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老舍篇1
老舍写的《草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歌颂新时代中蒙古民众的幸福生活,赞美蒙汉人民的友谊。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来源:文章屋网 )
草原老舍篇2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美妙画面。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回顾三幅画面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爷爷写的《草原》,请大家把课题读一遍――(生读课题)
2.读着课题,联系昨天的教学内容,此刻不经意间,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哪几幅画面呢?
(生交流;师课件出示:草原风光***、喜迎远客***和主客联欢***)
正因为如此,所以老舍爷爷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抓拍特写照片
老舍爷爷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答案就在课文中。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如果你正跟着作者在草原上,看见了美丽的大草原,又目睹了蒙古人民的好客,你会抓拍怎样的一张张让你难忘的特写照片?(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语句。)
三、品词赏句,欣赏画面之美
1.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拍摄的特写照片。我相信,好的文字背后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你们也必定是通过文字的描述寻找到拍摄角度的,是吗?所以,就请你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描述你抓拍的那张照片。
2.生随机交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引导点拨,重在关注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主要问题设计如下:真好,你拍下了这么美丽的一张照片!很显然,你把镜头对准了。哪些描写草原美景和草原人民的词语从你的镜头中蹦了出来?你从这个画面中欣赏到了什么?体味到了什么?你能把你欣赏到的内容用你的朗读读出来吗?
3.师小结:你们瞧,栩栩如生的画面背后是词语和句子,词语和句子的背后是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们来齐读这些美妙的画面,就让这些美妙的画面在你的头脑中扩散开来,再一次把你带回到课文中的一幅幅画面中去,读――(师出示相应的画面)
四、品读感悟,品味人情之深
1.同学们,刚才我们抓拍了好多张美丽的照片,这么多照片中,你最欣赏、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张呢?你能把理由和大家分享吗?(生再读课文)
2.读后交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引导点拨。
(生交流:“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师:很显然,你把镜头对准了草原,能说说你欣赏的原因吗?这么美的画面,读来肯定很有味道,请根据我的提示,大家直接接读,读出草原的美。
师: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生接读上面一句话)
师: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羊群就是绿毯上的大花,真美啊――(生接读上面一句话)
师:欣赏着这一张照片,你觉得羊群在草原上还像什么呢?
(生交流:“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
3.师小结:你们瞧,文字的魅力就在这里,从一张张照片中,我们欣赏到了草原的美,同时也品味到了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怪不得老舍爷爷在离开时会发出由衷的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五、课堂练笔,升华民族情感
1.(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在心中再一次举起相机。看,在美丽的草原上,一群穿着各色衣裳的男女老少襟飘带舞地疾驰而来。突然,你的闪光灯捕捉到了他们的特写镜头。睁开眼瞧,(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插***)蒙古包外,有许多匹马、许多辆车。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请你把镜头聚焦到其中的一个画面,拿起笔来写一写。(课件出示:蒙古包外,有的 ,有的 ,有的,大家 ,真是好不 。所以,虽然太阳偏西了,但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
2.生在音乐声中练笔,师巡视。生练笔后交流。
草原老舍篇3
舍饲圈养可以解决畜草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养畜生产水平,缩短出栏时间,增加养殖收入。可以广开饲料来源,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可以根据牛羊生理和生长发育规律,配制营养全面或比较全面的饲料进行饲养,达到“营养互补”,提高草料转化率,促进牛羊生长发育。可以优化畜群结构,增加良种畜比例,加快改良步伐,提高牛羊生产性能。可以提供大量有机肥,实现农牧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圈养舍饲便于管理和控制,实现科学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为牛羊饲养业的产业化奠定基础。
1 技术措施
