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诗集10篇

艾青的诗集篇1

关键词 :艾青;杜甫;相似;不同

因为教授《大学语文》之缘故,对现代诗人艾青有了切身的研究和了解,在教学艾青诗歌《北方》时体会到他的风格是忧郁的,这种情绪弥漫在艾青所有重要的作品中,是构成其诗艺术个性的基本元素,《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如此,《我爱这土地》同样如此。《北方》诗中很多词语都喻示着忧郁,充满着忧郁的思绪;在悲哀的国土的写实性的描绘中,渗透了作者忧郁的主观情感。但这忧郁不是悲观和绝望,而能给人以力量,诗中作者将忧郁化作了坚强。

我由此想到了唐代的大诗人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感觉两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写下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就是两人的命运太相似,两人的爱国情感也相同。杜甫胸怀爱国主义的情感,他不论是被安史叛***拘押在长安的一年中也好,还是长期漂泊在大西南的四川两湖一代也好,无论是在皇帝身边做左拾遗的卑微的小官时期也好,还是被赶出朝廷流落四川两湖一带也好,无论生活如何走投无路,他的诗歌始终贯穿着一种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思想。艾青也是如此,他***前从1932年-1936年坐过的牢房3年,***后从1957年到1979年被戴上的帽子被发配到黑龙江和***劳动改造达21年之久,但是他的诗歌始终没有改变那爱母亲爱祖国爱土地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二点相似之处就是两个人有相似的诗歌特点。艾青的诗歌风格是“忧郁”中有坚韧,悲伤中有顽强。其中的代表作《北方》和《我爱这土地》都表现出同样地个性特点。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根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的解释是: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其代表作“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就是其诗歌风格的典型代表。

第三点相似之处就是两个人都是忠实厚道的正直之人。杜甫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的影响,对国家忠诚,对朋友仁义,对人民仁爱,对敌人憎恨。他的诗中的爱国主义的情怀,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李白的友情,对敌人的愤怒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艾青爱母亲,爱兄弟,爱祖国,爱土地。他从小生活在农家,与人民有割不断的亲情,《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养育自己长大的保姆的深深的敬意与怀念,对他的那些兄弟们也念念不忘,《我爱这土地》抒发了自己对养育自己的国土的礼赞和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北方》诗中第四节反复咏唱着“……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即使被劳动改造了21年,他的感情世界依然不改对祖国的歌颂。1957年被错划为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石河子垦区。1979年彻底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从以上对比看出艾青的确是一个忠实厚道的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命运,追求光明,歌颂祖国,表现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始终不渝的赤子之心。

第四点:艾青和杜甫生活的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艾青生活经历了国内***战争,抗日战争、***战争、***后的各种反右运动,等许多***的年代,合计坐的牢3年,被打成劳动改造21年之久,合计24年,可以说命运命运多舛,身世坎坷。但却无法改变他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贞与热爱。杜甫历经唐代由开元盛世向安史之乱的急剧变化的年代,时代有高峰跌倒低谷,杜甫的命运也在这跌宕起伏的象过山车一般的时代起伏跌宕。饱受战乱、贫困、饥饿、和病痛的困扰。但是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人民的痛苦始终念念不忘。

可见两人所处时代都是中国历史上急剧变化的时代,伴随着***战争饥饿与苦难,两个人的命运都遭受了时代的打击。时代有相似之处,命运同样具有相似之处。

第五点,两人都是天生就是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构成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第二座高峰。艾青被当代人称作是中华民族的诗坛大师,我国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又是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诗坛的巨匠之一。他的诗作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并荣获过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章、葡萄牙自由勋章等国际文化奖。艾青为我国诗歌的繁荣发展倾尽了毕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影响到老中青几代诗人。他是继郭沫若之后中国新诗的又一面旗帜,被聂鲁达称为“中国诗坛泰斗”。

两个人都是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他们各自用自己的诗歌反映了自己的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杜甫的诗歌被称为唐代的史诗,艾青的诗歌创作,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民主***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巨大变革,他的诗歌同样被当代人时代的史诗。艾青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的歌手,人民的诗人。

他们都从理论上和诗歌创作的实践上代表了不同时代的诗歌的最高成就。杜甫诗歌创作是中国格律诗的最杰出代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艾青的诗歌作品有***前的诗集《北风》、《大堰河》(1939年)《火把》(1941年)《向太阳》(1947年)《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从1936年起,艾青出版诗集达20部以上,还著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文集和译诗集各1本。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二百余首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 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两个人的不同之处也有不少。

首先是两人的诗歌形式风格和语言不同。杜诗是严格的古典格律诗,押韵、平仄、用典、对仗皆工,而艾青的诗歌则是当代的自由体白话诗歌,艾青是新诗史上自觉而有力的自由诗体的提倡者,认为它“受格律的制约少,表达思想感情比较方便,容量比较大──更能适应激烈动荡、瞬息万变的时代”。艾青的诗歌不受外在形式的拘束,没有均齐的段式、划一的句数、字数,没有一贯的韵脚,是典型的自由体诗。语句朴素、长而舒缓,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变化与一致之间、参差错落与均匀和谐之间、繁复与单纯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切的结合点,有很浓重的散文气息。艾青的诗歌语言富有节奏感,各个层次之间、各句之间、各个词语之间的停顿、衔接和转折,都应和着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上各部分中主导语句的适当反复,全诗产生了一股内在的旋律,更加强了诗的美感。

艾青的诗集篇2

【关键词】 胡风 编辑思想 七月诗派 《七月》 《希望》 "旗帜意识"

七月诗派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七月》、《希望》这两个一脉相承的刊物,更离不开胡风这位创刊人。甚至可以这么说,七月诗派的形成和发展其实直接受到胡风编刊思路的重要影响。胡风的编辑思想对七月派的创作指导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一本杂志,《七月》以刊物的面貌出现,却竟然成为一个流派的发轫,这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七月》创刊伊始便形成可一个相对稳定的、具有共同倾向的作者群体。这一点编者胡风功不可没,胡风不仅仅组织团结了一大批持有共同创作倾向的作家队伍,而且在编刊过程中敏锐发掘新人新作,着力发现和培养新生创作力量。胡风不但受到鲁迅晚年的器重与信任,同时也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和科学的文学创作理论体系,对历史、对文学、对鲁迅,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因此,具有***姿态的胡风在青年作者群中始终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以精神导师的面目出现,带着极大的热情关怀和鼓励着一批又一批刚刚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年轻人(据统计,七月诗人在七月派有关杂志上发表作品时年龄一般都不足20岁),而他自成一家的诗学理论对年轻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指导意义。胡风大量发表青年诗人的作品,并对他们的作品随时给予中肯的指导和评价,对这些文学幼苗茁壮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时间,他主编的《七月》丛书、《希望》、《七月》等杂志,及相关刊物,几乎已经成为文学青年寻求梦想实现的伊甸园,胡风对青年作者的热情和关爱,给很多诗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诗人牛汉曾回忆说:"我到华北***区以前,把我的全部作品(诗)寄给胡风,我内心十分崇敬他的。那是一九四八年夏天,从北京寄到上海,他看到后颇欣赏,替我编了一本集子《彩色的生活》"①。诗人绿原多年后也满怀感激地提到:"一九四二年,胡风先生从香港回到桂林,为我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那就是《童话》。他为纪念七月抗战而创办的文艺刊物《七月》早已停刊,这位一贯热心培植新诗的理论家和诗人正着手编印《七月诗丛》,《童话》就是那个诗丛中的一个生客"②。这些青年诗人对胡风所持有的感情上的亲和力,源自于胡风对锐气十足初露锋芒的青年诗歌爱好者的用心爱护和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之间的关系近似于师生情谊,但却比师生之间的感情要深厚得多。这些文学青年自心甘情愿地以胡风为楷模,不但在各自文学创作上,更重要的是在群体精神气质上,逐渐形成了七月诗派所独有的艺术个性和精神品格。

当时,如田间、东平、孙钿、鲁藜、天蓝、冀访、阿垅、邹荻帆、曾卓、绿原、牛汉、路翎、化铁等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和文学作家团结在胡风的周围,他们写小说、写报告文学、写诗,涌跃地向《七月》和《希望》投稿,积极主动地保持着同一的创作态度。《七月》、《希望》具备半同人杂志的形态,也就是说,它的基本撰稿人有着大体一致的创作倾向,当然了,这些作家有自己的看法,向他们根据自己创作的美学观点选择刊物,而他们对《七月》等刊物的青睐,也证明了其与胡风精神上的联系。

其次,胡风虽然是一位编辑,但他更是一名诗人,也是一名学者。

因此,胡风在具体的编辑实践中有他自己的严格的选诗标准。胡风主张把作诗与作人看成是一致的,认为诗人要把诗的品质等同于人的品质。他还主张作者要勇于直接面对生活,只有与生活没有距离的诗作才能既真实地反映斗争生活,又搏动着诗人的心灵和时代的脉息。胡风认为诗应当从生活中来,诗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升华等等……从这些散见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风特别强调诗歌创造应保持情绪的自然状态,反对矫揉造作的诗歌创作。他非常反感那些空虚的作品,认为作者的感情只是一种浮在生活表面上的兴奋,并不是对人民的生活内容感受到的内在的要求。同时,胡风还警示诗人们,不要为了表演某种概念而制造出作品中的形象,而是应该从自己所深知的现实人物的性格中熔铸人物形象。关于这个问题,绿原曾回忆说:"在写作方面,我当时脱去了《童话》时期的天真和明朗,一度热衷于一些雕琢而又朦胧的意象,胡风也是几次来信,叮嘱我注意保持情绪的自然状态,不要把它揉了又揉,揉到扭曲的程度……。正是这样,我陆续写出了一些仿佛从心里流出来的***治抒情诗,大都由他编在《希望》上发表了"③。

胡风是一位编辑家,但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很少有编辑像他那样具有敏锐的诗的审美能力"。他曾在文艺论文《田间的诗》中敏锐地指出:"诗人的力量最后要归结到他和他所要歌唱的对象的完全融合。在他的诗里面,只有感觉、意象、场景的色彩和情绪底跳动……诗不是分析、说理、或者是新闻记事,应该是具体的生活事象在诗人的感动里面所搅起的波纹,所凝成的晶体"④。应该说,胡风的这些观点确属行家之言,他提出了诗歌创作中所涉及到的诸如感觉、意象、场景的色彩和情绪的跳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犀利的言论对七月诗派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勿庸置疑是正确的。然而,优秀的理论必须通过具体作品来检验理论本身的正确程度。如果没有作品来印证,再完美的观点也只是一种理论形态。"艾青、田间以及后来的七月诗派,当时在***的影响和感召下,为苦难的祖国和人民写诗,各自发生了激越的、真诚的、充满血肉气息的声音,这首先是他们的艺术生命活跃在神圣抗战的洪流中的表现,但作为一个流派来看,这些不同的血肉之音形成一个合唱,则又不能说同胡风作为《七月》编者和文艺理论家的一些主张和要求完全没有联系"⑤。

