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的古诗文10篇

咏雪的古诗文篇1

关键词:咏物诗 情感 手法

古人很喜欢吟咏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诗人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流传下来的咏物诗亦是数不胜数,据统计,仅《全唐诗》就有六千多首。因此,咏物诗也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种诗歌类型。这里就咏物诗的鉴赏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请看几首大家熟悉的诗歌:

《咏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通过这几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咏物诗一般都是以一种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咏物诗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咏青松,题目即为《青松》;咏梅花,题为《梅花》;咏石灰,题为《石灰吟》……

第二,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阅读其他咏物诗,会发现,基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第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寄托作者的情志。从以上三首诗歌,我们可以读出青松的“坚贞不屈、傲岸高洁”、梅花的“不畏严寒、清雅高洁”、石灰“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当然,物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品质体现,是作者的人格写照。

二.作者借所咏之物寄托常见情感

一首好的咏物诗,不仅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那么,通过所咏之物所寄托的情志,通常有哪些呢?

首先是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这是古代很多文人的通病,他们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如以下两首:

题榴花(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苍台落绛英。

杨柳枝(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

榴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

其次是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当国家***治腐败甚至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大多数文人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饱读诗书,不知不觉中受到先贤们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寂寞开无主”、“花开不并百花丛”都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都是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第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在官场呆久了,既有伴君如伴虎的恐惧,又有朝中同僚的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

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间。

在林间啼叫比在笼中自由自在得多,不是一种对自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吗?而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呢?山上才没有风浪险恶,自由自在。两首诗主旨虽有有一定差别,但又有相似之处。

然而,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咏物诗浩如烟海,其中所寄托的感情不是这三种情感可以囊括的,很多还是得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三.咏物诗常见的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物诗,肯定会用到这种手法。

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贺知章的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 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垂引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粉身碎骨浑不怕”表露了石灰甘愿献身的美德;“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事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把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疏篱趣无穷”(郑思肖《画菊》),将***疏离的和丛中百花作对比,突出自甘寂寞。有时,还会把物本身不同时期的情状进行对比,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进行了对比,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

以上几种手法在很多咏物诗中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

咏雪的古诗文篇2

关键词:咏梅;意象;美意识

中***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80-02

一、咏梅诗歌在中日的发展

自弥生时代,梅花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后,梅花的身影便在和歌中频频出现,梅花最开始在和歌中被日本人歌咏是受汉诗中梅花诗的影响。梅花虽然并非日本原产植物,但由遣唐使和僧侣带回日本后,成为当时最具有风雅的植物,赏梅咏梅亦是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梅花”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中。其中描写植物的多达1 700首,这些植物当中花的种类也至少有40种,其中描写梅花约有117首,占据第二位。可见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与赞赏颇多。由于日本的岛国文化,日本人重视感性,他们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才是文学的本质,在咏梅诗歌中梅花并没有被寄寓很多的主观意念,而是以一种简约淡泊、恬静优雅的形象出现,展现出梅花的“美意识”。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色彩的美的体会。

梅花,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咏梅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但宋代是咏梅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咏梅的数量上《全宋词》收诗歌共254 000多首,咏梅诗多达1.85%。在我国宋代,咏梅宋词中开始与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动植物、日常生活之物等意象搭配出现。如梅与霜雪、梅与烟云、梅与风雨、梅与日月、梅与杨柳、梅与松竹、梅与鸟禽等。可以说在宋词中的咏梅诗中所涉及的意象最为广泛,为后世的咏梅诗歌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模式,使得咏梅诗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在两宋时期,梅花的审美意义不断地被发掘,发展和提升,最终梅花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了崇高的文化象征。

二、中日咏梅代表性意象“白雪”与“黄莺”

在中日咏梅诗歌中,“白雪”与“黄莺”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宋词中的梅配雪的诗歌与和歌中梅配莺的歌有很多千古绝句,被人们广泛流传。

咏梅诗歌在宋代达到了顶峰,从过去描写梅花的形态美升华到歌颂梅花的品格美,以花喻人,使梅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以梅配雪这一描写最为突出。梅与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成为宋词中最常见和突出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自古以来,梅花被中国人看作是一种精神品格的象征。通过梅花与意像“雪”的类比,从而表现出梅的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的精神品质。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

这首诗可谓是咏梅配雪意象诗中的佳句,描写的是初春时节,百花都未开放,只有梅花独自在墙角凌风傲雪,在冰雪飘扬的寒冷中依然翘首挺立,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写出了梅花不畏恶劣严寒、不畏冰雪摧残的精神品质。作者写这首诗主要是借梅喻人,表现出人们在恶劣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和刚毅的品格。诗人用遥知不是雪,来指出梅花与雪一样洁白纯洁的同时,还具有雪不具备的梅香。通过雪与梅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的香气,更加体现出一种其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在日本,黄莺被称为“告春鸟”,亦为报春鸟的意思,梅花作为早春时开放的花,和黄莺一起代表春天的风物,梅花作为春天到来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像宋词咏梅诗中“梅与雪”的经典搭配一样,“梅与莺”是日本人最喜欢的搭配。所以日本人常常借梅报春,把莺这一具有春天气息的意象与咏梅结合描写,描绘出春天将至,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比如下面这首咏梅的诗句:「春されば、木未隐れて、莺その鸣きて去ぬなる生めが下枝に。(山氏若麻吕卷5:827)

