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诗集篇1
从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光/玛吉阿米的面容/不时浮现在我心上 曾缄译: 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恰如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注:此言倩影之来心上,如明月之出东山? ——仓央嘉措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 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我与伊人本一家,情缘虽尽莫咨嗟。 清明过了春自去,几见狂蜂恋落花。 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皑皑。 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 ——仓央嘉措 《道歌》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仓央嘉措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仓央嘉措
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 ——仓央嘉措
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 ——仓央嘉措
西风吹谢花成泥,蜂蝶每向香尘泣。 情犹未了缘已尽,笺前莫赋断肠诗。 ——仓央嘉措
情人眼里出西施,每对卿卿每销魂。 ——仓央嘉措
梦浅情深 蹚不过去的河留给来生 繁花错落有序 我被一页一页地误伤 而窥视我的人 转眼便立地成佛 ——仓央嘉措
含情私询意中人,莫要空门证法身,卿果出家吾亦逝,入山和汝断红尘。 ——仓央嘉措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仓央嘉措
笑那浮华落尽 月色如洗 笑那悄然而逝 飞花万盏 ——仓央嘉措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仓央嘉措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仓央嘉措
笑那浮华落尽 月色如洗 笑那悄然而逝 飞花万盏 谁是那轻轻颤动的百合 在你的清辉下亘古不变 ——仓央嘉措
我们的爱 比死亡还要理所当然 ——仓央嘉措
朝来无情丛林去,不似昨夜风情郎 ——仓央嘉措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 ——仓央嘉措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与玛吉阿米的更传神,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
结尽同心缔尽缘,此生虽短意缠绵。 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 ——仓央嘉措
天上的仙鹤,借我一双洁白的翅膀, 我不会飞得太远,看一眼池塘就回返。 ——仓央嘉措
我为了死,才一次又一次的活了下来 ——仓央嘉措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仓央嘉措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仓央嘉措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诗传》
假如真有来世,我愿生生世世为人,只做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哪怕一生贫困清苦,浪迹天涯,只要能爱恨歌哭,只要能心遂所愿。 ——仓央嘉措
《水空》第七首 仓央嘉措 人们去远方只是为了紧紧地搂住自己 我只喜欢在笛声中闻着野草的清香 沉默——苦不堪言 我喝水,替别人解渴 ——仓央嘉措
世间上除了生死,哪一件事都是小事。 ——仓央嘉措
与卿再世相逢日, 玉树临风一少年。 ——仓央嘉措
第一最好不相见,免得彼此相爱恋;第二最好不熟知,免得彼此苦相思! ——仓央嘉措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 ——仓央嘉措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仓央嘉措 《十诫诗》
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 第二最好是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Had better not meet, and thus you would not fall in love; Had better not be in acquaintance, and thus you would not be drowned inlovesickness ——仓央嘉措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上幽居. ——仓央嘉措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桑央嘉措
地空 好多年了 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 我放下过天地 却从未放下过你 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 任你一一告别 世间事 除了生死 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谁的隐私不被回光返照 殉葬的花朵开合有度 菩提的果实奏响了空山 告诉我 你藏在落叶下的那些脚印 暗示着多少祭日 专供我法外逍遥 ——仓央嘉措
未知来生相见否?陌上逢却在少年。 ——仓央嘉措
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仓央嘉措
不观生灭与无常,但逐轮回向死亡。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茫茫。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情诗赏析》
为寻情侣去匆匆,破晓归来积雪中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诗集篇2
仓央嘉措的作品:《见与不见》《十诫诗》《问佛》《仓央嘉措诗》
仓央嘉措:第六世***喇嘛,门巴族人,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仓央嘉措是一位才华出众、富有文采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情歌。最为经典的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词句优美,朴实生动,汇集了仓央嘉措60多首情诗,如今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他的诗歌已经超越民族、时空、国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是“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来源:文章屋网 )
仓央嘉措诗集篇3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如果你看过《非诚勿扰2》,那么你一定熟悉这首诗,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好奇诗作者,你也一定从网络上搜索到了他更广为流传的诗《那一天》: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很遗憾,这都不是他写的,《非诚勿扰2》里的“见与不见”,实际上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为音译,意思为莲花生大师),作者扎西拉姆多多。出自其2007年创作的《疑似风月》集的中集。2008年,这首诗被刊登在《读者》第20期,改题作《见与不见》,署名为仓央嘉措,因此多被讹传为仓央嘉措所作。此事并非出自作者本意,后《读者》为此事道歉。
而《那一天》,则出自1997年朱哲琴专辑《央金玛》中的歌曲《信徒》的歌词,词曲作者是何训田。
关于仓央嘉措,一个普遍的说法是这样的:六世***喇嘛,生于1683年,15岁坐床,24岁去世,成为***治斗争的牺牲品。他孤独而短暂的一生充满了各种谜团,几百年来,人们想象着他的离经叛道、放荡不羁,推测着他死亡的各种版本。流传最广的,还是他写的那些被称作情歌的诗以及夜出布达拉宫在八廓街黄房子里会情人的传说。
仓央嘉措的世俗家中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但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难以接受。14年的乡村生活,又使他有了大量尘世生活经历及他本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他诗的灵感。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根据自己***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缠绵的“情歌”。
1930年藏学家于道泉的汉、英对照本《第六代***喇嘛仓央嘉措情歌》第一次将仓央嘉措诗翻译成藏文以外的文字。今天,我们摘录几首与你分享:
从东边的山尖上,
白亮的月儿出来了。
“未生娘”的脸儿,
在心中已渐渐地显现。
注:“未生娘”系直译藏文之ma-skyes-a-ma一词,为“少女”之意。
渡船虽没有心,
马头却向后看我;
没有信义的爱人,
已不回头看我。
注:在的船普通有两种:一种叫做ko-ba的皮作的,只顺流下行时用。因为船身很轻,到了下游后撑船的可以走上岸去,将船背在背上走到上游再载着客或货往下游航行。另一种叫做gru-shan是木头作的,专作摆渡用。这样的摆渡船普通都在船头上安一个木刻的马头,马头都是安作向后看的样子。
我默想喇嘛底脸儿,
心中却不能显现;
我不想爱人底脸儿,
心中却清楚地看见。
若以这样的“精诚”,
用在无上的佛法,
即在今生今世,
便可肉身成佛。
因为心中热烈的爱慕,
问伊是否愿作我的亲密的伴侣?
伊说:若非死别,
决不生离。
表面化水的冰地,
不是骑牡马的地方;
秘密爱人的面前,
不是谈心的地方。
虽软玉似的身儿已抱惯,
却不能测知爱人心情的深浅。
只在地上画几个***形,
天上的星度却已算准。
有腮胡的老黄狗,
心比人都伶俐。
不要告诉人我薄暮出去
不要告诉人我破晓回来。
薄暮出去寻找爱人,
破晓下了雪了。
住在布达拉时,
是瑞晋仓央嘉措。
在拉萨下面住时,
是浪子宕桑汪波,
秘密也无用了,
仓央嘉措诗集篇4
>> 降边嘉措:谁说中国没有史诗 陈基华:谁说中国没有真正的CFO 与仓央嘉措有关的情诗 中国移动:七项新措降费
">谁说中国不消费