最后,胡风独特的"旗帜意识"对七月派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胡风是一位优秀的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但编辑工作的极度繁忙使他很难有机会为文学青年们创作太多的诗歌作品作为学习的样板,年轻人的创作冲动需要更多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经验。因此在胡风理论的引导之外,七月诗派的青年作家们迫切需要树立创作上的导师作为旗帜。于是,胡风选择了艾青,并想方设法把他推举成为到了七月诗派的创作旗手。胡风对艾青诗歌才华的发现非常之早,早在艾青出版诗集《吹芦笛的诗人》时,胡风就曾经为他写过评论。艾青也十分感激胡风对自己的推重,并一直是《七月》杂志的重要作者。艾青大部分代表作,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北方》、《向太阳》等等,都是在《七月》上面发表的。于是,胡风有意使艾青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成为七月派诗人的榜样和楷模,让他的优秀创作成为七月派瞻仰的生动旗帜。就日后艾青的文学成就及其对七月派的影响而言,艾青与胡风珠联璧合,确实对七月诗派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担负起了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那么,胡风是如何推行他的旗帜意识,进而把艾青推举成为七月派的旗手呢?首先是采用连续传播的手段,集中时间连续编辑出版艾青的诗作、诗论,由艾青主持回答文学爱好者的文学问题,发表关于艾青的文学评论等,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诗人艾青的形象。艾青是"七月诗丛"中少数几个连出两部诗集的作者,也是在《七月》上发表诗作最多的一位诗人。胡风的做法非常成功,既巩固了艾青在广大文学爱好者中的地位,又为青年作者们提供了鲜活的创作实例,以至于后来七月派的很多诗人都承认受到艾青的影响,如绿原、牛汉等。绿原曾在20人集《白色花》的序言里,对艾青这种率先垂范的领头精神做了这样的概括:"中国的自由诗从'五四'发源,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到30年代从沉寂的书斋里、从肃穆的讲坛上呼唤出来,让它在人民的苦难和斗争中接受磨炼,用扑素、自然、明朗的真诚的声音为人民的今天和明天歌唱,这便是中国自由诗的战斗传统。本集的作者们作为这个传统的自觉的追随者,始终欣然承认,他们大多数是在艾青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⑥。由此可见,胡风的这种旗帜思想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

同样受到胡风如此礼遇的还有七月诗派的另一位诗人――"领头雁"田间。胡风对于这位落魄的诗人非常欣赏,想方设法向大众推介他的诗歌作品。田间陆陆续续在《七月》发表了30多首诗,特别是《给战斗者》一诗,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作为七月诗派的旗手之一,田间同样影响了团结在《七月》周围的许多诗人。牛汉就曾经说过:"田间昂奋的激情、奔跑的姿态,只有短促而跳跃的节奏才可相应地表现出来……田间当年的诗是健壮而红润的,粗励的语言有很大的爆发力,我有两三年光景沉醉在他的战鼓声中"⑦。由艾青和田间对七月派年轻诗人产生积极影响可以看出,胡风的旗帜路线是非常成功的,对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总之,作为《七月》和《希望》两本重要刊物的主编,胡风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精心呵护着这两个七月诗派的重要阵地,精心呵护着团结在这个阵地周围的一大批文学青年。胡风独特的编辑思想既有力地促进了七月派成员的创作,又及时地避免了创作上的偏差。在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旗帜下,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才得以健康而勇敢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汉•散生漫笔[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年。

[2] 刘扬烈.诗神•炼狱•白色花[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3] 刘扬烈.诗神•炼狱•白色花[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4] 胡风.胡风全集(第2卷)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5] 牛汉.学诗手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

艾青的诗集篇3

艾青在其创作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忧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杯具性境遇。那么关于艾青诗选的读后感范文都有哪些?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2021艾青诗选读后感心得作文600字左右,欢迎大家查阅!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1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在记忆的隧道里永存。

读着《北方》,仿佛已经置身于苍茫的北地,厚重黄土地给我带来的一种浓烈的沉重感,我站在那无垠的荒漠上,望着远处从塞外吹来的无情的沙漠风肆虐地蹂躏着北方的生命,十月的寒风并不刺骨,却给人带来寒彻心扉的冰凉,远处的村庄,上坡,河岸,颓垣等都在呻吟,感叹着这个时代的悲哀。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北方人民脸上的无奈,那种从心底深处流露出的悲痛和对光明的热切的渴望。作者的笔尖带我见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与灾难,见到了在敌***铁骑的践踏下奄奄一息的民众,也让我看见了他的浓郁的爱国情,尽管这片北地上到处都是抱怨与痛苦,可是这是我们祖先经过五千年的时间的历练给我们留下的,这片土地上不仅仅有他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并且有他们那无私的博大的爱,“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啊,这国土养育了,那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虽然只是简短的文字,可却也深深震撼着我,这片土地为我所爱,因为它承载的是中国千万民众的信念,承载的远方的未知的却必须会出现的曙光。

读完《艾青诗选》,我真正认识到了一个“用生命为祖国颂唱”的艾青,“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艾青,最重要的是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的写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我此刻生活的思考,我会深思,就算少了艾青所说的那清晰的“盼望”,我也会找寻近期的“盼望”,盼望着我以后梦想生活的到达。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2《艾青诗选》是我国现代的诗词的选集。暑假过半,今日最终把它啃完了。

TOP1《礁石》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被浪花怕打得脸面不堪的礁石,伤痕累累。表面上写水浪的无情,实际上却象征着被困难困扰的人。

人,应对坎坷,总是会摔得不成不成样貌,容易放弃的人会立刻倒下;坚持到底的人会依然站着,带着一种乐观,微笑地应对生活,这才是一个人应有的魄力。

TOP2《光的赞歌》

“只是因为有了光,

我们的大千世界

才显得绚丽多彩

人间也显得可爱”

“可是有人惧怕光,

有人对光明充满仇视”

“愚昧就是黑暗

智慧就是光明”

世上的人总有明暗两分,我们都崇尚光明,但仍有一些人却把心中的暗念放大。他们想活得权利,有着巨大的野心。

历史上,那些愚昧的皇帝,各个朝代的奸臣,他们把光明的人一个个剥削去,为了不被推翻;把黑暗的人一个个重用起来,为了巩固自我的统治。他们无端地压迫别人,为所欲为。

可是,他们错了,因为世界上光明的人多了去了,在一次次的压迫之下,他们只好选择反抗,决定经过自我的努力,捅破黑暗的统治,虽然他们的力量很渺小,但公正和光明定会眷顾他们的,他们会为国家的英勇斗争,一向到底。

……

看似普通的叙述中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也并不是能看懂每一首诗,也许还需要联系当时的背景。

敬佩艾青,用笔这个犀利的武器,把一个个需要讽刺的社会现象,写成了优美的诗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为国家奋斗。

向艾青致敬……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3早就听说爱情是著名的诗,阅读这本《艾青诗选》时还猜想,他的诗豪迈?还是像徐志摩的一样委婉?都无从得知。这次就以一种未知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心中不惊奇琪艺朵朵涟漪。

爱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艾青的是既有古风又有现韵。把中华上下几千年的语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化成一种蓝色的忧郁,虽说我可能喜欢乐观话得豁达的诗,可艾青的一生经过很多波折,可艾青的诗更多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与报效之心。从中提炼出诗人忧国忧民大情怀。

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是在记忆里永存。

读完《艾青诗选》这一本书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艾青写这首诗时正难国内当头,这首诗写出了艾青的忧郁。他的忧郁源自于农民的苦难,这里有浓烈的爱国之情。

作者用一只鸟的形象开头,在个体上面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是为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的为祖国大地而歌唱。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也要像爱情那样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而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唯有努力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的力量,要保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爱情是重要的事,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我现在生活的思考,会深思,就算少了盼望,我也会努力盼望我以后的理想生活。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努力,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4艾青作为中国现代代表诗人之一,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贡献。他曾任第三届中国作家协会副***。

艾青的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幼年时被父母视为克星的他被寄养至“大堰河”保姆家中。由于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作为儿子的疼爱,反而得到大堰河浓浓的爱意和关心,从小感染农民的纯朴和忧郁,在他以后的创作生涯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将自己作为儿子的深情寄托到大叶荷身上。于是在他创作的初期,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表达了对大叶荷的深深的怀念以及对她不幸身世的描写。

艾青创作还受西方哲学和文学影响。在诗歌中,他将现实主义主义手法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吸收世界诗艺的营养,大大提高了其丰富性。同时他又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感情炽热,结合了***浪漫主义诗风和现实主义本色,极富***战斗精神。

艾青在其创作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忧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悲剧性境遇。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善于捕捉意象、色彩渲染增加形象鲜明性,具有散文美,融汇光彩和音乐的律动。递进排比句式,首尾呼应的手法。“太阳”和“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两大中心意象,是其创作的核心和支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艾青把自己对于祖国和广大农民的深切关心赋予在诸多作品中,他与劳苦大众一齐同呼吸共命运,可谓忧国忧民。他的忧郁就是农民的忧郁,他的愤懑就是农民的愤懑。而他对“太阳”的不懈追求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这一个时代的忧虑,他希望光明、春天的到来,能够带领深陷黑暗中的人民走向黎明。两个意象互相映衬,完美融合,达到现实与理想的交汇,民族与世界进步思潮的统一。

艾青融合个人悲欢于时代悲欢中,反映自己名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这是艾青创作的思想主旨。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5《艾青诗选》用了两天时间就翻完了,抄录了几首诗。整体感觉他的诗歌本身与人们对他的评价(或者说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二者之间是十分不相称的,他的大多数诗歌都不是十分出色,仅有少数的一些还不错。说他不应当在诗歌史上占那么高的地位,是因为他的诗歌的个人特色不够鲜明,他的诗的风格是那种十分多见、一般的诗,他没有为中国的新诗供给多少新的东西,所以贡献也就有限。

我看完穆旦的诗后说他的诗与杜甫的相类似,能够说是“诗史”,那么与艾青的诗比较起来,艾青的诗更应当享有“诗史”这个名词,他的诗的特色之能够说是题材十分广泛,但相对又集中,概括起来能够说是写出了那个年代贫穷落后中国土地上的欢乐与痛苦,他从国统区到大后方,从农村至前线,从树林到旷野,一一都在他的笔下得到展现,所以说他记录下了那样一个时代是可是分的。但遗憾的是他的记录缺少个性,或者说诗性还不太足,至少在许多诗歌那里是如此,所以这些诗的认识价值、历史价值是不低的,但诗的价值却相对较低。即使是他的《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等有名的长诗,在我看来也并非异常出色。

艾青的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喜欢用程度副词,“那么”、“十分”等,而在对事物进行描绘时,声、色、形俱全,从各个方面进行描绘,列举东西时同样如此,所以这就造成他的诗歌的第三个特点,铺张。他喜用排比句,有时甚至是六七个相同的句式,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可是他的描绘、比喻有个缺点,就是新颖的不多,常常采用的是一些大家经常很熟悉的东西,这样就使得他的诗缺少个人的东西,但这也许正是他的诗广泛传播的原因,因为这样的诗是大众化的,不是贵族的,更容易为大众理解、欣赏,也更容易得到***的认可。

不可否认,艾青的有些诗是十分优秀的,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写道,“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礁石》,“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多么动人的形象!