意思是人们在簇拥而开的梅花和快活的黄莺的鸣叫声中感受到了春天已经悄然而至。侧重于描绘春天的风物—梅花的淡雅之美,表现出对大自然中早春景象的赞美和春天来临之际的雀跃之情。在中国,借梅报春的诗句也有很多,但自六朝时期起,对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赞赏就基本取代了借梅报春的意境,而成为咏梅诗的主流延续至今。与日本不同,中国的咏梅诗句中把梅和雪、霜结合描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方式。

如果单单从“报春”这一视觉角度看,“白雪”与“黄莺”这两个意象也分别被广泛运用到中日咏梅的诗歌中。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人们抒情的大好机会,日历上虽然显示的是春天,但是天气依旧很寒冷,梅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绽放。通过梅花与“白雪”与“黄莺”意象的搭配描写,来向人们告知春天已悄然而至。

「梅の花、散らまく惜しみ、我が園の、竹の林に、泣くも

(阿氏奥嶋卷5:824)

这首和歌的意思是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我苑竹林里,黄莺声声鸣。借早梅的开放来向人们发出春寒冬已过,早春将至的讯息。我国宋代报春的咏梅诗也有很多,如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这首诗也有借梅报春之意。梅花在早春时期开放,天气还很寒冷,在雪中盛开的梅花向人们发出春天即将来临的讯息。其意象大多写刚毅、凛冽的冷霜、傲雪、寒风、给人以正义凛然之感。

三、“借梅咏物”与“借梅言梅”

在咏梅诗中,中国诗人在审美过程中喜欢“借梅咏物”。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拟人化,被赋予人的精神品格、气节情操等。

中国的咏梅诗句中在梅和雪的类比中突出梅花的不畏严寒,独树一格的精神风貌。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明确地理解为人的气节和品行的体现,梅花的品格也被寄托在很多道德伦理内容中。中国的文人喜欢通过梅花托物言志,将梅花从自然性意象、情感性意象上升到文化意象,将梅花完全人格化。

试举几例加以说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借咏梅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和不论怎样受挫都保持高风亮节的情操。

以下这首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的形态,后两句突出了梅的特色朴实淡雅,不***虚荣。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赞美梅花的“清气”,但也是以物喻人,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精神品质。表现了诗人以墨梅自我勉励,努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是梅花的高风亮节的体现。

与中国咏梅诗人的严肃与深刻不同,日本人则只是“借梅言梅”,这种单纯的审美意识,体现在咏梅诗句中则不带思想倾向的情绪化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

「わがに宿盛りに咲ける梅の花散るべくなりぬ見む人もがも(《万叶集》卷5:851)

译:我舍盛开者,梅花竟若斯,须臾花散落,谁见盛衰时。

作者感叹梅花花期短暂,满园盛开的梅花终有凋零之期,从而感叹大自然周而复始,人生变幻无常。

「わが園に梅の花散るひさかたの天より雪の流れ来るかも(《万叶集》卷5:822)

译:我家池苑里,梅树已飞花,天上飘春雪,纷纷似雪花。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一场浪漫的“梅花雨”,好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这美丽的画面让人无比满足。我们可以从歌中体会到梅花带来的这种“美意识”,而这其中并不包括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日本人喜欢把梅比喻成雪花,以此突出梅花如大自然的雪花那样纯洁和淡然之美。把梅花和雪花联系在一起,大概是第一雪花在颜色和形态上与梅花有相似之处,第二梅花的花期比较短,花开花落亦是在转眼之间,正如雪花从天空飘落到地上一样它的美丽也是稍纵即逝。从中也不难看出日本人对梅花的描写只是单纯地从梅花自身外形姿态出发,来赞美一种自然美。

因此从日本咏梅诗句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大多喜欢“借梅咏梅”,追求一种和谐的“美意识”,而不同于中国诗人,侧重于描写梅花与人的情感寄托,“托物言志”从而在梅花的内涵上有过多的深入探究。

四、小结

从中日咏梅诗歌的粗略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诗人对自然事物抱有一种人格化的审美倾向,他们将梅花看作是理想、憧憬、人格等象征,借助梅花来寄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的“志”,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寄情于梅的丰富情感;而日本则满怀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不寄托过多的道德伦理,纯粹是对大自然“美意识”的欣赏。同是梅花,中日诗人寄寓在咏梅诗中,其中的情感意念却表现出诸多不同。总之,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即使在咏梅诗歌中采用的是同一种意象,所表达的个人情感和文化底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孙静冉.中日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比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7).

[2]尹宁宁.《万叶集》中的咏梅歌[J].安徽文学,2010,(8).

[3]张晋,陈瑞丹.中国历代咏梅诗歌分类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2).

咏雪的古诗文篇3

关键词:宋代 诗人 梅花情结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宋初诗人韩维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绝俗,在严寒霜雪中保持铁骨芳姿。《劲谢》描写在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释显忠《石缝梅》)虽生长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北宋中期,经过苏轼等人的吟咏,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进一步深化。苏轼写了大量咏梅诗,在其诗中带有强力主观表现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现诗人孤芳自赏、幽洁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再用前韵》:“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人去残英满酒樽,不堪细雨湿黄昏。”等诗都可体现苏轼咏梅诗中高洁之志与孤寂之感交渗一体的双重感情取向。在苏轼以后,也有不少借咏梅感慨落寞孤独的诗篇:沈与尔《次韵梅花》:“岁寒为尔添愁绝,倚树微吟亦自伤。”在寒夜独倚着树而叹息,是何等寂寥索寞。陆游也甚爱梅,在《城南王氏庄寻梅》中写下了“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寂寞终自香,孤贞见幽姿。”的诗句,以盛开的梅花无人去欣赏,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另外李少云的《梅花落》:“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深似我,零落此山中。”此比喻极为明显:抱负既然不能伸展,唯有顾影自怜了。这些诗篇不但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思想感情,其中蕴涵的那份幽独寥落、冷清荒寒的感觉正是当时士大夫在仕途挫折时的经常体验。

