成为俄罗斯古典主义晚期的建筑榜样。在十月***之前,它作为首都大教堂被视为全俄罗斯帝国的重要教堂。这座大教堂是俄罗斯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高为101.5米,圆顶直径达25.8米,以112整块花岗石雕出来的圆柱围着,每个圆柱高17米,重量为114吨。教堂墙壁达5米之厚,内部能容下1.2万人。教堂内部装饰华美,富丽堂皇。这座大教堂的建设周期是最长的,建于1818年至1858年,是由著名法国建筑师孟非朗设计的,具有与众不同的建筑特色。
在圣彼得堡各具特色的众多教堂中,要数基督复活教堂,也被俄罗斯人俗称为溅血教堂的建筑造型最为个性鲜明,甚至有些怪诞、诡异。它依傍在格里鲍耶陀夫运河和莫依卡河交汇处,一半在岸上,一半伸入运河中。它是为了纪念被俄罗斯百姓称为“***者皇帝”的亚历山大二世在此遭遇谋杀而建的。溅血教堂的建筑风格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回归民族风格,寻溯民族建筑艺术的情愫。它采用了与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教堂一样的技术与造型,教堂高8l米,中部是俄罗斯典型的四角建筑物,圆鼓状屋顶旁安排了4个“洋葱头”,还有一个钟楼。钟楼墙壁上是俄罗斯所有的州徽拼***。在基础壁龛里有20块花岗石板。雕刻着亚历山大二世皇帝在位年间的大事记。教堂内部的装饰采用意大利产的几种不同颜色的大理石和俄国宝石,在亚历山大二世殒命溅血的地方加了宝顶,上面装有水晶的十字架。宝顶的拱顶用四个圆玉柱支撑,宝顶用宝石和黄玉装饰,有如天上的星星。教堂内部的墙壁和屋顶主要以色彩绚丽、内容丰富的拼***为主,一幅幅千变万化的拼***像艺人们精心编制的挂毯,是历史拼***艺术的珍品,不仅技术水平高,而且半色玻璃镶嵌拼花面积有7050平方米之大,堪称拼***之最,因此,在俄国,复活教堂也可以称作国家拼***博物馆。
圣保罗大教堂篇3
关键词:俄罗斯东正教;文化;旅游
中***分类号:F595.1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8)02-0015-03
宗教文化是俄罗斯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长达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俄罗斯民族在***治、经济、文化、艺术及民族性格等各个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东正教的烙印。东正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很多已成为俄旅游业的重要资源。随着近年来宗教在俄罗斯的复兴及21世纪文化旅游活动的日趋深入,宗教文化与旅游更加显示出一种相互促进的态势。
一、东正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东正教教堂艺术的魅力
教堂是俄罗斯东正教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们一直是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合唱音乐艺术的汇集地,我们将其统称为教堂艺术。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堂艺术。
首先,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建筑在世界建筑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历代当***者对宗教活动的重视,很多教堂都修建得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尤其是那些极富装饰美感的穹顶,造型和色彩变化多端、风格各异,令人叹为观止。俄罗斯东正教堂以“拜占庭式”风格著称。其基本特征是采用“集中式”和“希腊十字形平面式”为其主体建筑的布局,屋顶做穹隆形,其突出之处是多用圆顶、拱形结构。俄罗斯教堂装饰艺术之美在教堂的屋顶上有非常精彩的展现,其屋顶一般有圆鼓状和角锥状两种。莫斯科红场上的瓦西里・勃拉仁内教堂就是前者的典型代表。这座教堂由九座教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中间高高隆起的一座略大,周围八座略小,且层次分明,错落相连,如众星捧月,团团围住中央的教堂,构成一个精美的整体。每座教堂的穹顶形状各不相同,有肋骨形、螺旋形和菱形;其花纹和色泽也各异,有凸花,有凹花;穹顶有金、红、黄、绿、蓝、紫等多种颜色,晨光下,五光十色,各放异彩。
与俄罗斯美丽的自然风光相对应的是颇具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而人文景观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可以看作是俄传统建筑艺术精华的古老教堂及修道院。在俄罗斯旅行,会有太多的教堂吸引着你,这些教堂几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时代意义与建筑美学。海涅在论中世纪德国建筑艺术时说:“在这里,建筑和诗歌艺术一样,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譬喻说教的倾向。”[1]俄罗斯建筑艺术也是如此,它们常以其空间组合、外部比例、大小轮廓等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使人产生一种敬畏、崇拜之情。很多教堂建造得华丽、高大,只要站在外面望一下这些高耸的建筑物,就会感受到宗教在那个时代的威力。如果你走进去,它们那从内到外弥漫着的宗教氛围,又让人觉得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
其次,俄罗斯东正教建筑的其他与教堂有关的艺术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在俄东正教堂里都有以基督教圣经、教义、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事迹为题材而创作的绘画、壁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作品,也有与基督教圣事及王室人物、宫廷事件为题材的艺术品。这些造型、绘画艺术既能吸引游客、教化信徒的心灵,又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有时我们简直无法分清这些无价瑰宝是属于俄罗斯民族的,还是属于俄罗斯东正教的,因为它们已经与俄罗斯国家、民族、文化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还有那些轻而远、纯而静的唱诗音乐,犹如天籁之音,娓娓倾吐着欢乐、赞美、祈求、悲伤和痛苦的情愫,余音袅袅不绝。步入这样的殿堂,人的灵魂都在经受着一场洗礼。教堂建筑内的仪式、设施、绘画、装饰、纪念碑及文字资料等,都体现着宗教意义,同时又有独特的哲学、伦理学价值。圣者费奥凡讲道,“在我们一起做礼拜的教堂里的氛围是我们信仰的象征,教堂是如此纯洁、美好、绝妙。在这里,要么到处弥漫着上帝对每一个人的爱,要么流溢着对上帝虔诚的敬畏心情,就像清晨凉爽的气息,给每个人带来心灵上的清爽和慰藉……”[2]由于这种虔诚的信仰,在俄罗斯的城乡,东正教教堂星罗棋布,那些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教堂都成为当地一道风景。如莫斯科远郊的古都苏兹达尔就是由50个教堂建筑群组成的城镇,来到这里,就像来到了盛大的教堂博物馆。所以,到俄罗斯旅游,参观教堂是行程上必有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教堂里传出的悠远、洪亮的钟声,永远感召着各个角落的东正教信众,也对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充满了吸引力。
(二)东正教文化哲理的魅力
“俄罗斯存在的三大基础是东正教、君主专制和民族性”[3]。在上千年的历史中,东正教与俄罗斯精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俄罗斯命运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等,无一不是建立在东正教深厚的根基之上。东正教曾见证了俄罗斯历史上的辉煌,也曾陪伴着人们度过了生活中最艰难的时刻。上教堂做礼拜、施洗礼、举行婚礼、做安魂祈祷、喝圣水、购买圣经圣画圣物已经成为俄罗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正教教义强调弃恶行善、敬老扶幼、做事公道、为人诚恳;提倡“爱心”、“彼此相爱”、“用爱心相互宽容”;倡导“关心穷人、帮助穷人”的优良道德传统;提倡教徒有一种忘我精神,反对外来侵略等,这对俄罗斯人民的精神面貌有一定积极影响。当然,东正教教义中也有消极的方面。
伴随着东正教的发展,很多文化艺术都发展起来。在东正教的信徒中,我们可以列举出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他们都既是文学家、哲学家,同时又是虔诚的东正教信徒。他们不朽的作品和思想使与他们有关的地方成了倍受游人景仰的“旅游景点”。如很多赴莫斯科旅游的游客都要去距当地200公里的***拉市托尔斯泰庄园一游。在这座庄园里,托尔斯泰给人类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的作品。由于这种太丰富太深刻的人文内涵,连托尔斯泰墓地都成为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墓地”。
二、俄罗斯东部宗教旅游资源及发展前景
