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文案10篇

惊蛰文案篇1

冬去春来,惊蛰已到;祝福连连,不会减少;一声春雷,迎来幸福通道;一阵春雨,送走万千烦恼;一点春风,把心情整理打扫;一片春阳,把幸福温暖照耀。

春风吹起来,福气又到来,气温升起来,身体动起来,日子长起来,心情好起来,联系多起来,友谊甜起来,生活闹起来,惊蛰幸福来,愿你惊蛰愉快,开心到来。

惊蛰节气,“不经意间”悄悄来到;诚挚祝福,“精心准备”及时送到。祝愿爱情,幸福浪漫,“惊天动地”;祝愿事业,成功顺利,“一鸣惊人”;祝愿生活,幸福愉快,“惊喜连连”!

惊蛰一到美景现,姹紫嫣红迎春来。杨柳依依柳絮飞,莺歌燕舞竞风采。美好春光不可负,蹉跎岁月不应该。踌躇满志宏***展,工作顺心幸福来。祝惊蛰快乐!

春雷一动,春风轻送,又是惊蛰春意浓;春雨一洒,春光如画,且让脚步停一下。美景相伴好年景,友情送你好心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幸福同。

惊蛰到,阳光照,有事没事多笑笑;惊蛰到,花枝俏,多到户外跳一跳;惊蛰到,愿你好,身体健康最重要;惊蛰到,祝福了,短信一条情意绕。

惊蛰春雷动,祝福我先行。祝雷打不动你的快乐,迅雷掩去你的愁火,雷霆给你万钧福运,雷鸣送你闪亮生活。愿你在惊蛰时节平地起雷事业高升,欢声雷动好运随行!

惊蛰到,暖和和,天干燥,病菌多;多吃梨,清肺热,健脾胃,好处多;多锻炼,别发懒,身强健,防病患,祝你身体健康、快乐多!

春雷响起来,福气又到来,气温升起来,身体动起来,日子长起来,心情好起来,生活闹起来,惊蛰幸福来。愿你快乐复苏,春风得意!

惊蛰文案篇2

惊蛰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3月4~7日。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顾名思义,当天气逐渐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此时过冬的虫卵开始孵化。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土地的温度,更是动物体内的生物钟在敲响。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短短几句就把惊蛰的物候描写得栩栩如生。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习俗由来】

惊蛰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气,习俗很多,大都与“惊醒的虫子”有关。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山西等地的吃梨和香港、东南亚地区的“打小人”了。

山西等地惊蛰日吃梨,意为在害虫复苏之日,即与害虫别离,以保一年里人不生病,健健康康,庄稼不生虫害,五谷丰登。吃梨还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的作用,无论生吃或熟食,于惊蛰日,都是一种寓食于节的民俗传承。春回大地,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有“润肺凉心,消痰降火”之功效,惊蛰吃梨,能明显解除咽喉干、痒痛、喑哑,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生梨性寒味甘,可润肺止咳、滋阴清热。阳虚胃寒的人宜制成羹汤或小吃,如蒸梨、梨汤等。

每年惊蛰这天,在广东和香港,民间习俗有“打小人”的仪式。惊蛰唤醒了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它们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俗,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精神起居养生】

回顾一下惊蛰的习俗,无一不是天人相应,人与自然谐和的场景。中国古人早就顺应自然找到了精神调摄的途径,通过鞭打假想的对头发泄心中的不满。当今工作、生活压力大,不少人都有抑郁心境的情况。抑郁的临床表现除了心情低落、缺乏动力、缺乏外,更多的表现是疲劳、头晕、口干、坐立不安、呼吸急促、头痛、睡眠障碍、胸痛胸闷、有哽噎感、障碍、月经紊乱等各系统不适的症状。但临床影像、生化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正规的办法是去找个心理医生,把“心理垃圾”倒给他,或者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出去做做运动。总之,让自己的肝气顺应节气得到调达和生发,千万不要独自闷闷不乐,积怨成疾。

【饮食养生】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等,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惊蛰时节,虽有雨水,气候仍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除了上文提到的吃梨,咳嗽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症状。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刺激的食物。这个季节田间地头有不少野菜,如荠菜、苦菜等,不妨适量食用。

【季节好发病及认识误区】

惊蛰节气的养生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的调养。而体质差异实际上是指体质养生中因人养生的一个方面。由于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的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往往又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因此在养生中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我国早期的医学著作《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形体、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性格静燥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又根据经络气血在头面、四肢所反映出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再分为五类,即灵枢所称的“阴阳二十五人”。朱丹溪的《格致余论》说:“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而况肥人多湿,瘦人多火;白者肺气虚,黑者肾不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也。”意思是说,人有高矮、胖瘦,肤色有黑有白,皮肤有苍老水嫩,有薄有厚。一般来说,胖人体内多有湿,瘦人体内多有火,白色主肺气虚,黑色主肾气不足,总之每个人因为体形肤色不同,脏腑功能迥异,症状和***都应该是不相同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取决于体质的不同,也就是说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那么,体质能不能改变呢?答案是可以的。体质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方面是先天禀赋,另一方面就是后天的养成,只要我们本着积极的生活态度,采取积极的养生措施,是可以纠正体质上的偏颇,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惊蛰节气中,向大家重点介绍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两种体质的特点。首先是气郁型体质,这类人群的常见症状是闷闷不乐、情绪低落、易紧张、焦虑不安、多愁善感、感情脆弱、失眠,常有或两胁胀痛、胸闷,易心慌、心跳快,喉部常有堵塞感或异物感等。这类人群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差,气候的突变对他们的影响大,好发抑郁症、高血压、胃溃疡、肿瘤等疾病。其次是痰湿型体质,这类人群的常见症状是肥胖、腹部肥满、出汗多而黏腻、常感身体酸困重浊,面部常有油腻感,平时痰多。他们对潮湿、寒冷的环境不适应,易患糖尿病、中风、眩晕、咳喘等疾病。这两类人群在本季节是最多见的,由于季节因素症状都会加重。

【本节气养生提要】

既然我们提到了体质,那就来说说气郁型体质和痰湿型体质该节气的养生要点:

1.待人接物豁达开朗是气郁人群始终贯彻的养性要旨。

2.勤于运动,拒绝安逸是痰湿型人群的养生宝典。

3.气机的顺畅既可以化湿,又可以解郁。

【预防本节气疾病饮食攻略】

青皮玫瑰茶: 玫瑰花10枚,橘皮6克,用沸水冲泡,代茶饮。

惊蛰文案篇3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叫绝的,除了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和准确对应,还有它的一个个具有田园风味和充满诗歌韵味的名称,它们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和表意美。这真让我们这些后世的汉语使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渐愧。

“惊zhé( )”,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暇想:在远方那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 )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chǎng( )开了各自的门户。

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于“***”意味,天,豁然晴朗了。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小麦已经返青,望着满眼绒绒的新绿,你会感到,绿色自身也有生命。在沟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十分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惊zhé( ) chǎng( )

惺忪(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_______”改为“_______”;

“_______”改为“_______”

(3)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是语病,请加以修改。

2.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你所在的班级,也开展了“走进二十四节气”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请你结合本次申遗的成功,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语。

(2)有同学把二十四节气分了类,便于记忆,请你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内容。

①这些节气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_______的意思。

②这些节气反映_______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③这些节气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_______、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④这些节气反映_______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3)随着申遗的成功,网友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自豪之情,请你也写一则跟帖,表达自己的心情。

网友“花彩绰绰”留言:华夏民族农耕文化的瑰宝,祖先的智慧结晶!节气时令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正是东方文化精髓的体现!

我的留言: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自己的记忆,默写二十四节气歌的其中一句。

(5)请你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写一段评论的话语。

3.根据要求,默写古诗。

古代文人墨客根据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的一首首优美隽永的诗词,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如:杜牧曾在“清明”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 ① ”的伤感之作;杜甫在“白露”的夜晚曾写过“ ② ,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篇;喜欢田园风光的韦应物在“惊蛰”到来的时候,写下了“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的句子;孤身异乡的白居易在“冬至”写下“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的诗句;在“雨水”的春日,读一读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③ ”;在“小满”的夏夜,吟一吟辛弃疾的“ ④ ,听取蛙声一片”;在“寒露”的清晨,感受一下李煜“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的寂寞萧索;在“大雪”的傍晚,欣赏柳宗元“ ⑤ ,独钓寒江雪”的遗世***;在“小寒”的黄昏和好友一起分享“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暖;在“大寒”的夜晚,与知己一起等待“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美妙时刻……天地、自然、季节更替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怎不让人身心俱醉、浑然忘忧呢?

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一――雨水

材料二:在川西民间,雨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撞拜寄”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地成长。当然“撞拜寄”现在一般只在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学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材料三: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此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时成为绝对。请你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

(1)材料一的***画,介绍了和“雨水”相关的哪些内容?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3)请你对出材料三的下联_____________。

(4)联系三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5.曾经,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经日月星空、江河湖海、山川草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是我们生机勃勃的同伴。我们踏着自然的节律,劳动着,生活着,哪怕气候恶劣、环境危险。古中国便是根据太阳移动的脚步命名了“二十四节气”。从《诗经》到唐诗,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节气的文化魅力。请你任选一个节气,阐释其含义,并诗意描述该节气。

【参考答案】

1.(1)蛰 敞 xīng sōng (2)“渐”改为“惭”;“暇”改为“遐” (3)在“意味”后加“的节气”。

2.(1)示例:产权保护受关注 节气申遗暖人心。(2)①开始 ②温度 ③白露 ④物候(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祝贺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了!为古人的智慧点赞!(4)示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5)示例:“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文化意义。希望能借这个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节气文化,并传承下去。

3.①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露从今夜白 ③当春乃发生 ④稻花香里说丰年 ⑤孤舟蓑笠翁

惊蛰文案篇4

所谓二十四节气,指的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署、大署、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难得出结论,它是按照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进行划分的。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区分季节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学角度划分的,我们在高中的地理课本上就知道它们表达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预示着四季的伊始。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说明了降水现象,表示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小满、芒种则体现了有关作物的成熟与收成情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则表明气温的变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映射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二、二十四节气中关于信息符号的运用

符号是普遍形式的一种抽象概括,它是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媒介,是短时间内掌握信息的一种简要方式。它在设计中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同语言符号有着很多的共同点,我们可以把设计的元素和方式当作符号,对这些元素的进行重排列跟组合,将情感传达给观众。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符号亦然,它既来自生活又提取的在生活之上。笔者认为二十四节气再设计选用的符号应属于符号中的象征符号,象征符号与其所涉猎的对象间或许没有必然或是内在联系,它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结果,即社会习俗。比如红色是***的象征;桃子在中国人的眼中意味着长寿;8在生意人的眼中预示着发等等。符号的运用自身就是空间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利用它向读者表达自身感受或揭露一种社会现象,从而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体现出艺术品的最大价值。至于符号所传达的信息能否被观众确切、迅速且有效的接纳与认可,便成为衡量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由此可见,若想作品能够准确表达,符号运用得当很重要。在实践中,符号的运用和再设计,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设计师的基本功底与专业素养。任何一个符号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它们需要通过特定的环境,有选择性地进行结合最终形成新的特征。

