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雪的诗词10篇

关于雪的诗词篇1

初寒(作者:陆游)

久雨重阳后,清寒小雪前。拾薪椎髻仆,卖菜掘头船。

薄米全家粥,空床故物毡。身犹付一歃,名字更须传?

小雪日戏题绝句(作者:张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作者:徐铉)

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

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小雪诗句(作者:李咸用)

散漫阴风里,天涯不可收。压松犹未得,扑石暂能留。

阁静萦吟思,途长拂旅愁。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

小雪(作者:无可)

片片互玲珑,飞扬玉漏终。乍微全满地,渐密更无风。

集物圆方别,连云远近同。作膏凝瘠土,呈瑞下深宫。

气射重衣透,花窥小隙通。飘秦增旧岭,发汉揽长空。

迥冒巢松鹤,孤鸣穴岛虫。过三知腊尽,盈尺贺年丰。

委积休闻竹,稀疏渐见鸿。盖沙资澶漫,洒海助冲融。

草木潜加润,山河更益雄。因知天地力,覆育有全功。

小雪(作者:释善珍)

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蔌蔌洒窗扉。最愁南北犬惊吠,兼恐北风鸿退飞。

梦锦尚堪裁好句,鬓丝那可织寒衣。拥炉睡思难撑拄,起唤梅花为解围。

小雪(作者: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关于雪的诗词篇2

读过唐诗的人,又有谁能忘记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北风卷进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采用极其新奇而大胆的比喻,形象鲜明地写出了飞雪一来势突然和它的瑰丽,有着恢宏的气势,雅致的韵味,显示诗人乐观开朗的胸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代诗人们咏雪,往往是托物言志,借雪抒情。

黄鲁直的《踏莎行》这样描写雪景 “堆积琼花、铺陈柳絮、晓来已没行人路”,又“飘飘当逐回风舞”,如此雪景作者“对景抒怀,迎风索句”,展现自由浪漫的情怀;坡《江城子》中写夜雪:“黄昏独自雨纤纤、晓开帘、玉平檐”,并由此生发“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古人人拟雪,虽可爱,有人嫌”,表达的是诗人愤世嫉俗的心境;柳子厚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寥寥20个字,意境开阔,妙在自然,突出了诗人抑郁心情和傲睨一切的性格。此上诸例可见诗人所托之物都是雪,但所抒之怀就巧妙不同了。伟人说得好,喷泉里流出的是血,曾在《自问》诗中自豪地宣称“酒肠宽似海,诗胆大于天”并深切关心着民生疾苦的唐代诗人刘叉,在《雪车》一诗里是这样的:“腊令凝绨三十日,缤纷密雪一复一。孰云润泽在枯核,……饿民冻欲死。”腊神命令铺上厚毡天地缟戴孝三十日,因此缤纷大雪下了一天又一天;谁说“瑞雪兆丰年”,雪水能滋润庄稼的枯根呢?市民都被冻死了!面对“小小细细如尘间,轻轻缓缓成扑簌”的雪,诗人不禁怨天忧人:“不恤吾氓?如何连夜瑶花乱?”后文又写道“官家不知民馁寒,尽驱牛车,盈道载屑玉。载载欲何之?秘藏深宫,以御炎酷。”面对官车载雪之事,诗人又有什么感触呢?写到这里,诗人再也按捺不住了,发出了连珠带炮般的一串责问:“徒能自卫九重间,岂信车辙血,点点尽是农夫哭!”“刀兵丧后,满野谁为载白骨?远戍欠乏粮,太仓谁为运红粟?……”,这一切都是由雪景,雪事生发而来。

古代诗人们咏雪,有动有静、有虚有实、动静相应,虚实结合。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这里是写雪花纷飞的动态,给人以潇潇洒洒之感,写出了雪的轻柔舒缓;而“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风断阴山村树,雾失交河城”(南朝梁,范云《效古诗》),同样是写雪的动态,却给人以风骤雪猛之感,写出了雪的暴虐冷酷。写雪的静景的有“江山不夜月千里,天里无私玉万家”(元黄庚《雪》),写得概括,写得大气磅礴;“千峰笋石千珠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这又把银妆玉砌的静态雪景具象化了;“最爱东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雪后晚晴》),也写静态,但它是“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另是一番姿容;“风竹婆娑银凤舞,去松偃蹇玉龙寒”(吴澄《咏雪》)写雪停后的景色,可谓静中有动,以动写静,更是迷人。咏雪的诗有虚有实,虚实结合。陶渊明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杜甫的“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等等,都是写实。而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讶冷见明,又闻折竹之声,从而推知“雪重”,则全是使用虚写了。

运用多种修辞更是诗人们写雪惯用的手法。

关于雪的诗词篇3

笔者认为前者把古诗词教学过于简单化,后者把古诗词教学过于复杂化;前者教学缺少点拨,后者教学讲解过多,两者都各有弊端,不利于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因此,古诗词教学要在学生多读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思考、解决疑问,让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点播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要因文而异,也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对诗词的内容要适当点拨。诗词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原文,让学生对诗词内容有所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话虽有点夸张,但的确有道理,强调了多读就能够理解意思。有的教师爱多讲,占去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教学效果也不佳。应该让学生自己读,自己领悟,遇到学生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可做适当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

其次,要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如学习的《沁园春.雪》一文,可以在学生对照注释读两遍智之后,作如下设计:

师问:“这首词中描写的是什么景色?”生答:“雪景。”

师问:“这是哪个地方的雪景?”生答:“我国的北方的雪景。”

师问:“词人具体描写了北方的哪些地方的雪景?”生答:“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师问:“还写了什么地方的雪景?”生答:“群山、高原。”

师问:“这些地方的雪景各是什么样的?”

