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花的古诗词10篇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篇1

摘 要: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拉分点。很多学生对此类题不知该如何作答。从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等方面进行方法指导,希望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诗歌;鉴赏能力;任务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高考中,古诗词赏析是必考题,而且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通过平时的教学,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在做题时感到鉴赏诗歌很困难,往往是读不懂诗,看不透题,答不对点,知识储备不足,那么,诗歌鉴赏自然就成了高考中的一个拉分点。那么,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看题目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窗户,而且在题目中一般交作的缘起、对象、时间、地点、背景以及诗歌类别等信息,从题目入手既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又能感知作者的情感。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就可以看出:大庾岭:交代地点。驿:驿站。说明诗人应该是在旅途,很有可能跟羁旅情怀有关。

二、看作者

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盛唐时期的作品多表现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而晚唐时期的作品多表现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而且,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诗风。例如,李白:身处盛唐,豪放飘逸;杜甫:遭逢乱世,沉郁顿挫;陆游、辛弃疾:家国多难,激荡强烈的爱国情怀。而且,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例如,大家所熟知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人生道路可以说以南渡为界,南渡之前,生活优裕,所以她的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但是,南渡之后,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死去等一系列打击之后,生活孤苦,孤独无依,所以,她后期的作品充满了愁绪。所以,欣赏诗歌,一定要采用知人论世的手法看作者。

三、看注释

注释一般是解释原文中的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较难懂的地方,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环节,不可不看。

四、看意象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象,即形象;意,即意念、情感,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意象就是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形象。

读懂意象,即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品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的《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诗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孤独凄苦的主观精神。而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六、品用典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的《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七、抓修辞

在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的《咏柳》,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该通过课堂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见到诗歌,不是恐惧,而是用美的眼光去欣赏它,那学生的水平就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出现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篇2

一、故弄玄虚说墨梅

《墨梅》是一首五言绝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但初读此诗,尤其是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免会让学生产生生活中确有墨梅的错觉。事实上,还真有孩子这么认为。当我问及他们在现实世界是否见过墨梅时,他们这才咕噜一声说没有。恍惚之际,其他孩子亮出正确答案:“墨梅就是只用黑墨勾勒,不用色彩渲染的黑色梅花。”此语一出,多人哗然:“哦,说了半天,原来是指画在纸上的梅花呀!”那怪怪的表情大有被诗人耍了一把的感觉。

二、抛砖引玉题画诗

在《墨梅》这篇课文中有一幅《墨梅》***,***文同题是巧合吗?终于有一男生告诉我:“这是一首题画诗。”理由是他想起了王仕桢的《题秋江独钓***》。经他这么一启发,其他几首题画诗也从学生脑际跳了出来,如清代郑燮的《竹石》,唐代王维的《画》……一些观察仔细的学生还在《墨梅》***上发现了“痕”和“坤”字。于是,全班学生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一个个侧头读起诗,低头盯起画来,学习的兴奋与自觉全都刻在脸上。

三、忆文入诗崇王冕

《墨梅》的作者是元朝的王冕。那么学生对王冕又有多少了解呢?于是孩子们又温故起了《王冕学画》的故事,得知王冕少年家贫,是经过刻苦自学,终成诗画大家的,眼神里不禁流露出对王冕的崇敬之情。同时,细心的孩子还发现,《王冕学画》中讲的是王冕学画荷花的故事,而《墨梅》中画的是梅花。两种不同的花,王冕均能手到擒来,那其他的花、其他的景不也一样吗?不知不觉,孩子们对画艺精湛的王冕又增添了几分敬意。

四、寻根究底洗砚池

说起洗砚池,大家的思维都聚焦到几位书画大家身上,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于是不由地联想到王冕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学作诗画的情景。从而也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大家”不是生来就是的,而是经过无数次的磨练与煎熬才慢慢得到人们的赞赏与认可的。

五、艺术提升赏墨梅

《墨梅》作为一首题画诗,画的鉴赏有助于诗的理解。有资料如是说:“《墨梅***》是王冕画梅的代表作。此***写一干倒挂嫩梅,枝条生长茂盛,枝头缀满繁密的花朵……这种以繁梅形式表现出清贞孤傲气概的艺术手法,较之疏梅更为不易。此***是王冕晚年画梅艺术臻于化境的精心之作。”读着这么精妙的语句,不仅是我,而且孩子们的艺术修养似也瞬间提升了许多,同时对如何利用疏与密的关系进行巧妙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六、苏教版本鉴梅魂

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传抄者的问题,同一首古诗有时在个别的用词用句上会有不同。课上,就有一善读书的学生问我:“为什么这本书上是‘个个花开淡墨痕’,而《小学生古诗文必背70首》中是‘朵朵花开淡墨痕’呢?”我让学生先自己去寻求答案,有的说“个个”与“朵朵”是近义词,有的说“个个”读上去轻快悦耳……我也说出了我的理解:“在诗人眼里,梅花不是花而是人,瞧瞧***中的梅花,那一朵朵已经绽放的抑或是没有绽放的,难道不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存在吗?”于是,我们很自然地对“只流清气满乾坤”和“只留清气满乾坤”进行了探讨。课堂又一次掀起了高潮。孩子们说苏教版课文中的“流”充满动感,有弥漫之意,而且还有穿透之意,似乎真能感觉一股清香之气从画中溢出来。而《小学生古诗文必背70首》中的“留”仅有留下之意,内涵不够丰富。我也脱口道:“此处的‘流’还有流芳百世、流传千古之意呀。”孩子们啧啧称是。

七、潜移默化学做人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篇3

    岁暮天寒冰雪里,一枝冷艳舞翩翩。

    据于先生回忆,这是30年代他在上海学画时的诗作,因题于40年代的《白梅手卷》中便与画一起流传了下来。这虽仅是一诗一画,却已成为研究于先生早年画梅几乎惟一的资料。画以淡墨为宗,与诗中所抒写“岁暮”、“冷艳”、“静缘”之意同趣。由此可说,中国传统的“四君子”画及其以花卉竹木喻文人节操品性的美学曾深深地影响过他,同时那“移来三百梅花树”的豪言也足见他与梅之特殊情缘,他也确曾得寒假之便多次在江南访梅,在与梅花亲接之中体味到梅我两忘的精神境界—“说实在的,在30年代,我已爱上了梅花,好象与梅花之间有了一种共同的语言,以至每次探梅总是留连忘返,依依不舍。此时才一开始体会到陆放翁‘二十里中香不断’、‘曾为梅花醉似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等诗句的真谛。”由此可见于先生的梅缘已有60年之久,其早年画梅基本上是传统文人画家以梅喻人的思路。

    进入50年代,在全国普遍发动的新国画运动中,继世纪初的美术***,文人画再度成为批判的对象,“四君子”们自然也在劫难逃,尽管梅花还在那山野里自在地开着,但却很少有人画的机会。壮年时代的于先生倒还颇有胆量,60年代初曾公开地展示过墨竹,单独的梅花我没有见过,只记得有一张《双清》,一枝墨竹一枝梅,相互呼应着舒展着自己的身姿,观众喜欢,先生自己也极宝爱。彼时梅花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因了***《卜算子·咏梅》词的发表而获得了特殊的机遇,这首词作于1961年12月,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词》。词曰: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该词系作者“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忍,以梅花傲然于风雪之中的精神和俏不争春的品格,与陆游笔下孤寂清高的文人情怀判若霄址二遂成为当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出典范,也为梅花这一画材由旧文人画向新国画转换提供了从情思上推陈出新的参照。于先生也再度倾心于梅花,借此打开了不能画梅的禁区,1965年创作的《山花烂漫》、《俏不争春》、《漫天飞雪》等数幅梅花无不缘自***词意。“***”期间,先生被迫辍笔,直到1973年方恢复作画,当然也只能画红梅。其实,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境是更接近陆游词意:“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很少有人能抗拒失误的历史,于先生和他的同代人处在对***的无限崇拜和因***发动“***”而受难的矛盾之中,画梅也只能按照一种思维。但***《咏梅》词确曾***了梅花,也指点了画梅的方向,一直到1977年8月,于先生在诗中还透露出这种意思,诗中说:“梅兰竹菊四名家,最爱东风第一花。铁骨铮铮饶画意,《咏梅》指点看天葩。”诗中所言《咏梅》即***那首着名的词章。