艾青的诗集篇4

关键词:艾青诗歌;悲剧艺术;刚性美;立体感;理想化

读艾青的诗,常常会产生一种神圣的崇高感,情不自禁地要为艾青诗中所表现的献身精神和乐观主义深深感动,从而产生一种与艾青诗中的抒情形象一起慷慨悲歌,或者为光明,为事业,为理想而赴汤蹈火的高尚情感,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感情的升华。本文就此,对艾青诗歌的悲剧艺术作一初浅探讨,看看他的诗歌悲剧艺术有哪些特色。

一、诗歌悲剧形象的“立体感”

艾青在用抒情诗表现悲剧时,常常通过一个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断,或一个场面,或一个情景,甚至只是一个人物的肖像,把悲剧冲突表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借用绘画和雕塑的一些艺术手段。艾青早年学画,他非常懂得“仅用一人特征,一句话,就能够把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 的道理。他说“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他正是借用了姐妹艺术的一些长处,在抒情诗中表现悲剧的。他主要用如下三种方法达到悲剧形象的立体感。

1.善于用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断来表现悲剧冲突。《吹号者》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这首诗作者没有详细地具体地写吹号者的一生,而只写了“他”在一天中的战斗生活以及他渴望战斗、忠于职守,最后殉身于崇高事业的一个片断。这个片断是用一种浮雕的手法来体现:

我们吹号者

以生命所给与他的鼓舞

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

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

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

……

他被一颗旋转过他的心胸的子弹打中了!

他毅然地倒下去

没有一个看见他倒下去

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

都深深爱着的土地上

然而,他的手

却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

――《吹号者》

这种立体感就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悲剧冲突,以吹号者为代表的正义和勇敢倒毙在敌人的邪恶的子弹下。

2.善于用一个场面或一个情景来表现悲剧冲突。这种手法在艾青诗中可以说俯拾即是。请看脍灸人口的《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切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首诗描绘礁石面对海洋的狂暴而巍然屹立的情景,是惊心动魄的。艾青在写礁石的这种悲剧性格时,并未展开大海和礁石之间的矛盾冲突,仅用一个电影特写般的镜头,就把礁石的这种悲剧性格充分地立体化了。

3.善于用人物的肖像来体现悲剧冲突。大堰河的肖像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再如描写乞丐:

在北方

乞丐用固执的眼

凝视着你

看你在吃任何食物

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

在北方

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

乌黑的手

――《乞丐》

这是一幅出色的肖像画,它把乞丐饥饿、困顿、卑琐的悲剧性格用那只“伸着永不缩回的手”来体现。这种用质感很强的肖像画体现悲剧性的手法,在艾青是相当娴熟的。

二、诗歌悲剧形象的“理想化”

艾青是一个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诗人。艾青笔下的悲剧性抒情形象,更多地被涂上了理想主义的光彩。他们个性中英雄的、崇高的因素被提到了首要的地位,而人的性格的个别特征被推到了次要的地位。在这些悲剧形象身上体现出来的战斗性和乐观主义精神,正是作为***的现实主义者艾青的人格的体现。他把自己的献身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完全糅合进他笔下的悲剧形象中去了。他自己曾这样评价《吹号者》:“《吹号者》是比较完整的,但这好象只是对于‘诗人’的一个暗喻,一个对于‘诗人’的太理想化了的注解。”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乐观主义精神和追求理想的执着信念:

在那号角滑溜的铜皮上,

映出了死者的血

和他惨白的面容;

也映出了永远奔跑不完的

带着射击前进的人群

和嘶鸣的马匹,

和轰轰的车辆……

而太阳,太阳

使那号角射出闪闪的光芒……

这个吹号者,他的躯体虽然被毁灭了,但他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却永远不朽,激励着多少后来者啊!这种审美化和理想化了的抒情形象在《光的赞歌》中具有更加彻底的献身精神和崇高完美的形象: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

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

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

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艾青这一悲剧理想化的特点,在五十年创作生涯中是一以贯之的。现在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艾青是“***的悲剧诗人”这样的结论呢?我以为是可以的。如果可以拿外国诗人作比的话,那么在艾青头上戴上中国的拜伦、雪莱、雨果、当是受之无愧的吧!

参考文献:

[1]艾青:《艾青诗选》第2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2]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一卷第294页,时代出版社.

[3]艾青:《艾青诗选》第1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4]艾青:《艾青诗选》第25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5]艾青:《艾青诗选》第7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6]艾青:《艾青诗选》第1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艾青的诗集篇5

一本崭新的《稻香湖》诗刊,飞落在山东安丘县青云湖畔我的家,打开2012年春天的这个上午。

随后电话打进北京,千里之外,一位老妇人,一位诗歌的老妈妈的声音,电话那头响起……

艾砂、马乙亚,是一对穿越了半个多世纪风雨的诗坛伉俪。2006年,他们的爱情故事就被中国妇女报社评为“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之一,进而在《中国妇女报》、《中关村》、新浪网、搜狐网、维普网、《老年人》、《齐鲁文学》等全国报刊、网络上刊登、转载并广为传播,在民间广为流传。建国前,他们都是我***的地下工作者,由于工作的频繁接触和对诗歌的共同爱好,两人开始了沉默而热烈的“地下”恋情。沈阳***后,这对恋人从“地下”走出来深情拥抱,可谓因诗相爱,因诗而悲,因诗而苦,因诗而伉俪。两位老人不仅是诗人,更应当被视为老一辈***家,更是现代诗歌的举火者、守望者。他们夫妇二人都是从青少年时代即“以笔代***”、“以诗为刀”投身到伟大的反***的抗日战争中,四十年代时,艾砂即担任过《东北***工报》的主编,马乙亚亦曾在进步报刊《东塔》月刊、《时报》、《新报》任过编辑。建国后,艾砂曾任《红旗报》主编,马乙亚曾任《红旗报》编辑。他们夫妇二人在共同走过的五十年生命旅途中,已先后出版《星火情》、《野草集》、《梦园情》、《南国情》、《不了情》、《草原上的足迹》、《凹凸情》、《—滴水流动的声音》等诗集。

我是在2006年认识艾砂、马乙亚两位前辈的,那年五月,我有机会参与北京“第二届中华青少年文学书画摄影大赛”组委会的组编工作,在北京先后做了三个月的短期停留。五月的—个周末,我们办公室一行四人,随时任大赛组委会副秘书长的王耀东老师一起,从东三环线上中国文联大楼附近的团结湖路北口出发,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来到了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后沙涧村的“梦园”。在这座“庭院深深,绿荫遮日,葡架送爽,蝶舞花丛,瓜果飘香”的农家四合院里,我们参观了《稻香湖》诗刊编辑室、两位老前辈的起居室、茶憩室、书画创作室、书房等。

《稻香湖》诗刊编辑室的书桌上,厚厚一摞全国各地飞来的稿件、老花镜、老式钢笔和一缕五月的阳光,——此刻,这画面又从那段时光中穿越而来。

在这座小院里,通过马乙亚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了《稻香湖》诗刊的诞生经历:上世纪80年代初,艾砂和马乙亚,这对历经劫难的老夫妻,在胡风事件彻底昭雪以后,从北疆林区回到了久违的故园,到了老年从工作岗位上彻底退下来后,他们决定回到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后沙涧村,因为这里是艾砂老师的故土。在这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葡萄冬有雪”的小村子里,两位老人每日里谈诗论画,清享晚年。一日,马乙亚建议艾砂说:“夕阳残照,我们拥有的时日已不多,趁腿脚尚健,去全国各地走走,游览祖国的山河吧。”艾砂摸着头顶上稀少的华发,沉思良久后对老伴说:“我们俩从相识、相恋到长相守,都是以诗传情,以诗为伴,诗歌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啊!现逢昌平盛世,那些莫须有的罪名、桎梏早己除掉,我们还是继续写诗吧!”马乙亚颔首含笑。那年正是逢诗坛泰斗臧克家90华诞,夫妇俩前去祝寿,席间艾砂说起想以家乡的“稻香湖”为名,筹办民间诗刊辅植后人事。臧老一听大为赞赏,高兴地写下“稻香湖”刊头,从而奏响了《稻香湖》诗刊的序曲。1999年早春二月,《稻香湖》诗刊披着艾砂夫妇用辛勤织就的五彩霞光降临在“梦园”。创刊以水,《稻香湖》诗刊面向全球华人爱诗者,面向于平民百姓,作者遍及全国内地、台湾、香港、日本、美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海内外新老诗人们的推崇。

古稀之年创办《稻香湖》诗刊,更有力地说明了艾砂、马乙亚两位老人,既是现代诗歌的举火者,又是现代诗歌的守望者。从1999年至今,《稻香湖》诗刊在两位诗坛园丁的精心哺育下,已走过了13个年头的风风雨雨,一年4期,至今已连续出版了50多期。成了北京海淀的一种品牌文化,中国诗坛的名刊,还被海外不少诗人誉为“国刊”!

