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美人电影10篇

美国美人电影篇1

关键词:再现意义;多模态;电影海报

一、引言

电影海报作为宣传电影、刺激票房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包含***像、文字、色彩等多种符号系统的多模态语篇。社会符号学理论将多种非语言符号系统纳入语篇分析的研究范围,为全面解读多模态语篇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深入解析了《美国美人》电影海报的再现意义,并强调了象征过程在该海报主题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1.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突破了话语单一文本模式的局限,将***像、声音以及动画等多种符号系统运用到语言系统中,促成了语篇形式的多模态化。由韩礼德(Halliday 1978)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式,为多模态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兴起于西方,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是克瑞斯和勒文,他们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像分析,并比照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提出了第一个系统全面的视觉语法框架(grammar of visual design),从再现意义(representational meaning)、互动意义(interactive meaning)和构***意义(compositional meaning)三个层面全方位讨论***像的意义表达方式(Kress & van Leeuwen 1990)。

2.再现意义

克瑞斯和勒文认为***像的再现意义不仅是指***像内的符号系统呈现人物、事物以及地点环境的方式,还包括被呈现对象之间超越***像本身而存在于文化语境中的关系。再现意义通常通过叙述过程(narrative process)和概念过程(conceptual process)两种途径实现。

叙述过程的标志是矢量的存在,它反映了行为和事件的发生、变化的过程以及瞬时的空间布置。叙述过程的研究必须从矢量的判断开始。根据矢量的类型,叙述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次过程,即行动过程(action process)、反应过程(reaction process)和思想语言过程(mental &speech process)。行动过程中的矢量指***像中显著的斜线或对角线,它可以由动作过程形成,也可以由事物本身构成;反应过程中的矢量是指目光或类似目光的交流;而思想语言过程中的矢量特指通过思想泡(thought balloon)或对话泡(dialogue balloon)建立的人、物与他们的内心活动或语言之间的联系。

概念过程中不存在矢量,并且不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而在结构和意义上更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根据***像在构***和意义表达上的特点,概念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次过程,分别是分类过程(classificational process)、分析过程(analytical process)和象征过程(symbolic process)。其中,象征过程最抽象,它强调***像中的视觉要素通过象征来表达超越***像本身的文化意义。象征过程涉及本体(carrier)和象征体(attribute),只有本体存在的象征过程成为隐含象征过程。本体和象征体在***像中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他们都是整个***像中较为显著的视觉要素,比如被置于前景或拥有鲜明的线条或颜色;其次,他们常被动作所指,而这些动作的目的仅仅是向读者明示象征体;再次,他们常常在整个画面中显得非常突兀;最后,他们通常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Kress & van Leeuwen 1996)。

三、《美国美人》海报的再现意义

1.叙述过程

在这幅海报中,正下方的玫瑰本身呈现的斜线就构成了最明显的矢量。这一矢量不涉及动作过程,不存在施动者(actor)和受动者(goal),这样的矢量被称之为非交流的(non-transactional),相当于语言中的不及物动词。玫瑰这一矢量强调的是玫瑰本身,意味着它是整个海报主题表达的重要渠道。此外,设计者还特意将玫瑰放在前景的位置,并使其花瓣的鲜红色以及花茎的翠绿色成为了海报色彩中的唯一亮点,与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些设计都是为了强调玫瑰这一意象,也是辅助海报概念过程的表达。

2.概念过程

这幅海报在构***上不存在特别的结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地利用了象征过程表达海报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海报的背景是一个平坦光滑的腹部特写,腹部上有一只纤细的手轻抚着一支尚未绽放的玫瑰。读者通过观察可以推断出海报中的腹部和手应该属于一个年轻的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她正是电影名中的“美人”(Beauty)。这位“美人”和通过手的姿势指示给读者的玫瑰就构成了海报中明确的象征过程,前者是本体,后者是象征体:玫瑰含苞待放的状态象征着女性的青春活力,而它摄人心魄的鲜红色象征着女性的性感和吸引力。此外,谚语到,每一朵玫瑰都是有刺的。带刺的玫瑰象征着对美人的向往和爱恋是伴随着伤痛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海报中还存在隐含象征过程,其中玫瑰就是本体。首先,电影名“American Beauty”的理解不能局限于中文翻译“美国美人”。电影名中的“American”提示了故事的发生地点和文化背景,而“Beauty” 泛指所有美丽的东西,设计者特意将这一单词用黑体字加以突出,就是在形式上强调了电影的主题;其次,“American Beauty”本来就指一种美丽异常却花期很短的玫瑰,这与海报中玫瑰形象的出现非常吻合。因此,玫瑰的隐含象征意义是看上去激情美丽却注定是一场空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对金钱和名誉的贪婪最终导致人的死亡。作为好莱坞的经典影片之一,《美国美人》描述了美国郊区中产阶级生活的沉闷窒息,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揭露了当代美国浮华表面下的社会本质。中心人物莱斯特的经历也正是“美国梦”的写照:他因为女儿漂亮同学的出现而产生了改变生活的愿望,但在一系列自我***的抗争之后,还是被一***打死。

此外,海报的宣传语“…look closer”(近一点看)被放置在电影名旁边显著的位置上,其实也是提示读者不要停留在海报的表面信息的阅读,而要深入分析海报中视觉要素的象征意义。当然,“近一点看”也是暗示电影不是讲述一个美艳的故事,而旨在揭露美好表面下的残酷现实。

四、结语

本文从叙述过程和概念过程两个方面解析了《美国美人》电影海报的再现意义,揭示了象征过程在海报主题表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证明了电影海报作为多模态语篇,其再现意义的解读必须要从矢量的辨析和海报构***特点入手。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2]Halliday, M. A. K. (1985/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London: Edward Arnold.

[3] Kress, G. & van Leeuwen, T. (1990).Reading images. Geelong: Daekin UP.

[4]Kress, G. & van Leeuwen, T. (199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 London: Routledge.

[5]van Leeuven, T. & Jewitt, C. (eds.). (2001). Handbook of Visual Analysis. London: Sage.

作者简介:

陈韵如,单位: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婧,单位: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

美国美人电影篇2

[关键词]美国电影;华人形象;异教徒;认同

种族问题常常横亘在不同国家的交流与发展中,是造成矛盾与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20世纪,中国与美国之间就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种族矛盾,尤其是20年代以前至30年代前期,中国华人形象被美国人普遍认为是“黄祸”入侵者和野蛮的异教徒。因此,那一时期中国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且得不到美国人的认同,美国电影大师大卫·格里菲斯试***通过电影作品来重新塑造中国华人的形象,在电影《被蹂躏的花朵》中格里菲斯通过讲述一个跨种族(华人与白人)的爱情故事来表达他对华人的怜悯与同情,然而该部电影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同情心理并没有唤醒美国人的理智,华人依旧承受着种族歧视的遭遇与苦难。在之后的20世纪的美国电影中依然存在华人形象的塑造,由于受***治、文化、人种学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几经变革,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征。直到现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也逐渐得到修正,开始向积极、正面的方向转变,这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美国社会对中国华人形象的认同。

一、“黄祸”入侵者(20世纪20年代以前)

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华人是低等民族的代表,根据生物进化论将黄色皮肤的人种归类为劣等种族。于是在早期的美国电影中,美国人往往以偏概全,以歪曲的方式对中国华人形象进行塑造,因此中国华人形象常常被塑造成“黄祸”的入侵者。如在当前被认为最早出现华人形象的故事片《华人异教徒与周学校教师》中,白人所饰演的华人角色一度成为20世纪20年代之前华人形象的模板,该部剧情片讲述的是一名华人洗衣工蒙受白人女教员们的关照,于是盛邀她们到洗衣店做客以表达谢意,同时还热情的拿出鸦片来款待她们。但警察的突然闯入使剧情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华人应吸食鸦片而入狱,女教员们提着花去看望。影片虽然简短,但却鲜明地表现出美国人对中国华人的整体印象与认知,华人形象被刻画成四个模板在美国人心中存留了极长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华人形象的第一个模板与鸦片有关,吸食鸦片是一种堕落行为,因而加深了美国人眼中华人是的意识。而第二个模板也是由鸦片所造成,当时美国法律中规定禁止吸食鸦片,而华人的行为违反了美国法律,因此他们不但要受到惩罚,而且更加被美国人所鄙视。第三个模板是美国人的臆想,认为华人是危险的象征,他们试***通过勾引白人妇女来谋取利益,最新奇的是被人妇女还心甘情愿。最后一个模板则认为华人代表着异教徒的身份,他们的灵魂是污秽、丑恶的,与他们高尚、纯洁的灵魂无可比拟。此外,在当时的美国电影中还有许多歪曲与肆意破坏华人形象的作品,如《黄祸》《砸碎的脚镣》《潘特利亚》等,这些影片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即华人是病态的,他们永远沉迷在鸦片烟馆、赌窟中。因此,吉纳·玛契提曾对20世纪20年代以前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特征作了如此的总结,华人形象在美国人夸张的想象中歪曲,“黄祸”是华人形象的象征,他们和白种奴隶一样低等,而且他们还是一个有着堕落本性的种族,吸食鸦片、拉皮条、荒***等病态形象充斥在美国人的想象中。

二、野蛮的异教徒(20年代~30年代前期)

1913年一部虚构的小说《神秘的博满洲博士》成为西方世界最早认知与了解中国形象的文本,在这部小说中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依据自身夸张的想象虚构了一个反面形象的中国人物:傅满洲。尽管萨克斯·罗默从未接触与交往过一个华裔种族,更没有到中国亲身体验过,但小说中对中国形象的荒谬构建却在欧美地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与破坏作用,这个虚拟、反面的中国人物形象一度影响着欧美人们对中国形象的误解。而该小说出版时间正值欧洲国家处于“黄祸论”大肆扩播的阶段,因此还引起了较为严重的黄祸恐慌局面。于是,美国电影便以傅满洲为创作对象出品了相关系列电影,据统计共有14部之多,历时60年才完工,其中,最早的一部于1920年面世。在这些系列电影中傅满洲的形象具有撒旦的丑恶外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具有一双摄人魂灵的双眼。此外,系列电影中的傅满洲象征着黑暗与邪恶,阴险、狡诈而残忍,在其狭小、阴暗的世界里策划令人不齿的阴谋,同时他还拥有较高的智慧及组织领导能力,他是黑暗势力的领头人,拥有众多听命于他的忠诚死士。因此,傅满洲作为一个野蛮的异教徒形象被广泛传播于欧美各地,其负面形象也深深根植在欧美人的心中。