俄罗斯东部地理上以乌拉尔山为分界线,大致包括西伯利亚和远东。俄罗斯东部历史上就是人口稀少、开发较晚的地方。这里地广人稀,大面积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尤其是俄罗斯东北部,更是十分荒凉。因此俄罗斯东部的旅游业发展比较滞后,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
(一)俄罗斯东部地区宗教旅游资源
这一地区的旅游业主要以自然旅游、生态旅游为主,其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得尚不多。但这里的教堂及修道院和俄罗斯西部的教堂修道院一样,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内涵和很高的观赏价值。比较著名的有:伊尔库次克的神迹修道院、十字架教堂、耶稣升天―伊诺肯季耶夫斯基修道院;贝加尔湖畔的波索利斯基主显圣容(救世主)修道院;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圣母庇护教堂等。
伊尔库次克位于贝加尔湖以东30公里,被称为“西伯利亚的心脏”、“东方巴黎”、“西伯利亚的明珠”,在近 350年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包括西伯利亚考察基地、流放地和淘金城。19世纪后期,这里的一些成功者建立了许多经典建筑,其中包括教堂和修道院。
伊尔库次克的神迹修道院是东西伯利亚惟一的一座女修道院,始建于1689年。这里安葬着十二月***人B.A.别恰斯诺夫、П.A.穆哈诺夫等人及C.П.特鲁别茨基的妻子叶卡捷琳娜・特鲁别茨卡娅。特鲁别茨卡娅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是第一位志愿随丈夫流放西伯利亚的十二月***人的妻子。神迹祭坛旁还安葬着被称为“俄罗斯的哥伦布”的格里戈里・舍利霍夫。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俄罗斯发现新大陆的人,是他把阿拉斯加并入俄国;他也是第一批开发千岛群岛的人,是他首先开发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这座教堂内保存着大量的古代装饰品,有巴洛克式的雕刻圣像壁,还有身着庄严的压模银制服饰的“上帝――救世主”圣像,等等。这里还保存着一本珍贵的历史福音书,是彼得大帝1708年赠予修道院的,上面有彼得大帝的亲笔赠言。
伊尔库次克的十字架教堂是西伯利亚巴洛克式建筑最完美的代表,是西伯利亚最好的教堂之一。1887年,皇家考古委员会把这座不平凡的教堂列入全国古代文物集粹中。尤其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覆盖教堂整个外墙壁的石砌花纹墙檐。著名俄罗斯艺术理论家卢科姆斯基感慨地写到:“石砖交织成的花纹沿着墙檐向前延伸,蔓延到门柱,顺着窗子构成了窗户的外框,一直延伸到柱脚下,覆盖了整座教堂以及具有奇异外形的巴洛克式圆屋顶。”[2]教堂内650座圣像中有400座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大多属于18世纪的作品。
贝加尔湖畔的波索利斯基主显圣容修道院位于贝加尔湖岸边,坐落在波索利斯基村,建于1681年。修道院里有两座教堂。主教堂是主显圣容(救世主)修道院,建于1749―1773年,是西伯利亚巴洛克式建筑。其外貌汲取了伊尔库次克十字架教堂的建筑风格。外贝加尔宗教传教士团团长韦尼阿明主教曾于1862年这样描绘过这座修道院:“坐落于海(现被称为贝加尔湖)边的修道院仿佛漂浮在海面上。在夕阳余辉的照耀下,它那呈现出白色的教堂建筑群仿佛是天空中的耶路撒冷。”[2]
除此之外,托木斯克的主显圣容教堂,伊尔库次克的主显圣容教堂、救世主教堂、尼古拉・伊诺肯季耶夫斯基教堂、弗拉基米尔教堂,新西伯利亚的阿列克萨・涅夫斯基教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主降钟鸣神甫大教堂,哈巴罗夫斯克的救世主大教堂等,也都是俄罗斯东部地区著名的教堂。
(二)俄罗斯东部地区宗教旅游发展前景
俄罗斯辽阔的国土、多样的气候带、众多的民族以及灿烂的历史文化,使之拥有极为丰富且发展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与乐观的前景相比,俄罗斯旅游业发展现状却不尽如人意。2005年上半年赴俄旅游的外国游客数量与2004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1%。近十年来,赴俄旅游的外国游客已经减少了70%,俄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总额中只占不到1%,不过,近年来随着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以及***治局势的日趋稳定,俄罗斯***府有关部门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旅游业发展。从目前情况看,俄旅游业虽然已有复苏迹象,但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俄罗斯东部宗教旅游资源虽然很丰富,但还有很多尚待开发。进入21世纪,全世界旅游业持续增长,俄罗斯宗教旅游资源作为高品位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之一,正日益受到该国***府的重视,其发展前景也是显而易见的。
俄罗斯东部发展宗教旅游优势有:一是这些宗教旅游地区集中在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南部地带,大都是东部地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有的是客源集散地和中转地,有以铁路为主的交通干线连接,交通便利;尤其是对中国游客来说,更具有距离近,交通较便利的优点。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也指出,近年来,中国公民经由黑龙江省出境到俄罗斯旅游的人数每年在30万至40万人[4]。二是具有价格优势。以我国为例,在黄金周期间,只用不超过2 000元就能去俄罗斯边境城市旅游,与其他出境游相比,显然价格要便宜得多,因而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三是近年来俄罗斯***府很重视对东部地区的旅游开发,目前已经开发了多种旅游项目,如高山滑雪、森林狩猎、水上观光、徒步旅行等等,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等一些项目也正在开发中[5]。这些神奇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旅游资源对国内外游客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开发这些自然景观的同时,开发一些人文旅游景点,将东部一些古老的教堂纳入此规划,使游人在享受自然的乐趣的同时,对俄罗斯东部的古老的宗教文化也有一个认识。
宗教旅游具有神圣的感召力、神秘的吸引力和神奇的诱惑力,但在发展宗教旅游中到处充满了“",使人望而却步。如何大胆突破,深度开发宗教旅游产品,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联邦旅游署建议积极努力吸引中国游客。除了传统的莫斯科至圣彼得堡旅游路线之外,已增加了远东和贝加尔湖等旅游线路。2006年是中国“俄罗斯年”,2007年是俄罗斯“中国年”,为了推动两国旅游活动,俄罗斯各地从2006年开始向中国游客实行免签旅游,此次全境开放将使得中国游客有机会更加“深入"俄罗斯。
当然,前景虽好,也存在诸多问题。俄罗斯国际旅行公司(Intourist)副总裁尼古拉・卡克拉表示,2007年上半年赴俄外国游客共82.6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4%。这主要是由于旅游费用过高和基础设施不发达。俄罗斯“旅游者"旅行社副总裁卡科拉说,外国游客减少主要是由于俄罗斯饭店价格太高。他认为2008年的情况不容乐观,因为“莫斯科的饭店已表示要提价10%到15%,圣彼得堡的一些饭店甚至要涨价50%"。俄罗斯旅行公司“Academservice”总经理列昂尼德・伊萨科维奇表示,外国游客的旅游费用是五年前的2.5~3倍。因此,为了保障游客数量大幅增加,俄罗斯还有必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培养旅游干部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外国游客安全。近年来,俄罗斯国内恐怖袭击频发、犯罪活动猖獗,成为令外国游客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2006年末俄罗斯发生了一系列恐怖袭击,这使数以万计的游客拒绝来俄罗斯。俄罗斯旅游业协会女发言人伊琳娜・特尤丽娜说,俄旅游业每年收入约30亿美元,而2006年这一系列袭击事件可能将带来4亿美元的损失。这些都是令人担忧的因素。俄罗斯东部旅游业的发展无疑会受到为俄旅游业整体状况的制约。
因此,如能克服这些困难,未来几年,中俄两国的旅游合作必定将得到极大发展,俄东部宗教旅游资源也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张锡坤.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615.
[2]Низовский A Ю.Самый Знаменитые и Храмы России[M].M.:Вече,2000.
[3]Бердяев Н.Русская Идея[M].Mосква:ООО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ACT,2000:51.