瑞年:谁说中西部的市场没有春天 谁说没有奇迹 谁说没有规则 谈仓央嘉措 谁说淑女没有脾气 谁说老人没有“性” 谁说中国制造业毫无前景? 谁说中国人都是“NEM(春卷)”? 谁认识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心史(节选) 浅谈仓央嘉措情歌 谁说美国没有免费的晚餐 谁说幸福没有眼泪 谁说世上没有好夫妻 谁说没有爱情不能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降边嘉措:谁说中国没有史诗 降边嘉措:谁说中国没有史诗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周范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廖新松油画作品《藏戏・格萨尔王传》
“这是我过去30年最重要的工作。”
花白头发的古稀老人降边嘉措,说起已出版的40卷《格萨尔》精选本极为兴奋。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格萨尔》研究中心主任,这项研究几乎耗尽了他的后半生。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英雄史诗,填补了中国上千年文明史中没有史诗的空白。从目前已搜集到的资料估计,《格萨尔》共计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过去30多年中,降边嘉措的全部精力几乎就是对这部卷帙浩繁的伟大史诗进行重新记录、挖掘、整理和研究。 黑格尔的谬误
黑格尔曾断言“中国没有史诗”,但以降边嘉措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对《格萨尔》的搜集、整理、研究,不仅了黑格尔的断言,还重新确立了中国史诗的世界地位――《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比闻名世界的五大史诗《吉尔伽美什》、《伊利亚特》、《奥德修记》、《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总和还要长。
从藏族说唱艺人上千年以来的口耳相传中,今天的人们可知,作为藏族人心中不朽的精神象征,格萨尔终其一生不畏,以无比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降妖伏魔,为雪域高原带来了光明和正义。
据降边嘉措介绍,藏族民间艺人在说唱格萨尔故事时,一般用三句话来概括史诗《格萨尔》的全部内容:上方天界遣使下凡,中间世上各种纷争,下面地狱完成业果。
格萨尔的故事经由说唱艺人的传诵,版本各异,差别甚大,这为深入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故而,数年前编纂出版精选本《格萨尔》便已提上议事日程。这是一项得到国家重点资助的跨世纪大型文化工程,降边嘉措受命主持,他要做的是从已知数百卷的《格萨尔》中精选出40卷。 从翻译毛选到研究格萨尔
降边嘉措出生在四川巴塘县,是典型的康巴人。在藏语里,降边嘉措意为智慧的海洋。
巴塘地处川藏交界,曾是内地往来的必经之路,各种民族文化汇集。降边嘉措的祖上曾是奔忙在茶马古道上的“腊都”――脚夫。因此,他从小就有更多机会听到有关格萨尔的英雄故事。
因为交通四方,巴塘人还是天生的翻译人才,当地人大多都懂两三种语言。在投身于《格萨尔》研究之前,降边嘉措的命运转变也是从翻译开始的。
1950年,人民走过康巴地区,12岁的降边嘉措随着大***一路往走去,那时他只不过上了四年小学。
一年后,走到拉萨的降边嘉措进入***区干部学校学习。他回忆说,当时他的汉文、藏文水平并不高,连一封普通的家信都不会写。不过,口头翻译没有问题,从***期间他就一直呆在***区文工团,专责给***区首长们做藏语翻译。
几年后,降边嘉措领受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为年轻的十四世***喇嘛担任翻译。此后,他还曾作为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等人的翻译,陪同晋见过***。
1956年,降边嘉措调到北京中央翻译局,转向《选集》各卷藏文版、马列著作等的翻译工作。
回想起24年的译书生涯,降边嘉措用了“激情燃烧”几个字来形容。“在马列主义著作中,有对希腊史诗的评价,比如黑格尔讲述的史诗的重要地位,还有亚里士多德、柏拉***这些先哲们的精辟观点,对我都有很深的影响。”
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招考,降边嘉措被录取为藏族第一个副研究员。在答辩时,他根据师范学院(大学前身)《格萨尔》研究所同仁的倡议,提出应该抓紧建设以马列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格萨尔》学学科体系。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在头版以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一消息。报道刊发第二天,组织上就给降边嘉措明确了两大任务:其一,组建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其二,研究《格萨尔》。
“1981年1月8日,我正式到中国社科院报到,从那时到现在,一直从事《格萨尔》研究,有幸亲身见证了有中国特色的《格萨尔》学的学科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是这一学科建设的参与者和历史见证人。”降边嘉措说。
国学大师陈寅恪生前曾经感慨,敦煌在中国,可敦煌学却在国外。投身《格萨尔》研究之后,降边嘉措发现《格萨尔》研究也面临同样的尴尬。
1986年,降边嘉措出版《 格萨尔 初探》。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格萨尔》的专著,首次将《格萨尔》与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进行了深入比较和探究,反驳了当年黑格尔的论断,并提出《格萨尔》不比世界上任何一部著名的史诗逊色。 民族事业
研究《格萨尔》远非填补一项研究空白那么简单。《格萨尔》不仅是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81年降边嘉措组建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至今,中国的《格萨尔》研究引领了世界史诗的研究,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2001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上,《格萨尔》诞生千年周活动,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2~2003年的参与项目。“这是《格萨尔》研究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说明我们的研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编纂《格萨尔》精选本,被降边嘉措视为当前时代条件下进行《格萨尔》研究必备的基础性工作。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不丹国家***书馆就在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支持下,整理出版了30卷《格萨尔》汇编本。此前,这是世界上最完善、影响最广泛的汇编本。
“在我国《格萨尔》搜集整理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从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从众多的分部本和异文本中择优选粹、取其精华,精心编纂出版一套能够反映《格萨尔》的主题思想、基本内容、主要情节、人物形象、艺术风格、藏族特色和整体风貌比较完善的精选本,就显得十分必要。”
2013年,总计40卷、51册、1600万字的《格萨尔》精选本成功出版。 尚无中文版
《t望东方周刊》:精选本的汉文版出版有计划吗?
降边嘉措:最遗憾的就是迄今为止还没有系统的《格萨尔》汉文版面世。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呼吁很多年,直到现在翻译工作仍然跟不上。没有汉文版,《格萨尔》就不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认知,这会严重制约它的研究和传播。
《t望东方周刊》:现在《格萨尔》的民间传承是什么状况?
降边嘉措:《格萨尔》有着独特的传承方式。一个生长在偏僻山村或牧区、目不识丁的农民或牧民,为什么能讲述十几部乃至几十部史诗故事,吟诵十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诗行?他们是怎么学唱,怎么记忆的?这样的艺术天赋,令人惊叹。这种记忆之谜,至今我们没能作出科学、准确、令人信服的解释。
有人把那些民间艺人称为“奇人”。一代又一代艺人群体的存在,是藏族历史上一种很特殊的文化现象。这些“奇人”究竟奇在什么地方,怎样揭开他们的记忆之谜,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全国有《格萨尔》传唱艺人100人左右,不到20年前的一半。虽然新艺人也在涌现,但现代文明、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口味,在好莱坞大片、网络游戏、电脑手机等的冲击之下,《格萨尔》的听众也在减少。
仓央嘉措诗集篇5
我对侯川的初识是他的博客里有一幅王朔与北京一个大学教授的合影,感觉他很有思想的前瞻性。其随笔《我读王朔》,风趣幽默,文味盎然:“非***非团非乡愿,亦痴亦狂亦书生”,“王朔来访,还留言给我打气哩……我只想大喊一声:朔哥万岁!”侯川从“真实、率性、善良、美好、人道的,我们的朔哥就爱,就要力挺;老套、虚伪、卖傻、非人道的,我们的朔哥就恨,就要往死里贬。我们的朔哥,不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童心吗?”的句子里,表现出与王朔一样的坦言、直率、犀利:“大人――成年人,表面上爱装――浅深沉,爱摆――虚架子;心里免不了常常阴暗,背地里也免不了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不得不承认体制内这种文学圈的怪状。侯川欣赏王朔《新狂人日记》里对现实真相的再现,与莫言“我的小说里有丰富的***治”里的“讲故事”应该一致。