    “四人帮”被粉碎之后,中国进人了新时期,于先生由社会的***而获得了人的***和思想的***,并由此进人了艺术创作的盛期。他虽然获得了为百花写照传神的自由,但“***”中只能画梅的经历却变为索性将梅画到极致的愿望而坚持下来,又由此成为新时期一位真正的梅痴,并将中国画画梅的历史推向了新里程—他实现了由古代文人自喻人生理想与品格到现代文人将梅魂、人魂与画魂、国魂融为一体的观念的转化,也是在美学上由清雅之美向阳刚之美的转换,在结构上则呈现出由折枝向巨树型的演化。这其中不无***《卜算子·咏梅》词意的影响与推动,但于先生却经过了自己的消化与体验—他在数度探梅中与梅结为知己并进人物我两忘情状;他在历史遗产的研究中吸收了古人画梅的历史经验,并找到了突破古人、寻找自我、走向现代以及将传统与现代连接起来的契合点;他经过艰苦实践创立了自己的一系列笔法、墨法、章法和设色技巧。丰富了古今画梅的技巧,取得了“新枝老干任横斜”的自由,并以其画梅声着于当今画坛,辉耀于丹青历史。就让我们以以上儿点为路径,走进于先生的梅花世界。

    于先生梅花画得好,首在与梅有缘。自谓“相思未了有奇缘”。如前所述,他30年代就曾多次在江南访梅,其后由于社会的原因使他与梅花的情缘阻隔了40多年,1977年起始得再度探梅,并且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十数年间,多次到南方如余杭超山、姑苏邓尉、杭州灵峰、无锡梅园等梅乡访梅,可谓与梅结下不解之缘。古今以来,画梅者甚众,但像于先生这样深人梅花世界者却甚少。尤其是古人将画梅的技巧程式化之后,文人画家们大多是由画谱启蒙而疏忽了外师造化,那心源也便不再那么真切。于先生不然,梅花不仅仅是他研究与描绘的客体,而是将之化人了主体。他是把梅花视为亲人、友人、情人、哲人、诗人乃至导师,而且在与梅花的交往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精神往来的境界,那么,他对梅花的表达亦即是自我的表现。他在《超山邓尉探梅述怀(古风)》一诗的小序中写道:

    ……余七至邓尉,四临超山,与梅相处,如对

    诗翁,如遇哲人,如逢契友,低回把晤间,心神交

    流,亲情倾注,难以言喻。十数年来,徜徉乎梅林

    之中寻诗觅画。株株老梅,灵犀相通,依稀高士良

    师,仿佛心传身教,开我诗思画意,导我新径独

    辟。

    以上短短数语,可见于先生与梅“心神交流,亲情倾注”的关系,正如其诗句“我念梅花梅念我”以及“我爱梅花梅爱我,新枝老干任横斜”所言,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指涉主客观关系时在于先生与梅花的交往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与梅妻鹤子的典故,与“一树梅花一放翁”的比喻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一脉相传。于先生还在这篇小序中记述了见老梅碟掠惨状,遂“为古梅一哭!为后人一哭”的情感爆发,继诉道:“然文人之悲,夫复何如!今而后惟有以褚墨为息壤,为之留影,为之传神”,此关爱老梅之心正是画梅之动机、画梅之冲动的内在底蕴。此外,于此小序并可见先生“徜徉于梅林之中寻诗觅画”的创作情状,也就是说,他的诗画构思是直接来源于梅林之中,而不是纯粹纸面上的推敲和主观的思维,在这个意义上,梅花又是画家“开我诗思画意”的老师,还是“导我新径独辟”的启迪者。或者说,于先生画梅的创新得益于在梅林中的直接体验,如其不拘折枝多以梅树人画即自写生中来,其巨幅大嶂老梅树皆有速写为本,其造境、造势,乃至笔墨色彩之发挥无不是源自大自然且善于迁想妙得的结果。重视直接经验而决不限于机械唯物主义的复写,重视天人精神感应而不陷于主观遐想,此正是于先生梅缘所悟,并因有所悟而益发思梅念梅,时有“梦里观梅影不离,魂驰墨舞绕神思”,“思君长夜难淇睡,偶人甘眠即梦君”的境界,可谓梅缘至深,80年代更治“梅痴”一印以自况,90岁时犹自带病扶杖为老梅写照不己,仿佛不断重复地说:我即梅花梅即我。

    于先生是位学者型的艺术家,将画梅当一门学问来作,是先生的学风,也是他画梅取得突破的学术基础。1989年5月,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论画梅》,全书分五章:第一章为“画梅在中国绘画史中的发展概况”;第二章为“学习传统,立足创新”;第三章为“几个问题的讨论”,其中有关于梅花的精神气质,关于意境、笔墨、构***等课题;第四章为“画梅技法”;第五章为“***例类析”。此外,还有三个附录:一是:“作者画梅题诗与题跋选录”;二是“历代梅花作品选”;三是“历代画梅名家传略”。览此纲目即知此书非一般技法书,而是史论兼具又有实践经验的论着,并兼学者与画家一身者莫能为。如果说于先生数度访梅、探梅之举可见他是一位不见真梅不画梅的现实主义者,那么《论画梅》的编着则证实了他不把历史传统摸清不下笔的历史主义态度。或者说梅缘促动他走进为梅写照、着史的治学领域,而对画梅历史与经验的梳理总结则进一步深化了他的梅缘。

    《论画梅》的价值不仅在于第一次理清了自唐代至清代画梅的历史,将历代画梅专着一一作了介绍,更重要的是由此明确了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于先生认为:“中国绘画的全部历史,就是在一代代不断的变革中创新形成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住正是根据这一规律,他主张以“立足创新”的态度去“学习传统”,“我们的创新也必须融化在民族传统的巨流里,推陈出新,以反映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感情和新的审美观念”。笔者近年主张以创造为主导构成继承与革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对时代的重视,实与先生创新意识的影响有关。于先生不仅重视传统笔墨技巧的拓展,还更重视传统精神的发扬,如他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主客观关系的名言视之为“民族绘画创作的金科玉律”,他一贯重视人品修养和文思,认为画家人品与梅品相距甚远,不可能表达梅的精神气质。于先生独钟情于梅,即是其精神品格与梅相近的缘故,因崇尚其精神品格而凝神于梅,又因画梅进一步陶养自己的精神,这正是中国画家与表现对象主客观统一的哲学,也是中国画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依据,是中国人的一种活法,一种体验,一种精神的生活方式。于先生的梅缘证实了“四君子”不仅可以切人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在现代精神、人文层面上显示出其不朽的生命活力。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篇4

梅岭位于大余县城南10公里处,又称为大庚岭,是江西省同广东省两省的分界线、分水岭。这里海拔仅有746米,但地势险要,奇峰叠秀,而且山峰连绵不断,逶迤数百里,把江南天空一分为二,所以地理学家们把这里称为“一山分割两边天”。在古代,这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它还是两个古代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梅岭北面是属于中原地区汉民族居住的土地,归属于比较发达的汉族文化区域,梅岭南面则是古代南蛮族居住的土地,是蛮族部落文化区域。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使梅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情。