此外,在这一系列的美国好莱坞电影中,傅满洲还被赋予了超强的能力,他精通中、西方文化,不仅对中国的炼丹术、研制毒药等了如指掌,而且还熟知西方现代化科学技术,因此他成为威胁西方各国的主要对象,是罪恶的象征。在电影中傅满洲还是一个极具野心,并对西方世界充满仇恨与怨气的人物,血腥而残酷地想要统治西方世界,以此来扩大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统治范围,试***创建一个新的国度。为了实现他的统治阴谋,同时创造优秀的后代基因,傅满洲企***白人女性来满足。但是在这些系列电影中,不管傅满洲谋划得怎样周密完美,武器是如何的高端强劲,但最后这个恶势力一定会被以白人为代表的正义化身所歼灭与打败。因此,在这个罪恶循环的电影故事中,傅满洲是“黄祸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野蛮异教徒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罪恶与恐惧的象征,如此可见美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厌恶与憎恨。

三、顺服子民(30年代中后期~40年代末)

小说《大地》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的经典代表作,该部小说自1931年面世以来就受到了广泛关注,不仅是当年美国畅销书之一,而且还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流传到西方各国。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与工作了40余年,她将自身在中国不同时期的感受与体验融入小说创作中,使小说真实反映与再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了以往中国人负面的形象,令中国形象开始向积极、正面的方向转变,凭借该部《大地三部曲》小说集赛珍珠还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鉴于《大地》这部小说如此高的文学成就,好莱坞电影对其进行改编,1937年同名电影《大地》呈现在银幕之上,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取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佳绩,此外这部改编电影还赢得了五项奥斯卡奖的提名机会,足以可见其巨大的影响力。

在美国同名电影《大地》中,围绕着中国农民王龙一家的生活来展开,王龙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中国土地上,以农耕、种植为生,尽管他们的生活俭朴而艰辛,但他们并不抱怨,而是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祝福与向往,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每一天。这个朴实、善良的农民也真正过上了他所想的幸福生活,在王龙的努力下他不仅攒够钱买到了几亩田地,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而且还取到了贤惠能干的妻子阿兰,又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一家人过得自在而安逸。电影《大地》真实再现了赛珍珠对处于30年代中后期中国农民与其生活状态的印象,也令美国电影开始重新审视中国、重新塑造中国形象。在中国农民王龙的形象塑造中,美国电影打破了以往对中国华人形象的模板刻画,塑造了一个热爱土地、热爱生活、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还原与修正了美国人想象中的中国形象。中国人不再是撒旦与恶魔的化身,他们是一群顺服的子民,有着善良、质朴、坚忍的品质,有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除了《大地》这部电影的传播效应外,美国人对中国形象的改观也与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有关,该部电影上映时间恰好是本残酷侵略中国时期,中国民众勇敢、顽强地与本***抗争到底的精神和气魄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从而赢得了美国民众的赞赏与同情,也因此顺利的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认识。

四、崇拜偶像(50年代至今)

随着时间的变迁,中国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不断发生着改变,由恶魔、祸患的形象转变成顺服子民的形象,而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中又以新的面貌呈现,尤其是在7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中具有“功夫之王”之称的李小龙又一次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并且这一典型的中国形象持续了长久的影响效果。功夫巨星李小龙将独具特色的中国功夫以电影形式跃入西方观众的眼球,开创与改写了美国电影对中国形象及中国功夫的新局面,同时也为美国电影动作历史注入了新鲜血液。融入了中国功夫的美国电影为其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量,盛行于美国的各个领域中,美国电影也因此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功夫片题材。1973年电影《龙争虎斗》在美国上映,这部由“功夫之王”李小龙主演的电影备受美国大众的追捧,使美国功夫片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阶段。于是,李小龙的功夫、硬汉形象彻底颠覆了美国电影初期以傅满洲为代表的中国形象,由以往阴险、狠毒、狡诈的反面形象转变成刚强、侠气、坚毅的正面形象。

可以说,李小龙的功夫效应使中国形象上升了一定的档次,其高超的中国功夫、勇猛无惧的精神风貌深深折服了众多美国观众,并且成为许多美国民众的崇拜偶像。1980年,在调查给美国民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国形象时,李小龙获得了第四的排名,此外一个代表中国功夫的词汇“Kung Fu”被创造而出,并将其收入到英文词典中,如此可以见证到李小龙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功夫在美国社会中的重大影响力,李小龙在美国观众与美国电影中是无可比拟与超越的神话。随后,在今天的电影舞台中,成龙、章子怡、巩俐等国际巨星也开始备受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关注与追捧,他们与中国电影人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与表现自我的演艺风格,使中国形象不仅局限在功夫形象中,而且呈现出多样性与独特性的新风貌。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演变历程,由原先的鄙视到认同,再到如今的赞扬与崇拜,如此的演变也警醒我国人民应继续努力增强本国综合国力,只有软实力与硬实力足够强大,华人形象才会在美国电影中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 周雅娴.论西方电影语境下的华人角色的形象学分析[J].考试周刊,2011(49).

[2] 黄式宪.华人电影:跨界的历史性荣耀与文化苦涩[J].电影艺术,2001(01).

[3] 陈丽芳.当代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刻板化形象——影像的社会认同[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美国美人电影篇3

【关键词】祛魅 个人英雄主义 美国电影 魅化英雄 个人主义

个人英雄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当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为满足自身对强大的向往。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转换面孔,却似乎永远不会褪色。而它也在美国电影中获得了勃勃生机。

一、美国电影中魅化的个人英雄主义

个人英雄主义,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是当某一伟大的全民族事业面临发生的重大挫折时,以大无畏精神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精神挺身而出,在积极克服矛盾和障碍时所付出巨大努力而成为一个人的性格本质,而他们在个人活动中英勇顽强的表现和自我牺牲精神,使行为具有伟大意义,这时就出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个人英雄主义就见于各民族的神话和史诗中,如《格萨尔王传》、《奥德赛》、《伊利亚特》等。伴随着农耕文明的不断发展,知识阶层基于远古神话,建立了各种宗教的体系,给予人们克服困难的信念与勇气。再紧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被弱化,科学观念取而代之。而在这一时代的个人英雄主义,通过电影各电视剧等可视的高科技手段展现,例如美国电影屏幕上的经典人物超人、蜘蛛侠等,故事的内容都多与科技有关。

作为***战争胜利而成立的国家,美国形成了非常狂热的梦想主义信仰以及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而信仰和崇拜在影片的中输出效果是,大部分的美国电影都将主人翁体现为一个的时代英雄,如《勇敢的心》、《魔戒》、《蜘蛛侠》等经典美国大片莫不如是。在以上这些美国电影中,电影里的主角俱是力挽狂澜的伟岸英雄形象,都有着独来独往的大侠风范,个人英雄主义都展示的淋漓尽致。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理想与英雄品质完美重合不可并存,于是美国人就虚构了各种类型的完美英雄形象满足人们的幻想,在其缔造的电影王国里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譬如美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能完成你无法想象的事,一个人挽救世界,并通过各种类型的电影中来寻找英雄的影子,这也为形成后来个人英雄主义的魅化提供了温床。

从形象上看,多数美国打造的英雄形象都有着极正的三观和价值取向。在《国家宝藏》中的尼古来斯・凯奇,《空***一号》中的哈里森・福特,他们关心民族大义,在乎国家利益;又如《终结者》系列中的施瓦辛格保护了地球,拯救了人类;还有《蜘蛛侠》系列的彼得・帕克、《钢铁侠》系列等捍卫了法律、正义与和平。美国电影给他们亲手创造的现代英雄披上了一层传统的、具有普遍性的崇高神话思想外衣,让全世界不管处在什么文化层次、拥有什么文化水平的观众都能感知与接受到这些影片所承载的神圣思想以及崇高精神。

从情节上看,在美国影片中,这类的个人英雄英勇顽强,诸如《夺宝奇兵》系列的Harrison Ford、《终结者》系列中的Arnold Schwarzenegger、《第一滴血》的Rambo等,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人类社会,不惜自我牺牲,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双重满足了观众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期望,实现了普通人心中的关于英雄的梦想。

所以,总的来说这些英雄创造的神话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导观者向往正义公平、自由平等的人权理想,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可如果我们剥去这层简单而具有普遍性的崇高主题,就会发现美国电影编织的英雄神话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内涵,有着共同特征就是将个人英雄无限神化,从而表现出极端魅化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过去,有时过于的注重英雄正面描写,结果反而容易弄巧成拙,把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英勇人物塑造成了刻板的雕塑木偶,仿佛是为了拯救全世界而生,即成为了魅化的个人英雄主义。这其中的时代原因如下:其一是^于注重电影传达的思想性而忽视了艺术的应有的真实性和达到的鲜活性,其二是塑造者过于强烈的主观意识冲淡了偶像应有的客观属性,其三是特定的历史时期所造成的畸形意识形态,忽视了文化艺术自身规律性,造成了客观性的迷失,就形成了魅化的个人英雄主义。

而在近两年风靡的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中,我们惊奇的发现主角阿宝全然没有传统英雄身上那些闪光点,反而性格开朗爱耍宝,随和贪玩孩子气,但其实他表面滑稽,实则重情重义,所以成为了美国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祛魅的典型代表。

二、美国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英雄祛魅

《功夫熊猫》与其他典型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电影相比,有着它独特的一面。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影片做到了“英雄去魅”,让大众看到英雄更真实的一面,而且这并不影响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事实上人们崇拜英雄并不会走向苛刻的极端,对其不足也会更加宽容。英雄虽有独当一面的魅力,但英雄终归也是凡人,这样的英雄形象反倒更加鲜活生动而真实。让大家感觉到英雄就存在在我们每一个并不完美的个体当中,而这种世俗化的“不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真正的“完美”。

从形象上看,电影《功夫熊猫》里熊猫阿宝的外形憨厚老实。但细读之,电影《功夫熊猫》中的熊猫阿宝除了保留熊猫原有的憨厚形象和胖胖体型,还有心的在设计五官的时加入了有着白种人特征的蓝绿眼珠,使其具备了鲜明的美国色彩,从性格上讲更是加入了美国式的幽默和张扬,熊猫阿宝更多体现出任性、搞笑、耍小聪明的一面,其行为叙事表现为好吃懒做、意志不坚、志大才疏。

这样一种复合型的形象处理,首先使中国式的熊猫具备了国际通用色彩和时尚流行潜质,制造了“陌生化”祛魅效应。其次将美国英雄精神融合在一种传统、自由乃至通俗杂交的声像喧嚣中,深化了祛魅效应。

从情节上进行分析,《功夫熊猫》讲述了一只痴迷功夫却没有任何功底的熊猫,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被选为“龙战士”;在所有武功高手均败在恶人手下的情况下,冥冥之中领悟了武学真谛,只身打败恶人并拯救了村庄的故事。主角平凡而愚钝,肥胖且笨拙,还有一不开心就会狂吃的习惯。在世俗的眼光中,与维护和平的“龙战士”形象相距甚远。然而最终打败恶势力,不是声名远播的“五侠”,也不是威力非凡的师傅,反而恰恰就是被所有人轻视忽略的阿宝。这个情节正是体现了美国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的祛魅。

