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别哭电影篇1
——银幕上,母子分离,肝胆俱裂,小强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妈妈——!”无数人泪如雨下,泣声不绝。
——最后一片光亮从银幕消失了,许多人却哭得没有力量站起来。一个小姑娘一边帮妈妈擦泪痕,一边轻轻地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惹您生气了。”
——剧场外,黑压压的人群等着看下一场,在与散场的观众目光交错的瞬间,那哭得红红的眼睛使一切嘈杂都沉寂了,人们仿佛心照不宣地进入另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感情世界。
我由不信到相信:《妈妈,再爱我一次》就是这样在纷纷泪雨之中默默地然而有力的抓走了无以数计的观众的心。
我走进北京朝阳剧场经理办公室,谈起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杨凤兰的眼圈又微微有些发红:
“我自始至终都在哭,周围的人全哭,没法儿不哭。
“我们朝阳剧场开业6年,还从未见过这样一部让观众动情的片子,没见过那么多的观众坐在我们的场子里抹眼泪。1360个座位,场场爆满,前所未有。以前拼命组织,人还坐不满。而这次,剧场7个大门全部打开放人。10月16日晚上8点50分是最后一场,你知道我看见啥情景?门前人山人海,全是来看这部电影的,光这场面就足可以让我掉泪。观众喜欢看这部电影,我想,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来哭一场,而是来寻找一种久违了的艺术感受,寻找一种感情与心灵上的共鸣,来交流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无任何虚伪和掩饰的感情。”
她一个人住,领着一个5岁多一点儿的女儿。女儿的爸爸已离开她们和另一个女人结了婚。带着这种感情,她领着女儿坐到电影院里。
电影完了,泪眼汪汪的女儿问她:“妈妈,爸爸会看这个电影吗?”
她无言以对,她不知道。
“离婚的,自己看不见自己,而这部电影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看见了自己,同时也更加认识了他。”她说。
一个人拉扯孩子是什么滋味?那天晚上,女儿发高烧,她心急火燎地冲下楼,跌跌撞撞地跑到大街上,发疯似的拦车子,一辆,两辆……都不停。眼前一黑,她差点儿一头栽倒。后来,一位好心的司机帮她把女儿送进医院。女儿得救了,她又发疯似的四处打听那个好心人的单位,她要谢谢他。“
触景生情,能不哭吗?”离婚多年,难处有多少?她却很少哭。哭管什么用?可怜自己,还是可怜孩子?她决心不为自己掉泪,她是一个很要强的女人。但是,她却在电影院里把倔强的眼泪送给了别人。
陈筱后来告诉我:那天女儿她爸来了,带了几百元钱要送给女儿,可女儿却学着小强说:“妈妈说,我不能要别人的钱。”女儿把“别人”二字咬得很轻、很轻……
17岁的牛金燕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她说那个电影“特别特别感人”:
“母爱是最伟大的,能喊一声‘妈妈’的人,是最幸福的。这部电影之所以感人,是它表现了人类最基本最崇高的母子亲情。有人说,我们这一代没经历过什么惊心动魄的感情事件,与上一代人有情感距离,但是这部片子却使我们几代人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们互相理解了,感情升华了。电影散场时,许多年老的观众都是由像我这样的学生搀扶出来的。以前,我常和妈妈吵架,妈妈对我再好,我也不满足,有一次,我甚至还要和妈妈分开过。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愧疚极了,真想扑进妈妈的怀里大哭一场。我想,该怎样让妈妈了解我现在的心情呢?唱歌!对像小强一样,为妈妈唱首歌。我也不怕难为情了,跟着只有几岁的小孩子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
“那天,我走到妈妈身边,对她说:妈,我以前对您不好,想起来,心里特别难受。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学会了电影里的一首歌。现在,我唱给您听: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唱着唱着,我和妈妈都哭了。我对妈妈说: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妈妈别哭电影篇2