1.1 配套技术实施牛羊舍饲,需将饲养管理、***病防治、饲草料加工调制、圈舍饲喂设施设计等多项技术进行组合形成配套技术,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2 足量的饲草贮备根据舍饲量和生产计划,准备足够的饲草,包括青干草和农作物秸秆等,这是实施牛羊舍饲最主要的物质条件。
1.3 人工种草养殖户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条件及饲养牛羊的规模,应有计划的种植优质高产的牧草,特别是应该重视豆科牧草的种植。
1.4合理调整畜群结构淘汰老、弱、残畜,适当增加母畜比例,提高出栏率,加快畜群周转,以育肥为主的规模饲养户,一定要选择优良品种的牛羊进行舍饲育肥,不仅增重快,而且产品市场好、效益高。
1.5 设施经济实用且符合牛羊舍饲要求的圈舍与饲喂设施及饲草料加工机械是牛羊舍饲必备的设施。
2 舍饲的优缺点
2.1 优点可以使牛羊完全处于人为的管理保护之下,免受外界自然的突然侵袭,可有计划地按照牛羊各种生理阶段的不同需要,进行定向培育饲养管理。既可按饲养标准进行定额饲养,又可节省饲料,提高饲料报酬,从而获得更多的产品,同时也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
2.2 缺点表现在运动少、体质弱、食欲差、采食量小、对饲养技术要求高,若圈舍狭小,常因潮湿通风不良而引起多种疾病。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饲养成本。为了克服舍饲的不足,应尽量创造促使其运动的条件,设置运动场,让其自由或驱赶运动相结合,使其得到更多运动。为了增进采食量,要注意精粗料的配合,少给勤添,达到提高采食量,并减少饲料浪费的目的。提高饲草料利用率,用科学方法提高舍饲牛羊的生产性能,增加舍饲收入。
3 优良品种选育
实施舍饲圈养时,肉牛可选择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海福特牛及其杂交改良的后代;奶牛选择荷斯坦牛(黑白花牛)和中国黑白花牛;肉羊选择德国肉用美利奴、无角陶赛特、萨福克、夏洛来、乌珠穆沁(肥尾羊)、小尾寒羊及其杂交改良的后代等;绒山羊则选择内蒙古白绒山羊,罕山白绒山羊及辽宁绒山羊等品种。
4 科学的饲养管理程序
舍饲圈养的牛羊应分类管理,饲喂时保证有足够的槽位(牛一般在1.0m左右,羊在30cm左右),同时为瘦弱、胆小的牛羊设单槽饲喂。一般日喂两次,少添勤添,始终保持饲草新鲜,以便增加牛羊的采食量。饮水2-3次,冬季减少饮水次数,并饮18℃-20℃左右的温水,夏季增加饮水次数或自由饮水,每天运动两次,每次0.5-1.0h。圈舍及运动场每天清扫,定期消毒,羊舍冬季保留粪便。
5 合理的饲草料加工调制与配合
为了保证舍饲牛羊营养需要,在供给饲草料时,要尽量多样性,搭配饲喂,粗料可采用青干草、青贮玉米、加工调制好的各种秸秆及其农作物副产品等,饲喂秸秆时可用畜研所研制开发的牧源高效秸秆发酵剂进行发酵,一般发酵3-5d即可饲喂,不仅能够提高其适口性,而且能提高消化率。精料以玉米为主,占70%左右,其余的30%可加入畜研所研制开发的“双信“牌系列牛羊营养补剂(浓缩料)和添加剂等,饲喂量和使用浓缩料及添加剂的种类根据不同畜种、不同生理阶段及不同生产性能确定。粗饲料让牛羊自由采食。
6 科学的防***程序
舍饲牛羊平时应注意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圈舍草料槽及饮水槽每天清扫刷试干净、每隔10-15d消毒一次,药物可用3%-5%来苏水或其它消毒药。常规防***按当地防***计划进行,特殊情况另行安排。加强饲养管理,不喂霉变劣质草料,不饮冰冻水,不剧烈驱赶,定期给予健胃促消化药物,防止胃肠道疾病及其它普通病发生,定期预防注射,搞好春防和秋防及驱虫药浴。新引进的羊只要隔离观察3~5周,无异常表现再混群。
草原老舍篇4
2、备足饲料:舍饲养羊每年每只羊需秸秆或干草300~400公斤,多汁饲料60~100公斤,精饲料60~100公斤。要广开饲料来源,各种农作物的秸秆,如玉米秸、稻草、小麦秸、豆秸、豆吻子、花生秧、地瓜蔓等都是养羊的好饲料。
3、科学饲养:养羊要坚持以饲喂粗饲料为主,补饲精饲料为辅的饲养原则。以各种农作物的秸秆、干草、青贮、氨化饲料为主,适当补饲玉米、饼类等精饲料。要采取先粗后精的饲养方法,先喂秸秆或干草,再喂青草或青贮,最后再喂精饲料。
4、精心管理:搞好妊娠母羊的保胎工作,不喂发霉变质冰冻饲料,防止顶撞挤压造成流产。夏季搞好晾羊,“立夏”搭设“羊炕”,舍内勤垫干土。“立冬”拆去羊坑,以后圈内不再起粪,以利羊舍保温。越冬前整顿羊群,淘汰出售老、弱、病、残羊及不孕羊,以减少舍饲压力,提高养羊效益。
草原老舍篇5
早在商周时代,k人就生活在从长江三峡到云南昭通一带的高山峡谷之间。创造了独特的悬棺文化。先秦时建立了古k国。但到了明代以后,这个民族却在史书中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去向,只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像一滴水融进大海一样,悄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再一次来到舍得已经是2007年的秋天。从南盘江峡谷中升起的雾气弥漫在群山之间,印象中苍凉的舍得在秋日却是充满了生机,一座座山、一台台地被绿草所覆盖,连绵着伸向远方,成群的马牛羊悠然自得。舍得特有的四季劲风狂吹着绿草和丛丛灌本,也不时掀起牛羊身上油光光的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方草原的景色突然出现在滇东南的喀斯特峰林中,似真似幻。我们站在这片草原上大喊大叫、翻筋斗、打滚、躺下去尽情舒展自己……那份自由、那份惬意。仿佛让人感觉又回到了远去的童年时代。又似进入了人间的天堂仙境,真是一个可以纵情“撒野”的好地方。有人把舍得称为“滇东南的香格里拉”,以“丘北第一峰”羊雄山为中心的7万亩天然草场和6万亩人工草场,既有香格里拉草原的宽阔,又和喀斯特地貌一起构成了独特的风光。山下普者黑的点点峰林浮现在云影天光中,而舍得草场仿佛天上人间。
随着草场开发。畜牧业的发展,白泥塘村发生了很大变化。白泥塘村居住着羹人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中央电视台到这里拍摄了纪录片《追寻悬棺的主人》,让一个消失的民族浮出水面,许多专家学者和游客也纷至沓来,想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其实在丘北。k人不只是生活在白泥塘。而是分布于6个多镇40多个自然村。共有5000多人。他们自称“锅泼”、“k族”。在1956年划分民族时,将他们归在彝旅白彝支系。那么,他们真的会是历史上悬棺主人的后裔吗?