梅岭自古以来以梅花著称于世。自西汉初年,梅岭就开始种植梅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几经岁月兴衰变迁,到现在,山上山下,古道两旁,梅树拥簇,红梅白梅交织一起,尤其是寒冬腊月季节,银装素裹、唯余茫茫;白梅开放,傲雪斗霜;红梅展妍,清香四溢,点点飞红,娇艳迷人,吸引着无数游人为之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正如元朝吏部待郎聂古伯留下的“黄金台上客,大庚岭头春,如是无诗句,梅花也笑人”。有多少文骚客为之挥毫泼墨,题词赋诗,使梅岭留存下众多的咏梅佳句,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众多文人学士因为触怒权贵,抗击朝庭,被贬官去职,发配岭南,他们途径大余梅岭时,都为这里的梅花景色惊叹不已。三国东吴大将陆凯奉命率***前往海南途经梅岭时,留下了一首《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树春”。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它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后人在梅岭风景区内修建了一座“折梅亭”也叫“一枝春亭”,以示对陆凯的缅怀纪念,这便是现在“一枝春”赞誉梅花的由来。在此之后,北宋著名的大诗人坡也曾经贬谪到海南儋州做官,他经过梅岭古驿道时题赋了好几首梅花诗,其中最有名的是《庚岭梅花》“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此外,唐朝的张九龄、宋朝文天祥、明朝的汤显祖、清朝李如筠等众多诗人都曾经为梅岭梅花题诗赋词,“花以文名,文以花传”,使得梅岭梅文化在中国诗坛占据重要一页。

梅岭的梅花,不仅数量之多,满山遍野,有“梅国”之誉,而且由于气候原因,曾出现过同一枝梅树“南树凋泠,北枝始开”之奇特景象。虽然这一景象现在难以见到了,但是同是一座山,越过关口的广东年年种梅树,就是不开花。

(古驿道)梅岭不仅以梅花称奇,更以梅关古驿道闻名于世。大家脚下踩的是一条鹅孵石铺成的石头路面,这就是悠悠千年的梅关古驿道,它弯弯曲曲伸向梅岭山顶,穿过顶端山坳延伸到山的南面,通向广东省。这段古驿道,长约2.5公里,宽约4.5米。大家可不要小看这样一条小路,在以前可是中国江南唯一的一条“国道”,是中原地区同东南沿海相沟通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人都要经过这里。现在看到的是保存了原始风貌的古驿道。古驿道开凿时间是唐朝开元四年,即是公元716年,到现在有1300多年历史。当时是为了唐朝经济发展的需要才开通的,唐朝时期经济空前发展之后,对外输出瓷器、丝绸、茶叶,除了北方“丝绸之路”到达西亚、欧洲之外,还有通过水运、由长江到达赣江,溯章江而上来到大余梅岭脚下,然后由挑夫挑过这条古驿道送往广东南雄,然后由浈江、珠江运往海外。所以在古代这条驿道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大动脉作用,有人把这条航路称为“水上丝绸之路”。梅岭驿道即是这条“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陆路通道。开凿这条驿道的人是当时唐朝内供奉张九龄,张九龄是广东省始兴县人,在他年青时期进京考科举,经过梅岭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小道上有许多商人非常吃力地挑着担子过往梅岭,这种景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所以当时他就下了决心,要把梅岭开出一条通往四海的大道。后来他考中进士做了朝庭重臣,第一件事就是向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奏请“开凿庚岭驿道”,皇帝李隆基也考虑到这条路的重要性,很快批准奏请,并命张九龄率当地民工凿修。关于张九龄开通这条古驿道有一个传说,讲梅岭这里一带有一个镇山妖精,能破土重生,破石重合,张九龄带领民工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艰辛劳作,好不容易把驿道开通,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修好的驿道不见了,梅岭山顶依然原样,好象没开凿过,没一点痕迹,张九龄夫人知道是妖精作怪,便舍身祭山,从此,驿道就开凿成功了。后人为了纪念张九龄夫妇,在梅岭南侧建“张公祠”和“夫人庙”纪念其功勋。

(驿站)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半环形的仿古建筑,这叫驿站。驿站是古代为过往的驿使、官员提供休息和换马的场所,同时也是供文人学士饮酒作诗的地方。宋朝时期坡流放岭做官,后来遇上天下大赦返回江南,路过这驿道时,就曾在这驿站里喝过青梅煮的酒,挥笔写下《庾岭红梅》咏梅诗,传为佳话。驿站的后面有一个“倒马坑”,据考证是因掩埋长途跋涉运送货物累死的马匹而得名,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叙述唐明皇宠爱的杨贵妃喜欢吃岭南荔枝,诏令八百里快骑将新鲜的荔枝从岭南飞马传送长安以博贵妃欢心。据传,岭南荔枝即是经此驿站飞传长安的。现在驿站是照客家围屋结构重建的,是一个观赏梅花的好地方,也是风景区里面休息、娱乐、购物的主要场所。

往上走十几米就有块诗碑,刻的是《登大庾岭》诗,这是元帅在这里打游击战争时期写下的。1935年夏天,代表何应钦与日本驻华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在天津塘沽签定协定,将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土地割让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出,引起全国上下的愤慨,听到这一消息,心里怒火顿起,挥毫写下这首诗,表达当时的气愤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这诗碑旁是一棵古枫树,这里我们可把它称作“千年古枫”,相传是凿修驿道时栽种的。当地人把它当作“树神”来朝拜,每月逢初一、十五都有人来这里烧香。

(憩云亭)再往上走,便是憩云亭了。憩云亭,初名半山亭。始建于宋,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南安知府周浩重建时更名。以前这个亭还有个称谓叫“介梅亭”,是1946年,游梅岭而建的,但因该亭是搜刮民脂民膏而建,民众对此不满,因而“介梅亭”建后不久就被民众毁掉。现在的憩云亭是1991年由江西省旅游局拔款而建,面积27平方米,六角形,边长1.85米,亭高7.44米。亭棚顶及地面均嵌有梅花***案,轻巧秀美。亭柱楹联照录了清代亭联,是这样写的:过来共饮虔南水,归去咸携岭北云。

现在我们来到一块石碑之前,这块碑长2.7米,宽0.6米,上书有四个字“重来梅国”。这也是我们梅岭为数不多的古迹之一,它立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这石碑是清朝太平天国运动在大余活动的见证,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清朝咸丰八年即1858年,太平天国因上层领导之间的相互猜疑引起大***,著名战将翼王石达开遭天王洪秀全排挤后,率十万精锐太平***脱离南京回到广东。1863年石达开为了向江西转战,派贤王李士贤率***强攻大余县城,紧要关头因天降大雨,太平***无法穿越章江河,攻城失败。当时守城的清***领头是刘胜祥,得知太平***不攻自退、自鸣得意。第二年,太平***又转战大余,但因守城清***强大,亦未能攻破,主动放弃离开,清***守将刘胜祥阻击太平***得胜,于是连夜向朝廷邀攻请赏,朝廷也因他阻击太平***有功,而提他做清***总兵,执掌兵权。刘胜祥进京做官几年后,一次巡视来到大余,故地重游,他来到梅岭看梅花,心情很高兴,随即叫人拿来笔砚,写下“重来梅国”四个字。“梅国”则是大余古代的一个美称。大余的“梅国”之称是来自南安新太守赵孟适,那是在公元1268年,南宋咸淳年间,新来的太守赵孟适早闻梅岭梅花之名,上任后即到梅岭观赏梅花,时值腊月正下鹅毛大雪,梅花绽放,山上山下茫茫一遍,白雪覆盖的梅岭,分外妖娆,看到这幅景象,赵太守当即叫人拿来纸笔,亲手题写下“梅花国”字匾,后把大余简称为“梅国”。

(庾将***祠)沿着这条小路我们来到庾将***祠,这庾将***祠是为了纪念西汉初期大将***庾胜而建立的,座南朝北,前方有一旗台,是西汉士兵用来镇***杨威,表达守***“一心向着国家,爱国之心”的一种方式。汉朝初期,梅岭以南有一个南越国,南越王手下有臣相名叫吕嘉,在汉武帝时期,拥王自立,意在反叛汉廷,汉武帝派遣楼船将***杨朴率***出横浦挥师南下。庾胜就是杨朴将***的前锋将领,他率***在前头一路冲锋陷阵,英勇骁战,直至消灭南越国,为汉朝一统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汉武帝为表彰庾胜将***,封他驻守台岭、把守梅关,庾胜驻守梅岭后,在这修建兵营,日夜把关(所以这祠的原址还是庾将***营旧址),并热心传播中原优秀文化和先进的耕作技术,造福了这里的百姓,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因他排行老大,所以叫他为大庾。1957年,改为大余,象征年年有余,希望这儿永远吉祥安康,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这建祠纪念他,并把他驻守的台岭改称为大庾岭。