三、结合现代平面设计分析二十四节气

***形是人类交流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也作为最能传达思想感情的媒介之一,因而成为人类互相沟通的首选形式。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像选用无疑是侧重自然的与民族的,所以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视觉传达***形***像的选用是具有特色与浓郁文化色彩的。文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作为视觉信息符号,信息传播功能和视觉审美功能是文字的两大特性,其语言的视觉表现形式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它试***对文字在视觉上的传递、规律及传统和现代审美等功能中探索并产生具有独特性的视觉语言形式,从而足够表现出文字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意义。色彩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有先发制人的效果,它既是一种感受,又是一种信息。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配色素材的灵感来源于一些原始、古典、传统、民族的艺术中。在传统文化的作用下,现代色彩回归自然,并且展现出了它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色彩为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语言,体现了一种心理状态,并对其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版式设计是构成设计的基本组成要素,它作为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形式,现如今已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公共语言。文字、***形会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在版面上进行恰当的排列,这个编排技巧绝非看起来那么简单,还要对设计的视觉化与形象化进行思考,必要时会运用解构及重构的手法打开思维。排版的成败直接影响着观众对设计作品的直观感受,部分观众会根据对设计作品的第一印象决定是否继续接收这个作品想要传达的信息。

四、二十四节气元素在平面应用的再设计方式

在平面设计中应用二十四节气元素,不能不加选择的照搬照抄,需要对二十四节气及相关文化有一个完整、正确的理解、吸收以及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将它们归纳分类整理。对二十四节气信息再设计笔者建议可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主题鲜明,与色彩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片文字的选用还是主次文字的布局;形式和内容上相统一,内容是设计存在的根本,是使作品富有内涵不空洞的灵魂;强调整体,同样的,无论是在内容上或者形式上,都力***使其风格统一化,方便读者能够更加迅速、准确的了解信息,并给人一种内部简洁有序、外部协调一致的视觉感受。在现代平面设计中,需要利用视觉元素来体现作品的传情达意,设计的目标是用文字、***形***案把想传达的信息转达给读者,使得受众看到这些视觉元素能够掌握作品想要传达的思想。设计要让读者观众感动,从而产生共鸣为你的设计叫好买单才是好的设计作品。材料质地的选取能触动人,***形和文字本身也可以打动人,色彩运用的巧妙更会吸引人,简言之就是将设计的多种元素进行有目的的艺术化排列组合。

五、结论

惊蛰文案篇5

关键词:乾卦六龙,苍龙星,西水坡蚌塑龙,六龙季历。

一乾卦六龙天文含义新解

《周易》乾卦的七条爻辞中,有五条直接描述了龙的状态,另二条虽未出现龙字,但根据其所在爻位,可知它们也间接地描述了龙的状态。古人多认为这些运动的龙太反映了天之"阳气"运动在一年中所导致的寒暑、气候、节气、时令的变化,汉、唐大儒们又把六种龙态(用九爻除外)各配上月建,形成了一种六季十二个月的"卦气历"。如下:

初九:潜龙勿用。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子夏易传》曰:"龙,所以象阳也。"引汉马融曰:"物莫大於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初九,建子之月,阳气动於黄泉,既未萌芽,犹是潜伏,故曰潜龙。"

初九潜龙为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最早见于西汉京房《京氏易传》卷上:"建子起潜龙。"至隋代何妥在解释《文言传》"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时说的更明白:"此第三章,以天道明之。当十一月,阳气虽动,犹在地中,故曰潜龙也。"(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如果把"龙"理解为天上的龙星,则在十一月冬至时,其尚潜藏于地下。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文言传》:"见龙在田,时舍也?quot;时,当指四时或年。舍,止也,指"见龙在田"在一年中所占的一个时间段。唐孔颖达《周易正义》疏引汉"先儒"曰:

"诸儒以为九二当太簇之月,阳气发见。则九三为建辰之月,九四为建午之月,九五为建申之月,为阴气始杀,不宜称飞龙在天。上九为建戌之月,***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十三经注疏本)

太簇之月即夏历正月,《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太簇。"此汉儒以为九二爻当正月,九三爻当三月,九四爻当五月,九五爻当七月,上九爻当九月。但孔颖达根据当时的卦气说对九五、上九提出异义,是其对以360天为一年的卦气说不理解的结果,后面详论这个问题。

三国王弼注九二云:"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於地上,故曰在田。"(《周易集解》)据此,见龙在田反映的天象是,当夏历正月时,东方龙星的角宿在初昏时会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以上。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文言传》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何妥曰:"此当三月,阳气浸长,万物将盛,与天之运俱行不息也。"(《周易集解》)此爻未出现龙字,但以君子比龙。君子在此时正处在因时而惕、自强兢业的阶段,与处在见龙、跃龙之间,又"与时偕行"的龙星阶段一致,故陈久金先生认为,此时的"苍龙正处于从地平线处上升的阶段",是很有道理的。照汉唐人的看法,这种卦气所代表的天象相当于夏历三月。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隋何妥曰:"此当五月,微阴初起,阳将改变,故云乃革也。"此与"先儒"所说一致,"或跃在渊"的龙象当夏历五月(建午之月)。

又引晋干宝曰:"跃者,暂起之言,既不安於地,而未能飞於天。四以初为应。渊,谓初九甲子龙之所由升也。或之者,疑之也。"引东汉苟爽曰:"地下称渊也。"

照古人的解释,经过九二、九三已逐步升出东方的苍龙一下子又恢复到初九的地下之渊,准备再跃出来。这从天象角度显然难以解释。夏含夷先生对此矛盾?quot;好象"二字解释,认为"或跃在渊的意思,就是苍龙好象从地平线之下的渊水里跳跃起来",使此一龙象变成了想象中的虚象。陈久金先生认为:"或不如释作域。或跃在渊,即在渊域跃,为从地平线处跳跃上天之义",其实是避开了苍龙为什么会退回地平线以下的"渊"的矛盾。此谜至今无人解开。

笔者在郑慧生先生的启发下认为,夏历五月"或跃在渊"的天空苍龙,,并未退回地平线以下,而且确实是在从"渊"中跃出,只是这个渊不是地下之"渊",而是天空之渊--银河。翻开星***表,可看到银河与赤道的交叉部位,银河突然鼓涨起来接近圆形,犹如一汪旋涡。《说文》?quot;渊,回水也。"可巧的是,就在这个部位,苍龙的下半身心、尾、箕陷在回水之渊,上半身角、亢、氐、房婉延向斜上方伸展,跃跃欲出,正是一副跃於渊而欲出的形象。所以此时的苍龙星经过九二、九三的四个月后(四个月120度,苍龙全长为75度,以角宿正月高出东方地平线10度计)苍龙尾部跃出东南地平线55度左右,也只有在此时,银河才能比较清晰的看出来,尾、箕陷在银河之渊,而房、心二宿此时接近中天。九四爻辞"或跃在渊",形象地反映了夏历五月苍龙星所呈现的这种天象。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文言传》:"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quot;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何妥曰:"此当七月,万物盛长,天功大成,故云天德也。"引东汉苟爽曰:"飞者,喻无所拘。天者,首事造制,大人造法,见居天位,圣人作而万物睹,此其义也。"

按古人的看法,"飞龙在天"当指苍龙在天空无拘无束的飞翔。陈久金先生认为必然指苍龙星位于"天顶或正南方",未免过于拘泥,也不符合古人愿意。九四爻之渊为银河,到九五时银河已呈正南北或偏西,苍龙主体必然已位于西南方,所呈现的正是龙"无所拘"的天象。因此,"飞龙在天"指苍龙体陈列于天上即可,非必指在"天顶或正南方"。关于这一点,有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羲和御龙"蚌塑***为旁证,详后。

上九:亢龙有悔。

夏含夷先生从"亢"为龙颈出发,认为是"龙头已入地平,龙脖在地平以上的星象"。陈久金先生从"九五时龙正位于天上的最高处"出发,认为夏先生的解释显然不正确,而应是"位于西南方、逐渐西沉的苍龙之象"。其实,夏、陈二先生的解释均有可商之处。《周易集解》引王肃曰:"穷高曰亢。知进忘退,故悔也。"亢龙,即飞的极高已看不到的苍龙,"悔"字通"晦",义为尽。月尽为晦,龙极高必尽晦。隋何妥解释《文言传》"亢龙有悔,与时偕极"时说:"此当九月,阳气大衰,向将极尽,故云偕极也。"(唐李鼎祚《周易集解》)阳气在这里比拟苍龙,苍龙"向将极尽",也是指龙体已尽晦于西方地平线以下,故曰"亢龙有悔"。实际天象是,夏历七月飞龙在天以后,太阳逐渐躔在角、亢……箕等宿,龙头、龙身、龙尾也逐渐没于西方地平线以下,至九月份,整个龙体在初昏时都看不到了,所以说夏历九月"亢龙有悔"。

孔颖达对"上九为建戌之月"提出质疑,根据是"***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只有阴盛阳衰时才会出现上九"亢龙"晦隐的局面,既然建戌之月是"阴气盛",那么,代表阳气的苍龙走到了"尽头"晦而不见,与九月节气之"时"反映的阴盛阳衰相偕同,是顺理成章的。刚好应该说九月***盛时,上九亢龙阳气尽衰而与节气偕同至极。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夏、陈二先生从"龙无首"的字面意义出发,认为这条爻辞是"明白无误地"秋分时(当为战国汉秋分时)的天象。因为当战国汉秋分时"日在角"(《礼记·月令》),龙头角宿与太阳同时西落,故初昏时能看到龙身而不见龙头,这好象是不移之说。其实,在这里,夏、陈二先生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为何称"群龙"而不单称"龙";二是用九的含义及其为何是最后一条爻辞。