生答:“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师问:“这些景色,诗人是通过哪一个字引出来的?”生答:“望”字。

学习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先让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可设计4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诗句的理解:(1)诗中哪句写了“传说”?“传说”有什么作用?生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点拨作用:传说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点拨:寂寞、惆怅之感。)(3)诗人登楼看到了什么景象?(点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流露出诗人什么感情?生答:“思乡之情。”通过这4个问题的设计,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就理解得非常透彻了。

其次,诗词的意象需要点拨。诗歌精炼的语言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想象进入诗词的意境。如学习的《沁园春.雪》,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雪景,再进一步想象雪后天晴、红妆素裹的景象。通过想象理解诗人在景中流出的情感(热爱祖国山河)。

关于雪的诗词篇4

梅花的美在于凌寒脱俗的本性。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元代诗人王冕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梅花的美在于未动意先香。宋代人陆游在《卜算子・咏梅》里如此诠释:“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超越了生命的花季,梅属于冬天,却用火的青春与生命,向人们展示出春意里的情怀;梅花的美还在于形韵凝神质。“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笔下的《红梅》通过几个对比就将它的神韵一览无遗的反衬出来。

如果说雪是冬天的精灵,那么梅就是冬天的风骨。在诗人的笔下梅和雪往往相携出场,点缀着季节的意境。“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冬天因梅与雪的相依相伴,少了几许孤寂和冷清,而多了几许画意。同样是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的另一首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寥寥几笔就将雪和梅的特性勾勒得淋漓尽致,梅风雪韵里的浓与淡,被一个“逊”一个“输”描得入木三分,又高雅脱俗,成就了冬季里最经典的颜色。

梅花是人间的使者,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 赏梅,写梅,画梅, 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梅花在王维的笔下演化成了故乡的象征、乡愁的载体。“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此诗的典故说的是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为的就是一睹梅的芳容。“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这是宋代王淇写的一首咏梅诗,通过对梅花特点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志趣。诗中提到的林和靖即林逋,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 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他《山园小梅》诗作里的“众芳摇落独喧艳,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咏梅的传世诗句。至于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陈亮“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的诗句,更是遗貌取神的感概之吟。酝酿了整整一个冬季,穿越风,穿越雪,穿越严寒。梅用傲骨让短暂的花季成为永恒的仰视,从而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笔和心。

关于雪的诗词篇5

一、朗读,感受音韵之美

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读”占鳌头。书声琅琅是当下语文课堂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这读,是有层次地读,是有方法地读,是有意味地读。

一是新课伊始,要“疏通全诗”地读,其目标定位是读通读顺。比如,关注“径”“翁”等后鼻音,以及“踪”“蓑”等平舌音。读时还应注意字音的长短。

二是再次通读,抑扬顿挫地读。其目标定位是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有人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古诗的声韵即是审美的媒介,能传达出古诗特有的形式美特征。这首五言绝句,从语言形式上说,节奏鲜明,前两句是“二一二”式的、后两句是“二二一”式的停顿,再加上“平长仄短”,故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节奏去诵读。

三是层层推进,声隋并茂地读。其目标定位是了解诗意,读诗达意;体J晤诗情,读诗传情;品味诗韵,读诗升华。古诗的文字是作者思想、情感、心灵之载体。每次朗读的推进都是一种隋感的递进:了解诗的内容之后读诗,引出的是意象美;了解作者的情感之后读诗,体悟的是意蕴之美;了解诗的深意之后读诗,品赏的是内涵之美。这几个层次的朗读,都要忌讳一味地追求读的形式,而应有层次地推进,反复吟咏。

二、想象,感悟意境之美

诗中有画:《江雪》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作,是一幅意境深远、构***独特的泼墨写意山水画。远景:千山万岭,白雪皑皑;千道万径,琼冰玉雪;人踪鸟影,杳然不见;近处:茫茫江面,一舟静卧,一翁披蓑戴笠,凝神端坐,执竿垂钓。这画面中,天地间一片洁白,远景其实是飘缈的,为的是突出这近景:一江、一舟、一翁、一钓。渔翁沉醉于冰天雪地,专注而忘情,立身天地,融心江钓!

画中有诗:我们要在充满意境的画面中,品味诗句,理解诗意。教学中,教师可问:诗题既然是“江雪”,这诗中哪里有“雪”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边找雪,边巧妙疏通每句诗的意思,从而领会诗的前三句只字未提雪却见雪纷飞――这“雪”隐在这“绝”、这“灭”、这“蓑笠”中的高妙写法。教师引领着学生与诗人同行,读读诗,品品雪,在慢读浙懂的过程中,这幅奇绝的画面就渐人心间了。

三、推敲,体会意蕴之美

推敲品味,就是收获鲜活的语言。“诗无达诂”,斟词酌句地品析古诗的精妙,不是架空分析和就诗论诗的误区,而需要知人论世、具体分析,引领学生深入到作者所处的时代。

其一是品味诗情。大雪寂寥,百里沧桑,这是前两句诗创设的情境;孤翁独守,寒江独钓,意蕴非常丰富。这里可带领学生质疑:天气这么冷,老渔翁为何却在独自垂钓?你有什么想要问问他的?然后让学生猜猜:为什么天寒地冻了渔翁还垂钓?接着,教师适时补充柳宗元被贬永州、孤独无友、痛失母亲、疾病缠身的悲情遭遇。学生自然能够感受到作者真实而独特的情感。一个“寒”字,是柳公经历一件件伤心事后心中的寒冷、悲伤;一份“独”情,是柳公千万孤独却坚毅不屈的清高孤傲。