历史上k人最后生存的地方是四川珙县一带,明万历年间,k人与明***府进行了多次战每。白泥塘村的k人就自己的来历,一直这样叙述:“我们的祖先,是四五百年前为了躲避战乱才从‘江外’渡江逃到这里的。”专家还发现,丘北k人的服饰与珙县k人悬棺里出土的服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珙县k人悬棺里的人体骨骸中发现,古代k人有打上牙的习俗,而丘北k人虽说不打上牙,但他们有镶牙的习俗,不论男女老少,上门牙都有两颗是镶过的。在珙县麻塘坝k人悬棺里曾经发现过一支红漆竹筷子,上面革书汉文“阿旦沐”;而在丘北k人流传的歌谣中,开始就是“阿旦沐”一声长长的吆喝……难道他们就是消失的k人?
草原老舍篇6
[关键词]北平 日常景物 自然
[中***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253-02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但对于这时时面对或活在记忆中的一方水土,我们又常常会感慨无从说起,无从下笔。而在学习苏教版必修一的选文《想北平》后,我们师生都为作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朴实的写作语言而叹服,更为老舍先生这份真挚、深切的感情而感动。以下是我和高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一段对话摘录:
师:为什么老舍先生在文章中会写到“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等景物?
生1:因为这些景物具有北平的特色。
生2:我认为与其说是“北平的特色”,还不如说是因为老舍先生对这些景物非常熟悉,因而能够一一道来,如数家珍。
师:好一个“如数家珍”!这些在老舍先生看来如此珍贵的北平景物,其实又是那么平凡、朴素,让我们感觉如此亲切。那么,课文还有哪些景物描写也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3:还有这两处:课文第6自然段中写到“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师:“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能不能具体说说这句话是如何传达出朴素又亲切的感觉的?
生3:“泥点”和“一层白霜儿”写出了果实的新鲜、自然。
生4:进了城还带“一层白霜儿”的这些果实和后面提到的“美国包着纸的橘子”形成了对比。
师:两位同学可谓言简意赅:“包着纸”似乎总和我们隔了一层,而带“一层白霜儿”就让我们嗅到了自然的气息。还有同学来补充吗?