熊猫阿宝与之前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千差万别。其一,他没有远大的理想目标,熊猫阿宝只满足于能做一个跟实际生活不一样的美梦。其二,他有自知之明,不会把被选作为神龙大侠视为理所应当,而不去认真努力跟随武侠学习。其三,他没有使命感,凑合着拯救了世界,如同他凑合着挤过两张桌子给人端一碗面,什么事情都不求完美,所以什么事情又都凑合着能做完。还能给人带来一点欢乐。

对于熊猫阿宝,与我们许多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非常的贴近。练习功夫从抢包子开始,没有什么是来不及做的。这也许就是能给普通人最大的启示与激励。熊猫阿宝就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再是一个耀眼的典型英雄;但正说明了他是一个祛魅了的英雄。

三、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

个人英雄主义从历史及心里观念来看,是来源于美国人对自身的生存环境的忧虑和对人文理念的塑造,是发自刃纳畲Γ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所以在内心深处需要拥有过人能力的英雄的存在,以保护与支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强大的心理安慰。而功夫熊猫中的英雄祛魅,从某种意义上是美国人逐渐有了较为充足的安全感,不会再将希望寄托在无所不能却虚无缥缈的超级英雄上。

如今的个人英雄主义,更多是让观者带入主角拯救世界的角色。所以,主角出身越发平庸无能和普通人一般,更可以给观者更好的代入感。曾经的个人英雄主义,在种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了美国式魅化的个人英雄主义。这是由于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它的英雄又不免带有旧大陆英雄文化的影子,它所塑造的英雄普遍具有一种相似的特质:个人主义色彩浓烈,进攻性十足和绝对的自信。几乎遵循着同一模式:一个英雄单***匹马打天下,最后功成身退,悄然消失。

与欧洲许多国家相比,美国英雄文化其实相对单薄青涩。所以现在的美国电影的英雄祛魅,更多的借用了他国文化,如对料理鼠王、白雪公主、灰姑娘、美人鱼取材于欧洲;包括对中国文化的借用与转化,《功夫熊猫》取材于中国人人喜爱的熊猫和武术,取材于中国家喻户晓的南北朝传说木兰辞改编的电影《花木兰》。在这些影片中,人们既能感受到巴黎都市,也能领略到面纱、骆驼、舞蹈、乐器等异国风情,以及长城、烽火、饺子、武术等中国符号。但不管取材于哪国的题材,美国电影总能将美国文化价值观巧妙地植入其中,完成对他国文化的嫁接、改造和吸收,使美国域外电影呈现出一种强大的亲和力、快速的传播力以及广泛的影响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传统美国英雄的梳理,和电影《功夫熊猫》中阿宝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美国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祛魅发展,及对将来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进行了分析与推测。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当前美国电影塑造太多英雄反而造成了英雄泛滥以及英雄魅化,所以现如今如何塑造与时俱进的个人英雄主义就成为了尤为关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建成.什么是个人英雄主义[J].电影文化,2006.6.

[2]邱粤.美国全球文化扩张语境中的《功夫熊猫》[J].影视评论,2009.10.

[3]汪自友.浅析美国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J].考试周刊,2012. 6.

美国美人电影篇4

一、跨种族恋情主角:“程环”和“阎将***”

在20世纪初,出于对理想中东方的向往,华人男性曾被塑造为“东方的白马王子”。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执导了《娇花溅血》,将一位到伦敦谋生的华人塑造成待人和善的正面形象,但这一形象建立在性别模糊的基础上。

《娇花溅血》讲述英国女孩露西和经营工艺品店铺的程环的跨种族恋情。评论者称“程环”为“浪漫的英雄”“一个倾向自审、谦卑、文弱、被动而终究无能的善良人”。①不可忽略的是,该片展现了美国人想象中的东方阴性文化镜像。

与《娇花溅血》相反,在美国19世纪末大规模驱赶华人劳工后,排华思潮蔓延,使美国电影更热衷于将华人想象成野蛮“他者”。跨种族恋情主题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影片中得到继续发挥。在1932年的影片《阎将***的苦茶》中,中国***阀“阎将***”爱上了一位西方女子。阎将***扮演了好莱坞设置的华人男性的两个极端,一是善良但女性化的男子,一是阴险野蛮的恶魔。②

二、险恶的“傅满洲”

“傅满洲”是一个邪恶妖魔的化身,他集中了当时美国对华人世界的恶劣想象,也是“中国***像”发生转移、演变所衍生出的重要分支。

“傅满洲”形象始于20世纪30年代,“傅满洲博士”是在美国银幕上贯彻“黄祸论”最彻底的形象。傅满洲被塑造为残暴成性、诡计多端,精通五花八门的酷刑,能调制各种毒药的人。1932年,《傅满洲的面具》上演后,在西方社会引起相当轰动,“傅满洲”电影此后成为系列恐怖片。到了20世纪50年代,“傅满洲”的银幕***治镜像伴随冷战情绪再次活跃在美国影坛,并一直兴盛到60年代末。

“傅满洲”是好莱坞制作的“***治镜像”,他阴暗诡诈的个性、丑恶的帮会特征、离奇的作恶手段都被好莱坞不断加工利用。直到现在,大多数异化华人形象的好莱坞影片中,其男性反面人物形象都脱胎于“傅满洲”。

三、刻板的“查理陈”

华裔侦探“查理陈”是1940年以前的主流文化(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华裔主角之一。“查理陈”是美国电影塑造的一个形象较为完整、统一的中国人原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演了以其为主角的47部影视系列片,至今仍在流传。

查理陈是个专注工作、温顺服从的刻板华人侦探形象:矮胖、面色红润、性格温和、待人谦恭、行动迟缓,常常用蹩脚的英语引用“孔子格言”,一度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喜剧人物。③查理陈虽然被塑造成正面形象,但很多美籍华人认为他是给美国人取乐的“小丑”,其笑料主要来自于迂腐、古板和低级错误,同样给华人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系列影片中的“查理陈”形象代表了美国对中国男性的普遍偏见:麻木不仁、寡言少语、欠缺潇洒和风趣、外形柔弱瘦小、缺少阳刚之气,与影片中威武、豪爽、奔放的西方男性形成鲜明对比,“查理陈”强化了美国电影中华人男性的刻板形象。

四、颠覆性别话语的“蝴蝶君”

最能集中体现美国电影中华裔男性形象的是性别模糊、作为***治镜像的电影,是根据华裔作家黄哲伦的同名戏剧改编的《蝴蝶君》(m. butterfly,1993)。影片在深层体现了凝结在美国人心中的“蝴蝶夫人情结”。

影片开始,法国驻北京使馆外交官加利马尔出现在音乐会上,他感动于宋丽玲(尊龙饰)演唱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的悠扬歌声,便主动追求宋丽玲。影片中的宋丽玲常一身绢素,黑发披肩,走动时碎步轻盈,白衣飘扬。加利马尔遐想联翩,无法自拔于东方主义的单向思维。但他惊讶地发现了真相:宋丽玲居然是间谍。加利马尔暗中帮助美***在中国打探情报,却万万没想到自己会因泄露国家机密而被捕入狱,更惊人的是法庭宣布宋丽玲是位男性。宋丽玲在真相大白之际自问自答:“为什么在京剧里,要由男的来扮演女的角色?——因为只有男的才知道一个女的被期待成什么样子。”

人物性别发生颠覆,东方女子和西方男子的殉情方式也发生倒置。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中的西方薄情男子,在电影《蝴蝶君》中被替换为一个男扮女装的东方男性形象。

萨达尔认为,《蝴蝶君》呈现了有关东方主义的一套完整话语,“东方主义幻想所派生的假想知识,并不以精确性和效应为基础,而是基于其能满足西方人自大心理的程度……西方凝视下的东方,充满了异国情调的、罪孽的、性的愉悦……”。④西方殖民者将东方男子女性化,在“性别隐喻”中,通过象征性地弱化东方男子、消解东方,西方观众获得了优越感、凝视的快感。于是,从《娇花溅血》到《蝴蝶君》,众多华人男性形象的性别被模糊了,他们成为处于东西方文化夹缝中的暧昧“他者”。

五、李小龙与“中国功夫”

第一个试***打破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刻板形象的华裔演员是李小龙。李小龙塑造的人物形象沟通了不同种族的文化,成为闪耀在银幕上的“文化符号”。

李小龙在20世纪70年代的海外华人世界乃至美国少数族裔观众中引发共鸣、崇拜,主要缘于他的演绎契合了移民梦想之中“身怀绝技”“反抗强权”的英雄质素。无论是击溃日本武士的陈真(《精武门》),或是打败美国拳师的唐龙(《猛龙过江》)都彰显了移民弱势群体企盼英雄复仇的文化心理。然而,李小龙的坎坷经历也反映出华人男演员的戏路较窄、生存艰难的现状,他们几乎都扮演着类型化角色。正如《环球时报》评价:“成龙、李连杰和周润发几乎都是凭借功夫片在好莱坞立住脚跟”。

目前,虽然华裔男性演员的形象和戏路受到限制,但是几代演员在好莱坞影坛的努力使逐步打破华裔男性一贯的形象有了可能,华裔面孔开始进入国际主流文化视野并在处于美国主流文化地位的娱乐电影中频频亮相。例如,在《龙之吻》(2001)《尖峰时刻ⅰ、ⅱ》(1998,2001)《上海正午》(2000)《致命摇篮》(2003)中,成龙、李连杰继承并发扬了李小龙的衣钵;被称为华人第一武术指导的袁和平指导了《黑客帝国》和《杀死比尔》。他也因“中国功夫”而跻身好莱坞一流武术指导之列。

综上所述,美国电影整体上对华人男性形象进行异化、夸张、变形,体现了殖民主义在“性别隐喻”中的扩张,也是***治镜像的呈现。但是,华裔编导和演员们对美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刻板华人形象进行的反抗性言说从未停止,并日益改变着美国电影华人形象的面貌。

如何阐述和开拓“中国***像”的话语空间?如何创造和传播新的、能真正代表中国的华人形象?这是21世纪中国电影面临的严峻考验和应予解答的课题。

注释:

①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c].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68.

②张英进.神话背后:西方国际电影节与中国电影[j].《读书》,2004年第7期.