其二是品味诗眼。《江雪》一诗,后人解读的意蕴更为丰富。因为它构思的巧妙之处,不仅在于以巧夺天工之笔描绘画面,而且奇以藏头逆尾的八字,巧妙嵌入字里行间,有人说这“千万孤独,雪翁尽失”就揭示了作者吟诗的主旨。如果这饱含千思万绪的情怀用一个字来概括,非“孤”无以言说,这便是我们解读此诗的“诗眼”和关键处。这个“孤”的背后,值得我们去解读:一是***治形势的冷峻、险恶;二是作者情感忧伤、孤愤;三是作者对抗浊流的孤傲人格操守。

四、表达,感悟情思之美

欧阳修认为:写作的捷径,是“勤读”“多为”而“自工”。在《江雪》的执教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两次表达式的书写,结合“知人论世”的具体分析,深入到作者内心深处,深入到文字内涵中去,展现诗歌艺术的多义性与朦胧性。

一是以文作画,白描奇景。第一次,安排在熟读古诗后,让学生找“雪”,在找“雪”的过程中,巧妙地将奇景展开。了解大意之后,教师可创设情境。音乐的渲染,诗意地描述:“这皑皑白雪在天地间尽情地下呀,下呀……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轻轻闭上眼睛,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教师可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江雪》,然后,请学生睁开眼睛,拿起笔,将自己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二是以笔叙情,直抒情怀。第二次写,安排在学生理解诗意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诗文放在文化背景下阅读,带着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这背景,有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也有作者的生平。教师可补充柳宗元的生平资料,以让学生补充认知。此时,让学生将作者内心的感受倾注笔端即可。

五、拓展,延伸文化之美

这首诗,传递的是一种特殊情怀。古代的士大夫因儒家思想的浸润,根深蒂固地想要有一番大作为,一心想要忠君为民,他们有满腔热忱与抱负,而柳宗元也不例外。所以,这个“钓”,钓什么?钓的是一份不屈、一份希望、一份孤独、一份清傲。这渔翁文化背后的意蕴深远得很。钓春者飘逸,钓夏者潇洒,钓秋者成熟,钓冬者坚毅。此时,教师再适当补充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渔翁向往、渔翁情结、渔翁咏叹,多元地理解古韵中的渔翁文化,便是有意义地拓展延伸。

关于雪的诗词篇6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个专题编排的。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三篇精读课文组成。《暮江吟》一诗构思精妙,摄取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一幅是弯月初升、夜色朦胧;《题西林壁》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雪梅》咏物说理,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富有启示性;《爬山虎的脚》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向上爬的,启发学生深入观察周围的事物;《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这是通过作者长期、深入地观察得知的,启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在观察中发现自然的奥秘。

2.单元重点

(1)了解观察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了解观察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古诗三首》一文的学习中,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在古诗中表达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爬山虎的脚》一文鼓励学生,要通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蟋蟀的住宅》一文教学中,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方法,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观察日记》,通过引导,让学生运用好眼、耳、心等感官,懂得关注现实、仔细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的道理。理解写观察日记要围绕写作中心,联系广泛、多角度思考,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

该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对所介绍的新鲜事物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肯动脑筋,但缺少深入、细致观察的经验,且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本单元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力。

【教法建议】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古诗

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仔细观察,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3.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它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4.口语交际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把握观察的方法。结合课文提示对习作进行指导。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

6.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9.古诗三首

2

10.爬山虎的脚

2

11.蟋蟀的住宅

1

口语交际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1

习作

写观察日记

1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

合计

9

9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4.

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暮江吟》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重点)

4.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难点)

【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唐诗是祖国语言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我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一些是写景的诗,谁来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写景的唐诗——《暮江吟》。(板书

《暮江吟》)

【设计意***: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代表作有《琵琶行》《忆江南》《长恨歌》等。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方法指导: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一般含而不露,蕴藏在字里行间。有些诗词中

(1)

(2)

(3)

的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暮江吟

瑟瑟

重点指导生字:暮:“暮”和“幕”“墓”是形近字,不要混淆;

吟: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jīn”,右边是“今”,不要多加点。瑟:“瑟”和“琵”是形近字,不要读成“pí”;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可爱。

瑟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可怜

珍珠

真珠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3)

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想象: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暮”,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暮”,学生练写。

暮:中间的撇捺要舒展,下面是“日”不是“曰”。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4)

(5)

(6)

(7)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愉快,写下了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预设: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江:大河。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暮江吟:傍晚在江边的吟诵。

2.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生听课件中范读)

3.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是什么意思?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铺”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

“射”可不可以?

铺:把东西展开或摊平。体会到了夕阳的温暖和柔和。“铺”换成“照”

“射”不好,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实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照”和“射”都不及“铺”字形象、灵动。

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出示课件)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板书

露水

月亮)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预设:打比方。

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预设: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弯弓。

小结: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

景色美丽)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7.指导朗读全诗两句。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8.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

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

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设计意***: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夕阳西下时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八、当堂检测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九、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7)

(18)

(19)

(20)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重点)

4.