圣保罗大教堂篇4
然而,事实上很多唱诗班指挥的形象并非如此:他们可能并没有那么高兴,或者他们的话语权也不够。正是十九世纪伟大的活动家玛丽亚哈科特改变了这一现象。走进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地下室,在离英国海***上将纳尔逊(Admiral Nelson)石棺不远处的一堵墙上,刻着“纪念玛丽亚・哈科特,1874年逝世,享年九十岁,她是教堂男声唱诗班的福音”。
圣保罗大教堂的音乐总监安德鲁卡伍德(An&ew carwood)说哈科特的故事至今依然激励着他们。“每年到哈科特的忌日时,我都会带着唱诗班来到地下室,请其中一位成员朗读这铭文,”卡伍德补充说,“她是一位杰出的女性。”
哈科特对唱诗班不遗余力的关注很有必要,因为她的国家曾有过辉煌的合唱团传统,但是教堂唱诗班却不享有这份辉煌。十六世纪英国复调音乐的鼎盛时期,也是合唱团兴起的黄金时期。但到十七世纪中期,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因为奥利弗克罗姆威尔(oliver Cromwell)和他口蜜腹剑的清教徒们废除了复杂的音乐,只保留最简单的音乐用于礼拜,并且驱散了教堂的专业音乐家。直到1660年,S着君主制的***,英国国教音乐曾有过复兴的征兆,可接着又遭受了十八世纪宗教自由主义浪潮的影响。当时的自由主义崇尚宗教中的个人主义,即贬低正式的教义和礼拜仪式,因此教堂音乐也受其影响而不被重视。
世俗音乐在十八世纪有过蓬勃的发展,但教堂音乐却恰恰相反。如今,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是全世界合唱音乐品质的榜样,然而在十八世纪,这支合唱团却处于一个可怕的境地:在试唱环节,男童们只用唱一条音阶就可以,并且时常用叫喊来证明他们的嗓音。
低水准的音乐加上对音乐的不公,致使音乐从业者的福利被忽视了。这就是哈科特故事的开始。1783年出生于伯明翰的哈科特,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她的母亲随后嫁给了萨缪尔卡佩尔(SamuelCapper),那是一个充满活力并且勤勉努力的家庭,哈科特深受其影响。当继父卡佩尔于1789年也离世后,继父的一个兄弟收养了哈科特、哈科特的母亲以及卡佩尔家的两个儿子,他们就住在伦敦一个离圣保罗大教堂很近的地方。
大约在1811年左右,哈科特收养了一个寡妇的儿子亨利温特尔(HenryWintle),并将他送进圣保罗大教堂的唱诗班,她认为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亨利在教堂里接受的是毫无价值的普通音乐教育他们的福利和安全也同样不受重视。于是,一场长达一生的斗争开始了。哈科特直接找到了教堂的高层,向伦敦主教投诉唱诗班维持生计的经费“完全不够”,很多孩子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街上闲逛”。
随后,哈科特被引荐给了圣保罗大教堂的主持牧师,然而他忽视了她寄来的信件。哈科特找到了另一位神职人员,继续投诉唱诗班的八个孩子不能吃到“正确的晚餐”,却要用他们的声音填满整个教堂,但是她完全得不到理解。哈科特的问题还包括,为什么孩子们没有一座合适的校舍?为什么没有一位合格的语法老师来保证他们获得良好的教育?更令她震惊的是,孩子们竟然还被雇佣到不同的世俗场所去演出,例如午夜的一些俱乐部等。显然,唱诗班的负责人可以从中好好捞上一笔了。
音乐在哈科特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后来,她将自己继承的卡佩尔家遗产的一部分用于修复克罗斯比音乐厅(Crosby Hall),这个离圣保罗教堂不远的历史古建筑所在地如今成为了伦敦著名的大道。因此,当她继续向神职人员指出教堂音乐教育的问题时,她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然而,一位教堂负责人坦率地回复哈科特说:“我们在教堂做祷告,而歌唱只是很次要的部分。”
面对这重重阻碍,哈科特只得咨询了圣保罗教堂的法令法规来寻求支持。如今,在英国的博物馆和教堂神奇的十八世纪***书馆中,你仍然可以看到这些记录,它们明确地指出,施赈人员的确在提供唱诗班成员的教育、食物和音乐训练方面有所不足,唱诗班得到的捐赠有一部分被挪作他用,尤其是在增加神职人员的收入上。
上层人员对此事仍然视而不见,因此哈科特为圣保罗教堂唱诗班孩子们争取权益的战役注定还将持续好几十年。使哈科特得到广泛关注的是,她针对圣保罗教堂的问题,在全国的大教堂和学院的小教堂展开相关的持续性调查。哈科特不断写信指出问题所在,如今在皇家音乐学院仍保留着哈科特当年写的大量信件,她年复一复地做着调查,她的坚持不懈令人赞叹。
最终,哈科特自己花钱出版她的调查结果,名为《大教堂和大学调查简述:关于他们法规和捐赠的摘要,致教堂尊敬的权贵们》。随后,调查结果接连不断的出版也使这个事件持续升温。
调查结果有好有坏,但大多数是不好的。举例来说,温德索尔城堡(WindsorCastle)的圣乔治皇家小教堂以它的音乐课程受到赞扬,但却因其通识教育不够而受到批评。在调查过程中,对于每一位被她询问过的唱诗班孩子,哈科特都会奖励他一个钱包、―点零花钱和―本书,同时也会记录下他们的名字。如果一个有天赋的孩子负担不起学乐器的费用,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帮助其支付学费。
自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很难计算哈科特在持续改善唱诗班孩子的生活问题上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当时社会普遍关注在工厂里打工的孩子们的福利问题,但很少人了解唱诗班孩子的情况,是玛利亚・哈科特将人们的视线集中于此。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一个管理大教堂和学院小教堂的皇家委员会针对哈科特提出的问题,最终立法规定每座教堂都必须有一所学校,为唱诗班的孩子们提供良好的音乐和通识教育。
至于圣保罗教堂,那里的巨大变化发生于1872年。从约翰史丹纳(John Statuer)被任命为教堂的管风琴师开始,唱诗班的演唱曲目增加了,这无疑影响了全国的教堂唱诗班。
那么,是谁在史丹纳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了他?当然是玛利亚・哈科特。哈科特对发掘音乐人才独具慧眼,1847年,当七岁的史丹纳加入圣保罗教堂的唱诗班时,她就发现了这个孩子的天赋。当她得知史丹纳来自一个贫困家庭时,便为他支付了学习管风琴的费用。
就好像是为了报答哈科特一样,在史丹纳任管风琴师期间,哈科特的愿望成真了,圣保罗教堂建立起了一所唱诗班艺术学校。安德鲁卡伍德说:“哈科特在临终前不久还有幸参观了这所学校,她亲自授权这所学校的成立,这是全国教堂的标准化程序”
圣保罗大教堂篇5
俄罗斯东正教堂的由来
俄罗斯原本是信奉多神教的,像中国的道教一样有自己的天神、地神、山神、河神。据《往年纪事》记载,弗拉基米尔大公在比较了各种宗教以后,认为***教禁酒,不适合俄罗斯;犹太教软弱;保护不了自己的子民;天主教要求斋戒,也不适合俄罗斯。而东正教却相对比较灵活,希腊语又与俄语接近,特别是东正教堂的宏伟壮丽,宗教仪式的庄严辉煌,使人们在礼拜时可以恍若身处天堂。于是下令全体子民到第聂伯河受洗入教,史称“罗斯受洗”。
无论城市、乡村,教堂总是被建造在高处或市中心,而且是最耀眼、最漂亮的建筑。最初的俄罗斯东正教堂是完全模仿拜占庭式的罗马柱、拱形顶,后来为了防止屋顶积雪,改建成了菱形的帐篷顶、钟形顶,最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球形顶,样子很像“洋葱头”。为了防止鸟类的粪便污染教堂屋顶,又将球形顶涂成各种颜色,镀上黄金、白银,色彩斑斓;为了防范外来的侵扰,教堂和修道院都建造得十分结实,周围还有高大的围墙。到1914年,俄罗斯已有大教堂54174座,小教堂23593座,修道院1025座,教徒接近1亿。
如同中国的天坛、布达拉宫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的标志一样,许多俄罗斯东正教堂也是名扬四海。如果你想了解俄国历史,探寻绘画、雕塑艺术,采撷建筑精华,那就去拜访俄罗斯的教堂。
昔日帝国的辉煌
――伊萨克大教堂
圣彼得堡的伊萨克大教堂,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圣母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名教堂。
伊萨克大教堂的穹顶有30层楼高,四面是64根高大的罗马柱支起的雕花山墙,每根石柱高20米,重120吨,都是由整块的花岗岩雕凿而成,巨大的穹顶镀金用了100公斤黄金,建成100多年来,一直光彩夺目。
教堂的外墙用灰色大理石贴面,内部则用玉石、天蓝石、优质大理石和黄金装饰,有雕像和浮雕300多座、珍贵的圣画像和镶嵌画200多幅。宽敞的大厅可容纳14000人。
教堂建在沼泽地上,为了支撑住这个庞然大物,往地下打了1.3万根6米长的桩子。工程从1818年开始,到1858年竣工,用了整整40年的时间。
最美的教堂
――洞窟和圣母安息教堂
洞窟和圣母安息教堂,被誉为俄罗斯“最美的教堂”,位于普斯科夫的一座修道院里,建于1473年。
教堂的墙壁上装饰有许多精美的壁画,蓝色的球形屋顶上建有白色的小阁楼和金光闪闪的尖顶,如同童话中的城堡。更奇的是教堂底下还有座天然的洞窟教堂,长220米,红砂岩,常年保持5℃恒温。古老的镶金圣像和繁星般的烛光,将人们带入神秘、久远的中世纪。