美国美人电影篇5

[关键词]坚韧;苦难;善良;人物性格

自电影出现以来,现实世界中缤纷的人生百态就映射在影片中各色的男性人物或女性人物中,而女性形象无疑是电影世界中最有魅力的星光,她们往往是电影作品的灵魂所在。美国电影创造了无数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她们或温柔婉约,或机敏狡黠,或妩媚动人,或坚韧不屈……在这里,我们主要以《乱世佳人》为例,深入分析美国电影中女性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美国电影中女性的爱情观

《乱世佳人》中的女主角斯嘉丽生活在一个复杂混乱的时代,经历了美国著名的南北战争,在战后秩序混乱的环境中艰难求生。她出生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家中,家境优越、衣食无忧。她活泼可爱,率性而为,父亲十分偏爱于她,这使得她更加骄纵任性。斯嘉丽美貌非凡,很容易吸引男孩子的注意力。在她的脑海中,她本就应该受到异性的追捧,人们都应心甘情愿满足她的要求。她爱上了艾希礼,十分相信自己的魅力,笃定艾希礼一定也是爱自己的。在她得知艾希礼即将订婚的时候,失落多过了伤心,固执地觉得艾希礼是不得已才另娶她人。为了报复艾希礼,在随后举行的舞会上,她对每一位异性都殷勤热情。即便她并不喜欢这些人,但她仍想用他们的逢迎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并试***报复艾希礼。她勇敢地向艾希礼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并满怀希望地等待艾希礼的热情回应。而现实使斯嘉丽生平又一次失望了,艾希礼拒绝了斯嘉丽。骄傲无比的斯嘉丽羞愤不已,但她仍然坚定地爱着艾希礼,不想放弃。她性格中的骄傲自负与她对待爱情的执著坚毅在此时矛盾地交织在一起。斯嘉丽穷其一生都在飞蛾扑火般地追求这段感情,并始终勇敢地为爱人牺牲。她把爱情作为一件最神圣最纯洁的事,可她自己的感情却是有些盲目甚至有些愚蠢的。在许多年的时间里,这份感情一直是她面对生活带给她的种种磨难的倚仗。只有艾希礼能让她在一次次的绝望之中仍直面苦难,能给她对未来的希望。

美国内战爆发之后,艾希礼应征入伍,他临行之前恳求斯嘉丽代为照顾自己的妻子。斯嘉丽并不喜欢玫兰尼,但因为艾希礼还是勉强答应下来,她愿意为了爱人做出这样的牺牲。玫兰尼即将分娩的时候,她与斯嘉丽所在的亚特兰大即将沦陷于北***之手。战争的火焰切实地蔓延到了斯嘉丽的身边,周围的人都逃离了危在旦夕的家园。只有她孤立无援地留在危险的地区照看玫兰尼,忠实地履行她对艾希礼的承诺,最终使玫兰尼脱离了生命危险。在这段时间里,斯嘉丽身上的光芒愈加明亮,她对爱情的纯真与热忱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即便这份感情仅仅存在于斯嘉丽的幻想之中,但她依然坚定、义无反顾地付出。

现实中的斯嘉丽理智而实际,但在感情问题上却始终是一个追求浪漫与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在之后的许多年里,即便她迫于现实有过几段婚姻,但她的心从不曾动摇过,始终坚定地爱着艾希礼。影片的最后,她终于突破了自己心中的迷雾,看清了自己,明白自己真正爱的人是巴特勒,可惜为时已晚。她奉爱情为信仰,但是只有一腔孤勇。

这样的女性在美国电影中是爱神与美神的结合体,她们在确定与异性的爱情之前,往往要先确定个人尊严的保障。她们认为,真正纯洁、神圣的爱情是建立在灵魂的对等的条件之上的,并且愿意为了真挚的感情勇敢地牺牲付出。这样的爱情观,在美国女权主义时期代表了许多女性对心目中美好爱情的希冀。

二、美国电影中女性的“典型美”――完美、纯净 电影《乱世佳人》中斯嘉丽的母亲出身高贵,来自于法兰西帝国的古老世家,她如同圣母一般,温和有礼、仁慈善良、仪态万方。她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教导着斯嘉丽,希望她的一言一行都完美地符合古老贵族对女子的要求。在女性权利与地位都得不到保障的旧时代,女子一定要天真无知、纯洁娇俏才能得到男子的认同。斯嘉丽的母亲曾对她说,即便女孩觉得男子的观点见解十分肤浅、幼稚甚至是愚蠢的,也要表现出十分钦佩的态度来,以此来满足男人的虚荣心。

像斯嘉丽母亲这样的女性无疑代表了一种“典型的美”,在绝对的男权社会中的正符合掌握着决策权的男性的要求。 她们兼具美貌与温驯,满足这两点的女性总会得到男权的奖励与恩赐,得到权利与美满的生活。相反,满足不了这种要求的女性则会被其所在的环境厌弃,不得不游离在男权社会的边缘地带。这种“典型的美”将女性束缚在一个屈服、无法主导自己命运的位置上。在这些女性的一生中,主导她们命运走向的最终仍是男性的决断。正如斯嘉丽的母亲年轻时因为父亲的反对而错失心爱之人、阴阳两隔,不得已嫁给不爱的人,是其毕生之憾。

电影中的另一位女性玫兰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与女主角的母亲有许多相似之处,电影将她的品格塑造得近乎完美。她的性格特点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她所属的那个时代、阶层的最好代表,也代表了许许多多同一类型的银幕女性形象。

玫兰尼成长的环境自然而然地赋予她标准南方女子的温婉贤淑。她同属于她那个时代的人一样,热情好客、慷慨大方。战后回到陶乐庄园后,生活变得前所未有地艰难,而联***的受伤士兵成群地涌入这里。大笔的开销让斯嘉丽十分恼火心疼,吩咐仆人不许供应太多食物。玫兰尼刚刚生产完,身体极度虚弱,但仍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伤员。在人们争论是否要为北***的坟墓除草时,玫兰尼在北***的坟墓上放满了鲜花。这不是殷实富足时的锦上添花,故而绝不仅仅是流于表象的慷慨。这是来自内心的仁慈与宽宥,这份有力的“慷慨”超越了自身利益的局限,超越了国破家亡、痛失亲人的刻骨仇恨,在充满纷争的动荡岁月里,为战后的满目疮痍添上了一抹瑰丽闪光的暖色。

毋庸置疑,玫兰尼是勇敢的,它来源于玫兰尼对爱人、朋友、家庭的维护之情。艾希礼等人因为参加***的行动而被怀疑、追捕的时候,玫兰尼机敏灵活地配合巴特勒,使丈夫化险为夷。当斯嘉丽杀了一个企***侵犯她的北方佬时,她冷静地帮斯嘉丽处理尸体、掩盖痕迹。当她珍视的一切受到威胁时,玫兰尼娇小单薄的身子里迸发出的巨大力量使人惊叹、敬佩。她所表现出的沉稳、机敏远超寻常女子。而正是像玫兰尼这样看似平凡普通的无数的南方女子,用她们独特的动人之处在充满苦难的黑暗年代给了许多人信心和精神上的慰藉,引导着战后的南方贵族突破重重阻碍,在废墟上重建了自己的家园。

三、美国电影中女性的骄傲反叛

随着女权运动在美国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平等和自由,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眼下她们所受的不公平的待遇。这些勇敢地撼动旧世界制度的女子所有的骄傲、叛逆的精神启蒙着后世女子。电影人也开始逐渐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女性形象。影片女主角的身上就体现了叛逆、打破陈规的女权主义精神。《乱世佳人》中的主角斯嘉丽天性热爱自由,无拘无束,不愿受人约束。在那个传统的文化氛围中,斯嘉丽往往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她不愿无条件地违背自己的意愿遵从于男人,更不愿意按照那些在自己看来十分愚蠢的方式行事。斯嘉丽霸道果决的天性更使得她在不自觉中去支配、干涉男子的行为。影片中女性角色作为女性的自我意识正逐渐清晰起来。美国电影中的这些女性在自己的生命中,始终不受流言与传统观念的束缚,坚持遵从自身的意愿。这也体现了美国现实社会中女性对把握自己命运的渴求。

战后的美国南方社会局势动荡,充满了不稳定因素和变数,形势对曾经的南方贵族阶层十分不利。新的掌权者随时会出台***策扰乱他们现有的生活。经历了战争残酷硝烟的南方满目疮痍,曾经美丽宁静的家园已被毁坏殆尽。在这样艰难的时刻,斯嘉丽不惜众叛亲离也要掌控自己的命运。斯嘉丽狡诈精明,发挥自己所长,用自己的方式与男人们竞争并成功地打败对手。生意在她的精心筹划下发展得愈加顺利,这份成就使斯嘉丽对自己更加自信。斯嘉丽所代表的这一类桀骜不驯而叛逆的女性坚信女人完全可以***,在生活上并不需要依靠、仰仗男人。电影银幕上的这些女性骄傲反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帮助她们创造性地获得了经济上的***,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四、美国电影中女性的坚韧与乐观

坚韧与乐观常常被赋予美国电影中的女性,这一可贵的品格在美国的文化氛围里一贯被欣赏,它与美国梦所宣扬的精神相契合。而坚韧与乐观在《乱世佳人》中女主角斯嘉丽的性格中也是十分突出的一部分。造物主赐予了这位女性姣好的容貌,也赐予她许多苦难波折。当战争的烈火在美国大地上熊熊燃烧时,斯嘉丽过去静谧安逸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她原有的生活轨迹被完全打破。佐治亚州沦陷的时候,她因为对艾希礼的承诺而没有随亲人朋友们一起逃到安全的地方避难。她孤零零地以一己之力面对着战争的残酷与极度的恐惧,帮助玫兰尼平安生产。随后巴特勒帮助她回到陶乐庄园,她满怀希望地以为到家后可以得到父母双亲的庇护,又可以做回无忧无虑的贵族千金。现实残酷地打碎了斯嘉丽的幻想,婀娜雅致的庭院被战火变成了一片焦土,荒凉破败。她最最敬爱依恋的母亲也已离世,曾经精明刚强的父亲承受不了丧妻的打击变得浑浑噩噩。面对着贫穷与饥饿,斯嘉丽求生的欲望无比强烈。她勇敢地承担起家族的责任,燃烧着斗志,决心一定要熬过这些艰难的岁月。

斯嘉丽从前倚仗的一切都已经丧失殆尽,这时的斯嘉丽只相信土地,她终于明白父亲在她年幼时教导她的话:“这世界上唯有土地是永恒的,是值得为之奋斗的。”她与旧日里忠心的黑人奴隶一起,试***恢复陶乐庄园从前的风采。娇嫩柔软的手与黑人奴隶的双手一起劳作,渐渐变得粗糙晦暗。她精明果断地抓住机会,建造了自己的工厂,经营手段高明,即使在身体极不方便的时候也凡事亲力亲为。

残酷的现实迫使斯嘉丽不得不成熟起来,她的人生里充满了苦难,然而她从未有一次向命运妥协,向命运低下她骄傲无匹的头颅。她始终充满希望地憧憬着未来并为之奋斗。经过岁月的洗礼,斯嘉丽早已不再是娇贵天真的贵族小姐,封建礼制教导她的她早已不再相信,它们在她充满苦难的人生里从未帮助过她。这些饱经风霜的女性凭借自身不息的奋斗得以保全自身,乃至承担家族的责任,她们坚韧乐观、追求***、向往自由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五、结 语

美国电影史上有许多女性形象,其中以《乱世佳人》中的女性较为经典。斯嘉丽忠于爱情但狭隘自私、狡猾骄纵,而玫兰尼善良而勇敢,完美纯洁。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仅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时代的缩影,也是美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代表。她们多元化、真实感强烈的性格特点,也映射了美国丰富多彩的社会风情。

[参考文献]

[1]周卫,杨波.2010年以来青春电影的女性形象探析――以新生代女性导演的影片为例[J].戏剧之家,2015(04).