从潜渊龙、见田龙、惕厉龙、跃渊龙、飞天龙至亢晦龙,古人初昏所见者都为一条龙。按理说这条龙亢高尽晦后,在来年之前不应再见。但实际上,它仅在"日在尾、箕"的一个多月内不见(相当今夏历十一月、战国时十月、虞夏时九月),而在以后的早上均可看到。如《礼记·月令》季冬之月(战国时十二月,它类推)"昏娄中,旦氐中",孟春之月,"昏参中,旦尾中"。由于苍龙星全长75度,所以,在春战时的十一月早上(日出前三刻),可在东南方地平线上看苍龙;十二月早上,苍龙的脖子、胸部中天,龙体在正南。虞夏时(约前2400-2000年)这种天象由于岁差等因素会分别提前一个月出现(即十月、十一月)。这二个多月只有在早上看到的龙态与全年六七个月初昏时都能见到的龙态在古人看来显然不是一条龙。昏见的龙是一条常常见到的正常的龙,古人以它定节气、授农时。旦见的龙则是从属于昏见龙?quot;群龙",表示的是"阳消"阶段的群龙,故"见群龙"阶段当指昏见龙看不到、阳气消没的冬季月份。如隋何妥解释《文言传》"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时说:"阳消,天气之常。天象法则,自然可见。"很显然,此处的"用九"即用阳,用九阶段,阳气消尽,完成了阴阳消长、寒暑相代的一个天气运行的自然周期,故曰用九"乃见天则"。用九的爻辞"见群龙"自然也是指的"阳消"时期,即亢龙尽晦以后的时期。

"无首吉"是九二爻的占辞,?quot;阳消"的群龙阶段中,昏见的正龙之首不能出,也不宜出。故《象传》曰"用九,天德(纯阳为天德,当指昏见的正龙)不可为首也",正龙所代表的纯阳之气也不能出,不宜出。如果正龙非要出,那在天文历法中就意味首"失天"、"失时",故汉宋衷解释说:"(天德)不可为首,先之者凶;隋之者吉。故曰无首吉。"(见《周易集解》)最后,需指出的是,"见群龙无首吉",夏、陈二先生均以"见群龙无首,吉"为句断,把占辞混同于命辞,与汉代宋衷"故曰无首吉"的解释有悖,应断作"见群龙,无首吉"更接近古人原意。转贴于 二六龙态的天象观测年代考

如果把乾卦的六龙态作为一种天象,必然要正确地解决其观测年代问题。但学界对这一问题未进行过直接研究。详观有代表性的夏、陈二先生的论文,大致能间接地窥知他们的看法:

1夏文:引《说文》"春分(汉时夏历二月)而登天"和历代农谚"二月二,龙抬头"证明九二"见龙在田"是现代三月、汉代二月份的天象;九五"飞龙在天""为夏天之象",当"形容六月(今六月,汉五月)的天象";上九"亢龙有悔"指秋天之象(汉立秋或秋分,约现在八月)。并说"到了季秋,孟冬之时(今九月、十月),龙体全部位于地平线以下"。所据皆秦汉时的文献或天象,故其认为乾卦六龙天象为秦汉时的天象。

2陈文:引《月令》"仲春之月,是在奎"证明"在周朝(实为东周,不为西周)和秦汉之际,确实在二月出现龙抬头",即九二"见龙在田"这东周秦汉时二月春分的天象;以"春分见龙在田"和"飞龙在天是黄昏时苍龙位于正南方"为前提(此两前提都有悖古人记载,后详证),证明九二至九五的时间距离与春分至夏至的时间距离相等,得出飞龙在天是(据其前提,可知是东周秦汉时)五月夏至的天象;引《月令》"仲秋之月,日在角"证明"用九群龙无首"为东周秦汉八月秋分时的天象。故其观点为乾卦六龙天象观测年代是东周秦汉时。

上述观点,从天文角度而言,说春秋秦汉时二月春分?quot;见龙在田"、五月夏至为"飞龙在天"、八月秋分为"龙无首"(而非"见群龙,无首吉")都是非常正确的。但问题是:1、产生于西周晚期以前(学术界的一般意见,见《易学大辞典·爻辞》,第9页)的六龙爻辞所示天象与春秋、特别是汉代的天象是不一致的,用东汉许慎《说文》的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和当时农谚来解释六龙所示天象是不恰当的。2、在易学和术数领域中汉至隋唐的易学大家(如京房、何妥、孔颖达引"先儒"说等,),都众口一词地说"建子起潜龙"、太簇(正月)见龙在田、五月龙跃於银河、七月飞龙在天、九月龙晦不见、九月至十一月"见群?quot;,与春秋秦汉的实际天象都提前了一个月,这是为什么?是否能置古人观点于不顾而把乾卦六龙天象和秦汉时的苍龙星象相提并论?

关于上述问题,陈先生认为是唐孔颖达"首先"提出,并认为其把"六爻分配于一年十二个月,每爻两个农历月"是"毫无根据的",并说"孔颖达自己也知道这种分配法是不合理的,尤其是九五和上六的矛盾更加突出"。我们认为,用这种断言是不能否定汉唐人记载的。因为,六爻配月决非孔氏首先提出,而是由西汉京房和《易纬·乾凿度》据先秦《彖传》、《文言传》的有关记载首先提出,东汉郑玄加以充实而形成的。六爻配月是在《周易》筮占系统中流传很古的一种说法。请看下列文献:

成于战国中期以前的《彖传》对乾卦六龙的解释是: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元即苍龙,苍龙星的出现,标志着"万物资始"的春天到来。大明,指太阳。《诗·大雅·大明》毛传:"日以广大,故曰大明"。终始,指四时,即一年长度。《礼记·乐记》"终始象四时"即此义。大明终始,即地球绕日运动的一个回归年周期。"六位时成",指六爻爻位效天地四时变化而成就"易气历"--长度为360天的历法(详下)。"时乘六龙以御天",即掌管历法的羲和驾着天上的苍龙星,走了六个阶段,完成了一年的周期,使天道(历法)得行。《离骚》?quot;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追。"王逸注:"羲和,日御也。"又有补注谓:"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故汉苟爽注《文言传》"时乘六龙以御天也"时说:"御者,行也,阳升阳降,天道行也。"显然,《彖传》的意思是说:乾龙出现,春天到来,羲和观察掌握了一年中的六种龙态,据以制定了反映"天道运行"的太阳历法。汉代易家正是据羲和御六龙、观象制历的古老传说把乾卦六爻配于月份的。如:

《京氏易传》卷上:"建子起潜龙。"(《四库全书·术数类》)

《易纬·乾凿度》卷上:"六位之变,阳爻者,制於天也;阴爻者,系於地也。""天地之气,必有终始;六位之设,皆由上下。"

《易纬·乾凿度》卷下:"天道左旋,地道右迁,二卦十二爻,而期一岁。乾,阳也;坤,阴也。并治而交错行。乾贞於十一月子,左行阳时六。坤贞於六月末,右行阴时六,以奉顺成其岁……阳卦以其辰为贞,丑与左行,间辰而治六辰。……历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为一岁,易以三百六十析当期之日,此律历数也。""卦当岁,爻当月,析当日。"郑玄注:"贞,正也。初爻以此为正,次爻左右者,各从次数之。"又注:"历以记时,律以候气。气率十五日一转,与律相感,则三百六十日粗为终也。"

上述文献用乾、坤两卦的十二爻来表示十二月360天的"易期",当称为"气历",实为一种反映"天地之气"变化的太阳历。乾六爻象天左行,初九爻正于十一月,"间辰而治",即九二当正月、九三当三月……上九当九月;坤六爻象地右行,初六正于六月,六二当八月、六三当十月……上六当四月。每15日1气,两气一月30日,每一乾爻表示"阳气"运行的两个"气月"(陈先生认为"每爻两个农历月"是错误的),而六爻为一期(年),全年360日。据此其对应关系可见下表:

十二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卦爻 乾初九 坤*** 乾九二 坤六五 乾九三 坤上六 乾九四 坤初六 乾九五 坤六二 乾上九 坤六三

易气历十二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二律 黄锺 大吕 大簇 夹锺 姑洗 中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上表即易学中的"爻辰说"和"卦气说"的一种。郑玄的爻辰说与《乾凿度》大同小异,不赘述。唐孔颖达所谓"先儒曰:诸儒以为九二当太簇之月",即本于此,决非孔氏首先倡此说。西汉京房和西汉晚期成书的《易纬乾凿度》所载的这种说法,对后世影响甚大,宋代大儒程大吕说:"汉魏以降,言《易》、《老》者皆宗而用之,非后世所托。为诚稽古者所不可废也?quot;(《四库全书·易纬乾凿度》提要)不仅隋代何妥继承此说以解乾卦六爻龙态所当月份,而且历代以此解者屡见不鲜,决非孔颖达"毫无根据"的胡诌。如:

《后汉书·鲁恭传》:"《易》曰:"潜龙勿用",言十一月十二月,阳气潜藏,未得用事,虽煦嘘万物,养其根(亥,草头),而犹盛阴在上,地冻水冰,阳气否隔,闭而成冬。"

《梦溪笔谈·象术篇》上:"登明者,正月三阳始兆于地上,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故曰登明。"

至于孔颖达所怀疑的"九五为建申之月,为阴气始杀,不宜称飞龙在天。上九为建戌之月,***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是其据西汉孟喜的卦气说"十二消息卦"而对"爻辰卦气说"的诘难。据消息卦气说,夏至五月姤卦用事,一阴始生,七月否卦用事,阴阳气各参半,而"飞龙在天"应表示阳盛,故建申之月不宜称"飞龙在天";九月五阴一阳的剥卦用事,"***即盛",而此时是"亢龙"阶段,阳极盛,故孔氏认为《说卦传》的"与时偕极"不符合消息卦说。这是用十二消息卦去质疑阳气左行、阴气右行、"间辰而治六辰"的爻辰卦气说,是古人对各种卦气说的不同理解,显然不能以此否定五至九月阴生、阴盛时天空中苍龙星的存在,所以孔氏以一种卦气怀疑另一种卦气说的观点,不能作为否定六龙配十二月所示天象的根据,更不能断言见龙在天为"太簇正月"的是毫无根据的。我们认为,对汉京房、《乾凿度》、郑玄等古人的以爻配月方案,如果没有确凿的根据,是不能任意否定的。

其实,汉儒关于"建子起潜龙""太簇"(夏历正月)正月时"见龙在田"的认识完全可能是历史上曾出现的天象。因为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由于岁差的缘故,每年的春分点都逐渐西移,平均速率是50″26,这就意味着恒星年与回归年每年有20分钟之差。那么,每隔71.6年便移动1度,每移30度时序就会推迟约一个月,而时间就会相差2148年。

这就是说,我们现代夏历三月份才能看到的龙头角宿初昏时出现在地平线以上的天象,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秦汉时期则出现在二月份,所?quot;二月二,龙抬头"即当时实测天象。如果再提前到距今4400年前的虞夏时期(原始社会末期至夏初),先民们看到的七种龙态与月份的关系如下:

夏历正月,看到"龙抬头",西周爻辞称作见龙在田。三月看到东南方的"惕龙"身体绝大部分出现在地平线以上,称作君子(龙)乾乾。五月份天上银河横空,苍龙的心、尾、箕跌入银河与赤道交叉部位所形成的天渊中,而头、脖、胸则伸展欲跃出银河,称作苍龙"或跃在渊",《夏小正》的五月"初昏大火中"显示的正是这种天象。至七月份立秋前后,无拘无束的苍龙在西南星空中飞翔,称?quot;飞龙在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飞的龙头、身、尾会逐步的没入西方地平线。至九月份,日躔在尾宿,如《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春秋时十月,夏时九月),日在尾",指的就是这种天象。苍龙体与太阳同升同落,怎么也看不到了,此即上九高亢的龙走向其反面,像月晦一样,尽晦于地平线以下,称作亢龙有悔。十月以后至十二月以前,苍龙星以不同的形式(或见头、或见身、或见整体)表现为晨见东方,故此时见到的不是正月以后、九月以前见到的那条天龙,而是呈现不同形态的"群龙",故用九爻称作"见群龙"。"无首吉"是占辞,表示盛阴时不当用纯阳之正龙,处于阴盛时期?quot;群龙"如果要用的话,"无首"(无领头的)为吉,即要"韬晦阳气"而为用。不然,不能"与时偕极"。"见群龙"的用九爻所表之"气",当为十月三十日"时极"(龙历的最后一天)到来年开始日(观日影而测定的冬至日)以后的然5-6天的"过年日"(详下)。至十一月(春秋的建子之月)冬至,开始新的太阳年周期,以不见之龙--"潜龙"为象,故曰"建子起潜龙",初九爻始用事,开始新的龙态周期。

很显然,虞夏时代的苍龙天象与汉儒们所说的乾卦六龙天象是相当吻合的。换句话说,西周晚期以前形成的乾卦六爻爻辞所显示的苍龙在夏历十一月、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的不同形态,只能用虞夏时的初昏或平旦时的天象来解释,其观测年代当是虞夏之时。如果像夏、陈二先生锢于东周秦汉时天象去理解汉儒正月"见龙在田"的说法,就难怪会得出"过分偏滞""失去原来天文根据,难以自圆其说"(文史,11页)、"毫无根据"的否定结论。六个龙态与后来的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可列于下表:

十一十二月 正月二月 三月四月 五月六月 七月八月 九月十月

潜龙勿用 见龙在田 终日乾乾 或跃在渊 飞龙在天 亢龙有悔

大 冬 小 大雪 至 寒 寒 立 惊 雨 春春 蛰 水 分 清 谷 立 小明 雨 夏 满 芒 夏 小 大种 至 暑 暑 立 处 白 秋秋 暑 露 分 寒 霜 立 小露 降 冬 雪

人们肯定会问:汉代以前未发现岁差,汉儒们怎能知道距其两千多年以前的苍龙位置?又为什么不用当时的"二月二,龙抬头"举目可见的实际天象去解释乾卦九二"见龙在田"等六爻龙态?而非要固执的说正月"见龙在田"?

以上问题,我们的看法是:汉代易学家所说是远古一种用于授时、占卜的一种太阳历法--六龙季历的天象根据流传至秦汉的结果。正像《尚书·尧典》四仲星天象流传至春秋战国由后人整理记录一样,六龙天象也从虞夏流传到西周,通过易筮系统记录于乾卦六爻,解释于《易传》和汉儒。这一点古人也是这样认识的,如《后汉书·鲁恭传》曰?quot;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据皆夏之时也。"注曰:"谓气候及星晨昏旦,皆夏时也。"

先民们很早就观测和掌握了苍龙星的不同变态与节气月份之间的关系,这虽是汉人和我们的推测,但非常幸运的被下列二个有说服力的证据所证实:一是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正月龙见的记录:

癸卯卜,口贞,有启龙,王比,受有又(佑)?

贞:有启龙,王勿比?(《外》四五三)

以上两辞见于一版,乃一事对贞。温少峰等先生认为:"龙,是东宫苍龙之龙宿。""启,乃节气之称,即后世之启蛰,西汉时因避景帝之讳,改称惊蛰。""有启龙者,谓时届启蛰,龙宿见于东方也。"此观点受到赵庄愚、张培瑜先生的肯定。赵先生说:

"由岁差关系及各节气之昏时关系、地纬的南北关系等,以推距今3200年(即约当武丁前后)之天象是:其惊蛰节晚六时半时,角宿升至地平线上约10o,是为龙始见。启蛰即惊蛰,商周是以惊蛰节居雨水之前,故先启蛰,后龙见。"

商周惊蛰在雨水之前,意味着惊蛰不是二月节,而是正月气。我们认为,温氏把"启"释作"启蛰"虽无不可,但缺乏文献根据。"启"在先秦文献中指节气的时候,都指立春或立夏。如《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quot;杜予注:"启,立春、立夏。"此处甲骨文之启,当指立春。无论立春或启蛰,商代就有正月龙见的认识是毫无疑问的。不仅如此,商人观察正月龙见的目的,也是为了观象授时的"告龙",如:

贞:告龙于……(《宁》三 . 四三)

贞:惟告龙,令?(《存》一 . 一七一四)

辛亥……告龙于父丁,一牛?(《粹》三六五)

"告龙",即苍龙星见时春天将到来,将此事祭告于天、先王和众人,准备农事,也即观龙象祭而授时。

先秦秦汉的古籍把这种观苍龙而授时追溯的更早:

太皓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皓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左传》昭公十七年)杜予注:"太皓,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令官。"

纪,当指记时制历的"历正"官;龙纪,指历正制订的以龙为纪的历法。这可从少皓以"鸟纪",让诸鸟官掌分至启闭的"气历"明显的看出来。关于伏羲作龙纪,它书也有载:

"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以化天下。"(《尸子》)

"伏羲氏……命臣潜龙氏作甲历。"(《古坟书·太古河***代姓记》,《魏晋丛书》)

此说伏羲时代已观龙象而作卦、观龙象作"龙记"、"甲历"(以天干排日序的历法,即龙历)。

除伏羲外,远古帝王几乎都有御龙制历的记载:

神农。《御览》卷78引《春秋命历序》:"有神人名石耳,苍色在眉,戴玉理。架六龙,出地辅,号皇神农,始立地形,甄度四海,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一万里。"

黄帝。《御览》卷79引《韩子》:"师旷谓晋平公曰:’黄帝合鬼神於西太山之上,架象车,六交龙,毕方并馆。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乃作为清角之乐。’"

颛顼。《御览》卷79引《大戴礼》曰:"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乘龙而至四海,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济於流沙,东至於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砺?quot;

上三条都是神农、黄帝、颛顼"架六龙"御天巡地的传说,凡"日月所照,无不砥砺",说明"驾六龙"可游丽天地,具有观天象运行、察四海诸方、尊大小之神的功能。六龙作为载体,当与六龙历有关系,历,丽也,即丽日月星空和山川四海,反映在时日上即历。

帝喾。《御览》卷80引《大戴礼》:"请问帝喾。孔子曰:玄嚣之孙,蟜极之子,曰高辛氏……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动也时,其服也土,春夏乘龙,秋冬乘马,黄斧绋衣,执中而获天下。"

羲和,除上引《离骚》王逸注外,《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爰息六螭"高诱注:"日乘车架于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於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

到尧舜和夏启时,还有"时乘六龙以御天"的传说:

《御览》80引《易坤灵***》:"其母(尧母庆都)萌之,玄云入户,蛟龙守门,故曰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御览》82引《史记》曰:"昔夏后启筮乘龙以登于天,枚占于皋陶,皋陶曰:’吉,而必同与神,交通以身,为帝以王四卿。’"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龟藏》:"夏后启筮御飞龙登於天,吉,明启亦仙也。""明夷曰:夏后启上乘飞龙,以登於天。皋陶占之,曰吉。"

以上古籍所载"御龙登天"和以龙象授时制历事,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初,先民们已对龙星观察的相当细致,"六龙"即苍龙在一年中的六种龙象,也即以龙星为准分一年为六个阶段,这就是周易乾卦六龙龙象的来源。但也无庸讳言,上述文献夹杂了不少后人的认识,需要其他证据证明方能认可。幸运的是,御龙登天的传说却被仰韶文化时期的考古资料所证实。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了三组龙、虎蚌塑,时代距今5800±110年左右。其中第三组蚌塑位于东北--西南走向的灰沟中,灰沟底部铺垫有10厘米厚的灰土,然后在灰土上摆蚌***。由此可以推断,该蚌塑在先民心目中必含有十分严肃的意义。该蚌***如左:

发掘简报描述说:"***案有人骑龙和虎等。人骑龙摆塑于灰沟的中部偏南,龙头朝东,背朝北,昂首,长颈,舒身,高足,背上骑着一人,也是用蚌壳摆成,两足跨在龙背上,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面部微侧,好象在回首观望。虎摆塑于龙的正面,头朝西,背朝南,仰首翘尾,四足微曲,鬃毛高竖,呈奔跑和腾飞状。另外在龙的南面、虎的北面、龙虎的东面,还各有一堆蚌壳,龙南面的蚌壳面积较大,高低不平,成堆状。虎北面和龙虎东面的两堆蚌壳较小,形状为圆形……另外在这一层位上,还有许许多多零星的蚌壳,似乎也并非随便乱扔的。从整体看,这条灰沟好象一条空中的银河,灰沟中零星的蚌壳,犹如银河系中无数的繁星,……但人骑龙和奔虎腾空而起,如在空中奔驰,则非常形象,非常壮观。"

此***毫无疑问的证明六千年前的中原地区先民已有"乘飞龙以登于天"的传说,古籍把此传说归之于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羲和、夏启不是没有根据的。值得注意的是,发掘者把这一"东北--西南走向的灰沟"看作"好象一条空中的银河",是非常有道理的。笔者认为,当五帝虞夏时的传说时代的夏季五月份,银河正是在天空呈东偏北--西偏南走向,而苍龙星此时正横飞于南方星空,龙尾部跌在银河与赤道交叉的"渊"中,而龙头和身子高昂,欲跃出渊。而蚌***中的龙,前蹄弯曲扬起,后蹄用力蹬空,明显?quot;跃起"之状,后爪和尾部下有一右旋作近圆形的蚌壳组合,也明显表示了这个银河之"渊"。这就是说,位于蚌***南方的"人骑龙",不仅意味着"乘飞龙以登于天",而且显示了乾卦九四爻"夏历五月"苍龙"或跃于渊"的天象!骑龙之人即"御者",据前引文献他当是《尚书·尧典》中"乃命羲和,钦若吴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的羲和。更有意思的是,当夏历五月,东方苍龙位于正南的时候,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正好位于正北,而银河在觜、参部位以北、与天赤道的交叉点附近也鼓出了一个旋渊,这种天象在蚌***中竞也被真实的反映:腾空之虎?quot;跃龙"相对而位于北方星空,虎北面旋成近圆形的蚌壳组合,也正显示着银河北部的这个旋渊!