那次拜访,两位老人还赠予《梦园情》、《南国情》、《不了情》、《草原上的足迹》、《凹凸情》等几部诗集。其中的《凹凸情》是两位老诗人合著的第四部诗集,也是这对患难夫妻的心血之著。诗集共有六辑,由240多篇文章组成。第一辑《抗战回眸》、第二辑《情的底蕴》、第三辑《乡土情深》、第四辑《激情花瓣》、第五辑《凹凸意境》、第六辑《诗心交汇》。集中收录贺敬之、臧克家、钟鼎文、雁翼、流沙河、梁上泉等名家题辞,还有贺敬之、臧克家、徐放、柯岩、卫汉青、梅志、绿原、牛汉、蔡丽双等著名诗人作家的珍贵合影画面。

诗集中的佳作可谓不胜枚举,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最使人百读不厌的有《一滴》、还有《叮咛》、《祖父》、《妈妈的手》、《河·岸》、《罗盘》、《残粒》、《没有刈断的那根》、《残粒》等诗歌。

其中,曾经刊发在《诗刊》(2004年11期)上的诗歌《一滴》,堪称诗人艾砂、马乙亚在新时期标志性的代表诗作。

一滴

一滴情也不轻施

一滴露也洒落禾间

一滴水要升腾成云

一滴血叙述祖宗的恩典

珍惜一滴情

挽生民之涂炭

珍惜一滴血

去喂磅礴的河山

珍惜—滴水

润活乾涸的古楼兰

一滴,亿滴

易滴,亦滴

淌出戈壁的塞北江南

在诗人的笔下,一滴水,一滴血,一滴情的“轻施”和“洒落”都缘为一种“恩典”,那是“祖宗”的“恩典”。诗人用很少的文字,将个体感觉、生命体验、民族情感熔于一炉,达到了以少许胜多诈的艺术效果。读之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心灵升华?

另一首被人广为传诵的诗歌是一首爱情诗,叫做《河·岸》,也是两位老诗人爱情的写照,

诗中这样写到:

紧紧相连,日日相依

你没有抛弃过我,

我没有疏远过你

我们远

如天之涯,海之角

我们近

你头枕着我

我胸贴着你

一个喧哗,咆哮

一个沉默,无语

天天互相抚摸握手

艾青的诗集篇6

向艾青求教

犹记廿八年前的癸亥1983年,54岁的笔者正耕耘于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除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语文》外,还担任“高中语文教研员”。当时,为了收入高三语文课本的艾青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学研究之需,笔者怀着诚敬的心情,致书求教于当时已年逾古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的艾青诗翁。全信之内容如下:

艾青同志:

十分欣幸地获悉您的早期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已被选入六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六册。

……

我和我们一些同道,在钻研您这首诗的过程中,有了一些肤浅的体会,也还有一些问题,特写此信,求教于您,敢烦抽空赐复。

您这首蜚声诗坛的成名作是1933年初春一个“雪朝”,在上海“第二特区法院看守所”阴冷的牢房里一气呵成的;那么,它又是如何得到发表的呢?据您在《母鸡为什么下鸭蛋》(载《人物》1980年第3期)中所忆,与叶锦同志在《艾青谈他的两首旧作》中所记稍有出入,问题是:究竟是由难友出狱后带给李又然的呢,还是由“律师带出监狱”的?

您多次说过,《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您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发表的诗作,可是我又在《西湖》(1982年5月号第57页)上,读到这样的话:“从1933年3月写《芦笛》开始”,您“改用笔名‘艾青’。”究竟何者才是您第一次用“艾青”这一笔名发表的诗作?

……

“紫色的灵魂”一语的含义,难以捉摸。或曰:“紫色”,乃是一种能给人创伤的痛苦的色彩;则此语是否为其“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中所蒙受的种种“凌侮”的一种“意象”呢?盼您明示。

您已七十三岁高龄,工作、学习又极忙,本不该再来打扰您,但为了教学研究的必需,故而,还是写了此信劳累您。渴盼早日奉读您的回信。祝您康乐、长寿!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宋连庠上

1983年立冬之夜

在热盼中,想不到只隔了一个星期,就收到了艾青诗翁,自北京寄给笔者的回信:

连庠同志:

来信收到。所提的问题,答复如下。

关于《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发表的情况,我所说的有两种不同的经过,一是《母鸡为什么下鸭蛋》所记“这首诗是由律师谈话时带出监狱,寄给狱外的朋友送去发表的”;另据叶锦所记:“……后来要解到苏州去了,我就把《大堰河――我的保姆》《监房的夜》《叫喊》《ORANGE》等一束诗稿交给狱中的难友,托他出狱后带给我的朋友李又然。李把这些诗送到了《春光》杂志,就登出来了。”

时隔五十年,所记有出入,现在只有一个可靠的根据,就是两种说法,都离不开李又然,但李又然现在已病很重,说话非常困难,就不忍找他证实了。

艾青这个笔名是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用的。

后来写《芦笛》用什么笔名,这就只有查一下《现代》杂志才可以知道。

我的原名叫蒋海澄,有一次住旅馆登记时,那个办事员看了我的护照。笑着说:“”来了。原来蒋海澄三个字在法文里念起来跟很相近。

后来我把蒋字打了一个叉,成了艾字。

海在法文里H不念音,成了艾字。

澄字在家乡(浙江金华)念成青。

如此就产生了“艾青”的笔名。

三四两问,大都有关诗的理论,不便多谈;其中有关“紫色的灵魂”的含义难以捉摸,其实含义正如你所指的“几十年的人世生活”所蒙受的苦难。

这里我想起一件往事。一九五七年以前,我的诗被采用在课本中的有《春姑娘》(小学课本),《春》《黎明的通知》(中学课本),《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学课本)。

1957年反右运动,我被错划为“”,我的作品也受到了株连。

现在时隔了二十多年,人得到,作品也得到了。所以你会“十分欣幸的获悉”。

谢谢你。祝你健康!

艾青

1983年11月15日

此信对我们的教学颇多助益。

艾青题“知足常乐”

辛未1991年夏,笔者杏坛赋退,解羁一身轻,方得机缘晋京拜望艾老。那是北京东城一处修饰一新的四合院,银灰色的外墙,绛紫色的大门,十分雅静。铃响门开,保姆小马引笔者这名上海来客,走过花香馥郁的庭院,步入北边的起居室,但见其屋敞亮雅洁,色调柔和。西壁一画,乃名家黄永玉精绘之《猫头鹰》,鹰眸左张右暝,俱见精灵。幅间有句云:“造福者往往生活在毁谤之中”,以鸟喻人,颇含深意。正欣赏间,诗翁出斋迎客,伸出柔软的大掌,紧握着笔者这名“忘年交”的手,边看笔者的名片,边笑道:“记得记得,欢迎欢迎!”热情暖人心!笔者见年高81岁的诗翁,除了右眉峰处留有一块疤痕外,双颊没有老斑,一身宽松的布衫布裤,谈吐诙谐而笑声朗朗。说到郭沫若的诗,艾青说:“郭老写诗不少,可惜精美的不多。”正欢叙间,夫人高瑛购物归来,年逾花甲的她体态发福,步履劲捷,一进屋,看过名片,快人快语:“是您呀!我们多次通信,今儿终于见面了!肚子饿了,先吃饭,饭后再聊!”说着,又应笔者之请,趁势为艾老与笔者摄影留念。

午间便餐设在东侧一间有点法国式的矩形小饭厅,四菜一汤,外加醋蒜一盆。艾老已戒烟,但午、晚仍饮一小盅黄酒,然后,就着清淡的菜肴,喝一碗营养粥,胃口不错。因诗翁右手伤骨欠灵,一边的高瑛就不时为夫君夹菜助餐。饭后,艾老照例午休。

高瑛与笔者继续神聊。她说:“这些年来,艾青和我是谁也离不开谁。”她有一首情景交融的短章《山和云》:“山中躲着云,云里藏着山,像仙境不是仙境,像梦幻不是梦幻,是山对云的眷恋,是云对山的缠绵,没有云的缠绕,山是多么寂寞,没有山的陪伴,云是多么孤单。”难道不正是这种亲密无间的情缘,使他凝成了一股神奇的韧劲,从而度过了一道道“难关险滩”,而后又重沐着春晖之灿烂么?

艾老午休醒来,神采奕奕,笔者请他题词留念。诗翁忭然俯允,只见他站在书斋南窗下的桌前,用他那不听使唤的右手,勉力题写下“知足常乐”四字,其书铁画银钩,柔中藏刚,一如其人。笔者见字,心有所思:就其个人而言,有一位休戚与共、相濡以沫的贤夫人,其诗品与人品之蜚声宇内,300多万言的“全集”与四名子女的成才……都让他“知足”而“常乐”;但,作为真正的诗人,为了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在那“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艾青题词至今,已整整廿个春秋过去,感念畴昔,温馨无限,爰赋《相见欢》一阕咏之:

温馨溢满心头,

念悠悠。

肺腑倾谈眷眷感良俦!

知足乐,

三星烁,

艾青的诗集篇7

――艾砂、马乙亚《我们》

北京海淀,堪称钟灵毓秀的文学胜地。这里的晨风夕月,曾伴着纳兰性德“匠心独至”修《渌水亭杂识》,曹雪芹“举家食粥”著《红楼梦》,杨沫“激情燃烧”谱《青春之歌》。而如今,位于海淀西北部的后沙涧村,也有一对老诗人――艾砂、马乙亚,耄耋之年“白发拥头”,却抵足而劳,共筑梦园,并立愿把“尸骨磨成粉”,“用诗的汗渍,把粉和成泥,捏成砖块,为后人铺垫崎岖的征程。”而这“砖块”就是民间诗刊《稻香湖》。

梦园寻梦,诗国神游

梦园位于海淀-乡野之地,和四周的宁静融为一体。我在园外叩门良爻却无人接应,冒昧地推门而进,铁门的“哐当”声格外响亮。我绕过影壁,透过落地玻璃门,沮丧地发现这两位专心读诗的老人,压根儿没发现有我这个生人擅自闯入。出发前马乙亚在电话中叮嘱我访问教日语的老太太即可,可惜未得遇见想象中“三五学童胡语叽喳充耳闻”的场景。思绪纷乱之际,还不忘打量这“金砖赤瓦,宅座溪边”的庭院,只觉绿意弥眼,葡架送爽,瓜果飘香,方才颠沛于三趟公车的郁躁倦怠霎时归零。

病愈出院不久的两位老人是带着对孙辈的疼爱之情接待我的。马乙亚长相恬美,气质温婉,语音轻柔,惯用书面语。她不时地塞给我各种吃食,还不停地拿各个时期的照片给我看。虽然艾砂没讲几句话,就又伏到了他那堆满了书籍诗稿的书桌上,却在我们交谈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面前是已刊出的共28期《稻香湖》,静默而有张力。创刊号装帧质感粗砺,有着婴儿般的素朴纯洁,刊名缘起1995年。一代诗翁臧克家90华诞,艾砂、马乙亚夫妇前去祝寿时,向臧老倾吐了自己久藏心底的一桩心愿.他们夫妇决定自费创办一份诗刊!臧老听后非常兴奋,欣然亲笔题写了刊名――“稻香湖”(按:梦园附近的景点名)。