韩国电影婚纱观后感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韩国的电影《婚纱》,看完之后我哭得不能自已。这是一部很感人的电影,一部讲述亲情的片子。
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带给我太多的感动,电影中处处都体现着真情,可以说是生活中真实情况的反映,能够抓住每一个观者的心。暖人的亲情,即使是死亡也阻挡不了的永恒。主人公高云是一个婚纱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位单身母亲,在工作和女儿之间,她每天忙于工作,似乎忽略了女儿,但是她还是尽力把所有的爱都给女儿。尽量一切都满足女儿,只是和她相处的时间很少。当他知道自己得了重病的时候,她想尽力弥补自己的女儿,带着女儿去做女儿最想做的事情,她教女儿学习骑自行车,鼓励她战胜恐惧,最后女儿高兴地学会了。她甚至辞掉了工作,有更多的时间陪女儿,给女儿留下美好的回忆。她让身边的亲人瞒着女儿,但是她不知道的是,当女儿知道真相之后,也在尽力的创造奇迹,创造美好,给她的妈妈留下美好的回忆。少拉知道真相后,和以前判若两人,感觉她瞬间长大了,懂事了,一切都按照妈妈以前所说的去做。让妈妈不用为她操心。以前每天早上她都任性的让妈妈帮她梳头,可是当她得知妈妈病了的时候,她勇敢了,她可以自己梳头了然后匆匆的去上学,即使关门之后她会嚎啕大哭,也要勇敢坚强的面对。当遇到下雨天,她不用妈妈来接她回家了,因为她记得妈妈的话,随时带着雨伞。她问妈妈的心愿是什么,妈妈说想看着她和朋友一起开开心心的,想看着她跳芭蕾舞。妈妈知道女儿从小就不喜欢跟别人分享任何东西,吃饭时不喜欢和大家共吃一个菜,那样少拉觉得很脏,妈妈知道少拉从来不去上芭蕾舞课,因为少拉和朋友们闹翻了,她并不愉快。少拉为了完成妈妈的这些心愿,她去喝别人喝过的牛奶,克服自己的障碍。她努力学习芭蕾舞,让妈妈看到了她的表演,她和朋友和好了,一起去医院看望妈妈,这些她都做到了,妈妈的心愿完成了,她很感动。
电影最后,少拉知道妈妈走了,妈妈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了,但她还是像以前一样起床浇花,一样的自言自语,医生来巡房,少拉哭了,哭得撕心裂肺,她死死的守住门口,不让医生们进去,无论医生们怎样劝说,她知道,妈妈走了,可是她在欺骗自己,也许医生不进去确认死亡,那妈妈就还在。闭上眼睛就看不到妈妈了,她怕有一天妈妈突然离开自己,她已经失去了爸爸,她和另外的孩子相比已经缺失了父爱,她不能再失去妈妈,但是这样的抗争是没有用的,灾难依然会降临,病魔依然不会离去,事实依然没法改变。
电影的情节虽然很平凡,但是很感人。通过这部电影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生活中,由于我们的叛逆、任性,常常忽略了自己的亲人,忘记回报自己的父母。常常把父母给与我们的爱当做理所当然,一味的索取而不懂得回报,那样太自私了,这个世界上没有理所当然的爱,亲情、友情、爱情都是这样。还有就是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好好的爱自己的父母和身边值得你珍惜的人,不要等到失去后才珍惜,那样一切都已经没有意义。
妈妈别哭电影篇3
自我有记忆起,我常常为一些小事而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泪水变得少了,自然哭的次数也少了;现在的我很坚强,不怎么哭了,但那次我流下了令我难忘的两行眼泪。
那是一个下午,我刚看完电影,走到电影院门口,才发现天地间已是浑浊一片,风在无情的吼着,风中夹杂的着的雨哗哗的下着。我无助的蹲在影院的门口,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心里却特别的后悔,为什么中午不听妈妈的话拿把伞呢?
突然雨前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妈妈!我赶紧向妈妈挥手:“妈妈!”只见妈妈和蔼地冲我笑了笑,加快脚步向我走来。我冒着雨快速地跑向妈妈,躲在妈妈的伞下。在回家的路上,我似一只欢快的小鸟,欣赏着雨中的美景。忽然我的手碰到了什么东西,湿淋淋的,我抬头一看:妈妈的头发、肩膀上的衣服全湿透了,雨水顺着头发一直往下流着,妈妈身体一半全露在了伞外,而我却被伞罩得好好的。我的眼睛红了。我急忙推了推伞,我的手碰到了妈妈的手,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手上的皮肤坚硬、粗糙,拇指和指甲相接的地方裂开了口子上面的褶皱显而易见。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眼泪不受控制地自己就流淌了下来,这一刻我哭了。我怕被妈妈发觉,连忙把头扭向一边,不停地眨眼,想让泪水赶快止住。