到了南宋,国势飘摇,社会动荡,士人阶层涣散零落,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而且受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很多诗人寄情于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在咏梅诗中,出现了梅花另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

梅花开在残腊初春之际,长于高山纲谷、水驿荒村,但它清香依旧,洁白无瑕,给身处逆境的诗人以无限慰藉。王琪的《梅花》:“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所表现的是一种平淡恬静的生活态度。张舜民的《望子岭梅花方开用黄道韵》:“木海亭前花似锦,岭头梅蕊怯风沙。正如隐者归幽谷,鹤版征书未到家。”吕本中的《早梅》:“独自不争春,都无一点尘。”韩元吉的《梅花》:“本来淡薄难从俗,纵入纷华亦绝尘。”含括了老庄的虚静淡泊、萧散自得的隐士襟怀,更包含着对个人志节操守的重视以及对个人精神自由的维护。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早在柳宗元《龙城录》里已记载了一个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此后诗人就爱将梅花比拟“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这是由于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态,有清冷淡雅的美,使人不由得将其看作是“客来惊起晓妆匀”的女子,是忽然发现的惊心动魄的“空谷佳人”。

宋初诗人梅尧臣笔下的梅花是玲珑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红梅》)在吴颐《次韵宪宣德红枨诗韵》里梅花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处子:“玉骨冰肌冷照人,匀红轻盈绛罗巾……寄声闭户英夫子,体取居尘不杂尘。”也有诗人将梅花描绘成一个冰肌雪肤玉骨霜心的仙子,如晁端友的《梅花》:“皎皎仙姿脉脉情,绛罗仙萼裹瑶英。”朱熹的《次韵列秀野前树梅》:“玉立寒烟寂寞滨,仙姿潇洒净无尘。”陆游的《湖山寻梅》“骑龙古仙绝火食,惯住空山啮冰雪。”在周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袅娜多姿,又有邻家女子的娇涩可人,《次韵史院洪境卢简洋馆中梅》:“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又如东家窥墙女,施朱映粉尤相宜。”更有诗人将梅花比喻为思念爱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东日暮几重云。孤灯竹屋霜清夜,梦到梅花即见君。”可见梅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高尚与尊贵。

其实梅花这三个象征意象往往不是分离的,而是相融相通的。在很多咏梅诗中,这三个象征意义是同时存在的。比如欧阳修的《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既写出梅花傲雪坚毅的品格,也赞美梅花如仙的形貌。又如陆游的《开岁半月湖村梅开无馀偶得五诗以烟湿落梅村为韵》:“居人空巷者,疑是湖中仙。”久居荒芜之地的人,既是隐者,又像神秘的仙人,陆游巧妙地将这两个意象交织在一起,使此诗内容更丰富。张孝祥的《道间见梅》中则把梅花描绘成一个孤高自爱的女子,其实也是把贞士和美人的意象结合了。梅花的三个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为这三个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贞洁的象征。

咏雪的古诗文篇4

【关键词】咏物诗;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就有不少咏物的佳句,但因为诗中所写之物多是起兴兴感的媒介,还不是诗歌***的描写对象,因为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咏物诗。至今最早的一首咏物诗,可能是屈原的《桔颂》,自屈原以后,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物诗。从此,咏物,逐渐成为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题材。

咏物诗的兴起,缘于诗人们在对“物”的观察中, 积累了丰富的审美经验, 提高了“物”的观照能力,感到物色之变与人的情感活动有相通之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一悲一喜,是从“柔条”与“落叶”上获得的感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这“情”与“意”的飞扬是与所观之物紧密相连的.。曹植托意蓬,陆机有感于四时,曹操观沧海而壮怀不已,曹王见草木摇落、群燕辞归而心情摇荡,这都说明:魏晋诗人已意识到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能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意识到自然物之可亲、可悦、可悲、可喜。《世说新语・言语》云:“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语,自来亲人。’”这种“会心处不必在远”的对物象的把握与领悟,已进入了审美领域,故即便是翳然林水,也能获取丰富的美感。由此可见,魏晋诗人已有了丰富的审美经验,咏物诗就是在这样的审美实践中产生的。

到了南朝后期,宫廷唱和风气的盛行,咏物诗一度极受人们的宠爱,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沈约、谢等都谢了大量的咏物诗,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写作咏物诗的高潮。可惜的是,这一时期的咏物诗大多是“形似于言”,只满足于对物的外在特征作细致的描写,而不追求遗形写神,更不求在咏物中寄托深沉的感慨,而且题材也很狭窄,于是便出现了“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咏物诗,大体是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的:

一、诗人托物言志,表达希望发挥才能的愿望

中国古代的文人几乎都以才士自命,他们只抱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这一种价值观,步入仕途,希望在***治上有一番作为。于是,他们便通过咏物的方式来表示这种愿望。如鲍照的《山行见孤桐》 [1]:

桐生丛石里,根孤地寒阴。上倚崩岸势,下带洞阿深。奔泉冬激射,雾雨夏霖浮。未霜叶已素,不风条自吟。昏明积苦思,昼夜叫哀禽。弃妾望掩泪,逐臣对抚心。虽以慰单危,悲凉不可任。幸愿见雕斫,为君堂上琴。