信手翻阅着诗刊,一个个如雷贯耳的作者姓名映入眼帘,内地有牛汉、李瑛、绿原、满锐、梁上泉、邵燕祥、丁芒、雁翼、孙友田、石祥、汪冰凌、毛志成等,港台地区则有钟鼎文、范光陵、文晓村、洛夫、金筑、台客、曾敏之、犁青、王一桃,蔡丽双等,甚至还有北美华裔诗人非马、施素月、谢青等,老夫妻秉持“不成精品死不休”的信念,果真令不算厚的诗刊极具分量。

此后,我被北屋客厅的满墙字画吸引住了;臧克家的赠诗“必达宏标远,兼关不计程。双肩千石重,白发万根轻”;唐书写的鲁迅诗句“于无声处听惊雷”;端木蕻良的题字“人是故乡亲”及水墨松月***,还有老诗人魏巍、徐放、吕剑、刘湛秋、木斧等诗友来访时的留墨……这些熠熠生辉的墨宝昭示主人诗坛名望时,也让我恍惚间将小院内四季多变的五彩色调和小院的宁静,视作了诗的隐喻和象征。

“往事历历不堪叙”

整整两天的相处,两位老诗人不泯的真性情在我面前表露无遗。他们有时也拌嘴,耍小性子。艾砂对马乙亚的不满往往是菜里盐搁少了,吃饭速度太慢和喜欢电话聊天。马乙亚呢,则总是嗔怪艾砂愚顽不懂人情,或“抱怨”生活琐事耽误她写诗了。结果总是艾砂“嘿嘿”认错,拿出于去年八月的诗作《我的老伴》,换来爱妻少女般莞尔一笑。

可是一谈到诗,两人立即就合为一体似的同声共气了。关于《稻香湖》来稿的甄选、编辑和与诗友的交流等方面,总是一方提出意见或设想,另一方颌首微笑。这般志同且道合令人好生艳羡。正是一辈子以诗传情,以诗为伴,他们才能战胜平凡夫妻的脆弱,挨过曾经的苦难岁月吧。

艾砂,1923年生于北京海淀区后沙涧村。18岁时为生活所迫,只身到张家口谋生。时值日寇入侵,国土沦丧,他受进步作家的影响,将满腔怒火化作笔端文字,因此成了日伪特务机关追捕的对象,只得逃离塞外,浪迹晋南山区,加入抗日游击队,后辗转来到古城西安。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呼声下,他又操起杂文、诗歌作为投***匕首,触怒统治当局,三上特务黑名单,被迫另“闯关东”,从事地下工作。

在东北,艾砂为进步事业投入更高的激情,也在主编《诗战线》时邂逅了终生伴侣、在沈阳先后主编过《市***公报》《新报》副刊的马乙亚。1947年,“诗为媒”促成的热恋,让他们在“白色的严冬”相拥取暖。两位“踩钢丝”的地下***工作者,身边遍布犬鼻鹰眼,加上马父的横加干涉,心中的情爱只能靠诗笺传递,彼此鼓励:“等天亮以后我们一定形影不离”。

***了!马乙亚生平仅此一次喜极而泣。1950年5月,东北***区***工部***组织为他们操办了新婚仪式。激情蓬勃的两人分别担任《东北***工报》《红旗报》《林业演唱》的社长、主编等职,并化用多个笔名,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作品。

1955年,艾砂遭受胡风一案的牵连,被流放到苏武牧羊的地方,马乙亚毅然随往。十年浩劫中,艾砂被关进“牛棚”,马乙亚则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小兴安岭林区接受“改造”。生活的举步维艰并不可怕,但强加的罪名,人格的污辱却难以承受,马乙亚数次想悬梁自尽,因放心不下爱人和子女而作罢。原始森林群蛇出没,白天黑夜如入无人之境地穿行叫唤,吓得马乙亚彻夜难眠,两度精神失常。后来她这样写道:

一条蛇就这样/披着暗夜

的影子/在空无人迹的时候/它

不仅在一个无助女人面前跳舞/

还气势汹汹的唱歌。“生活给予人们的苦与乐,决不能人人半斤八两,风风雨雨赋予的苦难,是我们的偏得。”马乙亚这样感叹。

“笔似椽,思如泉”,“晚霞照华年”

北国严冬30载的冰锋雪剑,并未削磨掉夫妻俩痴诗之情,爱诗之志,反而令他们情志愈坚。1986年,沉冤昭雪的两人相继离休、退休,次年相携返回故土。在已经荒芜了的祖屋,他们和儿女一道躬身建起半亩庭院,遍植藤萝瓜果,因着心中不泯的文学梦未了的诗歌情,取名为“梦园”。

夫妻俩在这乡野小院,拥日而劳,对月而歌。歌颂真善美爱,鞭笞假恶丑恨,20年间赋诗无数。先后出版了诗集《星火集》《野草集》《艾砂短诗选》《草原上的足迹》及伉俪诗集《梦园情》《南国情》《不了情》《凹凸情》,散文集《女兵日记》,翻译出版了日文长篇小说《靓女历险记》等作品。

在臧克家等诗坛名宿的勖勉下,1999年,一份带着乡土气息的民间诗

刊《稻香湖》,在这所幽静的小院中应运而生了。当它展现在世界华人诗迷们面前时,大家用惊喜之心拥抱了它。著名诗人贺敬之命笔赞道:“大小天地俱神异,豪情柔情皆诗情。”台湾著名诗人钟鼎文来信赞称:“仔细拜渎,享受了一次诗的盛馔,回味无穷。”而最为兴奋者,莫过于60年前就和艾砂一起以笔当炮弹,向***派狂轰猛扫的牛汉和徐放了。徐放以“毕生沧桑事,一笑付东流”来勉慰这对老诗人。

艾砂、马乙亚沉浸在诗歌的海洋里,痴迷地写诗,约诗,读诗,编诗,一天不读诗,便觉得面目可憎,罪不可赦。为了约到好的诗稿,艾砂每天和诗友们倾心笔谈,还开辟了《诗友书简》栏目,将他们通信或来稿附言中的吉光片羽汇集起来,以示珍藏。每晚在编校之余,两人凝神静气地构思佳句,吟咏再三才熄灯就寝。第二天晨起,趁神清气爽再推敲一番。

魏巍曾题字激励:“让稻香湖成为诗人之家,唱出人民的心声。”果然,随着《稻香湖》在华文诗坛上的名望日益提高,来自五湖四海的世界华文诗人汇聚梦园。他们品茗藤萝架下,泛舟稻香湖上,纵谈古今骚人之佳篇绝唱,阔论当今诗坛的荣辱得失。他们纷纷激赏《稻香湖》清纯高雅的品质。诗友张励志说:“《稻香湖》的质量,超过我读过的所有民间诗刊。”国内诗坛还流传着“南泉(湖南民间诗刊《湘泉之友》)北湖(《稻香湖》)”的说法。

“此生无怨朝天笑,身后惟惦《稻香湖》”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们只与诗为伴,身无长物,乡人戏称艾砂为“刘傻子”(按:艾砂本名刘沙),夫妻俩抿嘴一乐,继续埋首诗文。

可办刊要有经济来源,不是一笑就能解决的。他们每月区区数百元的离退休金,要支撑不菲的印刷费,刊物邮寄费和联系作者的电话费,无异于泰山压顶。刊物质量是命根,能做的只有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艾砂每顿只吃点蔬菜,马乙亚是辽宁葫芦岛人,幼时嗜鱼,现在算是绝了缘。家里冬天从不用暖气,而是用炭火取暖,曾将时年10岁的外孙女烫伤。80高龄的艾砂曾自己骑车去菜市捡拾白菜,一次不慎弄个人仰车翻,摔得满脸血污,吓坏了马乙亚。

《稻香湖》每期寄往全国各地的诗刊有600余份。由于地处市郊,距邮局十几里地,夫妻俩总是肩扛身背着一捆捆刊物信件,徒步到邮局寄发。有一次大雪过后,道路上积满了坚冰厚雪,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一步步艰难地向邮局挪去。这时,一辆路过的***车忽然停了下来,车上下来一位英武的***人,得知原委后,向他们行了一个满含敬意的***礼,然后把他们的刊物信件搬上了车,安全地送到了邮局。

“此生无怨朝天笑,身后惟惦《稻香湖》”,某次艾砂病重入院,他叮嘱马乙亚和女儿刘卉在他乘鹤西去后,再难,也要把诗刊办下去。结果,诗神保佑他战胜了死神,也感动了北京海淀区***协和文联的领导。区文联出资相助,解决了《稻香湖》诗刊的出版经费问题。

艾青的诗集篇8

又一位诗坛老将驾鹤远去。不胜悲痛之余,老诗人的多少往事纷纷涌上心头,历历如在眼前。人们特别难以忘怀的,是他那不老的诗心,是他那如醉如痴的稻香湖之恋……

夕照青山,诗侣筑梦《稻香湖》

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艾砂夫妇,回到了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的后沙涧村。几十年走南闯北,他一直没有忘记这个地方,因为这里是生他养他的故土。

寒来暑往,离开家乡这些年,从战争岁月到和平年代,艾砂一直奔波在祖国的文化战线。作为一个诗人,他一直在寻找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他热爱诗,一辈子钟情于诗,尽管在那极“左”的年代蒙受不白之冤,发配小兴安岭劳动改造30多年,但那里的冰锋雪剑并没有磨掉他对诗的一片痴情。

艾砂并不姓艾。他本姓刘、名沙,又名树春、萧沉,艾砂是他发表诗作时用的笔名。1943年参加***后,他任过西安《正报》编辑、主编过《诗哨》、《诗战线》,曾经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填补了中国抗战诗歌的一段空白。***后做过《***工报》、《红旗报》、《黑龙江林业报》等报刊的主编,在编辑工作之余写诗,也写小说、散文及随笔,采用各种形式宣传***的方针***策。但在上世纪50年代,却被划为胡风事件的重要成员,并在“”中遭受不公正待遇,在小兴安岭劳动改造。改革开放后,他的冤情得到,恢复工作后任黑龙江伊春市带岭区办公室主任、兼史志办主任。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老来的艾砂更感到诗对我们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可或缺。他认识到,诗歌是打开人性枷锁的钥匙,是抹去生命尘埃的绢帕。海德格尔说“诗意栖居”,就是对人性的深层思索。生活的诗意和诗意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精神,自然也应为生命的存在和意义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中国没有诗歌,没有精神层面,就不会有未来。