妈妈别哭电影篇4
那一周,应该可以称的上是黑色周末。那一周,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我无力承担。
被人骂,真的很难受。因为一个误会,她评价我为“”。呵呵,这个评价“好听”吧。一直以为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别人的身上,想不到今天,自己也……“忍一下,一切都会过去的。”当听到这两个字时,我就这样告诉自己。因而,我没有告诉父母这件事,因为我觉得自己可以处理的好,但是我发现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她得寸进尺,竟然到学校的贴吧上去骂。
“妈,我好难受。”……我还是告诉了妈妈。一边说一边哭。妈妈随即打了她伯伯的电话,妈妈说她一定会帮我处理好这件事的。
夜深了,一个人躲在房间的角落里,独自哭泣。望着窗外,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一遍又一遍的播放着,不敢放声痛哭。因为我怕她担心。
眼睛好酸,因为哭的太久“呲呲呲……”
“孩子,不管怎样,妈妈都会保护你”
这是妈妈发过来的简讯。眼泪再一次涌了出来。哦,原来妈妈一直都这么关心我。第二天,挂上QQ,看到了许多朋友的留言。哦,朋友一直在关心我。
妈妈别哭电影篇5
关注宝宝外部的脑――触摸
1岁以后的宝宝站立起来了由井蛙观天到左顾右盼这个琳琅满目的世界让他们内心涌动着好奇和探究的欲望。
那个低矮的茶几上,他不再满足于随意地抓吃糖果,而是肆意地抛撒爸爸的香烟与茶叶;他不再满足于“看”电视、“听”音乐,他要亲自控制一下电视里人物的出现与隐藏(藏猫猫),去感受“听”得见与“听不见”的操纵乐趣;当然,他也会对妈妈一再提醒的“烫”、“电着你”、“冻手”这样的警示耿耿于怀,于是,他会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地摸摸开水壶的外壳,结果细嫩的手指被烫得通红,他委屈地大哭着,寻找妈妈的帮助;他一直观察着影视墙下面那几个黑色小洞洞,为什么插上一根长线,电视里就会出现他喜爱的灰太狼和喜羊羊,没有线***去时,它们就会去“睡大觉”。每当他好奇地凝视着那几个小洞,妈妈就说:“好宝宝都不摸那个小洞,里面有电,会咬你。”他真想用手指把那个叫“电”的东西捅出来,可是妈妈看管得太严。哎,怎么才能得逞呢?
婴幼儿的感觉运动是智力的起源。宝宝的亲手触摸会让他体验物体的柔软与坚硬,温暖与冰冷,尖锐与笨钝,粗糙与细腻等,并从感觉中留下深刻的分辨记忆,这个记忆痕迹与语言有机地契合,促进宝宝思维的发展,增补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共情建议:
对宝宝触摸中的无知和危险,一个足够好的妈妈要给予一个温暖的共情。对于那个被烫了手指而委屈大哭的宝宝,妈妈要爱怜地说:“宝贝,手被烫了,很痛是吧?妈妈也很心痛。”同时教给宝宝,摸什么东西都要学习由远慢慢地靠近,尝试着能够用手去摸或拿时再去做。这时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或指责宝宝,只会使宝宝很茫然,可能还会出现心理的逆反或行为的退缩。
对于那个总想捅电插孔的宝宝,则需要妈妈试探着说出宝宝的想法,赞许宝宝的想象力。保护他们的奇思异想,就是保护了他们的创造力。当然在宝宝很小的时候,他们没有能力识别与抵抗随时随刻到来的危险,妈妈只有尽力把环境改变得更加安全。
关注宝宝变化的情感一表达
宝宝的情感首先是通过妈妈来调节的妈妈丰富的面部表情伴随着语调变化给了宝宝多彩的情感世界。共情建议:
1岁之后,宝宝饥饿而哭闹时,妈妈会跑过来温情地安抚他,一边喂奶一边念叨着:“宝贝饿了,妈妈知道了。”聪明的宝宝再饿了时,就会哭着告诉妈妈:“饿……奶……”宝宝渐渐学会了用支离破碎的语言和哭声呼唤妈妈,传递需求。妈妈脸上洋溢着喜悦,亲吻他,夸奖他。鼓励他,让宝宝觉得很欣喜,很自豪,他从妈妈的脸上读懂了对自己的理解和赞赏。
随着宝宝不断成长,对于内心不断涌现的需要,他们的言语表达虽然词不达意,但也会断断续续地叙述了,当然时而也会因表述不清而焦急、哭泣。这时,妈妈平静、耐心地倾听着宝宝,不时地安抚宝宝:“宝贝,妈妈在认真听,慢慢说,不着急,哭会让我听不清楚……”宝宝望着气定神怡的妈妈,会慢慢停止哭泣,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