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画导入。

教师口述: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片)

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板书

《题西林壁》)

【设计意***:***片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庐山,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宋代诗人。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1)

(2)

(3)

(4)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只缘

未肯降

骚人

输梅

阁笔

费评章

(重点指导生字:缘:“缘”和“椽”是形近字,

不要读成“chuán”;

降:是多音字,在“投降”中读“xiánɡ”,在“降落”

中读“jiàng”在本课读“xiánɡ”逊: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sūn”;输:区分“输”和“愉”形近字,不要读成“yú”。)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西林

因为。

书写,题写。

诗人。

骚人

服输。

同“搁”放下。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评章

不及;比不上。

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峰、侧、缘、输、降、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费”上下结构;“费”,上大下小;“题、庐、阁、逊”,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字“庐”

、左右结构的字“缘”和

(5)

(6)

(7)

(8)

(9)

(10)

上下结构的字“费”,学生练写。

庐:里面是“户”不是“尸”。

缘:笔画较多,右边的撇要匀称。

费:上宽下窄,下面是“贝”不是“见”。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一)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解诗题。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预设: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抓字眼,明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板书

峰)(板书

变幻莫测)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板书

低)(板书

千姿百态)

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板书

从不同角度观察)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是什么意思?“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的原因是什么?

识:认清。是因为“我”就在山中。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3.多诵读,悟诗情。

(1)多诵读。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11)

(12-14)

(15)

(16)

(17)

预设:作者喜爱庐山。

小结: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庐山的赞美之情?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老师有一个地方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4.背诵古诗。

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古诗《雪梅》。

1.看***片、赏雪梅。

(1)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板书

《雪梅》)

(2)介绍题目。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2.读古诗、诵《雪梅》。

(1)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2)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3)男女生接读。

(4)齐读。

(5)背读。

(18)

(19)

(20)

(21)

3.品诗句,悟道理。

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这两句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

梅香(教师板书:雪白

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4.谈雪梅,拓诗词。

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曾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找同学背诵《梅花》)我们的伟大领袖***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

5.指名朗诵。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丽景色,通过对庐山各个面点所得到的景象也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看事物必须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雪梅》中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

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22)

(23)

(24)

(25)

七、当堂检测

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的。

八、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9

古诗三首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

《题西林壁》

苏轼

变幻莫测

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百态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雪梅》

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的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较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时,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

3.我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雪的诗词篇7

关键词:吟诵感悟 审美感受 联想 想象

古典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品味呢?近两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古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乐在其中,受益匪浅。笔者认为,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有效教学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学生整首诗的积累、诗词名句的积累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一有好诗名句我就要求学生积累下来,此外,我还收集打印了“古典佳句”给学生背诵,增加学生的积累量,通过积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财富。

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朗读及朗读方法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1.做好朗读指导,使朗读有的放矢。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在诵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句为三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句为四个音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2.引导学生自主诵读,让他们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要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使他们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4.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可让学生遴选出自己喜欢的诗词,参加古诗词诵读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教法,主动探究。

古诗词阅读教学和鉴赏训练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涵丰富,因此对于传统诗词教学我采取了批判吸收的态度,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念。具体做法如下:

1.抓住意象赏诗法。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再做整体理解,体会意境。如***的《沁园春·雪》:“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个句子中的“红日”,如同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妩媚动人,既有青春的活力,又有青春的纯洁。

2.知人读诗鉴赏法。诗歌是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它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诗歌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往往是作者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我们赏诗之前,应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就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教学***的《沁园春·雪》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才有可能解得这首词。

3.意境想象再现法。诗是语言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来表露诗人的情感。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显示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我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从而进入该诗的意境。学生可以根据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了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关于雪的诗词篇8

对比鉴赏是阅读鉴赏考查的一种常见方式,从命题所给材料看,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两首课外诗词的对比鉴赏;另一类是课外诗词与课内教材所学诗词的对比鉴赏。如2006年全国卷Ⅲ,“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2015年全国卷Ⅰ“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诗词的对比鉴赏与单首鉴赏在考查角度和能力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对比鉴赏扩大了考查的容量,对知识点的考查更加深入,尤其是与课内教材中的诗词勾连,代表了一N新的命题趋势,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考试大纲》对古诗词考查要求有二:一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与单首诗词的鉴赏一样,古诗对比鉴赏的各种题目也是根据这一要求来命制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诗词鉴赏的题型分为以下几类去应对。

一、形象对比类

侧重于从诗歌形象对比角度来考查,对比用了什么形象,对比形象特点的异同点,对比形象塑造上的手法的异同点,对比塑造形象的各自目的。如“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本词结尾“***渔翁满江雪”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形象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在解答这类型的题时,首先要找准相关诗句;其次推敲相关诗句,把握形象的特点;再次,把握塑造形象的常见方法,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包括对比、衬托等),视、听、嗅、触觉等的描写的差异。最后要结合全诗弄清塑造形象的目的,按照题干的要求,去规范答题,做到有问必答,不问不答。

二、语言鉴赏对比类

从鉴赏语言角度设题,包括对比用字优劣差异的炼字类的题目,对比语言的整体风格差异类的题目。如“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这首诗与《水浒传》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语言风格上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对比炼字类的题目关键不是说出哪个字用的好,而是要说出好的理由。炼字类题目答题角度一般比较固定,如字义角度,修辞角度、情感角度等。对于整体语言风格的对比,一定要清楚诗歌中常的见的语言风格,如平实质朴、绚丽、含蓄、幽默、多运用口语等。分析整体语言风格时一定要结合相关诗句,不可泛泛而谈。