[2]张颖.为什么要寻找异质性:从“文本协商”看中国30年代的女性情节剧[J].当代电影,2015(05).

[3]万静.论电影女性形象塑造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以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影为例[J].戏剧之家,2015(10).

[4]尹鸿,梁君健.“网生代元年”的多元电影文化――2014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J].当代电影,2015(03).

美国美人电影篇6

[关键词] Mulan;文化;个人主义

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每部电影都是按照一定的叙事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并反映特定主题的,进而让观众领略其所要传达的特定文化内涵。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其第36部年度经典卡通影片Mulan后,陆续在全球各地上映,并大获成功,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木兰又驰名了世界。然而这一全球化的木兰又有着与中国木兰所不同的全新形象。显然,迪斯尼已经把美国文化价值观不着痕迹地融入了影片故事情节发展以及人物活动中,从而赋予其一种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全新灵魂。本文拟以中国传统木兰故事为背景分析美国影片Mulan的独特之处,进而从中透视出其所反映的作为美国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主义文化内涵。

木兰故事流传至今,主要归功于乐府名诗《木兰辞》。作为故事体系的母本,全诗只有62句,300多字,主要采用了概括的叙事方式,缺乏具体的情节和细节,像征战沙场、英勇杀敌等能够突出木兰英勇且叙事性很强的情节,诗中只有“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笔带过。然而概括性的叙事方式,却为不同读者的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为后世的再创作留下了许多可以填补的艺术空白。今天,木兰故事已经由最初的几百字演变到上百万字,由最初的叙事诗发展到各种叙事形式,如小说、戏剧、电影等。木兰形象不断刷新,人物关系不断增加,故事情节不断丰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故事谱系。为了迎合西方观众的口味,为了凸显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影片Mulan在借用中国故事基本元素基础上,也作了美国式的调整和建构。

一、彰显美国忠于自我的个人主义精神 美国影片Mulan首先增加了“相亲”这一中国木兰故事所没有的情节,并将其和家族荣耀联系在一起。在木兰进城相亲之前,父亲去供奉祖先灵位的祠堂为木兰祈祷,家人都对她寄予厚望,期待她“能够靠一份好的联姻来给家族带来荣耀”。然而相亲却以失败告终,家庭因此蒙羞,特别是媒婆这一决定女性婚姻命运的功能人物的权威话语“你永远不会为家增光”打破了木兰通过婚姻实现其女性价值的希望。相亲失败后父女在花园谈心给木兰以安慰和鼓励,体现了父女情深。正在此时契机出现:匈奴犯境,国家征兵,年迈而又拖着伤残之躯的父亲竟也准备出战,作为家中惟一儿女的木兰不禁为父亲的安危忧心。

在中国伦理观念中,“孝”是核心,“忠”则可被看做是“孝”的扩展和延伸。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文化将社会中五种最重要的基本人际关系称之为“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而中间三种讲的都是家庭成员关系,这又被看做是构成国家的社会基础。这种“家”本位意识的具体表现就是以“忠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规范,个人要对长辈尽孝,为国家尽忠。在中国传统木兰故事中,木兰从***的动机是“忠孝”。与中国文化建立在家庭基础上家族至上的群体意识相反,美国人看重的则是个人至上的个体观念,从而缺少理解子民、子女对君对父无条件单方面的付出和服从所需的文化土壤。因此仅以“忠孝”来解释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这一行为是很难令美国观众信服的。所以还必须另外找到更有说服力的东西,必须使Mulan成为“普遍的”和“感性的”,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进入角色,博取他们的同情。

因此影片Mulan中增加了相亲这一情节,增加了她一心想要荣耀家庭的渴望,增加了木兰因相亲失败而无法满足社会为女性所设定的通过婚姻实现价值的要求,从而必须寻找出路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所有这些一起促成了木兰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女扮男装,替父从***。

然而在雪地战役之后由于身份暴露,木兰被逐出***队,这又打破了她以“男性”身份实现其价值的希望,让她再次反思自己乔装从***的真正动机,正如导演在随片讲解中说: “她千辛万苦突破自己做出成绩,所以有今天的表现。当一切粉碎时,她真的会质疑自己的动机,不知道这个决定对不对,是不是一开始就大错特错。”①最后木兰终于认清了自我,影片中她坦承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或许我并不是为了我的父亲来的,或许我只是想证明我能行。所以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这便是木兰的心声,替父从***只是顺势而为,真正潜藏在心底的是她实现和证明自己价值的渴望。被逐出男人“领地”,事实上更激发了其女性内在的对自我身份、自我价值诉求的强烈意识,从而完全忠于自己。这就是木兰不断寻找、发现自我的心理历程,正如训练时李翔所说的“成功在于找到自我的中心”。

与中国木兰的自我牺牲精神不同,美国木兰追求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倾听自己心声,追求真实自我,实现个人价值,成为“忠于自我,自我服务,自我实现”的个人主义的真实写照。美国文化透镜中的木兰,在寻找自我中心的过程中努力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进而演绎了个人主义的精彩一幕。

在美国,每个人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他们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他们相信一个人在为他人服务时也是在为自己服务,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所以美国人不喜欢侈谈献身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木兰从***”这一“利他”行为背后的目的是“自利”②。

爱的勇气、对家族荣耀的珍视,特别是追求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实现取代了儒家传统为“大我”牺牲“小我”的忠孝精神,构成了木兰替父从***的真正动机。“忠于自己可以做成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成为影片的核心主题:“她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因为她在倾听自己的心声……这个女人因为忠于自己而改变了社会的看法。忠于自己可以做成世界上最伟大的事。”③与传统中国木兰故事宣扬忠孝节义式的“自我牺牲”精神不同,美国Mulan则盛赞了忠于自我的个人主义精神。

二、传达美国个人主义重视个人奋斗、

强调个人力量的文化内涵 在突出木兰“寻找自我”心路历程的同时,Mulan也集中展现了她是如何训练成长,如何成功征战的奋斗过程。《木兰辞》中一笔带过的***旅生活在影片中被充分演绎。

由于女扮男装性别秩序被打破,木兰从***之后经历了“学做男儿”“洗澡风波”等一系列的性别“尴尬”。但她靠着自己的毅力与智慧,刻苦训练,不辞劳苦,不甘落后,最终完成了从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菜鸟式”的小人物向一名优秀战士的转变。她靠智慧成功地爬上了高高的树桩拿下了箭头,甚至还在训练中一举打败了李翔,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从而成为***中不可或缺的人物。雪山战役,在双方实力悬殊情况下,木兰利用最后颗一炮弹,制造雪崩使敌人几乎全***覆没,并在危难之中勇救李翔。最后她在孤身一人的情况下,以女性之躯勇救皇帝、独斗单于,挽救了由男性主宰的国家。

影片在强调木兰训练成长过程的同时也凸显了木兰在战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高度肯定了她作为一名女性个体的独特价值。木兰英雄行为的背后是基于其勇敢和智慧的策略运用,而非简单力取。例如雪山战役中,她急中生智,制造雪崩,利用自然之力杀敌;皇城救驾时,她也没有像那些男性将士一样硬拼,而是凭借自己独特本领和智慧,即充分利用了训练时所学的攀爬术,又同时采用了瞒天过海的策略让士兵们男扮女装,以骗过敌酋。

木兰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反映了美国强调个人力量,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英雄主义文化特征。其实影片在刚开始时皇帝和将***的对话中就已显露出了与重视群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相反的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力量的个人主义文化传统:“恕臣直言,我的重兵能够阻挡单于的部队。”“记住,有备才能无患。一粒米可以改变斤两,一个勇士有时候可以决定胜负。”

影片对木兰训练成长以及其个人能力在战争中的表现所作的突出描写和处理,是美国文化进取意识和个人英雄意识的体现。事实上,Mulan延续了美国电影英雄传奇中的典型模式——她单***匹马地拯救国家人民于危难之中,与西部片里个人主义“自我实现”的孤胆英雄豪无二致。影片充分反映了美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认为个人是价值的主体,崇尚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个人价值。三、结 语

迪斯尼影片Mulan反映了美国独特的文化内涵。虽然借用了中国传统故事的框架,但个人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不着痕迹地融入了影片,正如该片副导演所说:“这是中国人民喜爱的故事,我们应当尽可能尊重原著。但我们清楚,我们不是把它拍成一部中国片子,因为我不是中国人,我们有不同的感性和不同的叙事风格。”④

影片Mulan突出了木兰忠于自我的强烈个人意识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强烈渴望,突出了木兰“寻找自我”和“自我实现”奋斗过程,给我们呈现了又一部美国个人主义英雄成长的传奇。木兰最终成为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认可的、符合西方审美观的“中国女孩”,她恰似一个地道的美国西部牛仔,充满个性自觉、自尊、勇敢追求个人价值,代表着美国个人主义的文化主导模式:强调个人的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认为个人是价值的主体,崇尚个人奋斗带来的成功。正如贝拉等(1991)所言:“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我们信奉个人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任何可能破坏我们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决策并按自己认定的方式生活的东西,不仅在道德上是错误的,而且也是亵渎神明的。……摒弃个人主义……那将意味着放弃我们最深刻的民族特性。”其实影片改写本身也充分反映了美国人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决定的个人主义精神。

注释:

①③ 引自李婉(2007)。

② “自利”这个词并不代表着羞耻。在美国“正确理解的自利”是被普遍接受的,而且也许正是美国繁荣的秘诀。简单地说,就是美国人承认一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合法性。但是自利应合乎法律,来得诚实,而且以不损害他人的自利为基础。详见贝拉等(1991)和崔雪茹(2011)。

④ 刘来:《从电影〈花木兰〉谈文化转换理论》,《电影艺术》,200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朱文华.论胡适的文化使命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2] 吴保和.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3] 秦志希,翟晶.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J].当代传播,2002(02).

[4] 李婉.穿比基尼的“花木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5] 高莉.试析《木兰辞》与美国电影《Mulan》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怀化学院学报,2006(03).

[6] 崔雪茹.西方个人主义源流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7] 程瑜瑜.从《木兰》看迪斯尼对异国文化的误读[J].电影文学,2011(06).