人的表情往往携带着许多信息,同时表达着人的瞬息万变的情绪与感受。一个细心的妈妈会随时关注宝宝的情绪情感变化,让婴儿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和被期待。
关注宝宝内心的自我――自体感
宝宝由与妈妈的共生阶段到渐渐分辨出自己的妈妈与陌生人的不同,然后才会分辨清楚自己和妈妈日9不同慢慢地他们又会分辨出真实的自己与镜像影像的不同。
2岁左右宝宝在与人沟通中渐渐地学会了说“不”,他会不顺从妈妈。不听使唤与招呼他在抗拒在和妈妈做“分离”。有时他又会悄悄向妈妈靠近,获取妈妈的注意可一旦妈妈用手抱住他他却推开妈妈的手,从她的怀中挣脱并为这种挣脱感到喜悦与满足。他似乎需要更多的亲密但又试***去控制这种亲密。此时的他们、依赖与***在亲密与分离中冲突着。
妈妈别哭电影篇6
过去我并不认识这位奶奶,也是因为那一次,使我认识了她。
那是一个晚上,我当时还不懂事。当时,舅舅来我家做客,他吃完饭后穿起鞋子,回家了。过了一会儿,细心的妈妈发现舅舅的手机没拿走,立马穿上鞋子,准备出家门。这时,妈对我说:“乐乐,妈妈出去一下,你在家里玩,别出去!”说完,便“啪”的一声关上了门,这时的我正津津有味地看地电视,没听见妈妈的话。
过了一会儿,电视放完了,看看身边没有妈妈的身影,我以为妈妈不要我了,我连忙关上门,出去找妈妈。
我来到楼梯口,这里没有灯光,十分黑,我在黑暗中摸索着,还大声地喊着“妈妈”,可是我发现没有妈妈,我连哭带喊:“我要找妈妈!我要找妈妈”过了一会儿,我的哭声引来了一位奶奶,她见我很伤心,便和蔼地问我:“宝贝,你怎么了,怎么一个人在这儿哭啊?”“我要妈妈!我要妈妈!”我哇哇哇大哭,奶奶顿时恍然大悟,对我说:“来,宝贝,到奶奶家来玩,到我家打电话给你妈妈,这怎么当妈的,连孩子都不管了,唉”奶奶叹了口气,拉着我去她家玩。
我跨进奶奶家,发现这位奶奶过得很朴素,从她家放眼望去,在客厅只有几张木做的椅子,一台老式的电视机。奶奶拿出手机,递给我说:“给!打电话给你妈妈吧!”“谢谢奶奶。”我接过手机,拔了一串号码,接通了,“妈妈你在哪里呀?”我一阵欣喜。“儿子,我到处找你呀!我现在在家里,你呢?”妈妈焦急地说,“我在楼上奶奶家,你来接我吧!”我破涕为笑。忽然,一阵轻捷地脚步声从楼上传来。这时,妈妈来一到奶奶家,妈妈热泪盈眶,抱紧了我,激动地说:“我都以为见不到你了!”。“下次,别把孩子看丢了”奶奶对妈妈说。
妈妈别哭电影篇7
建立自我意识,
不做一味听话的乖孩子
李中莹发现,现在的乖孩子越来越多,随处可见。乖孩子总能得到家长的表扬,可当乖孩子长大后,他们不会照顾自己,把生活弄得一团糟。
有个乖乖女长到28岁,一直单身。一个男孩约她看电影,她的反应是立即掏出手机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要不要和这个男孩一起看电影呢?”妈妈还在电话那头表扬她:“女儿,你真乖!”等女孩挂断电话,男孩早被吓跑了。连看不看电影这种小事自己都决定不了,谁会和她谈恋爱呢?有的孩子因为一直听话,事事听从家长安排,不会***思考,自理能力也很差。可是家长不管这些,看见出国热就把孩子送出去留学。父母不在身边,没人帮自己拿主意,孩子只能找个有主意的人谈恋爱,继续听恋人的话。这种爱情是很盲目的,往往以分手告终。
乖小孩问题的根源是没有自我意识。对孩子来说,建立自我意识非常重要。拥有自我的孩子会自信、自尊、自爱,因为他知道在自己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我”是***的,“我”要为自己负责,“我”要活得更好。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什么?我正在做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这些都是自我意识。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李中莹一个相同的问题:“李老师,请问我要怎么把自己找回来呢?”李中莹说,问这种话的人,百分之百都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人。
没有“自我”的孩子会活在镜子中,活在别人的反应里,这个镜子可以是家长、老师、同学、朋友……他会活得非常辛苦,因为必须看别人的反应,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完全由别人主宰他的感受。别人对他说一句好话,他可以开心一整天;别人说一句不好的话,他会哭上好几天。