生5:前面有一位同学形容老舍先生写北平的景物是“如数家珍”,我认为更应该是“如话家常”。
师:老师以为正因为老舍先生对北平“一往情深”,所以写起家乡的景物来,哪怕是一草一木也会“如数家珍”;也正因为他对北平触摸的那么具体,感受的那么真切,所以才会“如话家常”。两位同学的回答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
笔者在这一节《想北平》市级公开课执教中以师生对话为主要交流形式,聚焦作家笔下北平的日常景物,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寻找文本语言和学生个体情感的共鸣点,最后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言为心声,散文往往打上了作者独特的个性、人格的印记,并且往往还带有社会、时代的烙印。在课文《想北平》中,作家平实的语言,成文年代的久远、写作背景的陌生、学生视野的有限等都将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障碍”。但如果处理得好,我想这些“障碍”也会成为教学中沟通文本语言和读者个体体验之间的桥梁。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想,学习《想北平》,尤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课堂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用心、用情去打开文本,去关注作家笔下的那堵墙,那汪水,那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而这普通的花草,平常的民居,寻常人的生活,恰恰是老舍先生生活了二十七年的这座城市的投影,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切身体验和魂牵梦萦,他是断然想不到、写不出的。
在《景物的描写》一文中,老舍先生更注重写出“我”——“一个贫寒的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热爱依恋北平的人对北平的种种感觉。而老舍先生对北平的这种感觉和体验从语言表面看很平实,甚至显得很生活化、大众化,但细细品味,我们发现这正是作家对多年故乡生活的“提炼”。可以说《想北平》融景语、情语为一体,既富生活气息,又不乏有诗情画意,言浅却旨远。笔者聚焦《想北平》中的景物描写,归纳出以下特点:
(一)于细微处见精神。
乍一读《想北平》,我们也许会心生困惑: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北平的日常景物来写?比如老舍先生历数着北平城不被人注意的细微物什:积水滩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我想,如果作家仅仅是一个观光的旅游者,匆匆掠过他眼帘的也许会是恢弘的皇家宫殿园林、雄伟的长城、热闹的街区、优美的名胜古迹等。但老舍先生不是北平的匆匆过客,而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对北平的日常景物如数家珍,能于细微处写出这个城市让人享受到的清福。而聚焦日常景物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老舍先生是“贫寒”的人,一如文章最后写到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确实,作家在贫苦的环境中长大,靠辛苦工作维持生计,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算得上是个寒士。老舍先生眼中和笔下的北平其实是一个平民化的都城,他所着力渲染的,无一不是属于平民的那一面,就连作为皇家别墅的玉泉山的塔影,也是用一个普通北平市民的视角去远眺的。因而老舍笔下的北平,不仅丝毫不露帝王气,反而显得那样平易和亲切。我想,这平易和亲切,正是普通百姓对于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的北平的感情。
老舍先生对北平的感受是直达心灵深处的,这看似平常的一草一木,一院一落,花果蔬菜早已经“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了,他把笔伸向了普通北平人的院子、墙根,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越是平常越能显出情感之深,可以说,老舍先生抒写对这座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采撷那些贴近普通百姓、令人感觉熟悉而亲切的景物,譬如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什刹海的蜻蜓,各种源源不断上市的新鲜蔬菜瓜果等等,这些正是他对当时北平的生动写照,又是对深烙在自己脑海中的北平的真切反映。而越是熟悉的寻常景物,越是琐细的生活细节,往往越能表达真挚的感情。“北平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但老舍先生却有着敏锐独到的眼光,善于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这些富有意蕴的素材,来抒写他对北平的体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大处着眼,小处着笔”,我想,细微点滴中能见精华,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正给了我们很多很好的启示。
(二)于淡雅中显自然。
孔庆东在《老舍的散文》中这样形容老舍先生:“自然,偏爱绿色。”“……老舍对绿色偏爱,把绿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把绿的自然美写到家了。绿色,充满了生机和希望。”③文中还援引老舍先生《非正式公园》中相关描写如:“进了校门便看见一座绿楼,楼前一大片绿草地,楼四周全是绿树……绿楼?真的,‘爬山虎’的深绿肥大的叶一层一层的把楼盖满……”每阵小风,使那层层的绿叶掀动……一片竖立的绿浪。…一片颜色消沉在绿的中间,由地上一直绿到树上,浮着绿的山峰,成为以绿色为主色的一景。”这里,绿色甚至成了作家下笔成文的主色调了,而相比于《老舍的散文》这番“绿意盎然”,《想北平》一文中的色彩描写不仅有生活情趣,更不乏诗情画意。