据说那时的修道士远离红尘,寻求孤独。这个洞窟正是3个修道士开荒时发现的。当周围逐渐形成村落,修道士们就会收起行囊,继续向着荒芜人烟的地方走去。
血与火的洗礼
――弗拉基米尔的圣母安息大教堂
弗拉基米尔的圣母安息大教堂矗立在克里亚济马河岸上已经800多年了,她阅尽了人间沧桑,作为人类建筑的瑰宝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238年2月3日,横扫欧洲的蒙古铁骑突然出现在弗拉基米尔城下,切断了古城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当时弗拉基米尔大公正在外地招募***队,城内守***不多。蒙古大炮的猛轰和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使城墙多处塌落。在苦苦支撑了几天后,弗拉基米尔城终因弹尽粮绝,被蒙古***攻入。顷刻之间,全城陷入一片火海,财物被洗劫一空,老人和孩子都被砍杀,女人被俘往兵营,昔日繁华的都市化作灰烬和焦土,只有石头的圣母安息大教堂幸存下来。
欢乐的乐章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莫斯科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是伊凡雷帝在攻克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汗国之后,下令修建的一座“最美丽的教堂”。它标志着240年“鞑靼统治”的结束和俄罗斯民族的复兴。
1561年教堂建成了,伊凡雷帝问建筑师:“你还能建出比它更美的教堂吗?”“能!”建筑师不假思索地回答。伊凡雷帝下令挖掉了建筑师的眼睛。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的确是与众不同的,它像是9座教堂聚在了一起,虽然互不相称,却显得和谐统一。特别是那些葱头圆顶,色彩鲜艳,各具特色,螺旋状的线条给人以向上升腾的感觉。当叮叮当当的钟声响起,宛如奏起了美妙的乐章,涤荡人们的心灵。
历史的印记
――王子浴血教堂
“王子浴血教堂”坐落在蜿蜒流淌的伏尔加河畔,是座五圆顶的小教堂,红砖绿瓦附带一座四斜坡的小钟楼,是为纪念小王子季米特里而建的。
1584年,伊凡雷帝死后,摄***王鲍里斯・戈东诺夫篡权,将皇后和小王子放逐到古城乌格利奇。一天,8岁的小王子在伏尔加河边玩耍时被暗杀了。这件事激起了小镇居民的愤怒,人们鸣钟起义,追杀凶手。戈东诺夫忙派兵镇压,将700多人投进监狱。那口大钟也被砸掉钟耳,“发配”西伯利亚。后来戈东诺夫登基成为新沙皇,但天灾人祸却接踵而至,好似上天对他的有意惩罚。他终日心神不安,不久便一命呜呼。普希金据此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历史剧《鲍里斯・戈东诺夫》。
东正教堂的经典之作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在俄语中是“城堡”之意。它的中心是教堂广场,环绕广场的是以三座皇家大教堂为主的建筑群。它们都建成于15世纪,是集俄罗斯东正教堂之大成的杰作。
圣母安息大教堂是俄罗斯的国教大教堂,历代沙皇在此登基加冕。教堂宏伟华丽,有鲜明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内里的大吊灯是用300千克黄金和5吨白银铸成。
圣母领报大教堂是沙皇的皇家教堂,造型俏丽活泼,有9个金光闪闪的球形圆顶。教堂里15~16世纪的壁画和圣画像最有名。
天使长大教堂原本是为***队的守护神米哈伊尔而建的,后来成为历代沙皇的陵寝,皇家的太庙。这座建筑由意大利人设计,带有文艺复兴风格。20世纪60年代,苏联在考古挖掘时打开了伊凡雷帝的棺椁,依照他的头骨还原出他的头像。考古的记录用中国的优质墨汁写在18世纪的羊皮纸上,装进特制的器皿埋入地下,以供后人研究。
还有伊凡大帝钟楼,它高80米,是克里姆林宫最高的建筑,兼做t望塔和信号台,上面挂着大大小小18口古钟,钟声可传至30公里以外。不过最大的一口钟却一直放在地上,它高6米,重200吨,用青铜铸就,在钟壁上铸满了精美的雕像和***饰,是举世无双的“钟王”。因为太重了,所以始终无法把它吊上钟楼。如果有一天它真的被敲响,真不知钟声会传出多远?
东正教的复苏
――基督救世主教堂
为纪念1812年战胜拿破仑的反法卫国战争,从1839年到1883年,用了44年才建成的基督救世主教堂,坐落在莫斯科河畔,与克里姆林宫遥相呼应。
教堂有6个金顶,高103米,占地6805平方米,是莫斯科最大的教堂,里里外外被黄金和大理石包裹起来。但不知什么原因,1931年按照斯大林的命令被炸毁了,苏联解体后,才开始重建,直到1998年,它的金色大厅里才重新回响起唱诗班悠扬的歌声。
十月***后,信教受到限制,除一部分被认定为历史文化瑰宝和用作博物馆以外,大部分教堂被封闭或拆除,信教人口下降到10%左右。以莫斯科为例,原有教堂848座,到1990年只剩下78座还开着门。重建的基督救世主教堂是东正教复苏的标志,它表明东正教已经重新主宰了俄罗斯人的信仰。
结束语
正如西方古典建筑的精华――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无一不是来自基督教堂,俄罗斯建筑的精品也是来自东正教堂。不过它不同于西方的古罗马式、哥特式,而是有着自己匠心独运之处,装饰考究、色彩丰富,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遗产。
圣保罗大教堂篇6
关键词:基督教;景观;变化;发展
中***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基督教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最初是由犹太教分化出来,教众主要是广大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曾一度被古罗马帝国的统治者禁止、迫害,直到公元313年被罗马帝国确定为国教,才逐渐发展兴盛起来,成为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宗教。基督教景观是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物化形式,其艺术形式包括了建筑、雕塑、绘画等各个方面,并着重体现在基督教建筑艺术之中。
一、“非法时期”的基督教景观艺术
基督教早期只是一支规模小而且分散的教派,因为教义迎合了下层人民的愿望,得到人民的拥护并迅速广泛传播开来,渐渐由东向西发展,在整个罗马帝国形成极其强大的势力。但基督教不崇拜罗马诸神,也不崇拜罗马皇帝,只信仰救世主耶稣基督,同时,教徒们有消极的反抗活动,对国家***权暗藏威胁。因此,基督教在最初的二、三百年间遭到了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很多教徒被处以死刑。
基督教的非法地位使得教徒们在举行教会活动时都十分的隐秘,所选的场所也十分隐蔽,起先是在私人宅邸内秘密举行,渐渐有了比较固定的活动场所,即外形似民居的小教堂,称为“民居教堂”。叙利亚大马士革的杜拉欧罗普斯是典型一例。它有一个长长的纵向圣所,1间洗礼室并4间小屋,可供礼拜、布道和葬仪之用。后来,为了逃避***搜查,仪式又转移到用来合葬教徒的公共地下墓室。于是,一切宗教仪式和活动都是采取名副其实的“地下活动”。随着教会的扩大,各地下墓室被走廊连接起来,形成了地下城市。在秘密开挖的地道内,安放一张特制的长桌作为会议之用。墓室地道的两侧壁上,挖出一个个的穴龛,里面刻画着粗拙的圣像作为信徒们膜拜的对象。这种地下墓室在罗马城区很普遍。
由于早期的教徒大多是目不识丁的下层平民,多以直观的艺术形象作为宣传教义主要手段。他们在墓室的顶部和墙壁上画满了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这种形式在罗马地区十分流行。为了逃避统治阶级的迫害,教徒们大都采用象征手法表现宗教内容,创造了许多神秘的形象。如用牧羊人代表耶稣、孔雀象征永恒、葡萄代表基督教、船表示教堂、阳光代表上帝、鸽子橄榄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征耶稣、一群羔羊象征人民、并以此代表耶稣爱人民;一个孩子在洗澡象征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举行洗礼仪式等等。
他们着力表现上帝的力量而非画面的真实生动,因此,画面往往极为粗糙抽象,不够自然和谐。以罗马的普里斯拉地下墓室中著名的天顶壁画《善良的牧羊人》(***1)为例,笔法潦草,线条粗陋,色彩单一,人物比例也不准确。
虽然基督教在产生之初,是处于一种“非法”地位,但已形成了最原始形式的基督景观艺术,从建筑、雕塑到绘画和镶嵌工艺画均有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二、成为“国教”后基督教景观艺术的变化与发展
基督教从创建之初就掺杂了许多消极的因素,它不是鼓舞号召人民去和统治者进行抗争,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宣扬顺从、忍耐。因此统治阶级很快就利用了这一点,他们要求下层教徒容忍现实生活的苦难,寄希望于来世,忠于国家***权。基督教成了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维护***权的精神武器。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后来又宣布其为国教。从此,教徒的集会和宗教仪式又回到了地面上,并开始广泛兴建基督教堂。