三、对比表达技巧类

与单首诗词鉴赏一样,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也是对比鉴赏考查的一个重点。可以考查表达技巧相同点,也可以考查不同点。如“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简要分析。”“这两首作品后半部分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答这类型的题目一是要理解和掌握具有对比意义的表达技巧,如抒情方式的不同(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写景角度的不同(想象与写实、空间角度、色彩角度、感官角度),叙事技巧的不同,结构章法的不同等等。二是要结合诗句准确判断具有对比性差异的表达技巧,这是关键和难点。三是按照表达技巧类题型的答题步骤,规范答题。一般思路为用了什么技巧、如何用的这种技巧、用这种技巧的好处或目的。

四、对比思想情感类

对比思想情感是诗词对比鉴赏考查的又一重点。如“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这两首作品后半部分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从三个大的角度:1.关键词、关键句角度(很多关键词,看似描写景物的,其实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古诗词往往有固定的章法,前面写景、叙事,结尾议论、抒情。对于大多数诗词,结尾就是关键句);2.分析意象角度(诗词中的很多意象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的感情往往是固定的。多个意象放在一些,情感会更加明显);3.注释中的写作背景角度。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行

陈 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②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六幺令 次韵和贺方

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 纲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渔翁满江雪。

(1)本词上阕“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与刘禹锡写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用意相同。请具体分析。

答:

(2)本词结尾“***渔翁满江雪”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形象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与《水浒传》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语言风格上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元曲,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闺思

史达祖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旧游帘幕记扬州,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

罗带鸳鸯尘暗澹,更须整顿风流。天涯万一见温柔,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中吕】 山坡羊・闺思

张可久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注],一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注]小琼姬:美丽的小丫头。

(1)这两首作品后半部分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关于雪的诗词篇9

一、启发想象,体味诗情

古诗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意境的创设中,诗人往往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白。此时,教师须要独具匠心,根据诗词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如贺知章《咏柳》中千古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如果教学仅停留在串讲句意上:“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这无疑把鲜活的诗句缢死于苍白的解释中。在教学中,我们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学生说: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条,柳叶悉悉梭梭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柳叶,等等,这样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能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学生的想象进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风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学生思维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升华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诗的情韵徐徐展开,让人思接千载。

二、斟酌“诗眼”,感悟诗魂

古诗形式短小,是对现实生活高度集中和概括的反映。为人千古传颂的优秀诗词,往往是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足以表达内容的词句,“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文情并茂,文质兼美。朱熹提出读书要“虚心涵泳”,强调用心揣摩,深入感悟。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找准揣摩对象,特别是那些堪称“诗眼”的词句的隐含意义,细心品味,作深度把握,才能感悟其中的妙处。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劈头而下,气势磅礴,格调高亢,令人惊绝。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卷”“折”“即”“飞”等字用心揣摩,可以感悟“卷”之风狂、“折”之风疾、“即”之雪早、“飞”之雪暴。若把“胡天”改为“轮台”,仔细揣摩,则不仅领略到了广袤塞北浑天风雪的奇景异采,又感悟了诗句大气磅礴的广阔意境。

三、了解诗人,走进诗心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曾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体会诗境。

关于雪的诗词篇10

关键词:雪莱 爱伦·坡 影响

雪莱和爱伦·坡(下文简称坡)有很多相似性,都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对美、想象力、死亡、灵魂等有着相似的看法。雪莱的死亡比较蹊跷,而坡的死亡至今也仍是一个谜。评论界对他们的文学地位生后和生前都出现过褒贬不一的现象,雪莱被人误解是由于他的宗教信仰和所谓道德观念,坡却是因其创作风格及其作品异质性而屡遭误解甚至讥斥。坡虽因其小说而极富盛名,但事实上坡的诗歌创作先于其小说创作,其诗歌生涯肇始于对雪莱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模仿。坡与雪莱年龄上的差距,使得这种模仿关系成为可能。1809年坡出生时,雪莱刚好十七岁,正在牛津大学求学;而雪莱1822年遇难时,坡是十三岁的少年,正值阅读雪莱作品的年龄。从坡的诗歌和诗论可以看出,坡一方面继承了康德的艺术自主理论和施莱格尔的哥特风格,另一方面深受英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细读其诗行不难发现,坡一直以雪莱为老师,模仿和学习雪莱。坡受雪莱的影响一方面可以从坡对雪莱诗歌的评论中找到直接的证据,另一方面可以在坡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挖掘出雪莱的印迹。

一、“战斧手”笔下的雪莱:爱·伦坡对雪莱的评论

“战斧手”是坡19世纪30年代任职《南方文学信使》期间因其笔调犀利而赢得的别号。对雪莱诗歌的众多评论有力地证明了雪莱对这名“战斧手”有着持续的影响。1833年,坡在《谜》中所说的那位诗行才华横溢但不为当局所接受的吟游诗人正是雪莱。1836年4月坡在《南方信使报》的评论文章中论及了雪莱的《含羞草》一诗中的理想,将其和济慈的《夜莺》中的理想称为最纯粹的理想之典范,把他们与埃斯库罗斯、但丁、塞万提斯、弥尔顿、彭斯以及柯勒律治等古今文学大师相提并论,由此可以见雪莱在他心目中的影响力。1844年7月,在写给评论家洛威尔的一封信中,坡表达了自己对诗的音乐性的迷恋,并坦承了自己对雪莱、丁尼生、济慈、柯勒律治等诗人诗作的欣赏,并称他们是“the sole poets”,意思是唯有他们才配称作诗人。后来,坡在《民主评论》月刊再次高度赞扬了雪莱诗歌的音乐性。坡在1845年对伊丽莎白·巴雷特的《流亡戏剧及其他诗歌》的评论中,不仅指出了雪莱的天才,而且还认识到了雪莱对于丁尼生的影响。1846年坡在《诗歌原理》引用并评论了雪莱的《小夜曲》,称其是一首“精致可爱的”小诗,并热烈赞扬了诗中“热烈但又不失优雅和缥缈的想象”。