(关楼)好了,我们已经来到梅关楼前,大家看到这象古老城门一样的砖体建筑就是“一脚踏两省”的梅关古楼。再往前走,关外就是广东了。这里石壁对峙,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又是南北来往的重要关卡,所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时期,在这里修通南越道,筑横浦关,并有***队守关,这是梅岭最早的关楼,后来年久失修,横浦关倒塌了。唐张九龄凿通梅岭驿道后,在太平盛世,经济繁荣,梅岭亦未设立关卡,***队驻守也是时有时无。只是到宋代时,广盐入赣,为加强管理,增加关税收入始于宋朝嘉佑八年,也即公元1063年,南安知***蔡挺在这驿道口建筑关楼,并命名为梅关,且与其兄广东转运使蔡抗协议,以砖石分砌南北岭路。因此,这里就有“唐凿路、宋立关”的说法,梅关驿道的真正作用才得到体现。梅岭驿道自唐朝修通之后,直至宋、元、明、清,这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商人、官人从这里经过,成为繁荣昌盛的“商业廊”,千余年不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盛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即鸦片战争之时,清***府被迫签定五口通商之后,这里的驿道逐渐衰落,关楼也失去它应有的作用。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宋朝建立,有上千年历史的关楼。现在的梅关楼,门洞深5.5米,内宽3.3米,高3.5米,洞门内两侧留有闸门缝道和闩门洞眼。这北面刻有“南粤雄关”,南面也刻有“岭南第一关”,城门二侧有“关防暴客来、梅止行人渴”对联,是光绪癸未年李化题。从这对联大家也可以想象当年梅关所起过的重要作用。北面东侧是登关楼的唯一蹬道。两侧竖有一块赭红色大石碑,上刻有“梅岭”两个大字,碑高2.7米,宽1.2米,为清康熙年间知府书题,字刚劲有力。

这里还可以把大余县城尽收眼底,大家看,玉带似的章水自西向东,穿城而下,街上栋栋新楼,蜿蜒曲折的公路和一片片农田,西华山选矿后的人造沙漠等等,还有这满山遍野的梅花,多象一幅幅美丽的油画。

(望梅阁)游完梅岭后,我们往右边这条路下山。在这里有一个亭,叫望梅阁。始建于宋,后亭圯。明天启五年(1625年)重建,现在的亭于1990年重建。阁楼分二层,高6米,底层2.5米,为开放型廊柱式结构,上层西段为东西向长廊,长约7米,宽4米,西边的长凳供游人休息。“望梅阁”题匾为***书写。这阁楼上,是观景的好地方。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篇5

【关键词】韩国;梅;意象;儒学

一.韩国梅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韩国的梅文化起源于新罗末期崔匡裕所做的《庭梅》,唐朝留学的崔匡裕受到中国诗人咏梅热潮的影响,回国后将梅文化发扬光大。后经由李奎报等人传承,以高丽末期的士大夫阶层为主进行创作。朝鲜前期,代表性的馆阁文人徐居正的文集《题画诗》中收录有多首梅花诗,以宋朝林逋的轶事为题材所做的画作和以梅花闻名遐迩的罗浮山神仙为题材的咏梅诗也小有名气。到了朝鲜时代中后期,文人们的文化交流活动日渐频繁,代表性的梅花诗人有朴齐家,丁若镛,申濡等。到了近现代,梅的精神被传播到各个领域,渐渐成为韩国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道倩影。

二.梅意象的形成

梅花具有四季常青,不畏严寒的特性,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仍然可以保持翠绿挺拔、生生不息的姿态,在文人心目中,是“君子”的代表;又因其不贪恋繁华,“凌寒独自开”,折射出刚直不阿的“隐士”品格;再者还有一些诗歌中出现的梅花意象与秀雅妍丽的“美人”和坚贞不屈的“恋人”形象联系起来,用梅比喻女性外形的优美和一片丹心。

三.梅文化在韩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一)“君子”意象

徐居正在《题金季珍所藏蔡居敬墨梅》做诗道:

风霜操 ??? ??? ??? ??

如雨露荣 ?? ??? ??? ?? ???

到头存淡泊 ??? ?? ?? ???

换骨几豪英 ??? ??? ??,??????

玉色程明道 ??? ??? ???? ??? ??

铁肠宋广平 ??? ?? ??? ??? ?????

不须求面貌 ???? ??? ??? ????

默己合神精 ??? 神?经 ??? ??

《???》

诗中用“雨露”代指帝王的器重,用风霜中不畏严寒安然挺立于风霜中的梅花,来表达具有高洁情操的“君子志士”的意象,生动感跃然纸上;最后两句表达了不求世人皆知晓,但求无愧我精神的高尚飘逸的情操。

金麟厚在《梅五咏亭次韵五首》中写道:

春风愁与众芳同 ?? ? ??? ?? ?? ????

笑倚峥嵘冰雪中 ??? ? ??? ??? ?? ??

不许世人轻物色 ??? ???? ???? ????

莫将容易比诸公 ???? ??? ??? ????

《????》

从上面的诗句翻译可以看出,韩国古典诗歌中的“君子”意象,用笔比较含蓄,将情感寄托在描绘梅花的外部形象之后,并善于借助其他物体表达内心的情感,更多强调的是对国家的忠贞不渝。

(二)“隐士”意象

在韩国的古典诗歌中,常用梅花来代指“隐士”,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郑道传在《咏梅》中写道:

缕玉制衣裳 ?? ??? ?? ??? ??

啜永养性灵 ??? ?? ??? ???

年年带霜雪 ??? ??? ?? ??

不识韶光荣 ??? ??? ?? ???

名唱横榧几 ?? ?? ??? ?? ??

不许素庆侵 ??? ???? ???? ??

《???》

在这首诗中,用“玉”和“霜雪”来比喻梅花,突出了梅花不在意世俗的条条框框,在繁杂的世间保持清澈纯洁而又安于寂寞的胸怀,展现了忠于内心、隐于世间的理想信念。

徐居正在《四佳集》中有诗《梅竹轩》,诗中写道:

孤竹圣之清 ??? ???? ??? ????

梅也仙之骨 ??? ? ?? ??? ????

潇洒伯仲间 ??? ?? ? ??? ????

天地一清白 ??? ??? ?????.

贞虚以为心 ?? ??? ??? ??

馨香以为德 ??? ??? ?? ???

高人有雅致 ??? ??? ?? ???

独乃爱之酷 ?? ???? ?? ???

《四佳集》

这首诗在翻译的过程中,着重刻画了梅花清高的姿态和优雅的气质,飘逸脱俗的梅花在这个浮躁繁杂的世间,散发着让人无法不赞叹的雅致高洁,让诗人不得不深深的爱慕和赞叹。

(三)“美人”意象

梅花因其容颜秀丽,自古便有“美人”意象。又因其本身具有暗香浮动一般的雅趣,梅的意象常常被活用为与女性和恋人相关联的物体。如李慎仪的诗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石滩集》

在这首作品中,梅尽情的吐露着芬芳,蝴蝶闻到了这香味,愤然斩断了情思。

李奎报在《梅花》一诗中写道:

带雪更妆千点雪 ? ??? ? ?? ?????

先春偷作一番春 ??? ?? ?? ?? ?? ???

玉肌尚有清香在 ? ?? ??? ?? ?? ????

琼乐环娥月裹身 ??? ?? ??? ???? ?? ? ???