这首诗里,孤桐象征着出身寒微、一生郁郁不得志的诗人自己。他虽然“根孤地寒阴”,但是希望能“幸愿见雕斫,为君堂上琴”。这表达了诗人想成为有用之才的迫切愿望。诗人将孤桐的形象写的很鲜明,不仅从正面用夸张、拟人等手法来写,也从侧面写弃妾、逐臣的反应,“不风条自吟”这一句写的尤其形象。

二、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绝大多数文人都自命不凡,以才士自命,都想挤进官场实现自己安邦定国的梦想,都想在***治上有所作为。然而帝王所需要的官僚人数与想要做官的人数总是处于供大于求的矛盾状态,再加上筛选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文人自身的弱点等因素的影响,就势必造成许多文人无法进入官场,或者进入官场后也得不到重用,这就使文人们产生了广泛的怀才不遇之感。如吴均的《行路难》:

洞庭水上一株桐,经霜触浪困严风。昔时抽心耀白日,今旦卧死黄沙中。

洛阳名工见咨嗟,一剪一刻作琵琶。白璧规心学明月,珊瑚映面作风花。帝王见赏不见忘,提携把握登建章。掩抑摧藏张女弹,殷勤促柱楚明光。年年月月对君子,遥遥夜夜宿未央。未央采女弃鸣篪,争先拂拭生光仪。茱萸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树枝。不学衡山南岭桂,至今千年犹未知。

此诗写的是桐与桂两种不同的遭遇,实际是感叹有知遇之荣和无知遇之荣的两种人的不同命运,因而这首诗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意义。诗人对桐的幸运作了铺张扬厉的描写,而对桂的不幸的描写只寥寥两句,但力透纸背,二者构成了极强烈的反差。这种强烈的反差也恰恰反映出那个时代对于做官及希望被重用的渴望。

三、表达对高洁情怀的自述与追求

历来古人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甚至把“修身”摆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诗人们常将自己追求的高尚情怀寄托在一些在传统上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出崇高的道德人格的自然物,如松、竹、梅、菊等等。诗人们反复吟咏这些具有特有意义的自然物,一方面是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另一方面则是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

如刘桢的《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首诗,诗人以不畏风寒的松柏树为喻,松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颂,成为秉性坚贞,不向恶势力屈服的象征,勉励其堂弟要像松树一样坚守节操,即使身边的诱惑太多,也要“终岁常端正”。

再如鲍照的《咏白雪》 [2]:

白诚自白,不如雪光妍。工随物动气,能逐势方圆。无妨玉颜媚,不夺素缯鲜。投心障苦节,隐迹避荣年。兰焚石既断,何用恃芳坚?

这首诗的诗题虽为《咏白雪》,实际上写的却主要是玉。诗人以玉自比,自叙品行之高洁和欲隐而不能的矛盾心态。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这类借自然景物抒发自己高尚情怀的诗还真是层出不穷,如阮籍的《咏怀》等等,都是诸如此类的主题。

四、用于生活的遣兴娱乐

从魏晋开始,统治者热衷参与文学创作,这种风气导致了一系列新兴文学形态的出现,如应制,应令,应教等诗的大量出现,这些诗歌都是臣僚为了迎合皇帝、太子、诸王之命所作的,内容大都是以歌功颂德、闲情逸致为主,风格大多典丽,甚至绮靡。到了南朝后期,宫廷唱和风气的更加盛行,出现了一系列的宫廷诗,内容更是空洞绮靡。

如谢的《咏竹》 [3]:

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月光疏已密,风来起复垂。青扈飞不碍,黄口得相窥。但恨从风箨,根株长别离。

这篇诗文虽然是写竹子,但是却不是写隐喻的竹子的内在品质,而只是单单的写竹子的外貌,完全没有言外之意,这就是后人批评的所谓“形似之言”。它采用的是先咏物后抒情的结构,而不是将情寓于景,是典型的宫廷诗结构。除此之外,南朝梁的建立者,萧衍皇帝,也有诸如此类的宫体诗,如《芳树》:

绿树始摇芳,芳生非一叶。一叶度春风,芳华自相接。杂色乱参差,众花纷重叠。重叠不可思,思此谁能惬?

这首诗也是一首典型的宫体诗,不仅“彩丽竞繁,兴寄都绝”,而且诗中的感情实在是淡如清水。这些都是南朝时期文学的特色。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的咏物诗基本围绕着托物言志、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对高洁情怀的自述与追求、前兴娱乐的主题写作的。这一时期的咏物诗,继承着前代咏物诗的优点,也有这个时代自己的创新之处,并开后代咏物诗之流,可谓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创作时代。

【参考文献】

[1]管士光.咏物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咏雪的古诗文篇5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轶事。寥寥71字,却鲜活地绘出了谢安、谢朗、谢道韫三个人物,展示了魏晋名士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的典故。教学本文时,笔者有意识探索了文学意味与文化意蕴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机结合,上出短文的丰韵,读出士人的情调,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书卷生活。

一、诗入课:辉煌的谢安家族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感慨的王、谢两个显赫的宰相家族:一是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另一位是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

二、故事馆:创造性讲述故事

板块一: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纠正“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王凝之/妻也”的停顿,指导“公大笑乐”的读法,生齐读。

板块二:疏通文意,讲得清楚

1.自读互译:根据注解,自己给自己讲清楚,讲不清楚同伴互助解决。

2.掌握词语

①抢答:儿女:指子侄辈的年轻人 雪骤:雪下得很快。骤:迅疾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趁着 即:就是。