《想北平》文中景物描写所运用的色彩,没有姹紫嫣红的艳丽景色,没有大红大紫的浓墨重彩,有的只是“原生态”的自然之色:红酸枣,青菜,白菜,白霜儿、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这样着色,毫无忸怩做作,毫不夸张渲染,色调淡雅,既和寻常之景切合,又显得情味无穷。笔者试举几例分析:
1.作家以“长着红酸枣”来修饰北平的“老城墙”,把自然和历史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我们读者几乎能想见这生长在老城墙上的“红酸枣”的样子。加之“能摸着”,不仅写出了城墙不高,能为人触摸到,显得不空泛虚无,还写出了有着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城墙其实更承载着作家对家乡的记忆和眷恋,不失历史的厚重,更不失生活的自然亲切。
2.“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红红绿绿,可以说难得一见带给我们很强的视觉冲击,让人想见那青菜摊子上新鲜清爽的种种蔬菜。“红红绿绿”看似信手拈来,而一旦缺失,这样的想象就会变成空白,而且下文“有着诗一般的美丽”也正是紧承这四个字而来。可见,作家“想”北平并不是柴米油盐,絮絮叨叨,而是注重自然本色,清新“养眼”又不乏诗意。
3.“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霜之白,如此强调似乎有些赘余,无须刻意提及,且“一层”已尽显形态。但着一“白”字,更显果子的新鲜纯净,不加任何修饰,且和下文“美国的包着纸的橘子”形成对比,更显现老舍先生对北平的“纯天然”的果子的钟爱。
(三)于和谐中显生活。
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中写道:“(北平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可以说他和北平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是融为一体的。他不仅要告诉读者他眼中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有人说老舍的文字如文火炖鳗鱼一样,慢慢地让你感受到了他对北平深切、真挚的爱。我想,这种爱其实是一种渗透在作家骨子里的深情。“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想北平》)“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如此随性不做作,生活中的老舍不也是这样一个人吗?而看小蝌蚪和嫩倾听,更说明他很有情趣,很享受这样的生活,如此快乐地坐一天,竟可以“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试问,在什么情境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比方?这几句话,既描绘了环境氛围,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可以说纯净简洁又透着亲切自然,将景语、情语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我想,只有这样真正懂得欣赏日常生活之美的人,才能如此深刻地感受生活赐予我们的和谐和恬美。
(四)于平实中见真情。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有人批评他的文字缺乏书生气,太俗,太贫,近于车夫走卒的俗鄙,“我一点也不以此为耻”,他在《我怎样写》一文中说:“我试试看,一个伴车夫用自己的言语能否形容一个晚晴或雪景呢?假如不能的话,让我代他来试试。什么‘潺援’咧,‘凄凉’咧,‘幽径’咧,‘肖条’咧……我都不用,而用顶俗浅的文字另想主意。设若我能这样形容得出呢,那就是本事,反之则宁可不去描写。”在《想北平》中,作家抛开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那份炽热的感情。“坐在石上看”小蝌蚪和嫩蜻蜓,“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和草茉莉”,“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这些语言都让人感觉平实却不乏味,亲切又不失自然。笔者试举两例分析:
1.牵牛之于“墙上”,靠山竹和草茉莉处于“墙根”,乍一读之,不禁让人心生纳闷:老舍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些不为人重视的角角落落呢?而联系文章前面提到的“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的花”,我们不禁会感叹老舍先生之于北平,其实也正如这花花草草之于家家的院子,平凡但不乏光彩。其实,作家在写作时早已把自己摆放进北平的平凡人家,以平民化的视角来感受这角角落落之美。
2.韭菜叶“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这也许是最不为人注意和不被人想到的事物了,但老舍先生把笔触伸向了韭菜叶上的“泥点”,不禁让人动容。试想,如果缺失了“泥点”,那些翠绿欲滴的新鲜蔬菜还能让我们感受得如此真切和自然吗?
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象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我想,这“多少遍”正是作家不懈努力锤炼语言的过程,其作品的语言魅力也正显现在这“多少遍”之后啊!而北平在老舍先生笔下,竟有这么多与自然亲近的机会,这样的北平,怎不叫人怀恋?这样的北平,怎不叫人神往?
草原老舍篇7
开学的心