《东国李相国集》

从上面的诗句翻译可以看出,韩国以梅花比喻女性,则侧重于将其描写成仙子或者修炼成精的梅仙,表达了诗人精神的寄托和美好的想象。

四.结论

韩国和中国同属于东亚儒教文化圈,梅花的内涵和其诗歌里面的运用,其实就是儒学思想的表现。人类的道德性涵养和祖先崇拜这两大儒教特性,始终渗透在道德体系中。诗歌艺术是一门创造性的工作,翻译更是要求译者具有信、达、雅的基本功。通过文人学者们的创造,以及译者建立在原文基础上的艺术性的加工,隐藏于自然事物内部的美和意义被逐步发掘出来。

参考文献:

[1][韩]安贤在,《韩国的梅花》,福源出版社,2001年。

[2][韩]李仙玉,《朝鲜时代梅花***研究》,韩国中央研究院,博士论文,2004年。

[3][韩]李宗灿、金河吉,《朝鲜后期作家论》,礼惠文化社,1998年。

[4][韩]李御宁,《梅花》,????,2001年。

[5][韩]陈在教,《李朝后期汉诗的社会史》,召命出版,2001年。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篇6

一、抓住字眼,让想象展开空间

在古诗教学中,要抓住重点字词进行点拨,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墨梅》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抓住“满”字,启发学生想象。

师: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但它却在洗砚池边盛开着,不畏严寒地盛开着,能谈谈你对这个“满”的理解吗?

生:“满”就是说明墨梅很香,天地之间都充满了淡淡的香味。

师:你觉得哪里会有梅花的清香?

生:我觉得王冕家的整个院子里都充满着梅花的清香。

生:不仅院子里,每个房间里,比如书房、卧室等都会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师:在万物凋零的冬天,梅花顶着寒风、顶着大雪怒放着,个个生机勃勃,还有哪里会闻到香味?

生:院子的外面也会闻到香味。

生:可能整个村子弥漫着淡淡的梅花香了。

师:这傲雪斗霜的梅花啊,是那样的冰清玉洁, 在王安石的诗中用另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暗香”。(出示王安石的《梅花》师读)这暗香,慢慢地散发着,它充满了天地。(加粗“满”)

师:谁来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

生声情并茂地读。

古诗讲究用字,一个“满”字,通过引导,学生似乎看到了一幅梅花怒放的画面,“满”得似乎要溢出来,在朗诵的过程中,再引导为什么是“流”而不是“留”,就使清香怡人的梅花画面感更清晰,感觉香味好象会流动,到处都是香味萦绕。从而,感受梅花的淡泊名利、坚贞纯洁:它不需要别人夸赞它的颜色,却要把自身的清香久久地留在天地之间、留在人间。

二、利用“***”“声”,让想象丰富多彩

古诗凝练,意境深远,短短几个字,却包含了很多文字及意思,利用“***”“声”,可以开启学生想象之门,让学生的想象丰富多彩,从而更好的把握古诗的意境。如《所见》,我是这样引发学生想象的:

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师: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

生:他看到了一个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

生:那个小牧童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

师: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干什么)

生:他寻找蝉在哪儿,啊!看到了,就在那根树枝的底部呢!

生:他立即从牛背上下来,小心翼翼地走过去。

生:他不敢唱歌了,屏住呼吸,悄悄地走过去。

师:他是怎么走的?

一个学生到台上小心翼翼地、屏住呼吸的走。

师:就这样轻轻地走近了,近了,牧童伸出网兜。

生:快要接近蝉的时候,蝉“扑哧”一下飞走了。

生:不会的,蝉一下子飞了起来,正好落在网兜里了。

此刻,学生有了争论,有的说捕住了,有的说蝉飞走了,不论结果怎样,学生有了自己的想象,画面丰富起来,再引导学生分别说捕到蝉的牧童、捕蝉未成功的牧童的表情、动作,感受牧童的可爱、天真。

三、“师情话意”,让想象纵横驰骋

教师声情并茂地语言,易于学生进入古诗深邃的意境中,学生在教师“师情话意”中让想象纵横驰骋,才能让学生“与文字相遇”、“与文学相遇”、“与文化相遇”。

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智慧灵动,充满激情,她上的《游园不值》饱含着精致的情感和丰盈的想象。由红杏的“出”想到了“关”;由“满”和“一”的独特认识,想到园子里是春意盎然;由“请你比较比较园内和园外,当你冲出园子外边,里边和外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体会到出墙的快乐、爱心的传递、关不住的是“心”,体会到“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由“值”与“不值”的对比,悟出“人生啊,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太多了”……在窦老师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下,在窦老师智慧语言的引导中,学生的想象突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任它在广阔的天地间纵横驰骋,让他们拥抱精致的情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干巴巴的28个字,而是内蕴多重情感,能激发和丰富自己生命体验的人格化的艺术品了。

四、链接资料,让想象畅通无阻

古诗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跳跃性,要完整地理解诗意,需对诗中的省略部分进行合理地想象。教师适时地补充、链接资料,可以让学生想象畅通无阻,以更好地把握诗的意境。如《石灰吟》的教学片断:

师:石灰把什么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可以动笔画一画。

学生画出了“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师也用红粉笔在三个词语下划出)

师: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请大家看看石灰是怎么产生的。

出示石灰的形成过程:石灰的前身是石灰石,埋藏在深山中,非常坚硬,经工匠们千万次狠命的锤击、敲打,才开采出来。然后,将它与焦炭混合放在1500多度的高温下煅烧,经过五天四夜的煅烧,它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外形仍像石头,但浑身雪白,轻轻一捏就碎了。把它放入水中,水立刻就会沸腾,于是变成了熟石灰,洁白的,可以涂在墙上,给人们整洁舒适的感觉。

生:看了资料,我知道了“烈火焚烧”就是用1500多度的高温煅烧,还要烧五天四夜,我似乎焚烧的“嘶嘶”声。

生:“粉骨碎身”就是全身都粉碎了,然而,石灰却全然不顾。

生:如果有生命的话,那应该是撕心裂肺的疼痛,然而,石灰却当成平常的事,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师:你认识了怎样的石灰?

生:这是不怕困难,永不低头的石灰!

生:石灰不畏惧一切困难,可以说是不屈不挠的石灰!

生:我觉得石灰是无私奉献的,给人类“清白”而自己却“粉骨碎身”,它是崇高的!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篇7

【关键词】书香;品悟;诗韵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要走进古诗词,品味诗韵。本文主要从善读、品悟、、配画、赏析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诗情、诗韵。

一、善读――走进古诗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要引导儿童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为此,教师要做好点灯人。

1、巧借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源动力。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把学生带进***文并茂、诗情画意的意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唤醒学生对美的向往、爱护、发现、创造。如教学《如梦令》这首词时,借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古风古韵、古香古色的优美意境。课堂上流溢着美的光与彩,学生思维的张力得到了开拓,想象的空间到了拓展。再加上教师抑扬顿挫的范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学生好奇地跟着读起来,范读、生读、点拨……,词的意思弄明白了,词的美好也领略道了。这样,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一种深刻绵长值得珍藏的艺术享受。

2、榜样引路,推广阅读古诗词。

教师要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首先,自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积极投身到阅读中去,以自己的阅读智慧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通过各种活动,师生共同提升。如举行诗歌朗诵会、赛诗会、演讲会、诗词动漫设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早读前10分钟十饭后20分钟十零散时间,看上去不长,却能积少成多。正如梅子涵教授所说“上了路,只要天天走,就会遇上庆典”。教师与学生共同坚守阅读时间,持之以恒,播下行动,收获习惯,这就是最大的庆典。

3、渗透方法,用审美的方法读古诗词。

高水平的阅读,需要学生将自身的知识、经验、感情等各种因素调动起来去思考。只有在思考想象的高度上读,学生才能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进行创造性的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像画家一样读书,让自己融入角色;像医生一样的读,用“x”光透析内涵;像侦探一样读,边读边思;像记者一样读,用敏锐的眼光发现诗词的真正价值意义;像作家一样的读,感悟、表达、善读。

二、品悟――热爱古诗词

小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的发展重要阶段。用美的事物、美的经典、美的情操塑造他们的人格魅力,将会成就他们的一生。

1、借助多媒体课件,强化古诗词的意境美。意境的描写和追求,是每一位诗人在前进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古诗词教学,不仅仅生成知识,更是生成智慧,点化生命的教学,在信息技术大容量、大环境的感召下,学生面对的不是一行行呆板的文字,而是一种生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家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美身临其境,又超然物外。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亲近与思考,诗人笔下的天是美的、地是美的、山美水美歌美、鸟语花香美,人事和谐美,孕育生命美,喷勃活动美。一切是那样美妙,又是那样传奇。如教学《小池》时,利用信息技术,动静结合,提高学生的交感神经,把小池的意境之美拓展出来,让学生体味遐想……。学生的思想活了,小手举起来了,感悟多起来了。潜移默化中,学生对古诗词热爱有加。