没有自我的人,不懂得拒绝别人,因为不知道“我”和别人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没有自我的人,没有改变和提升自我的动力,只会埋怨别人,怨恨社会;没有自我的人,更不会经营自己的人生。近些年,社会上爆发过许多恶性案件,撞人后灭口的药家鑫、对妻子家暴的李阳、杀死自己父母妻儿的李磊……他们都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人,所以不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
那么,没有自我的乖小孩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李中莹说,很多家长把乖不乖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要求孩子做听话的乖孩子,拿孩子与其他乖孩子比较,要求孩子听话、不许顶嘴、必须服从命令和安排。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我,习惯性地依赖父母,不会***思考。
还有一些家长,喜欢用否定、批评、指责,甚至犯罪感、羞愧感来引导孩子,导致孩子不想要“我”。李中莹是在香港长大的,他发现在香港、广东这边,家长一看见孩子哭就说:“不要哭啦,等下警察来抓小孩!”“不要哭啦,拐子会把你拐走!”“不要哭啊,女孩子都会笑你!”这些话会让孩子产生糟糕的感觉,从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
矛盾的是,父母觉得孩子乱七八糟的情绪很烦,不准孩子哭、发脾气,可又不肯告诉孩子,怎么把自己心中的那份难过、愤怒消除掉。于是,孩子知道“哭和发脾气”是不对的,但不知道为什么“不对”,自己应该怎么做。这种情况发生几次后,孩子就会想:“为什么这种‘不对’的东西总是出现呢?为什么我一哭和发脾气,父母总是骂我、打我?到底是怎么搞的呀,是不是我不正常?”再过一段时间,孩子就不会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了。父母点头就是对,摇头就是错,而且还会小心翼翼地看家长的脸色,根据家长的反应做事。从那一刻起,孩子的“自我”和“感觉”分家了―那些“感觉”总害我挨骂挨打,我不要它们了!可是,真正的“我”恰恰是存在感觉之中。当一个人和感觉分家时,就是和“我”分家了。也因此,“与感觉在一起”是孩子照顾自己必备的能力。
只有当家长用心去感受孩子时,孩子才会意识到“我”的存在。李中莹举了一个例子:小明因为和老师顶嘴,被老师赶回家,躲在房间里一直哭。妈妈知道后,对小明说:“哎呀,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身为学生,怎么可以和老师顶嘴呢?”妈妈说的道理没有错,可小明的感受是什么呢?一定是很反感的。这件事我已经做了,现在你说这个还有什么用?妈妈可以试试先接受他的情绪:“小明,我看见你心里很难受,要不要先和妈妈聊聊呢?”这样小明就会感觉舒服很多,因为妈妈不在乎“我”的对错,而是在意“我”内心的那份感受。
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家长可以多引导孩子用“我”做开头说话,譬如“我要吃饭”“我很高兴”……“我”说得多了,孩子就会意识到“我”的存在,然后爱护这个“我”。
说话达意,
你有教孩子有效表达吗
有一次,李中莹在商场看见这样一幕:一个5岁的小男孩突然躺在地上,一边用力蹬腿,一边“哇哇”大哭,周围聚了很多人。妈妈不知道孩子到底是怎么了,烦得头顶都要冒烟。她一边努力安抚孩子,一边指着一把玩具***问:“宝宝,你是不是要这个?”孩子摇头,哭。妈妈又指着悠悠球问:“你是不是要这个?”孩子摇头,哭。妈妈叹口气,指着小火车问:“那你是不是要这个呢?”孩子点头,继续哭。妈妈不耐烦地说:“你早说出来就行了嘛,哎呀真烦!”然后,妈妈给孩子买了小火车,孩子停止哭泣,站起来走了。
李中莹说,这个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停止哭,以为孩子没有情绪,问题就解决了。她从来没有耐心去了解,在情绪的背后,孩子需要在什么地方成长,她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心智能力。很明显,这个孩子不会有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只会用“哭”这一种方式。孩子从妈妈的反应中学到什么经验呢?那就是如果我哭,你就会满足我的需要。那么当他以后再想表达自己的需要时,不会好好说话,只会哭。