1.基督教建筑景观的布局转变
早期基督教并没有自己的建筑传统,只有借用现成的罗马建筑形式。最早期的教堂是比较简单的宅第教堂。后来开始仿照古罗马长方形会堂式样的建筑,称为巴西利卡式教堂。巴西利卡是罗马一种常见的公共建筑,多为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中堂较宽敞,两边有列柱和分割出的边廊,从入口引向顶端的祭坛,平时供市民集会用。基督教将这种建筑形式直接搬过来,在一端加上祭坛,并饰以宗教壁画,形成教堂的中心,供教徒们开展宗教活动。从平面***上看,巴西利卡式的布局如字母“ T”形。入口到顶端的“横县”处可划为三个活动区。进门后的活动区仅占很少面积。再往前走便是进行正式宗教活动的正厅,所占面积最大。最后“ T”形的顶部,是神职人员的活动场所,墙上开有凹进去的半圆形供奉耶稣的壁龛。两排列柱将正厅隔成三个部分:正中最宽处为主要活动区,两侧狭窄处为陈列圣物或其他活动的偏殿,正中的高达屋顶为“人”字坡,偏殿则较低,为半坡流水的屋顶。建于 380 年的意大利圣保罗大教堂,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巴舍里卡”式教堂。
早期基督教堂的另一种建筑样式类似于罗马万神殿的圆形建筑,这源于罗马的圆形澡堂,四周廊柱环绕,内部相当宽敞,它被称为集中式。集中式教堂的平面布局不像巴西利卡式那样,而是呈圆形、多边形或等臂十字形,中央部分是一个大的穹窿,周围是一圈回廊。君士坦丁女儿的墓上改建的St Constanza教堂(***2),就是这一类的教堂。
随着基督教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礼拜仪式的需要,教徒们进一步扩大了教堂的空间,增加了耳堂,形成十字形平面,从此教堂形式又从巴西利卡式和集中式发展出拉丁十字式。十字式的布局不像集中式那样是圆,而是一个十字,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布局可能和基督教对十字架的崇拜有关系。中央的大厅仍然以一个穹窿为主体,但大厅往四周各伸出一个矮矮的“翼廊”(Wing)。
按照尊敬殉道圣徒的传统,教堂往往是在圣徒墓地上建造的,并以此命名。罗马城最早的教堂是拉特兰宫的圣约翰教堂,随后为圣彼得教堂和其他以圣徒名字命名的教堂。在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的教堂结构比较复杂,其中神圣使徒教堂和圣墓大堂成为许多教堂的标准模式。此时的教堂外部比较简陋朴素,内部装饰富丽堂皇。
2.基督教建筑景观的风格类型
基督教堂较常见的建筑风格有罗马式、哥特式和拜占庭式。前两种多见于天主教教堂,后一种多见于东正教教堂。
罗马式,顾名思义就是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古罗马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欧洲进入中世纪之后,封建势力割据,战乱频繁,国力和财力均不及古代的罗马帝国。基督教和封建主企***借建筑之壮阔雄伟显示其逐渐逝去的威严,如厚实沉重的墙壁,半圆形的拱门、窗孔和圆形的穹窿型屋顶。这种受古罗马建筑影响而又不及古罗马建筑的教堂,被称为仿罗马式教堂,简称罗马式教堂。罗马式教堂最早见于古罗马首都意大利,直到公元十一二世纪才逐渐传到欧洲的其他地区,如法国、英国和北欧诸国。在封建割据的情况下,罗马式教堂前后往往配置碉堡似的塔楼,后来塔楼逐渐固定在西面正门的两侧,成为罗马式建筑的标志之一。高大的立柱与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使罗马式教堂在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3)是罗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
哥特式建筑艺术开始于法国巴黎及其附近的地方,确切地说开始于1140-1144年路易七世的掌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而后才开始波及全欧洲。它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哥特式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造型,厚重的穹顶被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光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和簇柱取代。它以色彩丰富的玻璃镶嵌花窗作为重要的室内装饰手段,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无限的神秘幻觉。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4),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拜占庭式建筑的主要成就与特征是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与罗马式的一样,呈长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
东正教教堂在建筑艺术上多保留拜占庭式风格,只是堂基由长方形改为正方形。东欧的教堂都是突出穹顶,提高鼓座,使穹顶更加饱满。现在俄国红场上的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筑。其特点是中央一个大墩,周围八个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穹顶,是世界宗教建筑中的珍品。
3.基督教建筑景观的内部装饰
基督教成为“国教”后,教堂的外部形象仍是相当朴素,而室内空间不仅高大宽敞,且装饰豪华,主要是采用丰富多样的室内陈设品所构成的,有大理石墙壁,镶嵌壁画,马塞克地坪以及从古罗马继承的华丽柱式。不过,耐久的镶嵌材料比较昂贵,一般不常用。5世纪后,镶嵌画逐步成为教堂的主要装饰形式(***5)。
12世纪中叶哥特式教堂发展起来,它从外到内都十分瑰丽华美,极尽奢华之能事。明亮瑰丽的玻璃彩窗,纤细拉长的的石柱,尖耸入云的穹顶,栩栩如生、打破常规的雕塑,与色彩艳丽的玻璃画,将基督教堂的内部装饰推向了极致(***6)。16世纪下半叶,巴洛克风格开始盛行,基督教艺术进入了混乱复杂的时期,装饰也变得奇特起来。到了18世纪初期,洛可可风格取代了巴洛克,使得教堂的内部装饰更加纷繁琐细。直到18世纪中叶,基督教堂开始进入新古典主义时期,设计师开始注重功能性,讲求室内空间布置合理,装饰追求简洁。
三、当代基督教景观艺术的发展
时过境迁,宗教的“迷信”时期逐渐远去,人们对宗教的态度开始矛盾起来。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神的存在产生了怀疑,另一方面,整个人类社会过于快速的发展,也使人们感到恐惧,希望能从宗教中重新寻得一种心理寄托。这种矛盾态度要求基督教的发展必须不断顺应时代变化。同时,地球上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也使得基督教又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支派。目前的基督教广义上指的是天主教、东正教、及更正教,一般人称前二者为旧教、后者为新教。狭义的基督教则仅指新教,由马丁·路德·金在16世纪倡导宗教改革而后分别在欧洲大陆及英国建立。
新教的教堂,已大别于基督教盛期时的庞大、庄严、繁复,虽说各派教会亦有差异,但总的来说都比较简朴,大都为长方形礼堂。内部由于重视讲道,讲台一般置于显著地位。新教加尔文派的教堂甚至没有圣像、宗教画、彩色玻璃和圣坛。近期,欧美各国建筑艺术呈现多样化,宗教建筑也摆脱旧的传统风格,出现一些新的式样。也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将新的建筑理念和设计风格,与基督教教义结合,营造出一种新的“天人合一”的氛围。安藤忠雄的六甲山教堂(***7),即著名的“风的教堂”,在设计中尽可能的保存了原有自然环境,利用单纯的几何形,引入自然光、自然风,将自然与人结合起来,使人们在一种“纯粹自然”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反思忏悔。
四、结语
圣保罗大教堂篇7
别具一格的建筑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是世界上少数具有“白夜”的城市,每年的6、7月几乎没有黑夜。“白夜”中漫步在静静的涅瓦河畔,遥望着蔚蓝天空的北极光,犹若置于梦幻之中。
圣・彼得堡市中心的建筑是彼得大帝时代的遗迹,由欧洲各国的建筑师设计建成,有着明显的欧式风格。近三百年来这些精致坚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未曾被拆毁和破坏过,由于不断的修缮和维护,完全保留了彼得大帝当年建都的风貌。这些融合了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使圣・彼得堡成为一座古老庄严、优美典雅的城市。圣・彼得堡城市最大的特点是没有那种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建筑,除了高耸的教堂外,普遍是四、五层楼的具有雕塑装饰的楼房。