美国美人电影篇7

[关键词]《心灵捕手》;内心世界;内心独白

一、引言

美国励志电影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十分细腻,从人物的动作到神态再到对白,都将人物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不同的励志影片从人物心灵和内心独白的角度体现人生的曲折经历,也鼓舞此类人群重新找回生活中的自我。本文以电影《心灵捕手》为例,对美国励志电影中的人物内心进行解读。

二、美国励志电影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励志电影简介――以《心灵捕手》为例

《心灵捕手》是由美国著名导演格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执导的一部电影。电影中的主人公出生在马萨诸塞州首府的一个贫困区里,他出生之后就被自己的父亲抛弃。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饱受养父的辱骂和折磨,而且亲眼看到母亲和弟弟被折磨的过程,总之,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寂寞和凄凉的。主人公性格内向、心思灵敏,但是横行无忌、叛逆不羁,生活中,他在大学当清洁工赚钱,但是却多次解答了蓝波教授出的难题,远近闻名,目的是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相碰撞,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感。此时此刻,影片对主人公心理的刻画十分细腻,体现出美国励志电影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动态。

同时,数学家又很欣赏这个没有接受过教育而又充满智慧的主人公,担心人才流失,他想满足主人公内心的需求,想让他得到更好的教育,为主人公设计好自己眼中的成功之路。之后,教授对主人公进行系统化的教学,结果却差强人意,主人公还是很内向,无奈之下教授找到了主人公的挚友,在其朋友的帮助之下,逐渐地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主人公打开心扉,展现出活泼开朗的一面,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目标,并为之奋斗。在电影《心灵捕手》中,无论是对教授心理的描写,还是对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的刻画,都格外吸引观众的注意。

《心灵捕手》是作者自己创作出来的结晶。同时他也是演员出身,这样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重点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这部励志电影达到更高境界。影片在对人物内心刻画的同时,采用了传统的描绘方法,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部励志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际电影节中荣获众多奖项,同时这部励志电影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人们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赞扬。

(二)电影《心灵捕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毋庸置疑,这部励志电影的看点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尤其是对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的解读。在青少年时期,主人公饱受折磨与苦难,造成了他内向的性格特点,不敢与外界接触,他担心再一次受到伤害。所以,在生活中表现出“令人讨厌”的样子,就像教授与他谈话那样,一直逃避着与人沟通。影片中另一个人物正是看见了主人公悲惨的处境,所以在生活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不断地尝试与主人公沟通、交流,试***达到心灵上的沟通,打开主人公的心灵之窗。

在影片对主人公内心描写的情节中,多次展现了与他的朋友之间的沟通,这也为以后两人成为挚友做铺垫,层层递进;同时这几次描写也是主人公改变自我的重要环节,对主人公以后的生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这方面来看,教授和那位与主人公朝夕相处的朋友成为主人公的恩人,从内心的角度解决了根本问题。

主人公与他的挚友在第一次交谈时,观众能感觉到主人公寂寞和悲惨的内心世界。他的朋友也抓住这一点,没有刻意地去触碰主人公的伤疤,他用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主人公从心灵上有所感触。这一次交谈的意义格外重要,在影片中,这是首次也是最后一次让主人公掌握主动权,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对主人公内心的刻画及***不是单一的,让主人公内心的苦闷能够诉说出来,得到世人的同情。这种对人物内心的描写让观众感觉到一种独特感,让观众更好地解读励志电影中的人物内心。

影片中,两人的第二次见面交谈更为直接,这也可以说是第二次开导,地点选择在湖边的垂柳下。开始的时候,主人公并没有说话,从他的神态可以看出其表面坚强但内心脆弱,但是他的挚友却采用极其温和的言语来触动主人公的内心,以达到心灵上的接触。这些对人物内心的描写,都能简单明了地体现出人物性格的特点。在两人的对话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台词:“即使你了然入怀地评论世界级的作品,但是没有亲身体会到作品中真正的世界;即使你提出并讨论一些没有意义的话题,但是这些话题不能充斥着你内心的世界;即使你能自由自在地对某些战争发表看法,但是没有去亲身参与到战争当中;即使你引用古诗词来表达你内心的感受,但是你没有创作出如此富有蕴含的诗词,没有感受到世人当时内心的困境。”再加上最后一句话:“如果不是评论自己,研究自己是谁;那么就会信任,就希望能够在一起共事。”主人公的朋友打开了自己心房,真心诚意地向主人公表述了自己的想法,想和主人公交朋友,但是这样直接的举动让内向的主人公感到惊讶,在人生的道路上首次有人看透了自己的内心,让主人公感到格外震惊,也开始让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感,想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些细节的描绘,从内心的角度诠释了美国励志电影对内心的刻画成为一种特点。

第三次可以说是具有转折性的会面,表面看似平静,但对人物内心描绘也恰到好处,有些波涛翻滚之势。简单的对话之后变得异常平静,在平静的世界中两人相互对视,静静等待着另一方提出话题。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场景早已在主人公挚友的计划之中,以无言胜有言,让主人公感觉到十分不自在,目的是让主人公打破这样的尴尬氛围,让主人公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说出自己内心的苦衷,所以主人公的挚友选择了沉默。

在此之后的交流中,两个人都把自己最真诚的一面展现给对方,渐渐地聊一些人生方面的话题,彼此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的挚友从生活细节小事入手,在生活中与主人公寻找共同的爱好,在一起生活、谈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主人公的内心,影响了主人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交谈中,其好友得知主人公另一大弱点,就是爱情方面,但是他的好友并没有刻意地去表达同情,而是在主人公即将表达出来的那一刻,让两人的对话戛然而止。这个时机恰好打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主人公意识防线最薄弱的时候,进行心灵上的碰撞。

第五次也让两个人的内心交流达到了极点,他的挚友抓住这一次机会,想要从根本上消除主人公的自卑心理,使他内心达到极限程度,进而使他寂寞悲惨的内心世界得以***,重新回到人生的起点。电影《心灵捕手》中,在两个人交流第一个转折点的时候,他的挚友在不断地与他尝试着心灵上接触,并且直接地提出一些让主人公敏感的问题,刺激主人公,让主人公发泄自己内心的感情。内心脆弱而又寂寞的主人公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但是被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困住,让他内心充满了恐惧,在强烈的压力之下,他不得不寻找一个挚友,帮助自己走出这样的困境,与主人公达到心灵上的碰撞。最终两个人都卸下了各自的包袱,面对更真实的自我。

在电影《心灵捕手》中,无论是对非主角内心的描写,还是对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内心变化的刻画,都充分地体现出美国励志电影中人物内心曲折变化的特点,在经历漫长的内心徘徊后,在人生路上体现自我价值。

三、探析美国励志电影中人物的内心独白

在美国所有的励志电影中,人物内心的独白是不可或缺的,它既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想法,又能烘托当时的氛围。以电影《心灵捕手》为例,其真正体现出来的是人物与人物之间内心的交流,不同的人生经历影响着以后的发展方向。在电影中将原本的外貌描写转化为对人物内心独白的刻画,表达出每个人内心的感情。

(一)独白中体现出来的孤寂生活

在电影《心灵捕手》中,对主人公台词的设计也包括了对他内心独白的还原,既寂寞又伤感。“我们生活在社会海洋之中的时候,有一部分时间我们处在人生的低谷,不得不对人生进行思考,在感叹的同时,自己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并不全面,没有真正读懂自己的朋友,也可能没有读懂自己。”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对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事情印象最为深刻,即便是在几十年之后,当你在想起自己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事情时,也会感慨万千,也许那正是改变你自己命运的时期。与此同时,这段时期塑造了你的性格特点并影响着以后的发展方向,逐渐在交际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面。在电影《心灵捕手》中,主人公自幼就饱受折磨,可以说是在黑暗的世界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即使有聪明的头脑、过人的反应能力,但是因其没有与外界接触过,他的过人天赋并没有人知晓。在这种黑暗环境下成长的主人公,他的性格以及对外界的看法都受到了影响,他横行无忌,并对现实生活充满了恐惧,甚至影响了他对“爱”的理解。影片中对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评价恰到好处:“他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希望,在其他一切事物抛弃自己之前,先让自己远离这些事物,这样的他就不会因被抛弃而感到烦恼。”

在严重的心理障碍面前,他的挚友让他感受到了世界给予他的爱,让他重新找回了存在感,让他内心所有的苦衷得以释放。从内心的独白中发现,他重新确立了人生目标,让他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最终取得了不朽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渴望有人能够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真正地理解自己,并且不再承受沉重的压力。

影片中体现出来的主人公独白,可以从和他挚友的数次交流中得以体现。在初始阶段,他不希望与社会接触,不想让别人了解自己那一段黑暗的人生经历,每当朋友问起他那段伤心往事的时候,他都显现出强烈的抵抗情绪,所以他宁愿在社会中展现出横行无忌的一面,让人们远离他的内心世界。主人公在外表上看起来十分凶恶,表现出让人厌恶的一面,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别人忘记了主人公在多重压力之下的那种对社会的不满和内心的软弱、自卑的情感。在对主人公内心独白描写的时候,也能感受到主人公内心想要挣脱阴影的想法,想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而去故意地逃避对某些话题的讨论。主人公面对生活的这种态度,让他看起来很坚强,但是他的内心却异常脆弱,轻轻地触动就可能使主人公彻底崩溃。

(二)独白中体现出来的内心世界

在主人公挚友的生活中,他被人们称作“白衣天使”,他机智过人,能够灵活地运用自己掌握的技巧,耐心地和主人公进行交谈,在最后让主人公找回了自我,树立了新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断地努力奋斗。在对主人公进行开导的过程中,这位挚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经验不断影响主人公。与此同时,他也摆脱了爱情对他的折磨,让他踏上了自己的旅途,去适应全新的生活。这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描写,都体现了励志电影独特的魅力,让观众感慨颇多。

在影片中,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层含义就是沉重心灵。被妻子抛弃就是沉重的开始,顽固的内心就是要遮掩这份沉重,让他得到心灵上的解脱才是最好的心灵独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一样,遵守自己的观点和准则,积极面对生活,并在生活中汲取营养。

四、结语

电影《心灵捕手》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惟妙惟肖,让观众透过影片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影片达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同时,影片对于内心独白的描写也是恰到好处,展现出别致的姿态。总之,电影《心灵捕手》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令人赞叹不已,进而体现出美国励志电影对人物内心细腻的刻画。

[参考文献]

[1] 李阳.励志主题的英文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阿甘正传》为例[J].电影评介,2015(06).

[2] 朱琳.解析励志电影《勇敢的心》[J].电影文学,2014(21).

[3] 石赫,石.电影《一球成名》中的励志情怀和主题解读[J].电影文学,2014(23).