正确做法是,当确认孩子想要小火车后,妈妈对孩子说:“宝宝,你能完整地说出‘妈妈,我想要小火车’吗?如果你完整说出来,妈妈就买给你。”开始时,孩子可能不想说话依旧哭,但妈妈要不断地重复这句话,直到孩子自己完整地说出自己的需要。如果妈妈每一次都坚持让孩子完整、清晰地说出自己的需要,那么孩子就会知道,我不哭,也可以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自然就不会哭了。孩子的每一次情绪,其实都是在说:“妈妈,我有学习的需要,请你帮我学到!”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女孩,谈恋爱时一不开心就哭,也不说为什么。男友问得急了,她就回答说:“既然你爱我,就应该知道我想什么。”用这样的态度过日子,能过得好吗?爱情能长久吗?伴侣一定会非常累的。她为什么不肯好好说话呢?就是因为从小父母没有教会她怎么去告诉别人自己想要什么。
“只会哭”的人其实是欠缺“说话达意”的能力。什么是“说话达意”呢?就是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念、情绪感受和行为意欲。
“说话达意”,首先要把话说出来。有些孩子之所以不说话,不是因为天生性格内向,而是长期受到家长的命令、批评和责骂,内心充满了无力感,所以不敢说话。有一次,李中莹请几个孩子介绍一下自己,其中一个孩子一直不吭声,低着头纠结地扭手指。最后,是李中莹的助教一手按着他的后背,一句句引导他说出来的,这个孩子紧张得汗流浃背。连说话都不敢,他怎么和别人交流?怎么融入这个社会呢?可想而知,他在社交方面会存在很大问题。等他长大结婚,有什么不满憋在心里不和老婆讲,婚姻也一定会有矛盾。
后来李中莹了解到,孩子的父母非常严厉,总是用“你必须”“你应该”等命令式的口吻,如果他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马上受到批评和否定。父母不允许他有“我”的想法。久而久之,他就不敢自己说话了。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表达环境,让他自由地发挥,畅所欲言。
其次是说话要有效。李中莹做讲座时,很多人提问时说了一堆话,但总说不到重点,让人听了云山雾罩。李中莹经常会温和地问对方:“所以,你想问我什么呢?”经过他的引导,提问者才能把心里真正想问的东西提炼出来。这种说话方式,其实就不够“有效”。在现实里,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孩子说话口罗嗦、颠三倒四、绕来绕去。
家长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训练孩子说话达意:让孩子把想说的话先写在纸上,看看自己能不能看明白。如果不够清晰,就进行修改删减,直到能用15~20个字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训练,孩子的话能说得更加简洁、有效。家长也可以这样训练自己:每次要求孩子做一件事,说话都控制在15个字以内,而且要简单明白。这样孩子才能明白,家长到底要他做什么。要是噼里啪啦说一堆话,同时发出多个指令,孩子都被绕晕了,自然不知道该做什么。
李中莹强调,说话达意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要用心聆听对方。两个人沟通,我在说话你在听,看起来是嘴巴和耳朵在做事。但真真正正的是:一个人心里冒上来一个想法,通过嘴巴说出来;对方耳朵听进去,然后把它放到心里。所以,真正的沟通,永远是心与心的连接。嘴巴和嘴巴之间的沟通,永远是敷衍的,没有意义的。打个比方,你在公车上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如果你心中没有歉意,就会粗声粗气地说“对不起”,对方会很生气,因为他能听出你真实的心态。说话需要配合声调、身体语言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我们说什么,而是话语里所包含的那份情感、那份心意。只有用心去聆听,了解对方的心,你说出的话才能被对方放在心里,才能够有效。
多线思维:
凡事至少有三种解决方法
有个读高二的孩子,曾经问过李中莹这样一个问题:“妈妈让我参加学校组织的高考辅导班。我不想去,辅导班教的东西很枯燥。可如果不去,又担心万一因此没有考上大学,自己将来会后悔,妈妈也会伤心、失望。李老师,我该怎么办?”
李中莹说,有没有第三种方法,让他不用那么难受,又不影响高考呢?譬如上一个比较轻松的辅导班?或者不上辅导班,自己总结好的学习方法,把成绩提高上去?