马上就要开学了,但是开学我们学校又要分班。所以我要告别我初一教我的老师。我真的舍不得我的班主任。因为我知道,班主任对我最好了。记得上一次开运动会的时候,老师要去开会,我恨惊讶老师竟然让我一个人拿包。可以说明老师很信任我。记得上次我们除草去,老师还帮助我拔草,我替老师打太阳伞。我和老师一起拔草。那时候我才知道老师是多么的喜欢我。因为我是班长的缘故吧。在我们学校我有许多对我好的老师,每个年部都认识,即使他们没有教给我什么知识,但是他们还是那么的重视我。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上会开全市运动会,因为要选一个女生去当我们学校的旗手,竟然这事情由我们老师选拔。老师看我是全年布最高的女生,天生条件也很好。没办法我就这样选中了。
老师我是多么的不想开学啊,不是因为我不想学习。我是舍不得您,老师我永远是您的好助手。
草原老舍篇8
一千多年前,巴林草原的统治者是契丹人,他们建立了辽王朝。
耶律家族和萧氏女子共同书写了辽王朝的江山。那些千年前的女人,逃不开剑影,浮沉随浪,枯等一圈又一圈年轮。
《辽史》上短短几行字,是她们的一生。
安静地等待,小心地等待,急切地等待,慢慢地等待,萧耨斤倾心去叩历史的城门。从宫女到顺圣元妃,又到章圣皇太后,直至被亲子辽兴宗软禁成守陵人。
重回到皇宫时,萧耨斤红颜已老。风清冷,梦碎凉,曾经的理想依稀。疲顿的叹息声里有了一个想法:在曾幽禁的奉陵邑庆州城建一座佛塔祈福。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塔,走进了萧耨斤晚年的岁月。
庆州城中,数百名工匠一砖一木开始兴建。两年后,辽重熙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049年,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建成。塔身远看洁白如玉,俗称辽庆州白塔。
悲欢无界
中西文化相远又相近。
济世度人的佛塔,是东方古代建筑的至高点。宗教使水一样流逝的时间循环逆流回来。一双苍老的手,拨动着一粒粒温润的佛珠,求的是不老,修的是来生。
八百年后,在西欧,建塔的想法温暖了中年的荣格。那一年,荣格遇到生平最沉重的负荷,不得不与恩师弗洛伊德***。他在瑞士的家里建了一座塔。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宁静,在《回忆录》里写道:“从一开始我就觉得从某些方面来说塔是个孕育生命的地方――一个子宫或者是一个可以造就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母体。它给我一种感觉,我好像在石头中获得了重生。”
古代和近代相通,人世简单,悲欢无界。中国的契丹女子和欧洲的哲学家,在飘忽无依和惶然无力的时候,都把建塔当作了心灵的依托。
文化的嬗变和历史的曲折,只在水面漾起一圈涟漪。
如今,辽王朝已成尘烟。契丹语已经湮失。《辽史・地理志》上的“庆州”已更迭成《巴林右旗地名志》上的“索博日嘎”,是蒙古语“塔”的意思。
从梵文音译的“浮屠”到晋代葛洪《字苑》里的“塔”,一个建筑,被撕裂成文明的碎片,承载了太多象征和使命,宗教、历史、哲学、美学……人世的苦难太多,不甘在惨淡中沉沦,一双双眼仰望过去,在没有倾圮成一堆砖木之前,塔只能背负。
尘埃落下,白塔如玉。
佛塔,矗立成草原的往事
风是草原春天的标志。夏天来得很慢很曲折。一场场风沙后,草原真正地绿起来。每一场雨都很珍贵。雨后彩虹,使人想起白塔,塔的每层都开着弯月拱形门。昏黄的风季,那一道道门抵达了牧人们需要润泽的心灵。
秋天。曾在草原上赤足奔跑的孩子已长成壮年。他们面目模糊,像那群把天然的土烧成砖,天然的木、石雕出天王金刚、云龙麒麟、飞天花鸟的辽代工匠,也像遍布塔身的那些礼佛和驾神兽的契丹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种族,人类的差别是难以发现的细枝末节。塔上镶嵌的铜镜,回映着日升月落。
冬天的草原在白雪下面很安静。塔座上部的一周莲花,诵出“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的佛语。众生来来往往,每个在塔前求得救赎和保佑的人,留给塔的都是背影。塔基踏实地立在地上,塔刹坚定地仰望天空,高贵而谦卑。远处的苏克斜鲁群山是真正的老者。
川流不息的岁月,这样交付在“春雨惊春,冬雪雪冬”里。塔基旁萌出青草的嫩芽,石阶上一片蜷曲的枯叶,千年的时光,顽强细碎。
是干枯的香料、草药,丰润了它们的姿态和风骨?还是千年本是一瞬?
塔刹里六百多件珍贵文物:佛像、经卷、丝织品、瓷器……历史的脉络慢慢清晰。千年前,契丹人把它们放进去,千年后,笃诚的史学家发现了它们。所有文物像刚放进去的。
大象无形。雕版印《妙法莲花经》卷长二百多米。手抄本《金刚经》只有5厘米。109座小型法舍利塔深藏在天宫的穴室,108座里有经卷。一座塔是素身,不贴金,无彩绘,里面有一只琥珀瓶,瓶里是小粒玛瑙石……佛经上说,修建佛塔时,如果找不到佛的真身舍利子,可以用金、银、水晶、玛瑙等珍宝来代替;如果无力求得这些宝物,也可以到大海边去拾取清净的沙粒,或采集一些药草、竹木的根节来制造舍利,佛经也可当作舍利供奉。形式都是外化的,真正的信仰,要用最朴素的心灵去抵达。
灵魂的摆动
塔里的两块石碑,更接近灵魂。
一块碑是建塔碑,刻着建塔时间和建塔人;一块碑是工匠碑,记载着修塔时每一个工匠和劳动者的名字,连建塔时厨师的名字都一一刻载。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建筑了这座白塔,使砖石和木材在时间里开出了花。
每一处砖石的缝隙,每一块木头的纹理,每一幅丝绸的经纬,每一行梵文、契丹文、汉文,每一笔彩绘,每一道刻痕,诚恳地述说着,一个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曾经怎样用生命的踏实和妙绝,去追求人类文明的进步。
滚烫的汗珠,从契丹人的脸颊上流下来,他们生命的血液染红那片时光的花瓣,使后世的人,触摸到一个朝代的自豪和忧伤。千年前的时光,并没有消失。智慧的希腊人说,时间的摆动是“灵魂的摆动”。
白塔周围,辽代的古城墙已倾塌。“欲辨六朝踪,风乱塔铃语。”是叮咚?还是滴答?如水滴在石上,如流沙从容器里漏下。悬荡的塔铃,看遍浮世的变迁,生命的繁衍淡化了时间的历史界线。
逐水草而居的牧人,一代又一代,辛苦地经营着岁月,把光阴磨砺成深浅记忆。牧人说,建塔的地方,从空中看就是一朵盛放的莲花。而塔正在莲花心,庇佑着这方草原。
当地的习俗延续了一千年,来到白塔,都要绕塔三圈,求个平安。一步一步,心里的敬畏越来越凝重,心里的祈求也越来越虔诚。不知道有多少个朝代、多少人,绕塔这样走来,又这样走去。
古今中西,历史中总有那么多相同的章节,那么多相似而重叠的命运。
草原老舍篇9
天气晴
心情激动
看了老舍的《草原》一课,我的心里突然冉起一丝神圣的渴望——我一定要去草原!