圣・彼得堡是一个宗教开放的地方,在这里东正教的喀山大教堂、新教的圣・彼得和保罗教堂、天主教的圣凯瑟琳教堂、荷兰教堂及亚美尼亚教堂等共处一地,互不影响。
涅瓦大街的历史与圣・彼得堡城市的历史一样长久,它是一条遍布华丽宫殿与优雅小楼、极具观光价值的街道,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建筑风格迥异的各教派教堂、众多的名人故居以及历史遗迹。世界著名作家果戈理、柴可夫斯基的故居就坐落在此。这里有个叫“沃尔夫与贝兰热甜食店”,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正是从这家甜食店喝完最后一杯咖啡,而奔赴决斗地点“小黑河”的。当年俄罗斯的著名作家莱蒙托夫、陀斯妥耶夫斯基、舍夫琴科等人都经常光顾这里。
和谐的自然、人文环境
圣・彼得堡的生态环境很好,整个城市被树木浸蕴,绿树成荫,没有喧嚣,十分静谧宜人,街上每隔一段就有一片绿化带。我们常常八点左右出来,一是呼吸着早晨清新的空气,欣赏着令人陶醉的翠绿,另外我们还带着面包在树荫下的长椅上喂会儿鸽子。这里的鸽子与人好像有种默契,人一坐下,灰色羽毛的鸽子便蜂拥而至,一点儿不怕人,它们还会大胆地站在你的肩上、胳膊上,甚至从你手里抢食。每天这里都有一些儿童在家人的带领下,拿着食物喂鸽子,与鸽子嬉戏玩耍。他们从小就知道把鸟儿当成自己的朋友,关爱它们,与它们友好相处,从不想去伤害它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风气就这样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俄罗斯人一向珍惜、爱护大自然赋予的一切,所以这座城市里处处鸟语花香,鸽子随处可见,仿佛置身于鸟的乐园之中,这种赏心悦目的场面,令我们陶醉其中,迷恋忘返。
我们住在紧邻涅瓦大街的朋友家中。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最热闹、繁华的街道,这里集中了该市最大的书店、食品店和最昂贵的购物中心。除涅瓦大街外,其它街道上行人很少,满眼都是川流不息的汽车,却听不到汽车的鸣笛声。很少有骑自行车或电动车的,偶尔看到也是为锻炼身体、骑着山地车飞驰而过的年轻人。
在圣・彼得堡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过马路,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地方,只要司机看出你想过马路,一般会主动停下来让行人先过,这种情况我们遇到了好多次。回去说给俄罗斯的朋友,才知道这是他们的习惯,汽车会主动礼让行人。这除了显示出圣・彼得堡人对交通秩序的自觉遵守,还反映出了他们公共道德和文明礼貌的修养程度。
国外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在国外如想确定哪位是中国人,就看谁说话声音最大,在圣・彼得堡的日子里果然验证了。我们常在朋友开的中国餐馆吃饭,就餐的人很少,很安静。一次我们在包间里正吃饭,突然外面一阵喧哗声,朋友笑着说:“肯定是咱们的同胞来了。”开门一看,果然是随旅游团来俄的黄皮肤老乡。
后面的几天我们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和冬宫、夏宫时,处处人头攒动,除了讲解员的声音外,可以说鸦雀无声。和朋友谈起这事,朋友说,俄罗斯人一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量的原则是不妨碍2米之外的其他人。
精彩的芭蕾舞演出
到达圣・彼得堡的第二天,我们在马琳斯基剧院观赏了芭蕾舞演出,感慨颇多,甚至终生难忘。我们提前20分钟进了剧场,里面已经坐满了穿着时尚的女士和西装革履的男士。该剧院拥有世界水准的***交响乐团,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名作《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首演于此。能够在世界著名的大剧院欣赏俄罗斯民族最原汁原味的演出,这足以让人兴奋了,豪华气派的剧场穹顶、镶嵌着精美的雕塑和油画的四壁以及把剧场照射得金碧辉煌、无与伦比的硕大吊灯更让人惊羡不已。可是场内的座椅却普通得与这里的一切好像不太相称,一把把陈旧的木椅子上套着坐垫,按号排好,相隔很近,我担心人们就坐时挪动椅子的声音会影响别人。没想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演出时偌大的剧场里除了音乐声和演员的舞步声外就没有其它的声音。我身边的女士带着两个女孩,一个两三岁的样子要抱着,另一个四五岁样子的站在旁边,那位女士不时在她们耳边低声说些什么,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她们始终不动不闹地在那观看,起初我还担心她们会坚持不下来呢。演出时我无意中看到出入口处站着一对手拄拐杖的老年夫妻,他们一直在那站着看完了上半场。“可能是由于来晚了的原因。演出开始后剧场内没有一个人走动,并且大家都自觉地关掉了手机。
观看俄罗斯最著名的芭蕾舞演员演出时,我情不自禁地拿起相机对着舞台拍照。女儿拦住了我说:“你看看哪有拍照的?”我环顾四周,人们都在聚精会神地观赏演出,直到演员谢幕都极少有人拍照。很“遗憾”,在女儿的监督下,演出的场景我没拍成。演出结束了,剧场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演员谢幕,掌声又一次响起,演员再谢幕,掌声再起,这样连续五次,除了掌声外,没有口哨声、喧嚣声……
听朋友说,俄罗斯人一生至少要进两次剧院,一次是父母带着自己来,另一次是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俄罗斯人把进剧院看演出视为非常隆重的事,难怪大热天男士着西装,老妇人也要精心打扮一番。
热情友好的俄罗斯人
一次我们很晚回到住处,开不开门,正着急的时候,隔壁的门开了,一位60来岁的先生出来与我们说话,我们听不懂他的问话(当时朋友不在),便拿钥匙比划着,他明白了,进屋拿了小工具,两三下把锁打开了。我们连声“丝巴细巴”(谢谢)。
圣保罗大教堂篇8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罗马,却可以一天游遍。清晨,来到罗马城东的台伯河边,水流平缓,没有大江大河的气派。远眺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圣天使堡上的有翼天使依稀可见。圣天使桥上的天使雕像导引我进入这座激动人心的古城。
走在中世纪时修建的古老街道上,路面铺满了三角形的石块,街面不宽,只够让两辆马车并行,大概修建时根本未曾预料到汽车的发明,不过这也许已是那个时代的康庄大道。街道两旁的石头楼房,外表虽看似普通,但通过精雕细琢的宅门,依然可一窥门户内深藏的高贵气派。
圆顶建筑之最万神庙
圆形广场上有一座方尖碑及一缕喷泉,转身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由石块砌成有着巨大圆顶的圆柱形建筑。建筑的外表十分朴素,像一座古老的碉堡,但支撑宽大的三角形门楣的八排巨大石柱却气势磅礴地提醒你,这就是罗马最著名的公共建筑之一——万神庙。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万神庙最初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由曾先后三任罗马总督的马尔库斯·维普萨纽斯·阿格里巴主持修建,献给“所有的神”,因而叫“万神庙”。但这座庙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毁,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爱建筑的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并在新庙柱廊的山花上刻“H·AGRIPPA·L·F·COS·TERTIUM·FECIT”的字样,意即“吕奇乌斯的儿子、三度执***官玛尔库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庙”。这段文字让人们误以为柱廊是阿格里巴时期遗留下来的,直到1892年人们才发现柱廊所有的砖头印记都在公元125年左右,证实了整幢建筑其实是哈德良时期修建的。
公元609年拜占庭皇帝将万神庙献给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后者将它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这也是今天万神庙的正式名称。变身为教堂的万神庙也因此逃过了中世纪的劫难,虽然之后也历经重重灾难,但一直保存至今。
进入庙内,屏住呼吸,抬眼望去,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穹顶上圆形的天窗,它不仅给神庙赋予了天人合一的庄严肃穆,也照亮了整个殿堂。随着太阳、月亮的移动,圆柱形的光环有次序地投射到神庙的不同部位。雨水或雪花也因设计巧妙的排水系统而不会进入庙内而直接排入地下管道。这真是罗马人的神机妙算!