2、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词的韵律美。唐朝诗仙李白的五音律诗,极力追求自然、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学生写诗的良师益友,适时点拨。引导写诗,品悟其韵律的美及超过韵律之上的创造美。如唐代张谓的《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这首对仗工整、韵律优美的早梅诗,梅花先被比为白玉,再疑作白雪。这首诗抓住特征,描写形象生动,不仅写出梅花早发,而且表现出梅花的皎洁、鲜亮,甚为可爱。诗人利用人的错觉,突出早梅特征。宋代王安石《梅花》中,“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突出了梅花的幽香。在品味点拨中、对比中让学生感悟其优美的韵律和幽远的意境。

3、借助信息技术品味古诗词内部的阴柔美和阳刚美。阴柔和阳刚是对应而又互为依存的一对美学范畴,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意谓诗词有刚有柔,是由诗人的气质禀赋所决定的。在古诗词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其阴柔美和阳刚美,让学生充分体验古诗词的神韵所在,进一步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

古诗词,天地之精英,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日如火,如金B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臣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x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品悟李白之诗,始觉太白才逸,笔在刚柔之间。李白阴柔美诗篇,很大一部分是抒情作品,它的抒情精细委婉,曲折尽致,自然真率,楚楚动人。它们没有堆砌典故,没有雕琢与扭捏作态,犹如越女素妆,天然国色,自饶情韵。如《越女词》和《劳劳亭》。李白阳刚美诗篇表现为雄浑奔放,构象宏伟,境界壮阔,气势浩瀚,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诗歌中情绪激愤昂扬,内容慷慨悲壮,表现手法变换多姿。因而形成惝怀杳冥,闪幻可骇的诗镜。品悟诗,品悟人,学生兴趣盎然,豁达热爱益于言表。有的同学随口说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三、――传诵古诗词

人们常说,语文学习,知在课内,功在课外。现在的媒体信息,大量充斥孩子的世界,他们的活动也是精彩纷呈。我们借助多媒体,不仅让学生学习课本内的古诗词,还链接相关的名篇,让学生品味诗韵,烂熟成诵,广为流传,有人说:作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接受本国经典训练是必须义务。经典的古诗词,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液,为此,我们在学生中推行六部曲:

第一――放声读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第二――读而悟 学而不思则罔

第三――品而思 明大意体验解读乐趣

第四――乐于背 熟读成诵过目不忘

第五――格言美 背诵故格言,用其说话

如:工欲言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

第六 故事谜语屋――爱听爱记

在教学古诗词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链接故事情境、谜语等,让学生乐听爱记。如教学《过零丁洋》时,我们呈现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事,激励学生品评故事人物、情节,可以是一分钟的即兴演讲,也可就本文中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是走进古诗词的新发现。如教学五言七言诗时,我们利用谜语,扩充学生视野, 如巧填颜色 : 树村边合, 山郭外斜,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于 二月花; 远芳侵古道, 晴接荒城。巧填山名:相看两不厌,唯有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 孤;笑菊东篱下,悠然见 。巧填月份:不知细叶谁裁出, 春风似剪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下扬州;烽火连 ,家书抵万金。总之,运用多种有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配画――升华诗词

克罗齐说:未经阐释的历史无法真正进入当代人的视野,因为没有阐释就没有反思。古诗词教学也是,面对语言和文本,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加工处理,使死的语言,死的文本变成了活生生的现代知识,进入显示的理解视野。在熟读、品味明意、善思的基础上,给古诗词配画,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古诗词的优美神韵。通过配画,提高学生解读能力、理解能力。诗情、诗意、诗韵、诗风、诗味及诗画在笔下流淌,既提高学生文化底蕴,又升华古诗词的神韵,唤醒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五、赏析――应用古诗词

古人说劳于读逸于文,清朝的张潮云曾曰:“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古诗词背得多,美妙的词彩,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就不自觉地为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慎思笃行,人情历练,就常于不经意间更上一层楼,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古诗词教学中,借用信息技术,抓古诗词源头、活水,让学生在熟读、品悟。在配画的基础上,让学生赏析,写体会文章,使学生运用古诗词时信手拈来。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古诗词如海,善读为舟,泛舟海上,方知海之阔大。

古诗词如山,品悟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雄伟。

古诗词如歌,赏析为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美妙。

让书香弥漫学生的空间,让诗韵流淌在学生的心田,让品悟坚定学生的信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坚信古诗词流淌出的汩汩清泉,定能为学生心田源源不断地注入朝气、活力、底蕴,把种子的能量蕴积于深层的记忆中,唤醒鼓舞学生创造出精彩的人生华章!

【参考文献】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篇8

何谓“知人论世”呢?简单地说,就是读一首诗或词,想透彻地理解其主旨内蕴,就首先要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身世、思想变化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等等。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鲁迅先生也说过:“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现在新作的古人年谱的流行,即证明着已经有许多人省悟了此中的消息。”(《且介亭杂文》)可见“知人论世”之必要。

例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要透彻地理解王安石的这首小诗,不了解王安石当时所进行的***治改革以及他改革失败的经历,恐怕是很难悟透诗的内涵了。《梅花》一诗是一首自勉诗,完全可以看做是改革家王安石的自我写照。首联“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数枝梅”于“墙角”已显孤立,可这“梅”却不以为意,仍然开放,而且是迎着寒霜开放。梅花的这种不畏恶劣环境和挫折、磨难、打击的形象和精神,不正是作者顶住各种反对、阻挠甚至打击报复,艰苦卓绝地进行“变法”的自我精神和形象的写照么。作者借梅来影射自己改革受阻,被迫辞职的遭遇,可谓悲壮而又凄婉,忠心耿耿,天日可鉴。顶霜傲雪的梅啊,但愿借你的灵魂来抚慰我这颗寂寞的心!这两旬诗好,还在于手法上的婉达。我认为,委婉、含蓄永远是诗的技巧和生命。假如直来直去,露肌露骨地写成“我不怕打击呵,我定坚持变法”这样的句子,那我看还有几人欣赏?次联“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为有”可理解为“因为有”的意思。“暗香”可理解为“梅花的那种能散发得很远很远的清淡的香味”。这两句诗不仅诗意浓郁,而且饱蕴哲理。诗人已暗自料定,尽管改革失败了,但也必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诗人毫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相反,为自己能有这样的作为而深感自豪。这种身世和心路历程,如果不了解的话,是很难真正读懂这首小诗的,这就明显地带有“知人论世”的印记。

又如北宋梅尧臣在《和淮阳燕秀才》中写道:“惭予廷荫人,安得结子羲,心虽羡名场,才命甘汨没。”他认为自己由恩荫出身,和燕秀才由进土出身不一样,因而感到很惭愧。可是杜甫却完全不同,他在《壮游》中说:“气劂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杜甫考不上进士,便坦然归去;梅尧臣考不上,却半辈子感到委屈。这是因为唐代读书人的进身之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宋代主要的就是这一条路,即使由他途出身,头衔上总得加一个“右”字,例如“右迪功郎”之类,成为终身的耻辱。因此,不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的风气,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对于进士的得失杜甫全不关心,梅尧臣却痛心疾首。只有了解他们的时代,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所以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篇9

关键词:梅花;园林;景观效应;诗意造景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贵花木,其栽培历史已有3000多年。梅花姿态美丽,香气袭人,清秀高雅,不仅在我国古典园林中长期独领,而且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们展现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1 梅花的景观效应

中国是梅花的故乡,栽培区域广泛,花期从南到北,可盛开5个月之久;梅花也是我国传统名花中最长寿的木本花卉,寿命可达几百到上千年。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傲雪凌霜,凌寒独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被称作“天下尤物”。梅花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梅花的姿、色、香、韵无一不美。