民族题材的作品,要融合多种元素,从文学思想的深度切入,借助一个传奇人物或一种重要意象,与现实紧密结合,完成丰富的主题,这不是寻常长篇小说能轻易胜任的。从侯川《雪域传奇,万世悲情――读高平先生长篇历史小说》等评论中感悟了高平先生的这部大作:“以伟大诗人、六世***仓央嘉措短暂、坎坷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为主线,围绕仓央嘉措,成功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上层贵族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丑恶行径与广大农奴的悲惨生活及其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以拉萨为中心,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田园牧歌式的社会生活画卷,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时代风云,再现了十七世纪末波谲云诡、风云变幻的***治***事斗争。整部作品语言生动优美,情节起伏跌宕,感情强烈,意味隽永,思想深刻。尤其是诗意化的语言和极富地域特色的格言谚语,以及对于宏大场面的得心应手的描绘,使整部作品既具有了震撼人心的生活真实感,又产生了史诗般的深沉悲壮的艺术效果。仓央嘉措的生活、人生、思想情感和悲剧命运,使读者不得不深入思考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和谐、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价值。”原作非凡大度,驾驭熟稔,评论周密系统,引人深思。要知道,在诗坛,诗人们热衷的大多是仓央嘉措的“情诗”,现实里,人们热衷的大多是仓央嘉措的“轶闻”。侯川对原作阅读数遍,大胆奇思,均衡持握,既挖掘出了作品的内涵和置于现实里的意义,也历练了评论视野的开阔、视角的多样和评论方法的融合能力。
论诗,先要有诗心。侯川认为“诗歌,不关物质,不关富贵,她只与生命有关,只与灵魂有关,只与世间的真善美有关……诗人啊,写诗吧!哪怕国人都变成官员,或者都变成资本家,还是写诗吧!哪怕‘天柱折,地维绝’,还是写诗吧!”其表述突出了两点:一、诗与真善美不可分离;二、莫管其他,好好写诗。此乃微言精义。现在网络和刊物上的一些人,交易,骂诗,骂战,“下半身写作”,己了无诗美。侯川对诗人离离的诗歌读得多,风格转为细腻柔和,往往从多个诗眼、复式结构、重叠意象上分析解构,让诗美油然而发。有些诗句不经意问,就过去了,但一经提醒,才发觉诗味,如离离的一句诗:“多年后\我也会怀抱蔬菜,在他们的身边\平静地躺下。”评论认为用“归真、田园、彻悟、宗教”等评语已成多余,“乡情”与“未来”的真实丝缕来袭。在《读杨作栋先生诗集》里,侯川的文笔先是性灵,恬淡隽永,适合传达原作韵味:“先生闲聊之问,出一诗册,乃复印装订而成。每诗皆为一笔一画书写,其间还有先生简笔画及书法作品若干。予细观之,感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先生一生从教,无一低俗之嗜好。退休后,博览群书,手不释卷;深钻音韵典故,精通平仄格律。先生于弄孙度日、读报交往、旅游观光之间,每有感兴;吟咏推敲,年长月久,乃成《散淡杨枝》一册。”随着原诗思想起伏和风格的变化,其评论也转换视角,呈凝练、跌宕、凛冽之势:“通观其作,或写景,或记事,或念亲,或赠别,或伤怀,或悼亡,或感叹时事,或关心民生,或怀古咏史,或托物言志……若其海外旅游诗者,览异域风物民俗,描绘逼真,诗情浓郁,令人读之大开眼界。若思亲念故诗者,心系家乡一草一木,情怀故土父老亲友,真情吟唱,师法自然,读来为之动容。若关心民生诗者,直击弊害,大胆揭露,悲愤交加”。若对古诗词浸润不到,对现实若即若离,非有此贴合严谨的评点。古诗词的创作,有些作者或指名道姓夸奖***治人物,或讴歌导弹火箭升天,或一晒大酒店里男女觥筹交错,这已经背离了诗词的本质。结合侯川评论“从灵魂出发”的题旨与杨光祖给他文学评论集写的序言《玩弄技巧者最终死于技巧》,再到他的许多随笔、杂谈和新诗评论,不故作高深,不媚合称颂,是比较激越的思想统一、基调统一、文学观统一。
仓央嘉措诗集篇6
关键词:清代;北京;藏传佛教;道歌;艺僧制度;章嘉活佛;佛教乐舞
中***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1.04.030
作者简介:杨民康(1955~),哲学博士,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北京 100031)。
收稿日期:2011-07-21
一般认为,佛教大约于13世纪前后传入蒙古地区。关于传入的路径,国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认为最早自传入了藏传佛教。但根据某些早期的西文史料记载,为之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说法依据。其中一种说法认为,13世纪初叶,伴随着藏传佛教萨迎派的东渐,从传入蒙古高原,同时也传入了汉传佛教和西域佛教和佛教音乐文化。元朝覆亡,蒙古人退回塞北草原,曾一度放弃佛教信仰,佛教音乐亦随之衰微。因此,从13世纪至16世纪,有关蒙古地区的佛教和佛教音乐发展状况,无论在中文或西文史料中均十分鲜见。直到16世纪中叶以后,蒙古地区依附于中原的清宫满族朝廷,藏传佛教音乐始真正在蒙古地区得到传播,并逐渐站稳脚跟,深入到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过程中,历代章嘉国师及章嘉活佛系统凭借其在北方藏传佛教界的统领地位,大量的佛教仪式乐舞表演和建立乐僧培养机制等相关实践活动,对于藏传佛教乐舞在北京及蒙古地区的传承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史籍中有关三世章嘉活佛的道歌演唱、培养艺僧和组织、统管节庆仪式乐舞表演等事迹的相关记载进行梳理,以***对上述佛教音乐文化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个案实例。
清代的章嘉活佛系统及其在宫廷及皇家寺院中的尊崇地位
清代除***喇嘛、班禅大师外,受满清朝廷特殊礼遇的还有章嘉活佛和哲布尊丹巴呼***克***两个重要的活佛转世系统,与***、班禅并称清代“四大活佛”。据史载,清康熙帝封二世章嘉活佛洛桑却丹(1642-1714)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赐国师印及诰命敕书,扶植他为内蒙古地区最大的活佛,住持多伦汇宗寺[1]。作为清代在藏传佛教界封赠的唯一国师,历代章嘉活佛都世袭此职。同时,由于***喇嘛、班禅大师及其统领的两大活佛系统的驻锡地一直是在地区,清代都城北京的藏传佛教便主要隶属于以章嘉活佛为首领的佛教系统,该活佛系统亦以蒙古族僧侣为主要成员。尤其是三世章嘉活佛章嘉•若比多吉(1717-1786),①17岁受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和掌教喇嘛,18岁时受封驻京掌印喇嘛,依据其拥有的上述特殊身份和地位,通过其所掌握的宫廷藏传佛教机构、教育系统和以雍和宫为首藏传佛教寺院,对当时包括北京和蒙古在内的整个北方地区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历代章嘉活佛中,三世章嘉•若比多吉除拥有上述尊贵的地位和名份外,还一直是清廷兴建寺庙的顾问。除了指导祭典仪轨、佛教造像、经咒讽诵外,还主持将藏文大藏经翻译为蒙文和满文的工作。清康熙二十一年(1683年),在嵩祝寺,藏传佛教高僧们根据夏鲁寺布顿写本刊刻了《甘珠尔》,雍正年(1724年)又刊刻了《丹珠尔》,完成了全部藏文大藏经的在京刊刻过程。乾隆六年(1741年),章嘉国师带领京城寺院中通晓蒙藏语言文字、学识精深的佛教高僧和藏蒙知识分子500余人组成译经馆,将大藏经《丹珠尔》翻译成蒙文,并付梓刊行,流布于蒙古各地。乾隆二十五年(1771年),章嘉国师又组织译经馆将藏文大藏经《甘珠尔》部分译成满文。
章嘉国师通晓多种语言。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八月十八日,皇帝听受班禅大师讲“百胜乐长寿灌顶法”时,章嘉国师将其教言和仪轨程序译成蒙语,讲给大皇帝听[2]。他常常给不懂藏语的满人、汉人和蒙古人分别用他们的本族语言讲经说法,清晰动听,流畅无碍。这些人从未听过法音,通过国师的讲经,亦能粗知佛法内容,对之产生坚定的信仰[3]。雍和宫落成,章嘉国师主持了盛大的开光仪式,并担任该寺堪布。乾隆帝谕令:“在此寺聚诵时全都必须用满语诵经,因此诵经典,务必译成满文。章嘉国师翻译了各种仪轨和修法的书籍。由于诵经语调不适合满语念诵,章嘉还专门为用满语诵经的僧人制定了新的诵经音调[4]。
清代三世章嘉活佛在满族宫廷仪式及歌舞表演中的道歌演唱
藏传佛教史上,演唱道歌是历代藏传佛教尊者所重视并擅长的佛教文化传播方式和宣教手段。有关藏传佛教仪式与仪式音乐唱诵的关系,《乐论》里如是说:“六大事时不咏歌,瑜珈音典定消亡。”所谓六大事,如旋陀罗轨范师所说:“六大事时要咏歌,修供、灌顶、开光、期供、丧事和烧施。”[5]可以说,“六大事”基本概括了同佛教相关的各种仪式活动类型。既然“六大事时要咏歌”,那么,在藏传佛教仪式里,歌唱活动便是一个覆盖率甚高的行为内容,且因此而受到了《乐论》作者的特殊重视。
历代藏传佛教尊者中,宋代米拉日巴尊者的道歌演唱尤其具有典范性和文化个性。流传至今的《米拉日巴道歌集》里,曾收录了米翁所作道歌500首,民间的说法则是他“留下了十万歌颂”。在后弘期的藏族佛教文化里,以米拉日巴道歌为代表的一类藏族传统民歌,除了可以在民俗活动及日常生活中演唱之外,还是在佛教仪式里用于宣讲、解释佛教义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作用堪比唐宋时期汉传佛教寺庙里的俗讲和变文。据学者分析,从米翁时代人们所编唱道歌的格律看,大部分是鲁体民歌[6]。而非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佛教经腔或吟诵调。一代佛学大师宗喀巴对诗律音韵学,藻词学,戏剧舞蹈、攘灾明论等大五明和小五明也无不精通,仅以他对于声明(包括佛教音乐在内)学的学***历来看,他在前藏地区住锡时期,不仅详细地阅读了全部《甘珠尔》佛经,还详细地阅读和思考了至尊玛尔巴及米拉日巴等尊者的著述。特别是细阅了《那若六法》、《长寿三法》、米拉的六种道情歌、各种耳传法等[7]。另据史载,六世***仓央嘉措在成年后,尚能为幼僧教授并示范“一楞金刚”“三楞金刚”“五楞金刚”等金刚舞姿和步法,开口即唱道歌经曲[8]。
关于后世藏传佛教大师演唱道歌的情况,可见于清末汉文史籍里记载的当时满族宫廷法会仪式及歌舞表演中的道歌演唱。根据清代藏传佛教章嘉国师的亲传弟子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乾隆十年(1745年),三世章嘉国师在香山居住,他心情舒畅,灵感顿发时,依照妙音仙女所唱的曲调,写下了吉祥美妙动人的《仙人喜乐之舞》等几篇著作,并即兴吟成赞美恬静的道歌《长颂》[9]。这种情况并非偶然。无论是盛大、公开的仪式典礼还是小型、私密的供轮法会,章嘉国师都会即兴演唱道歌,然后由弟子们记录下来。这样的例子,在该书里比比皆是:
在一次由土观活佛洛桑却吉尼玛为国师举行的庆寿会供轮法会上,他唱起道歌奉献给章嘉国师,国师情不自禁地唱起具有深意的金刚道歌作答。[10]
在另外一次迎接班禅大师的法会上,章嘉国师还献唱了一首金刚歌供养道歌。[11]
有一次在五台山,章嘉国师在扎萨克喇嘛的请求下,唱了一首秘密道歌《空行母心要之歌》(又称《认识母亲的戏语回声之歌》),并传授了一些修行秘诀。[12]铁兔年八月空行聚会之吉日,嘉木样活佛在多化诺尔的新寺佛殿中举行的会供轮供养法会上,章嘉国师又即兴吟唱了道歌。[13]
僧侣在法会仪式里演唱道歌的作用,正如***喇嘛在给章嘉国师的教诫中所说:“脱离庸俗愚昧和猜疑,在一荒僻清静的地方,你这佛陀的尊胜弟子,经常唱起欢乐的道歌,如获初地的补特伽罗,努力地修证教法实义,将会受到大德们称颂,同时庄严你菩萨道行。”[14]