②温故知新:联系学过的知识掌握词语。如:与“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几,无何,既而,逾时”等,与“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利用成语“暴风骤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来理解“雪骤”的“骤”:迅疾,“因风起”的“因”:趁着。

3.直译接龙:一人译一个句子,相互纠正修改。

板块三:创造想象,讲述故事

学生创造性地讲述故事,要求展开想象,补充内容,再现情境。

三、人物馆:揣摩人物情态

1.感受场景气氛: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宰相家庭中温馨的故事,读完课文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气氛?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资料助读

诗礼之家

谢脁以及他的叔叔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所写,很有名!“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是谢脁写的,清华大学的名字就从这来的。“水木湛清华”描绘的是傍晚时候,鸟飞到树林中唱歌,水很清,湛蓝湛蓝的,旁边的树木的倒影映到水中。

“一生低首谢宣城”“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知道李白非常推崇谢家祖先及谢灵运、谢脁两位诗人。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这样的气氛,当然要出才子佳人了。

2.揣摩人物表情:文中谢安有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请从文中发现、想象谢朗和谢道韫的表情,补写谢朗和谢道韫的表情提示语。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_________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__________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提示:“差可拟”、“未若”大有文章,你从中发现兄子、兄女说话时的心理和神态有什么不同?侄儿不假思索,抢先回答而又觉得心中没底。谢道韫是思考后回答,自信且文字优美。)

3.表情朗读课文: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故事情境。分小组,分角色(叙述者、谢太傅、谢道韫)。

4.比较探究:课文结尾的“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下面材料中谢安那么镇静,得到捷报都不动声色,为什么在《咏雪》中却“大笑”?

拓展阅读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雅量》)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①。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雅量》)

屏示材料,教师解释“谢公、谢玄、淮上”,师生直译材料,并补充介绍:谢安可谓名士中的名士,他不到二十岁就名动江南,后来长期隐居在会稽东山,以至于东晋朝野一片喟叹:“安石不出,奈天下苍生何”!后来他“东山再起”,以旷远之气度,智平桓温之乱,而后纹秤谈兵,谈笑间前秦百万雄师灰飞烟灭。其风流儒雅,千载而下令狂放自负如诗仙李白,也为之倾倒不已。

四、文学馆:玩味咏雪意趣

1.“公大笑乐”,因何而“乐”?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重点解读:

“乐”“柳絮”一喻。从作者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看来,这里有一个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想必谢太傅亦然。“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是一定要有意象的,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相对而言,“柳絮”好就好在有意象。

资料助读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曹雪芹《红楼梦》

咏絮才高、咏絮才: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

从古至今,有许多传奇女子,但拿济尼的话来说:“王夫人(谢道韫)神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顾家妇(张玄之妹,嫁顾家)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从中不难看出时人对谢道韫的赞赏与敬重。会稽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韫请教。时过境迁,当年语惊四座的咏絮之才此时已逾知命之年,曾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

2.你也有“咏絮之才”

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__________ 差可拟。”

曰:“未若_______________ 。”

学生提笔写一写,再交流。

学生可能有下列创写交流:未若鹅毛当空舞、棉絮纷飞差可拟、未若梨花漫天飞、未若天仙散百荷、樱花飘落差可拟、未若玉屑静静落、未若白蝶翩跹舞。

3.小结:魏晋名流,灿若群星,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撒盐”、“柳絮”便成咏雪佳话。诸如此类轶闻趣事,名士教科书《世说新语》多有记载,愿同学们如老师一样常读不厌。

咏雪的古诗文篇6

1、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雪意味着掩盖过去陈旧的事物,从中萌生崭新的有生命力的新物,***借此表达面对这么一个漂亮壮丽的祖国,一定要努力成为今朝风流人物,***以至建立一个新中国;

2、***写成将近十年之久的《沁园春》咏雪词书赠于人,在重庆第一次问世,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

(来源:文章屋网 )

咏雪的古诗文篇7

关键词: 新课改 古诗词 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欣赏古诗词,就需从诗词意境入手,“真正领略‘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阅读境界,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何为意境?简言之,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丰富的想象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达到主观(意)与客观(境)的审美统一,现以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为《白雪歌》)为例,进行赏析阅读。

《白雪歌》是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叹边塞奇异的雪景,表现送友惜别深情的歌行体诗作。诗歌前十句咏白雪,后八句述别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飞雪,风卷草折,声声入耳,历历在目。内地还是秋高气爽,边地已是鹅毛飘飘,劲风,南来诗人的惊异之情不言而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人因地制宜,随物赋形,信手撷取了边塞常见的冬雪压枝之意象,发挥奇特的想象,以大写意手法,将朔方冬雪比作南国春花,比喻新颖贴切。这冬雪压枝的奇景恰似梨花盛开的自然景观,描摹出了塞外风光的壮美俊丽特色,给予人无限新奇之感。使塞外严寒透露出融融春意,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真可谓“不是春光,胜似春光”,颇富浪漫色彩。这是盛唐人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盛唐之音的充分透射。正因为这样,诗人才会以大胆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将严寒的大雪描绘成春天遍野的梨花,萧瑟的冬日才会幻化成一片温馨的春光,审美对象(满树雪花)的壮美俊丽与审美主体(诗人自己)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高度融合,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毕竟是异域送客东归,对在内地很少见到这样的雪景,又对遍野梨花习以为常的关中诗人来说,不能不勾起他对往昔生活的忆念和对故乡生活的眷顾,咏颂雪景中寄托着诗人送客东归而引起的对家乡故土和家中亲人的思念,这是自然而然的事。“诗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的评价可谓一言中的。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散”、“湿”从细处着笔,体物入微,场景也由帐外移到了帐内,风吹雪落,冷寒潜袭。“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在“战士***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高度不平等之下,将***、都护身穿狐裘,夜拥锦衾尚且冷得“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那翘首盼望征袍的广大士兵,他们身受的酷寒自然不言而喻。这从侧面写出边塞雪野的酷寒,但这还不止表现自然威力的美和伟大,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反衬人们在与自然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抗争中,最终征服和掌握其所表现出的伟大力量,在卫国战争中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从而反映出盛唐时代中华民族的雄大魄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赏阅雪景的美好心境很快就变成了对难以抗拒的自然力的着意刻画:浩瀚的沙漠浓云密布,冰天雪地。放眼望去根本分辨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给人一种苍凉厚重的感觉。夸张的笔墨,互文的手法,“愁”、“惨”又语带双关,既点明了送别的环境,又使我们体味到了离愁别绪。“天犹如此,人何以堪”?