惊蛰文案篇6

归于泥土耿 立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②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到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故乡给你皮肤的红点和瘙痒亦是如此,疼痛使你知觉故乡的存在。故乡以另一种方式呼唤你。③农民和庄稼都是从泥土里生出来的,庄稼是泥土给农民的礼物,农民是泥土给庄稼的礼物,他们是默契的厮守者。有时一茬庄稼熟了,与泥土厮守的人也熟了;有时庄稼不熟,与泥土厮守的人也会熟。几千年几万年了,有谁知道有多少茬庄稼熟透了?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人熟透了?应该说泥土是沉默的,总不会絮絮叨叨说三道四,熟了就熟了,没有那么多文人的牵扯。④惊蛰了,那么一个响雷陡然在泥土上喊话,泥土经不住这样大的诱惑,于是不管黑土黄土,都不再矜持,先把自己的身子软下来,让一切生灵在自己的怀里蠕动。惊蛰了,枯了一年的野草又重返人间,那天羊的嘴突然感到了草的多汁,羊的蹄子突然感到了泥土的粘脚。连囤里的粮食种子也知道了泥土的喊话,于是一垄一垄的种子开始告别储藏,到泥土里,像褪掉衣服洗澡。节气到了,该释放的就释放。⑤我曾看到父亲用手扒开泥土,看泥土的成色,有时他竟然把泥土放在嘴里尝尝咸淡。故乡的泥土不能说每一寸都有父亲的脚印,但每一寸土地都有他注视的目光。对泥土和节气,父亲一直敬畏,即使他老年病了。有一次在田野里,我看到父亲用抓钩在地里敲砸土垃,一下一下那么专注,有时砸不开,他就蹲下,用手把那土块攥在掌心,一下一下揉搓。太阳就在头顶,泥土被晒得白花花。我不理解父亲,就埋怨说把最后的这地给人算了。但他固执地说:“没有了土地,那怎算农民。到泥土里转一转,薅一把草,捉一下棉花和芝麻上的虫子,也比闲着强。”⑥不能亏待土地,你亏待了它,它就报应你,收成不好,炊烟不起。与土地厮守的人,高三语文质检(Ⅰ)第6页 (共8页)彼此都清楚对方的脾气秉性。哪块泥土性硬,你就多掺和点肥料,多给些水;哪块泥土面软,你就让它歇一茬歇一季。泥土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你伤了它,它就给你脸子看。⑦父亲用抓钩敲砸土块,说: “到挪不动了,再说不种庄稼的事,能种一茬是一茬。”是的,故乡是用一茬一茬的庄稼来计量生命的长度。有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茬念想;送走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⑧庄稼的茬子是无穷尽的,人的一生是有尽头的,而在泥地上劳作的人是无穷尽的。即使乡村都起了高楼,即使乡村的路面都铺成了柏油,农民也还是和土地亲近。那时,庄稼还是一茬一茬,还有播种还有收获。真的没有了播种没有了收获,大地上没有了农民,没有庄稼,那大地还会留存什么呢?⑨霜降了,庄稼叶子颜色慢慢发暗,没了精神,树的枝条开始删繁就简。“删繁就简三秋树”,那删繁就简的手,是霜降,是节气。⑩霜降过后,父亲说:“泥土也该躺倒睡一会,谁不累呢?泥土也要歇息一下筋骨。与泥土厮守的人要讲良心,让泥土安静地睡一觉,不要打搅。”泥土睡觉的时候,连故乡的狗也会噤声。有时土地有了鼾声,那雪就会覆盖下来,鼾声就成了白色。(选自 《藏在草间》,贵州人民出版社,有删改)1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第2段中划线句子用身体的部位不适引发疼痛类比,说明故乡在人心灵中打下的烙印,通俗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第 6段中 “报应”“它就给你脸色看”等词语,表明泥土有灵魂有记忆的,也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人不能亏待土地。C.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土地观。D.这篇散文以泥土为中心,托物寄情,抒写了泥土、庄稼、人三者之间水***融的关系,抒发了对泥土的热爱,表达了在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呼吁人们要呵护土地。E.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从自身经历和审美形态等层面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对泥土进行了述写和认识,情感真挚,富有哲理。14. 简要分析作者用大量篇幅叙写父亲 “敲砸土块”一事的作用。(6分)15. 联系全文,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整体赏析第4段和第 10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16. 《庄子·在宥》有这样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意思是,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 “归于泥土”内涵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13. 【答案】BD【解析】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和内容的把握。解答此题首先要有整体意识,然后逐项根据涉及区间思考其与上下文和文章主旨的关系甄别比较。B项 “土地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说法过于夸大,加点词语意在强调人如果亏待了土地,土地也不会给人带来沉稳的收获;D项 “表达了在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文中无此意。14. 【答案】①父亲敲砸土块的言行,写出了他对泥土敬畏与依恋,形象表现在泥土中劳作已成为父亲这一类农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他们已离不开土地(2分),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变得具体可感,同时增添了泥土对乡村、对生命的美好意义 (2分)。② “敲砸土块”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阐发文章主旨作铺垫 (2分)。【解析】考要句段的作用。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对内容主旨的表达、结构层次的推进或转折、运用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来思考。句段的作用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答题时可以借鉴以下模式:(1)概括内容+对内容主旨的作用 (2)结构上的作用。一方面是丰富文章内容,具体阐释了文章开头的 “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另一方面是为下文做铺垫。15. 【答案】①第四段划线部分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泥土禁不住诱惑时单纯可爱的动态美;第10段划线句子用夸张和拟人写出泥土睡觉时的成熟安详的静态美。(2分)②动静结合,节气的对比写出了泥土让人热爱与依恋,使文章节奏张弛有度。(2分)【解析】本题考查领会作品艺术魅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等能力。答题既要单独分析其表达技巧,又要结合起来整体考虑。16. 【答案】要点:①我回故乡,泥土把故乡记在皮肤上,在我的皮肤上刻上乡村的徽章,故乡的泥土、故乡的一切永远让人眷顾;②惊蜇回归,泥土释放生命,送走一茬庄稼,泥土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深情赞美泥土的无私奉献精神。③来了霜降,泥土回归宁静,人对土地应心存感激,亲近和敬重生长收获、养育生命的泥土;④生命归于泥土,人与土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农民以在泥土的收获来计量生命的长度,启示人生应辛勤耕耘,不懈努力,才能收获如泥土般沉稳、宁静与满足。(每点2分,答其中三点即可)【解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体察与阐发能力,考查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能力。答题应当注意审题,“归于泥土”是文题,理解应从全篇入手,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同时又要联系生活体验作适当的阐发;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格式,讲究层次,观点突出。

惊蛰文案篇7

萍子从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并发表作品,在近30年的创作生涯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先后发表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出版有《纯净的火焰》《萍子观水》等诗集,近作《我的二十四节气》受到诗歌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3月21日,由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文学院、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大河报社、河南省诗歌学会共同主办的萍子诗歌研讨会在河南省文联举行,与会专家对萍子的诗歌给予了认真深入的研讨和高度的评价。

惊蛰

我愿意把一切都看做好意

比如这场惊蛰的大雪

不声不响覆盖所有

让春天有一个干干净净的开始

比如这场倒春寒

让人再次憬悟

有信心,就无所畏惧

江南的梅花开得正好

黄河两岸杨柳吐絮

母亲已如期回到乡下

蛹已经醒来,桃树

为蝴蝶备好了花翅

许多话我没有说出口

你金刚般的智慧

必先期抵达,大地松动

心潮汹涌无边绿意

夏至

麦收过后

田野一夜间长出新苗

蝉不舍昼夜

一遍遍唱起了悟的歌谣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老祖先早已看破阴阳的嬗变

我曾经在短促的春天浪费许多时光

在这个漫长的夏天却异常警醒――

想知道,你是从哪里获得了热情

哦,从你的眼睛里我找到了答案

水边的菖蒲,花园中的木槿

晴空闪耀着不知疲倦的星辰……

或许,在钟摆停止之前我会说

我曾经那样爱你

像母亲、女儿、姊妹一样热爱你

而时光之水如此浩荡

或许,我终将不置一词

唯有感叹

这最长的一天,真好

让我遇见你,握手,告别

在芬芳的晚风中写下怀恋的诗句

噢,这平凡而又伟大的一天

千百年来打着感恩的印记

生生不息的土地被庄严地摆上祭坛

古今同心,供奉如仪

小暑

你说,火炬才刚燃起

光明温暖已经降临

我却在孤独中意兴阑珊

火焰渐渐低迷

在高温天气感到寒冷

直到看见你的那一刻

生命活力才重新回到我心底

你就是这样进入我的生命

除了诗歌,没有任何言语

能够表达我的感动和皈依

说出来的话是瀑布飞落的水珠

那难以表述的将自己掷为碎玉

化为清溪奔流不止

只能这样。如果你是大地

我必润泽你的心田

如果你是大海

我必与你融为一体

我愿意为你而改变

以有节制的生命之火

烘烤这寒意深彻的人生

立秋

穿过喧闹的街市

亲近一池绿水

这个秋天从赏荷开始

美貌的天人

与净土隔着咫尺

我眷恋所有难得的缘分

一路奔走,一次

再一次与你们相聚

听说,不断有人在离开

去往不知所终的地方

医院的走廊里躺满不幸的人

噢,我有多么可怜他们

就有多么珍重你

别忘了给我你的微笑

即使你可以主宰世界

看啊,夜的舞台上

优雅的歌者

娓娓诉说衷肠

我心疼她

为之洒下悲伤的泪雨

而凉意尚浅

我仍然对前路充满热情

在星光下

与心爱的小妹一起采摘蜜桃

谛听蟋蟀清亮的叫声

这一切,怎一个“秋”字

说得

处暑

一场秋雨

披一层薄凉在身上

盛夏的光焰渐渐熄灭

金色的火种被果实收藏

季节的轮回多么迅速

真该伏在一棵老树干上

痛哭一场

想起四月的那个黄昏

还是笑了

为命运的眷顾向天地顶礼

从春到夏

一盏心灯总是亮着

天冷的时候

请一定记得问候我啊

何止这些

千年

万年

又何妨

霜降

带着萝卜的脆

柿子的甜

的鲜

树叶的艳

从空中落下来

在深秋嫣红的面颊

敷一层冷香的粉

糖葫芦一样

酸甜可口的音节

足以拨动所有人的心弦

一匹斑斓的织锦

层层叠叠

缠绕在北半球风姿绰约的腰间

岁月如此静好

连最忧伤的人也忘记了烦恼

让我以为

你会这样

终生与我相随

小雪

南来的风

吹开入冬后小阳春般的笑容

我知道,你有一个红色的梦

就像小时候在太阳下

闭上眼,所看到的最美丽的红

我知道你一直在奔跑

有一天,带着满身热气跑进严冬

我愿意自己是一场雪

有着世上最温柔的心情

我也有了一个梦想,白色的

像雪后的空气那样洁净

只为了对你说

如果冬天可以下雪

如果冰雪可以消融

我们的梦,又怎能不盛开

惊蛰文案篇8

它长在一块岩石下面。

那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山洞,洞口很扁很宽。好奇心作祟,我压低身子钻了进去。洞底的趋势是向上的,光线照不进来,最后甚至有“伸手不见五指”的架势。还没走到底,我就想返回了。就在这时,一点白色闯入我的视线,把我晃了一下。走过去,原来是一朵花。“真是奇观啊。”我在心里赞叹。在手机的照明下,我越发被惊艳了。花瓣纯白无瑕,薄如蝉翼,仿佛吹弹可破,这让我生生断了触摸它的念头,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一刻,好像世界上只有我和它,一切都静止不动,就连时间也凝固了。我的心里莫名的平静,那奇妙的感觉无法形容。盯着那朵花,我失了神,不知过了多久,听到有人叫我。回过神来,看着这朵花,依然是那么普通的样子,如果长在草丛中绝不会有人多看一眼,但因为这是沙漠,所以它的存在叫人无法忽视。