二、栖息在黑暗中的夜莺:坡对雪莱诗歌理想的践行

雪莱在《为诗辩护》中论述何谓诗人时说:“诗人是一只夜莺,栖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歌喉唱歌来慰藉自己的寂寞。”坡无疑是这一理想最忠实的践行者。坡特立独行的评论、惊悚诡异的题材,还有那追求至善至美的“为诗而诗”的诗学理论回应着雪莱对于诗人的定义。坡的诗歌创作生涯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在各个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可以见出雪莱的影子。第一个阶段为1829年前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包括《帖木尔与其他诗选集》和《艾尔·阿拉夫以及其他短诗选集》,这两部诗集中有几首明显受《***的普罗米修斯》的影响;第二阶段是1829年到1832年。这一阶段主要有1831年的《诗集》第二版。坡在这一阶段受雪莱的影响稍弱一些,而受拜伦、济慈、柯勒律治等人的影响较大;第三阶段是从1833年到1840年,即从坡的《罗马圆形大剧场》获奖,并由《游客报》刊登到美国出版雪莱的抒情作品。这一阶段主要是雪莱有关美和想象力的诗学理论对坡的影响;第四阶段是1840年后坡对于雪莱的《为诗辩护》的熟悉以及把关于美的诗学理论应用到他的诗歌创作中,并以1945年创作《乌鸦》一诗为结尾。这一阶段坡的诗主要收在《乌鸦与其他诗选集》中。

第一阶段为1829年前的早期阶段。雪莱长诗《普罗米修斯的***》对坡的影响是一而再的,影响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坡1829年的《仙乡》的部分诗行使人联想起《普罗米修斯的***》第二幕“永生不死形体的强光,笼罩着爱的

辉煌”的诗行等特点。坡用《仙乡》中的那轮使所有星光都“黯然失色”的月亮回应着雪莱《为诗辩护》的“诗掀开了帐幔,显露出世间隐藏着的美”;坡在诗中模仿雪莱的手法,借用了“高山”“大海”“山崖”“光”等意象凸显了大自然的伟力,与“昏昏欲睡的生灵”“世间万物,芸芸众生”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并在“下降——下降——下降——”的短促而重复的音律中强化了这一对比的效果。坡的早期作品中对雪莱诗歌的这种主题和意象上的借用,还突出表现在“火”“光”“灵魂”“痛

苦”“永恒”等关键词中。如在1829年出版的坡第二本诗集《艾尔·阿拉夫以及其他短诗选集》中的第一部分诗句与雪莱《普罗米修斯的***》的第二幕产生了这种主题上的呼应与共鸣。“火”成为两位诗人探讨灵魂与永恒的共同话题。

第二阶段是1829年到1832年。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坡逐渐摆脱了对浪漫主义诗歌主题和内容上的一味模仿,开始对诗歌的音律审美与诗歌的画面感产生了兴趣,创作了一批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音律优美、画面清新的诗作,其中以《致海伦》和《以色拉费》最为突出。前者中诗人借天使以色拉费的琴声歌颂了爱情中“燃烧的韵律”和“美的神韵”。诗人在结尾处清亮的用词和狂放不羁的联想,如“可一支更狂放的将会飞

出,/从我的竖琴飞上天堂”等诗行回应着雪莱的论断:“诗人是一柄闪着电光的剑,永远没有剑鞘,因为电光会把藏剑的鞘焚毁。”这两首诗是坡诗歌中罕有的清

新之作,在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与雪莱的部分短诗(以《印度小夜曲》代表)及其相似,证明这一时期坡对于雪莱的想象和音律美的诗论已经有所了解并有所实践。 第三阶段是从1832年到1840年,这一阶段雪莱对坡的影响力逐渐衰减,坡原创的东西在增多,并确立了自己的风格。《罗马圆形竞技场》是坡的诗歌走向成熟的标志。雪莱诗歌中的冰火两重天的对峙,在作品中被放大并得以提升。英勇、激情、狂放不再与青春、清纯、美丽、光明、火相伴,而与庄严、阴郁、沉寂、苍凉、混沌幽冷的黑夜相生。这首诗能见出坡早期《帖木儿》一诗气势磅礴的影子,但更多的是后来《闹鬼的宫殿》一诗中所体现的浮华不再、萧肃凄清的空洞感。雪莱笔下那“傲然不顾,壁垒森严的暴风雨在逼近”的“雄鹰”在坡的笔下变成了“曾闪闪发光”的“镀金的雄鹰”。