正是在这阴云密布、寒入肌骨的氛围中响起了音乐声,诗歌自然由咏雪转向送别。“中***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置办酒宴,饯别归客,自然少不了音乐。“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并举,而不谈音乐本身,借代手法告诉读者,入目的全是胡器,入耳的尽是胡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于离别之外另有一番滋味,“越鸟巢南,狐死首丘”,更何况诗人是一个家中还有***妻儿的活生生的人。描写音乐堪称武侠小说中的“重、拙、大”之至高境界。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送客至辕门,时已黄昏,看到的除了矗立在***营中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外,就全是飘飘扬扬的大雪和白茫茫的一片雪漠,给人一种清冷死寂的感觉。唯一能给人带来一丝亮色、一点暖意的,就是那冰天雪地中的一面红旗,但它却在吹折白草的劲风中硬硬地垂落着,丝毫也不能翻动。可想而知,旗帜上的冰凌是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酷寒。雪中之红更构成凄美的情调。朋友却要在这样的冰雪天地中连夜赶路,“长路关山何时尽”,朋友能平安到家吗?绵绵情思正如那茫茫白雪一样,言有尽而意无穷。但诗人毕竟是豪放不羁、意气勃发的盛唐人的杰出代表,他以盛唐人特有的豪壮气概,在冰天雪地的离愁别绪中寄激情和热烈于玉砌世界一点红中,在凄冷境界中加入了一点暖意,使送别的愁苦中蕴含一丝喜悦,真可谓妙手回春。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难舍,但“送君千里,终需一别”,然而大雪封山,朋友旅途会顺利吗?惜别中暗含着对朋友的隐忧和关照之情,不言情而情深义重。

“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辽阔的背景中,峰回路转,朋友已消失在视线之外,而诗人仍然呆呆地凝望着面前留下的一串串马蹄印,若有所思,若有所失。他在想些什么呢?有可能是为朋友“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担忧,也有可能是为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漂泊无定、归期未卜而感慨,也许是为送别友人后“相见时难别亦难”而惆怅,也许是念叨着家中“母老家贫子幼”的艰辛,还有可能是怨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瘠苦。悠悠情思正如那一头乱发一样,“剪不断,理还乱”。这句与李太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之,此诗咏雪中送别,感怀中咏雪,把塞外的雪景描绘得壮美俊丽,同时抒发了因送友进京而产生的无限愁情,苍茫边塞雪野雄浑的背景又使诗作不失旷达和豪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咏雪的古诗文篇8

暑假里,我读了《心灵鸡汤》、《时文选粹》、《福尔摩斯探案》、《唐诗宋词三百首》······在这其中,我最欣赏的是《唐诗宋词三百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中国还是词的源泉,宋词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最为光辉的篇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块亮闪闪的金子。而这本书把唐诗宋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视野。

在美轮美奂的宋词中,辛弃疾的豪迈,李清照的婉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最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和《赤壁怀古》。尽管这两首词都是苏轼写的,但词的内容却有着天壤之别。《水调歌头》是一首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词,整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阕借明月自喻孤高,下阕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独辟蹊径,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我们要学会宽慰自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每逢佳节,我给远方的亲人写信的时候,都喜欢引用这句词。《赤壁怀古》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这首词写的雄浑豪放,气势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词的绝唱,是宋词中一首千古传诵的咏史佳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那种气势磅礴的景象——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浪花腾空,飞沫如雪。“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咏雪的古诗文篇9

山青水秀的江南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气候宜人,冬天也不会太寒冷,下雪的时间很少,往往要几年才能看到皎洁的冰雪。因雪性寒,覆盖于田野能冻死害虫,大凡冬天下了雪,来年的农作物都可望丰收,故而自古以来就有“瑞雪兆丰年”之说,雪因此深为江南人们所喜爱,到了冬天都期盼着下雪,对洁白美丽的冰雪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生长于江南的我,儿时特别喜欢下雪,喜欢与小伙伴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还常常摘下树上的冰棱当冰棍儿玩,洁白无睱的冰雪曾给我的童年带来许多的乐趣。更有趣的是雪还能治长痱子,冬天用瓶子装满雪贮于地下,来年酷暑天身上长痱子时就切一块黄瓜,沾上雪水涂搽于上,不用几天痱子就会消失,比商场卖的痱子粉更为有效。爱生痱子的我因此对雪另有一种偏爱,遇上不下雪的冬天就会觉得若有所失,有一种说不上的惆怅。