我一开始以为它的出现是一个奇迹,但仔细想想却不是。为了盛开,它默默地积攒能量,将根深深地扎向地底,它蛰伏在那黑暗的角落,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破土而出,却只见到一个阴冷的世界。但它还是绽放了,那一刻惊世骇俗。如果,它高调地挺立在路边,可能会被漫天的黄沙席卷;可能会被游人摘走;甚至可能会被人一不注意踩在脚下,那么我就万不能见到这样一朵洁白娇嫩的花。

这次,意外的,我没有打开相机记录下这奇特的景观,而是又看了一眼,就走向了洞外,没有回头。我想,我会记住它的,不仅是令人惊艳的外表,还有……

果然,没多久我就想起了它。

那是一次不大不小的考试。由于考的都是我熟悉的知识,所以高分手到擒来。我很得意,不断和同桌比对答案,当然结论都是我的答案完美无缺。我的心被优越感迅速填充,却总是有一丝空隙。突然,毫无预警地,崖缝中白花挺立的身躯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想,如果花会说话,那她现在一定在嘲笑我吧?有本事的人从来不炫耀,况且我这次只是侥幸……想到这儿,我抿紧了嘴再不多说一句,拿起书本开始认真攻读。

每当我因一点成就而洋洋得意时,我都会想到白花低调谦虚的娇美;每当我因心生懒惰而不愿钻研时,我都会想到白花扎根深厚的坚韧;每当我满足于一种方法而放弃另辟蹊径时,我都会想到白花独自挺立的傲然。因为这样,我的成绩开始稳定地上升,我也终于在一次大型考试中锋芒毕露。

没有因为,怎么会有所以呢?也许顿悟后的这时,那朵岩缝中的花才真正被我铭记。

怦然心动

沙漠里,岩石下,黑暗中,在这样的一种困厄环境下,作者邂逅了一朵洁白娇嫩的花。看到花的那一刻,作者感觉似时光凝固。那一瞬间打动他的,不仅仅是花的美丽娇嫩,而是惊异于这朵花要怎样深入地下,积攒能量,执著生长,只为某一刻的悄然开放。打动他的已不是花的外表,而是那一份执著坚韧、纯朴坦然的心灵。

生命的形式多种多样,但身居困厄,仍怀着一份执著纯朴之心,只为尽情绽放来答谢自己、答谢生命,这样的生命足以令每个人心生敬意。

惊蛰文案篇9

【论文摘要】本文从徐寅所处时代背景出发,着重讨论了徐寅咏史诗的内容,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性。咏史诗是徐寅诗歌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代表作品,对我们研究徐寅起着具有重要的作用。 

怀古咏史是我国诗歌的传统题材,在晚唐五代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咏史诗更加繁盛。诗人们漂泊乱世,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照历史兴衰,使这时的咏史诗融汇着对现实的讽喻和对个人身世的感慨,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冲击力量。此时的徐寅写了一系列咏史诗,这些诗不落窠臼,别有寄托。这部分诗歌也是徐寅诗集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代表作品。从诗歌内容上看,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场面的描写,有对 占代先贤的歌咏及对历史上反面人物的的深刻批判。 

首先,对历史事件及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抨击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情怀。徐寅有一首咏史诗描写过去的战争场面,《和人经隋唐间战处》:“卷旆早归国,卧尸犹臂弓。”、“草间腥半在,沙上血残红 。”通过对战后战场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出战争的惨烈。时代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的主题唐末五代***阀混战、社会动荡,当时中原 一带经常处于战乱之中。徐寅曾经长期寓居京城,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烽烟千里、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这些都在他 的诗歌中真实地反映出来。 

徐寅在诗中对几次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揭露。如唐末黄巢起义时攻破长安,僖宗被迫逃往蜀中,徐寅有诗 《闻长安庚子岁事》记载此事,“羽檄交驰触冕旒,函关飞入铁兜鍪 。”写出了前方金戈铁 马的危急战事;“皇王去国未为恨,寰海失君方是忧 。”写强敌压境 ,国君弃国逃亡,天下百姓流离失所;“五色大云凝蜀郡,几般妖气扑神州。”“凝”、“扑”突出了当时形势的险峻;尾联表达了对明君的渴望,也写出了诗人的悲愤与无奈。起义过后没多久,天佑元年即 904年,朱全忠纂唐,徐寅作诗反映了这场浩劫:“上阳宫阙翠华归,百辟伤心序汉仪。昆岳有炎琼玉碎,洛川无竹风凰饥。”(《寄卢端公同年仁炯时迁都洛阳,新立幼主》) 

其次,徐寅在咏史诗中歌咏了古代先贤的高洁品行,有的表达了对圣贤 的仰慕 ,如“布衣空手取中原,劲卒雄师不足论。楚国八千秦百万,豁开胸臆一时吞。”(《读汉纪》)“能均汉祚三分业,不负荆州六尺孤 。”(《蜀》)对诸葛亮的丰功伟业高度赞扬。唐末由于皇帝昏庸、宦官专权、朋***相争的混乱局世,造成小人 占高位,而贤人则备受摧残。作者 自已也是屡试不第,怀才不遇,正是 由于有这样 的生命体验,徐寅在诗中对历史上的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给以了极大的关注,流露出末世知识分子忧患意识,对自己的艰难处境深表愤慨。《读 史》一诗对范增的不平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亚父凄凉别楚营,天留三杰翼龙争。高才无主不能用,直道有时方始平。”(《读史》)诗中亚父即指范增,范增曾辅佐项羽 ,但意见不被采纳,愤然离去,后忧愤而死。“高才无主不能用,直道有时方始平 ”是本诗 的主旨,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范增的惋惜之情。徐寅足一位 自视很高的诗人,在诗中曾以李白自诩,“借将前辈真仪比,未愧金奎李谪仙。”(《咏写真》)同时他也确实很有才华,早年在长安时就已有赋名。所以他又不甘于就此沉沦,心中仍对 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逐臭苍蝇》:“首阳山翠千年在,好奠冰壶吊伯夷。”诗中运用了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对他们特立独行的品行推崇备至,并借以自况,曲折表达自己不肯随流俗的处世哲学和高尚节操。“伍员岂是吹箫者,冀缺非同执耒人。神剑触星当变化,良金成器在陶钧 。” (《龙蛰二首》)表达了诗人盼望早 日看到***治的清 明,能够一展鸿 ***的愿望。 

第三 、徐寅咏史诗中充斥着对历史上反面人物的无情批判。身处乱世的徐 寅有感 于唐末混 乱的***局 ,借咏史诗针砭晚唐统治者的用人之道,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并表达了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徐寅善于运用对 比、反衬的手法,如 “在井蛰龙如屈伏,食槽骄马忽腾骧。”(《魏》)将蛰龙与骄马进行了对比。“宣尼既没苏张起,风鸟不来鸡雀喧。刍少可能供骥子草多谁 复访兰荪 。”(《寓题述怀》)此诗中把孔子与苏秦、张仪,凤鸟与鸡雀、杂草与兰荪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不合理的用人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徐寅还在诗中表达了对奸佞小人 的无情嘲讽,如 《张仪》:“荆楚南来又北归,分明舌在不应违 。怀王本是无心者,笼得苍蝇却放飞。”将张仪比作令人厌恶的苍蝇徐寅有些咏史诗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徐寅借咏史诗讽刺封建 帝王 昏庸误 国以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楚于与陈后主作为亡国之君的代表对象 ,借古讽今,抒愤 寄慨。诗中这些人物形象的选取都具有典型意义。因晚唐社会危机四伏,而皇帝仍是整日游乐嬉戏,荒于酒色,至国家安危于不顾。作者选取的这些人物具有封建统治者残暴、荒***、骄奢与昏庸的共性,联系起来写引发读者的思考,作为历史的警钟,具有有深刻的现实讽喻意义。陈后主是南朝陈的最后一位君主,荒***误国,是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徐寅曾作一首《陈》,“兵戈半渡前江水,狎客犹闻争酒巡。”此句将盛与衰 、乐与哀作了鲜明的对 比,写出了陈后 主国破身亡的狼狈之态,与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恨歌》)有异 曲同工之妙。“六国商于恨最多,良弓休绾剑休磨。君王不剪 如簧舌,再得张仪欲 奈何 。”(《楚国史》)写楚王亲佞幸、远贤能,结果偏听偏信,上当误国的史事,恨最多”起笔不凡,把古人悼古伤今的强烈感慨传达 了出来。 

惊蛰文案篇10

[关键词]《聊斋志异》 龙形象 龙文化 文学价值

中国是一个龙文化极为盛行的伟大国度,龙文化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与社会文化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学作品自然也不例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尤其小说史上涌现了不少有关龙文化的文学作品。如唐代李朝威的传奇《柳毅传》、明代冯梦龙的拟话本“三言”和吴承恩的章回体长篇小说《西游记》等作品中都塑造了一些生动感人的龙形象。但以塑造龙形象、反映龙文化的作品篇目之集中,思想内容之丰富,文化底蕴之深厚而言。当首推清代著名文人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笔者初步统计,《聊斋志异》中有关龙形象和龙文化的作品有二十八篇。在这些作品中,既有以***腾动物身份出现的龙兽形象,又有以神仙身份出现的龙人形象。《聊斋志异》堪称中国古代有关龙形象、龙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有必要对《聊斋志异》中塑造的龙形象、展现的龙文化展开深入分析和研究。笔者为此不揣冒昧,对其展开初步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作为***腾动物的龙兽形象