从藏传佛教后弘期以来的的佛教音乐历史看,其对于仪式诵经的演唱风格通常保持着为固定的梵乐或梵呗的传统观念,在这一点上比较前弘期持有更为明确和坚守的态度。同时,这一时期的佛乐观念中蕴含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于僧侣日常生活及仪式里,为了弘扬佛法而采用的道歌――鲁体民歌与其他民歌的歌唱行为,不仅佛教界人士予以支持和肯定,而且还在宗教典籍中予以确认和论证。可以说,上述重视以诗歌演唱方式来传播佛教的特点,在整个后弘期的佛教历史上,从阿底峡、米拉日巴、宗喀巴、《乐论》的作者和诠释者,直到后来的六世***仓央嘉措那里,都得到了良好的贯彻和传承。而在《乐论》里,不仅十分重视诗歌(或道歌)的演唱方法及社会作用,而且还将后来主要用于演唱诗歌的鲁体民歌曲调列为俱生乐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之予以了肯定。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然而,同样也是在《乐论》里,作者也指出:“从前的歌唱家们精通歌词,到污浊之世即现时的歌唱家们都注重练曲,想到十分污浊之世即未来时期的歌唱家们不精明、智慧浅、头脑简单,因此只喜鲁体民歌,而对音、词等毫无所知,相反却产生厌烦,想到此处,不得不说:要警惕啊!”[15]。②由此可见,上述提倡道歌演唱的传统习惯,也存在着一个由早期比较注重歌词和声韵,到后来仅只注重曲调,甚至沦落到仅以掌握其中的一两种(如鲁体民歌)而感到满足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一种逐渐走向世俗化和民间化的发展趋向。
章嘉活佛主持的佛教艺僧制度及其对蒙古佛教乐舞发展产生的影响
蒙古地区的佛教,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清末曾经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19世纪中叶,法国遣使会士古伯察一行穿越中国的长途旅行期间,曾于1844年10至11月期间来到蒙古地区的青城(归化城,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据古伯察著《鞑靼旅行记》所述,青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其贸易规模在当时的中国北方城市里难有其匹。城中有5座大喇嘛寺,各有2000多名喇嘛。喇嘛的数量,几乎占本城居民的三分之一[16]。1844年9月的一天,古伯察等来到卓资喇嘛寺。据说在当时这是一所由清朝皇帝敕封和赐建的名寺,有大约二千名左右喇嘛驻寺。就像前述第二类情况那样,喇嘛们以教团方式过集体生活,上层喇嘛都享受着清廷给予的俸禄[17]。在阅读上述资料时,笔者遇到的一个困惑,即对于藏传佛教为何近世在蒙古地区得到迅猛发展,究竟是通过藏族僧侣大批进入蒙古地区的方式直接传入?还是由蒙古地区的僧侣大批前往藏区求学取经?抑或是通过其他第三方的途径达到上述结局?以往的相关史料多语焉不详。而在具体的史料中,则可看到同前两种传入途径有关的零星说法。例如,一则对于藏族僧侣进入蒙古的史料,是根据近年来发现的一本《仓央嘉措秘传》,18世纪初,六世***仓央嘉措并非像以往所说的那样,被解送进京面圣时病死在青海,而是在途中与随从人员分手,相继到了四川、、青海、北京、内蒙、尼泊尔和印度,晚年在内蒙古的阿拉善定居,在那里治病、讲经、收徒,还在岱兑、楚古等等十三座寺院担任堪布职务。在担任大同寺寺主时,在金刚持祭祀法会期间,按拉萨传大召的传统,制订了讲经、祈愿、跳神、打鬼等全套仪式。从那时起,传如法会大河流水,年复一年,迄今不断。当时有一种黑冠神舞,便是尊者亲自传授的。他又将假面舞教与嘉格隆托桑达尔杰寺,并订下规矩,全部按古夏扎仓的传统行事。在他的主持下,寺院进常举行驻乐、金刚手、大威怖三位本尊的彩粉修祭和其他盛大修祭活动,对内蒙古藏传佛教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18]。而有关异族或异地僧侣到取经的事迹,则散见于许多的佛教人物个案。例如本文所提到的二世章嘉活佛,幼年在青海佑宁寺出家,曾于1681年去学佛,成为五世***的弟子,1683年返回佑宁寺[19]。三世章嘉活佛青少年时期一直在京城学习佛法,在十八岁时,才有机会前往,“以国师名号赴藏办事”[20],并在此期间从五世班禅大师受具足戒[21]。由此可见,即使像章嘉活佛这样贵为上层喇嘛者,能够到一次也殊为不易,何况是普通僧人!值此备感困扰之时,笔者从一些汉、藏文史料中发现,当时以章嘉活佛为首的一些京城藏传佛教僧领,通过前述其种种地位、身份的便利条件,充分利用当时京城拥有经济、文化交流和地理交通等优势,逐渐使北京地区佛教界成为上述两条备感艰难的佛教传播途径之外的第三条甚为便捷、有效的传播通道。
据史载,乾隆九年(1744年),为了更为系统、有效地为蒙古地区培养藏传佛教高级僧侣,在章嘉国师主持下,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并举行了开光仪式,乾隆帝赐名“噶丹敬恰林”。此后在雍和宫建立显宗(300人)、密宗(200人)、时轮(50人)和医学(50人)四大扎仓,使之成为清代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雍和宫建立伊始,四大扎仓教师一律从选送,显宗院上师由哲蚌寺哈东然坚巴•阿旺群佩担任,密宗院上师由后藏选派的贡却丹达担任,药师殿上师由彭措赞林担任。其他导师分别由拉萨三大寺和上下密院的十八位格西担任。学生包括从蒙古四十九旗、喀尔喀七部及汉藏地区选送的五百名天资聪慧的年轻僧人[22]。另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雍和宫各扎仓额定的“学艺喇嘛”共80名,均系选送来京的官费生,费用由各旗负担。其中内札萨克六盟,每盟10名;外札萨克四部落,每部落5名③。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又在热河避暑山庄附近,仿照桑耶寺的形式修建了一座很大的佛教寺院普宁寺。寺院建成后,乾隆帝和章嘉国师亲临其地,举行庆祝典礼,并从蒙古各旗征集僧人入寺学经。寺院分显宗扎仓和密宗扎仓,总堪布和各扎仓的喇嘛选任与雍和宫的规则基本相同。当时,乾隆帝下令:“成立一支表演时轮和胜的四月供养舞蹈的仪仗队,从派教习歌舞的老师来。”于是由夏鲁寺派来两名舞蹈老师,教习“噶尔”和神兵驱鬼的“羌姆”(跳神)两种舞蹈。按照章嘉国师的指示,从府库内准备了铜鼓、面具、顶髻、骷髅等道具,每当逢年过节或举行法会时,都表演“噶尔”和“羌姆”。此外,还表演过扎什伦布寺中所跳的“羌姆”和萨迦寺的供养宝帐依怙的“羌姆”[23]。
由此可见,清代北京的藏传佛教寺院,集满清宫廷的最高佛教管理机构、从事与内地及内地寺庙的交流传播和为蒙古、青海、甘肃等地培训高级藏传佛教僧侣人材等作用于一身。许多藏传佛教的活佛在京城寺院讲经说法,将藏传佛教文化传播到中原地区。大批、蒙古和西北等地的年青僧侣来京城学习、供职,主持寺庙的法事,学成之后又回到本地,明显地促进了不同地区藏传佛教及佛教音乐文化的互相交流和广泛传播。从其寺庙形式及僧侣制度看,可以说吸收了古代汉传佛教十方丛林的诸多特征,在当时无疑已经成为全国除之外的另一个藏传佛教文化中心和集散地。
学僧、艺僧系统为佛教节庆及仪式活动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
清代北京藏传佛教寺院的节日,与其他地区藏传佛教一样,均同佛祖释迦牟尼以及本教派创始人的诞辰、忌日以及对他们创教弘法业绩的纪念活动有关。根据众多的史志资料显示,清代北京藏传佛教寺院的节日里,最隆重的是四大祈愿法会:正月祈愿法会、四月祈愿法会、六月法会和九月法会。其中的正月祈愿法会,起源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正月,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的大规模法会活动。自此,格鲁派所有的寺院都在正月里举行法会,来表达对宗喀巴大师的尊敬和纪念。北京的藏传佛教寺院也因此形成了由章嘉呼***克***总领西黄寺诵经活动的惯例。会上除诵经、讲经、辨经以外,还要举行祈祷、施供、跳布扎、放乌卜藏等佛事活动。京城其他寺院也都在正月举行金刚法舞活动。北京的藏传佛教寺庙均为皇家寺院,驻京喇嘛均属奉调支差(乌拉),由官府给予钱粮俸禄,其特定的佛事活动,即为清朝皇室诵经祈福。康熙二十六年(1697年),在宫内中正殿设立了喇嘛唪经之所,定例为每日以二十人,在前殿唪《吉祥天母经》;以九人在后殿,唪《无量寿经》;以三人在后殿,唪《龙王水经》。此外,对各寺喇嘛在各处举行“跳布扎”、“放乌卜藏”仪式和念经的人数、所念诵的经典都有甚为详细的定制④。
正如前文所述及的,历代章嘉活佛中,三世章嘉•若比多吉(1717-1786)一直是清廷兴建寺庙的顾问,负有指导祭典仪轨、佛教造像、经咒讽诵之责。可见在这类佛教节庆活动中,章嘉活佛系统作为京城的佛教文化中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组织和领导作用,而由章嘉活佛掌管,具有佛学院性质的雍和宫则源源不断地为之输送新鲜血液。他们所培养的大批学僧、艺僧,成为这类佛教节庆中举行仪式表演活动的一支基本队伍和中坚力量。
结 语
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少数品质能力出众者,有时能够于特定的历史时刻,在局部社会里发挥出令人惊异的个人作用,并因此而凸显出个人的文化或艺术魅力。在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与维护过程中,这种“时势造英雄”乃至于“英雄造时势”的现象并非鲜见。然而,这类现象的性质和表现有时会因不同的环境条件而存在差异。在族群、地域或某一文化阶层等局部范围内进行文化传播和交流时,每当有个体杰出人物出现,其头顶上往往也会伴随着出现一个较鲜明的族性、地域性或阶层性的文化标识。而在跨族群、跨地域和跨阶层的文化传播、交流活动中,这种较狭隘的文化标识将会趋于模糊。那么,像出自青海(甚至来自土族)的章嘉活佛为北京和蒙古地区佛教文化发展做出贡献;来自西北地区和身为***教徒的赛典赤为云南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尽心竭力等事例便层出不穷。本论文从佛教及音乐艺术等不同角度来讨论北方都市与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交融问题,或许能够为这类多层、多元音乐文化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和参考事例。
课题来源:***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度重大课题项目(批准号:03JAZJD760005)
注释:
①三世章嘉•若必多吉出生于青海的霍尔人(土族)家庭,四岁被认定为阿旺•罗桑却丹转世灵童,并迎入郭隆寺学经。
②此段的原文是:“从前的歌手们精通歌词、如今人们则重于练曲。耽心今后歌手们不高明,智能下只喜鲁体民歌,什么也不懂,反而心生厌烦。”
③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八十七•理藩院二五。
④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内务府•杂例•卷一二一九。
[参 考 文 献]
[1]土观•洛桑却吉尼玛,陈庆英,马连龙.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15.
[2]同[1],348.
[3]同[1],186.
[4]同[1],205-206.