美国美人电影篇8

霍建起的电影看重的不是故事的表达,社会***治问题的提出和思考,而是后现代之后的人类原始情感的呼唤和回归。一位社会人类学家说过,一个再怎样复杂的社会问题之后,即使有多么完备的***治体制社会规范的维护,都无法阻挡,一次情感问题所引发的人类形而上的体制的崩塌。中国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从来将引人向善教育作为改变一个社会国家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让他的学生弟子明白,“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珍重看重自己原始感情,懂得礼仪孝悌最基本感情的人,才是一个仁者,对国家对社会有益无害。在第六代导演的身上都有对社会、国家、个人问题的反思,将题材移植到不同的自己所钟爱的那个时代,重拾那些曾经被人遗忘,或者潜藏在心灵深处的问题,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青红》的七八十年代的“知青”、“社会小青年”与当时时代格格不入的反叛情绪的思考,人性被压抑感的迫切***;贾樟柯的《站台》《小武》《世界》关于人与环境变迁问题的思索,小人物(边缘人物)在大时代的手足无措命运的矛盾与悲情;娄烨的《苏州河》以“伪童话幻想”的方式对身处时代的社会问题的残酷揭示,边缘人的情绪、情感,是社会问题在个人生活状态下的畸变,是原始情感的在所处环境(时代、经济、社会性、***治性、地域性)中的扭曲。《苏州河》是娄烨摄影机下的主人公,张扬着强烈的人性追求,渴求生命意识在现实中的苏醒和***,对苏州河地域文化传统的反叛――“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传说、故事、记忆还有所有的垃圾,都堆积在这里,使它成为一条最脏的河”。第六代导演的故事里混杂着他们“个人”的被肮脏社会问题所玷污的视角镜头,是这个社会问题的最粗劣的外壳,被扭曲的人物写照、额外沉重的自然社会镜头。本来应该是美的东西“恋爱”变成了犯罪(《青红》);本来可以看作童话般的相遇,变成了对“执著”的困惑怀疑(《苏州河》);本来可以改邪归正的小武,却又一次堕落,希望被一次次剥夺;只是个人的力量在命运与社会现实面前太微弱了。在第六代导演镜头前的人物几近歇斯底里的在抗争呐喊,将镜头环境予以后现代的精神症侯表现:孤独、颓废、叛逆、压抑、迷茫。而此刻在空镜头中,河流、雨水、长满青苔的石阶、青砖老墙、被生锈红白铁栏隔开的公路,嘈杂的车辆铃声汽笛声、从来不曾缺乏的大街上KTV的时下流行歌曲、虚拟人生想要栖息“站台”上频繁的火车汽笛声,通过自然环境声像向观影者透露在一个超出控制淹没情感压抑人性的地方或时代,而真正的人性躲在一个了无声息不被察觉的角落。娄烨《苏州河》镜头中反复被强调苏州河水的本性随波逐流,无法生根的人生追求的空悬,生命意识受到自身生长氛围的限制,正如没有参天大树的景观,而自我的生存形态却像藤蔓一样匍匐着沿着河岸生长遥无止境。青红被压抑的情感,总是选择穿着那双红高跟鞋偷偷地在放学路上的长满青苔的石阶小路上轻轻的漫步,在王小帅的镜头中青红和父亲总是分开在两个不同的门框里, “门框”“窗台上的铁栅栏”是王小帅的独特镜头语言对时代人性压抑主题表述。小武蹲在马路上被铐在电线杆的最后一幕,镜头距离的变化将小武彻底的划为了那个时代的异类,被希望抛弃的人,那个时代的希望也许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希望”。

在霍建起最初作品中《赢家》、《九九艳阳天》也是选择这样的方式,美术出身的霍建起并不善于讲故事,而先前的几部作品都没有太出色的让人记住,直到后来的《那山、那人、那狗》及一系列《暖》、《情人结》、《生活秀》寻觅隐藏在乡间都市中的人性的纯净与美好原始情感(乡情与爱情),关注原始情感的真正的强大之源的燎燃,成为霍建起电影进入商业与艺术成功的转折,寄情于山水、都市的古老石梯巷头、时迁事异的家属大院,将诗情与画意合二为一。

二、淡淡乡愁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某种情结,这是伴其一生的,是某种环境或氛围将其酿,这便是故乡之情。在古今中外有多少打动人心的佳作都是赞美和怀念着自己故乡的,这是孕育人类善性的根源。乡情成就着人的一生,也牵绊着人的一生,它是一生的责任。井河上大学那天全村人浩浩荡荡的为他送行,十年后,为解决曹老师的纠纷,井河老远从北京赶回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出面并顺利的为村里解决了问题。乡情的维系,靠的就是人的良心,它是真实而质朴的。

三、诗意的“初恋”

初恋的感觉是道不明的,它没有对与错,好与坏,它只是冥冥中不求回报的更不计承诺与失望的心心相吸。 《暖》、《情人结》的画面组织起来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是中国式初恋的最美好描述:人类最美的感觉就是初恋的感觉,它像江西乡村的远山在缭缭烟雾笼罩下有着朦胧的羞涩;它是樱花树下落英缤纷中轻轻推过的载着少女的自行车,它是寄在溪水上的浮莩流过门前窗外潺潺地学着情人的丝语;它站在金黄的草垛子上,张望着阳光下成片灰白高墙上带着菱角的飞檐,清理着头上的麦穗,带着低声的埋怨;它挥舞着竹竿,形单影只的将心情赶到不被察觉的水灞上;它守候在城门脚下,细数着经过它身边的脚步,想必再多一些就足够携心到达它的梦想之地;它徘徊在水乡的青白石路的小巷,撑着一把红红的伞,被感伤紧紧包裹着……

四、民居建筑语言――读解爱情

在霍建起的电影有对中国民居建筑文化的独特解读,每一种中国元素都是渗透着意味的形式,它寄托着中国人文文化的丰富情感。江西民居灰白高墙上的翘角飞檐,它多次呈现在人物出现的背景画面里,它不仅交代了各具特色的江西水乡建筑,还寓示着一种厚重的水乡文化中的恋情,和人物性格命运的走向。暖是一个如水的女子,她经历着两次没有结果的等待,正如高墙上那翘首以待的飞檐,期望向她许过诺言的恋人能回来接她,她守候爱情。

高低错落镶嵌在山城高楼之间、迎面延绵江水的重庆山城老街破旧民居,陡峭的顺山而建的石梯将邻里街坊们紧紧连接,他们的居所环境的艰难,也正是这造就了地域人文性格的坚韧。来双扬很小就开始在这样陡峭的吉庆街面上摆小摊打拼,在周围人眼里来双扬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的弟弟、看她不顺眼的嫂子、懦弱的哥哥、二婚的爸爸但她***而狡悍泼辣,因为她拒绝靠男人养活无尊严的爱情傀儡,这是她能生存到现在的保障,她看中吉庆街上的勤劳而获得的尊严与***,当吉庆街即将被拆迁时内心的失落、与作为拆迁吉庆街开发商卓老板的争吵,她选择有尊严的爱情。

五、静谧致远的冷暖意象――故乡的温情的含蓄表达

长镜头是霍建起的常用的电影语言,青山绿水、丘陵的山地、缓缓的山势――全景长镜头缓缓移动,将故乡呈现的是那般的如诗如画。电影里的颜色是迷人而朦胧的,他不像张艺谋电影中的像足了西方印象派的画作,色彩的大胆渲染和夸张来冲击观影者的视觉,凸显色彩背后的主题。霍建起的电影色彩,更像中国的水墨 画,只需淡淡一笔一点,意象出让人隐隐的挥之不去的深邃与冥思。

红与金黄是暖色调的代表,它们出现在灯笼的红,雨伞的红,年轻暖常身着衣服袖管的红,丫的一身红,井河送给暖红纱巾的红,以及放河灯,村里同龄姐妹出嫁喜宴上的红。《生活秀》中来双扬经常在雨中撑起的红伞,夜幕下吉庆街的热闹繁荣,红色代表了温暖与希望,是一切可值得追忆时刻的美好色彩;金黄是稻草垛子,是从头顶升起的金色阳光,是金灿灿的稻田,是初恋开始之地的追忆。

绿色是介于暖色和冷色之间的色调,是霍建起温情诗意电影的色彩基调,在绿色中我们洞悉着最原始的生命的情感――乡情,根植在中国最辽阔的地理畛域,不曾被现代文化负面所玷污的纯洁之地――农村、山区,《那山、那人、那狗》的邮递员父亲与刚大学毕业的儿子他们虽受到不同时代文化的熏陶但最终都将一生最重要的人生旅程留给了养育他们的大山中――做一名乡村邮递员,因为那份无法动摇的乡情;《暖》中走出大山的林井河背叛了爱情却在浓浓乡情回归中忏悔着一切。

冷色调的灰色、蓝色:灰茫茫的雾色和远山,在雨中的灰蒙蒙的天空、乡居小巷;重庆山城雨中的暗灰色的老街石墙、延绵的江水、河船。灰色是迷离,伤感的色彩,它像暖在雨中孤单的没有结果等待,像哑巴和井河都曾因为暖的爱情,和她一起失恋和她一起痛苦,像来双扬坚韧而孤单的情绪;蓝色是深邃的不可洞察到爱情结局的傍晚里的秋千,在深蓝远山、宽阔江面、古老雾都遮掩下的渴望;是在小巷里游走,等待的爱情;是吉庆街民对即将被拆迁的几十年衣食所依的吉庆老街的眷念……

美国美人电影篇9

电影《美国丽人》是由著名导演山姆·曼德斯执导,凯文·史派西、安妮特·贝宁等主演,有梦工厂出品的著名影片,在美国第72届奥斯卡的颁奖中,以最终获得五项大奖的傲人成绩而成为了最大赢家。该片展示隐藏在美国中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种种引人深思的问题和最后的悲剧命运,电影中深刻地刻画了以莱斯特和菲茨两家为代表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内部成员间的破碎、虚伪、欲望、贪婪等种种“癌症”,对当代美国的中产阶级来说具有启示录的意义,尽显着浓重的黑色幽默。  

美国美人电影篇10

【摘要】近些年来,好莱坞出品了一系列的改编自漫画的英雄题材的电影,如《蝙蝠侠》、《超人》系列等,其中许多反派以及反英雄主义也深受观众欢迎,本文将对几个人物从英美文化的角度解析其中所体现的反英雄主义。

【关键词】漫改 反英雄主义 美国文学和文化

一、导言

反英雄主义的原型,最早源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瑟赛蒂兹(Thersites),他长相丑陋,然而确是最会挑衅对方的希腊士兵,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因为嘲笑阿喀琉斯(Achilles)被杀。

反英雄形象在19世纪早期的存在主义作家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萨特的《恶心》等。这几部小说的主人公一身历经坎坷,身上都被贴上了无聊、忧虑和疏离的标签。自19世纪50年代出现在美国文学开始,到19世界60年代中期,一提起反英雄人们依然会联想到一个孤独也从不和外人交流的身影,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的)的《Dean Moriarty》。