然而这些年来,中国诗坛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一些诗格调不高,甚至以丑陋为美。没有了精神的追求,没有了灵魂的震撼,也没有了对假恶丑的鞭挞。媚俗、庸俗、低俗,貌似诗的非诗太多。沉渣泛起,泥沙俱下。一些有良知的诗人出不来。他们没有阵地,他们的作品没有地方发表。

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很不安。作为一个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诗人,他深深感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这个一辈子都不肯认输的倔强的老头,此刻忽然有了办一本诗刊的想法。

“你个人想办诗刊?”老伴不无担心。

“对,我要办一本真正的民间诗刊,要用诗的汗渍,把粉和泥,捏成砖块,为后人铺垫崎岖的征程。”艾砂对老伴推心置腹地说起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跟艾砂一样,他的老伴马乙亚也是一位一辈子钟情于诗的诗人。早在上一世纪40年代,她就在他主编的《诗战线》上发表过叙事诗《草原的足迹》。诗为媒,情更真。是诗歌让他们燃起初恋的火焰,在那最黑暗的年月里,他们的心灵上开出了最美的金达莱。

后来他们都参加了***的地下组织活动,两人先后潜入沈阳兵工厂从事秘密的群众工作。

她接受他的单线领导。他们的爱情传奇里布满荆棘。由于地下工作的特殊环境,这一对恋人的思念只得以诗笺传递:

不要说北风刮得落叶缤纷 / 她会很快为你送来一个早晨……

记住呀 / 上街时要多拿两件衣裳 / 走路时要时时刻刻注意阴雨天气 / 你的健康就是我俩幸福的指望 / 等天亮以后我们一定形影不离……

那时候,他俩热恋中的爱,只能这样浓缩在暗语般的诗里。

沈阳***后,艾砂成为***的领导干部,马乙亚考入东北大学。1950年5月,东北***区***工部***组织为他们操办了新婚仪式。

婚后,他俩在各自的岗位上拼命地工作。没有想到的是,1955年,艾砂莫名其妙地受到牵连。反右运动,他又成了报社的“内控”。席卷全国的“十年浩劫”,更成了这对文化人的一场噩梦。艾砂被关进“牛硼”,发配到寒冷的小兴安岭林区。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马乙亚觉得委屈不解。她极力为艾砂辩护,结果给自己已招来了“为阶级敌人涂脂抹粉”的新罪名。造反派给她剃成“阴阳头”,她抱着5岁的女儿在批斗中受尽,然后在林区最偏僻的山林接受“改造”,先后两次住进精神病医院。

1980年,艾砂终于获得全面。和他患难与共的马乙亚,冤案也同时昭雪……

“我俩从相识、相恋到长相守,都是以诗传情,以诗为伴,诗歌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啊!现逢昌平盛世,那些莫须有的罪名、桎梏早已除掉,我们还是继续写诗吧!”

马乙亚颔首含笑。谈起诗来,他们依然像年青时那样充满激情。对于筹办诗刊,他俩更是一拍即合。老夫妻抵足而劳,儿女们鼎立相助,在早年祖宗留下的宅基地上盖起了农家小院,这就是后来他俩与众多诗友们谈诗论文的圣地――“梦园”。

那一年,恰逢诗坛泰斗臧克家90华诞。前往祝寿的艾砂夫妇,说起想以家乡的稻香湖为名,筹办民间诗刊辅植后人。臧老一听大为赞赏,高兴地写下“稻香湖”的刊头,从而奏响了《稻香湖》诗刊的序曲。

滴水穿石,悠悠未了梦园情

经过一番精心而又艰苦的筹备,一本全新的诗刊《稻香湖》终于在1999年横空出世。

人间真爱重情义,世上知音弥足珍。上世纪90年代末,尽管二位老人的退休金每月才1000多元,生活在北京已属低层。但为了办诗刊,他们勒紧腰带,省吃俭用,不买新衣,不添家具,日用品用最便宜的,买菜拣别人挑剩的,买肉挑肥的。儿女们见了心疼地说:“你们不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吗?不能吃肥肉呀!”艾砂风趣地说:“曹雪芹举家食粥米常赊,我们隔三差五还能吃上一点肉,此生足矣。”

他们确定的办刊宗旨是:新诗、短诗、韵味诗,民歌、情歌、自由歌。他们决心在京郊举起一面诗的旗帜,要把老诗人、新诗人都团结起来,以老带新,推广新诗。

拿到了艾砂夫妇创办的《稻香湖》,著名诗人贺敬之不禁感叹:“大小天地俱神异,豪情柔情皆诗情”。

诗人聂索更是激动不已,当即赋诗一首:

新株萌发借春风,夏至荷花别样红。

淡雅衣装诚本分,清洁品行自雍容。

还有徐放、牛汉这两个当年的“胡风骨干分子”,得知老友艾砂、马乙亚这对诗人伉俪不顾耋髦之年,囊中羞涩,自费创办《稻香湖》诗刊,也写诗祝贺:

平生沧桑事,一笑付东流!

诗书画乃天地人间之精气神也!

为节省开支,他们出门办事,近处骑自行车,远处挤公交车。艾砂还“自鸣得意”地为诗刊的发行写了一首打油诗:

不管三伏三九,背上诗刊就走。

不用坐车花钱,人夸省钱高手。

一次,80高龄的他骑车去邮局,由于邮包太沉,摔了个人仰车翻。回到家马乙亚见他满脸污血,又是心痛又是埋怨。艾砂却轻松地说:“你放心,马克思还不忍心招我去。” 艾砂时常给老伴留“遗言”:“我要是真的乘鹤西去了,再难,你也要想办法把诗刊办下去。”

说来也怪,这些年死神都不忍心掐断他那活泼思路,他几度病重住院,一一闯了过来。正如他在那时候写的一首诗中所表示的:

一滴情也不轻施,一滴露也洒落禾间

一滴水也要升腾成云,一滴血叙述祖宗的恩典……

那些年,他们一边编辑诗刊,一边写诗,出版了《梦园情》、《南国情》、《不了情》、《凹凸情》、《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艾砂马乙亚短诗选》等诗集,还主编了《感动中国的百家诗选》,他的短诗《一滴》发表后,获得国内外华人的一片欢呼与掌声,不久就编入了中学生辅导教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他获得全国文艺创作特别奖,同时获得《作家报》全国文学大赛特别奉献奖和多家报刊的奖励,2006年中央电视台热播“十大爱情经典故事”,他的感人事迹被列在其中。

不久,他们又联手推出俩人的诗文集:《一滴水流动的声音》。七百多个页码,近五十万字的文笔优美的诗文,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的享受,更是一种意外的惊喜。他俩的诗歌紧随时代的脉搏而吟诵,他俩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更为时代的骄傲而自豪!

人们记忆犹新的还有,在首都各界用诗歌朗诵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他们夫妇双双走上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上前有一颗星》。诗中,他们缅怀抗战的悲壮历史,激励中国人民奋发向上,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豪情壮志。

2012年8月30日,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关村杂志社联合举办了“艾砂、马乙亚夫妇创作70周年研讨会”,回顾艾砂先生和与他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了60多年风雨人生的马乙亚女士70年的创作历程。

艾砂、马乙亚这一对因诗而结缘的夫妇,共同携手走过了人生的苦难与辉煌,用生命与热血谱写了一曲时代凯歌。他们心灵中流出的“一滴水”,更像阳光和雨露滋润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水滴虽小,可以穿石。水滴虽小,映射出的却是太阳的光芒。

声名鹤起,《稻香湖》誉满四海

从1999年到2013年,15年间,《稻香湖》诗刊已经出版58期,发行量由原来的几百份增加到两、三千份,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期的出版,都凝聚着老诗人的心血和辛勤耕耘!年近九十的两位老人,在故乡这片热土上,在21世纪的中国,再次谱写了新诗发展的神话。

艾老一直认为,诗是心灵的血液,是灵魂的眼睛,是写给灵魂相通的人看的。写诗不仅是一个写作行为,是一个价值创造,对于生命内涵的创造,对于艺术境界提升的创造。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诗歌是他内心唯一的阳光。这个世界不是没有好诗,而是缺少对好诗的发现。他坚信,好诗永远在民间,在基层的群众中。他创办《稻香湖》,就是要发掘民间的好诗。

有关文章介绍,自艾砂夫妇创办诗刊后,***一位叫阿那尔・向吉甫的诗人,将《稻香湖》诗刊视为自己晚年的精神寄托。在他弥留之际,还一直惦记着艾砂、马乙亚和诗刊,他已无法执笔,只好口头向孙女叮嘱:“我死后,艾砂就是***爷,马乙亚就是你奶奶!”

闻名天下的嵩山少林寺第32世禅师行佛,是一位宗教诗人,足迹遍及欧亚诸国,在北京大学宗教系学习时,成为《稻香湖》诗刊的常客,从此与梦园诗侣结下僧俗诗缘。

佛教圣地九华山的心莲法师,是一位老尼姑,与艾砂夫妇邂逅后,便有了诗信来往,令诗侣夫妇领会了佛与诗的交融。

当《稻香湖》诗刊飞越万水千山,展现在世界各地诗人面前的时候,人们显出异样的惊喜和感动!香港才女蔡丽双博士,先后出版了31部诗集。因《稻香湖》诗刊与艾砂、马乙亚这对诗人伉俪结缘,她写诗赞美《稻香湖》:“从山谷中走来的典雅,站成了梦园中的古典。”

香港著名诗人、作家联会会长曾敏之,曾获香港特区***府颁发的荣誉勋章,他感怀于艾砂、马乙亚这对诗人伉俪的热情与执着,常常给《稻香湖》诗刊来稿。

名贯中西的钟鼎文博士,是宝岛台湾诗界的泰斗,创立了世界文学院,任世界诗人大会名誉***。他年过九旬仍奔走于海峡两岸,《稻香湖》创刊后,他成了“常客”,经常给梦园赐稿。

台湾著名诗人文晓村,创办了《葡萄园》诗刊,任名誉社长,他与艾砂夫妇因诗相识相知,以诗传情,抒发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之情。