[5]阿旺•贡葛索南扎巴坚赞,赵康.五明处之一――工巧明之分支《乐论》注疏•文殊上师喜悦之雅音,明慧意乐功业遍布(连载)[J].艺术研究,1993(1):6-12;(2):18-24;(3):7-13.
[6]云丹次仁.米拉日巴道歌初探[J].研究,1984(4):81-89.
[7]周加巷,郭和卿.至尊宗喀巴大师传[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8]阿旺伦珠达吉,庄晶.仓央嘉措秘传[J].研究丛刊,1981:484-552.
[9]同[1],189.
[10]同[1],297-298.
[11]同[1],268.
[12]同[1],327.
[13]同[1],310.
[14]同[1],303.
[15]同[5].
[16](法)古察伯,耿.鞑靼旅行记[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17]同[16],92-93.
[18]同[8].
[19]同[1].
[20]同[1],99.
[21]同[1],第七章.
[22]同[1],137.
[23]同[1],221-222.
On Singing Dao-Songs and the System of Art Monk in Tibetan Buddhism at Beijing in Qing Dynasty
YANG Min-kang
仓央嘉措诗集篇7
但比较正经的说法是,观世音菩萨曾托梦给仓央嘉措,
让他到拉萨古城里寻找度母女神。
仓央嘉措在这里果然遇到了绝美女子,就认为是度母真身,
写下一系列美丽的诗篇。这个美妙的传说,
一传再传,衍生出许许多多的版本。
那个阿坝州最帅的小伙子泽郎王清,在麦洼草原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麦洼草原是黄河上游最辽阔美丽的草原,那里的麦洼牦牛也是藏区最有名的品种之一。王清从小就在马背上玩耍,在草原上驰骋,看牦牛斗架,看羊群撒欢,会甩“俄尔朵”(牧鞭掷石器),会唱牧歌。十三岁就被选到州歌舞团当学员,长得那么英俊,人又聪明,嗓音又特别好,还有点儿文化,是团里最看好的苗子。
可是,半年后,也就是1981年,泽郎王清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抉择―
四川省人民广播电台藏语部正在招收安多语播音员,这对于一个草原牧人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王清的舅舅索朗达尔杰当过若尔盖县的县长,此时是甘孜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在藏族人的亲缘关系中,舅舅是最尊贵的了。舅舅觉得,这次电台招人,对于外甥王清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既可以进入体制,又是一份体面的职业,也许将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于是,舅舅动用了所有的关系,要成全这件事。小王清认为那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也没太在意,何况自己现在这样挺好的,并没有显得很积极,觉得在州歌舞团也挺好玩的,但他只能听任舅舅摆布。省电台来人面试,他的安多语当然没有问题,小王清又招人喜爱,自然顺利通过。后来又进行笔试,小王清只有一点点藏文基础,能够念念最简单的藏文报纸,也算是勉强通过。但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当时的泽郎王清只有14岁,而电台招收正式员工,最低年龄界限是18岁,这可就很难过关了。幸而当时还没有实行身份证制度,也没有什么电脑网络,凭着舅舅广泛的人脉关系,到乡派出所把户口改了,一下子就让泽郎王清比自己大了四岁。这么大一件事情,三天之内就敲定了。感谢麦洼草原的牦牛肉和牦牛奶,让小王清长得比实际年龄更壮实,14岁的泽郎王清便以18岁成年人的身份,成为了国家公职人员,到四川省人民广播电台上班了。
舅舅索朗达尔杰可不是平凡之辈。在多康地区“”后的拨乱反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德格印经院,是全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是藏传佛教印刷文化的集大成之地。据说,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一位上师预言,这座印经院将会遭遇一场空前的劫难,之后,会有一位圣人出现,挽救这座文化圣地。索朗达尔杰虽然是***的官员,虽然人们都称呼他为“部长”,但因为恢复德格印经院做出重大贡献而被这里的僧俗群众认为就是那位圣人,被群众视为“仁波切”。面对“”时期藏语文教育遭受严重冲击,索朗达尔杰决心要恢复藏语文教育,开办一所四川省藏文学校。最困难的是缺乏藏文师资人才,他在民间四处寻访,找到一批在“”中离开寺庙的老堪布老学者。这些老人一致认为,藏文学校绝对不能设在喧闹的城市,便找到德格县的一处山沟里,找到被毁的朱钦寺佛学院的旧址,这里海拔虽然很高,而且没有任何设施,但据说历史上曾经出过很多位“班智达”级的大师,在藏文化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藏文学校就在这座废墟上开办起来了。
已经进入四川省人民广播电台藏语部的泽朗王清,虽然可以勉强应付安多语的播音工作,但发现自己的藏文水平太差了,向领导提出要求,决心求学藏文,甚至失去现有的工作也在所不惜。藏语部领导理解他的意愿,但毕竟他进入电台工作不久,不太好安排,就变通了一下,先给他三个月探亲假,让他先去试试。
那时候,成都可没有开通到甘孜的班车,泽朗王清在成都天天找便车,找了一个月才搭上一辆开往石渠县的邮车,颠簸了五天,才到达朱钦,然后还要走上很长一段山路。王清在这里遇到了两位好心的牧人姐弟,他们背着拾牛粪的筐子,里面装着送给他的一些糌粑、酥油和干肉、干萝卜,走了5公里的山路,把泽郎王清送到朱钦寺。
这里的海拔4500米,山顶有皑皑白雪,山下有郁郁丛林,山间的怪石奇岩,像是能与人的呼吸心动相连,的确是一处殊胜之地,被人称为“智慧的舌尖”。阿克多乐上师虽然事先知道有位青年要来求学,可在这寒冷的早春,见到这位远道而来的求学者,还是感叹:你真的来了。当时正逢学校放假,上师收留了泽郎王清,并开始了耐心的传授。王清被阿克多乐上师认为是很有慧根的,很得其珍爱。从《基础三十颂》开始,王清从上师那里得到了真传。如果要从朱钦沟与外界取得联系,要走二十多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一个叫三岔河邮局,往返需要一整天的时间。三个月后,王清到三岔河邮局给电台藏语部领导发出了一封藏文信。在那个邮局,还奇遇了一位眼邮***员,这位师傅老家就在成都,住址与电台相邻,见到王清像是见到亲人一般。王清在这里吃上了久违的蔬菜。据说,后来领导看到王清的这封藏文信,几乎不相信这封信出自王清之手,三个月的进步太惊人了!于是,领导同意他继续在这里学习。在随后的一年里,王清从阿克多乐上师那里学习了声明学、因明学、内明学。
拜别阿克多乐上师后,泽郎王清回到成都,他的藏语文已经能够让他顺利地拿到二级播音员证书,而且,在1988年,王清又成为了汉文记者和汉语播音员。他深沉浑厚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波传向川西的高原草地。这时候,他的实际年龄只有22岁。
199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商潮在成都涌动,下海创业之风也吹进了机关事业单位。泽郎王清这位优秀的年轻广播工作者也按捺不住,跟广播电***理了停薪留职,纵身跳入商海,与友人合办起了广告公司。
且不说王清在成都这个大商圈里如何四处寻觅商机,王清后来回忆起来,最让人惊心动魄又让人捧腹不止的一桩商务是―
王清偶然从友人那里得知,有一种热气飞艇,充气后比波音737飞机还要大,能在上百米高的空中飞翔,那将是整个成都市所不曾见过的玩意儿,是绝好的广告媒体。如果能够在成都最为热闹的糖果烟酒博览会上展示,投资90万元之巨,则可以在糖博会上一次收回,并能得到可观的利润。
怀揣着这样一个天大的秘密,王清背着20万元巨额现金,踌躇满志地去往湖北襄阳一处山间的三线机械厂,与厂家洽谈定制业务。下了飞机,再坐汽车,到了厂门口,与厂里联系,然后,机械厂派人开着摩托车来接他。泽朗王清坐上接他的摩托车进入厂区。突然之间,飞驰的摩托车与急弯而来的一辆吉普车迎面相撞,骑车人被撞成重伤,被甩出好几米远的王清,醒过来首先伸出手去,摸索着那装着20万元现金的挎包,幸而钱还在。此后,王清往返成都与襄阳之间十余次,终于把试制的飞艇运到了成都。试飞的第一天相当成功,好奇心很重的成都市民像是看到某种怪物,万众欢呼!糖博会开幕的前夜,一家山东酒商一口气就把这飞艇广告给独家包下来了,价格是每天20万元!五天就是100万元啊!泽郎王清激动不已,终于成功了!
第二天,糖博会正式开幕,载着那家名酒广告的飞艇启航!