众所周知,龙兽是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虚构出来的一种***腾动物,一直被中华民族信奉尊崇、顶礼膜拜。然而关于它的外形特征、本领能力、禁忌弱点及活动场所等方面的情况很少有人专门集中进行详细深入的介绍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聊斋志异》中却有十八篇作品从不同角度对作为***腾动物的龙兽的这些情况作了比较详尽具体的介绍和描述,为我们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1、在外形特征方面,《聊斋志异》中首先为我们生动地指出了龙兽与蛇、鳄鱼、蚯蚓等动物在外形上的相似性。如附录《龙》中交代被有道僧人抓获并置之于钵中的小龙“宛-小白蛇游衍于内”。卷二《猪婆龙》中描写猪婆龙(扬子鳄)的外形是“形似龙而短”。其实,这也正从反面说明龙兽的外形似鳄鱼而身体更长。无独有偶,在卷五《西湖主》中就有龙妃曾化形为猪婆龙以出游的情节描写。在卷二《龙》和卷七《龙戏蛛》等篇目中也都交代了龙兽与蛇、蚯蚓等动物在外形上的相似性。当然。《聊斋志异》还在一些篇目中为我们交代了龙兽在外形特征方面明显区别于蛇、鳄鱼、蚯蚓等动物的特点,如在卷二《龙》中交代了龙兽有鳞甲、脚爪,“众见龙垂云际。鳞甲张动,爪中抟一人头须眉毕见。”在卷三《西僧》中除交代龙兽有双角的特征外,还交代其身体具有颜色的情况,“二龙交角对口把守之……龙色白,鳞鬣皆如晶然。”在卷十《罢龙》中更加明确地交代了龙兽的外形特征,“下有群龙,五色,如盆如瓮,条条尽伏。有蜿蜒者。鳞鬣爪牙。历历可数”。《聊斋志异》中这些有关龙兽在外形特征方面的描述,进一步丰富和应证了我国古代民间对于龙兽的外形印象,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2、在本领能力方面,《聊斋志异》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龙兽的各种神奇本领和能力。其一。能自由变化体型大小和变化成蛇、鱼等其他动物形状。龙兽在体型变小时有的宛如蚯蚓,“细裁如蚓”(卷二《龙=》),甚至细小如麦芒、赤线。能栖身于民妇的眼睑中,“有民妇适野,值大风。尘沙扑面。觉一目眯,如含麦芒,揉之吹之,迄不愈。启睑而审视之。睛固无恙。但有赤线蜿蜒于肉分。或曰:‘此蛰龙也’。”(见同篇)而龙兽在体型变大时则有的宛如巨瓮,“头大如瓮,身数十围。”(卷二《蛰龙》)在卷二《龙》中比较具体讲述了龙兽由小到大变化的经过。“椽间一黄砖上盘一小蛇,细裁如蚓。忽旋一周,如指;又一周,已如带。共惊,知为龙……一巨龙夭矫其中,移时而没。”在同卷《蛰龙》中也讲述了龙兽由栖身于书卷、书箱的小物一跃成腾空巨龙的变化经过。在卷二《龙》、卷十二《雹神》等一些篇目中皆有龙兽变身为蛇、鱼等动物的情节描写。

其二,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发光发热。产生霹雳惊雷。在《聊斋志异》中众多有关龙兽的篇目中都描述了龙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产生霹雳惊雷的神奇本领。其中以卷二《龙》中描述最为丰富集中,“(龙)乃霹雳挈空而去”,“霹雳一声,震动山谷。天上黑云如盖,一巨龙夭矫其中”,“天暴雨,忽雷霆一声,裂眦而去”,“值隐晦,霹雳大作……龙垂云际,鳞甲张动……移时,八云而没。”在同卷《蛰龙》中则介绍了龙兽发光发热的神奇本领,“见一小物,有光如萤,蠕蠕而行。过处,则黑如蚰迹。渐集卷上,卷亦焦。意为龙,乃捧卷送之……方至檐下,但见昂首乍伸,离卷横飞,其声嗤然。光一道如缕……霹雳震惊,腾霄而去。”在卷十二《雹神》中介绍了龙兽“触之必遭风雹”的特点。在卷四《龙取水》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龙兽取水的经过,“见一苍龙自云中垂下,以尾搅江水,波浪涌起。随龙身而上。遥望水光模阔于三匹练。移时。龙尾收去,水亦顿息;俄而大雨倾注,渠道皆平。”在《聊斋志异》中,作者还交代了龙兽有时承担的重要职责,如在卷三《雷曹》中。龙兽承担着为天上雷曹牵引降雨缦车的工作,“俄见二龙夭矫。驾缦车而来。尾一掉,如鸣牛鞭。车上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在同卷《西僧》中,龙兽承担着把守隘口的重要工作,“又有隘,可容单车;二龙交角对口把守之。过者先拜龙;龙许过,则口角自开。”

3、在禁忌弱点方面,《聊斋志异》中也有所交代和描述。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一般只渲染龙兽的神奇本领和巨大威力,很少介绍龙兽的禁忌和弱点。然而《聊斋志异》却为我们集中介绍了龙兽在这方面的有关情况,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和不足。龙兽的禁忌和弱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怕缺水。龙兽在有水时,显得本领非凡。而一旦缺水时,则往往寸步难行。在中国民间也有“龙困浅滩遭虾戏”的说法,《聊斋志异》对此作了文学上的生动描述。卷二《龙》比较具体地展现了一条巨龙因缺水而受困的经过,“门外停贮潦水,浅不盈尺。龙八,转侧其中,身尽泥涂:极力腾跃。尺余辄堕。泥蟠三日,蝇集鳞甲。”直到天降大雨时,这条受困巨龙才“霹雳挈空而去”。其二,畏蛆虫。卷十《罢龙》中讲述了对付威胁船只安全的巨龙的巧妙办法,“如有所见,但糁米于水,寂无哗。”即利用龙害怕蛆虫进入其鳞甲的弱点,把在外形和颜色上很像蛆虫的白米撒入巨龙活动的水域中,使其躲伏避开,从而保证了水上行舟的安全。其三,易疲劳和受困。从《聊斋志异》中有关龙兽的描写中可知,龙兽并非永远精力旺盛、本领通天,它也有疲劳和脆弱的时候,如在卷二《龙》中讲述了一条巨龙首因为身体重拙而堕落村中受困的故事,在卷十《罢龙》中讲述了数条巨龙因为在天上行雨过于疲劳而先后堕落海中的故事,“忽自云际堕一巨龙,激水高数丈。龙半浮半沉, 仰其首,以舟承颔:睛半含,嗒然若丧……又一龙堕。如前状。日凡三四。”在卷四《龙无目》中则为我们讲述了双目失明的巨龙的惨状。“沂水大雨,忽堕一龙,双睛俱无,奄有馀息。邑令公以八十席覆之,未能周身。又为设野祭。犹反复以尾击地,其声塥然。”

4、在活动场所方面,《聊斋志异》中为我们介绍了龙兽平时活动的大致场所,它们中有的活动于村庄、寺院,可见于卷二《龙》;有的卧身于山间隘口,可见于卷三《西僧》;有的栖息于人们的书箱、案头,可见于卷三《蛰龙》有的翱翔于云中,可见于卷三《雷曹》;有的徜徉于大海中,可见于卷十《罢龙》;有的蜷缩于祠前水池中,可见于卷十二《雹神》。一般而言,栖身于村庄寺院、书箱案头、水池泥塘的多为小龙,而活动于大海、天空、山间隘口的则多为巨龙。它们中有的单独出行。有的结伴行动,有的集体活动,但多以单独活动为主:它们中有的以龙兽的本相出现,有的则是以蛇、鱼、蚯蚓、鳄鱼等别的普通动物的面目现身,这些在《聊斋志异》中都有所反映。

由于《聊斋志异》中有关龙兽在外形特征、本领能力、禁忌弱点及活动场所等方面情况的具体介绍和生动描写,使得我们对作为***腾动物的龙兽的印象更加清晰起来。这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古代龙文化,促进人们对龙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作为神仙的龙人形象

《聊斋志异》中除为我们精心地讲述了一些作为***腾动物的龙兽的奇异故事外,还为我们生动地塑造了一些以神仙身份出现的龙人形象。这些龙人形象中包括了龙女、龙王、龙妃、龙子等各类人物,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龙家庭人物形象系列。这些龙人形象因其身份、年龄、性别和经历等方面情况的不同,其涉及的题材也互有差异。《聊斋志异》中龙人形象涉及的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民女产龙题材。这是蒲松龄对古代民女感生神话的继承和创新,在《诗经・大雅・生民》中记载了周人始祖姜“履帝武敏”而孕生后稷的神话《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简狄行浴时见玄乌堕其卵,取而吞之,怀孕生契的传说。这些感生神话都以女性为主角,事件发生在水边,都有一个孕育生命的象征物。蒲松龄在继承前人有关感生神话的文学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把它改造为民女产龙题材,并把它与龙子报恩题材结合起来,塑造出生动感人的龙子形象,如卷三《苏仙》中的龙子虽然只有一半人类血统,但比起人间的孝子来说并不逊色多少,他对身为民女的母亲苏氏极为孝顺体贴。他在飞升到天上之前,特意为母亲留下一个能有求必应的神奇木椟。叮嘱她“倘有所需,可启藏儿椟索之,必能如愿”,让母亲得以源源不断地获得所需钱物,从而过上安宁富足的生活。在母亲去世后。他亲自赶回来“出金葬母”。为了报答乡亲们对其母亲的关心和照顾。他还特意“植二桃于墓”,为乡亲们栽下了“结实甘芳……年年华茂。更不衰朽”的仙桃树。这个龙子虽然未给人留下姓名。但他显得非常具有人情味和亲切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龙女嫁凡题材。这是一个古老而浪漫的文学题材,早在唐传奇《柳毅传》和元杂剧《张生煮海》等作品中就有龙女下嫁凡人的浪漫故事。然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这一题材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使其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如卷五《西湖主》中把龙妃遇险被救与龙女婚嫁报恩者两个情节结合起来,同时塑造了龙女、龙妃、龙婢等几个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龙女喜爱“以红绡抹额,髻插雉尾;着小袖紫衣,腰束绿锦”,骑着骏马去野外打猎,显得英姿飒爽:她“鬟多敛雾,腰细惊风。玉蕊琼英,未足方喻”,显得温婉动人:当她看到书生陈弼教冒失地题在她的红巾上的诗后并无怒容。反而“看巾三四遍”,并让龙婢用酒食款待他,可见她宽宏大度和聪慧爱才。尤为可贵的是,她对母亲极为善良孝顺。她之所以嫁给书生陈弼教,一方面是因为她看中了陈生的才华,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为了报答陈生对其母亲的救命之恩。作品中的龙妃虽然严厉易怒却不乏人情味,她知恩***报,显得有情有义。此外作品中的两个龙婢也都聪明伶俐、忠心耿耿,显得十分活泼可爱。又如卷四《罗刹海市》中对龙女、龙君、龙子等几个龙神形象的塑造也极为生动,其中以龙女形象最为感人。她欣然听从作为龙君的父亲的安排,嫁给了善良正直、富有才华的凡间小商人马骥,显得孝顺恭敬、敬贤爱才:当看到马骥思念家乡时。她积极支持他回乡侍奉父母,“不忍以鱼水之爱,夺膝下之欢”,显得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在马骥返回家乡后,她毅然坚贞自守,将两个孩子抚养长大并送至其身边:在婆婆去世后,她立刻“续临穴”,亲自上坟哭祭悼念。像龙女这样集贤妻、良母、孝媳、孝女为一体的感人形象,即使在人世间也极为难得可贵。作品中的龙君、龙子待人热情真诚、谦恭有礼,宛如人世间的谦谦君子。