新加坡著名华侨女诗人刘情玉,在马六甲海峡举办了两家华文诗刊,她带着全家人慕名走进“梦园”,从此成了老诗侣的“闺女”兼诗友。

菲律宾华侨诗人来云鹤,是马尼拉市华文《世界日报》副刊部的主编,他对《稻香湖》诗刊推崇有加,经常向当地华侨和国际友人宣传《稻香湖》诗刊。

法国华侨诗人郭凝,现任法中友好协会副***,是中法文化交流的积极倡导者,他每有诗稿从不忘《稻香湖》。

《稻香湖》诗刊像一只只信鸽,忠实地传达着海内外华人情牵祖国的情义。常给诗刊来稿的队伍中还有香港的王一桃、曾敏卓、张诗剑、文榕、晓帆、犁青,台湾的台客、金筑、麦穗、涂静怡、许其正、王禄松,新加坡的泊雁,菲律宾的施素月,加拿大的洛夫,美国的满锐、谢青、关守中等200多位中华诗人。

艺术没有国界,诗歌亦是如此。一天,美国加洲籍的林德先生走进了农家小院,工工整整地寄情留言:我爱诗,无论它出现在何处,诗歌都能够与我们的灵魂沟通。一对叫白伯诗、白佳叶的法国中学生兄弟,特地利用暑期来梦园作了10天的客,吃农家饭,学普通话,接受艾砂夫妇对他们用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金裕锡,一位在北大中文系修中国现代文学史专业课程的韩国女孩,慕名走进了梦园,老诗侣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漂亮的异国学子。日本庆应大学的老师杉野元子,是研究中国北方沦陷时期文学活动的专家,杉野博士专程来到稻香湖畔,在梦园里,她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襟怀和中国人民的宽厚情怀。

随着《稻香湖》诗刊的声名鹤起,梦园成了诗的圣地,清雅的小院成了诗友们聚会的好地方。在这里,诗友们品茗葡萄架下,纵谈屈贾李杜之千古绝唱;泛舟稻香湖上,阔论当今中国诗歌的发展趋向。

如今,《稻香湖》诗刊和艾砂、马乙亚的名字,不仅成为中国诗坛的荣誉,更是北京海淀区文化的重要符号。

诗人艾砂的不幸离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世界永远的痛。诗人虽然离去,他留下的诗篇将世代相传。

艾青的诗集篇9

艾青的诗总是美的,他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真诚美;绘画美;语言朴素自然美;取材单纯明净美;宽阔情怀的象征美。

关键词:艾青诗歌;真诚美;绘画美;朴素自然美;取材单纯美;象征美

现代著名诗人艾青,中国诗坛的“泰斗”。他以高度的艺术敏感、最诚挚的激情和朴素自然的风格,创作了辉煌的经典诗篇。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推向了新的高度。使中国的诗歌,真正成为了时代的强音。

读艾青的诗歌,百读不厌。诵读他的诗篇,一种真诚、一种激情、一种责任、一种美油然而生。且诗人激越的爱国之情激荡人心,常常催人泪下。

因此,我说,艾青的诗总是美的,不管何题何材,何情何景。结合其作品来品,本人认为他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真诚美

艾青在《诗与时代》中曾说“以自己诚挚的心沉浸在万人的悲欢、憎爱与愿望当中。”

诗人就是这样做的。他将自己充沛着诚挚的激情,献身民族***斗争的爱国情感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他的每首诗歌都有着真情实感,感情是那样至真至纯。

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把自己最真实的感情宣泄出来,抒写了自己大堰河的感情,醇厚而浓烈,催人泪下。你看这些朴实深情的句子:“你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打好了灶火之后/在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你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对保姆多么鲜明的感激与爱呈现在眼前,是如此自然、真诚。

又如《我爱这土地》,你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诗句是如此平易,但有着惊天动地的憾人力量,这泪水里,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啊。诗人真诚的深厚的感情是如此美丽!诗人更像那只痴情的鸟儿,声嘶力竭之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之情。

再如《复活的土地》,诗人最真诚坚决的心,伴随激荡的情感倾泻于诗行之间,我们强烈的感受到他那震撼心魄的赤子之情。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如此真实,如此动人心弦。

二、绘画美

“一首诗里,没有新鲜,没有色调,没有光彩,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在哪里呢。”

这是艾青的话。

他不仅是个诗人,而且也是个画家。诗作中,他都很自然的将绘画中色彩的表现与意蕴引入诗歌,因此,他的诗,既有诗情,又有画意。

例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诗人点染了色彩鲜明的词“紫色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构成了美丽的***画,而且画面渐有层次的展开,使田野的美清晰的呈现在眼前。

又如《旷野》,诗人描绘了山坡、小路、池沼、小屋、农人……,这些景色在诗中用白描方法勾画了一幅生动凄苍的***画。

再如《沙》犹如一幅水墨画:“太阳照着一片白沙/沙印着我们的脚迹/我们走在江水的边沿/江水在风里激荡/我们呼叫着摆渡的过来/但呼声被风飘走了。”诗境即画境,有声有色,有层次,有意蕴,共鸣了读者的听觉、视觉。绘画的美使这首小诗有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还有《献给乡村的诗》,诗人浓墨重彩、绘声绘形的描绘了自己美丽而穷苦的家乡。你看山岗上形形的树,乡村边上澄清的池沼,幽静的果树园,园里的种种果实、篱笆、纺车花、蜜蜂、蟋蟀,汲水的青石井,不停劳作的小溪,古老消瘦的木桥,平坦的旷场,穷苦勤劳的人们。一组鲜明的画境自然而然地呈现于眼前,诗的构思犹如画的布局,诗人绘画了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绘画了那里的父老乡亲。就这样,一幅庞大的乡村浓郁色彩的画卷,不经意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语言朴素自然美

诗人的作品,口语化的语言,朴实中含有深情,自自然然地流露出来的,让我们感觉不到什么痕迹,给人亲切感,又能渗入人心。

例如《沙》,宁静的江边,宁静的渡口,宁静的人物。没有什么华丽的矫饰语言,而是朴素真诚生活化的诗句,描绘了清纯而有情趣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本色美。

又如《我爱这土地》诗中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多么朴实的句子,多么明朗,掀动着我们的感情,我们被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所感动。你看,诗篇语言多么朴实平易,但诗情是如此动人。

再如《冬日的林子》,“我欢喜的走过冬日的林子―/没有阳光的冬日的林子/干燥的风吹着的干燥的冬日的林子/天要像下雪的冬日的林子//没有色泽的冬日是可爱的/没有鸟的聒噪的冬日是可爱的”这些句子朴素极了,没有雕琢,但它以自自然然的特色,使诗的感觉更加清澈明亮,让我们看到了干净明亮的可爱的冬日。

四、取材单纯明净美

诗人的灵感材料,多是单纯的意象,它们明朗又集中,无芜蔓之感,但它们又是丰富的、含蓄的,能诱发我们多方面的联想。

如《三株小杉树 》,是单纯的小树而已,可爱的小杉树,长满了嫩芽,充满了生机,如此简单,但让我们也闻到了芳香。

又如《灯》,灯是那样普通,但诗人就把这灯光写得可爱,把灯的形象绘得崇高。

再看《浪》,有海的地方便有浪,且浪无所不在,形象很单纯很熟悉。但我们一点也不觉的乏味,相反感到一种兴奋,感受到了海浪的力量与美,一并诱发了我们对海浪的遐想。

还有《小蓝花》,意象更单纯,就是小蓝花。但诗人展现的小蓝花是天然的美丽,蓝花清澈、晶莹,神态可爱。诗人笔下的小蓝花有形有色,有情有味。

你看,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点小事物,多么单纯,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很有诗味,如此生辉。真可谓是单纯明朗的美。

五、宽阔情怀的象征美

诗人在众多的作品中,都显示了艺术灵感的象征美。例如:《我爱这土地》中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了“土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意义,使诗形象鲜明,感情深沉,引人深思。

《太阳》一诗中,用“太阳向我滚来……”这样气势磅礴的诗句来讴歌太阳,来歌颂这伟大的时代。太阳在诗歌中便是一种象征,使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光明自由的时代即将诞生了,鼓舞了人心。

艾青的诗集篇10

在那个特殊年代,诗歌成就了舒婷。舒婷笑称:“出于对优美汉语的沉迷和膜拜,我‘失足’的第一口陷阱是诗。”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这首《致橡树》让舒婷名满天下。对舒婷的认识,大部分读者也都来自于这首诗。

装束淡雅,气质优雅,言辞温雅。这是笔者对舒婷的印象。一次,共同以嘉宾身份出席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笔者有幸与她被分配在一个小组里。几天内,她低调地坐在会议室僻远的一角,很少发言,即便偶尔被点将而发言也决不唱主角,尽量避免抛头露面,更多的是安静地聆听其他青年作家代表的发言。休息间隙,同组的作家爱与极其谦和的她交流有关创作的话题,她也乐意与大家坦陈自己的观点。她说,文人不是明星,为此她一直抵触记者采访,拒绝在电视上露脸,从不参加企业及***界活动,但是她是个很健谈的人,而且不乏幽默、风趣,处处展现大家风范。“我被称为诗人完全出于偶然,我是中了‘’。”

“不是爱情诗的爱情诗”

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青年人以能拥有一本油印的《舒婷诗选》而自豪。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写于1977年,随着这首诗的发表和流传,舒婷顿时名声大噪。舒婷说,从创作的初衷上看,《致橡树》并不是一首爱情诗。

那是1977年3月的一个晚上,那天晚上,舒婷陪老诗人蔡其矫在鼓浪屿散步时,两人就有关女性的外表与才气、***性等话题发生了争议。当天晚上,舒婷一口气创作了诗歌《橡树》,第二天便送给了蔡其矫。蔡其矫回到北京后,将此诗交给刚从***回来的著名诗人艾青,艾青看了很喜欢这首诗,将它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把诗的标题《橡树》改成《致橡树》。舒婷说:“其实我刚开始并不认同。我总觉得这个‘致’字有点拘谨,但后来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

那时候,青年诗人北岛经常陪艾青散步,北岛从艾青那里看到《致橡树》。后来,北岛将《致橡树》发表在油印的民间诗刊《今天》创刊号上。当时,《今天》被贴到北京著名的西单墙上,读者在读了诗后,用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在诗旁边留言,其中被留言最多的就是《致橡树》。

1979年4月,《诗刊》转载了舒婷的《致橡树》。《致橡树》一诗中女性特有的柔韧与坚贞、***与共担同在的意向,犹如崇高心灵的回声,拨动着众多青年人的心弦,赢得了接受者的青睐与研究者的瞩目。日后,舒婷打趣地说,这首诗最初发在《诗刊》的稿费是10元,但一直没有收到,听说让北岛他们领出来喝酒了。