万神庙的穹顶是世界上最大的圆顶之一。以此之外可媲美的是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大教堂。使用圆顶最奇妙之处,是整个建筑的内部空间不用柱子支撑。只是在建筑圆顶或拱门时,需要一个临时支架,但是等到拱门的石块都嵌砌完毕,或是圆顶上的水泥凝固之后,这个支架就可撤去,拱门或圆顶屹然***,成了优美雄壮的建筑物。当时人们还不会烧制水泥,不过罗马人用火山灰加上沙子、水,便是天然的水泥。
威尼斯广场和罗马皇帝***拉真纪功柱
从万神庙出来,穿过许愿池,路过当年为奥黛丽·赫本剪出俏丽动人短发的理发店,穿街走巷,著名的威尼斯广场就在眼前,这是纪念统一意大利国王艾曼努伊尔功勋的建筑物,立有国王骑马的雕像。
往右望去,是罗马保险公司的二层办公楼,这是意大利一栋著名的近代建筑,中间的一个小阳台,便是******魁墨索里尼发表复兴伟大罗马帝国演说的地方。这位独裁者虽然结局甚为不堪,但却熟悉罗马的光荣历史,具有非凡的***治魅力,也颇让女人们着迷。
往左望去,一根威武雄壮的40米高圆形石柱拔地而起。懂得罗马史的人都知道,这是著名的罗马皇帝***拉真纪功柱。上面的1米宽带状大理石石雕盘旋而上,描述了罗马***队与达契亚人的两场战争,超过2600幅***像,幅幅栩栩如生,1800多年依然如故。其中一幅拉真誓师***,***拉真带着他的幕僚站在一个台基上,正在向他的远征***士演讲。还有一幅***描绘了拉真与蛮族酋帅们,***拉真正在接见一个包括大约八个敌国酋长的使节团。***拉真皇帝在位期间,积极开疆拓土,为未来帝国奠定了最辽阔的疆域。
拱门之最君士坦丁凯旋门
从威尼斯广场沿着墨索里尼主持修建的帝国大道一直向前行,罗马的元老院、维斯塔神庙、斗兽场、凯旋门一一呈现在眼前。君士坦丁大帝凯旋门巍然屹立,它是为了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强敌马克森提成为罗马皇帝,统一帝国而建的。上面镌刻着有翼的胜利女神、罗马战士浴血奋战、受降献俘的浮雕场景,虽然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洗刷,仍然栩栩如生,无言地诉说着帝国的荣辱兴衰。
凯旋门的表面大量使用其他更古老的纪念建筑材料来装饰,并集合成君士坦丁时代的建筑。凯旋门上的雕塑多为浮雕,最著名的8座矩形浮雕原先是一座纪念马库斯·奥里列阿斯的建筑物上的装饰,只是这位皇帝的头像被重新雕刻成了君士坦丁的样子(同系列的另外3件雕塑,现存卡匹托尔博物馆,它们清楚地显示着马库斯·奥里列阿斯皇帝的样子)。因此君士坦丁凯旋门虽然是罗马最晚制造的凯旋门,但仍然可以看出早期罗马艺术的影子。
罗马一共有三座凯旋门,分布在同一个区域(其余两座为:提***斯凯旋门和塞维鲁凯旋门),站在君士坦丁大帝凯旋门,可以看到远处的提***斯凯旋门。这令熟读罗马历史的拿破仑羡慕不已,他在巴黎、米兰兴建了类似的宏伟建筑,而君士坦丁凯旋门可以看做是法国巴黎凯旋门的蓝***。
卫斯巴兴皇帝的杰作罗马竞技场
罗马竞技场是座巨大的石砌剧场,在里面发生过多少流血的场面,它的遗址至今依然是个阴沉沉的奇观。
卫斯巴兴皇帝深谙民众心理。深知要使民众沉溺在吃喝玩乐中,他的帝国才会相安无事。因此罗马帝国的庞大收入除用于皇室自身的享乐外,也用来供应市民的粮食和娱乐。罗马节日的庆祝包括:街上的巡游、戏院里的演出、马戏场里的战车比赛,竞技场里的格斗和厮杀。此时整个罗马城倾城而出,坐在看台上拍手欢呼。这些演出是皇帝收买效忠和声望最有效的手段。面包和马戏,是人民的要求,也是人民的福利。
上帝之城圣彼得大教堂
罗马的血腥味尚未散去,圣天使桥又出现在眼前,我来到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天上依旧下着雨。圣彼得广场长廊顶上矗立的各位基督教圣人依旧伫立着。这个广场的设计颇具巧思,就像上帝、耶稣正在伸开臂膀,将以宽阔的胸怀拥抱受苦受难的世人……
圣彼得大教堂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超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世界第一大圆顶教堂。登上教堂正中的圆穹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在圆穹内的环形平台上,可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圆穹内壁的大型镶嵌画。
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古典主义形式,主要特征是罗马式的圆顶穹窿和希腊式的石柱式及平的过梁相结合。教堂内布局为拉丁十字形,横短竖长,光线从圆顶上的窗户射入。教堂四周墙壁上布满油画、雕塑。其中最著名的是米开朗基罗在24岁时制作的《哀悼基督》。雕塑前面挤满了人,抬眼望去,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儿子,充满了悲哀,好像在无声诉说:“人生不是享乐,而是漫长的苦役。”
另外值得一看的是教堂中部由贝尼尼设计的青铜华盖。贝尼尼被称为巴洛克艺术之父,他的设计华丽繁复。巨大的华盖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撑,足有5层楼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着99盏长明灯,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墓前跪着的是由新古典主义雕刻家卡诺巴制作的教皇庀奥六世像。华盖里面上部装饰有彩色玻璃制作的鸽子,寓意三位一体,下面放置着贝尼尼作的巨大的“圣彼得的椅子”,里面包着据说是圣彼得使用过的木制的传教座椅。
圣保罗大教堂篇9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
一、教堂概说
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均有其鲜明特色,教堂及教堂文化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名单里,教堂占了很大一部分。教堂建筑及教堂文化以欧洲最古老、最发达,保存修复得最完善。各地游客来到欧美旅游,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参观当地的教堂。在英、法、德、意等“老欧洲”国家里,都有着引以为傲的著名大教堂。
欧洲的教堂大致分为三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和巴洛克风格。
11世纪前后建造的教堂受意大利影响,几乎全为罗马风格(Romanik)。其特征为圆形拱顶,从教堂的门或者窗户可以大致区别出来。圆形的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圆形的。
哥特风格(Gotik)最初出现在法国。12世纪后逐渐流传于欧洲并风靡一时。其特征为瘦高型,外表有许多像竹笋一样瘦长型的装饰物,象征着摆脱了束缚,奔向天国。拱顶也随之有了橄榄型的小尖。随着玻璃的应用,窗户被装饰得色彩斑斓。往往一个窗户就画了一个圣经故事。
17、18世纪后的教堂多为巴洛克(Barock)风格的建筑。其特点是不注重外表,但内部华丽,有的用了大理石砖和大理石柱,配有彩画和雕塑。室内一改老式教堂的黑暗、凝重和神秘,采用浅色涂料,加上彩色装饰,让人感到轻松,似有一种清香味。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二、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只不过必须衣冠整齐并通过安检才可以进入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希腊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公元326年落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是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彼得大教堂。1870年以来的重要宗教仪式均在此举行。为文艺复兴式和巴罗克式建筑风格,属世界最大的教堂。登教堂正中的圆穹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在圆穹内的环形平台上,可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圆穹内壁的大型镶嵌画。圣彼得教堂不仅是一座富丽堂皇值得参观的建筑圣殿,它所拥有多达百件的艺术瑰宝,更被视为无价的资产。
圣彼得大教堂正前的露天广场就是闻名世界的圣彼得广场,建于1667年,住持设计施工的是一位那不勒斯人,他的手笔赋予了广场上排成四行的284根托斯卡拉式柱子永恒的生命,柱子上方那美妙绝伦的圣者塑像四百年来一直诉说着当年这个才华横溢的建筑天才的名字:贝尔尼尼——巴洛克艺术之父。转贴于
三、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是法国天主教大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圣母院的前身早在10世纪时,就已经成为巴黎、或整个法国的宗教中心。
巴黎圣母院正面有一对钟塔,主入口的上部设有巨大的玫瑰窗。在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百米的尖塔。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中庭又窄又高又长。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进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于是,教堂就成‘与上帝对话’的地方。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四、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它的全名是“查格特·彼得·玛丽亚大教堂”,又称“圣彼得大教堂”,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科隆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
大教堂坐落在莱茵河畔的科隆老城中心,科隆火车站、步行商业街、市***广场等环列四周,高达150多米的大教堂双塔,至今还是科隆最高的建筑。大教堂鹤立在城市中央,使每一个人都被它吸引和召唤,吸引人就如一个虔诚的信徒,不远万里而来,只为看得更真切。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骄傲,也是科隆的标志。站在大教堂脚下,大部黝黑的墙面用巨石砌成,教堂上方有无数的大小尖塔,环绕着最高的两座尖塔直上云霄,那玲珑剔透、直刺苍穹的双塔,象征着灵魂升天的路。空气流动到这里形成湍窝,竟使周遭经常旋风大作,当旋风突然形成的时候,会将一些没防备的女士帽裙卷起,在游客善意的哄笑中颇为尴尬。这也成为科隆大教堂独特的一道风景。沿着哥特式的尖拱大门走进大教堂,会发现里面的一切同样巧夺天工。每一尊雕像,每一块窗玻璃都在述说着自己的故事。
199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科隆大教堂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据教堂提供的资料,科隆大教堂是哥特人的杰作,始建于1248年,经过632年,一直到1880年才建成,长达七个世纪。由于历次战争阻隔,特别是欧洲“30年战争”和“百年战争”两次悠长的宗教战争,建筑工程时断时续。1842年,德国著名建筑家卡尔·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吁重开大教堂工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响应这个呼吁并给予财***支持,1842年9月4日,在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直到1880年10月15日,这座当时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称号的科隆大教堂才建成,并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它被列为世界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就是在今日,科隆大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
科隆大教堂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在大教堂的后花园里是历代去世的主教和神父的墓地,最久远的墓地长眠着12世纪的红衣大主教。通过众多墓地的装修装饰,可以看出历史的繁华与衰败,人神的高贵与卑贱。
五、结语
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到欧洲,到德国,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
教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欧洲***教合一的年代,教会有着至高的权利。不仅有权,而且有钱。从这些教堂的规模和豪华程度可以看出所需的金钱之巨大。豪华的教堂实际上也是权贵们展示财富的一个方式。去除***治的因素,教堂所展示的建筑技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少这样大型的教堂始建于11到14世纪。这时的欧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筑,并且使用至今仍旧辉煌不减。
参考文献
[1]杨学***.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欧洲卷)[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1,35~37,114~122,214~226.