梅花的花色丰富多彩,绚丽缤纷,白的似雪,粉的似霞,红的似火。白梅花香浓郁,冰清玉洁,古人常将白梅与雪相比,“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 卢梅坡)。片植白梅,极易形成“雪海香涛”的园林景观,营造出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

梅花花香清、幽、寒、冷,漫步梅林,暗香浮动,更有“风递幽香出,禽窥素颜来”、“一种清香,占断百花香”之感慨。

梅花的姿怪奇,绿苔封身,却老当益壮,争荣竞秀。《潜确类书》称:“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枝条稀疏,却洒脱自然;老干虬枝,却古朴苍劲;含苞待放,却生机勃发。

梅花最可贵之处,还是它那“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的风姿神韵。历代的文人墨客被梅花之美所倾倒,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咏梅赏梅、以梅咏志的不朽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宋时期人称“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了,他一生不娶不仕,隐居孤山植梅养鹤,他写的《山园小梅》也成为描绘梅花最著名的诗句,“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尤其是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上句写临水梅花神清骨秀、不折不屈、高洁灵动之姿态,下句写月下梅花妩媚淡雅、俏丽幽香、卓尔不群的神韵,实在是咏梅的千古佳句,也是梅花景观效应的生动写照。

2 梅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意造景

我国园林中运用梅花的历史悠久,梅花在我国皇室园林、第宅园林、寺观园林、梅花专类园及城镇绿化中都曾被广泛应用,留下了一处处诗意造景。

梅花品种繁多、姿态优美,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造景素材。历代帝王宫苑多种植梅花。2000多年前,汉修上林苑,种有多种梅花。梁简文帝作梅花赋”,谓“灵苑之中,奇木万品,而梅花特骚”。南唐金陵园中种植梅花千树,建“梅岗亭”,宋***和初年,作艮岳于禁城(在今开封市境内)之东,建飞来峰,腰径百尺,植梅万本,曰“梅岭”。明代罗伦描述北方宫苑梅花“玉堂不让孤山趣,雪里冰肌封紫薇”。

梅花很早被选作城镇绿化树种,西汉杨雄作《蜀都赋》,谓成都“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宋代陆游也曾赞美成都域内至西郊,沿途梅花“二十里中香不断”。杨万里则留下“一行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天”的梅花诗句。

历代士大夫的和园和民间住宅中选用梅花美化环境也常见,各地建成梅花景点异彩纷呈。如扬州的“梅庄”,杭州的“孤山探梅”,南京僻园的“梅屋烘睛”,瞻园的“岁寒亭”,常州红梅阁的“红梅春晓”,苏州狮子林的“问梅阁”等等,不胜枚举。

3 梅花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园林的不断发展,中国梅文化深厚的底蕴使梅花在中国园林中运用相当广泛,成为中国园林特色之一。现代园林应充分借鉴古典园林中梅花诗意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运用梅文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建成优雅惬意的景观,让人赏心悦目。

3.1 建立梅花专类园

以梅花为主体植物,在一定范围内采用群植、片植的形式栽于重要位置,宏观欣赏梅花的群体美。同时宣传丰富多彩的中国梅文化,使之成为园林建设中极富中国特色的专类花园。梅园造景宜体现植物自然美,园中建筑数量不宜过多、过密,应疏密有致。可根据梅花的品种不同,按花期搭配栽植,也可按花色分片栽植,花开之时,梅园里红一片,绿一片,白一片,对比鲜明,绚丽多彩。

3.2 梅花与自然景物的组合

梅石相配,刚劲简洁。铁骨梅花借石更艳,奇峰怪石因梅而活,别有一番韵味。

梅花配草坪,给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观赏视野,还可席地草坪欣赏风姿各异的梅花个体美。把严冬时节傲霜斗雪,屹然挺立的松、竹、梅混栽,形成“岁寒三友”***,也可把梅、兰、竹、菊相互搭配成寓意深远的“四君子”。

总之,梅花不论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是现代园林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以梅造景,还是以梅借景、点景,都能组成如诗如画的美景,只要因地制宜把梅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巧妙用于现代园林中,就能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把我们的环境建设得更加美丽芬芳。(收稿:2014-05-03)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篇10

关键词:语用学;古汉语;意象

中***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0-0062-02

意象(image)一词,来自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意象主义”运动。其主要创始人、组织者及理论家艾兹拉・庞德称意象是“理智和情感在瞬间的复合”,是“充满活力的概念旋风”。[1](他一生用英语翻译了许多汉诗,大胆地借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手法革新了英美传统诗歌,形成了意象主义流派。他认为,中国诗于新诗运动,就像希腊之于文艺复兴。可见,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是意象的摇篮,是培养意象的沃土。

在五彩斑斓、浩如烟海的古汉语作品中,意象是神韵,是灵魂,起着一种画龙点睛、无可替代的作用。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赋予了风、花、雪、月、云、春、笛、桥、杨柳、江水等物象以特殊的含义。如柳永词《雨霖铃》里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无一字废话,而仅仅是三个相关意象的组合叠加,却勾画出一幅离情别绪、伤感压抑的白描画。因此,意象即是物象加上作者的艺术想象和情感糅合。在古文学作品中,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它大致可被分为寓意象征、刻画人物性格、显示人物命运与情节发展这三种类型。

一、寓意象征

何兆熊在《新编语用学概要》中指出,语用前提可分为以下三种:(1)说话者认定的语境;(2)发生言语行为恰当的环境;(3)双方都已获知的事实。[2]作者提出一种物象作为一种象征物而被广大读者理解并接受,前提是:必须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早就存在这样一种概念,一种象征。比如说,人们常用“风雨”来比喻艰难的人生旅程,如“风雨兼程”、“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屋漏偏逢连夜雨”等,而不会使用“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等意象。这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一种约定俗成,只要一读到它,便能感受到其中蕴涵的意味。再如自古以来人们都用花来比喻女性。“袅袅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是典型的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孩的诗句;“花容月貌”、“如花似玉”、“闭月羞花”、“人面桃花”等等指女性的美貌;男性追求女性有“拜倒在石榴裙下”和“寻花问柳”的不同;妇人出轨称作“红杏出墙”;哭是“梨花带雨”;笑是“花枝乱颤”;林黛玉“葬花”表现了她把自己比成落花而顾影自怜;贾宝玉“护花”、“种花”的诗句又见证了这位公子哥儿风流多情的本性。在古汉语里,花就是女性的象征,在一些文学作品里,甚至可以看做是女性的化身。因为它是那么的阴柔、弱小与美好,与女性气质相吻合,以至于人人都认为它应首当其冲地成为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代言人。就连《孔雀东南飞》里那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刘兰芝在山盟海誓时也不忘将自己比喻成花草: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个意象甚至流传到了国外,为外国文学家所接受。从艾兹拉・庞德的那首里程碑式的意象主义短诗《地铁站掠影》中的诗句“湿漉漉的黑枝上,悬挂片片花瓣”,我们知道这些“黑枝上的花瓣”实际上指拥挤潮湿的地铁车站里偶尔闪现的几张年轻女性和孩子的鲜嫩的脸庞,和周围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在作者心中激起了灵感的闪现。与此相反,读中国著名的意象派古词《天净沙・秋思》,读者仿佛置身于一派浓浓的落寞凄凉的氛围之中,尽管这首词没有一句叙述和议论。这完全得益于“枯藤、老树、昏鸦、夕阳、古道、西风、瘦马”等一批意象呈现给读者的一幅那么颓废、那么无奈的画面。