这一时期的坡在阴郁、恐怖中找到了自我,与雪莱正面迎对风雨的阳刚之气不同的是,坡另辟蹊径开始更多地从“令人销魂”的神秘中汲取阴柔之力,并由此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哥特式诗风。在此后的诗歌创作中坡一直延续了这种惊悚恐怖与优雅美丽对峙共存的叙事风格。不同的是到了这一时期的后半段,随着生活的历练和年龄的增长,他的作品中开始多了几分沉重的哲思。以1839年的《闹鬼的宫殿》为例,该诗既有直接来自雪莱的影响,在结尾处也反映出济慈和柯勒律治的影响。诗中诗人追忆往昔天使的宫殿,曾经何其光彩夺目,如同雪莱笔下的那位“万王之王”奥西曼迭斯的伟业一般,一切辉煌不过是过眼云烟,古今的强烈落差折射出诗人对于浮华易逝的感伤情怀,同时也道出了人世普存的真理。此诗复现了雪莱名诗《奥西曼迭斯》所传达的哲思和韵味。但坡的《闹鬼的宫殿》并非对雪莱的《奥西曼迭斯》纯粹的模仿。首先,他打破了十四行诗的限制,使得诗歌内容更加丰富、意象更为饱满。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在最后的诗行中,坡用极具哥特式的意象为自己的诗歌烙上了独有的印迹。虽然同样极具画面感,但是与《奥西曼迭斯》中“寂寞、荒凉、无边的平沙伸向远方”的单调枯燥和萧索沧桑相比,坡的“鲜红的窗口”“苍白阴森的宫门”“影子般的怪物”和“不见笑

颜——只闻笑声”的《闹鬼的宫殿》创造出的孤寂空洞却更加强烈而鲜明。坡的这种哲性思考在1840年的《十四行诗——静》中得到进一步发挥:“有某些质——某些无形体的东西,/具有双重生命,就这样被造成/一种孪生的实体,实体从物质/和光中涌出,在实和虚中证明。/有一种双重的静——大海和海岸——/灵与肉。”这首具有哲理气质的诗歌明显是在尝试回应雪莱在《普罗米修的***》中表达的诗学理论:以永恒的艺术咏叹瞬息即逝的个体生命。

第四阶段是1840年后。年龄上的成熟、生活的打击、婚姻中的不幸、事业上的颠簸、文学评论生涯的经验,加上酒精和***的刺激,促使坡用一种另类而极端的方

式对人生有了更多的阐悟。诗中阴郁、死亡、恐怖、荒诞等假丑恶的典型成为坡表现至善至美至真的方程式,最后随着死亡的真实临近,一切幻化成为绝望与虚无。在这种背景下,雪莱《致夜》中“编织了欢悦与惊惧”的“梦”在坡1844年《梦境》中被改造写成了“凄清而死寂”“忧伤而冰凉”“裹着尸衣的过去的记忆”,成为“对于那充满悲哀的心/那地方有一种安慰和宁静/对于走在阴影中的灵魂/那是——哦,那是个理想的仙境”。1845年的《乌鸦》是作为诗人的坡最后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对生命无常重复的咏叹是雪莱诗歌的一个特色,坡继承了这一点。1845年的《乌鸦》中“永不复还”共重复了十一次,可以看出雪莱的某种虚无情调在坡那里得到了发挥和改造。在雪莱的《哀歌》和坡的《乌鸦》中,尽管表述方式不一样,但在内涵上两位诗人表现出空前的一致性,都将苦难升华为诗歌艺术,把人生的苦难融入了诗歌。不同的是雪莱对苦难所表达出的是愤懑与隐晦,坡则沉醉于苦难并感受这种经验。坡在《乌鸦》用梦魇里乌鸦的回答“永不复还”接续着雪莱的“永远不再”的不断回响,回应着雪莱反复喟叹的血流遍体的苦难世界。

这一阶段,雪莱的《为诗辩护》及其有关美和想象力的诗学理论对坡的影响深远,在模仿雪莱的《哀歌》创作了《乌鸦》之后,坡进一步认识到了诗歌创作的***性。1946年《创作的哲学》的发表标志着坡逐渐摆脱了雪莱的影响,他不再需要这位老师了。但不管怎么说,坡对雪莱的研究和借鉴功不可没,虽然他的诗歌从来都没有达到雪莱的高度。事实上,坡直到写《诗歌原理》时才意识到自己对雪莱的诗歌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借鉴。他认为想象力是诗歌的灵魂。雪莱纯粹的理念对坡最直接的影响是他写了至少三篇文章来谈论美的原理,坡的《诗歌原理》与雪莱的《为诗辩护》平行。很容易观察到,两篇论文非常相似,坡在论述中不仅运用了雪莱的思想,而且用同样的顺序安排了它们。

结语

作为雪莱诗歌理想的忠实践行者,坡无论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还是在诗学理论的建构中都表现出了对这位前辈大师的尊崇之情。总体上,坡经历了从模仿到借用再到气质性转变的过程;模仿主要见之于风格、借用主要体现于主题,而气质性转变主要是指坡在批判性地接受了雪莱诗歌的音乐性和审美观后所形成的自成一体的诗歌美学,这其中有继承、有升华,也有背叛。坡一方面通过借用、戏拟、互文等手段直接模仿着雪莱的诗歌,另一方面通过对雪莱诗歌中的阴郁、恐怖、神秘、空洞、死亡、灵魂等主题的放大,确立了自己的哥特式诗风。坡受雪莱启发所关注的诗的音乐性和“为诗而诗”的诗歌目的论,涉及到了诗歌审美的领域,拓宽了浪漫主义诗歌研究的领域。同时,坡继承发扬雪莱的纯粹诗论,形成了独到的纯诗效果论,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在美国的发展和启发表现主义、唯美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流派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雪莱不愧是坡精神上的良师益友,坡也无愧是雪莱笔下那位犹如黑暗中独自唱歌的夜莺的诗人。

参考文献:

[1] julia power. shelley in america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his relation to american critical thought and his influence[m]. new york: gordian press,1969.