反英雄可以分榱酱罄嘈停旱谝恢址从⑿垡岳尔夫・艾利森的《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为代表,他们经常感到无助,始终处于局外人的地位。

第二种反英雄以索尔・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中的主人公为代表。他们总是在都市中飘泊,从生命中的一个失望走向另一个失望。偶尔的成功也是转瞬即逝。但他们坚持不改变目标,以获得英雄式的成功。

二、英雄主义的电影角色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体现

蜘蛛侠、蝙蝠侠、超人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超级英雄。超级英雄是伴随着每一个美国人成长的精神力量。他们的原型人物来自于漫画,所以就更具有神话色彩。这些超人往往戴着面具,穿着自己标志性的服装,自由穿行于城市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愈发增加了他们的神秘色彩。在和安宁的日子里,他们是平常百姓,忙于自己的工作,有烦恼也有快乐;在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挺身而出为正义和平而战。这种平民与超级英雄的双重身份正符合人们心中的英雄梦。

英雄情结也是好莱坞史诗电影中永恒的主题。《角斗士》、《亚瑟王》、《特洛伊》等影片是史诗电影的代表之作。这些影片的场面设计往往是气势恢宏,古罗马的决斗场,惨烈的战争场面,加上令人震撼的视听效果,让观众沉浸于对英雄的敬慕之中。

三、反英雄主义电影角色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崛起

自2010年起《蜘蛛侠》三部曲、《海扁王》两部曲、《夜魔侠》、《钢铁侠》三部曲、已经最新上映的《美国队长》、《复仇者联盟》,越来越多的美国漫画改编电影中开始出现了反英雄主义的角色,而最为出名的反面角色当是已故的希斯・莱杰在2008年诺兰导演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中所饰演的小丑(The Joker)一角。

小丑出现在1940年,初登场只是一个没什么幽默感的业余杀手。本来预定出场2~3次就要安排他死亡。但是当时的主编辑艾斯・沃斯救了小丑一命。

小丑原本是一个化工厂的工程师,但理想是成为一个喜剧演员。不过显然不管是自己的工作还是成为喜剧演员的梦想,小丑都没有获得成功。出于对妻子的爱使得小丑不顾一切的想要钱,甚至答应两个罪犯进入化工厂。就在他们讨论犯罪计划的时,小丑从警方那得到了自己妻子死于难产的消息。原本都准备退出计划的小丑被两个罪犯逼着继续犯罪计划,而这个时候蝙蝠侠出现,制止了两个罪犯,使得小丑失足掉进了一桶化学制剂中,于是一个无辜的小人物变成了整个DC世界中最危险的人物。

在08版本《蝙蝠侠》中小丑是一个身份成谜的人,戈登局长说过,小丑没有指纹、DNA、牙科记录等都没有符合的。小丑没有目标,没有规则,他不在乎金钱,也不求名利,小丑所要做的就是对人性重新做考量。有人犯罪是为了物质上的东西,但小丑不是,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另类,他把犯罪当成一门艺术,通过这门艺术他玩弄人性于鼓掌之间,他根本没有原则,像扑克牌,你不知道对手下一步要干什么。小丑与疯子的唯一区别就是,小丑知道自己疯了。08版本中的小丑是哥谭市的犯罪大师,与其他恶棍格格不入。这样一个精神状态的人要把蝙蝠侠的世界搞一个底朝天绝对是蝙蝠侠的噩梦。然而在某些角度上来讲小丑也是蝙蝠侠的一个反面,只是对待世界的方式不同,蝙蝠侠想要惩恶扬善,小丑则要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两人的各种较量哥谭市的种种隐喻种种特质全部展露在大家面前,相比之下人们甚至喜欢小丑更深一层,蝙蝠侠的正义无所非议,但是老调重弹。人们喜欢非常规的东西,而小丑的出现就像是高谭市的基因突变,他要打破这种由蝙蝠侠所掌控的犯罪世界。高谭市以前的那些没意思,无趣,甚至是不值一提,小丑这个朋克外形、癫狂、说话毫无踪迹的疯子总是能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东西。人类是疯狂的,在小丑的世界观里只有疯狂和打破这个世界的秩序才能拯救这个世界,他所追求的是混乱,极度的混乱,而不是奄奄一息毫无生气的日常生活,他自己也说,我不是在犯罪,而是表演给你看,让你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成什么样了。

美国美人电影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美国美人电影10篇

学习

关于星星的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星星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星星的作文有哪些,草地里的星星想象作文。一种华而不实虚假幼稚浮燥无知的爱情,难道能够诠释“爱情”这两字的真义?在这部《流行花园》里的确帅哥美女云集,但这世界就只有帅哥美女在谈恋爱?一种

学习

关于教师节的黑板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教师节的黑板报10篇,内容包括关于教师节的黑板报文案,教师节黑板报桃李满天下。关于教师节的初一获奖黑板报***片2关于教师节的初一获奖黑板报***片3关于教师节的初一获奖黑板报内容笑容,是人们内心世界情感的绽放。笑容

学习

奥巴马的就职演讲10篇

阅读(25)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简称CDA)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CriticalLinguistics)。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迄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

学习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中秋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佳句,中秋节的诗句最经典的。画面感强,生活味浓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乡村秋景中三个典型的场景——幽谷农家、江面渔人、草野牧羊女,以蒙太奇般的艺术手法从不同的场地,用不同的

学习

情人节表白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情人节表白10篇,内容包括情人节表白最佳的句子,情人节表白100个字。4、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当情需要抉择,我宁愿笑对玉碎;也许未来会更精彩,也许来生会更绚丽,但我祈祷生生世世轮回中有你!情人节快乐!5、有情之人,天天是节;

学习

敬老事迹材料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敬老事迹材料,内容包括敬老爱亲模范个人事迹,敬老爱亲事迹材料。二、节支创收、合理安排。自建院以来,一贯坚持“四个一点”的办法来解决资金筹集。一是区民***局每年拨一点;二是乡***府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安排财***预算一点,

学习

我心目中最美的老师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我心目中最美的老师10篇,内容包括以我心中最美的老师为题,我心中最美的老师十个字。下课了,老师和我聊聊天,还给我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她讲的故事个个都引人入胜,我们大家都听的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

学习

经典内心独白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内心独白10篇,内容包括男生内心独白经典句子,交友内心独白经典句子简短。3、徐志摩: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寻吾灵魂之伴侣,得之,吾幸!不得,吾命!我认为爱情是一件平凡而神圣的事情,需要彼此用真诚和真心来呵护!本人成熟稳重,热爱音

学习

学什么专业有前景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学什么专业有前景10篇,内容包括大专学什么专业有前景,学设计专业前景怎么样。3、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继续进行相应知识的学习;4、可以到行***管理部门从事生命科学相关的行***管理工作;5、可以到生物制药企业,进行生物制药的开发

学习

减肥营养早餐搭配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减肥营养早餐搭配10篇,内容包括减肥营养早餐简单搭配一周,减肥早餐营养搭配大全。那么,为什么每天用喝奶粉来代替一顿饭就会起到减肥的功效呢?这是因为奶粉的热量低而营养价值高。每60克奶粉(一次用量)中大约含有331千卡左右

学习

最强学生会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最强学生会10篇,内容包括最强学生会女会长小说,最强学生会动漫。[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9-0082-02[作者简介]杨兆银(1978―),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小学教师,小学二级。业余田径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中不

学习

计划生育工作信息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计划生育工作信息10篇,内容包括计划生育信息简报,计划生育论文十篇。一、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现状与意义我国计划生育信息统计工作主要采用层层分级的方式,首先在各个市县对该地区的目前人口总数、出生率以及死亡率的数

学习

养蚕工作经验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养蚕工作经验总结,内容包括养蚕简单心得体会,养蚕农户养蚕心得。二、加大宣传。注重总结技术培训,利用科技之冬,科技大集。3月下旬至4月上旬利用牡市广播电台、**市电视台宣传发展**养蚕业,投入3000余元。全年发放蚕业技术资料

学习

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10篇,内容包括别忘记给生活加点糖,给生活加点糖下句是什么。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只要细细品味,总能尝到那一丝清甜。有太多的事被我们的匆匆而忽略,有太多美好的事物被淹没。可能是早晨起来的那一束阳光;可能

学习

其实他没那么喜欢你电影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其实他没那么喜欢你电影10篇,内容包括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电影完整版,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播放。女人们只想赶快让姐妹们笑起来,却很少想该怎么让她们清醒。事实是,也许他只是不想找你。电影说,如果一个男人真的喜欢你,他会动

学习

电影观后感10篇

阅读(67)

本文为您介绍电影观后感10篇,内容包括电影观后感大全满分精选,望道电影观后感。电影最后成龙从火山滑落下来,看到成龙沧桑的面孔,我看的眼角有些湿润,他还是那个不怕死的拼命三郎。如今的成龙,对于那些高难度动作可能再也力不从心了,可能观众

学习

我的男友和狗电影10篇

阅读(24)

俞飞鸿一直想将小说《银杏银杏》改编成电影,亲自担任导演。这个想法由来已久,《牵手》刚刚拍完,俞飞鸿在一次饭局上就跟朋友们说起这个故事,座上宾就有大名鼎鼎的作家王朔,俞飞鸿把这么一个聊斋式的故事说得绘声绘色,还带着自己的感受。

学习

睡前故事电影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睡前故事电影10篇,内容包括睡前故事电影解说,睡前电影故事大全。电影《沉睡魔咒》和《睡美人》都取材于格林童话《睡美人》,两部电影都扩充了格林童话中的故事情节,增加了公主与王子相爱等人物的行动元素。但作为一部以颠覆19

学习

美国人权纪录10篇

阅读(29)

对中国纪录片法律法规的分析目前中国并没有就纪录片单***法,有关纪录片的法律法规零散地分布于各个法律领域,举其要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作简要分析:第一,纪录片相关立法综述。宪法领域。《宪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

学习

波西杰克逊电影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波西杰克逊电影10篇,内容包括波西杰克逊神火之盗电影完整版,波西杰克逊电影。《波西杰克逊》是美国作家雷克莱尔顿写的一套关于希腊神话的现代奇幻冒险小说。他将古希腊神话与21世纪现代青少年的社会生活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想

学习

最美人间四月天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最美人间四月天10篇,内容包括最美人间四月天带日期的文案,最美人间四月天人民日报。牵恨两三番,光阴等闲泪阑干道不尽却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是一个传奇女子。她美丽、高雅、精致。在男人眼里美得脱俗,灵巧而纯清。在女人眼里,她

学习

电影我的姐姐10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电影我的姐姐10篇,内容包括我的姐姐电影简介100字,我的姐姐电影文案。女主人公的三个性格特点注定了她悲剧的命运。(1)命运坎坷,内心仍然纯真。原本是西贡的一名普通的乡村女孩,由于父母被美国的飞机炸死,无家可归的她只有来到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