可万万想不到,飞艇只飞了半圈,便开始偏离航向,颤颤抖抖往西南方向跑了。王清惊慌失措,赶紧开着一台破吉普车去追寻飞艇。可怜的飞艇坠落在成都市一处郊区供电所,甚至还造成了大面积的停电事故。王清想要取回飞艇,可供电所的看门人坚决不同意,说这飞艇坠落造成了损失,不能取回。王清他们绞尽脑汁,打听到供电所负责人的名字,编了一个报告,伪造了负责人的签名,才从看门人那里取回了飞艇残骸。山东酒商当然不再付广告款了。沮丧的王清带着一帮黝黑的康巴兄弟,出现在山东酒商的客房里。自认倒霉的山东酒商气愤地砸碎了客房里的电视机,可又畏惧于康巴汉子的腰刀,只好为前一天的半圈飞行广告掏了8万元。
1997年,在商海扑腾得十分疲惫的泽郎王清来到圣城拉萨朝佛,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金顶上的蓝天白云抚慰着他。在古城八廓街的东南角,有一处黄房子,三个美国女孩在那里开了一家餐馆,当时也没有一个正式名称,有的叫“黄房子”、有的叫“情人小屋”、有的叫“玛吉阿米”。三个女孩的本意是想通过开餐馆来学习藏语,生意萧条,惨淡经营。王清很多次在这里会见朋友,美国女孩就委托王清找人来接手这家餐馆,王清有一次开玩笑地说:“那就我自己来吧”。美国女孩当了真,把餐馆转让给了王清。
泽郎王清对于餐饮业根本就是一个门外汉。接手之后,他自己洗了三个月的盘子,也思考了三个月。这间黄房子,相传是六世***喇嘛仓央嘉措曾经在这里幽会过情人,但比较正经的说法是,观世音菩萨曾托梦给仓央嘉措,让他到拉萨古城里寻找度母女神。仓央嘉措在这里果然遇到了绝美女子,就认为是度母真身,写下一系列美丽的诗篇。这个美妙的传说,一传再传,衍生出许许多多的版本,在这个俗人远多于圣人的世界,越来越世俗化。仓央嘉措的道歌也被理解诠释为情歌,不但在,甚至在中原大地广为传诵。信仰与传说并存,也并不是坏事,重要的是,以各种方式来传播藏文化。王清越琢磨越觉得这其中的文化内涵太丰富了。在成都几年经商也让他懂得如何树立经营理念、如何设计规划,很明晰的一条就是,他将要经营的不是餐饮,而是文化――“玛吉阿米”就是这样诞生的。
王清把他自幼接受的藏文化作为玛吉阿米的灵魂,他把包括信仰、习俗、色彩、音乐、饮食风味、家居风格,移植到玛吉阿米,形成别具一格的餐饮文化空间。先是外国游客,后来是国内的各族青年,再后来是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在餐饮消闲过程中,传递着藏文化。很多人还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感受。
2004年,我在北京出版集团工作。编辑部门拿到一部书稿《玛吉阿米留言簿》,因为涉及题材,觉得有些拿不准,便送我审读。我算是一名老,又在自治区***宣传部当过文艺处长,我看过内容后决定出版,并表示,如有问题,我本人负责。这是我第一次与玛吉阿米打交道。2011年,我为创建牦牛博物馆再度进藏后,与泽郎王清成为了好朋友,牦牛博物馆的每一次重大活动,王清都会来参加,还给我们赠送了礼物,最近,泽朗王清还向我们牦牛博物馆捐赠了藏品,那是一位僧人在牦牛皮上画的牦牛。
他跟我讲起后来玛吉阿米到北京秀水街开办分店,其中的辛酸苦辣和迭起风波,面临拆迁,黑白两道,那种坚持、守护与开拓,像是一部惊险的故事片。作为秀水店抵制拆迁的副产品,北京团结湖分店也开办起来了。
有一天,一位云南朋友带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进到玛吉阿米秀水店后,用惊讶的神情四处察看,之后说:这才是我想象当中藏文化传播空间啊!他问王清,你愿意到云南去发展吗?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那里也有藏文化。这位客人就是当时云南迪庆州的州长齐扎拉。王清以为客人只是客气,他也应付式地客气地回答,可以可以。几天后,迪庆州府办公室、财***局、驻昆明办事处的负责人来到北京,正式与王清商量到昆明开店的事情。王清不能相信,还有这样的地方***府,对待民营企业如此之诚、办事效率如此之高!于是,泽郎王清立刻飞赴昆明,一年之后,玛吉阿米在迪庆州驻昆明办事处的分店也办起来了。再之后,玛吉阿米成都分店、丽江分店也办起来了。作为一个著名民族品牌,玛吉阿米正筹划以品牌和资本的方式,向更多地方包括国外的发展。
泽郎王清是一个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他幼年就接受的宗教熏陶,他在朱钦沟一年三个月接受的上的教育,深深印在他的心中。他可能经常忘记洗脚、忘记刷牙,却不会忘记念经祈祷。在玛吉阿米秀水店面临拆迁的紧急时刻,他想尽一切办法推迟搬迁、并物色新的场所,那时,他请来一位高僧给玛吉阿米测算,高僧说,你这个店再坚持十年二十年没问题。泽郎王清虽然非常感激高僧的一片慈悲,但这拆迁是连《北京晚报》都发了正式消息的。王清心想,这次高僧是算错了,他自己的期望值最高也就是坚持半年时间吧。可是,***的拆迁计划不知为何原因而终止了,玛吉阿米秀水店奇迹般地坚持到了今天。是的,佛教里是有这样的说法:你发了什么愿,就会结出什么果……
日前,王清送给我一张玛吉阿米艺术团演奏演唱的光碟,其中,有泽郎王清本人演唱的藏族民歌,包括那首著名仓央嘉措诗歌: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白白的月亮
年轻姑娘的面容
浮现在我的心上
年轻姑娘的面容
浮现在我的心上
仓央嘉措诗集篇8
我坐在司机加松的车上,和煦的阳光隔着玻璃抚摩着我的脸庞,带给我无限惬意。朋友占都是要将我送到他早已订好的一个藏族人家去吃午餐的。拉萨的马路并不宽阔,这里来来往往走着的都是摇着转经轮的男女信徒,房檐上和山岩间到处悬挂着五颜六色的经幡。从车窗向外望着黑黝黝的大山,我的心静若碧水,与车窗外曲曲弯弯、泛着白浪清清凌凌的拉萨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到了,似乎就到了一个神的世界。有这样一首藏族民歌:“东方雪山顶上,彩云纷纷扬扬,那是大神小神,正在天上行走!”在歌唱者的眼里,高高邈邈的天空里布满了许许多多的神,云遮雾盖的雪山上居住着大大小小的神,草原河谷里生活着男男女女的神,水里的鱼是神的化身,地里的庄稼都有灵魂。一句话,在这里,神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在,无需你寻寻觅觅,到处都能遇到神庙、神坛、神塔、神山、神石、神湖、神树,每条路口都有神佛安居的嘛呢石堆,每家房顶上都飘扬着祈神的五色经幡。在那些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的高山隘口,朝佛者也用石头垒起山神的宝座,过山者无不诚惶诚恐地顶礼致敬,高呼:“吉吉!索索!神胜利了!”
到了拉萨,好像离开了纷纷扰扰的尘世,又回到了温馨、舒适的家,这里精神的滋润远远大于物质的追求。记得上次到,我去了庄严肃穆的大昭寺。大昭寺门前广场上是摇着尾巴的流浪狗,它们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享受着朝拜者的施舍。寺院门前和周围都是磕着等身长头和摇着经轮步履匆匆的藏族同胞,他们黑红的脸上神情平和,眼睛里透露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曲曲折折的大昭寺,我看见了白山羊神像。提起白山羊之神,人们要寻寻觅觅回溯到l300年前。那时,拉萨还是一片坑坑洼洼的荒原和湖沼,藏王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妃子赤尊公主,试***在这里建一座神庙,供养她从家乡带来的明久多吉神像,即释迦佛祖8岁等身造像。她的努力并没有成功,白天建起,夜里倒坍;今天建起,明天塌陷。正当赤尊公主苦恼和沮丧之时,文成公主经历千辛万苦从长安来到了这里。赤尊公主听说文成公主懂得阴阳八卦,善于勘舆地形,便派女仆带上一升金粉的礼物,到文成公主驻地登门求教。文成公主经过勘舆和测算,测出地形如一仰卧魔女,拉萨城中心是魔女的心脏,沃塘湖是魔女的心血汇成。要建成供奉释迦牟尼的神庙,必须调集1000只白山羊,从北郊的果噶拉山驮运土石,把沃塘湖填平,才能完成这件功德。松赞干布和赤尊公主采纳了文成公主的主张,征集了许多民夫和1000只白色山羊,开始填湖建寺。一时,从湖边工地到果噶拉山麓,疙疙瘩瘩的小道上驮运土石的白山羊络绎不绝。这段路程实在太远,驮的东西也太沉重,不少山羊倒毙路边,还有更多的腰背磨烂,痛苦万状。大昭寺开光的时候,松赞干布和他的两位妃子感念白山羊的功德和付出的牺牲,吩咐匠人雕刻了一只白色山羊,安置在大殿一角,让它和大昭寺其他神祇一样,享受信徒香客的朝拜和祭祀。神庙也定名为“热阿曲朗祖拉康”,意为“山羊负土幻化的释迦神庙”,所谓大昭寺,是后来附会的名字。
关于白山羊的故事,我是从博物馆的讲解员那听说的,可到了大昭寺,我更感觉到了藏族人对神灵的崇拜。在这里,我还看到维修大昭寺屋顶的男男女女手里提着一种长柄、下面像杵子的阿嘎棍在打阿嘎。他们的队形是那样的整齐,他们的动作是那样的潇洒,巍巍雪山、灿烂朝阳映照着他们黑红的脸庞,布达拉宫的红墙、大昭寺的金瓦衬托着他们矫健的身影,他们一边跳一边唱,气氛热烈,情绪高昂。他们告诉我,他们都是自愿报名的千千万万各地义工中的一员,轮到他们出工时,他们感到那是莫大的荣耀。我曾常给学生讲解劳动创造诗歌,可那都是书本上说的,没想到今日里蹦蹦跳跳的劳动现实让我突然领悟劳动不仅创造诗歌,它还赋予了这个多才多艺的民族一种与众不同的天性。大昭寺里藏族人对神灵的崇拜随处可见,昏暗的殿堂里神佛肃立,闪烁的酥油灯光更让我产生了无限敬畏。可我突然在这神圣的殿堂里看见了四组男女相对的欢喜佛,这欢喜佛我在布达拉宫里也是见到的。初次看得清清楚楚的那一瞬间,我被震撼了!汉族人认为不能进大雅之堂的男女双修,在这里却进入了修炼的最高境界,此时他们明明白白就在我的眼前。我想,这是一个光明磊落、热爱生命的民族,他们不需要戴上假面具来遮遮掩掩,这是一个尊重生命的宗教,他们更崇尚甜甜蜜蜜的灵与肉的结合与和和美美的生命变迁。欢喜佛在我眼前的出现使我对藏传佛教和藏族同胞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好像看到了“世界屋脊”生命里那鲜活的一个个生命顽强地在这里诞生,牛羊成群,百鸟争鸣,各种野生种群物竞天择地在这里自由繁衍。
占都将车一直开到了拉萨河边上的一个藏家小院,藏式房屋里的一切都是藏家人的摆设。我们刚入座,鲜美的肥羊肉、牦牛血肠和拌了酥油甜香的糌粑就端了上来。我吃着切得薄薄的生牦牛肉,藏族姑娘捧着光灿灿的银碗来给我们敬酒。先敬天,后敬地,再敬父母,我用中指蘸着酒向天空、大地洒去,然后一仰脖将碗里的青稞酒灌了下去。占都告诉我这是最正宗的青稞酒。我将醇香可口的青稞酒喝进肚里,没过一会儿只觉浑身的毛孔仿佛全被打开了。这里所有的人都来给我敬酒,他们唱着酒歌先自己喝上一大碗,然后捧着酒让我喝,我们就这样在这里互相敬着酒、唱着歌,一直喝到夜幕将大地、天空包裹得严严实实。
喝到高兴,手舞足蹈的占都索性领我去了藏族人的一家歌舞厅—— 囊玛。囊玛与内地的歌舞厅是不一样的,这里完全是藏式的装修风格,大大方方的藏族人一家一家陆陆续续都到了这里,他们一边喝着酸酸甜甜、醇香可口的马,一边在这里听歌。这里没有声嘶力竭的噪音呐喊,没有骚首弄姿的打逗调侃,都是纯洁的、发自肺腑的天籁缠绵。先是10多个藏族男女演了藏戏,接着一男一女轮换登台唱歌表演。10块钱一条哈达,我买了20条。一个歌手唱完,人们将哈达献给歌手,我也与人们和歌手进行互动。上上下下,你方唱罢我登场,10多个歌手各有各的风采,悠悠扬扬马背上的藏歌让我如痴如醉沉浸在喜悦幸福之中,这歌一直唱到了月上中天我们才恋恋不舍地走出囊玛。
回来的路上,占都要让我坐上车。我说,咱们走一走吧。我们摇摇晃晃地从层叠、巍峨的布达拉宫红山脚下走过。
拉萨的夜是那样的宁静,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一轮圆月似一洁白的光盘挂在天上。我望着夜幕里的布达拉宫,它好像缥缥缈缈高入云端,又好似恍恍惚惚就在眼前。月光洒给我一身缤纷的光泽,大地带给我一腔盘旋的热恋,我行进在树荫婆娑的“地球第三极”,就像要踏进了丝丝缕缕情思缠绵的嫦娥月宫里。我想,六世***喇嘛仓央嘉措是不是也是在这样的夜晚去会他心爱的姑娘。我好像听到了那世界上最美的情歌: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皎洁月亮。
母亲般的情人脸庞,
浮现在我心上。
仓央嘉措是一位活佛,也是一位凡人,几经转世,几多轮回,他受人顶礼膜拜,也像你我一样有着七情六欲。他来自粗犷冷酷的雪域高原,却唱出了婉转动听、细腻如诗的美丽情歌。他的歌声悠悠扬扬直入云霄,穿越浩渺的时空隧道,世世代代回荡在我们的心间。每每听到这首几百年前的情歌,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被打动,朝朝暮暮心系菩提结善缘的灵魂仿佛脱离了肉身自由盘旋,看到了圣洁的雪山下,壮丽的布达拉宫旁,一位年轻的喇嘛向着远方唱着这首美丽动人的情歌。森严的布达拉宫,巍巍峨峨,高不可攀,对于历世***喇嘛来说,这是一个不相信爱情、不相信浪漫的地方。因为它象征着一种使命,这是一种以牺牲自我、感化芸芸众生的使命。然而,自从年轻英俊的仓央嘉措走到了这里,爱情与浪漫像一道绮丽的彩虹,以情诗的方式,把一道道七彩的颜色书写在了布达拉宫的上空,渲染出了一幅缤纷的***画,流泻出了无数动人的歌谣。一边是宗教的神圣凝重、威威严严,一边却是世俗的柔情蜜意、缠缠绵绵,这两种似乎是永远平行着的、根本无法重叠的人类情感,在这里却自然、和谐地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今晚,我好像就和仓央嘉措在一起,浮躁、得意、迷茫、沮丧、恐惧,此时都化成了袅袅腾腾的浮云;善良、磊落、奋进、自由、爱情,已让我坦坦荡荡迈开了轻快的脚步。
我盘盘旋旋展翅冲破了阴霾。
我欢欢乐乐翱翔在白云蓝天。
我兴奋地问苍茫大地,布达拉到底有多遥远?
一个洪亮的声音从空空荡荡的远方冉冉飘来:
仓央嘉措诗集篇9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包括文学在内的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皆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各民族的文学在长期的共同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互相推动。各民族文学异彩交辉、相融并进,使得中国文学具有了历史悠远的、多元化的民族蕴涵好极为深厚、极为丰富的民族特色。”[1]古代文学如此,现当代文学也是如此,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也是历史的规律。
在21世纪的今天,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探索梳理多民族文学融汇发展的规律,对于中国文学健康发展,走向未来,繁荣昌盛,增进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中国文学史存在的现状是一部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文学史
自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大学体制逐渐形成,中国文学史成为各高等院校中文(或国文)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林传甲诸人在北京大学讲授该课,相关的教材、讲义、专著汗牛充栋,不计其数。然而,传统的各类《中国文学史》,包括古代、现代及当代文学史,却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严重缺憾:一是介绍内容基本上是正统的书面文体,即所谓诗文词赋,以及小说戏曲之类,而对于数量十分广泛的民间口传文学则几乎不予理会。第二,除个别少数民族著名作家的汉字文献作品之外,主要内容皆为汉族作家文学,多民族文学作品几成空白。这就使得《中国文学史》多为名不副实,实际上只是“中国汉族文学史”或者是“中国汉字书面文学史”,与中国多民族文学实际情况不符,未能全面的反应其文学成就。
这种情形的产生,当然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简单归纳大概有这样两个重要原因。首先是历史的原因。由于中国传统的问题等级观念,以诗文为正宗,予以特别重视,其余文体则为小道,不登大雅之堂,直到王国维先生强调:“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2]其后,词曲小说之类方在大多数学者眼里占有一席之地。在此之前,元曲长期以来遭受的境遇,亦如王国维先生所论:“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元曲如此,其他民间俗文学为论者所不屑一顾更是十分自然了。
其次,是客观条件问题,主要是语言障碍,由于汉民族数量众多,汉语影响力强大,成为境内乃至东亚地区主要的交流沟通工具,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地区和范围都有较大局限。因此,除了少量翻译成汉语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或者少数民族作家直接用汉语创作的作品得以较广地流传之外,各民族丰富的文学成就多限于在本民族内部传播,大多不为其他民族所了解。学者们这种因语言问题而导致的知识结构缺陷,是造成学术研究和中国文学史书写不可回避的客观障碍。
此外,由于前面两种原因的结合,即客观障碍所造成的对民族文学成就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对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特征差异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及对不同文学体裁艺术表现手法的喜好程度等,都会形成对各民族文学、民间文学以及各种非主体文学样式有意无意的忽略。
二、中国文学史是一部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文学史
作为中国文学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成绩尤为突出,为中国文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不可忽视,更不可分割。
综观中国多民族文学历史长河,作家群星璀璨,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百花盛开,成就辉煌,令人惊叹不已。古代文学虽然因客观原因存在较大差异,但无论是书面还是口传文学都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古代从先秦到明清,匈奴、鲜卑、羌、女真、蒙古、藏、彝、回、满、等各族均取得较大的文学成就,涌现了北魏宇文氏家族诗人、唐之元结、独孤及、元稹、金代元好问及完颜氏家族诗人、11世纪尤素甫·哈斯·哈吉甫、元代耶律楚材、萨都剌、马祖常、贯云石、余阙、明代李贽、清代纳兰性德、六世***仓央嘉措、赵藩等大批各族著名的作家和诗人,许多优秀的书面文学作品如南方土著人《越人歌》、古羌人的《白狼王歌》、鲜卑的《敕勒歌》、***族古典长诗《福乐智慧》、蒙古的《蒙古秘史》、藏族的《仓央嘉措情歌》等曾产生广泛的影响,并且还有如举奢哲《彝族诗文论》、阿买妮《彝族诗律论》一类文学理论著述,说明其文学成就已经达到相当之高度。在民间口传文学方面,更是贡献突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许多作品影响广泛。其中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及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彝族长篇史诗《勒俄特依》《梅葛》以及羌族英雄史诗《羌戈大战》等,均显示出中国古代史诗的辉煌成就,破除所谓中国文学无长篇史诗之偏见与谬说,堪称中国文学之瑰宝。
五四以来尤其是建国以来,中国多民族文学更是不断走向繁荣,名家如林,精品倍出,族别广泛等成为突出的特点。这里有满族作家老舍、端木蕻良、启功、黄裳、马加、舒群、柯岩、叶广芩、巴音博罗,苗族作家沈从文、蒙古族的玛拉沁夫、萧乾[3]、李 、纳·赛音朝***克、席慕容,回族的穆青、郭风、木斧、张承志、霍达、白先勇,土家族的家族的黄永玉、彝族的李乔、吉狄马加,朝鲜族金哲,藏族的饶阶巴桑、益希单增、降边嘉措、扎西达娃、阿来,***族尼米希依提、包尔汗、特依甫江·艾里耶夫、铁木尔·达瓦买提,壮族的华山、黄勇刹,白族诗人晓雪,东乡族的汪玉良等等,闪光的名字数不胜数,其中许多著名作家不仅仅是作为现代文学中少数民族作家的杰出代表,同时也进入到中国第一流作家的行列。
多民族作家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有许多作品影响深远。《正红旗下》、《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边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茫茫的草原》、《李双双》《黄河东流去》、《黑骏马》、《心灵史》、《鸡毛信》、《刘三姐》、《欢笑的金沙江》、《***的葬礼》、《冰山上的来客》、《格桑梅朵》、《尘埃落定》等早已为人耳熟能详,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之作。
此外,尚有难以统计的各民族作者在辛勤耕耘,从事文学创作,除汉语创作外,还有不少民族的作者用各民族的母语进行创作,或者使用双语创作。虽然各民族文学发展不完全平衡,但却各自具有其风格和独特的意义。到1997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在京颁发,以前从未获奖的珞巴、基诺、塔塔尔等三个民族作者获奖,形成我国56个民族都有作品获奖的民族文坛大团圆,标志着我国多民族文学不仅广泛,而且在质量和艺术上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当代文学中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崛起的象征。
三、多民族文学观的意义和价值
(一)多民族文学作品内涵丰富,形象生动,形式多样,带给我们艺术审美的同时,也为我们了解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当代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基础条件。20世纪50年代起,大规模的采风运动在民间文学搜集抢救和整理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1984年起,又启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普查搜集编撰工作并陆续分省区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
转贴于
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卷帙浩繁,资料十分广泛,其中也包括着各族民间文学。同样,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和文学概况问题在五十年代即已提出,几经周折,1983年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一书,其后,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牵头编写的包含55个少数民族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也陆续推出,该书为族别文学通史性质,所论古今贯通,可以一览各族文学概况,此后的研究更为深入,分期的 断代文学史也不断出现,如《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之类。2004年,《民族文学研究》和四川大学文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发起召开了“首届多民族文学论坛”,促进了对各族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讨论、观念的转变,随着论坛的逐年召开,加深了相互了解、沟通交流,认识的深化。
(二)促进文学创作借鉴和交流。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各民族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往往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兼收并蓄,吸取精华,彼此差异正是特色所在。
就形式而言,各族文学就有许多可以互相借鉴之处,以口传文学为例,许多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如蒙古族的数来宝,藏族的鲁体、谐体民歌,***诗歌的“阿鲁孜”、格则勒、柔巴依,苗族的“贾”、嘎别福、恰央,壮族的“欢”,朝鲜族的“阿里郎”、时调,满族的子弟书,侗族的大歌,琵琶歌、多耶,瑶族的信歌、香哩歌、石牌话,白族的打歌、白族调、大本曲,土家族的摆手歌、哭嫁歌,傣族的赞哈,僳僳族的莫瓜调、掰史掰,水族的双调、单调、诘俄伢,土族的家曲,达斡尔族的舞春,仫佬族的古条,撒拉族的撒拉曲儿,毛难族的罗海歌,仡佬族的排歌,京族的唱六八,赫哲族的伊玛堪,珞巴族的夹日,西北多民族地区的花儿等等,以民歌、说唱等艺术保存丰富的文学资料,也是一朵朵文学艺术争奇斗艳的奇葩。
通过对多民族文学成就的欣赏和了解,还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的认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几乎每一个民族或成功的作家,都是在学习借鉴多民族文学和文化营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李白、杜甫、苏轼等大家都有着从多民族文化文学学习的经历,伟大诗人屈原深深地受到荆楚和南方巫觋文化与艺术的影响而创作楚辞,唐代巴蜀、西域等中原之外的多民族文化对李杜的深刻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生长在四川的苏轼随着游宦谴谪的行迹不断地吸取东西南北乃至岭南地区海南黎族文化的营养。在现代作家中,从郭沫若的《孔雀胆》、曹禺的《王昭君》,到王蒙的《王蒙***小说散文选》、高樱的《达吉和她的父亲》等等名家名作中,都可以看到汉族作家学习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的缩影。反之,古今少数民族作家同样也受到汉族及多民族文学的影响,历史上接受汉文化比较早的匈奴、鲜卑及其后裔都出现许多有影响的诗人,如著名的元结、元稹、元好问都是鲜卑后裔,金代初期实行借才异代***策,对促进其文学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蒙古、回、契丹、女真、满族都有许多从事汉文创作的著名作家。老舍、沈从文、玛拉沁夫、张承志、吉狄马加、阿来等均是将本民族文化特色与汉族文学传统密切融合的佼佼者。古代苏东坡贬谪海南,传播中原文明的同时,也学习当地民族文化。当代艾青、王蒙在***与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并进行语言文学交流也已传为民族团结的佳话,这一切,都是多民族文学彼此交汇促进共同繁荣的成功经验,也是未来中国文学的必然走向。