3、龙宫赠宝题材。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龙宫是钱财宝库的象征和代名词。那里收藏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龙宫中的龙神也往往显得慷慨大方,经常赐赠财宝于人世间的凡人。使其过上富足安宁的生活。关于这一点,在《聊斋志异》中的不少篇目中都有所反映。如卷十―《晚霞》中的龙窝君精通音乐舞蹈、待人和蔼可亲,因为赏识溺水鬼蒋阿端聪慧过人、舞技高超,特意向他“赐五文F褶,鱼须金束发,上嵌夜明珠”,使其家由此巨富。同卷《织成》中的洞庭君为人宽宏大度、爱惜人才,他不但宽恕了柳生醉意中以齿啮咬其爱姬之袜的过错,而且还在考察其真才实学后将爱姬送给其为妻,并另外赠送其黄金十斤和持之可免劫难的水晶界方。作品中的龙妃也十分慷慨大方。经常馈赠柳生大量金珠珍宝。

当然,这些描写龙人的题材并非各自完全孤立,而是经常互相穿插结合,形成水融的关系,如卷三《苏仙》便把民女产龙题材与龙子赠宝题材结合起来,卷四《罗刹海市》、卷五《西湖主》、卷十―《织成》等作品都把龙女嫁凡题材与龙宫赠宝题材结合起来。而卷十《五通》则把龙女嫁凡题材与龙婢除害题材结合起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把这些不同题材结合在一起来塑造龙人形象,使得他们的性格更为丰富多样,形象更为丰满感人,作品情节也更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三、《聊斋志异》中龙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聊斋志异》中的龙形象是如此集中丰富、生动感人,体现了作者蒲松龄对于我国古代龙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文学价值方面,《聊斋志异》中的龙形象身上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在《聊斋志异》描写的龙兽形象中。只有个别是作为造恶者的面目出现的,在卷七《龙戏蛛》中的两条戏蛛之龙无缘无故地将“为人廉正爱民”、深受百姓拥戴的齐东县令徐公及其夫人、婢仆共八人先后震死。蒲松龄在篇末“异史氏曰”中感叹道:“闻雷霆之击,必于凶人,奈何以循良之吏,罹此惨毒? 天公之愦愦,不已多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龙一直被统治者视为君王的象征。君王也往往自称为真龙天子。凡是与君王有关的一切几乎都被冠以龙字。如龙袍、龙旗、龙椅、龙庭等。君王走路,叫做龙步:君王发怒,叫做龙颜大怒。我们有理由据此推断作品中的两条戏蛛之龙实际上借指封建君王。徐公作为堂堂的齐东县令。能使其一家八口同时遇害的凶手最有可能是当朝君王。从作品中的有关描写和篇末议论中,我们可推知,也许蒲松龄正是借《龙戏蛛》这篇作品在暗中讽刺封建君王善恶不分、滥杀清正官吏的罪行。

当然,《聊斋志异》中的龙形象绝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尤其那些以神仙身份出现的龙人形象更是作为蒲松龄大力肯定和赞美的对象出现在作品中。在他们身上有着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美德,如他们作为子女时,对待父母善良孝顺:作为妻子时,对待丈夫温柔痴情;作为君王时,对待下属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作为受恩者,他们对待恩人有情有义、知恩***报;对待人才,他们敬贤爱才:对待穷困者,他们慷慨豪爽:对待作恶者,他们惩恶扬善。在这些龙人形象身上寄寓着蒲松龄的美好理想和希望,与现实社会中那些逆子、泼妇、昏君、贪官、负心者、忘恩负义者形成鲜明对比。

《聊斋志异》中的龙形象不但数量多,而且生动感人,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对于以***腾动物身份出现的龙兽形象,蒲松龄主要突出了它们独特的外形、神奇的本领,渲染了它们身上的神秘色彩;对于以神仙身份出现的龙人形象。蒲松龄主要突出了他们美好的人性、人情特点,这充分表现出蒲松龄在塑造龙兽形象和龙人形象时的侧重点选择性和差异性。《聊斋志异》中这些龙形象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形象宝库的内涵和深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惊蛰文案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惊蛰文案10篇

学习

儿童简单快乐祝福语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简单快乐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儿童简单快乐祝福语,儿童快乐的祝福语。4、经过激烈的才艺角逐,本公司最终决定聘用你作为本公司拳头产品的形象代言人,本公司产品为尿不湿!广告语:六一快乐!呵呵!5、六一六一,快乐第一,愿你快乐数第

学习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人生要耐得住寂寞10篇,内容包括人生要耐得住寂寞大全集,人生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为才人,被唐太宗赐号“武媚”;唐太宗去世后,她出家当了尼姑。但她不急不燥,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先

学习

微青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微青春10篇,内容包括微青春小说的精彩语录,青春美文微刊15年。山东临沂沂水县诸葛三中初三:阿?s_98r

学习

这就是我初中作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这就是我初中作文10篇,内容包括这就是我的模样作文初中,这就是我作文600初中。瘦是男孩们畏惧的事情,可我的身体偏偏就是瘦,所以过去有很多同学都叫我小不点其实我个子又小又矮,所以妈妈说我瘦得像根黄瓜。妈妈让我多吃饭,可我

学习

孟子的人性论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孟子的人性论10篇,内容包括孟子的人性论基本观点,孟子的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孟子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

学习

思念日志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思念日志10篇,内容包括思念的伤感日志5篇,最新思念的感伤日记5篇。1.反思评价,正确定位。在撰写教学日志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反思形成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哪些行为更有利于自己的角色,哪些会有损于自己的职业形象,从而

学习

播音主持自我介绍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播音主持自我介绍,内容包括播音主持精彩自我介绍,播音主持自我介绍简单范文。大家好!我叫,来自水浒故里———水泊梁山,水浒英雄的正直、正气、正义,深深地影响了我,使我养成了不怕吃苦、勇往直前的性格。从高一开始,我和同学们

学习

家长对老师的感恩致辞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家长对老师的感恩致辞10篇,内容包括家长对老师的感恩致辞,家长感恩多位老师的话语。感谢幼儿园的老师们,让我们成为工作中的好搭档、生活中的好姐妹;即使无数的风浪袭来,我们依然坚毅前行,不抛弃、不放弃;感谢你们,让我每天拥有

学习

小护士姐姐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小护士姐姐10篇,内容包括小护士姐姐,小护士姐姐。我相信,只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理想就一定会达成的,而且一定会做得最好的!

学习

期末考试动员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期末考试动员10篇,内容包括期末考试动员大会稿子,期末考试动员班会。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期末考试大动员。六月的到来,使我们猛然之间发现,一个学年又将结束;我们要迎来多姿多彩的暑假,但在这之前要面临具有挑战性的期末大

学习

怎么介绍我自己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怎么介绍我自己10篇,内容包括怎么介绍我自己100字,怎么介绍自己1200字。??淘宝网店铺简介范例之品牌服装店铺: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本店,很高兴认识各位朋友噢。.本店XX品牌服装产品全部来自厂家正规网络渠道,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学习

减肥晚餐吃什么好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减肥晚餐吃什么好10篇,内容包括晚餐吃什么减肥又营养,减肥的晚餐越简单越好。我身高162cm,体重常年维持在65kg。在别人眼中我是个十足的胖妹,也常常因胖而受到各种歧视,最不堪的是每次去买衣服时售货小姐对别人殷勤相待而对我

学习

手握一滴水10篇

阅读(49)

她褪去了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姿态,呈现出晚倦梳头的哀愁,镜中的两鬓不知又白了多少独上兰亭,一日复一日,小船过了一搜又一艘,那一艘是心上人所乘坐的?雨落下了,而她原本憔悴的脸上也滑落了一滴泪,滴落在手中,不仅浸透了她的心~~苍茫的...

学习

五四文案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五四文案10篇,内容包括五四一句话文案,五四朋友圈文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践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特长,充分展示学生风采,活跃校园气氛,落实学校计划。二、组织领导:组长:、副组长:、成员:、、、、、各班班主任三、活动安排:1、以

学习

父亲节文案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父亲节文案10篇,内容包括父亲节的文案大全,父亲节文案10个字。父亲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代家庭中,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是繁忙、威严,孩子与爸爸接触交流的机会甚少。为此,上中路幼儿园开展了快乐

学习

妇女节文案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妇女节文案10篇,内容包括公司妇女节文案,妇女节文案央视。2、收到我的祝福的人永不被炒;阅读的人会飞黄腾达;储存的人会爱情甜蜜;删除的人会好运连连;转发的人薪水猛涨!三八节快乐!3、高雅的女人,看背影就知道。奋斗的女人,听

学习

关于惊蛰的诗句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惊蛰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惊蛰的诗词,关于惊蛰的100首诗句。一、巨大的思想冲击力读《惊蛰雷》,首先为其巨大丰富的思想蕴含所折服。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诗人写了上百个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同时对这些人物的新思考折

学习

惊蛰的诗句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惊蛰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惊蛰的诗句古诗,惊蛰文案诗句。4、雨催惊蛰候,风作勒花开。5、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6、春柳卧生根,早雷惊蛰户。7、恰似春雷未惊蛰,髯龙头角暂皤泥。8、堪笑不能惊蛰户,空将胡蝶梦魂惊。9、浮云集。轻

学习

惊蛰怎么读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惊蛰怎么读10篇,内容包括惊蛰拼音怎么读,惊蛰怎么读什么意思。春雷,在大地上空炸响,紧接着便是解冻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熊爬出了树洞,对着天空,吼叫着,去迎合着那春雷的响声,去唤醒冬天沉睡的动物。布谷鸟在当中也不甘示弱

学习

文案试用期总结模板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文案试用期总结模板,内容包括文案策划试用期总结怎么写范文,试用期总结文案100字。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已经逐渐适应了周围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对工作也逐渐进入了状态。

学习

元旦祝福文案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元旦祝福文案10篇,内容包括元旦祝福文案范文大全,元旦祝福老师文案。4.我的祝福冰肌玉骨,愿你快乐冰清玉洁,烦恼冰消瓦解,好运冰封身边,成功冰镇心田。冰雪聪明的你,日子将如冰糖葫芦越吃越甜,幸福保鲜长久。5.新年爱情计划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