……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现在,我真的来到了草原,心中却有了莫名的虚无。我记得,在临走前,我又默默地把《草原》看了一遍,又背了一遍。老舍的草原是“一碧千里”,“翠流”。可我却没看到。但我终究来了。
下车了,我轻轻戴上墨镜,外面不像想象的那么晒啊。我不要戴帽子,心胸却格外的爽朗,啊!我多么想引吭高歌呵!
我们的行程,接下来是要骑马。
说实话,听说要骑马,心里还是怪紧张的。但是一听有马倌抱着,也就不那么害怕了。
现在早晨,天空格外蓝,和任何时候的都不一样。我仰头看着天,顿时觉得自己好轻,好轻,好幸福,好幸福……明朗的草原似乎把我所有的学习的压力和负担全都拿走了。
要骑马了,为了骑马,我最近还一直在养精蓄锐呢!我从来没有想过马有这么高大,虽说是大人一人一匹,但还是觉得起码应该两个人一匹马。有的大马,四个小孩坐在一起,刚刚好,一点也不觉得拥挤。
看见有的旅行团已经跨上了马,我也激动得不得了。要知道,爸爸已经发抖了哩!妈妈更是担心:因为马倌说我可以自己骑一匹马,由他牵着我的马。
我们旅行团的都上去了,就剩下我留在原地了。我看见,妈妈的眼睛没有一时离开过我,她还不停的提醒马倌还有人没上马。
轮到我上马了,我顿时觉得十分轻松,害怕、紧张的感觉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我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在马倌的帮助下跨上马,动作自然得不得了。看到我上了马,妈妈才放心地松了口气。
我们的行程一共是3小时,说是三小时,时间也不短——不算下来观光的时间。
马倌的嘴里“呼呼”地咕哝着,马儿们欢快的叫了一声,打着呛鼻。出发了!我望着遥遥的草原,好开心好激动。
一路上颠颠的,我死死地抓住马鞍,心跳却仍在加速。我突然觉得,自己就是那身着牛仔装,头戴牛皮帽的蒙古少女。
走了大约一小时,随着马倌的一声吆喝,马也停了下来。
我们到达了第一个景点——一个平静的小湖。看来,第一程还算是顺利。但大家好像都对小湖不太感兴趣,都在争着抢着拍草原,妈妈还在找可爱的小蘑菇哩。
“抱着小羊照张相吧,只需5块钱!”我仰头看了看,一个脸膀黝黑的老伯站在旁边,目光再往下移动一下——啊!一只大概刚出生不久的白绒绒的小羊羔被老伯温柔地抱在怀里。爸爸妈妈也觉得非常新奇,于是就每人都抱着照了一张。仔细一看——小羊羔真可爱!刚刚长出来的、并没有杀伤力的小角,不尖;暖暖的软软的白毛,个头比成年猫咪大不了多少。小羊的主人发出一种奇特的声音,小羊就乖乖地朝主人那里看,这时候,会抢拍的爸爸就照下来了这精彩的瞬间——我和小羊都看着镜头,我们的眼眸都是一样的清澈纯洁。
要出发了,本来前面就有不少的人受不了颠簸,打起了退堂鼓,离开了马群,租用了摩托车继续跟随我们。
终于,爸爸妈妈也“下去”了。唯有我和一个大哥哥还有几个叔叔紧跟在马倌后面。第二个景点是敖包(就是献哈达祭拜天神的“小山”)。我们前面的“马团”不想去,所以马倌叔叔也跟我们商量了一下,我们也就没有去敖包,我只在远处远远地遥拜了一下。
我们直接就到了第三个景点:牧民家。这时候,就剩下我和那个戴着眼镜的大哥哥是马倌的坚定的跟随者了。
我们刚刚走进牧民家院门,就看见了两只肥肥的公鸡,它们快活的叫着,也给人一种豪爽的。
屋里。
铺着塑料桌布的桌子上,早已摆上了各种牧民亲手制作的奶酪和奶茶。我慢慢地抿着热乎乎的奶茶,浓浓的奶茶里饱含着蒙古人民对我们汉族人民的热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不久,爸爸妈妈也追来了。
我们在屋里吃喝了一会儿,便高高兴兴地继续上路。再看看我的手,啊!它已经抹上了深橘色的铁锈,我难受极了。爸爸妈妈再三劝我也坐摩托车。可我想:既然骑马已经交了钱且不能退还,而且老师也教导过我们: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决不能半途而废。那我为什么不坚持到底呢?!这句话给了我十足的决心。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我说干就干,坚定不移地回答道:“不!爸爸妈妈,你们接着骑摩托吧!我要坚持到底。”为了让我再骑下去,妈妈心疼地看了我一眼,递给了我她的手套,我笑了。
接着出发了,我再次跨上了我的小乖马,它是棕色的,十分英俊潇洒。
就这样,3个小时飞快的流逝掉了。虽然我颠得岔气了,而且屁股颠得都生疼生疼的,手心也一摸就疼,但我觉得这次“较量”倍有意义。
离开草原,我含情脉脉地望了一眼小棕马,低声对它说:“小棕马,我就要离开你了,你舍得么?”小棕马没有出声,它静静地用平静得似潭水般的眼神望着我,里面也饱含留恋的波澜。
再次回首遥望草原,我摘下墨镜,啊!这才是绿!渲染似的绿!想起戴着墨镜那荒芜的黄草原,我还真是有些失望呢。
草原老舍篇10
【学情分析】