[2] 刘晓春.灵魂对肉身的消解:雪莱《含羞草》的隐喻之谜[j].国外文学,2011(1).

[3] [美]帕蒂克·f·奎恩编.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m]. 曹明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雪的诗词10篇

学习

财务人员个人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人员个人总结,内容包括财务人员年终个人总结,财务工作个人总结简短大气。其三、主观上思想有过动摇,未给自己加压,没有真正进入角色;其四、忽略了团队管理,与各级领导、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其五、工作思路上没有创新意识

学习

月光曲贝多芬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月光曲贝多芬10篇,内容包括月光曲贝多芬有几首,月光曲贝多芬第十四乐章。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ngVanBeethoven,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家,是维也纳古曲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

学习

赶火车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赶火车10篇,内容包括做梦赶火车,梦里赶火车。关山一天天地跑,跑得越来越快,两条腿像两条铁棍一样结实。这天,铁道上热浪滚滚。一列火车停在了站台边,关山和伙伴们抢着奔向窗口兜售矿泉水。一个面孔黝黑的乘客拿张百元大钞朝他喊

学习

我又想起你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我又想起你10篇,内容包括今夜我又想起你,突然我又想起了你。变化无常的人世间有多少爱能生死白头又有多少情可以天长地久,相约于来世不过是给人世界无法延续的爱找个寄托,如果我们的缘太浅又何必情深经历多会麻木分离多了会习

学习

机关垃圾分类自查报告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机关垃圾分类自查报告,内容包括自查自纠制度垃圾分类,社区7月垃圾分类自查报告。我站共有3辆公务用车(1辆报废),按照“一车一档”进行管理,已建立起车辆加油、维修、出车记录台账,做到公车使用信息清晰,责任到人。定期检查公车是

学习

祝福自己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祝福自己10篇,内容包括祝福自己简短10字,祝福自己孙子。从此自己燃起篝火,在衣衫单薄的时候,温暖自己,照亮自己。我最近生病住进医院,学会在病床上祝福自己??祝自己坚强,祝自己勇敢,祝自己乐观,祝自己早日康复??即使朋友。亲人不在

学习

公务员年度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公务员年度总结,内容包括公务员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公务员年度总结通用版。一、严于律已,自觉加强***性锻炼,***性修养和***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一年来,我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

学习

仓库管理员简历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仓库管理员简历10篇,内容包括优秀仓库管理员简历,仓库制单员简历。

学习

篮球夏令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篮球夏令营10篇,内容包括篮球夏令营南京,篮球夏令营名称大全。福建厦门集美区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三年级:黄文松

学习

日工作计划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日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日工作计划模板,日工作计划怎么写啊。l仪表、着装加强规范自身的仪表、着装,尽量是职业装,重点是端庄大方。l电话接听和转接,收发传真、信件和报刊1、做到迅速辨别来者者地目的,问清对方姓名,再给领导、同事

学习

我的美丽乡愁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美丽乡愁10篇,内容包括我的美丽乡愁,美丽的乡愁完整版。一听到“绿色”这个词,就会给人一种清新、舒爽的感觉,使人联想到那一片片森林,一棵棵小树,一朵朵鲜花。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绿色的,未来的广州离不开绿的渲染,在绿的帮衬

学习

元宵节灯会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元宵节灯会10篇,内容包括元宵节灯会习俗推荐词,元宵灯会的来历20字左右。元宵灯会《资治通鉴》载:大业六年(620xx年)元宵,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

学习

职业心理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心理10篇,内容包括职业心理测试靠谱吗,职业心理培训。所谓职业心理,是指人们在择业、就业、失去职业及重新择业等一系列职业活动中的个体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健康的职业心理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学习

时间管理教案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时间管理教案,内容包括时间管理教案设计原理,时间管理教案故事。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课题(湘教通[2008]263号);湖南师范大学教改课题(校行发教务字[2008]200号)作者简介:熊汉富(1956-),男,常德汉寿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硕

学习

经典诗词朗诵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诗词朗诵10篇,内容包括朗诵稿件十篇,经典美文朗诵3分钟十篇。指导老师:梁宝权

学习

关于春天的古诗词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春天的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春天的古诗词句子大全,形容春天的诗句古诗词。一、景物延伸,内化美感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对于古诗词中描写的美丽景物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笔者首先从学生较为喜欢的美景入手,除

学习

端午的古诗词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的古诗词句10篇,内容包括每天一首古诗词端午,端午即事古诗词讲解。——宋·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2.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3.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

学习

鼓舞士气的诗词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鼓舞士气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高考鼓舞士气的诗词,再接再厉鼓舞士气的诗词。据流传地民间世代相传:唐玄宗年间,诗人李白向玄宗辞官还山。离京之日,文人学士设宴相送。席间,众学士或放歌,或奏乐,或起舞,场面壮观动人。与李白同时的李

学习

关于雪景的作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雪景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雪景作文400字,雪景100字小作文。今天是我最为高兴的一天!我真希望每年的冬天都下雪!

学习

桂花诗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桂花诗词10篇,内容包括桂花的诗词十二首,桂花诗词大全。花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人爱花、莳花、赏花、餐花,各种花以独特的方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她们不同的文化品格,认为花中蕴含着文化,

学习

白露诗词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白露诗词10篇,内容包括白露的诗词,白露诗词推荐。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2、《秋露》(唐·雍陶)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3、《南湖

学习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梅花的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梅花古诗词意境手绘图,最美的梅花在古诗词里。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高考中,古诗词赏析是必考题,而且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通过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