长大后我才知道洁白美丽的冰雪不仅纯净可爱,而且还能冻死害虫。那是在上山下乡的年月,每当秋收冬种忙完后,我们这些插队知青已累得够呛,可如果天不下雪,长着满脸络腮胡子的生产队长就会叫我们去播了红花草籽的田地把割去了稻穗的禾兜儿一兜一地用手拔起来,再抱成一堆堆用火烧掉。据胡子队长说,冬天害虫都躲在禾兜里,这样就能烧死很多的害虫。第二年早稻抽穗前,胡子队长又让我们这些插队知青拌好杀虫的农药,背上又大又重的喷雾嚣到稻田里去杀虫。可如果冬天下了雪,我们就不用去干拔禾兜那又冷又累枯燥无味的活儿,也不用背上笨重的喷雾器去杀虫,可以挤在暖烘烘的被窝里打老K、下象棋或侃大山,胡子队长说冰冷冰冷的雪能把藏在禾兜里土缝里的害虫冻死。记得七十年代末有一年下了场江南罕见的大雪,第二年生产队获得了前所未有过的大丰收,我们知青田里的早稻亩产竟然达到了1300多斤。看着田里那比狼尾巴还大还长的稻穗,我们这些插队知青高兴得又笑又跳地欢呼起来,把那个胡子队长的鼻子都笑歪了。

江南的雪大都是晶莹剔透的雪粒儿,象一颗颗纯净美丽的珍珠。虽然有时也能看到洁白轻盈随风飘荡的小雪花儿,可与北方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相比,江南的雪是那样的娇小轻柔,犹如袅袅婷婷的纯情少女,柔柔的白白的令人心醉。

下雪时的江南没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飘”的壮观,也没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激昂,轻盈地飘逸地另有一种幽静恬静的情韵。我喜欢独自静观和聆听那圆溜溜晶明透亮的雪粒儿悄悄地随着风儿淅淅沥沥地掉下来,象一颗颗洁白美丽的珍珠,在原野上屋顶上跳跃着滚动着,敲打出一种美妙奇特的声音。每当这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琵琶行》中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的滴雪声犹如美妙动人的乐曲,令人神往心驰,飘然欲飞。

江南下雪的时间很迟,总是在农历正月二月间,象姗姗来迟的白衣少女,带着人们无限的期盼。在这冬欲尽春将至的季节,江南冬种的油菜和红花草长得正好,绿油油地铺在原野上就象一块块碧绿的地毯。当晶莹纯净的白雪覆盖于上的时候,好坏一块块冰棱积雪下的绿茵就成了镶嵌在水晶宫里的翡翠宝石。而在江南白雪茫茫的原野上,最醒目的当数梅花了,那些星星点点燃烧着生命之火的花朵给严寒的冰雪世界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机,洁白冰雪的映衬又使铁骨铮铮凌寒怒放的梅花更加鲜艳。宋代诗人卢梅坡有感于梅雪交映生辉的奇妙景致,写下了著名的诗篇《七律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因雪为水汽遇寒凝结成形,纯净无暇,历来被人们视为纯洁高雅的象征,千百年来文人雅士们不惜笔墨,吟咏抒怀,写下了许多赞美咏颂雪的诗赋词章,缀成在浩瀚无际文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在诸多的咏雪诗篇中,我最喜欢老一辈***家***同志写的那首《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词中,***同志咏雪抒怀,尽情地赞美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无产阶级***家和诗人气吞山河的壮志凌云与丰富博大的情怀。全词气魄宏大内涵淳厚,词句优美精练,堪称是咏雪诗赋中的千古佳作。

江南的雪是那样的洁白美丽,江南的雪是那样的纯净无暇。

咏雪的古诗文篇10

女:尊敬的老师们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女:首先,祝敬爱的老师们身体健康!

男:祝亲爱的同学们节日快乐!

女: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异彩纷呈的唐诗宋词。

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荡涤着我们的灵魂。

女:今天,我们诵读千古美文,与经典相伴。

男:今天,我们吟唱诗词歌赋,与圣贤同行。

女:在书香里

男:在辞赋中

合:我们茁壮成长。

合:金茵小学五年级组晨诵展示现在开始!

一班:

有人说,是一位***事家,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有人说,是一位哲学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五年级一班,走近,传唱他驰骋万里江山、吞吐千古豪情的壮丽诗篇。

二班:

中国诗坛,群星璀璨。宋休的苏轼便是一颗耀眼的巨星。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他洒脱旷达的风骨。请欣赏五年级二班为大家带来的《走近苏轼》

三班:

梅花,傲雪绽放,高洁幽香。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赞美它,咏它风韵独特;吟它神形俱清;赞它标格秀雅;颂它节操凝重。请欣赏五年级三班的晨育展示《梅花颂》

四班:

轻叩古典诗文的大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古诗中的春夏秋冬,更是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财富。请欣赏五年级四班的晨诵展示《走过春夏秋冬》

五班:

望月抒怀,鸿雁传书;别情依依,归梦悠悠。思乡的游子低吟轻唱着一首首凄婉的歌。请欣赏五年级五班的晨诵展示《思乡组诗》。

六班:

从古至今,多少诗人对月低吟,抒发相思之情。望梅歌咏,赞颂傲雪风骨。请欣赏五年级六班的晨诵展示《梅月情怀》

结束语:

女: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男: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女:让我们学诗,用诗,赏诗,写诗,让经典诗词丰富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心灵