每次听到李中莹的建议,家长总会毫不犹豫地反驳:“不可能!怎么会有轻松的辅导班?不上辅导班,怎么可能考上好大学?”正是“不可能”的信念,限制了所有的可能性。家长之所以觉得“不可能”,是因为其本身就缺乏多线思维的能力,他们的思想已经僵化了。
多线思维,通俗地说就是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李中莹经常对上NLP课程的学员说一句话:凡事至少有3种解决方法。找到的可能性越多,解决困难、面对冲突的能力就越强。
李中莹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太欠缺多线思维的能力了。孩子从小被家长要求听话,被学校要求回答标准答案,被灌输大量的“不可以”“不应该”“不实际”等限制性信念,单线思维长期盘踞他们的头脑。不是A就是B,要么做要么停下,从来不考虑其他的可能性,所以他们常常左右为难,进退维谷,解决困难的能力很差。
而单线思维的家长,很难培养出多线思维的孩子。家长总爱逼孩子写作业,因为在他们的想法里,写作业是一件痛苦的事,如果不逼迫,孩子就不会写。可是,为什么不想想其他的可能呢?譬如家长和孩子一起想想,怎么把这件事变得快乐起来?由于家长认为写作业很苦,所以孩子也把写作业与快乐完全对立起来。在理性上,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写作业;在感性上,他没有积极的情绪和感觉支持,所以没有动力。身心不能合一,所以孩子内心就会有冲突。如果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写作业,同时能从中获得快乐,那么就是“感性与理性并重”。“感性与理性并重”也是孩子们常常缺乏的一种能力。
再比如,有的家长总对孩子说:“你不要看电视,要乖哦。”“你要是再欺负小朋友,我就不让你吃饭!”类似的话重复一千遍,孩子还是依旧。为什么明明这种方法没有效果,家长却不去想别的方法呢?正是单线思维,让家长总是重复被否定的行为。不应该、不可能,不实际……能想出来的办法自己就先全都否定掉,然后让自己一直停留在无助、无力的状态里。李中莹建议这样的家长看一看《重塑心灵》这本书,能帮助他们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更有力量。
妈妈别哭电影篇8
睡不着的情况对于她来说并不奇怪,每每睡不着时她总是数绵羊,数着数着就睡着了;可是今天,她数了一万又一万只,就是睡不着,以前的一幕幕在她脑海里放映着。
14岁前,她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整个人就像座冰山一样,妈妈为了让她能够学会关心别人,不在在她耳边说了多少别人关心人的故事,说别人的妈妈得到女儿的关心是如何的开心,幸福,可她还是无动于衷。
14岁生日那天,妈妈出了车祸,被送进医院。当医生告诉她说,你妈妈不行了时,她跪在妈妈床边哭了,妈妈却笑了,说:“我很高兴,你会因为我的死而爱上,记住,以后一定要多关心别人,多留意一下身边的事。”从此,妈妈永远闭上了那双幸福的眼睛。
14岁以后,她对什么都特别关心,家里每天都被她收拾得干干净净,并且每天向父亲汇报她一天的经历,起初,父亲对女儿的转变很满意,妻子总算没白死,可时间一久,他发现女儿总是说些相同的话,而自己工作天又忙,没什么时间听,于是,留下了钱,以经常出差为借口搬了出去。在学校里,她的成绩特别好,很多东西不用老师讲就知道了,于是,她上课也和同学讲小话,老师见她成绩好,跟同学交谈,同学可能会受她好的影响;同学见她说的对都挺新鲜的,也就静静地听她讲。可时间一长,旁边的同学不耐烦了,要求老师调座位,谁也不愿意和她坐。没办法,老师只好告诉她说,你的成绩这么好,你就在家里学吧!一周来一次学校,问老师你不懂的地方,考试在通知你到学校来考怎么样,她同意了。
明天又是她上学的日子,她特别期待,于是给班上每个同学打了个电话,问了些最近的情况,也说了自己最近的情况,尽管同学们都不愿意听。对了!终于想起还有什么事情没做了,她忘了给父亲打电话,这是她每天睡觉前都要做的,不管父亲接不接,她都要对着电话说一声“晚安,”才睡。她拨通了电话,很高兴,嘟的一声后就有人接了,她马上说了句:“Dady,Goodnight!”可电话那头却传来一个女声说:“别在打来了,你爸不要你了。”她伤心地哭了起来,忽然耳朵里传来了陌生而又熟悉的声音:“孩子,别哭!爸爸不要你,妈妈要你,妈妈带你走,你这不听话的孩子。”
不听话的孩子?哦!昨天晚上在梦里妈妈告诉她,一天不要打44个电话,因为44,逝世。
妈妈别哭电影篇9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注视着摇曳的烛光,闻着香甜的蛋糕,享受着温馨的祝福,我迎来了十二岁的生日。一家三口围坐在桌前,我急切的盼望无数次猜想的大礼包会是什么呢?“妈妈今天送你一份特别的礼物”,妈妈边说边把一个皱皱巴巴、鼓鼓囊囊的大牛皮纸袋推到我的跟前,惊讶、失望和委屈迅速写在我的脸上,妈妈提议:“我们全家一起做一本宝贝的成长影集吧”。