“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舒婷说,创作《致橡树》的起因是呼唤、展现女性的觉醒,她是在用自己的声音说出对世界的感受,因此这并非一首爱情诗。但舒婷又说道:“这首诗已经不属于我了,因此它又是一首爱情诗。”

“整整一代人的火把与拐杖”

舒婷的诗作被很多人评价为“欧化”风格明显,但在英国译者眼中,她的诗又“太古典”,不好翻译。对此,舒婷认为很有意思,“我父母家祖上几代都是翰林,我小时候是拿古典诗歌当儿歌听的,后来插队时带了很多唐诗、李清照的诗词下去,却又读了艾略特等欧美作家的很多小说、诗歌手抄本。不是学习他们的语言,而是学习他们的思考角度、意象。”

龚舒婷出身于福建一个望族。龚家祖上书香门第,出过举人和翰林。受父母影响,舒婷从小爱读书且爱读“闲书”。上初中时,母亲曾请人为她开列一个课外阅读书目。由于她大量的阅读,导致高度近视。舒婷说,自己的文学基因来自家族的氛围。

舒婷的童年和新中国所有的孩子一样,过着万花筒般的多彩而单纯的生活。少女时代刚结束,舒婷同样和那时所有中国人一样,被推进了***的深渊。

“我在填履历表时,只能填到初中,上初二时‘’就开始了。”1969年,舒婷初中未毕业就到闽西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1972年返城,先后当了8年工人:翻砂工、浆洗工、挡车工、焊接工。处在生产第一线,经常“三班倒”。

忧伤是诗歌最初的动力。舒婷这个内向的情感型诗人,通过内心的映照来辐射外部世界,捕捉生活现象所激起的情感反应。她的诗曾经是“整整一代人的火把与拐杖”。那个年代,舒婷的诗给了人们许多诗意的馈赠和温柔美丽的滋养。

谈到自己最喜欢的诗歌,舒婷笑言:“很多诗是因为你们喜欢,我只好喜欢。《致橡树》是我1977年写的,那时年轻、理想主义、有激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我当工人、换灯泡时写的,也是真情实感。现在我回头看这些诗歌,很难说自己最喜欢哪首。就好比一个母亲生了5个孩子,希望他们每一个都过得好。我希望每首诗歌都找到它自己的读者。”她将发表的作品比作 “嫁出去的女儿”,不再属于作者了。不管别人是爱是恨是喜是怒,她都不想再对自己的作品做过多的阐释。

“右手写诗歌,左手写散文”

在中国,但凡被称作“诗人”的人,大多经历了由诗歌走向散文、小说的旅程。不过,舒婷从不认为自己已从诗歌“转型”到散文。她说,她一直都是“右手写诗歌,左手写散文”。 “无论写什么我都很真实,我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

1988年,舒婷的第一本散文集《心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收进了1970年至1987年的散文随笔。迄今为止,她出版的散文集有10多本,版本与字数远远超过她的诗歌总量。她笑言,散文才是她写作的老本行。“可是,走来走去,人们还当我是诗人。”

舒婷自认写诗时在语言上有“洁癖”,追求字词通俗唯美,每次写诗就像被“凌迟”一样,以至一年最多也不过10首,写《会唱歌的鸢尾花》那个月瘦了5公斤。但写散文语言上就放松多了,就像平和的散步,让人很舒服。她的散文内容主要有历史记忆、生活写真、心灵独抒、夫妻情真、文友偶聚、旅踪游迹。

某年3月,舒婷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间隙,曾在逛商场时听到几个售货员指着她交头接耳,“那不是舒婷吗?哦,不就是那个‘致橡树’吗?”类似的情形这些年已经不少了,舒婷自嘲:“由于诗,我被当成一种专门分泌糖浆的植物了。在那棵‘老橡树’的阴影下,好多年我都觉得呼吸困难。”

“与诗歌一样,我写散文也是出自我对优美汉语无怨无悔的热爱,纯属呼应内心的感召。”舒婷说,与诗歌相比较,她写散文最大的享受是语言得到了松绑。

舒婷在厦门鼓浪屿的一座老洋房里,过着平淡而充实的日子。然而,她说,做一个名人有时也很难,过去她的住宅标在鼓浪屿的旅游***上,拜访者纷至沓来,安静的家园成了闹市,非常别扭,非常不习惯,影响了生活,更影响了写作。通过一再的抗议,舒婷家的地址终于从地***上消失了,但导游还是会领着一帮游客在舒婷家的巷子口说《致橡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艾青的诗集10篇

学习

地方课程论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地方课程论文,内容包括课程论文完整版,一篇完整的课程论文范文。(二)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明确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历史、建筑、宗教、艺术等。但由于内容过于庞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只

学习

向诸葛亮借智慧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向诸葛亮借智慧10篇,内容包括诸葛亮智慧故事10个,百家讲坛向诸葛亮借智慧。我们都熟悉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应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学习

会计就业指导论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就业指导论文,内容包括会计就业指导论文,会计专业就业指导论文大全。②开展毕业设计的实践条件不足。毕业设计的选题大致为复合材料成型与胶接两个方向,学校虽然有一定的复合材料的成型和胶接的实验实训条件,但由于场地小

学习

最凄凉最悲伤的句子10篇

阅读(9)

本文为您介绍最凄凉最悲伤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10句最凄凉最悲伤的句子,悲伤的句子100条。4、这世上最累的事情,莫过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碎了,还得自己动手把它粘起来。5、忧郁的眼神里,有着无比深刻的伤疤。(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有意思的小游戏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有意思的小游戏10篇,内容包括十个小游戏推荐学生,十个简单有趣含义的小游戏。一、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游戏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游戏可以使学习生活化。有效的教学是建立

学习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刘姥姥的性格特点10篇,内容包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一、刘姥姥的形象分析刘姥姥有着鲜明的形象特征,既有作为中国普通老百姓身上低俗的一面,更有老百姓乐观进取、善良、有恩必报的美好品

学习

孙中山破陋习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孙中山破陋习10篇,内容包括孙中山破陋习小故事,孙中山破陋习原因。3.孙中山是什么人?(出示课文插***)这座铜像是1963年竖立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南麓中山纪念堂前的,铜像底座有“1866~1925”字样,告诉我们:孙中山生于1866年,逝于192

学习

清明节放风筝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节放风筝10篇,内容包括清明放风筝的习俗文案,清明节放风筝的资料。

学习

巴金随想录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巴金随想录10篇,内容包括巴金随想录特点,巴金随想录解说。巴金的《随想录》是在用真实的话语来表达燃烧在他心灵的深情,“真”“情”“美”就是这部著作的特点。一、真实自然真实是散文的生命,这是人尽皆知的,巴金的《随想录》

学习

千里马与伯乐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千里马与伯乐10篇,内容包括伯乐与千里马最佳典故,伯乐与千里马事例。“千里马”们,在自己没被“伯乐”发现的时候,请你们抛开那份怕他人道长短的心理!做一个“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大智“千里马”吧!

学习

大二个人总结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大二个人总结,内容包括大二个人总结范文大全,大二个人总结范文。时光像水中的倒影,一晃半年又过去了。昨日那埋怨时间过的太慢的情素似乎还游移在脑际,而今大二下学期的生活正向我们走来,蓦然回首,感慨颇多。刚迈入大学的时候对

学习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10篇,内容包括走一步再一步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案例:《背影》(莫晓燕)师:同学们初读课文,你有哪些问题?(学生先后提出了10个问题。)师: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家一起关注一下这些问题,看看这一节课相对而

学习

好看网名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好看网名10篇,内容包括好听的网名及文案,好看的网名精选800个。4、【↗骨山↖啸残狼】5、【炫靓メ征戦】6、【环球√唯美〃】7、【↗爱情↖睡醒了】8、【狂傲御姐】9、【藤萝初绽香袭人】10、【烟盈澈】11、【黑暗领主】12

学习

春天桃花开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春天桃花开10篇,内容包括春天桃花开原唱,春天桃花开歌曲。(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席慕容诗集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席慕容诗集10篇,内容包括席慕容诗集摘抄大全,席慕容诗集十首。那么,生活就会比较容易假如,有一天我终于能将你忘记然而,这不是随便传说的故事也不是明天才要上演的戏剧我无法找出原稿然后将你将你一笔抹去——席慕容《错误》2

学习

《艾青诗选》阅读导引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艾青诗选》阅读导引,内容包括艾青诗选原文电子版,艾青诗选十首最短的诗。一、基础知识1.作者情况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

学习

席慕蓉诗集《七里香》中的时间书写初探

阅读(15)

台湾诗人席慕蓉的诗集《七里香》中的诗篇多以主观视角切入,或以古典情怀书写爱情悲喜剧,或怀念早逝的青春,或抒发浓厚的乡愁,其平实古朴的文辞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受众效应,在艺术特色方面更是有卓越的成就。本文将从时间书写的角度出发,通过

学习

四行诗集《鲁拜集》的翻译浅析

阅读(33)

四行诗集《鲁拜集》是英国文学的瑰宝,其在汉译本中,属物理学家黄克孙先生的译本影响深远。黄克孙先生的译文被称之为“衍译”。本文以黄克孙先生的译文《鲁拜集》为例,指出衍译的实质是在互文性基础上翻译和创作的结合,是译诗的有效途径。关

学习

艾青《鱼化石》赏析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艾青《鱼化石》赏析,内容包括艾青鱼化石原文和赏析,艾青鱼化石赏读。被誉为“诗坛泰斗”的艾青,他的诗歌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把象征性的抒情同哲理性的思辨结合起来,抒发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的真知灼见。《鱼化石

学习

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苦难土地的深情吟唱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苦难土地的深情吟唱,内容包括艾青40年代诗歌我爱这土地赏析,苦难也成为记忆艾青。艾青,我国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其创作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沉的爱。艾青及其诗歌对

学习

惠特曼诗歌诗集《草叶集》的解读

阅读(30)

[摘要]惠特曼是美国的“诗歌之父”,他完全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的框架,大胆地采用自由体进行创作,以其唯一的一部诗集《草叶集》在十九世纪末的美国文坛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最初是受到了几乎来自四面八方的所有人的抨击,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众

学习

经典解释的转向:朱熹的《诗集传》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解释的转向:朱熹的《诗集传》,内容包括朱熹诗集传序全文及翻译,朱熹诗词全集及译文。司马迁有言,“《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倘若如此,《诗》必定立意深远、极高明而道中庸。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