男:让我们生活有诗意,心中有诗情

女:让我们一起

咏雪的古诗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咏雪的古诗文10篇

学习

离开你不是因为我的冷漠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离开你不是因为我的冷漠10篇,内容包括离开不是因为我的冷漠,离开你不是因为我的冷漠发布时间。面对这个问题,我又开始我的“冷漠王子变阳光男孩”。这一天,课间时间一到,我就急忙跑往楼下,他果然出现在那个地方,看来他真的很喜欢

学习

姐姐教弟弟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姐姐教弟弟10篇,内容包括姐姐教弟弟做作业,姐姐教弟弟的文案。二宝会走得更早Berger博士在研究中发现,超过60%的二宝会比他们年长的哥哥、姐姐提早学会走路。因为婴儿是通过观察来学习的,家里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会有大把的时

学习

凡卡的故事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凡卡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凡卡的故事,凡卡的故事简介。

学习

早教教案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早教教案,内容包括早教教案模板范文简单,1-2岁早教教案。教学目标:对三优对象进行最基础的早教启萌。教学重点:理解早教的重要性。教学思路:要让年经父母主动加入早教必须让他们理解早教,要理解早教必须弄清早教的重要意义,要弄

学习

情诗散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情诗散文10篇,内容包括情诗散文诗,经典散文情诗100首。舌尖上滚烫的语言的一种温馨的扩张中,跃动的爱情意味深长的梳理着复燃的心灵,储满在飘逸躁动的神秘园里。2释放着压抑多年的一种不可公开的充满苦涩的久久不散久久渴望的

学习

淡然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淡然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淡然诗句集锦,淡然的诗句100首。东晋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却流传千古而不衰,千百年来,历尽岁月的涤荡,始终为人称道,对后人影响极其深远。正如元人金好问所赞:“一

学习

沁园春长沙课件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沁园春长沙课件10篇,内容包括沁园春长沙课件,沁园春长沙原文word文档。1.2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的“黑板+粉笔”组合,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按照一定的

学习

橄榄球运动员训练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橄榄球运动员训练,内容包括橄榄球运动员训练动作大全,橄榄球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为了制止攻方向前推推,守方须擒抱拦截持球的对方球员。因此,防守组员会透过身体接触,在符合球例下把对手拦下。球例列明防守的擒抱者不能踢、打或

学习

初三英语上册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初三英语上册10篇,内容包括初三英语上册范文10篇,初三上册英语笔记全部。

学习

病句练习题及答案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病句练习题及答案10篇,内容包括病句练习题及答案小学,四年级病句练习题及答案。我们把S1改换成S2:“中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孩子们一读,就觉察到S2缺了点什么,有问题。语感敏锐的孩子很快就想出这个句子,S3:“中国是世界上人

学习

幼儿园听课心得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听课心得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中班8以内加减法听课心得,家乡的变化听课心得。看,看教学准备、教师的教态和基本功、教学形式和效果。一看教学准备,即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两方面。物质准备包括教具、环境的情况,如上课过程

学习

妈妈别哭电影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妈妈别哭电影10篇,内容包括妈妈别哭电影解说完整版连集,妈妈别哭电影的简介。——剧场外,黑压压的人群等着看下一场,在与散场的观众目光交错的瞬间,那哭得红红的眼睛使一切嘈杂都沉寂了,人们仿佛心照不宣地进入另一个既熟悉又陌

学习

大学语文试题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语文试题10篇,内容包括大学语文经典试题可复制,自考大学语文10月试题。B.动作描写C.心理描写D.细节描写42.下列作品中,属于人物传记的是()。A.归有光《先妣事略》B.侯方域《马伶传》C.《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D.韩愈《张

学习

今年春天我很快乐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今年春天我很快乐10篇,内容包括今年春天我很快乐,今年春天我很快乐150字。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叶,冬天在落入泥土中,为下一年春天做准备。人有何尝不是,每走一步都是为了自己,在四季更迭中成长。每开始一个时期就想是春天,没结束

学习

古诗文阅读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文阅读10篇,内容包括高中古诗文阅读十篇,古诗文阅读题大全集。新课程中的古诗文阅读教学要求要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在课改感召下,古诗文阅读教学不

学习

中国古诗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古诗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必背古诗文十篇,高中必备古诗文十篇。钱钟书先生在介绍中国诗歌特点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掠影。”“不过,简短的诗歌也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

学习

古诗文默写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文默写10篇,内容包括古诗文默写押题,中考古诗文默写。一、直接型默写题例:(2009年北京燕山卷)①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天净沙

学习

简析古诗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基本规律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简析古诗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基本规律,内容包括古诗词中名词作动词的例子,文言文名词活用为动词怎么翻译。名词活用为动词,是指名词在其本义转化情况下的活用,即指名词在其本义引申后词性转化成了动词或动词短语。这一古文的

学习

古诗文中的“啸”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文中的“啸”,内容包括阮籍啸台全文,啸古诗文。“啸”是人撮口发出的一种悠长而清脆的声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他认为,“啸”是吹气之声,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西晋成公绥《啸赋》描述

学习

谈古诗文诵读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谈古诗文诵读,内容包括古诗文诵读,古诗文诵读演讲稿。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先秦诸子到宋明散文……虽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点滴滴,却是中国文化的厚重载体。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灸人口的妙文佳句

学习

新课标下高中古诗文诵读方法趣谈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新课标下高中古诗文诵读方法趣谈,内容包括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古诗词诵读定位,新东方高中必背古诗文诵读手册。【摘要】背诵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增加文学修养,使学生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美

学习

(一)古诗文积累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一)古诗文积累,内容包括古诗文字词积累,古诗积累及翻译。考点扫描