因为我们的学生正是生长在这美丽的巴尔虎大草原的所以他们更能体会老舍先生这篇文章中所描写的生动情景,更能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重点在于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会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及7个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3.学会和同学有效地合作学习,培养合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认真地朗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新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导学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大团结的民族情怀。
【教学重点】
1. 学会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及7个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大团结的民族情怀。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1.学会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难点】
1. 掌握丘、勾、尔、茫的结构及部首。
2. 会写生字中难写的字,如:翠、裳、拨、蒙、摔、蹈等。
【教学方法】“五步教学法”
【教学工具】导学案、多媒体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让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要求掌握的生字。
茫 丘 绣 柔 勾 翠 叹 陈 尔
洒 隐 裳 飘 拨 寂 蒙 摔 蹈
2.给生字注音、组词、写出部首,并找出形近字组词。
3.学生在导学案上练写生字2遍;选词造句。
一、导课
1.提问导入:
刚才我们听得这些歌曲你们觉得怎么样?
都是歌唱什么的?
那我们正是生活在?
我们的家乡风特别?
我们的人民非常?
2.那这是我们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感受和体会,这节课我们跟着第五课作者老舍先生去感受一下,他首次拜访巴尔虎大草原时是何感受。(板书课题)
3.人物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学习要求掌握的18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2.整理课前自学材料。
四、自学展示:
1.汇报展示自学生字情况。(每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展写),其他同学在写字本上把生字练写两遍。
2.认读生字组词 ,齐读生字。
3.展示选词造句。
4. 展示朗读能力。(指名读课文)
五、合作学习: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何感受?
六、师生交流:我们汇报(每组派代表),师补充。
七、巩固练习:(学生完成训练单一上的题)
八、板书设计:标题
民族团结
【学习过程】
5.《草原》(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1.学会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3. 掌握丘、勾、尔、茫的结构及部首。
4. 会写生字中难写的字,如:翠、裳、拨、蒙、摔、蹈等。
二、自主学习:
1.自由大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要求掌握的生字。
茫 丘 绣 柔 勾 翠 叹 陈 尔
洒 隐 裳 飘 拨 寂 蒙 摔 蹈
2.给生字注意、组词、写出部首,并找出形近字组词。
注音
生字
文中组词
再组词
我发现
注音
生字
文中组词
再组词
我发现
3.练写生字2遍;选词造句。
三、自学展示:
1.汇报展示自学生字情况。(每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展写),其他同学在写字本上把生字练写一遍。
2.认读生字组词 ,齐读生字。
3.展示选词造句。
4.朗读展示(指名读课文)
四、合作学习: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感受到了老舍先生怎样的体会?
五、师生交流:我们汇报(每组派代表),师补充。
六、巩固练习:(学生完成训练单一上的题)
5.《草原》(训练单一)
1.看拼音写汉字。
róu cuì shang
温( ) ( )绿 衣( )
jì měng shuāi
( )静 ( )古 ( )跤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隐 ( ) 蹈 ( ) 绣 ( )
稳 ( ) 稻 ( ) 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