二、塑造人物性格

有时,同一物象还可以有不同的语用意义。《红楼梦》是无比娴熟地运用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特别是语用意义的杰作。它塑造的众多个性丰富的人物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书中公子小姐鲜明的性格不仅体现在日常言谈举止上,而且作者还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他们所从事的封建贵族文化专利――吟诗作画。古人云:文如其人。书中不同人物所作的诗均代表了不同的内心想法。例如第三十八回众小姐作诗,同样一个,在各人眼里,却是见仁见智,更折射出他们不同的性格。薛宝钗在她所作的《忆菊》中有两句:“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这勾画出一幅傲视群芳的艳丽***,显示出薛宝钗***能干、高瞻远瞩、世故乐观的个性,至于她流露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野心,也就不足为怪了。而林妹妹就大不一样了,她的一句“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愁心?”,让我们看到一朵期期艾艾、顾影自怜的风中黄花,这暗示着她多愁善感、悲观狭隘的性格。“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这不是湘云又是谁呢?这一格外清新愉快的***重现了单纯可爱而又天真烂漫的史湘云醉卧红芍的经典画面。探春的《簪菊》所取的是一个插菊入发的动感十足的意象,表现了她敢想敢作、标新立异、不畏人言的***治家素质。最后,在贾宝玉的“泉溉泥封勤护惜,好和井径绝尘埃”(《种菊》)里呈现的是一幅种花人不辞辛苦地浇水施肥的景象,这是他与生俱来的怜香惜玉性格的写照。的各种各样的意蕴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每一处菊景都张扬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众多人物形象被表现得更加鲜明生动,相互映衬,就像一幅各具姿态、形象万千的***。

三、显示人物命运与情节发展

同样是意象,在昭示认为命运方面,往往能与上下文遥相呼应,增加神秘感与悬念。在《红楼梦》第五回里,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都各自用一幅画来展示,简单明了而给人印象深刻。如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中的意象,暗示了女道士妙玉虽身居道观,却最终抵制不了诱惑,对怡红公子春心暗动的事实。而恶狼追扑美女的画面又暗示了迎春误嫁中山狼,结果被折磨而死的命运。这些简洁明了的意象实际上是对情节的高度浓缩和概括,起着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诗经・召南》的《有梅》里叠加了“有梅,其实七兮”(梅子成熟了,要落下来,树上的梅子只剩十分之七)、“有梅,其实三兮”(梅子成熟了,要落下来,树上的梅子只剩十分之三)、“有梅,顷筐暨之”(梅子成熟了,要落下来,树上的落梅已装满了竹筐啊)这三个连续的意象,象征着妙龄女子的青春发展趋势:即越剩越少,直到丧失殆尽,就像这成熟的果实一样,绚丽但短暂。成熟的梅子因乏人采摘而越来越多地落下,伴随着女子一天天变大的年龄,她多么渴望有一个小伙子快来把她娶走啊!如此情景交融,更加生动地刻画了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紧迫感,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花开堪折终须折,莫教无花空折枝”的***景来。

总之,一个物象,在特定的环境中被作者赋予了特定的语用意义,就成了意象。可见,意象是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方式密切相关的,它实际上是作者意***的代言人。通过分析它,便对掌握作品的脉络与灵魂有所帮助,而上述意象类型是语用分析中较常见的三种类型。

参考文献:

[1] 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22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10篇

学习

四级英语文章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四级英语文章10篇,内容包括英语四级文章翻译20篇,四级英语文章。英语目前是全国普及通用的语言,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生就已经逐渐接触、学习英语知识和英语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锻

学习

教师年度小结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年度小结10篇,内容包括教师年度个人考核小结,教师年度小结100字。现将一年来的***治思想、教学和学习等方面的工作报告如下:一、思想工作方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学年,我能够自觉认真学习领导传达的文件精神,积极服

学习

驻村帮扶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驻村帮扶,内容包括驻村帮扶工作案例选编文集,驻村帮扶20年完整版。二、主要职责分工和相关措施一是县统计局201x年度“双联”和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由统计局支部书记马高梧同志统一领导和工作任务安排,由王全忠同志负责开展驻村

学习

爱情签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签名10篇,内容包括关于爱情的个性签名精选14篇,爱情签名100句。2.能拥有就能失去,要理解爱情。3.离开只是一个选择,而成就的未来之路除了眼泪还有意想不到的痛苦。4.突然觉得阳光好刺眼,刺痛了我的心。5.我还记得小时候最

学习

辅导员评语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辅导员评语,内容包括辅导员评语大全集,辅导员评价学生评语。3)该生为人诚恳,团结同学,学习勤奋刻苦,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各项班级活动,对班级贡献大!工作尽心尽责,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

学习

院士申报材料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院士申报材料,内容包括院士申报表格下载,院士推荐材料申报流程。我认为优秀团员首先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用积极向上的思想对待学习和生活,做到:不仅思想觉悟高,为人诚实,做人正派,助人为乐,敢于同不良习气做斗争,还要有良好的作

学习

我的成长日记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成长日记10篇,内容包括怎么写成长日记十篇,我的成长日记100篇。你们听这是谁的哭声惊醒了街坊四邻?你们再听是谁家传来了欢乐的笑声;是谁家传来哄孩子的声音?那当然是偶家了,因为偶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1999年12月25日今天

学习

描写立秋的诗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立秋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形容立秋感怀的诗句,立秋最有诗意的诗句。4.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5.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6.立了秋,便把扇子丢7.一场秋雨一场寒8.十场秋雨要穿棉9.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10.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

学习

龙年祝福语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龙年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龙年祝福语四字成语,龙年拜年祝福语。元旦春节不送礼,发条短信送给你。健康快乐长伴你,好运和你不分离。还有让我告诉你,财神已经跟随你。新春好,好事全来了!亲人朋友笑,喜气围你绕!欢庆节日里,生活美满又如

学习

人与自然的和谐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人与自然的和谐作文10篇,内容包括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作文,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作文。我躺在床上,想象着……突然,一只白鸽落在我的肩上,我似乎变小了许多,白鸽载着我飞向天空。我抬头仰望,啊?我不由自主地揉了揉眼睛,怎

学习

国旗下讲话安排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国旗下讲话安排10篇,内容包括国旗下讲话稿及安排表,国旗下讲话汇总。主讲人12.9理想篇怀揣理想奋进22.16自尊篇自尊无价32.23自信篇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43.2自律篇自我约束,遵纪守法53.9自勉篇留一只眼睛看自己63.16劳动

学习

教师演讲稿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演讲稿,内容包括教师立德树人演讲稿,年轻教师成长演讲稿。

学习

最后的常青藤叶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最后的常青藤叶10篇,内容包括最后的常青藤叶电影台词,概述最后的常青藤叶的故事。“嘎吱”,老贝尔曼打开了门,顿时一阵风灌进了屋里,狠击在老贝尔曼那沧桑的脸上,他的身子也在那风中如芦苇般虚弱的颤抖。“咳咳咳。”一连串的咳

学习

儿童节的习俗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节的习俗10篇,内容包括儿童节的习俗简介,儿童节是几月几日有什么习俗。世界各国的儿童节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给所有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社会和学习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一直是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

学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0篇,内容包括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断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自苦寒来感悟。六年级:陈彤彤

学习

中秋节古诗词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古诗词行书,中秋节赏月古诗词。《水调歌头》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

学习

梅花香自苦寒来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梅花香自苦寒来10篇,内容包括梅花香自苦寒来原唱,梅花香自苦寒来歌曲。说起我的字,我可是能滔滔不绝的说上好久呢?从小学开始,大家看到我的字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可他们却不知,为了练好字,我下了多大功夫。从我哇哇呀呀学说话时,妈

学习

梅花的诗句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梅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歌颂梅花的诗句,梅花精神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王安石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忆梅李商隐定定住

学习

梅花的样子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梅花的样子10篇,内容包括梅花的样子和特点,梅花夏天的样子。3、那娇嫩嫩的绿叶衬托着美丽无比的粉红花朵,一缕缕的清香扑鼻而来,让我陶醉在这无与伦比的美景之中,想起我第一次发现它的时候,它那被丢弃摧残的样子,在看看现在这般

学习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有效教学论文,小学古诗教学论文范文。但是,小学生初接触诗词,理解有些难度,我们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增强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下面本人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点体会

学习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语文古诗词课题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论文选题。一、当前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所存在问题1教师认识上有偏差。对课内诗词,教师不重视,很少评析,更别说引导学生鉴赏了;而学生也是为应付考试,

学习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古诗论文题目大全,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在国家教育改革和时展的要求下实施和颁布的。新课标指出应致力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小学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