从我出生开始,爸爸妈妈就为我照了很多照片,记录了我的成长经历。看着厚厚的一摞照片,有我呱呱落地时的出生照;有我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周岁纪念照;有爸爸妈妈牵着我的手,送我入托入学的成长照……整理着这些照片,仿佛像看电影一样,一幕幕出现在我的脑海,从一个哇哇大哭的小婴儿,长成一个顽皮的小丫头,春天在草地上花丛中和蝴蝶嬉戏,夏天在大海里追逐浪花,秋天在树林里捉蚂蚱捡红叶,冬天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从每张照片里都播放出我和爸爸妈妈的欢声笑语,我精心整理着一张张照片,也用心感受着爸爸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爱。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我第一次扶着凳子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第一次像推车一样举着胳膊学会了走路,第一次哇哇大哭被送进了幼儿园,第一次征服了泰山体验到成功的滋味……不知不觉,我长到了十二岁。看着这本影集我不禁热泪盈眶。我忍不住一头扑进妈妈怀里,像小猫一样呜呜咽咽哭个不停。“我家的孩子真正长大了”妈妈抚摸着我的头,动情的亲在我的额头上,幸福得泪水涟涟。
十二年前,当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一无所有,而今天却是“小荷已露尖尖角,吾家有女初长成”。是爸爸妈妈让我学到知识,让我快乐成长。如今已是十二岁的我,立志要成为一个善良博爱、健康乐观、拥有优秀品质的女孩。为实现这个目标,我要刻苦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用优良的品质塑造自己,用好成绩报答所有关爱我的人!因为十二岁是我立志向上的新起点!在我告别天真的童年,将步入如花似锦的少年时,我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和老师,是你们用辛勤的雨露把我浇灌长大。从来没有想到,我的十二岁生日会和哭联系在一起,是幸福、是感恩、也是最后一次撒娇。一场别开生面的痛哭,结束了我的童年。
今天,我收到了爸爸妈妈最珍贵的祝福:成长快乐。明天我会成为一个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好少年。
山西省实验小学五年级:翟宁
妈妈别哭电影篇10
过几天就要举行校运动会了,我决心为班争光。晚上,我穿着托鞋在家里练习广播体操,妈妈让我把运动鞋换上,我一边做着动作,一边说着“没事”,妈妈一边嘟囔着走开了。当我做跳跃运动时,左脚的重心偏移,托鞋也撇了一下,脚感觉软绵绵的,疼得我一下子就哭了起来,一边大喊着妈妈,一边扑向离我最近的奶奶。奶奶抱着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边哭边喊着疼,断断续续地说:“奶---奶,我---我脚崴了,好---好疼呀!”妈妈闻声赶紧跑过来,把我抱到沙发上,埋怨我不呼话,让换鞋偏不换。奶奶赶紧取了个冰袋敷在我的脚上,我躺在沙发上还是边哭边喊个不停,妈妈抱着我的脚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觉得有点肿,于是叫爸爸带我一起去医院看一看。
爸爸二话没说,把我背下楼,妈妈帮我坐进车里,让我把脚抬平。到了山大一院,妈妈抱着我下了车,看着妈妈费劲的样子,我真后悔没听大人的话穿上运动鞋跳,要不然哪会有这事。可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只能吸取教训了。妈妈把我放到座位上,然后和爸爸一起去挂号。医生看了看我的脚说:“没什么大事,还是去拍个片子吧!”说着妈妈又抱着我去拍片室,爸爸去交费。叔叔让我坐到床上,把我推到仪器下面给两只脚拍片。等拿上片子,爸爸又赶快找医生看,妈妈又把我抱出去放在凳子上,只听见医生对爸爸妈妈说:“没什么大事,就是这几天别乱动,尽量少走路。”我一听心里难过极了,明天的课也上不成了,运动会也参加不了,五一旅游也成了泡影,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妈妈的话:晚上我正在屋里收拾,睿在客厅里练习广播体操,奶奶在看电视,突然一下听到睿哭,我还以为不小心摔了一跤大哭,跑出来一看,脚崴了,疼的不能走,敷上冰袋还在哭,说是要看电视,我就让她看。一会儿她爸从外面回来,我们决定还是去医院看看放心些,可是左脚崴后不能穿鞋,又不敢让她的右脚太吃力,我们决定背下楼,考虑她爸前两年也崴过脚,好的不是很利索,我想我背吧,她爸不同意,在我的坚持下同意了。可是当睿趴在我的肩膀上,我怎么也站不起来,睿爸说还是他来,我只好站起来由她爸背。睿非常的担心和害怕,说她的脚不会有什么大事吧?我说估计没什么大事。睿又说能不能参加运动会?能不能出去旅游?当我们给她否定的答案时,睿又哭了,我和她爸非常理解孩子的心情。到了医院,她爸去停车,我抱着睿吃力地向急诊室走去,看到一个座位就把她放下,还好,背不动能抱动,睿很配合医生的检查,听了医生的意见,睿也放心了许多,当医生说不能多活动时,心里可是难过,准备了那么长时间运动会就在眼前不能参加了,盼望已久的旅游也不能参加了,看来只能好好在家呆着休息几天。为了分散睿的注意力,我和睿一起写了这篇日记。
郑重声明: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版权归作者及作文库所有,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