(三)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促进文化繁荣和民族团结。
仓央嘉措诗集篇1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1.下列制度中,正式形成于隋朝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均田制2."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指的是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光武中兴D.开元盛世3.唐朝时期在西域地区设置的的行***机构是①西域都护②安西都护府③北庭都护府④伊犁将***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②4.下列各项,不属于唐朝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A.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为妻B.唐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C.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为妻D.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蕃已经"合同为一家"5.唐朝时期西游天竺取经的高僧是A.玄奘B.鉴真C.阿倍仲麻吕D.张骞6.对安史之乱的性质,理解正确的是A.各民族之间的战争B.***阀之间的混战C.农民战争D.为夺取中央***权而发动的叛乱7.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其中成就的诗人有①李白②白居易③韩愈④杜甫A.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②③8.被后世称为"画圣"的画家是A.吴道子B.顾恺之c.王羲之D.阎立本9.下列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中,属于增加***府收入的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农田水利法⑤保甲法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③⑤10.下列各项,不属于阿保机所为的是A.统一契丹各部 B.建立契丹***权 C.创制契丹文字 D.改契丹为辽11.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北宋统治的腐朽 B.北宋防备空虚 C.投降派力量占上风 D.金***力量强大12.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句:A.《水浒传》B.《红楼梦》C.《三国演义》D.《聊斋志异》13.史料记载:"昔汴都(指北宋都城东京)数百万家,尽仰(依赖)石炭,无一家然(燃)薪(柴)者"。这反映了北宋的A.煤的大量开采 B.铝的大量开采 C.铁的大量开采 D.金的大量开采14.与北宋同时并立的***权中,位于北方的有①大理②蒙古③辽④西夏A.①②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5.下列各项,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是①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和地方节度使的权力②派遣文臣做地方官 ③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④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由皇帝直接控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16.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A.沈括 B.毕升 C.郭守敬 D.张衡17.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A.纪传体断代史 B.纪传体通史 C.编年体断代史 D.编年体通史18.明朝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A.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B.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C.东起鸭绿江,西到临洮D.东起山海关,西到临洮19.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A.东南亚一带 B.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波斯湾和阿拉伯D.马达加斯加20."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指的是A.李时珍的《本草纲目》B.徐光启的《农***全书》C.邸道元的《水经注》D.宋应星的《天工开物》21.元朝时期形成的新的民族是:A.白族B.回纥C.回族:D.回鹘22.唐末农民起义的特点是A..采取流动作战的方针 B.我国历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 D.建立了农民***权23.1141年,宋金和议,双方规定的分界线是A.黄河下游 B.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 C.长江流域 D.长城一线24.元朝时期,全国的行***机构是A.中书省B.行中书省C.宣***院D.尚书省25.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有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②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善于用人,注意纳谏④重视文化教育,增加宰相人数A.①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前期的 地区2元朝时期设置 ,负责管辖澎湖和 (今台湾)。3.元朝时期,棉纺织得到发展, 是棉纺织业的中心, 为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4.沈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著有《 》一书。5.元朝时期戏剧空前发达,剧作家很多, 是其中优秀的代表。6.明朝中期,倭患严重,明***府派年轻的将领 到浙东抗倭,取得胜利。7.明未农民起义爆发后,李自成率起义***进入河南时,提出 的口号。|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阅读下列材料: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延颈而望,……。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抒轴而户篡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o请回答:① 上文中的"机户"是什么人?"机工"又是什么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②"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出现的?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有何局限性?2.阅读下列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请回答:①上述引文出自谁的什么诗?"开元,'是什么时期谁的年号?②请用史实说明这个时期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四.列举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 列举出隋唐时期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2. 从北到南列举出隋唐大运河四段的名称及大运河的中心.五.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明朝前期从那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岳飞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你能讲一个有关岳飞的故事吗?岳飞抗金为什么会受到人民的尊敬?我们应如何评价岳飞?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C Z D 3.B 4.B 5.A6.D 7.B 8.A9.A10.D 11.A12.C 13.A14.D 15.D 16.B17.D 18.A19.B 20.D 21.C 22.A23.B 24.A25.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北宋、四川!2.澎湖巡检司、琉球3.松江、黄道婆4.梦溪笔谈5.关汉卿6.戚继光7.均田免粮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①"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雇佣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②时间及地点: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它的出现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但仅限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2.①杜甫《忆昔》,唐朝唐玄宗的年号。②耕作技术和水稻栽培技术提高;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蚕桑的种植范围扩大;出现新的生产工具:曲辗犁和筒车;兴修水利。(学生可任选其中之三)四、列举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李春设计和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我国最早发明印刷术;《金刚经》是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僧一行最早测量子午线;***府办医学校;唐***府组织编写《唐本草》;孙思邀写成《千金方》。(学生可任选其中的五项)2.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部沟、江南河;中心:洛阳。五、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明朝建立以后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①明太祖为加强君权,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ZE相,由六部分理朝***,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大权集于皇帝一人。由于***务繁忙,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②为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明太祖时成立锦衣卫,明成祖时设立东厂,由皇帝直接控制。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③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但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且应试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④推行削藩***策,以加强君权。2.评价岳飞,可从其抗金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考虑,其代表的阶级出发去评价。(学生可自由发挥,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