圣保罗大教堂篇10
罗马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设计是指12世纪以前欧洲教堂的整体装饰风格。
1.以黑白色调的搭配为主罗马风格时期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就是意大利的教堂,这一时期欧洲正处在罗马帝国的统治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古罗马特色。同时,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古罗马文化对当时文化的影响依然比较明显,天主教依然是最高的宗教统治者。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并不繁荣,受到战乱和统治者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教堂在装饰风格上主要是以黑白色调为主,其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出罗马教皇的高高在上和主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由于当时战乱,主的仁爱思想受到很大的压制,而这也体现在教堂的装饰风格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063年,教堂的外部与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十分相似,采用的都是***白色的大理石,在内部上与古希腊神殿的建筑风格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内部有很多***白色的柱子,既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又能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走进大堂一眼就能看到高高耸立的柱子,以及两侧黑白条纹装饰***案,中央是一副正襟危坐的圣母装饰画,中间是著名的伽利略吊灯。整个装饰风格显得庄重、简约,又不失肃穆,很好地反映出了当时的欧洲文化。
2.多用精美的雕刻作为装饰众所周知,雕塑是欧洲艺术的杰出代表,在长期的发展历史当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雕塑家,如乌东、吕德、罗丹等,都是欧洲雕塑的杰出代表。雕塑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古希腊时期有关希腊神话的雕塑是其优秀的代表,而在古罗马时期,文化的繁荣让雕塑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欧洲最重要的宗教文化当中,当然也不可避免会涉及到雕塑艺术的应用。除了比萨大教堂大量地应用了一些雕塑艺术之外,其它的一些教堂也有很多著名的雕塑艺术作品。圣彼得大教堂建于326-333年,随后虽然经过了重建、修正,但是依然保留了很多带有古罗马风格的雕塑,其中就有雕塑艺术史上的无价之作——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圣殇》,当然作品的风格与罗马时期的雕塑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依然能够看到那种传神的风格,这也是整个教堂最重要的装饰作品。当然该教堂还保留了公元3世纪的一些浮雕作品,虽然有的雕塑作品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依然能够看到鲜明的罗马时期的艺术风格。
二、哥特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
哥特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指的是12世纪到15世纪哥特文化流行期间,欧洲教堂在内外部的装饰情况。
1.装饰的色调丰富多彩从12世纪开始,欧洲社会逐渐步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繁荣的文化开始从希腊、罗马传递到欧洲各地,同时哥特文化开始兴起,这对欧洲教堂的装饰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在装饰的色调上。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在12世纪之前,欧洲教堂在装饰中主要使用了黑白相间的色调,虽然在一些绘画当中有别的颜色的使用,但是整体上呈现出黑白相间的特点。而到了哥特文化时期,欧洲教堂的装饰开始变得丰富多彩,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金色的应用,当时教堂装饰中一般都是采用的纯金装,金色代表的是高贵和财富,正是因为金色的应用,让教堂变得金碧辉煌。其中作为梵蒂冈罗马教皇的驻地,圣彼得大教堂在改建以后,随处可见金色的应用,而多彩绚丽的绘画艺术让整个装饰色调显得更加丰富。比如说始建于12世纪末的丹麦奥尔胡斯大教堂,其主祭台上的神像几乎都是金色装饰的,然后用红色、绿色等其它颜色点缀,增强了一种神秘感,显得高高在上,不可侵犯。
2.多彩的绘画艺术大量出现在教堂装饰当中,除了雕塑之外,最重要的装饰作品就是绘画。12世纪到15世纪之间,欧洲的绘画艺术开始从黑暗向黎明迈进。在这一时期,绘画开始大量用于教堂的装饰,并且与雕塑艺术相互融合,主要用于教堂内部墙壁、屋顶的装饰。奥尔胡斯大教堂的边门中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绘画,这组绘画虽然以宗教为内容,但是表现的并不是耶稣、圣母等传统的题材,而是一种神魔鬼怪的装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斯庭教堂天顶画》,这是15世纪最著名的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位于意大利西斯廷教堂。作品在教堂短廊式的500多平方米的天顶上,以圣经《创世纪》为主线,先后描绘了九个基督教神话场景,包括《神分光暗》《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水和大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乐园》《挪亚祭献》《洪水》《挪亚醉酒》,全部作品总面积达到600平方米,天顶画的装饰***案全部绘以建筑结构的样式,这与教堂实际的建筑结构取得谐和,因而当人们仰观整个天顶画时,它更显得庄严华丽。在主题思想上,米开朗基罗确定所绘人物的内容时,不拘泥于情节的宗教依据,只着重于表现人的本质力量,蕴含着基督教深刻的精神与历史价值,可以说达到了宗教绘画的一个顶峰,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一起被称为15世纪绘画中的不朽之作和无价之宝。
三、巴洛克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
巴洛克风格起源于16世纪,从17世纪开始流行于欧洲,这种艺术风格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艺术风格,如错觉的再现传统等,但是却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浮夸”效果。
1.复杂而宏大的装饰应该说在罗马风格时期和哥特风格时期,欧洲教堂在内部装饰上是越来越复杂的,虽然说在哥特风格时期,装饰风格比较富丽堂皇,但这只是在一些局部地方的处理上,实际上在教堂内的大部分还是以单色调为主,当然圣彼得大教堂虽然有精美的壁画和大量的雕塑,但是整体上很协调,并没有复杂繁琐之感。但是到了巴洛克时期,不仅壁画的装饰范围越来越大,而且整个雕塑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出现了层雕等艺术手法,借助于建筑商的宏伟烘托出一个更加磅礴的宗教气势。如在意大利圣卡罗教堂的装饰当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几何***案,在装饰上讲究的是对称性,教堂的顶部是半圆形设计,在窗户的作用下,映照的是一层层的装饰画,可以看得到这些绘画当中有的描写的是圣经当中的场景,有的纯粹就是几何的装饰***形,与绘画交织在一起,烘托出整个教堂的宏伟
2.大量应用了烘托对比等装饰手法在巴洛克时期,艺术的自由,也让很多的教堂在装饰上借鉴了其它艺术表现手法,如绘画中的烘托与对比,这一点与哥特时期追求的全景式的艺术表现有了很大的区别,往往会用一种装饰来烘托、突出另一种艺术表现的主题,从而获得更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如单色调与绘画的烘托,装饰绘画对主题绘画的烘托与呈现等等。如圣尼古拉教堂,这座教堂的顶部装饰画表现了一个场景和主题,周围虽有一些几何形的装饰***案,但是也比较少,在柱子上面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一走进这里就会被中间的巨幅绘画震撼,我们不禁会称赞作者的高超技艺,也能看出他们在装饰上的煞费苦心,力求新意。在其它的这一时期的教堂装饰当中,也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了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